📖 ZKIZ Archives


住板間房做業主 左丁山

2011-3-25  AD




 

最近讀者來郵講 及「香港機會」,讀者B繼續來信大彈左丁山觀點,另一位讀者L來郵指左丁山「諗嘢簡單片面,錢掩眼!」不過又有兩位讀者來郵支持噃,一位讀者F係中學教 師,自言一九九九年在港大畢業時,亦好難搵工,要做住代課老師先,依家叫做生活穩定,但就好睇唔慣好多人只識鬧政府唔幫助基層,鬧學校老師,話香港教育好 唔妥,但從不檢討自己,不會管教仔女溫習讀書,但會投訴學校課程有問題,指責學校冇免費補習班……最後F老師仲要求教育局唔好攪攪震,要教科書教材學材分 拆,只會令老師疲於奔命,叫老師自編教材,發夢啦!

讀者K就巴閉噃,佢話自己在內地大專畢業,任五星級酒店經理,嫁與一位香港人,03年取 得單程證與兒子來港與丈夫團圓,先至發現丈夫有外遇,但唔肯離婚,堅持一腳踏兩船。讀者K一怒之下帶着兒子離開,租一間板間房一百二十呎,月租三千四百 元。因學歷資歷不被承認,讀者K到一間餐廳做侍應,月薪六千八百元,逢星期四、五晚到酒吧兼職侍應,時薪三十二元,一晚做四小時。兩母子就是如此生活、讀 書,全無娛樂,死捱死慳,到咗06年就儲到十萬元(按:以上述收入計,三年儲十萬,一個月儲2,777,當係二千八百元,兩母子一個月只用千七蚊左右,不 計租金嘅,每日使用約係57元,不過做侍應可能仲有貼士收入。)再向大陸父母借錢買咗一間135萬嘅屋,放租租金夠供樓,母子二人仍然住在板間房,到後來 考到一個地產經紀牌,入行做地產經紀,搵到七八萬銀一個月,仍然過着死慳死抵嘅生活,舊年在西環再買一個兩房單位。

呢位讀者K話路是人行出來的,自己從來冇要求特區政府援助。分居時,社工叫佢搵政府攞援助金,佢唔願去!讀者K認為香港係世界最好的地方,如果有人話後悔不移民離開香港的話,請佢地立即行動。

讀者K之馬死落地行精神,類似香港傳奇「獅子山下」,但今天有八十後話呢啲「老掉牙嘅神話不再,唔好再講咯喎。」或者在新世代土生土長香港人之中,「獅子山下」只係神話,但對一啲新移民嚟講,「獅子山下」歷久常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70

80後蝸居板間房

1 : GS(14)@2011-06-08 22:16: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608&sec_id=4104&art_id=15322906

【本報訊】 80後的阿黃自小被老父侮罵掌摑,成長路上失去自信和目標,半年前終決定搬離居所,目前屈居於大角嘴板間房,隨身衣物只有三套衫褲。一板之隔,不時聽到鄰居吵架;吸毒的、自稱黑社會的,對阿黃來說已見怪不怪。當速遞員的他滿有志氣,希望有一天可以延續理想,「想做學術研究,研究德國嘅建屋政策喺香港可以點做」。
記者:袁慧妍 白琳
2 : 龍生(798)@2011-06-09 01:45:11

佢個背景....就算唔係板間房, 都係奇怪既人
3 : GS(14)@2011-06-09 22:11:43

今日壹仔那篇幾好
4 : arsuki(6087)@2011-06-10 16:07:09

唔夠極端, 都唔會上報紙啦!
5 : GS(14)@2011-06-11 09:50:54

4樓提及
唔夠極端, 都唔會上報紙啦!


都仲有唔少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79

高材生住板間房體驗貧窮

1 : GS(14)@2011-08-10 23:42:1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810&sec_id=4104&art_id=15510426
靠閱讀洗滌心靈
「一個人好少煮飯,最多都係煮麪,但係唔通三餐都食麪咩?所以會出去食。」以往三餐月花 1,500元,現增至 2,500元;沒有水煲煲水,他到附近市政大樓斟水;房間沒電腦沒電視,他靠閱讀洗滌心靈。
2 : Sunny^_^(11601)@2011-08-11 08:57:15

咁呢D係佢既問題喇.之前去探過D板間房既長者.係有冷氣既,仲有fridge.飯cooker等等既設備.所以未必有大量好似佢咁簡陋既房
3 : GS(14)@2011-08-11 21:16:47

我覺得他幾高風亮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737

好不主席:板間童年

1 : GS(14)@2012-08-13 10:47:4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3/16598482
上星期為香港摘下今屆奧運唯一一面獎牌的李慧詩,那兩天幾乎佔了全港報刊的 A1,恰恰蓋過新任局長涉嫌經營劏房的報導。唔知系咪趁住新聞焦點分散,所以之後仲打蛇隨棍上,鬼鬼祟祟地喺半夜發聲明,企圖瞞天過海,手法「低莊」,所以惹來記協的強烈反應。迫不得已要再親身面對傳媒,不過非但未能釋除公眾疑竇,畀市民一個清楚嘅交代,反令大家覺得他十足十佢老細咁,淨系會大玩語言把戲,混淆視聽。其中詭辯就系「板間房」並唔系「劏房」。
板間房非劏房 混淆視聽
其實,我都冇資格去講到底兩者嘅分別(如果真系有嘅話)系乜,因為我都只繫住過板間房,而未有機會體驗過家陣所謂嘅劏房。我相信以前有唔少人細個嗰陣,都好似我咁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所限,住過板間房。當時舊式唐樓就最興將個單位分間成多個小空間出租,如果唔系又點會有「72家房客」。而間隔的物料就只不過是幾塊厚木板,通常都唔會到頂,因為要預留空隙疏氣,不過舊底啲樓嘅樓底都會幾高,所以條隙都有返咁上下闊落。
我印象中記得,我嗰陣應該系可以由上格床(點會唔系碌架床呀!)「捐」到過隔籬……如果唔系有鐵絲網隔住嘅話。咁嘅設計當然系會產生超現場感嘅音效,我有時瞓到半夜會以為鄰居啲人有病,「點解系咁呻吟嘅?」當然最好的身歷聲都系每日朝早趕返工返學嗰陣,廁所繫公用嘅,而包租公則有其私家廁,大家都爭先梳洗,吵鬧難免。我嗰陣仲細,乜都唔識,後來先知內容多以「門」為部首嘅粵音字表達。
至於乜衞生條件、樓宇安全,根本就冇人會過問,因為每個住戶都系諗住努力做嘢,然後搏命搵到錢就可以搬出去呢個鬼地方。所以在某種意義上,當年這些惡劣的居所有其存在價值,起碼為沒有能力負擔其他樓宇的一群帶來安身之所,唔通要我父母湊住我瞓街咩?而且這亦成了另一種「脫貧」嘅動力,當然和現在福利政策多講求「扶貧」不能同言。前者強調的是自力救濟,後者卻有待發落,我嘅諗法,可能好多社福中人會不以為然,有機會再作討論。
古只求能吏 今更要賢官
我只系想話,時代轉變,很多事情都系一樣咁返唔到轉頭。就如呢幾年啲高官接二連三嘅中箭下馬,咪就系因為市民對佢哋嘅要求唔同咗,過往只求「能吏」,今日更要「賢官」,若然閣下認為你要服務嘅對象苛索太多,你又何必硬要擠進這個熱廚房?公僕轉職就話身不由己啫,自己摞個頭埋去又怪得了誰?得個「新世界」仔幫倒忙話乜:「雞蛋裡挑骨頭。」真系冇用㗎,一,咁大個廚房又點會冇雞蛋呀?二,家陣個蛋裡面真系有骨頭呀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18

【專題籽】六十年代的板間生活

1 : GS(14)@2015-04-08 00:13:38

現在南昌街明渠變了休憩公園,路上也沒多少行人,昔日的海岸線變成通州街,看着西九龍走廊就看見海。



【專題籽:一樓一故】今日帶大家回到六十年代,隨人潮由中環乘船渡海,踏上深水埗界限街的碼頭,貨船漁船泊岸,繁忙的魚市場是「新九龍」心臟。這裏盛行「散仔館」,即當年單身人士住的平民公寓及板間房,亦即今日劏房。界限街盡頭,南昌街14號的為群公寓,六層三角形建築,當年今日都是地標。在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今日,能在鬧市街角丟空長達廿年,謎題一堆,卻見證着一代劏房或板間房生活,庶民區由繁華到零落的變遷。


都說五六十年代,香港到處都是弧形街角樓。政府允許一樓以上各層加建露台至行人路邊緣,為行人遮陽擋雨。後來香港人口膨脹,政府默許業主取得入伙紙後「發水」把露台封窗,並變成商住樓宇,在政府瘋狂建公屋之時,暫緩住屋需要。剛剛佇立在界限街以北(當時叫新九龍)的角落,為群公寓的尖角直指今日已變成南昌站的大海,毗鄰一九九二年停用的北河街深水埗碼頭;斜後方是全港最大佔地七千平方呎的關帝廟;再後一點是建於一九三○年的深水埔公立醫局。這是多麼當旺的位置!古來劏房就置身繁忙鬧市,租金較貴,卻方便打工仔上班下班省車費,做生意的船客直接上樓借宿。二至四樓「冷熱水喉,忠誠招待」,「新型梗房、清靜雅潔」等紅字仍在白油下隱現,日日有人掃地,五、六樓則是月租板間房,當年是街坊眼中的高級公寓,也是庶民等上公屋的中途站。「記得這條樓梯!記得這些轉彎位!連地板的階磚還是一樣的!小時候感覺這樓梯又長又闊,原來這麼窄呀?」區議員林翠蓮於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三年一家八口住在為群公寓六樓板間房,這天約她與媽媽張意玲重遊舊地,連一家四姐妹都回來了。公寓現在成了「財叔」的家,前梯被封,我們只能由後樓梯繞路而進,可能九十年代已空置,樓梯的紙皮石及樓下公寓裏鵝黃翠綠的地磚仍非常完整。六樓已經清空,剩下當年用來清除雜物的吊臂,天花板三角式橫樑首次全現,樑柱還殘留一點點七八十年代的牆紙,一家人的記憶登時洶湧而出。





昔日五六樓是板間房,一層八戶,人多小朋友一起玩,是林氏姐妹快樂童年回憶。

六十年代北河街近深水埗碼頭人群如鯽,比旺角還旺。



重回舊地 原來是窄房

「這叫大?為何以前我覺得這家好大?」大家異口驚嘆,記憶還停留在五六歲還是瘦小矮子的時候。那是當計程車司機的林爸爸月薪三百、六毫子一斤米的年代,林爸爸花八百元頂租費(類似手續費),月租八十元租住一百呎的「一房一廳」。林媽媽走到圓角處比劃,那弧位剛好擺下一張碌架床,前面一張木板桌、一個樟木櫃、一個鎖着的電視櫃與電話,就是兩大六小孩的全部。鄰居是做皮革小手袋的家庭式小工廠,樓梯旁是各約三十平方呎的廚房與廁所,林媽媽還記得廚房門口有個小吊架擺豉油醬醋茶,近窗那邊是洗手盆,一張石屎桌子上平放十六個火水爐:「你們信不信?十六個火水爐放在一起。我現在想起都不信,這麼窄。」那不是很易火燭,爭用廚房常吵架?「人多就不煮飯,但從沒吵架,又沒火燭。只是有人會用香,偷你火水點火水爐!」沖涼房算大了,林翠蓮幾姐妹驚嘆小時候常在廁所裏玩,人人在裏面洗衫,現在站一個人都覺得擠,二妹:「你都肥了啦!」大姐白了二妹一眼。木板牆距天花板約留一呎通風位,保持空氣流通。共用廚房浴室雖然麻煩,但減少喉管數量,則減少爆水渠的風險,私隱度少,但相對比今日的劏房也許安全一點。





從窄窄街角望上去,露台確實起到遮陽擋雨的作用。

公寓三樓仍未清空,用薄紅磚間成的房間,走廊很窄。

梯間本就有許多通風窗,沒有燈還是很光猛。



這麼小一個廚房當年可以放十六個火水爐!難以想像!

六七十年代流行的紙皮石樓梯,至今仍很新淨。

一切都被拆走,牆柱殘留七十年代的牆紙。



回憶總是甜

向街的牆壁統統是窗,家家戶戶都很開揚很光猛,電視上了鎖時,幾姐妹就伏在窗前看海,西斜好熱,冬天跟打大風時則「食到應」。樓下是條明渠,街坊來來往往,晚上有小販在街叫喊:「糖水呀!」她們就叫爸爸去買。回憶總比糖水更甜,大抵那年代人人的生活也是如此,林翠蓮一家當年從不覺苦。倒是許多街坊說,七十年代輪候公屋只需幾個月時間,何以林家輪候足八年?原來六十年代申請公屋,每個人頭付一千元,林家又年年添丁,申請文件年年改,直至一九七四年廉政公署成立才「取消」人頭費,之後申請,很快就上到樓了。舊公寓板間房,是一代平民等上公屋的中途站,對政府而言萬不得已。事隔半世紀,劏房借屍還魂呎價登上另一高峯,但今天,原本幾個月輪候期變至少三年,又有多少人,望得見上樓的明燈?


有網民搜集六十年代深水埗碼頭圖片,並加今日圖片對照。圖片來源:HK Man(香港在消失ing)facebook

見證深水埗碼頭當旺時

深水「埗」昔日寫作「埔」或「莆」,「埗」同「埠」,解碼頭,「深水」的「碼頭」,交通自然暢旺。在地鐵還未開通的日子,由一九二九年營業至一九九二年接駁九龍與中環及上環的渡輪,是深水埗的靈魂。今日的西九龍走廊及通州街,是當日的海岸線,孩子們赤腳跑到碼頭釣泥鯭。北河街是條比今日旺角彌敦道更旺的購物街,有魚市場、酒莊、故衣店;南昌街是條寬闊明渠,領石硤尾山的水出海,七十年代變成今日的休憩公園。這些都是九十年代填海以前的事了,今日為群公寓人去樓空,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寓與街上其他老店,一同見證過深水埗當旺的日子。




和昌錶飾服裝 六十年代開業

大陸開放前限制每人布票三呎六,香港同胞總跑到故衣店收購故衣,送給大陸親友幫補。那時一條北河街有數十間故衣店。和昌錶飾服裝前身為故衣店,店主吳景祥說那時的店子連店前都掛滿大褸衣服雨衣,包得像個白鴿籠:「如果碼頭仍在,這裏比旺角更旺,還有小巴來來往往。九十年代碼頭搬走,這裏就水盡鵝飛!今日故衣店剩我跟權記,都改賣鐘錶了,舊東西留着只是捨不得,老人家可以懷舊一番。」




廣如意酒莊 四十年代開業

和昌錶飾服裝對面的戰前街角樓,原本樓高兩層,六十年代重建成六層大廈,地舖有這間廣如意酒莊,洋酒以外還賣自家釀製的玉冰燒。老闆黃先生:「以前街上有四間酒樓,我們批發酒給他們。那時買酒要登記,好麻煩但薄利多銷。這街甚麼都有,你在門前綁鞋帶,後面已經打蛇餅啦!現在冇酒樓,好難做啦。」




山貨榮記號 一九四一年開業

就在為群公寓對面,界限街接駁碼頭那一段,曾是山貨原材料集中地,好多人買材料回去編大竹籮、大掃把、藤椅、蒸籠、晾衫竹,甚至搭棚用的大竹都在這裏入貨。榮記號那些年也很旺,現在看着對面的為群公寓,由昔日旅客來來去去,到今日人去樓空,露宿者遷入,見證碼頭變遷。




為群身世 眾說紛紜

關於為群公寓的身世,地政總署測繪處在一九六三年有圍板修建紀錄,一九六四年建成六層高公寓。翻查資料,這是隱形富豪馬樹頭物業,據土地註冊處紀錄,公寓地舖、一樓至天台於一九九一年以六百萬元(部份合約)賣給金馬資源有限公司,持份者十人,馬樹頭為大股東。二○○七年馬樹頭過世,其遺產執行人即入稟法院,向馬氏後人追討物業,至今未有定案。另一街坊版本,說五十年代這裏已有兩層高的三角形唐樓建築,現在被露宿者「入侵」,變成六十八歲財叔的「家」。財叔在家門豎起「通告」,說日戰時他的太公救了這裏的原居民,原居民為他建兩層高唐樓,這裏是他家祖地。一九六二年颱風溫黛襲港,吹毀許多房子,海岸沙石嚴重流失,當時十五歲的他還幫忙過搬沙,後來太公的朋友馬氏向太公租地,在房子上加建四層作公寓出租之用,買買賣賣,他家從未收錢,故得死守祖業。故事孰真孰假,難以追尋。



記者:陳慧敏攝影:林栢鈞、鄧鴻欣編輯:陳漢榮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407/191031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14

【壹週刊】靠港視《導火》彈起姜文杰搬離板間房

1 : GS(14)@2015-04-27 08:50:18

【壹週刊】姜文杰因簽約港視,港視未獲發牌,結果佢成年都冇job,好彩近日憑《導火新聞線》恢復人氣,工作接踵而至,行運嘅姜文杰終於可以搬離板間房,仲同女友行家品店買傢俬添!想知更多?記住Download壹週Plus手機app,免費架!
iPhone版下載:http://goo.gl/1SDaWF
Android版下載:http://goo.gl/xfQS8D壹週Plus網頁:http://nextplus.nextmedia.com/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426/191253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947

【檢閱林鄭班子】基層出身住板間房 林鄭夠硬淨乜都未驚過

1 : GS(14)@2017-06-23 02:46:36

出身基層的林鄭月娥有五兄弟姊妹,排行第四的她曾在訪問中說年幼時居於灣仔的板間房,自小性格已「唔輸得」,幾乎每次考試均考第一,唯獨一次「失手」後為此大哭。林鄭考入港大時原本想讀社工,但最後選了社會學,但她大學時也投身社會運動及認識祖國活動,曾與當時同為港大學生的民主黨李永達、單仲偕等人組織同學回大陸交流。林鄭大學畢業後加入政府成為政務主任,36年官場生涯於20個不同部門崗位工作,期間以作風強硬見稱,令她有「好打得」稱號,如2000年任社會福利署署長,曾因削減綜援及推行社福機構一筆過撥款,與不少社工「開火」;2007年出任發展局局長時,曾親自到皇后碼頭,與反對拆皇后碼頭人士對話,又因強硬處理新界村屋僭建遭鄉事派圍攻。林鄭於2012年出任政務司司長初期,曾表明專注民生、扶貧工作,由特首梁振英處理政治議題,但隨住佔中、政改等事件,林鄭亦越趨緊跟梁路線,到後期與民主派關係勢成水火,更一度在立會揚言官到無求膽自大,不怕批評議員。參選特首時被封為「CY2.0」的她,當選後即與民主派打好關係,刻意展示與梁的不同作風。【林鄭小檔案】‧姓名:林鄭月娥‧年齡:60歲‧婚姻狀況:丈夫為林兆波,育有兩名兒子林節思及林約希‧學歷:於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完成中學課程1997年入讀香港大學社會學系1982年到英國劍橋大學修讀一年制發展研究文憑‧月薪:卸任前任政務司司長,月薪約33萬‧資產:曾申報於英國有兩個物業、於蘇州有一空置住宅,但有關物業已於2014年利益申報中刪除,她亦無申報在港有物業‧仕途/政途:1980年加入香港政府成為政務主任1997年出任庫務局副局長2000年任社會福利署署長,任內推行社福機構一筆過撥款2003年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任內處理中環填海訴訟2004年主動申請調任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2006年回港出任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2007年出任發展局局長,任內曾處理重置皇后碼頭及處理新界村屋僭建事件2012年出任政務司司長2017年當選行政長官‧任內爭議/政壇代表作:2000年時任社會福利署署長時推行社福機構一筆過撥款,與不少社工「開火」,至今仍不時因此捱轟2007年以發展局局長身份,單獨到皇后碼頭與反對拆碼頭人士對話,贏得掌聲2012年以強硬態度處理新界村屋僭建,被鄉事派火燒其肖像,但鄉事派事隔幾年支持她選特首去年底於梁振英宣佈棄選、表明重新考慮參選後,曾然在未經諮詢下宣佈西九會建故宮博物館,惹來社會反彈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22/200650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5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