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圖文直播|臺北故宮博物院如何借黑科技賣萌?

11月末,臺北的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但依然阻擋不了人們前去拜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熱情。作為中華民族藝術文化精髓之所在,整個臺北文化也從這里延伸開來。在博物院內,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翠玉白菜”被圍的水泄不通,人群熙熙攘攘爭相拍照,而在另一隅,一些“黑科技”穿越時空和歷史文物、書畫相融合,碰撞出全新的遊館體驗。

取材臺北故宮博物院郎世寧的畫作,利用4G、AR、高畫質4K動畫等新媒體技術,一場命名為“藝域漫遊”的穿越新美學體驗開始。

進入展館前,門口兩側電子屏幕上出現了乾隆和修女兩名虛擬導覽員,只見萌萌的乾隆舉起手中的玉璽扣了一個章,進行穿越體驗的APP二維碼出現。300多年前意大利人郎世寧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傳教,東方意境和西方筆觸的結合,讓郎世寧筆下的畫作呈現一種新風格,門口導覽員乾隆和修女的選擇應該也有中西合璧之意。

在一面墻上,郎世寧的花鳥走獸繪畫被組合成了一個長卷,用手推動墻壁上的電視熒幕,停留在你想要欣賞的畫面上,就會呈現該幅畫的全貌,相應的畫作信息也會出現。

移步換景體驗郎世寧世界的花鳥走獸,據悉這套設備由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研發。

在屏幕上選擇相應作品,畫幅填滿整個屏幕,拖動光圈可以放大觀看畫作的細節。

孔雀開屏情景裝置,取材自郎世寧的《孔雀開屏圖》,運用光電讓郎世寧畫作中的孔雀跳出畫面,仿佛真實存在。同時又配合了清宮古樂和空間聲響,擬真再現畫夜時序情景。

因為在郎世寧的畫作中,一部分是由郎世寧和其他畫師一起創作完成的,承襲這個概念,展覽頗具創意的設置了一個利用ipad拍照環節,圖片會同步上傳至屏幕,打造和郎世寧一起創作《錦春園》的體驗。

《百俊圖》也是郎世寧的知名畫作之一,在這里觀眾可以挑選自己喜愛的馬匹,在平板電腦上給馬塗色,畫面會同步傳送至高清晰4K熒幕,而其他觀眾創作的馬匹也會呈現在屏幕上,共同組成百俊圖。

最為有趣的是結合郎世寧的畫作,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個4K動畫《國寶神獸闖天關》正在循環播出,郎世寧筆下的每個動物都變成了極萌的卡通形象,和《瘋狂的動物城》相似,這些取自畫中的萌寵誤闖臺北故宮博物院和郎世寧的畫作,展開了一場救助夥伴的神奇冒險之旅。

動畫中,這些動物行走在畫卷中,賴世寧變身虛擬形象和寵物對話,臺北故宮博物院內的唐代女仕、畫作中的人物都變成電影人物角色之一,頗有其妙博物館之夜的體驗。

據工作人員介紹,整個制作最難的部分在於如何結合每個動物形象的個性和特征,設定故事情節,利用新技術手段來進行呈現,為此他們去動物園觀察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和飼養員了解這些動物的性格特征,再進行動畫創造。

通過各種黑科技,在吸引年輕人愛上博物館的同時,他們還希望能夠借此呈現中國臺灣地區的動漫制作產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180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故宮滿眼看到工匠精神 難道今人不如古?

“北京有個大鐘寺,大鐘寺里面有一口大鐘,是永樂年間,即600多年前建造的,46噸,奇妙的是整個鐘的表面,里里外外,鐘身鐘表上都是文字,一共有23萬字,居然23萬字都無一失,沒有砂眼,沒有錯誤。”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中國的工匠精神古已有之,但是到了技術發達的現在,全國招標也沒有廠家能複制600年前的這種造鐘工藝。

“我們今人不如古人嗎?不是的,當年這些工匠做這口鐘之前,一定做了幾百口鐘,一定是一個個地試驗合金比例、鑄造方法、溫度,它是一套積累下的經驗,沒有這個積累,就沒有奇跡發生,也就是說,工匠精神在於傳承。”在23日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一場關於“工匠精神”的討論中,單霽翔解釋了自己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從去年開始,李克強總理的一句“我們的鋼鐵產能已經過剩,可為什麽卻生產不了圓珠筆的‘圓珠’?”,引發了各界,尤其是制造業對工匠精神這個時代課題的探討。

從1925年算起,單霽翔已經是故宮博物院的第六任院長,他也是第一個走完故宮9000多間房屋的人,他說,每天進入故宮,面對里面收藏的231類無數的藏品,“我們滿眼看到的是工匠精神”。

單霽翔

工匠精神關乎人生、傳承

枡野俊明是日本一家禪寺的住持,他另外還有個身份,是日本國寶級枯山水大師,同時還在美術大學教書。很多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的人才都在枡野俊明的禪寺里當設計師,一邊學習一邊工作。

“為什麽很多人在本科、碩士、博士畢業之後還要去禪寺當中繼續學習呢?大學里面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教育嗎?其實大學里面技術部分學得非常精湛了,但是技術部分、哲學部分,如何把它融入到產品生產當中,並和自己的人生結合起來,是個重大課題。”枡野俊明將工匠精神與人生哲學結合起來,認為工匠精神是和人生有著密切聯系的。

“在日本更喜歡強調一種師徒關系,只有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才能做得出來。這種制度在日本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往往需要長達十年以上的過程,才能真正學到一部分工匠精神,或者是做事的方式。”枡野俊明稱,在日本,學習十年以上的徒弟可以出師,出師之後五年內還會在老師手下工作。

“我們有超過50%的業務和60%的人員都是在德國之外,比如在整個大中華區有超過3500人,超過20家辦公點、工廠設施和測試設施,另外我們在全球70個國家都有分公司。”德國的萊茵TÜV集團目前已經是一家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跨領域經營的技術服務供應商,集團CEO 邁克爾·福比(Michael Fubi)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安全和質量讓他們對自己的產品非常有信心。

“在德國的教育體制中,當然有一些低技能的員工,但也有很多人不上大學,而是通過三年的培訓,成為一個工匠或者學徒,他們接受的培訓中,60%時間在公司實習,40%時間是職業教育,學習過程中已經掌握一部分技能了。”福比認為,工匠精神關乎教育體制,技能培養正是德國經濟成功的重要因素,令德國制造成為高品質工程的代表。

意大利電器制造商CANDY集團董事長富馬加利(Aldo Fumagalli)的叔叔是現代滾筒洗衣機的發明人,他同樣認為工匠精神與傳承有關,而且“工匠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不斷修煉提高的”。

“工匠精神要專註,不是1年或10年,最好堅持二十年,兩代人以上。這樣可以用一生的精力來不斷改善產品。”富馬加利稱,“作為一個工程師,我覺得工匠和生產是不一樣的,工匠強調的是質量……現在在許多的公司中有很多設計師,他們不是為了現在的產品,而是為了未來的產品工作的,他們希望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並給予顧客更好的體驗,他們代表著未來的工匠精神,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對中國的啟發

在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看來,對於乳企等快消行業來說,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種把品質作為核心的價值觀,並以創新為持續動力。

“從數量來說,任何一家中國企業都能很容易做到世界第一。但是要把量的概念轉成更高標準的質量,工作是很枯燥的。”盧敏放認為,“枯燥”是因為提升質量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他舉例,提高牛奶品質,首先要確保牧草是健康的,牛吃了牧草再擠奶,產出成品,整個產業鏈非常長,這恰恰是現在很多中國快速消費品企業很難做到的。

枡野俊明認為,自古以來,中國已經構建了很多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可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中國企業不斷走向世界,中國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被大量低成本的產品取代。

枡野俊明

日本又是如何做的呢?

“即使是很多工匠要退休了,可這些人卻是感性的擁有者,這是數字難以轉化的,難以評價的。這是一個價值體系,這個價值必須要留住才行,比如說首先要延長他們的退休年齡。只要他們健康允許,只要他們自己願意,讓他們一直幹下去才行,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傳承。”說這些話的枡野俊明生於1953年,他這個年紀的工匠,在日本並不算老。

機器取代不了工匠

有一種認識是,在處處討論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的今天,工匠精神會遭到極大挑戰。不過,這種說法並不為潛心制造業和歷史傳承的工匠們所接受。

“機器人取代不了我們全部的工匠精神的這些內涵。因為首先機器人本身就是工匠精神造出來的。沒有工匠,就沒有機器人,沒有研發,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機器人。”單霽翔直接反駁了這種說法。

枡野俊明的邏輯鏈條上更多地把技術和思想聯系起來,他認為只有真正的工匠精神的東西,才能留存下來,與它相關的技術,才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因為技術之上必須有思想,思想則是活法的反映。

“如何窮極自己的生活方式,把自己的生活哲學和自己的做事方式和感性結合起來,非常重要。不管是今後人工智能怎麽發展,計算機怎麽發展,這個部分是永遠沒有東西可以替代得了的。”枡野俊明稱。

“‘工匠’一詞有手工制作的意思,雖然現在還有很多東西是手工制作的,但是未來不見得,可能是機器人來制造的。”福比稱:“但是,一些高精尖的儀器和設備,不可能由機器人來做,就需要高技能的工匠來做,這一點非常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760

「故宮博物院」告示現西九

1 : GS(14)@2017-01-17 01:49:01

【本報訊】西九文化區驚現簡體字「故宮博物院」告示?原來屬藝術創作,有藝術家於fb上載多幅西九海濱相片,顯示有人在該處放置多塊「故宮博物院」簡體字告示,寫上「嚴拿翻牆」、「非請勿進」字眼。西九則指告示牌和標貼均非管理局所有。


藝術家斥建館如割地


本地藝術家謝斐近日在其fb貼出多張相片,有人在西九海濱長廊放置多個簡體字告示,寫上「嚴拿翻牆」、「非請勿進」、「不准塗鴉」及「禁區範圍」,告示有故宮博物院字樣,多塊西九告示亦貼上「故宮博物院」字樣貼紙,再被西九文化區貼紙遮蓋。謝斐寫道最近「發現」西九故宮館範圍開始前期工作,又指要「感謝國家、感激黨」,相片在網上瘋傳,有網民以為告示由管理局放置,亦有人質疑相簿誤導。謝斐接受本報訪問稱自己非創作告示者,只承認相片由他拍攝,該處是建館位置,指故宮館諮詢程序如同「割讓」西九土地,「冇諮詢、作業唔透明」,擔心相片預視將來,「唔會再有open area,有大量保安,原本公眾用嘅大型表演場地就變成封閉範圍,你睇吓?家中環站(故宮展覽)都圍住晒,唔係冇可能發生」。西九管理局回應指有關告示牌和標貼非管理局所有,該局鼓勵文化藝術創作,但請藝術家在不同平台清楚說明行動為藝術創作,以免引起混亂,但局方未回應會否移除該些告示板。■記者鍾雅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16/198983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7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