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泛海入股联想控股暴露了联想的投资盈利模式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2682.shtml


泛海入股联想,实际上暴露了联想投资国企的关键盈利模式。这种模式与西方的PE私募完全不同,而是利用了中国国企交易中按净资产收购,不得低于净资产的通 行规定。    
泛海入股联想控股暴露了联想的投资盈利模式
   以下的分析资料全部来自新华网 2005年10月4日的文章《解密联想收购中国玻璃资本大戏》。    
泛海入股联想控股暴露了联想的投资盈利模式
   在弘毅投资运作的中国玻璃一案 中,原来的国有企业苏华达业绩优良,2003年实现净利润3800多万元。即使按保守的15倍P/E苏华达应该至少值6亿人民币。苏华达的控股母公司是苏 玻集团,苏玻集团的控股公司是宿迁国资。      压低净资产    但是,弘毅却仅仅以650万元 就按净资产全资收购了苏华达的控股母公司宿迁国资。中国玻璃招股说明书显示,宿迁国资截至2003年10月31日资产净值被评估为6382万元人民币,减 去权益损失2564万元,及4110万元职工身份置换金,收购成本仅剩650万元。这里面权益损失是非现金的,职工身份置换也是非现金的,除非有人离开公 司,根本无法兑现置换金。这两者的作用就是压低净资产价格。      全面控制    收购了苏华达的控股母公司宿迁国资后,弘毅 投资第一步是先将华融、信达从苏玻集团中清理出去(两者分别持有33.13%、3.52%的苏玻集团股权)。2004年10月、12月,宿迁国资分别和华 融、信达签订协议,前者以2600万元收购后两者持有的苏玻集团股权。这相当于对苏玻集团估值7千万元。      几乎同时,宿迁国资分别和华融、信达、浙江 大学签订协议,以6212万元全数收购后三者持有的苏华达股权,将他们清理出苏华达。这相当于对苏华达估值1.4亿人民币。至此,弘毅投资完全控制苏华 达。      打包上市    随后,弘毅投资经过一系列运作,将苏华达包 装成中国玻璃,让原管理层也通过一番倒腾,在中国玻璃持有16.59%股权。在一切收购完成仅1个月后的2005年6月23日,中国玻璃登陆香港主板市场 上市,配售发行9000万股,配售价2.18港元,融资近两亿港元。这相当于对苏华达(中国玻璃)估值8亿人民币。      获利退出    2005年2月,皮尔金顿全球高级副总裁杰 瑞在北京和赵令欢见面,并有了合作意向。2005年6月3日,股权买卖协议签订。皮尔金顿1000万美元购入中国玻璃9.9%股份。根据2005年6月3 日的收购协议,中国玻璃的第一大股东FirstFortune(弘毅关联公司)同意向企业投资者(皮尔金顿)授出首项收购权,自上市日起满6个月后一年 内,后者可收购前者的股份,使持股量增加到29.9%。同时,皮尔金顿的第二项权利是:自2011年7月1日起6个月内,可收购FirstFortune 持有的中国玻璃所有股权。至此,弘毅投资获得了完美退出的方式。      整个这个过程,就是将国有资产压极低价买 下,然后买通管理层将企业打包上市,最后卖给外国投资者获利退出的过程。简称“卖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1

電商從業者剖析寒冬論:問題的暴露對行業利好

http://news.imeigu.com/a/1323766152524.html

DoNews 12月13日消息 2011年上半年還熱火朝天的電子商務企業,到下半年開始難以獲得投資人青睞。派代網CEO邢孔育的一句話道出了實情:一年前力挺電商的和一年後「唱衰」電商的都是同一撥人,但真正對電商模式有信心的人不會相信「電商進入寒冬」的說法。

「電商冬天」的論調來自於電商企業大規模燒錢、卻長時間不賺錢的現狀,電商的模式和發展前景不被看好,甚至有人提出了「電商都是騙局」的說法。不過艾瑞CEO楊偉慶認為,資本的冬天不等於行業的冬天,之所以電商會遭遇質疑,實質是因為資本市場的不健康心態。

瑪 薩瑪索CEO孫弘表示,電商零售市場的增長速度仍然很快,因此是否遭遇「冬天」要看電商企業是從資本上面賺錢、還是靠消費者賺錢,「如果企業是從消費者身 上賺錢,這個市場其實還是春天,而且這個階段會延續很多年,因為和傳統零售市場相比國內的電商市場佔比還很低,從業者完全不用質疑這個市場的發展潛力」。

優雅100 CEO陳騰華也表示,對於運營良好的垂直電商來說,這樣的冬天是一個好的機會,「雖然融資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但是營銷、運營成本等逐步下降到合理的水平」。

優購網上鞋城CMO徐雷則認為,此前畢勝所說的電商企業過於浮躁是實情,但這只是因為部分電商企業太過重視市場營銷,因此在遭遇困難時會表現地很焦灼,「不過當這個環節的泡沫破滅後,明年大家會更好過」。

億 瑪總裁助理秦令今說,當數十億美金的資本都壓在電商企業身上時,大家都拚命要做業績,完全依靠廣告換流量,所以當資本後續乏力的情況下會感覺到寒冷,但是 已經練好內功的電商會覺得這是搶佔市場的好機會。銀泰網CEO廖斌也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需要把團隊搭建地更完善,之後要做精細化的運營。

邢孔育說電商行業還會持續保持高速發展,而且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涉足電商。億瑪在線CEO柯細興也樂觀預測,五年之後電商有望佔據零售市場近一半的份額。(完)

(責任編輯:郭淼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60

壞賬暴露博弈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350_all.html

  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與餘額在2011年四季度出現了自2005年以來的首次環比「雙升」。

 

  其中,不良貸款餘額由2011年三季度末的4078億元上升4.9%至4279億元,不良貸款率由三季度末的0.9%提升至1.0%。

  中金公司研報稱,如果考慮到四季度一般是銀行不良貸款核銷最多的季度,則四季度不良貸款實際上升幅度將大於4.9%。

  一位大型銀行風險條線高管對財新記者解釋,由於四季度各行都會與外部審計師「對表」,對資產分類進行集中調整,採取更審慎的分類,所以近幾年不 少銀行四季度的不良貸款略有上升不足為奇。他也透露,目前在監管層面,也更加強調夯實貸款質量的真實性,加強對資產分類真實性監管核查,確保分類準確無 誤。

  接近銀監會的知情人士透露,近期的監管檢查發現,少數中小銀行特別是城商行的貸款分類數據質量較差,「剔除分類的偏離度因素後,有的銀行的不良 貸款率會翻一番」。貸款五級分類偏離度是指,商業銀行在對貸款進行五級分類時,存在形態劃分結果與實際形態相差異的程度,包括不良貸款總體分類的偏離程度 和五級分類中各類形態的偏離程度。

  「地方行政官員的嚴重干預和借款人的強有力反抗,使得商業銀行在準確分類方面,面臨極大的挑戰。」有銀監高層人士指出,撥貸比的提出,正是對分 類準確度的調整和糾偏。他表示,撥貸比的指標還要推行,在2012年1月6日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決策層就提出,希望在當前銀行業盈利情況較好的形勢 下,提足撥備,充實資本,向國際監管標準看齊。按照銀監會的要求,除了貸款撥備覆蓋率不低於150%以外,新監管標準還要求貸款撥備率不低於2.5%,並 且根據二者中較高的一個提取撥備。

  上述監管高層表示,監管當局希望銀行摸清自身的資產質量,清楚地掌握遷徙情況,並加大核銷力度。而一位銀監會人士亦直言,「想要全面排查大行的分類準確度,難度很大。」

  在銀行方面,一家大行發達地區分行的行長坦言,資產分類的調整和不良資產的釋放,通常只有在幹部不斷調整的情況下,才比較容易推進。而在班子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如果總行沒有明確的導向和激勵,分支機構缺乏相應的意願。

  財新記者獲悉,工行已經不再將不良貸款率與餘額「雙降」,作為對分支機構班子業績考核的核心指標,過去這一指標所佔權重極高。

釋放空間有限

  「銀行能夠承受的不良貸款的上升空間其實十分有限。」 一位大型銀行財務條線高管表示。

  他解釋說,不良率越低的銀行,對不良反彈的承受力可能越差。他舉例稱,如果一家資產規模超過10萬億元的銀行,不良率翻一番,從1%左右上升到2%,那麼需要計提的撥備就高達千億元,對於個別銀行,甚至會「吃掉去年的利潤」。

  「而且,大型銀行的利潤留存已經成為了資本補充的主渠道,利潤大幅下降的結果,將進一步加大銀行的資本缺口。」這位財務條線高管說,從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間,工、中、建三行的新增一級資本中,有三分之二來自利潤留存。

  統計顯示,2009年和2010年,工農中建四大行因監管規則造成的資本缺口達9000億元,同期利潤總額則為8728億元。

  「這意味著即便四大銀行的利潤全部用於補充資本,仍無法滿足其需求。一旦沒有資本,銀行業的放貸能力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也將無從談起。儘管譴責銀行利潤過高為富不仁的輿論此起彼伏,但在缺乏相應配套機制的情況下,銀行業自身難以承受利潤的大幅下降。」前述人士坦言。

  此外,前述大行發達地區分行的行長坦言,對資產質量的考核,會直接影響到團隊的經營費用、影響到個人績效,也影響到對班子成員的評價。所以各分支機構對於不良資產的暴露會十分謹慎。

  他進一步分析稱,一旦一筆貸款被劃歸不良貸款,就會從經營費用中扣除,還會影響到考核,而且需要進行相應的回收、處置,一旦無法及時收回,就會涉及到能否核銷。更重要的是,還要對相關人員進行問責。

  在如此之多的現實約束之下,即便監管當局和各商業銀行總行希望分類更科學、更準確,分支機構顯然也缺乏足夠的動力,除非有相應的制度保證。

  前述大行風險條線高管透露,準確分類、審慎暴露的方式主要是兩種:一是向下遷徙,比如從次級類進入可疑類;二是在既定的分類裡,對預期損失率進 行調整,如次級類貸款,一般會按照25%計提撥備,但可以按照更審慎的原則,計提35%甚至50%。而後一種做法對利潤有所調節,但不良率本身不會發生變 化。

  「過去,就曾有個別股份制銀行通過增提撥備來調節利潤,受到質疑。不過這類做法,在調整分類準確性的前提下,性質會有所不同,體現了更為審慎的 經營利潤和風險偏好。」他並稱,這種內部調整,雖然不良率和不良額都可以保持不變,但鑑於各大行目前的不良貸款水平已經非常低,空間也相當有限。

  另一家銀行的風險部門負責人表示,目前大型銀行的分類偏離度相對較低,關鍵是要把分類標準定得更加精細、明確,不要留下太多「量體裁衣」的空間。

反彈還是調整?

  儘管銀行對不良資產釋放意願有限,但現實是,根據銀監會統計數據,2011年四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的不良資產餘 額均出現了上升,幅度從2.7%至14.8%不等,其中農商行上升幅度最大,達14.8%,其次是股份制銀行,大約為6.0%。

  前述銀行風險條線的高管透露,這與分類調整有關。前述接近銀監會的知情人士則認為,這是當前銀行資產狀況的真實反映。他並稱,風險始終存在,但目前依然可控。

  建行研究部總經理郭世坤對財新記者表示,在整體不良貸款率已經較低的情況下,不良貸款的小幅「雙升」,不足為懼。他認為,國有銀行改革上市後,受監管、審計、內控和風險管理多重約束,貸款分類準確度和真實性,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郭世坤認為,當前銀行業資產質量壓力不大,風險基本可控。但房地產調控、平台到期、過去幾年的大投放和未來可能出現的增速下滑,對資產質量可能有潛在的壓力,也可能會使得風險有所暴露,需要未雨綢繆。

  財新記者調查發現,近期已經有個別行業的貸款出現了向下遷徙趨勢,甚至有不良貸款額上升跡象。

  「房地產開發貸款的關注類指標從去年四季度已經出現反彈,由於量價齊跌,導致相關貸款的逾期風險加大。」前述知情人士並稱,這種趨勢在2012年上半年仍將持續存在,而且,由於房地產行業上下游還有著不少關聯企業,所以與之相關的政府融資平台等,也面臨壓力。

  另一家大型銀行北部地區分行的行長對財新記者表示,房地產調控給銀行造成的壓力很大,且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他並稱,由於房地產銷售回流不暢, 加之銀根緊縮,很多企業的自有資金都進入支用階段,銀行存款銳減,而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減少,削弱了投資力度,也影響了財政存款,所以,年初全社會的存款銳 減,也對銀行流動性管理和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造成了壓力,甚至可能進一步影響相關貸款的現金流和還款能力。

  前述大行風險條線高管則認為,雖然政府對商品房調控力度不減,但是對保障房的投資同樣可以拉動上下游產業的投資,所以,房地產對財政和產業的促進作用未受到較大衝擊。關鍵還要看後市。

  另一家大行風險條線高管告訴財新記者,目前處於「三不管」地帶的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存在不規範、不專業和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他們從銀行貸款或拆借資金之後,利用資金的期限錯配,多投向房地產行業賺取利潤。

  「正是這部分非銀行金融機構,推高了很多企業的經營成本,很難說這類企業對民企和中小企業,到底是福音還是噩耗。」 前述大行風險條線高管表示,類似機構的蓬勃發展有失控跡象,現實中有諸多問題,這些機構又充當了「二銀行」的角色,而銀行又缺乏對其貸款的相應管理和約束,一旦集中失控,給銀行造成的潛在的系統性風險恐怕值得關注。

  此外,民間借貸向金融體系的蔓延正在加劇,風險在個別區域逐步暴露。貨幣、監管當局有關負責人都對此表示了嚴重關切。

  前述大行風險條線高管告訴財新記者,由於民間借貸有利可圖,不少分支機構的負責人都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通過銀行貸款,在體外搞起了民間借貸。而且上述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關注。

  他還透露,公路貸款由於收費政策進行調整,不良貸款額也已經呈上升態勢。在取消二級公路收費之後,雖然有相應補貼,但由於相關補貼被挪用或暫時 支用,導致有的公路項目名義上有現金流,但實際上卻無法按期償付貸款;同時,另外也有一些公路融資平台,因其「示範效應」,缺乏還款意願,導致商業銀行的 公路貸款不良率呈上升趨勢。

  為了保證一定貸款增速以防止風險加速暴露,前述大行風險條線高管透露,目前股份制銀行正在拚命說服銀監會,希望放鬆或廢除貸存比規定,但他認為不宜放棄貸存比,或放鬆政策。因為過去的經濟增長都是建立在高度的資源和環境消耗前提下的,一旦失去約束,恐怕會有失控跡象。

  而前述監管高層對財新記者直言,「何為守住風險底線?這個底線應該就是流動性風險,作為流動性管理重要而有效的工具,貸存比恐怕不能也不宜廢止,即使是匯豐銀行,也在用這個指標來進行流動性管理。」

  事實上,流動性風險壓力在去年已經凸顯。前述大行風險條線高管透露,個別大型銀行的經營現金流出現負數,從拆出大行變成拆入大行,流動性風險壓力十分巨大。

  由於理財產品的投資用款無法在時點考核時及時回籠,去年銀行間系統幾次延遲閉市,以滿足工行的資金拆借要求。而財新記者此前獲悉,今年2月,工行也一度因為理財產品劃款而使當期存款銳減6000億元,銀行間市場再次為其延遲閉市。

平台貸鬆動?

  令受訪銀行人士感到暫時鬆了一口氣的,是銀監會對平台貸款的政策「鬆動」,而不致出現大量壞賬暴露。近期,銀監會向商業銀行下發了關於地方融資平台風險監管的徵求意見稿。

  在這份銀監會關於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的監管的討論稿中,銀監會提出,2012年將遵循「政策不變、深化整改、審慎退出、重在增信」的總體思路,要求以緩釋風險為目標,以降舊控新為重點,以現金流覆蓋為抓手,繼續推進平台貸款風險的監管。

  前述風險條線高管表示,前任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警示了平台背後潛藏的巨大問題,現任主席尚福林對平台問題的風險緩釋做出了務實的選擇。不過他認為,由於平台和房地產是相互交叉的,所以房地產調控的走勢,對未來平台貸款的影響值得關注。

  銀監會在徵求意見時提出要完善名單制管理,按照「支持類、維持類、壓縮類、退出類」名單動態調整、按季報告。

  其中「支持類」是指符合新增貸款條件,經總行審批可以繼續予以支持的平台;「維持類」是指需保持現有貸款水平,貸款餘額不能再增加的平台。

  銀監會提出,對於重組類平台,要特別關注,單一平台的債權債務關係由多個新承貸人分別承接的,要嚴防因重組造成的債權債務懸空。

  在強化審批授信方面,銀監會要求,對於新增貸款或存量貸款的合同整改,由總行統一授信、逐筆審批,退出也要由總行建立統一系統。

  銀監會提出,要通過分類處置,切實緩解存量風險。按照「分類管理、區別對待、逐步化解」的原則,「妥善處理好存量貸款的集中到期還款風險」。

  討論稿提出,對於自身現金流100%覆蓋的貸款本息,且已經形成經營性收入的平台,要制定均衡分期還貸計劃,按季或半年償還貸款。

  而對於地方政府承擔還貸責任,自身現金流能夠100%覆蓋貸款本息,但尚未形成經營性收入的平台,可在整改合格的前提下,在原有貸款額度內進行再融資,同時按照科學均衡原則簽訂分期還貸合同。

  對於地方政府承擔還貸責任、自身現金流能夠100%覆蓋貸款本息,貸款到期而項目尚未完工的項目,可按照工程建設實際週期合理確定還貸期限。

  對於地方政府承擔連帶還貸責任、自身現金流不能夠100%覆蓋貸款本息,但能夠吸引社會資金的平台,銀行應協助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和借款人,制定資產重組、處置、轉讓或引入新投資者等市場化籌資方案,提高現金流覆蓋程度,分期適時收回貸款。

  而對於地方政府承擔連帶還貸責任、自身現金流不能100%覆蓋貸款本息,且不易吸引社會資金的平台,則需與地方政府積極溝通,按原定承諾,量化還款數額,納入財政預算,分期清收貸款。

  在「保在建、壓重建、控新建」的前提下,銀監會提出,全年平台貸款增幅必須明顯低於全部貸款的平均水平;併合理控制各地區授信總量,各地的平台貸款餘額不得超過當地政府可承受債務規模上限;並對單一省份,參照集團客戶進行授信管理,合理確定本行在各省的貸款上限。

  此外,銀監會提出,對存在以下情形的,各行一律不得新增貸款:一是銀行融資平台客戶「名單制」管理中未列入「支持類」的;二是地方政府債務規模 達到或超出限額的;三是地方政府以直接或間接形勢提出擔保和承諾的;四是以學校、醫院、公園等公益資產作為押品的;五是以無合格土地使用權證的土地預期收 入之承諾作為抵質押的。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上述監管意見的實施,地方政府平台債務集中到期償付面臨的違約風險和償債壓力,將會得到緩解,各界寄望上述問題可以隨著時間得到逐步解決。

  不過亦有風險管理條線高管不無憂慮地表示,隨著政府換屆,新官不理舊賬的可能性加大,而新官新政的投資需求加大。明年地方政府投資對銀行貸款的需求和平台債務的衝擊,仍不容小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71

信託假股真債風險暴露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13/100410646_all.html

 恆大地產遭遇美國做空機構香櫞(Citron)的質疑,意外揭開了這類「假股真債」信託產品的風險蓋子。

  恆大地產(03333.HK)2011年年報顯示,實際借款為517億元,較2010年底的312億元同比增加66%。其中,大幅增加的是一到兩年期的借款,由2010年底的48.5億元,增加至134.1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恆大地產在公開募集的信託產品中,2011年發行的金額為7.5億元,均為貸款類信託,且期限為一到兩年。在2010年,公開募集的信託產品發行金額為4.3億元,但由於為股權投資類信託,可以不計入其財務報表。

  表外負債數據的發現,源於香櫞的一份報告。

  香櫞通過分析湖南雄震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湖南雄震)49%股權持有者其實是中融信託,揭開恆大地產一種隱秘的融資路徑:通過信託以股權投資的方 式進行融資,用以投資合資項目公司,項目公司再用該筆資金進行項目建設。通過項目回籠資金,讓被合資公司以回購股權的方式償還信託資金。

  信託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目前房地產信託產品主要有三類:開發貸款、夾層融資和股權投資,而股權投資又分為「假股真債」和「真股權投資」。

  他認為,「假股真債」這種融資方式具有隱蔽性,由於是股權投資甚至是曲線股權投資,改善了資質條件並不太完善的項目公司資產負債表的同時,還可以不計入上市公司的債務和權益。

  另一位信託業內人士稱,信託「假股真債」形式多用於以資質較差的融資方,比如四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房屋所有權 證》《集體林地使用權證》)不齊全的地產公司等。「今年監管機構對這一塊要求趨嚴,對四證不齊全的項目,信託公司不能操作了」。

不真實的投資

  6月21日凌晨,香櫞在其網站公佈報告稱,通過這樣一種股權擔保回購的交易結構,恆大地產實際上隱瞞了相關表外債務。恆大地產反駁,公司所實施的信託融資,根據香港會計準則已作為負債處理。

  公開信息顯示,中融信託在2010年4月至5月期間發起成立了「中融·恆大華府房地產項目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該信託所募集資金被用於收購湖南雄震49%的股權。

  同時,該信託公司又與恆大地產簽訂了對賭協議,根據該信託的相關條款,在信託運行期間,恆大地產集團將其持有的湖南雄震的51%股權質押給中融信託,若信託到期恆大地產未履行付款義務,則中融信託有權處置湖南雄震全部股權及資產。

  一位廣東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認為,從信託公司籌集的這部分資金,不會在恆大地產的報表裡有任何體現。因為,信託公司作為投資股權,在項目 公司的賬面上是以股東名義出現。信託公司的收益,其實也就是一些投資人的收益。信託籌集了資金成立信託基金投資到這個項目公司上,相當於把項目公司49% 的股權賣給了信託基金,而信託基金則獲得了相應股權。

  因此,她認為,若項目公司有收益需對股東進行分配,信託公司擁有49%的股權收益,也就是原來這些投資人的投資收益。在項目公司賬目上反映,信 託基金就是它的股東。但由於這個信託基金和房地產公司在賬務上無任何往來,只證明這兩家公司共同成立了這個項目公司。所以,在房地產公司的報表裡,就不會 體現任何的負債和權益。

  她進一步分析認為,從法律關係上看,該信託基金實際並不以股權投資為目的。如果是以股權投資為目的,是要改善經營、分享股息。因此,關係的主體實際是債務關係。

  上述會計師認為,恆大地產並無義務披露投資子公司的名單。財新記者發現,湖南雄震只以恆大地產投資子公司出現在2009年的招股說明書上。但2010年與2011年的年報,均未提及該公司。

  湖南雄震於2003年8月7日成立, 2007年10月16日公司召開股東會議,決定將公司註冊資本的65%即6500萬元股份中5100萬元股份(佔公司註冊資本的51%),轉讓給恆大地產。

風險低估

  有信託業內人士稱,「假股真債」是信託行業常用方式,並未違反相關法規,不僅用於地產信託,還有其他領域,大多附有回購股權的條款,「這種形式本身合法性並無爭議,對信託項目的風險判斷,主要看風控措施、融資方資質」。

  一位熟悉「假股真債」融資路徑的人士說,這類產品像過橋貸款。這種信託產品資金進入是以銀行委託貸款的形式,其實應算作債權。銀行不承擔資金上的風險,但承擔的是商譽風險,如果信託一旦出現違約,理性投資人會將資金撤出這家銀行。

  2009年到2010年,此類產品開始出現,主要是因為4萬億投資要求融資人有配套資本金,形成了對此類產品的大量需求。

  這位人士稱,其主要風險在於市場風險,在地產信託集中兌付的時點剛好遇到了宏觀調控,「此外,信託的風控比較薄弱,從風控的審查環節;人員的質量和人數很難承受這樣龐大的資金的風險管理,最重要的是信託的償付能力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這種方式未被監管部門叫停,但也沒說允許做。對於信託公司的發展而言,假股權方式不能算信託公司的真正自主管理,長遠看,這一點不符合監管方向。」一位銀監會人士表示。

  此外,此類信託產品募集的實際資金投入項目與發行產品地區差距很大,信息嚴重不對稱。比如,恆大名都鎮江丹陽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用於對恆大地產名下的鎮江丹陽恆大置業有限公司進行股權投資(約48%),但產品發行地卻在成都。

  「假股真債」的風險遠高於信託貸款。一旦項目回籠資金出問題,信託基金只擁有項目公司股權的優先受償權,但在所有債權後,風險較高。信託貸款可通過處置抵押的土地和房產來還款。

  通過股權的形式進入項目公司,如果項目公司管理混亂,那麼入股的信託資金將面臨風險。

  比如,近期爆出中誠信託發行的信託計劃對山西振富能源集團進行了30億股權投資,在後者出現20億賬外融資可能面臨資不抵債的情況下,信託計劃的受償順序在賬外融資之後,本金是否能保證安全,已經變成了現實的風險。

  另有信託業內人士稱,如信託資金在繳納土地出讓金和初期建設資金後,項目開發的後期又面臨資金短缺,即信託產品的募集資金不足以覆蓋項目資金缺口,如此時不能獲得後續資金來源(銀行貸款或預售回款),則此房地產項目會成為「爛尾」項目,屆時信託產品就會遭遇風險。

趨之若鶩

  信託貸款屬債權類融資,對公司要求比較高,例如,需滿足「四證」齊全、自有資金達到30%、二級以上開發資質、項目盈利能力強等條件。

  股權型信託融資模式的要求相對簡單,只要股權結構相對簡單清晰、項目盈利能力強,能增加項目公司的資本金,起到過橋融資的作用,以使項目公司達到銀行融資條件,比如自有資金達到30%。對於地產商,這種模式的融資成本略高於同期銀行法定貸款利率。

  恆大地產作為一級開發商,融資成本比較低,恆鑫1號的收益率只有8%,而中融恆大華府9.5%,而恆大丹陽為10%-12%。

  信託業內人士表示,恆大地產和萬科一樣,信託產品的收益率都挺低,資金去向多為二三線邊遠的項目,信用條件由於有上市公司負有連帶責任,也沒有 好的資產作擔保。相較而言,恆大這種屬於一級開發商資質的地產商,貸款類、權益類信託更多一些。但貸款類、權益類信託等產品往往將恆大地產上市公司作為連 帶擔保。

敞口幾何

  基於看好中國房地產市場前景,只要項目公司持有土地和在建項目,就能有償還資金的可能,因而在信託行業,信託「假股真債」現象較為普遍。

  從2010年至今,恆大公開募集的股權類產品中就有三個:除中融恆大華府外,還有2010年7月發行的恆大地產恆鑫1號優質資產投資集合資金信 託計劃,募集資金為2億到2.5億元;2012年4月再發行恆大名都鎮江丹陽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募集資金為3.5億元。

  上述合夥人透露,這部分金額僅為公開募集的信託產品,而股權投資類的信託往往是定向募集,這部分金額由於不在任何場合作披露,敞口無法估量。

  前述銀監會人士曾告訴財新記者,在目前地產信託存量6000多億元的規模中,銀信合作、開發商自己投入、單一信託佔一半以上,真正針對個人的集合理財地產信託規模不到一半。

  上述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表示,信託「假股真債」業務顯現只是冰山一角。大多數此類產品都以定向募集的方式出現,而公開募集並不多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69

信託假股真債風險暴露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13/100410646_all.html

恆大地產遭遇美國做空機構香櫞(Citron)的質疑,意外揭開了這類「假股真債」信託產品的風險蓋子。

  恆大地產(03333.HK)2011年年報顯示,實際借款為517億元,較2010年底的312億元同比增加66%。其中,大幅增加的是一到兩年期的借款,由2010年底的48.5億元,增加至134.1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恆大地產在公開募集的信託產品中,2011年發行的金額為7.5億元,均為貸款類信託,且期限為一到兩年。在2010年,公開募集的信託產品發行金額為4.3億元,但由於為股權投資類信託,可以不計入其財務報表。

  表外負債數據的發現,源於香櫞的一份報告。

  香櫞通過分析湖南雄震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湖南雄震)49%股權持有者其實是中融信託,揭開恆大地產一種隱秘的融資路徑:通過信託以股權投資的方 式進行融資,用以投資合資項目公司,項目公司再用該筆資金進行項目建設。通過項目回籠資金,讓被合資公司以回購股權的方式償還信託資金。

  信託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目前房地產信託產品主要有三類:開發貸款、夾層融資和股權投資,而股權投資又分為「假股真債」和「真股權投資」。

  他認為,「假股真債」這種融資方式具有隱蔽性,由於是股權投資甚至是曲線股權投資,改善了資質條件並不太完善的項目公司資產負債表的同時,還可以不計入上市公司的債務和權益。

  另一位信託業內人士稱,信託「假股真債」形式多用於以資質較差的融資方,比如四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房屋所有權 證》《集體林地使用權證》)不齊全的地產公司等。「今年監管機構對這一塊要求趨嚴,對四證不齊全的項目,信託公司不能操作了」。

不真實的投資

  6月21日凌晨,香櫞在其網站公佈報告稱,通過這樣一種股權擔保回購的交易結構,恆大地產實際上隱瞞了相關表外債務。恆大地產反駁,公司所實施的信託融資,根據香港會計準則已作為負債處理。

  公開信息顯示,中融信託在2010年4月至5月期間發起成立了「中融·恆大華府房地產項目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該信託所募集資金被用於收購湖南雄震49%的股權。

  同時,該信託公司又與恆大地產簽訂了對賭協議,根據該信託的相關條款,在信託運行期間,恆大地產集團將其持有的湖南雄震的51%股權質押給中融信託,若信託到期恆大地產未履行付款義務,則中融信託有權處置湖南雄震全部股權及資產。

  一位廣東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認為,從信託公司籌集的這部分資金,不會在恆大地產的報表裡有任何體現。因為,信託公司作為投資股權,在項目 公司的賬面上是以股東名義出現。信託公司的收益,其實也就是一些投資人的收益。信託籌集了資金成立信託基金投資到這個項目公司上,相當於把項目公司49% 的股權賣給了信託基金,而信託基金則獲得了相應股權。

  因此,她認為,若項目公司有收益需對股東進行分配,信託公司擁有49%的股權收益,也就是原來這些投資人的投資收益。在項目公司賬目上反映,信 託基金就是它的股東。但由於這個信託基金和房地產公司在賬務上無任何往來,只證明這兩家公司共同成立了這個項目公司。所以,在房地產公司的報表裡,就不會 體現任何的負債和權益。

  她進一步分析認為,從法律關係上看,該信託基金實際並不以股權投資為目的。如果是以股權投資為目的,是要改善經營、分享股息。因此,關係的主體實際是債務關係。

  上述會計師認為,恆大地產並無義務披露投資子公司的名單。財新記者發現,湖南雄震只以恆大地產投資子公司出現在2009年的招股說明書上。但2010年與2011年的年報,均未提及該公司。

  湖南雄震於2003年8月7日成立, 2007年10月16日公司召開股東會議,決定將公司註冊資本的65%即6500萬元股份中5100萬元股份(佔公司註冊資本的51%),轉讓給恆大地產。

風險低估

  有信託業內人士稱,「假股真債」是信託行業常用方式,並未違反相關法規,不僅用於地產信託,還有其他領域,大多附有回購股權的條款,「這種形式本身合法性並無爭議,對信託項目的風險判斷,主要看風控措施、融資方資質」。

  一位熟悉「假股真債」融資路徑的人士說,這類產品像過橋貸款。這種信託產品資金進入是以銀行委託貸款的形式,其實應算作債權。銀行不承擔資金上的風險,但承擔的是商譽風險,如果信託一旦出現違約,理性投資人會將資金撤出這家銀行。

  2009年到2010年,此類產品開始出現,主要是因為4萬億投資要求融資人有配套資本金,形成了對此類產品的大量需求。

  這位人士稱,其主要風險在於市場風險,在地產信託集中兌付的時點剛好遇到了宏觀調控,「此外,信託的風控比較薄弱,從風控的審查環節;人員的質量和人數很難承受這樣龐大的資金的風險管理,最重要的是信託的償付能力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這種方式未被監管部門叫停,但也沒說允許做。對於信託公司的發展而言,假股權方式不能算信託公司的真正自主管理,長遠看,這一點不符合監管方向。」一位銀監會人士表示。

  此外,此類信託產品募集的實際資金投入項目與發行產品地區差距很大,信息嚴重不對稱。比如,恆大名都鎮江丹陽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用於對恆大地產名下的鎮江丹陽恆大置業有限公司進行股權投資(約48%),但產品發行地卻在成都。

  「假股真債」的風險遠高於信託貸款。一旦項目回籠資金出問題,信託基金只擁有項目公司股權的優先受償權,但在所有債權後,風險較高。信託貸款可通過處置抵押的土地和房產來還款。

  通過股權的形式進入項目公司,如果項目公司管理混亂,那麼入股的信託資金將面臨風險。

  比如,近期爆出中誠信託發行的信託計劃對山西振富能源集團進行了30億股權投資,在後者出現20億賬外融資可能面臨資不抵債的情況下,信託計劃的受償順序在賬外融資之後,本金是否能保證安全,已經變成了現實的風險。

  另有信託業內人士稱,如信託資金在繳納土地出讓金和初期建設資金後,項目開發的後期又面臨資金短缺,即信託產品的募集資金不足以覆蓋項目資金缺口,如此時不能獲得後續資金來源(銀行貸款或預售回款),則此房地產項目會成為「爛尾」項目,屆時信託產品就會遭遇風險。

趨之若鶩

  信託貸款屬債權類融資,對公司要求比較高,例如,需滿足「四證」齊全、自有資金達到30%、二級以上開發資質、項目盈利能力強等條件。

  股權型信託融資模式的要求相對簡單,只要股權結構相對簡單清晰、項目盈利能力強,能增加項目公司的資本金,起到過橋融資的作用,以使項目公司達到銀行融資條件,比如自有資金達到30%。對於地產商,這種模式的融資成本略高於同期銀行法定貸款利率。

  恆大地產作為一級開發商,融資成本比較低,恆鑫1號的收益率只有8%,而中融恆大華府9.5%,而恆大丹陽為10%-12%。

  信託業內人士表示,恆大地產和萬科一樣,信託產品的收益率都挺低,資金去向多為二三線邊遠的項目,信用條件由於有上市公司負有連帶責任,也沒有 好的資產作擔保。相較而言,恆大這種屬於一級開發商資質的地產商,貸款類、權益類信託更多一些。但貸款類、權益類信託等產品往往將恆大地產上市公司作為連 帶擔保。

敞口幾何

  基於看好中國房地產市場前景,只要項目公司持有土地和在建項目,就能有償還資金的可能,因而在信託行業,信託「假股真債」現象較為普遍。

  從2010年至今,恆大公開募集的股權類產品中就有三個:除中融恆大華府外,還有2010年7月發行的恆大地產恆鑫1號優質資產投資集合資金信 託計劃,募集資金為2億到2.5億元;2012年4月再發行恆大名都鎮江丹陽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募集資金為3.5億元。

  上述合夥人透露,這部分金額僅為公開募集的信託產品,而股權投資類的信託往往是定向募集,這部分金額由於不在任何場合作披露,敞口無法估量。

  前述銀監會人士曾告訴財新記者,在目前地產信託存量6000多億元的規模中,銀信合作、開發商自己投入、單一信託佔一半以上,真正針對個人的集合理財地產信託規模不到一半。

  上述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表示,信託「假股真債」業務顯現只是冰山一角。大多數此類產品都以定向募集的方式出現,而公開募集並不多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21

萬福生科造假手法大起底 越騙越大終暴露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130402/075415025026.shtml

  3月29日,萬福生科(5.190,-0.28,-5.12%)再度發佈公告提示退市風險。隨著該公司財務造假事件持續發酵,公司最終的走向、相關方應該承擔的責任均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有接近該事件調查組的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了萬福生科的「一條龍」造假手法。業內有觀點認為,此事中介機構固然負有責任,但也暴露了在IPO盡職調查及上市後持續督導中,中介機構面臨的核查手段單一、核查權限有限等問題,值得業內深刻反思。

  越騙越大終使造假暴露

  3月29日,萬福生科公告,再度提醒投資者公司可能存在被終止上市的風險。公告還表示,目前公司仍在進行進一步的自查,有關財務數據可能進一步變化。實際上,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後,根據萬福生科初步自查,公司2008年至2011年累計虛增收入7.4億元左右,虛增營業利潤1.8億元左右,虛增淨利潤1.6億元左右。其中,2011年公司虛增收入2.8億元,虛增營業利潤6541.36萬元。

  如此大數額的虛增業績,是如何被發現的呢?據瞭解,此次立案源於湖南證監局一次例行檢查。「預付賬款異常是導火索,而銀行流水則是調查的突破口」,一位接近萬福生科事件調查組的知情人士表示,在2012年8月監管部門進場核查時,發現萬福生科的預付賬款餘額畸高。

  「這就像一個孕婦,到了日子才『生產』」,該人士表示,監管部門此次發現問題的線索是萬福生科預付賬款餘額異常。在此之前,萬福生科的預付賬款餘額一直不多,上市前的2011年半年報只有2000多萬元;上市後該科目餘額才迅速上升,2011年末就達到1.2億元,會計師在2011年年報沒有發現該公司預付賬款異常,重要原因是這裡面有近億元是預付設備款,而該公司當時剛上市,預付設備款較多也屬正常,預付採購款直至2011年末仍很少。到監管部門2012年8月進場檢查時,萬福生科的預付採購款已經高達2億多元,出現了明顯異常,一下子就引起了監管人員的高度關注。

  銀行流水陷阱

  在此次萬福生科造假事件中,中介機構的責任難以推卸,然而也體現了目前中介機構存在的核查手段有限等一些問題,值得各方關注。

  有業內人士表示,萬福生科上市前採用真金白銀式財務造假,監管部門的突破口在於,從公司上下游(供應商和客戶)的銀行賬戶入手,揭穿「一條龍」造假上下游資金運作的偽裝。然而,目前不管是投行還是會計師,都無權限延伸核查發行人上下游的銀行賬戶。

  中介機構的權限僅在於對萬福生科本身的銀行流水進行核查,這裡面就可能存在陷阱。有知情人士透露,中介機構在核查中基本通過萬福生科的銀行對賬單進行,而相當部分銀行對賬單沒有顯示「對方戶名」,亦即從銀行對賬單入手核查銀行流水時,不清楚交易對手名字,這就給了公司渾水摸魚的機會,將上游經紀人賬戶打進的錢包裝成下游大客戶的回款。

  調查中還發現,萬福生科偽造了部分銀行回單和銀行對賬單,且偽造銀行單據的水平堪稱一流。而中介機構一般不會懷疑銀行單據造假,加之識別銀行票據真偽的手段有限,給了公司可乘之機。

  中介機構的盲區

  萬福生科的財務造假分為上市前和上市後兩個階段,其造假性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即上市前利潤表是假的,而資產負債表是真的;而上市後則虛構了巨額的預付賬款,而其銀行存款仍是真實的。

  對於這種真金白銀式的財務造假,最有效的手法是上下游(供應商和客戶)延伸核查。在無權限對上下游銀行賬戶核查的情況下,中介機構通常採用上下游訪談和函證的程序來核查,然而通過這種手段來發現資金運作陷阱的效果未必理想,一旦上下游與發行人串通,這些手段都將變得無效。

  「萬福生科是典型的『一條龍』造假」,有接近調查組的知情人士表示,此種造假方式即企業根據真實的「投入產出比例」虛擬採購、生產和銷售流程,炮製假購銷合同、假入庫單、假檢驗單、假生產通知單等。甚至公司從供應鏈數據造假入手,在ERP系統上自動生成虛假的財務數據。多年前的東方電子(3.00,-0.04,-1.32%)案即真金白銀式財務造假的典型,其欺詐特點是資產並沒有虛構,銀行存款餘額是真實的,這種財務造假不管是從利潤表入手還是資產負債表入手都很難發現,從物流、現金流、商流、稅收或供應鏈角度也都很難發現。

  「此案暴露出了中介機構盡職調查存在的很多問題,在核查手段上的一些盲區也值得我們深思」,某中介機構人士表示,在無權像監管部門那樣通過上下游銀行賬戶入手,較難打到公司「一條龍」造假七寸的情況下,就意味著中介機構在做上下游訪談和函證時要更專業、更獨立。除了訪談發行人上下游,可能還需要訪談競爭對手和行業專家,因為上下游與發行人存在利益關係,有串通一氣作「偽證」的可能,而競爭對手和行業專家的獨立性則會強很多。

  杜雅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36

新會計準則暴露上市公司負債(2013/10/24) 林本利

2013-10-24  NM  
 

 

踏入2013年,李嘉誠控制的長和系動作頻頻,長實先後宣布拆售葵涌酒店項目雍澄軒(後來被證監會叫停)及天水圍嘉湖銀座購物商場,又出售內地商業物業。同系和黃七月公布出售百佳業務,又傳出計劃分拆屈臣氏。另一同系上市公司電能,亦公布分拆港燈上市。

長和系一連串出售資產行動,到底是撤資,抑或是減債?各方面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過去十多年,長和系早已將巨額資金投放在香港以外的業務,當預見港深貨櫃碼頭業務和港燈發展差不多見頂,便將業務分拆上市,套回大量現金。若然香港業務增長理想,「賺取最大利潤」的商家又怎會放手?

最近閱讀Bittermelon在免費報紙《am730》的文章(見10月11日),對長和系一連串的舉措有另一解讀,這可能和新會計準則於今年一月正式生效有關。按照香港(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0號的規範,若上市公司對其聯營公司從股東及董事會層面具有「控制」,即使該上市公司持股權少於50%,聯營公司也可能被視為子公司,將財務狀況表外負債連資產合併入集團資產負債表內。

根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0號中「控制」的新定義,可包括三個元素:(一)對被投資者擁有權利;(二)對參與被投資者而獲得的可變回報須承擔風險或擁有權力;及(三)可被投資者使用其權力,以影響投資者回報。整體而言,應用新的準則需要上市公司作出不少判斷。

今年三月,聯交所向上市發行人及市場從業員發出通告,內容提及採納新準則對《上市規則》的影響,指出一間過往並未被界定為發行人附屬公司的投資實體(例如聯營公司及共同控制實體),可能須按照該等準則被視為附屬公司,即所謂「新附屬公司」。

事實上,個別上市公司已率先採納新準則,例如麗新國際把持股權不足50%的麗新發展的財務報表綜合入賬。會計界人士指出,採用新準則可以壯大資產負債表,增加對外舉債的空間。但若然公司本身有不少債務隱藏在聯營公司的賬目內,新準則便會把這情況暴露出來。

筆者不知道會計界為何引入新準則,但新準則明顯令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變得更具透明度。過去容許上市公司的綜合財務狀況表(或資產負債表),只需要列出同系聯營公司的股東權益(即總資產減總負債),顯然存有漏洞。例如上市公司只佔聯營公司30%股權,餘下70%股權由其他股東持有。理論上應該有其他大股東佔有多於50%,把這附屬公司的賬項(包括資產和負債)綜合入賬,而不是單單列出權益。但倘若餘下的70%股權由另外兩間同系上市公司攤分,各佔35%,這間所謂「聯營公司」的資產和負債便毋須納入三間公司的綜合財務狀況內。外人無法清楚掌握三間上市公司的財務實況,亦不知哪間公司真正「控制」該聯營公司。舉例來說,和黃十多間聯營公司總負債超過6,000億元,當中包括電能、赫斯基能源、和記港口信託、以及電能旗下多間聯營公司,合共負債4,000多億元(其餘負債難以追尋)。和黃及其大股東對這些聯營公司有一定「控制」,是否會變成「新附屬公司」,今年年底的財務報告自有分曉。若不受和黃及其大股東「控制」,又由誰「控制」?最後,正如Bittermelon一文所述,和黃為聯營公司及合資企業總共8,000億元的債務,只提供200多億元的擔保。故此投資者認購長和系各公司發行的債券時,務必要清楚明白當中存在的風險。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77

勞退借鏡》私校平台上路一年 暴露兩大問題 國內首次平台試驗 逾九成沒「自選」

2014-05-26  TWM
 
 

 

若進度順利,勞工退休金明年起將走入自選平台的新階段,但從上路一年多的「私校教職員退撫儲金投資平台」實施成效來看,自選平台若要發揮功能,其實還有兩大問題待解決。

撰文‧蔡曜蓮

《勞退條例修正案》預計六月送進立法院,若進度順利,最快明年正式上路,屆時,勞工每月自行提撥的勞退金將可自選投資標的,堪稱是台灣退休金制度近年最重大的變革之一;此外,由於改革目標是希望拉高勞退金的所得替代率,藉此減緩「降低勞保年金給付」的衝擊,因此執行效果也攸關台灣整體年金改革的進程。

事實上,自去年年初開始,台灣的六萬多名私立學校老師已經透過「私校教職員退撫儲金投資平台」,為自己選擇適當的投資標的。這群人過去一年的經驗,就像勞退基金走向自選平台的一場先行試驗,足以作為勞退改制的借鏡。而在這場試驗中,至少看見兩大問題。

問題一:參與程度不足

靠政府心態作祟 自選僅八%首先,全台灣總共六萬二千名私校教師中,至今仍有超過九成未曾使用自選平台。主管機關教育部私校退撫儲金監理會執行祕書賴俊男表示:「這畢竟是國內退休制度的新舉,大家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私校投資平台的運作流程,是教職員須先填寫一份書面登記表,完成風險評估後,再登入由中國信託承辦的投資平台,以選擇理想的投資組合。平台依不同的風險承受度分三種組合:積極型、穩健型、保守型。其中,保守型可以得到政府兩年期定存的收益率保障。未完成風險評估、未登入平台的教職員,則一律被分配到保守型。

據統計,目前尚有五二%的教職員連第一階段的風險屬性評估都未完成,而在完成風險評估的四八%中,有近四○%的成員還沒有上網登入投資平台;也就是說,總計有九二%的私校老師根本沒有「自選」。賴俊男直言:「如果連教職員的推動都充滿困境,未來要推廣勞退平台的難度可想而知。」某位私校教師表示,一三年平台推出時,除了舉辦多場座談會,也發給每位教職員一本宣導手冊,「教育部該做的都做了!」但成效不彰是事實,背後的問題,恐怕是台灣社會仍擺脫不了「退休靠政府」的心態,至於解決之道,則是更加全面的理財教育推廣。

考量政府的資源與效率,與其指望政府一手包下推廣理財教育的工作,不如依賴市場機制,思考如何改變現有平台架構的設計,增加投信投顧業者的競爭,讓民間業者在逐利的動機下,自主扛下推廣教育難題。

宏利投信投資長王彥傑就表示,以目前的私校自選平台只能「三選一」的架構,基金業者不能直接面對客戶,也就沒有動機進入校園提供宣導或諮商服務。「若能進一步開放老師自選個別基金,業者『動起來』的意願就會比較高。」此外,以去年四月到今年四月底的三類型組合績效來看,保守型為一.八六%、穩健型八.二八%、積極型二.六四%;保守型的表現雖然高於兩年期定存一.三九%,但只略高於過去一年的一.六五%物價漲幅,對年輕族群來說,透過這樣的報酬率來累積退休金並不合理。至於表現較佳的穩健型與積極型,各自只有三%的私校教師選擇,合計受惠者不到四千人。

問題二:自動選項不完備

考量人生階段 應隨時調整歸根結柢,保守型組合之所以佔到九成,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自動選項」的設計:只要未完成風險評估、未登入平台,就會自動加入保守型。那麼,自動選項應該如何調整?

業者認為,若參考國外經驗,如「生活形態基金」及「生活週期基金」等,都可考慮作為自動選項的方向,前者是依投資人自我選定的風險屬性,投注於一檔相對應的基金中,自動為投資人做好積極、穩健或保守的資產配置;後者則是依投資人預定的退休時間,隨時間推移自動調整資產配置。

簡單地說,政府應該重新思考「自動選項」的意義。在「自動歸為保守型」的思惟中,本意在於「確保未表態的投資人不會虧損」,但在二○○六年,美國已對四○一K計畫(類似國內勞退制度)進行修法,將僱主對勞工的最大責任,從原本的「保證無風險」,轉變為「盡力保護退休金不致匱乏」。

對此,金管會副主委王儷玲表示,私校平台受限於資金規模不足,增加基金選項上有先天困難,但未來的勞退自選平台將規畫把「生命週期基金」設為投資標的之一。若未來勞退平台發展良好,或許私校平台可以考慮與勞退平台整合,除可提供私校成員更多投資標的外,也能降低私校基金自主投資的成本。

逾九成「被動」加入保守型,這樣的自選有意義嗎?

私校自選上路一年,93.8%參與者屬於保守型,仍由政府保障「不虧損」。

投資組合 積極型 穩健型 保守型總人數 1944 1926 58297 人數比率(%) 3.1 3.1 93.8 基金績效(%) 2.64 8.28 1.86

風險屬性

風險自負

風險自負

享有政府兩年定存利率保障註:統計截至2014年3月底,績效以2013年3月底至2014年3月底計算資料來源:教育部私校退撫儲金監理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36

什麼暴露了雷軍的生態鏈軟肋?

http://www.xcf.cn/jrdd/201407/t20140704_608719.htm
6月27日,北京市海淀法院判決小米盒子侵犯樂視《金陵十三釵》、《我是特種兵》,《醫者仁心》、《當婆婆遇上媽》、《男人幫》、《山楂樹之戀》、《宮鎖心玉》等7部影視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向樂視網賠償15萬元。

  由此,小米和樂視關於內容的大戰拉開帷幕。在判決出來後,小米方面回應稱,小米盒子接入的是iCNTV的平台,節目採集由iCNTV管理,來源合規。

  對此,昨日樂視公司發表聲明,要求小米公司面對判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依法向樂視進行道歉賠償。樂視聲明稱已取證掌握了小米對樂視另外500多部電影電視劇侵權的證據,近期將會陸續提起訴訟。

  於是,我們看到,一方面小米拚命將責任推給iCNTV,而樂視網則不依不饒,乘勝追擊。其實,小米和樂視的大戰已經不是第一次,兩家公司都在走生態鏈的類似路線,但做法卻並不相同。

  從樂視來看,專注在娛樂帝國的構建上,形成了「平台+內容+終端+應用」的樂視生態系統,構建了「樂視云視頻平台/樂視商城+樂視網/樂視影業/花兒影視+樂視盒子/超級電視+LetvStore大屏應用商店」的娛樂生態體系,實現了一個從上游內容生產,到內容平台式集納,到CDN傳輸,再到終端設備覆蓋和外部應用輸入的完整生態。

  從小米來看,是從MIUI+硬件到生態鏈,走的是以MIUI為紐帶,從硬件擴展生態鏈的路線,目前已經形成了從小米手機到小米盒子,再到小米電視等的佈局。

  筆者認為,雷軍的佈局雖然看似完美,但這次與樂視的官司卻暴露出其生態鏈的致命軟肋,那就是內容的短板。從雷軍的佈局來看,從硬件賺錢一定不是最重要的,其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一定是通過硬件圈來用戶,然後通過內容賺錢。

  但是,雷軍的硬件先行戰略卻使得內容方面大大落後,從這次訴訟來看,雖然從本質上來看,其實責任不在小米盒子,而在內容合作方iCNTV,但這也暴露出小米缺乏內容,被迫與其他內容方合作,從而侵犯樂視版權的現實。

  事實上,雷軍也看到了自己生態體系的短板,也在謀求彌補。例如前不久,小米花重金拿下迅雷31.8%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就是希望借助迅雷來彌補自己在內容上的短板。不過,迅雷本身已經在視頻行業跌出了第一陣營,盜版的壞名聲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會對雷軍的生態體繫起反作用。iCNTV的事情已經是前車之鑑,如果小米盒子和迅雷合作,再次遇到版權問題怎麼辦?

  當然,小米也有翻盤的機會,機會就在MIUI。MIUI是類似於操作系統的東西,而且實現了手機、盒子、電視的打通。換句話說,小米實現了他的所有硬件的連接和互通。這樣,當小米的硬件達到一定數量後,其將能夠掌握扼住用戶入口的關鍵資源。例如,小米MIUI有權決定在小米電視中推哪一個視頻應用,將可以拿這種特權和視頻網站來交換內容使用權。所以,小米一定要重視MIUI的發展。

  總而言之,小米的互聯網思維看似美好,但也必須有實打實的東西打基礎。如果小米手機、小米盒子、小米電視上跑的都是其他公司的內容,小米就依然像通信行業的運營商一樣淪為管道工,當小米的硬件也在被中華酷聯拖得利潤下跌的時候,如果內容上也不能彌補,則未來發展前景堪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18

關於「企業風險暴露」的一則實例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uy04.html
 

本人前一篇小文《閒聊「股+債」方法及風險》講了企業適當暴露風險的重要意義,今天恰好見到一則小小的實例。

   我周圍做紡織服裝產品的朋友都習慣躲著偷偷地做新產品,生怕別人知道,尤其害怕同行發現來搶生意,其實這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心理和行為。

   今天下午,我去探望一位做服裝的老朋友Z,他的想法和做法完全與眾不同。老Z這兩天剛購買了一台成衣數碼印花機,他特意把它安裝在工作室對外最顯眼的位置上,有意要讓人們看到它。

   「數碼印花成衣在國內市場上屬於新型產品,你現在還只是剛開始嘗試這類產品的開發與銷售,根本還沒形成什麼銷路局面,就這麼開放式地運作,豈不是讓別人更快地追趕並與你競爭嗎?」我問,「為什麼不先暗藏一段時期,等自己打開了局面,再敞開呢?」

    老Z笑笑,講了一番道理:

   「1、對於任何新產品,做的人越多,做得越快,就能越早地形成良好的市場局面,最終大家得益。而我們目前還只是個微型企業,規模也很小,只要分得其中的一點份額就足夠了。有更多的人來做,這樣我的時間成本和投入成本反而可以大大節約了。

   「2、機器是死的,誰都可以買到,但人是活的,服裝的關鍵是自主設計與創新、堅持品牌建設,你如果能在這些方面不斷提高並保持領先優勢,那參與的人越多,幫你抬轎的人也就越多,這不好嗎?

   「3、要是更多的人跟著做而又形成不了氣候,那說明這種產品不被市場所接受,倒可讓我及早看到問題,避免盲目地耗費精力、人力、財力和時間。做產品應以市場為導向,要尊重市場,儘可能地及時接受市場的檢驗,有利於及時糾錯和調整改進。

   「4、企業只有在競爭中才能很好地成長,越是害怕競爭,越是逃避競爭,反而越不利於自身發展。」

   老Z的想法和行為不是很好地詮釋了「企業適當暴露風險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現代金融學思想嗎?企業是一項風險資產,承擔風險才能獲得風險溢價,企業價值才能相應提高。

 

关于“企业风险暴露”的一则实例
安置在工作室對外最顯眼之處的成衣數碼印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