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故人/往事 – 我做IT的日子(一) 麥博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10/10/12/%E6%95%85%E4%BA%BA%E5%BE%80%E4%BA%8B-%E6%88%91%E5%81%9Ait%E7%9A%84%E6%97%A5%E5%AD%90%E4%B8%80/

昨天在街上,碰到做IT時代的舊同事,舊公司全部人:頂大老細,大老細,Architect, PM, APM, SA, AP, DBA; 都走了,唯有他,走了,又回來,照顧這個六年前就做好的項目。

我說,其實,沒甚麼好奇怪的,我就做過一個 project(B),一年內,整個Team (15-20人) 換了一次以上。

但我和這個同事一起做的,是Project A.

(一)

八年前,我加入Project A時,正值我人生的最低潮,事業,愛情雙失。當時經濟好差,科網熱潮一破,IT人淪為水候佬,短工制風行,最離譜的時候,每月續約,正式今日唔知聽日事, 人心渙散,Turnover 好高,為了減少成本和離職人員的影響,大家開始往大陸 Outsource。

我的工作,就是一方面向 User 拿 Requirement, 寫Spec, 砌 Framework, 部份交比大陸同事做,貨回來了,自己試,再比客試。週而復始。

那時候,三、二天便要同大陸同事講電話,一講就15-60 分鐘。我的煲冬瓜,也是那時練得最純熟,接近京片的腔調,現在講不出了。

(二)

講番正題。

一個咁既Setting, 自然問題多多。短工制一手摧毀了香港的I.T 業:人工低,前途無保障,士氣差,流失率高,Skill set 好難培養,結果人才流失,行業更難發展了,是以香港雖是發達社會,I.T 業的發展,則遠不如其他三小龍。

內地競爭也是問題,全球化+互聯網的普及,第一個殺掉的,是香港的IT (主要是SI業)業。內地I.T 人質素雖然非常參差,(甚至可謂極劣)但人工差 80%, 一個頂五個,如果你係客,佢第一樣野係睇 Cost, 一 Team 大陸人,可以省80%,點會唔贏?

OK, 你的客要大陸人,你老闆要大陸人。香港人做甚麼?

中間人(business analyst) + system design

呢班人,不需要很多。

結果,香港I.T 業人口過剩,第一反應是轉行潮,第二反應,是幾年後的人才斷層。

今天回望,人才斷層仍在,但IT 人的工錢(金融IT除外)無漲過。全球化的威力,實實在在,影響了一代的香港IT人!

想到這裹,你便知道歐洲佬為何要燒大陸人的鞋店。

只有不停創造新產業的地方,社會至有希望。

我是在那一刻,切切實實感到,香港真的死了。

上面說的是大勢。微觀的人事,又如何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5

故人/往事 – 我做 IT的日子(二) 麥博 Mak Blog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10/10/18/%E6%95%85%E4%BA%BA%E5%BE%80%E4%BA%8B-%E6%88%91%E5%81%9A-it%E7%9A%84%E6%97%A5%E5%AD%90%E4%BA%8C/

(三)

我加入 Project A 的時候,剛好第一期開工不久。當時的 Team Head, 見我普通話講得不錯,就請了,作為中港溝通的橋樑。

就這樣,我親手協助了 I.T 業北移。

Project A 是公司在香港的第一張大單,為了打響頭炮,不惜工本從星加坡總部空降了十二、三人,負責 architecture & Framework, 項目管理, 以及下一線的模塊主管。加上本地羌30多人(高峰期好像更多,記不清了),和十個內地同事一起工作。

看見這個陣容,我直覺告訴我:他們人太多了,可能多了1/3 。

因為,寫軟件是食腦行業,最緊要Quality。人多,生產力理應上升,但在軟件業,則可能是下跌,因為多左機會出poor quality work (e.g. 跟唔足 Spec, Compile error, 自我創造 requirement 等等等等) , 要執手尾,拖慢進度。

人多的另一個壞處,就是,別人不易察覺你冇乜野做,就算知,也不知向誰彙報,就算你走開一日半日,都冇乜所謂 ,點知你係咪約滿呢?

另一方面,經濟差,也有同事為了保住飯碗,拖慢交貨(!?!!),這又影響進度。造成人手不足的假像。

因為大家都係打份Contract, 今日唔知聽日事,二級SA要保位,當然要講到自己好多野做,絕不輕易炒人,所以,頹人才可以一直 Free ride 下去。

坡佬主管人生路不熟,亦唔敢炒人,於是,條Team 愈來愈大,但感覺上人手永遠不足,因為生產力沒有明顯增加。

When your cost is all labour and you over-hire, you’re half dea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56

故人/往事 – 我做IT的日子(三) 麥博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10/10/26/%E6%95%85%E4%BA%BA%E5%BE%80%E4%BA%8B-%E6%88%91%E5%81%9Ait%E7%9A%84%E6%97%A5%E5%AD%90%E4%B8%89/

(四)

本來應該講 counter-productivity 同 negative headcount, 正好中鐵建這篇公告,一口氣講完了 user requirement 的一大課題,所以打亂次序。原文隨後。

講IT項目, requirement change 是最難處理,最頭痛的事, 中鐵建的問題,正是Project A 和 Project B 的寫照,也是我決定離開IT業的主因。

時間有限,先引文,後討論吧

中鐵建點解蝕鑊金?

The Project adopts the EPC+O&M general contracting mode. The Project was based on conceptual design at the time of signing of the contract. As the owner requested new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additional work quantities during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the estimated total costs for the contract gradually increased. As at 30 June 2010, the estimated total costs had increased to RMB12.544 bill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2010, with the Project entering the phase of large scaleconstruction, and the full comme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arious sub-projects, the actual work quantit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compared with the estimated figures at thetime of signing of the contract. Moreover, the owner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the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of the Project for the year 2010 as compared with the capacity set out in the contract,while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 network, land expropriation and relocation undertaken by theowner were substantially delayed, and re-adjustments on parts of the completed construction were also required as a result of the new instructions specified by the owner. Accordingly,the total work quantities and costs of the Projec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re were delays in certain phases in the scheduled construction timetable. As the Project has major social influence and has drawn close concerns from the governments of both countries, an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cheduled progress, the Company invested large amount of manpower,resources and capital in the Project, thereby ensuring the scheduled completion of the main part of the Project as planned and commencement of operation in November 2010,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wner. The above changes have led to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estimated total costs for the con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ractual requirements, the Company has delivered relevant materials to the owner in support of the variations and applications for compensation claims. The owner has undertaken to set up a special committee upon completion ofthe Project to negotiate the claims and compensations. So far, the Company has been innegotiations with the owner for the compensation for the above variations and has not yet obtained the approvals from the owner.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Company has not included the amounts of such compensation claims in the estimated totalrevenue from the contract. The Company will continue to further negotiate with the owner onthe compensation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above variations and claims.


建築業係會有呢個「改泥改去」,起完又改既問題。

但建築業明顯好過IT(以及graphic design)既係:
1. 建築業好多時「落左石屎」就會係一舊睇得到既實物,啲老闆係要咁樣有舊嘢望到,先明白,佢轉一個concept,係真係要改動好多嘢(同埋俾好多錢!),所以就唔會改;

2.建築業牽涉既金額十分巨大,老闆好多時都明白要改動,科既水都幾嚴重吓,於是唯有忍住

至於你quote嗰段,應該掉轉頭諗,响入面做既人,個個都係打工啫,超支又唔係响你個袋度出(都係阿爺同股東錢);相反,你唔改,第時下手個user(即operator)就可以complain你起得唔好...咁俾你係個PM,都會改到七彩啦!

p.s.曾與國外公司共事,發現,不斷按client老闆指示改,係中國人通病!因為外國公司真係改一次收一次錢,咁啲老闆就唔敢改嘢喇!

老麥

米,我理解係:蝕錢事小,重點係阿爺指示呢單野唔衰得,否則掉盡中國既假!

你真係講得好應,建築d野見得到,feel 得到,IT d野見唔到,客戶無法衡量施工期到底是否合理,結果一定係低估左。

反正做咁多年IT,從來未聽過project 係可以提早交貨既,個中乜事,心照啦!

量子

感觉上,从商业原则来看,中铁建的行为不可思议。但从政治可以理解。阿拉伯人好大喜功比中国人还要厉害;而中国基本上是尽一切要讨好阿拉伯世界。

但中铁建也毕竟是上市公司,要向股东交代的。

如果真的如公告所言,是业主方的增加要求,那问题应该不大。沙地有钱,不会再乎,也不敢得罪中国,估计有关的赔偿也没有问题。

反而是说,有关的工程增加是施工方的原因,而中铁建退到业主头上,而官司就有得打了,而且也暴露出施工方的质素不过关,自己控制造价的能力不足。

如果是前者,其实是利好。对将来中资工程在这些国家夺标有好处。而这些国家才是基建的主要市场。

不同意量子所說;從這份公告,是看不出究竟這是利好中鐵建與否的。

先不理中鐵建的文字是否一個one side story,而是,基建一定會有改動;而這些改動,很多都很難分清是業主改動還是技術上改動。寫consultancy contract的人一定不會是蠢蛋,有很多時contract中的condition都有一些補底條款的。例如:會規定要跟怎樣怎樣的安全結構以及當時最新的建築規例所以業主賠錢與否,並非質素問題,而是contract如何寫,又或兩家人如何四四六六傾掂的問題(工程最後拗數,很多時根本不是講道理,而是兩家老闆看誰有牙力之後傾掂的結果...同黑社會講數,其實類似)

要多提的,是有很多時改動都是外在因素,非業主或承建商的責任/技術是否足夠的問題;此要牽涉到risk management以及落bid者有幾醒目的問題

回到中鐵建,留意國企的模或是要做大做量,而並非做盈利;我會以中國海外做例,一直以來它都是以超低價bid job,所以有很長時間你在香港見到的地盤多數都是中海的;但如此low bid的後果當然是質數下降。結果鑊鑊補鑊,越多job公司盈利反而越倒退;但没問題呀!因為錢是阿爺的,最後蝕本,一來根本没人理(不是自己錢),二 來,最後埋數是要多年後才會知賺蝕...但CEO當時卻可以以「市佔率擴大」領工...反正以國企來說,幾年後又可能被調去其他位置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02

故人/往事 – 我做IT的日子(四) 麥博 Mak Blog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10/11/13/%E6%95%85%E4%BA%BA%E5%BE%80%E4%BA%8B-%E6%88%91%E5%81%9Ait%E7%9A%84%E6%97%A5%E5%AD%90%E5%9B%9B/

(五)

上回講到, User Requirement Change 同 New Request的多寡,決定了項目能否準時完工收錢,是一個項目最關鍵同難搞的地方。作為項目經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控制User的期望值,儘量減低用戶的新需求。

然而,User文明的一面,常常是放工後才表現出來,我們無福消受。 User 的本質善變,部門的本質是溝通不足,互相推委,Requirement  天天改,Project 日日 delay。一年完成的project, 可以做3年,錢冇得加,反而遲交仲要罰錢。 S.I 果是天下最難撈的行業。

遇著捉細節的 User, 更慘。

講番Project B吧。

Project A 的項目經理雖然能幹,可是,公司要打響頭炮,不能得罪第一個客,於是選擇做Yes Man,注定將大船使入地獄!

客戶的代表用家(即係負責測試的同事,而不是最終用家),非常挑剔,應該說,他們當中有一位同事A君,非常挑剔,非常Outspoken,佢上司也傾向接受他的提議。

A君是一位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做事快手有幹勁,非常為東家著想,於是,他找出了很多比原先設計更好的方案,包括流程(page flow)、介面等。

(六) 以快打快,累極而亡

在測試期間,我最高峰期一天接他30多個bug report, 當中一半, 是介面上的問題,約1/5,是功能改動的建議,其他是Bugs。

通常,一批Bugs 來了,我條Team修改,Turnaround大慨是 2-4天,最初,為了爭取表現,我一直想將Turnaround 的時間縮短,希望客戶了解我們做事的效率,到後來,試過即日Fix好再比A君 試。

我最記得有一次,我拉捺不住,將我們改好的Bug List,輕輕向A君桌面擲去。結果他不但不怒,反而是即日下午試完,再將File 輕輕向我桌面擲去!

Shit,完來佢要同我鬥快!我改得愈快,他挑的問題就愈多愈快。我乃野了!對付這種人,其實應該不要太快,因為他是客戶佔上風,你寫Program需要大量時間,同佢鬥快,肯定佔下風。當時年少氣盛,沒讀懂莊子,不知道生有涯的大道理。

今天回望,總結八個字,就是:以快打快,累極而亡!

乃野的,還有另一樣。

當時由於客戶濫發Bug List,驚動了上頭,我老頂於是同客戶傾掂數,給幾天時間,客戶試,但不入Bug List, 而我們答應以更快的速度修改,結果…Bug List 一樣雪花般飄來,我們只是做得更累。

其實,在客戶的立場,跟本無需要比面你…佢對你愈刻薄,其實可能愈容易升職!

如果對家的同事,是合約制或項目制員工,更大鑊,因為項目拖愈久,他們的飯碗就愈穩,這樣的客戶一般表現為油條,喜歡打太極,要對付呢挺人,一定要越級同佢大佬講數。

但我當時未去到呢個級數呢,所以結果只能每天930-930地工作了。

結果,Project A 的 第一期,比原定時間遲了足足 6個月才完成。

如果公司要靠 Milestone Payment 開飯,早就執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82

「我做一輩子機殼,還不如賣雞排」

2012-7-23  TCW




「你說賣雞排比賣機殼好賺,是!」

「你說全球第二大廠還賺不到錢的產業,到底有什麼意義?其實我也在想。」

奐鑫集團董事暨總經理徐鉦鑑幾乎陷入一個自問自答的困境。奐鑫每年產出三千萬台筆電塑膠機殼,是全球第二大供應商。員工數沒有鴻海多,但也有一萬八千人;知名度沒有康師傅大,但是惠普(HP)、戴爾(Dell)這些大廠都得靠它供貨。

但現實是,除了前年小額獲利外,奐鑫已經從二○○八年一路虧損至今,累計虧損幾乎吃光了○四年到○七年的獲利總額,等於做了八年白工。如果總體市場不好 轉、奐鑫內部沒有大動作變革,徐鉦鑑心裡清楚,現在的虧損只是開始,弄不好,將一路虧到一五年。而現在他只得將部分心力投入去賣雞排,換取一絲絲轉機。

我哥那時就不甘賣啊!差七年就差好多了

從成功企業教案來看,要就做第一,起碼要第二,才能活得很好,但這個定律,在製造業的台商圈已徹底打破;全球第二都只能坐困愁城吃老本,其他第三名以外的台商,還能有多少在水面上呼吸的機會?徐鉦鑑這一記警鐘,直教人頭皮發麻。以下是他的第一手告白:

(台語)我是很早就要收了,我哥哥不甘收,我們在最好的時候,很多人來找我們,要把我們整個買去,應該是在○五年左右,我哥就不甘賣啊!

因為我一個理念就是,拿到現金才是贏家啦!價錢不一定說好到哪裡去,但起碼那時候你拿到現金,你能夠妥善的投資,我相信比現在好多了。○二、○三年,○五 年那時候最多人想來買我們的廠。差七年就差好多了,不要說什麼,當時如果賣一賣,拿去買房子,就已經賺了兩、三倍了。過去了啦!那已經是來不及了。哥哥也 覺得說,這是大家辛苦做下來的公司,希望好好把它做下去,但中國的變化比台灣大又快。你做為一個經營者,不能很自私的說,現在不賺錢,我就把它關掉。

退場機制,坦白講還是會有,就是把一些工廠合併,把一些閒置的土地拿來做房地產開發。

你要說不做,也要下很大的決心,所以不容易啦!應該很多人(指台商)也有這種問題。我們比較幸運,找到「超級雞車」(編按:台中發跡的雞排店,在台灣有多 年歷史,去年與奐鑫老闆合資,到中國發展),從財報來看是不錯,今年聽說會賺人民幣一千五百萬元,當然,比奐鑫賺得還多。我們大概投了新台幣四千萬元,去 年加今年就回收了。連鎖後台的成本高,如果開店回收更快。

說這個很羞愧,人家在講主業我在講食品

我有的店二、三十平方公尺,一天可以做人民幣一萬元,一個月就可以人民幣三十萬元,你知道它淨利率有多少?一個月差不多人民幣七、八萬元。它比我們(奐鑫)還賺你知道嗎?還收現金、又沒庫存,我們還要放帳五個月。

說這個很羞愧,人家都在講主業,我在講食品,人家會認為你不務正業。

整個製造業在中國,薪水漲雖然給我們很大的壓力,但是最可怕的是「五金」(多項社會福利費用),大概是薪水的四二%到四六%,全世界哪有這麼好的福利?台 灣的全民健保、勞保加一加,差不多要一五%。中國工資漲、周邊費用漲,匯率升值,再加上稅負優惠減少,工人也不容易請。我相信很快,整個中國會碰到一個很 大的瓶頸。

台商大部分是做出口、製造業的,這會是非常大、非常大的威脅。

如果廣達搬回台灣,我們就可以跟著回去

雖然去年毛利率差不多二三%,我們(奐鑫)也是虧錢,機殼就是地方要大、廠房要大,電要用大,設備有的又很貴,我投很多錢耶!我講一個數字啦!單單我這公司(上海廠)一年折舊就要新台幣七億元(占營收四.七%)。

製造業,辛苦行業,歹做(台語)!我民國六十九年開始(奐鑫成立),三十多年了。每一個人都後悔啦!誰不後悔。其實最成功的,是在最好的時候把工廠賣掉拿 現金。你看所有工廠,真的叫他拿現金出來,有錢嗎?不一定。都在土地、廠房、設備、庫存裡!製造業絕對是越來越辛苦。

光看工資的話,事實上一三、一四年就可以搬回台灣(成本比較省)啦! 我們沒辦法自己回台灣,因為我們是做零件的,要跟廣達、仁寶這些ODM(委託設計製造)的工廠近,距離只能在一小時車程內。

其實我覺得搬回台灣是最好的,如果廣達他們回去,我們就可以跟著回去,台灣真的是好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38

Elon Musk:我做電動汽車只是因為沒人想做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746683.html
近日D11的討論會上,Tesla的創始人在被問及創立公司的原因,只是坦然說這一切都源於沒有其他人想做。Musk也承認做電動汽車在當時是一項「你能想到最蠢的事情」。

「多年來,很多朋友還是未曾改變對電動汽車不看好的觀點。」Musk說道。「讓我真正付諸行動的還是基於我對背後龐大市場前景的判斷,在當時來說,我已經很明確知道傳統的汽車大廠商不會在這個領域跟進。」

Musk,同時創立了Space X及 Solar City兩家公司。談及這兩家公司的必要性,Elon認為這是整個產業亟需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方式。沿著這條路去生產電動汽車,大概能找到真正的消費受眾。

「當時這項事業一直在兩個魔咒中:沒有人能造一輛真正有吸引力的電動汽車,想想法拉利的拉風……其次,沒人會真正買它。」

所以我們看到Tesla的成功除了其本身過硬的技術能力,在定位車略上走的是高端跑車,用以吸引市場注意力,再從高端逐漸鋪向低端的策略是多麼成功。

現在,Tesla已經在著力降低汽車價格,Elon預期三至四年內,Tesla的定價會降低至三萬-四萬美元一輛,通過減少尺寸,從新改良設計達到規模量產的增量效益。

同時,他也希望更多的公司能加入到電動汽車的產業來,讓電動汽車成為真正的主流消費品。「我們目前已經盈利了,我們也會預期其他的製造商加入進來。」Musk說道。

場外消息:Elon Musk還表示,公司將會設立三倍數量的增壓器,這將大大改善目前的充電設施條件,在美國加州及東海岸,公司將計劃在年內完成充電站數量擴充計劃。屆時,充電汽車能夠有充分的資源開到西海岸,比如從三藩市到紐約。

隨後Tesla電動汽車會迎來一次系統升級,用戶能更清晰知道哪些充電站離自己更近,通過GPS定位合理安排行車路線,公司相信,這將會大大提升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畢竟開電動汽車的人最怕車沒電。

 

編者註:Elon Musk,出生於南非,18歲時移民美國。他集工程師,企業家和慈善家各種身份於一身,並且是貝寶,空間探索技術公司以及特斯拉汽車三家公司的創始人。目前他是空間探索技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特斯拉汽車的產品設計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65

Carl Icahn:我做多康寶萊已經賺了5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292

如果你相信Carl Icahn兩週前說的「我喜歡任何能讓我賺到2.5億美元的人」,那麼Icahn現在也許會真的越來越喜歡Ackman。

Icahan告訴Fox Bussiness電視網的Liz Claman,他現在做多康寶萊已經賺到了5億美元。

他說:「我不想多談,但是沒錯我已經賺到了5億美元」。 

事實上Icahan和Ackman可以說是人所供職華爾街中一對死敵。NYT援引一位高檔餐廳酒店侍者稱,從來不會安排這兩個人鄰座。

而過去一年中對賭保健品直銷股康寶萊又加深了他們之間的仇恨。

去年12月Ackman高調宣稱他正在做空超過2000萬股康寶萊,這家公司使用分級價格模式出售營養品。

Ackman認為這家公司在經營一個「傳銷騙局」,這最終會導致包括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等監管機構介入調查,並最終導致這家公司關閉。

然而就在Ackman披露了自己的空頭敞口後幾週,Icahn就開始增持康寶萊。他上個月在CNBC 舉辦的「Delivering Alpha 」大會上承認,導致他第一時間著眼投資的重要理由之一,僅僅是因為他不喜歡Ackman。

接下來在CNBC 「Half time」節目上發生事情,成就了華爾街歷史上最偉大的口水戰。

在那種注定載入金融史冊「紫禁之巔」辯論上。

Icahn咆哮到:

「我受夠了這傢伙,他就像在學校操場上哭泣撒潑的孩子。Ackman是個騙子,他是華爾街上聲譽最糟糕的人之一」。Icahn稱康寶萊最終成為所有逼空的經典案例。

在這場電視辯論之後Icahn增倉了康寶萊。

據彭博數據,Icahn Associates 公司持有約16,966,485股康寶萊,持股比率為16.46%。自去年12月18日Ackman披露空頭倉位以來,康寶萊股價上漲超過56%。

做空康寶萊受挫讓Ackman蒙受重大損失,有投資者報告稱潘興廣場資本7月虧損了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16

壹讀傳媒創始人林楚方的創業反思:我做壹讀這一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571.html

曾經,我以為,自己對行業脈搏的跳動還是瞭解的,但我錯了,不僅我錯了,估計我身邊的媒體朋友都錯了,錯在之前經驗太多:身懷絕技的記者,妙筆生花的編輯,能拉廣告的大拿,深諳發行的總監,開工三年就等著當媒體精英吧。

但2013年的中國媒體市場不認這個。一年來,我關注的所有媒體群,甚至我參加的官方培訓,談到傳統媒體時都憂心忡忡,有人甚至預測了死亡時間,今年年底?到明年年中?具體到哪某個月,時間表各異。

這一年絕對是本行業變化最劇烈的一年。你甚至不知道「同行」是誰,而以前你很清楚,是哪個生活週刊,哪個新聞週刊,但現在,他們都可能歸零。

修改下李鴻章的話:傳媒業遭遇了百年未有之變局。

我曾說這是好事,以前總覺得前面有堆前輩,看上去很高山仰止,但移動互聯網一來,一下扯平了,不改變都得死。每想至此,頓覺欣慰……但與其想著怎麼死,不如想著怎麼不死。 從壹讀誕生前,就想很多了。

團隊

我理解的媒體,不是雜誌,不是報紙,不是PC,不是手機,而是一群人,這群人的素質,表情,智商,品味,決定了他們能做什麼。

壹讀由這樣一群人組成:偏執,不偏激;崇尚自由,又有約束;偶爾安靜沉默,時常內心錦繡;學習成績未必優秀,某種才華一定橫溢。 還有,他們都很有趣。

大部分員工是通過兩年前一個招聘啟事找到,那個啟事曾廣為流傳,她所散發的氣息,彙集了這群人。他們不僅來自紙媒,可能做過廣播,做過電視,做過網站,做過編劇,翻譯了科斯作品,遊歷過世界各國。 他們本可以別處謀職,但沒有,他們想做自己喜歡的公司,他們在以前的職場,知道什麼叫弊端重重,什麼叫無藥可救,他們想讓自己的公司變成好公司,彼此尊重,創意滿滿,心情愉快,贏得市場。

在一週前壹讀週年會上,我重申了這裡的價值,在此願意和大家分享: 對每個員工來說,壹讀是職場,也是傳媒人通過商業,實現夢想的地方;壹讀做快樂公司的想法不會變,必須讓參與其中的人,感受到快樂和尊嚴;一個公司不能對外主張高尚,對內平庸齷齪,這樣的公司趕緊離他遠點。

對這個世界來說,壹讀提供「輕幽默,有情趣」的內容。因為我們感到普遍的焦慮和不快樂,因此,我們致力於為焦慮人群提供優質內容,以「輕幽默,有情趣」的方式,服務人們的精神,參與到美好生活的搭建中。我們認為,這是很有趣的事,也有意義。

一年前壹讀誕生時的話沒有改變:「等我們退休,面朝大海讀著《壹讀》,我們會驕傲地告訴孩子(們),你們父輩很優秀,你讀的雜誌,聽的聲音,看的影像,凡是覺得輕鬆有趣好玩的東西,都有我們參與。」

我們用這樣的號召找到了同事。有幾個插曲,第一批員工入職後,行政同事疑惑地問我,「怎麼找這麼多『農民』?」我差點被問住,我們確實有幾個農村戶口,但我從沒用這個角度考慮問題,因為那玩意沒用啊,人家來這不是要買房,彼此合適就行了。

又過兩天,行政同事問我,「有人說他讀了大學,但沒畢業證怎麼辦?」我脫口而出,「那玩意有用!?」幾個月前,一個做視頻的年輕人加盟壹讀,部門總監笑著跟我,「他居然擔心進不了壹讀」,我問為什麼,「因為沒拿到畢業證,大學幾年就顧玩視頻了」,我哈哈大笑,「這才是我的同事,他要喜歡證的話,自己辦去,我不要。」壹讀很多視頻出自他手。

壹讀的團隊很年輕,不僅組建時間短,年紀普遍不大,但我從不擔心,因為過去一年,我充分體會到殘酷甚至殘忍。受眾習慣改變,導致閱讀介質改變,閱讀介質改變,導致客戶投放改變,客戶投放改變,導致所有經驗失靈。

因為經驗——尤其那些曾導致成功的經驗——讓從業者面對變革時不知所措,遇到困難時先想過去,但問題是再用過去經驗做事不行啦,肯定完蛋。所以,我們不斷否定第一個想法,不斷地嘗試顛覆,不斷啟用更有創造力的新人,因為他們比我更能理解這個新世界。 當然,主編還要年齡大點,比如我們的執行主編馬昌博,是個80後大叔。

我也不得不感慨我的年輕同事,十年前,我當記者的時候,能採訪會寫稿,就是好記者,而現在,我悲哀地發現,我不如我的員工,我會的那些他們都會,他們還會撰寫腳本,製作視頻,剪輯音視頻,當兼職主播……這些我都幹不了,只好當主編了。

內容

很多人跟我說沒看過壹讀雜誌,但看過壹讀視頻。壹讀視頻最初功能是傳播壹讀品牌。我們認為,對媒體公司來說,最好的品牌就是內容,用內容營銷內容是最好的營銷,如果內容足夠好,品牌美譽自然會來。

2012年8月前後,壹讀通過幾個網絡視頻,如《悲催的倫敦奧組委》,《官員陞遷指南》,《中國精英移民地圖》等,實現了品牌的高密度傳播,幾個視頻發佈在網上,以像病毒一樣傳播。一不小心,我們引領了小小風潮。電視台朋友半夜打電話,「我們想派人到你們那學學視頻行不行?」我還挺納悶,人家是正宗做視頻的啊。沒幾天,有互聯網公司內部反覆播放壹讀視頻,他們在想自己怎麼沒做,就連以視頻為賣點的某公司,管理層會上專門研究過壹讀視頻,朋友轉述我公司領導的話:「壹讀的文案真好!」

壹讀通過輕鬆有趣的文字和畫面,讓知識信息實現了快速的傳播和到達,所以那麼多人會喜歡壹讀視頻,並進而喜歡壹讀的所有產品。壹讀視頻持續生產至今,包括《春節衣錦還鄉指南》,《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新鮮的中央政府》等等,依次產生。

後來有人採訪我,為什麼選擇這種手段,我說,「哦,是這樣的,怎麼說呢,反正,主要是因為呢,我們看到了……」真實原因很簡單,我們覺得這種方式好看好玩有用,很輕幽默,很有情趣。

一年來不止一個人問我,你和之前做的雜誌有什麼區別?很簡單,壹讀不僅僅是一本雜誌。紙質的壹讀,依然有不可替代的質感,留存價值;影像的壹讀,有其他產品不可替代的可視化傳播優勢,以及觸動你笑點淚點神經的畫面;移動的壹讀,有其他渠道不可比擬的到達速度,以及龐大的使用人群。

所以,壹讀的內容變成了文字,影像,聲音,但他們有統一的SLOGAN:輕幽默,有情趣。我相信,多數的人都喜歡這六個字。

態度

壹讀視頻推出後,市面上誕生一堆同類產品,我有心理準備。做壹讀前,我主編的雜誌也曾掀起過模仿潮,沒辦法,中國有一個可以互相借鑑的龐大市場,但我有信心,因為壹讀的創意無法借鑑,壹讀團隊無法借鑑,「輕幽默,有情趣」無法借鑑,還有,執著和認真無法借鑑。

我們對產品有嚴苛要求,比如雜誌的每個板塊,每個欄目都有極其清晰且可操作性的描述,圍繞「輕幽默,有情趣」,又具體化為「知識 趣味」,這是一個被執著,甚至帶有機械執行的產品標準。雜誌每期的封面,必須在十個備選中產生,少於十個就是事故。

壹讀視頻要求文案必須精準,撰寫者要用調查新聞事件的方法調查知識;視頻時長不能超過4分鐘,因為時間太長大家會累;每個視頻必須有20到25個笑點,因為壹讀必須有趣嗎,觀眾不笑,不叫有趣……等等。 後來我跟朋友說起壹讀這些標準,朋友說「有點好萊塢做電影的意思」,我說,「哦,好萊塢也這麼做啊?!好萊塢,真好。」

有些事情有捷徑,比如用內容營銷內容,會比其他方式有效,但這不應該算捷徑,應該是本質。有些事情沒有捷徑,比如,執著和勤奮才能享受未來,翻譯成古話叫「天道酬勤」。什麼是認真?就是你認準了一件事情,然後當真。 很多人都在說新媒體,但我估計沒有多少人像我們這樣認真,我們真的認為,移動互聯網是媒體公司的生命線,我們必須認真地,一點點地改善壹讀移動端的體驗,比如現在的壹讀微信。壹讀雜誌為什麼有那麼多二維碼,因為壹讀必須變成在wifi狀態下體驗最好的雜誌,讓讀者在這裡不僅讀到文字,也看到影像。等等。 壹讀又為什麼做「微」產品,我以前說過,不是因為那玩意流行,而是因為好多傳統媒體用戶跑到手機上去了,必須開發和利用適合移動平台的產品和渠道。從今年三月壹讀推出官方微信(在公共賬號裡搜「壹讀」),現在已經有了穩定,活躍,數量可觀的用戶。

有一點我也很奇怪,在微信5.0推出後,壹讀微信的瀏覽量和活躍度,沒有下降。這裡有個插曲,壹讀微信剛開發的後台曾崩潰過,原因是訪問太多,雖然負責同事深表自責,但我卻挺高興,能被訪問到崩,說明我們改善服務的努力收受到歡迎,所以5.0後,壹讀微信依然能受到歡迎。

推而廣之,如果產品還有人消費,暫時不用那麼擔心。最大的擔心是,不犯大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80

我做天使投資的這9個月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468.html

  Kryptoners 發表於 Year One Labs /Ben Yoskovitz

  本文作者Ben Yoskovitz 是創業孵化器Year One Labs的聯合創始人,原文載於instigatorblog.com。

  我是創業孵化器Year One Labs(一個「種子加速器」)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在2010年至2011年期間,我曾全程參與了5次種子期投資,但這些都不算真正的天使投資(雖然二者存在一定相似之處)。9個月前,我第一次進行獨立的天投,目前已投資過Sendwithus、Scalability等7家公司。

  我每一次投資的數額都不是很大,但我希望我所投資的團隊能知道,這對我已經不是一筆小數目了。最近,我放慢了投資的步伐,希望能借此機會反思一下我過去的投資,以及從中學到的經驗教訓。

  1. 天使投資很有趣。即使有時回報不盡如人意,人們依然樂此不疲。天投的樂趣在於,可以與一群聰明的人一起去完成一些很酷的事情。我想如果天投不是那麼有趣的話,我一定無法堅持下去。

  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有些不那麼有趣的事,比如閱讀法律文件。每次我閱讀合作協議時,都恨不得把雙眼摳出來。

  2. 很難說「不」。一般來說,大部分和我接觸過的創業者我都很喜歡。一想到這些創業者能大膽地白手起家,我就會對他們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這讓我很難對他們說「不」,對朋友更是如此。但從投資者的角度,我應該儘可能地將利益最大化,所以對公司模式要有選擇性,並且應該要經常說「不」。這對我來說很難,而且一點也不好玩。

  3. 盡職調查很少。我曾讀過天使投資人Dharmesh Shah關於盡職調查的一篇文章,他幾乎不對公司做盡職調查,這是有一定原因的。我的很多投資都非常早期,在這個階段內,公司還沒有太多可被調查的東西。當然,如果我對某一個行業不都熟悉的話,我會想多瞭解一些業界情況和創始人的發展計劃,但我不會深入地去瞭解。我很喜歡問「為什麼」,這只是為了看他們如何回答問題。

   

  4. 對認識的人偏心。在我所投資的7家公司中,有5家公司的創始人我都認識。這一點也不奇怪,我想很多天使投資人都會這麼做。但關鍵在於,你必須盡快拓寬你的視野。我會經常上在線創投融資平台AngelList,這裡的信息很多,但這裡對我來說不夠友好,我喜歡更個性化和便捷的投資方式。但無論如何,你必須盡快跳出原有的人際圈,尋找更多的機會。

  5. 每一筆投資數目不同。這種做法也許不太對,但我一直是這麼做的。對此我有一套自己的邏輯,但主要原因是,我想完成更多的投資,所以會對一些公司投資少一些,之後再追投。

  6. 對部分公司投資較多。這主要是基於我對創始人的觀察,以及他們對我的興趣。大部分我所投資的公司都會定期向我發送更新報告,這是維繫投資人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有一些公司還會不時地找我問問題,我也很樂意回答他們。

  其實,我也會常對自己說:「不要投資那些總是需要你幫助的創始人,應該投資那些不需要幫助的,因為他們什麼都懂。」這已經成了我一個根深蒂固的觀點,但我也會儘量跳出這種思維模式,因為我喜歡幫助別人,而且,就算是最優秀的創業者也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此外,你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自我感覺會十分良好。

  但要注意,如果一個公司連核心業務都需要尋求幫忙,那該公司肯定出問題了。我可以幫助一個公司起步、提供數據分析、業務精簡、人才招聘等方面的建議,也可以在創始人遇到困難時傾聽和安慰他,但如果他們在其它方面仍需要幫助的話,那我就會有點擔心了。

  7. 意見分歧。我和創始人會有意見分歧,但我不會將我的想法強加於人,這不是我應該做的。我給他們資金,也相信他們。有時候這種信任感也會消失,並出現問題,但我希望這種情況儘量不要出現,我很不喜歡這種感覺。

  我認為,主掌大權的應該是創始人,公司是他們的孩子,不是我的,我只是一個陪伴者。如果他們需要我的建議,我會幫助他們;如果我覺得他們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我會提醒他們,但我不會頤指氣使。每個人都會犯錯,也需要犯錯,我也不會因為有點資金和經驗就變成一個全能專家。我知道創業的艱辛,我也知道創始人並不需要我時刻盯著他們。

   

  8. 沒有投資決策理論。這肯定是不對的,但我認為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投資決策理論需要時間。目前我總結出的唯一理論是,在決定是否投資一家公司時,先想想你是否願意和這個團隊一起創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投資就變得容易多了。因此,人是投資的關鍵。然而,這種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侷限我的投資範圍,因為讓我想與之一起創業的人並不算多。

  9. 跟風投資。投資人Mark MacLeod最近發表了一篇名為《社交因素被過度放大》的文章,這讓我開始反思我的投資合作夥伴。其中有一些投資人非常成功,在業界很有影響力,我在投資決策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他們身份的影響。當然,有時候我跟與我投資同一家公司的其他投資人並沒有交流。

  10. 跟風不投資。有時,當我聽到一些著名投資人反對投資我想投資的某家公司時,我會對我的決策有些動搖,我會對這個投資重新思考一遍。當我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時,我會告訴自己:大部分投資者在大部分時候都是錯的。

  11. 不推崇多方參與。每次只要有多方投資參與(例如7人以上)進來,我就會很緊張。天使投資人手中的投資項目非常多,所以會很忙。如果你處在公司的關鍵階段,需要尋求投資人的幫忙時,你會發現很難把投資人聚到一起。對我這個較小的投資人而言,我對這種聚會很害怕。

  12. 建立投資圈。我認識一些在投資界十分活躍的人,也與他們合作過,但我還沒有花時間建立起一個關係親密、值得信賴的投資圈。這將是我未來6個月內的工作重點。建立這樣的投資圈有助於項目的發展,也能促進相互學習。

  13. 早期撤資。作為一個天使投資人,我並不會像一些風投那樣,要等到公司規模達到1億美元以上才撤資。實際上,適當地在早期撤資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一來,資金的流動性會提高,而我也能夠更好地掌握我正在做的事情。

   

  14. 天投幾乎毫無理智可言。大部分創業公司都會夭折,這是個事實。我記得曾經有一個投資人對我說:「你投資時,要把那筆錢當作是打水漂了。」這一點我深有感觸。但與此同時,我會把我的每一筆投資都看作是成功的投資。成功的規模各有不同,但我認為這些決策都是正確的。不過,除非我是個投資天才或特別幸運,否則投資失敗難以避免。事實上,我的大部分投資都有可能會失敗。在我看來,天使投資幾乎毫無理智可言。當一個天使投資人說「我只是幫他們」的時候,我相信這是真心的。

  之後,我會思考一下未來幾年的投資計劃。根據我每年的預算,未來每年我可能會投資5-8家公司,並按該計劃至少再持續三年。

  我非常享受做天使投資人的這9個月,並希望我能繼續投資一些很棒的團隊,與他們合作。如果你有能力進行天使投資的話,我希望你可以試一試。在我看來,無論結果如何,這都是非常積極的體驗,你在幫助別人實現夢想,並且還有可能因此獲得一筆回報。當然,我不鼓勵盲目投資,要對所投資的行業進行充分瞭解,不過也不用過分調研。把自己當做一個創業者,大膽地投入進去,邊做邊學吧!

  (轉自:36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34

我做投機者這十年 我隨時會改名

http://xueqiu.com/9453598496/28507471
寫個長文吧,題目叫《我做投機者這十年》····稍微回顧一下我這十年投機生涯來的一些事。本人不是專業投機的···學的不專業,做的不專業····什麼都不專業,你們願意看就看···不願意看····反正前面這段你也看見了····

一、緣起
2004年我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猶豫了半天寫不寫,還是決定給母校抹黑了呵呵),本科就出來了,學的是商科,不是金融。

找工作時到了現在的單位,做的事情比較雜,大概和金融沾點邊。說來比較有意思,當時來應聘的據說大部分是學金融或財務的,而我是少見的非此專業的畢業生,而且據說我是唯一一個英語四級的·····沒考6級,SARS的時候認為世界末日大概到了,考6級有啥用·····開玩笑呵呵(忘記說了,我是文科生,寫東西又臭又長)

我不知道他們為何聘用我,但面試時我比較開心的一件事就是,我準確的說出了這公司持有的股票,數量,成本,建倉時間,操作動態····現在來看這都小事呵呵,公開信息能查到對吧

我上學時一直在玩(母校啊···我錯了)。畢業了當然也後悔虛度青春,上學時除了玩,我還喜歡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股票就算是其中一項。但是當時並沒有花那麼大精力在炒股上,更準確說,我只是對這事有興趣,時不時的找來一些圖書館的股票或金融類書籍來學,有的很深入的學,有的隨便看看。看的比較認真的也就是《股市趨勢技術分析》《日本蠟燭圖技術分析》《作手回憶錄》之類的····以及我高中時買的一本關於坐莊的書(這本90年代的書是至今為止我看過關於坐莊最好的書,雖然裡面沒什麼圖都)腦子稍微開竅一些,但很奇怪,從來沒想過要炒一下試試,可能我更大的興趣是把這事搞明白,而不是賺錢···

直到快畢業了,我才開始好好做一些股票作為嘗試,前幾天搬家,我還發現了自己2002-2003年的一些投資日記,我想那是我作為投機者之前進步最快的時候了。

總之,當時我學的偏向資金運動(坐莊),和技術

二、十年的開始——初識基本面

2004年我開始上班,這裡的工作內容比較雜前面說過,其中一些是涉及到證券投資,沒什麼好多說的了。 但是我作為一個金融業的外行,在這裡確實學到了一些東西,當然,可能這些在我來說像是新世界,對於基金券商私募裡的朋友們,這太小兒科了。

在工作以前,我對技術分析有些懵懵懂懂的理解,當時剛用大智慧不久(現在看盤已經回到了古老的通達信),基於成本均線以及量價關係還設計了幾個自己思考出來的指標,有次去東二環的一家基金公司開會,發現那個台灣籍的基金經理在闡述市場為何會出現一定的止跌時,居然用了一個和我設計出來完全相同的指標(是的,基金也用技術分析,這不可恥··),也有跳去其他機構做債券交易員的朋友說,你的設計的這些東西,說明你可以跳去基金券商之類的做交易員啊。不過想了想,如果每天做股票的交易,視野有點窄,現在這個單位還是挺好的。當時很有點自得意滿。但那時候可能更多的是對於自己無知的不知。

雖然畢業前在網上看過一些機構寫的研報(當時的研報比現在的美工差多了),不過對基本面並不太瞭解。

我在上學時學過的關於坐莊的書,給我留下的思維模式,不管基本面還是題材還是什麼,都是個虛幻的巴拉巴拉,資金的操縱或者說資金的運動,才是根本。

但2004年工作後,我接觸到的基金券商之類的人,大家都在談論的是基本面,有時候我參加一些這種飯局,對他們談論的事情都一無所知,他們會隨口說一些公司基本面的情況,當時在我來看,這些分析簡直細緻到可怕,彷彿一家航空公司空乘衣服上用的紐扣成本都被他們掌握和跟蹤著·····

我對此的一無所知彷彿白痴一樣,而且這也和我過去野路子學的東西格格不入,這些東西,能有什麼用?這些東西怎麼用?想明白這個問題,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

但是我記得李佛魔說過,只要是和投機有關的事,他都不拒絕去學。我想也是,在我當時的思維模式來看:好吧,既然你們的玩法是這樣的,這是你們講故事編故事的由頭,那我也學學,不然你們講的故事我要麼聽不懂,要不會迷信,總要有自己的判斷對吧,投機這種事,說到底,誰也靠不住,必須用自己的腦子而不是耳朵(這是我當時的想法,不過前一陣看裘國根寫的東西,他說自己懂的部分信自己,自己不懂的信專業人士,我也認為有道理,但前提是,信別人,但要有自己一套方法去應對,這個是我從期貨市場裡學來的,後面會說)

總之,開始的兩年裡,我看股票市場,自己的投資是做技術,學習的東西是基本面研究和經濟層面的研究,很糾結,我不知道怎麼將二者融合到一起。一邊的聲音是,技術分析,資金運動,坐莊。另一邊的聲音是,基本面。

04-05年我記得是機構抱團取暖的一個時期,當時比較火的就是蘇寧電器之類的,我無法理解這種行為,但也無奈,當時人家基本面確實好,市場環境不好,不管市場怎麼跌,公募們也就是擠在一起,市場越跌,大家越抱團····這種情況直到市場最後崩掉以及隨後到來的牛市。

似乎我前面寫的水太多了,不過無所謂了,反正難受的是讀者不是我哈哈哈,想哪寫哪吧。

三、師傅
我剛工作時部門領導是個老操盤手,九十年代做過紅馬甲,人極聰明,智商情商都高,左右腦都發達,對局面的判斷和細節的計算,都讓我覺得我自己腦子裡裝的大概是屎吧·····

現在回憶,當時他也是在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模式,他對傳統的技術和資金運動,有著更加內部的瞭解,但也會從基本面深入分析,更進一步去分析那些採用基本面的公募基金們會做什麼事情,公募們做的是對還是錯,從他們的錯誤中你能抓到什麼機會,尤其是這些機會你應該怎樣抓。

另外我記得有時候他經常會說出一些股票當天開盤會開在多少,最高價是多少,收盤會在多少····於是當天一一驗證了!我覺得這真不是我能理解的····不過現在我能理解了,有時候也會能猜到這些,不過也明白,這些只是用來驗證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猜測是否正確,並不是說你知道了高地價就能做個差價什麼之類的···

不過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更多不是這些技術分析之類的,而是一些思維的模式,關於投資或者投機,你思維的模式。

我感覺他依然是傳統的操盤手,我曾懷疑傳統的那些會不會被拋棄,現在我慢慢理解,有用的東西從來不會被拋棄,世界總在變,不變的是你應該找到自己的優勢,用自己的優勢逐步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方法,用這些去應對變化。

四、初試基本面,經驗及教訓
05年以後,市場轉牛了,記得當時998底部前後,國家隊和監管層來救市,我幾個機構的小夥伴傳遞著上午zjh召集救市的消息,下午到了1點開盤,有個小夥伴問:誒?怎麼沒動手? 我說:稍等,單子太大,征往裡敲呢····後來大單噴薄而出  雖然後來一段時間又差點回落到998去 但是我們心裡都堅信 那裡就是國家信用的底線啊·····

市場見底了,牛熊轉換了,而且轉換的速度很快

其實當時的宏觀經濟還算不錯,除了03年那會有點過熱導致了對通脹的擔心,以及四朵金花的出現外,其實還是不錯的。我上學時00-04年,最熱的話題之一是格蘭仕之類的代工企業,外貿挺好,等我04年畢業的時候,實體經濟的好卻吸收走大量的資金,尤其是我記得04-05年似乎礦產也房地產也比較熱了,現在來說,當時似乎是必然的。

而當時的股市,雖然實體經濟好的一塌糊塗,但998前已經跌了四五年了,股市裡缺的是錢缺的是信心,998點後,信心有了,錢也自然就來了,當然,反過來說也行,錢來了,信心也就有了,從學金融的人思維方式上,這倆一樣。

我不記得是哪年哪月了,我記得當時問一個在某地方券商做研究員的師兄怎麼看市場,他說:大牛市肯定有了,錢太多了,錢太多了。當時我還不知道怎麼看錢太多了這種事,我只知道一隻股票裡的資金運動,我卻不知道宏觀經濟中有多少資金,也不知道這些資金究竟在向什麼大類資產裡運動。

後來大牛市真來了,我不記得當時做過哪些了,甚至也不記得是否賺到錢以及賺了多少錢。但是有一隻股票,可能算是我初試基本面,也在後面幾年裡不斷讓我反覆思考。那就是···中信證券

2006年初中信證券不到10塊錢,我記得當時它可能是唯一一個券商股,而且我感覺它在業內的上升速度很快,此前它不過是一家第二梯隊的券商(我記得是),後來以及如今,他在業內算是翹楚了吧。

等到中信證券漲到12-14的時候,我依然沒有買,但它當時出現了一段盤整期間。當時我突然想到,我是不是每天都能知道中信證券賺了多少錢啊?於是想到,在證監會網站上查了中信證券的市場份額,即使假設後面市場份額不變(按他的狀況其實份額應該逐步上升吧),那我用市場每天的滬深交易額豈不就能推算出它每天的經紀業務收入?按一些成本費用率的假設,我把市場的成交額往後推算了一下,發現它市盈率其實非常非常低,低到根本不可能。當時是牛市的開始,我覺得一年後,市場根本就不可能認同中信證券會有那麼低的市盈率!於是我就12-14的時候開始進入中信,不久它翻了一倍多。到了30-40元。當時我感覺這種速度未免也太快了,而當時恰好滬市也到了2000點多,翻了一倍,也到了2001年熊市時前的高點。

當時一些研究員,包括中信證券內部的人也覺得,他們自己的估值算,30元左右基本是合理的。後來你懂得···中信證券漲到了接近120元··· 而我已經在30多塊錢的時候下車了,這裡面的教訓,如果總結為:好股票就應該一直拿著,那我想我說這事就算白說了···

後來我在誰寫的那本《對沖基金風雲錄》裡,也看到鬼佬們遇到過這種倒霉事,他們分析後認為,對於週期類股票,最好別看估值!

那看什麼?其實看什麼是一方面,比如週期是否仍在繼續,或者對週期事先有個大概時間段的估計,或者對週期有個波幅的估計,這樣能提高你的想像力巴拉巴拉,至少你能跟蹤週期是否轉變了再說··· 其實看什麼是一方面,怎麼做才是另一方面

如果按我目前的狀況,我可能有更多的策略和手段去應對這種機會,但當時沒有。我說到的更多策略和手段,其實就包括我下面要說的從期貨市場裡學到的

五、期貨市場,我的另一個師傅
工作不久,同樣處於對投機的興趣,我考了個期貨從業資格,算是對期貨知識的入門瞭解,但是這個被很多股民視為洪水猛獸的市場,雖然波譎詭異,但實在是我鍛鍊的一個好地方。

我是06年左右開始做的,但其實斷斷續續,有時候一年都沒做,有時候幾個月裡稍微做做,也有不忙的時候,做的多一些,好在期貨軟件都有條件單,我覺得這比股票軟件強多了,也更適合有章法的人。

在股市裡,你總感覺自己能把握到一些事,基本面你似乎都能看的懂,經濟情況,你似乎也可以,我感覺09年以來,我每年對市場大概的走勢都沒出現大的判斷失誤。但期貨市場···

我只能用水木期貨版上每天都有人說的那句「做期貨好難」來說了。

期貨是個嚴厲的師傅,更何況我這種對它瞭解不夠深的人來說,如果你要搞基本面,你能搞清楚的也無非歸結到供需平衡表之類的,可是一到裡面各種稀奇古怪詭異的貿易方式、現貨商套利方式、政府的政策思路、外資對外盤品種兇狠異常的操縱方式····你的基本面分析會被分分鐘打碎,而你如果抱著基本面,對於普通投機者來說,那無異於義和團打算去消滅海豹突擊隊····

至於技術分析和資金運動,期貨的走勢也比股市更難把握,我熟悉的資金運動判斷,在裡面甚至會被一些詭異的資金運動方式給瞬間打暈,尤其是一些比較妖的品種。期貨市場是一個搶錢的市場啊,如果說股市裡,過去大一些的資金,想的是怎樣對付散戶,後來想的是怎樣與其他機構博弈,但那種博弈無非就是搶椅子遊戲,在基金裡的朋友你們想是不是。

可期貨市場裡的資金····他們想的是掃視一眼,誰身上錢多,哦,你錢多,那我比你有何優勢,你現在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你的思維模式有漏洞沒?好吧,我們來挖個陷阱,你跳進去了?太好了,掙紮著往外爬?更加好了,你越掙扎,我從你身上賺的越多····大資金們想的是怎麼去巧取豪奪,真不是搶椅子那麼簡單·····

這麼一個險象環生的市場,我只是個學習者,這和我多年前進股市的考慮一樣,不過不一樣的是,我沒想到從期貨市場出來後,我沒學會更精湛的技術分析,更精湛的基本面分析,我學會的是·····策略,交易計劃。

你眼前彷彿一團黑,一切都是你的猜測,你以為你交易的是事情的真相,其實一切你想的可能都是浮云···· 那還能不能做交易?

也可以!最近水木期貨版上有人一年16倍,已經晉陞千萬級了,我不覺得他的成功是偶然或者什麼運氣,對做過期貨的人來說,你只看它做什麼,他的輸贏,你都無法判斷這個人的水平,只有他全面的說了他的策略後,或者你猜他在做什麼策略後,你才敢去評判他。

一個人作空,一個人做多,同一個品種。他倆可能都是錯誤的,也可能都是對的。在你對別人策略瞭解前,一切都是浮云。

策略!交易的計劃。我想如果我還在股市裡繼續待幾年,可能這種東西,在我心裡永遠不會變的那麼重要。甚至我也無法真的理解該怎樣做交易的計劃,雖然我剛工作的時候也做過這種東西····

幾乎所有的人在開始做投機的時候,無論股票還是期貨,都把重點放在預測和猜上面,其實····關於這個我不太想多說具體怎麼做,因為方法和每個人的做法都有差別,我只說說好處吧

一個好處是 避免你預測的失誤,或者預測正確前就失敗。如果你能把基本面經濟面資金運動一切的一切都猜對,那你是上帝。我前面說過,你以為你交易的是事情的真相,其實往往你交易的只是你的觀點。預測錯誤,或者預測驗證前就失敗的事難道不是很常見麼?利令智昏,人往往看到機會後,只想到下注去賺大錢,而不是想,我怎樣去賺這筆大錢,我冒多大風險去賺這筆大錢,如果風險是我承受不了的,我怎麼能通過倉位管理和調整去贏?這玩意···我真是覺得懂的人,說了就懂,不懂的人,依然會抱著一些想法去賭(當然,他們自己可能覺得自己在堅持一個什麼理念,比如價值投資之類的)。人非聖賢,你的心裡承受總有個極限,尤其當你事先沒設計過的時候。

你看好基本面的增長,目前的估值低,這股票是個十倍股。別人都對這股票誤解了,而我才真看對了。於是你殺入。那你想過,如果這樣一隻股票跌了20%的時候,你可能還在想繼續加倉,跌了50%的時候,你無倉可加,但你認為已經到底了,跌了70%的時候····我估計用不了這麼多,大部分人的價值投資或者成長投資信仰就被敲碎了···或許你沒看錯,或許你看對了,但只是運氣不好遇到了意外。總之,我估計你出場的時候,一定是在情緒已經崩潰的情況下出來的···

而我有個概念,所有情緒指導的交易,都不是什麼好交易

做計劃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避免情緒化交易。情緒化交易是99%的新手最常見的問題,能夠影響人情緒的東西太多了,你所相信的一個理念、一個傳言、哪怕只是股價的一個快速拉升,都會讓你忍不住當即下單殺入!而最後的結局···運氣往往沒那麼好,你會發現彷彿有人惡整你,為什麼一買就跌,一賣就漲?幾次失敗下來,你的情緒就亂了,我常說的就是有心魔了!於是進一步開始更為混亂沒有章法的瞎做。這種情況不但期貨市場上新手常見,老手也常見,股票市場上,個人投資者常見。

好運氣並不總在你這邊,情緒化指導的交易,只要錯一兩次,你就要接受壞情緒的教訓了。···所以我有時候看到新手什麼都不懂,就說做投資關鍵是心態好,我只能呵呵···

關於這個,很重要,但也就說到此吧。

另外期貨市場也讓我增強了技術分析能力,提高了對期貨市場資金運動的把握能力等等

六、也算悟道
08年金融危機,其實07年的時候就已經感覺到情況不妙,不過08年市場還是大崩潰,其實崩潰的速度快也是好事,不過壞事就是···我也賠錢了。07年底-08年初在忙一個事情,當時手裡仍有持倉,不過已經有點遠離市場,對當時的市場和經濟出現的巨大變化,我都沒有什麼瞭解,仍停留在之前呢,所以剛開始崩掉的時候,第一波反彈時我還在想:流動性過剩情況下,崩能崩到哪去?可是後來···想起了之前哪個鬼佬說過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流動性都是膽小鬼,只要有風吹草動就都不見影了····

等我回過神來研究到底發生了什麼,才意識到我靠,經濟情況這麼差,外需縮減這麼嚴重,流動性這麼緊,貨幣政策居然還做了這麼腦殘的····不過期貨市場的經驗此時也算救了命 做投機最重要的是 知道自己底線在哪裡 如果不斷往下移自己的底線 那就是作死的節奏了

回過頭來之後 工作上要求加強對此時宏觀經濟和一些大宗商品價格的跟蹤判斷  而我用從期貨市場學來的技術分析方式 竟然比較好的預測到了08年下行中的幾次反彈 以及08年的股市見底,另外用期貨市場的方法 也預測到了當時原油價格下跌的結束····這個技術方法後來被我十分重視,以至於今天我還在用它檢測一些什麼,比如在1月份開始,用這個系統檢測創業板指數的over····這個後面再說

這章題目似乎是悟道····我剛想起來。其實在這個時期,是工作以來第一次真正紮實的去瞭解到底經濟是怎麼運行的,實體經濟、貨幣、資本市場到底是怎麼個關係。從經濟的角度去學,也從投機的角度去學。後來想明白了···

這一想明白了,似乎一通百通似的,股市、商品的價格漲跌,到底是因為什麼?有哪些因素影響,從什麼角度以什麼方式影響?經濟、貨幣、股市的收益、市場裡各路資金的運動···我感覺基本面和投機的東西,我似乎已經可以把他們逐步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了。

08年09年的時候甚至想寫本書,不過後來想想,尼瑪這些事在那些專業機構眼裡都是小兒科,他們都懶得說,我就別當做什麼新鮮玩意了····不過好處就是,你理解了市場的本質,你也就理解了各種方法····索羅斯、巴菲特、格雷厄姆、林奇、李佛魔、科斯特拉尼等等等等···他們對市場本質的認識,其實沒有差別,他們都知道這麼個事,只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方法。而我們這些人···上來就喊著價值投資、喊著資金運動是一切···你不懂市場的本質,只學方法的皮毛,又沒有合適的策略,那你能否學到真東西,或者能否賺到錢,還真需要不少運氣了····

書雖然沒寫(還好沒丟人,老婆說我這玩意,寫了也是讓人笑話呵呵),不過後來正好需要寫篇論文,關於原油方面的,我把這套東西拽上去,還評了個什麼獎,也算是有點收穫···

不過有了對市場本質的理解,有了合適的市場分析方式,09年以後對股市大方向的判斷,基本沒再出過問題,對一些小的轉折,也能夠把握的相對準了。

七、道有餘而術不足
對市場的本質理解了,尼瑪賺錢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啊!對大勢把握對了,除非你只去做指數基金,否則也沒多大用,在股市裡,畢竟你需要去進一步博取賺錢的機會啊。

09年之後的兩年,我就在被這事困擾著,而且也措施了一些機會。比如前兩年,想經濟這麼不好,搞點「軟」的東西行不行?2012年試著做了做華誼兄弟,不行啊,根本沒資金來玩這個,結果2012年底開始,這玩意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彪了6倍多。等我想起來看看的時候,人家已經完成了整個漲幅·····

我過去的選股方式就是這樣,想想經濟,想想各行業哪些有機會,最終往往沒有多少賺錢的機會,大海撈針啊,又沒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從上到下的方式似乎連機構也在大面積的拋棄著····而且效果確實也是不好。

自下而上的選股方式,又有點太過耗費精力···

我的腦子回到了當初在期貨市場的時候,當初做期貨的時候,我明白了先去看基本面,往往沒多大意義,除非你要搞一票大的。先去從市場層面找機會,慢慢摸到脈絡了,你再看看這裡面的資金是想幹嘛,這玩意基本面是不是真有那麼好,這幫資金進去了,賭的是個什麼事?要是也沒啥大事,那差不多就得了。要是他們賭的是個什麼行業翻轉或者行業週期走強之類的,你有沒有什麼更高頻點的數據去跟蹤這個行業?某種關鍵產品的價格或者量?如果也沒什麼好跟蹤的,那就只能用技術和資金運動的方式去跟蹤嘍,基本上也不會出大事,反正這玩意不是擅長麼,幹嘛不用。

其實術不足的情況,我現在依然還是覺得有,所以只能繼續磨練,但是···下一個題目

八、勤不可少
我和老婆是在水木論壇認識的,她雖然做過某版版主,但是屬於比較變態的潛水黨,剛認識她不久的時候,我說現在水木的股版真夠爛的,牛人越來越少,當初一些大牛,現在不是財務自由或者移民,要不就是已經成了業界翹楚,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機構裡都有名有號的了····老婆說她牛x呢(不是罵人,某人網名,以下同),天x呢,白x呢?···

好吧,我覺得牛x同學確實很牛x,現在做的股社區挺好的,而且我覺得當初他在水木股票版就不錯,那時候沒看到他水平多高,但是基本上沒他看不到的重要東西,他很勤勞,真的很勤勞。不得不佩服浙江人····現在做的私募是系統交易路線,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式。

我感覺,自己這些年,悟道了,有點術,但是不勤勞。你自稱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會,那你賺個錢給我看看唄?整天不付出辛苦去研究去看,你以為賺錢機會從天而降啊——老婆大人教育的是!

這些年,確實感覺勤很差。很多東西沒有去執行,沒執行,自然也就沒賺到更多的錢。所以今年以來,我在變得勤勞···效果也還行···先是猜到了小盤股over的時點,融券作空了一些必死的玩意,同時做多了一些可能強起來的東西,收益明顯提高了一些····當然也許運氣的原因。但是自從勤勞起來,發現自己對市場的把握比過去更準確,制定的策略也更有效···

我在想,我錯過的那些賺錢機會啊···哎,07年底的時候和某朋友說一個農業股,說這玩意好,沒準能行,這朋友在某賣方機構如今也算聲名顯赫了,對我說:「你丫太能忽悠了,這 玩意都行,乾脆你幹賣方得了」····結果這農業股居然成了金融危機期間漲幅巨大的幾個股票之一···還有很多這樣的經歷···我看到了,猜到了,沒賺到,因為我沒去付出辛苦,後來因為這事那事就去幹別的了,早把投機賺錢這種事扔腦後了,哪天高興想起來,又回來了···

似乎我還像十年前一樣,學股票是為了興趣,而不是賺錢,沒有勤勞,錢自然不會來。

怎麼勤勞? 對於廣大小散來說,我經常說,至少你定期把滬深股票都翻一遍,你對市場的瞭解肯定天翻地覆。另外做好投資筆記····

當然,上面說的這種方法,機構的小盆友們是看不上的。不過也沒轍啊,我下面要說的這個題目就是···

九、你猜哪張牌?
我前面jjww說了好多,估計很多人早看困了。我最近比較祥林嫂,為了啟發幾個小朋友,不得不用各種活生生的例子和鮮活的比喻去說教····

你猜哪張牌就是這個

我發現我說的對市場本質的理解,他們有的理解不了或者不會使用。於是我說好吧,來點實際的簡單的

有上、中、下三張牌

上牌:上帝決定的事(公司基本面、經濟、等等機構決定不了的事)
中牌:機構和大資金
下牌:你自己以及其他和你一樣的小散

機構和大的資金猜上牌和中牌,他們每天這研究那研究的,其實研究來研究去,猜的是他們決定不了的事,所以他們才去玩命猜。此外,機構還要猜中牌,和他們一樣的大資金,美之名曰:考慮市場博弈。

那麼,你猜哪張牌?

你也可以直接去猜上牌,很多雪球網上的小盆友學了架子投資成長投資之類的以後,上來就直接猜上牌。那你面臨的情況也會出現,你猜上牌是大,機構猜上牌是小,於是機構紛紛跑掉,股價跌50%,你忍痛砍倉,過兩天機構玩別的回來了,於是又猜上牌是大,結果猜對了,股價飆升,而此時你去猜別的去了····有時候研究基本面讓小散視野變得又窄又深,投資變得很固化,尤其如果你只學了巴菲特之類的方法,卻沒有他對市場本質的那種瞭解的話。

你也可以去猜中牌,從技術面和資金運動去猜,如果你完全都不去猜上牌,那可能你說到底也不知道這幫鬼在倒騰啥,當然,人家撤退的時候也不會和你打招呼,所以你會覺得猜他們心思還真是很難,因為你沒看到他們也是在猜····當然,這種東西,如果做好了,你的策略得當,出不了大事。前提是策略得當···

你也可以上牌中牌都去猜···

不過我覺得,其實最好的方式,對於普通投資者,先猜中牌,然後再看情況猜上牌。而且對上牌信任的深淺,稍微打個問號,除非你狠專家。

另外就是····策略。這個偶也不想多說了。

十、感悟
做投機不容易,我覺得我不是一個成功的投機者(尼瑪一說這句我就突然想起李佛魔自殺前說「我的人生是個失敗···」)

不過我覺得自己也不算個太失敗的投機者吧 我沒有像有些人那樣玩的傾家蕩產 當然目前也沒有靠投機這事大富大貴  我只是在裡面找到了一點樂趣  不過 在老婆大人的壓力下 我還是把這慢慢當個正經營生賺錢吧···

沒想到寫了這麼多,快一萬字了··其實廢話不少而且囉嗦,估計上面早有人看的罵娘了。

每個人的境遇都會不同,做好投機這種事,要悟到市場的本質,哪怕只是你認定的一個本質,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做好策略進退有據······

我經常說:我知道這事可能失敗,不過什麼事都可能失敗,我該最好的策略最好了,如果失敗,我退出後的風險是我能承受的,那我還怕什麼呢?大膽的去做好了!

留一句話作為結尾吧,投機最大的心魔不是貪婪和恐懼,而是怕後悔,只要你想好了一切,你接受結果不怕後悔,那你就可以勇往直前了!

十年啊···我進步的太少,還需要努力。出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