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五礦資源擬65億美元購跨國礦業巨頭 難改銅礦對外高依賴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06/2270138.shtml

 昨日(4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五礦資源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五礦資源)官方網站上獲悉,五礦集團旗下公司——五礦資源4日公開宣佈,有意以全現金約65億美元要約收購EquinoxMinerals餘下 權益,公司預計將於3個星期內正式啟動要約並於年中完成收購計劃。
記者瞭解到,若此次收購成功,將是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資源企業進行的最大規模收購,同時這也將成為中國海外併購史第四大海外併購案。
同日,接受記者採訪的行業人士稱,此項收購的意義主要在於增加五礦資源自身的資源量,對整個銅行業影響不是很大。
五礦資源購礦業巨頭
4月4日,五礦資源發佈公告稱,公司有意擬每股現金7加元共計約63億加元(約65億美元)收購EquinoxMinerals所有已發行的普通股,每股收購價較EquinoxMinerals在4月1日於多倫多交易所收市價溢價23%。
五礦資源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AndrewMichelmore公開表示,五礦資源對Equinox的要約符合公司的發展策略,能夠進一步增強公司全球生 產項目組合,「對Equinox股東,要約具有吸引力,因為這不僅提供給Equinox股東顯著的溢價及實現股份價值的確定性,更提供了相比 Equinox建議收購lundin的更為優秀的方案」。
公開信息顯示,Equinox是一家於加拿大及澳大利亞兩地上市的國際礦業公司,旗 下Lumwana礦在贊比亞擁有大規模銅礦,現時年產能為14.5萬噸,計劃於未來5年內擴大至26萬噸,另在沙特阿拉伯的JabalSayid項目每年 平均銅產量約6萬噸,計劃於2012年內投產。
記者瞭解到,上述有關收購尚需得到發改委、大股東五礦集團及澳洲當局等的批准。
收購尚有一「障礙」
「對Equinox出價已是最好價錢,無 意 提 價 。」4月4日 ,AndrewMichelmore同時表示,收購資金來源將包括公司現金儲備、來自中資銀行的貸款及中國機構對五礦進行的財務投資所籌得的資金等。
4月5日,中國鋼材網分析師田新晗對此表示,如果收購成功,五礦資源將獲得Equinox手中豐富的銅礦資源。「我國政府一直在積極鼓勵本國企業收購海外資源,可能會在貸款和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再加上強大的資金後盾,五礦資源的此次收購值得期待。」
Equinox4日也發佈簡短聲明稱,董事會將很快召開會議評估這一收購報價,預計將在未來幾天內提供最新相關信息。
儘管五礦資源對上述收購表現出了足夠的信心,但其通往成功道路上仍面臨不少障礙。
記者瞭解到,就在五礦資源發出要約時,Equinox同時向加拿大礦業公司lundin發起了敵意收購。更為緊迫地是,Equinox股東將在其後一週 即4月11日就收購後者事宜進行投票。因此,五礦資源要想在上述併購中真正掌握主動權,還必須迫使Equinox作出相應改變。
五礦資源管理層對媒體稱,「為使能夠獲得五礦資源要約所提供的優越條件,Equinox股東應於4月11日Equinox召開的就收購lundin的股東大會中投票反對,並利用所持有股票支持五礦資源的收購要約。」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中國企業外出收購資源不同的是,雖然Equinox在澳洲上市,但其多數資產都在非洲,因此澳洲政府不太可能阻撓。
難改銅礦對外高依賴局面
上述收購若得以實現,按照現有產能計算,五礦資源每年將獲得銅資源量大概在20萬噸左右。「收購的意義主要在於增加自己的資源量,但對整個銅行業影響不是很大。」一名不具名分析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
「如果上述收購成功,可能對國內銅礦需求有一定緩解,但作為一家貿易企業類型的上市公司,五礦資源在減輕國內銅礦依賴方面並不強。」我的鋼鐵網銅行業分 析師郭立新表示。據悉,現在國內銅礦對外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銅礦的進口越來越接近于于鐵礦石進口的局面,「現在中國每個月的銅進口量基本上都在30萬噸左 右,至少也要有20萬噸。」郭立新表示。
相關新聞
湖南有色擬3.86億元全面收購澳金屬勘探公司
每經記者 張國棟 實習生 王國信發自北京
繼三年前斥資5.37億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金屬勘探公司AbraMiningLimited(以下簡稱Abra)74.57%股份後,湖南有色 (02626,HK)於4月3日晚間發佈公告,公告稱公司將以每股0.4澳元(合2.69元人民幣)全面收購Abra,作價反映Abra的市場總值約 3.86億元人民幣。公告同時披露,投標資金將通過湖南有色之現金儲備支付。
Abra為一家位於澳洲西部的礦金屬資源公司,主要開採全資擁有的鉛、銀、鋅、銅、金礦床及位於西澳中西部地區周邊的SouthBangemal項目。由於Abra礦床蘊含資源豐富,項目開發前景較好,湖南有色希望進一步加大對Abra的控制權。
4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目前湖南有色是Abra的最大股東。從2008年3月開始,湖南有色就開始「有計劃」地收購Abra股份。到2008年年中,公司獲得約74.57%的股權,成為Abra的控股公司。
據悉,今年3月,湖南有色曾以每股0.32澳元提出收購。Abra收到湖南有色的收購方案後,立即成立不包括湖南有色指派到Abra董事會成員的獨立董事委員會,以考慮要約條件。經過溝通後,終決定每股股價提升至0.4澳元。
如今,作價每股0.4澳元的收購方案較要約訂立前上一個交易日(3月29日)的收市價0.2澳元,已有1倍溢價。這就意味著,湖南有色全部購入Abra僅一步之遙。
湖南有色及Abra管理層均表示,目前收購作價對股東及期權持有人都非常有吸引力,會使這次收購十分順利。「董事會歡迎湖南有色的增持要約,落實增持不 但為Abra股東提供套現的機會,而且可以加強公司繼續開發Mulgul項目,以及捕捉其他機會的能力。」Abra主席RobertAnderson此前 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17

創業是全家一致 對外的戰爭

2012-7-9  TWM




創業,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有時,它是家人間的戰爭;有時,它是家人一致對外的戰爭。

本專題的主角們,綠藤生機創辦人鄭涵睿、迷路拍賣創辦人林修平、理想家產品設計創辦人陸佑境等,都幸運的生在「創業是家人一致對外的戰爭」的家庭。但這並非命定如此,而是家人彼此體諒的結果。

鄭涵睿的母親林碧霞,六十一歲,本身就是創業者,花了近十年時間打造永昇圃生技;林修平的父親林茂喜,七十歲,在「老三台」獨大時代,曾任台視美術部門主管,至今退休五年;陸佑境的父親陸志龍,五十六歲,曾經商失敗,而後在大陸東山再起,當起自己的老闆。

三位父母相同的是,都有獨當一面的經歷,在經濟上都毋須依賴子女。有創業經驗的林碧霞、陸志龍,懷著過來人心境,體會孩子的抉擇。林茂喜是一位傳統父親,曾害怕孩子自毀前程,而後努力學習網路與App,試圖更理解兒子。

支持與擔心,就像打翻的調色盤,在他們心中混了色。不只狀元們五味雜陳,狀元父母也是一樣。 每個冒險靈魂的背後,都有一雙支持的手;他們在夜裡輾轉反側,卻在白日忍住不說。面對這場沒有標準答案的冒險旅程,本刊邀集三位狀元父母分享內心轉折,以下是對談摘要:

干預還是放手?講也是白講,不如好好支持他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當父母培養出一位優秀孩子,多會希望他們發展仕途,或進入大企業擔任高階白領,朝穩定的線型人生路走。當你的孩子突然說,我不要待在大公司了,我要創業,你立即反應是什麼?

林碧霞:記得他(涵睿)(二○一○年)六月辭掉滙豐工作,用一個月幫創業的兩個同學,八月八日飛MIT(麻省理工學院)。卻突然跟我說:種芽菜值得做,然後就留下來!那時心中其實很擔心,小小的芽菜,要養四個台大畢業生!

過程有某種戲劇化,但我不能對他說,兒子不能去做!當然會擔心,好幾天睡不著,但還是要把擔心放下來。年輕人最大本錢是年輕,即使這條路不好走,但對他的人生是加分。於是跟他爸爸決定支持他。

林茂喜:這條路很艱難、資金和風險都很大,做父母當然會很擔憂。不好用嘴巴念,就每天固定寫簡訊給他,叮嚀他記得吃飯,偶爾還會傳中華電信招考訊息給他(全場大笑),萬一創業不順,考個公務員有穩定生活也不錯。

問:希望他去考公務員嗎?

林茂喜:我想十之八九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找一個安穩工作。但時間一久,我也認為,勇於去闖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後來我也鼓勵他,創業可行就繼續走下去。兩年吧!博士後真的不行,也有研究教職的路可走。

問:有試圖提供他任何協助嗎?

陸志龍:人生要對自己埋單,不是靠家裡,例如說可以去整合很多的資源。

林碧霞:兒子從小很貼心,直覺我們希望他走第三類組,也確實念了,但高三時決定轉換(類組)才找我商量。我跟他爸爸溝通,爸爸說:沒關係啊!孩子有自己想 法,但轉頭望著書房一堆書念:這堆書以後要給誰啊!他從小覺得父母走農業這條路,太忙,不走父母這條路,現在卻走跟我們一樣的路。

問:念到台大財金系,拿到MIT入場券卻放棄,跑去種芽菜,不覺得可惜嗎?

林碧霞:走這條路,就要放下身段。捨不得的是,這條路真的很辛苦,以前是年薪百萬,現在是幾十塊、幾十塊節流。

問:其中拉扯有多久?這是他們從小到大,最叛逆的抉擇嗎?

林茂喜:經常在拉扯。我們兩夫婦醒悟了,發現講也是白講,不如好好支持他。

林碧霞:創業是全家一致對外的戰爭。

自由底線在哪?只要往正面方向走,我都支持

問:但很多人卻把家裡當成創業的戰場,光跟家人打仗就耗費心力。

林碧霞:愛很足夠,就有包容。對孩子有信心他們不會壞,也讓他們清楚父母可以衝撞的底線。傳統是愛很濃郁,現代是願意給衝撞空間。

陸志龍:我對小孩的態度有兩點,就是身體和心理健康。你應該為自己人生而思考,不是為我。對我來講,能對自己負責就夠了。甚至也鼓勵他,不要終老一家公司。

我認為讀書很重要,但培養興趣、音樂、交友,這些更有意義。大兒子(佑境)創業很忙,有空還去做瑜伽,這表示他會關心自己身體,很自律,對自己人生負責。

我以前當老師,這是父母希望安穩,我滿足他們的願望,後來辭掉工作創業。有過這樣歷程,所以更尊重孩子選擇。只要往正面方向走,我都支持,只會在旁邊提 醒,不要走歪路。我太太看他創業會心疼,晚上十點還在忙,勸不了他,乾脆讓她眼不見為淨,(我)帶她去大陸,讓兒子去闖。

林茂喜:上一代是唯命是從,這一代要講道理。

陸志龍:過程中難免有意見不合,他也會試著消弭衝突。例如他會跟我說:開發的商品不一定是失敗,只是有沒有賺錢,但失敗過程就是一種收穫。

問:創業後,收入不比在大公司豐厚。如何看待他的經濟問題?有沒有底線?

林茂喜:哪裡有什麼底線?他都做了!(修平補充:有(底線)!就是不要跟地下錢莊借錢。)他媽媽很擔心,錢投進去怎麼辦?但(我)現在反過來,還會幫忙想,給創意建議。

陸志龍:雖然媽媽也擔心:「如果兒子要跟我借一百萬,要不要借他?」但我沒有借錢給他,自己貸款才會自己負責,這是我們的共識。巴菲特也跟自己孩子說:你不要跟我談借錢的事情。

怎麼評量成功?在自己那條路做好,都叫第一名

問:萬一創業失敗,怎麼辦?

陸志龍:前提是要做好風險評估。不管是創業或者人生抉擇,完全掌握也不可能,但我所說的風險是:過就過,不過就去跳樓或者生活出了問題,這就是超乎自己能力範圍。我是允許犯錯的,但極端到回不了頭,是不行的。

林碧霞:去年剛創業,財務數字不漂亮。他們很挫折。但我告訴他,當年你們在金融業,賺錢就是把錢搬來搬去,有人賺有人賠,你們在協助搬的過程中賺到了錢。也就是說,在既有財富中讓財富重新分配。但是你從事農業,靠老天爺力量,種出來就是創造財富。

陸志龍:要讓孩子獨立,從失敗中學習,這不是壞事。小碰小撞,才是成長的過程。

問:通常人們用收入、職階,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你們如何評量孩子?

林碧霞:做就對,而不會去定義什麼叫做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可以走的那條路,只要他在那條路上好好走,都叫作第一名。

陸志龍:父母幫子女決定,正不正確,父母能有把握嗎?不要把未完成心願,加諸在孩子身上。

本質上OK,就要放手。自己重新定義成功與失敗。你以為賺二十萬就比賺十萬快樂兩倍嗎?不一定。但賺兩萬一定比較不快樂,基本開銷還是要足夠,才不會終日為五斗米而煩惱。

問:快樂與穩定,哪個重要?

陸志龍:美國人有句話:一年收入十萬美元,快樂與生活就脫鉤了!排名只是一個現象,核心應是生活過得很有意義,例如說家庭、婚姻、子女關係維繫很好,對社會沒有危害,有正面貢獻。

物質達到一定程度,不要把價值都放在金錢上,要去衡量人生要的是什麼。當然,在大公司工作相對安穩,但我認為自由度不夠,創業全部要自己負責。

林茂喜:他跟我們說:做這個會賺多少錢?但我常提醒他:不要做春秋大夢。(此時修平突然說:有一天讓父母因為我驕傲,就是成功!)

(接話)我認為他一定做得到,只是擔心,時候未到。我也是很世俗的,三不五時到廟裡求神拜佛。(修平在旁猛點頭說:去了很多廟。隨後拿出隨身的籤。)上上星期,還抽到上上籤(眾人大笑)。

問:如果「唯一」和「第一」只能先選一個,你們會選哪個?

林修平、陸佑境同聲說:我要「唯一」!

陸佑境:東西方年輕人觀念差距很大。在東方遇到的年輕人都說,我想設計一個東西給大公司用,或只想集合大家力量,貿易轉賣,幾乎沒人說,我想自創品牌;但歐洲年輕人只要有一個小東西,希望自己出來創業,把自己做大,成為世界的唯一。

陸志龍:不過,走唯一的路,還是要把商業價值考慮進去,不然也是會萎縮,無法擴大,路也會走不下去。有商業價值,也才有影響力。

不管是人生或者創業選擇,就好像撿貝殼,只能往前走,不能回頭。看見第二個,後面還有九十八個,我就敢跟你賭;但到了第五十、六十個,第八十個時,冒險就小了。早點去闖,也是一種人生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05

企業拚成長 該先從內部升級或對外購併?

2012-10-08 TCW



企業要成長,要自己來,還是該走購併這條路?

《哈佛商業評論》顯示二○○八年後,更多新興國家企業選擇購併做為成長的手段,不同於已開發國家企業做購併是為了降低成本,新興市場企業的購併多偏重互補性,取得技術、品牌和市場,購併不啻是新興市場企業升級方程式。

然而,購併也是一刀兩刃,一場錯誤的購併,小則元氣大傷,大則瀕臨倒閉。

過去研究證明,有七成購併並未達到原先預期目標,當投資銀行遞出誘人的標的時,CEO(執行長)該選擇內部成長或者購併成長?

中美矽晶董事長盧明光,曾在光寶集團負責國際購併業務,從橡膠、機械,連接器到汽車用整流二極體,陸續經手十多件購併案,被購併公司平均在兩年內轉虧為盈。

接手中美矽晶董事長後,○八年其購併美國半導體磊晶廠GlobiTech,讓這家已經虧損七年的半導體廠在十五個月內轉虧為盈,半導體事業部門的營收在三年成長約兩倍,稅後淨利成長一倍(編按:今年中美矽晶由盈轉虧,起因於太陽能事業部)。

本期邀請盧明光與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暨商學研究所所長朱文儀,對於其購併與內部成長的策略展開對談。以下為精華摘要。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暨商學研究所所長朱文儀問(以下簡稱朱):研究顯示台灣在二○○○年後,越來越多公司啟動購併做為內部成長的手段。面對成長,你選擇內部成長或者購併的原則為何?

核心技術不夠,免談購併!內部能力夠,才能看出成長缺口

中美矽晶董事長盧明光答(以下簡稱盧):我很難和你區分,到底要做內部成長還是要做購併。

一般公司剛開始成立的時候,他們都用自己技術,內部成長要花時間,自己做,沒那麼快就用購併。

購併,是我策略藍圖上欠什麼,我去補那一塊而已,通常是由核心的技術延伸出來。

但是,你如果內部研發的能力和內部的技術不夠,你也沒有能力去做購併;(唯有)內部研發能力夠,才知道你欠什麼,趕快做購併。

二○○八 年,當時中美矽晶(以下簡稱中美晶)遇到沒辦法快速從六吋做到八吋晶圓的技術瓶頸,我們買下 GlobiTech(美國半導體磊晶廠)不是讓我創造獲利而已。

然後(還讓我)學到做八吋晶圓,我算給你聽,八吋的粗晶片做太陽能,一塊只賣一美元。但是八吋的粗晶片如果經過拋光給半導體用的時候,價格已經升至四十到五十美元了。

我要求是經營目標,(營收)每三年成長兩倍。

內部成長都是用 percent(百分比)算,最多也就是高到二○%、三○%。可是購併的時候常常是倍數成長。策略目標是為了成長,內部研發或者外部購併,只是手段與方法。

朱:在學術界有個名詞叫作吸收能耐(absorb capacity)。就是說兩家公司結合成敗的關鍵,還取決於那個買方有沒有能力去吸收、整合新技術的能耐,如果企業沒有能力整合被購對象技術的能力,做購併會很像私募公司就是重整上市。

聽你的陳述,你十幾次的購併經驗當中,追求成長跟規模擴充是購併很主要的驅動力量,有沒想過,成長或許不是所有人追逐的目標,用購併追求成長,要兼顧獲利 非常困難(編按:中美晶二○○七年至二○一一年營收增一‧四倍,但獲利因太陽能衰退減為原來的二三%),你怎麼取捨?

盧:要(讓)獲利一起成長很難,因為每一次購併,都是剛好被購併的對象面臨經營的困難或財務的弱點,大部分是虧損公司,買下來的時候一定會傷害到短期股東獲利。但是,經過一年、兩年你整理以後,然後它又會恢復獲利。

每個購併案close(結案)前,我一定都要開董事會,哪怕我是董事長。我一定會對董事會提出未來三年的 business plan(經營方案) 以及要多久可以(做到)轉虧為盈(編按:盧明光經手十多宗購併案包含橡膠廠旭麗、整流二極體廠光達與GlobiTech都轉虧為盈)。

朱:研究告訴我們購併有七成會失敗,但是你購併的公司都是在十五個月左右轉虧為盈,你成功的機率似乎高於平均,每次購併前怎麼去評估要多久轉虧為盈?

購併成功關鍵,互補長短!找對應公司做比較,抓出問題點

盧:我剛才提到就是說,我們已經清楚知道這個行業,也知道我欠什麼,它(被購併公司)有什麼,我的長處可以補它的短處,它的成本太高,我知道從哪裡可以降低成本。

我在買GlobiTech的時候,它的營業額是做三千五百萬美元,約新台幣十億元,我拿國內規模相當的公司的財報和組織比對,美國公司的直接人員雖然薪水 比台灣高,但是因為自動化,它(GlobiTech)製造人員更少,但它高階裡面、副總以上(的主管),就超過十二個。

工廠裡面哪有需要那麼複雜(人事),我把這十二個人減到五個,一年就省了一百萬美元。

它借款三千三百萬美元,銀行的利息利率約八%(比台灣高),我(從台灣)集資還給銀行。省掉利息,再降低採購成本,它就由(年)虧五百萬美元變成賺一千萬美元(編按:GlobiTech去年淨利約為一千二百萬美元)。

我說,你要怎麼樣讓購併能夠成功?第一,你對產業要了解,第二,你對target company(被併公司)要了解,我找相對應的公司做比較,先知道問題點。做購併前稽核時,你只是確認你原來的經營方案是否沒問題。如果你這樣都做的 話,我想,你的購併成功(機)率會提高。

朱:研究統計上來說,購併有七成都會失敗。可是如果你把這一百件拆開來,以相關或非相關購併來看,統計數字南轅北轍。相關多角化的購併成功率高很多;非相關的話,八成以上是失敗的。

整合不要NG,得有共識!與人建立互信,手段必須更緩和

盧:其實最大的困難是買下來以後的整合,太多人低估了整合人的困難度。對人的尊重,這是最基本的。現在的總經理(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非常積極,會英文,還在學日文。

我請她去擔任日本公司(CV)的總經理。從社長到各部會主管(年齡)都比她大,日本人第一個就是受不了你年紀比他輕,又是女性同仁,過去這些女性都是幫他 泡咖啡、泡茶而已。所以我常常要提醒徐秀蘭,妳帶過那些歐吉桑,請妳注意一下,在台灣可以要求快,在那邊就講話慢一點、講清楚一點,初期我們要和他們建立 共識。

目標不變,你的手段可以緩和。現在雖然她日文不會完全懂,但是連董事會都用日文開,另外找人協助她。然後等到經營領域的時候就改過來了,所有presentation(業務報告)請你用英文講,因為我的客人都用英文(溝通)。

朱:你花多少時間思考購併這件事?

盧:超過五○%以上的時間,注意產業跟競爭(對手與)客戶。

朱:國內很多企業都有一組團隊專門做購併,研究有什麼標的物可以購併,你們會這樣做嗎?

盧:不需要這麼複雜,有很多的案子我自己是提案人,如果你是購併案的提案人,又是購併的執行者、購併後的管理者,那這個成功率很高的,否則經營(被購併公司)的人又不是當時提案的人,到最後容易失敗。

【台灣名師觀點】考量三大重點,別為購併而購併

當企業認為自行發展技術追不上時,若盤算靠自己內部成長技術的代價,會高於購併時,就會考慮選擇購併。但是在購併之時,企業內部也必須有相對應的能力,才能確實評估與被購併者的互補效益,一如中美晶做法。

台灣企業現在展開更多的跨國購併。我建議展開購併前先思考:1.購併的策略目的,是否有其急迫性、互補性?2.購併後企業吸收能耐。大多數企業都是高估自 己的吸收能力導致購併失敗。3. 最應該思考的點是,是否陷入成長的迷思?很多人想透過購併追求成長,最後導致無法獲利。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美晶案例董事長全權負責購併案的挑選整合,優點是權責相副,但缺點在於無法形成制度化,若董事長交班,企業也失去購併的能力。但若 企業透過購併團隊處理,優點是將購併制度化,缺點為權責不副,購併者不負責後續整合與績效。我建議的最好方式是,把後續整合良窳與購併團隊績效做連動,以 免產生為購併而購併的弊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49

對沖基金巨頭Cohen考慮將SAC對外部投資者關閉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040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說,在遭受內幕交易調查的五年之後,對沖基金巨頭Steven Cohen正考慮向美國檢方提提供一個建議:將他管理的15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對外部投資者關閉。

知情人士說,Cohen正在與美國政府討論達成協議,SAC將承認過錯,但除非再次犯法,檢方將不會提起訴訟。

按照這些延緩起訴協議,SAC將對外部投資者關閉,它以後將變成一個家庭辦公室,只管理個人的財富。SAC可能還會支付一步罰款。

Cohen考慮延緩起訴協議,意味著他可能意識到,他不太可能反抗內幕交易的刑事訴訟。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John Coffee說,檢方很可能不會一個讓Cohen脫身的協議。

Coffee說,「如果沒有對Cohen定罪,他們不會把對SAC的刑事訴訟視為勝利。」

週一有數家美國媒體報導說,美國檢方在內幕交易調查中正在考慮對SAC發起刑事訴訟。

這一舉動是可能是美國檢方和FBI對SAC發起的最嚴重的指控。SAC創始人Steven Cohen可能也牽涉其中。

WSJ引述律師說,Cohen可能會調研第五修正案的權利,保持沉默。SAC與其律師還與聯邦檢方討論了其他一些替代方案,包括談判延遲訴訟協議,這樣發起刑事訴訟和和解可能會同時到來。

同時Steven Cohen還收到了傳票,將在大陪審團作證,作證內容是關於美國政府對他的對沖基金SAC的內幕交易調查。

一些律師和高管告訴紐約時報,SAC的其他高管也收到了類似傳票,政府也要求SAC基金本身提供其活動的信息。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9個現任或者前任SAC僱員或被起訴,或者牽涉到了內幕交易案中。今年3月,SAC同意支付6.16億美元罰金和解內幕交易訴訟

SAC目前管理150億美元資金。其創始人Cohen上週五告訴投資者,他們不會再無條件和政府的內幕交易調查合作

因為這些內幕交易調查,今年以來投資者已經提交了17億美元的撤資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78

好的傳播策略是對外投資成功的關鍵所在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308/t20130820_484584.htm
中國公司正把目光從自然資源轉向科技、食品、房地產和品牌。在這些併購標的所在的美國和歐洲地區,民意對商業交易的成功與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公司聲譽有利於提高公眾的接受度,讓監管部門對企業的資質更加信服,從而有利於批准企業的審批請求。

  

  美國在近日發表了兩份關於中國企業投資海外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研究報告。7月18日,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全球態度調查(Global Attitudes Project),發佈了關於全球對中美民意調查的年度報告。7月19日,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中國對美國投資季度報告正式發佈。這兩份報告內容迥異,卻相互補充,更全面地呈現了中國的情況。

  

  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強調了中國在其全球經濟擴張中所遇到的問題。報告稱,發展中國家的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有所增加,但發達國家的情況卻恰恰相反。過去兩年中,美國對中國的好感度下降了14%,英國下降11%,法國下降了9%(1)。最近的趨勢表明,中國公司正把目光從自然資源轉向科技、食品、房地產和品牌。這些併購標的主要都在美國和歐洲,而這些地區的民意對商業交易的成功與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這些經濟體中,公司的聲譽至關重要。良好的聲譽有利於提高公眾的接受度,讓監管部門對企業的資質更加信服,從而有利於批准企業的審批請求。反之,負面的聲譽會導致相反的反應,為進一步交易造成諸多困難。

  

  中國企業不擅主動面宣傳

  

  不巧的是,中國企業要背負近十年經濟飛速發展給世界帶來恐懼的負面影響。人類歷史上從沒有哪個大國在經濟上發展得如此之快。從內部來看,這表明中國已有數以億萬的人脫離貧困。從外部來看,這種發展要求國際關係、政治、外交和經濟上發生質的改變,而任何改變都會帶來陣痛。

  

  儘管並不情願,但全球許多公司正面臨著來自中國公司的挑戰。在許多事情上,中國的發展考驗著西方世界對自由市場的真正承諾。西方企業呼籲本國政府在競爭上對自己給予保護,並試用既存的對中國的恐懼來得到這一援助。這正是為什麼中國企業在進入新市場時需要精準的傳播策略來應對這些負面看法的原因。

  

  雖然有這些挑戰的存在,中國對外投資還是在飛速發展。據榮鼎集團的研究報告,2013年上半年中國對美投資達到50億美元,創下了新的半年投資紀錄。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日前宣佈交易的100億美元,其中雙匯宣佈收購美國豬肉生產企業Smithfields的交易數額就超過了一半。

  

  從長遠來看,經濟會戰勝政治。現在的世界形勢是,中國有大量的儲蓄資本,而經濟危機使得發達世界需要資本。金錢如同水一樣都會有一個水位線,即資本會流向能獲得最大回報的地方。這對中國和世界都是有益的。

  

  在美國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投資會創造就業機會。他們之所以不知道,是因為中國企業並沒有做相關的報導。如果中國企業不說,別人也一定不會說。今天,在美國有3.3萬個工作是由中國持有大部分股權的公司直接提供的,並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當然,它們的經濟活動間接創造的工作更多。但美國人仍然會用恐懼的眼光看待來自中國的投資,其他國家的情況也一樣。在皮尤中心的研究中,被調查者被問到「中國關心你們國家的利益嗎」,60%的美國人表示「不多」或「一點也不」。在德國這個數字是70%,英國是82%。只有在非洲國家,民眾認為中國關心他們的利益(2)。

  

  中國企業並不關心所投資國利益的這一形象是可以避免的。監管部門、消費者、投資者、供應商和其他的利益相關者都會被這個形象所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公司有責任與這些重要的受眾溝通中國的投資會給當地帶來好處的信息。

  

  雙匯併購美國企業的傳播啟示

  

  再來看最近雙匯收購Smithfields的例子,它正好體現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遇到的機遇和挑戰。很明顯,雙匯在宣佈收購前就有一個強有力的宣傳方案。它所表達的信息很清晰,將重點放在了美國發言人所闡述的那些好處上,並強調這次併購會給Smithfields帶來新的出口機會。而他們應對質疑的方法則是告之民眾,此次併購的目的是改善中國的食品安全而不是降低美國的食品標準。

  

  但是,因為是一家中國企業在主導併購事件,這次交易仍如同預想的那樣富有爭議。美國國會已經召開了聽證會,出於恐懼,議員們指稱併購會使得Smithfields的產品質量降低到危險的程度。他們這樣說是因為中國存在許多的食品安全問題。議員們同時聲稱,如果把食品鏈的控制權交由中國,會讓美國國家安全受到威脅。

  

  這是一個危險的論調,一旦成功阻止此次交易,無疑將會被視為是保護主義作祟。總的來說,美國政府只有在反壟斷或涉及國家安全的情況下才有權阻止外資收購本土企業。Smithfields的交易並不涉及壟斷的問題,所以想要阻止交易的人就試把國家安全的概念範疇擴大到從未有過的程度。之後或許還會有一些相關的調查,譬如Smithfields出口的食物有沒有提供給美國軍方以及其工廠有沒有建在軍事設施附近。除了將豬肉問題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以外,這些也是阻止此次交易的辦法。

  

  審查雙匯和Smithfields交易的政府機構是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更廣泛的叫法是CFIUS。法律規定它具有審批與保護國家安全的權利,但並不涉及經濟或食品安全上的。該委員會有一個非常嚴格的時間進度表用來審核併購交易。一開始的審查階段有30天,大部分的交易都會在這個時間裡做出決定。2011年,63%的併購交易都在這一階段塵埃落定。之後則是調查階段,這個階段裡的事件絕大多數「存在」對美國國家安全有潛在危害的可能性。這個階段需持續45天,之後CFIUS會決定是通過還是否決。很多時候,CFIUS會要求改變交易的一些條款從而使其獲批。在做否決的決定前,CFIUS會事先通知交易雙方,通常情況下,雙方會主動解除協議。一旦併購申請被否決,奧巴馬有兩週時間來確認或推翻CFIUS的決定。筆者印象中迄今只有一次美國總統有介入此類事件,此案目前還在訴訟中。

  

  事實上,2011年CFIUS批准了92%的受理併購申請。但是,由於雙匯和Smithfields的交易規模以及美國國會所表現出的顧慮,此次併購面臨的審批風險很大,儘管大多數專家認為此交易會被批准,但爭議很有可能一直存在。

  

  在發佈收購消息時,雙匯和Smithfields很明智地採用了精準的傳播策略,但公關團隊的工作還沒有結束。在CFIUS的整個審批階段,負面聲音都不會消失,他們還會繼續宣揚此次交易應該被終止的論調。就算交易被批准了,他們也還是會繼續發聲。兩家公司都應該繼續努力與利益相關方溝通,並說明這筆併購是有利於美國和中國雙方的。

  

  在良好的傳播活動的支持下,如果此次併購獲批,不僅可以為雙匯和Smithfields兩個企業的成功添磚加瓦,還可以為其他中國公司的國際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一旦交易成功,這樁交易將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經典案例,並為中國公司如何在海外市場溝通提供示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27

彭博:美國對外匯市場操縱展開刑事調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31

彭博社週五援引知情人士稱,美國司法部已經對可能的外匯市場操縱展開刑事調查。外匯市場的日交易額達5萬億美元。

據該消息人士,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調查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這名匿名消息人士並未特別指出哪家銀行可能受到審查。另據一名消息人士,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也已對可能的外匯市場操縱展開調查。

歐洲監管當局的調查要早於美國。今年6月份,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已經表示,其正在對可能的匯率操縱展開調查。當月,彭博社報導稱,一些銀行交易員涉嫌操縱全球基準匯率WM/Reuters

上週,瑞士金融市場監管機構FINMA表示,正與其他國家的監管當局合作,就外匯市場可能被操縱一事展開調查。FINMA在聲明中說:「FINMA正與其他國家當局密切配合,因為可能涉及全球多家銀行。」

本週稍早,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也表示,他們正在調查金融行業可能操縱匯率一事。

此前,令市場震驚的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操縱事件已使得全球監管機構向四家銀行總計開出約26億美元罰單。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導過有關倫敦外匯市場下午4點的神秘異動,從該異動中隱約可見外匯市場操縱的身影。

外匯市場是金融體系內最大的市場,也是監管最薄弱的一個市場,其中超過50%的交易集中於四大銀行,根據歐洲貨幣機構投資者公司(Euromoney Institutional Investor Plc.)5月所做的一份研究報告,排名第一的德意志銀行佔外匯市場交易量的15%;其次是花旗,其也擁有接近15%的份額,隨後是各擁有約10%交易量的巴克萊和瑞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18

盤點“滬港通”對外資的機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512

隨著中國A股市場的開放,可能會為國外一些價值投資者提供發揮的空間。 近期,ETF發行商們與擁有A股投資配額的香港公司合作,開始為外國機構和零售投資者提供中國A股市場投資機會。這顯示出中國政府為吸引外資所做出的努力,目前外國投資者在A股市場中約有1~2%的占比。 去年10月開始,中國有關當局頒布“滬港通”規則,允許香港經紀商接收568只A股公司股票的買單和賣單,占上海股票交所上市股票市值的90%、交易量的80%。 雖然給香港投資者的配額並不高,每天只有2.1億美元,但這樣的舉動無疑是非常積極的征兆。同時,隨著A股的開放,其被全球指數提供商納入綜合指數編制的希望也越來越高,這也將增加外國投資者對A股的需求。 根據全球指數及相關衍生金融產品標的提供商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A股有望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占到10%的權重。該指數擁有1.4萬億美元的標的資產。10%意味著A股納入指數可能帶來超1000億美元需求。當然這個需求的增加是循序漸進的。 在估值方面,滬深300指數目前看上去價格比較便宜,該指數追蹤A股中在上海和深圳兩地上市的300家市值最大、流動性最好的公司股票。該指數成分股當前平均市盈率只有10倍,較標普500和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18倍和17倍要低不少。不止這樣,A股與H股的折價也到達了8年來最大程度。 A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走勢不與美股聯動。對於某些投資者來說這也是一項利好,因為這樣可以使多自己多樣化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更為分散。 當然,投資A股肯定是有風險的。因為A股市場相對於國外成熟市場,公司管理與財務水平都存在差距,同時受政府政策的影響也比較大。關於中國經濟在這兩年可能大幅放緩的擔憂也從未停止過。另外中國新興的一些優秀企業也有並沒有在A股上市,比如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就選擇了在美國上市。 雖然2013年的中國股市熊冠全球,但國際資本對投資中國股市仍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彭博社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幾個可以參考投資中國A股的ETF產品選項: 1.db X-trackers Harvest CSI 300 China A-Shares Fund (ASHR) 這是一只由德意誌資產和財富管理公司和嘉實基金聯合發起的ETF基金,去年11月設立,追蹤滬深300指數,規模2.1億美元。該基金對金融行業公司配置份額較大,為38%。德意誌銀行最近還發行了一只投資更小規模市值公司的基金名為:db X-trackers Harvest CSI 500 China-A Shares Small Cap Fund (ASHS)。 2.Market Vectors ChinaAMC A-Share (PEK) 該基金於本月24日開始交易,與上述ASHR基金類似,表現結果也是相同的。這只基金的主要特點是規模非常小,只有2400萬美元,所以價格會略微便宜一些。每年收取0.72%的管理費。 3.KraneShares Bosera MSCI China A Shares (KBA) 該基金的不同之處在於提供了更廣泛的A股選擇。該基金持有442只股票,較上述兩只基金擁有更多的中小市值公司股票。該基金規模只有300萬美元,手續費是0.85%一年。與今年3月發行,至今表現基本持平。 可供選擇的還有db X-trackers Harvest MSCI All China Equity ETF (CN)這樣涵蓋600多只股票的基金。比規模最大的中國ETF——iShares中國大型股ETF (iShares China Large-Cap ETF, FXI)涵蓋的股票要多20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97

國企收緊“荷包” 上半年中國對外投資滑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23

中國對外投資上半年大幅縮水,國企削減海外投資,是造成中國結束連續近十年的對外投資增長的主要原因。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6月,中國境內投資者累計對外投資433.4億美元,同比下降5%。

而境外機構統計數據顯示下滑更為嚴重。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今年中國對外企業並購,能源收購項目額總計為390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460億美元下降了15%。

傳統基金會數據顯示,除了2011年略有下降,過去十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持續上升。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對外投資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相比2012年增長了23%。

對外投資數據失望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沒有重量級的海外能源投資收購。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分析師觀點認為,中國企業海外能源收購減少,主要是因為反腐導致。

咨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中國對外投資問題主管Thilo Hanemann告訴《金融時報》

“當中國油企遭受巨大反腐壓力時,在面對海外投資機會時他們的風險偏好下降。”

去年以來,以中石油為首的能源企業陷入反腐風暴。國務院國資委主任,中石油前總經理蔣潔敏涉嫌受賄,被正式立案起訴。

在國有企業迫於壓力減少對外收購之後,中國本土私人企業正逐漸成為收購主角。

截至去年,民營企業海外並購交易規模達到創紀錄的230億美元,大致相當於2010年水平的三倍。

電腦巨頭聯想集團,綜合性企業複星集團,以及剛剛創下科技股IPO紀錄的阿里巴巴均大舉增加的對外收購。

美銀美林亞太並購交易主管Stephen Gore告訴《華爾街日報》,計算機和科技行業的民營公司最近幾年也開始在全球舞臺上進行高調的收購交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78

李克強提五點措施加強進口、擴大對外開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11

李克強總理在周一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了加強進口的政策措施,促進擴大對外開放。而最近中國的進口持續下滑,被指內需疲弱。

據中國政府網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本周一(9月2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加強進口的政策措施,促進擴大對外開放;加強技術產品和服務進口。

會議確定:

一是鼓勵擴大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調整《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支持金融和融資租賃企業開展進口設備融資租賃業務;完善科教和科技開發用品進口稅收政策,助力企業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二是擴大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環境服務等高端生產性服務進口。

三是穩定國內需要的資源進口,合理增加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牛羊肉、水產品等一般消費品進口。

四是推動進口管理便利化。實行24小時和節假日預約通關,加快自動進口許可管理商品無紙化通關試點。擴大采信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結果,縮短檢驗檢疫時間。

五是搭建進口貿易平臺,在公平競爭原則下,利用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模式增加進口。鼓勵企業在海外建立采購網點和渠道。發展多雙邊貿易,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李克強總理本次主持召開的會議決定或瞄準了近期中國進口下滑的事實。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中國8月進口為0.9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了2.4%,是進口數據連續第二個月的下滑。前8個月中國進口7.9萬億元,下降1.1%。出口方面則為9.1萬億元,增長了2.1%。

有分析人士指出,上述數據顯示,海外市場的回暖使得出口持續回升,但是中國內需低迷,導致進口下滑,從而使得貿易順差不斷擴大。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範劍平稱,今年中共兩會確定的進出口總額預期增長7.5%,前8個月累計增長0.6%,進口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國內需求轉弱,貿易順差才出現衰退性擴大。(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政府網【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新聞稿全文如下:

005sq2Yvjw1ektii7vh0rj30g515ck2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06

宅急送對外融資,擬2019年前上市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17/146854.html

<img alt="\" src=">
 

由陳氏家族掌舵20年的國內“元老級”快遞公司宅急送,昨日(10月16日)宣布對外融資。

宅急送實際控制人、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昨日透露,經過與複星集團、招商證券、海通證券、弘泰資本和中新建招商股權投資基金半年多的談判,宅急送最終以出讓30%的股權比例,與上述五大投資公司達成戰略合作。

宅急送首次打破家族式100%持股,在發展戰略上也作出重大調整。未來以倉配業務為核心的宅急送,將發展具有快遞屬性,兼容B2B、B2C、O2O需求的三類物流服務模式。同時,跨境業務與快遞業務將協同發展。

據宅急送確定的“兩個三年”目標,在2014~2016年“戰略落地,重塑品牌”階段後,將於2017~2019年實現上市。

複星領銜五大資方戰略投資

作為五大資方中領銜的複星集團,對於宅急送的這次轉型至關重要。昨日,陳東升說,將主要由複星集團的投研團隊對宅急送未來的經營管理進行監督,宅急送的高管團隊也會對包括複星在內的投資方開放。

這已經不是複星集團首次涉足物流領域,早在2011年,複星就牽手聯想創投共同投資了韻達快遞,去年又加盟阿里菜鳥網絡,複星在物流領域已經積累一定經驗並有所建樹。

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在昨日的簽約儀式上第一個發表講話。在他看來,中國的物流行業和整個供應鏈隨著電商的發展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是淘寶的發展保證了通達系的崛起,而傳統企業O2O的轉型,也會帶來多元化的需求,複星正是關註到這種改變帶來的機會,投資韻達、菜鳥之後,又選擇投資區別於通達系的宅急送。“這麽大一個(物流)行業不是一個公司、一種模式就能壟斷,一定是百花齊放的,宅急送一定有機會。”

而另一個值得關註的投資方——招商證券,其實際控制人招商局集團剛剛聯合元禾控股、中信資本以及古玉資本,以不超過25%的股份入股順豐。包括這次五大投資方中的“中新建招商”,亦是招商局集團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同出資成立的大型股權投資基金。

業界人士認為,在“陳氏三兄弟”中排行老二的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對宅急送的這次引資起到了關鍵作用。陳東升雖然是宅急送的控股股東,但宅急送最初是由其三弟陳平一手創辦,期間歷經陳氏三兄弟創業的分分合合。陳平出走後,2008年又由其大哥陳顯寶擔任宅急送董事長。陳東升雖側重打理泰康人壽,但總是在宅急送危難的時刻出手相助。在業界看來,某種意義上,陳東升就是宅急送最大的品牌。

宅急送將以倉配業務為核心

從過去20年的一個家族企業,到現在的首次股權開放,在近幾年的轉型中,宅急送可謂波折頗多。

用陳顯寶的話總結,2007年宅急送的小件革命學習順豐路線,出現了一系列問題;2008年開始做項目、COD、B2C模式,取得了長足發展;2012年底開始探索通達系模式,卻造成了目前的困難局面。

按照宅急送昨日發布的最新戰略,宅急送未來發展將以倉配業務為核心。而倉配業務戰略目標的選擇,一是基於宅急送傳統項目物流的基因,二是基於長期B2C業務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核心能力。同時,完全直營的運營平臺和直營為主的網絡深度,以及快遞、快運混合配送的能力等,將幫助宅急送差異化服務產品的形成。

昨日,投資方多次提及,未來商業銷售模式渠道主要分成O2O、純線上、純線下三種類型,隨著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的發展,O2O模式將逐漸成為大型生產和經銷企業的主流模式。宅急送此次引資要發展的倉配,就是要發展具有快遞屬性,兼容B2B、B2C、O2O需求的三類物流服務模式。

昨日,宅急送總裁鄭瑞祥向記者表示,這次引資是公司第三次戰略中心的轉移,不過,公司轉型倉配業務為核心,並不意味著放棄淘寶業務,今年“雙十一”和阿里達成的目標,就是要在去年“雙十一”189萬單的基礎上擴容3倍,突破600萬單。並且,開放地縣級加盟也將持續,因為從效果來看,開放加盟一年宅急送貨量翻了6倍。

不過,據宅急送方面人士告訴記者,公司未來的淘寶業務將區別於通達系,轉型以企業客戶為主。鄭瑞祥則強調,倉配、國際業務、快遞的發展是宅急送戰略執行過程中的核心主線,其中,倉配和國際業務作為宅急送發展的核心戰略,離不開快遞平臺和網絡的支撐,快遞業務不作為核心戰略但影響核心戰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