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天書6.買基金者是豬兜 周顯

http://ladyfirst.hkreporter.com/colum.php?detail_id=482

新書終於寫完了,預計在一個月後出版。我打算在網上刊登其中三章,表面上給讀者先睹為快,實則為了促銷。

 

 

以下是第一篇。

 

 

 

 

6. 買基金者是豬兜

 

 

按照敘述的順序,基金應放在股票的後面,但鑑於今日基金的推銷員多是保險經紀,或者是疑似保險經紀的投資顧問,如此這般之下,我決定把它放在保險的後面,提早出場。

 

 

近年來,基金市場發展得很快,身邊的人買了基金的不在少數,更常常踫上基金經紀,政府亦強迫市民購買強積金,真是一塌糊塗。故此,我寫下以下分析,教導一下那些金融盲,以正世道,也不失為一件有益和有建設性的事情。

 

 

6.1 基金的先天性缺點

 

 

基金是我很反感的投資工具。固然,世上有著許多不同性質的基金,但其結構有著先天性的陷阱,只要稍為懂點推理,一推就能推出來。我不明白這樣顯然易見的道理,就像鼻子長在嘴巴之上一般的明顯,為何世上竟然沒有人想出來。

 

 

6.1.1 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

 

 

銷售基金的經紀常常說,基金由投資經理所管理,以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為客戶賺取安全而豐厚的回報。我一直奇怪,這明明是豬兜式的謊言,即是只有豬兜才能說出來,也只有豬兜才相信。但這些年來,我聽過番豬話不知幾次,可知世上豬兜何其多也!

 

 

創業極難。要把公司一手創立,培養壯大,意志和能力缺一不可,EQIQ都 比一般人高出一截,我這樣說,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相比起打工仔的基金經理,白手興家的上市公司老闆的能力應該更勝,就算勝不了太多,也絕對不會輸於沒有經 歷過磨練的基金經理罷。再者,老闆既能白手興家,對其本業應當十分熟悉,藉此賺錢有如魚之游泳,又如疱丁解牛,易過斬瓜切菜也。

 

 

但實際上,當公司上市後,它由經營良好變成票房毒藥,由盈利每年快速增長變成「本人欣然宣佈本年轉盈為虧」,主席由忠厚老實的實業家變成股民談之色變的大老千,這一點,相信也是無人反對的。

 

 

既然基金經理並不比上市公司老闆更高明,那又怎可能相信其業績可以輸少贏多,戰勝股市呢?單憑因為基金經理是專業人士,其投資就有勝算,有這種想法的人,或者企圖用這種想法去說服別人的人,說他們是豬兜,誰曰不宜呢?

 

 

 

6.1.2 從資訊流通的角度去看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人有愚智賢不肖,同樣道理適用於上司公司和基金的身上。有些上市公司經營得很好,有些則不敢恭維,同樣地,有些基金很能賺錢,有些則長期跑輸大市。這一點,相信也沒有人可以否認吧。

 

 

對 上市公司,投資者可以通過各種資訊渠道,得到其相關的信息。聯交所的網站是一例。你去翻看報紙的財經版,或者各種財經雜誌,資料和分析多到看不完。有些上 市公司的業務是很具體的,譬如大家樂、東方報業、佐丹奴等等,我們還可以用最傳統的方式來看其經營狀況,即是實地觀察大家樂和佐丹奴的人流,或者每天數 《東方日報》的廣告,都可能將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窺見一斑。還有,你的朋友當中,總有幾個是炒股票的,有空時大家交流意見,也不失為獲得資訊的有效法門。 最後,還有林林總總的網站和討論區……

 

 

但有關基金的資訊,則通常難以獲得。大部份人是聽經紀的一面之辭,看一下宣傳單章,幸運的會有年報之類的數據……

 

 

小 結﹕基金同同股票一樣,有好有壞,然而股票的資訊多,基金的資訊少,我們絕對可以披砂削礫,從有限的資訊中找到令你賺大錢的基金,但花上相同的時間,一定 可以找到更多和更好的股票。個人認為,買基金賺錢就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只要盲人持著一條足夠長的竹竿,慢慢地點地而走,終於還是可以走過去。但我 們既有選擇權,為甚麼不在光天化日之下,找一匹開眼的馬去騎呢?

 

 

6.1.3 經紀的不良推銷

 

 

現時大部份的基金都是經過推銷渠道售出的,其中包括了銀行、保險公司、理財顧問等等,主要是人傳人的感染,哦不,是人同人的推銷才對。

 

 

這裏也以股票和股票經紀作為比較,好讓大家對概念更加瞭解。

 

 

股票經紀很多時會向客戶提供一些股票貼士。這些貼士可能是他研究出來的,可能是他道聽塗說回來的,無論如何,也無論貼士準確與否,股票經紀是從現時一千多隻的股票中找出他最中意的,然後提供給你,因為他購買市面上一千多隻股票的任何一隻,也能獲得相同的佣金。

 

 

基金則不然。一個基金經紀的手頭可能只有十多二十隻基金,他只會向你推銷手頭的,當你要買其他的(不屬於他手頭的)基 金時,他既賣不到給你,也收不到佣金。再者,每隻基金付出的佣金都不同,經營得較差的基金可能付出更高的佣金,如果你是該經紀,會向客人推銷質素較高但佣 金低的基金,還是佣金較高而不管其質素呢?我對人性並不那麼悲觀,認為兩者均有,但你要負上「兩者均有」的風險,真是太不必要了。

 

 

小結﹕股票經紀和客戶的利益比較一致,基金經紀和客戶則有較大的利益衝突,故此基金經紀推銷壞基金給客戶的機會,遠高於股票經紀推銷壞股票。

 

 

話說我的出版經理人麥先生,聽到我的一番言論後,表示不同意,因為他買基金時獲得了不錯的回報。當我詢問他購買的過程時,他說花了很多時間去嚴重拉關係,兼且在飲食方面給予長時間的賄賂(即是請飲請食),該經紀才提供了一隻最有潛質的基金。很明顯,他的經驗非但踼不倒我的結論,相反還加強了﹕用上相同的時間和精力,一定可以發掘出更好的股票來。

 

 

6.1.4 買賣和維持的交易成本

 

 

每種投資工具都有交易成本,也即是未見官前先打的大板,有的打三十板,有的打五十板,有的打八十板,而基金是在所有的投資工具中,接近打得最重的。

 

 

基金的收費包括了﹕

 

 

1.    入場費用,例如首次認購費、轉換費、買入差價等。

2.    持有時的費用,例如管理年費、績效費、分銷費等等。

3.    出場費用,贖回費、行政費、賣出差價等。

 

 

這 些費用並非每種都收,但肯定的是﹕買入時要收費,持有的過程要收費,賣出時也要收費。用前述的比喻,是見官前打一次大板,期間打一次,見後也打一次,每次 打的板數不一。不同種類的基金的收費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指數型的基金收費最低,皆因操作最容易,跟著是貨幣、債券,股票差不多是最貴的。這是順著這三 種投資工具的價格波幅,貨幣的波幅最小,股票則很容易翻倍,或者跌去一半市值。當波幅巨大時,客戶也就不介意在交易費用中被宰,這在香港俗語叫﹕「贏了不 志在,輸了不爭在。」

 

 

按﹕中文的「不」,粵音讀作「唔」,閩南話也是讀「唔」,台灣的寫法照樣是「不」,只有廣東人寫作「唔」。

 

 

除了人壽保險之外,沒有一種投資工具的交易費用比基金更重,大概達到基金規模的1%3%左右。這意味著基金經理首先要賺到他和他的團隊的薪酬,以及交租和燈油火蠟等行政費用,剩下來的,才是客戶的應份。

 

 

數學模型是這樣計算的﹕由於這1%3%(以中位數計,假定是2%)是只收不付的、基金方面穩賺不賠的。既然是必付的支出,我們要求的回報便要乘二,即是4%。假設在你可在定期存款中得到5%的年利率,換言之,你買基金的機會成本是5%的定期存款利率。4%5%9%,這即是說,你投資進基金,每年的合理回報是9%

 

 

為甚麼要求回報要乘二?假設你開設一間公司,薪金支出是每月一萬元,不論公司是賺是蝕,這一萬元都是必須要付的。如果這間公司每月賺到一萬元,你便打個平手,這種生意當然沒人肯幹。最低限度,它要賺到兩萬元,即是說,你投資一萬,期望值是有一半機會淨賺一萬以上,這叫「double or nothing」,才叫合理。因此,當一個基金的收費是3%,你會要求它有一半機會賺6%,即除收費後再賺3%

 

 

在這小節中,最後一問﹕世上有多少個基金,十年來的平均年收可超過9%?這實在沒多少個。馬多夫只提出每年一成以上的平均回報,已造成了號稱五百億美元(我嚴重懷疑這數字有多少「水份」)的世紀大騙局。從這例子可知9%以上的平均回報是有多難。

 

 

我之拒絕購買基金,正是為此。

 

 

更有甚者,基金所需要的合理回報其實還不止9%,理由如下述。

 

 

6.1.5 進一步討論﹕入場費和出場費

 

 

基金的買賣費用,上一節已略述過,但因此部份極其嚴重,故此需要另闢一節去討論。

 

 

基金的收費林林總總,各有不同,看到資料就頭疼了。通常,一買一賣之間,客戶要付出三五種至七八種的費用,噢,其實炒股票付出的交易費用的種類不下於基金,但從總數去看,股票一買一賣的費用是不到1%,基金則是3%至接近10%不等。在投資世界,3%10%,那是天文數字的收費了。

 

 

收費昂貴令到投資者不易輕進輕出,經紀的說法是﹕基金是長期投資,把交易費用攤成長期來計算,那就一點也不貴了。假定你持有基金十年,3%10%除以十,每年的支出不過是0.3%1%而已。

 

 

姑不討論0.3%1%是多是少,蓋以平均年增長5%計算,1%是淨收入的兩成,怎也不能算少。我要提出的是﹕當一項投資的買賣成本極高,進出也就極困難,而這從投資的角度看,是極不利的條件,就同儲蓄保險一樣,叫做「缺乏彈性」。

 

 

投 資的終極目的,是把資產變回現金,去做愛做、或需要做的事情。很不幸,我們無法預料在未來的那一年、那一天會失業、生病、家人急用、公司需要周轉、出現了 一生難得一見的投資機會……這時就要把資產換回現金,是十萬火急的速度。假如你不智地昨天買下基金,今天就要變賣,以換取救急的現金,你將會恨不得殺死昨 天的自己,一刀一刀的插下下去,狠狠地、毫無憐憫地。

 

 

彈性不足是拒絕購買的充份條件,但非必要條件。這其中有一些同等重要的變數,例如值博率。例如定期存款缺乏彈性,但做定期也非蠢事,餘此類推,只要基金的回報率夠高,也有其值博之處。上一節我估計了9%的回報,加上沒有彈性這一說致命重點,我的高見是,它至少需要11%15%的年回報(視乎交易費用而定),才有值博之處。

 

 

又是那一句﹕當今世上,那個基金可以平均11%15%的長期年回報率?

 

 

6.1.6 賣出困難﹕進一步的削弱彈性

 

 

當投資者要贖回基金時,除了手續費和差價外,還得冒上其他的風險。

 

 

以股票、銀行存款、外匯為例子,當客戶決定平倉,提取現金時,三天之內,就可提到現鈔。但是基金要贖回時,時間則可長可短,如果正值熊市,太多人同時贖回時,投資者等上一個月,也非奇事。

 

 

前文說過,銀行有權拒絕支付,證券行也有倒閉的可能,同樣地,當太多的投資者同時贖回時,基金也可拒絕贖回。這機率的確不大,但並非不可能發生。當我細心思考過銀行、證券行和基金三者的結構後,結論是基金拒絕支付的機率遠比前兩者為高。

 

 

以 上並非偏見。銀行出現狀況時,有政府的支持,像金融海嘯之後,幾乎全世界的政府都為存戶提供百份百的存款保障。證券行只是代客買賣股票,一旦客戶賣出股 票,戶口的現金便相等於存款,而在今日的證監會的嚴密監視下,證券行出狀況的機會也減至最低。換言之,銀行有政府支持,不大可能拒絕支付,證券行在法律上 不可能拒絕支付,但基金,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上,不排除這個可能性。

 

 

6.1.7 搶錢的績效費

 

 

天下烏鴉一樣黑,基金和上市公司一樣,不管公司賺蝕,先挪錢以自肥,先養活自己,再養活股東,是所有經理人的不二法門。兩者的揾笨雖一,但按程度,則基金是老大,上市公司的管理階層只是二弟。

 

 

基金收費最不合理的一項,是其績效費,純利的兩成是「基本消費」,有些名牌基金在業績優異時,甚至可收取四至五成。這即是說,基金經理輸掉了客戶一百萬元時,人工照收,但他為客戶贏得一百萬元時,則可收取二十萬元的紅利。這真是有贏沒輸、無本萬利的生意。

 

 

低回報的基金,倒不如銀行存款。高回報的基金,才值得付出高昂的績效費,理論上如此,但大名頂頂如索羅斯,在2000年炒科網股也虧損了21%,至於由諾貝爾獎得主當基金經理的LTCM, 則破產清盤收場。既然投資基金的風險不小,為何我們要付出高昂的績效費給其經理呢?這好有一比﹕到澳門賭錢,當你正欲下注時,疊碼仔在後頭說﹕「老細,這 一手應該買莊!」當開牌真的是莊時,疊碼仔便向你收賞錢。如果開閒,他便訕訕的自動消失。基金經理便是這樣的疊碼仔﹕他有一半的機會去贏,輸了則不用成 本,那為甚麼不去博一博呢?

 

 

當 客戶贏錢的一年,基金經理可以收到績效費,輸錢則不用付出,這種合作條款很容易造成道德風險。凡是這種情況,分紅應以三年至五年作單位,否則絕不公平。如 果投資者連這樣不公平的條款也答應,就真是大笨蛋了。話說回來,大多數投資者是聽信了經紀的推銷,才會當上這種大笨蛋,因此那些推銷話可稱為「大笨咒」。

 

 

主 席及行政總裁對上市公司的盈利貢獻,不在基金經理之下,如果上市公司的管理階層收到同樣比例的「管理費」,不被股民和股評人柴台者幾希也!同樣是為股東賺 錢的經理人,基金經理憑甚麼拿到遠比上市公司管理層更多的薪酬?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上市公司老闆很多時也是大股東,自肥時一部份的資金由自己持有的股份提 供,股東並非全付,因此自肥的誘因便減低不少。正因為此,一些有良心或要面子的上市公司老闆,甚至只收取象徵式的袍金,李嘉誠就是有名的例子,年薪好像是 五千大元。基金經理是打工仔,不是老闆,這是關鍵的一點。既是打工仔,對殘公司以自肥的誘因,比大股東更高,照常識推測,狗皮倒灶的機會也更大。

 

 

華爾街有一個有名的故事﹕一條茂利去參觀遊艇會,導遊向他介紹﹕這條船是A基金經理的,這條船是B基金經理的,這條船是C基金經理的……到了最後,茂利忍不住問﹕那麼,客戶的遊艇在哪兒?導遊指指那些辛苦工作著的船伕﹕他們在當船伕前,統統都是基金的客戶!

 

 

 

6.2 基金經理上下其手的妙計

 

 

基金經理既然是疊碼仔的翻版,一方面收到疊碼的佣金,另一方面當客人贏錢時,可收到「老細,這一手應該開莊」的提點賞錢,這就會引起道德風險。簡單點說,基金經理和客戶的利益並不一致,這就造成了前者上下其手,從中漁利的誘因。

 

 

基金經理作弊的手法太多,我不勝枚舉,也知不了這許多,只能稍錄其中所知,以作警世。

 

 

6.2.1 例子一﹕製造虛假盈利

 

 

我的忠實讀者都知道,我寫過一本奇爛無比的小說,叫《賭鬼》。由於太爛了,只賣出了寥寥數十本。出版社見到大堆大堆的回書,看得眼火爆,忍不住叫我搬回家中,以省倉租。現在我的家裏,就放著一千多本《賭鬼》,看見也覺得眼火爆。

 

 

我 忽發奇想,假如我將其中一本簽了名字,賣給老友李加成,作價一千元。然後,李加成再將這孤本賣給楊授城,作價一萬元。跟著,楊授城再以十萬元一本的作價, 把此書賣了給張致成。這樣下來,我的一本簽名作品的市價就是十萬元,我擁有一千多本的簽名本,市價就是一億多元了。我因而變成了億元富豪了。

 

 

這想法似乎並不實際。把一本書賣來賣去,有如傳球,你傳給我,我傳給你,只要買賣雙方合作,作價多少都可以,就是賣上一百萬元一本,又有何難?這明明是小孩子都懂得的老千局,可是放在股票和基金之上,就變成了可騙大人的老千局了。

 

 

6.2.1.1 股票就是《賭鬼》

 

 

基金經理可照上述的「賭鬼方法」,幾個人合起來,把一隻股票的股價打上去,以製造虛假盈利。

 

 

基 金贏虧是以市價入賬,只要當時的股價高企,就可當成盈利。由於有些股票的流通量就如《賭鬼》,只要幾個基金經理齊心合力,上升五七倍以至十倍,也是易如反 掌的事。不在話下的,任由基金經理胡亂操控的股票,絕非好東西,通常都有點虛假賬目。大家不時見到一些兩三年間升了三五七倍的股票,期間有盈利上升的支 持,然後在短短時間突然插水,大跌三五七九成,甚至因虛假賬目而(永遠)停牌,九成就是這種貨色。

 

 

6.2.1.2 按市價入賬之笨處

 

 

按市價入賬是豬一般的想法,是豬一般的會計專家想出來的。在聰明絕頂的我的眼中,會計師幾乎全是豬,因為現代會計學的操作方式蠢得像豬,當會計師學習專業時,遂感染了這種豬形病毒。

 

 

一言以敝之,不同規模的公司應以不同的方式去入賬,我買了一萬股長江實業(股票編號﹕1),勉強可以市價入賬(其實我都不同意),因為我馬上可以市價沽出。可是,有一個投資者持有一億股長江實業,市值數十億元,非但無法以市價沽出,也無法立刻沽出,在這種情況下,以市價入賬顯然是荒謬兼且愚蠢。

 

 

 

(至於會計師們以會計方式去評論公共財政,就更是豬八戒加三級,如有機會,我會另書痛扁之,不會客氣也。)

 

 

 

大家可別以為仙股殼股福佳股才會難以沽出,你不妨幻想沽出二千萬股長江實業,或者沽出一億股「匯豐控股」(股票編號﹕5),看看股價會跌上多少?一隻基金可能持有一間公司的10%股票,一口氣沽出時,可令股價跌上八九成。我幻想某君持有10%的「匯豐控股」(這只是假設,因為沒有人持有這數目的匯豐),數目大約是10億股弱,如果在同一天沽出,涉及資金大約一千億元。我的估計是匯豐的升跌和成交比大概是1億股(誤差約上下三成)和一成股價(誤差也是上下三成),這即是說,10億股的沽盤可把匯豐的股價插低三至五成,視乎市場氣氛而定。

 

 

我 的高見是,基金經理必須在不限定的某日,把手上資產全部平倉,方可計算利潤。或曰﹕可不是很麻煩嗎?平倉之後,再要重新建立投資組合,非但困難,買賣時也 有虧蝕。答曰﹕先前豈非說過,基金宜三至五年結算一次績效,計算一次花紅,我可不相信股市竟可如此好景,三五年之內不見熊市,連一次清倉結算的機會都沒 有。

 

 

6.2.1.3 限定數量的市價入賬

 

 

 

還有一種計算方式,就是持有股票總發行量的0.1%的股票或以下,可按照市價入賬。0.1%未免嚴格,但我想了又想,持有1%的股票,要沽出也不容易,就是0.5%,也有一定的難度。以我的經驗,安全點應在0.1%0.3%之間,既然如此,我就保守點,說0.1%吧。

 

 

 

記著,不管是你本人,還是基金,持有0.3%以上的單一股票,都不能以市價入賬,更不能把其股價盈利當真。如你是基金的股東,因在這會計原則下而發放了紅利給基金經理,那,我很不願意這樣直接的侮辱(花了錢來買我的書的)親愛讀者,但就算我不說,也掩飾不了這事實﹕你已當了羊牯。

 

 

 

6.2.2 例子二﹕偷錢

 

 

 

有一些垃圾股票,本來一毛錢也不值,但股價從一毛錢打到十塊錢,一個正常人當然不會去買,但假如用的不是自己的錢,而買了之後有回扣,那就另當別論了。這種狗皮倒灶簡稱為「偷錢」。

 

 

 

假設有一位基金經理,買了一億元的垃圾股票,自己收下了一千五百萬元的回扣,當然十分過癮。但是,這樣明顯的偷錢行為,明眼人一看便知,不會被揭發出來的嗎?

 

 

 

話 說古代中國同現代中國一樣,都是賄賂盛行,其中一種最熱門的賄賂,便是購買功名。購買功名的交收方法,實在費煞思量﹕先付錢,又怕受賄者收錢後不辦事,先 辦事,又怕行賄者得了功名後不認賬。幸好中國人是最天才的賄賂民族,終於想出了交付關節的妙計來。那就是行賄人寫下一張借據給受賄者﹕新科舉人周顯欠趙天 生紋銀一千兩。如果周顯中舉,這張借據當然有效。如果周顯不舉,我指的是中不了舉人,既然周顯不是「新科舉人」,這張借據也就無效了。

 

 

 

(閒 話一﹕按照定義,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因此中國人不是民族,漢族才是民族。在中國的大族當中,維吾爾族和蒙古族都非中國的專利,在國境以北太陽以西都分別有 其種族的獨立國家,那麼中華民族應否包含他們?照錢賓四先生的想法,中華是一個文化實體,「夷狄」行夷狄之道,則視之為夷狄,行華夏之道,則華夏之。這是 美國的立國精神之一﹕以meme而非gene來決定。如果這樣,「中華民族」這名詞是否政治正確?既然我們是多民族國家,還是乾脆叫「中國人」算了?)

 

 

 

(閒話二﹕上述故事的原版好像是「狀元」,但照我對中國歷史的所知,狀元的選拔過程嚴格,難以賄賂而得。上述故事只可能出現於會試,因此我改為「舉人」。)

 

 

 

上述故事是意圖或企圖說明,只要有利可圖,中國人甚麼狡猾的方法都可想得出來。那位聰明的基金經理可以有以下的做法﹕

 

 

 

1.      遇上牛市第三期時,基金的投資組合大賺了五六億元,就算蝕了一億元,也是小兒科,影響不了大局。到了這時,有誰會去挑戰一位賺大錢的基金經理的少許投資錯誤?

 

2.      買 下這一億元股票後,無論基金經理和股票的幕後老闆都想善後,兩人不妨各拿一千萬元出來,把股價再打高五七成。操作詳情,請參考上一節。股價打高之後,在一 兩年後,終於還是會跌至它原來的價值,但到時基金經理可能已退休,也可能遇上了每個投資者都難以逃避的股災,既然是股災,股價大跌自也有合理解釋了。其 實,只要買入後的一年間,賬目顯示出盈利合符預期,股價節節上升,已證明了當時的買入決定正確,以後的事,管他娘吧。

 

 

 

6.2.3 例子三

 

 

 

例子太多了,不能盡錄。為了不想多寫一本書出來,只能打住。

 

 

 

6.2.4 分散投資的謬誤

 

 

 

有一種說法,指出由於基金的規模龐大,可發揮規模效應,例如可買一藍子的投資產品,以分擔風險。這當然也是屁話。

 

 

 

關於規模效應和分散風險,是兩個常見的錯誤觀念,我要留待下一本專門講理論的書,才同大家討論,以下只能講大概。

 

 

 

1. 在 投資世界,沒有規模效應這回事。資金越大,管理越難,這是定律。如果你持著十萬元,平均年增長率五成,實在易如反掌。但你持著一億元,要增長兩成都很難。 巴菲特的勁處並非他的投資年增長三成,而是多年來一直如此,直至現在,他的投資組合如此龐大,依然有著增長,這才是大師級的手段。

 

 

 

2. 凡 是風險分擔,都會影響投資成績。我叫你挑選一隻股票,你會挑最好的。我叫你挑十隻,第二至九隻比起第一隻來,一定越來越衰。你購買的東西越多,水準就越 差,這是定律。更何況,很多時候,風險並非由分散投資可以分擔得了,在金融海嘯期間,幾乎每種投資產品的值格均下跌,便是一例。(外匯是例外,因為它算的是與其他貨幣的相對價格。)

 

 

 

在這裏,我並非提倡不分散投資,因為有時會發生一些料想不到的突發事件,令你的投資血本無歸。例如在2007年中持有「中信泰富」(股票編號﹕267),一宗炒膿澳幣就可令你血本無歸。我的意思是﹕分散投資有其限度,既然有限度,為甚麼不親自去分散,例如說,買幾隻股票,再存進一些定期存款,已經是很好的分散投資方式了,何必假手於基金經理呢?

 

 

 

6.4 甚麼基金都不要買

 

 

 

基金很多種,上文顯然有著一竹篙打一船人的意味。我的原意並非如此,本想寫下一些漏網之魚,但想來想去,還是決定一網打盡。

 

 

 

6.4.1 自製指數基金

 

 

 

一些我很尊重的作家,例如寫《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的Burton Malkiel,雖然也反對買基金,但卻提倡買指數基金。我的高見是,指數基金的管理費用固然較低,但購買指數的回報率也不高,為甚麼要被基金經理賺這些錢?

 

 

 

如果資本只有三兩萬元,應把錢留來以防急用,不應購買難以沽出的基金。如果你有十多萬元的資本,為甚麼不自己挑選三數隻藍籌股份,它們已代表了指數的最重要部份,例如說,「中國移動」(股票編號﹕941),「匯豐控股」、「和記黃埔」(股票編號﹕13)、「新鴻基地產」(股票編號﹕16),至於五行三保,選出兩至三隻最有潛質的就可以了。你既有「新鴻基地產」,便不需要「恆基地產」(股票編號﹕12),至於「思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2

沒教過一天書的中國幼教獲利王

2011-11-28  TWM




台灣人口二千三百萬,生育率在去 年創下世界最低,人口成長面臨瓶頸。

這個現象,造成台灣教育相關體系產業在過去十年不斷面臨衰退的壓力;但卻有一個地方,一年的新生兒數量,就等於整個台灣的人口數。

這個地方,就是中國。近兩年,中國平均每分鐘出生約三十九人、每年「生出一個台灣」,與每天出生七萬人的印度並列為全球兩大「生產國」。這吸引了兩百多家 台灣業者,搶進中國一年生出一個「台灣總人口數」的幼教商機。

然而,真正的台商中國孩子王,叫作程大坤。

布點六十六個城市是教育最多大陸人的台商

他所創辦的幼兒園「大地幼教」,西起新疆烏魯木齊、北到遼寧瀋陽、南至海南海口,中國六十六個城市、二百三十個幼兒園(以三歲至六歲為主)裡,都高掛著大 地的招牌。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九月發表統計,鴻海集團在中國等地雇用八十萬名員工,名列全球十大雇主。在中國,郭台銘是民營企業中雇用最多人的台商,那麼程大坤就 是教育最多中國人的台商企業家,以每個學校平均學生數三百二十人計算,十八年來從大地系統畢業的孩子,已超過二十萬人。

未來,程大坤還將以一年增加一百校的速度持續擴張,因為中國計畫將幼兒園的入學率從二○○九年的五○.九%,在十年內提高到七五%。這背後的意義,是幼兒 園家數將從約十四萬拉高到二十萬家。

即使是中國的幼兒園入學率僅約五成的現在,中國幼兒園學生總數已約有二千七百萬人,足足是台灣的一百四十多倍(編按:教育部統計九十九學年度幼稚園學生數 近十八萬四千人)。

以校數論,程大坤的大地連鎖系統在中國的排名,僅次於中國本地的紅纓與北大幼教,整個大地幼兒園體系今年營收上看人民幣六億九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三十四億 元)。

但因為大地幼教顧問機構,從輔導幼兒園的硬體基礎架構,一直到軟體的行政管理、教學方案導入等顧問費用,實質獲利高於收取加盟金的前兩大連鎖業者,今年預 估將上看人民幣三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

留著平頭,身材魁梧的程大坤因而成了「中國幼教獲利王」。但他不僅沒上過一天幼兒園,也從沒教過一天小孩。

從小生長在雲林鄉間,程大坤的父母靠著種植水稻、蔬菜養活一家子人。整個村裡兩百多人,整天忙著農作,餬口都來不及了,沒有一個孩子念過幼稚園。

長大了,程大坤靠念書熬出頭,頂著政大企管碩士的高學歷,在朋友介紹下到道生幼稚園擔任行政職,就此進入幼教行業。

那時的台灣生育率仍高,道生幼稚園正值擴張高峰期,家數從個位數一路衝高到二十家,程大坤也從而見識到幼兒園的市場潛力。

一九八五年,他小心翼翼捧著家族湊齊的一百五十萬元,在台灣創立了第一家大地幼稚園;在二○○○年大地全面撤出台灣之前,曾開設過十八家分校,屬於中大型 規模。

而他離開台灣市場的原因,得說回一九九二年的一場中國幼教參訪團。

那次參訪,讓程大坤親眼見識中國招商引資的誠意與幼教市場的發展潛力,也認識了好幾位中國師大體系的幼教圈朋友,成了他後來在中國辦校的得力夥伴。

「小區配套」做大規模花四年念教育博士養人脈

隔年,程大坤毅然決定進軍中國,還找來晶片設計公司九暘電子董事長羅瑞祥等幾個朋友集資人民幣一千萬元,在廣州設立第一家大地幼兒園。

當時中國幼兒園產業才正要起飛、競爭對手少,加上有中國本地的朋友幫忙,程大坤透過三種管道擴張據點:一是承接公有幼兒園私有化而釋出的學校;二是抓住國 營企業「主(業)副(業)分離」的趨勢,接手過去附屬於國營企業的幼兒園;三則是參與「小區配套」的標案。

所謂的「小區配套」,指的是當建設公司推新社區建案時,如果戶數超過兩千戶,就得在社區內設立一個幼兒園,以方便家長送小孩上學;如果超過五千戶,還得增 設小學。這類幼兒園通常規模較大,因此也被稱為「一級民辦園」。

程大坤鎖定「小區配套」的策略,其實是來自於他的台灣經驗。

大地在台灣發展時,礙於當時有限的資金,單校規模最多只能容納兩百名學生,但道生幼稚園最多卻可容納八百名幼兒,「它的收入是我的四倍,但投資額卻只是我 的二.五倍,」程大坤說。

學生數越多,中央廚房、校園等固定投資的回收效益就越大,程大坤從此服膺「經濟規模」。

因此當大地進軍中國後,一開始就鎖定數百名學生的大校園路線;規模小的有二百二十名學生,大者則有七百人,小區配套就符合這個原則。

「要拿到這種案子,就要比誰的房租高、誰的人脈關係好、誰的品牌好,」程大坤解釋,一個小區配套案子,通常有十個幼教品牌會參與競標,大地幼教的成功率約 為二○%。

雖然是最早投入中國幼教市場的人,但程大坤沒有任何教育背景。為了打進當地幼教主管機關人脈與圈子,明明是教育行政者、也不懂得教書,但程大坤硬是花四年 時間,取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以在當地鞏固人脈、建立權威。

透過結合建商、打進中國幼教圈,再加上大地在北京、南京、漳州、重慶等四個城市的分校都超過二十個,享有一定的品牌聲譽,程大坤讓小區配套成了大地過去十 年的擴展主力,目前中國二百三十家分校中,有七成來自小區配套。

嘗到經濟規模的甜頭,程大坤逐步退出台灣市場,最後一家分校在二○○○年租約到期後結束,大地也就此完全退出台灣市場。

打造中國教育概念股讓美幼教龍頭和宏?盓賳?

這個決定,讓他避開了台灣過去十一年裡,因為出生率不斷下降所導致的幼兒園大退潮,反手迎上了中國的大成長期。「在台灣的最後幾年,整天就是忙著找學生、 找老師,」程大坤回憶。

二○○六年,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教育類股新東方教育集團,即使經歷歐債風暴至今,目前本益比仍高達三十二倍,替中國教育類股立下標竿。

中國教育類股也成了創投業西進的熱門標的,先是美國最大的幼教機構KLC(全美有近兩千個據點)找上大地,表達過投資意願,最後雙方成了美語教學策略夥 伴;接著是○八年底,宏?硍偎庥X下的智基創投投資了大地五百萬美元。

當年負責談定入股案的智基前合夥人卓德欽說,大地在現有的幼兒園通路之上,還能發展幼教用品等附屬業務,未來可提升的通路價值有很大空間。

現在,大地正接受台灣券商輔導,程大坤頂著中國幼教獲利王頭銜,今年稅後淨利破億元,計畫明後年回台海外第一上市櫃,搶著成為台股中第一家掛牌的中國教育 概念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55

上車買樓財技實戰天書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3/blog-post_31.html

看完一本書《上車買樓財技實戰天書》,今天寫寫讀後感。這本書是由熱門blogger「第一桶金」所寫的,已經不是第一本暢銷書了,止凡也被這本書的「財技實戰」這個概念所吸引而買了回來。



實際上,整本書給我的驚喜不多,主要篇章都是有系統地講解買賣物業要註意的地方,始終我早已是有樓之人,對於上車買樓的程序可謂相當了解,不過,我從來都深信,書看多了不會蝕本的,而且書中也分享了一些有趣故事,也覺不錯。

其中一個故事,記得之前在某地方也有看過,這就是買入一些上手業主乃聯名戶口的物業時要註意的地方。故事中就是一名新手樓主,跟業主(先生)簽好臨約之後,誰之原來另一名業主(太太)反對賣樓,在這個情況之下,原來合約可以無效,因為沒有書面寫到先生已獲另外業主受權買賣,經紀當然袖手旁觀,始終買賣成功與否,她的傭金都不會少的。

之後,準業主約太太出來談判,無不是需要加價,這就如先生跟太太串通一樣,額外加多10萬給太太就可以賣。但跟律師討論過,這會被ICAC檢控的,不行。而之前交出的支票予先生,到銀行提走款項使這支票不能兌現,這又能否可行呢?這又不行,因為太太如果改變主意答應買賣,不能兌現支票可以被控告的,這樣「半天釣」的情況,實在進退兩難。大家可以看看這書了解結果如何。

另外,我最喜歡看的是書本較後部份的個案分享,找來幾位真人真事的買樓上車故事,好像一個社會的小縮影,書中把故事人物的背景及過去思維都描述出來,讓我看到自己生活圏子以外的人有什麼想法。近日更有些書中的個案主角今天被傳媒報導,引來社會不少人討論。

就好像其中一個個案,主角是一名貪玩少女,她身邊的朋友每一個都是「月光族」,周身名牌,沒有一份工作做得長的。其中有朋友可以年紀輕輕就手帶名錶Rolex,沒錢買的,都是利用利用卡分期,每月供2000多元就有名錶。原來有些生活圏子的朋友是在供手錶的,我們都會聽過供樓、供車,我真的很少聽見話供錶的。

當然,書中所描述的,是主角一個痛定思痛,改變自己,成為物業投資高手的故事,算是轉型之後,她回看身邊朋友,還是感慨不已。仍然有滿身名牌的美少女,每天出入市區「劏房」,繼續有錢租樓,無錢找朋友「寄住」的生活,看來還有不少人嚴重欠缺財務知識呢。

這本書對年青人是很有啟發性的,真可恨為何在幾年前置業時沒有這類書籍出版,否則讀一本後就等於不知多少個晚上的資料搜集了,事半功倍,自然能有更好掌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21

基因領域:最重要的是讀懂“天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377.html

左手技術,右手資本,毫無疑問,基因科技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寵兒。

從最近十幾年的發展來看,人類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超越了“摩爾定律”:上世紀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項目計劃花費30億美元,用十三年時間完成一個人類全基因組的測序,繪制出人類基因組圖譜。但到了今天,使用最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基因測序儀已經可以把人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降到1000美元以下,時間只需要三天。

慶幸的是,從CRISPR-Cas9技術的發明人華人科學家張鋒,到最近基因領域的新晉“網紅”--新一代“基因剪刀”NgAgo-gDNA的發現者,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這一次,中國人終於走進了這一世界最新科技的頂級行列。

對於人類來說,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關於基因這本人體“天書”,要如何才能讀懂?讀懂這份與身俱來的天書對人類來說,又有怎樣的意義?在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基因技術與人類未來”現場,嘉賓們對此進行了解答。

基因,人類的另一個身份證

在基因領域,相比較基因編輯、基因治療,最先完成產業化的當屬基因測序。

快速、低成本的測序技術極大地拓寬了基因測序的應用範圍,它使得精準醫學的概念真正從科幻走到現實,從科研走進每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論壇現場,奕真生物董事長趙奕寧就作出預測,在不出十年的時間的時間內,每個新生兒都會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這會成為每個新生兒的另一個身份證,幫助每一個個體透析他獨一無二的生命奧秘。

“其實無論是現在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的的基因檢測,還是仍在產業化探索過程中的基因編輯、基因治療,相關的基因公司在投資領域都已經非常貴了。但是從技術的價值來說,盡管現在估值很貴,我們相信未來依舊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高特佳投資執行合夥人王海蛟在論壇現場表示。

在現階段,基因技術的價值更多的是體現在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健康的管理上。

“中國每年大概有接近2000萬的新生兒,其中唐氏綜合癥的發病率大約在600分之一到800分之一,那意味著沒每年中國將會誕生至少3萬個唐詩綜合癥的患兒。但是來自基因技術的無創產前篩查使得孕婦可以很準確高效沒有痛苦地在生產前測出唐氏的出生率。這一點上來看,基因技術不僅可以造福人類,而且的確是可以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華大基因coo張淩在論壇現場表示。

在基因技術的應用上,藥明康德coo楊青則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測序成本還將會進一步大幅降低,速度也會更快。在未來,基因測序可能很快就會像現在人們到醫院看病做個常規檢測一樣普通;但是僅僅做基因測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能力對測出來的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解讀,就像天書一樣,需要有人能讀懂,這樣才有意義。

舉例來說,在去年,藥明康德收購了一家冰島的基因測序公司NextCODE作為其布局基因技術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這家公司的獨特之處在於,在過去近二十年時間里,他們把整個冰島全國的三十多萬人口進行了基因的測序和篩查。

冰島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島國,從歷史上看,這個國家全國的人口最初都是由幾個大家族繁衍而來,而每個家族都記錄了非常清楚的族譜,其中包括:每個家庭有什麽病、每個人有什麽樣的遺傳屬性、從整體上看哪些基因上的變異可能導致了什麽疾病等等。

這份三十多萬人口的基因測序調查和篩查讓NextCODE公司建立了一個非常寶貴的綜合了表型數據和基因數據、達到幾十萬人口規模的海量數據庫,以及在此基礎上開發應用的生物信息分析系統。

藥明康德的此次收購,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獲得這份難得的生物分析系統。這對於科學家分析、解讀測序得來的海量數據非常有幫助,畢竟基因數據本身並不代表太大的實際意義,只有當它與表型結合起來,進行整合分析,與經過驗證的、人口規模的數據庫進行比對,對人類而言才更有意義。

基因技術“雙刃劍”?

“我們已經看到了突破性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誕生以及其在全球範圍的廣泛研究 基礎科學和工業制造的廣泛應用 ,這項技術有望定向改造一個人的致病基因,從而針對性地對這種疾病進行‘精準治療’。”王海蛟表示,伴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疾病的不斷了解,人類已經意識到,對於很多疾病,尤其是罕見病和遺傳疾病都與基因有關,基因編輯等基因工程技術無疑為治療這些疾病打開了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門。

但與此同時,就這項技術本身而言目前還存在著“脫靶效應”的風險,就是在嘗試編輯致病A基因的同時影響到了正常的B基因,這是要註意的,包對基因的人工改變,會不會對人類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這些都需要進行長期的觀察。

我們在好萊塢大片和科幻小說中已經看到了有關基因科技很多類似的大膽的想象。事實上,過去十多年,我們看到了基因技術的發展,已經大大超越了我們的想象。但對於基因,人類其實還知之甚少。

科學家本世紀初已經繪制出了人類基因組圖譜,但是要真正揭開組成人體2.5萬個基因的30億個堿基對的秘密,我們可能了解的還不到1%,包括基因的變異、環境對基因的影響,以及還包括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

似乎科學技術的發展永遠是一把雙刃劍,就看掌握技術的人類去如何應用他們。比如原子能可以用來做毀滅性的核武器,也可以用來進行和平的發電。

基因編輯工具CRISPR可以對目標基因進行插入、刪除或重寫,類似編輯對文字進行編輯、刪改和插入一樣,是一種對物種基因進行編輯加工的過程,由此不僅可以改變基因的功能,而且能創造新的生命。

如今,利用基因編輯工具,研究人員可以更為迅速地改變或刪除細胞中的多個基因,從而可以治療一些遺傳性疾病,例如亨廷頓氏病,甚至可以治療艾滋病等現在無法治愈的疾病。當然,這一技術還以用於糾正體外受精胚胎的基因缺陷,如此,將可以創造新的健康生命,甚至創造“超人”。

任何一項技術本身,在顛覆的同時往往還會夾雜著爭議,但正如第一財經首席執行官周建工所說,人類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多樣性 ,所以基因本身並不存在本身的好和壞,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82

【埋身擊】展《鑽石花》首天剪報 贈倪匡「有字天書」 書展賀衛斯理50歲

1 : GS(14)@2013-06-25 01:37: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24/18310240

董橋為展覽題字

                                    由讀者成為好友,施與倪飯局時獲悉衛已推出50年,「我哋成班讀者話要搞展覽,佢笑話唔好煩到佢就得」。七個自稱江南七怪的讀者,上天下海找資料,透過淘寶找到《鑽石花》於《明報》首天刊載剪報。商台在1988年曾製作衛斯理廣播劇,但錄音檔案已失;不過「我哋有」,結果他們反將檔案送予商台。衛斯理早期作品封面由台灣畫家徐秀美繪,對方允借出原畫。
展覽會推紀念冊,有倪匡生活足迹和讀者構思的衛斯理病歷表(因他常遇險受傷)、與白素舉行婚禮情況等。買得頭100本的可獲倪匡為今次寫的「給讀者的信」和由他手稿製的衛斯理小說,施笑說:「係有字天書,因佢寫嘅字好難睇得到。」
董橋為展覽題字,紀念冊書名「倪學」由蔡瀾所題,好友徐克錄影訴說對衛斯理的感受,蔡瀾、陶傑等也輪流在鏡頭前讀一段衛斯理故事。

睇3D莫高窟壁畫

                                    文藝廊又設專區,展示由城大互動視覺及體現應用研究室(ALiVE)等製作的「人間淨土──走進敦煌莫高窟」。360度環迴巨型圓柱型投影屏幕,以立體、高清呈現莫高窟第220石窟,內有藥師佛、仙女飛舞等壁畫。
ALiVE總監邵志飛稱,室內會模擬石窟的漆黑,觀眾透過3D眼鏡和微弱燈光觀賞洞穴及壁畫,部份以動畫展現,包括為書展新增的點燈,侍女會將燈輪上的蠟燭逐盞點亮,直至全室光明。市民須於本周三起於書展網頁預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63

蘋論:把《基本法》變成「無字天書」算了!

1 : GS(14)@2015-04-06 14:38:16









1990年2月採訪了《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最後一次全體大會,會議通過了所有《基本法》條文、附件,準備提交4月的人大會議正式通過。會後,當時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接見了全體草委(被罷免的李柱銘、司徒華除外),稱讚他們「寫出了一部具有歷史意義和國際意義的法律」。北京當局為了隆重其事,還向每位參與採訪的記者贈送一本燙了個人名字的「精裝《基本法》」。25年後的今天,燙在這本《基本法》上的名字只稍稍褪了點顏色,還看得見書的主人是誰。可是,《基本法》條文的意思及精神卻在北京各級官員、中港大小護法手上變得斑斑駁駁,有些甚至面目全非,跟1990年時換了個樣子。現在重看這本小憲法,再聽聽當權者如何閹割、重寫、改寫各主要條文,只覺得欷歔、痛心及憤怒。對《基本法》最大、最根本的閹割及竄改,是把它跟《中英聯合聲明》及香港前途問題的解決方法脫鈎,把《基本法》說成是中國政府一手包辦的事,跟國際社會、香港人的意願無關。實情卻是另一回事。《基本法》的出現、《基本法》的基礎跟北京政府收回香港主權及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基本政策息息相關。要達到這目標,北京除了擺平內部不同意見外,更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英國)及香港市民的支持。基於此,北京只好跟英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多輪談判,然後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把1997年後的政策及對港人的承諾詳細列出,而這些承諾就成了日後《基本法》的藍本及基礎。也就是說,《基本法》從來不僅是中國憲法或政策下的產物,它包括了北京的國際條約義務,包括了北京對香港人高度自治的承諾。現在,那些忘本的官員及護法們卻把《基本法》完全說成是北京的政治工具,體現的只是北京的權力,這怎不是在閹割、破壞《基本法》的原則及精神!此外,北京決定草擬一部詳細的小憲法並廣泛諮詢香港市民,並不是為了體現北京的權力,而是為了限制北京的權力,令北京中央政府學會按本子辦事,學會按憲法、普通法辦事,不會隨便逾越界線,確保香港順利落實高度自治權。事實上《基本法》很多章節包括中央特區關係、法院的司法管轄權、違憲審查權等,都是北京自我設限的做法,她把權力授予香港特區及特區司法機構,並願意接受香港法院、法律的規限。當北京在1990年通過《基本法》,就意味她不再享有無限制或所謂全部的權力,就意味她沒有凌駕《基本法》的位置。只要明白這一點就知道,那些護法說甚麼先一國後兩制或先考慮北京權力再看香港情況完全是在誤導公眾,是在「搬龍門」改遊戲規則,把原本理所當然屬於香港高度自治範圍的權力打折扣甚至取消。試想想明明是規限北京的金剛圈反而變成禁錮香港的鳥籠,還有比這更荒謬的事嗎?而從具體條文來看,北京及一眾護法在政制問題上變臉變的更齷齪難看。當日《基本法》草擬過程中政制發展是爭議最激烈的章節,草委內部固然有不同意見,香港不同派別團體意見也有相異之處。爭議中還出現過「間選等於直選」、「美國總統由間選產生」之類的奇怪論點。但最後敲定《基本法》45條及68條讓香港可以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時,不管是草委、諮委或香港各界,都沒有預計普選會是北韓式或伊朗式普選,更沒有人表示香港將實行的是「先篩選後普選」的偽普選,大家都確信香港在回歸後不久將可落實貨真價實的普選,可以讓港人真正當家作主。四分一世紀後的今天,回歸還不到18年的今天,京官及大小護法卻全然推翻當年的想法,把伊朗式普選說成理所當然,把公民提名或讓不同政見人士參選的討論說成從未出現。這種竄改歷史、竄改《基本法》精神的做法,完全是在損害《基本法》的權威,破壞對港人的承諾。有內地《基本法》護法最近建議市民隨身帶備《基本法》,以加強對小憲法的認識。我不知道護法是否希望港人像當年紅衞兵般日夜把《毛語錄》放在口袋,天天高舉喊萬歲;只知道按京官、護法那樣閹割《基本法》的話,他們其實是把它變成「無字天書」,原來的條文及精神都不見了,他們愛寫甚麼就寫甚麼,愛改甚麼就改甚麼!盧峯周一至周六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406/191027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273

【紙本停刊】後生仔搞免費飲食天書 肥佬買起變身《飲食男女》

1 : GS(14)@2017-07-29 03:42:05

蔡瀾1998年第一次帶團,便跟《飲食男女》合作,首期和江希文一齊浸溫泉做封面,更有誇頁報道。



1997年創刊的《飲食男女》,是本港第一份飲食雜誌,她剛剛宣佈下星期結束紙本。《飲食男女》前身是由三位年青男女創辦的免費飲食指南《去邊好》,之後被黎智英收購,並改名為飲食男女。創刊號籌備了半年,大家猜第一期封面是誰?原來是楊采妮,每本更附送華園牛肉乾,總共送出8萬包。最初主力做飲食專題,書出版第一期後,專欄作家李碧華曾親筆寫信讚賞,當時更邀得不少猛人撰寫專欄,其中一個是食家蔡瀾。「那時我在《飲食男女》寫食材,又寫世界好酒店,結果出了幾本書,我都可以算是半個《飲食男女》的人。我喜歡看《飲食男女》,第一期看到現在,期期都有看,是一本香港飲食百科全書。」蔡瀾說。當年互聯網未普及,還有像黃頁形式的餐廳資訊,會介紹當年流行的disco蒲場,更有不少大膽的報道,如飲人仔湯、食腦專題、巨龜三味等等,作風大膽。



蔡瀾:好大的損失,好可惜呢!「除了飲食以外,旅行都很厲害,第一個派記者去歐洲、北歐等不同國家,是去到哪裏都會有報道的雜誌,我一見到都說這麼大手筆,可謂不惜工本。」蔡瀾說。《飲食男女》亦是全港第一本旅遊雜誌,在1998年2月6日首次推出旅遊專題「漢城(現稱首爾)」,其後更不停期隨書附送旅遊guide book,創當時先河。蔡瀾同年第一次帶團,便找《飲食男女》合作,首期和江希文一齊浸溫泉做封面,更有誇頁報道,之後不少女星如任葆琳、李珊珊都有跟團去玩,並作當地報道。蔡瀾說:「好大的損失,好可惜呢!飲食旅遊方面好少像它這樣齊全,在香港找不到,甚至在國內都找不到。我覺得它有獨立生存的本事,如果不受政治因素影響,可以有好多廣告。」受到紙媒生存空間影響,印刷版《飲食男女》亦要告別了。



前身是由三位年青男女創辦的免費飲食指南《去邊好》,之後被黎智英收購,並改名為飲食男女。圖為《壹週刊》<壹盤生意>1996年10月25日報道。

《飲食男女》下星期出版最後一期紙本。

記者:何嘉茵攝影:梁志永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28/201038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0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