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海油創紀錄北美大收購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7/100415939_all.html

  如果這一交易完成,中國企業海外併購金額的最新紀錄將再度被刷新。7月23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00883.HK/CEO.NYSE,下稱中海油)宣佈全現金收購加拿大石油企業尼克森公司(Nexen Inc.)全部流通股和優先股,總金額151億美元。此外,中海油還將承擔尼克森28億美元淨債務,這使得其收購的實際成本達179億美元——一個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的數字。

  此前,中國企業在海外兩筆相似規模的收購計劃——中海油2005年185億美元收購優尼科、中鋁公司2009年195億美元注資力拓均告失敗。 中海油收購優尼科折戟後,隨後的海外收購都相當低調,基本以收購少數股權為主。此番大手筆讓不少業內人士咋舌,驚呼「中海油高調重返北美」。

  交易已分別得到尼克森董事會和中海油董事會的一致通過,但還需要獲得尼克森股東大會批准,以及加拿大、美國、英國和中國等國監管部門的批准。

  「(該交易)使我們獲得一個領先的國際發展平台。」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表示。中海油對外強調,該交易將為中海油帶來20%的產量增長和30%的 證實儲量增長,而其中90%的儲量來自經合組織國家。交易如果成功,中海油海外儲量來自非經合組織國家的比例將從68%下降至36%。

  去年4月,王宜林從中石油副總經理職務調至中海油,接替原董事長傅成玉,掌舵這家被認為是中國最國際化的石油公司,外界曾關心他是否會延續傅成玉喜愛進行大收購的風格。現在看來,在國際石油價格回落的時刻,中國石油企業正以更大步伐「走出去」。

五年等待終出手

  「這是一個長期跟蹤、而且正好在今年機會合適而實現的交易。」負責中海油國際業務的副總裁方志在交易後的電話會議上稱。

  交易醞釀長達五年。一位接近交易的投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中海油就有意收購尼克森,但一直沒有合適時機。中海油一位內部人士也證實了這種說法。

  2011年7月,中海油以2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公司OPTI,帶來與尼克森親密接觸的機會。OPTI的主要資產包括位於阿爾伯塔省東北部阿薩巴斯卡地區的長湖項目(Long Lake)及其他三個油砂項目中35%的工作權益。尼克森持有長湖項目另外65%權益,並且擔任作業者。

  今年1月,尼克森首席執行官馬文·羅曼諾離職,原因有二:一是長湖項目因技術和管理原因一直未達到設計產能7.2萬桶/日;二是尼克森在也門遭 遇挫折,區塊執照遲遲無法更新。此外,同很多加拿大油氣生產商一樣,尼克森近年來股價也遭到經濟形勢不景氣的打壓,從2008年每股40多美元的高位一路 走低,到被中海油收購前的7月20日已跌至17.14美元/股。

  根據福布斯雜誌對全球上市公司的排名,尼克森位列加拿大本土油氣公司的第九名。尼克森這種中型規模的獨立油氣生產商,一直以來都是國際石油巨頭追逐的目標,其股價下跌進一步擴大了被收購機會。

  據路透社報導,羅曼諾離職後,中海油就開始行動,聘請BMO資本公司和花旗銀行,擔任收購的財務顧問。

  經過半年談判,雙方於7月23日公佈交易。尼克森在紐交所股價由上日收盤價17.06美元/股,躥升至25.90美元,並一度摸高至26.19美元。

溢價高與低

  中海油為尼克森普通股支付的每股價格,比7月20日的收盤價溢價61%,比截至7月20日之前20個交易日成交量加權平均價溢價66%。這個溢 價是否過高?中海油首席執行官李凡榮7月23日在電話會議上回應稱,「我覺得對價充分反映了其基本面,目前溢價與行業對比,應該也是合理(區間內)。」

  單獨看溢價很難判斷價格是否合理。對於油氣行業,公司的主要價值在於其資源儲量,按照開採可能性,一般分為證實儲量、概算儲量和資源量,業內一 般稱為1P儲量、2P儲量和3P資源量。衡量收購價格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單位收購成本,即以收購價格除以被收購對象的證實儲量和概算儲量。

  截至2011年12月31日,依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規則計算,尼克森擁有9億桶油當量的證實儲量及11.22億桶油當量的概算儲量。照此計算,中海油對尼克森的收購成本按1P儲量計算為19.94美元/桶,按2P儲量計算為8.87美元/桶。

  同期可作比較的一個交易來自中石化。在中海油宣佈收購尼克森當天,中石化宣佈15億美元收購加拿大Talisman能源公司英國子公司49%股 份。根據中石化提供的資料,Talisman英國子公司全部資產位於北海區域,2P油氣儲量約4.89億桶。據此計算,中石化支付的2P桶油當量成本價格 為6.26美元/桶,明顯低於中海油支付的8.87美元/桶。

  中海油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對尼克森的估價不能純粹按估值模型計算。首先,中海油認為尼克森還有很大的未開發的資源潛力;其次,中海油現金充足,可以加快尼克森現有項目的開發進度,從而釋放其優良資產的產能。

  根據加拿大國家油氣儲量評估標準,截至2011年12月31日,尼克森還擁有以加拿大油砂為主的56億桶油當量的潛在資源量。這部分潛在儲量確實驚人,但是開發需要很多錢。

  一位行業分析師也指出,不同項目可能有不同的基礎設施、開採難度等,因此即使是一個區域內同期的類似交易,單純比較單位收購成本也是不全面的。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海外投資環境研究所專家吳謀遠也表示認同這一觀點,但即使如此,整體算來,他認為中海油的交易「價格肯定不算便宜」。

尼克森不是優尼科

  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在美國遭遇政治力量的反對,因此,此次對尼克森收購能否通過政府審批關備受關注。尼克森主要資產分佈在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灣和英國北海等地。根據程序,交易除需獲得尼克林股東大會通過外,還要獲得加拿大、美國、英國監管部門的批准。

  中海油負責海外投資的團隊正在加拿大準備提交審批申請文件,交易需要通過加拿大工業部、聯邦競爭局和證券監管機構的批准。據加拿大媒體報導,加 拿大工業部長克里斯丁·帕拉迪斯目前不願給外界釋放任何肯定或否定的信號。「就像我早先時候說的,也正如首相哈珀所言,不要事先下結論。」帕拉迪斯7月 25日表示。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姜聞然告訴財新記者,此前中國公司在加拿大收購都是收購少數股權(除中石化全資併購Daylight之外),這次中海油 百分百收購加拿大公司,在政府審批上肯定會遇到一些阻力。但他分析認為,尼克森只有28%的資產位於加拿大境內,加拿大政府審批時可能會對此有所考慮。

  在電話會議上,當被問及是否有信心通過美國政府審批時,中海油管理層團隊都很謹慎地表示,正在準備相關材料與美國政府溝通。

  市場分析大多認為,中海油此次遇到的政治阻力會小於對優尼科的收購。姜聞然也認為,尼克森不同於優尼科,其總部並不在美國境內。

  不過,一位接近交易的投行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需要將審批變數考慮在內,目前的情況並不完全樂觀。

  正是吸取以前教訓,中海油對尼克森收購的交易整體設計中包括了一系列收購後的計劃。中海油承諾,交易完成後,中海油有意留用尼克森現有的管理團 隊及員工,計劃將加拿大的卡爾加里市作為其北美和中美洲的總部,負責管理和發展尼克森在北美洲、南美洲、歐洲和西非的資產及中海油位於加拿大、美國和中美 洲的資產。中海油還有意在多倫多交易所掛牌交易其普通股。

  這一切都旨在贏得政黨和民眾的支持。中海油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完成交易。不過,消息宣佈之後第二天,中海油港股下跌3.6%,美股下跌4.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55

北美見聞雜記---地產篇(1)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efqp.html

今天談談加拿大的房地產情況。

來後幾個月內,華人超市去的最多,因為有很多生活必需品要添置。在超市門口,有很多免費的中文報紙可以隨意取閱,於是就在這些報紙。刊物上見到了一景---多如牛毛的地產經紀的照片和他們所推薦的房屋。

看來華人在加拿大從事的最多的行業就是地產中介了,當然還有一部分做IT和裝修的,還有和汽車修理、銷售有關的職業,以及在華人超市,飯店裡做廚師的工作,這6大行業佔據了絕大多數的華人職業。但是在地產廣告上集中看到華人的面孔也算一大景觀了。

先說說地產中介,由於加拿大任何職業都需要有從業證書,所以考相關證書後,就可以拿到中介證了。有趣的是,這裡的房地產中介由於收入高,相對入門低,而且工作比較自由,所以以我在這邊有限的幾個月內所積累的人脈和觀察,發現幾乎認識的中國人中,隨便誰誰的同學或者親戚必然會找到在地產中介裡做的了。

這裡的中介主要任務是帶領客戶看房,他們投入的主要服務是根據客戶需求找到房源和開車帶你去看房,所以估計油錢是真實的開銷,但是和每套房子買房經紀可以收取2%的佣金來說,這區區百元的油錢又算得了什麼呢?當然,這裡面為了競爭,業內也有潛規則的,比如低價競爭,返傭給客人1個點幾乎已經約定俗成。

更主要的是這裡的房產中介有點類似於大陸的出租車司機,每月交給掛靠公司和地產協會一定費用後,其餘的時間都由自己支配,據我所知,很多地產中介真正的職業是老師、賣車的銷售、甚至駕校的教官等等都有房產中介的證書,都在報紙上打上廣告。難怪鋪天蓋地的華人房產中介出現在中文報紙上。有經驗的人於是建議以後找房產中介一定找全職的,而入不要找兼職的。

但是地產中介的不斷隊伍壯大,加上每年其實成交量也就那麼幾千套,扣除部分做的久的,做的好的經紀外,其實很多地產經紀根本就賺不到什麼錢,因此在1~2年內就退出該行業的比比皆是,但是也有更多的新人加入這個暴利的行業。

這裡地產經紀的廣告總體差不多,在一個地產協會統一提供的房子的「庫」裡,由經紀們自己挑選自己認為想推向市場的房子,然後登在廣告裡面,等著客人電話來問,然後帶上客戶去實地看房,等著成交。在競爭激烈時,各種噱頭都會出現在他們小小的廣告內容裡,下面就舉幾個例子來說說:

(1)      打特色牌,見過說自己是金牌的(這很普遍,都說自己是銷售冠軍,說是金牌銷售,其實這邊規定,任何經紀都一樣,僅僅是地產經紀而已,至於你在廣告裡說自己是地球上銷售第一,也沒人過問。)還有說自己是碩士的,博士的,得到總統大獎的,說自己是房屋驗房師出身,說自己是包工頭出身,更有組合叫:兄妹三人組,呵呵,搞得和黑社會一樣,五花八門的目的無非是讓客人相信他們而已;

(2)      有些很不好的現象,由於客戶在暗,地產經紀在明,所以能讓客戶電話他們,就是勝利的開始,於是很多變態的手段在部分經紀中流傳,最典型的是偷樑換柱手法,拿了幾年錢很低房價的房子放在廣告裡「釣魚」,等客戶電話他們後,就說該房屋昨天剛賣掉了,帶你去看另外的房子。第二,為了吸引客戶給他們電話,他們也會在網上做功夫,比如讓你註冊,給你發郵件等等萬變不離其衷方式。

(3)      大量的寫評論文章來造勢,有些中介會不斷寫很多的文章,表達自己對地產的看法,文章最後附上聯繫電話以此來拉近與客戶的關係,當然文章的標題是以吸引眼球為目的。

我接觸了有些地產中介,總體來說發現這裡的水平還都不高,在專業性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找到讓我很滿意和信服的,很多中介就是開車車帶你去看看房子而已,難以從客戶需求分析,到選擇地區,房型,房屋結構,朝向,學區,交通,已經買賣細節,談判技巧等諸多方面的專業性上提供服務,所以更多地地產經紀都和股民一樣隨著整個地產的12年大牛市齊漲共跌起來的一族而已。

下回談談這個連漲10多年的地產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20

北美見聞雜記---服務篇(1)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fish.html

聊聊西方資本主義的服務行業中的一些現象。

來加拿大以前一般會把這種國家的服務行業想像的比較好,網上有說這裡買東西可以在幾天內退貨的說法,不過自己除了在美國有這方面的小小經歷外,對這邊的服務還是需要自己慢慢體驗才有發言權的。

先說普遍好的,這裡有很多非常人性化、值得令人稱道的好的服務,對消費者來說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比如「冷靜期」的做法,消費者在商品的購買上有7~10天不等的冷靜期,在此期間可以把由於衝動而盲目做出的消費行為做出「反悔」的動作,這是被允許的,退貨時可以不說任何理由,處理退貨的營業員還會和禮貌的謝謝你。不過,這也被很多人利用,我剪刀過很多華人買商品後使用,然後退貨,這讓我感到很是難堪,何必?

另外,辦理圖書卡後可以在網上先搜索對應的書籍,然後可以hold到離家最近的那個圖書館,他們會有專車將此書送達,然後郵件或者電話通知你去取。如果有醫生證明自己在3個月內無法出門,則會送到你家,等你看完後再取你家取回書籍。免費的服務。

公共汽車和地鐵互換不用出站,在一個中轉站內直接可以方便的換乘。bus車是可以升降的,這樣方便殘疾人自己駕駛小型殘疾車上下,而且前排的位置可以上下翻起,也是方便殘疾人的行動。司機前面擋風玻璃下面有支架,可以讓騎自行車的乘客放自行車。冬天這裡公共汽車連把手都是熱的等等,這些設施和服務都讓人感到很溫馨和舒服。

對於我們新來的覺得新奇,但是我看這裡的居民司空見慣似乎沒有任何的感動,很平常的。

好的還有很多,現在聊聊差的,來加以前記得開會聽bruce談西斯羅機場時就談及國外一旦哪個行業是私人壟斷的,則會出現比中國國企更差的消費體驗,算是在心理上有些準備,但是到了這裡真正遇到這種破爛服務還是覺得憤憤不平。

機場:著名的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它的著名除了本身起降架次,人流量的物理條件外,還有就是超級爛的壞名聲。這裡的工作人員對客人的態度非常的不好,大廳也亂鬨哄的,行李搞丟、電話不通等等。看過這裡的文章,說該機場每年的客戶投訴案例多達幾千個。我本人就遇到一個非常野蠻的意大利搬運工,剛下飛機的心情被打了很多折扣。

電信:這裡最大的3家通訊公司壟斷了90%以上的客戶,它們是rogers,bell,還有turus。本身的月費就已經很貴了,以rogers為例,最低月費在27加幣左右,(是雙項收費的,就是說接電話你也付費,如果要來電暢聽,另外加7加幣每月,它包括工作時間---上午7點到下午6點才可以打150分鐘每月。這還不包括上網,如果想上網宰加10元,語音留言+7元,來電顯示+5元等等,超出150分鐘,室內電話每分鐘0.45加幣)。其中,用戶對老大rogers的意見最大,媒體中對rogers的評價可以用「沒有最差,只有更差」來形容。消費者被宰的事件屢屢發生,尤其是很多不知情的新移民,更是在第一個月被高消費了一把,見到太多新移民首月打電話成百,甚至接近千元的例子了。另外,很多沒有經驗的加拿大客戶,在出差美國甚至去加美邊境遊玩回來後被收取幾千,甚至上萬的網絡漫遊費。於是一個很怪的現象出現了,那就是在加拿大本地區電話費會遠遠貴過往中國打長途的費用。

這就是典型的壟斷資本主義對本國百姓的剝削,服務並沒有跟上,按道理說像rogers這樣的最大公司應該信號很強,覆蓋很廣嘍,不是!這公司號稱加拿大最大,但是我使用下來的信號也是很弱的。

雖然加拿大百姓總是抱怨機場和電信很差,但是加拿大政府照樣拒絕國外電信公司進去加拿大市場,於是西方社會的老百姓繼續生活在這怪圈中等待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48

北美見聞雜記---零售篇(1)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fvdl.html

這幾天是聖誕節,此間是加拿大各個零售店全力血拼的季節,各大商場盛裝迎接傾巢出動的加拿大人,在停車場要找到一個車位幾乎得等幾個小時,收銀櫃檯前也是要排幾個小時的隊伍才能完成交易。尤其是12月26日那天,這天叫BOXINGDAY,是值得消費者凌晨排隊大採購的一天,各種狠命地打折會在該日出現,對於零售商一年能否賺錢就看這幾天購物高峰季節了。但是這裡報紙上看到零售商的管理層發現他們越來越多的在為網絡銷售公司做嫁衣裳。這是零售行業與網購的競爭戰進入白熱化階段的體現,或者說是傳統實體店經營模式的一種掙扎。

到商店裡看貨、上網比較價錢、最後網購省下不少錢,這樣的廣告讓傳統的商店既心頭火起有擔心害怕。因為傳統的零售商店要花費巨資建商店或者是租店面、要雇店員、要陳列商品、要保證庫存、還要承擔售後服務,結果卻是消費者訪問商店,問店員許許多多的問題,但等到做購買決定的時候消費者卻網購去了,因為網上商店不用支付高昂的店舖和店員的費用,可以用很低的價格招徠顧客。現在越來越明顯的問題是,傳統商店在花錢為網絡商店做嫁衣裳,是「店看網買」。

目前加拿大和美國的網購消費者最鍾意的是亞馬遜購物門戶網站,看到說至少57%的網購消費者在訪問了商店蒐集完信息後在亞馬遜網購。亞馬遜網站上銷售的商品比BestBuy商店經營的大部分商品的價格至少便宜17%。

 「店看網買」的消費者覺得他們可以免費得到商店的商品陳列和諮詢服務,可這給傳統的店舖零售店帶來了很大的問題。不論是專業的電器商店BestBuy還是沃爾瑪和西爾斯這樣的大型連鎖百貨商店都對這種「店看網買」的問題非常頭疼。有的專業電器商店還因為「店看網買」的嚴重而破產垮台。記得自己買電腦似乎也是用這種方式,可見全世界消費者不約而同都在走這條路。

不願意坐以待斃的一些連鎖商店已經開始採取反擊措施。北美一些連鎖店今年不打算再讓亞馬遜這樣的銷售門戶網站再佔他們的便宜了,他們採取了種種商店購物優惠的辦法來促銷。除了優惠促銷的手段之外,有的加拿大零售商還針鋒相對的採取了專門對付網購公司的措施。看看都有哪些措施:

加拿大BestBuy公司就在自己的商店裡設置了免費的上網查詢比較其他公司商品價格的電腦終端,讓消費者瀏覽完商店裡陳列的商品之後上網比較不同商店和不同網購公司同一商品的價格;如果發現價格比BestBuy還優惠,則BestBuy會提供至少與競爭者一樣低的價格。消費者不用再去其他地方比較了,在BestBuy一站式消費就全齊了。又比如西爾斯公司今年在網站上增加了比較價格的功能,希望把顧客留在西爾斯。但是這樣做我個人覺得還是解決不了本質的問題,雖然這架勢有點兇狠。因為畢竟還是實體店的成本是活生生放在那裡的,偶爾拼一兩次還可以長久下去,如何留住客戶呢?

消費者的購物決定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首先是商品要物美,其次是價格要價廉,第三是服務質量要好。在商品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傳統的店舖商店除了提供服務之外也能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則消費者是願意在這樣的商店購物的。如果是象消費者發現的,同樣的商品網上購買和商店購買差距太大,這可大大不妙了。

消費者是狡猾的,成本是真實的。考驗實體零售店的經營智慧的時刻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71

中國石油企業踏上北美頁岩淘金之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713

想知道美國頁岩革命有多麼炙手可熱,看看蜂擁而至的投資就可以知道。這些被期待可釋放數百億桶石油儲備的頁岩引起了中國最大的石油公司-中石油的的興趣。據悉,中石油將攜400億美元的現金,尋求獲得在美國進行頁岩開採的權益。

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本週二在全國人大會議上說道,

「我們正在學習」對美國石油投資的事情。

而此前,中石化剛剛同意支付10億美元收購Chesapeake能源公司在俄克拉荷馬州的油田。中國石油企業海外併購近幾年頗現大手筆。而中海油之前的系列併購交易也為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活動提供了參考和指導信息。中海油曾試圖出價190億美元購買優尼科公司,交易在8年前因美國國會議員的反對而黯然終止。直到今年2月才最終獲得美國方面的批准,完成了價值151億美元對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收購交易。對此,Eurasia Group全球能源和自然資源分析師Will Pearson指出,

「中國石油企業在美國油田的參股是投資將是受到歡迎的。但是完全的買斷還是會受到嚴格審查直至被否決。」

Pearson認為,由於政治上的反對意見,中國雖然在之前已經在加拿大,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亞各地都完成過整塊油氣田的採購,但是美國本土進行這樣的交易可能還是會遇到很多挑戰。而美國對中國方面希望進行的交易中靠近軍事設施或者是可能涉及特定技術時,會進行特別的限制。同時美國出於知識產權盜竊和網絡攻擊上升的擔憂,也使得中國相關的併購交易遭遇越來越嚴格的審查

美國頁岩油氣開採前景有多誘人毋庸置疑。對於中國來說,一旦購得在北美的開採權益,所得到的不僅僅是較為豐富的油氣生產。Mirae Asset證券公司分析師Gordon Kwan說到,

「中國想要獲得美國在頁岩氣,油砂以及深海方面經驗。這樣他們就可以將美國最好的技術和實踐經驗用於自己的生產。」

同時,Kwan認為,相對於其他頁岩油氣充沛的地區。美國對於中國投資來說相對穩妥。

「在俄羅斯,阿根廷和尼日利亞有可能遇到的情況是即使你擁有開採權益,但無法保證這些國家會國有化這些油田。」

雖然中石油此次宣稱的400億美元投資再度刷新了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收購的最高紀錄。但是Kwan指出,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收購項目並沒涉及一些關鍵的基礎設施。比如港口和油氣接收站。隨著未來類似活動的不斷出現,中國企業涉入其中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35

北美能源獨立 中國如何受益


2013-05-27 NCW  
 

 

中國能否複制美國頁岩氣革命?美國的變化為中國在油氣領域的國際談判和收購帶來什麼機會?

戴維 · 羅賓森 牛津能源所高級研究員 蒲俊 財新記者

【對話背景】

美國石油消費從2005年開始出現結構性的持續下降。最為人熟知的頁岩氣革命,帶來了美國國內產量的爆發式增長和天然氣價格的下行。2011 年下半年以來,頁岩油產量的快速上升又帶動了美國石油供應的強勁增長。

以上述趨勢為代表的北美能源獨立進程,成為一個全球性話題,關乎全球油氣市場的供需變化,消費國與傳統油氣生產地區的政治關係,國際油氣資產 版圖的重新劃分,煤炭、可再生能源等市場的發展前景以及氣候變化等議題。

對中國來說,能否複制美國的頁岩氣故事,美國潛在出口會為中國需求帶來何種變化,中俄能源合作能否在這一背景下更進一步,以及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的機會,都是備受關注的話題。

日 前, 牛 津 能 源 研 究 所(The 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行了一場名為“北美能源獨立對中國的影響”的研討會。會後,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戴維· 羅賓森接受了財新記者專訪。以下為對話摘登。

【對話摘登】

財新記者: 北美能源獨立是時下熱門話題,它給全球油氣行業帶來什麼影響?

戴維· 羅賓森: 人們談論北美能源獨立時,主要是指美國,也包括加拿大,在油氣和煤炭方面的自給程度越來越高北美目前還淨進口20% 的油氣能源,包括石油和少量天然氣,較之以前已大幅減少——這個數字在幾年前是30%。美國已在出口煤炭,石油消費量還在減少,同時國內產量增加。美國將越來越少地依賴石油進口,頁岩氣產量的增加將使其在不久後成為天然氣出口國。

上述這些變化,我們稱之為能源獨立。不過美國將與世界能源市場接軌石油仍將是全球定價而非美國定價。所謂獨立不是絕對的,而是指比過去進口更少。

當然這會影響到中國以及全球。如果美國石油產量增高,石油進口減少將對世界石油市場價格造成下行壓力因為市場上有了更多供應。當你考慮供求關係中的美國因素,它會為油價在峰穀之間的波動帶來限制,這可能有助于降低未來油價變化的不確定性。但國際石油市場非常複雜,油價並不會因此更好預測。例如,當中東傳統石油生產商看到由於美國以及其他非歐佩克國家石油產量提高導致全球總的石油需求降低時,他們可以減少對油田的投資,這將 抑制世界石油供給,提升石油價格。

財新記者:美國有可能出口天然氣嗎?

戴維· 羅賓森: 盡管美國現在還沒有出口天然氣,但頁岩氣產量在增加,很快就能有足夠資源潛力以 LNG 形式出口天然氣。目前有17個液化氣項目在等待審批, 有一部分最終會獲批。與油價類似,美國天然氣出口也能對國際天然氣價格施加下行壓力,因為全球市場上多了一個供應來源。這對中國以及其他天然氣進口國來說很重要。但我們也不能預期由於美國出口天然氣,國際天然氣價格將巨幅下降。因為美國天然氣出口量將是有限的,而且美國天然氣出口商也將會尋求國際市場上的最佳價格。

需要強調的是,天然氣和石油是不同的產品,需要以LNG 形式出口,這就需要獲准修建液化設施。這是實現出口前很重要的一步。在美國現在有很多爭論——如果出口,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可能上升,有很多美國公司和消費者受益于目前天然氣的低價,他們反對出口。頁岩氣革命降低天然氣價格,石化行業亦受益于低價原料。這為美國創造了就業崗位,但對中國石化公司不一定是好消息,因為美國低價原材料將幫助降低成本,提高美國公司的競爭力。

財新記者: 美國國內的天然氣已影響到了煤炭行業,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戴維· 羅賓森: 天然氣低價會影響到煤炭,後者使用會更少。發電領域天然氣正取代煤炭,現在美國37% 的電來自煤炭,2005年比例是50%,會有很多煤轉向出口,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歐洲。在歐洲煤炭在取代天然氣,因為歐洲天然氣價格高,當更多煤炭來到市場,煤價下降。美國碳排放在減少,歐洲則反之。

所以你可以說美國在出口 “碳排放” 。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的煤炭需求是否會繼續下降,以及出口煤將去哪裡。美國當然也在看中國,將其視為新的出口市場。但是煤炭出口在美國也遭遇反對之聲。現在主要出口通道是從美國東海岸到歐洲。美國最便宜的煤是在美國西部,但現在沒有在太平洋的港口和鐵路將它們運出來。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先獲得修建基礎設施的許可,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有很多利益相關者會參與進來。

這一過程可能需要一兩年時間,也可能最終不成功。美國能有多少煤炭出口?

這不光是政治議題,還有民意作用。

財新記者: 中俄天然氣談判已進行數年如果美國能夠實現出口,對中俄間的合作會帶來什麼影響?

戴維· 羅賓森: 現在中國正與俄羅斯協商能源合作的問題,特別是天然氣,為達成協議已花了很長時間。潛在的美國出口,當然包括可能出口至中國,會給俄羅斯帶來壓力,從而和中國達成協議。這仍非易事,因為中俄在價格上存在分歧。俄羅斯可能會在和中國達成交易上更加積極,以爭取在中國從美國買氣前達成交易。俄羅斯天然氣出口歐洲也遇到了麻煩,所以也在尋求新的市場,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市場。財新記者: 中國也在積極開發頁岩氣,中國可能複制美國的故事嗎?

戴維· 羅賓森: 對中國來說,一個積極方面是在美國使用的先進科技,比如液壓破裂法和水平鑽井技術以及新的商業模式能為中國所用。但這點不易做到,要花很長時間。美國花了很長時間探明資源情況,中國在這方面還很落後。中國的頁岩氣埋得更深,很多有開采條件的地方缺水,開采不便;同時缺少基礎設施,也要處理環境影響問題。最重要的是市場機制上的差異:在美國有成百上千家小型企業活躍在這裡,但中國並沒有這類小的鑽探和服務公司。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國的風險投資者們不願意承擔風險。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但我相信中國會努力抓住這個新的機遇。

財新記者: 北美能源獨立會給中東地區在地緣政治中的角色帶來變化嗎?

戴維·羅賓森:石油是全球性大宗商品,全球定價。如果中東局面惡化,國際油價肯定會上漲。中東問題確實給全球油價帶來不確定性。中國很難採取什麼能阻止它的舉措。但國內能源產量增加以及控制能源需求有助于平抑波動,減弱經濟上的衝擊。中國也可以同其他國家合作,促進中東地區和平和穩定。

中國和其他的新興國家,比如金磚五國,不僅是重要的能源消費國,也是重要的能源生產國,應更加積極投入全球能源治理,就如同他們已在全球經濟和氣候變化談判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應該有像G20一樣的新機制,使中國更好發揮作用,並通過努力使中國以及其他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國際能源署。

財新記者: 面對前述這些可能的變化,中國的國內能源政策應該如何應對?

戴維· 羅賓森: 在中國國內政策方面,不光是增加產量的問題,還有改變需求模式的問題,這也牽涉到價格。

現在煤占中國能源消費的70%,因為煤比其他能源更廉價,而且中國是主要煤炭生產國。但中國的煤炭資源在不斷減少,中國將更多地依靠進口;過多使用煤炭造成汙染也增加了全球碳排放量。中國要在發電領域解決依賴煤和碳排放的問題。對碳排放的合適定價能讓煤炭價格上升,讓人們使用更少的煤,進而選擇天然氣或可再生能源。價格可能會上升,但價格要反映成本,鼓勵有效的投資和消費決定。事實上,更高的能源價格能幫助減少能源消費,鼓勵向低耗能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國際天然氣市場的變化將影響亞洲天然氣和煤炭價格。中國將有興趣利用國際天然氣成本降低的優勢,鼓勵發展LNG 交易市場,如在上海建立一個 LNG交易市場。

財新記者: 美國油氣公司將注意力更多投向國內非常規能源,這會給中國企業在全球的資產收購帶來更多機會嗎?

戴維· 羅賓森: 美國油氣企業會更多在本土和加拿大尋找資產,但他們還將 繼續活躍在國際市場上。在傳統油氣產區,例如伊拉克,以及發展中國家一些新的產區,中國也許會有更多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82

美國房價歷史走勢 北美購房網

http://xueqiu.com/4010286949/24046095
2008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裂,信貸環境出現惡化,最終導致了歷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地產危機。很多人認為,美國房地產市場前景堪憂,未來無法預測;也有人堅信美國的經濟實力與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定能使房地產市場回暖。那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未來到底會如何呢?我們知道預測未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回顧歷史,下文我們將通過回顧美國將近50年來的實際交易的房產均價,來探索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規律和趨勢。

查看原圖                           1963年 -  2011年美國房屋平均成交價格走勢圖

    根據官方數據,自1963年至2011年第四季度,美國實際成交房價上漲了近14倍;與2007年的頂峰相比更上漲了16.7倍;至今47年間平均每年上漲5.9%(房屋成交價漲幅,未剔除通脹)。如圖可見,美國房產價格小波動不斷,大趨勢則穩定上漲。從1963年至今,共有四次大的房地產危機,亦稱為「市場調整期」。應該說美國房地產市場每一次的市場調整期都與美國甚至世界經濟週期密切相關。

    1969年,由於美國越南戰爭、阿拉伯國家大幅提高油價以及禁運石油,美國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第5次經濟危機,導致住房抵押貸款利率從7%上漲至8-11%,房產市場價格下跌,於是「第一次房地產危機」開始了。而「壞景不長」,1972年房價觸底反彈,之後很快回到經濟危機之前水平,並且開始了開始數年的大幅上漲。

    直到1981年,80年代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爆發,世界各國發生嚴重的滯漲(Stagflation),美國失業率大增,「第二次房地產危機」爆發了。住房抵押貸款利率高達18%,一級借貸利率高達22%。人們對市場充滿了消極的態度,認為近10年房價都難以回升,於是,房產交易量大幅縮水。但事實上,僅過去兩年房價便又回到了上升的軌道。

    時隔十年,由於全國性的商業房產投資過剩,美國房地產市場於1991年又爆發了一次小規模的房產市場波動,也就是「第三次房地產危機」。但其影響力相對較小,對於住宅市場,僅加州等地受到影響。之後,自1993年起,美國房地產市場開始了十幾年的繁榮期。

    在2006年左右房價達到高峰後,美國爆發了一次近50年最轟動的金融地產危機,同時也觸發了規模最大的這 「第四次房地產危機」。由於房價的飆升導致需求量的下降,銀行為了刺激需求放寬了貸款門檻,取消贖回權比例上升,銀行沒收了越來越多的房產;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再負擔房屋的貸款,只好低價將房屋出售,或是被銀行收回後以很低的價格拋售。據統計,2008年,美國整體房價下跌近20%,部分地區達40-50%。這一場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崩潰持續了近4年,直至2009年5月開始,標準普爾的房地產季度報告帶來了令人鼓舞的消息:美國總體房價開始回升!

    47年的歷史數據體現了一些房產市場的幾條基本規律:

(1)  12年週期:美國房產市場大約相隔12年左右有一次大的市場調整期。

(2)  3年調整期:市場調整週期持續大約3年,這期間美國房價會有較大的波動、下滑。

(3)  6%長期自然增長:每次地產危機後無一例外會迎來新一輪的房產增長,但突破自然增長比率的短期繁榮最終會在長期內回歸理性。

    長期來看,美國房產市場有著穩定的回報,只要不在地產危機爆發的市場底部出售,虧錢還並非易事。如今,我們正處於上一次價格調整期的末尾,部分市場如加州等地的房價已脫離谷底,開始逐漸回到上升的軌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67

美國各大城市的房屋平均租售比的對比 北美購房網

http://xueqiu.com/4010286949/24139018
下圖是美國各大城市的房屋平均租售比的對比。中國習慣用租售比,美國習慣用售租比,就是售價和年租金的比值。

一般而言,售租比小於15,則買房比較合適;售租比大於15,則租房比較合適。

中國國內一線城市售租比在50左右,是美國的好幾倍。國內一線城市房價一直居高不下,房地產市場處於不健康的狀態。其實對於平均收入者來說,最佳途徑是租房不是買房。但因為中國的傳統、婚姻等的制約,購房者還是趨之若鶩;對於這一現狀,普通老百姓是無力也無法改變的。

對於傾向購房-出租來獲取收入的投資者來說,如此高的租售比很難讓他們回本甚至盈利。

由於資本總是最終期望獲得一個合理回報,如果房價不跌,國內的租金必然會快速的漲上來。最終回歸到一個合理的售租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30

北美線上光華商場 超殺價格攻台


2013-06-24 TCW  
 

 

繼中國淘寶網之後,又有一海外重量級的網路購物公司要來搶攻台灣市場:六月底,美國第二大電子商務網站「新蛋網」(Newegg.com,以下簡稱新蛋),將在台灣上線營運,為戰雲密布的台灣網購市場再掀波瀾。

新蛋,對台灣人可能有點陌生,這是一家由台灣人在美國創辦的公司,成立於二○○一年,二○一二年營收二十八億美元(約新台幣八百四十億元),規模雖遠不及全球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Amazon.com)(二○一二年營收六百一十億美元),卻是3C與IT產品的最大網站,二千二百萬註冊會員中,超過六成是科技玩家。

攻台目標》三年內,營收要衝三億元

在北美,它是宅男們的「線上光華商場」;在台灣,這樣的市場定位,將和同樣以3C商品為主力的網路家庭(PChome Online)硬碰硬,「你可以說,(我們)是正面交鋒了!」台灣新蛋總經理王昭珷信心滿滿的說,台蛋的目標是三年內做到年營收三億元。

這項「美蛋」攻台計畫,新蛋集團已悄悄籌畫半年,四月初,先在臉書(Facebook)開粉絲團「試水溫」,價格「很殺」。一款市價新台幣三千五百元的名牌耳機,只賣一千二百元,且宅配到府收款免運費。兩個月來吸引近三千位粉絲上門,但破壞行情的價格,也引來耳機品牌的台灣代理商抗議。

接著,六月初,台北國際電腦展一場閉門會議,再由國際商城事業群總監曹偉玲上陣,向台灣在座的兩百多位供應商「招手」。

「我們每天寄出五萬五千個包裹、平均客單價一百九十七美元、七五%是重複購買客戶……。」曹偉玲賣力拉攏台下台灣廠商,「不用搞清楚(美國市場)就能做美國生意!」

攻台戰略》不只賣貨,還串起供應鏈

相較五億二千萬人的北美,台灣僅二千三百萬人口,新蛋為何要來?這場閉門招商會透露一個訊息:它並非單純的想架一個網站賣東西而已,而是在「串供應鏈」,把台灣優秀供應商拉上新蛋網站,遠比把產品賣進台灣市場重要。

六月十日,本刊來到台灣新蛋位於淡水的營運辦公室一探究竟。四百坪大的空間,員工一百二十人,還設有一間小倉庫,做為台美貨物往來,現行粉絲團上的商品就是從這裡出貨,新蛋先將少量商品放置在這個倉庫,讓消費者有「現貨」可以買。未來,美蛋直送台蛋,不主打二十四小時到貨,而是承諾「準時」,遲到就給予折扣或是贈品。

新蛋在盤算什麼?王昭珷表示,台蛋開站其實是新蛋國際化的一環,定位在「跨境銷售」,已經備妥金流和物流後台服務。

價格和產品力是台蛋以美蛋做後盾的優勢。他說,新蛋採購單一商品件數是以「萬」為單位,以高單價相機來說,扣除國際運費,消費者買到的仍會比在台灣買便宜新台幣一、二千元。

他指出,台蛋雖是「順力而為」,卻是新蛋全球化的示範點,目標是「網網相連」。他讓我們看一眼還在製作中的台蛋網頁,全中文化的界面上還有香港、馬來西亞等,「我們幫供應商把貨賣到全球,讓台灣人上台蛋買美蛋商品,十月後,也可以買中蛋(中國新蛋)商品。」

只是,新蛋雖在二○○一年進軍中國市場,但成績「零零落落」。根據中國調查機構艾瑞諮詢指出,新蛋二○一一年在中國的交易額比二○一○年衰退一六%,在蓬勃的中國電商市場,實屬異類。「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是中國輿論對中蛋的評價,歸咎其失敗主因是水土不服,如重視獲利過於搶市占。

中蛋的失敗教訓不足以讓它退縮。新蛋為何急著走入國際?攤開新蛋的歷年營收表發現,它在美國市場的成長近年逐步趨緩,相較二○○五年到二○○八之間營收從十億美元躍升二十億美元,二○○八到去年,年營收卻緩慢地的二十一億美元爬到二十八億美元,年成長率遞減到四%。

在中國施展不開,母國又缺乏成長動能之下,這場以台灣為核心的亞洲布局,看起來更像是新蛋亞洲復仇、再起的第一站,但對台灣市場到底會有何影響?

攻台影響》直送模式,台灣同業唱衰

台灣電商業者普遍認為,殺傷力不大,「現貨與速度是台灣消費者最在意的,PChome的二十四小時到貨仍牢不可破。」一位前PChome管理高層不看好美蛋「直送」台蛋模式,認為急性子的台灣人「等」不了。

但台灣購物網站先驅、九易購物董事長何英圻不諱言,3C與IT商品在台價格一直被壟斷,他以前也為了省八千元價差而從美國買過筆記型電腦,比起關注台蛋開站,他更好奇新蛋集團背後的戰略思考。

不管新蛋亞洲復仇記是否成功,主持《電子商務研究》學術期刊的台北大學資管所教授汪志堅指出,目前由既有廠商主導的台灣電子商務市場,隨著大型國外廠商進入,格局擴大,產業也會重新洗牌,未來主導權是否易主值得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47

荷蘭皇家殼牌減計20億美元北美頁岩氣資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723

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報告二季度利潤下滑60%,這主要是受到公司減計超過20億美元北美頁岩石油資產的影響。

皇家殼牌減計快速增長頁岩石油資產在行業內非常罕見,並給北美頁岩石油潮潑了冷水,而此前市場普遍認為頁岩潮正改變全球石油生產版圖。IEA預期北美豐富的頁岩石油層能讓美國在2020年前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研究分析師指出殼牌的實際鑽探結果明顯不如預期,那些看多頁岩石油的人應該引以為戒。

殼牌首席執行官Peter Voser說減計不意味著對美國頁岩展望已經惡化。他說減計資產只是反映了開採某些頁岩區塊的風險。

殼牌拒絕透露減計頁岩層資產的具體位置。該公司北美頁岩區塊位於德克薩斯州,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懷俄明州,堪薩斯州,科羅拉多州,加利福尼亞州,以及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即便不包括20億美元減計,殼牌利潤仍然不及市場預期。該公司面臨高額開採成本,以及在尼日利亞勘探天然氣和石油受到衝擊的影響。

Bernstein Research認為殼牌的北美頁岩石油資產表現不如預期,是該公司放棄原先的在2017-18年日產相當於400桶原油的方案,而目前下調後的目標為每天300萬桶。

殼牌是擁有美國頁岩資產最多的歐洲石油公司之一。公司首席財務官Simon Henry在財報聲明中說,目前北美生產的頁岩石油相當於30萬桶每天,而在2012年年底頁岩石油產量為5萬桶每天。

二季度荷蘭皇家殼牌不包括一次性支出的盈利為4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跌20%,比市場預期的59億美元低22%。

二季度收入為1126.7億美元,而2012年二季度收入為1170.7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