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會計假設是財報粉飾的前提-做客鳳凰衛視資訊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if.html

昨晚10點,本人再次做客鳳凰衛視資訊台《新財富報告》欄目,一起探討了會計假設與財報粉飾之間的關聯關係問題。以下為本次節目的文字提綱,因為內容冗長,最後電視節目只能播出四分之一的篇幅。相關視頻如下http://v.ifeng.com/news/finance/201209/b8b182cf-4331-4c72-a832-5a7c0d8f0311.shtml


======================================================================================


朱鎔基對財務工作者有句著名的話:「不做假賬」,但很多公司都備有二套賬甚至多套賬,不只是利潤、成本、資產、負債、註冊資本,甚至現金都可能被做手腳,似乎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做假的財務,據說A90%的財務報告都有水分,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除了日益淪落的道德這種我們個人難以控制和改變的大環境問題外,會計的制度設計本身是不是有問題呢?今天我們請來了財務人士歲寒知松柏,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Q1:歲寒,你是做財務工作的,我聽說財務人員專門有個誠信方面的教育,平常我們在和公司財務人員打交道時,發現做財務這一行的人,做事謹慎,說話穩重,性格內斂,思想也比較保守,感覺都應該是公司裡最誠實的人,那為什麼這些看似誠信的人反而成了最大的造假者呢?


 

歲 寒:我做財務十幾年了,根據我多年的觀察,長期從事財務工作的人,都會形成一些職業毛病,比如說思想保守,行事循規蹈矩,過於謹小慎微,性格偏內向。我還 發現做財務的女孩子一般都不愛化妝打扮,不穿時髦的衣服甚至不穿裙子,她們都是實力派,不靠外表美。從財務工作者個人的言行來看,我覺得絕大多數財務人員 比較實在,做事一步一個腳印,不喜歡走捷徑,做人講原則,所以他們本質上都是很誠信的人。


 

大家應該看過倫敦奧運會羽毛球比賽,如果只有中國運動員打假球,那可能是中國運動員的問題。但韓國和印尼的運動員也在都打假球,那這個時候我們該反思一下奧運的規則了,因為規則本身有漏洞,而且鑽漏洞有利運動員獲得更好的結果。所以,如果看起來很誠信的財務人員阻止不了假賬流行,我猜想唯一可能的並且合乎情理的解釋就是:財務本身就是虛假的。


 

也就是說,財務理論和會計準則的設計,本身存在漏洞,而公司管理層和財務人員因為各種需求,利用或被迫利用了這些漏洞,這些漏洞,我認為就是各種會計假設,這些會計假設是報表類粉飾的前提。


 

 

Q2:這些會計假設主要有哪些,它們對上市公司的財報有多大程度的影響?


 

歲寒:每個學習會計的人,在教課書《會計基礎》的第一章,都會看到會計的「四大基本假設」,分別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這些假設是會計理論和實務操作的前提條件。在4大假設之後的所有會計核算、會計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全部涉及到假設。可以說,沒有這些假設,根本就不可能做出財務報表來。


 

會計人員在做賬的時候,個人的假設不同,得出的結論都會有差異,這種差異有時會很大甚至相反。實際上,一家公司無論是生產、PMC、品質、市場、研發及工程部或是人力資源部,在做判斷和決策時都是根據經驗加數據,財務也不例外。企業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而財務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也同樣具有這樣的雙重性。我認為只要是人做的判斷和決策,就一定存在差異。


 

財務裡的假設和判斷有很多形式,如折舊、預提、分攤、遞延、減值準備等等。如何使用這些方法往往決定了財務報告的質量,以及公司的命運。


 

我舉一個例子,上市公司的名字我就不說了。某市有S和Y兩家企業,SCFO比較高明,他只是利用上市公司的業務,做熟所處的商業地段,從而提升大股東自己未上市的商業地產的價值。而上市公司的財報看起來很規矩,投資人很難抓到什麼把柄。(過去2年為建設物流中心,資本支出大增,這裡邊可能有問題,但目前我們還找不到確鑿的證據)大股東個人通過上市公司的影響力,不斷槓桿放大自己的非上市的地產業務,據說目前已經圈地3000萬平米;


 

而Y公司做的也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事,大股東也利用上市公司來擴張自己的地產帝國,目前圈地比S公司還要多。它早年還只是高位套現,會計手段激進,過去一二年大概因為自己的地產業失血嚴重,已經轉為赤裸裸的直接挪用佔用上市公司資源了,其造假的程度已經連傻瓜都能一眼看出


 

可以說,S充分利用了法律規則和會計假設;Y利用過度,已經演變成違法所以,高明的會計只做一套賬,光明正大的搞稅收籌劃和利益分配;低劣的會計搞幾套賬,違法違規,偷稅漏稅。有人說,請好律師貴,但請不好的律師會更貴。我認為每個行業都一樣,包括會計行業。當然,CFO其實只是一個參謀,其幕後的決策者是老闆。


 

Q3:能不能將這些會計假設展開,舉例說明一下?

    

歲寒:那我們重點講一下「會計四大基本假設」,先從「會計主體」假設開始。


 

會計主體就是我們看到的財報上的那個公司名稱(公司內部核算也是會計主體的一種,此處不表),這個會計主體的假設,意思就是財報上反映的所有數據和信息,僅限於公司自身經濟活動,它能與其他經濟實體完全區別開來。


 

比如上市公司和它的大股東或高管所發生的交易,必須像和其它無關聯方一樣,完全獨立的區分開來,公開公平公正的反映在會計賬薄上。儘管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交易披露制度,看似對這個問題有嚴格的規定,但實際上因為大股東掌控公司,平常很難被小股東的制約,所以往往把上市公司當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造成關聯交易披露制度不可能100%的執行,甚至連關聯方這一定義,也都可以繞過去,因為會計準則同樣有很多的前提假設,會計人員人為判斷的空間很大。


小股東不要說在平常的生產經營中監督和約束大股東,絕大部分小股東根本連公司的門都沒踏進去過,只能依賴獨立董事和審計師之類的第三方力量,但是,獨立董事和審計師是大股東拍板聘請的,那這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為小股東的利益說話呢?


 

所以關聯交易操縱,成了上市公司最常見也是影響最大的一種報表粉飾手段。在上市和保殼、增發和套現、避稅和與大股東自身進行利益輸送時頻繁出現。因為小股東的會計主體只是上市公司,而大股東內心中的會計主體可能包括了自己未上市的其它公司,就像前邊提到的SY一樣。


 

那些明顯需要披露的關聯交易我們不深入探討,我舉一個相對隱蔽的例子:


 

今年的酒鬼酒(000799SZ),股價逆大市從20多元/股飆升至50多元/股,市值增長近百億;而與此同時,其營業收入同比上漲超過133%,淨利潤同比增幅超329 %。有媒體報導,部分酒鬼酒的經銷商,大量採購酒鬼酒並折價30%虧本銷售,表面上做「活雷鋒」,實則是這些經銷商在買酒之前曾大量買入的酒鬼酒的股票,其股票的投資收益遠遠超過賣酒的虧損。


 

其實酒鬼酒的這個遊戲,不要說經銷商折價賠本賣酒,只要經銷商的持股比例能達到15%,那麼,哪怕是把1000塊一瓶的酒全倒進馬桶裡,他們照樣可以通過股票上漲來獲利。因為他們買酒貢獻的利潤,市場會以30倍的PE來槓桿放大。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假設酒鬼酒的淨利潤率有30%,經銷商合計買入15%的股票,那麼當經銷商採購1億元的酒後,上市公司將增加30%0.3億的淨利潤,然後市場給予這個成長股30倍的PE,那麼上市公司的市值將增加9億元,經銷商持有的15%的股權將增加1.35億元,已經超過1億元的買酒錢。


 

由 於單個經銷商的持股比例較小,對上市公司不構成重大影響,所以它在會計不屬於關聯方,無需單獨進行披露和特別處理。但很明顯,這是利用會計主體這一假設而 進行的股價操縱。如果說酒鬼酒的問題還是媒體的一種猜測的話,那麼前幾年香港上市的體育股,上市前往渠道里塞了大量的存貨,現在又大規模回購這些存貨,就 已經是事實了。而這些手段,在會計上它不能被認定為造假。


 

 

Q4:接下來請說一下「持續經營」這個假設。


 

歲寒:持續經營的意思,就是企業在可以預見的期限內,會一直經營下去,不至於破產清算。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也就幾十年,中國的普通企業平均壽命還不到10年,很多小公司甚至存續期不到一年就關門了。近些年出現的科網企業,由於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導致很多科網公司的人員不斷分合重組,公司的持續經營已經變得很難預計。


 

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持續經營的假設,會計就沒法做賬了,比如一項資產,正常經營和破產清算時的計價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清算會計關注的是實際變現的金額,正常經營會計一般以歷史成本來計賬,因為除了現金及等價物外,你很難去給資產表上的每個項目確定一個實際變現價格。


 

那麼會計在做折舊、預提、分攤、遞延、減值準備時,就只能建立在自己個人的判斷和預計之上,很明顯這些判斷和預見,不可能保證100%正確。


 

上市公司有一種常見的人為破壞持續經營假設的形式,就是私有化退市。目前A股市場除了少量吸收合併退市情況外,還沒有出現過大股東全額收購股權從而私有化退市的案例,但港股市場上,每年都有多宗案例。


 

比如阿里巴巴(HK1688),這個公司07年以13.5港元,超過100倍的PE上市,當時市場關注是的它的高成長,所以開盤價高達30元,250倍的PE5年過去了,儘管阿里巴巴的利潤翻了一倍,公司經營也很健康,但股價卻一路下滑到6塊多錢,投資者損失慘重。如果我們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甚至越跌越買,以為業績增長最終會帶動股價上升,那你就錯了。為什麼呢?因為大股東並不怕股價下跌,它甚至喜歡下跌,今年2月,在股價極度低迷的情況下,大股東提出全盤私有化並退市。


 

香港市場經常會玩這種遊戲,市道好時高價IPO,市道差時低價私有化,上市公司對於大股東來說,私有化前後都是持續經營的,但對小股東而言就不是持續的了。所以,就算是報表數據良好,價格低廉,在持續經營假設不存在的時候,小股東也是沒法將價值變現的。


 

A股儘管整體估值處於歷史低位,但還沒有私有化案例出現,這也證明了A股的估值其實仍然不夠吸引力。未來A股在轉融通及全面做空機制形成後,加上本身的容量不斷擴大,是可能出現私有化案例的。


 

 

Q5:那麼「會計分期」這個假設的意思又是什麼?


 

歲寒:會計分期其實是持續經營假設的技術延伸,我們需要瞭解一個上市公司一段時間內的資產狀況和經營成果,那麼我們就必須人為的把企業的生產經營劃分區間,比如劃成一個月、一個季度、半年和一年。


 

A股把會計年度統一劃分成11號到1231號,但港股裡有不少公司的會計年終日期為331號,還有少量選擇其它月份的。我發現一些美國的上市公司,它們不但有很多以其它月份為年結點的,甚至有一些還不是在月末的最後一天。


 

上市公司的會計在結賬的時候,為了趕在稅務侷限定的時間之前報稅,以及為了按時披露報表,它們的收入和成本實際劃分日期並不是月末的31號,而很可能提前一週以上劃斷結賬時間。


 

那 麼,當我們人為的進行分期後,就必須相應的劃分不同期間的收入、成本,從而得出利潤。資產、負債和淨資產的計量也同樣會受到會計分期的影響,會計裡有個劃 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比如我們購買固定資產的支出,因為受益超過一年,我們會列入資產,但如果只是低值設備,我們往往直接列入當期的成本費 用,不在資產上反映。比如同樣是研發費用,金蝶會將部分研發投入計入資產,而用友則列入費用。金蝶、用友的做法都沒有問題,但對比的時候容易讓人誤解,以為金蝶比用友更賺錢。


 

上市公司為了平滑業績,可以人為的提前或延後收入,比如中國動向(HK3818)在上市前向渠道塞了大量的貨,而現在又從渠道大幅回購,這種提前確認收入的方法很容易讓人中招,但它又確實不算違法。


 

而 成本的歸集和分配方式,則更具技術性和隱蔽性。會計上個費用配比原則,意思是當期的收入要和當成的成本費用配比,但這個配比要怎樣才算合適呢?企業的生產 經營是連貫的,但會計卻要求將完工與未完工的產品的成本費用劃分開來,要求將本月的產品和次月的產品的成本及費用劃分開來,這些劃分的方式選擇有很大的人 為判定空間。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上市公司的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的報表,業績波動特別厲害,上市公司做出這種行為的動機很多,操作手法上一般都與收入的確定和成本的分配有關。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有了會計分期的假設,才造成了上市公司的短期業績調節。預測短期業績的投資者,往往會因為報表與自己的預期不符而全盤否定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會計裡有個權責發生制原則,或者說是權責發生制假設,意思是會計必須以取得現金收入的權利和產生支付現金的責任來做為收入和成本費用確認的依據,這個權責發生制正是會計分期的衍生品,當然它也成為了調節利潤的源泉。


 

很 多企業把利潤表做得很漂亮,到最後卻出現成長性陷阱而發生財務危機甚至資金鏈斷裂並導致破產,這種例子在股市上經常看到,一些買成長股的朋友最後虧得很 慘。所以近年來,大家越來越關注現金流量表,儘管現金流也進行了會計分期,但因為它是以實際的收付記錄來做為製表依據,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現金流量表,來驗 證利潤表的質量,看看公司的利潤有沒有轉為真實的現金流入,以避免掉入成長的陷阱。


 

當然,也有反過來做的,比如大商股份SH6006942011年第4季度虧損0.4億,2012年一季度轉為盈利4,動態PE不足10倍,在百貨股裡一枝獨秀。而過去幾年,它的毛利率一直明顯偏低,所得稅率佔稅前利潤比例高60%我認為過去隱藏利潤和現在釋放利潤的行為,和大股東的利益訴求有關公司解釋收入不增長但利潤劇增是經營改善的那套理由毫無邏輯關聯。 


 

Q6:「貨幣計量」這個假設又怎麼理解呢?


 

歲寒:貨幣計量這個假設,意思是企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用貨幣來進行準確計量。這個假設分成兩層含義,一是假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能用貨幣來準確度量,二是幣值一直能維持穩定。


 

我們看第一層含義,我先問一個問題,同樣是100億的賬面資產,為什麼茅台一年可以有40億的淨資產收益,而武鋼現在連1億都賺不到,它正準備轉行去養豬呢?我想,那是因為茅台有幾百年的釀造工藝智慧,中國有上千年的白酒文化的沉澱(當然近代的歷史對茅台的國酒地位影響很大),並且茅台還有特定的地理環境要求,別的地方和酒廠根本就無法複製出茅台來,這相當於茅台的資產裡隱藏了一筆巨大的無形的資產。而武鋼的產品就很容易被別人複製了,技術壁壘薄弱,它有的賬面資產可能還要打個折呢。所以,這說明了貨幣並不能準確計量經濟活動嘛。


 

同樣的道理,我們看現在的科網企業,很多公司一分錢利潤都還沒產生,也沒什麼有形資產,就只有人,但市場卻能給它們估值數億甚至更高,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利潤來源,根本就沒有記載在財務賬面上。因為創造價值的,並不是機器,也不是簡單的材料組合,不是交換,而是員工的思想和智慧,而這種智慧是無形的,很難用貨幣去準確度量,我們對比富士康和蘋果的利潤,就能感受到這種智慧的差別。


 

所以,簡單的去看一個股票PB的高低,是很難進行估值比較的。巴菲特早晚追隨他的恩師格雷厄姆撿煙蒂,關注點主要是PB,後來他和芒格一起,改為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質的公司,其關注的焦點已經不在資產賬面價值上,而在於這些資產背後隱藏的護城河。


 

第二層含義,我統計了一下,過去20年,中國的貨幣平均每年貶值10%,有些年份通脹率超過20%,也有些年份是負數。所以,那些擁有很多早期的土地和房屋的企業,它的重估價值會比賬面價值高很多。而在通脹高峰期囤積存貨的企業,其實際變現價值則可能大幅縮水,比如有色金屬股波動就特別大。


 

在嚴重的通貨膨脹環境下,企業可以採用通貨膨脹會計,將資產調整成當前的重置價格,即不再堅持「貨幣計量」這一會計假設。


 

過 去兩年,那些以棉花、玉米等農產品為原材料的企業,以及那些金屬礦藏材料佔據成本大頭的企業,其業績就經歷了過山車。因為當材料價格變化很大時,會計如果 保持原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變,其存貨的成本計量就會對利潤產生根本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與本期的生產經營卻沒有關係。如果上市公司想操縱利潤,這裡邊的空 間將非常大。所以,「貨幣計量」假設的侷限性很大。


 

 

Q7:既然會計建立在這麼多的假設之上,那投資者研究財報進行投資還有意義嗎?


歲 寒:上市公司確實有很多財報粉飾的問題,但我們應該做一些質的區分,有些公司只是會計政策激進了些,或者保守了些,這種行為只要是在準則允許的範圍內,就 不能說是作假。而另一些公司為了預算和考評,進行了短期的業績平滑,做一些暫時性的差異調節,這種行為確實不誠信,但長遠看總量和大趨勢沒有變化,大的方 面我們能基本確定。還有些公司作假是為了保殼,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它垃圾股的性質判斷。當然,如果我們發現大股東有挪用甚至侵佔上市公司資產,那肯定就得完 全否決了,甚至還可以藉機做空它。所以,看財報能幫助我們規避風險,也能發現機會。


Q8:那麼投資者該怎麼判斷公司的基本面呢?


 

歲 寒:我們對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的判斷,其實只需要一個模糊的正確,所以,如果我們能對會計有一些基本的理解,縱向觀察企業多年,那麼就可以確定出公司的發 展趨勢。同時,我們應該瞭解企業的競爭力和行業格局,多做一些同行業的橫向對比,來判斷企業所處的行業地位。通過這種縱橫交叉,就能給公司的基本面一個正 確的定位。


 

會 計往往與會計人員的判斷有關,一個客觀的世界在每個人的眼中往往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同一個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不同的解釋。而且人對於客觀世界的 主觀解釋往往還被情緒、壓力、經驗和背景文化所左右。同樣當我們看到同一份財務報表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解釋。要規避作假,就需要不停地積累知識和經驗, 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找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財務報表。


 

所以,要提高投資的確定性,我覺得還應該學習培養芒格所說的普世智慧,形成多學科的思維模型,學習包括會計在內的物理、數學、統計、經濟學以及心理學等多種學科,養成柵格思維、交叉驗證的習慣,多一些逆向思維,多從大股東的角度來思考,那樣我們就能避開絕大部分財報地雷和投資風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22

一支強有力的創業團隊需要3個前提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09955.html
創業公司一年有餘,最大的感慨是:無論多優秀的個體,必須融入到一個適合的團隊,才能發揮最大價值;無論多少個優秀的個體,必須同方向、有共識、懂協同,打磨成一支強有力的團隊,才有機會成大事。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磨一支強有力的創業團隊?不管是公司層面、部門層面還是項目層面。現實情況常常是,公司不缺方向、不缺機遇,缺的恰恰是一支又一支能把願景落地變成現實的優秀的團隊。如何打磨一支強有力的創業團隊?結合工作經歷,我有以下思考。

一個強有力的Leader

這是打磨一支優秀團隊的最大前提。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強有力」這三個字。我以為「強有力」需要綜合以下要素:勇敢、決絕、無私、擔當……然而勇敢是第一位的,也是我心中一個合格Leader最寶貴的精神品格。任何一支團隊都會不斷面臨新目標、新挑戰,尤其在創業公司,很少人能看清未來,找到真正可持續的贏利點。在這種巨大的不確定性面前,其他成員甚至包括Leader本身,都難免會徬徨、掙扎、猶豫。所以作為leader必須足夠勇敢,關鍵時刻能夠站出來打破僵局,喊一嗓子:就這麼幹!勇敢之後便是決絕,朝著目標不動搖,將執行做到位。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選錯了怎麼辦?選錯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按照國內民營企業2~3年的平均壽命,互聯網創業企業6%的商業變現能力,絕大多數創業者出發的那一刻,無非是選個死法。這麼說有點損,但成功真的是偶然的。除此以外,一個合格的Leader還需要無私與擔當,要知道,對團隊負責才是對公司最大的負責。

充分共識基礎上的三五個核心成員

至少目前的情況是,幾乎所有成功的創業團隊,都有三五個核心成員作為絕對支撐。最近幾年也逐漸流行分工更為明確的闡述,CEO懂戰略,CTO懂技術,COO懂運營等等。而雷軍、周鴻禕、柳傳志……喬布斯,這些被證明過的牛人,都曾在不同場合闡述過核心班子的重要性。柳傳志一直將「搭班子」放在首位,然後才是定戰略、帶團隊。雷軍在做小米初期,最大的精力就用在招攬七位核心成員了。周鴻禕更是推崇喬布斯那一套理論:大部分的成功在於找到真正有天分的人才。不是B級、C級人才,而是真正的A級人才。」早些時候不少投資人還習慣性表達為「投項目就是投人」,後來逐漸明確為「投項目就是投團隊」。說的都是這個理兒。

所以,一旦你有條件成為Leader並組建一支團隊,首要任務是「搭班子」,投入一切能投入的精力去網羅核心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互補,更要在意願上達成充分共識。如果時機等不了,而且眼前的團隊還湊合,那就邊干邊找。但前提是最快速度完成「換血」,千萬不要在核心班子的質量上自欺欺人。再透露一點,我曾和多位民營企業家聊過時間管理這一話題,他們在選人招人上,常常花掉驚人的80%的時間。反思一下你真的足夠重視人才嗎?

積極的內部氛圍,尤其是討論問題的氛圍

如何驗證一支創業團隊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涉及到方方面面,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講,做好一款產品就將面臨無數個難題。它包括商業模式的確立、功能邏輯的梳理、視覺設計的突破……等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和心力,尤其當你的團隊有很多各領域的牛人高手,這些人大多個性十足,聚在一起更是難上加難。然而想做好一款產品,別無出路。從我參與的經驗來看,一款產品磕下來,過程中可能會有5000個單獨看起來都不錯的點子,而最終被選中的核心點子可能不超過5個。PK在所難免,怎麼辦?這就需要Leader帶頭樹立積極的討論態度,即便是否定別人的建議和想法,也一定要尊重別人的思考,同時先想好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否則不要輕易否定。

具體操作中,一定要鼓勵「對事不對人」,多一些類似的討論態度:這樣會不會更好更棒?如果去掉A功能,會影響整體嗎?如果沒有B,用戶體驗會如何?總之,要帶頭培養積極建設性的內部氛圍,尤其是討論問題的氛圍。王石在談到哈佛留學最大的收穫時,也曾提到「why的問題必須用how的方法,方法論要非常清楚。現在中國很多事情正方反方辯論,可能強調的不是一個事兒,這就沒法討論下去了。我們現在更多講的是意識形態,是錯對問題,在西方更強調方法論」。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能找到那些敢於提出問題,更善於解決問題的人才。我想總有一天,創業者會發現,團隊最初的討論氛圍,將作為企業文化的基因,影響企業的一生。

創業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兒,光團隊組建就足夠讓很多人頭痛了,更別說成功的概率了。所以,奉勸那些抱著僥倖心理的創業者還是省省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59

【經典】巴菲特15年前好文重讀:牛市的3個前提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1042887

第一財經日報作者: 馮郁青 張安哲2014-08-21
5年多前,道瓊斯工業指數在6000多點。6年前,上證指數也在6000多點。現在道指已經突破17000點,而滬指卻回到了2000多點,兩者差距懸殊。但實際上在過去的5年中,美國經濟並沒有像股市表現得那樣出色,GDP增長僅在2%左右;中國經濟在這一段時期保持著8%左右的快速增長,而股市卻一直低迷。

那麽股市和宏觀經濟並無必然聯系?巴菲特在1999年《財富》雜誌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從1964年到1981年的17年間,美國GDP增長了373%;而道指在1964年12月31日是874.12點,17年後的同一天是875點,幾乎持平。雖然時間久遠,但這篇文章仍然充滿了投資的智慧,一點也不過時。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巴菲特的解釋。

這篇文章與美國投資者的長期收益相關。巴菲特一向堅持長期投資策略,但即便是以耐心著稱的他也不覺得市場向前邁了一步。巴菲特認為,股票投資者都對股市抱有太高的期望。要想解釋其中的原因,必須從股市整體出發。

他明確表示,雖然會涉及到股市的整體水平,但不會預測大盤走勢。對市場進行評估和預測市場發展之間沒有一丁點聯系。實際上很多時候市場會偏離價值,不過早晚也會向價值靠攏。

在之前的34年,我們看到了熊市和牛市驚人的對稱,在1964到1981年第一個17年間道瓊斯工業指數:1964年12月21日874.12點、1981年12月31日875.00點。

一個非常矛盾的事實:在同樣的17年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即美國國內所有交易的總和)幾乎變成了原來的五倍,上升了約370%。在另一種衡量標準下,《財富》五百強公司(當然,公司組成不斷變化)的銷售總額變成了原先的六倍多。但是道瓊斯工業指數幾乎沒動。

“投資”的定義很簡單卻常常被人忽略:投資就是現在投入本金以便將來拿回更多的錢(當然是刨去通貨膨脹之後的“更多”)。要想理解上述原因,可著眼於影響投資價值變化的兩個因素之一:利率。

利率就像萬有引力影響著物理世界一樣操控著金融市場。利率越高,向下的作用力越大。這是因為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直接與投資政府債券可以得到的無風險利率息息相關。

所以,如果政府債券收益率上升,其他的投資產品的價值就會下降。反之,利率下降,其他投資的價格上升。其中的道理十分簡單:今天投資者應該為明天得到的一塊錢付多少錢,只能先參考無風險利率。

每當無風險利率變動一個基點,即0.01%,所有投資的現有價值都會變化。這種關系在債券市場表現得尤其明顯,債券的價格幾乎只與無風險利率有關。股票、房地產、農產品等資產的價格與其他一些重要因素有關,因而利率的作用沒有那麽明顯,但是它仍像萬有引力一樣影響著資產價格。

在1964到1981年間,政府債券利率大幅上漲,從1964年底的4%上升到1981年末的15%。利率的上升壓制了資產價格,也就解釋了經濟增長而股票市場停滯的現象。

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情況發生了轉變。你可能還記得保羅·沃爾克剛當上美聯儲主席時是多麽不受歡迎。但是他的英雄事跡在於大幅度削減通貨膨脹率,引起利率水平大幅下降。

假設你買了100萬美元1981年11月16日發行的收益率14%的30年期美國國債並用每年的利息購入同樣的債券,到1998年底,長期政府債券利率為5%,這時候你的回報是8181219美元,年化收益率13%還多。這可比歷史上大多數17年股票帶來的收益率都高,對於國債這樣傳統的證券來說,可謂一個巨大的成功。

利率的下降將股市推高,你如果在1981年11月16日投入100萬美元到道瓊斯股指並且將股利全部再投資的話,到1998年12月31日,你將擁有19720112美元,年化收益率19%。這比歷史上任何一段17年時期的收益率都要高。

影響投資價值變化的第二個原因是公司的稅後利潤。公司利潤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在1929年達到頂峰,此後逐漸下降,在1982年觸底,只有3.5%。當時的投資者們面臨著兩個壞消息:公司利潤不景氣與超高的利率。此時,投資者們又一次展現出了他們根深蒂固的惡習:以當前的情況預測今後的市場。

就像行車時只看後視鏡不看前方一樣。他們對未來失去信心,覺得利率會保持在高位而公司利潤也會停滯不前。即使國民生產總值接近原來的五倍,他們仍然將市場定位在17年前的水平。在1982年後的17年間,經濟雖然沒有像原先一樣迅猛增長,國民生產總值變為了不到原先的三倍。但是利率開始下降,隨著沃爾克政策的影響逐漸消退,公司利潤也開始增長。

以上兩個基本面因素的變化導致道瓊斯工業指數在1981年起的17年間上漲了幾乎十倍,從875點到9181點。此間,市場心理也在悄悄起著作用。當牛市來臨,並且發展到不管采取什麽樣投資策略都賺錢時,更多的人便會湧向股市。這時候利率和公司收益便不再起作用,而是投資者不甘落後的心理在主導市場。

有了過去這17年的經驗,很多投資者都對未來抱有美好的願景。潘恩·韋伯公司和蓋洛普公司的聯合調查顯示,擁有五年以下經驗的投資新手預期未來十年的投資收益率達22.6%,而擁有20年以上經驗的投資者則預期12.9%。巴菲特認為,從價值決定性因素來看,12.9%仍然是個太高的目標。如果投資者想要在未來17到20年間從市場上獲取可觀的回報,以下三點至少出現一個。

第一,利率必須達到更低的水平。如果政府債券利率從現在的6%下降到3%,僅憑利率的作用就能使投資價值翻番。如果你覺得利率水平會像日本之前那樣跌到1%,那你就應該采取杠桿操作:投資股票期權。

第二,公司利潤占國民生產總值百分比必須上升。有人曾經說紐約的律師比人口還多,可能也是這些人相信公司利潤會比國民生產總值還大。公司利潤增長速度不可能永遠比GDP增長得快,這在數學上是講不通的。在巴菲特看來,如果你覺得公司利潤占GDP水平能維持在6%,就是非常樂觀了。

其中一個原因是競爭。另外一個是公共政策:如果公司投資者想分享越來越大的一塊經濟的蛋糕,其他群體吃到的就越來越少。這勢必會引起政策上的問題,蛋糕的重新分配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在合理的假設下,GDP每年以5%速度增長,3%的實際增長速度加上2%的通貨膨脹。這將是投資回報的一個限制因素——遠遠小於12%。如果投資回報維持在5%以下,那麽資產價格在長期也不可能以高於5%的速度增長。

第三,你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即使在其他投資者舉步維艱的時期都相信自己是一個贏家。這個想法在信息革命之初極具誘惑力,你的經紀人會告訴你,只要買藍籌股然後坐享其成就好了。巴菲特覺得有必要回顧一下歷史,著眼於本世紀初兩個改變世界的行業:汽車和航天業。

首先是汽車行業:歷史上曾經有過2000多家汽車制造商,你可能會說:“如果當時預見到汽車行業帶來如此大的社會變革,就賺大發了!”那麽20世紀90年代的行業格局究竟怎樣呢?除了卡耐基公司還在堅持之外,美國的汽車制造商只剩下三家。
沒錯,汽車行業是造成了巨大的商業變革,但卻沒有像投資者預期的那樣帶來巨大的收益,反而是虧損。其實有時候挑選行業的失敗者比較容易,當汽車行業開始興起,你仍然發現挑選出今後能夠盈利的企業非常困難。但當時有個非常明顯的選擇:做空馬匹。1900年美國有2100萬匹馬,然而到1998年就只有500萬匹了。

另外一個帶來社會變革的行業就是航空業,前景如此光明讓投資者垂涎。巴菲特查到了1991年到1993年間約200家的飛機制造商,只有幾家現如今還在營業。在過去20年間宣告破產的129家飛機制造商名單中,大陸航空榮登榜單兩次。實際上,1992年的時候,美國的航空公司成立以來的利潤為零。早知如此在1903年萊特兄弟試飛第一架飛機的時候就應該把它打下來,省得投資者以後虧錢。

還有其他一些很輝煌但沒有給投資者帶來盈利的行業,如電視、收音機制造業,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我們能從中學到的教訓是:投資的精髓不在於某個行業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變革,或是有多大的發展潛力,而在於單個公司是否能保持競爭優勢。那些準入壁壘高的行業或者公司,才能在長期給投資者帶來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54

搜索技術是機器人能像人一樣思考的前提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8/147250.html

\i黑馬導讀:人類一直對機器人有所渴望與好奇,這一點從各種藝術作品中集中體現出來,好萊塢是科幻片的天堂,早期的科幻片里為了烘托出高科技的感覺,總會有機器人的出現,自此以後有關機器人的影片層出不窮,導演們對於機器人的想象也各不相同,機器人的熒幕形象也從初期的“板磚形象”無限的接近於人類。
 

事實上,在電影之外,人類對於機器人的探求也是一刻都沒有停止的,從外形上來看,也符合影片中機器人形象發展,機器人已經在慢慢超出人們的認知,究竟現在的機器人是什麽樣的呢?

10月27日,百度The Big talk第五期邀請嘉賓為百度技術副總裁王海峰、MIT電腦與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丹妮拉.魯斯及康奈爾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主任胡迪.利普森,幾位大拿都是機器人領域及人工智能行業的翹楚,這幾位分別就如何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機器人大挑戰及數字時代的制造革命等話題進行了分享。

整體而言,幾個人的分享分別從機器人的學習、存儲、生存及繁衍等方面,從機器人的發展階段上為觀眾一一解釋機器人的發展狀況,這里,i黑馬記者結合自己的觀察,分別就嘉賓的發言做解析。

學習:機器人如何能夠像人一樣思考?

機器人的思考,事實上是邏輯思考上的判斷的集合,是從對單個詞語的判斷開始的,一步步不斷的完善的,逐步完成對句子的理解、篇章的理解,當可以完成對互聯網知識的深度挖掘的時候,就意味著這個機器人已經具備了智能。智能首先是從交互開始的,有人與機器的交互,還有機器之間的交互,這主要體現在人與機器的交流,現在這樣的機器人產品很多,要想讓機器人的思考跟人差不多,也要研究人類的思考習慣,譬如回答一個問題的時間,如果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回答,很容易被人們認作是機器人在回答。

i黑馬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王海峰以小度機器人為案例講解機器人的智能,機器人依賴於搜索引擎的大數據,機器人通過快速搜索及高速分析在這些挖掘出來的數據,經過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理解、時間脈絡挖掘、知識挖掘以及更深層次的挖掘,最後做出一個判斷,給出一個答案。因此,沒有強大的搜索引擎技術及大數據做支持,很明顯機器人是不可能完成更多任務。把由淺至深的各種對知識的理解綜合起來,可以做出深度交互,複雜的交互可以成就更深的智能,那麽根據一幅圖做出一首詩以及通過歌詞搜歌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機器人思考更深層次的是多通道多輪對話的智能交互以及多模態深度交互,通過這些技術可以實現基於情感分類、興趣分類等在內的情感分析,機器人不但可以回答問題,同時還從語言表達上具備自己的性格,可以調侃與其交互的人。當把知識、存儲、情感、交互等環節都做好以後,機器就能像人一樣思考了。

繁衍:機器人制造大挑戰

我們在工業制造方面,越複雜的器件越需要複雜的材料與工藝,而制造方式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使得當前的制造能力很差,即便多年來不斷的改善這一進程,仍舊無法與大自然媲美。我們的生產方式是流程化的,需要一步一步的制造各種配件,然後把這些配件組合起來,最終成為一個新的物件。

機器人的制造工業也是如此的,早期的機器人制作跟制造一臺什麽樣的機器沒有什麽區別。但是從機器人的誕生到現在,隨著機器人的構成材料的演變,機器人的形態也在不斷的變化。尤其是3D打印的出現,這讓器件的制造就如種植一般,一個物件的內在和外在可以同時被打印出來,反應在機器人的身上就是骨骼連同電線可以同時生產出來,不同的材料構成不同的機器人形態,這樣生產的機器人與人們想象中的鋼鐵貨大相徑庭。

在康奈爾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主任胡迪.利普森看來,三次工業革命之後3D打印,具備十種顛覆性,分別是:1、樣式隨意,複雜性免費;2、品種隨意,多樣性免費;3、無需準備,組裝免費;4、零間隔時間,量產時間免費;5、零限制,設計隨意;6、零技術制造,無需人工培訓;7、顛覆供應鏈和分銷網絡;8、生產廢棄少,沒有太多浪費;9、生產材料無限制,無限的材料色度;10、精確重複。

對於機器人的未來,胡迪.利普森給出了三個預見性:自由的創造新的形狀、自由的創造新的材料、自由的創造新的活動系統。單從3D打印的發展來看,這三個正在實現的進程中,那麽未來的機器人生產,很可能生產出來就是活蹦亂跳且具備多種功能的,這就如同生命的繁殖。

演變:數字時代制造革命

丹妮拉.魯斯的機器人理念似乎走的不是尋常路,前面的機器人看上去非常智能,並且從外型上非常的絢,而丹妮拉魯斯的機器人則更註重功能性,只要機器人具備一定的功能,這比什麽都重要,就如大家司空見慣的掃地機器人一樣,很簡單的一個東西但是它能夠掃地。

在廚房的案例中,所展示的機器人可以通過傳感器精確的根據人類語言撰寫的菜譜去烹飪食品,並且在工作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自我修正,同樣還有組裝家具的機器人,也可以自己思考,在無法完成工作的同時,可以向身邊的人請求幫助,雖然是很簡單的邏輯,卻非常的人性化,給人的感覺是機器人可以自己思考。

其實,丹妮拉.魯斯的機器人是可以編程化的,就像編譯器編譯一個程序一樣,編譯器內置很多功能性的機器人硬件,使用者把這些硬件組合到一起,通過一定的技術生產成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形態、體型各異,甚至只有幾個模塊,但是這些模塊可以隨意組合,就如變形金剛一樣隨意變化。這種模塊化的機器人的誕生基礎是生物的細胞,不同的細胞可以組成功能性的組織,組織再進一步構成器官,走的是仿生學的路線。

當前來看,與3D打印出的高大上機器人相比,模塊化機器人更為簡單、實用,它的理念是打造可以定制並且可以在家生產的機器人,當然也可以自己設置讓機器人商家來生產,很顯然這種機器人已經具備了市場模式,短期內能夠實現商業化。

文/王吉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819

「長期持有」的前提條件——質優價廉 小熊投資

來源: http://xueqiu.com/6987055001/35648686

“長期持有”的前提條件——質優價廉

長期持有並不一定是價值投資,長期持有並不能保證投資成功。比如長期持有業績虧損股、業績造假股、長期低roe股、roe大幅波動、買入roe逐年下降、高價買入、被套長期持有一般的股票等等,均非價值投資,也不能保證投資成功。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來明晰“長期持有”的概念,以及“長期持有”的前提,概念不清晰,前提條件不具備的盲目進行“長期持有”是一種巨大危害。
前面的博文提到投資中的幾個變量同時具備就有巨大效應,其中有“長期持有”這一變量,是一關鍵變量。這里對“長期持有”做進一步的闡述,以厘清這個概念,減少對它的錯誤理解,堅持正確的認識。

“長期持有”必須是在“質優價廉”的前提條件滿足時才成立,條件不成立,在“質不優”或“價不廉”情況下進行“長期持有”還不如對“質不優”或“價不廉”進行短期持有(只錯了一會兒)。

在“質優價廉”這2個長期持有條件中,“質優”更重要,這就是巴菲特說的“時間是質優企業的朋友”,如買入白藥(質優)長期持有20年升了100倍,買入茅臺(質優)11年升了40倍,質優和長期是最重要的,如果買入的標的不夠優秀,就很可能收獲芒格說的“在一個40年每年收益率(roe)4%的企業上,很難賺到年18%的收益,而一個40年年18%收益率的企業,你長期持有的年收益率跟18%相差不遠(不管買入價格高低)”。其次能“質優價廉”最好,比如08年80元(價廉)買入茅臺(質優)持有到2012年270元是最佳。第三“質優價不廉”的長期持有也能賺,但沒效率。如07年230元(價不廉)買入茅臺(質優)至2012年(長期持有)的270元也能賺,但沒效率。第四是“質不優價不廉”的最壞情況下的長期持有,虧損嚴重。比如65元“價不廉”買入中國遠洋(質不優)持有4年剩4元,跌了90%。退一步8元“價廉”買入中國遠洋(質不優)持有跌剩4元,也被腰斬。這種條件下的“長期持有”是一種失敗,是一種錯誤,充分體現“時間是績差的敵人”。前提錯誤的“長期持有”不如短期持有。

結論:沒有“質優價廉”的前提條件,不能“長期持有”。同時,符合“質優價廉”前提條件的,要堅持“長期持有”。一旦發現真正的“質優”標的落入“價廉”的區域,買入後要堅持長期持有,克服“蠢蠢欲買”的心理,要多想想“時間是績優企業的朋友”,對能持有10年的優質企業要堅持持有10年。(懷化繁為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475

註冊制須要三大前提匹配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vxs.html

本博按:上周有報道說,本周將明確註冊制改革方案。有好幾個朋友與我談及這事。昨天,在新浪財經上看到一篇《強推註冊制後果比股災更嚴重》,講到了有關實行註冊制的兩個重要問題。現將該文轉載於此,供朋友們交流參考。
   竊以為,嚴刑峻法、完善退市制度、控制上市公司總數,這三點是註冊制正常運作的前提條件,不然的話,股市將有可能變成“股票垃圾場”,削弱股市的作用與功能,廣大投資者利益也會受到損害。

    1、關於嚴刑峻法,現在金融反腐就是有力措施,必須長期堅持下去,單靠一兩次嚴打是解決不了根本性問題的,監管與懲罰時時刻刻不能放松。盡管註冊制將有一系列關於加強IPO自我管理規定,但這畢竟還是“黃鼠狼造雞窩”,難以防範,監督既複雜又困難,即便是美國股市也做不到徹底杜絕違規違法現象。而股市誠信度與社會誠信度休戚相關,必須加強制度建設與法治建設。

    2、關於完善退市制度,我想簡單地補充一點,那就是,股市的首要任務並非是融資,而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體效率,同時也應保護投資者利益,所以,在退市之前,須要有個類似於“敵意收購”(又稱“惡意收購”)機制。“敵意收購”是指收購公司不管目標公司允許與否,意願如何,按照市場規則對其所進行的收購活動,從而使股權關系發生變更,公司易主。這樣,就發揮了市場本身的力量與作用,讓效率低下而該退市的公司在尚未徹底爛掉之前,被高效優秀的公司收購,於是,既減少了資源進一步浪費,又能使投資者利益得到一定的保證。由此可見,敵意收購機制可讓必須退市的公司屈服於市場規律而退出,同時給予其一條可退之路,這顯然比最終由行政執法被強制掃地出門更加合情合理,既維護和發揮了市場應有的作用及功能,又照顧到了投資者的利益。所以說,敵意收購機制是退市制度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實,這在股市比較成熟和發達的國家,比如,美國,都有這項制度安排。有關這方面的問題,本人在小文《閑侃“三融”》和《由重啟IPO,想到一個市場退出機制問題》中也都提到過。

    3、關於控制上市公司的總數,這是我又一個補充內容。有上市,就要有退市,並且須要控制上市公司的總數,不宜隨意擴大,不然的話,一多必爛,股市本身的價值必定大打折扣。要讓壞公司早日離開,並讓好公司盡早登臺,只有這樣,才能讓股市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引導和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強推註冊制後果比股災更嚴重

2015-12-06 新浪財經 作者:於衛國

 

    中國股市的制度死結很多,不一一解開,就強推註冊制,只會給A股帶來更多的垃圾,降低造假和欺詐的成本,比“股災”更嚴重的後果恐怕還在後面。

    中國股市並不具備推行註冊制的條件,原因不在註冊制的“合法性”,也不是因為剛剛經歷“股災”,市場不穩,股市“怕跌”。 股市基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臺灣股市從核準制過度到註冊制用了23年時間。

    中國股市的制度死結很多,不一一解開,就強推註冊制,只會給A股帶來更多的垃圾,降低造假和欺詐的成本,比“股災”更嚴重的後果恐怕還在後面。

    一,沒有“嚴刑峻法”,註冊制只會帶來更多的造假和欺詐

    我國《證券法》對造假和欺詐發行的處罰力度太低。

    《證券法》第 189條規定:發行人不符合發行條件,以欺騙手段騙取發行核準,尚未發行證券的,處以三十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已經發行證券的,處以非法所募資金金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證券法》第193條規定:發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三十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在核準制下,中國證監會的前端審核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IPO發行中的造假和欺詐,註冊制之後,連公關和尋租都省了,欺詐成本變得更低,約束更少。

    試想一下,註冊制之後,為什麽不造假呢?即使查出來,也不過區區幾十萬罰款了事,與違法所得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反觀美國,以2002年美國世通公司財務造假(虛構營業收入90億美元,虛增總資產110億美元)為例,其處罰結果是:世通公司被罰75億美元,首席執行官被判犯有欺詐、共謀、偽造罪,獲刑25年監禁。該公司其他涉案人員,亦被裁定有罪。

    由此可見,“嚴刑峻法”是註冊制的必要條件。那麽,我們現在的股市有“嚴刑峻法”嗎?有公司因造假和欺詐而被直接退市嗎?沒有!沒有“嚴刑峻法”保駕護航,註冊制帶給中國股市的只能是更多的造假和欺詐。

    二,嚴肅的退市制度,是註冊制的首要前提

    沒有嚴格的退市制度,股市就如同一個“只吃不拉”的貔貅(傳說中的瑞獸,有嘴無肛,能吞萬物而不泄),其結果必然是被“撐死”。在沒有嚴肅的退市制度的情況下,又強推註冊制,其結果只會使A股加速“撐死”。

    註冊制將帶來更多的垃圾股,而股民的錢就那麽點兒,養不起那麽多垃圾。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有266家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占全部上市公司總數的10%。這266家“垃圾股”在2015年三季末的負債總額高達1.6萬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68.65%,在過去3年中,這266家“垃圾股”還從資本市場融資2500億元。中國股民即使有再多的錢,也會被註冊制後海量湧入的垃圾股圈光的。

    多年以來,嚴肅的退市制度在我國股市一直缺位,尤其是在2001年至2007年之間,更是沒有一家退市。A股上市公司總數從2001年的1120家,增加到目前的2800家; 上市公司總市值從2001年的5320億元,增加到目前的50萬億元;而退市方面,滬深兩市迄今總共僅有100余家公司退市,僅占上市公司總數的3%。 

    反觀美國,1995年至2012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有3052家公司退市,納斯達克有7975家公司退市。2003年至2007年,紐約證券交易所年均退市率6%,約1/2是主動退市,納斯達克年均退市率8%,主動退市占近2/3。紐交所現有上市公司2234家,1995年至2012年,紐交所共有約3052家公司退市,退市公司市值超過3萬億,而同期新上市公司市值僅1.3萬億,退市市值是新上市公司市值的2.5倍!這種“優勝劣汰”的退市制度,是美國股票市場高效運行,長期大牛市的根本原因!

    核準制的初衷原本是保證上市公司的質量和投資價值。其實,保證上市公司質量最有效的辦法,是嚴格的退市制度。“垃圾股”若不能嚴格退市,就相當於扭曲股價信號,縱容投機,汙染市場,股市優化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還如何發揮?

    嚴肅的退市制度是價值投資的前提。“垃圾股”不能嚴格退市,這就意味著買垃圾股的投資者沒有本金盡失的風險,只要長期拿著,總有翻本的機會。而更加諷刺的是,根據原安信證券程定華的研究,直接買“垃圾股”是最優的投資策略,從2005年到2012年,如果買入相同金額的所有ST股票,收益率是591%,而同期上證指數的收益率僅有94%。在這樣的市場,劣幣驅良幣,炒作投機大行其道,價值投資成了笑話。

    2014年新一輪轟轟烈烈的退市制度改革,最終也是雷聲大雨點小。2014年11月16日開始施行新的退市制度以來,僅有“ST國恒”和“ST二重”這2家公司因連續虧損而退市,另有“ST博元”因信披違規被暫停上市和“ST新都”因連續兩年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而被暫停上市。而同期滬深交易所通過IPO新上市的公司數目是217家。上市與退市之比是54:1。

    投資者對註冊制的擔憂,主要是擔心註冊制會惡化供求關系,導致股市大跌。如果證監會能夠嚴格執行退市制度,在註冊制推出之時,先行退市200家問題公司,徒木立信,讓投資者相信我們的股市是一個“優勝劣汰”、“有進有退”的市場。那麽,註冊制的推出,可能就不會對市場造成大的波動。

    三,結語

    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指出,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筆者認為,按照習近平主席的要求,中國證監會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反思和完善我們股市的基礎制度、監管和法律法規,一一化解A股的制度死結,而不是不顧實際情況,生搬硬套,強推註冊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37

萬科預計6月18日前提重組方案 王石稱軌道加物業開啟鉑金時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968.html

盡管萬科A(000002.SZ,下稱“萬科”)和深圳地鐵集團(下稱“深圳地鐵”)的戰略合作是否以入股形式進行,其他股東對於戰略合作的態度尚未明朗,但是萬科和深圳地鐵的結盟又往前跨入了一步。

6月12日,深圳地鐵和萬科聯合舉辦軌道交通與城市發展論壇,雙方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備忘錄,將合作領域拓展到深圳之外的東莞、惠州、重慶等城市。萬科的股東之一華潤派出了代表列席,但寶能沒有代表列席。

圖片:軌道交通與城市發展論壇現場

會後,萬科董秘朱旭向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表示,萬科預計6月18日之前提交重組預案,深交所最長需要10個工作日審核預案,以此推算,萬科最晚會在7月初複牌。此次提交重組預案後,萬科將不會再申請繼續停牌。

“從這次論壇釋放的信號看,深圳地鐵和萬科之間的戰略合作推進還是順利的。”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

在過去半年多時間里,萬科一直處於股權爭奪的漩渦之中。去年12月18日,萬科股票緊急停牌,宣布可能進行重大資產重組,這是萬科為了應對“萬寶之爭”采取的對策。

去年下半年,寶能系通過二級市場大量買入萬科A股,迅速成為萬科的第一大股東,持有24.26%表決權,但以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為代表的萬科管理層對寶能公開表示“不歡迎”,認為其可能破壞萬科固有的文化與信用,就此引發了一場市場高度關註的股權爭奪戰。後來,萬科管理層開始多方尋求外部股東進行合作,最終,萬科選擇了與國資背景的深圳地鐵結盟。

3月12日上午,萬科與深圳地鐵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3月14日,萬科發布公告。根據萬科公告,深圳地鐵未來會將部分優質地鐵上蓋資產註入旗下某子公司,萬科收購該子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權,支付對價在400億~600億元,支付方式主要是向深圳地鐵定向增發。如有差額再另行以現金補足。

萬科曾向第一財經解釋稱,此份備忘錄僅為對擬議交易的初步意向,除費用、保密、終止、法律適用與爭議解決等一般性條款外,其他條款目前和將來均不對地鐵集團及公司產生法律約束力。備忘錄並未約定具體註入項目,也沒有約定在重組中對應的股權比例和股權價格,未來交易如需進行,還需要經過公司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的審議。根據《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規定,簽署無法律約束力的備忘錄,並不是必須經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的事項。因此,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無需事先通過董事會審議,符合公司治理的相關規定。

按照規定,萬科引入深圳地鐵構成重大資產重組,必須獲得股東大會到場股東2/3的同意才能通過,而15.29%的表決權的華潤,持有24.26%表決權的寶能系以及安邦會有怎樣的表態,目前尚不明確。

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的發言成為當天論壇的焦點。王石走上演講臺說,“作為一個非軌道交通的專家沒有什麽經驗,我想說點什麽呢?一念稿就結巴,但是不念稿,我的團隊就緊張,希望我不要說錯話。”

隨後,王石開始脫稿講述萬科作為房地產開發商選擇開發城市時的投資策略。王石說, 萬科的投資策略就是城市群帶,不是按照一線、二線城市、三線城市來投資的,很多300萬人口以上的省會城市也沒有進入。四年前,萬科提出房地產開發從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不同發展商進行了不同的投資策略轉換,有的直接進入互聯網,文化產業,但萬科始終做的是有形的建築,緊緊抓住軌道改變城市的主軸來開展業務。萬科2015年的年報顯示,地鐵沿線已經成為萬科未來非常主流的業務,和軌道交通配合是未來萬科的發展策略。萬科將進一步探討和深圳地鐵進一步密切合作的持股關系。

圖片:王石今日現身軌道交通與城市發展論壇現場

“我們很榮幸,被深圳地鐵選為戰略合作夥伴,並在股權上進行合作。讓萬科股東分享地鐵時代的紅利。”王石說,“軌道加物業的鉑金時代,才剛剛開始。”

萬科選中的合作夥伴深圳地鐵目前是國內最市場化、也是最具有跨地域擴張實力的軌道建設運營商。在借鑒港鐵的“地鐵+物業”的基礎上,深圳地鐵從2006年開始打下“地鐵+物業”的基礎,從2013年至今開發六個項目,取得一定程度的市場認可。

根據此次簽署的備忘錄,深圳地鐵與萬科擬在地鐵四期軌網建設和沿線土地開發中創新合作模式,準趙市場規則以“軌道+物業”模式參與深圳軌道交通及上蓋物業項目的建設。

深圳地鐵總經理肖民表示,深圳地鐵與萬科達成戰略協同,可以充分發揮雙方各自專業優勢。一方面地鐵集團可以更加專註於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有效提升地鐵地產品牌。另一方面有助於萬科進一步提升核心業務經營業績,加快向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

論壇上,深圳地鐵、萬科與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東莞實業投資控股集團、中軌集團等單位分別簽署了四項備忘錄,就深化深圳地鐵與萬科在地鐵四期軌網上的戰略合作,探索城市軌道建設PPP新模式,以及在更多城市推廣“軌道+物業”模式等達成合作意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74

菲總統對美表態:將以仲裁結果為前提與中國談判

外媒稱,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27日與美國國務卿克里舉行會談,首次明確表示“今後無論在任何磋商場合,都將基於仲裁結果進行”。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7月28日報道,克里考慮支持中菲以仲裁結果為前提重啟對話,以期和平解決南中國海問題。但中國依然不改變無視仲裁結果的姿態,能否實現磋商尚未可知。

報道稱,杜特爾特已任命前總統拉莫斯擔任赴中國談判的特使,正在為實現對話創造環境。

克里較早前會見菲外長亞賽後表示:“仲裁庭的裁決具有約束力,但我們不希望因此形成對峙局面。我們正試圖達成一個顧及人們依法享有的權利的解決方案。”

他說,海牙仲裁庭的裁決為南中國海主權聲索方和平化解爭端提供“機會”。

另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28日報道,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27日在馬拉卡南宮(總統府)與美國國務卿克里舉行會談。杜特爾特表示,與中國進行雙邊磋商的前提是南海仲裁結果。雙方還確認履行美菲新防務合作協議並加強軍事合作。

報道稱,這是最近就任總統的杜特爾特首次與美國國務卿會談。兩人在馬拉卡南宮邊吃午飯邊舉行會談。據總統發言人透露,杜特爾特表示“在進行任何磋商之際,仲裁結果都是基礎”。菲律賓希望通過與中國進行雙邊磋商解決糾紛,考慮以取得全面勝利的裁決結果作為後盾。

美菲2014年簽署了加強防務合作協議。該協議令美軍可以使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時隔多年後得以事實上再次駐留菲律賓。美國的目的之一在於通過在接近南海的基地部署兵力,對中國進行牽制。

杜特爾特政權的考慮是,在維持與美國的同盟的同時,不過度刺激中國,通過談判得到好處。

報道稱,但中國主張在進行雙邊磋商之際擱置裁決,談判能否順利進行尚不清楚。對此,菲律賓總統發言人表示“對話將積極推進”。

據日本《讀賣新聞》7月28日報道,中國在南沙群島的人工島上不僅推進軍事基地化,而且還建設了農場和養豬場等。

報道稱,永暑礁上的機場1月開始運行。這里的居住設施已基本建成,配備最新醫療設備的醫院即將開業,海洋觀測站和海水淡化設施等也在建設當中。

渚碧礁上栽種了30多種作物,還飼養了500多只家禽和約70頭豬。美濟礁上生活著很多漁民,還建設了養魚場。部分人工島上引入了太陽能發電設備,據說還計劃建浮動核電站。

報道稱,中國建造的好幾個人工島已經覆蓋手機通信服務,並建成了港口設施。海南省官員表示將把這里打造成馬爾代夫式的觀光勝地。

另據路透社7月27日報道,在本月海牙仲裁庭對南中國海問題作出裁決之前,美國官員曾表示如果中國藐視裁決,美國將召集一個聯盟,讓北京在國際聲譽上付出沈重代價。

但在海牙仲裁庭12日宣布裁決結果兩周後,美國的戰略似乎已經瓦解,裁決有淪為無足輕重之虞。

美國成立聯合陣線的號召似乎進展甚微,只有幾個國家支持華盛頓,堅稱應遵守裁決,其中包括菲律賓。

報道稱,如果北京遵守裁決,沒有多少其他宣稱擁有南中國海部分主權的國家會受益。

在本周早些時候,中國還取得了重大外交勝利。東盟外長會結束時發表的聯合聲明沒有提及南中國海仲裁案的結果。歐盟日前發表關於仲裁的聲明,也沒有直接提及北京或堅稱這一裁決是有約束性的。

27日,美國國務卿克里對東盟發表捍衛法治的公報表示滿意,並稱沒有提及仲裁案並不影響其重要性。他還說,這一裁決“不可能”淪為廢紙,因為它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分析人士稱,事實上可能就是這樣。

報道稱,華盛頓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南中國海問題專家格雷格·波林說:“我們應該擔心這個案子將逐漸被人遺忘,只不過淪為一個小插曲。國際社會已選擇不置可否,似乎是一致表示‘我們根本不在乎,我們並不要求中國遵守這些標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92

上海探索向境外機構發地方債 有自由貿易賬戶是前提

據第一財經了解,上海正在積極探索,依托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創新平臺,面向上海自貿試驗區內已經開立自由貿易賬戶的區內以及境外機構投資者發行上海市地方政府債券。

目前承擔2016年上海市政府所有的債項評級工作的中誠信表示,上海的償債能力有堅實基礎。

此前,中誠信對“2016年上海市政府專項債”以及“2016年上海市政府定向承銷發行置換一般債券”、“2016年上海市政府定向承銷置換專項債券”,都給予了AAA的信用等級,也就是安全性極強,違約風險極低。

“在自貿區發債,只是發行的市場不同,對象不同,債項不外乎是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兩種,所以信用評級都是一樣的結果。”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政府融資評級部評級副總監關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上海財政局迄今披露的信息顯示,2016年上海市政府定向承銷發行置換一般債券196億元,定向承銷發行置換專項債券354億元,上海市政府專項債券計劃發行總額813億元。

不過,官方沒有披露具體的計劃的發債規模和時間。

中誠信的評級報告中稱,上海市政府性債務規模適中、風險總體可控。

從債務規模上看,2015 年底,按審計口徑計算的上海全市債務率(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綜合財力)為 44.3%,較2014年底的58.1%下降了13.8個百分點,不僅低於國際控制標準90%—150%的下限,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從償債能力看,上海三類債務(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負有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都穩中有降,債務狀況良好,風險防控體系健全,國資國企改革也為債務償付提供了堅實基礎。

根據上海市政府性債務的審計結果,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為4880億元,比2014年底減少了16%;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為179億元,比2014年底減少了24.9%;政府負有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為2390億元,比2014年底減少了27.3%。

評級報告稱,未來兩年,上海市政府計劃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逐步置換存量債務,且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或公益性項目的存量債務形成相應的資產,將為債務償付提供堅實的保障。

而且,上海財力雄厚且自給程度很高,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穩步推進,國資收益上繳比例穩定增加等因素,將進一步改善上海市的財力結構並增強其彈性。

今年上半年,上海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196億元,與去年同比大增30.6%,遠高於其他各城市增速。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系主任金煜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今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時間臨近,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需求明顯增加。“國際市場上,因為全球經濟複蘇非常緩慢,全球風險在增加,導致債券發行規模增大,但回報率下降;而中國債務回報率更高,相對風險較小,對境外投資者有很大吸引力。”

中國是世界第三大債券市場。不過目前,外資占比還非常小,且超過9成的外資持有的是低風險的國債、政策性銀行債。截至今年6月,外資銀行和境外機構持有的國債占國債總量的5.11%,外資銀行和境外機構持有的政策性銀行債,占政策性銀行債總量的2.81%。

中債登的數據顯示,從3月開始,外資銀行和境外機構已經連續4個月凈增持人民幣債券,其中6月凈增持近600億元,買入規模創歷史新高。

與之相對應的,是全球債券收益率的持續下行。

惠譽的報告稱,截至6月27日,全球負收益債券規模飆升至11.7萬億美元,比5月31日的10.4萬億美元,增加了12.5%。而在4月25日,惠譽統計到的全球負收益率債券規模是9.9萬億美元。

相對而言,今年上海發行的“2016年上海市政府專項債”、“2016年上海市政府定向承銷發行置換一般債券”、“2016年上海市政府定向承銷置換專項債券”,3-10年期債券的票面年利率,在2.52%~3.25%之間。

6月8日,由中國銀行作為全球協調人的中國財政部3年期30億元人民幣債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這是中國財政部首次在中國以外發行人民幣國債,最終認購倍數達2.8倍, 票面利率3.28%。金煜表示,這也說明目前人民幣債券有很強的吸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132

做公眾號年入2000萬?前提是你得有1000萬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7/157977.shtml

做公眾號年入2000萬?前提是你得有1000萬粉
紀衛寧 紀衛寧

做公眾號年入2000萬?前提是你得有1000萬粉

對於培養粉絲而言,今天的投入明天就是你的私人資產,永遠不會變,粉絲就是王道。

i黑馬訊 8月7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與達晨創投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黑馬創交會今日繼續舉行,愛美互動創始人、黑馬會新媒體分會發起人紀衛寧出席活動並發表主題為《創新傳播的生態更替》的演講。

紀衛寧在演講中表示,整個生態的變化迫使傳統企業、媒體向新媒體轉型,收入和生存的壓力,逼迫它們不得不去重新學習。

談及粉絲的增長,紀衛寧認為,現階段做粉絲是非常困難的,已經過了紅利期,成本大漲,但依舊值得做。在他看來,新媒體時代粉絲就是王道。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的演講節選: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其實是講我們自己轉型的故事。

先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愛美互動原來一直專註做女性消費傳媒,去年年底掛牌新三板。但是我們去年做了一個非常大的戰略轉型,我們把我們的網站弱化了,然後把所有的資源投入到新媒體方面的業務。

想跟大家分享的這個故事就是我們愛美互動怎麽做新媒體轉型。我們這個圈子是非常活躍的,都是社交大咖,也經常做交流,如何轉型其實是很多同行同業朋友特別想知道的。

生態變化倒逼企業做新媒體轉型

首先解釋一下我們為什麽要做這個轉型。其實從2013年開始,我們的愛美女性網的網站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用戶的訪問時長發生了很大的下滑,而且這條曲線一直往下走,今天還在往下走。其實最本質的原因就是整個生態發生了變化。訪問時長的下滑對我們的收入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我們收入停滯、利潤下滑,到今年很多同行也都出現了雪崩式下滑,那麽怎麽辦?

新媒體圈很多非常成功的,不管是網紅、大咖,還是草根,他們幾乎都不是從原來傳統媒體公司轉型過來的,很多人都是個體戶,兩三個人做出了一個非常牛的公眾號,有幾百萬粉絲,年收入非常高。對於傳統的企業、媒體、同行,我們的組織架構僵化了我們的進化,在原有的組織架構之下我們負責移動、社交的角色可能就只是一個小組,配備兩三個人,每年只有幾十萬的預算,然後就希望可以做幾百萬甚至千萬粉絲,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其實現在我們的對手已經變成了一個未知的選手,不管是人工智能的AlphaGo,還是來自於外星球的另外一個智慧,對於我們傳統媒體人員來講都是非常陌生的。我們不了解他的規則,也不知道怎麽從里面掙錢。所以,我們過去十年已經在處於下降通道的戰船上面逐漸沈沒了,但是很多人因為公司、行業還在,投放預算還在,一直沒有去做轉型,甚至還覺得日子過得不錯。直到今年我們發現不行了,訪問量不行了,收入開始雪崩。過去,我們一直在自己的戰船上運轉,但是後來發現不行了,這個時候才發現我們需要重新地去學習。

社交平臺,新的流量壟斷入口

在所有的APP里面,微信一家獨大,領先第二位的電商平臺和弱社交平臺五六倍以上的數據量。什麽是絕對性的碾壓性的優勢?數據、用戶,當你的用戶數據已經把其他的平臺全部遠遠拋離了,這個時候你已經成為壟斷了。

再看一下手機耗電量,現在輕度的社交用戶,他手機的耗電量在社交平臺上至少達到50%,黑馬會的朋友是重度的用戶,手機耗電量微信我相信可以達到80%以上了,非常可怕。

我們得出了一個非常嚇人的結論,微信、微博這些社交平臺,已經成為我們新一代壟斷的入口,我們今天說效率革命,效率來自於哪里?來自於一個新的平臺,這個平臺在逐漸地替代原有的搜索器和原有的瀏覽器。

Facebook今年5月份財報,他們提出2030年的戰略目標要達到50億用戶,它現在全球有17億的月活,包含它所有的APP群,它可能已經接近40億的用戶了。

所以,我們現在面臨著生態更替,原來吃飯的飯碗沒有了,要重新開始,社交平臺已經成為新的頂部的流量分配器。過去一年我作為一個老的媒體人,拜訪了100位在社交平臺里面做生意的大咖,每個人都是深度交流,向他們學習怎麽做媒體,怎麽做電商、生意。

粉絲是王道

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幹貨,現在社交系的人怎麽去掙錢?

現在微信有7.8個億的月活,5月底有57億的粉絲,然後30億的原文閱讀量(每天),30億的H5閱讀量,頭條的閱讀比例是5%-15%。我們對比一下兩個社交平臺微信、微博的數據,其實月活的數據差距並不大,差距最大的數據是使用深度,微信每個月547次的打開量和微博54次的打開量是10:1的比例,好比說我每天打開十次微信,只打開一次微博。

現在很多是一個大號行天下,這種模式是非常難複制的,必須要有很強的經紀人投入。我們原來的垂直網站進化成號矩陣,原來我們做一個號,現在可能做100個號,為什麽?因為只要覆蓋新的用戶,我就會做一個新的號,只要用戶是不同的,我就可以做不同的號,增加市場覆蓋率。透露一個比較敏感的數字,如果你有1000萬粉絲的話,你一年的收入可以達到2000萬~4000萬。

給大家一個結論,不管什麽東西,首先把粉絲做起來,全平臺的粉絲,不管是微博、微信,然後把你現在手頭上的粉絲除以57億就是你市場的占有率,如果你有1000萬粉絲,那你就占據這個平臺非常大的流量來源,我們不玩虛的,就講粉絲。

現在做粉絲費用很高,但要不要做?一定要做,因為今天的投入,明天就是你的私人資產,永遠不會變,粉絲就是王道。

現在我們站在十年一次的生態更替的爆炸點,上一個生態是搜索引擎,現在是移動社交,未來會有一個黃金的十年,現在我們的態度是什麽,毫無疑問,把所有的東西導進來,想盡辦法在這個新的生態里面重新構建屬於自己的新的商業模式。

粉絲 紀衛寧 新媒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