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詩選131201說八股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2/01/%E8%A9%A9%E9%81%B8131201%E8%AA%AA%E5%85%AB%E8%82%A1/

詩選131201

說八股

蕭律師執筆

 

「八股」,現在幾已成為「陳腐」、「老套」的同義詞。 八股,原是明、清科舉時代的一種文章形式,它本身並無善惡可言。 一般論者都認為八股是中國統治者用來做約束士子思想的工具。 我認為這是「想當然」居多,是否真的有理據支持這種說法? 我覺得這種文體是自然演變出來的,後來由統治者定為格式,再加上繁瑣而苛刻的技術要求。***

八股文的遠源,可追溯到北宋王安石、蘇轍諸家的「經義」,又可追溯到「律賦」等文體。 應考者必需具備許多作文章的技巧素養,在作文或答卷時隨手運用出來。 後來文體逐漸定型,陸續沉澱積累,再加些苛刻條件,遂成了明清科舉考試的「八股文」

八股文題目,是由皇帝或主考出的,題材多取自《四書》。 這種文體首先是「破題」、「承題」、「起講」三個小部分,合稱「冒子」,只為說明題意。 重要的是逐條逐項去發揮,把那個主題從上下、前後、正反、左右,講得面面俱到,常用八條四比。

 

〈破題〉

開頭「破題」,「破」即解開、分析的意思,規定只用兩句去概括,而且不能直說題義。

在科舉考場中,考卷數多,閱卷人少,題目一律,文體一律,閱卷的時限又短促,所以閱卷者先看破題;破得好,再看下去;破得不好,下面好嘢有限,「係咁先」。

例一:(題目:「子曰」) “匹夫而為百先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第一句點「子」,第二句點「曰」,說得非常透徹,而且絕對不能移到別人身上。)

例二:(題目:「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這是《四書》中每書的第一句,但彼此毫無關連。 破題:「道本乎天(「道」、「天」,切題中前二句」),家修而庭獻也(在家裡學習,貢獻於朝廷,破後二句,服未?)

 

〈承題、起講〉

破題後,用三句承接破題所說出的意思,叫承題。 現用清 蔣栻之 所作文做例。

題目: 「狗吠」。 出《孟子》「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是孟子對齊宣王說的話。

破題: “物又有以類應者,可以觀齊俗矣。”

狗吠上有雞鳴一詞,故說「又有」。 孟子是說齊國富庶,不是憑空說狗吠,用「觀齊俗」可以籠罩全題。

承題: “夫狗,亦民間之常畜也,乃即其吠而推之,其景象果如何耶?”

孟子以狗吠說明齊國富庶,其富庶的景象又如之如? 提出狗吠二字,必然表現狗吠的聲音,這就擴展到狗吠的背景,不愁沒話說了。

 

起講:

“若曰:辨物情者,所以觀國俗;睹物產者,所以驗民風。 吾嘗入齊人之疆,而竊嘆其聚俗之盛也。”

民生富庶,養狗就多了。 「吾」,指孟子,即擬孟子當時所說。」 「起講」可「代聖賢立言」,即站在聖賢立場「切身處地」地想,把題目再加闡述、分析。

“豈但征之雞鳴已哉!”

這個單句在此叫「接過」,是粘合劑。 八股苛刻要求之一,是不許「犯上」或「犯下」。 題目只出「狗吠」,如文中講了 “雞鳴”如何,就叫「犯上」;如講了 “達乎四境”如何,就算「犯下」。 這裡寫 “豈但雞鳴就完了嗎?” 下句潛台詞是: “還有狗吠呢!”

 

〈八股、四比〉

自功利之習既成,而人爭夸詐。故鬥雞之外,尤多走狗之雄。”

第一股, 從狗吠問題上想起走狗;走狗問題上又配上作陪襯的鬥雞。 這裡只提狗,並不沾「吠」。

自山海之資既啟,而户饒蓋藏,則吠夜之聲,不減司晨之唱。”

第二股,與第一股合為對聯。從人民收入富裕,說到養狗的漸多,狗吠之聲不比雞鳴少,仍沒正面露出狗吠,又仍暗用雞鳴陪襯。

“分瀝粒之餘甘,而馴擾優游,不過與彘豚並畜。 乃暮柝相傳,而人為之守望者,狗亦共之徼巡,蓋風雨晦明之間,呀呀者終宵而未靜矣。”

第三股,也是第二比的上聯。 進入了全篇要正面發揮的重要部分。 瀝粒餘甘、指洗米的剩餘, 與彘豚並畜,是說養狗和養豬一樣簡單。人在晚間或守望或巡夜,狗亦隨着出力。 呀呀是狗叫聲,因此常常整夜可以聽到。這裡既說出狗的用處,也說出狗的叫聲。

“撫胎伏之無傷,而塵囂角逐,亦只與牛犢同群。 乃夜扉既闔,而人樂其安居,狗尚嚴其戒備。蓋草露寒瀼之際,狺狺者達旦而未休矣。”

這是第四股,第二比的下聯。 說狗的繁殖增多,可與牛犢同群奔逐。每到人家入夜關門之後,人已安居,狗還在戒備。 露水滿地的草叢中,發出狗叫(狺狺)聲音。 這兩股,從狗的生活、繁殖、功用,歸到吠聲。

“瞻之以影,聽之以聲,非其見聞習熟而猙獰欲啖者,一若有異言異服之譏。”

第五股。狗從人的影、人的聲,辨別是否熟人。 如是生疏的人,便凶猛地去咬。這時牠的作用很像古代國境上遇有特殊語言、特殊服裝的人要加以稽查一樣。 譏在這裡是審查的意思。 前兩股已正面說出狗的功能,和狗聲的廣泛。似乎已無可多說了。這裡又提出狗能識別熟人生人,對生人進行攔阻、又吠又咬的情形。

 

“深巷之中,蓬門之下,苟其一唱嗥然而嘈雜齊喧者,並若有同聲同氣之助。”

第六股。前面說了狗在較遠範圍能加守護。這裡說一個小戶人家的門前,一狗一叫,眾狗齊叫,真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由是國風十五,而盧令志美,獨誇東海之強。”

第七股。從今天的狗追溯到古代的狗。《詩經》十五國風的「齊風」裡說到「盧令令」,盧是田犬,令令是犬帶的鈴鐺聲音。 齊國在東海之濱,盧令載在齊風,可以說為東海地方增強了聲譽。

 

“甚而食客三千,而狗盜爭雄,嘗脫西秦之險。”

第八股。齊國孟嘗君有三千門客,曾用雞嗚狗盜的手段,逃出了秦國。忽然抬出狗的光榮歷史,可說毫無遺憾了。

 

“苟使民居寥落,安能群吠之相呼;倘非萬室雲連,豈必村龐之四應也哉!”

用對句作結,說明「相聞而達乎四境」的原因。 即是說,如果齊國國內居民寥落,即有狗吠也不能連成一片。 正因為齊富,萬家相連,才有吠聲相應的盛况。這是中間暗藏著「達乎四境」的下文。這種收結,稱為「落下」。

 

我們現代應付考試,有許多所謂「攻略本」或「model answer」類,我也曾做過這類的寫手, 即將一些考試常遇到的試題作答,寫成標準答案。 由於八股文以《四書》為主,所以幾乎一般的題試都模擬過 。閱卷者很難知參試者是否抄習或「背」模擬答案,遂於出題處刁難,拿出《四書》中的一字半句為題。如上述截取《四書》中每書的第一句即是。

《論語》「周有八士」,卻只列七人,刻意漏去最後一人,但仍有人如此破題:「紀周士而得其七,皆兄也。」據說,不知是否真有其事,連《四書》中「子曰」前的○也作試題。 士子怎樣破題?「聖人之未言,其渾如也」。渾,渾沌不明,又與運同音,暗點圓圈。

 

 

資料來源:

書名:名家狀元八股文

編著:徐健順

出版:光明日報出版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58

《明年怎麼辦》四大對策 落實高中社區化 比八股作文不如抽籤 高中特招名額應降至15%

2014-06-23  TWM
 
 

 

變革需要魄力,過度妥協的政策變成「掛羊頭賣狗肉」,這正是初次上路的十二年國教目前的困境,解方其實也不難,最關鍵的著力點,是廢除特色招生、志願序扣分、落實就近入學及廢除作文比序。

撰文‧賴若函

面對二○一四年,十二年國教初上路的亂象,該如何化解考生與家長的憂慮?解決方法,不是返回考基測的回頭路,繼續用同一把尺量所有學生;而是落實高中社區化,才有可能讓每個學生的不同潛能、特質受到尊重,並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

對策1 打破名校本位主義特色招生名額高達75% 太過荒謬台北幾所明星學校釋出的免試名額只有二五%。其他七成五名額,則透過所謂的「特色招生」,舉行有如「小聯招」學科考試。如北一女、中山女高、成功高中和台中女中。這不僅讓免試入學成為空談,也扭曲了特色招生原意。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楊怡婷曾為文質疑,現行的特色招生名不副實,以傳統國、英、數等學科考試作為依據,各校怎麼可能找到符合學校發展特色的學生?

「明星高中如建、北特招名額太多,且課程亂。」台師大教育系教授黃乃熒說,真正的特色,是職業探索而非強化學科的能力應用。

「目前的特招,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為了提供明星學校考試招生的管道。」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陳超明強調,所謂的特色課程,應該是獨門配方、可以培養學生獨特核心能力的一系列課程,先找出想要培養的學生特質、能力,再來設計課程。

陳超明說,特色課程需要橫向與縱向設計,橫向是思考如何在不同科目間,給予相關能力的培養;縱向則要考慮高一到高三的課程連貫性。他舉例,當想念「法律系」、「英文系」的學生,馬上就會想到某所高中,才叫作特色高中。

明星高中的「特色」是掛羊頭賣狗肉,更諷刺的是,在原本教育部的規畫中,特色招生的名額最高是二五%,預計在二○一九年降到一五%,但是去年在明星高中的施壓下,教育部竟修法放寬至七五%。

「公立高中是國家的資源,不應該有挑學生的心態。」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批評,明星高中只想保有光環,拒絕高中社區化可帶來學生適性多元入學的好處,他建議教育部應對全面免試入學訂定時程,往取消特招、提升免試名額的方向前進。

十二年國教總綱委員、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也認為,目前的特色招生只是為了名校招生,應該廢除。

對策2 調整志願序扣分

每三名志願 算在同一分數群組目前申請免試入學方法除了看會考成績外,填志願也跟會考成績同等重要,兩者滿分都是三十分。會考成績拿五個A得到三十分,四個A得到二十八分;而填志願的時候,第一志願拿三十分,第二志願拿二十九分。所以,很多家長說,填錯志願影響很大。

謝國清分析,本來此制度希望引導學生就近入學,不讓大家一窩蜂從明星高中第一名開始填起。倘若,學生填的前幾志願都沒錄取,就有好幾分被扣掉,加上中高成績學生之間競爭激烈,少一分可能連掉三、四個志願。

原本用意良好,沒想到實際執行起來爭議很大,很多真的想就近入學的學生未必能如願。新北市中小學家長協會理事長李毓英曾表示,許多人為了保險起見會「高分低填」,導致成績落在平均之後的學生,想填的學校都被成績在前面學生佔走了,只能往更後面的學校就讀。

更甚者,成績好的學生,通常第一階段免試入學先填次佳志願,卡住名額卻不去報到,之後報名特色招生,若特招不理想,再參加第二階段免試,這樣的制度,間接讓中後段學生成為最大受害者。

在謝國清接觸考生家長的過程中,發現有許多家長其實沒有名校迷思,支持高中社區化、讓孩子就近入學,但是因為志願序的扣分方式,擔心孩子會高分低就,甚至落到偏遠的地方高中。

因此他建議,教育部應該提供公開資訊,包括附近高中職的招生量及國中畢業生數量,讓資訊充分透明,以目前嚴重少子化的狀況,絕對有助於解決家長的焦慮。

另外,可以修改現行的志願序扣分方法,把第一到第三志願算在同一分數群組(三十分),第四到第六志願算在同一分數群組(二十九分),依此類推,應可減少差一分就差很多志願的狀況。謝國清表示,這次桃園區就是採用類似作法,把每兩個志願算在同一群組。

對策3 重劃學區範圍

高中學區縮小 高職學區擴大除了會考成績與志願序,另外三十分就是多元表現,其中還包括選填學區分數。

目前,學區劃分採大學區制,全台分為十五個學區,例如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全部視為基北區,台中、南投都屬於中投區。在十五個學區中,雖有八個學區採用「就近入學」作為比序條件,但是幾乎都是送分,沒有鑑別度。

謝國清以竹苗區為例,整個新竹縣市、苗栗縣是那麼廣大的區域,除非是從別的學區跑來念,否則一律給五分,等於是人人有獎。然而,宜蘭區卻做了很好的示範,以羅東溪為界限,南、北分為兩區,剛好把最有名的宜蘭高中和羅東高中分開,若跨區填志願,會扣分。也因此,過去雖然羅東高中排名在宜蘭高中之前,但是在這次的制度下,就能名副其實發揮鼓勵就近入學的作用。

丁志仁建議,應當改變現在北北基全部算在同一學區的作法,以既有的高中和高職,規畫學區就近入學。而因為高職有不同類別,應採用大學區;高中則採用小學區。

為什麼原本該減輕升學壓力的十二年國教,學生的壓力反而變大?因為除了原來的學科壓力外,還需要別的篩選項目,例如:基北區拿作文來評比,導致大家還要去補作文。

對策4 抽籤取代作文

補習只是複製八股文 扭曲學習「考作文,是扭曲學習本質,無法提升學生作文的能力。」丁志仁主張,在今年高分群學生以作文定生死的狀況之下,為了不讓更多的學生被送到補習班,學習八股作文,應該免除作文比序,同分情況下,就抽籤決定。

黃乃熒也認為,作文是鑑別國語文學習成果,不應該變成決戰點,作為比序項目並不合理。謝國清建議,明年應把作文比序移到最後面,不讓它左右生死,若有同分,就照國、英、數、社、自的順序比較。

「抽籤對國中教育正常化,絕對是有利的。」教養專家陳安儀認為,師大附中在招收美術、音樂班學生時,還要看學科五科的成績,明擺著是要招收好學生,一點意義也沒有,無助於學生朝適性發展。

十二年國教發展至今,雖然高喊免試入學,但是實際制度面卻停留在精英主義的思惟中。

明星高中裡,除了高雄中學校長謝文斌表明,將在明年採取完全免試入學、不採特招;加上雄中、雄女這幾年有仿繁星的制度,給予高雄區各國中保障入學的名額外,其餘學校仍以精英主義的心態,讓特色招生變相取代過往的基測,分數決定一切。現行的入學制度既複雜、又無法實質帶來就近入學的效果,讓學生不分成績好壞,全都人心惶惶。

「想要做好高中社區化,課程是首先應該改革的。」丁志仁強調,特色課程可以分為兩種,學術類的課程,應與大專做師資、課程結合;生活類的課程,則與社區大學做結合,才能讓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逐漸找到符合自己的性向。

民生國中校長孫明峰說,第一線的老師也應該要再加油。目前大學英文、數學都有配合應用產業的特性,這樣的概念應該逐漸往下延伸,發展學校特色,一方面要和學科結合,發展跨學科統整的配置規畫能力,另外也要符合產業需求。

另外,高中社區化也面對偏遠地區高中數量不足的問題,謝國清建議,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教育部不妨把國中改為完全中學,師資、教室、資源都是足夠的,就能避免偏遠地區的學生(如新北市三芝區),沒有高中可念的窘境。

面對多年來考試領導教學,台灣的年輕人在國中三年,不但無法適才適性發展,還背負龐大考試壓力、身心失衡。十二年國教的改革勢在必行,但是距離落實「免試入學」,強調尊重差異、肯定多元的這條路上,我們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但顯然,教改的速度只能更快,否則今年的亂象還會再延續,未來有更多的學生與家長會經歷跟今年一樣的煎熬。如果,十二年國教終歸是台灣要走的路,何不就此大膽地往前走!

為何不能學9年國教一步到位?

我是9年國教第一屆的學生,記得是在小學五年級時,突然聽到升「初中」不用再經過聯考了,當時一開始,老師半信半疑,所以依舊按照慣性進行著考試和體罰,不過到了六年級,確定可以免試分發到就近的國中,於是聯考的壓力一下子大大地解除,感覺上社會也很快接受了教育政策的大改變,並沒有引起像最近12年國教實施時的紛紛擾擾。

若就時空背景來比較,9年國教是在威權時代,由最高當局一聲令下拍板定案,雖然有許多配套措施都尚未準備妥當,如師資、教材、學校空間等,但在類似軍事行動的全面動員下,也就在最短期限內完成了任務。事後想起來,我就讀的國中其實是由軍警營舍匆促讓出,各項設備因陋就簡,十分的陽春,但許多同學是由小學一起進入國中,加上是在熟悉的社區,讀國中的感覺算是相當快樂的(尤其在國中還沒有為升學率拚得你死我活時,我們那一屆似乎享受到了難得的自由時光)。

可惜到了我們這一代自己有了小孩,卻沒有能力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合理的教育環境,1994年的410教育改革運動,曾經燃起過一線希望,結果幾經蹉跎,我的一對兒女根本等不到12年國教,而他們念國中時,高中聯考的陰影仍然扭曲了正常教學,很難形容他們的學習是一種適性、自主,又可以培養創造力的學習。

或許不少家長認為今年上路的12年國教,是把學生當作白老鼠,各種會考、特招,加上超額比序的繁瑣規定,讓家長和學生無所適從、怨聲載道。這時候如果聽到有人說:可惜自己小孩沒能享受到12年國教,似乎會覺得是說風涼話。的確,從媒體的報導來看,家長們的反彈不是沒有道理,因為若是比照9年國教,根本就應該完全免試,即使設計了檢核國中學習成果的會考,也不應該用來作為篩選和分發的依據,遑論一大堆違反教育原理的「比序」發明!

那麼,我應該慶幸自己的下一代躲過了白老鼠的煎熬嗎?我倒不這麼想,畢竟照道理說,12年國教一定會比9年國教來得準備充分,問題來自決策者缺少確立目標(免試)的魄力,與解決問題(分發機制)的智慧,結果是政策搖擺不定,使得所有當事人都成了受害者,我們惟有期待不合理的制度能夠盡快修正,難道我們比威權時代更無能滿足下一代接受正常教育的「權益」嗎?

(顧忠華╱政大兼任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