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隨筆:「多元化」的思考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yvn.html
 如果有這樣的一家公司,開始時做雜誌,接著賣唱片,再接著做航空運輸、做鐵路生意,後來乾脆涉及軟飲料行業,做電信,進軍數字音樂,開拓太空旅遊......如果你是精明的投資者,估計不會對它感興趣,因為它太不務正業了,而不務正業的公司一般難以取得長足的發展。換做我也會這麼想。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舉例力證這種觀點的正確性,比如可口可樂曾經因為試圖多元化而失敗。彼得·林奇是堅決避開「多元化」的公司的,尤其是那些緊貼潮流進行多元併購的公司,因為多元化的最終結果往往導致「多元惡化」。但是投資果真如此的簡單嗎?

   上面說的這家公司是維珍(Virgin Group),由著名的英國商人理查德·布蘭森爵士創辦。這家公司從1971年創立至今,現在它已經擁有了幾百傢俬有公司,它是多家使用「維珍」作為品牌名稱的企業所組成的集團,跨越了空運、服裝、軟性飲料、計算機遊戲、電信運營、金融服務、唱片甚至包括安全套等許多領域、價值億美元,是英國很成功的最大的私營企業。理查德·布蘭森曾經為此寫了一本書《商界裸奔:理查德布蘭森與他的維珍之旅》,揭開了他冒險、精彩、大膽的商業生涯中令人難以置信的面紗,探討了維珍為什麼能躋身於世界上最頂尖的超級品牌行列的原因。

   維珍實際上是一個誰也無法說清其產品到底是什麼的品牌,但卻構架起一個350家公司組成的商業帝國。究其原因,是因為維珍在消費者心目中既不是飲料,也不是唱片,更不是航空公司或通信公司。維珍就是維珍,它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的感覺是單一的無法滿足的,更是其他品牌無法比擬的。在消費者心目中,它是一種追求自由,體驗創新和樂趣,享受價值的象徵。「維珍」(Virgin)這個詞本身就性感,容易產生聯想並過目不忘。它意味著一種生活態度: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叛逆、開放、崇尚自由以及極度珍貴的浪漫。當消費者把維珍看成品質、價值、創新、娛樂、挑戰的代名詞,維珍品牌就成為一種終身關係,這樣就不會限制它跨行業的延伸。

   維珍並不只是個例,這樣的多樣化同樣也發生在愛馬仕身上。愛馬仕從為皇家提供馬具開始,經過百餘年發展,以頂級奢侈定位,將旗下產品發展到香水、箱包、服裝乃至私人飛機等許多領域。在全球的銷售額達幾百億美元。再看看其他的一些企業,萬寶路可以生產香煙,也可以銷售服裝。寶馬可以製造汽車,也可以銷售手錶。百事可以把產品線延伸到食品、服裝等行業。寶潔則能夠將產品延伸到整個消費品領域。

  品牌研究專家陳辰和辜思厲先生都認為,一個成功的品牌永遠都在為自己尋求更多的空間,而大多數人所篤信的細分市場、產品定位的那套做法,不過是為小孩子準備的一種簡單的把戲。沒有放眼全局,狹小的細分市場最終可能走進死胡同。因為絕大多數的產品需求,都會有消亡的一天。愛馬仕正是放棄了馬鞍,才贏得了今天。——呵呵,這不是挑戰赫爾曼·西蒙和傑克·特勞特先生嗎?   

   不要問我是不是喜歡多元化了,其實我的想法可能與你是一樣的。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說中的第一句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企業的成功與失敗可能也與此一樣。那就是,企業的成功總是相似的(因此《基業長青》等成功學著作總是讓人覺得大同小異。只記得成功,沒有防範失敗,往往容易招致失敗),企業的失敗卻各有各的原因(因此查理·芒格先生喜歡研究失敗,研究失敗透徹了,成功的機率可能增加)。以某種公司來劃分說可以投資或不可以投資,本身就是一種畫地為牢的做法。一旦陷入這樣的認識慣性,投資可能就成為了一種折磨和痛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37

成功容易招致自我毀滅 一隻花蛤

http://xueqiu.com/9927088462/23824695
——讀《毀滅優秀公司的七宗罪》
   問題的由來。阿里·德赫斯曾經寫了一本書《長壽公司》。在那本書中,德赫斯發現,截止到1983年,1970年的《財富》500強公司中有1/3已不復存在,它們不是被收購、兼併,就是被拆分。德赫斯還引用的一項荷蘭的研究表明,在日本和歐洲,公司的平均生命週期是12.5年。並且,德國公司的生命週期已經從45年縮短至18年;法國從13年縮短至9年;英國從10年縮短至4年。
  湯姆·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在他們所著的《追求卓越》中,那些備受他們讚譽的62家「卓越」公司,在隨後的20年中,其中絕大多數公司,比如西爾斯、施樂、IBM和柯達等等一些優秀公司,都遭遇了嚴重的困難。有些公司似乎成功地擺脫了困境,有些公司正在為擺脫困境而頑強掙扎,有些公司則已經倒閉或在未來的不久也將倒閉。於是就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優秀公司為什麼會衰敗?
 埃默裡大學教授傑格迪什·謝斯先生長期關注這個問題。謝斯教授最感興趣的是,這些作為卓越公司的代表後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連卓越公司都會土崩瓦解?為什麼優秀公司都在重蹈覆轍?怎樣避免衰敗宿命的罪與罰? 謝斯發現,當公司走向卓越時,它們常常會在不經意間養成影響其成功的壞習慣。這些致命的毀滅自己的習慣,歸結起來就是:自欺欺人、傲慢、自滿、競爭力依賴、競爭近視、數量沉迷以及領地守護,它們構成了「毀滅優秀公司的七宗罪」,這也是書名的由來。
 當公司走向卓越時,它們常常會在不經意間養成影響其成功的壞習慣。 隨著時間的流逝,壞習慣有時會變得非常嚴重並使公司不能自拔。其中最大的壞習慣,即毀滅優秀公司的第一宗罪「自欺欺人」,是導致其他六宗罪的根源。自欺欺人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反應,是一種用來逃避面對痛苦事實的可靠的防禦機制。比如,一些「優秀」公司將自身存在的問題歸咎於外因,諸如天氣、戰爭、貨幣貶值等等,總是很容易地找到藉口。當一個公司走過卑微的初期階段,開始為自己的偉大創造神話時,自欺欺人似乎就開始了。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公司本身並沒有改變什麼,它的成功可能如同菲爾·羅森維所說的,一家公司之所以會績效卓越,往往是許多複雜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結果。而這些因素,即使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嚴謹地加以推論,也僅能解開其中部分之謎而已,更別說要將這些因素輕易說成是所有企業經營管理的成敗之鑑。只是它的成功一旦籠罩上「光環效應」的時候,公司就會漸漸地產生傲慢的傾向,並開始相信媒體賦予它塑造起來的形象。於是,就有了我們熟知的故事:成功招致自我毀滅。換句話也就是說,在彷彿昂揚向上的表象之下,其衰敗的波濤也暗自洶湧。
 不過,作者又樂觀地認為,壞習慣是可以改掉和克服的。其轉折點通常是由危機引起的。危機出現的形式或者是新競爭對手的出現,或者是市場份額的突然減少,或者是技術進步導致公司落伍。出現諸如此類的變化能夠招致厄運,但是也可能迫使公司改掉其不良的行為模式。謝斯觀察到,許多公司正積極約束其壞習慣,改變其行為,一些公司已經做到了並處在「康復」期。謝斯說他的觀點是積極的:「如果你願意客觀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你就能徹底改變自己。」
  投資者該怎麼做?學會識別這些壞習慣顯然很重要,並且能夠在其優秀「基因」尚未消失之前提前出局。壞習慣總是有徵兆的。謝斯教授在分析每一種壞習慣後,都列出了出現的徵兆,幫助我們辨別。認識到問題是關鍵,市場份額下降、淨損失和股價的大幅下跌都是容易認識到的部分。最困難的是,今天可行的做法也許明天就會行不通。有一點必須清楚,優秀公司也可能過眼云煙,正如水晶蒼蠅拍在我微博中所評論的,但這不代表研究優秀本身將失去意義,因為投資並不需要伴隨到海枯石爛,可以只選擇最美好的年華。這與研究失敗的原因並不矛盾,但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好的,然後也要知道都是怎麼壞事的。保持謹慎客觀,才能構成完整的認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88

投資確實不簡單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z7f.html
 
——談反向投資
   投資不簡單,反向投資更不簡單,因此本文並不想鼓勵你成為一個反向投資者。但是我願意思考。這是因為從長期看,市場確實對好消息或壞消息都反應過度,一個階段表現特別好或特別差的股票在下一個階段一般會出現相反的情況。當然這個所謂的階段不能以月來計算,而應該用年。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夠理解反向投資的策略。
   反向投資的策略有多種,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購買「輸家」,一種是期望值博弈。
   一、購買「輸家」。所謂的「輸家」是指公司或項目效益差,或增長率下降,或管理不善,或三者同時兼而有之,或出自其他原因,致使股價劇烈下跌,被市場無情地懲罰並拋棄,成為典型的「輸家」。(反之,則可以稱為「贏家」。)
  不過,金融市場經常會出現神奇的「均值回歸」效應。比如,在過去5年裡上漲幅度最大的股票比其他股票在下一個5年更有可能下降,而過去5年下降幅度最大的股票比其他股票上漲的可能性要大。這就是那些願意購買「輸家」的股票、出售或避免購買上漲幅度最大的「贏家」股票的原因。
   紐約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阿斯沃斯·達摩達蘭在他的一本著作中舉證說,有兩位叫DeBondt和Thaler的研究者曾建立了從1933-1978年每年一個的由35種股票組成的「贏家」投資組合,這些股票由前一年是上漲幅度最大的股票;他們還建立了一組由35種股票組成的「輸家」投資組合,這些股票由前一年是下跌幅度最大的股票。他們觀察到,購買了上一年35種輸家股票,並把股票持有5年的投資者得到高出市場收益率大約30%的累積超額收益率,比購買贏家股票的投資者收益率高40%。
  當然,我們要慎重使用統計樣本及其數據,因為他們或許誇大了輸家投資組合的潛在收益率。比如,12月創建的輸家投資組合可能要比6月創建的輸家投資組合賺得的收益率要高得多,又比如,超額收益來自幾個收益率特別好的股票而不是投資組合普遍的業績情況等等。
   無論如何,如果我們想購買輸家股票,一定要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因為DeBondt和Thale的研究也顯示,在1941-1964年,輸家股票用了28個月才超過贏家股票;在1965-1989年輸家股票甚至用了36個月還沒有開始超過贏家股票。我們能等三年嗎?如果我們缺乏耐心,持有的時間較短,不但顆粒無收,還可能以虧損出局而告終。所以,購買輸家股票的關鍵在於,是否具備長期持有這種股票的能力。
  二、期望值博弈。市場對於贏家股票的期望值往往高之又高,而對輸家股票的期望值總是低之又低。如果我們能夠看出其中的玄機,那麼我們就有可能購買後者而出售前者。
   好公司也可能成為壞投資,差公司也可能成為好投資。購買經營良好的公司,期望這些公司收益的增長會使其價格上漲的任何投資策略都是危險的,因為它忽略了公司目前的價格已經反映了公司的管理和資產質量這一可能性。如果當前價格是正確的,最大的危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司的光環將褪去,市場給予的獎勵將耗盡。當市場誇大公司價值的時候,就算公司在增長,也只能導致較差的收益率。只有在市場低估了公司質量的時候,才有可能賺得超額收益。克萊曼(Clayman)公司的一項研究表明,1981年對業績不突出的公司投資的100美元到1986年增長到298美元;對業績卓越的公司投資100美元到1986年僅增長到182美元。雖然這項研究沒有考慮風險因素,但是它的確提供了好公司不一定是好投資,差公司也可能成為好投資的證據。
  期望值博弈並不比購買輸家來得容易。與購買輸家的策略相同,期望值博弈回報的期限也可能會很長,並且還可能冒著很大的風險:1、績效不好的公司不一定都是管理不善的公司。它們中的一些公司由於長期處於不景氣、見不到轉機的行業,完全有可能在將來仍然績效不佳。但是如果它們的經營狀況良好的話,那麼成功的幾率可能會很高。換言之,只有公司有改進的潛力,才有可能看到股價的上漲。2、績效不好的公司可能就是管理不善。如果公司的管理層地位很牢固,未來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大的績效改進。除非你有能力改換現行的管理層,否則你幾乎沒有什麼辦法。並且你還可能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在管理沒有得到改善之前,你的投資組合可能變得越來越差,從而給這個投資組合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當然還有其他的風險。
  因此,購買輸家股票或期望值博弈並不能保證我們會成功,這種策略也可能被證明是不切實際的。除非我們具備以下的條件,正如阿斯沃斯·達摩達蘭教授所建議的:1、由於這種股票需要很長時間才可能恢復,所以必須具備多年持有該股票的能力;2、輸家中的一些公司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因此應該採用多元化投資策略,這樣的話,你的總收入不會因為有些股票失去價值而變得極其不穩定;3、輸家股票的壞消息可能特別多,比如資不抵債或管理混亂或決策失敗,加上其他投資者拋售的力度加大,股價勢必進一步深跌,持有意味著倍受煎熬。到後來,隨著負面意見的不斷升級,變得更難以堅持保留這些股票。這時候,就必須堅持自己的立場,並需要極大的勇氣,以取得該策略的成功。建議只是建議,要做到卻不易,因此投資確實不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59

未曾注意到的價值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z9c.html
沃倫·巴菲特說,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那麼,什麼是價值?什麼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你可以回答說是「經濟護城河」,這沒有錯。而當我確認什麼才是公司高價值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說,它有助於改善公司的績效,或是有利於公司完全區別於其競爭對手,這就是公司的價值。你可能對其視而不見,但是它卻能夠滿足顧客的需求,為企業創造價值,並使企業在競爭中出乎其類而拔乎其萃。以下列舉兩個例子,看看這兩家公司是如何創造「價值」的。

   第一個案例:美鋁公司。美鋁公司是世界鋁生產製造業的領導者,致力於生產鋁這種具有可持續性的產品,其主要產品包括壓延產品、輪轂、鍛件、緊固件系統、精密鑄件以及建築系統領域的解決方案等,其技術還涉及包括鈦鎳超級合金在內的其他輕金屬。

  不過,1991年當保羅·奧尼爾入主美鋁時,美鋁已經是老態龍鍾而步履蹣跚了。因此奧尼爾需要「突飛猛進的實質性改進」。他認為必須以安全性推動企業飛躍,超越競爭對手。他將目光投向最基礎最實在的東西——安全。「安全」這個詞在今天最平常不過了,但在那時卻少有人提高到戰略的層面上。許多企業天天喊著「安全生產」之類的口號,實際上卻安全事故不斷。

  奧尼爾重新審視了安全對公司的重要性,認為,安全是一個表明企業經營業績如何或是可能會如何的首要問題。因此他要求安全的任務必須包括如下幾點:1、確認安全的工作環境,避免員工駕車時參加電話會議等。2、穿戴安全服飾,要求員工在工作期間必須佩戴硬質頭盔和穿放熱工作服。3、為不同崗位配備具有相應資歷的人員,減少人員錯配情況的發生。

  美鋁始終把工作與「零工傷」結合在一起的思想,深入到每個員工的內心深處。奧尼爾就任時,美鋁百人重傷事故為1.44人次,這已經優於整個美國製造業的4.73人次。奧尼爾就任後,其傷病事故率更是減少至0.75人次,這對於像美鋁這樣採礦和熔煉類的企業來說,絕對是不可思議的。美鋁對安全生產的高度重視為提高員工的士氣帶來了顯著效果,反過來也提高了企業的經營績效,為公司在勞動力就業市場上贏得聲譽。

  在奧尼爾擔任首席執行官期間,美鋁公司的年收入飛漲了1400%,從15億美元增加至230億美元。這是奧尼爾重視和落實安全措施的結果,這個結果也提高了美鋁的經營成果和股價。一位退休的公司董事在談到奧尼爾時說,他最大的影響力,就是把一個從事「老經濟」的企業轉變成一個具有「新經濟」色彩的企業。美鋁的安全公司說明了,最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第二個案例,紐曼公司。保羅·紐曼是風靡全球的影星。1980年,紐曼突發其想,決定親手調製一批色拉調味品,作為禮物送給朋友們,那個時候的食品市場裡的調味品大都是防腐劑和人工味精,他更喜歡橄欖油、芥末、紅葡萄酒,有的時候還會加一些大蒜和洋蔥。僅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紐曼就把要送給朋友的調味品做完了,他把它們放入一個大桶中,突然靈機一動:為什麼不能把這些調味品用瓶子裝好,賣到一些商場呢?1982年9月,紐曼對《紐約時報》的美食評論家米米·謝拉頓說:「我之所以決定走進調味品工業的原因,是因為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需要一種完全不同的動力之源。」

   紐曼對食物醬汁的要求很高,甚至到外面的知名餐廳用餐,他還是覺得自己做的醬汁最棒,還會跑到廚房裡跟對方要材料來調配自己的醬汁,所以他們決定自創品牌來賣這麼棒的色拉醬。一開始照例他們去找營銷顧問公司,當然對方慎重來做簡報,告訴他們要花100多萬美元來做市場調查跟分析。聽完之後他們決定花40美元找鄰居朋友來試吃就夠了。

   紐曼保持一貫的赤子之心,把做生意當成娛樂。他們曾經推出家族私傳的檸檬汁,當時紐曼還對外宣稱喝了它可以恢復童貞。就是用這些不按牌理出牌的方法,他們越來越成功,同時還保有熱情跟快樂。1982年,紐曼註冊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商標,銷售他在廚房裡自制的色拉調料。從一開始他就把掙來的每一分錢捐給慈善事業。紐曼說,如果只是憑自己的名聲「填補自己的腰包」,無異於赤裸裸的剝削。

  沒錯,紐曼的根本目標是賺錢,但是也只有賺錢,他才有錢可捐。因此他只關心對慈善機構最有價值的東西。他的經營口號是「以毫無廉恥的剝削支持公益事業」以及「二月以來最精美絕倫的美味」。紐曼公司的產品在擺上貨架之前,都要經過嚴格的品味測試,並且有些產品要歷經兩年之久才能上市,所以紐曼公司的零售商提供的商品從未破壞過公司的健康與品味的標準。

  對於紐曼公司的19位員工而言,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選擇接受公司利潤捐助的慈善機構,實際上公司的每一分利潤都屬於紐曼公司基金會。選擇慈善機構和確定捐助對象不僅對公司創建者至關重要,對公司客戶也非常重要。紐曼曾說,「他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我是誰。我認為他們購買公司產品純粹是因為慈善事業。」管理大師裡克·麥裡菲爾德對此評論說,紐曼創造了「美味之外的價值」,因此「對於組織擁有的高價值『任務』,我們可以選擇的方案几乎是無限的。」

   查理·芒格先生指出,所有聰明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獲得比你的付出更多的東西,但是你必須先評估一個企業的價值,然後才能評估它股票的價值。企業的價值,既包括企業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以及它所處的行業情況;也包括當今及未來的制度大氣候,勞動力、供應商和客戶關係的狀況,技術變化的潛在影響,競爭優勢和劣勢,定價威力,環境問題,還有很重要的潛在風險變為現實的可能性;還包括了產品、市場、商標、僱員、分銷渠道、社會潮流等等。看起來,像美鋁公司和紐曼公司那樣的價值一定是投資者未曾注意到的價值,而這樣的價值對於理解一家企業卻極具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779

難在洞悉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zfg.html
有人要尋找「偉大」的公司?這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只是「偉大」的公司可能只有在事後才知道哪個公司是偉大的,因此未免讓人沮喪。彼得·林奇很早就有這樣的論斷,「偉大的股票永遠是意外。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有誰在買入沃爾瑪的時候就知道他可以賺500倍,那麼我覺得他是外星人。你永遠不可能在事前知道誰是偉大的公司。」

   在現代商業史中,惠普公司的故事很有意思,非常值得我們研究。因為惠普公司曾經歷過偉大的時刻,也經歷過不那麼偉大的時刻,可以詮釋彼得·林奇的投資思想。

    惠普在商業史上擁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開端。1934年,剛從斯坦福大學電氣工程系畢業的戴維·普克和比爾·惠利去科羅拉多山脈進行了一次為期兩週的垂釣野外露營。由於彼此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一致,結成了一對摯友。此後,比爾在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繼續研究生學業,而戴維則在通用電氣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受斯坦福大學教授及導師FredTerman的鼓勵和支持,二人決定開辦公司並自己經營。1938年,戴維夫婦遷居至加利福尼亞州帕羅奧多市艾迪森大街376號。比爾·休利特就在這棟房子後面租了一間小屋。比爾和戴維用538美元作為流動資金,並利用業餘時間在車庫裡開展工作。

   比爾利用其研究課題負反饋研製成功了惠普第一台產品:阻容式聲頻振盪器(HP200A),這是一種用於測試音響設備的電子儀器。這款產品的價格為54.4美元。後來迪斯尼電影公司訂購了8台振盪器(HP200B)用於製作電影《幻想曲》。此後,惠普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由於合夥企業的產品即在工程界和科學界中大受歡迎。比爾和戴維與銷售代理簽約,以將其暢銷產品向整個美國市場上投放。二戰爆發後,美國政府對電子儀器的訂單似雪片般越舞越多。惠普新產品不斷增加。1943年,惠普因開發出信號發生儀及雷達干擾儀,從而進入微波技術領域。惠普因其成套系列的微波測試產品而被公認為信號發生器行業的領先者。

   在20世紀50年代,惠普進入了其增長和成熟期階段,公司掌握了很多電子「新興」技術並瞭解到其成長的內部動因。但是50年代卻是經濟低迷的時期,由於訂單數量下降,公司不得不解僱一些員工。普克覺得這段經歷令人非常痛苦。而「如何」成長和公司增長「多少」同樣讓人爭論不休。就在這時,惠普制定了公司發展目標,這一目標後來成為其獨特管理哲學的基礎。惠普自此走向一條全球化經營管理的道路。結果就是,從50年代到70年代,惠普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公司了。在那段時間裡,惠普生產了一大批極具里程碑式的產品,其中包括了原子鐘、科學計算器等。一位非常著名的商業作家宣稱,那個年代的惠普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

   20世紀70年代末,戴維·普克和比爾·惠利退休了。雖然惠普迅速發展了將近40年,可是他們的繼任者卻遭遇了越來越多的困擾。到1990年,惠普的銷售額和利潤都出現了停滯的現象。惠普開始了「強勢回歸」的階段。連惠普的員工也明顯地感覺到公司迷失了方向。於是戴維·普克和比爾·惠利又被重新請回公司。到他們再次離開惠普時,公司又復活了,成為財富榜上發展最快的50家公司之一,似乎又成了「最偉大的公司」。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在接下來的15年裡,惠普更換過許多首席執行官,有兩任是公司內部產生的,第三任是僱用來的「超級巨星」,可是他們中的任何人都沒有使惠普重振昔日的輝煌。

   現在的惠普和普克時期的惠普一樣具有創造力嗎?當然不是。但是至少現在的惠普同樣成功。2007年,惠普成為史上第一個年收入突破1000億美元的IT公司。2009年超過戴爾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商,同時還是噴墨、大型激光打印機以及其他打印機市場中的領頭羊。同時惠普還在IT服務商中排名第二,是世界上第六大軟件公司,是美國「最環保」的大型公司。惠普曾經迷失了前進的方向,並且經歷了垂死掙扎。但是最近5年又轉變為一個富有活力的成功公司。惠普的故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理想的公司模型,也沒有一套完美的永恆的成功理論。

   未來惠普會怎樣,我不知道。但是惠普確實曾經偉大過,也確實曾經不那麼偉大過。蘋果也曾經偉大了一陣子,可是最近似乎就不那麼偉大了。雅芳過去曾經也很偉大,但後來卻很悲慘,15年裡股價從160美元跌到35美元。因此彼得·林奇先生告誡我們,當你聽到「這是下一個偉大的公司」的時候,趕緊試著中斷你的思維不要聽後面的話,因為後面的話將永遠是激動人心的。下一個偉大的公司更是永遠都沒有成功過。下一個玩具反斗城沒有成功,下一個家德寶沒有成功,下一個施樂沒有成功——施樂自己做的也不是很好,下一個麥當勞等等都失敗了——要「偉大」實在不容易。

   很顯然,假設有人能夠在洞悉像惠普那樣的「偉大」的基因,乘著它不那麼偉大的時刻買進,一直持有到它很偉大的時刻將其賣出,那麼肯定是一筆很好的投資。但是,假設有人乘著它很偉大的時刻買進,一旦它顯得不那麼偉大的時刻,那麼肯定是一筆很差的投資。難就難在我們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變得偉大或繼續偉大下去。彼得·林奇說得對,你永遠不可能在事前知道誰是偉大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42

遙遠的小漁村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zhc.html
      (這是一篇發表在QQ空間裡的文章,寫於2013.4.10)   
      
      我與鴻毅已有30餘年不相見矣。去年11月18日那一天,我突發奇想,在百度中搜索「鴻毅」的字樣,不久,鴻毅的新浪博客映入我的眼裡,但我不能斷定就是鴻毅本人。我審視他的博客,其中有一篇《別夢驚斷處,依舊是半山》的文章,那是一篇同學紀念冊的卷首語。雖然只是卷首語,卻讓人情不能已,感概至深,很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意味。我試著在博客中給他發紙條,怯怯地問,鴻毅,你是79級中文2班的嗎?第二天晚上,鴻毅回覆說,是的,你是哪一位,該是我的同學吧?於是我們就這樣聯繫上了。失落了30年的時光就這樣重新對接了,人生中肯定再也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了。只是這樣的穿越時空的對接,又使我覺得十分悵然,「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用在這裡可能不合適,但我認為沒有什麼比這一句更貼切的了。 
      回想30多年前,我們都風華正茂,青春年少,一起跨入西山的大門。那一代人的一小部分,也正因為有幸上了大學,而曾被譽為「天之驕子」。那時候的鴻毅正是翩翩美少年,才華出眾,是「少膺瓊蘭之美、長有聖賢之智」的人物,像我一樣真正的喜愛文學,不過那時他的文章
我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真正掀起我情感閘門的是在30年以後他的博文,我很詫異像我這樣年齡的人竟然還存有如此的情感。
     鴻毅的文章裡經常瀰漫著一層如輕霧般淡淡的憂傷:那可能是一種「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的憂傷;也可能是一種「斷香殘香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的憂傷;還可能是一種「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的憂傷是的,我的思念應該與鴻毅相似,但是卻只能「任憑滄海冷月空照,任憑遙遠的濤聲嘆息在耳畔」而無人知。三十年果然如一夢,與鴻毅不同的是,許多應該忘卻的,我卻沒有忘卻,並且這樣的記憶,總是縈繞在我的心靈深處而無法揮去。鴻毅能夠把如歌如夢的年華交給了半山,半山也把一廓未經修飾過的生活原裝原樣地交還了他,而我卻不知道把那個燦爛的年華交給了誰,空有凌云志,喋血黃昏空喋血,只是不見了舊日雄風。
     於是我把所有的情感都寄託在陳蓉暉的小提琴演奏曲《遙遠的小漁村》裡。陳蓉暉的演奏細膩柔美,音色純淨明亮:隨著海潮湧浪,主旋律以樸素的獨奏開始,緩緩地拉開了小漁村的序曲。悠揚而渺遠的曲調,表現出對小漁村的無限深情。那是一個真實而又虛無的漁村:或者是晚霞夕照,或者是春花秋月,或者是山巒疊翠,或者還是炊煙裊裊.....那個小漁村我肯定從未生活過,但我能夠想像鴻毅卻可能生活過。
      果然,當我把這首琴曲的視頻發給鴻毅的時候,鴻毅竟然說,
那個視頻中許多畫面,正是他的半山邊上的海邊景象。那些舢板,還有海上的漁台,在他曾經的十多年中是多麼的司空見慣。只是這首《遙遠的小漁村》,如此有感染力的音樂,現在才聽到,確實遺憾。鴻毅的這種說法,讓我徹底的心旌搖動:世間的一些事情就是這樣的神奇。我從未到過半山,但是我欣賞的畫面卻是半山而我卻不之知,並且,這個半山竟然就是鴻毅日思夜想的故鄉。鴻毅所說的半山就是嘉池山。嘉池山上有一處地方叫「招手岩」,據說那是黃岐半島最亮麗的風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先生曾經到過那裡,留下了「和暖如春意欲融,嘉池山上鼓東風,東西犬島波濤外,南北竿塘煙霧中」的美好詩句。
      鴻毅在那篇文章裡說,他希望自己在將來的某個黃昏或夜晚,在萋萋蓑草和蟋蟀彈唱的世界裡,能再一次獨臥老屋牆角,看半山低垂的暮云,或凝望蒼穹迷亂的星空,想著曾經在這老屋裡住過的每一個人,想著在這裡發生過的每一件事。因為每一個在這裡住過的人,都有過關於這裡的往事。是的,理當如此。鴻毅說我很感性,他說得很對。現在我想的是,即使將來我更老了,或許老成了秋天的一片葉子,那片葉子上的脈絡只要能連接上好的音樂,希望依舊是《遙遠的小漁村》。到那時,我希望仍然可以讓它音調忽高忽低,似風鳴琴聲;我希望仍然可以讓我忽然渾身顫慄,淚流個不停;我希望我那時彷彿已經鐵硬的心中,仍然充滿了溫情。我確信,人世間有時真的需要這樣的真情與實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28

一招鮮,吃遍天?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zia.html
 

——喬爾·格林布拉特的價值投資(一) 

   最早知道喬爾·格林布拉特是在2009年,那時我第一次讀到了他的書。那本書的中文版是《股市穩賺》。但是這麼一個很俗氣的書名很容易讓其混跡於不計其數的技術派圖書之列,因此我覺得還不如翻譯成《擊敗市場的神奇公式》可能更貼切些。

   喬爾·格林布拉特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戈坦資產管理公司的創辦人,戈坦資本始於1985年止於1994年,年均復合收益剛好50%,最低年收益率為28.5%;他還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在那個價值投資的大本營裡傳授著格雷厄姆-多德的思想,看上去就是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衣缽傳人。

   我一直很疑惑格林布拉特那個「一招鮮,吃遍天」的方法,後來才知道,《股市穩賺》其實是他寫的第三本書。要理解「一招鮮,吃遍天」的方法,必須追溯到他寫的第二本書。他的第二本書是《戰勝市場的小冊子》,這本書尚未有中譯本。這本書其實來源於一個研究項目。2003年格林布拉特找了一個程序員來協助他開發測試他的交易系統的實際績效表現。這個系統主要由兩個指標組成,其一為上市公司收益率,其二為資產回報率。收益率反映的是股票的估值程度,回報率則代表公司的優質度。計算機按照這兩個指標對所有股票進行排名並選出排名靠前的股票進行投資,實際測試的效果甚至比格林布拉特預期的還要好,於是這兩個指標遂成為「神奇公式」。後來格林布拉特又應用價值方法來構建價值加權指數,這個指數的績效表現大大超越了所有現有的股票類指數的表現。這個新的投資方法就是《股市穩賺》中所謂的最大「秘籍」。

   我覺得格林布拉特的方法類似於詹姆斯·奧肖內西《華爾街股市投資經典》中的研究或埃斯瓦斯·達莫達蘭《打破神話的投資十誡》中的實證。一項成功的投資很難相信只用「一招」。據說《股市穩賺》發行後,得到了《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等大報的強力推薦,成為亞馬遜網站投資類超級暢銷書。在某些領域,成為「暢銷書」是一件很危險的事。《證券分析》或《聰明的投資者》就很難成為暢銷書。納西姆·塔勒布指出,許多暢銷書往往「廢話連篇、錯誤遍地」,甚至「幼稚可笑」——當然,格林布拉特的《股市穩賺》可能例外。我認為,從「實證」的角度去理解「神奇公式」可能更好些,實際上在股票操作中我估計很少人會只使用這「一招」,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招應該不可少。

   使用「神奇公式」應該是策略問題。格林布拉特曾在另一個場合說,如果我寫一本某個策略的書,這個策略每個月甚至是每年都有效,那麼每個人都會開始使用它。這樣它就會很快失效。價值投資並不總是奏效。市場並不總是認同你的觀點。從長時間週期來看,股票交易價格大致圍繞價值波動,但在短期內甚至會長達2-3年,價值投資並不有效。實際上這是個好事情。價值投資方法時不時失效剛好正是這個策略長期奏效的原因。格林布拉特說他的「公式」會迫使投資者會去買那些失寵的公司股票,而一個讀報的人卻從不會想到購買它們。持有這些股票的投資組合可能會在2年或3年時間裡表現不佳,因此大多數人無法堅持這樣的策略。當一個策略一兩年甚至更短的時間表現不佳後,大多數人通常會放棄這個策略,而轉向近年表現不錯的策略。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這樣說來,除非你有足夠的信心,否則很難遵循價值投資的方法。在格林布拉特的著作和課程裡,格林布拉特花了大量時間試圖讓人們明白,實際上他只是在平均價格以下購買了高於平均水平的公司。如果這個方法對投資者有意義的話,那麼他們就會有信心長期堅持使用這個策略,即使它有時並不奏效,也會明白自己正在做什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71

雪很濕,坡很長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zic.html
 
——喬爾·格林布拉特的價值投資(三)
  格林布拉特在哥倫比亞商學院給學生講課的內容是「證券分析」與「價值和特殊境況投資」。在格林布拉特的眼中,價值代表股票的本質,股票的交易價格最終回向其價值靠攏。格林布拉特一般不講述基本的投資理念,即使有,也只是散落於書的其間。格林布拉特上課時往往會用前半部分的時間回答學生的問題。他會回答那些他認為巴菲特會回答的問題。由於他的理念是如此地接近巴菲特,以致他的學生會困惑他會像巴菲特那樣回答問題還是按他自己的方式。感興趣的人可以參閱Value翻譯的《哥倫比亞商學院價值投資講義》。
   巴菲特聲稱,如果他要教一門商業課,他會教兩點:如何對一個企業估價,如何看待估價。那也是格林布拉特所要做的。格林布拉特觀察到,他的學生都很聰明,在其他頂級商學院的那些學生也很聰明,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MBA一旦涉足投資市場可能就會失敗。因此格林布拉特不認為智力是在這個市場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他認為,那些成功的人和失敗的人之間的區別在於他們如何看待市場。每個人每天都被價格波動、價格波動的解釋、宏觀事件和其他大量信息轟炸。投資者需要一個方法來削減所有信息並看到事情的本源。這又回到格雷厄姆看到市場的方法。短期內,股票價格會隨著情緒波動,但從長期來看,它們終將回歸價值。
    格林布拉特告訴學生,如果他們做好估值工作,市場本身會證明他們是正確的。當然,它的時間長度可能是幾週、幾個月,甚至是幾年。一般來說,98%的情況是市場會在兩三年的時間裡認同你。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概念。它給了你耐心。不過,如果你的估值工作做得不好,你可能就會陷入麻煩。但是如果你堅持那些你已經很好地理解了的事情,做好評估工作,再給自己一個足夠的安全邊際,並對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最終你將會做得很好。對於很多企業,可能很難預測它們未來的增長率和正常的贏利水平。有時學生會問,如果一個企業處於競爭激烈的行業,或技術發生重大變革,或新產品不斷推出,或其他情況導致很難估計未來收益,要怎麼做?格林布拉特直截了當地說,跳過去,找一個可以分析的公司。清楚哪些是你不知道的很重要。
  格林布拉特教給學生另外重要的一點是,你不僅要考慮你的機會是否正確,同時也要考慮你現在投資後未來那些會被放棄的機會。如果你現在的機會不是那麼誘人,那麼你可能還需要再等6-12個月來完成投資。否則,如果你把你的資金全部投入到現在的機會中,那麼你可能沒有資金再來投資未來更好的機會,或者你不得不以低價賣出你現在的頭寸以騰出資金。這就是格林布拉特為什麼設定他的最小預期回報必需要高於6%的原因,即使當前的利率水平接近於零。實際上格林布拉特通常需要的預期收益率要比6%高出很多,因為假定6%是無風險回報。所以,他不會投資預期8%的機會,除非他很有信心地認為它會隨著時間而增長。他需要一個安全邊際,就像格雷厄姆所說的。
  投資者應該關注的是過程,即如何選擇公司已經如何管理投資組合,而不是關注回報,因為這樣沒有預測的價值。格林布拉特非常強調,要擊敗市場,你必須做一些不同於市場的事情。如果你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有時你就會明顯表現不佳。例如,當市場對一些影響因素做出反應,如情緒和動量,價值投資方法這時可能表現很糟。但是格林布拉特著眼的是長期的損失風險。他說,根據我的安全邊際,如果我持股兩三年,並且我的預期是錯誤的,我能損失多少?我不會去看股票在過去三個月的波動。這對我沒有太大的意義。我認為波動被如此廣泛地作為一種風險度量僅僅是因為它容易度量,而不是因為它是一個很好的資金永久損失的度量。向下波動僅僅是風險的一個方面,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向上波動根本就不是什麼風險,除非你是空頭。
   格林布拉特說他的戈坦資本一直使用集中的投資組合。這個投資組合包含了兩種股票資產,一種是普通資產,即對價值沒有明顯的刺激因素;一種是特殊狀態資產,這種資產存在著可能改變價值的刺激因素。前者是格雷厄姆式的投資方法,後者則是指當上市公司發生分拆、併購、破產、重組等特殊事件時的投資。格林布拉特的第一本書《《股市天才——發現股市利潤的秘密隱藏之地》講述的就是他在1985-1994年間如何通過不尋常的特殊事件和投資品種來投資的策略。
   有效市場假說並不是一個解釋市場如何運作的準確模型。格林布拉特的看法是,雖然市場最終將在一個公允價值區域進行交易,一個符合有效市場假說的價格,但在這期間,有時長達好幾年,股價可以大大偏離其公允價值。一個更合理的模型是價格圍繞公允價值進行交易,但也經常會有顯著的偏差發生,這是因為投資者情緒的大幅波動。格林布拉特援引「市場先生」這一著名比喻。假設市場先生是你的商業夥伴,這個夥伴容易受市場情緒的影響,他想要出售股票或從你手裡買股票。他心情好的時候,你可以高價出售股票給他;他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就可以利用他的不理智,從他那裡買入股票。其他的時候,你不一定要交易。格林布拉特建議,投資者應該等待合適的機會和合適的時間。
   格林布拉特認為價值投資有三個關鍵經驗:
    1、價值投資是有用的;
    2、價值投資不是一直有用的;
   3、第二條是第一條為什麼正確的一個原因。
   用低價投資好的企業,在長期將會跑贏大盤。這個方法的有效性不會隨著時間流逝,因為價值投資方法的週期性表現不佳的時間長度以及嚴峻程度會使得一般投資者很難堅持下來。基金經理可能認識到價值投資的優點,但他們的投資者容忍低於基準表現的時間跨度在縮短。因此價值投資從來就不容易,格林布拉特指出,投資者犯的三個最大的錯誤就是,首先,屈從於情緒。投資者做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基於對價格行為的一種情感反應或在報紙上看到或聽到的新聞。其次,缺乏相關的知識。如果投資者不能評估一個公司的價值,就會對哪個沒有依據。估價一個公司相當困難,大概不會超過1%或2%的投資者有能力正確地評估公司的價值。如果投資者不能知道一隻股票大概值多少錢,就不會在其價格遠低於價值時大量買入。最後,對基金經理近期的表現分配太多的權重。
   格林布拉特始終強調,投資需要一些功課和努力,因為這些知識會讓我們感到安心,而戰勝股市的訣竅就是做一些特別的功課。「只要你將功課做足,市場終將承認這些內在價值,你也正是因為這些廉價機會會不斷出現才研究這一領域,這也就是為什麼徹底遵守挑選廉價股票的方法會帶來利潤。」格林布拉特是第一個將「滾雪球」的比喻運用於投資的人,後來巴菲特又引用了這個比喻,發展成「滾雪球」理論。記住那些多麼熟悉的語句:雪很濕,坡很長......其實喬爾·格林布拉特先生很早就用他的那張地圖、足夠長的繩索和爬山工具,到達那個雪球邊,輕滾著雪球幾十年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989

格雷厄姆的忠實門徒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zi4.html
 ——喬爾·格林布拉特的價值投資(二)

   喬爾·格林布拉特早年專門做過對股票交易價格低於清算價值的研究,這個研究後來成為他的碩士論文的方向。在他讀格雷厄姆著作之後去法學院之前,又曾經運作一個基金來購買那些價格低於清算價值的股票,格雷厄姆稱之為純淨利(netnets)。格林布拉特與他的兩個朋友把所有數據輸入計算機並且發現格雷厄姆在許多年前寫的公式仍然運作得非常好。格林布拉特發現,通過使用格雷厄姆的方法構建的股票投資組合的市場表現比通常的股票指數的表現要好。這項研究成果後來發表在《證券投資組合管理》雜誌上。在去法學院之前,格林布拉特從他的父親的朋友那裡籌集了25萬美元來運作,這個基金主要用來購買那些交易價格低於清算價值的股票。儘管這個基金運作的時間只有兩三年,卻一共獲得了大約44%的累積收益。後來因為格林布拉特有了自己全職工作,覺得不太適合維持這個基金就把它關閉了。

   購買那些價格低於清算價值的股票?這讓我想起了維克多·尼德霍夫。維克多·尼德霍夫在《華爾街賭局》中以「真理是用來證偽而不是用來證實」為準則,運用起他所擅長的統計學,用詳實的數據來論證向流行於看似有效的「真理」發起挑戰,包括了本傑明·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在尼德霍夫眼中,格雷厄姆只是一個「神話般的市場英雄」。他講了兩個有關格雷厄姆的問題,一個是格雷厄姆按低於淨現金清算價值的一半時候購買股票的問題;另外一個是格雷厄姆的業績表現問題。

   在第一個問題中,尼德霍夫舉了一個名叫維克多的人。他說維克多這個人從事併購管理業務長達35年,曾經訪問過數以千計的私人公司。他發現了類似格式的公司,但是一家也併購不了。而且據維克多所知,也沒有其他公司能以這樣的價格收購另一家公司。20世紀30年代可能會提供這樣的交易,然而現在那些似乎具有格雷厄姆的特徵,但尚未被吞併的企業實際上「僅僅是迷惑人的東西」。尼德霍夫認為,從購買這種企業中受到欺騙的可能性要比從中獲利的可能性大得多。他說,維克多的女兒曾經購買一隻以太系統的股票,它每股現金價值50美元,而售價僅30美元。維克多的女兒根據維克多的建議購買了它,但買入後不久就滑落到2美元。如此之快的損失讓她冷靜下來,最終她放棄了最初準備做一名價值投資者的職業設想。

   在第二個問題中,尼德霍夫認為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論與實際投資操作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因此他所掌管的基金並不像傳說中那樣引人注目。他說,格雷厄姆在20世紀30年代清算的時候業績慘不忍睹。在30年代後期重新進入市場,1956年退出市場,錯過了在此後20年中道指從500點上漲到1000的機會。並且,格雷厄姆的一個學生按照他的方法進行操作的一隻基金在1976-1996年間表現要比同期標普500指數表現差。而格雷厄姆唯一的沒有按照他自己的方法買進的GEICO保險股票,其所獲得的回報明顯要高於按照他自己的投資方法所獲得的回報的總和。看起來格雷厄姆確實一無是處,最終的結論自然是,「對於宙斯和赫拉克勒斯偉大功績的信仰逐漸減少,我們懷疑傳說中的價值投資之父的際遇不會比神好。」

  對於第一個問題,如果尼德霍夫的觀點能夠成立的話,那麼格林布拉特的案例已經可以回答他了。

  對於第二個問題,格雷厄姆當時確實被困在了「漆黑的森林裡」,那是因為他使用了槓桿。他的賬戶保證金債務比例高達44%。格雷厄姆後來回憶說,他刻意遠離危險性的證券,但他的錢是借來的,這是個錯誤。「從那以後,我再也不犯這樣的錯誤了。」根據艾麗斯·施羅德在《滾雪球》中的披露,因為稅負原因,1936年格雷厄姆和紐曼將公司重組為兩家公司——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和紐曼-格雷厄姆公司。其中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向公眾發行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20年的經營期裡(1936-1956年),它的年收益率比股市的業績表現高出2.5%。在華爾街的歷史上,只有少數人能打破這個記錄。2.5%這個數字聽起來也許微不足道,但是經過20年的複利,這就意味著,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投資者,最後能比那些獲得市場平均收益的人多賺65%。更重要的是,格雷厄姆獲得這些超高收益的同時所面臨的風險還要比那些只投資股票市場的人低。不知道為什麼尼德霍夫未能看到這一點。

   讀過尼德霍夫著作的人都知道,在華爾街聲名鵲起的時候,尼德霍夫管理的對沖基金年回報率曾經平均達到驚人的35%。為此他意氣風發,寫了《投機教父尼德霍夫回憶錄》。然而此書出版不到一年,東南亞經濟危機爆發,尼德霍夫立刻出現了重大的投資失誤,旗下基金被爆倉清盤,整整二十年的投機成果付之東流。之後,他就撰寫專欄,並於2003年結集出版,這就是《華爾街賭局》的由來。 在前一本書中尼德霍夫還極度自負;但在後一本書則變得似乎溫良謙恭——而實際上他的核心思想並沒有改變。2002年,尼德霍夫東山再起,並保持了平均近50%的收益率。不料到了2008年,突如其來的次貸危機又再次捲走了他的財富,數年的高收益又再次一朝殆盡,其基金被迫清盤,而被他質疑的巴菲特卻安然度過了此次金融危機。這就難怪邁克爾·劉易斯《說謊者的撲克牌》中說尼德霍夫只是一個華爾街的「三流經紀人」罷了。

   格林布拉特是格雷厄姆的忠實門徒。格雷厄姆稱,如果能夠嚴格按照他的標準購買20或30家公司,即使不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結果也應會非常令人滿意」。格林布拉特認為,事實上,格雷厄姆在30年內利用他的公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格雷厄姆展示了一個找到既能提供安全性又能提供持續高投資回報率的便宜股票的簡單方法。格雷厄姆的建議是,通過購買這樣一些便宜股,投資者可以安全地賺取高額回報,同時也不擔心購買價格過高,以及不用對個股進行複雜的分析。格林布拉特說,按照格雷厄姆的方法,如果你為某樣東西付了相對便宜的價格,那麼你能夠獲得非對稱的正向收益,並擁有較大的潛在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990

明星經理人成就不了一家公司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zlg.html

 有時候研究一個失敗的CEO要比一個成功的CEO更有意思。

   我曾讀過管理學家裡克·卡什的《贏的力量》,其中敘述到惠普公司僱用了一位「超級巨星」。卡什評論說,這位「超級巨星」當時確實可能找到了一個成功的策略,但卻與惠普的企業文化格格不入。也就是說,她不再貫徹「與市場相一致」以及「被大家所認可」這兩個要求。她的那個做法遭到了惠普員工和股東的抵制。由於她不可能獲得員工的信賴,也不可能建立一個讓公司實現既定目標的內部心理模型。最後,公司只好解僱了這位「超級巨星」。這位「超級巨星」是誰?卡什先生沒有透露,但我卻來了興趣。

   過了不久我才知道,原來這位「超級巨星」就是卡莉·菲奧莉娜。菲奧莉娜原先在朗訊科技公司,惠普當時已經黯然失色,急於尋找能夠帶領公司再創輝煌的傑出人才,於是菲奧莉娜在1999年被任命為惠普CEO。據說,菲奧莉娜是一位極力讓別人認為她是一個「男人」的人。顯然,她正是惠普要找的人。菲奧莉娜上任後,做了變革型領導該做的事。她發起一場公關攻勢。在惠普內部,「卡莉的咖啡時間」取代了「惠普之道」。在公共場合,這位美國一流的女高管把自己的頭髮故意弄得蓬亂,這使她迅速成為全美最容易辨認的商業人物。

   管理學家約翰·凱在他的一篇的文章中寫道,菲奧莉娜要求下屬進行了好幾輪的成本削減。這些節儉的做法有時候能提高效率,但有時候卻會損害企業的長期前景。如果不熟諳相關的組織知識,就很難說結果會怎樣。但這無所謂:在任何情況下,削減成本都能在短期內提高每股收益。真正考驗她的是能否力挽狂瀾。菲奧莉娜首先高調欲收購普華永道的諮詢業務,卻發現諮詢業裡很多固執的傢伙對於與她麾下的製造公司合並不感興趣。當她完成了對病入膏肓的康柏收購後,結果讓人失望,於是她付出了下台的代價。

   約翰·凱認為,惠普的教訓並不在於菲奧莉娜無法勝任那麼簡單,而是在於她極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勝任的領導角色。招聘外部人出任公司最高職位並不一定就是錯誤的,當組織文化面臨崩潰而亟待重建時,此舉可能非常有效。但當外部人懷著自己的藍圖,遭遇失敗不可避免,重建絕非易事。有的人在企業做的角色作用比起他本人的作用更大。比如惠普的兩位創始人。公司創立之初,需要確定企業的定位、形象和價值觀,這類人在此期間功不可沒。但是適合創業型企業家的特徵和大企業的高效管理者需具備的政治技能二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比如亨利·福特界定了汽車業的產品和技術,而通用汽車的阿爾弗雷德·斯隆則界定了汽車業運行的結構,這正是福特本人很不擅長的地方。模糊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之間差別的做法很時尚並且有利可圖,但混淆的結果一般是不成功的,比如在惠普。

   偉大的企業依靠的是成千上萬人的才能,而不是僅僅依靠某一個管理者的才能。企業管理需要各種各樣的、互不相容的才能:既需要遠見又需要關注細節;既需要情商又需要分析能力;既需要自信又需要自我批評。最有效的管理者要具備適合於他所面對的各種局勢且具有鮮明個人色彩的綜合特徵,而且成功的企業所需要的能力範圍必須從一個團隊中而不是單個人身上去尋找。百年老店、世界領先的農用產品生產商約翰迪爾公司就是這樣:不是依賴超級明星,而是眾多員工的共同努力。約翰迪爾的CEO羅伯特·萊恩曾說,約翰迪爾是一個主要由平凡而又能幹的員工組成,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我們確實擁有少數天才,但大多數人都不是。」不過,他們願意通過共同的努力建設一個偉大的公司。這是企業成功的不可否認的秘密。「從平凡而有才能的員工那裡獲得不平凡的結果,這就是我們公司的精髓所在。」

   約翰·凱指出,「明星經理人成就不了一家公司」。眾多的員工雖不如卡莉·菲奧莉娜那麼上鏡,但他們才是真正推動現代企業發展的力量。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英雄」的意味?

    相關閱讀:難在洞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0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