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台铭的破窗效应 东方愚


http://www.econzhang.com/?p=3741


文/东方愚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曾提出一个“破窗效应”,意思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楼里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虚无缥缈 暗示性的纵容,结果更多的玻璃被打碎了。

现在,60岁的郭台铭和他旗下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正遭遇着破窗效应。半年内10名员工跳楼自杀,富士康眼看就要成为“全民公敌”,这让郭台铭 这位“台湾首富”很是不爽。因为这搅乱了他的好心情——比他小24岁的娇妻曾馨莹继为他生下一个宝贝女儿后,再有身孕。

富士康究竟是不是“血汗工厂”?我认识的几位曾对富士康强烈质疑的朋友,这两年都曾到过富士康调研,他们的结论是,富士康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在珠三角 属于中上,如果要称之为血汗工厂,那么整个珠三角“世界大工厂”则处处淌满血泪。

我将信将疑,怀疑他们在富士康的调研路线是被控制的。到了2010年4月,我所供职媒体的一名实习生,“卧底”进入富士康做工人,一呆就是近1个 月。他出来后,感受与我几位朋友完全一样。

一个非常微妙、不易被觉察的现象是,媒体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机构也想从富士康身上挖掘出点什么。据说,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深圳市总工会等都试图从媒体 对富士康的调查报道中挖掘些可以构成他们发声条件的细节,但遗憾的是,他们最后说没找到,因为富士康的环境是“中等偏上”。

你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标尺。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媒体、工会组织用自己的标尺丈量出的富士康都比想象出的形象要高那么半尺时,是否就构成了“平 衡”或失声的充要条件?就像人们一方面对官商勾结深恶痛绝,一方面又对黄光裕一审被判14年徒刑表示同情一样,对郭台铭,媒体和工会一方面对工人境遇富有 同情,一方面又对富士康手下留情。这并不是说要痛打落水狗,而是说,当心里的坐标系是预设的,格局自然就是小格局。

“N连跳”最大的悲哀还在于,无论再多的悲剧上演,中国内地代工厂工人群体自己很难主动找到一个发声的渠道或方式。他们只有等着媒体来关注,等着更 严重的事件发生时引起有关部门的主意。而即使如此,你所在的工厂,还必须是富士康或玖龙纸业这种首富大佬旗下的工厂,否则就没有足够的注意力效应。说句不 尽恰当的话,“N连跳”可能会跳出一个全新的富士康,但更多的代工厂呢?

我想起了被称为“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我在《王永庆管理日志》一书中提到一处细节, 1980年代开始,他就给台塑工厂里的员工每年发4.5个月工资的年终奖,超过了一些台湾同行,用现在的时髦语来说,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了,然而,一二 十年过去了,同行企业中美和石油、以苯等给员工的年终奖都是14个月工资了,台塑仍按兵不动,年终奖不与企业效益挂钩,结果员工们终于有一天无法忍 受,2005年开始游行示威,工会抗议。王永庆不得已,只好自掏腰包,将2004年年终奖提高为6个月的工资并发放“礼盒”。

与台湾地区相比,中国内地的世界工厂是另一个世界,一来你别指望同行的员工待遇先行高于你——大家比的是均贫而非均富,二来,工人们永远也不会像台 塑工人们一样犀利畅快地行动起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己的权益。

2009年11月10日,我在台北参加第七届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时,遇见郭台铭,他说,创业可分为四个时期,创意发现、落实创意、经过市场检验和拓 展事业版图。如今他的富士康在“市场检验”中,好多窗户的玻璃破碎了,抑制这种“破窗效应”的,显然不应只是郭台铭一人。它更应是中国式“世界工厂”自下 而上变革的一次契机。

(本文为《东方企业家》专栏文章,在写此文的5月21日早上,又有一名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真是杯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31

蝴蝶效應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620


巴黎:

兒子已長大了,最近他介紹我看一套叫蝴蝶效應(Bufferfly effect 2004)的舊劇情片,若果是幾年前的2004年,他只會叫我和他一起看比加超動畫裡的蝴蝶。

歷史是沒有如果,人類亦不可能回到從前,但 是這個事實不能阻檔我們去追尋做成今天情況的種種原因。蝴蝶效應中的男主角就因為有這不尋常的能力,可以回到從前,嘗試去改變他不想見到的現在景況。

記 得幾年前讀財務碩士時,發現其中一科企業管治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佛家相信因果,企業管治也一樣,例如,美國的上市公司的持有人,大部份都是分散,其遇 到的問題是如何控制管理人做一些傷害大小股東的事,而在本地,便會是公司的家族集中大股東做害損小股東的問題。所以研究美國的企業,我們會發現經理常常高 價回購股票令到他自已的認股權得益,這損害股東的事很小在本地發生。

股東集中程度,或市場的流通程度,都是和其歷史有關。企業管治者要做 的事情,是了解其不同地方的歷史發展,並從整體去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答案,所以尋找因與果,才是解決管治之道。

我記得當年在答試卷其中一 條問題時,我提到評級機構的封閉、收費的原則、和其天生能力的限制去解釋,他們是做成市場動盪的最大可能的來源之一。和核數師不同,企業評級機構是不需要 向任何人負責,他們不會有像核數師的公開手則,法例,行內的競爭又不完全,做成其無王管。而我們永遠只會在大規模的企業出事後,才發現評級機構遲鈍鈍地調 整已出事的企業評級,但又未能在企業已經解決問題後,快速更改。1998年如是、2008年同樣,未來仍會是。  不妨舉一個例子,為何一間政府不能讓其倒閉的AIG的債券AVG仍然是BBB評級呢?

不要以為巴黎有什麼可以解決金融海嘯的高見,只要你 看看蝴蝶效應一片,你就會明白,做成金融海嘯的景況是千絲萬柳,單單只改變其中一少項,就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不同結果,即使你有主角能回到從前的能力,你 也沒有能力制止因為你的改變而引發的另一可能的結果----即它可能比較原來的結果更糟糕,因為變數實在太多了。而上面談到的評級機構的問題,只能說是瞎 子模到象的一處小部份,距離一覽整隻大象,還不知相差十萬八千里呢?

這和投資股票有何關系?

Graham,Warren Buffett, Fisher, .....無數真正的最最Top的投資成功者都明白一個顯淺的道理,他們沒有任何能模到整隻象的能力,沒有任何能從整體經濟的變化、政策,從而了解何時 買,何時賣出賺錢的能力,他們也一直避免做這些事情。這些聰明人在被迫談到整體經濟的預測時,其能力都顯得非常平常,而結果更常常錯漏百出。

所 以即使你是很聰明,只要你做能力已外的事,你也會是蠢豬一隻,有智慧的投資人就是要避免它!並在別人錯誤時賺錢!

金融海嘯正是引致不知自 量,並把整個市況混合企業價值亂評估的研究員出現最多的時候,只因他們胡扯亂拌斷及沽貨,部份的企業的回報變得非常吸引,提供有耐性者一個絕皆的買入機 會。

既然如此,避免在投資股票時胡言整體經濟將是你首要做的事,

一次嘗試也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8

「蝴蝶效應」看民工工潮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362609


氣象學家勞侖次於Lorenz1979年12月29日 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演講:『可預言性: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在德克薩斯引起龍捲風嗎?』」如此這般,「蝴蝶效應」就一傳十、十傳百的連鎖傳 開,簡單來說,其是指一隻小蝴蝶,也許是在東半球輕微拍翅,揚起一丁點兒的振波,但其頻率因連鎖反應抗大,越抗越大,越來越强,最後竟引發了西半球大西洋 彼岸的一塲海嘯大風暴。

「蝴蝶效應」的現象在股票市場屢見不鮮,港股最經典的一次 是:1973年3月9日(星期五)恒生指數升至當時歷史新高1774.96點,3月12日(星期一)股票市場因發現3張合和實業有限公司的『假股票』事件 而開始下跌,之後更引發股票抛售潮,立即令當時股市走勢由強轉弱。其後繼續發現怡和公司、和記公司、利興、美漢及東方海外等『假股票』,投資者信心難以恢 復!

富士康國際 (2038)調高員工薪金後,中國各地的大型及高科技的工廠相繼發生工潮,傳媒把這解碼為「蝴蝶效應」,不過有否想過民工薪金偏低的情況,可能已是市場的 一種扭曲,只是欠缺催化劑催促而已,我貓王沒有政治立場,只是想提出一點,中國是一個專政國家,人民的利益暫未放在第一位,民工的利益可能被犧牲以供國家 的發展;不過,這假設可能是歷史因素使然,而我亦從陰謀論出發,衝著人民幣升的風險,今天國家經濟不能僅依賴出口提供增長點,目前催促內銷經濟成為主題, 羊毛出在羊身上,產品會因為薪金支出擴大而脹價,民工收入多了又會購買產品,這樣會提高的流速,那MV=PG的方程式自然奏效,算盤打得響,為GDP提供 了新的增長點!這次民工工潮也許是一場政治秀,迫使企業就範而已,我想這比漫長的市場有效吧。而我又認為「蝴蝶效應」太粗鄙了!我多次解釋在這個世界上, 金融泡沫無處不在,基本上是看誰守得住這橋頭堡,「蝴蝶效應」能產生作用一定是市場已經出現扭曲了,蝴蝶拍翼只是一個催化劑,成為驅動市場的動力,索羅斯 的「枯榮相生理論」的解釋可能貼切點,是以他專選擇大泡沫刺破!我提議加上辯證歷史論的辯證法,很多時當經過催化劑催促之後,一組一串的事項我們自然可以 一目了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1

2.2亿美元并购大陆两厂 和硕再现分拆效应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7/wMMDAwMDE5NDUwMw.html

被扯进苹果“回扣门”的台湾地区代工企业和硕(4938.TW),近期仍好消息频传。继拿下宏碁、索尼笔记本电脑新订单之后,又有消息称和硕已经成功从苹果手上拿到iPhone4 CDMA版的订单。

而在大收订单的同时,华硕亦着手产能扩张。8月25日,和硕公布,将以不超过2.2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位于中国大陆的两家电子零部件制造商“日腾电脑配件”和“日贵精密模具”。

8月26日,和硕财务长、新闻发言人林秋炭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这两起并购案已经获得和硕董事会的通过,正在等台湾地区相关机构的最后审批通过。

“代 工和品牌往往难以兼顾。”台湾地区一位代工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和硕与华硕(2357.TW)的案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代工厂商往往做不好自主品牌,到 最后品牌和代工部门多以分拆收场”。今年6月24日,华硕与和硕分拆后正式在台湾地区同时挂牌,这在股市上被称作“连体婴儿”分割。

分拆致订单大增

“和硕并购的这两家公司都是做金属外观的,股东都是海外架构的企业。”林秋炭告诉记者,和硕过去在塑胶件领域扎根较深,日腾与日贵则专精金属机构件,合并后将产生互补效果,是和硕在机构件垂直整合布局的重要布局。

IDC台湾地区个人运算事业部研究经理江芳韵指出,和硕在台湾地区一直以垂直整合而著称,这和鸿海有着十分相似的策略。这次和硕斥资2.2亿美元并购2家零件厂,再次体现了和硕的垂直整合策略。

和硕此次扩张行动背后,则是其与华硕分拆后订单丰收的一个隐喻。目前,和硕收获的2011年出货订单包括惠普台式电脑、索尼3游戏机组装代工、苹果iPhone4 CDMA手机,以及联想、宏碁和华硕的笔记本电脑订单,这些订单足以让和硕与鸿海进行一番较量。

和硕今年上半年笔记本电脑出货量780万到790万台,主板预估出货量达到1000万到1100万片,预估全年笔记本电脑出货量约1600万到1700万台,主板出货量达到2200万片至2300万片。

另外,和硕新切入的液晶电视组装市场,估计今年出货量约200万至250万台,明年出货量将倍数成长,挑战400万到600万台。至于在平板电脑方面,和硕5英寸到11英寸的平板电脑开始出货,但是量并不大。

这些数据表明,和硕的代工业务目前前景看好。正如和硕执行长程建中在8月19日的股东说明会上指出,和硕与华硕分家的效益将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显现。

品牌与代工难以兼得

这又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故事。

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子企业,多是由代工起家,为国际大客户提供制造服务,在代工业务壮大之后,便开始打造自主品牌,近年来宏碁、华硕、明基等企业,都经历了这一过程。但问题很快显现,代工企业做不好自主品牌业务,似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魔咒。

“早先苹果、索尼把一部分订单交给和硕来做,那时它和华硕还没有分家,大家就会发现,华硕的一些产品出来和苹果的很像。”江芳韵指出,这些涉嫌泄密行为让国际品牌厂商十分担心,代工企业会将客户的数据泄露给自己的自有品牌,从而壮大自己的竞争对手,这在代工业十分忌讳。

相比之下,广达、仁宝等台湾地区代工厂商则放弃了打造自主品牌的尝试,更加专心地定位于笔记本电脑的代工业务,这些厂商相比起分拆前的华硕(和硕)让国际大客户更加放心。

此后一段时间,全球排名前10位的笔记本开始对华硕(和硕)进行大规模的抽单,这一下子让华硕(和硕)的日子很难过,因此华硕、和硕的分拆大计,也就此提上日程。

“双方的分拆,对于和硕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江芳韵分析道,从华硕分拆出来后,和硕不再受到国际大客户的猜疑,顿时在短期内接到了大量新订单。

没有分拆之前,华硕的笔记本电脑百分之百都由和硕进行代工,而在两硕分拆之后,华硕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惠普等大型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每一家都至少有4家左右的ODM代工厂商为他们制造,那么这些品牌厂商的议价能力都是非常强。”江芳韵分析道,分拆之前的华硕由于仅指定和硕一家代工,因此选择余地很小,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影响了华硕的议价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台湾地区的IT代工厂商和自主品牌厂商的分拆现象,时有发生。其中比较知名的案例包括宏碁与明基及纬创、明基与佳世达的分拆。

2001年年初,宏碁董事长施振荣决意让明基和纬创单独发展,宏碁集团一分为三:新宏碁、明基电通、纬创。其中新宏碁专注于打造笔记本电脑的自主品牌,而纬创则继续笔记本电脑的OEM代工业务,明基电通则转型于电脑外设产品业务。

在分拆后,三家企业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宏碁的自主品牌销量目前超过戴尔,占据世界笔记本电脑厂商第二的位置,纬创则成为台湾地区第三大ODM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明基一度收购了西门子的移动电话业务。

台 湾大学EMBA前任执行长李吉仁教授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台湾地区IT自主品牌近年来的发展并不算成功,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台湾地区的代工业过于发 达,反而对自主品牌的打造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包括鸿海在内的代工大厂都曾经尝试过打造自主品牌,但最终往往在国际大客户的撤单威胁下不了了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7

數碼通(0315)的營運扛桿效應 (更新) goldone

 http://hk.myblog.yahoo.com/goldone04/article?mid=2102

  2010 2009 2008 2007
流動通訊服務 3,451,971 3,255,036 3,432,943 3,146,057
流動電話及配件銷售 505,268 448,155 640,479 892,865
收入 3,957,239 3,703,191 4,073,422 4,038,922
         
銷售貨品及所提供服務成本 (1,056,206) (1,085,420) (1,324,071) (1,532,749)
其他收益 0 1,033 0 0
網絡成本 (743,585) (725,884) (667,841) (614,831)
員工成本 (449,569) (449,374) (429,727) (395,119)
銷售及推廣費用 (241,866) (245,013) (269,010) (281,451)
租金及水電費用 (157,559) (161,404) (154,802) (143,406)
其他經營開支 (126,333) (145,822) (140,264) (131,007)
折舊、攤銷及出售虧損 (854,536) (775,799) (743,392) (757,047)
  (3,629,654) (3,587,683) (3,729,107) (3,855,610)
         
經營溢利 327,585 115,508 344,315 183,312
融資收入 33,804 35,627 76,603 99,570
融資成本 (86,352) (84,290) (83,598) (78,293)
應佔聯營公司業績 0 4,350 0 0
         
除所得稅前溢利 275,037 71,195 337,320 204,589
所得稅開支 20,065 (9,549) (31,342) (27,664)
         
除所得稅後溢利 295,102 61,646 305,978 176,925
         
每股盈利(港仙) 55.3 7.6 47.8 27.1
         
ARPU 216 220 237 226
客戶總數 1,318,000 1,164,000 1,118,000  

---

數碼通,一間距離我們很近的公司,既然公布了可人的業績,又容易落場觀察,實在有一做功課的價值。

原來,今次盈利大升,主要是因為營運扛桿效應。觀乎近四 年,公司的支出就佔去收入極大的百分比,勉強越過打和點(Breakeven point)後,所剩利潤其實不多 。所以,只要收入或者支出有一點變化,因為利潤基數少,盈利就會大上大落,以2009年為例,或許收入下降的百分比不是很多,但由於公司以往的成績,是剛 越過成本打和點而得來的,所以,扣除固定的大開支後,盈利可以蠶食得很利害。

 

同理,數碼通於2010年度,只要收入做得到「比往年好少少,支出大概得到控制」,基數細的盈利,與往年比較,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爆發力。細心的網友,可以看得到,實際上2010年的收入,只是較追貼2008年的水平,比2007年也少 (當然差距不大)。

 

根據公司的盈利特性,只要成本稍為穩定 (36 - 38億),而「流動通訊服務」、「流動電話及配件銷售」有少許的百分比變化,其利潤就可以波動得很。買股買未來,我們可以從未來的發展去想,究竟數碼通有甚麼正面的因素與風險?

 

 

正面因素:

 

1. 隨著 IPHONE的盛行,可能會造成智能電話的更普及化,更多用戶會投入支出較大的 3G plan

 

2. 電腦流動網絡的普及化

 

3. 管理層不斷增持,即使業績公布後亦有買入,可能是信心的表現。

 

4. 個人意見,數碼通的3G網絡質素數較好。

 

 

負面因素:

 

1. 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如上表可見,2010年的ARPU是 $216,2008年卻是$237。

 

2. 用戶增長數目的想像空間有限,地頭主要是香港,澳門的業務影響暫時不是太大。

 

3. 不清楚 3G用戶數的飽和點在那裡。

 

 

有鑒於IPHONE 的發售時間並不是開始了很久,相信於接著的一年,客戶總數仍會上升;相反,為了搶客,ARPU應會下跌。另一方面,經濟不差,電話及配件銷售的成績應屬正面;公司的財政情況亦不錯 (淨現金超過 十四億及零負債)。

 

可是,筆者覺得買入數碼通作長線部署的最佳時機已過,如之前已了解其盈利特性,當作盈利逆轉股操作是頗不錯的。不過,現價已合理地反映了他的基本因素,始終香港市場有限,或許數碼通還有上升空間,但是他的盈利可以逆轉得很快,現價買入,長線持有的話稍嫌安全邊際不足。

 

當然,以投機「iphone」的角度去博數碼通 (半年至一年),又是另一回事了,估計他2011年可以續創佳績 (見附表)。

 

------

 

附上盈利測試表,簡單計算收入變化對公司業績的影響。

 

盈利測試表(一):假設了來年的支出不變;融支收入、成本不變;所得稅開支取2008年最高的數值:

 

收入增減百分比

-3%

0%

+3%

+7%

+10%

收入 3,838,522 3,957,239 4,075,956 4,234,246 4,352,963
           
支出 (不變) (3,629,654) (3,629,654) (3,629,654) (3,629,654) (3,629,654)
           
經營溢利 208,868 327,585 446,302 604,592 723,309
融資收入 (2010年數值) 33,804 33,804 33,804 33,804 33,804
融資成本 (2010年數值) (86,352) (86,352) (86,352) (86,352) (86,352)
  156,320 275,037 393,754 552,044 670,761
           
所得稅開支 (30,000) (30,000) (30,000) (30,000) (30,000)
除所得稅後溢利 126,320 245,037 363,754 522,044 640,761
           
溢利增減百分比 -57.19% -16.97% 23.26% 76.90% 117.13%

 

盈利測試表(二):假設了來年的支出增加 3.5%,至 37.5億元,其餘假設跟上表:

 


向羊群效应挑战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12371.html

我在讨论本书这部分内容时多少有些不安,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股市恐慌就是疯狂的爆发。事实上,在1987年臭名 昭著的“黑色星期一”大崩盘的那天,《纽约邮报》的头版头条醒目地印着“华尔街疯了”。这样的大标题在其他恐慌时期也不难看到,但是在股市大涨时期却少见 得多。股市无论上涨得多快,都很少被视为是疯狂的表现;正相反,牛市一般都被视为实力、乐观和繁荣的反映。

因此快速下跌的股市被称为疯狂,而快速上升的股市却完全是合乎逻辑的,怪不得人们要到心理学领域去寻找这一现象的答案。问题是用心理学解释股市行为 的人大多像我这样不太了解心理学知识,只想根据大众行为的模糊理论就草率得出结论。犬儒主义者可能会说,不懂就没有资格解释股市的动向,但是犬儒主义者并 不总是正确的。

羊群效应

人们在购买股票时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少集体意见的压力会削弱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句话说得好,人类是群体思考的动物,”麦凯写道,“经常看到人们集体变得疯狂,却一个一个慢慢地恢复理智。”

像其他观察者一样,麦凯认为群体行为或羊群效应自来就带有一些消极的因素,但是这种想法公正吗?

一个世纪之后,古斯塔夫·勒·邦(Gustave Le Bon)发表相关文章,认为这种想法是合理的。 他发现群体具有以下特点:组成这样一个群体的个人想法和情绪都会转向同一方向,造成个性消失;总是受制于一些自己未察觉到的顾虑;大脑思考能力丧失,脑神 经活动占优势;智力下降;完全情绪化——集体情绪化可能胜于个人情绪化,也可能变得更糟。一个群体很容易英勇无畏,也容易集体犯错,甚至犯罪。

这并不是指股市中的群体行为会把投资者变成罪犯,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股市狂热和萧条期,与股市相关的犯罪活动通常直线上升。不过,这是次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问题在于:群体行为是否将更大程度的不理性因素带入了股市,引发了或者加深了股市恐慌的影响。

很明显,勒·邦认为群体是危险的。他写道: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无论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智力有多么的相似或者不相似,只要他们构成了一个群体,他们的感觉、思考、行为方式就会和他们处于独立状态时有很大的不同。

很多相关资料都明确指出群体行为或羊群效应中有明显的非理性因素。1937年穆扎费·谢里夫(Muzafer Sherif)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一群人坐在一个黑暗的房间中通过一个小洞观察一个光点。事先已经告知他们这个光点会移动,他们要估计出移动幅度。事实 上,这个光根本没移动。但是后来当实验对象集体讨论时,所有人都赞同光移动过,只是在动了多少方面存在争议。后来向他们质疑时,没有人意识到是受到群体力 量的任何影响。

无论意识到与否,群体观点的影响足以动摇任何抱怀疑态度的人。群体力量很明显使理性判断失去作用。

投资者的背景五花八门,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什么共同点。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并对股市抱有同一观点,而且观点改变时也是集体改变,连程度都相同。

普遍认为羊群效应是件坏事,但这样的行为也存在理性因素。我们应该看到,随大流的心理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进而推动股市。

只要推动股市向某一方向发展,随大流就可以赚到钱,也不会被认为非理性。但是,当股价的上涨和下跌不是基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而是羊群效应压力下的产物时,这种群体行为就会被认为是非理性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控制错觉

还有一个方面有助于解释被指责制造羊群效应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的群体行为。Martingale Asset Management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诺德·伍德特别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专业投资人士与他们所投资的公司有直接接触,当然比小投资者的机会要 多得多,他们就比较容易受控制错觉影响。他说:“历史表明,决策者不可避免地依靠其认知本能,而忽视能够驳斥他们推论的证据。”

为了说明这一点,他用了一个扑克牌游戏的例子。游戏包括两副牌:红牌和蓝牌。玩家可以付一美元从蓝牌中抽出一张牌,发牌人会将这张牌抽出给玩家看但 是不允许玩家摸这张牌。买家同样要付一美元从红牌中抽出一张牌,但是,重点是玩家可以摸这张牌。如果重新洗牌后,玩家能够抽中先前选中的那张牌,玩家就会 赢得100美元。但是,在再次抽牌前,发牌人会问各位玩家是否愿意卖掉他们事先选中的牌。在实验中,购买红牌,即能摸牌的玩家37%不愿意卖掉自己的牌; 而购买蓝牌(不能摸牌的玩家)中不愿意卖掉自己牌的占19%。为了提高赌注,发牌人问那些不愿意卖牌的人在什么价位他们愿意出售。蓝牌的平均要价只有2美 元,而红牌的平均要价为9美元。

为何会有所不同?伍德认为玩家觉得通过摸牌他们能够运用一些技巧。“能够摸牌创造了一种控制错觉,增加了他们能赢的信心。控制错觉会造成影响是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使我们认为,决策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而且我们能够也确实在客观地分析局势。”

这条理论适用于投资者,当投资者能够接触他们所投资的公司,他们就会产生控制错觉。而就是因为他们有过接触,他们才有自信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投 资。当这种接触不断增多,尤其对所谓的热门股来说,它的股价会随着投资者关系户人群的急切推销而不断攀升,很多的投资经理其实在分享共同的体会,因而作出 相似的决定。

直觉至上:向羊群效应挑战

在股市狂热期,投资者的风险规避意识并没有削弱,更准确地说,是他们的风险观念发生了改变。在非狂热时期认为是风险的事现在看起来没有那么高的风险了。实际上,投资者在大牛市时会冒更大的风险,而且认为这样做是合理的。

可以说,大多数投资者总是有风险规避意识的,唯一改变的是风险观念。这就是为什么风险管理一直是投资业最重要工作的原因。那些快速寻找新行业的投资 的基金经理要明白,他们面对的是有风险规避意识的客户。只有一小部分客户风险承受力较高,愿意倾其所有押注在这个投资赌博游戏上。

和所有人一样,投资者想要全世界最好的东西。一方面,他们想在行情上涨时赚很多钱,而且他们也愿意为此冒险;而另一方面,他们还想要确保自己的投资 没有风险,只会带来不断提高的利润。这就难怪他们在冒险的结果令人失望时会陷入恐慌了。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投资者都觉得受到了欺骗,想要尽快从骗局中 抽身。本来很理智的一个投资群体迅速分裂成一群恐慌的乌合之众。就是因为此时大众处于一种恐慌状态,容易作出非理性的判断,那些没陷入恐慌的人才获得了非 常不错的投资机会。在这样的时候,那些对自己的判断抱有坚定信心,不随大流的人就会得到真正的回报。

保持这样独立的立场并不容易,与大众背道而驰往往有被践踏的危险。然而,投资就像打仗,胜利总是青睐那些不墨守成规、能在舆论倒向一方时置身事外的人。这意味着,胜利者总能看到不一样的信息,采取相应的与众不同的行动。

特维德引用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克劳塞维茨是德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事领袖)。他写道:机会总是垂青那些能够接受对立信息的人,他们经过适当的评估和考证才会作出决定。

与之相反,很糟糕的情况是,一个消息支持、证实、深化了前一个消息——对同一情况不断渲染,直到最后被迫作出一个决定。这样的决定很快就会被证明是愚蠢的,所有的相关信息都是在说谎,造成错觉。大多数的信息都是误导的,而人们的恐惧就是谎言和假象的温床。

克劳塞维茨建议决策者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要“用自信武装自己,抵抗住当时的压力”。

历史对采用非常规战略的军事领袖总是褒贬参半的,但是历史表明,在恐慌时期那些敢于持有与股市总体走势相反观点的人却总是成功的。毫无疑问,这样的 时刻以后也会反复出现。“股市系统的本质就是会出现周期性的疯狂,随之带来相关的金融损失,甚至更大规模的毁灭,”加尔布雷斯写道,“人们能够意识到并接 受这个事实是最好不过了。”

(摘自《恐慌与机会》第7章,原书第2版,作者史蒂芬.韦恩斯,标题为编者加,艾经纬 整理)


Facebook效應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0/10/facebook.html

相信大多數Facebook用戶跟我一樣,不知道這個社會網站的建立,背後有個偉大的理想,在新書Facebook Effect,科技版記者David Kirkpatrick揭露了,Mark Zuckerberg創辦Facebook,是為了建立一個禮物經濟 -- 一個著重分享的生活模式。Zuckerberg告訴作者,在原始的部落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著重分享,包括物質上的分享。直至人口越來越多,人開始不認 識所有人,才開始有人偷雞,不願付出只求搭順風車。Facebook的設計就是帶人們回到部落世界,裡面每個人都認識對方,這樣才有可能分享。我想,這也 是,每朋友上載一些關於生活的小細節,串聯起來,便成為一套具娛樂性的內容。這樣的內容,可能較專業的報紙雜誌更有吸引力,原因是那些都是更切身的話題。

Facebook 的一大突破,是用戶都以真實姓名示人,交流的都是活生生的朋友,Zuckerberg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透明度越高,這個世界越美好。未來,你的朋友會隨時 知道你身處何方、做甚麼,以至你的喜愛。更偉大的構想是人們擁有真正表達自己政治立場的自由,以至地球村式的世界大同。真的嗎,我沒有資格去認同,寫這網 誌都是用筆名的。

私隱是Facebook的弱點,經常遭受批評,Zuckerberg有這樣的辯解,看,谷歌豈不是靜悄悄地搜集用戶的資 料嗎? 他們將你的搜查、電郵用語都一一紀錄下來,相反,Facebook的做法,光明正大得多,分享的資料都是用戶自願上載的。我認為,要保障私隱,每個用戶都 要為自己上載的內容負多少責任。谷歌的用法也無傷大雅,我又不是政治人物。

Facebook Effect是本有趣的讀物,尤其是對熱忱的用戶來說,叙述了這個網站的創立和發展,開始的時間,Zuckerberg沒有想像到用戶人數可以達到今日的 五億,只是一個供他就讀的哈佛大學學生使用的名冊。之後,迅速擴展到其他院校,再後開放給大眾。他也不斷抗拒大企業的收購建議,以免Facebook偏離 他的理想。他亦不願為公司的商業模式費心,拒絕在網頁上刊登廣告。諷刺地,他對金錢的莫視,令Facebook的市值更高,個人的財富更多。


中環在線:秋官效應又啦 李華華

收入增減百分比

-3%

0%

+3%

+7%

+10%

收入 3,838,522 3,957,239 4,075,956 4,234,246 4,352,963
           
支出 (比2010年增加 3.5%) (3,756,692) (3,756,692) (3,756,692) (3,756,692) (3,756,692)
           
經營溢利 81,830 200,547 319,264 477,554 596,271
融資收入 (2010年數值) 33,804 33,804 33,804 33,804 33,804
融資成本 (2010年數值) (86,352) (86,352) (86,352) (86,352) (86,352)
  29,282 147,999 266,716 425,006 543,723
           
所得稅開支 (30,000) (30,000) (30,000) (30,000) (30,000)
2010-10-25  AD

港股由9月升到o依家都算還得神落,但係上個禮拜五,恒指收市前係咁畀人質落去,結果連條「升市事業線」(即係條10天平均線)都保唔住,全世界自然有淆底,驚個市差唔多見頂玩完。咁到底10月最後呢個星期個市係咩走勢呢?中環班老友就提醒華華,咩事業線呀陰陽燭呀都係假,因為有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開親戲都隊市秋官(鄭少秋),原來今晚將有套劇《書劍恩仇錄》亞視首播!會唔會再累街坊今日就知,雖然係迷信,但華華都係唔好唔信邪。

新劇今亞視首播

秋官之所以成為股市毒藥,華華真係不厭其煩再同大家講講!話說1992年,秋官主演電視劇集《大時代》,故事講述鄭少秋飾演丁蟹,經常熊市借拋空期貨賺取暴利,正好當時港股暴跌,股民損失慘重,「丁蟹效應」呢個名應運而生。

無獨有偶,其後秋官次次出劇,大部份都係同大市相剋,搞到遍地屍骸。自此,秋官就成為股市掃把星,甚至連大行里昂都曾經就秋官效應發表研究報告,認真唔講得笑!

咁秋官效應到底有幾勁?遠就唔多講,單係今年劑已經搞到A股市!今年5月10日,秋官主演電視劇《神醫大道公》大陸央視播出,結果第二日,A股就跌2%,播到第六集日仲瀉5%,係今年最差,統計成套劇上演期間,滬綜指總共跌6.5%……秋官效應就連內地股市都頂唔順,你話勁唔勁?

秋官效應近年威水史

-深股重創-

10/5/2010

CCTV8首播《神醫大道公 》,5月11日中國上證指數收跌148.3點,而深證成份指數仲失守萬關,收報9905.48點

-失守萬四-

30/3/2009

《桌球天王》首播,恒指開市即失守14000點,收跌663點

-累挫3000點-

3/10/2008

《楚漢驕雄》重播,至10月10日總計成個星期恒指跌2886點

-合唱都出事-

10/11/2007

同愛女鄭欣宜綜藝節目合唱《天涯孤客》,跟住個周一(11月12日)一開市,恒指就跌成1315點

-美國同受累-

8/2007

《潮爆大狀》、《大時代》美國播放,引爆美國次按風暴

-首播即跌-

5/2007

《謎》首播翌日,恒指跌111點,到5月30日恒指跌到得番20300點,累計跌795點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十二五系列 – 地區經濟圈與產業群聚效應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736609

十二五規劃中, 各行情各地方都有一大埋聲稱利好政策, 好像地區經濟就有有重慶兩江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福建、中部崛起地區、振興東北地區、還有我最看好的新彊。各行業的林林種種更是多到看死人, 究竟應如何解讀?

 

.

我自己的方法是為各個政策排下一個先後次序, 我的priority 如下, 大家可以參考下, 也可以不同意第一件事, 是看中央打算投放多少錢下來。比如說新彊, budget 2萬億, 我相信你不會找到另一個更「落本」的政策. 排第二的應該是建公共房屋, 數字應在5000億之內, 但補助金額當然是遠比這個小。雖然我不相信那些公共房屋會是廉租屋, 只會是賣給某些人士的平價房屋, 但金額應相當大, 對建材會相當有利; 又說水利吧, 水利必定消耗大量水泥, 傳聞中的海水西調入彊工程說明了中央做工程的氣魄, 南水北調計劃等也應對中西水泥需求大大提振。排第二的是國策時限, 時限一年的下鄉工程和5-10年的建設工程一定有分別。我的先後次序表排第三的國策的層次高度, 即是說, 2個國策起衝突時, 哪個要六讓路, 遇上經濟國際形勢有變時, 哪個會下馬。比如說, 新彊項目直接影響領土完整, S 級國策, 肯定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寸步不讓。保持糧食穩定這些應可算是A 級國策. 很多行業國策只是BCDE級國策。S級國策是任何中央領導人和地方政府都要全力以負的, A級國策是不敢陽奉陰違, 要認定哪些是A級國策, 簡單得很, 就是所有和地方首長前途掛釣的政策, 如省委書記要達到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 他們就會胡亂限電, 現在省長市長要落實米袋子菜藍子, 你看成效多快。由此亦可推論出, 地方政策比行業政策易執行, 除非是某些節能減排淘汰的行業政策。

.

第四是支持的形式, 之前講過, 形式有3, 創造需求、補貼和稅務優惠。創造需求可以是鼓勵某些產品的宣傳, 可以是禁止低質產品繼續銷售而造成的substitute effect, 也可是政府造成的群聚效應(下文會詳述) , 補貼除了可以是XX下鄉之外, 也可以是低地價補貼, 或暗中對社保之類的成本「鬆章」。站在企業的惠及情度方面說, 以創造需求為最強, 稅務優惠為最弱, 可是偏偏大部份地方性優惠、行業計劃都只行提供稅務優惠。老老實實, 我要是只求炒概念的話, 看圖算了, 為什麼要做要花這麼多時間心機做功課? 做完功課選出來的股, 就是要又有盈利增長, 又有概念的, 這樣才可以雙重爆炸。如果我選出來的股只是受惠525%15%的稅務優惠, 老實說, 我是會相當失望的。由於只提供稅務優惠的政策金額不會大, 也不會有長時限, 基本上我看到支持形式是稅務優惠就不看下去。

 

.

論地方政策, 我認為有一點要留意。各個地方都要搞政策, 都要搞惠民措施, 現在又不準高價賣地,又不準搞城投借新錢, 哪裡來這麼多資金去支持個別國策? 要知道, 地方政府的支持是一個政策的關鍵, 如果政策太違反他們的利益, 執行的積極性當然要低些。還有, 每個地方的稅務優惠都差不多, 到底我信哪一個? 難道一有政策的地區都全買嗎?

.

我認為, 每個搞地區支持的地方, 都會有稅務優惠, 但有些東西是比稅務優惠更重要的, 叫做群聚效應。比如我要去買電腦, 我會去黃金商場, 貪那裡鋪頭多, 選擇多, 易格價。結果就是那裡每一間鋪分到的「盲頭烏蠅」客會比我家樓下的電腦鋪多。又說廣東, 人人都知道廣東工業難做, 但為什麼他們還在, 不搬去別的地方? 就是因為有群聚效應, 找上游下游幫手的距離、時間、運費、出差費、出差時間(必須承認,有些員工是不肯常常離家太遠的)為公司帶來大大的方便,缺少了這些,公司便做不下去。要說的還有很多,我覺得,由於各式各樣原因,例如文化差異,口音不正,和以上各種,其實大部份mid-cap 的市場部、銷售部人員都不能覆蓋全國,只能覆蓋公司所在的一個有效半徑,而每個行業的有效半徑都不同。你想想,如果一個地方政府可以為一個產業創造出群聚效應,威力是相當強勁的。廠多了,自然上游下游都搬過來,或選擇在附近擴產。生意多了(創造需求),成本又減少(運費及各類overhead),運輸距離減少,交貨時間縮短,技工學校可能又會肯專門為這些行業提供所需的人才以備擴充,這些東西對公司的價值,肯定要遠遠超每年10%的稅務優惠。

.

有什麼可以引致一個地方成功由一兩個value point 發展到一個value chain ?我覺得3類東西最關鍵, 一是地域所在和物流成本, 二是是否有充足的勞動力, 三是領導招商引資的個人魅力。不易估, 最好不要估, 只要找有什麼地方已做到, 不要找什麼地方將會做到。我認為四川、重慶等地是一個比較熱門的選擇。

.

物流成本, 現在講內需, 在華中四通八達的地方會有優惠, 但由於水運成本便宜得多, 你看看三峽工程蓄水175之後, 可由重慶行萬噸大船到上海, 運費大跌比三峽未通前大跌70%, 以前川地出入口靠陸路, 現在把這些都集中在重慶再把貨車裝上大船, 沿江而下, 到站就直接駛走, 多方便。記得去年提過的東盟自由貿易區嗎? 大家一起免關稅, 跟據海關資料, 東盟的進口加出口1-10月是2354億美元, 增加42%, (歐盟是3883億美元, 增長33%, 美國是3213億美元, 增加30%) 數字其實已不少, 還在高速增長中, 我認為四川會是食到東盟自貿區的一個不錯選擇, 因為泰國、馬來西佔得不少。

.

勞動力就更者簡單, 四川和河南都是勞動力出口大省, 富士康就因為此選了河南。以前民工都到沿海, 現在發現家鄉機會多, 外面生活成本貴, 要回鄉。大量便宜的勞動力, 是地方政府吸引產業的絕招。重慶自薄熙來上任以來, 動作多多, 最出名的當然是打黑, 第二影響深遠的是說要為20%的市民建公共房屋, 錢就由不斷引入的各種汽車(吉利、通用、江淮、福特…) 電腦、機械產業帶來的稅收支持。其實還有一個hidden agenda, 就是農民土地流轉。「十二五規劃」中第11:「完 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 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完善城鄉平等的要 素交換關係,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徵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善農村集體 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講白點就是說四川及重慶為試點的一系列政策, 給農民提供多點租出農地的機會, 很多農地自己耕作已經賺得不多,反而租給人還有好處, 地方政府不斷派出官員去教育農民, 幫助調解, 減低出租的交易費用, 利用村委的人際關係能力和「村內民主化」的群眾壓力, 令一大塊地不要被幾粒「釘子戶」卡住變得零零零碎碎, 這樣大片地就可用農機耕作, 不懂做其他工作的「釘子戶」可選擇受雇於承租的農業集團, 也可以向農業集團收貴租, 自己用平租去租回其他用不到農機既「豬頭骨」地, 都可算是一家便宜幾家著既政策。由於農地收租越來越好賺, 自己動手落田的人減少, 釋放出來的勞動力又越來越多, 造成良性循環。

.

我認為重慶的機電業已經形成了群聚效應, 在將來的幾長會長期受惠, 我自己持有一點重慶機電。除了以上, 還有別的原因, 勞動力成本向上、機械不斷代替人手是大趨勢。通漲期, 我認為鋼鐵的成本最可控, 因為行業訂價能力最弱, 所以實在買了不少用鋼做成本的東西。  

.

後記: 中央宣佈明年建1000萬套經濟房, 計一計數, 09年大旺年銷售面積9.3億平米, 就當100平米一套, 即係930萬套, 即係話明年既內房會好大鑊, 建材會大好景。


打房骨牌效應 銀行業是下一波受害者?

2011-4-11 TWM




打房骨牌效應 銀行業是下一波受害者?

蔡友才:打房是防經濟泡沫的必要手段政府近期一連串的打房措施,到底會不會造成後續效應?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堅信,它是政府為防經濟泡沫化所做的必要手段,鄰近國家都在做了,台灣萬萬不可少。萬一資產泡沫化,所付代價會更高。

撰文‧林筱庭

從 一九九八到二○○三年,是台灣房地產最黑暗的五年,從亞洲金融風暴、九二一地震、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風暴,引爆一連串建商的財務危機,連帶 也拖垮銀行業的資產品質,逾放比二.八五%暴衝到六.一二%,前車之鑑永遠不可忘記。」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語重心長地說。

政府近來打房動 作頻繁,最近一記力道最大的奢侈稅打下來,房市近乎急凍。根據台灣房屋統計,三月分交易量台北市減少二六.八%,新北市減少三四.二%,至於房價方面,北 市及新北市房價較二月分別下修三.九%與八.三%。價、量同時回檔,這是繼金融海嘯以後,罕見單月出現明顯修正。

奢侈稅效應波及銀行業

如果房地產業的景氣是第一張骨牌,那麼緊接在後的第二張骨牌,無庸置疑就是銀行,這次的奢侈稅效應對整體銀行業的影響,大家都在關切。

﹁和上一波的房地產景氣相比,這次有很大不同。﹂蔡友才分析,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台灣的產業結構產生很大的變化,不動產相關產值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從八○年代高峰的七%降到現在僅剩三.五%,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已經大不如前,這是令人比較安心的訊息。

但 如果從房市飆漲的情形來看,這次的景氣多頭,猶勝過去數十年,這是令人擔心的地方。﹁購屋痛苦指數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台北市去年第三季已經到十一.一,和 二○○三年的房價起漲點相比,足足成長六成。」相較於漲聲不斷的房價,十年來,台灣的﹁平均月經常性薪資﹂幾乎是文風不動,平均每年只有一百多元的成長, 根據主計處的資料,至今月薪資仍低於○七年的水準,難怪民眾要對這次奢侈稅造成的量價同步修正效應,大力呼應。

房貸並非安全的放款

﹁ 房地產的景氣變動,大家都在密切注意。」根據金管會銀行局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已有十六家銀行不動產放款占全體放款比重超過三成,其中購置住宅貸款占 放款總額逾三○%者有十三家、逾五○%者有一家,四○至五○%間者有兩家,顯示近半數銀行都把房貸當做最主要的放款業務。因此,更應該密切關注這次奢侈稅 是否將影響房價快速下跌,進而造成銀行住宅貸款逾放比上升,風險增加。

事實上,房市歷經多年多頭的走勢,近一、二年多數銀行業者已逐漸提高 房價可能下修的風險意識,所以在鑑價、貸放成數或小套房貸款上採取較為審慎的態度,因此,這些銀行對房價下跌仍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仍有少數銀行業 者過度忽略房價大幅下跌的風險,認為房貸有抵押品,就誤以為『房貸是安全的』,不用太擔心,近幾年甚至仍全力衝刺房貸,這是比較需要關切的。」蔡友才提 醒。

他說,任何授信都有風險,房貸的風險主要在房屋價值與借款者還款能力,加上如果和國外的銀行相比,台灣的銀行業對於房貸業務多無避險機制,一旦房價嚴重脫離基本經濟面後,產生大幅度的回檔,就是業者要以專業衡量判斷之處,尤其在市場一片樂觀之時更要謹慎為之。

放款應考量總體經濟風險

台大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沈中華認為,政府打壓房價一定會使銀行短期風險增加,但銀行在承作房屋貸款時,本應考慮到貸款不斷增加會造成總體經濟風險提升,且政策改變的風險也要計算進去。

「銀行要有社會責任,○七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發生,就是因為銀行放款時沒有考慮到總體經濟風險,只追求增加放款餘額。」沈中華說,長期來看,眼前的打房對銀行是好的,不僅增加正面形象,也會降低未來變成泡沫的風險,可以說是必要之惡。

事 實上,目前台灣部分地區確實已經出現房地產市場泡沫化的跡象,根據房地產網站「全球房地產指標」(Global Property Guide)的統計研究顯示,台灣租金報酬率極低,僅一.七%,全球排名倒數第二,全亞洲最低;其次,房價所得比又不斷上升,因此,除主導利率走向的貨幣 政策外,各項經濟相關措施,必須多管齊下,才能杜絕房市泡沫化的危機。

截至目前為止,金管會連下三道金牌,嚴控銀行對不動產的放款,先是提 升非自用住宅的風險權數,緊接著要求降低貸款成數,最後,從四月起,進行以房貸為主的金融檢查,就是力求銀行業「降溫」,業者也說,「全力配合」,畢竟美 國次貸風暴未遠,上一次台灣國內房地產景氣導致銀行業大傷的前車之鑑也記取心中。這一次,銀行業只要審慎微調,應該可以安然度過奢侈稅風暴。

近一年半來國內的打房措施

實施

時間 2009.10 2010.3 2010.6 2010.12 2011.3

打房

措 施 央行採取道德勸說,籲請銀行注意不動產相關貸款風險控管 央行促請銀行針對投資戶調降最高貸款成數、調高利率及取消寬限期,並辦理金融專案檢查 1. 台北市及新北市10個特定地區第二間套房,貸款成數上限70% 2. 不得另以修繕、周轉金或其他貸款名目,額外增加貸款金額 1. 特定管制區域新增三峽、林口及淡水三地2. 第二間套房貸款成數上限降為60% 1. 銷售稅預計2011.7.1開始實施:1年內轉手為15%、1至2年為10%

2. 啟動房貸專案金檢

3. 提高房貸風險權數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新聞稿

房貸比重較高的銀行

銀 行 購置住宅貸款餘額(億元) 放款總額(億元) 購置住宅貸款占放款總額(%) 匯豐(台灣)銀行 861.97 1521.03 57 渣打銀行 1684.35 3540.79 48 花旗(台灣)銀行 770.86 1731.54 45 永豐銀行 2738.84 6953.65 39 遠東銀行 904.10 2406.91 38 玉山銀行 2260.15 6067.02 37 大眾銀行 981.69 2653.23 37 台新銀行 2030.27 5514.81 37 聯邦銀行 673.90 1922.90 35 大台北銀行 110.21 316.15 35 板信銀行 368.47 1085.83 34 安泰銀行 660.38 1999.69 33 日盛銀行 423.87 1289.09 33 土地銀行 5597.75 17272.37 32 國泰世華銀行 2849.06 8935.51 32 中國信託銀行 2925.65 9835.28 30 註:資料截至100年1月 資料來源:金管會;今周刊整理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