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龔海燕:創業十年來的那些感悟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7054.html

我是91外教網創始人小龍女,也是世紀佳緣網創始人,非常高興徐老師給我機會,和大家分享我創業的一點心得,我也特別感謝徐老師王老師這些年對我的厚愛與支持,希望他們這樣的天使能夠好人好報,賺錢多多。在座的公司大多是互聯網公司,據說中國有230萬家互聯網公司,上市的不到40來家,平均六萬家才能有一家上市,很多人一想到六萬分之一,就覺得前途一片黑暗,沒有一點光明。

但是偉大從來都是熬出來的。2003年10月8日世紀佳緣在復旦大學的宿舍裡誕生,上面只有一個用戶,還是我的閨蜜友情客串。誰能想到7年半後我們會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那六萬分之一的幸運兒呢?這期間有太多的困難和坎坷,但創業者,就是要面對路上遇到的所有困難,並且一點點把困難克服。另外我奉勸大家做公司的時候,不要老想著上市,而要想一想你為什麼要創業?作為一名創業者,首先是敢於冒險的人,這世上95%的人,都是害怕風險,逃避風險,不敢冒險的,只有5%的人,是冒險家,喜歡挑戰,不懼風險。我們既然已經選擇了創業,說明我們已經放下了所有的恐懼,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我們已經戰勝了自己,其實戰勝自己很難的。但我們已經選擇,就義無反顧,勇敢前行吧。而且,雖然是六萬分之一的概率,但漢庭的季琦先生三次在納斯達克敲鐘,我也希望在45歲前再來一回。

在創辦91外教網之前,我有和一些朋友頭腦風暴,大家覺得我出來做點事賺點錢也許不難,但是再想做到我在婚戀領域的江湖地位,可能也很不容易。但我想江山,都是打出來的,江湖地位,都是混出來的。不邁出第一步,怎麼能知道一定不可能呢?當然換句話說,沒有地位也沒關係,只要找到了自己喜歡,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把它做到極致就行了。即使失敗了又能怎麼樣呢?我很反感我們文化中成王敗寇的這一點,成功者鮮花掌聲簇擁,失敗者甚至都不能收穫同情。一個人只要敢於挑戰,即使失敗,也要給她鼓勵和喝彩。最初創辦世紀佳緣是因為自己在婚介所網站上當受騙,因而下決心要做一個很好的嚴肅婚戀網站,於是就邁出了第一步。

很多人說我不懂教育,我以前也不懂婚戀,最後不僅搞出中國最大的婚戀網站,自己也修煉成半個情感專家。雖然我也不懂教育,但我會努力學習,其實也沒有誰天生就懂。我以前做的是垂直細分的婚戀領域,這一次也是垂直細分的口語領域,都是面對個人消費者,總有一些經驗可以借鑑,所以我覺得自己轉型並不是太難。

第一次創業結果雖然是好的,但過程也很曲折,期間也有很多經驗教訓,走過來之後會有一些心得。我給大家幾點建議吧:

1) 控制成本,杜絕浪費。有的創業者今天還很苦逼,明天拿到了徐老師的錢,一下子不能適應,一不小心浪費了很多。這種浪費,有時候是資金,有時候是人力。我希望這一次在控制人員方面可以做得更好,而且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面試每一個進來的人。

2) 以身作則,天道酬勤。我最痛恨的就是一個人因為懶惰而不能成功。我們可以因為運氣差,因為判斷錯誤,因為各種原因失敗,但是懶惰,是最不可被饒恕的理由。我覺得只有當你付出了一百二十分的努力,當你的努力把上帝都感動的時候,上帝就會出來幫忙了。第一次創業我就是這樣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的心態,我要求自己必須盡最大的努力,我可能是最勤奮的女CEO之一,我幹掉了所有逛街購物娛樂的需求,除了工作,就是家人。因為你的精力和時間總是有限的。可能因為我的起點低,所以我對這天賜的機會特別珍惜,到最後我們成了第一家上市的婚戀公司,也許是上蒼對我辛勤工作的眷顧吧。有人說創業就是告別朝九晚五,選擇了朝五晚九,我深以為然,而且經常是朝六晚十二。

3) 掌握先機,小步快跑。互聯網一定要快,如果你很慢,就不要做了。最近有一篇媒體採訪我,說我為什麼不像很多人都會調整個一年半年的,我一天都沒有歇,就馬上創業了。我開玩笑說我就是那種今天和男朋友分手,明天就可以再去找一個男朋友的人,結果人家還用這個做了標題。但事實是,如果我歇了半年一年,可能在線教育的黃花菜都涼了,我得重新找別的方向了。互聯網就是這麼殘酷,你晚一步,就可能永遠完蛋了。

4) 發現不對,趕緊調整。其實在創業過程中,很多人會發現自己選擇的方向,或者招的人不對路,這時候一定要盡快調整。我以前認識一個創業三年多失敗的人,就是因為苦苦堅持,燒掉了最後一塊錢,最終關門。他的教訓就是沒有盡快調整方向,到最後子彈都沒有了,只能收場。

5) 不僅把興趣當事業,還要把工作當樂趣。創業者一般都是對某個領域產生了興趣一頭紮進去,但工作經常是日復一日的重複。而且整個過程中要做到事業和家庭的平衡,其實非常之難。我的平衡也不過就是讓先生在家裡做了七年家庭煮夫。我經常把工作當成生活,所以一定要樂在其中。如果每天苦哈哈的,你的情緒就會傳染給身邊同事,每個人都會感覺到壓力。創始人要給公司帶來一種陽光、向上、樂天派的氣質,並且把員工凝聚成一條心。我現在二次創業,我覺得很充實很快樂。因為你知道你的人生又有了目標,你又找到了一種對員工對用戶對投資人的使命感,你又看到了突破自我的可能性。

6) 互聯網之外還有很廣袤的世界。曾經有朋友給我說,誰再給我提互聯網創業我就跟誰急。他在互聯網領域創業整整六年,顆粒無收。幾個月前轉型承包了一家公園的遊樂設施,用了一點點小聰明,收入翻倍成本減半。他給我說,互聯網領域的人太聰明了,一幫沒有背景,沒有資源,沒有關係,沒有金錢的屌絲,在這裡拚命,而且這些人有的是智慧和汗水,有的是夢想和青春。那些清華北大計算機系畢業海外名校回來的,那些徐老師看上的智商最高的,絕不會想到去開一家小飯館,但一定會想搞一個網站,結果搞得大家的成功概率只有六萬分之一。反觀傳統行業,像上次凌代鴻凌總說他看印刷圖文行業二十多年,至少30%的成功率。開小餐館的,賺點小錢其實要容易很多,而且今天的湘鄂情也是由小餐館做起來的。我覺得年輕人,要學會在更廣袤的世界中尋找機會,不要只盯住互聯網。

今天,我們給投資人畫了一個餅,明天,我們給自己圓了一個夢。祝各位夢想成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13

自己買房與投資的一些經驗、心得、感悟 Hilong

http://xueqiu.com/4078753602/23117089
今天閒來無事,找到10年末自己寫的一篇文章,完全是本人的真實經歷,修改補充了發上來,談一談自己買房與投資的一些經驗、心得、感悟,與大家分享探討。(如果有杭州的朋友,可能更加能理解)

06年買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然後在杭州市下沙開發區陸續買了7套(3套小產權房,嚴格來說不算),現在手上還有2套。
本人01年畢業,然後輾轉廣州、惠州兩地工作2年,03年10月州公司要在杭州設立分公司,到杭州下沙工作,負責一個小部門。當時下沙高教園剛開業,國慶節第一批大學生從市區搬過來,荒涼的很。四號路的物美還在打樁,公司在月雅苑租了5套房子,公司花錢裝修,我們都不願意過去住,因為裡面黑燈瞎火,吃早餐的地方都沒有,下沙東江邊是一片荒地。
到下沙的第一個週末出去逛街,大都文苑風情開盤,很多人在排隊搶購,當時好奇的過去看了看,要三千左右,立即罵娘走人,覺得杭州房價太貴了,當時在惠州市區房價才一千多,覺得下沙是遠郊,不值!

然後在心裡留下一個固定印象,杭州的房價很貴,根本買不起。每天專心工作,一直到06年都沒關心過房子的事,覺得離自己太遙遠。
06年五一,突然接到領導的電話,說買房了,讓大家也去看看。然後一堆人去看領導在東尚公寓的新房,80平方的躍層,總價24萬左右還送家電,有點心動。

到售樓處詳細瞭解,是開發區工業配套用地,沒有產權的,只能簽50年租賃合同,也就是所謂的小產權房。當時都搞不清楚產權證有多大用處,想著反正自己住,有沒有無所謂,總不能把我趕出去,第一次心動了,覺得買房有希望。挑選了緊挨著的一套54平方一房一廳和一間28平方的單身公寓,總價24萬左右。東尚是不能貸款的,開發商給的條件是一次性付款96折,分2年付款99折(首付60%,一年後付20%,兩年後付20%)。

當時腦袋不開化,沒想著貸款,手上沒什麼錢,找公司借了10萬(公司對中層幹部的福利政策)做首付,東拼西湊全款付清了,算下來單價2900還是裝修好的,買家電、家具後即可入住。覺得很划算,相當滿意(現在回過頭來想是我最糟糕的房產投資)。當時開發商給的政策分期付款不用付利息,轉手交易沒有任何稅費,自己找好下家後到開發商哪裡更名。
一個月後搬進去住,一個人住一房一廳夠了,就把單身公寓出租,竟然能租500元/月,租金回報率7.5%,如果分期的話收益率就是12.5%,像發現新大陸,立即跟開發商協商再買一套單身公寓,條件是把前面一套單身公寓轉成分期付款,又追加2萬後手上就有3套房子了,2套單身公寓出租。

過了快一年,07年五一領導又在下沙開發區夢琴灣小區買房了,拉我們過去看。一線江景房,120多平方,單價5500左右,當時還是覺得很貴。五月中跑到下沙開發區海天城看房,發現明顯比夢琴灣便宜,挑中了一套151房的四房,打折後單價4400,很喜歡,立刻就定下來了。當時有個插曲,聽別人說有參加一個叫「陽光團購群」,可以多3個點的折扣,不需任何條件,只要找到群的負責人,打給電話報個名字即可,很容易,然後就可以節約2萬元。開始不相信,一試真是那麼回事,天上掉餡餅了,而且野風還要付錢給群負責人。(由此可見野風的營銷議價能力是多麼的差,09年初現代景苑降價退老業主款、海天城打7折應該都成為業界的笑話)。
5月30日去簽合同,聽售樓部說從第二天開始每平方提價300元,高興啊,覺得立馬賺了4.5萬,意識到房子是可以投資賺錢的,然後開始關注網上的經濟、房產信息。

5月份時海天城均價5000左右,我的大戶型所以便宜。首付3成,貸了7成,怕貸長了利息高,只貸了20年(後悔中,按現在的思路毫不猶豫貸30年,通脹猛如虎,誰知道30年後月供3K能否夠吃一頓飯)。
當時手上沒錢,定金2W還是找家人借的,定了後到簽合同付首付有2周時間,到處找錢,立即把東尚的一套單身公寓賣了(除房租外只賺了1萬,可憐!!,如果按揭去買下沙物美附近的商品房,收益至少乘以10,所以大家買房千萬不要貪便宜,產權+地段!產權+地段!產權+地段!)
從07年6月份開始,杭州的房價開始猛飆,濱江.萬家花城開盤,一天賣了7百多套,當時不知道濱江房產,以為是濱江的樓盤。每個月都可聽到提價的信息,每次都計算增值了多少,現在回想起來挺幼稚的。9月份,海天城再一次開盤,均價已超過8000,而且很多人漏夜排隊去買,覺得不可理喻。

野風的建房速度確實慢,07年初已結頂的房子,要到09年10月才交房。煎熬中等待,公司離海天城就4公里,每隔1~2個月過去看看,變化很慢,急得罵娘。
這段時間開始頻繁上天涯經濟論壇、房產觀瀾,口水樓市等,在很多高人的貼子裡學了不少東西。瘋狂的對金融、經濟、投資、房產感興趣,論壇中找到很多好書來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國富論》《博弈論》、《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巴菲特相關的很多書籍,李馳、但斌的著作等等,開始炒股。

前面已經說了4套房子,3套小產權其實不能算。
很慶幸把錢都投在房子上,08年沒錢炒股,否則絕對被深套!因一直都很關注房產價格,09年春節前後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下沙物美附近的二手房價在8K左右,東區江邊夢琴灣、海天城只要6K,當時夢、多藍、伊薩卡已經有交房,二手房大量湧出。試著去中介逛了逛,發現5K多可買到夢。當時各類論壇都很悲觀,都在叫著要崩盤,成交量很少。當時考慮也很簡單,東區江邊環境好,價格遲早接軌下沙物美附近,而且夢的價格與07年相差無幾,相當於免費賺了2年時間。另外,正好適合巴老的話,別人都恐懼了,我要貪婪!
開始籌劃買第二套商品房,春節前就將東尚的一房一廳掛了出去,準備賣掉後拿著現金做首付,按揭!
想在想來,我的運氣確實太好,07年不太懂行情時買在房價飆漲前,沒現金躲過股市大跌,09年3月房價谷底時把手上的小產權房全部套現去按揭買商品房,一下子手上多了3套商品房。都是房產市場上1664點的籌碼!

接著說,09年春節後回來上班,開始在下沙淘房子,在夢琴灣業主論壇上看到一個帖子賣房,東北朝向的96方兩房只喊價58萬,剛好6K(是業主,不是中介),直接聯繫業主看房,16樓,客廳和一個房間東向稍偏北,另一房朝北,客廳可看到錢塘江,視野不錯,很滿意。
業主是一女孩子,杭州人,市區上班,嫌下沙遠,準備在市區買二手房,怕貸款利息高,準備一次性付清,所以急著把夢賣掉(財富的差距在思路、理念,如果業主腦袋轉彎,貸款買市區的二手房,現在出手賣,多拿60W,打多少年工才夠!),業主急著出手,很容易談到56萬。

3月初簽合同時商業貸款還要首付30%,沒過一週,傳出海天城8折的消息,去售樓部看,老業主介紹或再購買還可再優惠幾個點,70多方的兩房折扣後5.5K~5.8k,新房可以做2成首付,覺得很值,開始盤算自有資金,想再買。過了一天再去海天城看,小戶型已經賣光了(野風當雷鋒的速度很快,後來6月份時再去海天城,還有一套臨街商舖單價只要8K多,位置在以後的下沙物美二店對面,幾年後必火,可惜手上已經沒有子彈,可惜)。
從海天城售樓部失望出來,順道去保利東灣看看。一直以為東灣貴,以前沒敢去售樓部,一問,11號樓很快要開盤,5280起步,均價6K不到,很意外!東灣的別墅區綠化確實做的好,89方MAX樣板房吸引人,當時就刷了信用卡付2萬誠意金。
當時就是覺得下沙東怎麼著也得與物美附近價格差不多,怎麼看都低估。一週後再去售樓部,售樓員推薦61方小兩房投資,一算只要7萬首付,又定了一個號,回家馬上把單身公寓10W出手(現在看是個地板價)。
3月中旬東灣11號樓開盤,前一天晚上吃飯時接到售樓員短信,通知過去排隊,吃完就帶上被子開車過去了,排了一個通宵。第二天9點開始搖號,人山人海,像打仗一樣搶房子。

以前沒經歷過排隊買房的,挺好奇,拍了些照片,還想第二天漏夜排隊肯定會成為樓市頭條新聞,第二天晚上上口水看了,很多人說是保利找的托,小陽春,看空者多。

我排隊號在前60,叫到我時東西邊套只剩幾套,只能勉強選了樓層不是很好東邊套,單價6K,然後挑61方時直接選最便宜的,單價5.7K。不到3分鐘,選房結束,然後就是簽字、抽獎(還中了個SONY數碼相機),10點多就完成回公司上班了。

過來一週去簽正式合同,看到東灣售樓部有很多標語,一些人在售樓部鬧,要求保利退還差價,就是所謂的房鬧。願賭服輸,房價降了找開發商討說法,漲了呢?我們會把錢補給開發商嗎。入市需謹慎,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且如果這些人房子真要退掉,估計半年以後會後悔的自殺,因為09年12月保利東灣新開盤位置好大戶型曾賣到單價2萬。

3月底時突然再網上看到消息,金色錢塘打75折,直接由9K降到6.8K,風景碟苑新房7.5K,一個朋友的公司組織一般人與風景碟苑談團購,盡然沒談成,因為不少人覺得濱江區的房價就值5K,現在回過頭來看,汗顏!我妹妹當時正在濱江區看房,當時還未結婚,立即與遠在芬蘭出差學習半年的妹夫聯繫確認,決定買,第二天一早打車過去金色錢塘(蕭山區,不屬杭州主城區)售樓部,定了一套120方的房子,單價6.8K,一年多後,金地在附近2公里左右(同屬蕭山區)拍了塊地,樓麵價約1.4萬(目前在賣的金地天逸)。

到4月底按揭都批下來了,開始四套房的按揭,現金流有點吃緊,8月份,夢琴灣價格已經回到8K以上,我本來預計需要兩年,結果半年不到就到了目標價,開始準備賣房,畢竟現金流的安全很重要。當時創業板快推出,覺得是個機會,正好有人出到心裡價位,就出手了。結果房子賣了沒1個月,隔離500米左右土地拍賣,樓麵價7.5K,第二天周邊小區的二手房都飆到1萬以上了,現在看來沒有賣在合適的賣點,晚2個月就多一輛A4L,教訓啊!
後來一直到11月才拿到房款,把欠的債都還清了,剩下的全部入了股市,回頭一看入市在3300點,高高的山崗上,第一把買了61元的中國平安,一直套到現在。當然10、11、12年一直在追加投資,整體是賺錢的,主要持有銀行、保險、汽車、白酒、房地產。

11年初保利東灣的2套房子交房,90房的簡裝後出租了,算了下,如果毛坯出租收益率才1%出頭,就在年中賣掉了61方的小房子,大約是買入價的2.1倍,因為首付只有20%,槓桿達5倍,投資收益還是非常好的,所得款項進入股市。
但是,禍福相依,07、09年房產投資的成功讓自己的自信心過度膨脹,後面就有了10~11年在股市的痛苦掙扎,最大浮虧接近30%,直到在論壇中瞎逛時看到一些新浪價值投資博客,瘋狂的追著看,纏中說禪(現在不感興趣)、SOSME、段永平網易博客等甚至從第一篇文章看到最後一篇,再後面就到了雪球,進行持續的學習、修煉,現在天涯論壇等都不去了,新浪博客只看關注的信息,雪球是主要學習交流的地方。

特別的教訓,11年3月,本人所在公司的控股集團公司改制引入PE中科招商,以8倍PE購買手上的原始股(06年入股,到11年3月稅前收益40倍),我持有一部分集團的股份,當時可以選擇賣掉套現200萬(級別較高的必須鎖定不能賣),當時想著公司以後會上市,對比創業板50倍以上市盈率,賣掉太虧了,選擇持股保留,改制後這些股權已經過戶的個人名下,但11年公司業績下滑30%多,12年也無改善,且公司運營老化,問題不少,目前看上市遙遙無期,只能拿到每年3%~4%的分紅。如果能在當時套現,買入4倍PE的銀行,或許幾年後財務自由不遠了。

寫了這麼多,最後分享下自己的感悟與反思:

1、          人生是一系列隨機事件的組合,一時的好運會為後面的大跟頭埋下伏筆,反之同樣,關鍵在於個人的價值觀、能力、研判邏輯是否有進步,否則飛的越高,摔得越狠。

2、          在進入股市前,最好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房價再高的城市也有買房的時機,關鍵是思路、理念、金錢支配方式,對一般人來說,買第一套房很難,買第2、3套房子反而容易;

3、          跟任何其它商品一樣,最終決定房價的是供需關係。首付上調、利率提高降低人們的購買力,需求降低,房價看跌,反之提高購買力,增加需求,房價看漲;房產稅提高房產持有成本(稅收最終是買、賣雙方買單,政府得益),供需關係不改變無法降房價。政府壟斷土地出讓,控制土地供應,可決定漲跌。入戶/小孩上學必須要有房子,增加需求看漲,等等!房價不是那一個因素決定的,是由各種政策、資金、人群預期所形成的市場合力決定。

4、          世界上沒有只漲不跌的商品,只有低估或高估的商品,最終會回歸價值。

5、          沒必要對高房價恐懼,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物質的享受?前擁後戴的虛榮?家人的關心和諧?平靜而悠然自得的生活?其實相當一部分人更在乎後兩項,沒有房子一樣可過得很好,直到房價低估,買房時機到來。(不努力工作不存錢不理財的月光族除外)。

6、          關注自己的核心需求,每個人都可以快樂的活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45

我的四年投資感悟 署名5678

http://xueqiu.com/1430867758/23423097
最近忽然很想寫點什麼,那我也來寫寫我的投資感悟。因為今年我覺得我終於想明白了投資究竟是什麼。所以特別有這種衝動。
     我是09年入市,原因很簡單,想多賺點錢。因為平時經常看書,大致知道價值投資和巴菲特,知道些所謂的低買高賣,所以看當時08年大跌,而且這其中銀行股又是明顯低估的,就開始陸陸續續的買銀行股。這其中也不停的在看書學習,自己的想法也是在不停的改變。回顧一下,發現當時我的想法是多麼幼稚,我所謂的明白了投資其實根本沒明白。

       這四年來,關於投資的認識對我而言就是下面這兩個問題:

      1  投資和投機有什麼區別?投資只有價值投值一種嗎?價值投資是不是就是巴菲特一種?巴菲特能不能學,怎麼學?
      這點很重要,這決定了自己在股市中行為的本質,一定要徹底明白,不然,你不明白你是怎麼贈到的錢,那將來必然會不知怎麼的就虧掉。

      這個問題市面上有各種人的各種說法,有說值投資能學的,有說要和中國國情結合,然後也有什麼價值投機,用價值投資的方法選股用投機方法操作,還有什麼逆向投資。總之是各種名詞,眾說紛紜。做為一個年輕人想從這麼繁雜的思想中弄明白著實不易,尤其是這些提法的人多是成功人士本身就極具說服力。即使是行騙的成功人士但是也包裝的很好讓人難以發覺。
     為想明白這個問題我開始了大量的閱讀 從國外到國內各種投資名家,國內各大名博開博時到現在的文章,基本上能找著的都翻過來看了一遍。終於明白了答案:投資就是買公司,投機是買價格,是指望別人用更高的價格從你這買走東西而已。這話很簡單,也是很大眾化的回答 但是會說和真正想明白是完全兩回事。我在這個問題上是每當我想明白但是後來髮根本沒明白 直到付了學費才算明白。

      這個學費就是蘇寧電器。
      當時是11塊買的蘇寧。理由很多啦,好公司啦,消費股啦,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京東的融資表明京東的估值很高。我心想。蘇寧這麼優秀的公司發力後不會比京東差吧,那按京東的估計給蘇寧估值,那蘇寧目前不是明顯低估了嘛。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會發現我的問題了,我買蘇寧是希望將來投資者按京東的估值給蘇寧估值,我重點依據的其實是價格!!後來弘毅投資入股蘇寧,比我的買價還高,我小得意了一番,覺得我沒看錯。但是再後來,蘇寧利潤下降,甚至要開始虧損,因為電商的投入太大,唱衰聲一片,大家都覺得蘇寧接下來有可能打不過京東,即使能追上,代價也很大,利潤會降很多,吧啦吧啦。我開始心神不寧了!完全沒有銀行股那種越跌越買的勇氣,問題出在哪,肯定是我的思維有問題。苦思後才明白。我買蘇寧本質是我看重的還是市場對蘇寧的估值,我希望市場將來對蘇寧的估值能提高。這點是完全錯誤。我其實根本沒明白電商是怎麼回事,電商要燒錢,燒完錢呢?我不懂電商這個生意模式。雖然我有可能因為沒看明白銀行是怎麼回事而虧錢,但是畢竟我的依據是建立在我覺得我看懂銀行是能賺錢的假設上的,和我對蘇寧是建立在希望市場估值變化是完全不同。
      明白了這一點。我意識到這個學費是必須要交的,在7塊左右全部賣掉。張化橋說過,牛市的好處是可以改正我們犯的錯誤。但是我不想等那麼久了,我覺得有錯一定要改,要捨得付學費。

      那麼說說投機。投機關注的的價格。這裡並不是說投機不好,而是想說明投機和投資是完全兩回事的東西,做投資和做投機需要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可以做投機,怕的是做著投機但以為自己在做投資。投機我認為分兩種,一種是索羅斯那種宏觀對沖基金,這需要對宏觀經濟,政治,文化等瞭解深入,在各種金融資產的價格中找到做多做空的機會。
做空次貸的保爾森也是類似,他的做空是基於美國房價會下跌這個宏觀經濟表現的。第二種是技術分析,從傳統的技術分析長級到現在的量化交易。傳統的技術分析是用過去的圖表推知將來,量化交易也類似,只是由簡單的畫圖變成了複雜的數學建模計算機計算。多年來傳統的技術分析已經被證實是沒法賺錢了,即使能夠賺一陣子但是能持續賺錢的也少,最後善終的人好像還基本沒有。因為歷史樣本太少太簡單,可以復現出幾次,但沒辦法次次復現,甚至有可能是由於大的環境的變化,例如宏觀,例如中國 特有的政策變化,以前成功的樣本再也不出現了。這而量化交易呢,現在能看到的就是西蒙斯的文藝復興公司靠這個賺到了錢。其餘的像早的長期資本公司,倒了,還有一些在07年次貸危機中也損失慘重。
      同時,投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對風險的控制,這點類似於賭博。要按照概率合理的分散管理本金。這點就更難了。

      對於我而言,選擇什麼賺我的方法呢。第一別想了,能力完全不夠,另外很重要的我不想做空,即使你判斷準確,但是時間不一定會站在你這邊,很有不正常的狀態會持續很久,做空就是在和時間賭博。這個風險太大了。我不敢玩。第二種呢,也別想了,首先還是能力不夠,雖然我是理工科出身,看懂數學模型和寫程序實現對我來說不是難事。但是真正能賺錢的數學模型是你能接觸到的模型嗎。西蒙斯手下全是一群頂尖的氣象學物理學數學等等的科學家。這群天才才做出了那種的成績,我一個普通人還是算了吧。其實,我認為經濟世界目前來說不像物理世界那樣,可以讓我們很容易的用數學模型來表示,這是一門現在還非常不成熟的學科。走這條路,太難了。最後,賭博能力那也是完全沒有。總之我沒有投機的能力,並且我覺得投機太累,對人的要求更高,假如有更好的賺錢的方法,為什麼要把自己弄的這麼苦呢。

     那剩下的路就只有投資了。

     明確了投資是什麼,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價值投資是什麼。基本上大家立馬想到的就是巴菲特,想到他的合適的價格買入並長期持有。那難道價值投資難道就是像巴那樣買入並長期持有?

     其實這個問題書上寫的很明白,很多人沒認真看書而已。

       狹義的價值投資是指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以低於淨資產的價格買入公司,留好足夠的安全邊際,基本上是撿便宜貨保證不虧的思路。

      而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則複雜的多。認真讀巴菲特的傳記,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巴菲特的投資生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他做類似私募基金時,這時個他就是格式的價植投資,到處找便宜貨,然後等待價值實現賣出,或是自己加入董事會要求現金分紅,或是買下公司然後清算讓這個公司的價值實現。 第二階段是他所說的認識芒格後,學會了用合理的價格買入好的公司,大致也就是在買下伯克希爾後。這一階段他的投資為世人津津樂到,像喜詩,運通,可口可樂,吉列,蓋可保險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案例都發生在這個階段。護城河理論也是在這個階段最能表現出來的,這些公司大多是有很深護城河的消費金融類公司。第三階段是近幾年,典型的是老巴買入伯林頓鐵路,ibm,這些公司不像第二階段那樣的公司,反而倒是更像是債券類的投資。另外很重要的是從第二階段開始。巴菲特不再只是一個投資者的角色,他開始進入董事會幫助公司經營,甚至完全全買下公司,物色經理人管理,這時候他的角色向著一個做實體公司的企業主方向轉變。

     所以老巴嚴格來說只有一小段是格式的價值投資,但他為什麼強調自己是百分之八十的格雷厄姆加上百分之二十的費雪呢。因為格最大的作用是告訴他買股票就是買公司,這點是最最重要的。後來他所做的只是把價值這個詞擴大了而已,他的投資思想隨著他的資金,隨著他向一個企業主轉向而轉變,所以他會說「成長和價值不矛盾,成長也是價值的一部分",成長,品牌,甚至人都是價值的表現。再到後來錢實在太多了,他的投資又有點類似於投資債券,鐵路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現在手上的錢那麼多哪有那麼多好的消費公司,金融公司可買 ?假如巴菲特活的很長,鐵路公司都不能滿足他了呢,我想他會買地,買礦等等,再後來可以把整個地球都得買下。

     再舉一個例子,船王包玉剛70年代準備棄船登陸,與置地展開了收購九龍倉的大戰,最終成功拿下了九龍倉,但是買的價格並不便宜。再後來,船運業大蕭條,而包玉剛因為及早將資產轉移到了陸地上而保存了家族產業。從我們的投資角度來說,這筆生意虧了,但是從大的角度來看,是賺翻了。所以從廣義來說價值投資就是投資,因為投資買的是實體,實體必然是有價值的,投資就像老闆做生意,VC風投,買成長股看重的是成長後的價值,包玉剛買九龍倉為了戰略轉移。

      所以從巴菲特那裡我最學到的重要的就是買股票等於買公司,是買一個實在的資產,這一條就足夠了。

      落到個人來分析,我適合細化做哪一種投資呢。格式價值投資沒法操作,中國現在去哪裡找那麼多淨資產低於股價的公司,哪有那種多煙屁股可撿。假如買大家常說的高成長股呢,我自認沒那麼深的商業眼光,看不出現在很多普通的公司哪些能長成為參天大樹。所以我的決定是要買已經能賺錢的好公司,價格要便宜。為什麼是便宜而不是巴菲特的合適的價格呢,這點後面說。

2 是否要長期持有,何時賣出,買入是否等於持有。

     這個問題看似是一個操作上的細節問題,但是仔細想想其實很有深意,它體現的是你是不是真正的明白了上述說的第1點,即投資是什麼。
     這個問題實質是要解決的是什麼賣出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有很公式化的回答,當你不準備再買時,就可以賣了,不準備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公司發生了變化啊,高估啊啊。

     公司發生變化這點很好理解,不是一個好公司了當然要賣掉。難在估值這裡,大家都會說低買高賣,可是操作起來是這麼一回事嗎。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家好公司,5倍市盈,大家肯定知道是低估,可以買進,這個好說。20倍市盈,高估了,要賣出嗎,但是巴菲特不長期持有嗎,不賣的話掉到正常的估值了豈不是沒賺到這個錢,萬一又跌回到5倍市盈的低估區間呢。最後10倍到15倍呢,這是個正常估值,一般我們會說繼續持有,但是你買嗎,可能會猶豫,因為不便宜了,但是你都不想買了為什麼還要持有呢,那是不是你連買入的標準也同時受到了影響呢。那你的便宜買入的原則是不是其實也是有問題的呢。所以賣出的問題比買入更大。
      呵呵。這個問題問下去就跟繞口令一樣招人煩。

      解決這個問題非常簡單,答案全在第1點討論的投資是買公司這句話上, 從這句話可以引申出兩個意思:

     (1)買公司買的是公司本身,而不是市場對這個公司估值的變化,估值的變化也就是價格的變化,那其實是投機範圍賺錢的方法。所以我們賣出公司的決定因素就非常明顯了,決定因素是公司本身發生了變化。那市場高估值要不要賣呢。這其實就無所謂了,那個高估值的錢就像是額外的錢一樣。本來就不是你該賺的,你能賺就賺唄,賺不到就拉倒唄。我們要賺的實實在在的這個公司的經營而賺到的錢。
      例如,假如我認為一家公司未來五年的盈利情況是很不錯的,我打算持有五年,但是忽然某天市場高估了,而且這個估值的差價已經反映了五年後利潤的增幅,那賣不賣呢,無所謂,賣了,當然可以,因為我也就能看明白這個公司五年的情況,相當於我提前把這五年的利潤增長賺到了,然後拿著錢直接去買債券,可以多賺點,或是如果遇到別的標的也可以,但是不賣呢,當然也可以,可以當玩遊戲,等著繼續高估,假如可能第二天忽然就不高估了,甚至馬上進入低估狀態,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反正我認為這公司未來五年會經營的很好,五年後再賣一樣的嘛,當然五年後市場得正常些,給個合適的估值(當然有可能市場五年後也不給合適的估值,這點的說明見下面的(2))。我們是業餘投資者,不需要競爭什麼收益排名,我想我只賺我能賺我該賺到的錢,超出的部分就當玩遊戲吧。
       從這點來看,我很能理解巴菲特為什麼在可口可樂高峰時不拋。不是他的資金量大的原因,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的資金量小就找藉口。他賺的是可口可樂長期經營的錢。至於高估的錢,不賺就不賺吧。那為什麼他在高點拋了中石油呢。我認為中石油對他來說,像是一個小遊戲。中石油的投資是標準的格式價值投資,老巴撿個煙頭玩玩而已,老巴可不認為中石油能像可口可樂那樣穩健經營百年吧。

     (2)這點更重要。投資就是買公司,那公司是買什麼呢。買的是未來的現金流啊。這麼簡單!!!

      那麼未來的現金流是什麼呢,債券啊!!!用債券來替代分析就非常清晰了。

      假設有一個面值是100的債券,年息是10%,20年後到期。我們近似的認為這張債券的正常估值就是100塊。

      那麼,假設我們要持有二十年,在這二十年中,債券的價格忽上忽下,按照(1)的分析,高估時我們是不會賣的,因為我們賺的是那個利息,也就是持續的現金流,到期後本金也能全拿回來。

       但是,假如我們只持有三年呢,或是五年呢。我們以100塊的價格買入,但是這三五年間債券的價格很有可能會跌的很低。市場呢。鬼知道。那麼利息是無法彌補本金的損失。

       因此。你為一項資產願意付出的買入價格留出和安全邊際是和你的持有期限緊密相關的。時間越長。你的安全邊際就沒必要留的那麼多,只要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即可,反正時間長的很,總會有估值正常的時候,那時候從容的賣掉即可,從容的把利息收入也就是公司經營的現金流賺到。如果你的持有期限是永遠,那更完美了。那這不就是巴菲特說的合理的價格買入長期持有麼。

       但是注意,是不是人人都做到的呢。答案是不行。巴菲特為什麼可以呢。首先,他看企業的眼光強於我們,他能看到一個企業未來十年,二十的情況,甚至他可以換經理人來保證公司持續賺錢。東博老股民對銀行的研究之深入大家都沒有異議吧,但就是這樣老股民都說他自己只有能力看到三五年的情況。那我們能看到幾年呢,就算我們達到了老股民的水平,能看到三年到五年企業的經營情況吧。那如果我們沒留足安全邊際,以一個合理的價格或是略貴的價格買入了,計劃持有三五年,三年到五年企業的基本發生了變化,但是該死的市場忽然發了神經,估值大幅下跌,這時候怎麼辦。賣出就虧了,不賣可是企業又看著基本面不行了。

     所以我們沒辦法做到長期持有,我們的持有期限短,所以為了應付市場的波動,我們就必須在買入時留出安全邊際。這不是為了低買高賣賺市場的錢。只是為了能安全的把企業經營帶來的錢給賺著。

      第二點的理由其實不是什麼重要的理由,就是我們的錢支持不了那麼長期的投入期限,例如我的錢我可以做到五年在股市裡不動用,但是十年真不好說,這萬一到了要用錢的時候,市場又發了神經?所以這時候就需要留足安全邊際。當然這個錢如果我是準備養老的。那就可以長期持有了。

      這樣看來我覺得老股民和sosme的行為其實從本質上都一致的。老股民說他不長期持有,他就喜歡撿便宜貨,那是在他對企業經營認識的情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安全邊際的行為。sosme動態再平衡策略也是一種為獲得穩定現金流而不斷在資產類別上做調整的行為,不停的把安全邊際留出來。

     有時想想投資真不容易,光光這一個投資理念我就想了四年,那麼具體的投資包括財務分析,企業分析呢,那需要多少時間啊。
     投資理念這東西不宜花太多精力,雖然要持續的思考,因為這是行動的根本,但是不能花太多的精力或是說多了,就變成像一些私募經理那樣,整天叫囂自己的投資理念,但實際上就是想騙騙管理費賺錢,他們對企業的認識估計並不深刻。

     因此很敬佩@東博老股民@流水白菜@sosme 等把自己的各種操作方法,以及對企業的分析無私的大量貢獻出來,確實受益良多,一併感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32

做投資的一些感悟 文本

http://xueqiu.com/8977130262/23659074
這篇東西是我11年1月份寫的,那時候正逢PE高潮,有很多憂慮,就寫了下來。最近通過我的微信號「B座12樓」被人翻了出來。要看更多內容,我的微信號每天都有一些內容,歡迎關注。我本人是做VC的,內容會偏向VC方面。


1、投資最怕的是系統性風險,創業也一樣。所謂系統性風險,就是這種風險是來自外部的,非自身可以控制,但風險的成因則是自身對趨勢的誤判,或過於前瞻,或過於自我。

2、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境界。但是,你永遠都不知道現在所處的時間和所做的事情是否正好在那個節點上,所以,保守主義,或者相對的保守主義,常常是更為有效的方式。

3、選擇投資作為自己的職業,也就意味著你必須終生都與保守主義的價值觀為伍,以有罪推論的眼光來看待項目和看待對方的人。

4、對待朋友,我們當然要正直,要誠心正意;但是面對動輒千萬的投資,面對基於各自立場的生意,利益才是雙方關注的焦點,分清朋友和生意的界限,是一種更為職業和專業的方式,因為在面對生意的時候,我們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個人行為,不管這個事情是不是由你一個人在運作,你只能代表公司,你的失誤或者成功都與公司的利益息息相關。

5、所謂公司,在德魯克的定義中是指一個能夠創造了顧客的組織。你當然要提供儘可能好的產品和服務,但背後是理性人之間的交易。交易並不可惡,屁股決定了腦袋,交情是生意的潤滑劑,但不是生意成交的關鍵。

6、在生意的過程中,我們最大的困惑是信息的不對稱。除了項目本身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對方的想法,即在公開數據之外對方的意圖。這種意圖,很多時候你並不能通過理性的方式,通過研究通過計算去獲取,它更多的時候來自於菲利普費雪所說的「閒聊」。

7、赫布科恩把談判定義為「綜合運用一個人的信息和力量,在多種力量所形成的結構網的張力範圍之內去影響人們的慣常行為及反應」,他認為談判的決定性因素一是信息的多少和準確度;二是對時間的把控,他急還是你急;三是力量,換句話說你擁有怎樣的氣場。一個微妙的舉止,一句話的得體與否,都可以影響雙方氣場的強弱。不卑不亢當然是最不錯的方式,但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輕易將自己的意圖寫在臉上。你如何急迫地希望達成交易,你的公司如何的弱小,你掌握的信息如此至少,種種,都會在你的舉手投足中流露出來。

8、所以,因為信息的不對稱,或者,因為缺少感知信息的能力,或者無法控制內心的焦急,我們就選擇與對方談戀愛------將自己的欽佩之情毫無掩藏地表露出來,以過分的誠懇將自己的信息統統告訴對方,想對方所想,傾我所能為對方尋找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做當然可以獲得對方的好感,甚至運氣好的時候還有可能得到幾個相互欣賞與愛戀的知己。但是,很多時候更多的結果是-----你燃燒了自己,只是照亮了對方。男人和女人談戀愛可以,但生意卻萬萬行不得。你的一片熱誠,常常會被對方所用,使自己陷於被動和失敗。「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9、談判對於投資的重要性,無論怎麼形容都不會過分。投資的標的太過巨大,微小的變化,帶來的差異都堪稱巨大,因為價值的評估本身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確方法,價格的變化純粹取決預期,取決於對未來成長性的模糊判斷,而預期是多麼主觀的東西,一時一事,一點一滴,都可以對預期產生影響。

10、這麼強調談判的重要性,並不是要將談判上升到生意的全部,或者刻意要從別人那裡獲取額外的好處。談判的意義在於,你可以用恰當的方式對自己的利益進行保護,尤其是投資行業過分火爆的當下,燥熱的市場已經催生了項目方並不合理的預期,資本已經處在了買方市場的尷尬地位,如果你仍然以當下的燥熱來預期將來的價值,就很可能給子帶來滅頂之災。是的,滅頂之災!

11、在格雷厄姆的理論和巴菲特的投資實踐中,除了將股份當作整個生意的一部分之外,最為重要的觀點就是安全邊際了,而安全邊際的基礎就是價格,永遠不要以樂觀的未來收益來評估現在的價格,安全才是投資最為重要的哲學。

12、談判的意義更多的時候也不是體現在價格上,它還是把事情順利做成的必要手段。你的對手常常是那些已經有過1000張合同談判經驗的老手,察言觀色本來就是他們的強項,你的不合理或者不得體的行為和表現,在不經意間會傳達出一些錯誤的信息,也許那並非你的本意,但卻給了他不合理的預期,當你在事後需要竭力去扭轉和解釋的時候,你已經深陷被動。最後,你要麼被迫妥協,要麼是把事情徹底演砸。

13、在投資的過程中,專業最多也就佔到30%的份額,另外的70%是性格、教養和知識。當然,那30%你必須演練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那是你的手藝,是基本的詞彙量和平仄的功夫,但絕妙的詩句全賴於詩外的功夫。成功的投資者是一種更接近於老中醫的職業,望聞問切是基本的功夫,準確的判斷來自於經驗,巴菲特說好企業是可以聞出來的,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技術到了,但是修為不夠,你同樣成不了一個優秀的投資人。

14、似乎沒有一個行當,與人性有著這麼密切的關聯。貪婪與恐懼幾乎就涵蓋了人性的全部,人只有在性和金錢面前,才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而進退失據。一個合格的投資者就是一個能夠控制自己慾望的人,一個以保守主義和悲觀主義為行事準則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了這些,你是不是看起來就像一個聖人一般?當然,那是巴菲特、芒格和費雪的境界,但卻是我們必須時刻仰視刻意接近的標竿。也許終其一生,我們都無法接近,但至少,我們要讓自己的臉上留下些許從容淡然的痕跡,至少不要留下太多恐懼與貪婪的痕跡,留下被焦慮折磨過的痕跡。象由心生,你的表情每時每刻都在出賣你的內心。

15、終其一生,我們都在經營著信任。信任被德國社會學家盧曼稱作是一個社會複雜性的簡化機制。社會是這樣,團隊之間更是這樣。之所以被稱為團隊,其前提就是彼此之間的信任,如果沒有了基本的互信和基於信任的彼此依賴,那麼,增加的溝通成本和由溝通不暢產生的摩擦成本,都將給組織帶來巨大的傷害。對話需要基礎,價值觀需要認同,知識和判斷能力也需要彼此基本的認知,團隊的配置也是基於對對方的充分瞭解,同樣地,過分的高估或偏狹的自我認知,都容易導致信任的喪失。因為信任是來自對你一貫行為的認知,一貫的偏狹,一貫的違背常識,都會使認知的基礎發生偏移。

16、但是,很多時候信任的減弱也來自於你對對方能力的錯誤估計,也許某些東西本非對方所長,你卻無端地賦予依賴,當事實顯現出來的時候,你就陷入了被動,因為那本來就不是他所擁有的,是你自以為是的幻覺。就像戀愛,明明是尋常顏色,在愛慕的眼裡卻一派春色。

17、在芒格眼裡,有兩個傾向會引起的可怕後果:1)動機引起的偏見,這種先天的認知傾向,認為對職業有利的東西必將對客戶或者廣義上的文明有利。2)帶錘子的人式的傾向,「對於一個只有一把錘子的人來說,任何問題看起來都很像釘子。」 投資人最怕的就是這種由動機和自戀導致的錯誤,尤其是後者,嚴重的常常會對明顯的問題用自我催眠的方式予以迴避和自我說服。因為信息的不完整,因為預期的無法精確,在面對一個案子的時候,常常會犯上自我催眠的毛病,一個項目存在著,它當然是合理的,所以你總是可以為它歸納出100條好的理由。但是,好,從來就不是一個促使你投資的理由。它的不好是可控的,它的不好是可以修正的,它的不好並不足以毀滅你的投資,那才是你真正下單的原因。

18、投資是在風險可控情況下的概率博弈。風險可控是最基礎的前提,這個風險可控包含了多重意義。從個人的角度講,你本身是一個富人,投資的錢並不會對你的生活造成影響,而項目又有值得下注的理由,比如朱敏對聚光的投資,不是朱敏在投資前已經看清了項目的未來,而是那60萬美金只佔他財富總值很小的一部分,就算失敗也不會有影響;從機構的角度講,如果你已經有足夠的收益,那麼,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對早期項目進行少量佈局也是應該的,但這種佈局也同樣不是基於他看得有多清楚;另外一種控制風險的方式是專業化的集中佈局,比如策源在web2.0的投資,最後收穫豆瓣,就是這個道理。排除了這三種情況,對早期項目的投資都要慎之又慎,因為我們實在找不出一種可以控制風險的方法,那種基於我看懂而別人沒看懂的理由,其背後的邏輯都是基於對自己過分自信。這種行為,在哈耶克的哲學裡叫作「致命的自負」,那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的道路。

19、前面講到「存在即合理」,一個項目在著,總可以找到100條它存在它存活它做大的理由;但是導致這個項目死亡和不死不活的理由,才是真正值得我們關心的東西,芒格說「如果我知道去什麼地方一定會死,那我就肯定不要去」,如果我們知道出現某種情形他注定會死,並且這種情況的出現還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你還能對它下注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09

2013-4-29 學習感悟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ke4b.html

  從自習室回來的路上想到了幾個有意思的問題,在這裡寫一寫。

     因為是自己瞎想的東西,所以純屬拍腦袋的東西,如有錯漏,煩請大家指正。

1、看不到的成本  

   在實體行業中,產能的擴張經常會帶來邊際利潤的下滑。

   這是因為,隨著產能的擴張,邊際收益會下降,而其邊際成本,在不存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則會上升。

   於是,邊際利潤,會隨著產能的擴張而下降。

    這條規律對於銀行業是否成立呢?

     首先我們考慮,什麼是銀行的產能。我個人認為,銀行的產能擴張過程就是他的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過程。這種擴張,可以源自於信貸,也可以源自於資產證券化等等金融創新。

     表現在宏觀上,是社會融資總量的上升以及信貸的氾濫。

    從賬面上看,銀行的息差和ROA,似乎在銀行信貸的大擴張之中,並沒有太大程度的下滑。似乎銀行的產能擴張,對銀行本身來說,並沒有帶來邊際成本的上升,也沒有帶來邊際收益的下降。是銀行業更為特殊嗎?

     我想之所以產生這種假象,是因為,在銀行擴張其資產負債表中,潛在壞賬並沒有入賬。

     銀行業最重要的成本之一,應該就是潛在的壞賬成本了。這一成本在銀行使用其資本的過程中,應當如同折舊一般計提。因為銀行業如felix所言,會定期發生危機。因此,根據貸款額來計提壞賬減值準備,是一件很符合邏輯的事情。

      在銀行擴張其資產負債表的過程中,它所選擇的客戶的質量應該會越來越差。假設銀行能識別客戶的質量,那麼它應該先貸給優質的客戶,然後再帶給劣質的客戶。因此,銀行信貸擴張的過程,或者說其產能擴張的過程,也是其資產質量逐步惡化的過程。

      因此,這樣看來,我們不僅應該根據貸款額來計提壞賬減值準備,還應該隨著銀行貸款額的增加,其撥貸率應該是遞增的。這樣才能更全面的反映隨著銀行產能擴張而帶來的資產質量的加速下滑。

     我的結論是:產能擴張(對於銀行是資產負債表擴張)所帶來的邊際成本遞增定律,對於銀行也是成立的,但是它反映在了資產質量的下滑上。這一點並沒有很好的計入成本。

     所以,對於銀行業而言,過快增長的信貸,以及過快增長的淨利潤,都可能是假象,因為其資產質量的下滑,並沒有反映在其利潤表當中。

     我們應該警惕那些所謂「高成長」的銀行。因為「高成長」的背後很可能是更加壞的資產質量。

    隨手亂彈,如有錯漏,煩請指正。先寫那麼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18

自2008年以來的5年投資感悟 Vision_新浪實證

http://xueqiu.com/8715295099/23816806
自08年初以來,自己學習並實踐投資已經有近5個年頭,是時候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了。

回顧這5年的投資經歷,最直接的感觸還是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具體體現在以下3點:
①一開始就秉承「價值」投資(這裡加引號是因為我完全贊同巴菲特所說的「價值投資中的【價值】二字」是  多餘的)理念。不過,話又說回來,其實當初決定投身於投資領域完全是因為先瞭解並認同巴菲特以及他們的投資理念,也就是自己是先有了投資理念,而後才決定要進行投資的。在接觸到巴菲特們的投資理念之前,我對股票以及股票投資者們一直是抱有一種鄙視的態度,認為股票及其投資者們並不為社會創造價值,與賭博活動無異。

②實踐投資的第1年,即遇到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令自己見識到了經濟和股票市場的巨大波動性,奠定了自己的風險意識。同時,也為自己提供了以巨大折扣價投資某些上市公司的機會。

③11年的10月份,民生銀行的H股大跌,令我以0.8,0.9倍的PB買入了這樣一家管理優秀的銀行。

雖然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是光做好準備,機會一直不來的話,那也是成不了事的。所以,千萬不要輕視甚至忽略上述運氣的重要性。

不過,運氣什麼時候到來是我們自己所無法左右的,詳細寫寫「準備」這部分———也就公司價值分析,對我們的意義應該會更大些。
要做好公司價值分析,對人的知識(經驗)底蘊和分析能力要求頗高,在這方面,自己也只能算是初級選手。這5年來所思考和積累的東西尚未經過長期的檢驗,可靠性仍然存疑,但在這裡,還是想班門弄斧,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個人認為,公司價值分析中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所處行業。投資企業如同自主創業一樣,首要的就是選對行業。不同行業有著各自不同的特性,比如食品飲料行業最重要  的是品牌,金融行業最重要的是風險控制能力,零售行業是運營效率(也就是淨利潤率)等等。像這類傳統行業的運營指標都比較容易觀察,並且通常關鍵指標的成因都比較有持續性,因此比較適合企業外部人士投資。
這裡需要特別提一下科技行業。正如巴菲特所說,科技行業的變化太快,讓人根本無法把握住企業的未來較長一段期間的關鍵指標(「流沙之上無法建立起堅實的碉堡」),甚至包括企業主自己(比如,你知道馬化騰和谷歌的創始人曾經都想以幾百萬的價格就把騰訊和谷歌賣掉嗎?)。當初看段永平談他對巴菲特投資理念的理解,說到他可以投資網易,因為他看得懂網易的業務,但巴菲特不能投資網易,因為巴菲特看不懂網易的業務。雖然我很欣賞段永平先生,但在他的這一觀點上,我不讚同。巴菲特難道看不懂他的好友蓋茨公司的業務?當然看得懂,只不過,這種看得懂,是一種靜態的看懂。也就是短期內是可以看懂,但行業長期的變化,巴菲特是完全無法預測的。因此他一直不喜歡投資科技行業。(看看諾基亞吧,幾年前還無比輝煌,如今卻落了近乎破產地步)當然了,不管什麼行業,投資者一定要對行業知識瞭解透徹才行,否則再簡單的行業也是危險的。(順便提一句,科技行業如果能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入,並且大量分散,還是會獲得安全且豐厚回報的,就像風險投資一樣。)

②同業競爭優勢
行業中各大企業如果處於混戰而未分勝負階段,那麼在一般情況下不能投資其中的任一企業。因為隨便發生一個偶然性因素就能讓其中的某家企業一敗塗地。因此,一定要等到行業已經過充分競爭,優勢企業已與其他企業在運營指標上拉開不小差距(也就是護城河建成)後,才能辨認出哪家企業今後會持續繁榮下去(當然也不會永遠)。
比如,在零售行業中,如果A企業與B企業的商品對外售價和銷量相同,但A企業的淨利潤率為5%,B企業的淨利潤率為2%的話,假設無其他特殊情況,那麼我們可以判斷出A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非常顯著。辨別出同業競爭優勢之後,還要看一下這個優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然後再判斷這個背後原因是否具備可持續性。

③管理層素質
這裡講到的管理層素質主要指兩方面:一是管理經營能力,二是對股東利益的維護意識。二者同等重要,如果 非要二者選其一的話,應該選第二點。考察管理層的管理經營能力,一定要同業對比,而且要拿出多年的記錄來對比。考察股東利益的維護意識,也要看多年的記錄,通常在企業中大量持股的管理層在這方面都沒有大問題。

④行業趨勢
不管是什麼行業,其實都有週期性,只不過是有週期強弱之分而已。
行業繁榮期,豬都會飛上天。行業低谷期,優質企業也難逃業績下滑。那麼如何判斷行業的景氣度呢?ROE或ROA是最直接的指標。如果所有行業的平均ROE只有10%,而某行業的平均ROE達到30%,那麼可以斷定,這個行業必然是處於鼎盛時期,接下來迎接他們的,必然是衰敗(比如目前的銀行業和白酒業)。在行業鼎盛時期投資該行業中的企業,結果通常都是慘痛的,原因是鼎盛時期企業的ROE都非常高,會令人誤以為企業質量非常好,進而付出昂貴的價格,最終遭遇戴維斯雙殺。如果在行業低迷期,投資當中的優質企業,通常會帶來驚人的回報,也就是所謂的戴維斯雙擊。

至於投資者平時要做的,就是對一些自己能夠看懂的優質企業進行長期跟蹤分析,對潛在的標企業的內在價值做到心中有數,也就是做好「準備」,那麼機會來臨時,我們就可以抓住機遇,更上一層樓。

以上大體總結了近5年來的感悟,內容零散瑣碎。希望再過5年時,能夠寫出更加系統化的內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08

一個創業者從零到上市的感悟:內行賺外行的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070.html

【導讀】「因為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都可以稱為『內行人賺外行人的錢』,只有在你熟悉的專業領域,你才能夠為人家提供很好的服務。」在今日(5月9日)的黑馬大賽蘇州分賽上,泰格醫藥創始人曹曉春做出了這樣的分享。在《創業家》的黑馬營學員中,她第一個帶領企業成功上市,2012年8月17日,她掌舵的泰格醫藥登陸創業板。以下為曹曉春口述。

我們公司是在2004年的時候成立的,如今發展了近十年,在去年8月份的時候泰格在創業板上市,整個過程看起來不長,也應該算是我們預期比較好,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走的還是比較順的。

我們公司是做臨床研究的,醫藥行業的藥產品如果要上市,那都必須要經過臨床試驗這個環節,我們公司就是為各個醫藥研發企業提供臨床試驗服務的一家公司。我們目前在全國各地將近有800多名員工,只要能夠做臨床醫院的地方都有我們的員工,我們在香港、台灣、美國也有分支機構,目前一共服務的客戶大概有200多家,做過的臨床研究項目達1000多個。最近這幾年發展也比較快,因為創業板要求成長性比較好,我們也是在去年創業板停發之前順利的發出來了。對我們來講,除了運氣之外,可能跟自身公司的成長性比較好也有關。

從零到上市的感悟

因為大家都是創業者,今天我主要是講講從公司創立到發展,到上市整個過程中的感想和感悟。

內行人賺外行人的錢

第一點,任何一家企業想在一個細分行業裡面發展的好,行業的機會和大的環境是非常關鍵,在中國來說,這三十年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業機會,今後幾十年我估計也是會好的。但是每一個行業都會有一個行業階段性發展機遇,作為我們CRO行業(註: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新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來說,該行業是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出現的,90年代末有一些國外的CRO公司進入中國,隨著1999年GCP(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範)頒發之後,2002年以後出現了很多國內的CRO公司,這個行業基本上就形成了。

我們的行業是跟著醫藥行業發展起來的,這是細分行業——專業化服務的行業,近五年,我們這個行業平均的發展速度大概25%左右。這個我覺得我們很運氣很好:在一個快速的行業,然後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因為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都可以稱為「內行人賺外行人的錢」,只有在你熟悉的專業領域,你才能夠為人家提供很好的服務,也才能夠成功你自己的事業,第一個就是抓住行業的機會,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客戶的利益

還有你要為客戶的最大利益著想。藥品研發大家可能知道,週期都很長,投入都很大,藥廠總是希望我投入這個錢之後有回報,有好的結果出來,特別是臨床研究這一塊。以前,許多藥廠都要求說這個藥,我要一個好的良性的結果。但是從長遠來說,如果你不嚴格按照要求去做,那可能有一些問題藥就發現不了,或者有一些療效不是很好的,你把結果做的很好的時候,上市後最終吃虧的可能還是藥廠。所以從客戶的最大利益著想,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能夠把它這個藥真正的療效和安全性都做出來,這樣才是給客戶帶來最大利益的一條途徑。

專業的團隊

當你的公司成立之後,就要組建非常專業的團隊,特別是像我們這種服務行業,如果想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服務,那只有專業的人士才能夠提供專業的事情,也只有抱有專業精神的人,才能夠創造專業的價值。在整個過程中,每個服務行業的標準都是不一致的,包括我們這個行業,比如說最早的時候,中國的GCP剛剛頒發,所有的醫院和廠家對這個標準的認識都不一致,這也產生出很多想像:一開始就使自己樹立很高的標準,這是為自己長久發展打下一個很好基礎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一開始就高標準的要求自己。

整個公司的發展不光是靠一個人能夠做到的,它需要一個團隊,怎麼樣讓團隊很好的跟著你做,這也需要創造一整套的企業文化。另外在這個過程中,創業肯定是需要資金的,在吸引資金的過程中也要找好時點,只有需要資金的時候,然後又能夠及時的找到資金,你的企業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個就是泰格醫藥發展的一點感想,跟大家分享。

技術服務型企業如何發展?

我覺得服務型企業主要有幾個特點,首先,它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的滿意度是整個公司運營過程中要時時刻刻記牢的。第二,產品和服務是分不開的,我們提供的服務就是我們的產品,產品可以標準化,但是我們的服務是要根據客戶需求來不斷的變化的,包括評價標準,因為每個客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我們整個運營機制,就整個公司的運營機制是非常靈活的,這個是服務型企業的。

技術服務型最大的一個特點——我們是用專業的人提供專業的服務。首先,知識密集型的人才非常集中,像我們公司將近800個人,有將近95%以上的人都是大專以上,將近30%的人都是碩士以上的學歷。在上市過程中,我被問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有一支非常專業化的團隊,這個就是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就是要定位精準,只有內行人士才能賺外行人的錢。你要在自己的領域非常資深,定位精準,並且長期專注發展也非常重要。每一個行業其實都會有每個行業的機會,你在這個行業裡面耕作的越深,我覺得你的收穫就會越大。

第三點,我覺得高技術服務企業還要有自己的專業技術。所有的發展好的企業,都有自己武林秘笈裡面的獨門技術,就像我們公司,在腫瘤藥、抗感染藥、心血管方面都有一整套自己的專業技術。

第四是國際化。國際化是高技術服務行業要吸收國際化先進的技術來支撐我們的服務。

成長的煩惱

企業每個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煩惱,初創階段的煩惱可能是怎樣生存,怎樣去吸引人才。在吸引人才這一塊,我們公司的經驗就是去釋放一些股權,比如說我們在2009年就有一個股權激勵計劃,基本上中高層的、骨幹的員工和老員工都有一些持股,從而保證了我們團隊的穩定。第二個就是如何吸引客戶,就是要求自己能做好服務,為客戶提供更高更好的價值。

在發展期,企業遇到的煩惱可能是規範化管理和成本控制之間的平衡,質量和效率的平衡,怎麼樣解決人才的瓶頸,包括業務取捨。我剛才也說了,我們一直在專注臨床試驗這個領域,在醫藥行業,機會是非常多的,你如果是今天想做這個,明天想做那個,肯定是做不成功的。

在成熟期,要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比如我們現在除了臨床領域,還涉獵了中心實驗室和數據管理統計分析的業務,只要是跟臨床相關的領域,我們都會建立非常完整的服務鏈條,這也拓展了自己的發展空間。此外的煩惱還有發展資金和產業整合的煩惱,這些都是成熟期企業面臨的問題。高技術服務企業跟一般的生產企業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目前看起來還算走的比較穩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17

微博投資感悟(十) 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1mdoi.html

投資不是平地賽跑,而是垂直攀登。比別人更快並不代表成功,因為一個失足下墜就可以抹平所有的成績。對於一個幾乎沒有盡頭的高峰而言,領先的意義很小。最重要的是確保每一個動作都符合安全規範,避開危險的線路和不利的環境。為了爭取階段性的排名而忘了腳下的萬丈懸崖,是最蠢的事情。

 

末日之年就要過去了(12年12月),希望之年會緊接著到來嗎?目前來看戲很大。但股市漲起來會改變什麼嗎?歷史來看戲不大。正確的理念和方法不會被過去的幾年打倒,錯誤的思維和行動也不會被未來的牛市所拯救。長期來看,成果既取決於在正確的問題上得到了多少答案,也取決於在正確的方向上配置了多少資產。

 

雖然這2年市場的整體環境不佳使淨值增長放緩,但卻提供了絕佳的大類資產優化配置和優質籌碼的獲取機會來實現更佳的複利基數。熊市總是餽贈厚禮,但大眾永遠不領情只怪它耽誤了自己的美夢;牛市終於帶來美夢,大眾眉開眼笑時卻忘了再美的夢也終有醒來的那刻,且夢得越深就換回越大的失落。

 

長期來看,「信息化」可能是醫藥之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戰略性方向。從國外的研究來看,軟件業的ROIC和ROE與醫藥一樣長期保持在高水準。而從絕對規模和相對比重,中國軟件業與國外的對比之強烈,也與國內藥企對巨頭的比較一樣懸殊。本質上是很好的生意,關鍵是找對模式和優秀的經營。

 

信息化產業「知識產權」「缺乏核心技術」等問題當然顯而易見。但這個問題在醫藥行業難道不嚴重?在製造業難道不存在?同樣存在。關鍵區別還是在「需求」未被真正開啟。而回顧自己的老本行,幾年前2000萬銷售額已經驚為天人,現在一個項目都可能上千萬。時代的腳步是最好的金礦。

 

市場才漲1個多月(13年1月),各種浮躁已經紛至沓來。牛市來有什麼用呢?最終還是1盈2平7虧損。與其做著大牛市的美夢,不如想透自己憑什麼成為那最終的10%。休息的未必成功,但一天到晚被市場牽著線忙碌的,注定是充當分母的。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站在5天5個禮拜5個月5年的角度來看可能都不同。

 

看了一下從去年7、8月份至今(13年1月底),招行從最低點到最高點的反彈大約是55.8%。而我觀察的股票池中包括了中小板、創業板同樣下跌較明顯的股票的反彈幅度分別是:46.6%,41.1%,42.9%,70.8%,83.7%,69.7%。從這個小範圍樣本來看,銀行股的反彈並不領先多少。指數確要銀行,但指數之外精彩依舊。

 

自打去年12月由銀行股率先引爆後,從各個方面來看似乎都應該是超低估值大藍籌領銜的一次行情。可將近半年過去後(13年5月)卻發現創業板這個當時最被看衰的倒發出了創立以來的最強音:月線的6連陽,最大漲幅70%,市場又一次頑皮了。可看著這空前的估值差及市夢率的出現,這部大喜劇還真是面臨劇情的拐點。

 

09年以來的5年,一批股票漲幅已經達到幾倍甚至十數倍,成為業績靚麗估值高企的明星群體。但下一個5年週期來看的話可以肯定tenbagger不會來自這些當紅的角兒。瞄準本身具有高價值特徵的、卻遭遇了暫時困難或依然處於迷霧中的、即將進入優勢爆發期的、目前小盤卻具大市值潛力的...

 

說實話,現在最不希望的就是立刻來大牛市。對未來優勢型企業的持有人來說,更希望多幾年平淡的市場時光,靠企業的自身發展貢獻盈利增厚基數,並一直安心的持有。最不希望現在來大牛市,面對極端估值泡沫在賣出與持有中艱難抉擇。不理解那些一邊無比看好企業又天天期盼牛市來臨的邏輯。

 

好公司的年報就像勵志劇,雖然也曾面臨外部環境的跌宕,但深謀遠慮的戰略思維和一步一個腳印的堅定前行,都在動態的打造著越來越堅固的競爭優勢。雖然經營本質上是不確定的,但總有一些公司和人讓你充滿信心。非常喜歡這種坐擁著好公司而「無所事事」的感覺,唯一擔心市場預期太快轉入猛烈的追捧。

 

在我的經驗裡,真正的高價值企業真不需要幾個月的研究去判斷,一定應在很短的時間裡,有時候甚至是在幾個小時的研究裡內就產生強烈的買入的慾望,屬於越研究越興奮的——細節可以慢慢彌補,但特徵必然顯而易見!有人說,一見鍾情的愛情才是最完美的。那麼也許,一見鍾情的投資也是最珍貴的。

 

一個真正的好公司往往具有卓越的戰略意識,它對於行業大趨勢的洞悉、自身能力差異化的訴求、未來要實現的目標定位和具體實現方式的籌劃,都不亞於一部精彩的商戰大戲。投資於這種公司,我才能真正體會到投資的美感。且這種實踐過程對於投資人的啟示,往往是MBA課程所不能比擬的。

 

真正的競爭優勢必然是有所取捨並得以在某方面聚焦形成不對稱優勢的結果,那種面面俱到的追求只能導致患得患失和最終的平庸。這種取捨和側重本身就體現出企業家對於行業發展和商業競爭最關鍵因素的理解,通過公開渠道釋放出來的這類信息對投資人是最高價值的,但也是最考驗投資人自身綜合素質的。

 

日常工作中如果我們犯了錯誤很快就會得到教訓,反思總結就會有利於提高。但是投資這行非常怪,有時你犯了錯反而會得到一大筆獎賞,你堅持正確的事卻不能避免一時(甚至是很長時)的灰頭土臉。根據一時業績來「總結反思」是巨大的陷阱,知道真正錯在哪裡,哪些該改哪些該堅持,也是個坎。

 

管子說,「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可惜,絕大多數人永遠不明白什麼是「不可成」的,也永遠放不下那些「不可得」的,很難理解為何「不可久」,並且想不清楚何為「不可復」。說到底,這些很簡單的道理的背後,必然經過一番不簡單的學習、思考、沉澱、試錯才能真正理解和「知行合一」。但幾人能有這個耐心?

 

西格爾的一個統計經常被拿來作為消費,醫療,能源才最有投資價值的證明。且不說倖存者偏差的因素,僅統計的時間跨度就達46年之久,試問有幾人的持有週期是與之匹配的?而如果將美股的統計週期縮短到20年,10大最牛股則多來自it技術、生物科技等「價值投資禁區」了。數據可參考,但不可迷信。

 

對於智商在學習上的重要性和情商在社會交往中的重要性已經有了很多的討論。但我個人認為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東西就是財商。所謂財商,就是懂得利用社會發展大勢和資產回報的規律來實現財富的健康增值。很多時候,個人的力量是渺小並且受到很多侷限的,學會「借勢」越來越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優勢。

 

雖然某本投資方面的書已經被批得夠嗆了,但那其中的一個觀點我確是非常贊同的:投資人應該站在家族財富的角度,承擔起應有的歷史責任。我們也許已經把高速發展當做天經地義,但實際上國家和企業的歷史規律是一樣的,總要均值回歸和面臨困難的。有些時代,是可遇不可求的,是追悔莫及的機會成本。

 

即使站在最現實的角度,國家與個人命運也總是息息相關。沒轍,誰讓人類還停留在以「國家」為競爭和利益瓜分主體的層次呢?沒長長的雪道,滾個球啊?歷史視角中國近200多年就是個超級大熊市,這20多年算終於看到點兒牛市的曙光。可以不愛,也可以責之切,但總盼著再玩推倒重來就該吃藥了。

 

騙子都是心理學大師,老實做事的人卻往往不是對手。不管往哪個方向,激進總是更容易受簇擁。操縱大眾的腺體比喚醒大眾的思辨即容易萬倍,又成效顯著萬倍,怎能不引無數投機者競折腰?社會學領域尤其不相信快意恩仇,只相信嚴謹縝密。痛快一下容易,但「快」的後面往往就會跟著「痛」。

 

精明的政治投機者永遠是靠製造族群分裂來實現上位的目的,偉大的政治家則是推動族群的和解來實現推動民族進步的目標。前者的重點是利用每一次社會危機來刺激大眾情緒抬高個人形象,後者則需要一直投身於日常的各種事務來提升大眾素養。中國太多精明但不高明的前者,太少放下個人得失和具厚重素養的後者。

 

某汽車公司的總裁曾說:如果當初你去調查消費者需要什麼,他們會告訴你要一匹更快的馬,而不是汽車。任何好東西,當被試圖用來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的時候,災難大概率的會發生。像財務分析一樣,數據可以作為佐證、參考、啟發,但不是主宰。掌握按鈕的是人,而不是數據庫。

 

在一個同學群裡逛了下,看到正好在討論股票。看完感受是,1,各種技術分析現在已是股民的義務教育課程了,且普遍自信都已拿到了大學以上文憑;2,政治家兼經濟學家為多,從國際形勢到熱錢資金流向都盡在掌握;3,不乏全能型選手,一個人可以盯著44個板塊...真是股民文化代代傳。

 

投資上大多數我們費盡心思琢磨和糾結的東西,其實早已經在某本書裡由某個人做出了很好的解答。問題在於,第一翻開書總是需要點兒自覺的;第二,把書讀厚了只需要努力,但把書再讀薄就需要悟性了;第三,道理都明白了,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徒呼奈何。

 

現在中國的很多企業高管都熱衷於公共話題,這當然很好。但也希望,企業高管們能夠以對公共話題的關注度來切實做好自己家的產品和服務,以對公共話題的熱衷和責任感來履行企業服務於消費者的基本義務和商業道德。咱不能總是在微博上都是中國的脊樑,到了現實世界裡就恢復某種商人本色不是?

 

房價精確漲跌預測那是上帝的事兒,但不妨礙我們簡單測算:以北京房價3年內再漲1倍既2.5萬均價上升到5萬均價,100平是500萬,首付2成需要一次性100萬支出,貸款30年每月還款2.5萬。用常識來看,幾年內能支撐這種需求的「剛需」有多少呢?「剛需」其實是個營銷概念,經濟學上有這個概念嗎?

 

具有投資屬性的東西其價格往往不簡單等於「真實需求」。如股價有時是內在價值驅動的,有時卻是估值提升驅動。價格構成中,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供需」還是「投資」值得思考。從城鎮人均住宅面積已經近30平來看,這些年的總供應並不少,「被平均」的恰恰是剛需,也反證了主要矛盾是投資。

 

就投資角度而言,很多問題被人為的複雜化是因為總想猜透那個「頂和底」,對任何可能導致價格擾動的微小因素都如臨大敵。我看,如果不是吹牛逼的需要,這純屬閒的。站在中長期的角度,什麼東西是便宜還是貴,是處於大機會區還是大風險區通常是一目瞭然的。越熱衷精確,財富離的就越遠。

 

不管職場、社會還是網絡,總有這麼幾種人:一種總能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知道如何做好;第二種雖不肯定怎樣最好,但知道怎麼搞一定不行;第三種還想不清好壞利弊,但理解事情的複雜性而不會輕易判斷;第四種一知半解卻很自信,喜歡衝在前面開藥方;第五種其實明白事情是怎樣的,但基於個人目的偏偏反著說而且臉不紅。

 

第一種典型真能人,做事打開局面基本靠這種人;第二種也算聰明人,一般不容易犯大的錯誤;第三種人至少很成熟,明白世界的複雜性和自己的侷限;第四種一般熱誠衝動,自信過頭,容易好心辦壞事兒;第五種老謀深算,善審時度勢,屬岳不群類。

 

不同朋友群的聚會後,感覺到35上下的兄弟們雖有不同的狀況,卻都有相似的迷茫感。隨著年齡的增長,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少,每一次選擇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人生總喜歡在你不經意間給個十字路口,也總喜歡在你認為塵埃落定的時候來個跌宕起伏。也許這就是人生的精彩之處?人生如此,投資也如是。

 

巴黎名媛芳汀,美豔絕倫,交遊廣而追求者眾,今年三月卻在家中昏迷不醒,身邊無人,兩個月後才由姑媽發現屍體。她的追求者都追悔莫及,情況都相似,打了幾次電話她不接,就以為她和別人在一起。投資何嘗不是如此?大多數股民不是死於沒有好的機會,而是可選的對象永遠太多,又哪個都不想失去,最終卻一無所有。反而一心一意一根筋的,多尋到自己的幸福。

 

很多人認為小公司太危險,大藍籌最安全。真的如此嗎?30年間的榜單已經滄海變桑田。柯達、松下、索尼、克萊斯勒、米高梅、雷曼兄弟...在商業的世界裡,「不進則退、不慎則衰」是一個對大小企業都一視同仁的鐵律。真正的安全是來自生意特性、競爭優勢和優秀的企業家,而不是當前的市值或者營業規模的大小。

 

很多人總認為只有完美才是有價值的,什麼管理不完善所以不能投資,什麼體制還有障礙所以不能投資,什麼競爭力還不是天下第一所以不能投資。其實恰恰相反,投資的收益主要是來自「增量」,一個極其完美而成熟的東西反而不是高價值的,恰恰是不成熟走向成熟,不偉大走向偉大的過程,才是高價值的。

 

投資的關鍵是搞清楚,什麼東西可以從弱小而「必然」壯大起來,為什麼它可以從弱小而走向強大?坦率講,這種洞察力需要一定的歷史觀和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知為基礎。但犯「完美綜合徵」的本質,其實是不理解投資回報的原理而刻舟求劍的結果。這不僅在投資領域,在社會和國家發展理解方面也一樣。

 

所有的優秀終將成為過眼云煙,但這不代表優秀本身將失去意義,因為投資並不需要伴隨到「海枯石爛」,可以只選擇最美好的年華。這與研究失敗的原因並不矛盾,但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好的——否則總在陷阱邊兒上打轉。然後也要知道都是怎麼壞事的,保持謹慎客觀,才能構成完整的認識。

 

至少對於我個人來說,理解了「溢價折價的本質」之後很有點兒所謂「從猿進化到人」的感覺。市場短期的波動經常讓人迷茫,但其長期的定價機制卻異常精明。市場對於企業的不同生命週期、不同生意特性、不同優勢程度的差異化定價,就像社會對於不同年齡段、職業、資歷的差異化定價一樣精緻而迷人。

 

如果投資只是把估值排列組合一下,那麼真是傻子也可以做的工作。回顧歷史有幾種情況:當時看估值貴後來長期大牛,當時看估值低結果一直跌,當時看估值高結果真大跌,當時看估值低結果真回歸大漲。估值是個結果而不是原因,原因在於當時定價是否真的大幅偏離價值。但何謂價價值呢?這才是含金量。

 

談到估值溢價我發現其實來來回回還是2年前那些問題。溢價=高估值?好吧,同樣是08年大底,一個是10Pe另一個是20pe,後者比前者(及大盤平均水平)溢價了100%!後者算是高估值嗎?把估值=pe,把價值=當前估值,安全邊際真的這麼簡單?不理解溢價的原理,能真理解折價和泡沫的原理?搞不懂。

 

從2年前開始研究溢價機理的時候我就說,搞清楚溢價的原因就是為了更好的避免泡沫,並且能更好的在合理價位買入優質的生意——而不是在漲起來以後再哀嘆「怎麼那麼貴啊?」可笑的是,如果我說要理解折價和低估值的背後含義(其實就是溢價的反面)就會很有「格雷厄姆范兒」,可這根本是一個道理。

 

看待白酒就和看待任何一個行業或者企業一樣,無非是從企業價值創造的規律角度+投資的概率思維角度的一種動態衡量,上升到所謂價值觀信念乃至哲學意義啥的,我看純屬扯淡。別把該複雜的搞簡單,也別把該簡單的弄複雜,如此而已。白酒本質上是個好生意,短中期內業績有受衝擊風險,未來也別指望歷史上的估值溢價再現了。但低到某種程度當然具有投資價值,而且可能比很多東西都更合算和放心。

 

我贊同資產動態平衡的大原則,但不認同「因為市場裡高手眾多所以很難成功」觀點。投資不是到處找高手踢館過關,市場最終失敗者多不是因為競爭激烈,反而是因為都太想「不走尋常路」。何況,即使資產動態平衡就「簡單」?它依然包含了大量的判斷和更嚴苛的反人性的情緒控制力,我不相信這可以提升普遍意義上的成功率。

 

其實對於大部分投資者而言,說什麼都是沒用的。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提升市場整體的成功率,沒有。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早就有了,那就是指數基金,但是古今中外都少有人滿足於這麼簡單的玩意,這已經說明了一切。除此之外的任何方法,想做好都會很難,只不過難點不一樣罷了。

 

我曾經想,到底什麼才能解救大眾?一個超級牛市?一個開誠布公的股神?一個完美的制度?最終答案是,什麼也拯救不了。或者這樣說,讓大眾都輕鬆的從股市中賺錢這個目的本身就是「反人類」的,如果實現那麼人類社會只會從此一路倒退。那些對大多數人賺不到錢做痛心疾首狀的人,其實自己還沒走出糊塗。

 

因為大眾的人性總想比價值的醞釀快些,比其它人掙的多些,承擔的波動小一些;既不具有發現價值的智慧,又缺乏逆大眾堅持的勇氣,還總喜歡找外部的藉口。所以只有很少的兼具3個特徵的人才獲得了救贖:1,真正具有智慧的人;2,能夠克服人性弱點的人;3,自審和自知之明的人。

 

真正投資大師的「長期投資」既是最終結果上的奇蹟也是以年為單位的階段性成績的出色,在他們那裡「長期」其實是一直持續優秀所結出的複利果實。而在國內一些「價值投資人」這裡,長期投資卻成了一塊遮羞布——他們對多年的業績差勁心安理得,總幻想著靠一個超大牛市來一步登天。

 

「長期投資」根本就不需要強調,它是投資在邏輯上的一個自然結果。但長期投資絕對不應該導致每一個階段週期的差勁,因為這完全是違背複利原理的。市場的波動具有偶然性沒錯,但總不能年年偶然吧?一旦「看長期」成為一個被強調的口號,往往說明他既面臨現在的大麻煩,也最好別對未來太高期望。

 

我覺得相信長期投資的人從本質上來說是樂觀的(即使在細節上非常謹慎),很多人對未來是根深蒂固的恐懼。其次這也需要對價值與估值的關係、溢價與泡沫的區別有所研究,而不是簡單的「比價」。便宜貨也很好,但這種模式帶來的麻煩隨著時間的延長而越來越多,這是我的體會。

 

【甄嬛談股】來得股市中的人,想必都是自付聰明的。雖說有這個自信是極好的,卻也不能忘了這本是極少數人才可獲利的遊戲。本宮曾看得那許多人來來去去,風光一時又身敗名裂,更有那欺世盜名之輩害人不淺。這些本是歷歷在目,可奇就奇在人竟不以為鑑。總之你們且記住了:好生自己選對了路,過後可怨不得旁人。

 

不同的思維很奇妙。如我看一個錯過的大牛股會想為什麼會錯過?是否通過它認識到了新的東西?這東西到底有沒有可能變成我的菜?而有一些人則認為「我錯過的都是錯的,這都是市場發瘋和不理性的結果,因為它不符合我認定的理論」——但為什麼,你會認為自己那點兒學識已經參透了投資全部的奧秘呢?

 

市場確實有犯錯的時候,對待市場的錯誤我覺得有自信的人應該是歡呼雀躍的,就像巴菲特說一個青春萌動的小夥子進入了女兒國的感覺。但為啥有些投資人一邊堅定的認為自己戳中了市場的錯誤,另一邊卻對於市場尚未眷顧自己那麼憤憤不平牢騷滿腹呢?這是否反而是某種浮躁的表現呢?

 

我還是那句話:即使是100%的真理,也不會是唯一的真理。投資的世界裡不會有哪種方法成為「壟斷者」,各種方法都有明顯的利弊得失。投資人應該懷著開放的心態,做自己最認可和理解的就好。不要因為短期的淨值變化或意氣風發牛逼閃閃,或忿忿不平形同怨婦——否則恐怕都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

 

對絕大多數的市場參與者而言,其實談不上洞察力和天賦這麼「奢侈」的東西,因為起碼的概念和基本功還不具備。而對於少數具有專業素養也較努力的投資人來說,在企業分析層面大家所掌握的信息其實都差不多。這時候拼的確實是商業洞察力和對價值大規律的認識了,這可能算是自我修養的高級階段。

 

投資的自我修養應注重三種思維習慣的培養:第一是本質思維,即看事物多從根本規律及本質特徵出發,避免迷失在表面現象和細枝末節中;第二是概率思維,即理解確定性與賠率之間的關係,避免過分主觀和陷入愚蠢局勢;第三是辯證思維,即從事物的兩面甚至多面性思考問題,避免一根筋兒和絕對化。

 

其實日常生活中這3種思維方式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總說要理性,那麼理性的表現形式是什麼呢?其實就是這3種思維方式的綜合:一個理性的人更理解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具有歷史視角,更明白成敗中偶然與必然的關係,更懂得事物多面性所帶來的複雜影響。投資,不過是日常習慣的延續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17

騰訊高管一篇滿是干貨的演講:訪問美國互聯網公司後的感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018.html

講座現場精彩回顧

來自聽眾的課後感悟——

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 —— 中國合夥人

這其中也包括「美國夢」,吸引著全世界渴望通過堅持不懈而實現夢想的人們,也誕生了Google、Facebook等偉大的公司。用戶體驗設計(UXD)作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行業最火熱的設計概念,也正是發源於美國。抱著學習交流的目的,看看他們是怎麼幹的,騰訊移動互聯網設計中心的周陟先後到訪美國各大互聯網公司包括Google、Andreeessen、KABAM、Unity、Facebook、Evernote、Flipboard、Linkedin,以及Berkeley大學,並在近日向我們分享了他的經歷,包括移動互聯網產品設計的最新趨勢和優秀公司UX設計方法與管理經驗。

通過交流,周陟的感悟是,中美文化上具有差異但是並不絕對,在設計上技術層面、智力層面的差異也不大,差異最大的在於體系建設、設計原則和思維上。而對於美國那邊來說,他們覺得中國設計師很累但又沒做出什麼東西來。

總體上看,其中最觸動他的幾點是:開放信任的體系、跨職能能力、只專注於一件事情、精細化思維、開闊的視野、對管理的弱化和自驅力的強化、實用主義貫穿整個設計流程。

以下是周陟在訪問不同公司組織期間的感悟:

⊙Google——20%創新時間、數據驅動、扁平化文化

一、Google鼓勵員工用自己20%的工作時間來進行創新,並以此實現工作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綁定。

這裡往往會誕生出很多有價值的創新,比如Google早期實現的拼音模糊匹配(輸入漢語拼音」beijing」也能出現關於」北京」搜索)以及每逢節日出現在Google首頁的動態圖片等。

二、堅持數據驅動的價值觀。在產品設計方面,Google基本不做定性調查,他們認為,產品設計之美=合理邏輯+合理數據,相比定性調查,PM的直覺更重要。從產品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定性調查由於區域性強並不是很合適Google的產品形態。

三、跨級別和主題地午餐會。Google內部將午餐時間看作同事間寶貴的交流機會,和美國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一樣,Google的員工中午普遍不睡午覺,通過協同工具來實現」約飯」的流程化,而只要是員工,制度上是可以實現任何級別之間的會餐,這也是其公司扁平化文化的一個體現。

PS:Google的三個保密級別最高的項目:Google Glass;無人駕駛汽車;Google Wallet。

⊙Andreessen——不會犯錯的決策、中國用戶的基礎慾望、Pre-sales

一、作為一個掌管著27億美元而不會犯錯的公司,Andreessen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向美國硅谷學習,而美國互聯網公司也在關注著中國市場的發展。

二、中美市場的用戶在線消費方面有著一定的區別,中國用戶更願意為基礎慾望而付費,這是美國互聯網公司所驚訝的,特別是QQ空間裡面大量的增值服務,而這種狀況,在10年內特別是二三線城市仍然是主流。(PS:中國網民的需求聽張小龍講要低一個層級,即同時存在生存感壓力和存在感渴望的屌絲用戶群體)

三、設計交流BD中的Pre-sales環節,通過設計交流這個角度切入,更容易獲得美國互聯網公司的接待,這可以為其他欲訪人員做個參考。

⊙KABAM——堅持策略遊戲定位、圍繞用戶需求價值設計、用故事性來打破複雜



一、對精品策略遊戲的堅持。KABAM作為在Facebook上成功的策略頁面遊戲公司,在技術層面上擁有具有高度複合型的設計人才,包括UI artist(負責遊戲2D到3D等整個製作過程)、UI designer (遊戲交互、視覺、流程的設定製作),即使是這樣,KABAM仍然堅持自己的策略遊戲方向,而不切入技術上更容易實現的社交休閒遊戲。

二、尊重遊戲氛圍和習慣,不打擊script行為。對於遊戲中的玩家喜歡使用的script外掛,KABAM採取的是幫助優化和選擇性推送的手段,這點和國內的外掛封殺有著很大的區別,在遊戲設計上向用戶需求傾斜,甚至會在下版更新中引入外掛的功能。

三、移動端遊戲可以容忍一定的複雜性,可以用增加故事性來讓其更有趣。在美國,還是相當數量的玩家對具有複雜性的策略遊戲情有獨鍾,KABAM認為通過設計讓玩家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時間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Unity——人人都能做遊戲、開放的插件市場、模塊化的流程


一、以人人都能做遊戲為創業宗旨。著名遊戲開發商Unity旨在通過開放遊戲引擎、為遊戲團隊製造設計工具來實現企業價值。

二、通過免費開放遊戲引擎,以引擎本身的易用性來吸引用戶,並通過打造付費插件市場實現工具提供方向內容提供方的改變。

三、設計流程的模塊化和全球化。通過模塊話設計,Unity已打造出了全球化的在線工作網絡,實現了非中心化的彈性工作制度。


⊙Facebook——拒絕文檔、代碼質量決定一切、貫穿品牌特性



一、幾乎沒有文檔的快速迭代。Facebook公司中有很多10人以內的小團隊,往往由產品經理、開發人員和設計師組成。在產品開發的流程中你將很少看到產品文檔,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個小白板,早上設計團隊在公共白板上畫出原型並開始進行快速迭代,用照片記錄,晚上就可以將成果打包到公共庫裡進行共享。

二、代碼質量連坐問責制度。Code review是重點KPI考核的對象,實行連坐制,如果因為代碼質量問題,那麼產生的KPI責任包括領導30%、直接負責人50%、審核人員20%。

三、品牌顏色要貫穿始終。這裡是訪問團和Facebook設計團隊雙方產生分歧的地方,因為Facebook的產品線比較單一,所以顏色的統一有其合理性而騰訊產品線比較豐富,就沒必要統一顏色風格。

⊙Berkeley+Zpark——濃厚創業興趣、實用性追求、激情和多樣性

一、這裡的學生創業興趣很濃,學生還沒畢業就開始進行一些實戰的項目。

二、有很多技術型和設計型人才,考慮招聘,看中其實用性,而中國的學生則往往缺乏這一點。

三、學習氛圍充滿激情和多樣性,這裡的青春沒有被狗吃了,當然狗也願意吃這樣的青春。為了給大家加強下印象,筆者補充如下配圖:


⊙Evernote——不以數據定設計、危機公關、要事第一

一、設計上從來不看數據。Evernote 5.0版本進行了一個較大程度的改版,即Card View 平行導航。Evernote 的設計團隊認為用戶手機端的應用場景更多的是閱讀,而原來的導航設計已承載不到用戶需求了,即使這次改版缺乏數據支持,也有必要進行創新。

二、實用性的危機公關。Evernote 曾經因為黑客攻擊事件而大量帳戶洩密,他們採取的策略很簡單:承認錯誤》補救(所以版本進行更新推送,並指示用戶更改密碼)》向公眾承諾更安全的保密措施。這些手段都非常直接而實用。

三、只在乎為用戶做最重要的事情,不關注細節數據也不走商業化捷徑。作為重度用戶,這裡周陟嘗試給設計方提出關於打造經驗社區實現知識扁平化的建議,收到的回覆是美國用戶個人主義比較強,喜歡分享而非閱讀其他人的分享的內容,此外,公司的價值是幫助用戶」remember everything(見上圖)」,遠離公司價值觀的事情不會做。

四、用戶需求和客服的結合。這裡周陟分享了和自己相關的一件小事,作為產品重度用戶,在對於產品信息同步不一致問題在微博吐槽後,發現Evernote客服的快速反應,並實現在一個工作日從回覆吐槽、解決問題到回覆跟進整個流程。這裡可以看出Evernote產品程序架構清晰程度,設計團隊跟進執行力和客服服務能力。這反觀國內的大多數設計團隊和公司都很難做到。

PS:美國互聯網公司往往都比較開放,開會是很少關門的,在探訪evernote公司的時候,在討論開會中間就有產品經理拿著筆記本電腦直接進場,記錄完後不等結束直接走人。

⊙Flipboard——極致匹配的設計、以內容為中心、無隔板的辦公環


一、One model的極致匹配設計。針對硬件規格不同的版本適配問題,Flipboard的應對方法很簡單。專注做好某一款手機的設計匹配,IOS選擇iphone、Android選擇三星S3,而對於其他手機款式則採取」被適應」策略。

二、以內容中心,簡單而獨特。針對不同的內容類別進行排版適配,比如美食類別,Flipboard會研究各大美食雜誌的排版,包括字體和顏色等細節,細節上的實現精益求精,從而實現最好的用戶體驗。

三、兩種戰略思維的結合——小步快跑的版本快速迭代+精品化的大版本更新。大小兩個版本同時進行保證了產品本身的進化能力。此外,為了促進團隊之間的交流,Flipboard採取的是無隔板的辦公室設計,並通過物品(零食or飲品)的合理放置來進行溝通的」導流」。

PS:美國互聯網公司中不乏視野開闊的精兵強將,因為先天優勢所在,他們往往有勇氣去為自己的夢想而進行選擇,而在選擇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鍛鍊了跨界的能力和提高了視野,比如Fliboard的CTO,從原來的軟件程序開發師到影視製作、風險投資再到移動互聯網,多次的跨界和選擇成就了他。

⊙Linkedin——專業人脈SNS平台、People you may know、買Linkedin股票

一、從職位基地到專業人脈的SNS平台。Linkedin從職位信息發佈平台起家,目前擁有2億用戶,其中70%是美國本土用戶,通過專業關係鏈來為行業活動的發起提供平台作用。

二、為了轉換率和老闆打個賭——關於」你可能認識的人」(People you may know)欄目是否需要點擊跳轉問題,Linkedin的主設計和老闆曾經產生分歧,並以此進行打賭,當改用信息浮片來替換點擊跳轉後,老闆不得不裸體置身於蛋糕中示眾了(提升了34%的轉換率)。從這點我們也可以看出其公司平等和包容的文化氛圍。

三、行業Ranking和跨行業大數據的交流。Ranking功能是否有用有兩個要點:用戶是否知道評價的維度;用戶是否知道提升排名的途徑。而Linkedin採用的方法是通過對用戶tag設置的相互投票,當投票票數在前100名,則統一為這些用戶標註專家(expert)標識。此外,由於Linkedin本身的數據積累優勢(量大而客觀),因此在行業趨勢分析上具有很大的潛力,在垂直行業服務上能創造更大的市場價值。因此,從這點來看,買Linkedin股票還是不錯滴。

PS:美國互聯網公司處理問題往往直接了當,比如Linkined的設計師在收到APP不同平台版本特性不一致的反饋後,直接致電給相關人員詢問並解答問題。

最後感謝騰訊大講堂、感謝周陟給我們帶來那麼豐富的見聞分享,對於中國的UX設計,我這裡也想引用中國合夥人成冬青的一句話——掉進水裡不會淹死,呆在水裡才會淹死,你只有游,不停的往前游。

我們現在已經掉進了水裡,可能方向還比較模糊,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不能「呆」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54

投資感悟:投資股票如何賺錢?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4167762
投資股票如何賺錢呢?這是很常識的問題,但是股市中人未必真的全搞明白(自己就是很多年才搞明白的)。股票賺錢,一是本質上講,來自於所投資企業不斷盈利的錢;二是來自於市場重新評價的錢。由於市場先生天生具有狂躁與抑鬱的特點,並且容易交替發作,所以常常讓人容易迷惑雙眼,看不清自己究竟是從哪賺錢。
   說到這一點,我們不得不佩服大師巴菲特,人們稱他為股神,其實越對他理解,我越感覺他其實就是個大生意人,因為它買入股票的出發點全是在於從第一點出發,即賺企業盈利的錢。以前還有不少人曾經質疑老巴投資可口可樂,十多年沒有漲回到原來的高點,但其實老巴自己有自己的道理,因為他持有它想賺企業盈利的錢,並沒有一心想著賺市場重新評價的錢。這一點在他自己致股東的信裡是有過交待的。這是一點題外話。

  股票賺錢與否,在自己看來,最低的衡量標準有三:一是投資收益應該高於市場平均水平,不然,就不如被動地去買指數基金。二是投資收益應該跑贏長期無風險利率。比如,現在最高的固定式記賬式國債利息是4.24%,如果長期跑不贏它,就不如去買國債了。三是投資收益應該長期跑贏通脹。

  對於自己來講,在股市長期投資如果能夠高於上述三個標準,自己認為就OK,就是勝利啦。如果能夠達到年複合增長15%的水平,那自己認為就能夠達到大師級水準啦。

  我們說,投資股票從根本上講,應該是來自於企業盈利的錢,這應該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於市場先生的豐厚獎賞當然我們不排除,甚至是歡迎,但是由於市場先生的那種臭脾氣,所以不應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有這種思想,我們還會不喜歡熊市,還會勝利歡呼牛市嗎?)。

 從這種思想出發,那麼具體到一家企業究竟值得不值得投資呢?我以為首先是應該用上述三個標準進行一下衡量。比如,如果企業的分紅率已高於上述標準,而且我們也容易判斷這家企業的盈利具有穩定性、確定性的特點,那麼顯然,這家企業具有很好的投資價值了。這在一些旅遊景點公司、公用事業股票上更容易判斷(當然這類企業由於成長性不足,往往也不是上佳的投資對象,這裡僅是一種投資的思路)。

  有的企業是不分紅,或者是分紅很少的,比如,有的企業正處於擴張時期,它一是利用股市再融資進行擴大再生產,二是將盈餘用於再投資,從而將不斷提升其內在價值(這是有的股票長期讓我們賺大錢的本質所在)。對於這類企業如何衡量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呢?自己認為也可以上述三個標準進行一個理論上的衡量。比如,如果這家子理論上的收益率水平(市盈率的倒數)已高於上述三個標準,而且我們經過研究也認為企業具備穩定性、確定性、盈利性(受限制盈餘少,不需要大的資本性開支,不是燒錢機器)、成長性的特點,我看就到了「扣動板機」的時刻,就應該擇機「下手」了。當然,如果是管理層有錢故意不給分紅,而且也找不到好的項目進行再投資,那說明他們誠信有點問題,另當別論。

  當然,光講「乾貨」不好理解,不妨舉例說明。

  2008年大熊之時,格力電器市盈率水平降至10倍以下,自己一算,理論上的收益率已達10%(最低市盈率好像是8倍)顯然已高於上述三個標準,於是自己就擇機買入,結果幾年下來,運氣地「逮住」了一個大牛股,呵呵。行文至此,看了看格力電器今天的收盤價25.31元,12年的每股收益2.47元,市盈率10.25倍,理論收益率9.76%;12年分紅10派10元(含稅),以此衡量股息率3.95%。顯然從這個標準上看,就是格力電器今後不增長了,只要它仍能夠保持這種盈利水平,也應該是一個不壞的投資標的。當然,這是建立在它必須具有穩定性、確定性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將來格力電器被競爭對手打敗了,企業經營不行了,那又得另當別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