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建行2011年報解讀及預測誤差分析 基本面通訊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ztt.html

年報解讀

昨晚建設銀行(601939)發佈了2011年度報告,從業績上來看集團實現收入3970億元,同比增長22.8%,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1693億元,同比增長25.5%。其中利息淨收入達到3046億元,佔到總收入的76.7%。中間業務收入佔比較去年也略有上升,達到21.9%

從各項財務指標來看,由於本年度央行多次上調基準利率,建設銀行的平均貸款收益率和平均存款成本率分別由去年的5.09%1.27%上升到目前的5.71%1.59%。淨息差(NIM)也由去年的2.49%上升至2.70%。建行存款結構中活期存款佔比略有下降,從去年的57%下降至2011年的54%。這也部分推動了存款成本率的上升。

在目前監管層對存貸比要求日趨嚴格的情況下,建行的存貸比依然維持在65%的低水平(監管指標為75%)。這為建行今後業績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建設銀行管理和成本控制仍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在收入增長22.8%的情況下,管理費用僅增長16.2%。對應的公司成本收入比降至29.79%,比上年下降1.68%

從資本充足情況來看,建行資本充足率為13.68%,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0.97%。過去幾年,公司的資本充足率保持穩步上升。2011年底資本充足率比2年前提升約2%。其主要原因在於利潤的高速增長支持了核心資本的提高,201111月完成的400億次級債也有效補充了附屬資本。

從資產質量來看,建行2011年未實現不良的雙降,不良貸款的總規模較去年增長了62億元,但不良率由1.14%降低至1.09%。公司撥備也較為充足,撥備覆蓋率達到241.44%。公司撥貸比達2.64%,興業銀行(601166)這一指標為1.46%。指出一下,如果銀監會加強對該指標2.5%的監管要求,建行不需要計提更多的撥備,興業則必須更多計提從而影響短期業績。

12008-2011年建行主要數據    單位:億元

 

2008

2009

2010

2011

營業收入

2675

2672

3235

3971

增長率

 

-0.12%

21.07%

22.75%

淨利潤

926

1068

1348

1693

增長率

 

15.29%

26.31%

25.52%

中間業務佔比

14.37%

17.99%

20.44%

21.91%

財務指標

 

 

 

 

平均貸款收益率

 

5.57%

5.09%

5.71%

平均存款成本率

 

1.54%

1.27%

1.59%

活期存款佔比

52.86%

55.17%

56.62%

54.24%

NIM

3.24%

2.41%

2.49%

2.70%

存貸比

59.50%

60.24%

62.47%

65.05%

成本收入比

30.71%

32.90%

31.47%

29.79%

資本充足

 

 

 

 

核心資本充足率

10.17%

9.31%

10.40%

10.97%

資本充足率

12.16%

11.70%

12.68%

13.68%

資產質量

 

 

 

 

不良率

2.21%

1.50%

1.14%

1.09%

撥備覆蓋率

131.58%

175.77%

221.14%

241.44%

撥貸比

2.91%

2.63%

2.52%

2.64%

建行2011EPS0.677/股,每股分紅0.2365,分紅比例34.78%,分紅比例低於預期。俺的預期是維持201040%的比例不變。過去4年,建行的分紅比例以每年5%的絕對比例逐年下降。最新年度的分紅收益率5.03%

1:建行歷年分紅比例

建行2011年报解读及预测误差分析

預測誤差分析

我之前對建行全年業績進行過預測,公佈的業績低於預測。預測全年淨利潤1727億元,實際淨利潤1694億元,預測高於實際值1.95%。絕對值相差33億元。差異主要來自兩項:中間業務淨收入和貸款減值損失。2011年第2季度公司中間業務淨收入245億元,3季度中間業務211億元,環比下降13.9%。由於不太瞭解下降的原因,我對4季度作了增長率為零的預測。實際數據顯示建行4季度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環比繼續下降13.8%。這一點也反映在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率上,2010年增長率為37.6%11年增長率降低到31.5%,下降了6個百分點。該誤差影響利潤21億元。

從歷年數據的規律看,建行一般會在4季度多提撥備。2010年各季度的信貸成本(貸款減值損失/貸款原值)分別為0.10%0.09%0.05%0.30%2011年前3季度這一指標分別為0.08%0.15%0.11%。我之前預測的2011Q4信貸成本為0.20%,實際披露的信貸成本為0.23%。這一誤差影響淨利潤14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93

雪球訪談:熊熊談民生銀行2011年報及投資機會 熊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dy88.html
求是: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民行在經營上的問題:快不是問題,關鍵是穩.要在效率和風控方面取得成績.在股東層面上,現在的問題是制衡不夠.歷史上,廣大小股東常常被所謂的大股東魚肉.若人壽能成為大股東,對制衡和經營上均會有巨大的作用.怎麼看?

熊熊babybear13: 民生銀行的效率應該還行,風控這個要經過一輪經濟週期才能看清楚,因為目前民生的不良率是有水分的,特別是商貸通的不良率水分較大。
其實民生銀行的股權結構如果在國外倒還不錯,在國內有個問題,怕被人摘桃子,所以民生的管理層有衝動加快發展,以後如果真被摘桃子,也能有個好價錢。
人壽成為大股東好處自然明顯,畢竟人壽這棵樹比較大。同時人壽如果成為大股東,會是一個「長期股權投資」型股東,可能會讓民生穩健下來,兼顧短期與長期利益。
總體看民生相對很多股份制銀行,還是進步很大的(03-30 11:57)

求是: 民行目 前最為看好的是其組建專業化分行去應對小微企業的難題,同行中還沒有對手.但是其內控/風控和效率能否做好及做高,還要有幾年的時間去觀察和檢驗.目前史 /盧等大佬只是在民行割禾青.由於史已察覺到人壽有意摘桃,就怕管理層會不惜代價地擴張及大佬們加速掏空.對民行未來幾年的高速發展是有期待的,但又極擔 心其治理水平.怎麼看?

熊熊babybear13: 回覆@求是: 呵呵,民生目前這個確實股份制銀行,包括大行學不來,也沒必要學。民生的真正對手是城商行,很多城商行做的比民生好多了,比如台州銀行。民生銀行治理應該 問題不大,至少不比其它股份制銀行大很多,關鍵是商貸通這個風險大,你可以看看民生關注類以及逾期貸款增長很快,但是不良率很低,這裡面有門道的

三大少爺: 熊熊兄,求詳解!"你可以看看民生關注類以及逾期貸款增長很快,但是不良率很低,這裡面有門道的"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三大少爺: 呵呵,是這樣的,民生商貸通現在發貸款對象一般是商圈或者供應鏈上的小微企業,如果出現不良貸款,直接把不良貸款賣給商圈中互相擔保的其它企業或者供應鏈 上的核心企業,作為回報,民生銀行給這些接收不良貸款的企業優惠的貸款利率。其實這也是民生說的「價格覆蓋風險」,這個其它銀行也有,不過民生做的比較成 體系。

Matthew2011: 回覆@熊熊babybear13: 民生銀行2011年關注類貸款增了30多億,但仍只相當於其淨利潤一半,而工行中行的關注類貸款每年都遠高於當年淨利潤。民生銀行該類貸款應該還在風險控制範圍內的



討論二:
yotiger: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投$民生銀行(01988)$,最大的風險在哪兒?另外如何評價民生2011年的財報表現?
熊熊babybear13: 最 大的風險在商貸通,其實商貸通類似於次級債,次級債通過保險企業發行的cds降低風險,民生的商貸通通過商圈互保或者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擔保給小微企業放 貸款。次級債這個如果沒有宏觀經濟系統風險,出現問題,保險企業可以理賠,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保險企業hold不住的時候,次級債就玩完了。民生這個一 樣的,其實商貸通在去年就爆發過一次問題,只是被互相擔保的其它企業或者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吸收,問題是我們不知道這種吸收的能力有多少。用一個銀行業信 貸員的說法,民生就是賭不能發生宏觀經濟危機。

呵呵,可能我說的有點嚴重了,不過對於我來說,民生還有待觀察。

民生2011年財報表現非常好,這個非常好不是基於EPS,而是基於ROE與ROA,以及其它數據。特別是相對於浦發等等股份制銀行。

呵呵,朋友問我對年報的評價,我就先說這個總體的看法,有啥細節的方面歡迎繼續提問
vcvalue: 不錯,民生的商貸通做的是私企,這個鏈條在國內最容易掉。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vcvalue: 其實民生還是比較謹慎的~其選擇貸款對象一般有以下幾種:
1:參與政府項目的小企業
2:大商圈,有點歷史商圈中無不良記錄的小微企業
3:有較大企業作為核心的供應鏈上的小微企業。
人之初: 去年民生的中間業務收入,財務顧問費和託管費部分增長額特別多,你怎麼看其中間業務增長的質量和持續性?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人之初: 財務顧問這兒基本就是利率轉化的了,民生商貸通利率9%起跳,最高的有14%,而報表上體現出來的是7%,這個多的收益一部分用來吸收不良貸款,一部分轉化為財務顧問費。

託管費這個應該真的,民生這塊不錯。

持續性這個就看民生自己的真功夫了,目前來看還不錯。

問題三:民生與招行,誰是最愛
itsnowball: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你更喜歡那個?他們各有什麼優勢和不足?

熊熊babybear13: 目前來說更喜歡招行~銀行類我目前只握有招行。
從roe,roa上來說,招行不輸於民生。從零售,批發業務的數據上來說,招商也領先民生。風控上同樣如此。
而且關鍵的點是招商的資金成本最低,同樣的roe,roa回報,招商可以不用去冒險就能獲得。

股權上可能招商也相對佔優,招商局是個長期投資者,所以會兼顧招商短期與長期利益,這個我比較放心些。

民生的優勢是相對於招行之外的股份制銀行,其執行力不錯,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做好商貸通,小微企業貸款這事是很難的。當然,民生能做小微也因為其原來客戶基礎就不好,所以可以無包袱的轉向小微企業。

這麼說吧,股份制銀行目前我看好的是招行,然後是民生與興業

金字塔的歸納: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民生銀行做中小的步子是不是邁得有點過快了?一方面,快速拋棄大客戶後,民生銀行的存款很成問題,制約了其業務進一步做大;另一方面,市場上缺乏優質的中小企業,業務的持續性存在疑問。

熊熊babybear13: 民生銀行這個是沒辦法,因為其原來就沒啥客戶基礎,現在大家都在跑,所以他也要趕緊多抓住小微客戶。存款這個民生希望商貸通客戶的存款派生率可以提高,目前據說提高到了40%。從年報來看民生的存款增長率處於中間水平,還過得去。
13億人口的國家,小微企業的數量還是容得下民生的,這個不太擔心
金字塔的歸納: 發改委在清查以貸攬存,銀行都很緊張,不知道商貸通是否會受到影響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金字塔的歸納: 不會,商貸通那些客戶都是真沒錢的~有錢就不會忍受民生14%的貸款利率了~這也是民生商貸通存款派生率低的原因,不過貌似最近有所改觀。
Matthew2011: 回覆@熊熊babybear13: 在目前小微企業資金普遍偏緊的情況下,能貸到款就很好了,14%比高利貸好多了。

明鏡台: 
對@熊熊babybear13 說:能否詳說一下不良率低的門道?另外2011非息收入的爆發性增長,你認為是否可持續?

熊熊babybear13: 之前回答過,簡單的重複下,就是民生商貸通貸款需要商圈互保,或者供應鏈上的企業,某家出現不良,就把這個不良賣個互保的其它企業,或者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作為好處,給這些幫忙的企業低利率。

其實目前來說,除了四大以及招行的非利息收入水分較少以外,其它銀行都是水,你看民生的顧問諮詢費佔了非利息收入的接近25%。這個非息收入能不能持續,就看2012年是否還存在資金超額需求基礎上的供給不足。個人認為可能不會像2011年那樣高速增長。

Penti:
 對@熊熊babybear13 說:從去年開始就一直聽到各方評論認為銀行股整體被低估,但也有許多人認為並非如此,請教熊熊兄如何看國內銀行股是否被低估問題?

熊熊babybear13: 
個人認為這個是肯定的,就算在美國,你看巴菲特買入富國的時候pe也就5倍~ 從經濟發展階段來說,中國銀行業的發展空間應該比美國1990年那個時候大吧~呵呵~

云端漫步:對@熊熊babybear13 說:與招行相比,你覺得民生銀行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這種差距是不是已經在估值上體現了。

熊熊babybear13: 個人認為差距是全方面的,從批發,到零售,到風控,都與招行有差距,基本上民生處於招行第一次轉型的階段,只不過招行轉型的目標是降低負債成本,民生是提高資產收益。

民生目前的目標是通過商貸通作為批發與零售業務的突破口,那麼這個能否實現,有個不錯的觀察指標:民生中小企業客戶的貸款收益能不能降低,資金成本能不能降低。
道理很簡單:現在商貸通客戶沒錢,沒信用,被民生收取高利率,也沒話說,如果後來客戶有錢有信用了,你民生還宰我,我就不干了,我去招行~呵呵~
至於其它股份制銀行,現在連轉型都還沒看到。

以上是個人看法。

金字塔的歸納: 交行挺神的,資本充足率很是問題,但是不知道怎麼搞了很多低成本的信託和保理,收益一下上去了

云端漫步: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據你觀察招行的二次轉型做的如何?資本消耗過快的問題好像仍然沒有解決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云端漫步: 個人感覺不錯,體現為中間業務這塊很厲害,具體來說,信用卡貸款餘額佔比全行業最高,零售業務利潤佔比大幅增長,資產收益水平原來是墊底的,現在排在中間偏上了。資本消耗這個還是有進步,你看利潤增長40%,核心資本充足率反而提高了,其它銀行還未見到能做到這點的。
銀行朋友告訴我,招商理財經理賣理財產品輕而易舉達到5000億,而四大達到500億就特牛了

Tommy22: 對@熊熊babybear13 說:現在好多銀行都在做中小企業的貸款,你覺得廣發銀行和深發展之類的比較老牌的股份制銀行對民生有衝擊麼?

熊熊babybear13: 
這兩家銀行我不太瞭解,只有深發展的年報今年稍微看了下,相當激進,而且準備做與民生一樣的事,個人感覺不如民生。
目前小微做最好的是城商行,你看台州銀行從06年就開始做小微了,其roe可以保持在35%,不良率更低(這個原因很複雜,沒有可複製性)。
所以目前來看,民生的對手是城商行,當然民生相對城商行有跨區域優勢。

明鏡台: 
對@熊熊babybear13 說:你認為商貸通2.0版有沒有特別之處?從你的角度看,商貸通有無方法措施來降低風險?

熊熊babybear13: 呵呵,商貸通2.0是個很好的升級,如果說商貸通1.0是幫助民生獲取客戶,那麼商貸通2.0就是幫助民生留住客戶,這主要通過如下措施:
1:從單純提供貸款,到提供結算、渠道、財富管理等多項服務,也就是從簡單的信貸服務轉變為綜合金融服務,這個增加客戶粘性。
2: 提高信用貸款比例,這個其實是提高客戶風險識別能力,這個能夠成為可能應該是民生在商貸通1.0這階段有了一定的客戶的數據,在數據量一定大的時候可以通 過統計,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出風險較低的客戶,從而不用抵押。這個才是富國在真正做的事,招行目前也在做這是。也就是把小微貸款從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 型。
3:就是對優質客戶降低貸款利率,也就是我之前說的,不能一直對客戶下狠手,否則客戶有錢,有信用了就跑了。

Penti:
 對@熊熊babybear13 說:「香港民生試營業一個多月,到開業時,實現存款190億,總資產規模262億,已實現上億盈利。這是其他商業銀行香港分行開業6-7年才能實現的目標。」,如何看民生這個業績,是體現其競爭實力麼?

熊熊babybear13: 俗話說,開店前三個月的業績都是注水的~觀察個1,2年吧~呵呵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內行啊。就跟新網站的用戶一樣。

云端漫步: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民生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中小民營企業,如果中國經濟持續下行或出現危機,民生銀行會不會首當其衝?

熊熊babybear13: 
個人感覺可能性很大,就看那些互保的或者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能否吸收出問題的小微企業。 不過個人感覺中國經濟不至於那麼糟~呵呵~不過誰知道了~呵呵~

三五配拉圖: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您好,請問民生銀行如何解決存款短板問題,高息吸存再高息放貸的增長模式能不能持續,目前息差是否已見頂,謝謝。

熊熊babybear13: 
存款問題,從數據來看,民生結算類存款的增長速度處於銀行業的平均水平,目前其解決方法是發展表外業務以增加存款,在這點上興業,浦發也是如此,不過表外業務帶來的存款不穩定,同時風險也高些。
民生銀行目前做的小微企業存款派生率不高,因為這些客戶沒錢,這個問題只能等了,民生應該希望是通過商貸通2.0留住其培養出來的,成為有錢人的小微企業主來增加其未來的存款。

高息存款可以持續,高息放貸也可以持續,只不過以後的高息不會如2011年這樣高息了,因為2011年是在之前貨幣猛放後的貨幣猛收,短期內貨幣資金的需求剛性抬高了貸款利率,特別是對於小微企業。

息差在目前利率管制下應該說差不多在頂部了~如果未來利率市場化,優秀的銀行息差會繼續提升。

民生股權優勢討論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民生銀行的體制優勢(民營股東),好像在管理上表現得並不明顯?或者說是不是其實並沒有體制優勢?

熊熊babybear13: 個人感覺有點優勢,不過不明顯,理由如下:
1:民生其實比招行更早上市,如果體制有優勢,為啥一直落後到2009年?一直到2009年為止,民生與除了招行外的其它股份制銀行都無區別,甚至略輸。
2:說其有優勢,是它至少轉型了,目前來看,作為小微至少是能他人所不能,這是個硬骨頭。
3: 但是話又說回來,民生之所以能夠搞小微,是因為其原來就沒有客戶基礎,沒啥包袱。小微企業貸款這個在中國是個勞動密集型工作,就是要靠銀行員工深入商圈, 仔細瞭解,與街頭賣菜的,傳達室的老伯聊天,瞭解風險,所以你看董文標說現在民生的很多網點只做小微貸款,其它都不做。這在其它有客戶基礎,比如招行這樣 的銀行來說根本不可能。這也是浦發啥的因為所處地區與股東背景原因對公業務不錯的銀行沒法轉型小微的原因。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也算是有了點特色了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不明真相的群眾: 呵呵,我更偏向於其是被逼的,因為沒有背景,所以沒有客戶,壞事可以轉為好事~呵呵~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你對民生的治理結構有何評價?
云端漫步: 我覺得這些民營股東有點不地道,不在公司上班一年薪酬少則八九十萬,多則上百萬。大家都把民生銀行當唐僧肉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不明真相的群眾: 其治理結構還沒經歷考驗,以前出現股東遇到經濟危機拋售股份拿錢過冬的事情,也就是民生目前還缺乏明顯的長期穩定股東,這讓我擔心股東看重短期利益。其次 也發生過股東所在企業向民生銀行貸款這種「犯大忌」的關聯交易,這種事情在97年東南亞危機中重創了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的金融系統。
所以民生無論從商業模式,還是從治理結構上,都還有待觀察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我曾經短暫持有過,後來還是換成了招行。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不明真相的群眾: 我也持有過,就一個晚上,原因是發現買了民生,至少在目前階段我晚上睡不好~

老農魯庶 : 說起來是民營,但沒有第一大股東,是原工商聯拉郎配,劉永好,張宏偉和盧志強都在爭鬥,原工商聯的老大在時還好,現在各大佬就是能撈一把是一把,反正不是自家的產業,不愛惜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回覆 @老農魯庶: 所以真是可惜了牌照呀

老農魯庶 : 回覆 @不明真相的群眾: 家族產業還是真的很好!

熊熊babybear13: 回覆@不明真相的群眾: 其實目前媒體都在喊應該讓民營進入金融領域,似乎民營可以做得更好,其實在體制不完善的時候,民營資本會把金融體系搞得一團糟,這個在東南亞各國有深刻教訓,國內這類事件也發生過

老農魯庶 : 民營是分不同的民營的種類的,向民生這樣,幾個大的家族撮合在一起,是做不好事情的,老農更願意看到一股獨大的民營銀行出現。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但這個不能倒推出不應該讓民營資本進入金融行業這個結論吧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老農魯庶: 是的,其實這個結構往小了說,就類似一家小店有4,5個股東,每個股份都差不多~這樣的小店一般都比較挫折。最後能成功,一般都是退出1,2個股東,讓其中一個獲取控制權。
騎著一顆大白菜: 民營的核心是私有產權。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用行政計劃思維搞的民營銀行股份結構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不明真相的群眾: 慎之又慎~~先試點,邊試點,邊觀察,邊加強完善相關法律與制度。
東南亞就是放開太快,太急~出了問題,很多民營企業主設立銀行,把銀行作為低成本資金來源給自己企業貸款,放大槓桿等等,最後就出現了金融體系不堪一擊。

明鏡台: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溫州台州的幾家小銀行在去年年底之前不良率都極低,但今年爆出來大幅上升,是否說明小微的做法不可持續?

熊熊babybear13: 
目前來說,我也看不清楚。
其實做小微企業目前最成功的是富國銀行,其1990年開始做小微企業,1994年摸索出一條低成本,風險可控的方式。不過美國的經濟環境與我們有大不同,主要體現在兩點:
1:美國大部分的小微企業,也就是年營業額在200萬美元以下的企業,都有長達歷10年,乃至20年以上的歷史。
2:美國信用體系較完善,每個人都有社會安全號,機構可以通過這個查到個人以往的非常詳細的信用記錄。

當然中國的好處是zf不會讓國內出現大的經濟危機,只要不出現大的經濟危機,小微企業的不良貸款應該都能按我之前提到的方式被吸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3

150萬股東堅守老三板:38退市股僅發17份年報 南洋5三年盈利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5/1MMzA3XzQyODI1Mw.html

5月4日,中川3(400040)平盤收報4.41元,這個價格來自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最底端,由150萬「投資者」——大部分是無奈、少數火中取栗的投機者,通過競價方式產生,他們的投資標的是主板退市股。

「老三板」——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裡似被遺忘卻真實存在的角落。

4日,距離38家退市股的年報發佈期結束已有幾天。僅17家公司發佈年報,雖然絕大多數業績慘淡,但對於股東來說,這一點卻是他們繼續等待或反覆炒作的理由。

對於剩下的21家公司以數十萬計的股東來說,一份由主辦券商主動發佈的「公司失去聯繫」的公告,抑或是不見任何消息,這一結局也早已被時間消化。更大的絕望來自公司退市之時,擊鼓傳花的遊戲結束在他們手中的那一刻,他們或許已料到有這一天,問題只在於時間早晚。

無論如何,還是有一個價格在那裡。除不斷有恢復上市消息傳來的中川3及南洋5(430023),其餘36家退市股基本在1元上下徘徊,偶爾某個交易日,某隻退市股會成交十多萬元,這意味著有人火中取栗,有人更換標的,也有人終於死心、放棄堅守。

一潭死水:21股未發年報16股資不抵債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它造出個什麼世界。」

這裡,聚集著藍田、托普和達爾曼等農業、軟件、珠寶「第一股」,他們都曾經光鮮無比,不過目前的身份則都是退市「難民」。

這裡是「老三板」,「垃圾股」倉庫的代名詞,150萬股東的傷心地。

目前,這類股票共56只,包括退市股38只(剔除B股)。據記者統計,2011年披露年報的有23家,2012年,只有17家披露年報,保留著最後一點曾經作為上市公司的「尊嚴」。

沒有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生產和經營多半停滯,更有甚者,主辦券商公告:無法與公司取得聯絡。

今年披露年報的17家公司中,南洋5是唯一淨資產為正的公司,而其餘16家均資不抵債,對其財報,會計師多半表示無法出具意見。

老三板交易規則顯示,淨資產為正的公司,每週交易5次,股票名稱後尾隨數字「5」,如南洋5;淨資產為負的,每週交易3次,股票名稱後尾隨數字「3」,如中川3;不能按時披露年報的,則每週只交易1次,如托普1。

交易價格方面,尾數為「3」和「1」的16家公司,均在1元上下徘徊,這些早已資不抵債的公司唯一的區別只是負債多幾億和少幾億。

只有縱向對比,才能體會一些股民的絕望。如果當年在最高點買入托普軟件和達爾曼並堅守到其退市,買入價分別是47.68元和51元,退市之後的價格現在0.6元和1元上下。

「絕望」的炒作:中川3成第一高價股

即使如此,仍有人不懈炒作。中川國際2005年退市到三板,價格在1元以下,5年後的2010年1月初,中川3從2元多開始啟動,至4月漲至7元以上,此後一直在3-5元徘徊,穩坐老三板第一高價股「寶座」。

如此表現,全賴2010年初,四川省國資委打包收購信達資產不良資產包,重掌中川國際大股東權杖,同時公開釋放希望其恢復上市的消息。

至今,中川國際董事長一直由四川國資委旗下國資公司董事長擔任,一些論壇裡,股民仍對此津津樂道。

一直以來,具國資背景的三板公司,加上地方政府強力支持,是恢復上市的前提。代表公司有中川3,生態1(400027),龍滌3(400050),國瓷3(400055),金荔1(400056)。

這在股價上也有體現,除釋放明確信號的中川3長期在3元以上外,其餘數家也都在1.2元以上,遠高於其他數十家民營背景退市股的均價。

但南洋5是個特例。2011年年報顯示,南洋全年淨利151萬元。2010年和2009年,分別實現737萬元和40萬元淨利潤,已連續3年盈利。

這得益於其實際控制人的「堅持不懈」。自大唐投資集團的唐廣敏2009年接手以來,其在解決南洋的債務問題上不遺餘力,債務清理進程完成指日可待。此後,還需注入資產,獲得有穩定盈利能力的主營業務。

真正的挑戰,還在於政策。

「理論上講,三板中的退市公司可以恢復上市,但具體操作細則並沒出台,證監會的態度是一事一議。」此前,有權威人士告訴記者。

而借殼上市標準趨嚴背景下,老三板公司恢復上市,希望頗渺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99

持倉股票2011年報及2012一季報點評 安全邊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8d0d0d01012kih.html

招商銀行A:

銀行業的利潤已經夠高了,利率市場化快點來吧!雖然會有一段痛苦的歷程,但目前的安全邊際應該已經足夠。

張裕B:

不出意料:一季度業績增速下滑。原因是進口酒「狼來了」。張裕需要轉型,個人的建議是:一,通過強大的渠道能力建立進口紅酒銷售網絡。與其讓別的紅酒進口代理商搶自己的生意,不如自己做。二,趁歐洲經濟危機,用強大的現金流購買一些國際知名的葡萄酒莊,向多品牌發展。

恆安國際:

年報符合預期。因為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整個行業多年來似乎一直被看好,每個廠家都在快速擴大產能,日用品是競爭激烈的行業,不知道是否會導致1、2年後階段性的整體行業低迷?

達芙妮:

業績很好,看來TPG的引入效果顯著(現在TPG入股李寧都有「TPG溢價」了)。但有2點非常值得關注:一,庫存大增90%至20億,佔淨資產的 50%,這有點可怕了。二,伴隨陳賢民的隱退,年報中透露繼續空降多名新管理層,這些人估計都價格不菲,不知道會否造成象李寧那樣的組織結構臃腫的官僚主 義。減持一些觀望為宜。

伊泰B:

高分紅,低估值,高成長,H股上市可期(能增加每股淨資產和消除大股東同業競爭),可長期持有。

維達國際:

算是恆安的影子股,伴隨產能大幅提升後業績大漲的預期,所以獲得高估值。近期覺得有點貴了,又加上大股東大筆減持,略降低一些持倉觀望吧。

寶姿時裝:

從過往業績,分紅政策,董事會結構看,都覺得寶姿是讓人很放心的一隻股票,想不到也成為了地雷股。現在也只能等停牌公佈業績了。

春天百貨:

希望能成為金鷹、百盛一樣的優質企業,業績卻差強人意。靠著接二連三的收購,也不能阻止業績的大幅下滑。近期相同大股東陳氏家族的另一支股票寶姿又因業績延期公佈停牌,只能認栽退出了。

伯克希爾哈撒韋B:

留作紀念。

古井貢B:

從低估值的B股市場分享白酒行業整體高增長的盛宴,如果增發,就能獲得額外的收益。不過要隨時留意大股東是否會減持。

雨潤食品/華寶國際

大股東很有做假賬的嫌疑,退出為妙。教訓是:遇到報表非常好看,業績增長迅猛,大股東連連減持的股票,不碰為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13

卡拉曼2011年報,我發起話題的靈感來源 richwood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e9d9e0102e05a.html
設計一個長期成功的投資策略時,有兩個因素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請回答這個問題:你的優勢是什麼?(這 是一個相當經典的問題,我本人也投資六七年了,我問許多投資十幾年的人,也沒能真正說出讓人信服的優勢來。價值投資哲學有優勢到底優在哪,怎麼用,為什麼 學習巴菲特的人多,但學出來千人千樣。這些年我一直迴避銀行,有哪些人真正能研究明白銀行業的,其碼近三年,銀行陷入是三大風險之一的估值風險。業績增長 了,資本市場給予它的市盈率標準卻明顯下降了。)

在高度競爭的金融市場上,有著成千上萬非常聰明非常勤奮的參與者,如何才能使你處於優勢?你 應該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工具包:真正的長期資金,可以從各種市場和證券資產類別靈活跨越以尋找機會,深厚的行業知識,較強的資源關係開發能力,並在價值投資 原則上有堅實基礎。(卡拉曼的要求真不低啊,這就對了。一個想在投資上取得成功的人,面對的競爭對手是多麼的多,而且還有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

一 長期資金,無槓桿(這就讓投資者相當難辦了,起步太少很難成功,大多數股民是投一二萬時,成功賺錢,投資一二百萬時,賠的歷害,我記得SOSME兄寫過一篇類似概念的文章。當然我說的投資者是想在投資上取得成功的,其實大多數人的財富創造還是來源於辛勤工作靠譜些)

二 各種市場和證券資產類別靈活跨越以尋找機會,這點我越來越覺得格外重要,當你在牛市時,權益類市場必然機會很大,但在熊市時,債券回報相當不錯。更有套利 類投資,提供合理甚至優秀的風險回報關係。現在已經有大量有實力的價值投資者,在美股,港股進行投資了。價值投資本質上是一個尋找極佳風險回報,逆向投資 的方法。

三 豐厚的行業知識,較強的資源關係開發能力,並在價值投資原則上有堅實基礎。這一條機乎過濾到95%以上的人。資源的開發能力是什麼,很多人認為巴菲特光是 投資牛,其實他是一個股權投資家,也是一個企業家。它在價值投資的方法有延伸,特別是控股型投資法,他炒掉管理層,重組公司業務,重組調整資金用途,他主 動實現價值催化,而我們需要等企業出現變化,小股東有何作用呢。相對被動的多。當然,我們也有優勢,尋找與我們利益一致的大股東和管理層。這是我認為小股 東最大優勢之一。遠遠比尋找偉大企業靠譜的多。

但由於投資從很多角度來講都是一個零和博弈,你所取得的高於市場指數的收益是來自於其他人所犯的錯誤、疏忽或者反應過度,當然這裡也有你聰明才智的作用。

(卡拉曼把問題看的透透的,敢於逆向,抄底的價值投資者們,是否應該想想,你是否過於自信和自負了,還是經過反覆研究測試,在認為實在是價值遠遠低估時,介入。)

良好的投資方法的第二個元素:你必須要考慮競爭格局及其他市場參與者的行為。

(這是 我寫這篇文章的第二個關鍵點,價值投資者是不是不看市場預期和投資者的行為呢,我以前感覺只要是好企業長期一定反應其價值,這個理論是正確的,但實務中你 就麻煩了。第一你不知道你分析的是不是正確,企業有經營上的週期 ,還有可怕的黑天鵝,而且天鵝的數量和你想像中絕不一樣,甚至可以說天鵝們是定期旅遊的,不是百年一遇的。第二是,索羅斯的反身理論認為價格會影響價值, 我認為這人理論也是正確的。價格會嚴重影響相關利益集團的行為,你看到的所謂好企業在,股價大漲時,推出定向增發向市場要錢,但你看看重組企業真正搞重組 時,股價大跌,重組方得到更多的股權。所以價格是一項投資的關鍵之關鍵。那就出現一個問題了,價值投資必須考慮市場競爭格局,誰賣的,誰在看好,市場參與 者都在幹什麼。)

正 如在足球場上,教練給你的建議是利用你的對手:如果他們是在防守,過人可能是你最好的選擇,即使你後面有一個球星在防你。如果其他投資者的成績都依賴於快 速增長的科技股,你的卓著的科技行業分析師未必能幫助你超越對手。如果你的競爭對手不重視,或者實際上是傾銷甩賣美國住房債券或者希臘的股票,這些資產類 別可能值得你關注,即使主導其他人賣出決定的是這些證券現在基本面很差。你的注意力和技能在哪裡最適用,這取決於其他人的關注點在哪裡。(本質上價值投資喜歡垃圾尋寶,這個垃圾是市場認為是垃圾價格大跌,但你通過分析認為企業價值仍在,甚至未來還有提升)

在觀察你的競爭對手時,你的重點應該是他們的方法和過程,而不是其結果。羨慕別人的短期表現會帶來很多不利之處,他會導致大部分投資者進入一種沒有成就感的永久週期中。 (這點是一個大秘密啊,呵呵。有緣者得之吧。舉個具體的例子,看空銀行的理由有許多,這也是壓制銀行股的最大市場預期,其實擔心壞帳大幅提高沖減利潤和利 率市場化這類如果是主流的話,預期反轉(或者叫估值提升的關鍵就是這個預期的打破,你觀注的要點也在於此)他們看空的邏輯是什麼,看漲的邏輯是什麼,未來 你的壓力測驗就是看理由是否還存在。

你應該觀察你的競爭對手,但這不是出於嫉妒,而是出於尊重,不是專注於複製他人的投資組合,而是尋找他們沒有發現的機會。

投資業務大部分是圍繞資產積累活動。在一個以短期表現作為評估指標的領域,短期相對表現不佳對於保留資本是災難性的,但業績平平則不會。

因此,由於持續的業績不佳可以威脅到公司的業務,大部分投資公司的目標都是追求安穩的跟隨大趨勢的投資收益,這樣的投資收益也是平庸的,從而失去了獲得突出表現的機會。投資者獲得優異收益的唯一辦法是定期地遠離大眾,但只有很少一些人願意或者能夠做到。

此外,大多數傳統投資者都受到了種種的限制:狹窄的選擇標的,投資招股書或合夥協議的法律限制,或心理壓抑。

高檔債券基金只能購買高級債券,當債券等級下跌到低於BBB級別時,他們通常會不顧價格,被迫出售。當抵押擔保因為其可能不完全返還面值而被降級,大量的潛在買家根本不會考慮購買它,很多人甚至還在甩賣。當一家公司一時忽略了現金股利,一些股票基金不得不賣出該股票。

當然,當一個股票從指數中刪除時,它肯定也會被很多投資者拋棄。有時候,股票價格的下跌就已經給一些持有人提供了賣出的足夠理由。(開闊視野,尋找盲點)

上述行為往往會造成供需不平衡,我們在那裡可以找到便宜貨。在洪流之外的角落或者裂縫裡的微弱燈光可能含有機會。鑑於時間往往是投資者最稀缺的資源,把別人被迫出售(或其他購買受到限制)看成是潛在機會是非常有意義的。

價格也許是明智的投資決策中最重要的標準。每 一個證券或資產是在一個價格買入,以一個更高的價格持有,再以一個相對更高的價格賣出。大多數投資者喜歡簡單,前景樂觀,以及一帆風順到達目的地。相對於 表現滯後者,他們更喜歡最近表現良好的股票,而且往往不管價格。他們更喜歡裝飾光鮮的樓宇,即使空的建築在他們看來也是更令人信服,更安全的投資。投資者 通常不會因堅持傳統做法受到懲罰,只是這樣做是不專業的風險策略,它的收益也談不上卓越。(我都感覺沒法寫了,卡拉曼寫的又直白又清晰,下一篇文章的主 題,就放在為了尋找更低的價格,如何做資產配置上吧。)

最後,大多數投資者感到有必要在任何時候都充分投資,這主要是因為對他們表現的評價是頻繁和相對性的。對他們來說,投資幾乎僅僅是一個遊戲,沒將客戶的錢充分使用就是將其放在風險中了。要 求在所有的時間都全額投資是在將一個重要的工具從自己的手中捨棄:這就是耐心等待未來出現璀璨機會的能力。(給我這樣滿倉大賭徒最大的自我變更理由就是, 耐心等待未來出現璀璨機會的能力。這二年我發現了許多機會,重倉股也大賺過,但更多時,我是苦於無錢投資,或者投資過早。你的心沒有調整到利用市場先生的 層次)

此外,一個太擔心錯過未來潛在上漲而全額投資的人,將自己暴露在大幅下跌的風險中,特別是在估值已高的市場環境下。一個深思熟慮的投資方法,至少應該同時關注收益和風險。但在市場每時每刻的狂熱情緒下,投資者面臨的所有壓力都是要求其產生回報,帶來收益,風險卻被遺忘。

什麼會帶來長期投資的成功?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大量的信息,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如何使用它。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投資過程,應該是有思想性的,保持理智上的誠實態度,團隊合作,聚精會神專注於作出良好的投資決策,這些最終會帶來不同。

專注於尋求短期收益的投資者,會漠視可能決定幾年後投資收益的核心信息。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出正確的要問的問題。每個人都在搜索機會,但大部分人只是在很簡單地搜索,即使競爭非常激烈。

在 2008年底的市場,投資者由於恐慌得了傳染性賣出的病症。即使在非常保守的情景模擬下,當時許多證券的價格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果一個人擁有資金購買 它們,並且在面對它們價格下跌時有耐心持有,到2010年底,泡沫就又重返了市場,而以短期投資為導向的投資者的表現就只能隨大流了。現在旺盛的買盤已經 取代了瘋狂的賣空,投資者現在買入的證券即使給予未來經濟非常樂觀的預期,收益也是相對有限的。

大 多數投資者從平穩上升的市場中得到安慰;大幅波動的市場會讓投資者陷入恐慌。但是,這些傳統的想法應該是反向的。當所有人感覺平靜時,價格上漲,市場自身 可能會感到安全,但是事實上,它們是危險的,因為很少有投資者會關注風險。當一個人在他的內心深處去感知市場下跌的風險時,冒險的感覺就變得相對低風險 了,因為風險往往已經在一個估值較低的資產的價格里體現了。投資的成功要遠離短期狂熱,遠離大多數投資者所玩的比較短期相對收益的遊戲。

投資的成功還需要記住的是,證券的價格不是彭博終端上的光點,而是對公司利益的分享權。公司業務基礎比股票報價能傳達更有用的信息。市場上有這麼多的短期投資業績迷戀者,成功的投資不在看別人怎麼做,而是在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收入報表和現金流。

政府干預即使對於最有紀律的投資者也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美國政府幾十年來一直經常幹預市場,特別是在發現經濟開始低迷時,便作出降低利率的政策,它會提高證券的價格。(當政府干預時,你要分析主流預期和可能的改變,它的力量實在強大無比)

今天,貨幣寬鬆和財政刺激擴大了消費需求,同時增加了風險,這不僅因為其對證券價格的真實性和可持續性的影響,還因為其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可持續性帶來影響。投資者很難得到他們的支撐軸承,他們不能輕易區分短暫的爆發和持久性的經營業績。政府的沒有盡頭的操作增加了確定公司業務可持續發展性的難度,因此難以正確的估價。

隨著證券價格的高企和利率被人為大幅降低(從而支撐證券的高價格),謹慎的投資者在投資中必須要求更高的安全邊際。因為,過度金融總會包含其自我毀滅的種子。

因為更多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最終帶來了生產量的增加,市場的繁榮導致了業務的繁榮。當然,當市場和經濟實體中的過度終於被糾正,會同樣有一個矯枉過正的趨勢,這正是為耐心有紀律的價值投資者提供了低風險買入的機會。

還有一個長期投資者要面臨的風險:政府的財政和貨幣實驗可能出差錯,導致失控的通貨膨脹和貨幣的瓦解。因為最大的風險來自於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失控,對貨幣崩潰的保護措施是投資於黃金,對利率高企的風險看起來有必要做對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84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華耐控股(1020)招股書和年報內容前後不一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07/04/%E8%8F%AF%E8%80%90%E6%8E%A7%E8%82%A10%E6%8B%9B%E8%82%A1%E6%9B%B8%E5%92%8C%E5%B9%B4%E5%A0%B1%E5%85%A7%E5%AE%B9%E5%89%8D%E5%BE%8C%E4%B8%8D%E4%B8%80/

在分析華耐控股(1020)資料時,筆者由於能力所限發現有很多難以理解地方,現例出如下:

招股書一時說2009年銷量為3,972噸,一時又話4,254噸(見A6),但到2010 年報,又說3,700噸。究竟三個數那個數才是真實數字啊!?

根據B1,2009年最大的顧客為寶鋼集團,其銷售額為270萬元,其次是銷售額為168萬元的武漢鋼鐵集團。但根據B2、B3寶鋼集團不在最大顧客名單內。另外,根據B2、B3在2009年,有一家176.88萬元銷售額的客戶,但該客戶又不在B1名單內,內容真是前後不一,不知那個才反映實際情況。

根據C1、C2新余鋼鐵訂單約為360萬元,因此德國新客戶收入貢獻應為1,030萬元 (1,390萬元 – 360萬元)。但C3歐洲業務只錄得249.9萬。哦,有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大的差異啊?

在D1欄,每噸產品平均價為$30,333, 在D2欄,每噸產品平均價為$90,850。

根據招股書,2009年浸入式水口、塞棒、中間包水口及長水口平均售價分別為1,664、 1,192、 1,361及 1,174元人民幣,所以除非浸入式水口的重量較其它產品輕幾倍而D2的兩名新客戶購買只購買價高但輕的產品,否則D1、D2欄平均價不應那麼大,是嗎?

中文的3,000萬元與英文的RMB3.0 million可能是翻譯錯誤,但2010 年報的RMB3.0 million與2011 年報的RMB4.0 million是實質的前後矛盾啊!

哦,400萬元上升52.5%到最後也只得400萬元…暈了!

總結

公司招股書和年報公司重要文件,但奈何多份文件皆有很多前後矛盾和不一致性。

公司應確保資料準確無誤才出街,但從以上多處的錯誤顯示公司沒有做好它的份內工作。筆者不是會計師或財務專家也找到如此多問題,至於公司多年來的財務報表有沒有其它問題就讓有興趣的投資者自己確定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31

淺談我是如何閱讀年報的 luffyyey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9f35eb01019l1u.html

我並不認為我自己掌握了任何讀年報的技巧,並且我也不認為本篇所描述的內容適合其他人,只是把自己的一些感受描繪出來,如果有所參考意義那就是一件幸事了。這裡所描述的內容,僅從「閱讀」這一角度出發,而無法覆蓋「會計」知識和「財務指標」方面的描述,我想如果把範圍定得過寬,可能無法在較短的篇幅內描述,並不想在此把問題無限制的擴展下去。另外,我想如果不是將投資當作興趣愛好,並且不是非常熱愛這項事業的普通投資者而言,如果僅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考慮,或許沒有必要讀過多的年報,我想僅僅關注那些少數優秀公司,並且能將這些公司做到瞭如指掌,也完全可以輕而易舉跑贏市場平均水平。

[正文]

(1)確認自己是否已經瞭解這家公司所處領域的商業邏輯。我想這是查看一份年報之前所要做的第一步,每一個投資者的能力範圍一定會千差萬別,我不知道處於我不懂得的商業邏輯的領域的公司而言,看財務報表有多少意義。我想除了那些我們只要看到公司名字就知道他的業務內容的公司,可以先從業務內容看起。(比如我在這一步就會把醫藥、科技和少數化工類公司排除在外。)

(2)確定需要掌握的內容的重點。先不要忙著去閱讀年報的每一行,當瞭解了公司的主要業務內容及商業邏輯後,可以先去做飯洗衣服或者逛街,慢慢思考一下應該關注哪些重點。對於不同商業邏輯的公司,有著千差萬別的需要關注的重點。如果你已經閱讀過足夠多的報表,或者已經思考過這些問題,那麼可能就會很快形成一套思路。例如,資產運營型公司和品牌經營型公司所需關注的重點就會非常不同。(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

(3)(可選)確定是否符合最低選股標準。如果你已經形成一套自己的選股標準,那麼就可以通過迅速閱讀過去5年左右的年報中的財務摘要來確定這家公司是否有必要繼續研究。(比如我在這一步可以剔除大多數公司,而實際上我屬於興趣氾濫型投資者,所以會出於好奇而閱讀更多的年報,並不推薦這麼做。)

(4)先看資產負債表。我一直覺得普通報表的結構有點不合理,總是把利潤表放在前面,不過也無所謂了,我會直接跳過而先看資產負債表。我想在缺乏對資產狀況的瞭解的情況下,利潤表上的那些數據還有多少意義,至少我應該知道這家公司是用怎樣的資產結構來進行著經營活動的。

(5)會計政策的閱讀。如果是第一次閱讀的公司,那麼可能就要花一些時間來閱讀這家公司的會計政策是否與其它一些公司有所不同。如果是已經熟悉的公司,那麼就只要大致瀏覽一下這些會計政策方面是否有過變動即可。如果是第一次閱讀,那麼可能就要認真一些,在會計政策上的一些差異,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並且法律上允許這一點。(這一點對投資業績會有多少影響並不確信,或許唯一需要注意的可能是不要太過拘泥於細節。)

(6)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在確定自己已經知道了這家公司的資產結構及會計政策的情況下,就可以去閱讀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在這一步可以確定大多數財務指標。對各項財務指標而言,或許根本不需要做精確計算,至少我不會做這些精確計算,大致上的心算就可以得知這些指標是否符合常理,或存在著「優秀基因」抑或「陷阱」。

(7)董事會報告。我想董事會報告總是那麼「鼓舞人心」的,大可不必在意這裡面的描述。對照過去年報中的描述和之後年報中的財務數據,就可以知道這家公司是不是「腳踏實地」的公司。

(8)財務數據細節的描述。最後,我想還是有必要認真查看一下財務數據說明部分的描述,包括投資情況、賬款的構成情況及各業務部門的經營狀況等。

(9)呵呵,寫到這裡不知道應該怎麼繼續寫下去了,那就還是寫到這裡吧。也許真的沒有什麼技巧可言,我也很想知道巴菲特先生是如何閱讀報表的。不過有一點我倒是確信無疑,「熟能生巧」,我想如果閱讀足夠多的報表,就會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如果你有什麼好方法,請告訴我,不要過於吝嗇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55

原創 財務部如何配合事務所年報審計 流風回雪VV

http://xueqiu.com/1249249306/23243082
陽春,年報日日披露甚盛。開始是點點滴滴,斜風細雨,到後來漸急漸密,雪片般落下,教人應接不暇。到今日還沒披露的,想來也在緊張糾結之中了。審計離場了沒?報告草稿有了沒?收尾工作,固然是酣暢淋漓,在此時刻,稍微總結幾句年審配合,倒也不負恩澤。

1 派人

   無論財務部有多少人,總覺得不夠用,這是所有公司的正常感觸。審計,來兩個人也好,來二十個人也好,財務部最好只派一個人,至多二個人配合。

   這是經驗,並非真理。曾有人,審計一入場,就把財務部9個人的職責分工一一說清,叫審計根據分工該找誰找誰。結果呢,審計需要催好幾個人,財務部所有人都被審計催,公司需要瞭解審計進度,問自己人得問一個遍,又不想因此開會,只能去問審計組長。

   派一個人配合,是說此人負責接口:從審計那裡得到資料清單,將清單分工給各人,從審計那裡得到問題清單,將問題分給各人。這個人不需要瞭解所有事宜,更不需要擁有全部資料,他管好收發就可以了。這樣,公司想瞭解審計進展,問只問這一個人就行了。

   各公司財務部的人,性格水平是參差不齊。派去配合審計的人,倒不需要多機智勇敢,但一定得「懂事」,知道大致方向,不可瞎說。曾有某會計,去接待審計組,一見面異常熱情,一開口就介紹自己家多少費用不曾入賬,審計組當即就笑了。

2 給資料

   據說獨立性是會計師的生命,但在審計現場,會計師的命根子是,資料。

   在審計組進入現場前,可以先把資料清單給公司,公司把能提供的電子版的東西發郵件過去。每個事務所,都有資料清單模板,但這是大路貨,肯定不是適合所有公司。因此,財務部拿到這個清單後,要先刪減,給不適用的那些打上標記,反饋給事務所,然後再組織提供。

   如果是連續審計,則上一年已經提供的、本公司特色資料,比如什麼分析表、什麼清單之類的,細心的會計師會在來年的資料清單裡直接寫上,粗心的會在現場才想起來索取。財務部拿到清單後,如果發現並未要這些特色資料,那麼也不用上趕著給,因為,會計師可能今年的想法不同,這些東西說不要就真的不要了。

   除了清單上的,現場審計開始後,還會索取很多東西。其實除了基礎資料外,很多資料都是可以談的。審計組不可能對公司的所有管理流程爛熟於心,他們也不知道公司有都有什麼數據和表可以提供,因此,他們要的東西,公司可能壓根就沒有,或者很難提供。這時,就要主動去問審計組,你要這個資料,是為的什麼目的,咱們一起想想能不能換換,沒準我這有證明力更強的。例如,審計要求把所有5萬元以上的合同全部複印,公司的量又非常大,眼看就報廢一台複印機,這就可以去問,你的目的是什麼,你懷疑哪個科目的什麼問題,我能不能給你帶金額的合同清單,這個我可以保證不重不漏,我賬上每筆收入都在摘要裡寫了合同編號,你VLOOKUP一下就知道執行情況,然後你挑大額的複印好不好?或者我給你合同清單,你隨便抽,但我給你合同電子版,行不行?

   基礎資料就不能談了,比如對賬單。有的公司為了顯示自己強勢,故意這不給那不給,並以此為能事,這除了浪費審計組的時間,讓事務所有理由提高收費之外,並沒有其他效果。

3 答問

   與客戶溝通,是事務所的必修課,但他們並非就個個溝通的好。溝通是雙方的事情,很多情況下,公司還得主動。

   中介不是主管單位,中介的審計也不是打與被、罰與被罰的關係,相反,大家的目的是一起把報表趕緊做完做好。因此,大家更多的是在協作,而非敵對。

   事務所的提問,有時深刻有時低級,是否回答,如何回答,要區別對待。

   公司的人,財務的,業務的,人力的,行政的,對同一事情的看法可能各不相同,比較深刻的問題,尤其是敏感的那些,答案要想好。比如審計要詢問某銷售員某大客戶的情況,財務部就要請這個銷售員先說一遍,不妥的地方要修正,然後再讓這位銷售員去書面或者口頭回答,如果審計組在詢問中提出新的問題,此人可以說:這個問題我不負責回答,請通知財務部再派別人。

   這樣做對嗎?

   對。

   審計組得到的所有資料和解釋,都是公司以公司名義提供的,所有對他們提供資料和解釋的人,都是代表公司,因此,在出面溝通之前,公司內部商討答案,那是極其正常的。再說,外交部都有口徑詞,普通公司不可能比外交部口才還好,不集體準備答案那是太自信啦。

   公司認為深刻的問題,事務所未必這麼認為,很多問題都是履行必要程序而問,不是在深挖問題,所以如常回答即可,不用派出副總級別的人解釋,當然自己內部討論答案可以多花一些時間。

事務所提出的低級問題,有些要回答解釋,有些不要理睬。

   公司的運作管理方式,要解釋,但不用特別深入解釋。敘述時要體現公司內控優秀,管理完善等令人放心的優點。

   公司提供數據之間的勾稽關係,要稍微解釋,讓審計得以迅速核對數據,否則他們左思右想可能浪費時間,更可能發現其他公司不想討論的問題。

   會計政策之類的,要解釋,比如審計問為何收入是這樣確認的,就要對他們細說原因,同時彰顯自己公司多麼正確規範。審計時間也都是不夠用的,冷冷拋一句「自己去想」,審計可能花三分鐘想完,然後斷定公司是錯的,接下來的溝通更浪費時間。

   審計組自己弄出的問題,不要理睬。比如,公司提供的數據,審計搬到底稿上為何明細加總不等於合計了,這就不要管。首先公司不負責檢查事務所底稿,其次,即便公司熱心去幫忙,花的時間也不會比事務所自己檢查花的時間少,因此乾脆不管。

   審計方法問題,比如抽的樣本不足,該做替代程序的沒做,這些不要管。遇到脾氣不好的會計師,財務部一提這些他們還可能咆哮,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們少做的程序,自有他們經理、合夥人去管,哪怕離場後再補充大批資料,他們也不至於因此就耽誤了報告時間。

4討論

   很多事情是要討論的,比如某筆調整要不要調,某處怎麼寫附註等等。有時還涉及審計意見類型。

   涉及審計意見類型的,一般在審計入場之前,就該定個差不多。公司的大事大政策大數據也就那麼些,有沒有問題公司自己知道。公司和事務所都有個掂量對比過程,公司要的,事務所要的,彼此想好,不行就換換新鮮,這都是可能的。事先不想好,想在現場矇混過關,有可能成功,但風險是在的,等審計發現了再去談,時機有點晚了,若公司處於弱勢,也就是說,事務所有沒有這家客戶都不在乎,那麼後果不樂觀。

   現場討論的,還是意見類型以外的事情更多。交流這些事情,要找對人,不要和沒有決策權的人討論,因為說了也沒用,他們至多往上原樣反映,反映過程中走樣的也有。

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審計堅持自己的看法,不肯改變,他們一遍又一遍重複相同的理由,任憑公司怎麼說服也不為所動。這時候,生氣是沒用的,要弄清究竟是事務所的誰在擔心什麼,然後對症下藥。有時,僅僅是事務所合夥人曲解了事務所現場人員的匯報,有時,僅僅是事務所經理懶得對合夥人做更多解釋,就選擇了壓迫公司。

   例如,壞賬準備率為何很低,事務所初步判斷公司提取不足,有隱瞞虧損的嫌疑,這樣的事務所可能看st公司看的多了,基於一般認識做此等推理,也可能是,只要公司多提一些,這裡肯定就沒有風險,審計組不用追加任何程序,更不用多花時間對合夥人匯報,所以他們選擇引用準則、要求補提。

   公司呢,遇到這種狀況,就得耐心解釋客戶質量,介紹信用管理體系,並拿出數據談談公司在產業鏈中的強勢地位。理由擺足了,如果審計組還不聽,那麼,直接找其合夥人談。

   事務所的逐級覆核是必要的質量控制,但這逐級控制也帶來不少溝通成本。這個溝通成本,有時直接影響到審計效率,為了促進審計,公司必須知道什麼問題和哪一層次的人去談。

5質量

   利用事務所的工作,促進公司的報表質量,那是必須的。公司購買的是服務,不是幾本紙做的報告。因此,要充分利用會計師的專業,優化報表,優化財務。除非有貓膩想矇混過關,各種資料提供的是越快越好。不要怕改表,每一次修改都是報表的優化。

   同樣是干淨意見,審計質量可以是天差地別。真有事務所抄個數字就走,很快出報告,問他們:「我們公司怎麼樣?」回答只有「很好」。乾淨報告固然要緊,但公司沒注意的問題,事務所也不想注意,這就沒有增值服務了。

   而有的事務所,除了做審計,公司的雞毛蒜皮問題都能注意到,還能找到不起眼的漏洞和隱患提出建議,且介紹其他公司的經驗,這就是好審計。如能提升管理水平,公司何樂而不從呢。當然也有審計,管理問題看不見,優化建議提不出,十元級別的不合規發票查出來幾十張要求調整,這樣的審計,是沒將公司的重點與審計的重點恰當結合,是否受歡迎就難說了。

例如,審計工作完成後,審計組告訴公司,你賬表都沒問題,但在未來,公司規模幾倍之後,供應商的管理肯定成為問題,因為這行業的上游格局很清晰,不可能再以這麼簡單粗放的辦法去管,所以,公司應該早做考慮,有意識培養優質供應商,基於此,採購考核和庫房賬簿都要有所改變,好的辦法有哪幾種,等等。這樣的會計師,保證比滿口說好的受歡迎。

      有時,遇到的會計師真好:專業好,態度好,這就要記住,爭取明年還讓這個人來。常見公司換事務所,理由就是帶隊的會計師跳槽了,公司不想讓別人審。有時,會計師看上去水平普通,公司還是想讓他繼續審,那是因為,此人對公司已然熟悉,換個人,各種情況又得重新介紹一遍,這也是時間啊。

   某公司,曾經被一位水平高的帥哥審過,當時談起準則和行業政策,這帥哥三言兩語就說的很透:準則如何,大家怎麼做,監管的看法是什麼,稅的風險有多大,某地的最新稽查案例是什麼,所以你們怎麼處理才最恰當,等等。後續的會計師,經常問的是,你們為什麼這樣做,你們為什麼不那樣做,咱們再核對下準則好不好,等等。幾年之後,公司還是想念那帥哥,打聽他去了哪個所裡,看能不能再請他來審,哪怕是做個諮詢也好。專業水平的魅力,就是如此。

6 招待

   其實審計組最喜歡的是時間,不是大餐。招待這件事,可有可無,比較狠的公司,可以做到,事務所合夥人去現場都不管飯,只關心問交通是否擁堵,建議多坐地鐵少開車,普通會計師自然就更不管了。更狠的公司呢,是天天帶出去大餐,每次不算路上就2-3小時,飯後還有活動,審計組苦不堪言,只能加班熬夜趕進度,報復性地多提意見。

   為了協調氣氛也好,增進感情也好,恰當的招待還是可以有的,比如入場吃一次,或者離開時吃一次。日常餐飲呢,有的公司提供自己公司的食堂卡,陪或者不陪都行;有的公司壓張支票給最近的小餐館,讓審計吃完簽單;如果按約定公司負責食宿,那就讓審計組去住宿的酒店吃;如果按約定公司不負責食宿,那麼什麼都不管也正常。想對審計組更好一些,可以給張附近的超市卡,讓他們購買飲料和零食,或者乾脆就買好搬過去,都行。

   拼酒,絕對不是好習慣,但也有不少公司,審計組一到,先拉出去痛飲,審計組喝的多,資料提供就快,審計組不能喝,資料提供就慢。這種辦法雪是不讚成的,因為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喝酒太浪費時間,弄不好還耽誤事情,真要和審計組拉攏感情,從速提供資料那是最好的。但是真有公司,非喝不可,以喝倒審計組為榮,但實際上,無論喝多少次,該給的資料還是要給的。

7 日常

     對年審工作的配合,不是在審計組到達時開始的。其實,公司每發生大的事情,都要和會計師及時溝通,在寫下那筆重大分錄之前,就討論個透徹,這樣雙方都好,避免年末花時間糾結,也避免公司做出不可逆的動作。預審時候,更是要讓會計師儘量多看,這樣可以減少年後的工作量。

     這一點相當重要。凡是大事,是瞞不過會計師的,所以也不用瞞。早些討論,達成一致意見最好,討論完了還有分歧,及時換所也來得及,最怕藏著不說,3月份雙方僵持不下,臨時換所,得連夜找新所,很麻煩。

     總之,在年審中,財務部和審計組是協作關係,無論工作多麼繁瑣,問題多麼碎,都得去持續推進。質量和效率,都在協作中深刻體現。好在審計總有結束的一天,報告總會出來的,我們所做的都是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65

羅欣藥業年報利潤估算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51f.html

前不久,臨沂市公告了2012年納稅企業30強,8058羅欣藥業以國地稅合計4.03億而位居第6。其中,國稅共28349萬,同比增長47.5%;地稅11995萬,同比增長25%,增長勢頭迅猛。

 

有朋友讓我解釋一下國稅和地稅的區別,並分析國地稅不同增長比率的原因,我簡單分析測算如下:

 

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的含義

一般來說,國稅的稅種主要是增值稅,增值稅是對製造和銷售商品過程中取得的增值部分徵收的稅(以提供服務為主的企業一般不交增值稅而交營業稅)。但如果你不能取得供應商包括職工給你的專用發票,那麼支付的這類成本費用也視同為增值而必須交稅。比如支付的工資,企業肯定是不可能要求員工提供工資發票的。增值稅的這種計算方式,與GDP核算很類似。

 

所以增值稅與毛利額直接相關,即毛利多,國稅征的增值稅一般就會多。上市公司的增值稅大體為(損益表的毛利額+生產車間工資及少量其它無法取得增值稅發票的成本費用)*17%。如果一段時間內購買的機器設備過多,可能會影響到增值稅納稅額。另外,有增值稅優惠的企業,比如風電運營、屠宰之類除外。

企業所得稅與利潤有關,一般為稅前利潤總額的25%,高新科技企業減按15%徵收。這個稅,如果是上個世紀就已經成立的老公司,那麼一般都在地稅交,如果是2002年以後成立的企業,一般都在國稅交。但是,2008年以後成立的公司,如果不是生產及批零銷售企業,而是提供服務的企業,那所得稅得歸地稅徵收。


國稅與地稅的拆解
羅欣是老企業,所以企業所得稅可能在地稅交,國稅的2.8349億應該只是增值稅。按前三季收入估算,羅欣去年收入在23億左右,毛利率為66%,毛利額約15.2億,再加上生產車間工資及少量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成本費用,合計是16.7億左右,然後*17%=2.8349億。

羅欣繳的地稅主要是三種: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附加稅種。其中,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5%,淨利潤率為22%,稅前利潤率是26%。按全年21億收入估算(政府和稅務局統計的所得稅時間應該是2011年第四季到2012第三季度,有一個季度的實際繳稅時差),企業所得稅為21*26%*15%=0.82億。

羅欣所處的區,增值稅附加大概是增值稅*10%,即2.8349*10%=0.28億。


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附加合計約為1.1億元,剩下的0.1億元主要就是個人所得稅。

當然,我上邊的測試都只是毛估估,實際計算時會因為一些原因而有所出入,但大方嚮應該沒有問題。


國稅增長更快的原因是銷售模式改變


羅欣的國稅之所以增長高達47.5%,主要是因為收入增長高達近40%,由於它的毛利率在上升,毛利增長達49%,所以增值稅增長比收入增長更快,與毛利增長基本同步。

而羅欣之所以收入增長高,除了產品銷售量增加和結構調整外,主要是因為銷售模式有所改變,估計是把給中間商回扣之類的加到銷售價格里邊了,這也造成了毛利增長更高。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銷售費用增長得比毛利更快,估計是增加到銷售收入裡的回扣,同時也列入到了銷售費用,進行抵銷。羅欣之所以這麼改賬,有可能是政策監管加嚴了,以及公司自己建了渠道。


利潤同比增15%

由於增長25%的地稅1.1995億主要是企業所得稅,大概佔比近7成,另三成同比增長近50%,所以羅欣去年的淨利潤增長可能在15%左右。若直接以23億收入乘以22%的淨利率估算,則利潤同比增長19%。

 

估計EPS為1港幣,對應11倍的PE,PB約2.8倍。考慮到今年兩個新廠的陸續投產,預計利潤增長應該會快於去年,所以目前的估值仍屬偏低。

 

聲明:本人持有羅欣,並且暫不考慮減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