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對錯自己埋單 楊燿宇

2010-9-13 TCW




因為金融業蓬勃發展,許多理財專員都會不斷的提供資訊和建議的金融商品,許多券商、銀行、基金公司也都會出具很多研究報告,所以投資人無論是直接或間接都可以取得很多資料來做為自己投資、資產分配的參考。

然而近來金融環境丕變,股市及商品市場震盪更加劇烈,市場看法相當紛歧,如果人云亦云的話,將會變得無所適從。

企業面對的經營環境也競爭激烈,像前幾年很熱門的陸股及人民幣,近來表現卻失常走貶;以前NB很熱賣,相關公司股價很高,但自從iPad問世後,生態改變,業績衰退,股價就一蹶不振了,導致很多專家學者的建議或報告,因為特殊情形而常常會不如預期。

投資人必須認清一點:並沒有任何人有辦法強迫你投資哪些商品(除非是代客操作),你必須對自己的決定負大部分的責任。

不過我們常常聽見,投資人將自己投資失利怪罪他人,例如:「因為他說不錯,我才進場的」、「報紙媒體說,公司業績大幅成長,我才買進的」、「基金公司強力 推薦,我才申購的」、「專家說很好,我才下海的」,把責任都推給媒體、專家或理專,卻沒有虛心檢討,自己是否沒有思考以下幾點,而犯下錯誤?

一、同樣的標的,不同的進場時點,結果將會大不同。二、每個人對盈虧接受的空間不一樣,忍耐接受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別。三、各別資產金額不同,比重不一 樣,絕對金額多或寡,感覺會差很大。四、很多變數無法及時調整、更新,隨時彈性動態調整資產組合才是王道,投資標的從來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

只有經過自己的謹慎思考及整體考量分配再做出決定,才會是最適合你自己的投資組合,這樣子也可以隨時檢驗當初進場的理由及原因,是否有所改變?據以調整更動,最後才能獲得最好的績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48

對錯誤進行修正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041.html

旅遊回來兩三天,過兩天又要出遊了,不為什麼,只想到處走走看看。上次出發 前兩天還不知道自己會去四川和重慶,去了當地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會到哪裡,一切等到自然睡醒來再決定。今年每事都不如人意,離開只為了讓自己冷靜下來,也順 便看看這個世界。以前我不太理解為什麼年輕的退休人士總是不斷地旅遊,這兩年來算是徹底理解了,都是因為呆在家悶得發瘋,被迫的。


今年以來的投資表現並不好,最近比較糾結,到底哪裡出錯了?旅遊期間也一直反覆思考著這個問題。去年底以來,我一直還是都沉醉在出現大V型反彈的幻想之中,配置了很多的強週期股,可以說自己已經被09年的大反彈寵壞了。今年以來各項經濟數據中,除了M1有改善之外,其他的種種都顯示經濟極有可能只會是以大U型復甦,而不太可能是什麼大V型了,我必須清楚認清這個事實。


這一次的復甦週期也許會比較長,持有強週期的股票需要驚人的耐性,我的性格應該等不了。今後幾天我會減持一部分的強週期股票,更多地配置在一些低估但盈利預見性比較高的股票上面,尤其是一些低估值的消費股。


投資對我來說其實很簡單,就是根據已知的情況去進行分析和判斷。錯了就錯了,盡快改正錯誤就是了,沒什麼大不了。我不願盲目堅持些什麼,又不是我自己創辦的企業,不必談感情。


對於股票投資,每隔一段時期我就會受到市場影響而犯病,太在意市值的短期變化,結果總是做出一些衝動的事情來。朋友說得好,在投資的生涯裡,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每年租金收入的累積增長,而不是投資物業價格的上漲。對於投資者來說,所持有的物業價格上漲對於提升他的生活質量並沒有幫助,只有租金收入的增長才有實質意義


對於追求財務自由的我而言,無論是股票還是物業投資,我都更應該追求收入上的增長,而不僅僅是資產數字上的累積。最近差一點就想歪了,謝謝朋友的再次提醒。在價格與內在價值之間做選擇,確實價值更應該被看重。只是絕大多數人都只喜歡看價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31

和雪球朋友的對話(只對錯誤語法和錯別字做了修改) jh786

http://xueqiu.com/8102984655/26753164
A:你是做空調行業的嗎?感覺你對格力很瞭解
B:我做了20年的空調了,以中央空調為主。
A:怪不得,所以你才對那些文章裡沒提及的技術瞭解的那麼清楚。
   你投資了格力嗎?
B:沒有,我是不太看好格力的,是雪球上有名的「格黑」。
A:那倒是,看別人說你是格力出什麼新聞你都要反駁一下
   你為什麼不看好格力呢?
B:我只對新聞中吹牛逼的地方反駁而已。
    不喜歡空調企業的商業模式,很容易被競爭者打倒。
A:我覺得10年之內拿格力還是可以的,再長了就看不清了
B:10年?我不相信。
A:你投資股票多久了?
B:我97年就投資股票。那時候春蘭還如日中天呢。
A:格力在空調領域做到了全產業鏈的閉環,這也是護城河啊
B:製造業的東西,你別想太好了。
A:嗯,春蘭不是就因為在空調還沒做紮實就多元化失敗的嗎
B:市場環境一變,馬上稀里嘩啦。
A:那倒是,說垮就垮了
B:格力的成功一方面有他自身的優秀
 另一方面不過是搭了空調普及的外部環境快車,猶如當年的長虹。
A:嗯,坐了順風車
 現在中央空調和家庭的解決方案不也是正確的方向嗎?
B:8、9萬的員工,人均利潤才多少?工資一漲就沒了。
A:人的確是多
  我也覺得家裡裝幾個空調和熱水器很麻煩,集成起來很不錯啊
B:對於中央空調,格力的方向都是錯的,我的個人觀點。
A:為何?
B:格力的優勢僅僅在家用空調和家用中央空調(多聯機還不算,只是單元機上)
   格力在用做家用空調的方式在做中央空調。而這完全是兩個不同行業,儘管都叫空調。
A:效率如何呢?
B:什麼效率?中央空調的嗎?
A:嗯
B:中央空調是提供客戶一個系統,任何單機效率都必須適合於特定的系統,否則是沒有意義的。格力的宣傳機組多少多少效率,典型的家用空調模式。況且如果它的效率真實,為何不敢送AHIR檢驗公佈。
公開場合我不好講ZJ這類語言,但事實就如此,AHIR查不到它宣稱的這些產品。
格力這些宣傳手法對我毫不陌生,以前遠大就干過,太陽底下沒有新鮮的事情。
A:哦,領教了
B:你前面提到的空調和熱水集成,最早大金就做出來了,美的也在格力之前做出了。但這個產品沒市場,大金已經停產。
A:太超前的東西可能反而不行
   摩托羅拉的衛星電話是多好的計劃
B:這種集成的東西,最大的問題是可靠性,壞一個都不能用了。
A:做好了不是更好控制嗎?只用維護一個主機,對用戶來講售後也只用找一家了,用戶,企業,社會成本都下降了
B:這只是理想狀況,至少現在市場沒有接受。
A:嗯,的確是處於培育期
B:這個產品受空間限制,主要用於別墅。而格力算不上高端品牌,連大金都賣不出去更何況格力和美的了。
A:把這種東西裝進商用住宅,那可是藍海啊
    不知道格力能否做到
B:普通的住宅不可能裝下
A:目前也許不能,格力也肯定從別墅客戶做起,估計那一套也不便宜
B:別墅的客戶,錢不是問題,主要是面子,好聽點叫品牌。
 格力就是空調的小米,看重性價比的大眾才會買。
A:倒是有相似的地方。不過你也把這兩家公司說的太不堪了
  小米的miui還是很好用的
  誰贏得用戶誰就是贏家
B:事實如此啊,我周圍有點地位和經濟實力的沒有用小米的。我做過的別墅中央空調就沒有過格力美的。
A:像這種產品如果是小眾的話是做不長的,就像摩托羅拉的衛星電話,都是富豪才用的起,結果撐了幾年就撐不下去了
B:富人產品和小眾產品不是一回事,大金的全球銷售額可是大於格力的。
 iPhone的量也不小啊
 還有茅台五糧液
A:剛有事了,說實話,大金的中國大眾這裡真是沒影響力的
B:是的,基本上在高端市場。日系品牌一直在高端市場,和格力沒有太大的競爭。
A:日本的製造業逐漸走向沒落了
B:這話說早了
中國的製造業不過是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
A:嗯,我只是覺得長期看中國贏面大一些
B:中日之間空調產品的品質和技術差距是相當大的,多數人更不不瞭解這個差距有多大。
即便同一個品牌,在日本生產和在中國生產,都有很大差距。
A:嗯,我就不知道,那日本是因為什麼錯誤導致在家用空調失利的呢?
B:我不認為日本在家用空調失利,在中國家用空調被格力美的做成了別人不願意做的市場而已。日系產品在高端市場一直都過得不錯,猶如美系產品在大型水系統也過得不錯。他們根本不在乎去和國產品牌去拼價格而已。
A:可是100多億的利潤那也不小啊
    現在就看格力的技術積累能不能達到質變的結果
B:希望如此吧,作為中國人總是希望民族品牌能起來。
     以東芝為例,我做過的一個項目,日本本土生產的一台空調末端有洩漏想像。可工廠就是不相信,他們認為日本本土產品從未出現洩漏。如果是上海工廠的立馬給我換,要求我現場做水壓實驗並有工廠的人見證。雖然最後證明的確是質量問題,但也可見他們對自己產品的信心。
     相對於美系日系,格力這100億的利潤太累。就像我工地上有些農民工掙的錢比管理人員還多,但沒多少管理人員願意去做農民工。
     格力銷利潤100億人民幣,員工9萬人。開利利潤24億美元(約150億人民幣),員工6萬。如果打群架,我肯定押寶格力。
A:呵呵
    現在中國製造業的確掙的是辛苦錢
    做為投資來說,投資格力的確要時不時的檢查它是否安全
    籬笆是否牢固
B:投資格力,我認為有兩個風險是目前大多數投資者沒有引起重視和忽視的。
A:格力目前我觀察也正在往產業鏈高端走
    嗯,願聞其詳
B:一個是勞動力價格的大幅度上升,這在建築市場已經感覺到了。如果人工的大幅度上漲會吃掉格力很多利潤,而且很難在價格上轉移給消費者。
     另一個是商業模式轉變,新增銷售設備不再賺錢,轉而靠售後,這是成熟市場的模式,必然會到來。格力必然轉型,不死也要脫層皮。
     現在沒多少人相信天花板,但我看沒那麼樂觀。即便沒有到天花板,但也是清晰可見了。
     在雪球上,我寫了一些文字,有詳細敘述。
A:第一點是有影響,但是現在格力已經只有7萬員工,5000技術人員,銷售,管理也得有5000,隨著機器人大量使用,人員還會下降的
B:機器人的投入本來就是一大筆資金,一樣有成本。
A:第二點我不太明白,如果是售後掙錢,那不是也代表品質不行嘛
B:美國、香港很多年前就是這個模式了,其實很容易想明白,售後不光是有質量問題,保養、零部件等等。猶如汽車的4S店。
A:那麼可不可以像蘋果手機一樣的,通過技術的更新來獲得利潤
B:剛入行時我也不明白,為什麼老外要讓公司的售後要賺錢至少要養活自身,後來逐漸才理解了。
到國外去看看,別人的街道幾十年不變,中國整個就是個大工地。這種情況下,銷售設備確實不賺錢。
溴化鋰機組為例,開利在美國一年的銷售只有幾台。而在中國,一年80多台的時候就是最糟糕的一年了。
A:那在國外基本就是夕陽產業了
    那也的確是只能靠售後來養活了
B:也不是吧,開利一年有170億銷售額。中央空調方向是建築綠色化和智能化,和樓宇自控等方向滲透融合。
開利收購安防公司,江森收購約克,都是如此。
A:哦,就是做整體的解決方案了
B:是的,中央空調的精髓就提供是系統解決方案。格力的塊頭是很大,不過在這些國際巨頭面前,不過是小把戲
A:中央空調的確是新進入者
B:格力的玩法還停留在單機上,什麼雙級壓縮、太陽能空調之類的,典型的家用空調的玩法。
A:但這些的技術壁壘大嗎?
B:比家用空調要大吧
A:太陽能空調難道不能做為綠色建築的發展方向?
B:不是
太陽能電池生產本身就不綠色
太陽能不過是能源的提供方式之一
綠色建築是講要把人的生活和自然有效融合,不等於節能建築。
A:和你聊了這麼多,的確如你所說,製造業的確是讓人操心
還是投資茅台,五糧液好
B:從商業模式將,茅台五糧液當然好很多
A:有天然的保護啊
如果格力的企業文化能像寶潔,GE那樣,也值得投資的
B:另外,你前面提到春蘭多元化。我認為多元化和專業化不是企業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沒有多元化也就沒有GE,沒有現在的大金空調。大金以前做什麼?二戰中鬼子的三八大蓋就是大金製造的。
A:日本的著名企業差不多都是軍工轉過來的
    春蘭那是還沒走穩就開始跑了
B:春蘭就是不多元化,也會失敗。我有同學就在春蘭,而且位置不低,那時候漠視質量是讓人震驚的。
A:哦,這應該是主要原因,也是製造業的命門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987

不從結果論對錯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4/12/blog-post_11.html

我們認購基金時,總會先看看該基金過去的表現如何,如果表現良好,我們就給它加分,安心地認購,如果表現不好,就扣分,拒絕認購。我們不太可能去深入了解表現好與不好的背後原因為何。在投資時,如果僅從暫時結果(或者說過往的表現)論對錯,是非常危險的。

我1元買的股票,後來跌落到0.5元,如果時間倒回至當時,如果以當時的結果來看,我就是錯的。接下來,股票上升至11元,我賣掉了,後來股價調整至6元,從這個結果看來,我是對了。可是,事情還沒有結束,後來股價又從6元上升至13元,從這個結果來看,我又是錯的。事實上,當你做一個投資決定時,你不是對的就是錯的,不可能又對又錯。因此,僅從過程中的任一暫時性結果分對錯是不合邏輯的。

大多投資者對投資理念不屑一顧,只對投資結果感興趣。如果結果好,就說那個理念是正確的,如果結果不好,就說那個理念是錯誤的。我想問,如果只能從結果來判斷理念是否正確,那是不是表示無法從字面上理解及判斷該理念?如果無法從字面上理解該理念,那麼它即使是正確的又如何?無法理解的東西又怎麼拿來使用?(如果你覺得依樣畫葫蘆也能湊效,那就想想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一個巴菲特。)

我認為,正確的投資邏輯、思路、理念有更大機率獲利,錯誤的投資邏輯、思路、理念有更大機率虧損,如此而已,雙方都不是百分之百獲利或虧損的。

認識這一點有什麼好處?我見過很多人一開始的投資邏輯是正確的,後來由於股價的舞高弄低,漸漸懷疑自己的投資邏輯,最後自己推翻自己,往錯誤的方向奔跑。如果他們能明白投資邏輯與投資結果的關係,情況將有很大改善。認識這一點能讓人保持應有的冷靜、理智和自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903

不爭對錯,爭結果


2015-11-09  TCW



年輕的時候,時常在馬路上因為開車與人發生口角,甚至引發衝突。

剛畢業時,我騎了一台偉士牌一百五十c.c.的摩托車,馬力足,速度快,有一次一輛轎車緊急向右邊變換車道,讓我的車子無路可去,差一點撞上人行道,我大 怒,騎著摩托車加速追趕,在下一個紅綠燈,攔下了這輛車,我把摩托車停在車前,讓他走不了,然後下車理論,沒想到車上走下來四個壯漢,我還是不服輸,吵了 一架,最後以我受傷收場。

之後,我並未因此收斂,遇到任何糾紛,總是要爭個是非對錯,不管代價有多高,我只要認為我對,我絕不退縮,一定要爭到對方道歉為止。

我認為這是有公理的世界,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因此只要我對,我一定力爭到底。

就這樣,我為了爭對錯,吃了許多大虧,除了在馬路上與陌生人爭吵、打架之外,在工作及生活上也爭對錯,得到了許多教訓。

我曾為了主管公不公平,似乎對某些同事特別好,向主管抗議。主管當然不會承認,而且通常有各種理由解釋他的處理方武,我不但爭不到對錯,還遭來主管的特殊眼光對待,從此成為部門中的異議分子。

我在做生意時,也不時會遇到不講理的客戶,口氣傲慢,提出許多不合理的要求,卻沒有相對的承諾。這時我也會據理力爭,指出他們的不合理,希望他們改變態度。結果是客戶都覺得我是很奇怪的人,哪來這麼多怪脾氣,最後不只這一次生意做不到,甚至把我們公司列為拒絕往來戶。

在家中,我也不時會和親人、老婆發生爭執,我也一樣要爭個是非對錯,可是對錯永遠搞不清楚,只會得到親情的撕裂與關係的緊張,我開始思考,是非對錯真有那麼重要嗎?

一個長輩告訴我,在家中,是講親情、講慼情、講感覺的地方,不是爭是非對錯的地方,就算親人錯了,我們也要包容;爭對錯,只會讓親情出現裂痕。

而在工作職場上則是講究結果、講究關係、講究互動的,雖然也會講究對錯,但是會有太多模糊不清的情境,如果非要弄清楚是非對錯,只會讓職場關係緊張。

職場中唯一需要講究的是結果,是我們想達到什麼目的。

我需要你配合,是講道理;逼迫你配合,是用權力;命令你配合,還是用溝通、引導你配合,還是用拜託、乞求你配合,只要結果合乎我的期待,是非對錯並不重要。

至於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乎對錯,更是辛苦,要爭對錯,就要花精神、花力氣,甚至還要付代價,而爭來的對錯,只不過是無實質意義的面子而已。

我年長了,才學會「不爭對錯,爭結果」,似乎太晚了!」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 何飛鵬粉絲團:wwW.facebook.com/

hofeipeng

撰文者何飛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45

創業別再問對錯,也許你應該懂得“灰度原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815/158157.shtml

創業別再問對錯,也許你應該懂得“灰度原理”
陳菲菲 陳菲菲

創業別再問對錯,也許你應該懂得“灰度原理”

擺脫非對即錯的思維模式,或許會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文丨陳菲菲(90後獨立策劃人,《胸大吾腦》制片人&創始人)

我們總認為世間具有兩面性,在常規的思考方式下,非黑即白,錯與對,對立而又統一。這種思維模式也是我們的慣性思維,但有時候灰色卻巧妙而又隱忍地出現,常常化解一些無法用對立的視角去看待的問題。

任正非曾說過:灰色領導力,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脫穎而出,方向是隨著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變得不清晰,並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適當的灰度,是我們處理事物的關鍵性要素,並使其達到和諧狀態,這種和諧的過程也許是“妥協”,但妥協更代表著一種包容與格局,這種狀態就是灰度。

我自認為是一個不低頭、不服輸之人,處理事物時,更會愛憎分明,喜好也頗為直接明了。而”灰度原理“卻打開了我的另一個認知維度,也許兩點之間線段反而最長,從願景到產品的實現,不是直線型的,而是產品叠代與自我認知的升級。我們常常有偉大的願景,想成為可以創造、改變世界的公司。在從願景到產品實現這段過程中,殊不知是天堂到地獄的自我蹂躪,很多創始人出現的問題是邏輯自洽常常被起初的願景所蒙蔽,在做產品時不願自我突破,摒棄了應有的開放性,而喪失了發展空間。而灰度原理更像是混沌理論,“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堆看似毫不關聯的碎片,但是這種混沌狀態結束後,這些無機的碎片會有機地匯集成一個整體。”

前段時間,我和投資人朋友小聚,他面帶憂愁地連聲嘆氣,嘴里一直念叨著“致命的小事”。他是一個極具智慧的投資人,有著自己的投資邏輯和獨立判斷能力,決策性很強,但是最近常常被“致命的小事”困擾。他所謂的“致命的小事”就像是“蝴蝶效應”——一件看似毫不起眼的瑣事都能讓事情的發展軌跡發生巨大變化,哪怕不是在大的層面的決策。也許誰都逃不過所謂的“宿命”,但是你或許可以掌控你想操作的事情,“費斯汀格法則”暗示了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的。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俗套的例子,同樣是半杯水,悲觀的人面對水時會感嘆道:只剩下半杯水了;而樂觀的人則會說:幸好還有半杯水。同樣一個事物,每個人對待事物的處理方式以及態度的不同,結果也就大不一樣。其實”費斯汀格法則”與“灰度原理”在本質上有著很強的相關性,內核都是以思維方式去影響事物的發展路徑,而以一種“曖昧”的心態對待事物是個有趣的過程。

有時候,好的開始不一定預示著好的結果,而不好的開端也許是成功的一半。在商業的叢林里廝殺,除了些許銳氣,還得像《瘋狂動物城》里的閃電,雖然是只說話急死強迫癥的樹懶,但是片尾開跑車飛馳而過引人捧腹大笑,這背後是閃電在瘋狂動物城里自有的生存法則。在創業之路上,到達目的地有時候需要爬過山丘,渡過沼澤,而並非一蹴而就,在達到目的的同時,內心的積澱也會更為醇厚。

創業 創業者 思維模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456

微觀的對錯與宏觀的是非

今年馬季開鑼的日子較往年早一些,8月未完,就要根據新的變化更新程式、重整資料庫,準備迎戰新賽季了。雖然統計指標顯示,要從馬場贏錢是一年比一年困難,但對於新賽季還是不太悲觀。

不悲觀是因為對自己所處的位置很清楚。可以確定的是,自己贏不了專業的集團,也贏不了統計系的教授。所幸的是自己也並非處於食物鏈的最低端,只要遊戲的參與者之中還有拿份馬經蹲在投注站門口的老伯、或在茶餐廳“頭顎顎”望住部電視的大叔,和一大批根據電視、電台、馬經貼士下注的馬迷,贏面還是不低的。

池某當然不會當面挑戰那些老伯和大叔,一來,他們是米飯班主;二來,他們當中真的不乏藏龍臥虎之輩,有的對每一匹馬的資料熟悉得如數家珍,有的一眼就能看出哪匹馬有火、哪匹馬狀態不佳。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曾有過引以為傲的往績,一遇到質疑,即能拋出自己在哪年哪月哪日有過哪些經典之作,鎮住陣腳。

那些讓他們自豪的往績,給了他們繼續玩這個遊戲的信心、動力和熱誠,也是他們至今仍然蹲在投注站門口的原因,亦使他們一直以為自己眼光獨到、成功在望。偶然一次不大不小的收獲,更能加強他們的自信,即使這樣的收獲並不能追回之前所輸掉的損失。

他們從不會懷疑自己的眼光和方法,只會將不太如意的結果,和成功在望的目標遲遲未能實現,歸咎於運氣、騎師的發揮、馬匹走位意外等等。因此,他們也從不會反省,為什麼一年又一年,他們仍要蹲在投注站門口?

從單一的微觀的角度來看,他們也許沒有錯,甚至是其中的表表者,他們或者真的有能力找出狀態最好的馬匹,又或者通過分析計算揀中實力最強的馬匹。



不過,從整個遊戲的宏觀角度來看,狀態最好的馬匹,並不一定能就贏;實力最強的馬匹,也未必就不會輸;甚至買中了勝出的馬匹,也不一定就能贏到錢。要玩贏這個遊戲,並不在於有多高的命中率,也不在於中過幾只冷門,而是必須在大數法則之下保持優於大眾。哪年哪月哪日哪些經典之作,除了打打嘴炮贏贏牙骹,根本無助於整體身家的增長。一年又一年之後,自己的身家幾許,無法自欺欺人。

投資如打仗,玩的是排兵佈陣的遊戲,鬥的是陣法的完整、武器的精良,而不是個人在個別項目武功的高低。要贏,把握好個別指標是necessary condition,建立完整的投資系統才是sufficient condition。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戰場中,最怕是遇上比自己更強的陣法和更powerful的武器,最開心的是遇上自吹武功高強的義和團式莽漢,雖然以一大堆statistical models去對付手無寸鐵的老伯和大叔看似恃強凌弱、勝之不武,但既然他們自稱是武林高手,贏他們的錢倒也沒有太多的罪疚感。

醒目的讀者看到這裡應該不難察覺,把上面文章中“馬匹”二字換作“股票”,同樣是成立的,而且很可能更容易聯想到自己熟悉的老伯和大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466

學校堅稱冇收到通知范冰冰:有些事情不用分對錯

1 : GS(14)@2016-10-27 06:02:41

大陸女星范冰冰大前晚喺武漢一間大學宣傳馮小剛執導嘅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點知中途突然被趕離場,有人話冰冰喊住走,馮小剛明顯對呢件事好不滿,話自己拍電影有生以來,第一次遇到呢啲事。據知因為有中央官員去巡校,學校方面驚啲學生淨係掛住睇冰冰而「冷落」京官,所以有呢啲突兀舉動。前日學校方面喺官方微博貼咗個聲明,話呢個唔係大型群眾性活動,所以冇向公安機關申報,加上一直都冇收到范冰冰會到場,為咗維持場內秩序,所以將范冰冰勸離,而唔係所謂嘅被趕。不過之後冰冰嘅工作室亦都出咗個聲明,佢哋話對於活動進行中嘅突發狀況同各方擔心,表示充分理解和充分配合,不過佢哋喺三個星期前收到劇組通知,而並非所傳「沒有接到范冰冰到場的通知」。昨日凌晨范冰冰亦喺微博留言,佢話:「有些事情,不用分甚麼對,甚麼錯,只是各自站的立場不同,角度和眼光也就不盡相同。還是一句,大家都不易,這就是生活!但是看到同學們笑了!我就開心!這樣真好!」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27/198133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692

查理斯結婚前夕落淚新書揭與戴妃各有對錯

1 : GS(14)@2017-03-23 06:27:18

英國皇儲查理斯與第二任妻子卡米拉出名恩愛,與首任已故妻子戴安娜的貌合神離形成強烈對比。來自美國的皇室家庭傳記作家史密斯(Sally Bedell Smith)出書講述查理斯如何在心繫卡米拉的情況下,迫於無奈迎娶較符合皇室要求的戴安娜;又講述戴安娜在得不到查理斯的愛之後,如何因愛成恨。書中內容未經英國皇室證實。史密斯撰寫的《Prince Charles: The Passions and Paradoxes of an Improbable Life》在下月4日出版。新書提到在1972年,24歲的查理斯邂逅年長他一年的卡米拉,而她才是他的真愛。家庭朋友蒙巴頓(Patricia Mountbatten)提到,皇室傳統要求王妃須是處女,或至少似乎是處女,而卡米拉則是「有過去的人」,明顯不合要求。到查理斯30歲時,他要結婚的壓力漸大,在連串霧水情緣後邂逅了戴安娜。書中指,菲臘親王向查理斯寫信,促請他要不迎娶戴安娜要不放手,猶疑不決將損害戴安娜聲譽,終於在1981年7月,當時只有20歲的戴安娜嫁入皇室。但原來在婚禮前一晚,仍深愛著卡米拉的查理斯流下男兒淚。儘管查理斯以為可以慢慢與戴安娜培養出感情,但6年過去,他對朋友懊惱道:「為何我可以錯得這麼離譜?」兩夫婦12年的年齡差距難以收窄,「二人無知識連繫、很少共同朋友、無共同利益、無同年代的人的共同生活體驗」。查理斯始終未能對卡米拉忘情,而嫁作他人婦的卡米拉亦始終心繫查理斯。書中指戴安娜為了吸引查理斯注意,懷孕3月時不惜自己碌落樓梯,又在查理斯面前用玻璃碎片、刀片自殘,甚至說查理斯「永不能登基為王」,令查理斯由最初安撫她到最後放棄她。戴安娜又會嘲笑查理斯的軍服、在他晚上在床邊跪下祈禱時打他的頭,甚至連他心愛的拉布拉多犬「Harvey」也不放過,牠最終被送到查理斯的顧問手上。在1986年中之前,亦即二人結婚短短5年,查理斯又再與卡米拉講電話重燃愛火,他最終在1996年與戴安娜正式離婚。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2/199664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70

八十後投機客:不爭輸贏,只爭對錯

1 : GS(14)@2017-07-02 14:16:15

最近個市可以用專係殺叻仔形容,在上篇專欄見報之時,恒指剛跌穿RSI超買區,而且更是跌破上升軌,所以時值人心惶惶,如果叻唔切急急腳離場減倉,轉個頭又會見市場未淡,甚至見到科技股、銀行股等板塊相繼破頂。相反之後見到恒指又看似企穩便急急腳再入市,又會因指數的震盪而離場,最終恒指只是一如上篇所講,以磨市偏好的方式運行,貪勝入市,怕輸而沽,結果只會「兩頭唔到岸」。呢種情況在牛市和熊市的中段最容易出現,因為整體市場上長時間維持同一趨勢,雖然波幅並不明顯,但一直單邊運行,而這種情況下如果對自身的投資工具不了解,最容易質疑自身的投資工具,例如當RSI指標長期處於超買區,而又單單因為超買而離場,但又見跌唔落而重新入場,或是因為MACD經常在正數牛叉和熊叉之間穿插,而不停買入賣出,便很容易因為短時間的輸贏而令自己迷失方向。在這市況中,更加唔應該跟車太貼,而是把目光定遠一點,避免front run,為自己的策略設立一個合理的threshold,為自己營造出心理準備令自己不急於求贏,亦不會怕輸,影響出入市場決定。簡單一點的可以以恒指最近的區間26,090至25,565為threshold,上破則加注,下穿則離場。如果要以技術指標制訂策略,可以考慮以反應較慢但確認趨勢能力較高的MACD作參考,但可忽視MACD的正數熊叉,而是以恒指MACD的0線,即MACD的牛熊分界區作為threshold,只要恒指MACD仍然維持在牛區之上,反映市場仍然未大散繼續維持窄幅上落之時,繼續在強勢股中尋找機會,為手上已有盈利的股份take profit並轉入其他待爆的強勢股中,為組合加入散打策略,但不加大注碼或減少注碼,直到指數MACD走入熊區,便要大刀闊斧減倉,否則繼續散打策略。這種打法雖不至於進取,但為操作上帶來一套規則為自己定下看對看錯時機,同時配合現時窄幅市況。灝昇
https://www.facebook.com/speculatorjunior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2/200755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5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