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VR內容創業,一萬字實戰經驗都在這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6/0228/154446.shtml

導讀 : VR熱浪之下,泡沫也在洶湧。2016年之際,VR內容創業到底會呈現什麽樣的態勢?什麽事情能做,什麽事情碰不得。

2月26日下午5點,由i黑馬網、VR圈及黑馬會主辦的“2016VR開年沙龍——機遇、挑戰和商業化之道”在中關村創業大街黑馬會全球路演中心落下帷幕。自此,一場長達3小時不間斷燒腦運動暫告一段落。

這次的活動總結起來,VR君有三個想不到。

想不到人們對於VR的熱情如此之高。VR圈、創業家微信、創業家微博、i黑馬微博推出去後閱讀量、轉發量、轉換量竟如此之高。

想不到現場觀眾如此爆滿。現場坐滿人,後排站滿人,進門口還有一堆人,踮著腳望向場內的嘉賓分享。

thumb_IMG_6867_1024

想不到三個小時幾乎沒有人離開,全神貫註直到沙龍的最後一刻。

此外,還要送出三個感謝。

感謝觀眾的信任和期待,肯把一下午時間留給沙龍。竟有不少朋友專程從外地趕過來參加沙龍,現場觀眾參與度相當高。

thumb_IMG_6903_1024

感謝嘉賓的幹貨分享,嘉賓們作為行業的佼佼者、領跑者,對於此次活動竟如此重視,PPT改了一稿又一稿,直到發給場控的最後時刻還在做修改。創業黑馬首席戰略官羅小渠及牛投網CEO郭海峰也來到沙龍支持。

感謝這個時代。正是時代發展到這個節點才催生了VR,催生了這場新的技術革命。是這場革命將努力奔向新時代的人們積聚在一起,一起催化,產生新的裂變。

如果說要用幾個關鍵詞來定義此次沙龍,VR君選內容爆發,2B元年以及顛覆。

2016年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重頭戲會集中在內容生產,遊戲、視頻將領跑,傳統行業如房產、旅遊、線下體驗等與VR的結合將領跑,新聞、教育、醫療會隨後而至,最後是社交、購物等。

由於VR仍在非常早期,一般的產品體驗不夠好,而體驗好的產品價格又偏高,因此,2016年VR在2B市場會有更大發展。與B端市場結合的VR產品有可能實現盈利。

以往互聯網+,2016年後恐怕是VR+了。VR所到之處,即是對傳統業態的降緯打擊,無論是從成本、內容豐富度、靈活度、空間大小,還是體驗感、便捷程度等,都具備顛覆的特性。

 嘉賓演講整理

● 方相原:時光機聯合創始人

● 演講題目:VR遊戲仍面臨的挑戰

● 觀點提煉:方相原認為,雖然VR遊戲目前很火熱,但是真正想進入這個行業的人需要考慮六大問題。

1、VR內容如何解決眩暈感的問題;2、目前遊戲時長方面只能達到20分鐘;3、早期的商業化如何做;4、什麽樣的遊戲類型將在VR遊戲里崛起;5、真正的VR用戶需要什麽;6、硬件平臺的標準不統一,輸入方式未定。

● 演講整理:

VR這個行業現在在二級市場有非常大的觸動,一級市場也有很多人進來,這是好事。

這個行業現在在初創期,有很多問題,就連我們自己做這個行業的人,都有沒有看清楚的地方。也跟大家講一下,如果你們真的從事VR遊戲開發的話,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時光機虛擬現實我們是2014年就已經在做了,2015年初正式成立,創始團隊基本上來自北京大學,我們當時在數字娛樂實驗室出來,一直做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研究,我們特別喜歡用虛擬現實這種媒體呈現內容。然後,做了虛擬現實遊戲,當時在早期商業化和盈利能力是比較強的,所以資金容易找一些。但VR其它方面,創業也是很有機會的。

2016年初,我們獲得了A輪融資。我們的老東家是IDG,先進來的一家是奧飛動漫,另外是經緯中國。我們看中奧飛,因為他是動漫的集團,想打造迪斯尼一樣的巨頭,對我們非常有幫助。經緯中國是一家非常出名的VC,他在公司的管理上有太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我們選擇了他們。

下面是我們的一些合作夥伴,三大平臺我們都在合作,我們也希望我們自己制作的國產VR遊戲,能夠通過這三個平臺走向全世界。

VR遊戲的六大難點

其實我今天真的是給大家降溫的,因為這里面有很多問題我們自己都沒想清楚。

1、如何解決眩暈感

首先是眩暈感,這從三維遊戲誕生以來一直有,包括很多人都是邊吐邊玩,視覺完全沈浸里,怎麽回避它?會有人很嚴重的出現這樣的問題。

所以,做遊戲的時候盡量不要做主動視角的旋轉,但依舊有很多人在眩暈方面會非常的敏感,因為它其實是個生理問題,尤其是當虛擬的角色移動起來的時候,你的身體完全沒有動,腦部就會產生矛盾,因為你看到的畫面是動的,但你身體又沒有動,就會產生一種惡心感。

有一款3D遊戲,從95年到現在20年的時候,很多人在3D眩暈方面已經好很多了,已經適應下來了,VR可能也需要一段時間,除了硬件參數,渲染的效率越來越高,延遲越來越低,遊戲的制作類型也越來越能夠讓這樣的形式去出彩的情況下,一段時間之後,眩暈感才會慢慢解決。只要做VR內容,都會遇到眩暈感這樣的問題。

2、遊戲時長只到20分鐘

第二個問題,遊戲時長只到20分鐘。因為,它是個頭戴式顯示設備,很多玩家在進行激烈的運動,包括里面的對抗的時候,你會非常熱,容易流汗,一流汗你會發現整個鏡片都會起電,而沈浸感特別強的遊戲會讓你非常專註這件事情上。我之前玩兒的遊戲是赤色要塞2,眩暈感控制做的很好,但當我摘下來頭盔的時候,我感覺好累。

所以,目前對人體很合適的時間是20分鐘。但這也有一個反向的好處,每天出20分鐘讓他可玩的東西,所以反過來看它也是個好的事情。當你從商業上講,玩家在里面停留的時間越長,付費意願才會越強。

這20分鐘,可能會因為硬件設備的舒適度越來越高,軟件的抗眩暈能力或者輸出度越來越高,然後讓這個時間更長,或者人們適應這種新的娛樂方式的時候,我覺得會變長的,但也是需要時間的。

3、VR遊戲如何商業化?

第三個問題是遊戲商業化,這也是平常投資人一直問的“你們怎麽賺錢?”VR遊戲,無非是賣拷貝的方式,還有遊戲付費。

但目前我們看到國內比較流行的,像之前很火的手遊,更多的還是中國人開創了一些新的模式,比如數字上的挖坑啊,基本上是研究人一些比較不好的虛榮心,從這方面讓它去商業化的,而且這方面中國人做的特別好。

而在VR目前的這種情況下,我們也看到它目前只有20分鐘時間,而且更多的商業模式是付費模式,所以之前做遊戲的很多經驗,在這塊是沒有用的。所以,VR我們更多認為,它的商業化需要早期我們先把這個媒體用好,我們考慮的是怎麽把這個產品做到讓別人覺得驚艷,覺得這種新的媒體足夠WOW的感覺,商業化是未來的事情,這條路會很長,里面的內容需要足夠吸引到你,才會帶來長期的用戶,然後再想商業化會比較適合。

所以,早期商業化也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4、找到適合VR的遊戲類型

VR遊戲會不會誕生新的遊戲類型?有什麽遊戲類型會再次崛起?因為,VR是最終媒體的概念。那麽,什麽樣的遊戲模式是適合的?什麽樣的遊戲模式,曾經屏幕的效果不夠好,通過VR會更好?現在已經有些類型已經嶄露頭角了,比如賽車類的,太空模擬類的,原本很多人玩兒飛行遊戲的時候,巴不得放一排顯示器圍著自己腦袋,現在有了VR之後就不用那麽複雜。

所以,VR遊戲比較好的遊戲都是模擬類的遊戲,因為它正好通過VR這個沈浸感,能夠增強他的遊戲體驗,而且遊戲做VR化的時候成本也會比較小,所以這類遊戲會崛起起來。

曾經我們看到移動端的憤怒小鳥和水果忍者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想到這樣的輕松休閑遊戲會讓手機遊戲起來。反觀,VR遊戲會不會有些新的遊戲類型起來,這也是我們嘗試思考的地方。

5、真正的VR用戶需要什麽?

VR用戶需要什麽,就我們目前看到的問題,也是開發者大量提到的問題。因為設備還沒有出來,或者還沒有開始正式賣的時候,什麽樣的玩家是你真正要針對的人群。從創業者角度來講,我們目前去分析這件事的時候,因為沒有太多經驗,所以這個事情交給了平臺。比如,我們如果去選擇PSVR的主機平臺,其實它背後對應的是以往比較好的主機遊戲,如果我們去考慮HTC WEB這樣的平臺,你可能會考慮線下的一些場所里面遊戲的方式,這些人群會比較喜歡。

所以,真正的VR用戶需要什麽?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6、硬件平臺標準不統一

第六點,也是比較頭疼的,就是硬件平臺的標準不統一,輸入方式沒有定。

大家都知道,憤怒的小鳥,或者之前成功的遊戲,和它的人機交互方式有很大關系。這次VR遊戲,在視覺方面和輸出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變化,所以沒有定下來的交互方式,對遊戲設計者來說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但是,有一些廠商是怎麽解決這個問題的呢?我目前唯一得知的是,只要做VR的都有個頭部的顯示器,去追蹤你頭部的位置,這就可以做到一些很好的遊戲,只要通過頭的交互就可以完成,基本上所有的平臺都能解決。

但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一些大量的遊戲廠商,比如說CV1現在搭載的是手柄,後面又出了Oculus TOUCH,這種遊戲基本上確定你只能選擇PC平臺了,移動端就要稍微晚一點。

在這種情況下,在設計遊戲方面,就要對應交互設備所對應的人群,而且是平臺所決定的。所以,有創業者要做VR遊戲的時候,我覺得第一點要考慮的是平臺,然後對應的交互方式。

根據其它行業的經驗,這樣的行業標準,會由行業的領先者,得到了市場的反饋,慢慢的叠代,最後會定下來一些確定的東西,到那個時候,我覺得遊戲廠商才不用考慮硬件方面的區別,更多考慮的是硬件平臺上面用戶的區別。

 

 李熠:無憂我房創始人

● 演講題目:2016將是VR toB 的市場元年

● 觀點提煉:在李熠看來,2015年還沒有在VR圈布局一定是OUT了,VR大風口的局面已經形成,2016年可能是VRto B市場元年。

在虛擬現實領域C端的問題並不是B端的問題。過去,在房地產這樣的重資產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產品推出後沒有叠代的機會,但是通過VR的布局,只要一個眼鏡一部手機就可以讓購房者看到全國各地各式各樣的的房子,最終通過體驗做出抉擇。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現產品有問題,也給房產開發商提供了更多調整的空間。

● 演講整理:

從2015年開始,我們看到大量的資金、人才以及科技公司開始全面湧入VR。如果說哪個科技公司,在2015年還沒有在VR圈布局的話,他一定是OUT了。

所以,這也非常肯定了這個大風口整個大的局面已經形成了,但是它需要更多優秀的人和更多資金以及註意力放到上面,才能把以前八年時間的事情,縮短到五年、四年去實現。

在開篇我說了一個觀點,認為VR非常的火,但是2016年可能是VR to B市場。我作為VR to B的從業者深刻的感受到作為內容提供方,現在行業的三大巨頭,有HTC Vive,還有PS,再就是Oculus。

我這里說一個數據,這個數據謹代表我們已經有幾萬個用戶體驗過了VR所總結出來的,僅有10%的用戶體驗過真正VR的魅力。為什麽?因為它的門檻非常高,我把它總結為這幾個部分:

1、你是不是用了最好的圖顯?這個門檻一定是建立在PC端的體驗。這樣一套設備需要多少錢?我們需要配備一套好的體驗的VR內容,在3萬5人民幣。

2、我自己就是一個重度玩家,我玩兒《星級爭霸》12年。但VR如果大面積的推廣到C端,除了成本很大裝配、維護難度也非常大。

3、設備複雜笨重不便攜。

4、內容資源匱乏。

C端的問題不是B端的問題

我經常用一個表告訴他,我幫你解決什麽問題?我在房地產行業從業八年。現在中國99%的開發商都是在用同一個模式買地、做設計、蓋出樣板間、邀約客戶體驗、再開盤。這個周期多久?從拿地到開盤往往需要9個月,長一點時間12個月,才能開盤。才能把產品給到客戶,讓他去感受。你喜歡這樣的樣板間嗎?如果不喜歡怎麽樣?不喜歡只有降價了,沒有機會去叠代。而有了虛擬現實,一切都可以變得不一樣。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做一個樣板間,從拿地到這個樣板間推出來VR最快30天,最慢也就是90天,就是拿地後的1-3個月。

幾天可以做出來?我們現在7天以內就可以做出樣板間,以前還需要12天左右做一套,而且我們是做最好的內容,現在可以快速的叠代。我們可能到今年年底的時候,只需要3天,就可以完成一套。時間成本上,大大的縮短。

再往下,需要多少成本呢?樣板間的成本是多少?6千塊一平米,基準價,多的可能1萬2,甚至有的在做豪宅的更高,我們只要它的1/10到1/20,而且還會有交互性,還可以讓他任意的選擇風格。對於開發商,1/10的成本和10倍的效率。

房地產開發商為什麽願意用VR?

無憂我房已經做了3億多的交易。在一年、兩年,可能再長一點的時間,我們每個客戶,會享受到比現在買房好不止10倍的體驗。因為在你還沒有交一分錢的時候,我選擇了這棟小區5號樓18層的A戶型,讓你戴VR去感受它的景觀,感受春天下午2點鐘的光照,你甚至可以在里面待2個小時、12個小時。然後再做你這一生最重要的決定,就是買房,因為買房是很大額的投資。

另外,旅遊地產和海外置業,去一趟的成本太高了,我為什麽不能在VR里把它看完,然後選擇他最感興趣的一個城市、兩個城市的項目,然後再做抉擇,這些對客戶都是免費的,他沒有拒絕的理由。包括個性化的設計和後臺的人工進入,都是可以的。

VR通常會提到眩暈感,核心就是幀數,我們所有產品只要推出來的,全部在90幀以上,這也是我們為什麽用最好的硬件、配置和引擎、團隊做這個東西的原因,因為買房和玩兒遊戲有點不一樣,我們針對的是大宗客戶,我們針對的是200萬甚至1000萬的決策,所以投入很高的成本,提高它的效果,對我們來說和對開發商來說都是願意的。我們可以讓客戶隨時的定制,感受變化,任意樓層、任意高度。

除此以外很多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比如我們把AI加到了VR里面。客戶在虛擬場景里面其實沒有銷售,正常的環境下,你在正常的售樓處會有個顧問陪你,你可以隨時問他問題,我們的AI已經完成30%了,基本上用戶的問題我們都可以一問一答解決。

另外,氣味、溫度、觸覺,我們和全球的很多合作夥伴都在做。一般是一家三口甚至一家五口一起看房,那怎麽辦?我們就做到10米×10米,用更多光學的捕捉器,都戴上VR,甚至銷售都戴上VR,或者用我們的人工智能銷售。

我們一直在跟開發商強調,讓房地產更輕、更快,我在房地產從業八年,我很深刻的了解到房地產是超級重的資產,因為它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其次推出產品的時候,它沒有叠代的機會,如果我們用互聯網的角度去看就是這樣,如果他發現自己產品定位不準,他唯一的機會是把銷售費用提高,或者降價來把房子賣出去。而我們現在只要一臺眼鏡和一部手機,形成像HTC把手機的功能植入到HTC Vive一樣,N個地點,也可以在全國各地,可以看各種房子。C2B的房子,不需要把投入5千萬到1億的資金,把所有產品拿出來再投入。

如果發現產品有問題,那我們其實在調整的時候是有非常大的空間。還有6個月可以做,這6個月本來就在出方案複盤、擴出設計、施工圖設計,這樣做完之後調整的余地就很小了。

 

● 馬驥:全景客創始人

● 演講題目:VR旅遊實戰經驗分享

● 觀點提煉:馬驥建議VR行業的新晉創業者們不要急躁,要穩紮穩打,做好持久戰的準備。“現在的VR時代就相當於移動互聯網剛起步的08、09年,而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的內容現在在手機上看非常流淌了。所以不用急,你要準備長期做這件事。”

同時馬驥認為,VR行業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所以要盡早儲備專業人才,選好一個垂直領域去創業。“VR行業明顯體現出了分工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細致的趨勢,所以在很多方面需要專業人才的專業知識,無論是軟件、硬件還是內容開發。這對創業者的啟示是,慢慢建立團隊,培養、尋找專業人才,並選擇一個垂直領域去做”

● 演講整理:

2014年5月份的時候,我在國內就很早接觸到了制作VR眼鏡的人,那時候Oculus和三星公司共同在研發,也就是現在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Game VR。那時候是個工程機,三星公司在中國找到了我們,因為他們在網上看到了全景客有大量旅遊的VR圖片、數據資源,找到我們合作,我就過去了。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體驗過VR眼鏡,但在戴上他們的工程機之後,我就感覺到這個世界要變了。

選擇做旅遊行業VR內容的背後原因

我給大家講講VR在旅遊行業的應用。

我決定做虛擬現實實際上是09年,從09年一直到14年,經歷了五年時間,我們一直在等待這樣一個機會,等待人們真正能夠足不出行遊遍天下,實現這個夢想。

在座的應該對旅遊很感興趣,但VR在旅遊方面的應用,我希望能實現這麽一個願望。

09年我特別愛打高爾夫,但我有個癖好:我打高爾夫和別人不一樣,我打高爾夫追求的不是我打了多少桿,我追求的是每個球場不同的風格,我要去體驗,其實它也如同一個旅遊場景。我在想,全世界有那麽多球場(09年的時候中國有241個球場),那麽多球場我不可能每個都去,但我能不能通過網上身臨其境的了解這個球場怎麽樣,18洞每一處的風格是怎樣的,由誰設計的,當時我對此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

另外一個啟發是谷歌。07年Google街景上線的時候我很驚奇,原先我們看的照片都是一個角度,這個照片可以360度、720度的哪都能看,當時我就想怎麽樣去結合這樣的技術,所以我把它引用到了我們現在的創業方面。

全景式的看房我從09年開始就有做,就像李總(無憂我房創始人李熠)做過的,我覺得他們做的很超前,之前鏈家、安居客也找我們合作過。但後來我放棄了房地產行業,在2011年做了全景旅遊——“全景客”。(2011年上線時,我們的員工很幸福,他們扛著相機找出去旅遊,但同時也是工作。)

因為我們是做旅遊VR的,我們現在以積攢內容為主。原先由我們自己來做,現在我們把平臺開放,所有的人都可以去拍,但這件事很苦。

在座的諸位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拍過全景?我統計下來在座的一百多人里面有四位拍過全景,用過單反相機的有一半,但真正熟悉的、會使用的人可能還要少一半,所以全景拍攝也是有難度的。

我們團隊里從最多的時候80多個人,全國到處去拍,拍的差不多了,錢也花的差不多了。我們只能減員,減到50人,減到30人,後來發現30人也發不出下月工資,還得減,所以每個人創業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很多困難。

但即使難到從80人減到15人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繼續活下來,自己賺錢,我也親自出去跑市場。到現在為止,國家旅遊局、地方旅遊局,各個景區、各個酒店,都會有人打電話找我們,希望進入到我們的合作平臺上。

 

VR行業尚屬早期,定方向最重要

VR是個新的技術,好多人都說VR可能會成為下一代的信息技術。我們都知道,每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很多變化,第一是產業的變化,第二是組織結構的變化。這一點不多做敘述。

另外在VR的生態鏈里面,其實有幾個創業方向可以選擇:

1、像HTC、Oculus這樣的大公司,他是做硬件的,有很深的技術根底,這種肯定我們創業型公司很難介入。

2、內容型的公司,包括現在小的遊戲開發團隊,都在做內容,我覺得現在VR內容很容易做,因為VR的內容特別特別缺,將來在VR領域里面,一定是內容為王。

3、平臺型公司,比如國內的87870,包括暴風這樣的,他們都是平臺型,他們會積攢很多VR的內容,在這個平臺上進行生態的建設。

4、剩下的就是行業的垂直,你要決定做哪個行業,擅長遊戲,還是擅長房地產,還是擅長旅遊。

5、包括這次在巴塞羅那結束的會上,紮克伯格決定跟三星做VR,他說他最希望通過VR,能夠把他的小孩子走出人生第一步的畫面展現給世界所有人。

在這兒我想給各位創業者提個醒:創業要專註自己的方向,不要被別人,或者其他投資人幹擾了你的方向。因為你在決定創業方向的時候,它就定下來了,中途如果要改方向的話,會非常非常難,幾乎難以實現。

從0到1,第一步就是一定要把方向定好,並且知道自己團隊的優勢在哪。而且做VR絕對不能急,因為這個產業才剛剛開始形成。現在的VR時代就相當於移動互聯網剛起步的08、09年,而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的內容現在在手機上看非常流淌了。所以不用急,你要準備長期做這件事。像我們堅持到現在,找我們合作的就有暴風影音(第一家找我們談合作,簽了第一個戰略合作協議,馮總說把你的內容全放到我們平臺上,我說OK),包括愛奇藝。

另外,像大的硬件廠商、平臺都會找人合作,找內容提供商,開發這個生態,畢竟 VR行業明顯體現出了分工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細致的趨勢,所以在很多方面需要專業人才的專業知識,無論是軟件、硬件還是內容開發。這對創業者的啟示是,慢慢建立團隊,培養、尋找專業人才,並選擇一個垂直領域去做(VR可以應用到房地產、旅遊、遊戲,還有其它很多行業)。

再一個,不要一開始就要做一個特別牛的公司,那是不可能的,每個創業公司都是一點點做起來的,由兩個人變成十個人,再變成一兩百個人。創業公司不是靠錢養大的,是靠你自己的市場能力養大的。有了基礎後,會有各類的用戶找你。

● 袁東:HTC大陸開發者生態圈負責人

● 演講題目:HTC如何篩選大陸開發者

● 觀點提煉:HTC將要在未來通過軟件、硬件甚至資本的支持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發者生態圈。

●演講整理:

但2016年我們認為VR時代真的到來了,不是因為它有多麽成熟,是因為它真的可以讓你去體驗夢想、改變你的生活。如果你戴上VR無法體驗那種沈浸感的話,也就沒法親身沈浸到那種夢想中,比如你去月球、海底,去看腦外科醫生看病人的腦顱。這也使我們自認為HTC Vive最棒的一點,讓你可以完全分辨不出現實和虛擬。

未來還有很多技術,可以讓你在VR中更加難以分辨現實與虛擬的差距。比如渲染的技術、未來會很火的光場技術、還有追蹤技術、虛擬的音頻技術。現在都在提虛擬現實,但虛擬音頻大家都忽略了,比如在演唱會上站在前面和後面聽到的聲音是不一樣的,當前也有人在做這個東西。

我們認為,VR和AR最終會有交叉的一點,我們對VR和AR一個理想的概念就是可以隨時切換。有一天你只要戴著眼鏡,白天出去的時候就是AR,或者你在坐車休息的時候切換成VR,這樣我們認為未來都很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景。

產品

HTC Vive是全球唯一一套有完整VR體驗的設備,因為我們有HMD,我們的HMD上有一個攝像機,其中一個新的功能叫“守護”,當你做VR體驗的時候,和外界的聯系會暫時切開,“守護”會保證體驗VR的時候不用擔心安全。比如你在家里養一只寵物,為了防止踩到它,“守護”會給你描述出半虛半實的景色,不至於脫離現實和虛擬現實。

另外,我們在VR的使用體驗上做了很多優化,添加了一些功能。我們在最早的版本——在MWC2015上發布DK1版時,我們就對顯示技術做了更新,顯示更加明亮,處理了色散的一些矯正,看起來更加的清晰。

前兩天MWC上我們又發出了一個功能叫做Phone Services,在體驗VR的時候保證通訊,比如打遊戲的過程中有人給你打電話,你說等我一會兒,等我幹掉遊戲中的這個人再回你電話。

我們在手柄上也做了優化,我們的手柄的扳機鍵,和第一代比有了兩個鍵程,這樣開發者就會設計更好的動作。在續航上,我們有內置的鋰電池,每個手柄可以續航大約4.5小時左右。另外多說一句,虛擬現實設備在硬件上還沒有完全統一,這件事情上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存在。

還有一個是我們的Vive定位系統,我們叫Base Station。它是個紅外激光定位技術,能夠達到正負0.1度的誤差,在一個5×5米的房間內。之前,它是由兩個電機橫掃和縱掃來定位你,之前它的工作聲音挺大的,新的版本基本上工作沒有聲音,而且更加的美觀、小巧,穩定度也提高了。

HTC Vive經歷過從2015年DK1正式發布到今年MWC推出消費者版,這一年多以來我們積累了全世界你可以想象到的最著名的公司,所有著名的公司只要他們想做虛擬現實,想找一個硬件、軟件平臺的合作夥伴。而且在CES上,媒體對HTC都是一面倒,所以我們拿了14個全部大獎。

生態

HTC做VR的話,推向市場的時間比其他兩家晚一點,開發者可以產生優質的內容,我們對開發者是非常溺愛的態度。別家我都了解過,但HTC對開發者是從軟件、硬件甚至到資金我們都可以給你。

對待開發者或者合作方,我們可以先讓你體驗Vive,如果你真的感覺Vive很酷,我們就會引導你、鼓勵你把內容放到Vive上,我們會有工程師跟你聊什麽樣的內容適合Vive,你的遊戲通過什麽方式可以降低眩暈的感覺,讓消費者或者玩家喜歡上這東西。

我們的技術支持,包括從音質、優化,都可以給這樣的支持。硬件上,我們在發布第二套設備的時候,全球免費給開發者發了7000套,你跟HTC雙方都會互贏。例如這次參加沙龍的李熠和方相原都拿到了第二套設備,例如Wevr這家公司,就是我們投資的一家內容廠商,他們想用CG的手段做出電影級別的效果。

HTC Vive也會幫助開發者解決一些渠道的問題,我們有個Vive Port,這是我們精心的為大陸消費者打造的類似app store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你可以分發你的內容。

我們今年對開發者有很多線下的活動,今年我們計劃在國內各大院校,聯合NV這樣的公司做開發者的巡展,把我們的Vive介紹給所有的開發者。另外,我們會不定期的做一些官方的開發者活動,開發者峰會,3月9-11號在深圳會有一個非常大規模的開發者峰會,到會的都是我們認為業界資深VR專家人物。這次開發者大會,我們想通過線上的方式征集一些內容,如果我們覺得這個內容很有意思,我們想邀請你帶你的作品一起到開發者大會上,給所有人展示。

HTC的VR如何落地?

講到Vive落地,大約還是2B和2C兩個方面。

2B今年我們會鋪開,前一兩個月我看到國內有很多重量級的IP都想跟Vive合作,想建主題公園並擁有VR體驗。

2C方面,我們認為HTC Vive是世界上唯一一套有完整VR體驗的設備。Vive實際上有兩種大的體驗:一種叫Room Scale,一種叫Seated Experience。實際上Vive是可以坐著玩兒的,並不需要大的房子。

最新Vive的發售,中國是在24個國家的首發名單中的,最終消費者版會在4月份發貨。

 圓桌幹貨整理

時光機聯合創始人:方相原

無憂我房創始人:李熠

全景客創始人:馬驥

HTC大陸開發者生態圈負責人:袁東

樂客聯合創始人:楊翔明

和君資本合夥人:安樂

thumb_IMG_6905_1024

安樂(主持):剛才聽了很多創業者比較有理想的發言,確實這個市場非常大,下面到了資本家環節可能就會比較務實一些。

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投資人都非常看好VR、AR項目,去年,還在行業早期,大家可能覺得這個方向和模式可以,就會出手投資,但2016年越來越多投資人會關心到底怎麽賺錢,就這個問題,請在場四位嘉賓先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熠:我們思考了很多商業化的地方。

開發商做樣板間需要1000萬,或者更多,我們給他節約了1/10甚至1/20的成本,所以我們每套解決方案10-20萬對他們來說都不算什麽。如果今年規模不錯,內容生產就可以產生很好的現金流,因為我們對標的是大型標的,他們都很有錢,對硬件、軟件比較舍得的。

安樂(主持):VR看房的項目我們了解得比較多,這種項目門檻在哪?會不會由於競爭者增多,導致毛利水平下降?

李熠:門檻在實力。有沒有實力在兩、三個月優化一半的成本和時間,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門檻。

第二個門檻是團隊。必須足夠懂開發商。我們招的團隊都是在這個城市前三名的公司的總經理。

最後的門檻在於速度。是不是能把中國30-50%的VR內容做到自己的平臺上,形成看房、流水、分發,這才是真正有競爭力的門檻。

安樂(主持):回答非常精彩。

袁東:HTC Vive是個硬件產品,價格已經公布出來了,799美金,我覺得這是非常有良心的價格。

VR的設備每個零件都是單獨定制的,需要單獨開生產線。HTC Vive做的是VR生態圈,最終我們還是認為VR會進入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家中,對於2C我們會進行長期投資。

安樂(主持):大家可能經常看一些VR、AR的行業報告,大家會跟PC做個對比,早期基本上硬件都會賺錢,手機剛出現的時候,無論是蘋果還是早年的安卓手機都有利潤,之後硬件利潤會下降,然後靠軟件和內容掙錢。

現在如果HTC、Oculus硬件剛出來就不賺錢,未來怎麽賺錢?

袁東:這個問題比較敏感。

我能回答的是,VR這個東西一開始要教育消費者,一定要讓消費者體驗最好的東西,不要把他們嚇跑,如果讓他們一邊玩兒一邊吐,可能對所有的人都不是一個好事情。

大家都在關註像HTC、Oculus、PS,他們到底會對硬件上有什麽態度,我覺得三家最終還是想做長期的投資。

安樂(主持):好,因為這可能是幾個廠商長期戰略的問題。

楊翔明:我先介紹一下我們樂客VR主要做的是什麽事情,我們做的是VR娛樂商業化的事情,策略采用的是B2B2C的方式,我們的用戶主要是線下體驗店、品牌商。

我們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提供系統端或者解決方案,來服務線下得實體娛樂機構。

提到虛擬現實的商業化,早在2015年,我們就已經有商業模式了。

另一個方向,可能更傾向於無憂我房這一類產品,服務於B端市場。

這跟產品的叠代速度,包括整個行業的認知度有很大關系。C端市場爆發前,首先要培養人們對這個行業的認知,還有消費習慣和使用習慣,這不是簡單的通過我告訴你或者通過廣告、技術文檔傳達給你,你就能知道VR是什麽東西,能給我帶來生活上什麽樣的變化。

所以這種落地的方式,就給用戶帶來一定門檻程度的VR體驗。大家或多或少體驗過類似暴風魔鏡或者其它盒子形式的VR,深度玩家會體驗PC級別VR,還有些人會體驗一些中間態的產品,比如買三星Gear VR。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產品,VR在技術領域和內容體驗領域是有門檻的,無論是硬件配置還是內容質量,當達到一定門檻後,一般消費者才會覺得什麽樣的VR體驗是我越來越想要的,而不是隨隨便便的VR。人們早期對於VR的不良體驗可能會對之後的VR產品產生畏懼感和恐懼感。

那麽,最開始怎麽保證普通消費者有非常棒的體驗呢?肯定是要依靠技術層面優化,還要跟大型內容制作廠商和國際上比較有名的3A級別的遊戲制作廠商和影視制作廠商合作,推出一些體驗感非常棒的產品。  

方相原:VR遊戲商業化方面,雖然也會想,但不會把它作為第一位。因為硬件搭臺,軟件唱戲,以服務為主會簡單一些。

VR遊戲如果算是遊戲的話,商業模式也比較簡單,重要的還是怎麽把設備用好,所以我們的商業化會晚一些,但大家也能看到遊戲的潛力,我們個人覺得,你先把遊戲做好,找到合適的平臺,最後遊戲本身的價值我們可能會晚一點再去實現它。

安樂(主持):去年大家還可以投一些硬件或者2B服務,今年可以算是VR元年,包括HTC的消費者版本已經出來了,所以大家都在判斷到底什麽時候VR會爆發,很多投資方就準備在2C這一波爆發前後開始做大規模布局。這也是想借此論壇的機會聽一下各位創業者怎麽看這件事情。

李熠:移動端最少還需要兩年才會爆發,因為手機的GPU很難達到980這樣的級別。我們現在做一次內容在三個平臺上用,了解了很多底層廠家,包括跟HTC。我們認為2017年會是個起步,今年基本沒有可能性在移動端做好體驗感。

袁東:我覺得移動VR有長期存在的必要,它的便捷性是PC VR無法替代的。PC 端VR有一天會不會跟移動VR有沖突?

這要看技術,首先連接技術現在被很多人垢病。再者,資本方面我並不是很了解,我聽到的消息2015年對VR的投資還是比較瘋狂的,2016年會有很多人越來越看懂這個東西。

2016年真的要沈得住氣、耐得住性子,不管什麽時候,好的東西都是值得投資的。PC內容已經這麽多年了,GT5還能創造那麽大的價值,可是內容一定是值得長期投資的東西,所以2016年真的要沈得住氣。   

楊翔明:我主要想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資本的角度,我感覺由於我們國內市場的環境和國內資本圈的環境,可能會導致後面出現的創業項目更偏向於應用化和實際化。加上移動互聯網的資本寒冬,導致VR這個新的領域,雖然說貌似站在了風口上,但其實投資人還都是比較實在的,特別需要你給他一個定心丸,到底你這個項目具有回報價值,還是說只是一個概念。

由於這種市場環境和資本環境跟國外不同,可能後續比較有戰略價值的VR產品和VR內容,還是以國外為主導的,國內更偏向於應用領域和輕量化。

第二,移動版本的VR和PC版本的VR,都會有自己的空間和可以去應用的領域。區別就像我們最開始智能手機出來時,遊戲和智能手機的應用,跟實際家庭當中PC的區別。比如,從手機來看,我們播放視頻是播1080P及以下的視頻,更偏向於輕量化或移動互聯網,遊戲也是以輕松的遊戲為主。但看4K或玩重度的遊戲還是要在PC和電視上。所以,我覺得都會有空間,也不能說誰就比誰強,只不過存在的方式不一樣了,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看法。

方相原:今年三大頭顯都會發貨,還要看用戶反饋,才能看出這個行業是否起來。因為行業內討論到底移動端能起來還是PC端能起來,爭論不休,因為每方都代表自己的業務。我們最看重的還是用戶反饋,這才是第一位。

安樂(主持):最近身邊很多投資人都在瘋狂的看VR內容公司,而且都說估值比其它方向高很多。

什麽類型的VR遊戲會是第一個引爆點?正如當年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僵屍把大家引到了手機遊戲。

李熠:雖然我不做遊戲,但是我真的是個重度遊戲玩家。我如果是個消費者,我只要聽到這種能跟現實結合的娛樂場景,我都會去嘗試。

袁東:《變形金剛》一旦來中國,別的電影就全都給他讓檔期,所以VR跟電影、IP、遊戲如果能合作的話,一定會增強體驗感。

楊翔明:我覺得,VR內容最開始會產生爆發點的可能是更普世化的內容,並不一定是特別硬核的內容。如果有現象級的內容或者推廣出現,肯定要適配的年齡段是非常重要的,人們可接受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時長短。20分鐘,甚至更短。

第二,學習成本低。

這兩點全都做到,且交互操作不特別複雜,遊戲內容和畫面有足夠的吸引力,大家還是會戴上這個眼鏡,無論現在人體工程學做的好不好。此外,這些內容是要具有現在互聯網基因,有分享機制、交互機制在里面,這種方式就非常可能成為爆點。   

方相原:首先,要考慮它是在交互方式確定的情況下做的遊戲,要加上這樣的前提,這樣的情況下老楊說的幾點挺對的。

除了他剛才說的人群範圍要更廣,我們目前看到,一年以來積累的數據來看,有三個遊戲都很不錯,這樣的遊戲有這樣的特征:

1、快速的讓你嗨起來,這也符合大眾的快餐文化,因為大家沒有太多耐心。

2、還有它的操作要比較簡單。

3、再結合袁老師說的IP。

集齊這些特點,未來會有某種遊戲會成為現象級,但類型我不敢判斷。連神經貓都火了。

本文由王亞奇、汪晨、楊博丞、周路平、蒲鴿共同整理。

VR圈:聊聊VR行業那點事兒

14555072954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155

智能硬件創業的六大實戰攻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09/154610.shtml

導讀 :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除了市場前景廣闊之外,智能硬件市場極有可能成為繼移動互聯網後下一個入口的新興行業。

回顧過去兩年,包括設備商、制造商、互聯網和公司在內的各大廠商在智能硬件領域都有所動作。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除了市場前景廣闊之外,智能硬件市場極有可能成為繼移動互聯網後下一個入口的新興行業。今天,我們也來談談智能硬件創業。創客總部特色活動主題聚餐之智能硬件專場在創客總部舉辦,各位智能硬件行業大咖現身說法,開啟一場關於智能硬件的盛宴。 

第一:正確判斷行業的發展方向

智能硬件創業中企業的發展現狀、發展前景包括如何發展,這些都需要創始人考慮的很清楚。如果行業的發展方向判斷錯誤,對於企業影響非常大,很多創業公司可能直接就失敗了。就連大公司也很難以承受,比如諾基亞的塞班系統。2007年的時候塞班系統是是智能手機的第一大操作系統,iPhone第一代剛推出不久(2007年6月29日正式發售),Android也剛剛萌芽(Android 1.0 beta發布於2007年11月5日)。塞班當時的技術方向就選錯了。他們想繼續追求省電,把技術做到極致,而同期的iPhone的iOS和Android關註的方向是優化APP等應用的開發等,這已經嚴重偏離行業的發展方向了,塞班對自己發展的定位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最終難逃覆滅的結局。本來諾基亞還指望MeeGo能夠撐起諾基亞觸屏手機的大旗,最後出發晚了,只能搭上WP這班車。諾基亞塞班的失敗也給我們警示:正確判斷行業的發展方向對智能硬件創業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健康度的標準”

判斷產品是否對客戶有實際價值的其中一個黃金標準:健康度的標準。創客總部合夥人丁曉誠丁總認為,一個產品是否真的補充了人的能力,解決了人類的真實需求,或者解放了人從繁重的工作等任務中出來,讓人們更多的去回歸自然和生活等,是衡量一個產品對客戶是否有用的標準。想想未來的社會應該是個什麽樣的?然後再決定自己的產品應該是屬於什麽領域的、什麽樣的。

第三:未來在智能硬件領域的行業分工會越來越重

每一個初創企業一定要找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來確定公司在行業分工中的定位。比如很多公司的技術研發能力非常強,但是在產品UI設計,消費者市場推廣相對較弱。那麽這個公司可以做一個技術方案提供商,多花時間在自己的核心技術積累,然後提供好應用的接口和標準,找到行業中面向消費者應用的企業,一起來培育市場。國外過去在這個方向做的很好,很多公司都是這樣起來的。比如老牌一點的intel,微軟等,也比如現在的ARM等公司。而且我們相信,未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在技術方向一定也有更多積累,發展成為技術提供商。

第四:技術公司的商務拓展

商務拓展很重要,尤其對於2B的技術起家公司,商務拓展很重要。

首先,在創業的開端,技術公司還是要有專門的人負責商務開拓的,盡量是合夥人級別的專門負責。

然後,在商務開通的過程中,市場宣傳,PR還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市場PR潛在的合作夥伴有可能就會關註到該公司的技術。主要的創業媒體、行業媒體、創業大賽等還是要去參加的。做PR的時候,有個比較通常的做法,在百度或者谷歌搜索引擎中搜索自己的公司名/產品名,關註第一面顯示的內容,然後再搜對標的行業巨頭,看下他們第一面的內容,從中找出自己和別人的差距,然後去努力。例如face++,當時媒體大量報道“曠視科技或2012奶奶黑馬大賽總決賽冠軍:世界第一的人臉識別技術face++”,不僅知名度有了,同時face++擁有了大量的曝光和流量,這些也為企業提供了信用背書。

最後,商務拓展,一定要記得“擒賊先擒王”,現在已經過了找業務員喝酒吃飯的年代。直接和有決策的負責人溝通,從談判的效果和效率來說,都是最優的。

第五:智能硬件公司的供應鏈管理經驗

智能硬件公司的供應鏈中最關鍵的是成本控制,不建議公司在開始的階段通過選擇便宜的原材料等方式來控制成本,會影響產品的質量。節約成本可以從選擇靠譜的供應商開始,簡少不斷返工而造成的浪費。另外,對於消費級的產品,產品的第一代產品的第一個版本盡量選擇好的原材料,保證質量和口碑。在產品的後續版本中,可以選擇稍微便宜一點的原材料(當然也要品質過關),可以部分的節約一些成本。有一個建議:北京的硬件創業公司在南方的代工廠生產管理,一般來說還是需要有合夥人級別專職負責的,畢竟智能經驗的產品質量非常重要。產品發售以後,出了問題不能通過線上發布新版本來修複。(小tips:有部分公司是在合作代工廠商里面找了一個負責人,兼職的形式來協助把控產品質量。)

第六:硬件公司的技術和專利保護

核心的技術是無法通過專利來保護的,專利只能保護一些相對簡單、容易學習的技術等。因為在專利申請的過程本身就是需要申請者提供專利的具體技術細節的。重要的技術壁壘,是企業在長期的解決行業一個一個實際問題而積累的工程技術壁壘。比如百度的搜索技術,核心算法可能相對來說,新公司或者顛覆者可能能做出來更優的方案。但那個是實驗室的標準,在解決實際的應用,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解決,這個是短期內無法超越的。另外,創業公司也需要註意好內部控制,避免全部的核心技術,代碼和文檔過於集中存放。不同人員需要有不同的權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588

蔡文勝:如何解決創業實戰中的戰術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493.shtml

蔡文勝:如何解決創業實戰中的戰術問題?
蔡文勝 蔡文勝

蔡文勝:如何解決創業實戰中的戰術問題?

在最近的“群英會”第二期的內部培訓中,隆領投資創始人蔡文勝從自身經驗出發,傳授創業者如何解決在創業實戰中的戰術問題。

本文根據蔡文勝演講的錄音整理,全文如下

創業第一個最關鍵的就是方向

創業第一個最關鍵的就是方向,你要找一個方向。創業方向會不斷變化,但一開始你得確定一個。

當時李彥宏回中國做百度的時候,其實是一個搜索引擎的提供商。從VC拿了第二輪融資時候,VC讓他做的是IDC。當時百度最強的是IDC的業務,但李彥宏堅持自我,他認為IDC沒有出路,一定要做搜索引擎。

從我自身來講,美圖一開始是做一個傻瓜版P圖軟件,一個傻瓜的photoshop,後面我們發現很多女孩子用來修她的臉蛋,所以我們就往這個方向改變,包括從美圖秀秀、美顏相機變化。所以方向一開始確認以後是必須不斷去調整的。重要的是,不管你怎麽調整,你必須做到這個行業里面的第一名,你才有價值,特別在互聯網行業。

在旅遊行業,已經有攜程、去哪兒,再成為第一名怎麽可能?大的行業,我們歸類下來全世界就那麽幾種,當然不可能每個行業都做到最大,但是在一個行業里,它還會有細分,有垂直領域,這里面也有機會。比如說,2008年,我們在廈門做了一個公司,叫欣欣旅遊。當時我們要做欣欣旅遊的時候,合夥人問我,已經有攜程,有去哪兒,我們怎麽做?

當時我們想了一個小的方向——旅行社,因為旅行社當時還沒有被滿足,攜程、去哪兒其實是去中間化。當時我們了解中國有12萬家旅行社,這12萬家的旅行社在未來幾年不會消失,它缺少的是一些互聯網的平臺幫助,所以欣欣旅遊就專註做旅行社的品牌。

比如現在的機器人,AlphaGo已經那麽厲害了,Google那麽厲害了,我們怎麽能夠跟它競爭?沒關系,我們可以在這個垂直領域里做,機器人分無數種,有的在教育方面做得很好,有的可以在家政方面做得很好,有的在學習方面會做得很好。

你必須找一個這樣的行業或者垂直化細分領域,並做到第一。在未來的創業里,不單單互聯網,包括在傳統產業里,只有做到前三名才有價值,第一名的價值會超過其它。所以你們現在做的,必須重新反省一下,是不是能夠在這個行業里做到第一。

3

定好方向後要找錢

方向定了,我們要找錢。雖然說一開始需要的錢不多,可以自己籌錢,但是為了快速,如果誰有能力,更快速地拿到錢,一定會比別人走得更快。

我記得李開複老師講過,找基金,怎麽找,找誰,怎麽定價,這需要高度重視。我覺得找到一個能認同你的人,理念相近的人,會比價格更重要。

舉個例子,當時58同城姚勁波在創業的時候,2005年找了一大堆投資機構,包括IDG、軟銀賽富,最接近理念的是什麽呢?IDG出300萬美金,要占25%。當時賽富基金出500萬,300萬先占20%,後面200萬再占17%,後來58同城就選擇了賽富,IDG就差5%,

一股你願意花一塊錢買,還是願意花九毛五來買,只有5%的差價。後來58在美國上市的時候,那天是想定17塊、18塊、19塊三個價格,後來我們選擇定價18塊,當天就漲到20多塊。漲到22塊,其實就差了4塊錢。回頭來看,IDG後悔了,軟銀賺了8億美金。為什麽後悔了?一天的價格差了4塊錢,而之前就為了5分錢不願意投這個項目,其實這個價格有時候你看到真正的成功才有價值。

剛才說的是VC選擇,同樣對於創業者來講是一樣的。我們現在計較多10%、20%的價格,沒意義,為什麽?那些錢不是裝到你口袋里,VC投你的錢是要讓你去發展,你只有最終做成功了,你那個部分的股份才有價值。如果不成功,我們當時計較再多20%、30%的估值,沒有任何意義。

利用互聯網找人

方向對了,我們也有錢,人才怎麽找?我相信這是無數人在討論的話題。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招數。我這里舉自己的一個例子,我2000年開始上網,從做域名開始,那時我什麽技術也不會,連打字都不會,前進、後退、打開新頁面我都不知道。於是我找到一個論壇,是姚勁波開的一個論壇,叫易域網,很多做域名的人都在里面。

從一開始,我就用勤奮來彌補,為了引起大家的註意,因為我也沒有技術,怎麽辦?我不斷發帖,天天發帖,那個論壇里面現在應該還能找到我發的帖子,短短幾個月我就發了幾千帖,用破了三個寫字板,很快就引起里面一些技術高手對我的註意。

我認識了我的第一個員工,叫張立,當時他在武漢上班。2000年的時候我經常跟他聊,後來我就誘惑他,你到廈門來跟我一起幹。2000年底他被我“忽悠”到廈門,成為我第一個員工,後來娶了我的第三個員工。我做265的合夥人一直都是他,包括現在欣欣旅遊的創始人也是他。也是在那時候我認識了姚勁波,認識了吳欣鴻,那時候流行跟網友見面,跟吳欣鴻見面就約在泉州,他當時還在讀書。

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最近有一個很火的應用叫Faceu,做臉萌的團隊做的。臉萌爆屏出來的時候我去找他,他公司只有8個人,我問他怎麽找到7個人的,他是通過微博找到的。比如他要一個動漫的人,他就去微博里搜索所有跟動漫相關的人才,然後去看那些人微博發的帖子是怎麽樣的。他找的人至少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對動漫感興趣;第二,已經具備這樣的能力。我當時見他的時候,7個員工,有來自臺灣的,香港的,有中國各個地方,全部都是網上找的。我前面的創業基本上也是這樣。

這里給大家什麽啟發呢?以前我們找人才的方式,就是上人才網站、招聘網等,現在既然有了互聯網,為什麽不去善用它?通過互聯網,你完全可以在每個領域里找到最好的人才,也就是說你自己要知道要找什麽樣的人。當然你要花精力,不是隨便就跟人家搭訕,到我公司吧,那很難,你必須跟他磨。

我當時在磨張立的時候,就磨了差不多一個月,為了說服他到廈門來看看,我說我給你出機票錢,這樣來回溝通了一個月他才同意。

關於找人才的方式,我後面加了一句話,找人才、找女朋友、找結婚對象都一樣,有些人只有相處了才知道合不合適。找來之後,相處三個月,如果發現不合適,也可以盡早找一個方式離開,這在一個公司的發展中是很正常的,但是必須更快地做出決定。這是前面三點。

對創業來講,退出就是成功

我覺得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取舍,這包含很多方面。你想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人、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有些是可遇不可求的。創業,做出某件事情,或者做出一定的價值,也算成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非常偉大的事情。對創業來講,我覺得退出就是成功。

對於創業來講,你們在未來也有可能成為偉大的公司,當然需要有這個目標,但是有的東西是階段性的。如果有需要並購或者合並,也算是蠻大的成功,有時候這是一個必須的過程。當你賺到錢了,你想第二次創業,或許你的理想更大。就像2008年,265被Google收購,我們知道後來360導航,還有2345價值更大,但其實我已經很開心了。因為沒有那樣階段性的成功,我不會再去做其它的事情,我可能就會困在這里面。目前來說,並不是每個東西都能做到退出。但有選擇時,你要決定要不要繼續做下去。

創業一定要有激情

一開始我們想做一件事,一定是充滿激情的,但是在做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有挑戰、有困難,包括合作不愉快等無數的事情。這就是困難,都可以跨過去,唯一跨不過去的是你不再充滿激情。最後一句話是給你們啟發,你們在這個創業的過程,如果真的發現你做這件事情是一個累贅,那麽就是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要麽是方向改變,要麽是你的策略改變,要麽你就停掉它,重新開始另外一個創業。這是前面跟大家分享的一些創業的看法。

回到我的演講主題,現在最火的,上到國務院總理,下到普通老百姓,現在創業成了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浪潮,也是現在這個時代誰都在談的。對中國來說,這個市場還很大,你們不用擔心前面有BAT的成功,我們沒有機會,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機會,我們擁有最大的市場。

一、為什麽說中國擁有最大的互聯網市場?

1、我們擁有最大的市場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都是中國跟美國,這是由什麽原因決定的?由人口的基數決定。2000年以前,美國進入中國的VC,比如說有10億美金,會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投到臺灣,三分之一投到香港,三分之一投到中國大陸,後面臺灣、香港前景不好,沒有成功,只有大陸得到了豐收。最早做VC的人少數的是從中國留學到美國,更多的都是香港、臺灣的企業精英。香港、臺灣的管理水平、創意等方面不會比我們大陸差,但為什麽大陸會成功?這就是人口基數的原因,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個。互聯網要達到一定的規模,為什麽要燒錢,要燒到一定的規模,規模化最終才能帶來很大的回報。

2、活躍的經營環境

我們擁有最活躍的經營環境,這是你們非常幸運的。我2004年最早見到IDG的時候,那時候遇到很多讓我興奮的事情,一兩天不洗手,都保留著。那時候都沒有紅杉沒有經緯這些VC,而到今天,我們都可以輕易地去接觸到一些資本。

3、有最努力、最能幹的創業者

中國擁有最多最努力、最肯幹的創業者,這是中國與其它地方不一樣的條件。 

對於現在的創業來講,這意味著什麽?你們的選擇性更大,就算你專註於做好中國市場,方向一定沒問題。如果你們真的做得好,資本也沒問題。現在反而在香港、臺灣,哪怕是很牛的創業者都找不到融資。

我剛剛在香港投了一個項目,那個人在香港找了無數的投資人,要拿到錢,竟然都沒有辦法,我是偶然才認識到,可見,中國的條件反而現在變得更好了。

二、互聯網創業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海歸創業

創業同樣是在進入一個叠代的時刻,2000年那個階段,我們號稱海歸的創業。

2000年以前在中國互聯網的創業基本上是海歸,比如以張朝陽、李彥宏為主。

·        第一,在海外受過好的訓練;

·        第二,他們能帶回美元;

·        第三,他們帶來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理念。

同樣那個時候,中國幾乎所有成功的互聯網都是copy美國,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加以改變,加以山寨化,這是第一代的創業。

第二階段,結合本土的中國式創新 

進入2005年以後,我們開始有了中國式的創新,以馬雲、馬化騰為主,他們不算海歸,但是他們結合了本土的東西,開始有了這種革命性的創新,做出來的東西開始跟美國不一樣了。

我們看淘寶,其實是模仿eBay的, 但是已經跟eBay原來的拍賣模式不一樣了。再看QQ,最早叫OICQ,它一開始模仿的是ICQ,但是後面,美國的ICQ都消失很久了,但現在QQ越來越強大了,這其實就是中國式的創新。

第三階段,被國外抄襲 

現在進入第三個階段,國外開始要學習我們的創新,中國進入到成熟階段,競爭會加劇,我們要思考怎麽樣把我們的一些方式、方法結合中國的力量,往外輸出,以便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成果。

我們看中國的軟件,最早整個中國的軟件在國外有影響。

第一個是FlashGet,2000年的時候是一個下載軟件,這里年紀大的應該都會知道。FlashGet當時在全世界大概一百多個國家都有下載,這是我們當時統計的,因為它其實是解決下載速度快的公司,這個公司被我收購了,後來被迅雷打敗了。

再走出去的還有UCWEB,就賣給阿里的UC,UC瀏覽器當時進入到印度,也曾經成功了一段時間。

最近比較成功的案例,應該是獵豹,獵豹其實在國內打不過360,所以迫使它往外去發展,反而獲得成功。

這幾家其實相對都不是主動型的。

我知道有一個公司叫Garena,這個創始人叫李曉冬,斯坦福大學畢業的。這家公司最開始就是把中國的一個對賬平臺複制到國外,公司在新加坡,但研發中心是在上海。後來它把中國很多的東西山寨到東南亞,包括把QQ山寨到東南亞,後來騰訊投資了它們。現在這家公司的估值高達到30億美金。

小的一些例子我就不舉了,這說明中國已經具備往外去擴充和創新的時刻,所以對於你們來講,我覺得你們的眼界也可以開闊一點,不要單單局限於中國。就像我們當時的制造業,可以橫掃整個世界,同樣接下來在互聯網,我覺得我們也可以擴展到整個世界。包括現在我在做的美圖,也是制定這樣的目標。

三、創業者如何拿到投資? 

又回到這句話,怎麽找錢?對VC來講,我們怎麽投資,我們為什麽要投資?這些我想是很多人想聽的。從我的角度來講,我覺得會有三個大的內容需要考慮的。

4

1、方向與趨勢是否相符

比如你現在還在做一個跟PC有關的東西,你想一想你還會發展嗎?或者你到四、五線城市的確還有發展,還可能賺取一些殘遺的價值,但它不是未來。就像為什麽我們互聯網的公司估值都那麽高,其實傳統的產業里,人家也是賺錢的,一些傳統賣水的、賣房地產的,他們還是在賺錢,但那已經不是未來的方向。

2、能力與資源是否匹配

人是需要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成功。那些偉大的公司,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指標,但同時也要看到,哪怕就像Airbnb,它找遍了矽谷所有的投資人,也沒有人給它投錢,最後它找了好多人才拿到錢的。如果當時它一定要拿到很大的投資,才去幹這件事,今天我們就不會看到Airbnb了。每一個階段不同的能力和資源是有匹配的,你去做什麽樣的事情,這很關鍵。

我記得2000年,因為經常看到VC投了別人,投了張朝陽,投了網易的丁磊,我也曾經憤憤不平,疑惑那些VC為什麽不投我?幹嘛給他們500萬美金。如果給我500萬人民幣,我就能怎麽樣,為什麽會去投他們?VC有他們的道理,別管他。你要回到你自己,你怎麽樣能拿到現有的錢,或者根據你現有的資源,你就一步一步做起來,這樣人家就會找到你。在制訂計劃、制訂資金的時候,一些資金、資源需要你匹配。

如果一開始就提出我們要做平臺,或者做一個偉大的企業,大部分人都很難成功,不能一開始就喊那個口號,你可以有那個願景、憧憬,但必須是在某個階段。同樣,不管是蘋果也好,或者剛才提的Facebook也好,Google也好,他們的口號、願景其實也是在不斷地調整,不斷地變化。

四、創業者應該具備哪些優秀的品質 

1、一定要具備學習能力

王強老師說得對,人一定要具的能力,是關的一個品其實我讀書並不多,大家也知道我就讀到高一,但後面其實我也讀了很多書。我發現很多成功的創業者,知識方面都很強,因為知識的建立不一定是通過大學學到的,但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沒有學習的能力,我覺得他很難往前。

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品質,要具備非常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當然也不是天天就看書,所有的這些老師給你推薦什麽書,每一本書就買來看,那也沒用,這只是回到我們的讀書時代,只是背了一個東西,學習要有方法。互聯網時代,怎樣更快速地去學習,找到好的學習方法和選擇方法尤其重要。這是第一,要有學習的能力。

2、要有激情,想到就去做,具備快速執行的能力 

學習到了,你怎麽執行?在北方,特別在北京很多人會犯一個錯誤,就是天天開會,天天學習,你會發現你今天要做這個事,明天人家提出另外一個建議,說可以做得更好,你又開始在想,最後一個月、兩個月過去,沒怎麽做。在南方的創業者,相對就比較務實,因為他們沒有那麽多的機會去參加會議,所以他們想到什麽就做什麽,在做的過程不斷地調整。

在這里有一個例子,相信很多人知道。當時hao123賣給了百度,李興平又做了qq163,後來做了4399,他是我認為全中國最牛的產品經理,他最少服務了6億的中國人,而且是一個人。後來我在不斷地想,為什麽他能做好?他是在廣東梅州下面的興寧市,市的一個縣,縣下面的一個鎮、一個村里,一輩子沒出過廣東。後來出廣東是因為到廈門找我,一輩子沒有坐過飛機,唯一的一次也是後來幾年以後從廣州到廈門坐的一次飛機,後面再也沒有。他也沒有去過深圳,沒有去過其它的城市。而且他初中畢業,父母都是農民,畢業出來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一個組裝電腦店里面打工。

為什麽這樣一個人能做出服務幾億人的產品,就因為他沒選擇,他也沒有那方面的朋友。他跟我不一樣,我當時在個人網站會不斷地和各種個人站長交往,但他一個也沒有。後來我就在想,他為什麽會這樣,他也不是技術高手,就因為他沒得選擇,當然他也有一些自己優勢,不然沒得選擇的人多了。

他做的第一個網站叫oicq88,教人家怎麽用QQ。當時中國真的有幾億人不知道怎麽用QQ,我也是其中一個,他剛好就抓住了。我2000年開始上網,後來認識了張立,他才幫我安裝QQ。根據李興平的第一個網站叫oicq88,教人家怎麽使用QQ,怎麽安裝QQ。後來,在這個基礎上又做了hao123,這是個導航網站,教人家怎麽進入新浪、百度、搜狐。再後來,他又做了qq163,幫你找到頁面,他最後一個網站叫4399,怎麽幫助小孩子找到小遊戲。其實它的功能都非常簡單,技術也沒有多複雜,前面說的4個網站,你們在座的很多人或者一個技術人員花兩天時間就能做出一個,但你們執行力可能都沒有他高。

3、具備組織能力

像李興平這樣的傳奇很難再有了,因為在十幾年前,當時中國互聯網還不普及,所以他當時在做hao123的時候,2000-2004年中國有1億多人在用它,但沒人知道是他。4399是2004年做的,到2009年,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宣傳,也沒有人知道,所以他有5年的時間慢慢做。今天沒有這個機會了,創業者太多,VC太多,你所做的事情,如果不能快速地突破,要成功就很難。因此,要有組織能力,靠個人英雄主義很難成功的。

組織能力就是補充你的不足,因為人不是萬能的。有的可能產品挺好,但是運營差,你就要想辦法找到運營來補全。有的人喜歡對外講,可以溝通,但有的人是內向的,而且在中國,大部分成功的創業者是內向的,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理解。像馬雲,或者像我這種會忽悠的人是偏少的,大部分來講還是比較理性,比較內向的,像馬化騰、李彥宏那樣,成功概率比較高。但別忘了,馬化騰-在2004年上完市他就把劉熾平(現騰訊的總裁)挖過來。你自己不擅長的,你要想辦法找到人來跟你一起幹。

記住未來的成功一定要具備三個品質:執行能力、學習能力、組織能力。

五、未來互聯網會有哪些機會 

最後,我簡單地說一下我覺得未來哪些方向比較有機會。

互聯網的特征就是三個要點:類聚、眾包、分享,你們一定要抓住這三個要點。

第一、類聚

什麽叫類聚?大者恒大,強者越強,物以類聚,你要想辦法,你做一個東西,一定要能夠有贏者通吃的一個階段。

第二、眾包

眾包,就是讓人幫你打工,就像YouTube當時賣給Google,員工只有30幾個,但並不是30幾個,它有幾千萬的用戶在幫它打工,所以產品要具備有這樣的眾包理念,你就會成功。

第三、  分享 

分享說的就是社交網絡。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為什麽叫互聯網?就是互動的意思,在新浪階段,其實還是個機械時代,後來騰訊階段,是溝通時代,到了現在,進入到一個社交網絡時代。Uber、Airbnb如果沒有社交網絡的發展,這兩個東西不會出現。

六、未來的創業方向

未來的創業方向,我覺得有三句話:

第一句話:把閑置的資源重新優化分配  

目前我們看到的是Uber、Airbnb成功,是因為租車、租房兩個都是最大的類別,我覺得未來都會往這兩個方向發展。比如遊艇共享、會議共享、教育課堂共享,未來這類東西會有非常大的機會。

第二句話:把複雜的產品簡單化

這需要大家再想想,太多東西了,就像我們美圖能想到把photoshop簡化成一鍵修複。整個互聯網,包括傳統產業,很多東西都可以簡單化。

第三句話:改造傳統的流程,顛覆原來的模式

小米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它就是把很多中間層去掉,不需要店面、不需要大小供應商,不需要廣告,不需要明星,很多中間層都去掉了。沿著這個思路,有太多方向你們可以想。比如娃哈哈,一年可以賣多少水?它一年能夠賺幾十億,一瓶水一塊錢,成本大概是一毛錢,娃哈哈中間的九毛錢去哪里了?娃哈哈公司可能大概只賺了一毛到一毛五,另外的七毛多、八毛多都是在中間環節被浪費掉了,所以我們是不是能想辦法把這中間層去掉?沿著思路,太多的傳統產業都可以顛覆。

5+

有一本書叫《奇點臨近》,我推薦過,是Google的一個工程總監寫的,我自己看了很多遍,我建議大家可以再看一下。述的是對未來的思考,事情會超出我的想象。它最大的言就是2045年(30年以後)個世界上將不再有生物人存在,大部分人都會成半人半機器,我認為這個可能性是90%。如果你相信,你就能知道未來2030年的創業還有多麽不可思、多麽多的機會,相在做的事情,真的都微不足道。

謝謝大家!

1461917316436_副本

創業 方向 機會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83

關於生鮮電商創業,你想要的實戰經驗都在這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1/158269.shtml

關於生鮮電商創業,你想要的實戰經驗都在這了
王亞奇 王亞奇

關於生鮮電商創業,你想要的實戰經驗都在這了

從十多年前與菜市場簡單的PK電商思維,到今天被風投追捧成為萬億風口,近兩年來,生鮮電商行業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從十多年前與菜市場簡單的PK電商思維,到今天被風投追捧成為萬億風口,近兩年來,生鮮電商行業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與此同時,95%的商家不盈利,卻使得生鮮電商在資本寒冬愈演愈烈的當下,被人質疑是真藍海還是偽命題。尤其進入2016年以來,Dmall、美味七七、愛鮮蜂、青年菜君等眾多資本市場的寵兒接連遇挫,以及生鮮電商居高不下的冷鏈配送成本,供應鏈難題等更是使眾多創業者只能隔岸觀火,不敢盲目涉足其中。

在這樣的血海中,什麽樣的生鮮電商項目才具有活下去的可能性?什麽才是生鮮電商的終極模式?已經死傷無數的生鮮電商到底能不能迎來真正的沸騰時刻?

8月20日下午,由i黑馬主辦、搜狐科技戰略支持的“等待沸騰——2016生鮮電商沙龍”就此進行了探討。此次活動集聚了包括優食管家創始人李文憲、食務鏈創始人張頌、宋小菜聯合創始人張琦、首農電商CEO 李誌起、每日優鮮CFO 孫原等眾多生鮮電商行業大咖,及近兩百位生鮮電商從業者、投資人到場支持。

活動現場,各位嘉賓就怎樣的經營模式和運營思維,能使公司在激烈競爭中能持續獲得資本市場青睞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222

李文憲指出,優食管家選擇C2B模式切入生鮮食材市場,在於農產品上遊規模、標準化等問題非常突出,同時,需求端的消費升級帶來的消費革命,夜使得依靠社群建立運營網絡進行生鮮食材銷售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在社群管理運營中,李文憲表示,更多是人為的管理,需要有嚴格的組織結構、明確的服務和合理的規模控制,才能達到更高的用戶粘性。

宋小菜聯合創始人張琦認為,在農業領域,很多企業從中小餐飲切入,但宋小菜沒有選擇這個方向。原因是,餐飲用戶特征更像大C,個性化需求明顯,單用戶下單品種多而量少,供應鏈會變得很寬且很淺,農產品的粗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高,配送散點,做起來並不輕松。宋小菜現階段只做蔬菜+批發+交易,深度垂直,服務農產品中小零售商,通過訂單以反向供應鏈、以銷促產來鏈接產銷兩端。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大批生鮮電商紛紛倒下。但真正想創業的時候,不管這個行業有多落後還是多先進,一定要先做盤點資源的工作,看這些資源在行業里能不能支持我們走得更遠。”背靠首農集團的首農電商CEO李誌起認為,在生鮮電商線上線下布局上,目前,很多玩純線上的企業,基本都已經碰到天花板和瓶頸,而線下體驗、線下服務這塊,一定是生鮮領域繞不過去的坎。

以B2B模式切入海外凍品市場的食務鏈創始人張頌則透露,過去,進口食材生意通常會遇到兩個問題,一是產品安全問題;二是進口食材由於信息不透明、價格不透明,造成其效率匹配是不合理的。

在食品安全上,食務鏈一直堅持正規渠道進貨,而在如何價格更便宜的問題上,張頌稱,食務鏈會在平臺上每天公布每一個食材的海外報價,這一報價基本與全球發達國家的一些市場同步價格,根據客戶起訂量的不同,價格也不一樣。當價格和信息都透明的時候,其實是可以解決便宜的問題的。

圓桌討論幹貨

宋小菜聯合創始人張琦:

認準一個業務模式,在大的主線上試錯

對於資本寒冬,我自己的理解是,投資方確實有一點“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了”,不像以前那樣,你有一個PPT好象就能拿到幾百萬。所以,很多人可能之前沒有太想明白背後的業務邏輯或者基礎邏輯就做了這件事情,一下走到了死胡同。

生鮮確實是個很大的產業,利潤一定會有,因為生鮮的鏈條非常長,其中每過一道手都是利潤空間。但是,怎麽運營它,怎麽挖掘用戶需求,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在這個大的方向上,未來一定是朝著菜比肉貴、人比菜貴的方向發展的。

過去,我們接觸過很多行業里的人一上來動不動就要幹掉誰,或者幾年來沒有下過地,也沒有去一線看過。做生鮮電商生意一定得是接地氣的,當然還要有業務上、運營上、資金獲取上的能力,還有很重要的是人的能力,一件事情能不能完成,最後還是看這個團隊背後的實力跟團隊的凝聚力。

其次,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還是要放在業務模式清晰上。很多行業里的夥伴業務模式本身會經常變,不斷的在試,每試一次,可能會有試錯成本,但在一個大的主線上試錯,我們可以忍受這個試錯成本。整個大的業務模式的改變,其實對一個創業公司會比較傷,而且資金使用也會比較快。

所以,如果認準了一個業務模式,把整個鏈路的上下遊能夠盤活,包括能夠把用戶抓到手,沿著這個去堅持,但堅持的那部分確實是一個企業比較關鍵的部分,這個要想清楚。

我們是很典型的B2B模式,我們是從阿里出來的,首先會想到小的零售商,這部分人的痛點很明晰,我們可以作為連接。我們做一個反向的供應鏈,最後還是回到供應鏈上去。我們自己覺得這個是大方向比較靠譜的模式,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規模化和經濟化,怎樣快速做起來。2C模式有它的優勢,相對來說賺錢的空間會大一點,離用戶更近,毛利可能會更高,但是2C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規模化之後成本的問題,還有生鮮不可避免的損耗問題。而且C端的用戶很多都有個性化的需求、個性化的配送、個性化的服務,這點在運營上也提出了很多的難度。所以我們在想,每一個模式都有每一個模式的解法,從現在來看,這個行業里沒有哪個模式一定是正確的,只能說天時地利人和,綜合的因素最後會生出一個模式,讓大家覺得:可能就是它。

我們也會在過程中試錯,但有一點,我們肯定垂直於蔬菜這個領域,先踏踏實實把一個點做完,不會去很冒進地做一些事情。這也是在這個節點給一些合作夥伴、行業同仁的分享。

首農電商CEO李誌起:

生鮮電商死就死在戰略上

給首農電商做一個標簽的話,我想請大家一定在未來的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記住,我們的使命就一句話:健康的生活。當有一天,食品安全不再是中國農業的痛點,而是中國農業的驕傲,那我們就對得起自己了。

現在來看,整個中國創投市場其實不缺錢,但你會明顯地發現,大量投資機構手里的錢是投不出去的。所以資本寒冬這塊板子最後還是會打到我們身上:是不是我們做得還不夠好,是不是我們的業績還不夠明顯,是不是我們賺錢的能力還不夠強,讓投資者失望了?

首農電商也在融資,我們很幸運地融到了幾十億。為什麽能融到?因為我們的故事和我們的努力,暫且還說得過去。所以我想,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別擔心什麽冬天不冬天,關鍵是把自己做好,深挖洞、廣集糧、後稱王

生鮮電商正在經歷一輪新的變革,這一輪最大的特點,我個人琢磨還是兩句話:一、先做正確的事,二、把事做正確。這句話聽起來比較繞,其實意思是,我們的戰略方向和戰略判斷上不能出錯,今天很多的生鮮電商之所以死,就死在戰略上。燒用戶、搞補貼、對準屌絲去拉客流,這個戰略本身就是錯的。有些模式會跟零售終端爭利,會跟幾個點毛利空間的合作夥伴分錢,這個邏輯本身就是錯的,戰略上肯定不對。

第二句話為什麽說要把事情做正確呢?電商也好、傳統商業也好,萬變不離其宗,還是要取決於你的用戶體驗是不是好、效率夠不夠高、成本能不能控制好,這是任何商業的鐵律,是不能逃離的。

當我們在創業過程中,有錢了,有想法了,我們就頭腦發熱,可能忘了傳統商業里無數前輩燒出來的真金,接下來事情就做錯了。

我認為,未來全渠道一定會成為主流,但這個全渠道一定是多方面的。從商品,包括服務的設置,包括滿足不同人的線上線下消費場景搭配和結合,來做這樣的全渠道,未來才會滿足大家對品質、包括新的消費升級零售業態的需求。

生鮮農業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萬億級的市場它的模式一定是多元並存的,是兼容的,就像傳統商業有大賣場模式、有精品店模式、有購物中心模式,有各種各樣模式。未來的萬億生鮮,模式也是多元的,沒有絕對的好和壞,只是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對於首農電商來講,我們追求的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最短的模式,是F2C模式,也就是農場到消費者到家庭,距離最短。 首農所有的生產基地就在北京,最遠的基地離北京市里的距離大概80公里左右,所以它可以確保每一種產品都是最新鮮的。

第三,所有好的模式到最後,都是體驗最好的模式,這是一個終極檢驗法則。只有消費者滿意了,企業所有的付出才是值得的,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食務鏈創始人張頌:

做正現金流的業務是食務鏈的底線

怎麽做好生鮮這個業務?一定是回歸價值本身。哪怕今天不賺錢,但我們一定要知道今天這個動作做了之後,明年、後年是不是能賺到錢?從業務本身而言,單點的發力能力是不是能夠讓你活得下來?如果這點能做到的話,也不用太著急。

444

生鮮行業特別大,到底未來誰是老大這件事情,我覺得幾萬億的市場一定不是三五個人就能夠把這個事兒搞定的,所以還是紮紮實實的做業務。

另外,站在整個鏈條上,我們到底為用戶、為上下遊創造了什麽價值,然後不斷地去堅守,這是回歸價值本身的另一層含義。

今天整個生鮮行業,無論是看融資的筆數還是看各種數據,其實不是整個商業大潮中最大的,是剛剛嶄露頭角。現在是寒冬,要控制好打仗的節奏,公司還是要有一點點業務,有一點變現的能力,這樣最起碼不會死。

現在大家都在談生鮮電商突圍,我覺得首先要看電商的形態。如果你是一個產業電商,接下來要突圍的點,一個是你整個戰略的差異化在哪,我們能活下來一定是我們有什麽不同;第二,到最後你做的還是生鮮電商嗎?接下來就在於,整個供應鏈的鏈條上,我們到底能做到哪個程度?在這個程度上,你的集中度、覆蓋、各種成本等,加在一起是不是足夠配合,讓你在差異化戰略上打一個組合拳出去,這是一定要思考得特別清楚的問題。如果不想清楚就會有很多坑,還會走很多彎路。

食務鏈是特別典型的B2B模式,2011年的時候,我們在天貓還開過店,一個禮拜賣龍蝦都可以賣到3萬只,但後來就各種各樣的投訴。從我個人來講,無論做B2B還是B2C,有個非常重要的核心點,就是想清楚我們能做什麽,這是非常重要的,要考慮到我們自身的能力。

另外,站在龐大的市場體系角度來講,食務鏈今天之所以做B2B是為什麽?我們當時在做2C的時候,有個南極的銀鱈魚,精品超市里面一片就兩三百克,要賣到200多塊錢,我們當時也在賣,後來碰到西安一對退休的老人,摸了三四次還是放下了,我問他們為什麽,他們說太貴了,但是很想吃。

後來我就在想,我們到底做什麽樣的事情,能夠把產品的成本降下來。後來我們就看到了,整個進口食材領域,85%都是波士頓龍蝦、帝王蟹這些東西,都是在餐廳消耗的。 所以我們在想最後到餐廳的時候,其實可以把中國進口食材的成本降下來。後來我們做了B2B,通過B2B供應鏈把成本降下來,服務更多未來C端用戶。

但是無論什麽模式,一定要堅持一點,也是我上面一直強調的:正現金流的業務。剛才有人說你是做B2B的撮合交易對嗎?這其實也是一個很大的坑,因為在撮合的時候,需求方發了一個需求上來,供給方在在報價的時候,一定不報一個真實的價格,即使報了真實的價格成交了以後,你這個平臺到底要不要承擔售後的責任?如果承擔的話,你的成本是直線上升的,要不要做?這也是個很大的問題,還是要好好思考一下。食材不是標準化的東西,還挺難撮合的。

每日優鮮CFO孫原:

資本不能決定你的成敗,只是決定你有多快而已

我是做投資出身的,我覺得“寒冬”這個詞,很多時候是被媒體朋友放大了,事實上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它的周期在,如果現在是寒冬,那2000年算寒冬嗎?2008年算寒冬嗎?2010年算寒冬嗎?我們從資本市場上來講經歷過無數個寒冬了,其實它就是個正常的周期。

我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其實不存在所謂的資本寒冬,現在遠不到“寒”的那個時候,資金鏈沒有斷,市場是有錢的,市場也是相對有效的在做一些優質資源的配置。

另外一點是,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都是不會被資本市場所束縛的。任何一個企業的生命周期都遠不止這幾年,其實在成長過程中,你多少都要經歷幾次,資本決定的不是你的成與敗,而是決定你有多快而已。本質上成與敗的決定因素是在於,你這個公司是不是創造用戶價值和產業效率,資本只是在這個事情上幫了你一把而已。所以,你在資本寒冬可以跑的慢一點,但你不能不做。

任何一個商業模式回到本質就是要創造價值的。我們站在投資這邊會說,你最終創造的是PE的價值,你現在看不到不代表未來沒有。這是每個創業者從第一天就要想清楚的問題,資本能帶來什麽,不能帶來什麽。

對於整個生鮮電商的變革,我們也思考過很多。生鮮電商發展到現在有大概十年,第一波開始是易果、沱沱公社, 那個時候,大家的做法都是用一些京東式的方式做生鮮這個品類,基本上從物流鏈條上來說,把原來的普庫改成了冷庫,把原來普通物流鏈路改成了冷庫物流鏈路,但大的邏輯是沒有變的,這是第一代的生鮮電商,我們叫生鮮1.0模式。

生鮮2.0的模式在2010年左右,天天果園、本來生活開始做,它們有了一些不同的創新點,更強調品質,去挖掘一些像褚橙類的農業品牌,然後往上遊供應鏈走的更深了一點,但整個物流鏈路等等沒有大的變化。

第三階段生鮮電商起源於2014年和2015年這兩年,這其實是基於移動時代增長的新一波電商崛起,估計有3000家以上生鮮電商,在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創造一些或者更新一些以前的模式。

縱觀這十年的發展,我們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

目前為止生鮮電商大概是2%-3%的滲透率。這個比率是什麽概念呢?一般來講,零售品的滲透率大概在12%-15%左右。生鮮這塊把它拉下去很多,有兩方面的原因:買零售品的人群集中在80後,這樣一批人群到30多歲的年紀才會開始有買生鮮品的需求,這是一個需求側的原因,其實更大的原因是在供給側。供給鏈路沒有改變人們買生鮮的方便性和品質要求性,所以造成了它的滲透率一直提不起來。

麥肯錫最近的一個報告說,嘗試過生鮮電商購買的人群是30%,最終留下來2%。也就是說在購買過程中很多人會覺得它還是不如線下方便,品質還是不如線下好

所以,新一代生鮮電商不能夠重複前人的老路,一定要從這些發展過程中挖掘,為什麽2%這個數字會存在,什麽數字是很合理的?要倒過來想,用戶到底要的是什麽,去完善整個模型。 基於這個思考我們做了很多不一樣的創新和改變:一是,我們會做兩小時極速達,這是看線下模式來定義這個事情的,因為中國整個線下生鮮零售商的業態跟國外不太一樣,中國是人口密度相對集中的區域。其實任何一個家庭周圍兩公里左右的範圍內,一定找得到超市,或者便利店,或者菜市場,它是很便利的業態,生鮮品本身非常的低值,所以沒有任何人願意驅車十公里之外買生鮮品,一定是走一公里左右,需要馬上拿到。所以,及時是生鮮品很明顯的特點。當時做次日達或次次日達的電商,一直沒有成為主流消費入口,是有原因的,因為它確實不方便,所以逼著電商一般只賣一些高價的、進口的、高單價或者一些比較稀缺性的商品,但是它不是人們消費的主流。

二是,我們看到零售業態的崛起,慢慢地從菜市場到超市、大賣場,然後到精品超市,它們做一件事情就是做精選,因為生鮮這個品類上太長尾反而會更加沒有價值,它跟做百貨不一樣,百貨就希望東西多,特別是淘寶創造了東西特別多的印象。因為女孩子在買衣服、買鞋子的過程中特別喜歡挑,特別喜歡逛,就是那種逛一天都不覺得累的心情和興奮感,但是人們買生鮮品的時候更多是任務導向型的,基本上看不到一個女孩子在逛超市逛的特別開心,翻著豬肉和雞肉,開始講寶寶和馬蓉的八卦,這都很少見。所以,在生鮮這個事情上,精選就變得有價值,因為它們給客戶提供了選擇,提供了額外的服務,這是有價值的。

另外反過來從運營效率上來講,越是長尾的商品,它的管理成本會越高,原有的業態損耗率往往會很高,中國生鮮品整個鏈路損耗率在20%,這其實是遠高於歐美、日本、臺灣的水平。我們認為,破生鮮電商的局,還是要靠及時、全品類精選、社交化傳播方式、一定的密度。

優食管家創始人李文憲:

全渠道+全產業鏈的運營模式才能解決問題

優食管家過去就沒有頭腦發熱過。我們從2013年初就開始做了,但我們前一年半的時間都沒有著急去做運營,而是紮實做了上遊的供應鏈。我們希望優食管家的發展,跟農業一樣,遵循它自身的生長規律,我們不能去改變它,我們的企業和行業中的產品或者服務,天生的步調是一致的話,我覺得這是能夠相對走得更遠的力量。

從過去的一些從業經驗來講,我覺得未來一定是全渠道,加上全產業鏈的運營模式,才能夠解決生鮮的問題。

我們本身是做2C生意的,2C很複雜,因為個人用戶需求絕對不同於小B的需求。所以,我們過去一直是從C2B模式做起的,但是C2B模式就只能做一些品類,比較受限,同時只能做更高端的食材。這樣的話,對用戶的需求就很難滿足,而C2B的模式只能定期給大家提供商品和服務,而不能是續購的方式。

對於多樣化的需求,O2O+C2B+B2C這幾種模式一定是結合起來的,只不過結合的時候,對你自己的客群,一定要考慮用什麽方式做好這個匹配和分配。

另外,我們也相當於從源頭做起,這樣就註定了商品是大量的,你不僅僅只能做B2C的生意,還要做一部分B2B的生意,因為你要打造產品的標準化,符合你自己渠道的商品,按照自己的標準可以流通在這個渠道里面。不符合自己標準的商品怎麽做?一定要找到這些商品下遊B端用戶在哪。從供應鏈角度來說也是多種模式結合,包括銷售端也是。

未來很難預見,但我希望這個未來早一天到來。吃是我們的第一需求,本身這件事就應該很輕松,但是我們現在非常非常累,一是沒有安全和健康,二是購買的渠道和方式受限,三是服務怎麽能有保障。能快速地讓我們把吃這件事變得很輕松,我覺得這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生鮮電商 食務鏈 每日優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463

檢驗實戰能力 中國空軍多型戰機赴西太平洋遠海訓練

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9月12日在廣州宣布:空軍於12日組織轟炸機、殲擊機、預警機、加油機等多型戰機,飛經巴士海峽赴西太平洋進行遠海訓練。此舉是中國空軍通過訓練提升能力,以維護國家主權、保衛國家安全、保障和平發展的需要。

申進科說,這次遠海訓練,是空軍年度訓練計劃內的例行性安排,符合相關國際法和國際實踐。當天,空軍轟-6K、蘇-30和加油機等多型戰機,從部署機場快速完成出動準備,快速飛赴西太平洋開展訓練,實施了偵察預警、海上巡航、空中加油等訓練課題,檢驗空軍部隊遠海實戰能力,達成了既定訓練目的。

申進科表示,在改革強軍實踐中,空軍將以提升實戰化訓練水平為牽引,飛越島鏈、管控東海、戰巡南海、礪劍高原,同時加快成體系發展高新武器裝備,推進空軍戰略轉型由量變積累向質變跨越。

空軍新聞發言人指出,組織航空兵遠海訓練,是瀕海國家空軍的普遍做法,是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正常需要。依照相關國際法和國際實踐,空軍將常態化組織航空兵飛出第一島鏈遠海訓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678

實戰!小程序類項目的兩年心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03/160641.shtml

實戰!小程序類項目的兩年心得
潘越飛 潘越飛

實戰!小程序類項目的兩年心得

小程序應用能夠真正起來,是必須理解線下的業務。

本文系潘越飛(微信ID:panyuefei2013)給i黑馬的投稿,作者潘越飛。

這是潘越飛複出後的第五次分享

“張小龍在28號談完小程序當天,我們公司的估值至少了漲了十倍。為什麽,因為三天里接了三十多家投資機構的電話,開口第一句話都是說,原來你們做了兩年的事情,就是微信小程序要引導這個行業未來開發的事。”

2016年最後一天,從廣州的微信公開課現場回到杭州後,我被王德翰和楊萬新兩個創業者拉去談了4個小時,聽了一個號稱價值一千萬的實戰分享。

原來,陰差陽錯下,他倆兩年前開始的項目和微信小程序九成相似,除了開發語言沒用小程序那套,產品和業務邏輯一模一樣.兩年時間內,如何推廣、如何設計產品、如何規避問題等心得,值得一讀。可反推如何運作小程序。

下文,由他兩口述,我整理。

01、為什麽說我們做了兩年的事情,和小程序引導的九成相似?看產品邏輯就知道了。

食在有趣的產品框架結構是,用戶掃碼,直接跳出h5生成的頁面(切換成微信小程序,大概只要三天的開發),點餐付款,點餐信息在廚房打印出來,商家燒完菜後配送,用戶完成一次完整的消費。

這個過程中,不用先關註再打開,不用先下載再打開,不用點完再付現金,不需要服務員介入,不用占一個桌面位置,不用擔心在被騷擾。熟悉的用戶,可能十秒就完成整個點單操作了。

靠這套產品,我們已經鋪設了三千家餐飲店,服務了近100萬用戶,產生了20萬左右的日流水。在長三角地區是排名前三的服務商。

02、依賴二維碼入口,打開就用,用完就走,不隨意推送……和小程序的思路撞車,不是我們太天才,而是踩著自己挖的坑逼出來的。

兩年前,我們自己就開了家互聯網主題的咖啡館,運營過程中就覺得點單這事完全可以用互聯網的方式優化。

最早使用藍牙方案。在餐廳的各個角落放藍牙設備,只要打開手機的藍牙功能,使用微信搖一搖,就能跳出店鋪,進入後在線點餐,數據直接對接給收銀系統,用完餐再去收銀臺結賬。這個流程顧客嫌麻煩,服務員也嫌麻煩,最終放棄。

後來做wifi點餐。用戶接入商家wifi後,跳出點餐系統。這事也沒走通,現在用戶已經沒那麽在意小流量了,進店問一嘴老板wifi密碼都嫌麻煩。也放棄了。

再往後,做app點餐。用戶必須下個幾兆的app才能享受八折優惠。還是沒人用,現在大家的手機都已經被洗得差不多了,常用的就那些。就算貪小便宜裝了你的app,拿完優惠也就刪。泡沫不持久,還是得放棄。

我們複盤這些教訓,發現

1:想用簡單服務強制占個app入口的紅利早就過去,做不成綜合性平臺,那就認真做好服務

2:做自然的渠道,而不是試圖用截斷渠道(wifi)或者創造渠道(藍牙)

3:形成服務閉環,不要做半吊子的互聯網化。都在你這點完餐了,還要去收銀系統買單,這個環節就是多此一舉的。

4:別拿服務綁架用戶。用戶用你的場景是在他需要的時候,當用不到你,你卻拿著廣告味道濃郁的資訊去騷擾他,代價是幾千幾千的往下掉用戶數,看一次就肉疼看兩次就不敢再來了。

經由這些教訓,我們選擇了用貼在餐桌上的二維碼作為服務入口,把整個流程簡化到不能再輕(用戶只需點餐和支付,商家只需收單和燒菜),不再企圖吸用戶。

換了二維碼方案後,原本要對商家花一小時才能講清的業務邏輯(什麽是藍牙、什麽是wifi入口,為什麽推app),變成了就一句話“用戶二維碼買單,你們燒菜,其他都不用”,商家一下子就接受了。用戶數井噴式增長。

51f33cb174c44fd6bb91c5bcc1f899fd_副本

03、實戰中,二維碼點餐這樣的典型小程序應用能夠被快速推起來,我們的商務團隊一般是這樣說服商家的:

1:用戶體驗。在用餐高峰期,用戶平均等待10分鐘,用餐8分鐘,換成二維碼方案後,平均單個用戶點兩個餐的時間縮短為29秒,只要廚房燒得過來就好。

2:服務員成本。中小餐飲店,一般都會請全職和兼職的服務員,用來應對高峰期。換成二維碼方案後,可以節省2個兼職人員,按12元/小時,每天工作3小時計算,每年節省2萬多元開支。

3:硬件成本。一套傳統的餐飲解決方案,包括打印機、掃碼槍、錢箱等,平均在3000-8000一套,二維碼方案只需要一個600元的打印機和不超過50元的二維碼貼桌成本。

4:防止逃單。由於微信支付已經成熟,我們使用了預付費模式,就是用戶點了餐就直接付錢,廚房接到的單子都是支付過的。不會再出現逃單、假幣等問題。就算要退單這種低概率的事情,業務流程也只需要商家確認就把錢退回來。如果使用後付費模式,那麽二維碼一旦被人偷走,他就故意亂點餐(反正不用付錢),把服務員忙的團團轉還找不到誰點的,來個一兩次,這個餐館就不會再里你了。

5:數據沈澱。既然是二維碼方案,用戶的id、支付記錄等自然而然進了商家管理app里,想設置老用戶優惠、發微信會員卡、經營分析等都很順暢。

04、小程序應用能夠真正起來,是必須理解線下的業務。純互聯網玩法是推進不了的,必須是又懂互聯網又懂線下的複合型人才,例如我們這樣花過上千萬學費的。

這里有5個小經驗:

1:二維碼材質。二維碼的材料選擇,在不同的場景下,材料也不相同。快餐廳,只需要pvc材質即可,表面光滑易擦幹凈;燒烤店等需要特別的塑料材料,防燙壞;酒吧里面燈光較暗,需要使用熒光材質二維碼或者鏤空的里面放個燈的裝飾二維碼。商家也會根據自己的餐廳風格,需要定制或者選擇與自己餐廳的格調能夠配搭的二維碼樣式風格,有一些可能還會在二維碼下方寫一些slogan。

2:二維碼設置。如果店鋪只有一個二維碼,是解決不了顧客在哪個餐桌上點餐的問題。一桌一碼又解決不了拼桌、二維碼材質破損的問題,最後是二維碼與餐桌之間只是一個連接的關系,二維碼破損了可以換,有拼桌的需求,可以多貼幾個二維碼,完全由餐廳老板自己控制。

3:小程序只能也必須做輕量級交互。一旦碰線下市場,不同店鋪就有不同個性化需求,什麽加辣加蔥、什麽活魚要按幾斤幾兩再去算賬,什麽同樣一壺咖啡一人喝半價中途來了人就得算全價,什麽不管要不要都收茶位費……如果試圖做個性化方案,你有再多的程序員也會被累死,產品的交互也會越來越臃腫。你必須堅定“小程序就得小”,只做標準化的事情,做不了的市場寧可放棄。線下幾萬億的市場,做好一塊就夠你吃香喝辣的了。

4:別抵觸硬件。身邊做互聯網的人,經常喜歡跳過硬件,做無機具的場景。至少在餐飲業,這個走不通。我們測試過不用打印機打菜單,而是把菜單信息發送到廚師手機上,結果廚師要麽手太油弄臟手機、要麽只有廚師看到配菜師沒看到而降低了上菜效率,要麽無法確認漏單沒等。一般來說,做互聯網化餐飲解決方案,要麽用電視級大屏幕顯示點單信息,要麽用打印機。我們選的是成本最低的打印機方案。

5:刺激商家。和純互聯網的流量推廣方式不同,線下市場不能用aso、廣告展示、彈窗、綁定安裝這些方式了,產品能不能活躍起來,依賴的唯一渠道是商家。做好產品體驗,幫商家提高效率這是肯定要做透的,但這個不夠,這叫隱性提高,感知不強,只有部分年輕而又新進的老板才理解。能刺激到普通商家的,還是要做一些顯性服務,例如補貼、例如異業合作、例如幫忙推廣等。也就是說,線下業務不能只盯著用戶,要把商家那頭的利益一起兼顧到,才能真正快速鋪開。

微信小程序正式公布後,我才發現這事我們居然幹了兩年了。又愛又恨,愛的是騰訊背書,讓我們這個做法被認同了,恨的是這麽晚才說,之前很多人看不懂,損失了好多筆融資機會。

05、小程序出來當天,我們就著手開始開發了,做了這麽久相似度這麽高的事情,肯定不能落下這個新風口。

但小程序的興起,也伴隨著巨大風險。各位同行一定要註意:

1:巨頭之間會不會做“艱難的選擇”。既然張小龍說了,希望二維碼作為入口,其他巨頭肯定也搶,最明顯的對頭就是支付寶。萬一大家打紅眼了,做了屏蔽限制,就像微信不能跳淘寶、百度不能搜微博那樣,一個二維碼只能做一個入口,那麽對於用戶來說是很難受的事情,我們這些依賴平臺的第三方也會被牽連,市場的普及速度也會變慢。希望巨頭們不要做得太low。

2:二維碼的安全問題。不法分子拿著帶病毒的二維碼信息到處推,用戶們習慣了二維碼啟動服務後無意中就容易中招。偷錢、盜密碼等,都很可能發生。我們第三方很難做這一塊的預防,需要平臺自己能做安全驗證。

3:平臺的開放度夠不夠。做了小程序後,我們相當於把公司幾十號人的未來都寄托在平臺上了,我們積累的是用戶數據,而不是用戶,我們做的是服務,做不好廣告。那麽平臺在接口管理上有沒有搞特權、政策不清晰(定義誘導分享的邊界)、接口臨時升級搞壞了我們的服務、服務器故障導致我們挨罵等,都會分分鐘把我們搞死。

06、我們暫時能分享的就這些,里面的經驗適合ktv點服務、酒吧點酒、商品售後服務和分享購買等實體類場景,不適合修圖、日歷、電商類的線上場景。

線下實體類場景通用的小程序市場邏輯是:

1:別把小程序當h5營銷用,那太浪費。線下有足夠需要服務的場景,都適合小程序,做服務就自然有現金流水。

2:只要是現有方案成本太高、操作不便、實現服務時間需要等候的,都可以用小程序提高效率。

3:小前端大後臺。別看著二維碼入口輕巧,c端的整個交互也不會複雜,但是和線下業務的深度結合才是重點。雖然在c端我們沒有了app,但是b端我們還是做了個叫做老板助手的app,以滿足商家們的深度服務需求。

4:盈利模式不能再設計依賴用戶積累的老套路了。流量紅利已經吃完,線下流量更是不可能產生日增百萬的覆蓋能力,要賺錢是得依靠深入產業鏈做面向商家的服務。

07、這條正確的新路子,我們終於不是孤孤單單的了。

對於巨頭們要說的是,別薅了羊毛就走。前幾天支付寶的人過來聊天,說在北京看了三四家做類似二維碼業務的,由於沒有盈利模式,光顧著給平臺打工,結果就掛了。除了傭金、補貼等,希望平臺給出更有效的商業模式指導,來激活整個線下市場。

對於同行們要說的是,資本寒冬,盈利不易,大家一起尋找適合小程序模式下的新商業模式,才能把市場做大,共分蛋糕。

支付寶 微信 小程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73

實戰好過進修! 兩代初哥創業幸酸史

1 : GS(14)@2010-11-21 14:50:41

2010-11-10 EW

小本經營

「八十後」敢怒敢言,最愛破舊立新,「八十前」處於人生高峰,事業如日中天,卻可能不自覺爆發「中年危機」。陸偉鴻(David)和陳嘉駿(Auto)兩個人「一老一嫩」,都因為一點衝動,各自豪擲幾十萬初嘗創業滋味,一個投資婚紗舖,一個搞泰式小食店,期望殺出一條血路。

但原來,理想與現實大有距離,業主瘋狂加租,客源斷斷續續,大廚臨時「劈炮」,兩名新丁創業過程驚濤駭浪。在父母老婆女友力撐下,目前總算站穩陣腳。只是創業猶如殺戮戰場,同業競爭激烈,真正較量才剛開始。

有人說,「男人四十」開始不安本分,想找尋新鮮刺激感。年過四十的陸偉鴻,在外資銀行從事資產管理逾二十年,一直平步青雲。毅然創業,他說想人生多點經歷。「去到某階段,總想體驗更多不同的事,創業需要的正是一點衝動。」身邊同事選擇業餘進修自我增值,David思前想後,決定投資超過三十萬,接手一盤婚紗生意,希望跳出書本理論,從實戰中學習。「好認同終生學習,但年紀唔細,都要考慮家庭負擔同經濟前景。我相信婚禮服務有發展潛力,始終結婚一生人一次,有能力都希望搞得好好睇睇。」為了養家,David不敢放棄銀行正職,費盡唇舌說服太太到婚紗舖幫手,「我主要負責銷售策略,周末會到店內視察。太太開頭不太熱衷到舖頭幫手,後來卻愛上這盤生意。」

業主瘋狂加租

David 接手的婚紗舖,是家已營運七年的台灣名店,在行內有一定口碑和知名度。決定投資前,他研究過婚紗市場的前景,加上可接收上手的客源、員工和衣飾,以為一定有得做。怎知才剛洽購,已經出現難題。「婚紗舖原本位於商場地舖,有一定人流保證,豈料業主突然加租近五成,迫於無奈搬到樓上舖,擔心客源不夠,想過放棄。」上手老闆向他教路,將舖搬到樓上,省下的租金用來宣傳,建立新客源和提升知名度,「舖頭不能沿用舊名,改為『Moment Of Love』,在婚紗市場是個新品牌,需要重新建立口碑。」豈料婚紗舖改名後,客源即時急跌三、四成,殺David一個措手不及。「始終是新品牌,對生意有一定影響。惟有用搬舖後省下的租金,加強宣傳。」創業初期要在最短時間令最多人認識,David選擇在婚紗雜誌賣廣告。「每月花一萬元宣傳,針對年輕人喜歡上網,亦有在廣告搜尋器和網站買關鍵字,間中會印製小冊子免費派發。」他說不少客人表示從結婚雜誌和網站得知新店的資訊,「有固定宣傳渠道很重要!」

無諗過結婚有淡季

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手婚紗舖後不久,David才發現結婚有淡旺季之分。「接手時剛巧是六至八月淡季,生意麻麻,營運資金超出預算,惟有額外注資十五萬。不過我預了實際經營與想像有出入,資金準備得比較鬆動。」隨着十月至二月結婚旺季到來,生意總算有起色,但David 不敢太過樂觀。「婚紗攝影始終是『一次過』生意,客源不固定,要靠舊客口碑相傳。」他目前兼營拍攝家庭照,希望在淡季維持一定生意額。

David 的婚紗舖位於尖沙咀「婚紗街」(即金巴利道一帶),競爭激烈,經過半年實踐,他依然無有怕:「有危便有機,集中同一區,反而容易把客人聚在一起,有助開拓新客路。」八十後創業新丁:返工好「頹」跟David不同,二十九歲的創業新丁陳嘉駿(Auto)無後顧之憂。他從事銀行銷售工作五年,薪酬和工時極不穩定。「之前份工返到個人好頹廢,冇晒動力,家人想我安定下來,便打本給我創業。」父母坐言起行,豪擲二十萬給他,頂了一間泰式小食店「A+食屋」。

選擇飲食業,Auto說純粹「想做就做」。「我鍾意食,做小食店營運簡單,不需花太多錢裝修。由構思到接手,前後只花數個月。我到過現場視察,舖頭位處慈雲山學校邨,附近有六間中學,每日有一定人流。」才接手兩個月,Auto已大失預算。「小食店本來有個二手雪櫃,有日突然壞了,要額外花三千元更換,好彩上手老闆肯出部分錢。」最大難關還在後頭。一直在店內打工的泰籍大廚突然辭職,令他頓失依靠。「雖然他有教我煮泰國菜,但有些獨有竅門他沒有傳授給我,惟有不停嘗試,盡量做出相同味道。」

大廚突然「劈炮」

無奈廚藝沒有速成班,泰廚離職,小食店即時流失泰菜捧場客,生意額急跌近兩成。為打破困局,惟有轉型自救,連同父母女友拍住上齊齊度橋。「我發現區內小食店無甜品供應,於是自製布丁、啫喱和袋裝冷麵等小食,下午兼賣串燒,希望做到更多學生和街坊生意。」他更將小食店重新定位,主攻學生市場,「午市一個學生餐由十六元起更奉送飲品,學生應可負擔,另外又賣炸燒賣等年輕人至愛小食。」不過做學生生意「有辣有唔辣」,早前學校放暑假,店舖生意即時大跌。「暑假期間生意額足足跌了一半,營運壓力很大,惟有靠儲蓄維生。」雖然因衝動踏上創業之路,但Auto決心長線經營這盤生意,最少堅持兩年至約滿。「比起以前打工日曬雨淋,做生意並不辛苦。扣除租金後,應該有得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710

實戰理論:傳媒切勿以訛傳訛

1 : GS(14)@2012-06-30 16:21:1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628/16465819
何謂以訛傳訛,前日有關澳門賭業受累廣東省收緊自由行事件,就是一例。這裏要讚一讚《蘋果日報》的記者朋友,其報道起碼能做足資料搜集,看一看富國分析員所提的《澳門日報》文章原文,作出真正的客觀分析。其實整件事件的起源,在於彭博資訊刊登了此分析員的報告,指出根據《澳門日報》的報道,中國正在收緊澳門自由行政策。有看原文都知道,由於5月訪澳人士減少了5%,於是訪問了賭業人士,而所謂收緊自由行,只是「想當然」的估計而已。
至於銀聯限制簽賬之傳聞,則要讚一讚另一媒體有線電視,採訪了此因素的影響。其實這也是市場的誤解,基本上豪賭客一般都在賭場有信用戶口,或者用其他渠道運錢去澳門,經銀聯轉數的比例不多。近年市場太多誤導訊息,尤記得數年前,又是彭博資訊發放一個消息,指中移動(941)會收購和黃(013)的3G業務,結果在翌日又被《蘋果日報》踢爆。但受消息誤導的投資者,則已無從追究。
懶於求證易中招
其實消息有誤差見慣不怪,最弊是市場上不少媒體及評論員,卻懶於求證,道聽途說便照單全收,作出了誤導的評論。前日評論此事件的人很多,但又有多少人會先看一看原文的報道?更好笑的是筆者聽某電台的節目,主持不斷話《澳門日報》乃澳門官方喉舌,可信性高。筆者真的見識少,不知道《澳門日報》乃官方喉舌,而且,更不知道原來廣東省的政策要在《澳門日報》放料,而不在內地報章公佈!當然,此主持一定沒有見過此稿原文。
現今的股市確實歪風當道,投資者正是肉在砧板上,任由魚肉。作為媒體或評論員,實應克盡己任,要認真求證,不能信口雌黃。
沈振盈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沈振盈
2 : GS(14)@2012-06-30 16:22:25

我都唔知邊個成日講埋廢話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992

實戰理論:快餐股加價非穩贏

1 : GS(14)@2012-08-30 23:51:5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30/18003615
市況淡靜,今日想跟大家談論一下比較冷門的快餐股。早前兩大快餐股公佈業績,雖然表現一般,但股價皆急升,有云經濟環境差,有利快餐業,是耶非耶?查實此乃想當然的看法,從基本分析的角度,一定要看盈利、前景及行業狀況,斷不能人云亦云。
大快活(052)盈利增5.4%,大家樂(341)倒退7.9%,表現並不吸引,前者PE15倍,後者達23倍,皆屬估值過高。表面上大快活較優勝及便宜,但一直以來大家樂競爭力較高,兩者PE差距都差不多。
有評論認為,因為兩店會加價,將抵銷成本上升,毛利率下降的因素,此點暫不敢苟同。以筆者所知,通常加價初期,收益會略增,但接著下來便要看顧客人次及售賣數量,經驗告訴筆者,每次顯著加價後,銷售量會在三個月內出現下跌。
先甜後苦 銷量會跌
要查證此情況,可以香港統計處的調查報告數據作參考。最新公佈第二季食肆收入顯示,快餐店總收入為40.35億元,較去年上升8.35%,但較第一季下跌0.02%。但若以數量指數計,同比只上升3.9%,環比則下跌約1%。還有一點要留意,就是去年的第二季與第一季比較,是價量齊升的,今年卻明顯出現減退。
很多分析員,基本上只匿在研究部看數據,很少去深入瞭解所研究的股份之市場狀況,純粹紙上談兵。早前同大家分析澳門賭股已是一例,而今日所研究的快餐股,筆者曾在多年前參職其中,自然更瞭解其實際情況。
還有一點很有趣,廿年前炒快餐股,報章及大行分析員皆會參考上述的統計報告來作預測。但近年似乎已鮮見有此方面數據的報導,難道大家已遺忘了?
沈振盈
2 : barryruger(14987)@2012-08-31 02:02:59

52上年呢個時候10蚊入過一注無耐性等走鬼左, 而家已經16蚊黎緊...smiley

而家真係貴, 再比大師提下...嘻嘻嘻...低吸可期smiley
3 : GS(14)@2012-08-31 10:06:50

他是神燈,他唱衰...
4 : barryruger(14987)@2012-08-31 11:28:05

3樓提及
他是神燈,他唱衰...


oh no...20 gogogo...smil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09

職場解釋系:面試實戰

1 : GS(14)@2012-09-07 10:21:34

http://finance.sina.com.cn/chuan ... /090512801341.shtml
  文/新浪財經特約撰稿人德魯申(微博)
  面試遲到,給僱主的惡感僅次於不來(No Show)。放僱主的鴿子,一次就夠了,你通常再也不會有第二次機會。你要一直和面試官保持目光接觸。如果是多人面試你,則重點和發問的人保持目光接觸,適度觀察其他人的表情。一次好的面試,必定是雙向的交流,而不是你問我答。
  上回講到面試前五天應如何準備,這次進入重頭戲:面試當天。
  出門前檢查一下要帶齊的東西:簡歷、證件、學歷學位證書等。這些你可能已經都提供過了,但帶著也沒壞處,尤其是過第一關時,僱主有時候可能需要看一眼原件做印證。
  提前幾分鐘到達面試地點,踩過點和沒踩過,區別就在這裡。面試遲到,給僱主的惡感僅次於不來(No Show)。放僱主的鴿子,一次就夠了,你通常再也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如果真的因為自己不可控制的原因會遲到,一定要電話通知面試官並鄭重道歉。
  如果面試是在僱主的會議室進行,注意選擇一進門就能被看到的位置,那是客位。小提示:你可以暫且不落座,站著,溜躂溜躂,假裝看窗外的風景或會議室裡的裝飾,順便再過一遍面試該如何表現,都行,直到面試官進屋寒暄完畢人家請你就坐時再坐下。
  如果面試是那種審訊室格局,即面試官已經落座(或者就在他的辦公室裡),你進來後坐對面,也別那麼著急坐下去。上去跟人握個手,問個好,聊兩句,再正式開始面試。
  你要一直和面試官保持目光接觸。如果是多人面試你,則重點和發問的人保持目光接觸,適度觀察其他人的表情。
  在目光接觸這個環節上,灑家有切身體會。當年和一大幫同學參加某公司的校招聘,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進入了第二輪,就我們倆。據說原因很簡單,面試官說:「滿屋子的人,就這倆敢和我有眼神接觸,目光熱忱而堅定。」搞得我們老師很驚訝,因為灑家和這位兄弟都不是那種學習最好的學生。
  面試的基本流程
  記住:一次好的面試,必定是雙向的交流,而不是你問我答。但通常你提問的環節在後面,所以先別著急,根據最常規的流程來。這時候你寫簡歷時是否真花了功夫,立刻就能被考教出來。
  最常見的流程是:面試官根據你簡歷提供的信息,一一核對並提出問題。
  有關你此前做過的工作,最常見的問題有:
  1. 這份工作的主要職責是什麼?
  2. 你在這份工作上取得的最大成績是什麼?
  3. 你在這份工作上學到了哪些東西(技能、知識、經驗或教訓)?
  4. 你在這份工作上最大的挫折是什麼?
  5. 你為什麼離開這家公司?
  6. 你做這份工作時掙多少錢(薪資結構是怎樣的)?
  如果你跳槽比較頻繁(根據灑家的標準,不到三年就換工作,或五年換三份工作,就屬於頻繁的,要多問很多問題),更要準備好回答上述問題,而且建議你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面試官,你覺得哪種答案聽上去會比較靠譜。
  有關你的職業發展,面試官可能會問以下問題:
  1. 你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是怎樣的?
  2. 五年(甚至十年)後,你認為自己會做什麼樣的工作?
  3. 你怎麼看自己過去幾年的職業發展軌跡?
  4. 說說你的職場榜樣是誰,他(她)哪些地方是你認為最需要學習的?
  5. 你對我們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有什麼看法?
  6. 你覺得自己具有哪些獨特資源或優勢可以在這個行業裡有所作為(出人頭地)?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此回答起來難度非常高。如前所述,如果你身邊有經驗豐富的朋友幫你做面試綵排,一定要提前做好,對你現場的表現幫助極大。如果面試時以外語進行,你練沒練過的區別,就是能不能進入下一輪的區別。
  有關你應聘的這份工作,最常見的問題有:
  1. 你是怎麼知道這個工作機會的?
  2. 你對我們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有什麼瞭解(或評論)?
  3. 你知道我們的客戶是誰嗎?
  4. 你知道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嗎?
  5. 你對我們的競爭對手有什麼評價?
  6. 談談你對這份工作主要職責的理解,你打算怎樣做好它?
  7. 如果你獲聘,頭半年(一年)內你打算主要做什麼?
  8. 你計劃如何達成入職後第一年內的考評指標?
  9. 你最快什麼時候可以入職?
  這些問題,考教的是你做家庭作業是否到位。面試前你要是沒做過足夠的閱讀和思考,立刻就能被看出來。
  有關你個人,最常見的問題有:
  1. 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性格?
  2. 你覺得自己的溝通風格是怎樣的?
  3. 你有博客或微博嗎?
  4. 你有什麼興趣愛好?
  5. 你喜歡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
  6. 你覺得自己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7. 你覺得自己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8. 說說你的家庭。
  有關你的校園和職業教育,最常見的問題有:
  1. 你參加過哪些專業培訓?
  2. 覺得哪些培訓最有用?為什麼?
  3. 你覺得自己還需要在什麼地方加強訓練?
  接下來,是關鍵問題,要談錢了。
  1. 你現在這份工作掙多少錢(薪資結構是怎樣的)?
  2. 除了工資以外,有沒有獎金?是怎樣定的?
  3. 還有什麼其他福利?
  4. 你希望新的這份工作能掙多少錢?
  談錢的學問很大,值得另文專述(其實前面講的很多問題都值得專文詳解),在這裡給大家一些基本指導:對於過去和現有工作掙多少錢,如實相告(因為僱主有可能要求你提供工資單或合同以資證明);期望薪酬方面,如果有獵頭在中間,應該已經溝通過了(獵頭甚至會告訴你僱主的大致預算),但無論是否有中介,你自己最好瞭解一下市場平均行情,評估一下自己的價值,設定合理的目標。
  最後,面試官可能會問: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的嗎?這時候你做大量閱讀時產生的那些問題就可以派上用場了。記住:對薪資可以有適度關注,但別給人那種印象就是你只在乎錢多錢少,其他一概無所謂。灑家建議你從以下思路準備要問的問題:
  1. 有關公司的經營戰略,尤其是當公司轉型時,這個問題尤其重要,可以和面試官展開很好的討論,顯示你的思辨能力和對行業的理解;
  2. 有關公司的客戶、競爭對手、合作夥伴、監管當局等利益攸關方的變化與趨勢,以及由此對應聘公司的影響;
  3. 應聘的這份工作在公司組織架構圖中的位置,主要和哪些部門打交道;
  4. 從公司角度看,做好這份工作需要哪些資源支持;
  5. 如果沒有現成資源支持,你要白手起家建團隊、架基礎設施、還要出活(灑家本人有兩次這樣的經歷),公司的基本要求是什麼,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分別是什麼;
  6. 從公司角度看,這份工作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7. 考評這份工作業績的主要因素及各自權重;
  8. 如果有下一輪面試,是和誰、時間、地點、需要做什麼準備,本輪面試官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到這裡,面試基本結束。
  特別提醒:每一輪面試結束後,你在第一時間內應寫一封感謝信(發電郵即可,手寫的還是留給入職後與重要客戶的面試後再寫吧),發給所有參與面試的公司人員(可以酌情發給主要面試官,抄送給其他參與者)。無他,首先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人家花時間和你會面;其次小結一下討論的主要內容,提供對方關心的補充信息;第三確認下一輪面試(或簽約)的細節。
  有時候你會被明確要求面試後寫一份簡單的業務規劃(到這個地步通常說來僱主已經準備給你發《入職要約》了,但也有釣魚的),靜下心來好好寫,如果有必要,找幫你做面試綵排的朋友把把關。
  拿到《入職要約》後,仔細核對具體的職責描述、考評標準、薪資結構、入職日期等條目,對表述不清或有疑問的地方,書面提出問題,隨後電話跟進,詳細討論(如果通過獵頭,這些工作都是他們份內的事情),最終敲定。
  走到這一步,恭喜你!終於找到了心儀的好工作。好好幹,戇巴呆了您吶。
  如果談了很多輪,最後還是沒拿下,可以鬱悶,不必氣餒。復盤,分析一下每一步走得有什麼瑕疵,應如何改進。根據灑家的淺薄經驗,有更合適的候選人(例如性價比更高)是最常見的情形,有的是真的,有的是託辭。如果你表現正常,你的資料會留存在獵頭或僱主的系統中,這次不成,下次依然有機會。因此,別搞砸了關係。
  當然也有你同時拿到幾家公司《入職要約》的情況,這時候你可以參考灑家此前寫的文章,想想一份工作是否值得去做那幾大要素,想想你的排序和權重,理智決策。無論你回絕了誰,還是那句話,感謝人家瞧得上你,給你這個機會,但你決定另做選擇,對方定會理解並尊重你的決定。任何時候,都別搞砸關係 – 這關係到你在市場上的名聲,一定要愛惜。
  小結
  行文至此,灑家偽造名人名言的惡習又要發作,請諸位原諒則個。
  有分教:奧黛麗-赫本老師早就說過,「每次面試前準備時,我都帶著細緻入微的少女情懷;每次面試後,我都有一種遍閱人間滄桑的超脫,但依然心存感激。」
  格利高裡·派克老師立刻轉發了這條微博,並認為這很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4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