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聯網企業:你有「電視基因」嗎? 劉步塵

http://xueqiu.com/5296621426/25329242
就在LG、三星紛紛發力OLED這個代表下一個時代的電視的時候,本土企業圍繞智能電視發生的激烈吵鬧依舊在進行。

在這場傳統電視製造商和互聯網企業的吵鬧中,似乎互聯網企業贏得了更多的認同,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企業當屬樂視網。

不得不佩服樂視操作輿論戰的能力,把許多人對電視的固有理解進行了「顛覆」。回顧樂視的訴求,不難發現其獲得同情(原本想用「認同」二字,反覆琢磨覺得還是「同情」更準確)的秘訣,就是把「互聯網思維」的概念用在了電視身上,並給電視進行了「斷代」:別人生產的電視都是傳統電視,只有我的電視代表了未來。在樂視的話語體系裡,像三星這樣在全球彩電行業居於無可置疑主導地位的企業,也是「傳統勢力」。

給自己貼一個「唯我獨尊」的標籤,是互聯網時代年輕人的慣性思維。於是,樂視「超級電視」的概念一經推出,立馬贏得一片叫好。不少人開始認為,彩電硬件製造商(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彩電企業)已經老了,老到已經不能適應這個時代,他們的口頭禪就是「你們是舊勢力」,「你沒有互聯網基因」。如果誰有不同意見,也一併劃入「舊勢力」的範疇。

然而,自詡代表了新勢力的樂視,成功的造勢並未得到成功的市場。依據樂視官方宣傳數據推斷,自5月7日上市至9月中旬四個多月時間,樂視電視總銷量不超過5萬台,尚不足同期中國一線彩電企業銷量的1/50,這個數據不知道有沒有讓樂視尷尬。問題是:為什麼志在必得的樂視,賣得如此不堪?其實原因很簡單,當樂視痛斥彩電企業沒有互聯網基因的時候,他完全忘記了自己沒有電視的基因,沒有電視的基因卻想顛覆電視市場格局,這不啻是痴人說夢。須知:對於一台智能電視來說,它首先是一台電視,然後才是一台能上網的電視。好比一部手機,首先要確保的是通話功能,然後才是信息功能,通話和信息功能在手機上並不具有等高的位置。一個對電視理解膚淺的企業,你能想像到它對智能電視的理解有多可笑。

那種把互聯網功能置於電視功能之上的思維,是對電視理解過於膚淺。須知,雖然經過5年的市場培育及消費者啟蒙,智能電視在消費者家裡的「第一使用功能」,仍然是看電視而不是上網,消費者要上網的時候,首先選擇的是PC、平板及手機,最後才輪到電視。這也是調查顯示為什麼智能電視開機率低至30%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即使今天的智能電視功能應用已經十分豐富,操作十分便捷簡單,智能功能的應用仍然低於40%。互聯網企業的錯誤,在於把智能電視與電腦劃上了等號(比如聯想的智能電視就叫PC+),真是「無知者無畏」。動不動就「顛覆」的,更是貽笑大方。

樂視給自己規劃的盈利模式是後期收費,顯然,樂視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缺乏瞭解,在這個什麼都金貴唯獨知識產權廉價的社會,這一招堪稱臭棋。有趣的是,硬件製造商們瞅準了樂視這一軟肋猛打,9月3日上市的TCL愛奇藝TV+,海量視頻內容,宣佈「終生免費」,等於徹底截斷樂視收費財路。

止於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家進入電視領域的企業靠後期收費活得很好,靠硬件賺錢的企業卻比比皆是,靠後期收費賺錢屬於「看起來很美」,實際上很幼稚。止於目前,樂視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條路行得通。

有人說我對樂視有偏見,罵我是「最頑固的樂黑」,我想說的是,5月7日前我從來沒有注意過這個企業。之後我之所關注,完全因為這個企業說要「顛覆」中國乃至全球彩電市場格局,仔細研究我發現這個企業吹牛皮真是沒邊沒沿。顛覆,從來都是實力超群者的遊戲,對於樂視而言,它第一要做的不是顛覆而是追隨,好比郭敬明要和姚明比身高,首先得把自己的尺寸拉長。

樂視在電視上的積累為零,既沒有研發能力,更沒有製造能力,甚至沒有品牌形象、銷售渠道及售後服務,樂視做點事基本上是白手起家。那麼多研究人士不看好樂視,絕不是樂視所說的「舊勢力的利益代言人」那麼簡單,這個社會還沒有墮落到別人都是瞎子只有樂視的眼睛是雪亮的。

直白地說,樂視給我留下的印象不好,最根本的一條在於這個企業缺乏基本的誠信,幾乎所有的宣傳都被乘以2,太水。比如,某彩電企業透露,樂視推的那款60英吋超級電視,實際上是富士康搞出來的方案,曾經向彩電企業推銷,沒人願意要,結果被樂視包裝成自己成功開發。這還是次要的,關鍵在於樂視並不具備科技型企業的基本基因,科技型企業都是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甚至是低調的。這實際上意味著樂視的企業文化不健康。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中國彩電行業應該更充分地競爭,互聯網企業加入智能電視戰團未必是壞事,至少可以這個行業帶來新思維。但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個別互聯網企業進入智能電視領域,並沒有給這個行業帶來有價值的思維,而是以「麻煩製造者」的形象現身,能把水攪渾,卻不能把水澄清;不是建設者,僅僅是破壞者。一個典型的特徵是,它們一進入就開始大打價格戰,大有同歸於盡的感覺。而我們知道,只有那些核心競爭力不足的企業,才會動不動就操價格戰的屠刀,你見過國際企業動不能就打價格戰嗎?

因此,當互聯網企業動輒以「你有互聯網基因」質問彩電企業的時候,我也要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地問一聲:「你有電視基因嗎?」如果沒有,那麼你顛覆電視市場格局的信心來自哪裡?

我想說的是,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做什麼。在煤老闆都能搖身一變成為紳士的今天,動不動就「你出身不好」的思維,到了該丟進垃圾箱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09

警惕:「粉絲」模式不適用於家電 劉步塵

http://xueqiu.com/5296621426/28805493
2014年以來,家電企業紛紛加速智能化轉型,至今不斷有企業宣佈已成為互聯網企業。

但是,來自市場層面的響應並不令人樂觀。研究機構數據顯示,白色智能家電銷售佔比至今不到2%,預計年內不會超過5%,未來三年最多20%。當然,我們也可以解釋為,智能市場的培育需要一個過程。

智能化轉型這個大方向毋庸置疑。但是,稍一留意便不難發現,家電企業關於未來智能化生活場景的描述,基本上屬於鸚鵡學舌人云亦云,鮮有獨到的產業見解,互聯網精髓沒學到,反把自己弄丟了。

這說明,中國家電企業尚未形成成熟的產業主張與產業判斷,盲目跟風的「拿來主義」居多。

失去自己,這是轉型期企業最容易犯的錯誤。這樣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有的企業還沒有搞明白智能化是怎麼回事,甚至一款像樣的產品都沒發佈,就忙不迭地宣佈自己已經轉型成功。

在我看來,中國家電企業再怎麼轉型本質上還是家電企業,不可能成為原始意義上的互聯網企業。對於家電企業來說,其存在的根本價值在於製造出好的產品,以及為此目的架構的研發優勢。失去這一點,家電企業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有一天某企業真的變得連自己都不認識了,這個企業恐怕離玩完不遠了。

我不是要否定智能化轉型這個方向,實際上,我是家電智能化轉型的堅定支持者。我擔心的是,家電企業一味照搬照抄互聯網和手機企業做法,有可能誤入歧途萬劫不復。比如,近來不斷有家電企業宣佈建立粉絲社區,完全沒有意識到粉絲社區模式並不適合家電企業——這是由家電和手機不同的屬性決定的。

實際上,家電行業也沒有雷軍那樣對年輕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領袖型人物。

首先,家電產品不可能有太多的粉絲。止於目前,家電企業及領導人的微博粉絲數一般在幾十萬至300萬之間,這裡面有多少公關公司代購的殭屍粉就不好說了,我估計有價值的粉絲一般不超過20%。

在許多家電企業的觀念裡,「粉絲=追星族」,以為只要成為粉絲就一定對企業忠誠,殊不知,對於年輕網民來說,這完全是兩碼事。關注A企業並成為其粉絲,絕不等於不可以關注A企業的對手B、C、D、E、F、G、H……,對於年輕人來說,添加「關注」不過是一個點擊鼠標的動作而已。追星族不同,他們甚至願意為心目中的明星殉情。因此,粉絲與追星族的最大區別,在於忠誠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你絕不能用追星族的標準要求粉絲。

即使同為粉絲,家電企業的粉絲也無法和手機企業的粉絲媲美,手機企業的粉絲顯然要忠誠得多。這一點,同樣緣於家電和手機的產品屬性不同。

手機是什麼?個人移動信息終端;家電是什麼?放在家裡使用的電器產品。因此,手機和家電對於人來說,天然存在親疏、遠近之差異。一個人可以一天不使用家電(包括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電飯煲等等),但是很難做到一天不使用手機(雖然天天使用未必是好事)。手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必修課,而家電則有選修課的意味。

手機首先是一個信息產品,其次可以自由地使用;而家電(電視除外)產品基本上是功能性產品,只能在固定地點使用。人們對信息與自由的追逐,天然擁有強烈性;比較之下,人們對功能產品追逐的願望要弱得多,比如很少有人非冰鎮啤酒不喝,這實際上意味著有冰箱更好,沒有也無大的妨礙。據說,坐監對人最大的折磨,不是監獄裡的飯不好吃,而是身心不自由帶來的痛苦。人們對手機的瞭解與感受,普遍比對家電的瞭解與感受強烈,因此,手機粉絲能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建議,尤其是那些鐵桿粉絲、發燒友;但是,人們對家電的用心和瞭解要差得多,能對自家的電器產品說得頭頭是道的人很少。

實際上,這也是為什麼雷軍的粉絲數遠超家電老闆粉絲數的原因。

很少有人願意將自己使用家電產品的感受認真地表達出來,而且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廠家甚至很忌諱消費者對他們表達不滿甚至建議,它們的公關公司也會投其所好地將建議視為負面信息給予刪帖。消費者與家電廠家的信息互動(售後服務時候除外)長期處於隔絕狀態,即使到了今天,這種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性改變。在小米,和用戶溝通的是研發人員(包括雷軍本人);在家電企業,和消費者溝通的除了維修人員就是公關公司。

其次,家電的粉絲價值要打折扣。當越來越多年輕人說「已經幾年不看電視」的時候,你不難想像看電視的還剩下哪些人。事實上,彩電企業對此有清醒的認識,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直言不諱地說,「人們正在不斷遠離電視,這是一個不可置辯的事實」。年輕幹嘛去了?要麼在工作,要麼在擺弄手機、平板、筆記本。他們對家電的興趣完全與對手機、筆記本的興趣不可同日而語,你能指望一群沒有興趣的人給出有價值的建議、意見嗎?

粉絲的價值不在於創新產品,而在於完善產品。可笑的是,粉絲卻被家電企業想當然地賦予了兩大使命:產品購買者和創新推動者。首先,粉絲和產品購買者完全不搭界,以為點了「關注」就成了潛在的產品購買者是幻想。我上面已經說過,粉絲是「博愛」的,絕不可能「從一而終」,誰見過一個人家裡的電器都是同一個品牌的?其次,粉絲對家電的理解遠遜於對手機的理解,因為家電離他們的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都比手機遠,你怎麼能指望他們對一件不願意用心的產品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建議?

顯然,這些問題家電企業都沒想明白,一窩蜂地開設粉絲社區是一種從眾心理,是對產業缺乏獨立判斷的表現。

我特別想說的是:就創新而言,粉絲對於企業價值不大,粉絲的價值在於完善產品而非創新產品。喬布斯發明iphone,從來沒有聽取任何一個粉絲的意見,他甚至反對開展用戶調查。在他看來,革命性產品從來都是天才創造的,而不是一幫熱心粉絲攢出來的。實際上,對於大多數粉絲來說,他們是家電的外行,把希望寄託在外行身上只能說企業不具備真正研發能力。這是為什麼包括蘋果、三星在內的國際企業對粉絲重視程度遠低於中國企業的原因。實際上,即使在中國,也有人對粉絲經濟保持了足夠的冷靜,華為領導人任正非就認為,互聯網對企業沒有想像的那麼重要。

粉絲社區、粉絲經濟,並非天然適用於家電企業,對於互聯網狂熱中的白色家電企業,我想潑點冷水給大家:智能化轉型的方向固然沒有錯,但不意味著盲目跟風抄襲互聯網企業的做法,家電行業有自己的特點,對此,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產業判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215

誰阻擋了樂視「顛覆」的步伐? 劉步塵

http://xueqiu.com/5296621426/30217208
7月14日,樂視發佈官稿《樂視生態開啟全球化顛覆之旅》,稱樂視已經設立美國分公司,正式實施國際化。

7月初,有網友私信給我,說樂視電視上市一年了,該總結總結了。實際上,自樂視電視上市,我沒少說及這個品牌,但小結式的文章我從沒寫過,我一直提醒自己再觀察觀察。

現在,我認為是時候給樂視小結一下了。不過,我文中表達的觀點或許會出乎不少人意料,不論挺樂視的還是貶樂視的。

我寫此文只有一個原則:尊重客觀事實,拒絕任何偏見。

如果今天還有人質疑樂視電視的盈利模式,我認為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無知,一種是偏見。

樂視創造的「軟件+硬件」新彩電盈利模式,已經對彩電企業長期以來的硬件銷售盈利模式帶來實實在在的衝擊,雖然這種模式至今並未給樂視帶來它期待的盈利,但是模式顯現出的張力,大家都看到了,即使彩電企業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越來越多跡象表明,始自2013年的彩電行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與樂視創造的新盈利模式息息相關,而不是某些人所稱的因為「節能補貼」政策退出。

這實際上意味著,只要樂視還存在,未來彩電企業盈利能力能否止跌回升,仍然是個未知數。現在看,樂視未來繼續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雖然國家廣電總局關於機頂盒的管理規定,對樂視這類企業是個考驗,但不足以致命。

實際上,即使樂視不幸倒下,還有小米,小米模式本質上和樂視一樣,小米所欠缺的,只是背後沒有一個小米視頻網站而已。

自2013年7月初上市至今,樂視電視較大力度的降價已經發生三次,其40吋電視已經從上市時的1999(需要外加一年服務費490,合計2489元)降至999元(需要外加兩年服務費980元,合計1979元),未來會不會繼續降價?我認為可能性很大。我傾向認為,樂視的終極目標是硬件免費,即電視白送,當然,前提條件可能是你需要一次性支付三至四年的服務費約1470—1960元。

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彩電企業該怎麼辦?

當然,天不會塌下來,但是,免費送機對消費者的心理衝擊將十分巨大,未必能讓樂視彩電出現爆炸式增長,確有可能抑制彩電企業的產品銷售。這對於彩電企業來說,是可怕的。

我傾向認為,目前樂視一再刷新其電視價格底線,有向免費逐步靠攏的意思。

實際上,樂視非常清楚,僅僅降價是很難讓它得到它想要的結果的,樂視夢寐以求的「顛覆」,是一個近在眼前卻搆不著的蘋果。而硬件免費則不然,「顛覆」的概率將大大提高。

這,就是目前彩電企業的生存環境。

遺憾的是,面對樂視咄咄逼人的威脅,中國的彩電企業們並未能組織起像樣的反攻;相反,踩著樂視的節拍起舞成為一種時髦,直接導致彩電企業盈利能力一降再降。人們有理由擔心,2014年彩電企業的收成,有可能比2013年更為嚴峻——不僅銷量負增長,利潤也有可能進一步下降。實際上,從今年上半年彩電企業財報來看,這種跡象正在發生。

這正是樂視想要的。樂視的終極目的是「顛覆」中國彩電既有格局。在未實現這個大目標之前,樂視的一期目標是:先把彩電企業拖下水,讓其虧損或大幅降低盈利能力。

以此觀之,應該說樂視的第一階段目標已經實現。

這就是樂視為什麼敢說「傳統彩電企業死到臨頭還不自知」的底氣所在。

說實事求是講,樂視這個企業給我留下的印象並不好,大家可能已從我關於樂視的文章中感覺到這一點。即使今天,我對這個企業本身的看法並無改變。我這麼說,好像與上面所述有點矛盾,實際上非也。我對樂視模式從來不曾懷疑,有一個認識逐步完善的過程,我對樂視的批評,指向這個企業缺乏誠信以及亂誇海口。樂視到底做了什麼不誠信的事情,無需我列舉,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我對企業不誠信向來深惡痛絕,在我看來,中國企業與國際企業的最大差距,就在於缺乏誠信,價值取向格局較低。從全球看,沒有任何一家企業不講誠信還能成功,全世界沒有一個這樣的例子,尤其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中國企業必須對企業文化進行全面改造,包括樂視。

站在風口的不一定都能飛起來,還有可能被摔死。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空調行業毛利率比較高,但是同是空調企業,2013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收1200億元、盈利108億元,志高控股卻是營收94億元、盈利只有2.14億元;營收後者只有前者的1/13,利潤只有前者的1/50,這就是「有同行,無同利」。什麼導致了結果差別如此之大?是企業本身的不同。

這些年,我對海爾這個企業沒少批評,與樂視相似,海爾企業的最大危機在於缺乏誠信,先吹大一個泡泡,然後極力維護這個泡泡不讓破裂。

具體而言,我認為樂視存在三大短板:

首先是產品短板。我不知那些被樂視忽悠的五體投地的人,是否思考過如下問題:為什麼樂視如此「優秀」,銷量卻始終上不去?也許有人說,樂視賣得很好啊,你看,自2013年7月上市至今,銷量已經破100萬台。如果我告訴你,中國主流彩電企業在這個時間段的銷量都在1200萬台以上,你還會認為樂視賣得好嗎?

自去年上市至今,我全程關注了樂視電視的每一個動作,一年多的時間讓我有一個最大的發現,那就是和主流彩電品牌相比,樂視的產品的確不行。

和主流品牌的產品相比,樂視電視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工業設計落後。通俗地講,就是樂視電視看起來不上檔次。目前,主流彩電產品基本上都是極窄邊框、無邊框,樂視電視邊框寬度均在一釐米以上,這是彩電企業三年前的水平。

二是精細工藝落後。直白地講,就是樂視電視經不住細看。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打個比方,進口車和國產車的區別之一,就是國產車引擎蓋的縫隙比進口車要大得多。

三是樂視電視使用的材料基本上是B級材質。而主流彩電企業中高端品牌使用的都是A級材質。

以上是樂視電視工業設計方面的不足。

其次是品牌短板。這方面,樂視的差距更明顯。作為一個新生代品牌,樂視在電視行業的積澱還很薄弱,談不上品牌美譽度,更談不上忠誠度。實際上,樂視品牌的最大問題還不是知名度,而是品牌基因出了問題,樂視一開始就將自己置於「廉價產品」的位置上,從而讓品牌附加值變成了零。這對中高端消費者來說完全失去了吸引力,誰願意花錢買一個不上檔次的品牌放在自家客廳最顯眼的位置?當然,這不是樂視一家企業的問題,「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始終難以實現大的突破,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品牌形象上不去。作為一個新生代品牌,樂視一開始就將自己置於低端品牌的位置上,是極大的失策,是缺乏品牌遠見的表現。

再就是企業文化短板。如果我要問賈布斯「樂視的企業文化是什麼」,我估計他十有八九會張口結舌。當然,沒有企業文化的規劃不等於沒有企業文化,有企業文化也不等於有檔次。樂視一開始就將自己置於「顛覆者」位置,不僅顯得不自量力,而且成為所有彩電企業的敵人。任正非說,「那些口口聲聲要顛覆別人的人,最後都被顛覆了」,我不知道這話是不是針對樂視說的。在這方面,樂視應該虛心向特斯拉學習,作為傳統內燃機車實際上的顛覆者,特斯拉從來都不使用「顛覆者」這個概念,這才是大智慧。

什麼原因導致樂視電視產品難上檔次?主要因為樂視自己沒有生產能力,產品全部委託生產,下單量又比較小,代工商不可能拿出更多資源致力於其產品質量的提升。假如樂視一年的委託下單量是500萬台,那情況將大不一樣。也有人說代工容易出產品質量問題,我倒不認為是這樣,關鍵在於生產管理和質量約定,蘋果的產品基本上都是代工的,也沒出現大面積的質量問題。

還有一個原因必須特別指出,為確保價格更低而又不至於虧損太多,電商企業往往給代工商設定一個最高價,不能突破這個最高價,如確保產品品質而這個最高價代工商可能無利可圖,於是,代工商不得不轉而使用低端材料和元器件,這是為什麼「電商品牌幾乎等於低端產品」的原因——在電商行業,這幾乎是個公開的秘密。

樂視給自己的電視設定了盈利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將彩電行業平均價格拉低,置彩電企業少盈利甚至虧損境地,這個階段性目標已基本實現。第二步,實現自我盈利,這個什麼時候到來還不確定。目前的樂視,處於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間。

實際上,樂視內心也很矛盾,並不像它刻意對外傳遞的那樣信心十足。因為產品競爭力較弱,樂視不得不通過降價刺激銷量,這麼一來又可能加大自身虧損。也不盡然,因為降價能刺激銷量,而存量的增加反過來可以提高廣告要價,以及增加服務費及平台收入。樂視要做的,實際上就是在銷量和減虧之間儘可能地做好平衡。總體看,樂視還是傾向於降價促銷,正像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說的,互聯網企業沒有500萬台智能電視的存量,是不可能實現盈利的。對於樂視來說,沒有什麼比盡快增加電視機社會存量更重要的了,因此,樂視還需要繼續承受幾年的虧損。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樂視確有其競爭優勢,那就是新模式讓樂視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但是,產品、品牌及企業文化的短板又反過來制約了樂視的進一步發展。怎麼辦?解鈴還須繫鈴人,樂視必須盡快轉變產品觀念、品牌觀念,切勿為一時之得而失去長遠,這個比較考驗賈布斯的戰略智慧。

一旦樂視把這上述三個短板補齊,樂視將是不可戰勝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3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