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嘉誠和他孵化的那些創業公司

http://www.iheima.com/thread-6929-1-1.html
5月19日起的一週,李嘉誠基金會在全球範圍甄選出其投資的七個科技創業項目,以「科技夾子」為題先在北京公開亮相,後赴西安、蘇州、廣州等城市巡展,意在為這些「李嘉誠門下」的科技創業企業進軍中國市場鋪路。

李嘉誠基金會成立於1980年,「超人」視之為「第三個兒子」,並將三分之一資產投入其中。


「世上不少重新定義、重新改造、重新想像、重釐層次在進行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置身在科技大機遇的無限可能中,更是不亦說乎。」李嘉誠基金會董事、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創始人周凱旋在推介會上代為轉達李嘉誠的書面致辭,呼籲人們參與、互動、締造未來。


「李門」創業公司中國行


在高科技領域,以色列是可被美國同行視為勁敵的所在。李嘉誠近年頻頻透過旗下維港投資涉獵以色列初創企業,這其中就有後來被谷歌收入囊中的導航軟件公司位智(Waze),以及移動設備應用開發商Onavo。


此次參與中國巡展的均為維港投資所投資的企業。維港投資由周凱旋及其長期商業夥伴張培薇創辦於2002年,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尋找、識別各種實際有效的服務和技術。七家參展的高科技創業公司有四家來自以色列,其他三家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和西班牙;研發技術分屬農業、生物工程、醫療、能源、環境治理、大數據等領域,商業前景廣闊;員工數目普遍不超過30人,創始人年齡在30歲上下,年輕有為。


活動主辦方除了李嘉誠基金會,還有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直屬的中國經濟年鑑社、國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地的推介活動備受當地政府歡迎。與具有政府背景的機構聯動推介科技項目,可為創業公司儘早落地中國鋪路,這正是李嘉誠基金會的優勢。
據國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介紹,活動起源於國研中心副主任韓俊在以色列的一次考察活動。韓俊參觀了李嘉誠基金會投資的研發育種技術的凱伊瑪(Kaiima)公司,其技術可令小麥增產30%以上。


「韓俊對這個數據有些懷疑,他冒著酷暑在田地裡一粒一粒地數麥穗,得到確切的數字之後,才相信了這個結論。」李明說,韓俊回國後即撰寫報告遞呈國務院,希望將技術引入中國。自此,國研中心也與李嘉誠基金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獲知基金會投資諸多創新項目後,更產生了「將這些項目介紹到國內」的想法,兩家機構一拍即合。


投資全球化科技的未來,不能忽略中國這一龐大市場。此番巡展中,創始人們都期待新技術儘早順利進入、拓展中國市場。儘管對他們來說,中國是個陌生的國度,其中兩人就告訴財新記者,此行是第一次到中國內地,行程雖滿,但感覺新鮮。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探索外資研發機構參與中國科技計劃實施的新機制和新途徑,亦即通過搭建跨國技術轉移平台,助力企業鏈接全球資源和市場,促進世界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產業化、中國化;另一方面也意在探索市場化導向機制,即以市場方式配置科技資源,令其發揮更大效能。


不過,外資科技進場,如何與當地政府、企業等的現有生態和諧共處、攜手共進,減少不可預期的阻力,是這些創業公司必須思考的問題。新星云集,誰能在中國成長為下一個科技大腕?本土化商業模式料為未來發展的關鍵。


生物與醫學


對備受糧食問題困擾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成立於2007年的以色列公司凱伊瑪是個福音。該公司主力研發生物科技和育種技術,其最核心技術——倍體強化(Enhanced Ploidy,下稱EP),可大幅增加農作物產量。


Kaiima的希伯來詞意為「可持續的、長久的」。「這個詞的含義與我們的理念相一致:發展一種可持續的農業技術,這和目前已有廣泛應用的技術很不一樣。」凱伊瑪CEO多倫·蓋爾(Doron Gal)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解釋道。


2011年完成第二輪融資後,凱伊瑪明確了全球發展戰略,在尋找新一輪投資者時開始將目光投向全球化投資機構,擁有中國背景和資源的維港投資進入視線。蓋爾向財新記者介紹,最初維港投資表現得更為積極,因為當時公司並不缺乏追求者,不過隨著接觸的增加,雙方均認為找到了合適的夥伴。


2013年9月,凱伊瑪完成總額為6000萬美元的第三輪募資,投資機構除了維港投資,還包括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以及以色列投資公司英飛尼迪集團(Infinity Group)。公司現有114名員工,其中92名在以色列。2014年,凱伊瑪成立了中國子公司。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指出,到2050年前,全球糧食生產需在目前基礎上增加70%,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這是凱伊瑪發展的機遇,蓋爾十分自信地認定,目前世界範圍內,在提高量產方面,EP技術是最先進的,也非常安全。EP技術模仿的是植物自然進化過程。在應對環境壓力時,植物通過染色體加倍,進化成更強大個體,這在植物界相當普遍,比如小麥本是兩倍體植物,經過上萬年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最終成為六倍體。


多倍體作物可以在乾旱、高溫、病害等苛刻環境下獲得更高的產量。EP的技術與自然進化機制一模一樣,不同的是,EP加速了進化過程。「生物科學領域有很多不確定性,用數字量化產量的提高非常複雜,」蓋爾說,「我們的目標是可以把產量提高10%-30%。」
因為EP的自然演化屬性,與轉基因技術有著本質的區別。據凱伊瑪中國公司CEO矯樹凱介紹,EP技術和轉基因技術主要有兩點不同,第一,針對某一具體的性狀,轉基因技術是一段基因直接切入,在抗蟲抗病上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到目前為止,轉基因技術還沒有在直接增產糧食上取得任何突破;第二個不同是EP技術沒有引進任何外來的基因,因此不會引起公眾的恐慌。在推廣過程當中,不用經過複雜的基因安全證書認證等,在應用上比較便捷。

在矯樹凱看來,凱伊瑪的EP技術最強大的地方在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讓強者更強」,不同公司的不同品種,只要利用EP技術,都會在現有品種上得到提高。正因如此,凱伊瑪跟幾乎所有的大育種公司和機構都有合作,比如拜耳、國際水稻研究所。
「我們跟大公司的合作大於競爭,凱伊瑪負責利用EP技術加強他們的種子,幫助他們培育更好的品種。大公司可帶著凱伊瑪先進的技術,更快地走進農地。」蓋爾同時強調,凱伊瑪的技術已經積累了12年,建立了很高的壁壘。

向第三方合作公司提供EP技術並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是目前凱伊瑪的盈利方式。未來,通過EP技術培育的農作物品種走向市場後,凱伊瑪會評估EP帶來的增產價值,這部分價值將在種植者、種子公司和凱伊瑪三方中按一定比例進行分配。由於技術投入非常巨大,目前凱伊瑪還沒有盈利,蓋爾預估,凱伊瑪可以在2016年實現淨利潤。


凱伊瑪非常重視中國的業務發展,矯樹凱介紹,凱伊瑪會根據中國行業政策設計不同的商業模式。例如,目前各大公司在玉米育種方面較成熟,凱伊瑪會參考他們的模式,與中方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生產、經營;在小麥育種方面,政府投資成立一個項目,中方有承擔單位,凱伊瑪與承擔單位合作提供技術,雙方共同研發新品種。


另一家關注食物未來的公司更為具象——專門製造人造雞蛋。在美國硅谷眾多創業公司中,Hampton Creek食品公司著實算個異類。當其他人都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熱門概念上大做文章時,該公司創始人喬什·蒂特裡克(Josh Tetrick)卻帶領麾下的植物學家、生物化學家、食品科學家等專業人士,研製「人造雞蛋」,研究如何在上千種植物中提取需要的蛋白質。


在傳統禽蛋產業中,一顆雞蛋的誕生過程,實則是以工業化生產方式轉換食物能量的過程。蒂特裡克認為,傳統產業不僅飼養方式不人道,從能量轉換角度來看也十分低效,其間的碳排放更是令生態環境難以承受。他致力於用豆類植物蛋白研製雞蛋替代品,現已成功混合加拿大產青豆、南亞大豆等12種未經基因改造的植物,研製出味道、營養價值、膠質特性與雞蛋基本無異的植物蛋白替代品——不含膽固醇,保存時間更長,成本比真雞蛋少近一半。


這一創新理念贏來投資者青睞。早在李嘉誠之前,Hampton Creek公司已獲比爾·蓋茨及PayPal創始人彼得·蒂爾注資。今年2月,公司成功攬下維港投資領銜的2300萬美元B輪天使融資,此輪的投資者還包括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旗下的雨云創投(AME Cloud Ventures)、科斯拉創投(Khosla Ventures)以及對沖基金大鱷湯姆·斯太爾(Tom Steyer)。


2013年9月,Hampton Creek推出以類雞蛋為主要成分的蛋黃醬產品「就是蛋黃醬」(Just Mayo),正式進軍食品市場。該產品已於全美Costco、沃爾瑪等大型超市上架。


蒂特裡克向財新記者透露,也在籌劃將蛋替代品引進中國,而李嘉誠的投資恰可助力其步入這個雞蛋消費超過全球三分之一的龐大市場。「中國非常依賴禽蛋類製品,而且曾是禽流感發源地,這些都是Hampton Creek進軍中國市場的機遇。」他說。


人體除日常所需食物之外,醫學檢查也屬必要。來自以色列的公司Medial Research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常規血檢資料,提供低成本的癌症篩查技術。


公司創始人兼CEO歐瑞·格瓦(Ori Geva)介紹,他們的技術可通過蒐集包括血常規化驗的大量電子病曆數據,對潛在患病人口進行早期檢測,並篩查出癌症高危人群。由於血液檢測費用較低,使用其專利技術算法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可大大減少癌症篩查成本。


癌症篩檢可在早期發現癌症,然而現有多數癌症篩查技術飽受詬病,常見的醫學影像檢測、大腸鏡和活體細胞取樣等技術缺點不少,如過程繁瑣、成本過高、對身體有一定傷害,令許多潛在癌症患者望而卻步。另一面,準確率也堪憂。美國《家庭醫藥年刊》的一項學術報告表明,在14次癌症綜合篩查監測中,至少1次誤診的概率平均可達50%左右,而錯誤的癌症「死亡通知書」無疑對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壓力。


「如果能借助大量既有的血檢數據,利用尖端數據分析技術,癌症篩檢可以變得更簡單、更低成本。」格瓦說。


Medial Research現已推出的一個數據平台,專門篩查直腸結腸癌。該項目通過與大型醫療機構合作,獲取大量現有的常規血檢資料,然後利用算法分析,為每個個體得出直腸結腸癌的風險評分。格瓦表示正著手將這套體係引入中國,已開始在中國大型醫療機構和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中尋找合作者。


在全球五種流行腫瘤疾病中,中國的肺癌、食道癌患者死亡率高居全球首位。格瓦透露,將會針對中國多發的肺癌和胃癌改進模型。


綠色科技

前述三家公司關注人體本身所需,另有三家直指生活環境改善。

2013年末,李嘉誠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曾展示一隻納米LED燈泡,報導發表後即引發「李嘉誠效應」,產品銷售劇增,LED照明概念股瞬間猛飆。


研發這款高能效燈泡的,是由三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80後」畢業生創辦的Nanoleaf,故事的開頭可溯至2009年,三人在畢業數年後重聚,欲在綠色能源領域有所作為。


目前,全球LED照明產業仍處發展初期。受限於散熱能力,市場上能替代功率75瓦或100瓦白熾燈泡的LED燈產品不多。以能耗、壽命、環保等維度論,Nanoleaf生產的LED燈泡都屬其中佼佼者。31歲的創始人閆思成(Christian Yan)介紹道,功率12瓦的Nanoleaf燈泡,即可發出與100瓦普通白熾燈相當的亮度;能源損耗可控制至5%,遠低於普通白熾燈20%的能耗;使用壽命更可達3萬小時之久。通電過程中,Nanoleaf燈泡可自動調節電流輸出,維持60-70攝氏度的安全恆溫,減少熱損耗。此外,Nanoleaf燈泡設計別具特色,是由可摺疊的印製電路板組合而成,可供刻印各色圖案。


早期的批量生產所需資金,Nanoleaf主要從眾籌網站籌得。里程碑式拐點發生在近半年,Nanoleaf獲得維港投資及凱鵬華盈(KPCB)的共同投資。「這是新的一大步⋯⋯我們現在擁有充足的資源可加大研發力度,並數以倍計地擴張生產規模。」Nanoleaf官方博客如此寫道。


雖說科技含量與藝術品位俱佳,但造價著實不菲,Nanoleaf燈泡目前最低售價35美元。顯然,進入尋常百姓家還要走很長一段路。今年春節前Nanoleaf進駐深圳,眼下重任之一是建設位於東莞的全自動化生產線。Nanoleaf希望,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全自動化生產線的建成,生產成本可以降低。

Nanoleaf寫在官網上的宏偉目標是「以我們的創新徹底改變照明產業,照亮世界的同時保護好地球」。未來他們還打算生產無需調光器即可調節亮度的燈,佈局商用照明和家電自動化。

節能之外,環保的另一重點是減污:處理已有污染、減少新增污染——前者的代表有研發廢水生物處理技術的NanoSpun公司,後者代表是Tipa公司——研發生產百分百生物可分解的物料包裝,這兩家公司也都來自以色列。

Nano意指「納米」,Spun譯為「紡織」,二詞的組合指向NanoSpun公司的技術精髓:利用微納尺度的多孔纖維材料,增強特定的生物過程。他們希望以靜電紡絲(electrospinning)技術製備微納纖維,推動智能纖維的發展。

作為高效的水處理技術之一,膜技術廣泛應用於海水淡化、給水處理、污水處理等領域。而靜電紡絲技術可連續製備直徑短至幾納米的纖維,因其直徑小、孔多、比表面積(指單位質量物料所具有的總面積)大,去除雜質高效,被普遍認為是一種質量頗佳的膜材料。

NanoSpun在推介會上介紹的廢水生物處理產品是他們首批推出的產品,借助納米科技,以生物方式處理水、廢水和溢油。

據其官網介紹,水及污水處理產品的關鍵技術,是在智能雙層中空纖維的多孔淨化面料中,有效裝載生物活性元素。公司創始人兼CEO歐哈德(Ohad Ben Dror)在推介會上說,NanoSpun的產品可以做到幾近完全沒有能耗。

NanoSpun最初的技術靈感起源於與美國麻省理工齊名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團隊成員也多來自此校。NanoSpun的產品線,現已拓至智能包裝、紡織物和醫療器械,其技術可為眾多產業提供不同納米結構的應用產品。

第三家綠色科技公司Tipa的創始人達芙娜·尼森鮑姆(Daphna Nissenbaum),是推介會上惟一的女性創始人。在以色列聚焦突破性創新的新聞網站Nocamels.com5月12日一篇報導中,達芙娜被列為國內科技界十大女性領軍人物之一。

公司名Tipa,在希伯來文中意指「水滴」,其主力產品是百分之百生物可降解的物料包裝,180天內可完全自然分解。突破性的生物高聚物(biopolymer)技術,使產品兼具極佳保濕保鮮性、透明度及拉伸力,幾近傳統食品包裝塑料,可應用於脫水、新鮮、冷藏、冷凍食品。

大數據畫出另一張臉

在這個社交媒體滿天飛的時代,人們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歷:當需要在現實世界中與陌生人見面,不管是職業面試、尋找驢友抑或被迫相親時,人們都會偷偷搜索一下對方的主頁、微博賬號或瀏覽一下微信朋友圈,以獲得初步瞭解,尋找最初的信任憑據。個人和企業在社交媒體上呈現的自我,也似乎成了這個陌生人世界中建立互信和聲譽的依據。

Traity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將個人或者企業在社交媒體上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建立一個標準化的信譽檔案平台。具體來說,Traity通過抓取每個人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Linkedin)上的履歷、行為模式及言論,同時還包括交易網站(eBay、Amazon)上的交易記錄,通過大數據整合,勾勒出一副巨大的「個性考察圖」,試圖將每個個體的信譽、優缺點進行量化,讓參與者更認清自己,同時瞭解別人。

「我們想建立這樣一個世界:人人互信,即使未曾謀面,也不會有隔閡。」Traity的創始人胡安(Juan Cartagena)表示。

這家總部位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創業公司借助了當今互聯網界兩個最炙手可熱的概念:大數據和線上名譽管理(ORM)。在互聯網時代,線上的名譽已經成為個人和企業的「另一張臉」,人們往往通過搜索一位陌生人或者一家企業在線上所呈現的形象,以獲得最初印象。這些谷歌搜索頁面中所呈現的信息可能意味著一個潛在的職業機會,一次購買決定甚至一樁商業合同。

Traity通過提供用戶線上名譽的標準化評估,以量化直觀的方式呈現用戶的線上名譽,並成為線上人際互信的通行證。這一平台可以在企業招聘、個人財務風險及企業線上營銷等領域得以運用。Traity目前已經擁有超過80萬登記用戶,並獲得了包括維港投資、貝塔斯曼集團等的首輪投資。

Traity期望幫助中國企業在人力資源和財務等方面建立信譽參考體系,並尋找大數據及社交媒體合作夥伴,在保險、個人信用等領域有所作為。

記者 林金冰 田淑娟 南皓 實習記者 楊剛

來源:財新網

財新實習記者劉虹岑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58

李嘉誠孵化器

2014-05-26  NCW
 
 

 

香港首富縱橫創業大潮,投資全球科技未來,七家高科技公司齊來中國巡展。哪個會成為下一個Facebook?

◎ 財新記者 林金冰 田淑娟 王歆慈 實習記者 楊剛 文儘管年屆85歲,香港首富李嘉誠近年熱心投資科技最前沿,舉手投足都備受矚目。

5月19日起的一週,李嘉誠基金會在全球範圍甄選出其投資的七個科技創業項目,以「科技夾子」為題先在北京公開亮相,後赴西安、蘇州、廣州等城市巡展,意在為這些 「李嘉誠門下」的科技創業企業進軍中國市場鋪路。

李嘉誠基金會成立於1980年, 「超人」視之為 「第三個兒子」 ,並將三分之一資產投入其中。

「世上不少重新定義、重新改造、重新想像、重釐層次在進行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置身在科技大機遇的無限可能中,更是不亦說乎。 」李嘉誠基金會董事、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創始人周凱旋在推介會上代為轉達李嘉誠的書面致辭,呼籲人們參與、互動、締造未來。

「李門」 創業公司中國行在高科技領域,以色列是可被美國同行視為勁敵的所在。李嘉誠近年頻頻透過旗下維港投資涉獵以色列初創企業,這其中就有後來被穀歌收入囊中的導航軟件公司位智(Waze) ,以及移動設備應用開發商Onavo。

此次參與中國巡展的均為維港投資所投資的企業。維港投資由周凱旋及其長期商業夥伴張培薇創辦於2002年,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尋找、識別各種實際有效的服務和技術。七家參展的高科技創業公司有四家來自以色列,其他三家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和西班牙;研發技術分屬農業、生物工程、醫療、能源、環境治理、大數據等領域,商業前景廣闊;員工數目普遍不超過30人,創始人年齡在30歲上下,年輕有為。

活動主辦方除了李嘉誠基金會,還有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直屬的中國經濟年鑑社、國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地的推介活動備受當地政府歡迎。

與具有政府背景的機構聯動推介科技項目,可為創業公司儘早落地中國鋪路,這正是李嘉誠基金會的優勢。

據國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介紹,活動起源於國研中心副主任韓俊在以色列的一次考察活動。韓俊參觀了李嘉誠基金會投資的研發育種技術的凱伊瑪(Kaiima)公司,其技術可令小麥增產30%以上。

「韓俊對這個數據有些懷疑,他冒著酷暑在田地裡一粒一粒地數麥穗,得到確切的數字之後,才相信了這個結論。 」李明說,韓俊回國後即撰寫報告遞呈國務院,希望將技術引入中國。自此,國研中心也與李嘉誠基金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獲知基金會投資諸多創新項目後,更產生了「將這些項目介紹到國內」的想法,兩家機構一拍即合。

投資全球化科技的未來,不能忽略中國這一龐大市場。此番巡展中,創始人們都期待新技術儘早順利進入、拓展中國市場。儘管對他們來說,中國是個陌生的國度,其中兩人就告訴財新記者,此行是第一次到中國內地,行程雖滿,但感覺新鮮。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探索外資研發機構參與中國科技計劃實施的新機制和新途徑,亦即通過搭建跨國技術轉移平台,助力企業鏈接全球資源和市場,促進世界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產業化、中國化;另一方面也意在探索市場化導向機制,即以市場方式配置科技資源,令其發揮更大效能。

不過,外資科技進場,如何與當地政府、企業等的現有生態和諧共處、攜手共進,減少不可預期的阻力,是這些創業公司必須思考的問題。新星雲集,誰能在中國成長為下一個科技大腕?本土化商業模式料為未來發展的關鍵。

生物與醫學

對備受糧食問題困擾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成立於2007年的以色列公司凱伊瑪是個福音。該公司主力研發生物科技和育種技術,其最核心技術——倍體強化(Enhanced Ploidy,下稱 EP) ,可大幅增加農作物產量。

Kaiima 的希伯來詞意為 「可持續的、長久的」 。 「這個詞的含義與我們的理念相一致:發展一種可持續的農業技術,這和目前已有廣泛應用的技術很不一樣。 」凱伊瑪 CEO多倫·蓋爾(Doron Gal)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解釋道。

2011年完成第二輪融資後,凱伊瑪明確了全球發展戰略,在尋找新一輪投資者時開始將目光投向全球化投資機構,擁有中國背景和資源的維港投資進 入視線。蓋爾向財新記者介紹,最初維港投資表現得更為積極,因為當時公司並不缺乏追求者,不過隨著接觸的增加,雙方均認為找到了合適的夥伴。

2013年9月,凱伊瑪完成總額為 6000萬美元的第三輪募資,投資機構除了維港投資,還包括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以及以色列投資公司英飛尼迪集團(Infinity Group) 。公司現有114名員工,其中92名在以色列。

2014年,凱伊瑪成立了中國子公司。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指出,到2050 年前,全球糧食生產需在目前基礎上增加70%,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這是凱伊瑪發展的機遇,蓋爾十分自信地認定,目前世界範圍內,在提高量產方面,EP 技術是最先進的,也非常安全。

EP 技術模仿的是植物自然進化過程。

在應對環境壓力時,植物通過染色體加倍,進化成更強大個體,這在植物界相當普遍,比如小麥本是兩倍體植物,經過上萬年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最終成為六倍體。

多倍體作物可以在乾旱、高溫、病害等苛刻環境下獲得更高的產量。EP 的技術與自然進化機制一模一樣,不同的是,EP 加速了進化過程。 「生物科學領域有很多不確定性,用數字量化產量的提高非常複雜, 」蓋爾說, 「我們的目標是可以把產量提高10%-30%。 」因為 EP 的自然演化屬性,與轉基因技術有著本質的區別。據凱伊瑪中國公司CEO 矯樹凱介紹,EP 技術和轉基因技術主要有兩點不同,第一,針對某一具體的性狀,轉基因技術是一段基因直接切入,在抗蟲抗病上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到目前為止,轉基因技術還 沒有在直接增產糧食上取得任何突破;第二個不同是EP 技術沒有引進任何外來的基因,因此不會引起公眾的恐慌。

在推廣過程當中,不用經過複雜的基因安全證書認證等,在應用上比較便捷。

在矯樹凱看來,凱伊瑪的 EP 技術最強大的地方在於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讓強者更強」 ,不同公司的不同品種,只要利用 EP 技術,都會在現有品種上得到提高。正因如此,凱伊瑪跟幾乎所有的大育種公司和機構都有合作,比如拜耳、國際水稻研究所。

「我們跟大公司的合作大於競爭,凱伊瑪負責利用EP 技術加強他們的種子,幫助他們培育更好的品種。大公司可帶著凱伊瑪先進的技術,更快地走進農地。 」蓋爾同時強調,凱伊瑪的技術已經積累了12年,建立了很高的壁壘。

向第三方合作公司提供 EP 技術並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是目前凱伊瑪的盈利方式。未來,通過 EP 技術培育的農作物品種走向市場後,凱伊瑪會評估 EP 帶來的增產價值,這部分價值將在種植者、種子公司和凱伊瑪三方中按一定比例進行分配。由於技術投入非常巨大,目前凱伊瑪還沒有盈利,蓋爾預估,凱伊瑪可以在2016年實現淨利潤。

凱伊瑪非常重視中國的業務發展,矯樹凱介紹,凱伊瑪會根據中國行業政策設計不同的商業模式。例如,目前各大公司在玉米育種方面較成熟,凱伊瑪會參考他們的模式,與中方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生產、經營;在小麥育種方面,政府投資成立一個項目,中方有承擔單位,凱伊瑪與承擔單位合作提供技術,雙方共同研發新品種。

另一家關注食物未來的公司更為具象——專門製造人造雞蛋。在美國硅穀眾多創業公司中,Hampton Creek 食品公司著實算個異類。當其他人都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熱門概念上大做文章時,該公司創始人喬什·蒂特裡克(Josh Tetrick)卻帶領麾下的植物學家、生物化學家、食品科學家等專業人士,研製「人造雞蛋」 ,研究如何在上千種植物中提取需要的蛋白質。

在傳統禽蛋產業中,一顆雞蛋的誕生過程,實則是以工業化生產方式轉換 食物能量的過程。蒂特裡克認為,傳統產業不僅飼養方式不人道,從能量轉換 角度來看也十分低效,其間的碳排放更是令生態環境難以承受。他致力於用豆類植物蛋白研製雞蛋替代品,現已成功混合加拿大產青豆、南亞大豆等12種未經基因改造的植物,研製出味道、營養 價值、膠質特性與雞蛋基本無異的植物蛋白替代品——不含膽固醇,保存時間更長,成本比真雞蛋少近一半。

這一創新理念贏來投資者青睞。早在 李 嘉 誠 之 前,Hampton Creek 公司已獲比爾· 蓋茨及 PayPal 創始人彼得· 蒂爾注資。今年2月,公司成功攬下維港投資領銜的2300萬美元 B 輪天使融資,此輪的投資者還包括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旗下的雨雲創投(AME Cloud Ventures) 、科斯拉創投(Khosla Ventures)以及對沖基金大鱷湯姆· 斯太爾(Tom Steyer) 。

2013年9月,Hampton Creek 推 出以類雞蛋為主要成分的蛋黃醬產品「就是蛋黃醬」 (Just Mayo) ,正式進軍食品市場。該產品已於全美 Costco、沃爾瑪等大型超市上架。

蒂特裡克向財新記者透露,也在籌劃將蛋替代品引進中國,而李嘉誠的投資恰可助力其步入這個雞蛋消費超過全球三分之一的龐大市場。 「中國非常依賴禽蛋類製品,而且曾是禽流感發源地,這些都是 Hampton Creek 進軍中國市場的機遇。 」他說。

人體除日常所需食物之外,醫學檢查也屬必要。來自以色列的公司Medial Research 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常規血檢資 料,提供低成本的癌症篩查技術。

公司創始人兼 CEO 歐瑞 · 格瓦(Ori Geva)介紹,他們的技術可通過蒐集包括血常規化驗的大量電子病曆數 據,對潛在患病人口進行早期檢測,並篩查出癌症高危人群。由於血液檢測費 用較低,使用其專利技術算法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可大大減少癌症篩查成本。

癌症篩檢可在早期發現癌症,然而現有多數癌症篩查技術飽受詬病,常見的醫學影像檢測、大腸鏡和活體細胞取樣等技術缺點不少,如過程繁瑣、成本過高、對身體有一定傷害,令許多潛在癌症患者望而卻步。另一面,準確率也堪憂。美國《家庭醫藥年刊》的一項學術報告表明,在14次癌症綜合篩查監測 中,至少1次誤診的概率平均可達50% 左右,而錯誤的癌症「死亡通知書」無疑對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壓力。

「如果能借助大量既有的血檢數據,利用尖端數據分析技術,癌症篩檢可以變得更簡單、更低成本。 」格瓦說。

Medial Research 現已推出的一個數據平台,專門篩查直腸結腸癌。該項 目通過與大型醫療機構合作,獲取大量現有的常規血檢資料,然後利用算法分析,為每個個體得出直腸結腸癌的風險評分。格瓦表示正著手將這套體係引入中國,已開始在中國大型醫療機構和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中尋找合作者。

在全球五種流行腫瘤疾病中,中國的肺癌、食道癌患者死亡率高居全球首位。格瓦透露,將會針對中國多發的肺癌和胃癌改進模型。

綠色科技

前述三家公司關注人體本身所需,另有三家直指生活環境改善。

2013年末,李嘉誠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曾展示一隻納米 LED 燈泡,報導發表後即引發 「李嘉誠效應」 ,產品銷售劇增,LED照明概念股瞬間猛飆。

研發這款高能效燈泡的,是由三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80後」畢業生創辦 的 Nanoleaf,故事的開頭可溯至2009 年,三人在畢業數年後重聚,欲在綠色能源領域有所作為。

目前,全球 LED 照明產業仍處發展初期。受限於散熱能力,市場上能替代功率75瓦或100瓦白熾燈泡的 LED 燈產品不多。以能耗、壽命、環保等維 度 論,Nanoleaf 生 產 的 LED 燈 泡都屬其中佼佼者。31歲的創始人閆思成(Christian Yan)介紹道,功率12瓦的 Nanoleaf 燈泡,即可發出與100瓦普通白熾燈相當的亮度;能源損耗可控制至5%,遠低於普通白熾燈20% 的能耗;使用壽命更可達3萬小時之久。通電過程中,Nanoleaf 燈泡可自動調節電流輸出,維持60-70攝氏度的安全恆溫,減少熱損耗。此外,Nanoleaf 燈泡設計別 具特色,是由可摺疊的印製電路板組合而成,可供刻印各色圖案。

早 期 的 批 量 生 產 所 需 資 金,Nanoleaf 主要從眾籌網站籌得。里程碑式拐點發生在近半年,Nanoleaf 獲得維港投資及凱鵬華盈(KPCB)的共同投資。 「這是新的一大步……我們現在擁有充足的資源可加大研發力度,並數以倍計地擴張生產規模。 」Nanoleaf 官方博客如此寫道。

雖說科技含量與藝術品位俱佳,但造價著實不菲,Nanoleaf 燈泡目前最低售價35美元。顯然,進入尋常百姓家還要走很長一段路。今年春節前 Nanoleaf 進駐深圳,眼下重任之一是建設位於東莞的全自動化生產線。Nanoleaf 希望,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全自動化生產線的建成,生產成本可以降低。

Nanoleaf 寫在官網上的宏偉目標是「以我們的創新徹底改變照明產業,照亮世界的同時保護好地球」 。未來他們還打算生產無需調光器即可調節亮度的燈,佈局商用照明和家電自動化。

節能之外,環保的另一重點是減汙:處理已有汙染、減少新增汙染——前者的代表有研發廢水生物處理技術的NanoSpun 公司,後者代表是 Tipa 公司——研發生產百分百生物可分解的物料包裝,這兩家公司也都來自以色列。

Nano 意 指 「納 米 」 ,Spun 譯 為 「紡織」 ,二詞的組合指向 NanoSpun公司的技術精髓:利用微納尺度的多孔纖維材料,增強特定的生物過程。他們希望以靜電紡絲(electrospinning)技術製備微納纖維,推動智能纖維的發展。

作為高效的水處理技術之一,膜技術廣泛應用於海水淡化、給水處理、汙水處理等領域。而靜電紡絲技術可連續 製備直徑短至幾納米的纖維,因其直徑小、孔多、比表面積(指單位質量物料所具有的總面積)大,去除雜質高效,被普遍認為是一種質量頗佳的膜材料。

NanoSpun 在推介會上介紹的廢水生物處理產品是他們首批推出的產品,借助納米科技,以生物方式處理水、廢水和溢油。

據其官網介紹,水及汙水處理產品的關鍵技術,是在智能雙層中空纖維的多孔淨化面料中,有效裝載生物活性元素。公司創始人兼CEO 歐哈德(Ohad Ben Dror)在推介會上說,NanoSpun 的產品可以做到幾近完全沒有能耗。

NanoSpun 最 初 的 技 術 靈 感 起源於與美國麻省理工齊名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團隊成員也多來自此校。

NanoSpun 的產品線,現已拓至智能包裝、紡織物和醫療器械,其技術可為眾多產業提供不同納米結構的應用產品。

第 三 家 綠 色 科 技 公 司 Tipa 的創始人達芙娜· 尼森鮑姆(Daphna Nissenbaum) ,是推介會上惟一的女性創始人。在以色列聚焦突破性創新的新聞網站Nocamels.com5月12日一篇報導中,達芙娜被列為國內科技界十大女性領軍人物之一。

公司名 Tipa,在希伯來文中意指「水滴」 ,其主力產品是百分之百生物可降解的物料包裝,180天內可完全自然分解。突破性的生物高聚物(biopolymer)技術,使產品兼具極佳保濕保鮮性、透明度及拉伸力,幾近傳統食品包裝塑料,可應用於脫水、新鮮、冷藏、冷凍食品。

大數據畫出另一張臉

在這個社交媒體滿天飛的時代,人們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歷:當需要在現實世界中與陌生人見面,不管是職業面試、尋找驢友抑或被迫相親時,人們都會偷偷搜索一下對方的主頁、微博賬號或瀏覽 一下微信朋友圈,以獲得初步瞭解,尋找最初的信任憑據。個人和企業在社交媒體上呈現的自我,也似乎成了這個陌生人世界中建立互信和聲譽的依據。

Traity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將個人或者企業在社交媒體上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建立一個標準化的信譽檔案平台。具體來說,Traity 通過抓取每個人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Linkedin)上的履歷、行為模式及言論,同時還包括交易網站(eBay、Amazon)上的交易記錄,通過大數據整合,勾勒出一副巨大的「個性考察圖」 ,試圖將 每個個體的信譽、優缺點進行量化,讓參與者更認清自己,同時瞭解別人。

「我們想建立這樣一個世界:人人互信,即使未曾謀面,也不會有隔 閡。 」Traity 的 創 始 人 胡 安(Juan Cartagena)表示。

這家總部位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創業公司借助了當今互聯網界兩個最炙手可熱的概念:大數據和線上名譽管理(ORM) 。在互聯網時代,線上的名譽已經成為個人和企業的 「另一張臉」 ,人們往往通過搜索一位陌生人或者一家企業在線上所呈現的形象,以獲得最初印象。這些穀歌搜索頁面中所呈現的信息可能意味著一個潛在的職業機會,一次購買決定甚至一樁商業合同。

Traity 通過提供用戶線上名譽的標準化評估,以量化直觀的方式呈現用戶的線上名譽,並成為線上人際互信的通行證。這一平台可以在企業招聘、個人財務風險及企業線上營銷等領域得以運用。Traity 目前已經擁有超過80萬登記用戶,並獲得了包括維港投資、貝塔斯曼集團等的首輪投資。

Traity 期望幫助中國企業在人力資源和財務等方面建立信譽參考體系,並尋找大數據及社交媒體合作夥伴,在保險、個人信用等領域有所作為。

財新實習記者劉虹岑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94

眾籌網CEO孫宏生:離開騰訊,我用眾籌做一個創業孵化器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413
以下為孫宏生口述:

帶著理想主義的情懷做了一件理想主義的事

我是去年八月份來到眾籌網,之前差不多9年多一直在騰訊,再之前一直在IT領域做硬件類的產品,我是偏向營銷方面,做互聯網公司的營銷。

在互聯網公司待的還蠻久的,尤其是在騰訊工作的那段時間,見證了騰訊最輝煌的9年,可能未來更輝煌。我記得我剛加入的那天,騰訊股價大約是3塊錢左右,市值5億美金,我離開那天已經是市值1000億美金了,翻了200倍,這個市場很難再有200倍了,而我現在看到新的市場仍然有翻200倍的機會,那就是互聯網金融這個領域。

我跟盛佳之前一直談論要創業的事情,後來剛好有機會,他說我們來做互聯網金融吧,我們就到這個平台一起來創業了。剛開始沒想那麼多,覺得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不錯,覺得P2P、支付、眾籌幾種模式都有可做的空間,尤其是眾籌比較有理想主義色彩,於是我們就帶著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做了這樣一件理想主義的事,還沒想到會遇到那麼多的困難,帶著一股熱情就衝進了眾籌這個領域,做了眾籌網。

我們開拓出了「眾籌」這個專有名詞

現在你看過去8個月的時間,眾籌網的百度指數和眾籌的百度指數完全是正相關,眾籌的每一個轉折和眾籌網的每一個轉折都連在一起,可以看出這個市場是我們開拓出來的。

我們去年最開始做的時候,當時你百度一下眾籌這兩個字,那個時候你會發現這完全是個專有名詞,連我這種做互聯網的人也覺得是。而不到一年的時間,眾籌這個詞從學術範圍進入一個市場的範疇,或者說這個詞變得老百姓都能懂了,這其中遇到的挑戰是可想而知的,早期團隊不好找,懂互聯網的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不懂互聯網,懂互聯網金融的人不一定就懂眾籌,我們眾籌網還有一些垂直的領域,必須要懂這個領域的東西,所以人才不好找,各種創業困難……

風險控制的語言叫做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

很多人說互聯網金融核心是風險控制,這個事情要分層面看,從監管的角度看,證監會核心還是會對股權平台做比較嚴格的監管,而對於眾籌網這種獎勵平台所謂的風險控制,翻譯成互聯網的語言就叫做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就是用戶體驗。

我們的風險控制比較狠。我們更多的是說能不能用眾籌網的平台給投資者也好,項目發起人也好,提供更好的體驗。壞的體驗無處不在,壞的體驗包括這個錢投了沒拿到東西,或者說項目拿到錢跑了,或者說東西生產出來,產品質量不過關等等,這都是糟糕的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對風險控制比較狠,我們會預付你項目發行的一部分資金,但是你必須要完成貨物的交付,等用戶認可、用戶確認之後才能收到其他的款項,這個風控稍微有一點粗暴,但是對消費者或者投資人的保護,我們就做到了最優,當然還有更多的,我覺得是互聯網的產品體驗。

國內國外環境差異決定了我們眾籌模式的不同

前段時間在開全球眾籌峰會的時候,我把澳大利亞的眾籌平台Pozible的創始人請到我們的論壇來,他們也是一個華人團隊,十幾個人,在中國大概一兩個人,從早期的文創項目到現在的硬件項目,做的還不錯,團隊很年輕,有很多的合作機會。但總的來講它跟國外的眾籌模式是一個模式,雖然他們團隊是華人,但它主要只是利用互聯網的平台做交易的撮合,投資撮合,十來個人做全球市場,最後一定是只把平台做好就可以了,這個模式包括美國的Kickstarter,它要在中國落地都會有很多的瓶頸,中外環境差別很大。

最主要的差異是國內的信用環境沒法和國外比,所以在國內這種眾籌平台要做很多的本土化服務工作,甚至我們還做了很多項目發起人孵化的工作,這是中外眾籌很大的區別。

另外,現在你看,國內很多做類似3W咖啡館之類的各種咖啡館,他們本質上是股權眾籌,而我們做的是獎勵性質的眾籌。有很多投資人一起來辦咖啡,成為股東,享受一些權益,股權平台回報的是一種股權,體現投資跟被投資的關係。而我們獎勵性質的眾籌平台本身就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的回報方式回報的是產品或者服務,這兩個本質上不太一樣。

把眾籌網做成一個創業平台或者是孵化器

我們眾籌網現在有幾重功能,最簡單的就是互聯網撮合平台,投資雙方見面會,你可以想像它是一種交易所的模式,不管是證交所還是軟交所、文交所;第二種就是孵化的模式,這個其實是偏重的,交易所不會自己做孵化,一定是有孵化園、軟件園來做的。當然在生態沒建起來之前,可能平台有的時候也會做一些孵化的工作,幫他們把項目推到交易平台上去交易。另外,我們其實也是一個投資平台,也就是說它更像一些天使投資,甚至是早期的基金,私募的平台,這個背後依託於眾籌網平台,有大量的交易數據,有大量的交易項目,你可以篩選出更多的數據,由大數據去做投融資的判斷,最後衍生出一種投資模型出來。

現在我們主要聚焦在幾個品類的項目上,文創類,這裡包括一些圖書、音樂、設計、藝術、出版等等,是一個大板塊,文創類現在在眾籌平台叫做標籤,我們叫為藝術而生的眾籌平台,文創類也包括電影,這些都是文創類裡面最主要的發源地,但是文創這個市場並沒有想像那麼大,更被打上像文藝青年、理想主義色彩的標籤,這是一個小眾市場。

而像科技硬件這方面,早期叫創客,甚至可以算是硅谷文化的一種,硅谷的互聯網文化,後現代主義硬件文化的代表,它的市場相對來講大一些,因為它每一個都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是一個小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各個都在做硬件,但是這個市場多多少少還是面向極客、創客,它還是非主流的市場。

所以我們接著往前走,走到了公益,公益也是我們現在重點推的板塊,這個公益不具像,通過公益基金會去做一些捐贈,更像互幫互助的社會化公益,人人可以幫助身邊的人,公益平台需求蠻大的。

當然還有一些行業比如說農業,甚至住房項目等都還在嘗試階段,大眾化的主流市場實際上是可以做的,但做的前提是眾籌這種方式被越來越多的用戶和創業者所接受。它一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肯定是作為一個開拓者,一定會不遺餘力的去做各種嘗試。

眾籌本身具有雙重屬性

有一個隱含的問題就是說眾籌是不是要做的更專注一些,我們看法是這樣的,從今天眾籌市場的成熟度來看,無論你專注在文創領域也好或者說專注在科技硬件創新領域也好,其實這一直是個偽命題。文創市場也好,還是科技硬件市場,萬億級的市場總是有的,但萬億級的市場只有十幾個人的團隊去做垂直,去服務,這個基本上不現實。何況還不只是提供眾籌的服務,還提供了一堆孵化的服務,甚至運營的服務,我覺得這種定位本身還是不夠垂直。

我理解的眾籌本身有雙重屬性,一個是金融屬性,這裡包括監管,包括股權,包括獎勵,也包括風險控制,包括合規性,包括你對金融人才的儲備,包括支付管道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你對金融理解不透,你是做不了眾籌的,這是我們能做的,利用整個先鋒集團的金融優勢,第二塊也是現在圈子裡面特別注重的,是互聯網,我們有一大票互聯網的產品、工程師、產品經理,包括研發團隊,因為眾籌本質上是種互聯網的產品,平台、體驗,這兩個都是我們最核心要做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對垂直的理解,跟其他專注在某一個領域去做是不一樣的。

眾籌行業是一個未來可以重新顛覆和洗牌的市場

眾籌一定是一個大市場,在這個市場裡面沒有那麼多巨頭,像互聯網公司裡BAT基本上是三座大山,能出來幾個像小米、360這樣的就很難,但他們從百億美金到千億美金,會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但現在去看互聯網金融這個市場,幾十萬億在這個市場裡面都只是冰山一小角,而眾籌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代表模式之一,它的想像空間是非常大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在這個市場裡三到五年是有可能出現這種千億甚至萬億級的市場,這是這個行業獨有的,當然三年後或者五年後這個市場誰是佔有最大的,這個要看大家誰跑的更快,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算你做到了三億,到了萬億的這種規模,在互聯網金融市場裡面仍然是一種小菜頭或者小菜花,因為這個市場一定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堅定的看好。

I黑馬點評:

眾籌融資方式存世已久,和其他各種融資方式大同小異,都要經過公佈項目信息、等待「意中人」詢問、互亮底牌、共尋擔保幾道程序,最後才能簽約成交。只是近年來搭上了「互聯網快車」,受到越來越多的融資雙方的追捧,表現了很強的生命力。我們看到眾籌改變了每個人的標準化角色,實現了創造者、消費者、生產者角色的多重吻合,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理念的進一步發展,非標準化的產品將有越來越大的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33

藝點兒:我如何利用免費打造一個藝術孵化器

http://news.iheima.com/show-10-143980-1.html

藝點兒網是國內新近湧現的藝術品電商平台,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藝術品展現,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整套滿足創作者和收藏者的服務,將產業鏈條做細做深,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用戶體系。

I黑馬第一時間採訪了創始人劉函瑜,以下為創始人口述:

我從小熱愛藝術,高中上的藝術院校,經過非常正規而且嚴格的美術應試教育考上了清華美院。在大二的時候在紐約開了自己的一個畫廊,主要做的是國內藝術品的高端交易,屬於中國高端藝術品市場,所以我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應該算是比較瞭解的。

我在清華美院學的專業是藝術和計算機交叉的一個學科,叫做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我的研究生期間讀的是互聯網、計算機。我對互聯網產品很感興趣,而且也比較專業的去研究這個方面,藝術一直是我個人的一個愛好。

當時的初衷就是因為想去幫助一些以前像我一樣的人。因為現在像市面上一些藝術平台很多,但我們都是想從藝術家賺錢的。我們做成一個免費平台,能夠真正幫藝術家並提供我們所需要的一些服務,而且是免費的服務。

我們不做藝術品買賣商,而是提倡藝術生活家

創業對我來講是一件特別特別偶然的事情,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創業。還是因為我以前做的是一種小範圍的但利潤比較高的生意,可能以前交易一張畫是我現在交易一年的價值。但還是想說因為我懂互聯網,懂互聯網又懂藝術的人太少了。最大的感觸是我在國外生活後發現國外的藝術就在人們的生活中,比如在家裡我也會覺得裝飾的東西很有藝術感,國內的話藝術和生活是脫節的,那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可以用藝術去改變的。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能夠將藝術帶到中國人們的生活中。所以我就用互聯網和藝術去做這樣一件事情,希望能夠讓藝術更高效的進行傳播。

我把做這件事看成是一件很公益的事情,我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前前後後已經花幾百萬了,我的投資人們也是支持我個人的決心,同時我們也覺得藝術在中國需要更大眾化。所以剛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很多的商業目的,我們藝點兒也想把這個做成全免費的為藝術家服務的平台。為了讓人們或者是我們的下一代會有更好的生活,就是所謂潤物細無聲嘛,只有讓好的藝術品進到人們的家裡的時候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包括我們的藝術家們,我們的生存狀態並不好,如果我們給我們推個作品,做個banner,就給我們的作品以偏概全的話,我覺得出於我這個藝術家出身的人有點於心不忍。我們希望能夠無私去幫助我們。

(創業家&i黑馬:傳統的藝術交易品市場非常私密,只在行家間進行買賣,因為為了控制風險,藝術收藏家們追逐的都是成名藝術家的作品,這導致大量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無人問津,難以生存。而藝術品本身是具有價值的,如何開放透明,讓更多喜愛藝術的人,能夠買到受市場價格影響的作品,是行業的一種趨勢。

互聯網具備打破信息不對稱的作用,能夠將藝術界的欺詐和不合理售賣的問題杜絕掉,同時它和創作人精密聯繫,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藝術家的自媒體平台,這已經證明這是一個非常可行的方向,滿足後者的展現欲,讓大眾為藝術定價。

由於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被高度開放地放在平台上,將極大地提升風險型收藏者對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採購和挖掘,對於盤活藝術市場是有幫助。同時,由於社區的存在,以及其它服務的成熟和集聚,將對藝術品的創作和交易產生正向的推動,可以肯定藝點兒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


我們把藝點兒打造成一個提供服務、分享、交易的平台

藝點兒藝術現在就是一個為青年藝術家,為新銳藝術家提供服務、分享、交易的一個平台。微信在半年時間內做到了20萬粉絲。我們也在嘗試著將藝術元素商品化。這個是我比較看重的一個事情,因為我覺得藝術它是一個感染力,是跨越任何一種媒介的。所以為了讓普通人更好的接觸藝術我們很願意將藝術進行商品化的嘗試。」

中國的藝術家一般都是科班出身,中國有661所專業院校,藝點兒先從這些比較好的美院裡面進行遞推活動,然後推廣藝術家。最開始是做個幾個遞推活動,比如說在畢業季免費給大家拍攝作品照片,免費做作品的倉儲。藝點兒通過在校生,找到畢業很多年的,因為現在哪怕是一些大藝術家也都是美院畢業的。藝點兒向藝術家提供貼心的免費服務,去搭建這樣的一個平台。

藝點兒的團隊基本上都是從大學裡面校招出來的90後們,以美術學校為主。其實藝點兒還是一家互聯網基因非常重的公司,所以團隊一半是技術人員,一半是懂藝術的人員。這是一個創業型團隊,沒有太多的上下級關係,比較硅谷的風格,氣氛融洽。藝點兒希望發揮每個成員的自己的能力和主觀能動性。

藝點兒現在的商業模式就是將藝術作品化和更多的產品進行結合。美+用+情感化的營銷方式,這樣能夠把更多的好產品推到人們的生活中。藝點兒的客戶群主要瞄準的是80後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女性們,希望能夠把藝點兒的調調去做出來。

現在成績還是比較驕人的,用一年的時間就在藝術圈裡面打造了一個很好的口碑。創始人劉函瑜女士說:「因為像其他的幾個機構的話可能是花了幾年的時間,然後再進行轉型等等,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口碑,我們可能是因為是真心為藝術家服務的,所以我們短時間內就積攢了一個很好的品牌形象。」

抱著公益的心態,挖掘出藝術家更大的潛質

我們不是要從藝術家身上賺錢,而是要挖掘藝術家更大的潛質。因為以前大家都想從藝術家的畫上賺取高額的利潤,藝點兒的想法是人是最寶貴的,藝術家有的更多的是他的藝術理念、思想等等,這種將藝術元素商業化,將藝術元素變成產品可能是我們以後發力的地方。藝點兒希望以互聯網的思路做成有連性的平台,聚集中國60%以上的有能力創作的人,這些創作不光是繪畫,包括雕塑、手工藝品多方面的。

藝點兒做這件事的原因是希望更多的幫助藝術家,所以最開始藝點兒沒有打算去掙錢。一些機構以掙錢為目的,比如交易佣金或網站的banner呀,或者藝術家上架作品都要收錢,這些藝點兒都沒有收的。藝點兒希望在未來能通過自己5年時間的積累成為中國最大的線上藝術品的展示平台。藝點兒的開放性比較強,不會去阻斷藝術家和買家的直接交易。藝點兒願意和多方機構共享藝術家資源。同時藝點兒認為藝術家的這些作品的衍生品在未來有更大的商業價值,所以藝點兒從這些藝術家中也挑一些比較適合商業化的藝術家進行運作。

藝點兒獨特的競爭優勢

首先,供應鏈合作能拿到全網最低價,比天貓、淘寶、京東還低的價格;第二有最優秀的工業設計師,工業外形能力是最好的;第三,把藝術的元素加入了進來。第四,合夥人都是在這個產業中有15年經驗以上的人了,所以對上下游的整合是非常有優勢的。第五,藝點整合了國內大概2000個品類的供應鏈,也從國外收購了一家很好的設計師團隊,希望能夠把藝術的元素和產品進行結合。第六,藝點掌握的資源比較獨特,有藝術資源,有設計資源,有供應鏈資源。現在的新的轉型是一個很新的嘗試,因為把用戶一起創造產品這個模式加入了進來,所以它是一個很新的產品嚐試。

藝點兒與傳統電商網站相比主要是推廣上的不同,推廣上藝點兒更定向,能對購買人群做出一個非常系統的描述,做出一個人群圖譜之後呢,藝點兒會針對這些人進行推廣,而不是針對所有的大眾進行推廣。因為互聯網的網購人群接受的價格可能在200或500塊錢左右,但藝點兒產品的最低的客單價也要在兩三千。

藝術品和其他的垂直電商還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客單價不同,第二個是獲取用戶成本不同,第三是復購率不同。藝點兒覺得如果藝術類的電商要想成功的話一可能是時機沒到,中國人對藝術品的接受程度這個時機有沒有到來。因為藝術品畢竟不是日用品這種剛需品,藝術品還是需要有一定的認同度的。第二個是購買習慣,藝術品的線上跟線下不管技術做的多好還是有區別的,這是一種購買方式。但是藝點兒相信中國無非就是晚美國幾年嘛,美國現在的電商藝術品交易已經非常好了,中國現在可能是一個積累過程,所以藝點兒願意現在先自己花錢把這個平台養起來,可能養個幾年的時間,那樣藝點兒至少在作品數量上會是中國最大的。

藝點兒以後會變成一個全免費的藝術平台,會服務藝術家們,也包括那些對藝術有愛好和堅持的人,包括線上線下的一切服務都將免費,在未來的一定時間交易佣金都不會去收的,會變成一個免費的為藝術人士服務的平台。而且是全品類的,不光是繪畫、雕塑,還包括一些傳統的工藝等等,全都是對任何人都開放。藝點兒和這些藝術家們進行商品化的嘗試。

藝點兒預看兩件事,第一個就是消費品升級,天貓、淘寶、京東這些等等就是要不就是質量不過關,要不就是產品的趨同化實在太大了。藝點兒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第二呢因為現在這些購買的人群我們從小是上過美術課的,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藝術在我們心裡面其實已經屬於得到很高的認同度的,就不會再問為什麼一張紙、二斤油彩能買幾千塊錢,不會問這種問題。這樣的買家對藝術是有天然好感的,現在把藝術的元素加入到我們普通日常生活的用品當中會得到很天然的認同度。

這個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以前的藝術品絕大多數都是投資標的,人們去買藝術品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人是喜歡,但更多數人的話關心的是明年或後年是否有一個足夠高的收益。所以藝術作品和藝術收益在以前掛鉤真的非常小,現在的時代成熟了。時代成熟的原因就是現在的這些藝術家也好,買家也好,我們知識面更廣了,我們從小都受過藝術教育,藝術熏陶,這樣的話有一個天然的藝術土壤,藝術家也更願意接受新的事物,以前包裝推廣藝術家都只限於比如畫廊呀、二級市場的炒作啊等等,但現在藝點兒可以通過把藝術元素和產品結合,通過將產品賣到世界各地,一下就可以打開知名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39

【Copy2China】起底全球第一孵化器Y Combinator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5/144423.html

作者:文宇妮

近幾年,創業孵化器在中國遍地開花:既有以民營資本為主的孵化器,比如創新工場;也有政府支持的孵化器,比如張江孵化器;以及混合型的代表聯想之星,等等。

但是與孵化器發源地美國比,中國還是有很大差距。經過美國頂尖孵化器孵化的企業,創業成功率從不到10%提升到80-90%。所以創業者們紛紛爭搶孵化席位,以進入名孵化器為榮,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進常春藤盟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被《福布斯》評選為最有價值的孵化器Y Combinator(下文YC)。 YC由哈佛大學博士畢業生Paul Graham在2005年創建。迄今已在1,500位企業創始人身上投資了800萬美元,在超過30個市場打造了400多家企業,其中不乏Dropbox和AirBnB這樣的明星企業。現在YC投資企業組合的價值正在接近100億美元。

那麼,中國孵化器能從YC的成功中到什麼呢?這篇文章將全面解構美國排名第一的孵化器YC的成功秘訣,看看對我們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1. 內容營銷

YC的兩位創始人都是內容營銷高手。創始人Paul Graham 十分擅長通過寫文章來闡述自己的投資和創業哲學。他的文章十分智慧也很誠懇,集結在《畫家與黑客》這本書中,是經久不衰的暢銷書。現在他已經被稱為「創業教父」,擁有大量的擁簇者。另一位創始人Jessica Livingstone訪談了許多性格鮮明的創業者,試圖向人們展示初創企業的圖景。除此之外,YC通過創立一個叫Hacker News的科技信息平台進一步宣傳自己。通過這一系列內容營銷手段,YC已經把自己塑造成了科技創業領域裡的思想領袖形象。自然來找他們的項目數以萬計,淘到優秀項目和創業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2. 獨特的項目篩選程序

YC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創業公司申請。但是這樣大量的項目光靠合夥人處理基本不現實。所以在YC, 項目的第一輪篩選主要靠已經畢業的校友。這種方式固然可以高效地濾掉很多糟糕的申請,但是也會導致錯過一些好的公司。為了儘量避免這樣的情況,YC 建立了一套數據挖掘軟件系統,他們將之前所有的申請項目編程進行數據分析,通過這樣找到好的項目,同時將它們應用到新的提交申請中。比如, Dropbox在第一輪篩選中是被淘汰了的,最後利用這套數據分析系統得出了一個接受該項目的因素清單,也讓YC 沒有錯過如今估值已達 40 億美元的項目。

經過第一輪篩選後,他們會選擇了一批創業公司進行面談。以前的做法是每個合夥人都要在現場,整個過程只有一場面談;後來,整個過程改為進行兩次,一半的合夥人參加第一場,另一半的合夥人參加最終那場;如今,他們可能要同時進行三輪面談。在面談環節,各個合夥人必需在 5 分鐘內做出是接受還是拒絕該創業公司的決定。

3. 批量孵化

YC還有另一大創新:它摒棄了通常來一個項目孵化一個項目的做法,而是進行批量投資批量孵化。YC每年進行兩輪集中項目篩選和孵化,分別是一月到三月以及六月到八月。這實際上對YC和創業者都有益處。類似於規模生產效應,因為同一批次的50個項目在同一個時候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一個內容YC只需要對所有人統一說一次就行,節省精力,而且向創始人傳達的內容和服務通常會質量更高。

4. 導師制

YC 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是只有一個 Paul Graham,並且他一天只有 24 小時。因此它引入了13名全職諮詢導師,包括 Gmail 的締造者 Paul Buchheit、Posterous 聯合創始人 Garry Tan 和 Aaron Iba 等;同時還有一些兼職合作夥伴如 Justin.tv 的創始人 Emmett Shear 和 Justin Kan。Paul Graham 表示結果非常完美,從之前的經驗來看,每個夥伴可以處理大約 20 個創業公司,因此如果有 66 個項目,現在的人員也足以應對。

這些導師在工作期間都向所有創業者開放,同時 YC 有一套內部行程安排工具用來評估那些創始人的需求和緊急事件。曾經有一個案例, SendHub創始人 Ash Rust 有一個非常緊急的人事問題需要解決,YC 在 30 分鐘內就將相關文件為其準備好。事後 Rust 表示他之前從未經歷過如此高效的辦公,並且他們是如此的願意幫助創業企業。

5. 龐大的校友網

校友網絡現在成為YC最大的無形資源。為期3個月的項目能在這些人之中創造持久的聯繫,且這種聯繫能拓展到以前的師哥師姐。通常來說,每個人都非常樂於向他人提供有關託管服務供應商、交易條款等等各方面的建議。

比如,Bump是YC的孵化企業之一。因為蘋果應用程序商店的第十億次下載正好是Bump,蘋果在電視廣告中以它為主題之後,Bump科技公司流量暴增, 幾乎壓垮其服務器。驚慌失措的Bump團隊向YC郵件列表上的人發出了求救信。30分鐘不到,Cloudkick創始人(他也是一位云管理專家)做出了響應,並整夜掛在Skype上以幫助這支團隊解決問題。又比如,另一個孵化企業Heroku的創始人James Lindenbaum,他在融資方面的知識和和經驗無人能及,幫助解答了許多YC創業者的融資問題。

YC不斷完善他們的校友網絡。他們用軟件隨機邀請不同批次項目的學員來參加宴會或者派對。他們每年還會舉辦10至15場各種主題的迷你會議,邀請很成功的校友來分享經驗。因為這些會議是非正式的,且只對YC的投資企業開放,故而演講者提供的都是罕有的、坦率的觀點。他們還根據YC校友的經驗建立了一個內部的投資者數據庫, 將投資人從零到五分級。

6. 與投資人關係密切

YC早期並知名,後來一個關鍵轉折點是創始人邀請到了兩位硅谷著名天使投資人 -- 羅恩康韋和尤里米爾納。他們達成一個協議,由兩位天使放一筆錢在YC,所有進入YC的公司都會在路演後投資15萬美元。有了兩位知名天使的背書,再加上自身的建設,YC進入迅猛發展期。最開始,YC的Demo Day 只有15 個投資人參與,但是現在已經增加到450人, 而且全是最頂尖的投資人。Demo Day之後創業者有許多機會與投資人交流,YC也會實時跟蹤各個項目的後續融資情況,並且會對VC的選擇和談判給出建議。

Y Combinator的創造還遠不止這些,創始人Graham設計了一種全新的投資方式和回報方法來維護創業者與投資者之間的利益平衡。他認為,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的合作更像是一種債務關係,投資人僅僅只是借錢給創業者,這保護了創業者在公司運作中的絕對自主權。同時,為了保護投資者,Y Combinator為投資雙方準備了一份彈性十足的協議:創業公司每一輪新的資產評估後,投資者的利益都不會因為創業者的壯大而受到威脅。協議規定,如果100萬的投資最初佔有創業公司一半的資產,那麼,當創業公司發展到1000萬時,投資者的債務份額不會縮小到只有10%,而可以繼續維持在50%,也就是變成了500萬。然而還沒有完,投資者和創業者之間的博弈仍然能夠繼續,增長也不是無限度的,創業者有權預先設定投資人所得回報的最高上限,投資者再考慮是否加入。


以下一位華人創業者描述了他的在YC的親身經歷:

「大學畢業之後,我一個朋友當時正好以自己一個人的團隊申請到Y Combinator (以下簡稱YC)2012 冬季孵化期。Paul Graham給他的第一個建議就是找到創業合作夥伴。他正好找到我。所以我也借此機緣經歷一下YC。

和大多數創業孵化器不一樣,YC不給團隊提供辦公場所。但YC要求所有的團隊在孵化器的三個月都要搬到硅谷來,最好離YC的Moutain View的辦公室越近越好。Paul Graham 認為一兩個小團隊在一塊兒工作也許還可以,幾十個上百個點子一大堆、能折騰的創始人在一起工作,大家都很難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

YC每週二會在其辦公室有例行的全體晚餐,每次晚餐會請一位YC的成功的畢業生例如Stripe的創始人Patrick或者更早的AirBnb, Dropbox等, 或者一些硅谷很非常成功的創始人、投資人,例如有Paypal 創始人Max Levchin, 有硅谷教父之稱的天使投資人Ron Conway。而因為Paul Graham很好的維持YC應屆」學生「對談話內容的保密性,所以到訪嘉賓都會非常非常願意講他們最真實的經歷,他們外人看來「叱咤風雲」後面不被人知的爆料八卦。在拚命的工作和不停焦慮公司發展方向的一週後,聽到這些現在看很成功的創業者,分享經驗,講他們當時各種辛苦、荒唐、犯的錯誤,我們都會感覺也許現在兩三個人擠在一個小房間、沒日沒夜做的事情沒有那麼不靠譜。我們這屆有請到的Max Levchin, PayPal的創始人和CTO。Max是個非常好的hacker,很早就開始關注互聯網安全的問題。當年PayPal的出現很有力的解決了電商和線上交易的瓶頸。

對於我們每個參與YC的人,這樣的機會固然很難得,聽這些故事也很受啟發、鼓舞。但多數人更在意的是週二的晚餐,這個一週中寶貴的和其他創始人交流的時間。YC每期的「學員」們有很強的群體感,大概因為創業本身是很孤獨、很辛苦的一件事,也是因為YC這個共同體驗。所以不過每個人來自什麼樣的背景,大家都願意利用這個時間瞭解其他創始人的背景和公司,建立友情,幫助對方。很多人會願意為了和大家有更多點時間交流早到晚走。

除此之外,當讓還有的一方面就是YC的合夥人和每個團隊專門見面的時間。YC一共有四個全職partner和幾個part-time partner,每個有其特點。當然一定是Paul Graham大家最熟悉。而在孵化期,當期的孵化團隊和往期的孵化團隊(大概300個團隊)都可以在線上和合夥人約時間。而每個團隊每次和合夥人聊天只有20分鐘。每個合夥人會把他一週的檔期貼出來,然後我們去「搶」他們的時間。尤其是Paul Buchait和Paul Graham的時間,基本總是十幾分鐘內一搶而空。開始幾週後大家也和合夥人們達成了共識--Paul Graham不是萬能的、不同的問題找不同的partners,沒有大問題不必刻意裝做有問題來和合夥人聊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89

海爾變身孵化器:自我顛覆的三大痛點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4/147451.html

從砍掉中層到推動員工內部創業、成立小微公司,海爾在家電圈里一貫思路超前,也引發了外界普遍“看不懂”的爭論。2013年、2014年海爾連續兩年裁員,同時啟動了鼓勵員工內部創業的小微公司模式,喊出了“人人都是創客”的口號。

一個千億體量的龐然大物如何變身“創客”海爾?11月3日,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雲傑在第23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上做了題為“海爾經營模式的顛覆”主題演講,並接受了《中國企業家》記者的采訪,對海爾的自我顛覆做了詳細闡述。周雲傑認為互聯網時代的創新不再是大公司的自上而下式,個體成為創新的發起者,甚至可能成為大公司的顛覆者。

\海爾與小微公司是什麽關系?

周雲傑: 海爾集團今後要做的是孵化器平臺,這個平臺上已經孵化出兩個上市公司青島海爾和海爾電器,今後還會孵化更多企業。這個平臺不只面向海爾內部員工,任何創客都可以來申請,海爾集團可以提供資金、系統和平臺,支持他們創業。小微公司完全市場化運作,海爾可以是股東,占股可多可少,也可以不持股。小微公司可以引入戰略投資者,獨立於海爾體系外,將來做得好了我們還可以回購。海爾認為“人人都是創客”,比如三個85後創業做了雷神遊戲本電腦,海爾投資的同時還引進了風投,現在已經是一家獨立的公司。除了雷神,我們還孵化出了水盒子,這是一款能通過手機遠程控制的水質實時監測智能終端,非常符合海爾智慧家庭的整體布局。

海爾希望打造開放的生態圈,我們的在冊員工數量在減少,但在線員工的數量增加了,什麽是在線員工?用傳統眼光看,他的組織關系不在海爾,但他所做的事是在為海爾工作。這對公司管理和員工的自我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爾已經把位於各地的工貿公司變成了小微公司,有些員工不理解,也有些員工適應得很好,比如北京工貿成為小微公司後服務北京的各個商圈,有不適應離開的員工,也有新加入的,整個體系有變化的活力。

小微公司如何與海爾步調一致?

周雲傑:海爾要做的是生態系統,所有平臺上孵化的創新都要符合海爾的大戰略,這很考驗我們的頂層設計能力。每個小微公司有各自的創新方向,但組合起來符合海爾的整體策略。海爾要做的是把一個大企業變成無數小企業,小企業又不斷創新變成大企業。

海爾選擇的創新大方向有兩個,首先是智慧家庭平臺,這是上市公司青島海爾致力的方向,海爾做的不再是一臺冰箱、一臺洗衣機,而是食品保健解決方案和洗滌健康的解決方案。另一個方向是香港上市公司海爾電器,專註從制造到服務平臺的轉型,以交互平臺和配送平臺組成商業生態網。今年雙十一,海爾的日日順物流平臺估計大家電送貨量會達到100萬件,日日順現在有9萬臺車,18萬員工,其中很多不是海爾的員工而屬於小微公司。他們為海爾工作,背後運貨的系統也是海爾的,服務滿意用戶點贊,我們就根據這個給他結算。過去考核員工看財務價值,還有上下級和同級考評,現在我們是用戶考評制,用戶滿意了就付費。

如何應對大企業變小的壓力?

周雲傑:創新者也面臨窘境,海爾當前需要平衡三大矛盾,變軌轉型與企業發展的矛盾,創新變革與企業穩定的矛盾,主動創新的機會成本和被動變革的邊際效益之間的矛盾。

首先,企業面對轉型同時還要保持現有規模的穩定發展,但是大部分企業轉型初期都會出現下滑,之後慢慢回到高點,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變革和發展的關系?海爾的做法是邊破邊立,削平低谷,實現變革的同時適應企業內在的發展需求。我們的工廠現在是自動化、機器人化。原來一個洗衣機生產線45個人,智能化後變成5個人,現在是2個人做。海爾在佛山的自動化工廠930人,現在31個人,減掉的這些人怎麽辦?海爾正在搭建生態系統,希望給更多人提供就業機會,這也面臨很大挑戰。對海爾來說,自我變革未知的東西遠遠大於已知,但只要走對了路,就不怕路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679

創業2.0時代,從孵化項目到孵化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0/147624.html

i黑馬: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之下,“創業”不再只是一個名詞,是真正轉化為了動詞,而資本的助推也造就了新一輪創業的熱潮。高頻率的融資項目宣布輪番而至,每個細分領域都能找到市值幾億美元的公司。起初,優質的項目優質的人是那麽的寥寥,有著龐大資金的VC機構,在為數不多的項目計劃書中更是難以找到,讓人更眼前一亮的可持續發展項目,於是BAT帝國的崛起順理成章變為唯一趨勢,投資機構也只能跟投,做一些助力和錦上添花的事情。

\ 

”創業”的地標性城市——矽谷是一個充滿各種可能、誕生過無數奇跡的地方。從舊金山灣區沿加州101號高速公路至聖何塞,在著名的“矽谷大道”兩側,駐紮著數千家科技公司、投資機構和孵化器。作為全球創業和高科技引擎,有人把矽谷的成功,部分歸於“制度性框架”,可以這麽理解,這個制度性框架的精髓,就是孵化器模式,產出了眾多的新概念、新公司和創業者。於是矽谷式創新精神+中國大市場=奇跡。把孵化器模式導入中國,鼓勵創業者堅持自己的理念,發展自己的項目,於是一大批孵化器項目的開展激發了中國前所未有的創業高漲情緒,中國迎來了創新精神高峰期,更多的年輕人願意主動通過技術或平臺搭建,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消費模式,讓社會變得更智慧更智能,這是一個全民創業的時期,中國正式步入創業1.0!

創業如何回歸本質

1987年中國第一家企業孵化器成立到現在,中國各種孵化器的數量有1500個之多,國家級孵化器,微軟創投加速器、創新工場、聯想之星、3W咖啡等新型創業孵化器。它們提供幾個月不等的免費辦公場所,提供各種配套服務和輔導,融資洽談等。很大程度上,它們加速了初創企業的成長和成功率。中國的制度性框架,正越來越成熟,但和矽谷仍有巨大差距。20年前的俞敏洪創辦新東方時,創業被看成不務正業,被人鄙視;15年前馬雲做阿里巴巴,被當成騙子和瘋子。中國的前幾代創業者,他們成功,更多是靠天時、地利、人和、膽識。而今天,創業者在各種孵化器、投資機構的推動下,成為更幸運的一代。但是,隨著中國大量的孵化器項目啟動,隨之增漲的也是各種各樣的創業項目,很多人說現在不再是創業者跟著投資機構屁股後面找錢,而是投資機構拿著錢追創業項目的時代了!並且羅列了很多案例,但是筆者思考的是,這真的是好的趨勢麽?筆者姑且把“增漲”看為是“膨脹”,雖然眾多優秀的年輕創業項目層出不窮,但真的達到可以全民創業,加速構建孵化器基地的程度了麽?很多創業項目輪番死掉,有限的基金,有限的投資機構,最重要的是,有限的市場,有限的用戶,卻有大量的創業項目!筆者認為,某種程度上,我們是不是縱容了失敗呢!浪費了孵化器提供的物資,還耽誤了大量等待進駐的創業項目!創業1.0時代——創業項目擁擠,但資金有限,出路在哪兒呢?

過去幾年,國家陸續出臺文件,僅2012年就連續出臺兩個文件,要把創業教育納入傳統大學的課程體系,從源頭的學生扶持創業。特別是,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形式很嚴峻,以前很搶手的MBA都會面臨就業壓力,所以,創業將是一個承載年輕人夢想的出口。而創業項目的核心是創始人,如何做到抓住創業核心,顧名思義就是抓住有有能力的核心創始人!大家都在本著鼓勵創業的心態在傳播正能量, IDG資本合夥人李豐就表示過,知道年輕人創業會失敗,但是我們感動的在這樣的年紀能做這樣的事情!

創業孵化的核心是人

盡管創業者大潮洶湧澎湃,但成功者仍然是少數派,這是不得不正視的現實。初創公司的自然狀態,就是走向死亡,大多數初創公司在早期階段,需要好多奇跡才能逃離這種命運。對創業這件事兒來說,資本、孵化器等外在因素,屬於錦上添花,創業的核心,還是創業者本身,人要比他們的idea和商業模式構思更重要,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創業者,具備了與成功密不可分的特質,不管他的想法多麽簡單,甚至不太靠譜,搭上一個不錯的團隊,他都可能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甚至驚人的成就。尤其是對於那些年輕創業者,當他們在經驗、資源、戰略眼光等諸多不足的創業初期,什麽對他們才更重要?

一個具備創業潛質的人是最值得孵化的,他們將是未來經濟型社會的中堅力量,新一輪的商業帝國將屬於那些有獨立思考能力、對行業有前瞻性和深度探究,具備自信、自我驅動力和主動學習的創業者。筆者認為,真正的創業2.0時代來臨了!

本文為於千智投稿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20

“黑馬+雲孵化”第一期開學,小微公司和上市企業在一起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30/149917.html

黑馬說:今天,一批小微公司和明星企業“在一起”了,如此聯姻是為什麽呢?原來,今天“黑馬+雲孵化”第一期開營了。

在全民創業的浪潮中,有太多沒有等到天使就覆滅的小公司、沒有看到朝陽就夭折的種子項目。誰來給它們添第一把柴,加第一把火呢?創業家攜手上市公司、明星企業、投資機構,一起為小微企業加油。

文 | i黑馬  婁子研
編輯 | 王冀

 

5月29日,北京中關村,黑馬全球路演中心二層懸掛了一團團雲狀物體,很是可愛。一群身著湖藍色Polo衫的年輕人聚集在這里,他們臉上有著掩抑不住的興奮與期待,這是“黑馬+雲孵化”第一期開營。從今年3月初開始,1500家初創企業報名參選孵化,最終有39家企業殺出重圍,參與了今天的開營儀式。


導師團隊陣容豪華

\\\開營期間,恰逢黑馬營第十一期、黑馬大賽2015第一場同期舉辦,而參與黑馬+雲孵化第一期開營的導師團隊陣容同樣豪華:包括創業家副總裁劉儀偉、科寶博洛尼創始人兼CEO蔡明、美年大健康副董事長郭美玲、暢捷通小微企業研究院院長瞿建川、全通教育副總裁崔勇、探路者旅遊事業群總裁甄浩、探路者旅遊事業群戰略與投資總經理陳勝、微播易CEO徐揚、執信(天津)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投資總監楊牧、創業家助理總裁黑馬學院教研副院長羅小渠、創業家黑馬基金合夥人胡翔、樂視控股首席運營官樂視致新總裁梁軍等。

上市企業攜手投資機構,加上“過來人”黑馬大師兄現身說法,如此陣容,可見創業家對小黑馬的重視與青睞。


雲孵化幫助初創企業過第一道生死關

創業家副總裁劉儀偉首先致辭:從2008年開始,創業家服務了中國幾萬家草根創業者,誕生出像酒仙網這樣的黑馬明星企業。現在,創業家希望走向更早期的創業者們,幫助種子期的項目拿到第一輪融資,度過初創時期的生死關。

創業家是一家“媒體+創業服務”機構,聚焦各個行業大佬、各個投資機構,把這些資源投放在種子期的項目上。雲孵化開營,不是一個往常意義上的培訓項目,而是幫助初創企業達到三個目的:找到核心合作夥伴、修正商業模式、拿到投資。


一張圖說明什麽是“黑馬+”

創業家助理總裁黑馬學院教研副院長羅小渠用一張ppt闡釋了什麽是“+”的含義:
 

\傳統+互聯網,我看好

黑馬營導師、科寶博洛尼創始人兼CEO 蔡明是成功的企業家,兩年前進入互聯網,兩年間投了20多個項目,而科寶博洛尼也徹底轉型為O2O企業。對於創業,蔡明作為投資人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投資創業公司的第一個階段,往往是什麽熱投什麽。現在跟風式的投資已經成為過去,蔡明告誡初創企業最開始就要明白自己的項目方向定位是什麽,盈利模式是什麽。對於純燒錢的項目,一定要小心。


領軍企業一一出場

美年大健康副董事長郭美玲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國越野拉力賽賽手。她在接受《創業家》記者采訪時說到,創業者需要具有時時刻刻挑戰自我的精神。

暢捷通小微企業研究院院長瞿建川向小黑馬講述自身優勢在於:1.擁有成熟完備的管理軟件開發應用經驗;2.有著2000家優質渠道,能夠迅速幫助小微企業推廣。

全通教育副總裁崔勇是80後,該公司運營著中國最大的O2O教育渠道,具備一個龐大的渠道發行能力,關註更多更好的校內項目。

執信(天津)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投資總監楊牧專註醫療行業,希望醫療類的創業者摒棄浮躁,沈下心來做事。

探路者旅遊事業群總裁甄浩用幾個關鍵詞與小黑馬們分享探路者生態圈的成功:夢想、行動、堅持、超越。

最後,黑馬營三期學員微播易CEO徐揚以親身經歷,講述如何“混”黑馬社群。


投資人助力初創企業融資

創業家黑馬基金合夥人胡翔有著投資人的冷靜和理智。他一針見血地告訴小黑馬們,在這一個季度的訓練當中,就是要幫助小黑馬搞定融資。參加“黑馬+雲孵化”,商業計劃書和路演統統不是問題。


一切困難都是紙老虎

創業是一種勢能。當身處一個創業的團體,那股勢能會推著你往前走。在“黑馬+雲孵化”第一期中,小黑馬得到的不僅僅是創業勢能,還有各大行業領軍企業的全力輔導,更將獲得死亡率最低的商圈之一——黑馬社群的力量。

孵化不再是一件空洞的事情,創業家將讓它擁有實體,也讓小黑馬在創業路上走得更加從容。既然走上創業這條路,就永遠記住:只要和創業家在一起,一切困難都是紙老虎!\\\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婁子研,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一家傳統企業,怎樣做出一個專註於電商的垂直孵化器?

“紅桃K”旗下的電商雲工場,其初心是摸索一條可複制的大學生創業網絡模式,而終極目的是打造一個閉環的電商產業鏈。
 
文 | i黑馬 婁月
編輯 | 王冀



\孵化器名稱:電商雲工場
成立時間:2013年
所屬類型:垂直孵化型
主要特點:“大電商”概念下的全產業鏈孵化,可向入孵項目提供財務、法律、人力等基礎性服務和種子基金,目前在強化導師輔導功能。



光谷大道58號,武漢紅桃K集團的所在地,其中一座二層白色小樓屬於電商雲工場。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一家專註於電商的垂直孵化器,背後的大股東竟是紅桃K這樣的傳統企業。

解礫則是連接二者的關鍵人物。他是紅桃K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也是電商雲工場的創始人,其人其事勵誌而傳奇。

讀研時,解礫和同學創立了純派生活武漢科技有限公司,在網上銷售保暖內衣。為了解決訂單猛增造成的人力緊張和網站後臺負荷過重的問題,解礫的團隊自行開發了電商ERP系統,這成為純派日後崛起的殺手鐧,當一般賣家苦於人手不夠時,解礫的團隊卻能有條不紊,每天發送的包裹可達1萬個。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純派公司的銷售額達到了3742萬元。

也就是在2011年的春天,求賢若渴的紅桃K董事長謝聖明主動找到解礫,希望他能加盟紅桃K。當年,紅桃K出資1200萬元收購純派公司,以年薪50萬元聘請解礫擔任企業CEO。解礫則用了14個月的時間,將紅桃K的電商業務從零做到了年銷售額近億元。

故事沒有在這里戛然而止。作為大學生創業的典型代表,解礫又在紅桃K內部創立了“電商雲工場”,鼓勵大學生到這里實習、演練,對已經畢業的團隊則給予場地、資金和技術支持。解礫曾作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創業的失敗率高達94%,缺少社會資源、沒有合適的團隊是阻礙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摸索一條可複制的大學生創業網絡模式,是解礫經營電商雲工場的初心。2013年底,電商雲工場獲得了武漢市東湖高新區頒發的創新型孵化器牌照。

彼時同樣打算在大學生創業領域小試牛刀的還有楊德亮。畢業十年,楊德亮已經連續創業三次,“年輕的時候覺得創業很簡單,一股腦紮進去了,但是真正把企業做長久,還是非常困難的。我總是假設:如果現在的我可以指導一下當年的我,可能我會比現在更加優秀。”楊最初打算做一家虛擬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器,征集一群有創業經驗的職業導師,指點大學生少走彎路。

“你要做虛擬孵化器,我正好有一家實體孵化器,不如你來管理吧。”一次偶然的交流後,解礫向楊德亮發出了邀請,由後者擔任電商雲工場的總經理。不久,曾在聯縱智達和通路快建效力過的白楊從上海回到武漢,出任副總經理,專註為入孵企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電商雲工場最初的打算是:分享紅桃K“觸網”的經驗,幫助傳統企業轉型,或是補齊原生電商企業的短板。這時的“電商”概念還是狹義的,限於通過網絡平臺售賣實物商品。楊德亮接手後,將“電商”的概念進行了外延,凡是擁有線上分發渠道和支付手段的企業都可以與電商雲工場合作。比如,一家從事PPT設計和培訓的在孵企業,交易在線上完成,符合楊德亮對“大電商”的定義。

對於申請入孵的項目,電商雲工場一般會與創始人有一到兩次的溝通,首先看項目與電商和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大不大,然後考慮成長性,最後會衡量項目與孵化器的發展是否匹配。關於最後一點,楊德亮解釋說,電商雲工場的終極目的是打造閉環的電商產業鏈,入孵的企業最好能專註於產業鏈上的某一環節,盡量不出現同質化的項目。

對已經入孵的企業,電商雲工場會進行初審、複審、再審、終審和項目優化幾個流程的篩選。一般情況下,通過初審後,企業自費入駐;複審後,則可獲得優惠入駐;若能通過再審,項目可免費入駐;過了終審,企業則能獲得孵化器提供的20萬元種子基金。若企業發展迅速,電商雲工場還會幫助其對接風險投資。

“按照規律,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率是3%,第二次是8%,第三次則是11%。我們的目的就是把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率提升至10%—20%,盡可能延長企業的生命周期。”楊德亮介紹,除了提供財務、法律、人力等基礎性服務,電商雲工場還會為企業的運營提供發展戰略、市場營銷、與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顧問服務,以減少失誤。

武漢中網聚力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電商雲工場里完成了從無到有的過程。這是一家開放的手機遊戲電商平臺,今年3月入孵。創始人劉潤濤告訴《創業家》記者,從工商註冊到財務咨詢,他幾乎沒操什麽心,全部通過孵化器完成。截至4月中旬,劉潤濤的公司已經有近30名員工。“一來依托孵化器與高校對接,人才輸入很方便;二來這里的辦公環境和配套設施甚至比一些寫字樓還要好,能留得下前來應聘的人。”

在楊德亮看來,項目的孵化只是第一步,電商雲工場的下一步是孵化人。“創業孵化的核心是人,孵化人其實比孵化項目更容易成功,因此我們推出青年創業者扶持計劃,把孵化器打造成為用導師制來培養和扶持創業者、創始人的創業平臺。”大到良品鋪子、寧美國度、貓人內衣等熟練觸網的傳統企業負責人,小到不刷單、無廣告的淘寶皇冠店主,都可以成為電商雲工場的導師。

東湖高新區對孵化器設定了較為嚴格的出孵標準:要麽是高新技術企業,要麽已獲得風險投資,或者年銷售額達到400萬元。按照這個標準,電商雲工場在孵的25個項目中,今年能順利出孵的至少有3家。

楊德亮認為,一家優秀的孵化器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立完整的創業服務生態系統,包括對接創業孵化導師、設立創業基金、培訓創業團隊、提供創業人才等。對應到電商雲工場,它的目標是在這一細分領域深耕,構建電商創業的產業鏈。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婁月
,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黑馬說:不要以為體制內的孵化器都很僵化,武漢東創的例子證明“姜還是老的辣”。
28年來,武漢東創累計孵化出近兩千家企業,其中有7家上市公司,也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孵化方法。
 
文 | i黑馬 婁月
編輯 | 王冀



\孵化器名稱:武漢東創
成立時間:1987年
所屬類型:綜合孵化型
主要特點:不刻意對入孵企業進行篩選,可利用自身信用額度給入孵項目提供貸款,定期提供會診服務,幫助入孵項目解決技術、財務、團隊、股權等方面的問題。


1959年,世界上第一家孵化器巴達維亞工業中心在美國紐約州誕生。1987年,中國首家孵化器在湖北省創立,這家名為“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以下簡稱“武漢東創”)的孵化器已經走過了28年的歷程。

快速叠代的商業世界里,資歷老並不是一個顯著優勢,但武漢東創在變化中不斷調整姿勢,用實力證明了“姜還是老的辣”。在這里,有全國最資深的孵化器人才,有超過1000家初創企業的生死檔案,還有系統的孵化器行業教程。

28年來,武漢東創累計孵化出近兩千家企業,其中有7家上市公司。凱迪電力、三特索道、凡谷電子、楚天激光、國測科技、銀泰科技等已成長為國內著名企業。


最早實踐萬眾創業

“前幾天我開玩笑說,‘萬眾創業’這個概念雖然是李總理先提出來的,但我們是最早實踐的。”崔建立是武漢東創執行總經理,他告訴《創業家》記者,早些年很多政府主導的孵化器寧肯空著,也要嚴格按照標準挑選入孵企業。而武漢東創早在2004年就打開了大門,歡迎各類有創業誌向的團隊入駐。

這還要從武漢東創的市場化改制說起。從2000年開始,武漢東創對原有框架進行改制,成為國內第一家由事業單位改制為公司化運作的科技企業孵化器。2001年,通過自酬資金等方式,以創業人社區為定位的“光谷創業街”正式動工。

2004年,光谷創業街建成,武漢東創的孵化器面積從過去的2萬平方米擴大至28萬平方米。在這之前,入孵企業必須符合國家科技部的標準,比如只有生物制藥、軟件開發、新材料、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領域的企業才有資格申請。但傳統的條條框框需要被打破了,一方面,如果還要延續過去的標準,僅靠高新企業無法填滿28萬平方米體量的光谷創業街,武漢東創面臨的成本壓力會陡然增大;另一方面,一些創業項目有著不錯的市場前景,甚至還自帶資金,若拒之門外,一些好項目很有可能就此夭折。

“我們的標準漸漸地放寬了,只要你有創業意願,有部分資金和團隊,以及一個相對成熟的產品,都可以入駐。”崔建立說,目前光谷創業街近400家入孵企業中,三分之二的企業都屬於這一類。

由於有足夠的孵化空間,武漢東創一般不會刻意對入孵企業進行篩選。在崔建立看來,這也是“眾創”實踐的一種體現。“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在初創時期,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即使是投資人對項目的把控都沒有那麽精準,所以不去刻意篩選,也是怕漏掉這樣的未來之星。”



\獨創的增值服務

據崔建立介紹,除了基礎服務,武漢東創還有一些獨有的創業服務。

第一,武漢東創用自己的物業做了2億元的銀行授信,拿出其中1.2億元用於在孵企業的貸款抵押物。為了監管資金進出情況,武漢東創專門建立了一個融資服務平臺。在孵企業若有貸款需求,先在這個平臺上進行申請,由孵化器和銀行共同考評。貸款到位後,企業對這筆錢的用途可以通過上述在線平臺進行監控和管理。

“一般小企業沒有抵押物,或者信譽和市場還不是很明晰的情況下,很難申請到銀行貸款。我們相當於把自己的信用額度讓度給在孵企業,銀行通過在線融資平臺,先將貸款打給我們,我們再打給企業。”

第二,開發了行業服務平臺“信物寶”,幫助企業進行產品技術的推介和營銷,相當於企業多出了一個市場拓展的渠道。

第三,定期對企業進行會診。創立28年來,武漢東創已經積攢了1000多家企業的項目檔案庫,其中有20%是存活下來的,另外80%是已經死亡的。“我們會定期做分析,總結企業為什麽失敗,同時也會持續對成功企業進行觀察,提煉它們成功的原因,以及曾經遇到過什麽困難。”

有了上述檔案分析的積累,武漢東創的會診團隊會對在孵企業進行會診和指導。初創企業一般會面臨技術、財務、團隊、股權上的問題,會診部門則會對癥下藥,並進行輔導。

崔建立認為,武漢東創的會診服務是優於創業導師的,因為創業導師都是行業的領軍人物,領導的企業已經很大了,他們所提出的解決方法未必適合小企業。

“我們看過太多初創企業的生生死死,總結了一系列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我們診斷的結論和提供的建議,都是比較客觀和中肯的。創業導師對創業者而言,更多地是精神上的鼓舞。”

崔建立清楚地記得,一家研發機頂盒的在孵企業市場前景非常好,也獲得了風險投資,然而內部股東之間卻出現了紛爭,每個合夥人都認為自己的貢獻大,理應獲得更多的股權比例。武漢東創就此組織了法律和財務人員組成的會診團隊,與這家企業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

“我們的建議是,這個項目發展到現在很不容易,如果你們的分歧導致公司停止發展,市場被搶走,項目肯定就死掉了,到時候無論手里的股份多大都是零。”這家公司聽取了武漢東創的建議,內部進行了調整,很快重回正軌。



\孵化器人才如何養成

在崔建立看業,多年培養出的孵化器人才是武漢東創的寶貴財富,近一半的員工在這里工作已經超過10年。“這個行業跟學校、醫院有點像,資歷越老的老師、醫生,越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孵化器人才亦是如此。”

以崔建立自己為例,2000年從武漢大學畢業後,他就來到了武漢東創,歷經項目投資顧問、園區招商、企業服務等職位。2007年,他甚至被派到武漢東創聯合投資的一家企業擔任董事長,參與企業的運營,要去招聘員工、制定經營計劃,還要做推廣,需要面對公司成長的一系列問題。“這對我們就是鍛煉和提升,當你回過頭來再做企業服務的時候,你就能與企業有更多共鳴,真正了解企業的需求。這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的積澱,無法速成。”

武漢東創直接服務在孵企業的部門是企業部,有近30名員工,他們有不同的服務方向,可根據企業情況隨時進行組合。在服務人員和在孵企業的比例上,平均每人服務20-30家企業。這樣的比例一是基於武漢東創多年的經驗沈澱,二是美國的孵化器行業會有一個輻射半徑,規定在孵的企業不能太多,否則孵化效果就被稀釋了。

在崔建立的眼里,每個服務人員相當於一位班主任,他負責的企業相當於水平不同的學生。“他需要對這幾十家企業進行打分排名,哪些是自己不需要插手太多的,哪些是需要幫扶的,哪些是完全幫不了,甚至有可能會死掉的,他的腦海里要有非常清晰的判斷。只有這樣,在具體孵化服務的過程中,才可以針對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內容,完全就是班主任的套路。”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婁月
,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