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鋁出庫排隊將終結 囤現貨賺錢的好日子結束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70

s4.reutersmedia.net

隨著價格下跌、LME出臺新規定,金屬鋁交易商們利用現貨金屬長時間排隊出庫從而輕松賺鈔票的好日子可能要結束了。

英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於3月2日公布了倉儲新規。LME商務發展主管Matt Chamberlain在記者會上表示,LME意在將金屬出庫排隊時間減少到50天。此前,部分LME註冊倉庫的金屬出庫時間甚至要等上兩年。

LME新規將於今年6月1日起生效

先來看看這些精明的商人是如何從中賺錢的。

2008年發生的那場金融危機席卷了世界,也沈重打擊了全球金屬需求。大量的現貨堆滿了倉庫。而銀行和大宗商品交易商則趁機以低利率借入資金,將金屬存放在倉庫中並通過期貨市場以更高的價格將現貨出售。

部分投資者甚至直接介入了金屬倉儲行業。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及,高盛在金融危機後買下了金屬倉儲商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該公司此後為高盛賺了數以百萬計的鈔票,是這家老牌銀行最賺錢的業務之一。現貨金屬排隊出庫使得倉庫能通過控制現貨金屬出庫時間來影響供應及現貨升貼水,同時還能賺得額外的倉儲費。

上述業務模式的受益者還包括鋁生產商。據英國《金融時報》文章,趁著現貨鋁從LME註冊倉庫出庫需要等待很久之際,從美國鋁業(Alcoa)到俄羅斯鋁業(Rusal),鋁生產巨頭們積極生產以滿足銀行和貿易商的需求。

不過,美銀美林表示,現貨鋁升水已開始下跌,甚至已經觸及峰值。這就是說,那些需要鋁的人們願意為購買現貨而多支付的費用在減少。

該報道援引英國商品研究所(CRU)分析師Eoin Dinsmore的觀點稱:“我們過去經歷了很高的鋁升水。如今,持有金屬現貨已經不如以往那麽賺錢了。如果想要出售現貨,那你只能賣給消費者。現在(的買家中)沒有交易商了,也沒有銀行了。他們不會在當前時點購入,(以低廉價格)拿去讓別人占便宜。”

2月底,華爾街見聞網站援引研究機構Harbor Aluminum消息稱,歐洲地區鋁升水三個月以來的降幅創下至少17年來最大,升水縮減至每噸300美元,最低至250美元。而就在去年11月25日,歐洲鋁升水還在425-445美元。

LME也預計到倉儲改革新規將對金屬現貨升水產生影響,因此將鋁升水期貨合約的上市時間從原本預計的第二季度推遲到了10月份。

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昨日提及,美銀美林將2015年的鋁價預期下調了7.8%,至每噸1818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53

天然氣產業鏈:好日子剛剛開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68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8 17:53 編輯

天然氣產業鏈:好日子剛剛開始
作者:格隆

在香港市場呆的時間稍微長一點的投資者,相信都知道擁有簡單清晰盈利模式、穩定現金流、可觀股息率的天然氣行業是天生的貴族行業,過往曾經多麽受國際資金青睞,也給投資者帶來過多麽可觀的投資收益。但過去一年多,因上遊氣價上漲、下遊用戶因經濟不景氣而需求下滑,以及能源領域反腐等,行業整體連綿下跌。

最近情況很明顯發生了很大變化

上周末的一個最大的熱點就是柴 靜掀起的全民環保熱潮,這本身當然利好天然氣。又非常巧合的是天然氣價格改革又邁出了巨大的一步,增量氣下調0.44元/立方米,存量氣上調0.04元/立方米,實現了存量氣和增量氣價格的並軌,這又是絕對利好天然氣的。再加上國際天然氣價格的不斷下調,結果就是天然氣板塊全線反彈

但格隆認為這只是天然氣產業鏈好日子的開始,還遠沒有結束。以下格隆就相關行業問題做些直觀的圖表和數據分析,相信您能一目了然。

I、最大催化劑:天然氣調價超預期
在國際油價大幅跳水後,天然氣的價格聯動終於姍姍遲來。國內這次調價方案,增量氣大幅下調0.44元/立方米,存量氣象征性上調0.04元/立方米,無論增量,還是存量,都明顯超出市場預期,直接拉升整個天然氣行業的景氣度打了一個新高度。
II、天然氣為什麽要發展

答案就是環保——兩會上傳出的信息是,習大大說要象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順帶說一句,環保行業幾乎是未來政府投入導向上不確定性最小,政策瑕疵最小的行業,這就是為什麽格隆前期一再強調:除了環保還是環保的原因。對未來的投資而言,你的組合里讓環保行業占有較大比重,風險應該是很低的

我們再回到天然氣行業。簡單對比下汽油車和燃氣車尾氣的排放就知道了。


如果和煤炭比那麽優勢就更大了

III、國內天然氣市場怎麽樣
雖然國內天然氣消費和產量都增長非常快,近幾年的增長都能達到10%-20%,但是天然氣占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見下圖)


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 年)》中明確指出,到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天然氣總消費量將提升至3600億方,相比2014年的1830億方接近翻倍。

當前從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看,天然氣占比仍僅4%,不僅遠低於世界25%的平均水平,也低於亞洲9%的平均水平。若2014-2020 期間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保持 3.6%的複合增長,到 2020 年天然氣消費比重達到 10%,則 2020 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將較 2013 年增長約 120%7 年複合增速高達 12%


IV、國內生產量跟不上消費量怎麽辦:進口

會有人問:石油價格下來,天然氣價格下來,需求起來了,供給跟不上怎麽辦?
當然是進口。

進口途徑也就兩個,管道和LNG船(液化天然氣)


管道與LNG進口量

有進口就有了一個價格的問題,國內產的天然氣很便宜,有些地方的開采出來的氣成本就1塊多每立方米,而進口的價格則按照國際上流行的跟隨石油價格,考慮供需關系,不同產地考慮運輸成本,價格變動很大,但也高出國內好多,一般要2-4塊每立方米。那麽如果一下子把氣價調那麽高的話那麽很多消費方就不用活了,所以就有了存量氣和增量氣的概念。簡單來說,存量氣(以前用的)按便宜的賣,增量氣(比以前多用的)按貴的賣。但很明顯,這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國家試圖慢慢的提高存量氣價,慢慢降低增量氣價(國際油價下跌剛好給了機會)來使兩者價格同步。未來則慢慢進入到市場決定價格的方式。

V、天然氣價改的目標方向

以下摘自發改委文件

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政府只對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進行管理。在廣東,廣西兩省開展改革試點,主要是探索建立反應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逐步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比價關系,為在全國範圍內推薦天然氣價格改革積累經驗。”

按照國際通用方式,天然氣改革會參考兩種國際方法

1)未來氣價會和石油聯動,例如日本歐洲的模式
中國的公式發改委也給了:

如果用這個公式,假設15 年上半年 Brent 油價均價為 70 美金/桶(目前看似乎有點困難),那麽價格差不多是2.28元/m³。相對於按照 14 年下半年調整後的 2.88 元/m³,存在 0.60 元的下調空間。當然政府可能還會考慮中石油以及非常規氣的利益,所以 0.60 元的測算值應該會有一定程度上的折扣。 再用日本的例子說進口氣價,由於國際油價的下跌加上歐洲經濟通縮,日本最新可以從國際市場上拿到6.88美元每百萬英熱的天然氣,大約也就是1.5元每立方米。

2)由供需關系決定,建立上海天然氣交易所,例如美國

長的不敢說,短期看(1-3年),隨著大量LNG接收站,跨國天然氣管道的建成,未來天然氣進口能力能力大增。加上中國現在簽的很多天然氣合同都是“照付不議”合同(錢按合同上談好的量給,用不用的掉是中國自己的事)。所以國內的供給端將會非常給力,而需求端則很在意天然氣價格。

不管中國天然氣改革會向什麽方向靠攏,或是結合國情取長補短未來氣價的進一步下調應該都是大概率

VI、天然氣行業未來預測

從短期看,天然氣價格的上漲是從2011年開始,而從2011年之後,天然氣的消費增長幅度其實是大幅下降的,從20%降至10%左右。2010年時,一開始天然氣供不應求,多地都出現了限氣的狀況,所以三桶油在看見的未來的發展前景後開始大量投入天然氣基礎建設,例如海邊LNG接受站,管道天然氣等。但隨著2011年氣價開始上漲,新目標用戶用氣的意願開始下降(煤炭發電成本大大低於天然氣),所以14年來出現了天然氣供大於求的局面。

如果氣改順利,則未來中國天然氣行業將因為以下幾點,可能出現爆發式增長:

1)天然氣價格的下降。

2)國家政策傾斜。環保的需求需要我國把天然氣能源結構從4%上調至15%。未來煤炭的洗煤處理,煤炭發電尾氣的脫硫脫硝標準提高可能使煤炭不再具有絕對價格優勢。

3) 中國經濟的順利築底,以及經濟轉型的持續推進。

上面三點結合將使國家可以順利推廣天然氣,從而大大增加天然氣用戶基數與需求。

VII、幾個可能受益的標的

行業向好,整個產業鏈都會受益。這里格隆簡單介紹兩家受益行業景氣度向好的標的。

中集安瑞科(3899

中集安瑞科有三個業務板塊

1:能源裝備:(CNG壓力容器,CNG拖車,LNG,LPG拖車及儲存罐,天然氣加氣站系統,天然氣壓縮機,LNG應用等項目工程服務)

2:化工裝備:(化學液體,液化氣體及低溫液體罐式集裝箱)

3:液態食品裝備:(不銹鋼加工罐及儲存罐,項目工程服務)

根據14年中報,三個業務占比如下:


受之前天然氣價格上漲及石油價格下跌的影響,天然氣行業整體不景氣,能源裝備板塊業績同比下滑超過7%。


也導致了公司股價從最高的14元直接腰斬至最近的6.5元。


一些變化:

1)而根據最近傳出的信息,14年下半年的業績較上半年有所好轉,14年整年能源裝備板塊可能下滑3%-4%左右。隨著整個行業景氣度提升,天然氣整個裝備行業也會慢慢好轉。而國內各大LNG接收站和進口管道相繼完成,對相關裝備的需求也會很大。目前的信息顯示,公司的訂單相當飽滿,明顯已進入一個新的成長周期;

2)天然氣價格下跌很利於政府推廣天然氣船只。2014年9月底,國家能源局召開了《關於液化天然氣燃料動力船舶加註站布局指導意見》征求意見座談會,提出全國形成“兩橫兩縱兩網十八線”的船舶LNG加註布局網絡。船的壽命比車長,加氣量大,且新建、改造的投資成本更高,一旦該市場空間打開,規模相當可觀。我國是船運運輸大國,船舶眾多,運輸船舶達二十三萬艘。如二十多萬艘船有50%采用天然氣作為動力,按每座LNG加註站供應100艘船計,最終應有1000個LNG加註站方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船用LNG加註站市場巨大。

3)另外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中集安瑞科的業務還包括核電站裝備與核燃料儲運裝備解決方案,也明顯受到核電重啟的影響。

4)公司靜態PE目前為12倍,低於公司長期的平均16倍PE。

北京控股(0392

公司兩大業務板塊,管道燃氣銷售和啤酒

在氣價趨勢性下調,下遊用戶需求看漲的大背景下,燃氣銷售公司受益是明顯的。但市場往往把視線集中在了中國燃氣、華潤燃氣等公司(無疑以上兩家也是好標的公司,尤其中國燃氣但市場關註和解剖已經足夠多,所以格隆在此不做展開)卻忽略了同樣受益的北京控股。

簡要把邏輯展開如下:

1)北控77%的利潤都來自北京燃氣,估值1.1倍PB,12倍PE,股息率2%,在大市值股票里是有相當吸引力的;

2)關於天然氣銷售,在天然氣價格上漲的時候,即使上漲的氣價可以順利向客戶順出,也存在一個時間差,導致燃氣銷售公司的毛利率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下圖)。那麽當氣價下降,這個過程就可以反過來,用戶價格下降慢於公司氣價成本下降速度,從而提升公司的毛利率。


3)氣價下降有利於政府遊說企業棄用煤炭改用天然氣。即使用戶氣價降幅大於成本下降,但用戶使用天然氣意願提高將產生薄利多銷的情況。

3)北京的兩大天然氣發電項目已經在14年底陸續投入運營,陜京三線輸氣仍有提升空間,陜京四線工程開展順利,都可以在未來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4)公司除了控股燃氣業務,還在不同程度參控股了北控水務(0371),北京發展(0154)。他們分別屬於水務和固廢板塊,都非常受益於環保的需求。

5)公司的燕京啤酒收入穩定增長,說不上會有多少突出貢獻,但起碼不會拖累公司業績。

6)陜京線中遊輸氣費下調的預期已經在前期的股價下跌中體現,而公司不像其讓他管道燃氣公司,公司沒有接駁費的風險暴露。


7)市場講故事層面,一是股東與管理層的增持。大股東在60元時增持了0.4%的股份,CFO等高管也在61元附近增持。二是公司分拆上市的預期。這個村子不確定性,但可以視作一個零對價的看漲期權。


VIII、畫蛇添足的總結
格隆最後再畫蛇添足總結一下:在新政府的未來新經濟藍圖中

I、環保行業

II、天然氣行業

基本占據了最優的政策風口,而且這個風在可預見的將來會一直刮下去。

這就是格隆所一直強調的,投資其實不複雜。好的投資人一定是一個擅長卡位(用更通俗的話叫站隊)的戰略家,而不是一個逢人就剁,抽刀就砍,只看眼前錙銖利益的戰術型交易者。

我們多數時候是賺一個大趨勢的錢,找一塊沃土,然後多插幾根樹枝,等著收獲就好了——如果眼見的沃土你不挖,一定要標新立異,去鹽堿地辛苦勞作,那只有祝福你好人好夢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56

乳制品行業2014年業績綜述:好日子又要回來了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51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1 08:28 編輯

乳制品行業2014年業績綜述:好日子又要回來了嗎?
格隆匯 宇輝

近幾年乳制品行業深受產能過剩、進口奶粉沖擊等問題困擾,股價也一蹶不振。最近香港上市的乳業股陸續公布了2014年的業績,多數公司業績預喜,乳業股的好日子仿佛又要回來了。



一、乳制品行業業績橫向對比

1、 營業收入普遍增長。從圖表數據來看,除去雅士利國際和合生元,其余企業營業收入具有較大漲幅。這主要得益於行業的複蘇,奶制品價格的整體上升帶動了乳制品企業毛利率的普遍上升。


2、除稅前利潤增長較快,增速普遍高於營收增長速度。在圖表中數據來看,除了雅士利和合生元,其余5家企業,都保持較高的增速,除現代牧業之外,其余均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除稅前利潤增速快於營收增長主要得益於毛利率的提高。


3、毛利率普遍提高。除天然乳品毛利率有小幅下滑之外,其余均有所上升,原生態牧業較去年同期上升3.1個百分點;蒙牛乳業上升3.87個百分點;中國聖牧上升7.28個百分點;現代牧業上升7個百分點。


4、奶粉企業表現不佳。圖中乳制品行業中的兩大奶粉企業雅士利國際和合生元營業收入增幅和稅前利潤增長均不如其他乳制品企業,毛利率方面較上年同期也乏善可陳。


5 、 液態奶產品表現較好。蒙牛、現代牧業以及中國聖牧均有涉及液態奶產品,受益於高端奶制品市場回暖,兩企業的該項業務表現較好,其中液態奶產品是蒙牛的絕對支柱,達到 430 億元,同比增幅達到 13.5% ;而中國聖牧的液態奶產品則增長 144% ;而現代牧業的液態奶產品收入則增長159.14% 。




二、行業重點公司業績綜述
1、蒙牛乳業:
業績概況:蒙牛乳業公布了2014年全年業績,2014年公司收入500.49億元,同比增長15.4%,突破500億元大關。毛利率同比增加3.86個百分點,達到30.84%;歸屬股東凈利潤23.51億元,同比增長44.1%;凈利率達到4.7%,同比增加0.94個百分點,每股收益為1.21元,同比增長33.8%,公司整體業績在2014年超出市場預期。

分類業績情況:2014年液態奶收入430.36億元,同比增長13.5%,占收入比重86%,降低1.4個百分點;其中,UHT、乳飲料、酸奶的收入分別為237億元、119.2億元和74.14億元。冰激淩產品收入27.16億元,同比下降10.2%,占收入比5.4%,下降1.6個百分點。奶粉業務收入39.61億元,同比增長81.9%,主要為雅士利並表所致。

2、合生元:
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至47億元人民幣,因2013年9月推出的素加系列的銷售理想,貢獻2014年嬰幼兒配方奶粉銷售的18%。由於素加面向四五線城市的客戶群,2014年合生元整體嬰幼兒配方奶粉平均售價下跌4.7%,預期未來售價會持續下降。管理層預期2015年銷售增長會較2014年優勝。2014年合生元收入及凈利潤分別較市場預期高4%及25%,因嬰幼兒配方奶粉銷售勝預期及有效節省成本。

毛利率同比收窄3.4個百分點至61.9%,因奶粉出廠價下降、客戶獎勵計劃及產品組合改變。我們看好集團2015年毛利率前景,因歐元對人民幣貶值(我們預期可提升毛利率達5個百分點)及原材料成本下降(提升毛利率2個百分點)將抵銷產品組合改變帶來的負面影響(降低毛利率1.5個百分點)。若撇除2013年反壟斷罰款,合生元2014年核心利潤同比跌18%至8億700萬元,但超越市場預期25%,主要由於2014年下半年銷售開支低於預期。

3、現代牧業
2014年公司收入50.26億元,同比增長164.38%,毛利率同比增加7.15個百分點,達到37.10%;凈利率達到15.17%,較去年同期小幅下滑0.24個百分點,每股收益為15.23分。 奶牛養殖業務是集團的支柱業務,2014年收入達到46.72醫院,同比增幅達到41.3%,占集團收入83.4%。液態奶收入收入達到8.32億元,同比增159.14%,占集團收入的16.6%。
業績增長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在奶牛養殖業經歷散戶“殺牛倒奶”風波之後,規模化的養殖在成本控制、安全性、品牌形象方面優勢逐漸轉化成業績的推動力;其二是液態奶市場的複數帶動公司液態奶產品的快速增長。

4、天然乳品
2014年公司收入1994.4萬港元,同比增長14.73%,毛利率達到42.48%,同比下降21.36%;每股虧損(基本)-0.92港仙,期間虧損2495.2萬港元,虧損幅度有所減小,主要原因在於2014年議價購買收益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細分來看:食品及飲品及乳品相關品貿易收入為1187.4萬港元,同比增幅達到243.87%%,占總收入的59.53%;制造及銷售乳制品產品業務收入為807萬港元,同比下降42.06%,占總收入的40.46%。

5、原生態牧業
2014年,集團總收入達到人民幣11.62億元,同比增長達到32%。凈利潤達到人民幣4.18億元,同比增加92%,凈利潤較營收增長較快的原因在於,毛利的上升、財務費用的減少以及無上市開支;毛利率達到45.67%,較去年同期增加3.11個百分點。每股盈利達到人民幣10.71分,較去年同期增長21.84%。

6、聖牧
2014年,集團總收入達到人民幣21.32億元,同比增長達到86.40%;除稅前利潤達到人民幣8.88億元,同比增加136.40%毛利率達到50.16%,較去年同期增加7.28個百分點。每股盈利達到人民幣0.118元人民幣。2014年,奶牛養殖收入達到人民幣18.10億元,同比增幅達到86.15%,占總收入比例達到71%,較去年同期下降5.24個百分點;液態奶產品方面,收入達到7.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達到144.70%,占總收入的29%。

7、雅士利國際

報告期內,雅士利營收下降28%,凈利潤下降46%,毛利率收窄2.2個百分點51.3%,凈利率收窄2.4個百分點,至8.8%。兩大主要品牌——雅士利及施恩營收分別下跌31%和34%。原因主要有,傳統超市銷售渠道面臨電商渠道以及嬰童店渠道的嚴重沖擊,同時奶粉成本的不斷上升讓毛利率有所縮窄。雖然市場已考慮到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競爭加劇,但雅士利2014 年業績仍較預期差,這可能與達能及蒙牛的資源整合以及雅士利管理層變動有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014

長租公寓崛起 經濟酒店好日子終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59472.html

長租公寓崛起 經濟酒店好日子終結?

一財網 樂琰 羅韜 2015-07-23 22:36:00

以往投資回報相對合理的經濟型酒店是大多數此類投資者的首選,但如今隨著長租公寓的崛起,投資更低、回報周期更短的公寓分流了相當比例的投資者。

張先生這幾天正在糾結,其在上海有一處物業正打算進行加盟投資,然而困惑他的是究竟是做酒店還是做公寓?

張先生的糾結在如今很多物業持有者中普遍存在,以往投資回報相對合理的經濟型酒店是大多數此類投資者的首選,但如今隨著長租公寓的崛起,投資更低、回報周期更短的公寓分流了相當比例的投資者。

《第一財經日報》7月23日多方采訪獲悉,目前100間房的單家公寓的投資要比同規模經濟型酒店低約200萬元,且營運成本更低,因此公寓的投資回報期從1年到4年不等,而經濟型酒店則起碼要5年,這讓不少原本擬投資酒店的業者開始考慮選擇投資公寓,魔方公寓23日宣布開放加盟,貝客公寓等也正籌劃開放加盟,華住等酒店業者則反向開始切入公寓業態以爭奪市場,兩大業態商戰正酣。

投入與回報PK

“數年前,經濟型酒店是投資藍海,很多物業持有者和風險投資者都將目光瞄準經濟型酒店,然而隨著該類業態項目越來越多,部分一二線市場已飽和,經濟型酒店投資回報期越來越長,更多業者開始關註剛崛起的公寓。”徐時寧數月前從華住跳槽到魔方公寓,其對酒店和公寓業態都非常熟悉。

貝客公寓創始人兼總經理魏子石認為,經濟型酒店對物業的要求高於公寓,很多公寓都是由舊廠房改造但卻無法滿足經濟型酒店需求,所以公寓可以有更多的物業選擇,而整個資本市場認為這個風口到了,這無疑加大了公寓的擴張。

此外,由於國家對於青年創業的支持,很多公寓項目可以低價拿到工業用地物業,這樣大大節約了成本。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魔方、青客、貝客、蘑菇、友社、錦江都城、華住、如家等公寓和酒店業者後了解到,一家100間客房規模的公寓總體投資在500萬元左右,每間客房投資約4萬多元,同規模的經濟型酒店總體投資在700萬~800萬元左右,每間客房投資約7萬多元,有些升級版的中端酒的每間客房投入甚至在12萬元,比如華住的部分高端產品。即單體經濟型酒店要比公寓總體投資高約200多萬元。

“公寓的人力成本非常低,一間100間客房規模單店只需要2~3個員工即可,因為這里不需要過多服務,但酒店就需要服務,同規模單個酒店需要20多個員工,因此公寓的人房比(員工和客房數量比例)只有0.02,酒店要0.2,這意味著酒店人力成本比公寓高了10倍。”魏子石告訴記者。

上述數據也得到了不少酒店業者的認同。

“從加盟條件來看,公寓和經濟型酒店的年限都在10年左右,加盟費用也都在20多萬~30萬元,但經濟型酒店的特許加盟管理費占據營業收入的5%~7%,而公寓僅占4%。”剛剛開放加盟的魔方公寓相關負責人徐時寧透露。

此外,很多公寓也開始逐漸推出高端項目,月租金在4000元-6000元。魏子石發現,隨著90後開始工作,他們對於居住條件越來越高,雖然他們本身沒有那麽強大的消費能力,但他們的父母會支持他們的生活,因此其在南京的高端公寓項目也出現了更多 90後的身影。

不過,酒店的每夜收益會高於公寓。通常經濟型酒店的REVPAR(每間可銷售房平均收入)在150元左右,而公寓該數字可能僅100元不到。

位於上海的分散式公寓蘑菇公寓聯合創始人龍東平告訴記者,目前蘑菇公寓每間房的投入不超過1萬,由於其租賃的房屋本身都具備裝修,因此其回報周期大概在1年左右。而這個數據相比集合式公寓比投資回報會更加塊。

諸多公寓和酒店業者反映,公寓公共區域成本低且水電費由住客自行承擔,因此公寓的營運成本比酒店低很多,且公寓的空置率通常小於5%,而酒店可能有20%空置率,加之酒店整體投資和人力成本等因素,所以經濟型酒店目前投資回報期在5年以上,毛利率約40%,而公寓投資回報期從1年到3年不等,毛利率高於40%。

也有業內人士並不認可這個觀點,認為分散式公寓目前前期投入很小,很容易擴張。但是分散式公寓的管理成本非常高,此外空置率還是比較高,目前上海分散式公寓幾乎沒有盈利。

爭奪加盟商與酒店反擊戰

既然公寓的投入低、回報快,而這也著實吸引了一批物業持有者關註。很多開發商也非常願意合作一些長租公寓。

“這些有品牌的公寓未來可能不僅有租賃價值,我們還可以合作衍生出更多的服務來產生服務溢價,這個是我們看重的。”某房企高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由於經濟型酒店對於物業要求高,此外有品質的經濟型酒店對於物業租金也會提出苛刻條件,因此更多開發商選擇與這些新興的公寓合作。比如東渡國際在上海就給you+公寓提供了物業,形成了互補合作。

東渡國際CEO李海林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曾表示,傳統單一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要想在這新一輪的行業洗牌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立足細分市場。

然而這對於經濟型酒店並非好事。

“這幾年隨著經濟型酒店成本上升、房價下滑,生意越來越難做,因此加盟者也在猶豫要不要再進入這個市場,此時公寓業態的出現的確分流了一部分加盟商,對酒店業者產生擴張影響。”一位長期在維也納酒店擔任管理層的人士坦言。

“我現在選擇進入行業當然會看投資回報,所以公寓和酒店還挺讓我糾結的。其實關鍵還要看地段,優勢商圈就更適合做酒店,其收益非常高。但偏遠地段或接近辦公區域的項目可能就要重點考慮公寓了。”加盟商張先生如是說。

不過經歷了風風雨雨的酒店業者們也不是“省油的燈”,在公寓搶奪加盟者的同時,酒店業者也在反向切入公寓市場。

記者采訪獲悉,目前華住正在進行內部創業項目——城家公寓,此前華住已推出了帶有公寓功能的酒店。而亞朵酒店已一度試水了一家公寓。錦江都城則表示會未來可能考慮嘗試公寓業態。

“其實酒店在選址方面會比公寓更靈活,比如公寓一定要在地鐵沿線、辦公區域等特殊地帶才有生意,但酒店沒有這麽多選址方面的束縛。加上部分酒店業者已開始嘗試切入公寓業態,所以這場商戰還有得打。”錦江都城COO李予愷指出。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21

低油價紅利遠去 航空公司好日子隱患多 | 姍言兩語

最近,航空板塊上市公司陸續完成了2016 年年報及2017 年一季度報告的披露,不出所料,盈利大多同比下滑。

綜合統計六家上市航空公司的一季報業績,幾家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73.9億元,同比下降25.9%,扣非後凈利潤51.7 億元,同比下降44.8%。

一季報的盈利下滑,與油價同比大幅上漲有很大關系。油價從2013年的107美元斷崖式下跌至2016年初的30美元時,航空公司可以說是最大的受益方之一,畢竟燃油成本是航企最大的成本構成。

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油價逐漸攀升,今年一季度布倫特原油的價格已經同比增長52%,進而帶來航空公司成本端的激增,一季度上市航空公司的營業成本共計880 億元,同比增長24.3%。

相比國內航線,油價的上漲對國際、特別是洲際航線要敏感得多。這幾年國際航空市場的超常態發展,航空公司頻開洲際遠程航線,除了出境遊的需求增長之外,油價低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過去油價低,國際遠程航線加上地方政府的補貼,還可以打平甚至賺錢,但今年油價已回升至51美元,未來如果進一步上升到60-80美元,估計還沒有完成市場培育的“新鮮”洲際航線就危險了。

第一季度上市航空公司的整體客公里收益水平同比下降也可見一斑。事實上近幾年來,國有三大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線座公里收入也是越來越低,由2014年的0.420元下滑到2016年上半年的0.368元,相當於三大航國際航線減收77億元。也就是說,從運量上看國際市場紅紅火火,但從價格和盈利能力上看隱憂已現。

 

剛剛提到的地方政府補貼,同樣也是“不定時炸彈”。過去,地方政府對國內新開航線,每班可能給個起降費打折的優惠,後來對新開國際航線,可能每班給個4-10萬的補貼,而近兩年來,各地政府對於新開洲際航線熱情越來越高,每班最多能補貼150萬元。

不過,據筆者了解,一般航空公司與地方政府簽署的相關“補助”期限為三年,而且三年中是逐漸遞減,此外在國家的預算法執行越來越嚴格的背景下,地方財政大規模補貼航空公司開國際航線,財政面對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在上述兩大隱患的作用之下,國際航線應該怎麽飛,以什麽節奏新開,的確需要更加謹慎的考量。

好在二季度是航空業的傳統旺季,國內出行及公商務需求會比較旺盛,業績對油價的敏感也相對趨弱,預計可以給航司一段喘息的機會。

不過從全年來看,航空公司要想在去年賺的盆盈缽滿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挑戰遠比機會多,如何創新盈利模式,找到更好的“增效”方式,在油價上漲通道中變得更加現實。

從國外航空公司正在做的情況來看,傳統航空公司紛紛松綁機票產品,將選擇權讓給顧客,嘗試有償提供餐食,開發輔助收入等成為一大趨勢。

目前,包括美歐在內的老牌航企,都在將傳統的“一票全包”定價政策分拆,對選座、餐食、現場值機進行額外的收費,這些原本是低成本航空才會采取的收費模式,如今,低成本航空與傳統航空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尤其是在短途市場上。

《2015年輔助服務收入排名前十的航空公司》報告也顯示,航空公司的輔助服務收入在過去七年里增長迅速,排名前十的航空公司2008年輔助服務收入為84億美元,而2015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了260億美元。

在國內,近年來不少航空公司也開始重視輔助收入,南航、海航在 2016 年年報中更是首次披露了輔助收入的經營情況,不過占比還很小,即使這方面經營時間最長的春秋航空,輔助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也只有6-7%左右,與國外航空公司還有不少差距,也意味著還有不少提升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27

海通證券姜超:金融地產的好日子要結束了

海通證券姜超發文點評存款利率放開與利率市場化稱,如果下定決心推進利率市場化往正確的方向,管住影子銀行,放開存款利率上浮,那麽過去靠壟斷和管制躺著賺錢的銀行和地產行業的好日子就要結束了。

以下為文中觀點摘錄:

從去年開始,我們發現利率市場化開始回歸正確的方向。

首先,政府大力規範影子銀行。央行去年開始實施MPA考核,其實就是在約束影子銀行發展。而即將實施的資產管理新規,更是影子銀行發展的緊箍咒。

從銀行理財的規模來看,在2017年4季度下降了3000億,這也是過去這麽多年的首次下降。而代表表外融資的信托和委托貸款,在今年3月份雙雙出現負增長,這也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說明這一次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是動了真格。

中國經濟的未來,並不需要這麽大的影子銀行。

之後,新任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鰲論壇,專門講到了中國的利率雙軌制問題,隨後有媒體報道中國考慮放開對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的指導。我們認為這個變化特別值得重視。

今年以來,銀行又開始出現大規模拉存款的現象,而結構性存款成為銀行今年攬儲的主力。但是目前的各種銀行攬儲方式,無論是同業存單,還是結構性存款,以及大額可轉讓存單,其實都與普通老百姓無關。因此中國最重要的,還是應該考慮放開對存款利率的管制,逐步取消對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的指導。

影響:銀行地產好日子要結束了,實體經濟受益。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下決心管住影子銀行發展,讓各項貸款回歸到銀行表內,而由於銀行的表內貸款受到資本充足率、政策監管等多項約束,那麽相當於掐住了資金過度流向房地產企業的渠道,那麽地價比房價貴、地價推著房價走的現象就難以再現。

如果我們真的能放開銀行表內存款利率上浮,那麽居民儲蓄的實際利率就能由負轉正,居民存錢的意願就會大幅上升,那麽居民貸款買房投機的意願也會大幅下降。房地產泡沫將會得到極大的抑制。

而在利率方面,雖然存款利率的上升會增加銀行的資金成本,但是貸款利率不一定會上升,而是會分化。由於我們同時管住了影子銀行,壓縮了無效融資需求,其實意味著全社會整體的貸款需求趨於萎縮,這也可以從今年以來社會融資增速的持續回落當中看出來,與此相應,全社會的平均融資利率會趨於下降,這也是今年以來債市超預期上漲的主要原因。而存款利率的上浮疊加貸款利率下降,也就意味著銀行存貸息差將大幅縮窄,銀行業的利潤將大幅下降,而這些利潤將流向實體經濟部門。

但是對於那些依賴於影子銀行的企業,其融資渠道被全面封堵,可能融資成本會大幅上升,甚至可能會因為融資無門而破產倒閉。

總結來說,如果我們下定決心推進利率市場化往正確的方向,管住影子銀行,放開存款利率上浮,那麽過去靠壟斷和管制躺著賺錢的銀行和地產行業的好日子就要結束了,而存款利率的上升可以增加居民收入、有助於消費長期上升,而貸款利率的下降對企業減負有利,未來金融和地產行業將反哺實體經濟,這反過來意味著以後只能靠努力奮鬥、做好實體經濟才能創造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79

陳景祥﹕樓市距「好日子」遙遙無期

1 : GS(14)@2016-08-18 05:42:03

【明報專訊】樓市要怎樣才算是「好」?按各人追求的目標不同,「好」的定義也人言人殊;基層市民希望上樓、入住公營房屋;受薪階層尚未置業的,則希望樓價「合理」、能盡快「上車」;至於擁有物業的業主,自然期望樓價上升,令他們的資產水漲船高。如果說目前樓市是20年來最好,到底又有何根據?

或許我們看看本屆政府的房策目標,基本上有四項——第一,是協助基層市民「上樓」,滿足基本住屋需求。第二,讓市民按自己的負擔能力和條件,選擇安居之所,鼓勵自置居所。第三,提供有資助的自置居所,撘建置業階梯。第四,維持樓市健康平穩發展,在供應緊張的情况下,優先照顧香港永久居民的需要(《星島》2013年1月)。對照這四大目標,大部分仍然「在努力之中」,看不出明顯的成績,又怎能說現在樓市是20年來最好!

建屋量未達標 居住條件倒退

政府在2013年9月公布《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提出未來10年房屋需求為47萬,其中28.2萬是公營房屋,即每年提供約 2.8萬個公營單位,跟梁振英在特首競選時提出每年建 3.5萬個公屋單位目標相距頗遠。此外,本屆政府曾承諾公屋3年上樓,如今無法達標,輪候時間已延長至4.1年。

建屋的數量未能達標,住屋的質量同樣原地踏步,甚至有轉壞趨勢;私樓推出大量細單位,以呎價計單位售價較低、較容易上車,然而以居住條件計,明顯是倒退。至於劏房問題,長策會沒有提供解決方案,只能建議發牌規管以及加強巡查執法;事實上,政府提出要改善港人居住品質、住得更寬敞的「理想」,更是遙不可及。

「阻嚇」買家入市 老問題仍未解決

董建華政府的房策目標,是七成人可擁有自置物業,為此每年要建8.5萬個單位,這個供應量被批評為「推倒樓市」、造成大量負資產,但在公屋方面因為供應增加,大大縮減公屋輪候時間。1997亞洲金融風暴令本地樓市大跌,為了救亡,曾蔭權政府大幅收縮供應量,又停止賣地,樓市跌勢止住,然而又埋下日後土地和房屋供應嚴重不足的後遺症。

董、曾兩任,都在供應上大力調控樓市,結果都只是江湖救急,樓市的基本格局並沒有改變。本屆政府從控制需求入手,以雙辣招為樓市降溫,「阻嚇」買家入市,結果樓市成交淡靜,老問題依然未能解決。樓市距離「最好」的日子,仍然遙遙無期。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31&issue=201608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296

智取大市:1月進攻好日子 究竟點玩法?

1 : GS(14)@2017-01-06 02:06:31

港股周三升跌比例只係參半,跑出股份有蘋果概念股、鋼鐵股、建築設備股、電訊設備股等等。自從騰訊(700)由180蚊起步反彈之後,每日人氣sector都唔同,資金輪流博反彈,一個sector炒完一兩日就會轉移目標,所以見突破、大陽燭就衝入,預咗要唞氣一兩日先能夠再上。不停追大陽燭,一嚟買唔晒,二嚟次次一追即回,容易感氣餒。呢一轉,持股要丁點耐性,等佢慢慢升,買齊就等佢自由發揮。最好嘅做法,係每日檢視自己個倉,望見中短線走勢轉弱、跑出機會最低嘅一兩隻股,可以率先沽出,換入當日最有潛質股份,不斷改善持股嘅攻守能力。周三最強除咗中通信(552)之外,建築設備股肯定係最勁,中國龍工(3339)單日旗形突破急升8%,一支大陽燭已經足夠收復三個星期嘅調整浪,動力夠,睇周線圖走勢亦幾吸引,潛伏底醞釀四年,阻力位喺2元至2.1元附近。不過,以近期pattern,大陽燭過後多數唞氣,加上周三破旗成交大增至4,530萬元,的確花費了一點兒力氣,以目前市況未至於咁容易一條氣炒上,但可候低吸。同樣係旗形突破有高鑫(6808),呢間經營大潤發嘅零售股,周三升2%,只需成交微微增加就破旗,企穩7元再上難度不高。晉佳
http://fb.com/advanceguy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5/198865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4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