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國國家主權基金女執委 隱身陳雲林代表團 十三兆元紅色資本即將登台?

2009-12-28 今周刊





中國主權基金規模隨著大陸外匯存底不斷同步暴增,成立才二年,規模即將達到十三兆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的主權基金。挾著人民幣的力量,中國主權基金在國際瘋狂大投資,最近它把目標瞄準台灣,台灣朝野準備好了嗎?

撰文‧周啟東

二 ○○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下午,正當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車隊在台中市街頭故布疑陣、抗議民眾疲於奔命之時,數輛小型巴士悄悄的抵達狂風怒吼的彰化彰濱工業 區,跟隨陳雲林來台,總市值高達新台幣二十三兆元的十七位大陸企業家團成員魚貫下車,其中有一位中年女士穿著灰綠色短風衣、戴著時髦太陽眼鏡,帥氣地走在 人群中,拿著相機對著玻璃工藝品猛拍照,就像一般普通大陸觀光客。

但是仔細看她的識別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領導成員梁驤﹂,簡單說,她是匯金公司的領導之一,其實她真正的身分是資產達到新台幣六兆元的中國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簡稱中投)的八人決策小組(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匯金只是﹁中投﹂旗下的全資子公司,為了避免中國主權基金登台的敏感聯想,這次特別以子公司的名義隨團考察台灣投資環境,她可說是第四次﹁江陳會﹂,陳雲林所率領代表團成員中最具分量的大陸財經界人士。

出 發前夕 增資消息曝光在代表團參觀過程中,梁驤被台灣媒體認出,紛紛圍著這位打扮中性、外表幹練的中國最大金主代表打探消息,雙方在混亂的參訪活動中玩起你追我躲 的遊戲。在幾次簡短交談中,她透露,此行就是來看看台灣投資環境,至於中投是否將投資台灣的銀行、保險或高科技公司,她不便透露,只表示,﹁中投的重大投資案都由八位執委開會決定,要回去開會之後才能有答案!﹂從外表觀察,很難看出,梁驤已是五十四歲的女性專業經理人,她是大陸一九七七年文革後恢復高考的首屆大學生,大學時代學的是化工,曾經在化工部計畫司當副司長,一九九八年轉調到中國進出口銀行,最高當到行長助理。由於工作績效優異,中投成立後第二年,她又調到中投擔任執行委員,權力位於中投CEO之上,為董事會之下的八人決策小組成員之一,為了補足財務投資的專業知識,她最近考上清華大學EMBA班,開始重新當學生再進修。

梁驤這次來台為何引起國際關注?看數字就知道,過去一年,大陸採購團來台大血拼,據海協會長陳雲林在二十一日的海基會晚宴上透露,忙了近一年總共的血拼金額也才一百億美元。

相 對於中投目前掌握超過二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資金,就知道梁驤背後所代表的中國資金買台灣的真正威力!?再加上英國︽金融時報︾及中國媒體二十日不約而同報 導,中共官方有意在數月之內再對中投加碼二千億美元資金,如果注資成功,中投手中可掌握約新台幣十三兆元,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的主權基金(僅次於阿布達比投資局主權基金),增資消息曝光的時刻剛好趕上梁驤出發來台前夕,時機實在令人玩味!

中投成立於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是為了有效運用中國快速增加的外匯存底而組成,為國有獨資公司,當時中國財政部以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籌集一.五兆元人民幣,購買了相當於二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作為中投公司的註冊資本,成立以來,中投因其主權基金特殊身分,操作績效、定位受到中國各界毀譽參半的評論。

中投成立初期偏重國際金融業,曾投資黑石私募基金(Blackstone)三十億美元、摩根士丹利五十億美元及其他美國貨幣型基金,但由於遇到美國金融海嘯來襲,中投初試身手即遭重創,雖海嘯後美國金融業已經逐漸復甦,但至目前為止,相關投資的帳面虧損仍達到五成左右。

風 險管控 梁驤掌握決策為了分散投資風險,中投近一年來轉移目標,大舉投資國際重量級的大宗物資、能源及太陽能相關企業,例如,二○○九年十一月五日,中投就宣布正 式以八.五八億美元投資全球主要的農產品交易商來寶集團 (Noble Group)一四.九一%的股權,外國媒體認為,中投此舉除了財務投資外,另外就是為了中國十三億人口「吃的需求」做安全準備,其他例如投資哈薩克天然氣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等,都是基於相同的戰略目的。

至於投資台灣會不會成為中投最新戰略目標?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稍早曾指出,﹁中投海外投資市場包括台灣、香港在內。﹂而在二十三日,梁驤與台灣官方首度面對面了解台灣官方開放陸資底線後,中投是否就將採取實際投資行動?這就要看梁驤這次回去的風險評估報告了。

由於管理的是中國的外匯存底,安全容忍係數比一般基金還要低。因此中投評估投資時首重風險,而梁驤就是風險控管的核心成員之一。

中投的風險內控由執行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首席風險官、風險管理部及共產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梁驤不但是董事會之下,最有權力的八名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她另一個身分就是中投紀委書記,代表共產黨監督其他中投高層的政治意識及清廉度,可說是中投最有實權的人物之一,由她親自來台觀察、溝通,取得第一手的訊息,對於中投十三兆元資金何時來台,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據主計處統計,台灣每年國內投資毛額才新台幣二.二兆元左右,未來中投的資金實力是台灣一年投資總額的六倍!?這才是紅色資本的可怕力量,當紅色主權基金謀畫登台時,台灣政府準備好了嗎?

梁 驤

出生:1955年

現職:中投執委、紀委書記

學歷:北京化工大學

經歷:化工部計畫司副司長、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助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78

日本優衣庫十月登台 社長柳井正:忘掉成功經驗 才能不斷創造高峰

2010-7-12 今周





優衣庫(UNIQLO)即將來台 灣展店,這家廣島起家的服裝店,擴張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中國、英國,都曾慘遭滑鐵盧,但憑藉著不斷挑戰,成為全球服裝界的巨人,,如今決定登台,會在市 場上掀起什麼樣的旋風,大家拭目以待。

撰文‧孫蓉萍

優衣庫(UNIQLO)台灣愛用者多年來的夢想,終於要實 現了。因為推出這個品牌的日本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社長柳井正宣布,優衣庫台灣第一家店十月將在統一阪急百貨公司開幕。快速擴張的UNIQLO並非一帆風順,八年前搶進中國開店受挫、 在英國慘遭滑鐵盧,靠著「忘掉成功經驗」不斷在錯誤中學習,UNIQLO才能成為全球流行服裝界的巨人。

重視中產階級市場

靠 著「物美價廉」定位,UNIQLO近年來營業額雖然逐年成長,但日本面臨高齡少子化,勢必要向外拓展市場,才能解決市場萎縮的問題。今年二月為止,優衣庫 在日本國內有九一六家店,海外則有一二五家。今年八月底為止的一○會計年度,預估海外所有店鋪營業額比前一年倍增為七四○億日圓,營業利益則是七十五億日 圓,是前一年的四.六倍。

目前優衣庫的海外營業額占全集團的比重終於達到一成,迅銷會長兼社長柳井正期待五年內,海外的營業規模要超越日 本,他還宣稱今年開始要「民族大移動」,每位員工都要能因應國際化的潮流,每年都要派出一千位能在世界各地工作的店長。他並決定二○一二年三月開始,英語 將成為公司內部的通用語言,辦公室內的語言以及會議和文件,基本上都要使用英語。

因為亞洲人口約四十億人,經濟顯著成長,中產階級人口大 增,柳井正特別重視這個地區。除了在台灣設點之外,優衣庫位於上海的旗艦店也在五月十五日開幕,第一天就吸引了超過一千人來排隊,位於南京西路的這家店, 賣場面積達到一千一百坪,塑膠模特兒就有三二○個,在各國旗艦店中規模最大,由此可以看出優衣庫對中國市場的期待。

失敗中汲 取成功養分

事實上優衣庫早在○二年就進軍中國,九月三十日同時在上海市內開了兩家店,並計畫○三年十一月之前,增加到八家店。不過業績進展 並不如預期中理想。柳井正在︽成功一天就要丟掉︾一書中回憶指出,當時在中國展店的計畫領導人是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人,九四年以優衣庫第一個外國人的身 分進公司後,工作認真,半年就當上店長,後來派駐上海管理開店事宜。

當時這位中國領導人的觀念是,不要在中國推廣日本的優衣庫,而是創造新 的優衣庫,理由是中國的中產階級所得不如日本,即使略微犧牲品質,也應該調低售價。不過這種方式並未受到中國人的青睞,○五年北京開的兩家店,因為一直虧 損,一年不到就結束營業。

後來繼任迅銷中國社長的潘寧,用的則是不同的思惟。他的方式是商品和標籤都和日本完全一樣,品質絕不打折,也因此 即使售價只加上關稅等成本,比起中國的產品,優衣庫的價格並不算低。但近年來上海中產階級人數越來越多,優衣庫的商品因為價格和品質之間取得平衡,相當受 到歡迎,在曾經撤店的北京,○八年三月優衣庫捲土重來,例如其中西單店的獲利和營收都順利成長。

迅銷進軍海外市場採取的策略是,在當地最佳 的地點開一家大型旗艦店,提高商店和商品的認知度,因此紐約、倫敦、巴黎也都有旗艦店。這家店開始賺錢之後,再逐步擴展至其他地區展店。不過迅銷不是進軍 歐美就掌握這項訣竅,而是繳了不少學費才學到這一點。

○一年迅銷在倫敦市內接連開了四家店,之後英國國內的店鋪增加到二十一家,計畫三年內 轉虧為盈,三年內開五十家店。但是當時幾乎所有的店都賠錢,因此○二年一口氣關了十六家店,損失了一百二十億日圓左右。柳井正自己分析失敗的原因是,「在 競爭比日本更激烈的市場,貿然展開知名度低的連鎖店,當然會門可羅雀。」因此之後柳井正修正為目前先開旗艦店的方式,打好品牌的基礎,再往前走下一步。

第 二個失敗的原因在於經營方針。當時柳井正將經營權下放交給當地的經營者和幹部,但是他們並不了解優衣庫的理念和文化,並未傾聽顧客聲音;而且生產、銷售和 庫存並未取得平衡,又沒有注意英國和日本氣候不同,未調整商品結構,以至於在日本熱銷的商品在英國卻滯銷。

增加女性商品元素

柳 井正曾說:「成功沒有方程式。」每一次任務都是新的挑戰,每一國都有不同的民情、風土和文化,未來拓展海外市場時,勢必還會面臨各種新狀況。不過柳井正會 當機立斷,及時修正,並且記取教訓,同樣的錯誤不會再犯。例如迅銷○二年還跨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採取會員郵購制銷售蔬菜,,儘管會員數累積到一萬人,但 因為增幅不如預期,柳井正一年半就毅然決定收攤,忍痛止血。

此外,對最新流行時尚敏感的女性,多半認為優衣庫的女性商品少了一點變化。柳井 正也認為未來日本優衣庫的發展重點應該調整,未來除了要在亞洲大擴張外,UNIQLO還要順應市場的要求,大幅增加女性商品的數量。忘掉成功經驗,正是柳 井正這位日本首富得以打敗其他競爭對手的重大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9

大陆公司首登台交所:新扬子造船详解赴台上市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yOMDAwMDE5NTIyO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06

友邦登台招兵買馬 密挖南山大咖

2011-3-14  TCW




金管會主委陳裕璋三月七日宣布, 南山人壽出售案最快上半年審查完畢。當這場台灣保險業史上最大出售案即將底定之際,另一場台灣壽險業的搶人大戰也即將開打。

主角,就是南山人壽的老大哥友邦人壽(AIA)。兩家同樣系出美國國際集團(AIG),身為AIG亞洲旗艦級保險事業的友邦,成立時間比南山早了四十多 年,規模亦是南山的一‧八倍,堪稱是南山的老大哥。過去因為母公司美國國際集團的業務畫分,台灣由南山主導,友邦在台灣幾乎沒有能見度,隨著南山即將脫離 AIG,友邦也將殺進小老弟南山的地盤。

主導這場戰局的,就是友邦人壽新任執行長(CEO)杜嘉祺(Mark Tucker)。

先挖香港! 以四倍年薪搶資深業務員

去年十月底,同屬AIG旗下的友邦人壽在香港上市,募集港幣一千五百九十億元(約合新台幣六千億元)。荷包滿滿之際,從去年底開始,台灣金融圈便盛傳,杜 嘉祺打算在台灣成立業務部隊,大舉擴張,並多次乘坐私人飛機來台,「要找的都是大頭(指保險業高層),」一位跟杜嘉祺頗有淵源的壽險業主管強調。

過去擔任英商保誠集團(Prudential)執行長的杜嘉祺,對台灣壽險市場非常了解。在他手中,台灣保誠人壽在二○○九年二月份以一元的價格出售給中 國人壽。 杜嘉祺出生於英國,曾在保誠工作超過二十年,歷任過包括保誠人壽亞洲區總裁和集團執行長,在保誠的經驗更勝於友邦。

曾與他共事過的人,對他的評語幾乎都是「聰明」、「強悍」和「能力很強」。一位現任台灣保誠人壽的主管就分析,「以他的個性,投資業務員通路不奇怪……, 他一直很強調成長,很願意投資……,也希望很快看到結果。」

正因為強調成長、敢投資,個性精明強悍,杜嘉祺在去年七月被AIG任命為友邦人壽執行長並協助其在港上市後,已經在香港掀起了一波波保險人才挖角大戰。

去年十月份,杜嘉祺甫上任三個月,就傳出他把昔日老部下、中國第一家中英合資壽險公司信誠人壽(編按:由中國中信集團和保誠合資)前執行長陳嘉虎找來友邦 人壽,擔任要職。今年二月,香港金融業更盛傳,剛上市的友邦人壽,銀彈充足但人力不足,已經展開挖角戰,願意以三到四倍年薪的價格,在香港挖角同業的資深 業務員。

再挖台灣! 前保誠老部屬都被點名

現在,這股「挖角風」已經吹向了台灣。從去年年底開始,台灣的外商保險圈就盛傳友邦人壽打算在台招兵買馬,成立業務部隊。過去曾與杜嘉祺共事過的前保誠老 部屬,都成了他在台挖角的對象。

包括從南山被他挖角,出任台灣保誠人壽董座,有著中國壽險界打工皇帝稱號,現在是中國平安保險首席顧問的梁家駒,以及從中壽離開的眾多前保誠人壽副總級的 業務戰將,例如,保誠人壽前第一大通訊處主管,現在自創磊山保經公司的李佳蓉等人,有不少都已經被杜嘉祺接觸過。

另一方面,友邦人壽雖然脫離AIG獨立在香港上市,看似跟AIG總部除股東關係外,已沒有牽連,更別說跟台灣南山人壽,關係應該更是遙遠。

但實際上,仔細研究友邦人壽董事會名單可發現一位台灣保險圈非常熟悉的名字:謝仕榮,也是現任南山人壽董事長。一旦南山確定賣出給潤成,友邦老大哥加上過 去謝仕榮與南山的淵源,一位金融圈高層就指出,在這波杜嘉祺挖角的口袋名單中,南山的業務戰將也是被鎖定的對象。

做大市場! 台灣保費收入在亞洲最小

友邦人壽目前在台灣只有電銷和銀保通路,員工將近四百人。一位熟悉友邦人壽運作的保險業人士分析,「AIA上市後,檢討亞洲策略,在台灣要大舉招募是一定 的,」主因是環視亞洲各市場,「上市之後,就屬台灣最小。」

翻開友邦人壽最新的財務報告,並沒有單獨揭露台灣的保費收入,是與紐西蘭、澳洲、菲律賓、印尼等七個市場一起被計入「其他市場」。

這些市場二○一○年加總的年化新保費收入,只有三億四千一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億元),平均一個市場不到五千萬美元的新保費收入,比起泰國的四億二千 萬美元,和香港的四億四千九百萬美元都少了許多。

台灣市場貢獻度小,加上現在台灣利率將逐步走高,「現在開始做,保單成本相對低,而且利率要起來了,沒有利差損的問題,」杜嘉祺想要做大台灣市場,「在台 灣大舉招募,一點都不意外,」一位保險業高層強調。

經歷金融海嘯之後,台灣壽險業可說是元氣大傷,業務員的人數也年年減少。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從二○○八年到今年一月為止,在各壽險公司工作的業務員人 數,總共減少了六%、一萬一千五百多人。

當這個市場看似壞到極點,外商壽險公司所剩無幾、業務員也紛紛脫隊之際,看在杜嘉祺眼裡,或許是機會的到來。友邦人壽在他領軍下,若真的在台灣大幅擴張業 務員團隊,捲土重來,勢必會替市場投下一枚震撼彈,首當其衝的,就是過往淵源深的中國人壽和南山人壽,未來恐怕有一場明星業務員攻防戰上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8

串聯兩岸業務 全球第二大建築師事務所將登台 香港三大富豪最愛用的建築師


2011-11-14  TCW




全球第二大建築師事務所凱達環球,二十六年前是一間只有三位員工的小事務所,建築師出身的英國籍創辦人紀達夫,卻可以打破區域的藩籬,將公司發展成擁有一 三○○位員工的跨國建築師集團,營收高達二.二一億美元。

撰文‧梁任瑋

建築師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最本土的行業,脫離一個區域,就得適應不同文化設計,但他的公司不但有本事在全球四大洲有三十五家分公司,生意還做到非洲去,他 就是凱達環球(Aedas)建築師事務所主席紀達夫(Keith Griffiths)。

凱達環球目前是全球第二大、香港第一大建築師事務所,香港三大財團長江實業、恆基兆業、新鴻基都是他的業主,香港凱達環球去年營收高達二.二一億美元,光 是香港就有七百名員工。二○○八年金融海嘯時,香港凱達環球一口氣裁員一一五位,還一度成為香港大新聞。

亞洲市場是凱達環球的大本營,有一三○○位員工,十月底,紀達夫帶著凱達環球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韋業啟、北京分公司總監溫子先悄悄來台拜訪。他的計畫是三 年內來台灣成立分公司,將兩岸三地的建築設計業務串聯起來。

外籍兵團建築師來勢洶洶

事實上,台灣建案規模過小、找外國建築師設計不符成本,但吸引像紀達夫這樣的大師登台搶生意,主要是看好兩岸的房地產商機,隨著凱達環球進軍台灣市場,地 產業恐掀起一股外籍兵團建築師的熱潮。

創辦凱達環球的紀達夫,出生英國西南部鄉下威爾斯。五、六歲時,他就特別著迷空間感與光影變化,因為威爾斯日照不多,他印象中,陽光照射到屋內桌角的陰影 總是如虛線般斷裂,那是一名孩子接觸建築的源頭,喜歡畫畫的他,最後也如願走上建築師這條路。

靠購併壯大 登上事業巔峰一九八二年,紀達夫跟隨英國知名建築大師諾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到香港設計匯豐銀行總部,開啟他與香港的不解之緣。「我很幸運在那個時候來到亞洲,趕上當時香港經濟準備起飛的時機。」紀達夫說。

一九八五年,紀達夫在香港自立門戶,成立建築師事務所LPT。雖然草創時期只有三位員工,在天時地利人和條件配合下,紀達夫接案量越來越多。但他發現,光 在香港發展是不夠的,如果不能與紐約、巴黎、倫敦、東京接軌,在他眼中永遠就只是一家本土公司。

二○○○年,企圖心旺盛的紀達夫,趁勢合併有一一四年歷史的英國老牌建築師事務所AHR,並將LPT與AHR兩家公司改組為凱達環球,這個關鍵抉擇,不但 讓紀達夫的建築事業登上頂峰,也讓凱達環球有機會晉升為跨國建築師集團之列。

然而,凱達環球真正的轉型成功,在於紀達夫將建築設計與企管經營,兩個毫無交集的平行線產生交集。一開始,凱達環球也只做香港的公共建築、住宅案,後來因 為業務擴展到海外,才陸續到東南亞、美洲、歐洲與中東成立分公司。這些散落在海外的三十五家分公司,因為大量採用本地建築師擔任總經理,不僅可以充分滿足 當地的客戶,還可以跨國支援新任務。

靠經營管理 全球無縫接軌「因為每一位建築師各有所長,有的擅長機場、車站公共建築,有的熟悉辦公大樓規畫,我們打破過去建築師各自為政的運作模式,建立了一個集中管 理的組織平台,我稱之為『神經式網絡管理』。假如有一家中國建商想到杜拜蓋摩天大樓,我們不但有中東分公司可以服務業主,甚至也可從全球兩千位建築師中找 到最適合者調派到中東。所以凱達環球的總部在哪裡一點都不重要,建築師的工作地點是繞著全世界跑。」紀達夫說。

擁有建築師斯文外表的紀達夫,談起經營管理,宛如精明幹練的執行長。記者問他是藝術家還是生意人?紀達夫大笑說,藝術家與生意人並不矛盾,畢卡索是一位出 名的畫家,也是成功的生意人;畢卡索也非常懂得控制產量,提高畫作的價值,「出色的建築師應該是要達到客戶要求,並遠遠提供超越客戶所需要的。」回歸建築 師理想面,紀達夫認為,這才是一位成功的建築師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

凱達環球

成立時間:1985年

負責人:紀達夫

主要業務:建築設計規畫

2010年營收:2.21億美元台灣成為國際大咖建築師競技場過去一年來,港、日、美、歐知名建築師事務所紛紛來台與台灣建築師搶飯碗。以擅長新古典 (ART DECO)建築風格的香港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集團(P&T)為例。這幾年趕上台灣房地產推案熱潮,非常積極接案,目前在台已承接數十件豪宅外觀設 計案,堪稱外籍建築師事務所最大贏家。

此外,熟悉東方人喜歡的建築式樣的日系建築師,也頗受台灣建商青睞。例如設計東京都廳的建築師丹下健三,10年前因來台規畫「宏盛帝寶」外觀打響名號。近 年他的兒子丹下憲孝也延續父親腳步深耕台灣市場,目前在新店、板橋都有案子。

另一股在台灣建築市場異軍突起的勢力,是英國兩大知名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與諾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理察因為設計過全世界最貴豪宅英國「海德公園一號」,吸引元利機構董事長林敏雄重金禮聘他來台灣設計「信義聯勤」豪宅案;還有欣翰建設在 士林官邸旁的建案也委由理察操刀。

而曾經設計過瑞士再保險公司在倫敦「子彈摩天樓」的建築師諾曼,目前有台灣建商打算邀請他在台北信義計畫區設計豪宅。

還有一種是外資地產公司來台推案,直接找自己熟悉的建築師來台合作,例如港資私募基金豐泰地產即將在天母推出的「星懿」,就請來紐約知名華裔建築師 Calvin Tsao設計,有大師加持下,預估每坪房價將挑戰150萬元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48

中國最大海外銀行登台搶頭香 十二兆力量蓄勢待發 中行行長李禮輝「早到晚退」成功學


2012-7-16  TWM



掌握總資產十二兆新台幣的中行行長李禮輝,文革時期失學,窮到種田、養蜂貼補家用,晚了好幾年才上大學。憑藉﹁早一小時上班、晚兩小時下班﹂的工作哲學,一路成為中國金融業改革重要人物,更使出霹靂手段,讓老行庫脫胎換骨,變身為經營海外市場最成功的銀行。

撰文‧周岐原

坐落於台北市信義區的中國銀行(以下簡稱中行)分行六月二十七日開幕,台灣金融業重量級人士幾乎到齊,台上一位西裝筆挺的男人掩不住微笑,雙眼瞇成一條縫。

他就是搶下大陸銀行在台灣開分行頭香的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雖然只是一家小分行開幕,他背後代表的是五十六兆新台幣的力量。

成立一百年後,中國銀行首度登陸台灣,對中行及李禮輝個人而言都是重要的里程碑。

市值是鴻海的三倍

台灣金融界對李禮輝並不陌生,早在一九九六年到台灣參加金融學術研討會開始,十六年來他來台超過十次以上,都是維持低調風格。

這次來台為台北分行主持開業儀式則頗為高調,不僅動用禮遇通關,見到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還獲邀參加幾場研討論,可說是近日台灣最紅的大陸人。

台灣人陌生的中國銀行,到底有多大?和台灣同業相比,中行簡直是一隻龐然巨物!它的總市值達三.二兆新台幣,為鴻海市值的三倍;中行的資產總額達五十六兆新台幣,也遠高過台灣金控的四.二六兆元。

中行同時還是中國最大跨境人民幣清算銀行,每年金額高達八三○○億人民幣;有權調度這家擁有二十九萬名員工、全球一萬一千間分行的世界級金融銀行的指揮官,就是李禮輝。

中行總部位在北京市最熱鬧的宣武門大街上,而由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香港分行,造型更是中環最醒目建築之一。但李禮輝奮力向上爬的人生傳奇,卻是從窮苦農村裡展開。

四十年前,熬夜搬運蜂箱的時候,青年李禮輝不敢想像未來,他只希望多賺幾塊錢,並不知自己將會像這群嗡嗡飛舞的蜜蜂一樣,為了工作輾轉千里,最後甚至當上中國最大海外經營銀行的領導者。

文革窮知青 種田養蜂維生一九七○年,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全中國一片混亂,生長在福建莆田鄉下的李禮輝高中畢業,找不到就業或升學的機會。為了貼補家用,他到附近興建水庫的工地當建築工,又在家裡闢地種田、養蜜蜂。

由於蜂群習慣於白天外出採蜜,李禮輝一方面必須四處尋找開花的蜜源,在夜裡搬移蜂箱、摸黑完成所有工作。同時還得兼顧田裡的作物,日夜顛倒、蠟燭兩頭燒的生活,每天耗盡李禮輝的心力,他不敢幻想有一天能脫離這片土地。

好在命運之神並沒有遺忘李禮輝,一九七四年,他進入廈門大學主修財政金融,這是他人生最大轉捩點,從此與金融業結下不解之緣。

儘管遲了好幾歲才念大學,李禮輝仍順利取得文憑。一九七七年,他被分發到中國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就職,李禮輝回憶求職經過時感慨:「在我們那個時代,能找到工作已經是非常大的運氣了,很多同學必須從軍或是當工人,我能分到這個工作實在很幸運。」早到晚退 將時間用到極致體驗過日出而作的辛勞,再也不必靠耕田維生的李禮輝格外珍惜機會。有別於其他作息固定的公務員,他將閒暇時間運用到極致,習慣比規定早一小時上班、晚兩小時下班,利用安靜的辦公室閱讀書籍;同時也在假日抽空到大學主修英文,靠苦讀再拿到一個外語學位。

在海南省擔任兩年副省長之後,○四年李禮輝再被指派為中行行長(職位相當於執行長)。這位曾經窮到靠種田、養蜜蜂過活的「知青」,不僅沒有被大時代的風浪吞沒,反而憑自己的力量駕馭趨勢,成為中國金融業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上級給李禮輝的任務是改革中行,儘快完成公司改革、掛牌上市。

三大驚嚇 成功改革老行庫儘管有多年經驗,李禮輝一進中行就遭遇嚴厲挑戰:冗員充斥、效率低落,組織結構疊床架屋,不改造就絲毫沒有上市機會。

李禮輝這時使出霹靂手段,為所有員工上緊發條。

「上任第一周,他穿著便服走遍總行周邊十多個據點,列出一長串缺失;第二周,他親自站在大樓門口,一一記錄員工上班時間;第三周,無預警召開主管會議,時間一到鎖門開會,遲到者全在外面罰站。」一位資深員工透露當時的震撼心情:「所有人都稱之為『三大驚嚇』!他還發文批評某些部門中午不關燈、浪費能源,原來他連午休也在巡邏!」李禮輝憑著雷厲風行的改革手腕,八年來讓中行脫胎換骨,除了公司順利上市,由暮氣沉沉的老行庫,搖身變為全中國海外觸角最廣的銀行,海外分行多達五八六家。

他自己淡淡地說:「經歷過農村艱苦生活的鍛鍊,再坎坷、 再瑣碎的事都難不倒我!」在李禮輝的指揮下,中行以超高效率奪下台灣分行的頭香,展現出六十歲金融老將的強烈企圖心。這位福建出生的閩南人在台灣銀行界的一舉一動,都值得關注。

李禮輝

出生:1952年

現職:中國銀行行長

經歷:海南省副省長、工商銀行副行長學歷: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54

中國交通銀行登台 磨刀要賺富人錢


2012-7-23 TCW



中國的銀行來台灣開設分行,像走馬燈一樣頻繁,從中國銀行到中國交通銀行,吸引一大堆名人的捧場。

七月十六日,中國交通銀行舉行台北分行開幕酒會,會場只能用「人多、頭銜高、花多」三多來形容。江丙坤、邱正雄,林義守等,約莫三百多位銀行、企業的大老闆參與盛會。

沒能親自與會的企業,如李焜耀、辜成允、林泰生等人,則送上祝賀花籃,把會場內外擠得滿滿的。

眾多花籃中,最醒目的,要算是放在報到櫃台兩側,且與兩岸交通銀行都有往來的台塑集團王文淵、王瑞華的花籃。

儘管中國交銀台北分行,現階段只能以企業金融業務為主,但中國銀行業面臨降息及利差市場化的壓力,交銀副行長錢文揮在會中一句「將積極發展財富管理業務」,也就是說,相準的是有錢人的生意,讓國內的銀行業「剉咧等」。

金融總會理事長許嘉棟致詞時,接連兩次口誤,把交銀「台北分行」講成「上海分行」。是下意識還沒料到在中國金融業已經兵臨城下?還是在為國內銀行業者打安心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33

台灣券商還在上海苦等 陸資卻開後門登台 中國券商大鱷 悄悄轉進台灣資本市場

2012-8-6  TWM

全球里昂證券將換上新招牌,新老闆正是中國證券業老大中信證券!無論你接不接受,中資券商已經準備拿著鑰匙,直接開門走入台灣資本市場,這場勢不可擋的潮流,台北股市將如何接招?

撰文‧劉俞青

在全球資本快速流動的當下,兩岸之間的金融防火牆形同虛設,一隻來自於對岸的超級巨鱷,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繞過第三地悄悄轉進台灣資本市場。它有何意圖?金管會能夠馴服這隻鱷魚嗎?

七月二十三日一早,位於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著名商業大樓的香港商里昂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蘇廷翰(Peter Sutton)接到媒體的採訪電話,詢問有關中國最大證券商中信證券以十二.五億美元全資購併港商里昂證券的問題時,只能以低調的語氣回覆說:「No comments!(沒有評論)」其實,台灣媒體對這則訊息的掌握慢了好幾天。早在七月二十日港股收盤後,中信證券、中信證券國際有限公司及東方匯理企業與投資銀行(為里昂母公司法國農業信貸集團Credit Agricole SA的投資銀行部門)即發布重訊,表示收購里昂證券一九.九%的股權交易,並向東方匯理法方授出選擇權,讓中信證券國際收購里昂證券剩餘的八○.一%股權。

然而,這個消息在資本市場並未以正面看待。七月二十三日一早,中信證H股即以大跌近五%開盤,顯示投資人對中信證高額溢價購併里昂證券一事,並不看好。

陸央企背景券商來台 創首例不過,無論市場如何看待這場交易,對所有台灣投資人而言,這將是第一樁具有中國央企背景、也是大陸最大證券公司的中信證券,迂迴踏上台灣市場的揭幕曲。

中信證券的母公司是中國中信集團,這可不是一般的中資企業,而是一家具有高度政治樣板意味的統戰企業。它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的公司,換句話說,也是中國市場從封閉走向開放、對外界招商引資的窗口,第一家允許私人持股的中央企業。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的主導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新路線。

隔年的一月十七日,鄧小平就在人民大會堂的福建廳,約見了當時上海榮家大家長榮毅仁等五人。這次的會晤,同時也確立了由榮毅仁主導成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即中信集團前身)的想法。

同年七月,中共通過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並向一部分海外華人及香港企業募資,設立這家由榮毅仁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的中信公司,一直到榮毅仁於一九九三年三月出任中國國家副主席之前,他都是這家企業的實質負責人。

後來,中信集團還在香港購併了一家小型地產公司,並更名為中信泰富,榮毅仁的兒子榮智健隨即進入這家公司,也開啟了中信泰富在香港呼風喚雨的新頁。

儘管在三年前,榮家因故被迫退出中信集團,但外界始終相信,榮家與中信之間,仍有千絲萬縷難以切割清楚的關係。

除了中信,榮家也是上海銀行的最大股東,上海銀行至今仍是唯一兩岸三地都有據點的銀行,因此,這次中信證券買下里昂,也被擴大解讀為與台灣關係密切的上海榮家,曲折轉進台灣資本市場的終南捷徑。

兩岸中信往來密切 淵源頗深幾乎與榮家同時,前任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王震的兒子王軍,也已進入中信集團接班行列,在榮毅仁離開之後,於一九九三年接任總經理,並於一九九五年接任董事長,直到二○○六年六月卸任。

王軍與台灣商界的往來就更密切了,許多關於王軍的傳聞雖然難以證實,但市場資深人士都了解其真實性。包括早在兩岸「戒急用忍」時期,王軍即已好幾次透過管道來台密訪,並與台灣中信辜家多有往來,業界聞名由辜家舉辦的「海峽盃」高爾夫球賽,已經辦了二十多年,而王軍幾乎是每年必到的常客。

一九九七年成立的香港凱基證券,更被市場傳說是兩岸的「中信集團」合資之作,雖然始終未能得到雙方證實,但足可證明與辜家交情之友好。

前幾年,台灣的中信證更名為凱基證券,也不無「讓名」向中信證表示善意的味道。

無論是在榮家執政時期,或是王軍時代,都證明了一件事,就是中信集團與台灣金融市場的淵源之深;也因此,此次中信證購併里昂證券之後,一如之前聯想購併IBM電腦部門就等於取得在台市場一樣,未來中信證券將透過里昂證券的在台機構,直接參與台灣資本市場的各種操盤。

目前,香港商里昂證券在台灣公司登記資本額為二億二千萬元,在台北股市的市占率大約一.一五%,影響力不算大;但未來,一旦招牌換成中信證券,是不是因此吸引許多大陸台商,甚至是有大陸背景的「外資」在此下單,值得觀察。

這一回,無論金管會同不同意,中資券商已經直接拿著鑰匙開門走進台灣資本市場,而且,走進來的,還是一家血統最純正、最具指標意涵的券商;相對台資券商還在對岸苦守寒窯等待破冰的一天,這場兩岸券商的競合大賽,中國已經鳴槍跨出穩健的一步。

中信證券

負責人:王東明

資本額:110.16億元人民幣總資產:1482.8億元人民幣

市場地位:

全中國第一大證券商

資本市場:

2003年6月上海A股掛牌2011年10月香港H股掛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68

中、港炒房手法公然登台 直擊新竹房市怪象 投資客秒殺三百戶


2012-8-20  TWM




直擊新竹房市怪象 投資客秒殺三百戶近半年來,連續在新竹預售房市出現的「搶紅單」戲碼,日前再度上演。一個建案連名稱招牌都尚未架設,就吸引人潮綿延上百公尺。這在政府接連祭出打房政策、房市景氣低迷的當下,堪稱房市奇景。

撰文‧梁任瑋

八月十日中午,新竹市三十五度的高溫,曬得機車騎士熱汗直流,東光路上卻有二百多位民眾不畏豔陽高照,拿著板凳、雨傘耐心排隊,長長的人龍看不到盡頭!這一幕場景引起路過民眾好奇,他們究竟在排什麼?

「昨天晚上十一點就有人在這裡等了!早上更誇張,還有人排到後面巷子裡。」本刊當天在現場直擊,人龍中有年輕上班族、阿嬤;但竟有一半是新竹當地房仲業務員,原來,這些人大都是搶賺差價的投資客。

有人手上甚至拿著兩三疊現金,準備一進場就直接搶購;更令人驚訝的是,一位抱著嬰兒排隊的年輕媽媽,頭上還戴著毛帽,正在坐月子的她說,「我收到簡訊,聽說今天正式開賣,每坪開價會低於二十萬元,今天下訂的每坪會再減一.二萬元,新竹市找不到這麼便宜的房子。」這個光靠簡訊通知,就號召上百名買方主動上門的建案叫「移動方城」,總戶數約二百七十戶左右,是由新竹最大建商昌益機構旗下的福軒建設投資興建;該公司今年三月底,也曾在同一個接待中心以相同手法銷售「金澤21」建案,創下「三百戶房子一天秒殺賣光」的紀錄;後來因投資客大量在仲介市場轉讓紅單 (俗稱購屋預約單),引起市場爭議,還被國稅局盯上。

沒想到,才事隔四個月,昌益又再度複製同樣手法賣屋,「吸引龐大投資客進場、以低於行情一成至一成五價格成交、快速簽約結案,已成為昌益推案三部曲。」在網路上知名的新竹住宅週報主持人陸敬民說。

投資客嘗甜頭助長歪風

為何這套方法依然可行?答案就在於投資客一再嘗到甜頭,昌益以低於行情一成五的價格將房子拋給投資客,投資客再想辦法快速轉賣給下一手,簡單來說就是「炒房」!而且不用貸款大量資金,只要少量訂金,就能以小搏大,有時一天就轉好幾手,也就是香港俗稱的「炒樓花」。近來這套炒房方法被中國學去,官方視為洪水猛獸,欲滅之而後快,現在竟然在台灣出現。

一進入接待中心,畫面更誇張,整個大廳像菜市場一般擁擠嘈雜,所有客戶被分為十桌,排序在前面的客戶甚至連樣品屋、模型與價錢都不看,就立刻向業務員指名購買戶別,訂金一刷就是九萬元,眼都不眨,三百戶瞬間秒殺,人手一張紅單。

「昌益賣屋不讓客戶議價,投資客都知道這個規矩,反正先預約再說,利用這一個禮拜找買方接紅單,沒有風險。」一位拿到紅單的投資客熟門熟路地說。

實際了解發現,當天移動方城每坪開盤價介於十九萬至二十一萬元,單價最低的是位於二樓的十七.四萬元,但基地位置緊鄰台鐵軌道,出入動線又小,未來居住品質不佳。就是因為基地位置差,甚至還有一位直營連鎖房仲公司主管,在場指導客戶如何挑選,他直接提醒:「買高樓層、雙車位,之後比較好轉賣。」現場昌益建設的工作人員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作沒看到,讓投資客公然在接待中心現場炒作房價。

為何央行總裁彭淮南三令五申打房,這些人還敢公然炒房?台灣房屋智庫副執行長劉怡蓉表示,去年奢侈稅實施以來,桃竹兩區的交易熱度,就不受奢侈稅的影響,主要因為新竹地區受惠於竹科新貴對不動產的鍾情投資,加上桃竹兩地並非「選擇性信用管制地區」,讓買氣不像雙北市受到影響。

投資客轉讓紅單是政府三不管地帶,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表示,目前房屋貸款利率與成數有央行控管,房屋交易所得、奢侈稅由財政部管,唯一可約束預售屋換約的法令,只有財產交易所得要繳稅,加上新竹並非央行執行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區域,這也是為何投資客會如此猖獗。

北台灣第二大房市戰況熱

政府打房漏洞讓新竹的炒房風就像脫韁野馬,根據《住展雜誌》統計,新竹縣市總推案量前兩年均逾一千億元,今年一到八月更已高達一千億元,成為北台灣第二大房市戰場,當地房仲業店數也高達三百家,「這與新竹建商、投資客相互依存有很大關係,建設公司一戶戶賣房子太慢了,乾脆直接盤給投資客,投資客再透過房仲出貨,形成新竹房市近年炒作歪風。」一位新竹代銷業者無奈地說。

嘗到甜頭的昌益建設,這幾年憑藉大型建案的推案模式,讓昌益機構連年成為新竹唯一躋身全國十大建商的公司

提起昌益機構,靈魂人物就是該公司董事長楊玉全,今年五十八歲的他,十年前曾推動昌益成為新竹第一家上市營建股,因投資電子業失利,以下市收場。

後來楊玉全靠著工業用地變更住宅區的大面積開發案重新出發,代表作是二○○五年在公道五路推出的「創世紀」、「啟奧邦城」造鎮案,因土地面積大、高達上千戶,為了快速完銷,打出低於市價一成至一成五的成交價吸引投資客進場;此策略一出,讓原本要賣三年的建案,迅速在半年內結案,也讓楊玉全重返營建舞台。

曾長期擔任新竹建商公會理事長的他,更在今年三月當選台灣省建商公會理事長,是新竹最大咖的地產大亨。太睿建設董事長陳宏洲說,新竹房市有四大建商各踞山頭,只有昌益是唯一在新竹本地發跡的建商,尤其「楊董擅長專買別家建設公司不敢碰的工業區土地,光是土地成本就比同業還便宜,這也是為何他敢打低價牌。」不過,對於投資客秒殺炒房的行為,迄至截稿為止,推案建商昌益建設並未回應。

被中、港深惡痛絕的炒房手法,竟在台灣出現,在如今房地產景氣堪虞的時間點,貿然搶進的投資客,究竟還有多少獲利空間,實在需要畫個問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01

專訪》銷量第一的JINS 將登台閃電搶市 日本平價眼鏡霸主:我喜歡走自己開闢的路



2015-11-09  TWM

JIN公司社長田中仁,在成為日本平價眼鏡霸主的路上,曾經大起大落,靠著謙虛的態度,砍掉重練,找出公司存在的價值,才能不斷東山再起,為眼鏡注入新生命。

「我今年五十二歲,可是腦年齡竟然已經五十七歲了,情緒也不太穩定;幸好,身體年齡只有四十七歲喔!」田中仁的手機螢幕上,不斷更新著各種身體狀況數據,所有的資料,都來自他臉上戴著的這副眼鏡──JINS MEME。

「這東西,簡直可以當測謊機了!」他愈講愈誇張,忍不住一一解釋隱藏在眼鏡裡的各種感應元件,像個拿著新奇玩具的大男孩似的。

這個日本大男孩,在二十五歲那年創立了JIN公司,有過少年得志的不可一世,也曾幾度經歷事業從雲端墜落谷底的重傷。今天,JIN公司生產的JINS品牌眼鏡在日本銷量早已高居第一,公司股價超過四千日圓,市值約達一○六六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二九○億元),日本《哈佛商業評論》也來採訪他們的經營策略。

今年十一月,JINS正式進軍台灣市場,這是繼美國、中國之後,第三次揮軍海外,預計將在年底前閃電布建三個分店,以JINS招牌的「三十分鐘取件」為訴求,準備在台灣的眼鏡零售市場掀起革命。

身兼創辦人及社長身分,田中仁顯然已經重返雲端。雖然言談舉止間還是不免流露求新求變的男孩模樣,但說到經營,田中仁的腦袋卻在瞬間變得老成。

「謙虛、熱情、執著,是成功的三元素。」這三個元素經典地幾乎到了八股的程度,但請注意他的排序,曾經少年得志、現在堪稱日本第一的田中仁,竟把「謙虛」擺第一位。

謙虛擺第一

要不斷懷疑自己

「經營事業,不變的挑戰是必須找到新的可能,第一步,要先打破既有的觀念,要做到這一點,只有不斷以謙虛的態度否定自己。」他說,謙虛是創新的先決條件。

「夠謙虛的人,才會懷疑自己。」這句結論,來自於他早自二十五歲開始的創業經歷。

「我的人生,其實就是不斷失敗的過程。」高中畢業後,不特別好學的田中仁,沒有選擇就讀大學,而進入群馬縣前橋信用金庫工作,「記得有一年十二月,存款目標沒達成,長官還是要我們去拜訪客戶,結果適逢除夕夜,當場被轟出來。」「當時我就決定自行創業了,現在我還是非常感謝那位罵我的老先生。」一九八八年,二十五歲的田中仁成立JIN公司,鎖定女性客群,專賣圍裙和化妝包,靠著低價策略,很快在當時的日本市場殺出重圍。一九九三年,他年僅三十歲,公司年營業額已達四億日圓,獲利三千五百萬日圓。

「當時還買了一輛和自己出生年分一樣的保時捷代步。」成功來得太快太順利,田中仁以為,成功模式可以就這樣一路自然而然運行下去,「我早上進公司,晚上上酒家。」低價策略,的確讓JINS順利運行了幾個年頭,但田中仁沒有發現外在環境已經悄悄改變。九○年代初期,日圓升值加上中國製造業崛起,低價商品大量自海外流入日本,JINS的生存利基遭到嚴重侵蝕。

「我記得是一九九四年,公司的利潤只剩下前一年的五分之一,到了九八年,我們慘賠。」這是田中仁第一次發現自己必須謙虛,坐困愁城之際,「我決定聽聽員工的建議,他們說:到中國生產。」

到中國生產

低價策略得延續

田中仁笑說,在此之前,他連一個中國人都不認識,「只能一個人拎著皮包、硬著頭皮去找代工廠商。」到中國生產的直接效益是:成本大幅降低,JINS賴以生存的低價策略得以再度延續。

二○○○年,公司營業額創下七.四億日圓歷史新高,獲利將近六千萬日圓,但這一次,田中仁不再被成功沖昏了頭。他更認真經營,而且心裡很清楚:拚價格,終究只是短線救命手段。

「要如何展開下一波攻勢、繼續進化?我這樣問自己。」這一次,他的幸運地在韓國。二○○○年他和朋友去韓國旅遊,看到那裡眼鏡一副只賣三千日圓,比日本的上萬日圓便宜很多,「當場就很好奇,韓國能,日本為何不能?一定有大幅壓低眼鏡價格的作法。」毅然決然,他要投入眼鏡業。

當時,他的服飾雜貨事業利潤豐厚,周遭的朋友們也不相信日本人看得上廉價眼鏡,對公司、對田中仁,這個像是在順風之中「自找麻煩」的轉型,無疑是風險極高的重大挑戰。回顧當時做出決策的關鍵,田中仁說:「腦中忽然跳出一個聲音──逃避挑戰,就會死!」

投入眼鏡業

仿韓國平價路子

○一年,JINS在福岡市開了第一家店,標榜一副眼鏡只要五千日圓,果然大受歡迎,但是短短四個月後,附近就出現二十家類似的平價眼鏡行,JINS的業績也衰退一半。

激烈的競爭下,JINS進一步降低成本,使得業績繼續成長。JIN公司在○六年於日本大阪的創業板掛牌上市,「股票上市讓公司進帳八億日圓,我的心情瞬間放鬆,忽略同業的強力反擊,獲利快速衰退,○八年時甚至出現虧損。」公司面臨存亡危機,卻也讓田中仁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個轉捩點:「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天,在朋友的安排下,我去向優衣庫(Uniqlo)的柳井正請益。」時間地點記得清清楚楚:「○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午三點,東京九段下的迅銷公司會長室,柳井正問我:貴公司的事業價值是什麼?使命是什麼?」一時之間,田中仁竟然無法回答,只能簡單回應:「讓眼鏡變便宜。」柳井正的第二個問題,更殘酷、也更加令田中仁難以啟齒:「你們現在股價多少?」那天,JIN的股價跌到四十一日圓,大約是十元台幣,以台灣股市投資人的說法,約莫就是一檔「水餃股」了。

「這種股價,代表市場不看好你們。」當下,柳井正給他幾句忠告:「請先確認事業的價值和目標,一個沒有志向的公司,不可能成長。其次,低頭傾聽第一線行銷人員的意見。」日後,柳井正在接受日本媒體「企業家俱樂部」採訪時,也曾被問到這段場景,「田中仁當時真的不知道自己公司在做什麼、自己的強項與弱項在哪裡。」但柳井正也說,「田中仁非常直率謙遜,默默傾聽,而且立即行動。」在田中仁的辦公室裡,乾淨的白色牆面上,掛著一幅字──「志」,呼應了柳井正給他的忠告。

求教柳井正

凝聚共識再出發

「向柳井正請益的人其實非常多,但是能不能真的做出成績,完全要看他是不是有謙虛的態度。」田中仁說。

○九年,田中仁決定重新定位JINS品牌,確認公司的願景,並且在內部凝聚共識後,重新出發。

確認共識之後,JINS採行新的定價標準,並且接連開發出新商品,例如抗藍光、防風沙和花粉等功能型眼鏡,而且強調科學依據,不但要有實驗證明,還和學者合作,發表論文,和同業之後推出的類似商品有所區隔。「被抄襲的感覺當然不好,但我們有尊嚴、願景、技巧和方法,會不斷進化,所以還是最強的。」事實上,這兩年JINS的業績也呈現衰退,但是田中仁反而覺得這是好事,「這兩年,我們展店速度太快了,員工還沒受足夠的訓練,也不夠了解公司,就要面對顧客,所以客訴暴增。

我覺得(業績衰退)這是好事,因為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所以我們現在放慢腳步,員工訓練扎實,業績就會再上來。」台灣睛姿董事長白石將說:「田中仁不會因為業績差而責備店長,他認為總公司也有責任,因此會一起討論解決的方法。他唯一會責備的,是基本工作沒做好,例如清潔工作、對顧客態度不好等,因為他認為那是做人的基本。」田中仁的目標是世界第一,近年內營業額能站上一千億日圓,公司也會持續挑戰。「挑戰沒有答案,沒有人知道走哪條路才對,但是走錯沒關係,保有謙虛的心,再修正就好。比起別人造好的路,我更喜歡走自己開闢的路。」這樣壓力不會很大嗎?田中仁笑說:「工作上的壓力只能靠工作來解除,就像足球選手要消除壓力,只能靠不斷的練習。謙虛、對工作的熱情,再加上執行力,就離成功不遠了。」

撰文 / 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