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估值的恶果 世路劳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ipm6.html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好公司、好价格这两个买入因素我想再强调也不为过,虽然优秀的公司可以通过不断的高成长来降低估值,但是如果在估值很高时进场也很难 获得满意的回报。举几个经典的、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 可口可乐
1998年股价最高涨到98美元,每股收益1.42美元,市盈率69倍,截止2010年6月4日,可口可乐收盘52.75,每股收益3.04,市盈率 17.4倍,最高点买入持有12年亏损46%,即使每年高分红,算上时间成本也大幅亏损。


2. 沃尔玛
2000年最高涨到70美元,1999年每股收益0.99美元,市盈率71倍,截止2010年6月4日,沃尔玛收盘51.73美元,每股收益3.81,市 盈率13.6倍,最高点买入持有10年亏损26%,每年分红不算高,算上时间成本大幅亏损。


3.中国移动
2000年股价最高触及80港币,1999每股收益0.4元人民币,静态市盈率230倍,2000年业绩大增,每股收益1.25元人民币,动态市盈率 73.6倍,截止2010年6月4日,中国移动收盘73.85,每股收益5.67元人民币,市盈率13倍,最高点买入持有10年亏损20%,每年高分红, 算上时间成本难言盈利。(2000年港币兑人民币记为1.15,2010年人民币兑港币记为1.15)


4. 深发展
1997年股价疯涨到49元人民币,1997年每股收益0.244元,市盈率200倍,我印象中深发展的市总率(市值/总资产)也到了2倍左右,计算市净 率已经没有意义了,截止2010年6月4日,深发展收盘17.3元,每股收益1.62,市盈率11倍,复权后46元,最高点买入持有13年亏损6%,分红 奇少,算上时间成本大幅亏损。


 

 

   以上都是成长性非常好的企业了,也赶上了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我真的很难说我们的创业板里面未来能有几个公司有这么好的成长,而它们的估值却始终高居不 下,我只能说“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4

最嚴重被高估價值的投資標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877


巴黎:

很多年前,看過一本考腦筋的書,作者問讀者:"想想你現在有沒有被政府在你的口袋拿錢,有多小方法?"

Blog友可能第一時間說是"稅",當時我也是這個答案。但隨了它呢?

一星期前,看到一篇統計小文,比較全球人均收入與物業按偈比例,當然,這又令很多手持物業的香港人"自豪",香港名列前茅。但巴黎注意的卻是,原來在德國一些前東德的地方,居民只要供4年的按偈便足夠,而很多先進的城市,亦只不過是約在十年內。

Blog友可能有千萬個理由合理化香港的現象,不過巴黎的重點卻是,我們的生存目的到底是什麼? 

想 想如果你知道只須4-10年便供完你的樓按,你放了工之後,會做什麼?會否再做幾份兼職?把健康置於道外?如果你仍然選擇進修,你會選工商管理或是你真正 歡喜的科目?那們科目沒有前途?但他令你快樂還足不足夠?還是多點倍倍家人,理理孩子,望望兩老?會否多點家常閒談?會否多一點耐性聽聽?又或和你的長期 屈在家裡的可愛金毛尋回犬往外走走?又或想想一隻如此溫純的品種,為何會咬斷婆婆的手?一個好端端的少年,為何殘殺至親?  想想你願意週遭圍著這種生活模式的人嗎?

前幾天CKM001君回文說任何人都懂以5元買10元價值的投資物,我以為,在香港的經驗是相反,好像更多人喜愛把一生的所得、健康、家人、時間....統統一起,並以30元買下只值4-10元的東西。因為香港的政府說這很合理!

長期看我Blog文的Blog友都知道,我愛好經濟自由,反對于預,因此我反對政府合理化被扭曲了的物業市場,反對政府一直于預卻說成沒有于預。

現在回到Blog文首部份那個問題,Blog友可以給一個"政府如何在市民口袋拿錢"的方法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43

別再高估體育用品股 拉利Larry的投資日記

http://stock-challenge.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28.html

記得於春節時,我跟隨父母到廣西旅遊,一路上差不多用上半天的時間才到達賀 州。一提到賀州,相信絕大部分香港人都不曉得是甚麼地方。那兒可以說是三、四線城市,我們在城市裡看不到太多新建築或樓盤,經濟發展不發達。當天晚上,我 們下榻酒店後,導遊帶我們到市中心地帶逛逛,其中一邊的廣場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地攤,而另一邊卻是一系列零售商店。可能是投資的基因作祟,我跟爸爸一個箭步 趨前,打算看看有甚麼零售品牌已進軍了這個城市,期待找到新投資機會。


我們第一眼看到的是361度(
01361) 的店舖,我立刻高聲嚷著:「爸爸,你愛股361度啊,快D過來巡舖啊!」我們走進店舖內,對銷售人員的服務,店舖裝修,以至是運動服裝的設計均感到滿意。 當我們視察完畢,很自然地再往前走查看以下,我們看到這賀州大街好像變了香港的波鞋街一般,一段短短5分鐘可以走完的大街盡是體育用品店舖,有3間361 度、2間喜得龍、3間貴人鳥,還不計剩下的匹克(01968)、安踏(02020)等,數目至多,令人驚歎。


為甚麼會突然談到體育用品股?這是因為我發現身旁不少人都喜愛這個板塊,他們更在最近的下跌浪中選擇買入「逆向投資」。我認為體育用品股板塊應該已經短線 見了底,不過估值應該較難恢復到以往20倍左右的水平。去年年中,我對這個板塊的看法開始轉淡是源自幾方面:1)Nike的發展動態、2)行業泡沫、3) 庫存銷售比例。


外國大品牌積極進攻


首先,Nike這個強大的對手(對國內品牌而言)改變策略,以往海外企業一直不重視2至4線城市,但是現在他們從不重視到重視,從一線開始逐步滲透,這樣 國內品牌就會承受重大壓力。如果我們翻開中國的商業歷史,一直不難看到內地企業和外資企業互相爭城奪地,內地企業一向運用毛主席的策略「農村包圍城市」, 由2至4線城市層層推進,最後進入1線城市。現在的體育用品行業的發展,實際上是重複了過去家電行業的故事,當Nike開始大力推動其他城市的發展,並推 出較低價錢的產品,絕對能夠跟李寧(
02331)、安踏、361度等品牌競爭。設身處地,假如我們是內地居民,當收入增加,哪個人不想擁有自己的Nike或Addidas球鞋或服裝呢?因此,內地企業原有的市場分額能否保持,確實值得深思。


市場空間有限


第二,體育用品行業出現泡沫。很多內地品牌均是於07年開始陸續到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上市,不論大小,上市公司的數目現在最少接近10間,每家公司集 資的目的就是去不斷投資開舖,因此你可以簡單計算一下,10間公司,每間公司都擁有5千間或以上的店舖,全中國便有接近5萬間,這兒還不計算一些未上市或 較細的競爭對手呢。以我的親身視察結果為例,我們不難得到一個結論─ 市場的拓展空間已經有限。可能還有些投資者會認為,這些體育用品股大都現金充足,不是一個穩健的投資因素嗎?這一點可以是這樣理解,但是你又可以想,當整 個行業所有上市公司均是淨現金,這便意味著競爭只會更加激烈,因為各間公司都有充足的資源去打廣告、做推廣。


增長逐步放緩


第三,庫存銷售比例。絕大部分運動品牌均是利用代理商制度去拓展的,意思就是完成生產(自行或外判)後,產品會用正價貨品的4至5折的價錢去賣給代理商, 這樣便完成銷售(Book Revenue),不用等待貨品真的到消費者手上;而代理商負責管理庫存、開店及終端銷售。當開店速度加速時,財務報表的數字會非常亮麗。因為代理商開店 時,體育用品股會要求他們的庫存銷售比例維持在3至6倍之間,即是新開店舖需要預先購入3至6個月存貨,所以只要開店速度加速,體育用品股的銷售數字會以 倍數增加;但是,假若當開店減速,那麼財務上的反應也會提前,銷售會加倍下滑。這是一個不被人廣泛留意的財務特徵,現在當開店速度開始放慢了,原因是 Base增加了及競爭強烈,增長自然不能維持在過往20至30%或以上,未來有機會陸續放慢,導致估值重估。

以上的問題都不是財務報表中能夠輕易看得出來,投資的關鍵除了是要看數字以外,更重要是要感受市場,尤其是零售股,如果你不能從視察實際環境中看出行業變 化,而要依賴每年兩次的業績公佈,絕對會比市場反應慢。以體育用品股為例,去年第三季末段開始,股價已經開始變弱,內裡就是在反映以上因素。因此,我會建 議買零售股的投資者,一定要有經營者的想法,儘量多抽時間到店舖感受市場氣氛。


求生存 先改變


展望未來,由於產品的製造成本水漲船高,而零售店的成本也相應提高,加上城市商業繁華地段租金大幅上升,整體來看,企業很難再單靠擴張門店數量去提升業 績,反而應該改為集中提升現有門店單位面積的銷售效益。另外,隨著開設獨立門店(Stand-alone Shop)所受到的成本約束越來越大,將來的競爭焦點有可能重回百貨商場。未來體育用品的銷售模式是逐步向店中店的模式轉變,不同品牌必須在同一店鋪內脫 穎而出,才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總的來說,我不是說體育用品股會停止增長了,只是認為他們需要改變經營策略或提升銷售效益,過往的開店增長模式已經過時了,現在的估值將會經歷重估,維持在個位數字至15倍之間,直至他們當中有企業能夠找出新的經營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7

外围重挫中,从金风科技(SZ002202)凸显A股高估值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spc3.html

曾經一百多元買進的金風科技(SZ002202)的傻子們,你知道H股(02208)現 價值多少不?約為4元人民幣多點。按同股同酬同價值的常識,現價12元人民幣的金風科技,真為這些投機者們捏把汗。以前說A股股票少,錢多,傻子多,現在 是股票多,錢少了,傻子還是那麼多。股票可以無限印的,比印鈔票的成本還低。我大概記得她港股發行價是20港幣左右的,大股東20港幣賣股票,現價4元 多,如果這股票真的值錢,大股東理應大量回購註銷的(這比賣風機賺錢多得),但不好意思,大股東根本無意回購註銷,我的理解是,公司還不值這個價,同時, 最近又發債了,公司缺錢得很。----那些一百多元買進的傻子,忍耐功夫真強。

 

    舉個例子而已,A股還有大量這種高估的公司,A股的底部?對於大部分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每次反彈都是逃命的時候。我很耐心得等禍及池魚的機會,但現在看 了明顯是耐心不夠,過早重進A股了,即使只限五成倉位,過早買進看似出於歷史最低估值的大盤藍籌(或說都是賺錢機器)的股票還是全部微虧。像我這類以保住 本金而又勤奮努力,有實業經驗而又之前未在A股虧損過的投資者都出現虧損,可以想像得到其他傻子投機者的哀鴻遍野。

 

    美債歐債早已是龐氏騙局,說危機是高估她了。但人家美國佬夠聰明,美金可以無限印,最主要的還是很多人搶著要,人民幣試試看。蘋果富可敵國,手持七百多億 的現金,真正的藏富於民,還是謹慎看好。其實如果當年選蘋果而非思科進入道指,美股指數今年已創出歷史新高了。在經濟沒轉好前,是高估了。美國的一國獨大 的確維護了世界和平好多年,欠國人很多錢,這點錢,值了。高端武器掌握在她手裡對世界來說是福氣,一個民主決策的國家,而不是獨裁者。

 

   港股跌了那麼多看似便宜,也出於歷史低估值區間,且慢,看看一篇調研報告,港股今年很多人會損失慘重,動輒都是超過50%的跌幅,很多還是價值投資者的愛股,除了前面提及的金風科技,還有李寧,思捷,神威藥業,最近的味千,DAVID WEDD的愛股隆成也跌不少,不過今晚美股又在暴跌,呵呵。

 

附信報關於港股的價值研究:

信報研究部 - 從股息率看港股整體估值水平

 

上週我們曾提及使用股息率作為選股工具,本週我們將會對香港股市所有股票股息率的歷史趨勢作出更全面的審視,以便更好地理解現在港股整體的估值水平。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過去約十年在香港股市掛牌的所有股票股息率的歷史範圍。

我們的計算是採用歷史股息率。另外投資者須注意,這是一個粗略的計算,因為我們僅使用香港所有股票的簡單平均股息率,並且暫沒有測試加權平均值方法或其他方法。

因此這方法僅向投資提供一個我們身處何方的粗略意念,而不是嘗試提供準確的交易訊號。

在【圖1】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過去約十年有三種市場狀況。

■ 當市場及經濟狀況疲弱時(所謂的熊市)──股息率介乎約2.8%至4.1%。

■ 當市場及經濟狀況強勁時(所謂的牛市)──股息率介乎約1.6%至2.8%。

■ 危機期間(可以說是一種極端形式的熊市)──股息率可升至高達7.0%。

這裡展示的景象頗令人憂心。基於最近大市調整後股息率仍處於約2.7%的水平,究竟這估值水平是一個較低的水平,還是一個估值較高的水平呢?

對於一個牛市來說,現時估值的確處於一個較低水平(藍色區域),但投資者應可注意到對於熊市來說,現估值水平其實是一個偏高的水平(紅色區域)。

股息水平高低的判斷

而且,我們的EJFQ信號系統中的長線市寬及弱勢股指數均顯示,市場在現階段大有可能進入熊市。

那就是說,投資者應作好準備,我們更有可能處於熊市的昂貴估值,而不是牛市的便宜估值。

根據過去約十年的數字,在熊市中,股息率須下跌至介乎3%至4%才算是便宜。那就是說,在沒有任何危機的情況下,股息率須額外增加30%(即價格粗略地下跌額外25%,或股息增加30%,其中後面的一個情況發生的機會不高)。

然而,投資者對以上分析的應用,應集中在從目前估值水平計算,看估值仍有多少下跌空間。我們會進一步測試該工具,以改善效果。

此外,投資者應謹記,我們擁有的港股財務數據僅為稍多於一個完整週期,那對任何週期性分析來說實在太短;這是目前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限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33

中概股價值的冷思考:TMT板塊高估值實至名歸

 http://news.imeigu.com/a/1315905187477.html

2011年中國概念股成為了美股市場的焦點,瘋狂舞動之後,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在動盪中我們應當看到中國概念股的真實現狀:參差不齊難掩其價值光芒。

 

鐘日昕丨文

2010年中國公司掀起一波赴美上市的浪潮,截至2011年7月,已經有50家中國概念股赴美IPO,融資額達到56.7億美元,特別是以2010年入秋後搜房網的上市為起點,中國公司赴美IPO進入一個密集期,在華爾街刮起了一陣“中國風”; 在中國概念股新貴們狂歡的同時,在美國上市的“老中概”特別是互聯網相關概念股,或受益於中國互聯網商業環境的改善,或受益於新的業務形態,也得到了華爾街資本的價值重估,百度、新浪、搜狐等紛紛創出歷史新高。

新股受追捧,老股價值重估,中國概念股享受了一場資本盛宴,反映中國概念股整體價格走勢的i美股中概30指數從2010年6月29日收盤的765.58點攀升至2011年4月29日收盤的1266.02點,累計漲幅高達65.37%;就在中國概念股節節攀升,很多投資者為之瘋狂的時候,中國概念股在美遭遇信任危機,由於財務等公司治理問題頻遭美國投資者質疑, 2011年5月起中概集體暴跌,不到50天,i美股中概30指數從4月底最高的1289.78點跌至900.72點,累計跌幅30%。

6月下旬,信任危機逐漸過去,中國概念股走出一波強勁的反彈,但步入8月,美國債務危機影響下美股劇烈波動,中國概念股也隨之劇烈震盪,8月8日當週, i美股中概30指數有數日出現7%、8%的漲跌幅。

赴美IPO熱潮、信任危機、美國國債上限問題的劇烈震盪,使得中國概念股受到不少人的關注,而對於那些真正打算投資這些中概股票的投資者來說,在美上市交易的中國概念股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主要來自哪些行業?哪些中國公司享受了美國資本市場的高估值?在美股動盪下如何在中概中淘金呢?

在美上市中國概念股概況:兩極分化嚴重

截至2011年8月12日,在美國紐交所(包括Amex)和納斯達克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共242只(本文中概僅指主要交易地在美國的中國概念股,中石油、中國人壽等多地上市但主要交易場所不在美國的不在討論範圍內),這些公司中,既有業務模式新、增長預期高、行業影響力大、有完善管理制度的公司,也有服務和產品落後、業績低迷、增長乏力、財務透明度差、主營業務不清晰或難以理解的公司,242家中國公司的兩極分化是非常嚴重的,可以說中國最優秀的上市公司和最垃圾的上市公司都在美股市場。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像在以下3個方面體現的非常明顯:市值、估值、流動性。

市值的兩極分化:大的大小的小。截至2011年8月12日收盤,在美上市的242只中國概念股市值1524億美元,市值大於10億美元的20只,5-10億美元的26只,2-5億美元的43只,1-2億美元的42只,小於1億美元的111只。其中,百度市值最大,高達523億美元;而能發偉業市值最小,僅600百萬美元。

從這個市值分佈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美上市的中概以小公司為主,市值大的公司並不多,10億美元以上的僅20只,而且這20家“大市值”公司又主要集中在TMT行業(只有新東方、深圳邁瑞、如家、尚德電力、天合光能為非TMT)

估值的兩極分化:貴的貴、賤的賤。美股市場上估值的兩極分化表現在:既有市盈率“高位運行”、質地優良、長期受市場關注和追捧的股票,也有“萎靡不振”、競爭力低下、備受市場冷落的股票;既有股價已經100多美元但還在創新高的股票,如百度、新東方,也有股價已經跌破一美元“警戒線”卻還在持續下滑的股票,如聯遊網絡、中視控股。

同樣,流動性方面也是如此:好的好、 差的差。既有日均成交金額數億美元的大公司,如百度、新浪、尚德電力,也有日均成交金額僅幾千美元的小公司,如萬橋興業、漢廣廈地產、聖火藥業。例如漢廣廈地產(HGSH)近期的成交情況:股票在當天的交易量為1568股,最近30個交易日的日均成交量是2636股;一個市值1億美元的公司,日均成交金額卻僅有區區幾千美元。

中國概念股的主流板塊:新興服務業

在美上市的200多只中國概念股中有四大板塊:TMT、教育、醫療和光伏,除光伏屬於製造行業以外,TMT、教育、醫療三大板塊均屬於立足於“中國消費”的新興服務業,此外,三大經濟型酒店如家、7天、漢庭,房地產中介易居、思源、21世紀不動產,保險中介泛華、第三方理財機構諾亞財富等均屬於中國新興服務業,雖然也有些如玉柴國際、泰富電氣等傳統製造業以及原材料行業的公司,但是數量不多,市值佔比也很低,在美上市中國概念股的主流板塊為新興服務業(尤其是信息服務業)。以下是對中國概念股主要板塊的梳理:

TMT板塊:國內最優秀的TMT類公司幾乎都聚集在美股市場上,由於TMT行業是新興產業,很多公司都是依靠國際風投哺育出來的,在早期沒有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即使在發展多年後也很難滿足國內的上市條件,加之美國市場倡導的創業氛圍和國際風投的引導,美股成了中國TMT公司上市的首選。這些公司在各自行業內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比如新浪、搜狐、網易均是“最具影響力的中文門戶網站”,而中概市值最大的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平台,還有網游行業的盛大、完美時空,將線上、線下無縫結合的攜程,開創新媒體模式的分眾傳媒,做軟件外包的文思信息、海輝軟件,通信行業中的展訊通信,電子商務的噹噹網,運營垂直門戶網站的前程無憂、搜房,網絡視頻行業中的優酷等都是各細分領域中的代表。截至8月19日收盤,i美股中概TMT指數20只成分股總市值862.3億美元,佔240多只美股中概1524億美元總市值的56%。

教育板塊:自2006年新東方作為第一家赴美IPO的中國教育培訓公司開啟了該行業上市的浪潮,特別是2010年4家中國教育培訓企業接連赴美上市,掀起一個中國教育公司上市高潮,截至2011年8月19日,已經有11家業務分佈在外語培訓、中小學課後輔導、遠程教育、職業教育等各個細分領域的中國教育公司,11家公司總市值約70億美元,2010年總營收13.6億美元,總淨利潤1.68億美元。其中,新東方無疑是這個行業的巨無霸,而且該公司的業務已經從最初的外語培訓逐漸發展為覆蓋幼兒教育、中小學課業輔導、留學培訓等,業務更加多元化;在教育行業的各自細分領域中也不乏優秀的公司:學而思和學大在中小學課業輔導上體現出很強的競爭力,環球天下一直深耕雅思業務,安博的職業培訓也有其特點,正保遠程教育業務一直專注於提供遠程教學服務。中國教育行業發展空間巨大,但是市場很分散,各個公司在各自領域均有一定的機會,相對而言,近年來中小學課外輔導市場以及幼兒教育比較火熱,新東方的優能中學和泡泡少兒教育成為其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業務,學而思和學大也增長迅速,安博也通過收購在整合中小學基礎教育。

醫療板塊:醫療行業也是中國概念股中比較重要的一支力量,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醫藥行業相關公司已經將近30家,有醫療診斷設備的知名供應商深圳邁瑞,骨科醫療器械的代表公司康輝醫療,醫療投資和醫療中心運營商泰和誠,醫藥研發外包企業藥明康德和尚華醫藥,因研發H1N1流感疫苗而一舉成名的疫苗研發企業科興生物,運營和睦家醫院並致力於引進西方醫療技術的美中互利等。中概醫療板塊的個股之間差異比較大,關聯度不是太高,而且只有以上幾家公司市值和關注度較高,入選i美股中概醫療指數的10只成分股總市值約54億美元,其中最大的深圳邁瑞市值25.7億美元。

光伏板塊:中國在全球光伏產業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光伏行業也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公司,目前美股市場上已經有11家中國光伏公司,總市值約64億美元,包括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供應商尚德電力,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供應商晶澳太陽能、全球最大的矽片供應商之一賽維LDK、光​​伏垂直整合一體化很好的英利綠色能源等。光伏行業屬於新能源產業,一直以來,很多人將光伏產品製造視作中國為數不多的能與世界同步的高科技產業。2009年全世界有超過55%的光伏產品由中國企業製造。然而,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亦存在著隱憂。長期以來我國光伏行業形成了“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即晶矽原材料的供應主要由海外控制,光伏產品的終端市場也主要由海外提供。甚至可以說是“三頭在外”,中國光伏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也在海外。由此可見,我國光伏行業的對外依存度還相當高。

進入2011年以來,由於產能過剩、歐洲市場補貼減少、光伏組件價格持續下滑等利空因素的作用,光伏企業的出貨量、營收、利潤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環比下降,甚至有公司的毛利率出現負數,加之有些光伏公司此前融資多但投資回報率過低,資本市場對光伏股票的熱情更是降到2010年以來的冰點,靜態平均市盈率僅為3倍,很多公司的靜態市盈率在1-2倍。

中概TMT板塊:實至名歸的高估值

在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中,TMT板塊尤其是互聯網公司受到了美國資本的熱捧,百度、新浪、搜狐、網易等股價屢創新高,去年以來赴美上市的“中國+互聯網”概念股IPO表現也異常搶眼,在2010年全美IPO表現最好的5只個股中,中國公司佔據4席,分別是優酷(漲161.25%,第一,同時為2005年以來最佳表現),藍汛(漲95.32%,第二),噹噹(漲86.94%,第四),搜房(漲72.94%,第五)。2011年3月底上市的奇虎360,上市當日漲幅134.48%,為截至目前2011年全美IPO漲幅最大的股票,奇虎360市值也達到27億美元,市銷率40多倍,市盈率超400倍。

而資本市場之所以對中國互聯網公司如此樂觀,主要是看好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空間和高速成長性,中國互聯網生態系統正在發生改變,應用前景也被看好。

中國擁有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廣闊空間是中國TMT受熱捧的大背景。來自國際電信聯盟(ITU)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球有18億互聯網用戶,雖然中國以3.84億的用戶量位列全球第一,但互聯網普及率僅有29%,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互聯網用戶量的年增長率為29%,既遠高於美國的4%,也大幅領先於全球平均水平13%。

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美國的3G通信普及率已經高達47%,而中國僅有2%。不過中國的3G通信用戶數量在以年均增幅458%的速度爆發式增長。

中國互聯網新業務形態的興起是最大誘因。隨著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服務、新媒體(網絡視頻為主)、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新興業務形態的產生與興起,中國互聯網行業出現了一批以噹噹網、優酷、人人、斯凱為代表新上市公司;而以新浪、百度為代表的老牌互聯網公司也正在推出新業務,如新浪微博、奇藝等。這些新公司和新業務都將明顯受益於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轉型與發展。

移動互聯網是一場來自終端的革命。據DCCI預測,2010年中國手機銷量預計2.5億部,智能手機佔比為16.6%,智能手機銷量2010年超越電視,2011年銷量超越PC。而這意味著互聯網的主要接入口已轉移到移動終端上來。

此外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長也非常強勁,根據易觀智庫最新數據,2010年第四季度中國國內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2.88​​億人,環比增長18.52%,相比上年呈現41.48%的增長速度。

在這場終端革命中,將有三類公司受益移動互聯網興起。第一類為基礎設施公司,包括運營商,通訊設備、手機提供商,半導體公司和數據分包商類公司,如展訊;第二類為平台公司,國內傳統互聯網巨頭目前也在構建自己的開放平台;第三類為應用軟件公司,如斯凱。

社交網絡:爭奪互聯網主要入口。由於社交網絡極大降低人們社交時間、物質成本,有效拓展社交範圍與區域,同時將網絡信息以人為核心進行重構,因此在全球互聯網快速興起。中國的社交網絡發展迅速,據易觀國際發布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SNS用戶規模將達2.16億,環比增長22.7%。中國SNS市場規模將達13.28億,環比增長71%。到2013年,中國SNS用戶規模將達4.25億,較2012年增長25.8%;市場規模將達52.98億,較2012年增長61%。

社交網絡目前覆蓋互聯網主力人群,成為互聯網主要入口,其作為網絡平台的商業價值也日漸顯現。目前來看,社交網絡的商業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社交廣告、社交遊戲、社交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的爆發式增長。從中國整體經濟狀況來看,網絡經濟的增長速度遠高於實體經濟,網絡經濟中的電子商務增速遠高於品牌廣告等行業增速。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網購用戶數量的持續增長,便捷支付通道的打通,物流倉儲快遞發展,客觀環境的改善使得中國電子商務迎來一個爆發性增長。

中國概念股TMT板塊中受益電商發展的公司包括兩類:第一類是電商類公司,主要是噹噹網與麥考林兩隻個股;第二類是擁有巨大流量的互聯網公司,主要是百度、新浪、奇虎360等,這些公司往往並不直接經營電子商務,但他們擁有電子商務所需的巨大流量和用戶,那麼很容易從電子商務的廣告熱潮中有所獲益。

視頻行業也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隨著中國帶寬環境的改善,在線視頻觀看人群和瀏覽時長飛速增長,視頻網站在帶寬上的投入不斷加大,加上CDN、P2P等網絡加速技術的應用革新,用戶在線觀看視頻的流暢度不斷提高,網絡視頻對於用戶吸引力越來越大,網絡視頻市場價值迅速提高。據易觀國際預測,到2013年中國網絡視頻市場規模將達到69.9億。

目前中國已經有三家視頻網站在美上市,分別是優酷、土豆、酷6。從優酷土豆的財務報表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目前兩家均處於虧損狀態,但是營收增速均很快,最近幾個季度都保持著100%左右的同比增長。優酷2011年Q2營收增速178%至3060萬美元;同期土豆營收同比增94.5%至1782萬美元。

互聯網行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型期,這種結構性變局將帶來新的投資機會。投資者需要考察的是哪些公司將會受益於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及電子商務未來的蓬勃發展。

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2.0时代将是“赢家通吃”的局面。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力将体现在创新的业务模式上,单凭模仿已经无法在市场上混下去,这是互联网2.0与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1.0时代最大的区别。“大而全”已不重要,能用新产品、新业务模式在细分市场上抓住用户需求就可以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来一个“赢家通吃”。

美股动荡下的中概淘金

经过2010年以来华尔街对中国概念股的打假风波,市场已经清理掉一批有问题的中概,经过诚信危机洗礼后,相信中概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水平上将会得到比较好的改善,虽然在短期内一度重创中国概念股,但是对于中概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的长期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诚信危机过后,相信华尔街会再一次拥抱中国概念股,毕竟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概念股是境外投资人分享中国式增长的最佳途径之一,中国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消费的转型过程,中国有着十几亿人口的旺盛消费需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带动下的相关新兴服务业也正在高速发展,中国互联网也正在呈现爆炸式的发展,电商、移动互联、社交网络、新媒体等相关领域正涌现出大量变革和创新应用,中国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随着对教育的重视正在进一步加大。在美上市的相关行业的公司也分享着行业发展和产业格局变革下的蛋糕,目前处于快速增长期。

当下,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国债上限问题、华尔街投行再度集体裁员、美国就业和房地产数据不佳、欧美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等多种因素交错在一起使得美股市场异常动荡,中国概念股也随着美股大盘股价剧烈波动,我们无法准确把握每次低买高卖的短期机会,但是基于对行业增长、公司业务、产品形态理解下的投资指引,或许能在美股动荡下的中国概念股中寻找到好的投资机会。

(作者为i美股分析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0

【原創】市盈率幻覺(三):2類估值誤區之「高市盈率就高估嗎?」 程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0zo2j.html

 

二、高市盈率就高估嗎?

未必,按照筆者的統計,至少有四種投資策略是可以投資「看起來市盈率較高的企業」的

,如下圖:

【原创】市盈率幻觉(三):2类估值误区之鈥湼呤杏示透吖缆穑库

其中後三種類型「隱蔽資產類、業績反轉類、週期類」的企業的基本面都可以由於多重因素而轉化為第一種類型「快速增長類」。

     例如:2008年底的200596古井貢B,其在2008-2009年的企業基本面,兼具隱蔽資產(原酒)、業績爆髮式反轉、快速成長的3項特點。我們要知道,一個安徽省地方性龍頭品牌白酒企業,其在2008年底按B股股價計算的總市值竟然不到10億港幣,其靜態市盈率大概有半年的時間穩定在「中等市盈率區間(15-30PE)」內,在隨後的2-3年裡,更是長期處於「高市盈率區間(30PE以上)」。古井貢酒,其2008年淨利潤僅有3457.69萬元,而到2010年底,其淨利潤就迅速增加到3.14億元人民幣,增長將近9倍多。企業的市盈率更是隨著企業基本面的好轉而迅速提升,靜態市盈率雖然看似很高,但慢慢被隨後的企業業績增長所消化,最近1年來逐步穩定在「中等市盈率區間15-30PE」之間。這期間,企業股價更是大漲將近30倍。

     再例如:600111包鋼稀土,作為週期類的礦產資源股,兼具資源壟斷性質和國家戰略資源特殊題材屬性,其在2008-2009年,企業基本面處於虧損狀態,其靜態市盈率一直非常高,但有趣的是其市淨率卻相對較低,5PB左右。由於民間學者、業內專家關於我國「稀土賤賣」而卻「高價進口並不稀缺的鐵礦石」等現象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國家開始出台政策,整頓稀土行業,爭奪稀土「定價權」,在隨後的2-3年裡,包鋼稀土作為受益者,其盈利情況得到重大改善,其企業股價也是大漲將近10多倍。

     另外一隻最近3-4年大漲將近30倍的企業600252中恆集團,在2008年底,其靜態市盈率將近28倍,處於「中等市盈率區間(15-30PE)」,也兼具「業績反轉、快速成長」等多重類型的屬性。在隨後的3年裡,企業業績在重磅炸彈式中藥獨家品種「血栓通」的帶動下獲得爆炸式增長。雖然最近1年多,因市場預期過度樂觀導致估值高企、大代理商合同解約事件、房地產業務拖累、公司治理結構漏洞等多重因素的刺激下,其股價從高點下跌將近60%,但此價格相對2008年底仍然有接近10倍多的漲幅。(註:其最近1-2個月處於「低估」的非正常狀態,影響我們的統計結果

     事實上,筆者或筆者的朋友們在2008-2011年曾經階段性持有過的企業如:消費性弱週期類黃金珠寶企業900905老鳳祥B,強週期類煤炭資源企業900948伊泰B,消費類白酒企業600809山西汾酒、000799酒鬼酒、600199金種子酒、600702沱牌捨得,消費類黃酒企業600059古越龍山等等一大批類似的企業都可算做是以上四大投資策略的一個具體體現。

 

 

     以上這四類,是非常規情況下的投資策略。

那麼,常規情況下,是否仍然存在「高市盈率不一定高估」的情況呢?

確實如此。對於「穩健成長類」和「4M策略的企業,也是有這一現象存在。筆者早年曾結合美國的西格爾教授在《股市長線法寶》中的研究成果和統計數據,做過類似的統計分析,我們需要瞭解的背景是,在197212月份,被認為是美國「漂亮50」估值泡沫的巔峰狀態,在1973-1974年,這些企業都出現了很大程度的股價回調。那兩年,「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如巴菲特的好朋友查理·芒格,紅杉基金的比爾·魯安等人,都遭遇了在投資生涯中算是非常大比例的損失。

直至現在,美國還有很多人在爭論,當時漂亮50的「高市盈率」是真正的泡沫呢?還是「合理」估值?其中的很多工業企業或其他領域的企業在隨後的25年裡表現稍微欠佳,但是其中作為「穩健成長類」的消費品牌企業(註:雖然在長達將近50年的歷史裡,一直都被稱為「白馬」),仍然創造了讓人吃驚的投資業績。如下圖:

【原创】市盈率幻觉(三):2类估值误区之鈥湼呤杏示透吖缆穑库
 

現在我們看到,圖表中的第四列顯示的「合理市盈率」概念,是指在1972年以此市盈率買入上面的企業,在隨後的25年裡,由於「股利分紅+每股收益的持續性複利增長」等原因,投資他們的人,仍然能夠獲得和「標準普爾500指數」一樣的12.9%的投資收益率。

其中,可口可樂的「合理市盈率」竟然高達92.2倍,而當時的46.4倍的市盈率,仍然可以讓投資人在隨後的25年裡,獲得17.2%的投資年復合收益率。

值得人們玩味的一點是,雖然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泡沫,但上面的10家企業,也只有後3家相對略微高估了,前面的7家企業並沒有被過分高估,恰恰相反,很多企業反而被低估了。

上面的10家企業的平均市盈率為37.8倍,是「標準普爾500」平均市盈率18.9的近2倍。卻仍然擊敗指數,在隨後的25年裡,獲得15.4%的年復合收益率。

此項統計,更進一步表明了,為什麼盈利增速越穩健,持續時間越久,企業「相對估值」市盈率越高的現象?為我們進一步探討影響市盈率的幾大因素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我們在選擇投資策略的過程中,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以達到「動態平衡」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間,在「被認為高估時」不輕易賣出「卓越企業」提供了一定的理論統計支持,筆者相信,「定性研究」的成果(註:包括「護城河」理論、投資策略模型、思維格柵等等)也將與時俱進,更為豐富,並將創造出令人驚嘆的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31

請勿高估浮存金的作用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7gd.html

王海平先生寫了一篇博文《追隨大師,與大師同行,超越大師》[1],將巴菲特、彼得·林奇、塞思·卡拉曼和約翰·聶夫等幾位投資大師的業績進行了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剔除市場環境、個人運氣及保險浮存金影響後,純粹從投資收益率角度來看,塞思·卡拉曼、約翰·聶夫等大師應該與巴菲特平起平坐,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巴菲特一枝獨秀』的情況,所以我們應該把腦袋中神化的巴菲特請下神壇。」王先生整理出的數據見表1

1:大師們的業績數據

大師們

公司名稱

統計時段

年限

收益率(年化)

剔除浮層金(約1.5倍槓桿)

同期標普指數

沃倫巴菲特

合夥企業(青年)

19561969

13

29.4%

29.4%

 

伯克希爾(中年)

19701998

29

26.2%

17.5%

13.4%

伯克希爾(晚年)

19992010

12

8%

5.3%

 

伯克希爾

19702010

41

20.6%

13.7%

 

彼得林奇

富達基金

19771989

13

29%

14.5%

塞思卡拉曼

Baupost Group

19822009

27

19%

10.7%

19982008

10

15.9%

1.4%

約翰聶夫

溫莎基金

19641995

31

13.8%

10.52%

 

先生的結論令人吃驚,而他之所以能得出這一結論,無非是表1中伯克希爾剔除浮存金因素後投資收益率只有13.7%罷了。然而,這一估算並不成立。

先生剔除浮存金因素的方法是將伯克希爾淨值的年均增長率除以1.5,其依據是保險浮存金佔伯克希爾淨值的50%左右,而這些浮存金是零成本的,「也就是說,巴菲特用了約1.5倍的零成本槓桿。」對浮存金佔伯克希爾淨值的估計來自表2

2:保險浮存金佔比(1967年-2007年)(單位:億美元)

 

1967

1977

1987

1997

2007

保險浮存金

0.20

1.71

15.08

73.86

586.98

公司淨值

0.36

1.56

28.43

314.60

1241.20

浮存金佔比(%

55

109.61

53.04

23.48

47.29

                                                           ——摘自《奧馬哈之霧》

上述估算忽略了一件事——儘管保險浮存金是零成本的,但由於不知到什麼時這些資金會被用於支付保險成本,因此它們不可能像自有資金那樣進行投資,具體來說,就是不可能大比例地用於股票投資。我們來看一下伯克希爾近年來的相關數據。

3:伯克希爾2007-2011年末「保險和其他」分部[2]的資產構成

單位:億美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377.03

243.02

282.23

347.67

335.13

投資:

 

 

 

 

 

    固定收益證券

285.15

271.15

357.29

338.03

312.22

    權益證券

749.99

490.73

565.62

598.19

760.63

    其他

 

184.19

294.40

193.33

131.11

其他資產

670.09

829.78

773.43

851.79

964.10

資產合計

2,082.26

2,018.87

2,272.97

2,329.01

2,503.19

權益證券佔投資的比例

72.45%

51.87%

46.46%

52.96%

63.18%

權益證券佔投資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比例

53.11%

41.27%

37.72%

40.49%

49.42%

 

可以看到,在伯克希爾的「保險和其他」分部,股票(權益證券)佔投資的比例並不高,即使是在2008年也不例外,那時,巴菲特高喊「如果你痴等知更鳥的叫聲,那麼,春天將會過去。」

在巴菲特早年經營合夥企業時,他將投資分為三類或四類——低估類、套利類和控制類,顯然,那時他的股票倉位是很重的,遠非中晚年可比。

既然如此,用淨值增長率除以1.5就顯然低估了巴菲特的投資水平。任俊傑先生和朱曉芸女士在《奧馬哈之霧》一書中沒有這樣做,但他們舉的例子中在使用槓桿和未使用槓桿兩種情況下假設的投資回報率均為10%,其實也是沒有考慮到浮存金與自有資金的性質不同。

那麼,如何估計浮存金對伯克希爾淨值增長的貢獻具體有多大呢?又或者,我自己沒有辦法準確地進行估計,但對簡單高估浮存金作用的做法也無法接受。任俊傑先 生和朱曉芸女士沒有具體估算浮存金對伯克希爾淨值增長的影響程度,就下結論說「巴菲特幾隻重倉股票的投資回報長期低於公司淨值增長,原因就在於保險浮存金 對公司資產淨值起到了增厚作用。」如果是我,即便是作過具體的估算,恐怕也還要在「原因」前面加上「主要」或「重要」二字——難道在中石油上的豐厚回報沒 有為伯克希爾淨值增長超過長期重倉股票回報作出貢獻?!

其實,巴菲特和其他投資大師不同,他的投資不侷限於證券投資,中晚年證券投資在他的投資中佔的比重甚至要低於實業投資,因此,以伯克希爾公司淨值增長速度來推測其證券投資的水平本身就很難說得上準確。

4:伯克希爾2007-2011年末投資佔公司資產的比例

單位:億美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投資[3]

1,065.70

1,022.40

1,262.93

1,177.11

1,251.72

資產

2,731.60

2,673.99

2,971.19

3,722.29

3,926.47

投資佔資產比例

39.01%

38.23%

42.51%

31.62%

31.88%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9cd2b0100wn2m.html

[2] 近年來,伯克希爾將其業務分為「保險和其他」、「鐵路、公用事業和能源」和「金融和金融產品」三個分部,而公司的投資大部分為「保險和其他」分部的資產。

[3] 包括「保險和其他」分部中的「investments」和「金融和金融產品」分部的「investments in fixed maturity securities」和「other investment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9

高估支出、低估收入試算法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918649.html
問有什麼萬無一失的計劃規劃及預測法嗎?如何在做計劃時就真實反映現實,並準確地預估成果?

20年前創業時, 總是出現資金不足、一再增資的狀況,我想事前的計劃一定隱藏了重大缺失。為了抓出癥結,我仔細檢查了幾次創業計劃與實際執行的過程,我發現我在事前規劃 時,往往低估了支出的成本與費用,而高估了收入。這種差異,使整個創業計劃中的毛利變好了,單月平損的時間點提前了,累積總虧損的金額也變小了。總之,因 為這種估測心態上的差異,美化了創業計劃,也使我的創業執行經常捉襟見肘。

為什麼我會高估收入、低估成本?我發覺,我的樂觀、積極進取害事,因為我對新事物、新事業有興趣,所以「浪漫」地想做出一個可行的計劃,以說服我自 己採取行動,結果就出現計劃與現實的巨大落差。發覺這個問題後,我把心態更正為務必精準,所有的預測數字一定要一再檢查、反覆推估,希望計劃與執行能一 致,這就接近了預算編定的精準原則。

可是事後檢驗,精準度仍然不夠,執行與計劃還是有落差,當逆向的落差出現時,我還是面對著極大的危機。我開始思索如何做出萬無一失的計劃,以確保公 司經營的穩定。我開始設想最壞的情況,決定用最悲觀的心態試算財務,這就是我現在奉行不渝的反向高低估財務試算法。我把所有的收入都假設為最壞的狀況,如 遇 SARS、遇到大地震,生意變到最差;其次我把所有的支出,不論是成本或費用,儘可能從高試算。

真正的考驗這時才開始,因為我並不是故意要做一個不可行的計劃,接下來我傾全力去解決這些最壞的狀況。從組織結構的改組,經營策略的調整,到成本費 用的降低,再到擴大生意。如果我的努力得到可以讓我自己滿意的答案,我可以控制最壞的狀況,並且進一步改變最壞的狀況,並從財務試算中得到我可以接受的毛 利率,或者獲利可期,這時我真正得到一個萬無一失的計劃,我才會真正把計劃變成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03

讀費雪: 優秀的公司,即使高估,也應該抱牢嗎? 淡泊明志 岩棲谷隱

http://hi.baidu.com/yeboyan/blog/item/bc8d9dec445ce62362d09fc3.html

最近重讀費雪的<保守的投資人夜夜安枕>, 費雪是令人尊敬的大師,
在書中費雪反覆提到, 他不會因為優秀的股票高估而賣出,這正是我一直以來也不能理解的.

費雪舉自己的例子說明,當時他的一些客戶在買入德州儀器之後,利潤達到100%,希望他賣出,
費雪勁力說服他們不要賣,
後來利潤達到125%的時候,客戶施加更大的壓力,
那些客戶的觀點是,他們同意德州儀器是一個優秀的公司,
但現在確實漲的太高了,現在賣出將來等待股市回調的時候再買入,於是他們賣出了德州儀器.
後來,幾年後一次股票市場的調整,德州儀器暴跌,跌幅達到80%,
但是即使是跌80%之後的價格,仍然高於當初那批人賣價的40%多,
而且又過了幾年之後,德州儀器的價格不但恢復,而且超過前期高點的一倍.
費雪的意思是,如果是好的公司,即使是高估的時候,抱牢不放也是好的策略,

我從前後文揣測他這樣做的理由是:
   1) 根據費雪的經驗,很少有人在賣出一個好股票之後,還能在更高點買入的.他們會一直觀望等待,但這個股票再也不會回到他們心理價位.
   2) 雖然現在價格高估,但因為他是優秀的企業,隨著企業的發展,幾年後這個價格就不顯得高估了.
   3) 如果當時賣出了高估的優秀的股票,那麼手裡得到現金,非常大的可能是買入另外一些沒有高估,但不夠優秀的公司. 做股票的人很少能長期在手裡保持大量現金的.不是買這些股票就是另外一些.

但其實我一直也不是很同意這樣的觀點.我有個詭辯式的推論:
既然德州儀器曾經暴跌80%,比方說100元跌到20元,那我推測德州儀器存在過非常高估的時候,
即使暴跌的非理智導致跌過頭, 但也可以推測, 例如我們推測他的合理價值是40元,
那麼當時在德州儀器100元的時候,作為價值投資大師的費雪,他應該很清楚這個股價應該是高估了一倍有餘,
但他仍不肯賣,理由是他認為,"即使是高估的時候,抱勞不放也是更好的策略."
我假設,當時他有個助手,因為操作的失誤,在100元的價位賣掉了他的股份,
那麼,當他發覺之後,他還要再把這些股份買回來嗎? 於是這個問題就演變成,
   1) 德州儀器是一家優秀的公司
   2) 當時德州儀器的合理估值應該再40元附近
   3) 當時德州儀器的市場價格是100元
費雪會買嗎? 如果他的答案是no,就等於自我否定,
如果他那時候的答案是:yes
那等於建議我們在48塊的位置買入中石油, 不是嗎?

此外,我們至少得到一個警惕,即使是優秀的公司,倒霉的時候暴跌80%也是很有可能的. 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67

「被高估」的 印度模式

http://www.xcf.cn/sy/tt2/201208/t20120803_338543.htm
 最近連續3天的印度大停電事件就影響力而論,毫無疑問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影響了6.2億印度人的生活,這是印度「十年來最黑暗的時刻」。

  

  關於這次停電的直接原因是印度北部的大干旱,由於降雨稀少,印度農民不得不開動電動水泵吸取井水灌溉莊稼,造成部分電網傳輸段崩潰。出現這次史 無前例的「大斷電」,唯一原因是印度的電供應能力實在太糟糕了。印度在1960年代的裝機能力跟中國是相等,現在則是202.98吉瓦,大約是中國的 1/5。

  

  印度這個被西方世界打造為「東方增長模範的民主經濟體」,其實是「怪胎經濟體」,因為它可以在一些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印度的農業技術改革就令 人印象深刻,比如1960年代印度的綠色革命。但是,涉及到公路、鐵路、電力、石化等最傳統的工業基礎領域,印度則無地自容。而這些領域在我們看來,它們 是傳統的現代性,領域是成熟的、技術是確定的、規模效應甚至利潤率也是確定的。相反,電信、IT、軟件、生物製藥等等領域則屬於後現代工業,印度卻玩得很 不賴。

  

  印度走的路線跟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的工業化路徑完全不同。中日韓在電力方面都是「政府主導型」,政府運用財政的各種手段來投資本國的電力, 他們的理念是一致的:電力需求是高速增長的,但電價卻不得不以最低收入需求來「定價」,必然中間存在著「倒掛」,虧損部分應當由政府「埋單」。重要的是, 電力是企業經營的基本生產要素,如果完全按照發電成本定價,那麼意味著電價會很高,將壓抑民間企業家和經營者,提高他們的創業門檻。

  

  這個理論其實跟傳統增長理論中的「起飛模式」是相通的。但是1991年印度自由化改革則完全拋棄了傳統智慧中某些合理的一面。世界銀行幫助印度 進行電力工業改革,改革的策略跟「拉美路線」是一致的,鼓勵價格放開,取消補貼,開放私人和國外資本開發電力,不斷「矮化」政府在電力方面的傳統角色。 2002年印度發表覆蓋基建和電力改革的「15點經濟發展方案」中明確強調了私營公司的主導性作用。

  

  以塔塔電力代表的私營力量的確大規模投資電力供應,但他們更願為大城市供電。但很多人會舉出美國電力網和鐵路網歷史上大投資的故事,那也是私人 部門驅動的。但我們要知道,當時鐵路和電力就像現在印度的IT業,是市場追逐的「新興技術泡沫」,可以由動物性精神的私人部門來完成。但是,電力行業現在 屬於傳統行業。

  

  當私人部門主導電力,它們懶得提供給農村市場,買不起電的印度人也有對策,他們通過偷電的方式來規避高價。印度的電網非技術性損失率超過 32%,世界平均水平是15%,大部分損失主要是偷電造成的。印度私人電力公司愈發不願意擴大產能,而萎縮的國有電力公司則虧損越發嚴重,更加無力來主導 電價下調,刺激民間用電消費。

  

  「印度大停電」證明了印度模式是被高估的。印度的確有令人尊敬的發展特色,但他們的政治是有成本的,政府在重要方面「缺位」,私人部門是有兩面性的。他們也應當向中國借鑑,正如中國也應當向它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