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揭開向電信聯通開刀背後的真相

http://www.eeo.com.cn/2011/1110/215423.shtml

經濟觀察網 信海光/文 國家發改委昨日證實,已就寬帶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展開反壟斷調查。如果事實成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可能分別被處以數億至數十億元的巨額罰款。而據資料顯示,這也是自2008年8月1日《反壟斷法》正式實施後,反壟斷執法部門首度對央企展開的反壟斷調查。

消息傳出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股價大跌,在不到兩小時的時間內,分別從當日最高的5.01和16.72跌至4.78和16.10元。股價暴跌使重 倉中國聯通的幾家機構深陷其中,據說一日市值蒸發23億元,而像網宿科技、三五互聯等潛在互聯網個股則飆漲。鮮明的股市冷暖反映出市場對這場調查的集體判 斷與期待,而令人意外的,則是兩大電信巨頭被調查的消息居然沒有提前走漏風聲,相關股價直到央視新聞播出一刻才掉頭直下(或直上)。

這次發改委向兩大電信巨頭開火看似突然,其實是有跡可循。早在九月份市場就曾傳出消息,中國電信因寬帶接入問題正在被發改委進行反壟斷調查。據業內 人士透露,兩大巨頭在寬帶接入方面一直對處於競爭地位的同行企業實行價格上的差別對待,以高於其他客戶的價格進行網間結算,以提高對手的帶寬接入成本。在 此情況下,一些享受均價的企業在購買電信寬帶後,並不自己使用,而是倒賣給與電信競爭的企業賺取差價,這種行為被稱為「穿透流量」。去年,電信採取措施清 理了所有其他運營商和互聯單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使聯通、鐵通、中移動、長城寬帶乃至地方廣電機構等互聯網接入廠商蒙受重大損失,受波及的用戶估計超 過1000萬,比如僅廣東鐵通一個月之內,就有數萬用戶投訴、拒絕繳費或者退網。

目前,相關各方對兩巨頭被調查事件細節仍保持沉默,但一些片段信息已可與上述內容互相印證,如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在央視的採訪 中曾透露三個信息:其一,是電信和聯通利用市場支配地位給競爭對手出高價;其二,有人「舉報」;其三,調查在上半年就已經展開。按這些信息判斷,中國電信 很容易因「穿透流量」事件而對號入座。至於後來調查中為何多出一個聯通,大概被電信反舉報而牽扯進來,因為聯通的屁股也不乾淨。

不少媒體對此次兩大巨頭被反壟斷調查寄予厚望,很有發改委為民請命,多年鬱積之氣洩於一時的快感,但真相或許遠沒這麼痛快,很可能只是一場起於業界 巨頭之間內訌的突發事件,是兩大巨頭之間、大巨頭與小巨頭之間、老巨頭與新巨頭、電信巨頭與廣電巨頭之間的一場內訌而已,巨頭們的矛盾無法調節,於是舉報 到家長那裡,要家長涉入調查,但無論怎樣調查,這些巨頭都是發改委手心手背之肉的事實總沒法改變。

自2007年8月《反壟斷法》推出後,中國反壟斷事業中一直存在著「內外有別、行業有別、國民有別」、「行政壟斷和經濟壟斷有別」的現象,作為《反 壟斷法》推出後執法部門首度對央企展開的行動,電信聯通被調查雖說頗具「第一次試刀」的象徵意義,但卻並沒有改變幾個「有別」的現狀,因為這次調查起於 「舉報」這樣的偶然事件,主要調節的又是國企之間的矛盾,這使其積極意義有所折扣。要真正使壟斷行業匍匐於《反壟斷法》之下,破除壟斷行業的驕縱,還有待 於政府拿出更大的決心。

儘管此次調查意義有限,但其實也傳遞出一個信號,即政府在為推動建設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努力。在這個信號之下,雖尚不能寄望於兩桶油等國有壟 斷企業之後也接受調查,但對於其他領域內壟斷事件的調查卻具有積極意義。在中國擁有反壟斷執法權的國家機構中,除了偏重國企的發改委,還有偏重外資的商務 部,偏重民營經濟的工商總局,它們的行動自由度遠比發改委要大,在未來其亮劍行為可期。

這次發改委調查電信聯通,雖然涉及的罰款金額可能高達幾十億元,但由於都屬於國企,左手倒右手之下老百姓其實很難從中直接受益。對於這種「神仙打 架」,普通民眾更關心的是中國那較之國際水平「慢三倍貴三倍」的上網速度和上網資費是否能從此改觀,最怕的則是兩大壟斷巨頭在被罰款以後老百姓不但沒受 益,反而被「堤內損失堤外補」、「羊毛出在羊身上」,豈不慘哉。而這絕非杞人憂天,只要巨頭壟斷沒有真正破除,就算因為運營商因為反壟斷調查把寬帶方面的 資費降下來,也很容易從其它方面漲價中補回來,因為在大部分地方,消費者終歸還是沒有其他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9

《他山之石》抑制炒房歪風 還挹注政府大筆稅收 拿豪宅、投機客開刀 韓國強勢改革沒在怕


2014-07-28  TWM  
 

 

韓國政府強力的房地產稅改連出重手、拳拳到肉重擊炒房客,不僅遏止炒房歪風,同時也挹注政府大筆財政收入;反觀台灣房地產稅改政策虛招百出,讓高房價和不義稅制繼續戕害社會公平正義,應該看看韓國是怎麼做的?

撰文‧楊政諭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韓國,韓國政府為了快速恢復經濟,放寬房產轉讓制度,同時配合低利率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卻也助長投機風潮。韓國房地產從二○○一年起漲,○一到○六年,韓國全國房地產價格平均每年以超過一○%的速度攀升,首爾房價更是誇張地在○六年一年內就飆漲了一九.二%,著名的江南地區房價更是單年度狂飆二五.九%。

持有稅房地合一

高價房可課到市價四五% 僅影響一.三%家戶「在金融海嘯前,每天你一睡醒,就發現自己的房子漲了一萬元,○七年以前,房市熱到幾乎沒有人在房地產虧錢。」不動產顧問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韓國分公司的資本市場資深經理林東回憶,當時韓國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氛圍,與台灣近年房地產狂飆的氛圍相當雷同。

「沒人預料到,房地產稅改加上金融海嘯衝擊,會讓房市一蹶不振,從○八年至今經歷這麼長的不景氣。」林東道出韓國不動產不跌神話破滅後的感嘆。

○五年,韓國盧武鉉政府為了抑制瘋狂的房市泡沫,將原本分開課徵持有稅的土地與房屋合併課徵「綜合不動產稅」,除了原先持有稅○.一五%到○.五%之外;對超過六億韓元(約新台幣一千八百萬元)的高價房屋,額外課徵一%至三%不等的高累進稅率。由於課稅門檻高,高價房加稅政策影響到的家戶也僅佔一.三%。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日韓首席經濟學家瓊斯,在○九年報告〈改革韓國稅制因應經濟成長與人口快速老化〉中指出,高累進稅率造成的結果,高價屋適用綜合不動產稅最高稅率級距的持有人要課的稅,是地方房產持有稅最低級距者的二十倍。對於持有高價房產的人來說是相當重的稅,即使是歐美已開發國家,通常對房產持有稅都是用單一稅率,或比較溫和的累進稅率。

同時,韓國政府也將作為持有稅稅基的房屋評定價值適用率,從三六%提高到五○%,由韓國建設與交通部評定的房屋價格約為市價八、九成,乘上適用率後房產的持有稅稅基,從原本市價約三成,提高到市價約四五%。稅基提升,課到的稅額自然就大增,台灣房產稅稅基偏低,是因為由官方主導的不動產評價機制,評估出來的房價嚴重偏離市價,實質負擔的房產稅因此低到不行。

交易「實價課稅」

擁有三屋者 房產交易所得稅率高達六○%「韓國房產估價是由政府外包給經嚴格認證的專業第三方機構評估,再將資訊提供給政府作為稅基,如果一般民眾不同意這個價格,可以向政府申訴。」林東解釋韓國的房產持有稅估價機制與台灣大不相同。

韓國企畫財政部在加稅的同時,也提出綜合不動產持有稅減免的配套措施,包含長期持有達五到十年者減免二○%,持有十年以上減免四○%。年長者也有減免,六十歲以上減免一○%,六十五歲減免二○%,七十歲以上則可減免三○%,降低房產持有稅改革的阻力。

○五年的政策雖然提高高價房的持有成本,但房價仍不斷飆升。○六年,時任韓國副總理的權五奎出面「向無住房平民表示歉意」,三名高官包含建設部長都因房產政策不力而下台。韓國政府繼續加強打擊炒房,將房產持有一年內即賣出的短期持有者,對其交易所得課徵五○%的重稅,持有一到兩年者賣出也要課徵四○%。

○七年韓國政府對房地產交易所得,按照實際交易價格課稅,取代原本由韓國國家稅務局評定的房屋價值(僅約市價的五到七成)。同時,韓國加強打擊短期持有及擁有多屋者的房地產交易資本利得,調高擁有兩屋者的交易所得稅率至五○%;擁有三屋以上者則高達六○%。

上述資本利得稅政策看似可怕,但對一般民眾影響小,原因在於韓國資本利得課稅的門檻很高,持有三年以上及交易價格六億韓元以下的房產,不用繳交易所得稅;換句話說,只有二%的家戶會課到稅,在一○年更調高至九億韓元,打擊面更縮小,卻實踐了富者課較重稅的理念。○二年至一二年,整體財產稅收更大幅成長七○%。

房地產稅改之路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韓國立場偏向保守派的大報《中央日報》,在○八年就大力抨擊盧武鉉政府的房地產稅改是「稅收炸彈」,並強力要求政府應立即廢止「綜合不動產稅」。因為該稅美其名是穩定房地產價格,實際上卻是對準二%富有階層的民粹主義。

之所以被稱作民粹主義,是因為民調顯示超過九七%的韓國人反對廢除「綜合房地產稅」,有絕對多數的主流民意支持,韓國政府房產稅改革就不手軟;但光是稅改無法健全房市和住宅制度,韓國政府○七年宣佈,一三年至一七年將再興建五十萬戶國民賃貸住宅(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加上其他的公共租賃住宅,將使○七到一七年提供的公共出租住宅總數達到二六○萬戶。

住宅政策有配套

廣建社會住宅 六年內比率將從四%達到一二%韓國政府如今更宣示要在二○二○年將社會住宅佔總家戶的比率從現在的四.三%提升到一二%,用擴大社會住宅以解決居住正義的問題。韓國都市環境研究所所長金秀顯表示,雖然韓國社會住宅起步很晚,一九八九年才開始,但供給增加對住宅市場發揮正面的作用;反觀台灣,社會住宅比率只有○.○八%,居住正義遙遙無期。

綜觀韓國的房屋稅改政策,背景與現今台灣相似,台灣現行遇到改革阻力,韓國當時也一樣,但他們政府有魄力解決問題。譬如房地產持有稅,韓國原先也是房地分離,後來改成房地合一,並用第三方專業機構來估價,作為實價課稅基礎。

參照韓國稅改經驗,台灣可學習的至少有下列三點:一、打蛇打七寸,房地合併課稅加上調整稅基符合市價,將原本官方的房地產評價機制,改由第三方公正估價機構執行,來讓稅基更符合市場行情,才能做到真正量能課稅(根據負擔能力決定稅收負擔)。

二、配套措施作為誘因,降低改革阻力。韓國以持有年限作為減免標準,擁有多屋、短期持有和交易等投機行為則課以重稅(包含持有稅與交易所得稅),來嚇阻炒房,讓房地產市場回歸健全。

三、提供大量平價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降低一般人住的負擔,更進一步實現居住正義。

台灣房地產飆漲歪風更甚於當時韓國,現在政府好不容易開了房地產稅改第一槍,就怕雷聲大雨點小。當然,房地產與經濟景氣息息相關,改革步調也要適切。韓國能做到,台灣沒有理由退卻。

稅改一波波遏止房價漲勢

──近年韓國房產稅政策與首爾房價指數

2005年

改革房地產持有稅,房屋和土地合併課徵「綜合不動產稅」。

2006年底

打擊短期炒房,持有一年內即賣出者交易所得稅率50%,持有一到兩年課40%。

2007年初

1.房地產交易所得以實價課稅,交易價格在6億韓元以上才須課徵交易所得稅。

2.打擊一戶多屋,擁有兩屋的交易所得稅率升為50%,擁有三屋者則提高至60%。

註:以2012年11月為基期100 資料來源:韓國統計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649

債務壓身怎麽辦?意大利告訴你:拿大佬開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09

Patrizio-Bertelle-Miuccia-Prada-2011

(圖:Prada聯合創始人、聯席CEO Miuccia Prada Bianchi和Patrizio Bertelli夫婦)

國家負債累累該怎麽解決?意大利的答案是:拿企業大佬開刀。

奢侈品巨頭Prada的兩位創始人兼聯席CEO,以及時尚巨頭Dolce & Gabbana的兩位創始人都是意大利政府瞄準的最新目標。

英國《金融時報》周一報道稱,在香港上市的Prada集團表示,Miuccia Prada Bianchi和Patrizio Bertelli夫婦被通知需以個人身份接受調查,理由是“納稅個人關於外資企業中就某些過去的稅務申報文件的準確性。”

實際上,Prada聯合CEO Miuccia Prada Bianchi和Patrizio Bertelli剛剛給意大利稅務局上繳了高達4億歐元的稅收。這是因為,去年12月,Prada與意大利稅務機構達成協議,將把集團背後的控股公司註冊地從盧森堡遷回意大利。

Prada之所以遷回,主要是意大利政府出臺了自願披露納稅信息的稅務條款,以鼓勵企業從盧森堡、瑞士和荷蘭等地區回歸意大利本土——相比於意大利以不穩定的稅務政策而臭名遠揚,這些地區簡直可以稱得上是避稅聖地。

如今,針對這兩人的稅務調查似乎與意大利官方此前的態度不一致。

意大利稅務機構負責人Salvatore Lampone此前表示,Prada已經自願繳納了所有的稅款,不應該有進一步的稅務調查發生。

除了Prada這個品牌之外,該集團還擁有Miu Miu、Car Shoe和Church's。

除了Prada和Dolce & Gabbana之外,意大利還在2012年對紡織巨頭Marzotto家族發起調查,指控其涉嫌逃稅6500萬歐元。金融警察查封了Marzotto家族等同於逃稅金額的多處房產,包括其家族擁有的15世紀古堡Villa Trissino Marzotto。此案還涉及到07年華倫天奴集團Valentino Fashion Group,VFG)的股權轉讓交易。

2013年,意大利稅務局對寶格麗(Bulgari)集團發起調查。今年年初,寶格麗支付4200萬歐元與稅務機關達成和解。

而意大利稅務機構之所以做出如此令人吃驚的舉動,是因為該國正背負著高達2萬億歐元的債務,經濟也陷入衰退。

上周,路透社援引意大利政府消息人士稱,意大利財政部下周將公布文件,預計今年經濟將萎縮0.2%-0.3%,較4月時擴張0.8%的預期有明顯變動。意大利財政部對2015年的經濟預期甚至更加悲觀,其將明年GDP預期從1.3%調降至約0.5%。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認為,即便出現奇跡也無法拯救意大利經濟。

不客氣的說,意大利經濟已經無法持續,並最終走向債務違約,除非其經濟增長模式能發生徹底且持久的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07

震撼市場》帶領集團轉型初見成效 卻驚傳中風開刀 強人李焜耀住院 明基友達未來最關鍵變數(124-127)

2014-11-10  TWM
明基友達集團轉型生技剛有了初步成果,友達也才走出虧損陰霾,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卻在此時傳出開刀住院,內部甚至封鎖消息,格外引起外界注意。

撰文‧賴筱凡

十月七日,一則面板人事的健康消息震撼市場,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傳出因身體不適而住院。消息一出,業界譁然,儘管友達、佳世達馬上發布重大訊息公告滅火,解釋李焜耀雖住院治療,但恢復情形良好。

然而,明基友達集團市值高達兩千多億元,李焜耀身為集團共主,即使只在友達、佳世達與明基電通出任董事長,但由於李焜耀個人持股不高,像是友達最大股東為佳世達,持股僅七%,李焜耀在佳世達的持股卻只有○.四九%;因此,李焜耀健康拉警報,自然備受外界矚目,尤其在碩禾前任董事長陳繼仁驟逝後,格外讓人擔憂李焜耀的健康。

據了解,李焜耀是在工作期間出現腦血管意外,也就是俗稱的腦中風,立刻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由於中醫大附醫董事長蔡長海是李焜耀的多年好友,當年明基友達集團在中國南京設立第一家明基醫院時,規畫、管理都出自中醫大附醫之手,像是負責操刀的明基醫院執行長陳貽善,就是中醫大附醫的行政副院長,第一時間會將李焜耀趕送中醫大附醫,自然不意外。

今年六十二歲的李焜耀,向來都有登山、騎腳踏車等運動習慣,飲食也格外注重養生。突如其來的中風消息,讓他周遭友人都感到相當意外。明基友達集團內部封鎖消息,不僅所有主管被下了封口令,就連供應商想要關心表達慰問之意,也都被回絕。

入院,高度保密住超級貴賓病房 外人難近儘管事發至今已近一個月,但李焜耀仍在醫院療養,據傳蔡長海還為他準備了「VVIP」(超級貴賓)等級的病房供他休養,請出資深醫護團隊照料;整層病房位於中醫大附醫急重症大樓的頂樓,整層樓僅容納十四名病患,還設有空中花園可讓李焜耀出外透氣,隱密性相當高。

至於李焜耀病情如何?友達內部高層透露,李焜耀屬於輕微中風,目前已在復健,尚無大礙。赴院探視過的友達總經理彭双浪也強調,李焜耀恢復情形良好,不影響公司營運。

近年來,由於友達明基集團氣勢大不如前,李焜耀公開露面的機會也不如以往,尤其是友達與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官司,讓集團元氣大傷;加上過去四年面板景氣不佳,在在都讓李焜耀不像過去活躍。

貼近李焜耀身邊的內部員工透露,其實現在李焜耀對轉型生技新事業所付出的心力,遠比面板來得大。像是年初,一場由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主辦的醫管服務暨生技產業發展系列論壇,李焜耀公開發表演講,談的就是明基生技事業的發展。

當時雖然明基生技事業版圖已初步成形,李焜耀卻仍不好意思地說,「進入生技這塊,我們是新手。」但明基有品牌形象,不排除以購併的方式擴大生技版圖,像是明基在二○一一年入股三豐醫材,去年又再併怡安醫材,都成為明基生技事業壯大的重要根基。

震怒,拒絕群創飆罵:難道要我退出面板業李焜耀會積極引導集團轉型跨入生技領域,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些年來,面板產業大不如前,尤其過去四年深受反壟斷案官司衝擊,面板景氣又逢谷底,即使所有消費性電子產品都需要面板,觸控面板的滲透率更快速拉升,但就是催不動面板廠的獲利引擎。

友達一一年、一二年更是動輒大幅虧損五、六百億元,兩年就燒掉一一五九億元,都讓人大嘆面板產業生意不好做,連股東都大吐苦水。為此,今年四月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就曾找上時任經濟部長張家祝,撮合旗下群創與友達的合併案。

知情人士透露,當時郭台銘一開口就是股權、經營權都要拿,挾著群創為全球第三大面板廠的優勢,希望經濟部促成兩家面板廠合併時,要將主導權留在群創這一方。據了解,鴻海的態度是,如果兩家公司要合併,董事長要由鴻海派,總經理給友達派,甚至指名要換掉彭双浪。

縱使有經濟部在中間做緩衝,但這番話傳回李焜耀耳中,仍然讓他大怒、飆罵:「難道是要我退出面板業嗎?」這場完全沒有交集的雙方會談,最後友達以財務體質仍佳,尚無整併急迫性為由,將球丟回給群創。事後向群創執行長王志超問及此事,他只尷尬地以微笑帶過,「這件事情就不要再提了。」顯見雙方會談過程不甚愉快。

對此,彭双浪直言,「如果兩家公司合併是對公司好,對國家利益也好,當然可談,但絕不要為了合併而合併。」整頓,擺脫虧損友達第三季獲利創近四年新高即使如此,李焜耀整頓面板事業的動作沒有停過。

過去,為了支援友達的面板霸業,垂直整合的子公司擴張動作一直持續,像是負責面板驅動IC的瑞鼎、負責電視後段組裝的景智、主攻面板周邊化工材料的達興,還有早期以LED背光為主的隆達,幾乎都是環繞友達而生。

營運績效好一點的子公司,很早就開始分散客戶,像是隆達,從成立第一天就確立友達「只是客戶之一」的策略,隆達董事長蘇峯正想的都是如何自立,所以,即使近年友達面板景氣慘淡,隆達仍舊想辦法走出自己的路。

相反的,遲遲未能成功分散單一客戶風險的瑞鼎,當年一度是風光的興櫃股王,股價高達兩百多元,○九年每股純益(稅後EPS)還大賺二十七元;如今,股價跌到五十元以下不說,高達九成營收都還是靠友達支撐。

知情人士透露,「瑞鼎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分散客戶,所以即使每年(稅後EPS)有賺進七、八元的實力,卻始終無法成功掛牌上市,成為友達急欲處分的子公司。」今年面板產業景氣復甦,友達終於逐漸擺脫虧損陰影,第三季稅後獲利大賺七十三億元,創下近四年新高,成績亮眼;李焜耀卻在此時傳出身體出問題,尤其台灣科技業還處在陳繼仁驟逝的震撼之中,對於李焜耀身體健康的關心程度,更不在話下。

由於李焜耀是相當照顧員工的老闆,不管是在職或退休的集團主管談到他,幾乎清一色沒有「惡言」。跟在他身邊超過十年以上的主管直言,「KY(李焜耀英文名)絕對是台灣少有、相當具有開創性的老闆,他敢在大家還沒投入面板時,毅然投資;就連後來明基購併西門子手機部門,也是台灣品牌第一次嘗試要走上國際舞台。」「他是很棒的創業家,是一位造夢者,他敢夢,而且會帶著底下的員工一起做夢。」待在科技業多年後,看著現今台灣科技業的環境一年不如一年,開創性也越來越欠缺,讓曾跟在李焜耀身邊的大將相當感嘆,「結果是一回事,但在任何時代裡,都應該要有夢。」不屈,官司挫敗反壟斷案上訴 部屬身陷囹圄李焜耀到底有多照顧部屬?外傳當年友達要到中科設廠,高階主管要從新竹遷移到台中,擔心主管多為工程師出身,不懂得與房仲談價,李焜耀甚至要求友達的採購人員出馬,替高階主管團購台中美術館旁的豪宅。

尤其李焜耀又很好客,假日邀集主管到他的新竹北埔別墅做客,是常有的事。「KY對工作要求之外,也很要求顧家,所以我們經常全家大小都來一起聚會。」跟在他身邊多年的主管回憶。

儘管李焜耀對於趨勢看得很早,執行結果卻常差強人意。當年他看到手機市場崛起的商機,卻無法將西門子手機部門成功整併進明基,最後合併失敗,也讓明基友達集團跌了重重一跤,就連曾與他共事多年的部屬也坦言,「執行力可能不是他的優勢。」感情豐富,讓李焜耀在科技業裡,成了少數兼具人文氣息的老闆,卻也成了他很大的致命傷。一○年,友達深陷美國反壟斷官司,李焜耀始終堅持,「沒做過的事,為什麼要認(罪)?」正因他堅持上訴到底,最後卻反讓手下大將友達前副董陳炫彬與佳世達前總經理熊暉身陷囹圄。

熟知詳情的內部人士,說起這段過往仍是無限嘆息,「KY也是人,不是神,事後來看,可能會覺得當初的策略有問題,但人在那個當下,是不可能預知結果的。」李焜耀對於共事多年部屬有深厚的情誼,若早知結果如此,當初又怎會讓他們遭逢此劫。

如今,明基友達集團轉型生技有了初步結果,友達也逐步走出虧損陰霾,只是這場突如其來的中風意外,勢必再讓李焜耀有不一樣的人生體悟。

李焜耀

出生:1952年

現職: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

學歷:台大電機系

1976 加入宏碁電腦1996 成立達碁科技,跨入面板製造領域入宏碁電腦2001 達碁購併聯電旗下的聯友光電,更名為友達光電2002明碁電腦自宏碁切割出來,創立BenQ品牌 ,更名為明基電通2005 BenQ購併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2006西門子合併案失敗,BenQ損失超過新台幣300億元2007 爆發明基西門子合併內線交易案,含李焜耀在內三名高階主管遭起訴2010友達陷入美國面板反壟斷案遭罰重金,兩名高階主管遭判刑2014 開始跨足醫療產業,10月驚傳開刀住院

2000億帝國

繫於李焜耀一身!

由於李焜耀在明基友達集團內部被視為共主,如今健康拉警報,勢必提早啟動接班布局。

品牌

明基電通

總經理 李文德

投影機、顯示器、相機、

智慧型手機等品牌經營

面板

友達光電

總經理 彭双浪

市值1400億元

面板製造、太陽能

明基材料

董事長 陳建志

偏光板製造

醫美產品

隆達電子

董事長 蘇峯正

LED晶粒與封裝

輔祥

董事長 佘瑞豐

面板LED背光模組

瑞鼎

董事長 黃裕國

面板驅動IC

電源IC

達興材料

董事長 林正一

光電產業化學材料

生技

佳世達

總經理 陳其宏

市值277億元

顯示器、手機、

NB等代工

明基醫院

董事長 雷輝

醫療服務

明基醫

董事長 陳其宏

醫療設備整合

與通路

達方電子

董事長 李錫華

電源暨能源儲能元件、綠能產品、

整合元件

整理:吳沛璇

腦中風

中風根據癱瘓嚴重程度不同,可區分為輕、中、重度。輕癱,常見症狀有手、眼不協調,嘴巴歪斜、講話大舌頭、走路不穩等;中度症狀為肢體半癱,如手無法舉起、無法穿衣、拿筷子等;重度中風,除了肢體全癱外,意識可能昏迷,更嚴重會有生命危險。

輕度中風病患一般約須住院三到五天,出院後,長期口服藥治療兼預防,一切生活起居仍能自理,可如常工作、不影響身體功能;中度中風則須住院一到二周,重度中風甚至需要給予特殊照顧與治療 。(燕珍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02

二○一五年全球運動:向富人開刀

2014-12-29 TCW 富人們當心!如果要幫二○一四年全球稅負政策下注解,這五個字應該再適切也不過了。 在台灣,財政部不顧各界反對,力推「大戶條款」及兩稅合一「股利扣抵率減半」;瑞典政府在今年十月,針對年收入超過六十萬瑞典克朗(約合新台幣二百五十三萬元)的中高收入人群,提高所得稅稅率;英國在野黨工黨更誓言,若贏得大選,月收入十五萬英鎊(約合新台幣七百五十萬元)以上的高收入族群,將徵收五○%個人所得稅。 展望二○一五年,這加稅的大刀,將從個人,砍向企業。 在世界各處藏錢的跨國企業包括Google、蘋果(Apple)、臉書(Facebook)、星巴克(Starbucks)、亞馬遜(Amazon)等,將受到最大衝擊。只不過,這次對他們下手的不是山姆大叔(指美國),而是歐洲政府。 到歐洲避稅設子公司,繳稅從35%變3% 過去幾十年來,歐洲一直被美國跨國企業當成避稅天堂。美國企業營利事業所得稅為三五%,經過「特殊」財稅規畫、繞境歐洲一圈之後,就僅須繳納不到三%的稅額,甚至完全免稅。以前大家睜一隻眼避一隻眼,如今,財政困窘,加上反商情結高漲,民氣可用,這些會鑽洞的跨國肥羊,自然成為各國政府的目標。 英國就是一例。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朋(George Osborne)最近宣布,未來五年將針對跨國企業「移轉性專利與營收」課徵二五%重稅,並預計將可收取超過十億英鎊(約合新台幣五百億元)稅金。 「移轉性專利與營收」最主要針對的對象就是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如Goolge、蘋果。為了規避美國國內三五%的營所稅,這些科技公司通常會在愛爾蘭這樣對境外公司有免稅優惠的歐洲國家,成立子公司,將海外營收匯入這家子公司,再透過百慕達(Bermuda)等免稅天堂成立的「紙上公司」,彼此交易,轉移利潤。 在兩間愛爾蘭的子公司間轉移還不夠,為了完全避稅,有些公司還會在荷蘭成立一家公司,因為站在愛爾蘭稅法的角度,本國公司與外國公司交易,須課二○%所得稅,但若途經荷蘭公司,因荷蘭與愛爾蘭的免稅協議,就能免去所有的稅金。 蘋果也曾取巧現金藏國外,靠舉債發股利 這就是俗稱「雙重愛爾蘭」(Double Irish)加上「荷蘭三明治」(Dutch Sandwich)手法,英國財政大臣要徵收的移轉性專利與營收,就是針對這類型的避稅跨國公司,其中指標性的案例就是Google,也因此,這項政策普遍被外界稱為「Google稅」。 其實,這種取巧方式不只Goolge使用,蘋果、臉書、星巴克、亞馬遜,都是愛用者,過去最經典的案子,就是蘋果。 去年四月,蘋果為了發行現金股利刺激股價,在暌違近二十年後,首次發行債券,這批一百七十億美元債券的發行總額,曾創下全球史上第二高紀錄,更引起市場一波搶購熱潮。當時有人質疑,蘋果的財報上仍有超過一千五百億美元的流動現金,為何需要舉債來支付股利等支出? 原來,蘋果運用雙重愛爾蘭與荷蘭三明治兩項避稅技巧,多年來把帳上千億美元的現金,藏在海外,美國蘋果總部根本沒錢發放現金股利,若要將「海角千億」匯回,將被課以重稅,不得以才會發債應急。 其實,英國不是開第一槍的國家,義大利國會在二○一三年底便通過法案試圖阻止這樣的情形,當時勢單力薄,沒引起太大討論;如今,英國政府甘冒得罪大企業的風險,發難起義,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也在二十國集團(G20)強國支持下,直接與這些大企業開戰。 日前OECD最終定案的「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計畫(BEPS)」,將於明年起分段實行,往後OECD會員國要求各大跨國企業編制「國別報告」,詳實記錄全球收入及賦稅資料。除了OECD國家外,包括中國和印度等在內的四十四個國家,都已同意這份反避稅條款,未來只要在這些國家投資設立海外公司的企業,均須提供所有資訊。 避稅天堂優勢消失大企業出走,失業率恐遽升 各國政府為了本身國家的財政對這些稅金虎視眈眈,但對如愛爾蘭等避稅地,可能也未必是個好消息。 愛爾蘭因稅制上的優勢吸引各大企業進駐,提供了超過十萬個就業機會,而根據愛爾蘭中央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二○一四年第三季總就業人口約一百九十三萬人,假設因稅制優惠消失,少掉這十萬個工作機會,愛爾蘭的失業率可能會上升超過六個百分點,這對愛爾蘭本身也是一項重傷害。 全球政府開始對大企業宣戰,會不會像愛爾蘭這樣,最後產生「肥了政府、苦了民間」的副作用,確實是值得觀察。 【延伸閱讀】明年,愛爾蘭將不再是避稅天堂!—各國針對企業課稅措施 ● 英國(2014/12) 》做法:宣布未來5年將收「轉移利潤稅」 》OECD國家裡,第一個拿出具體政策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4/12) 》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計畫最終版定案,未來在美國等44國投資的企業,均須提供海外子公司所有資訊 》全球反避稅條款領頭羊 ● 澳洲(2014/12) 》考慮立法開徵「Google稅」,並與倫敦交換資料 》跟進英國 ● 義大利(2013/12) 》國會通過《網路廣告稅法》,限定義國企業只能向國內註冊公司買廣告 》不讓國外企業逃漏稅 ● 中國(2014/11) 》政府補課微軟1.4億美元稅金 》中國反避稅史上最大行動 ●愛爾蘭(2014/10) 》2015年廢除《雙重愛爾蘭條款》,已受益公司仍可沿用原條款至2020年 》受到歐盟施壓 整理:趙維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25

先推共識度高的改革 一年省下56億元 搶救未來 這些地方得立馬開刀

2015-01-12  TWM

 

年金改革因為規模太大、牽涉的層面太廣,在政治人物隔空喊話中,早已空轉二年。

我們,是不是可以從較有共識、阻力較小的改革措施中,先進行「微整形」?

撰文‧楊卓翰

不論勞保、軍公教退撫年金,虧損與破產問題都迫在眉睫。然而經過兩年空轉之後,年金改革,應該如何「重新」跨出第一步?

長期研究國內外退休年金問題的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郝充仁表示,二○一三年四月送進立法院的年金改革相關修法草案若能通過,當然能讓台灣年金危機有效緩解,「但也因為涉及層面廣泛,比照國外經驗,年金制度修到好,的確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重點是,不能停滯不前。」哪些容易推動?調整費率、延後退休年齡停滯不前,正是台灣年金改革的當前大敵,一位官員私下表示,「一四年底有九合一大選、一六年初又有總統及立委選舉,我們心裡都有底,年金改革這兩年不太可能大刀闊斧;但讓我最擔心的,是政府及立法委員連『年金制度微整形』都不願處理,未來一年,又是完全空轉。」其實,綜合許多學者專家的看法及官員私下意見,即使阻力再大,但仍有許多「應該立即動刀」、也「可以立即動刀」的改革措施,這些改革,就是總統馬英九未來一年無可迴避、必須要做的事。

先從軍公教的退休制度開始談起。在一三年十一月,考試院前院長關中上呈馬英九,儘管強調年金改革已不得不改採循序漸進的務實路線,但當這份公文輾轉到了立法委員的手中,卻像是被擴大解釋為「所有改革喊停」。事實上,關中在其中已明確點出了阻力相對較小、只要稍加努力就能推動的改革項目。

舉例而言,「延後退休年齡」、「將費率上限從一五%調高至一八%」、「將月撫慰金從目前的半數月退休金調降至三分之一」等,都是目前共識度較高的部分,而依據關中的估算,所有「共識度高」的改革項目加總起來,每年平均可為國庫節省五十六.三億元,與「原定改革計畫」每年節省八十二.六億元的金額相比,是少很多,但不無小補。

差零點幾趴很重要!將替代率往一.三%靠攏除了以上的短期目標之外,郝充仁指出,「替代率破百」的問題也該立即面對,畢竟,這個現象一日不改,在「行業不公」的相對剝奪感之下,勞保年金的改革阻力必然無法消弭。

郝充仁表示,合理的方式是把總所得替代率降低,「定出上限來,九○%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有上限。」如此一來,超過上限的部分,就可以選擇性的刪減,為人詬病的一八%優存就可以取消。

此外,亦有學者表示,「公務員一旦符合領取退休金資格就急著退休,原因之一,是被家人逼的。」原來,已退休的公務員若不幸身故,遺族仍有年金可領,但「年資足夠、但還想繼續打拚」的在職公務員,若意外身故,家屬只能領到「一次金」,相對缺乏保障;所以,要消除公務員太早退休的怪象,修法讓「年資足夠卻仍在職」的公務員家屬能有更多保障,也是可考慮的配套。

在勞保部分,「若要積極改革,應該要有的配套,就是將『政府負最終支付責任』的條文入法。」一位學者表示,政府擔保支付原本就是勞保年金改革的配套項目之一,「但至今沒有入法,其影響,是讓勞工不願接受改革。」至於目前修法草案的部分,學者普遍認為,調降替代率與調整計算基礎,仍是「急迫且必須面對」的改革方向。

「當退休金從一次領變成年金時,大家都沒有想清楚,這個結構是會改變的。」郝充仁說。以勞保來說,原本的設計,讓一般人領的退休金,是將工作年資乘以一個所得替代率,「這個替代率原本是一.三%。」郝充仁說;但沒想到,在經過立法院兩黨不斷加碼後,卻變成一.五五%。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替代率往一.三%靠攏。現在立法院討論的版本,是將所得三萬元以下的部分還是一.五五%,讓超過三萬元的部分變成一.三%,這樣也很好。」郝充仁說。

在年資計算基礎的調整部分,政大勞工所副教授張其恆指出,現行以「最高五年」為計算基礎,不僅明顯寬鬆,也造成職業工會大鑽漏洞的現象(見前文),「像美國是用三十五年的年資去計算,這樣才能減少給付。」張其恆說。現在規畫的勞保改革法案,是將「最高六十個月平均值」延長至「最高一四四個月平均值」,「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他說。

不過,當我們檢視整個年金制度的改革工程,這些項目的確只能算「微整形」,更宏觀的方向是讓民眾進一步「靠自己現在存的錢,供養自己的未來」。

在一般勞工退休金的領域,這代表民眾必須「增加對勞退帳戶的投入金額」;在公務員的部分,則是把目前的退撫制度,加入「個人帳戶」的成分。在考試院所提出的改革法案中,的確已有這樣的修法方向;然而,這項改革也成為反對陣營最猛烈的炮火對象之一。

要靠現在的自己,養活未來的自己「但這是必須走的路,現行勞保及退撫制度是『確定給付制』,基本概念是靠下一代的人來供養這一代的退休族;但在少子化的台灣,不可能一直這樣走下去,政策必須引導民眾『靠現在的自己,養活未來的自己』,讓下一代的負擔減少。」郝充仁表示。

而這樣的改革方向,其實在勞工退休層面已經有所進展,即是藉由「勞退自選投資平台」來提高民眾增加勞退自提的意願。據了解,相關法案已經送入行政院會討論,只要再推一把,就能送進立法院,如果依照官方目前預估,或許二○一六年就能正式上路。

現在送進行政院會,後年正式上路,這個預估時間表聽來合理,但想到過去兩年改革近乎空轉的事實,似乎所有的「改革上路」都是「樂觀預估」。

只是,台灣真的沒有時間再等了,在過去虛耗兩年之間,台灣的潛藏負債又增加了二.五兆元,這些錢,都是未來年輕人要扛起的債務。

這些年金改革 可以立刻動手!

軍公教退撫

「延後退休年齡」、「調高費率上限」等

共識度高的改革不該再拖

明確訂定替代率上限,徹底解決公務員替代率破百的問題

勞退新制

提高民眾參與意願,加速推動「勞退投資自選平台」相關修法

勞保年金

勞保年金替代率

從1.55%向1.3%靠攏

計算基礎拉長至

「最高144個月投保薪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430

證監會向場外配資開刀 杠桿資金危險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953.html

證監會向場外配資開刀 杠桿資金危險了

一財網 婁敏 2015-06-14 20:16:00

值得註意的是,對於滔滔洪水般的杠桿資金,監管層並非一味堵死,而是疏堵並舉,有將資金從杠桿過高的場外配資市場向合理規範的兩融市場疏導之意。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謝輝在《清華金融評論》發文稱“有人總願意拿這波行情去跟2007年股市火爆程度去比較,那個年代中國股市還是一個非杠桿化的市場。高杠桿市場下的投資者,應該警惕了。”

而上周某股民4倍融資兩日賠光的悲劇發生後,監管層對杠桿資金的疏和堵成為投資者議論的焦點。一市場人士指出,證監會周五新聞發布會上的新規一開始被市場解讀為中性偏好,但周六證監會官方微博單獨拎出關於場外配資的一條予以重發,且“禁止證券公司為場外配資活動提供便利”的措辭較為嚴厲,背後含義耐人尋味。

記者從券商人士處了解到,權威人士已證實此次是要徹底清理場外配資。

上周五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證券公司外部接入信息系統評估認證規範》明確規定證券公司不得有以下行為:為信息技術服務機構等相關方從事或變相從事證券經紀業務提供便利;為信息技術服務機構等相關方建立賬戶登記體系等登記結算業務提供便利;規避監管或自律管理;充當外部接入信息系統的業務通道;其他法律法規、監管規定和自律規則禁止的行為。

在上述券商人士看來,此舉意味著“嚴禁增量“場外配資,至於目前預估萬億以上的存量配資將如何處置,該人士暫無表態,市場普遍預計將遵循到期一筆清理一筆的步調。

值得註意的是,對於滔滔洪水般的杠桿資金,監管層並非一味堵死,而是疏堵並舉,有將資金從杠桿過高的場外配資市場向合理規範的兩融市場疏導之意。證監會表示“目前,融資融券業務總體健康,風險可控”,並發布多項修訂意見,力圖促進融資融券業務健康發展。

申萬宏源認為證監會對目前的兩融業務總體評價是“總體健康、風險可控”,這也表明管理層不會打壓兩融業務發展,而是在控制好風險、保護好普通投資者的前提下促進兩融業務健康地發展,這對於A股而言是一種長期利好,未來市場資金面有望得到兩融業務的持續支持。

華泰證券同樣繼續看好兩融前景,表示兩融新規放寬機構投資者參與兩融,允許兩融展期,放寬原有6個月期限,延長融資融券周期為投資者提供便利,有利於投資者靈活控制,避免投資策略受到時間限制。當前兩融余額約占總市值的2.8%,管理層適當控制兩融規模,表明希望股市慢牛健康發展。同時,券商正積極補充資本,資金陸續到位,兩融發展可期。

展望後市,不乏上述看好股市慢牛健康發展的觀點,但投資者焏需警惕的是切勿在牛市終點之前便因過高的杠桿而讓投資生涯過早劃上句號。謝輝文中警示道,高杠桿投資者一旦血本無歸,即使後期股價上漲也無濟於事——因為之前已經被強制平倉了。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57

別拿猴子開刀!看人家企業都是怎麽保障人身安全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6837.html

冠生園前任董事長翁先生旅遊的時候意外身亡,引起一陣唏噓。有人說被山上掉下來的的石頭純屬意外,我不敢茍同。類似的事件當地也發生過——《平安河南》報道過,2014年10月29日,雲臺山景區疊彩洞二號洞就曾發生巨石墜落,造成道路損壞,當時所幸無人傷亡。對於 前日的意外事件,雲臺山風景名勝區的《相關情況報告》說,翁是被一塊猴子蹬掉的石頭砸中的。但“猴子說”遭到了質疑,很多目擊者對媒體說,“當時並不是一塊石頭掉下來。而且事後,當地公安來到現場時,景區仍然有石頭掉落。”

冠生園前任董事長翁懋

冠生園

具體景區的說法是否屬實,到底石頭掉落是不是屢發事件,現在還沒有結論。但是站在企業的立場上,雲臺山景區作為運營方,對這個事件的後繼處理一定要秉著誠實認真的態度。如果雲臺山的確落石頻發,那麽運營方就要建立一個安全防範制度,比如系統評估地質情況,隔離危險高發區域,給遊客佩戴安全帽,甚至關閉一些高危景區來避免類似風險。

以前我在美國的L司的時候,老外最註重的就是安全問題,生產辦公出行,無一例外。比如在辦公室,所有的會議開始前,主持會議的人第一句話就是,請大家看好自己今天會議室墻上的逃生路線圖。不要笑,這在L司,是一條安全規章制度,上至總經理,下至實習生,大家必須不折不扣執行。如果是在酒店召開的大規模會議,大屏幕打出來的PPT第一張片子,一定是會場的出口和逃生路線。這麽怕死?對,但這不會被嘲笑,尊重生命是很嚴肅的事情。

L司還有一套八頁紙英文的行車規定,上面要求比交規還複雜很多。具體包括:“乘車人員無論坐前排後排一律要系安全帶;駕駛員要有充足的睡眠;行車前,駕駛員要確認車況良好,知道從甲地到乙地至少三條路線,以便一條路線發生狀況要隨時知道替代路線;行車期間車輛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統導航,但在行車過程中駕駛員不能進行操作,必須在停車的情況下才能操作;車輛行駛中不可以打電話,接電話必須使用無線藍牙裝置才可以。”等等等等。當時我把這些規定拿給了一家我們在中國合作的旅行社看,提出以後派遣的駕駛員都要按這個標準,旅行社的負責人看了都覺得贊嘆,覺得要求合理而且細致,的確對行車安全有很大的幫助。

以上所有規定的起草人及監管,叫David,是一個矮墩墩但是結實的美國人,公司全球的Chief Security Officer首席安全負責人。在L司CEO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他也來了中國,負責首席執行官一行人的安全。他最開始對中國的情況不了解,談不上信任,要求我們熟讀所有全球的安全規定,一切照章辦事。David本人則在CEO身前身後忙活,插手我們安排的衣食住行,恨不得CEO喝的水都要先嘗一口。

一天CEO準備去某五星酒店開高層會議,David和我到場地事先查看現場安全。他對車輛進出停放、電梯樓梯、安全通道、用水用電及消防措施還算滿意。但最後指著會議室外一條電子顯示屏上的信息問我,這上面是不是寫我們公司要在這里開會。他看不懂中文,但是認識公司Logo。我說是,因為通常酒店都會這樣做,方便指引。他認真地看著我,說讓酒店把信息拿掉吧,別人不需要知道我們來開會。沒問題,拿掉!

David過於謹慎的作風在中國呆了一周後才算放松點,他和我已經跟著CEO跑了北京、成都、西安、青海,也算是半個中國了,漸漸地他不再糾結會議室外的指示牌問題了,甚至對主辦方拉出來的橫幅都開始熟視無睹。有時老板們去開會的時候,他給我看他的警徽,說他有國際持槍證件,在某些國家是可以租用槍支來保證CEO安全的。我問他對中國印象如何,他說Pretty safe,還算挺安全的。他回美國前,我領他在上海的城隍廟地區購物,面對橫沖直撞的助動車他也沒了招術,在這里什麽規定都不管用,只能閃轉騰挪。

話說回來,企業用制度來保證安全,但有了制度不去遵守的時候,安全保障就成了一句空話。

雲臺山景區

大家也許不記得了,2010年年初還有個落石傷人事件。當年1月,28歲的女遊客王小姐在臺灣太魯閣遊玩,被落石擊中不治身亡。王當時是B公司職員,這件事發生在B司去臺灣年會期間,因此是一次公司員工安全事故,引起了B司的高度重視。B公司在調查中發現,王是在觀景後返回旅遊車的路上拿掉了安全帽,隨後被落石擊中的。也就是說,景區和公司都有安全規定,並且提供了保護措施,但是意外還是發生了,因為意外往往就發生在人稍微疏忽的那一瞬間。高高興興上班、安安全全下班,這不是一句口號,一定要落實在行動上才行。

(作者:在五百強公司混了許多年。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與作者交流,或鄙視、或討論、或小小的贊同、或以臥底身份報料,他一定會說出去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80

環境執法,我們拿三家大企業開刀對話貴州省環保廳長熊德威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497

當過地方書記的環保廳長談環保執法,別有一番感慨。圖中間戴眼鏡者為熊德威。(貴州省環保廳供圖/圖)

老幹媽找了一些知名代表人士反映企業的訴求,向上級政府投訴。後來領導給我們的指示是:底線一定要守住,要企業吸取教訓。

環保法有牙齒,但是執法隊伍沒有牙齒。這就是問題所在。

環境執法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把企業搞死不是環保的本事,把環境搞差也不是市長的本事。

如果環境保護不好,既要問縣長的責,也要問書記的責。要不然,書記拍板上汙染項目,讓縣長背過,這誰幹?

繞過後院,那是貴州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汙水排放口,排放口前方的低矮平房里,堆放著醫療廢物,醫療廢物堆放點對面是天然氣鍋爐,原來的燃煤鍋爐房正在拆掉。環境執法人員兵分三路,對企業環保設施進行抽查。

2016年8月29日,南方周末記者跟隨貴陽市花溪區環境監察執法人員,參與了這一次企業抽查行動。花溪區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吳忠斌向南方周末記者總結本次抽查:“雖然該企業煤置氣工作完成較好,但是檢查中發現了危險廢物堆放亂的問題。”

一年前,吳忠斌在處理一起倒賣廢機油的環境違法案件中還受到威脅,違法者揚言要報複吳忠斌家人。2016年7月7日,上述案件一審判處犯罪嫌疑人環境汙染罪,有期徒刑一年零三個月。

這是基層環境執法的現實。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貴州共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案件2480件。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曾批示:“推廣貴州做法。”

南方周末記者歷時四天,在貴州多地走訪汙染源重點監控企業,采訪一線環境執法人員。2016年9月1日,貴州省環保廳廳長熊德威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

“還有誰不敢動?”

南方周末:貴州受到了環保部長的批示肯定,有總結過經驗嗎?

熊德威:這是我們幹出來的結果。有兩句話是發自內心的,一個是主要領導的重視,在一個省,省委書記、省長重視;在一個市,市委書記、市長重視。還有一個是動真格、打重點。老百姓不答應的事、明擺著和法律法規沖突的事、隱患大的事,要重點打擊。再一個是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是基本保證。

南方周末:有人質疑環境執法的對象多是小企業,很少動大企業。這是不是真的?

熊德威:我們拿了三家大企業開了刀,作為破題。一家是習酒廠,一家是納稅大戶老幹媽,一家是雪花(黔南)啤酒廠。前者發生在新環保法實施之前,後兩者發生在新環保法實施後。

南方周末:怎樣破這個題?

熊德威:省領導去習酒廠調研,座談會上問到我習酒廠執行社會責任情況。我就直言,講汙水直排直流。當時省領導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不擔心酒廠被市場壓垮,擔心被環境壓垮。”習酒廠的環境整治,就是從這次領導調研開始,隨之對全部的汙水設施進行升級改造。

這件事傳遞的信號就是:對於國有大型企業,環保部門都敢動,還有誰不敢動?這會產生一種威懾。

第二家大企業我們動了誰?老幹媽。說實話,這個過程當中確實有博弈。在反複博弈中,最後企業自覺接受了罰款。這是發生在2015年的事。

南方周末:你們是如何與老幹媽進行博弈的?

熊德威:老幹媽找了一些知名代表人士反映企業的訴求,向上級政府投訴。後來貴州分管副省長給我們的指示是:底線一定要守住,要企業吸取教訓。

而當他主動認識到錯誤,主動改正的時候,環保部門再去幫助他(進行環境治理)。從目前的認識和治理效果看,他們治理得非常好。

南方周末:你們還查了黔南的雪花啤酒廠。

熊德威:這也是在2015年,省委書記檢查工作時,經過銅仁一個高速公路路口,叫他秘書給我打電話:“書記聞到味道不對,叫你馬上派人去查。”排查結果就是黔南的雪花啤酒廠。

南方周末:省領導直接督促工作這是常態嗎?

熊德威:不是,主要還是依靠日常的執法檢查。但這一次省委書記實際上是在幫我們發現情況。如果對這個事情不以為然,那就大錯特錯了。

古代有一個故事,一個縣官在路上走著,看見殺人他不管,但是看見農民拉不起一頭牛,他反而要管。大家不理解,為什麽呢?因為殺人有警察負責,體系是完整的,但是牛則沒人管。

這件事表面看起來像是督促部門工作,另一層實際上是給環保撐腰。我從這件事當中讀出很多信息:第一,省領導時刻關註你的工作,你要努力;第二,省領導都發現了,你發現沒有?第三,你們環保大膽地做,我在後邊做你的後臺。

如果都這樣了,我作為環保廳長都沒反應,我不是個糊塗蛋嗎?我這廳長還當什麽?

“執法隊伍沒有牙齒”

南方周末:基層環境執法人員有反映,環境執法隊伍到企業檢查,有時候門都進不去?

熊德威:老幹媽當年面對環境執法時就是這樣。我們去檢查的時候,門都進不了。只有我們和公安一起去,才能進。

環保法有牙齒,但是執法隊伍沒有牙齒。這就是問題所在。所以我們要去依靠力量。

南方周末:如何依靠?

熊德威:比如與公安機關聯動。公安的介入對我們來講,不是一個簡單的“1+1=2”的事,而是“1+1>2”。環保部門的行政執法主要涉及經濟和名譽上的影響,比如說黑名單、罰款,基本停留在這個層面。而公安的介入則是刑事的。

再加上檢察院的介入,效果就更好了。檢察院可以形成全過程的監督,包括對公安辦案人員,也有相應的監督手段,這樣力量又倍增了。

南方周末:公安會很主動和環保部門聯動嗎?

熊德威:現在環保意識增強了,有時候單單公安出動可能效果還不一定好,他們也很希望我們去聯動。

現在公安與環保的配合已經逐步形成常態,只要我們有線索,達到公安的條件,一個電話就可以了,再也不用上級領導出面協調。有時候公安還催我們:這兩個月怎麽沒有你們的案子了?

南方周末:環境執法中還有哪些困難?

熊德威:環境執法的人員和保障都存在不足。貴州全省整個環保隊伍的人員編制才只有約1700人,要靠這些人實現環境執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包括我們的環境執法裝備,我們碰到很多糾紛,就是現場沒法搞清楚,但過後可能就會失真了。車輛怎麽配、儀器怎麽配、如何實現流程的標準化,這些目前初步有了,但是不完善。如果瞬間證據流失,那麽造成的後果是不可逆的。

還有是底氣不足。環境監察執法隊伍身份尷尬,以前有的是參照公務員管理(參公),有的是事業身份,不是公務員。到現在大部分是參公,小部分是事業單位,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還有待提升。底氣不足的表現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幹擾。

南方周末:你是說,依然還會遇到方方面面在幹擾環境執法?

熊德威:在執法中,可能涉及企業的利益,也可能涉及基層政府的政績。有的企業背景比較複雜,有些縣里花了很大精力引進一個項目,但從汙染防治的角度,說實在話,企業做得不到位。這時候要處罰企業,那縣領導就不高興了。這種博弈存在於一個個的個案當中。

“書記拍板,縣長背過,這誰幹?”

南方周末:你們幫助大企業改正錯誤,對小企業零容忍,是否存在對執法對象區別對待?

熊德威:屢教不改的,肯定要進行整改。要不法律拿來幹什麽?我們不是和某個具體的企業過不去,而是和某種行為過不去。面對告誡不聽勸,面對法律不執行,我們對這種人是零容忍的。

大家覺得為什麽總是拿小企業說事?在具體工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國有大中型企業其實還是比較容易改正錯誤的。反而是小企業,沒貢獻多少稅收,也沒提供多少就業空間,而且環境違法行為非常糟糕。

南方周末:那麽如何幫助大企業做好環保?

熊德威:環境執法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我記得一位環保部的領導說過一句話:把企業搞死不是環保的本事,把環境搞差也不是市長的本事。

在這一方面,怎樣倒逼企業達標排放,又能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要把握的一個度。所以在執法中,有的是下硬手,一刀砍掉。像解決大量就業、影響很大、稅收支撐很大的企業,這種確實是要妥善處理,這是實話。

南方周末:怎樣才能使目前的執法常態化,持續下去?

熊德威:新法(指環保法)頒布前,對執法人員有個描述:立得住的挺不住,挺得住的立不住。意思是嚴格執法的話,你的位置保不住,不嚴格執法的話,又不符合你這個身份。我認為有三個制度可以保障環境執法高壓常態化,一個是責任制度,一個是考評制度,再一個是和排汙許可制度相掛鉤。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督企”與“督政”之間的關系?

熊德威:我認為不能簡單地把“督企”“督政”分割開來。昨天(2016年8月31日)閉幕的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專門講了綠色發展的問題,省委書記就提出:“加強環保督查巡視,堅持‘督政’與‘督企’相結合”。

過去出現的情況是,環保去督查哪家企業,一些當地政府就和企業站在一塊,聯合起來說情。這種情況,當然就轉成中央層面環境保護的“督政”為主。

“督企”“督政”二者是相結合的,你不督企,怎麽發現怠政?發現了問題,告訴當地政府,這是你的責任。你怠政了,由“督政”再達到“督企”的效果。

南方周末:在制度建設方面,環保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在貴州目前開展得如何?

熊德威:現在開展“綠色貴州”建設,促進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省委、省政府準備成立書記、省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這既有正面推動,也有責任擔當。過去是什麽?只要涉及行政方面的,只問行政的責,不問黨委的責。現在不同,如果環境保護不好,既要問縣長的責,也要問書記的責。要不然,書記拍板上汙染項目,讓縣長背過,這誰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70

福建向騙保開刀:醫保基金將拒絕向黑名單企業支付

面對醫保騙保,福建開出了“黑名單”政策新方,被列入黑名單的企業將被醫保基金拒絕付款,列入黑名單的個人將被公示。

10月28日,福建省發布了《福建省醫療保障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關於進一步打擊騙取醫療保障基金和侵害患者權益行為的通知》(下稱《通知》)。福建省財政廳副廳長詹積富表示,《通知》將對藥品耗材供貨生產企業、配送企業、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醫保定點藥店、醫保醫師執行黑名單制度。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部門和來對騙保行為和侵害老百姓的行為進行問責,這需要涉及到醫保的多個要素,必須對這幾個要素一起出手,才能保障老百姓的權益,才能制止那些騙保行為”, 詹積富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其中,福建全省醫療保障管理系統醫保基金拒絕支付被列入“黑名單”的藥品耗材(含進口)供貨生產企業所有產品貨款,取消全省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的供貨資格。

福建醫保基金拒絕支付被列入“黑名單”的藥品耗材配送企業貨款,並取消全省範圍藥品耗材配送資格。

福建醫保基金拒絕支付被列入“黑名單”的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醫保費用,並解除醫保定點協議。

福建醫保基金拒絕支付被列入“黑名單”的醫保定點藥店醫保費用,並解除醫保定點協議。

福建醫保基金拒絕支付被列入“黑名單”的醫保醫師處方醫保費用。

對列入“黑名單”的單位和個人,在媒體和網站上進行公布。

《通知》表示,這一政策是為加強對藥品生產和流通(配送)企業、醫院和醫生的監督制約,打擊各種騙取醫療保障基金和侵害患者權益等違法違規行為,堵住浪費,提高醫療保障基金的使用效率,遏制過度治療、過度用藥、過度檢查等不正確的醫療行為,維護患者健康和權益。

“從醫生聯手患者、從藥店聯手老百姓等,各個環節,都看上了醫保賬戶上的那些錢,必須向騙取醫保基金亮劍,福建醫療保障管理體制 改革,進行醫療保障要素大整合,改變九龍治水局面,終於能夠三醫聯動整合,握緊拳頭對騙取醫保基金和侵害患者利益行為進行有效監管,堵住醫藥費用浪費,規範醫療服務,把醫改推向縱深”, 詹積富表示。

在此次《通知》之前,福建省已經做了鋪墊。

7月6日福建省委專題會議上,福建省將衛計委、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省物價局等多個部門有關“健康”的權力整合進福建省醫療保障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簡稱省醫保辦),含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管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管理、城鄉生育保險管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藥品、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城鄉醫療救助、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藥品價格管理、藥品配送管理等諸多大權,徹底結束醫改中的“九龍治水”局面。

作為“三明醫改模式”操盤手,詹積富被任命為福建省醫療保障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簡稱省醫保辦)主任。

“改革是一場革命,改的是體質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沒有真刀真槍幹是不行的。”詹積富表示。

讓詹積富更為擔心的是個人賬戶的資金,個人賬戶資金目前占了40%,亦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如何讓個人賬戶發揮作用,有賴社保部門進行新的思考。

《通知》要求,醫療保障管理系統人員不得收受企業和藥商賄賂,否則將按有關規定進行嚴肅處理。藥品耗材(含進口)供貨生產企業、藥品耗材配送企業和醫保定點藥店要合法合規開展經營活動。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和醫保醫師要加強學習教育,依法依規提供醫療服務。自2017年1月1日起,藥品耗材(含進口)供貨生產企業、藥品耗材配送企業、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醫保定點藥店和醫保醫師發生上述違規行為的,將被列入全省醫療保障管理系統“黑名單”。

全省各級醫療保障管理部門要按照分級管理原則,將該文件精神通知到各有關企業、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和醫保定點藥店。各醫保定點醫療機構要將文件精神傳達到每個醫務人員。

“福建新醫保體制下,三醫聯動的實質內容得到有效整合,體制機制改革深化有了切實保障。將有利於打破部門利益藩籬,提升醫保資金使用效率,更好地發揮醫保制度效應”, 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應亞珍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2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