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蔡宏圖的頭痛問題一次搞定 一份董監名單 一舉開啟國泰金新局

2013-06-24 TWM  
 

 

新出爐的國泰金控董事名單,讓外界耳目一新,知情人士直言,未來幾年國泰金的改變,就藏在這份名單裡!不僅煩惱多時的增資問題能迎刃而解,同時也打開中國市場的僵局。股東會結束了!屬於蔡宏圖父子的「新國泰金」才正要開始。

撰文‧劉俞青

去年底才剛剛過完五十周年慶的國泰金控老店,短短不到半年時間,已經出現質變。

今年六月十四日,國泰金控的股東會進行董監改選,名單一出爐,許多「未來的變化」隱藏其中。知情人士直言:「國泰金的改變,才正要開始。」事實上,這次的董監改選之所以受到外界矚目,首當其衝是通過兩項「新局」的改變。

引進外部新董事

準備打入中國市場

其一當然是全新的董監事臉孔最吸睛!國泰金創辦五十年來,首度引進兩位外部董事──Alliance Wealth公司董事郭炎及前招商銀行信用卡部總經理仲躋偉,前者是前中國政協,身分敏感,引人遐想;而後者是中國銀行業著名的「信用卡教父」,兩位與對岸金融業深厚的關係,很難不讓人與國泰金未來的中國布局做出聯想。

除了外部董事一展新貌外,這次國泰金股東會其實還通過另一項攸關國泰金未來發展的重要事項──就是通過四百億元的現金增資案。若以目前股價約四十元計算,等於未來國泰金可能以發行普通股或海外存託憑證(GDR)的方式,增資一百億元的股本。而參與增資的對象會是誰?恐怕將影響國泰金未來的營運方向。

其中,這次新選出來的外部董事郭炎,三年前差一點就要以二一○億元、換算持股約九%的部位,入股中信金控。當時的郭炎就已流露對台灣金融業濃濃的青睞之意,但上一次因故未竟,這一次將捲土重來,據可靠消息來源指出,無論是金管會日前剛通過國泰金一百億元增資案,或是這次股東會通過的另外一筆同樣約一百億元股本的兩筆增資案,都可能見到郭炎出手的身影。

事實上,國泰金之所以接連通過兩筆百億元的增資案,根據熟悉蔡宏圖布局的人士表示,與IFRS4(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四號「保險合約」)實施在即,國泰金面臨龐大的增資壓力有很大關係。

以過去國泰金的「模範生」形象,勢必乖乖遵守增資的規定,但處於眼前市況不佳下,如何增資得巧妙,既不造成股價重大波動、又不損及股東權益的前提下,做到順利增資,是蔡宏圖最近最頭痛的問題。如今,如果能夠借重郭炎的中國政商人脈,協助蔡宏圖一舉將增資對象與未來的中國布局做出巧妙結合,不失為一石二鳥之計。

當然,一旦郭炎參與增資,這筆「以郭炎為首」的資金,雖然可能協助國泰金打進中國市場,但也肯定會是市場焦點所在;對此,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完全沒有談到(參與增資),但未來我不敢講。」

蔡宏圖改擔自然人

為股權移轉埋下伏筆

除了外部董事的創新外,其實攤開這次新任的董監事名單,還有一項重大改變,即是董事長蔡宏圖的角色,悄悄起了變化。

過去幾十年來都以法人代表身分出任董事長的蔡宏圖,卻在此次董監改選中,改成以自然人的身分擔任,雖然無損其董事長的職位,但這一記無聲的改變,恐怕已經對國泰金未來的股權結構調整,埋下伏筆。

一位國內大型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分析,以自然人的身分出任董事,在法律上的權責認定會更清楚,不會在「法人董事」與「法人代表」之間難以界定;這原本在公司治理上是件好事,但過去蔡宏圖單純以個人最大持股的投資公司擔任法人代表,在法律上,本來就沒有難以界定的疑慮。

但這次蔡宏圖選在公司大幅增資、又同時引進外部董事可能入股的敏感時刻出現,難免引人遐想。因為這些原本擔任「法人董事」的個人投資公司名下,都直接、間接持股國泰金不少股權,一旦改用自然人擔任董事,以後這些家族公司之間進行國泰金的股權移轉,都可以不用申報,也可以躲掉外界窺探的眼光。

此外,這次的董監改選,既然有「新人入榜」,當然也有人「功成身退」。除了年屆八十歲的台灣金融業老將、前國泰金副董事長汪國華光榮退休之外,另一位退出國泰金董事會的成員,是國泰金資深副總孫至德。

孫至德的另外一個身分,是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錢復的女婿。錢復一家人與國泰金的淵源極深,除了女婿在國泰任職之外,錢復自己在三年前蔡宏圖、蔡鎮宇兄弟分家時,也扮演居中協調的角色,而他的兒子、摩根大通台灣區總裁錢國維,更是長年包辦所有國泰金的投資銀行業務。不過,錢復家族有淡出國泰金的跡象,未來該家族與國泰金之間的角色,也值得外界觀察。

股東會結束了,但屬於國泰金的改變恐怕才要開始。當父親的蔡宏圖做穩後盾,由長子蔡宗翰擔前鋒衝業績,這對父子將合力打開國泰金的新局。

有「新人入榜」,也有「功成身退」── 國泰金控新舊任董事名單

舊任董事 新任董事

百星投資:蔡宏圖 蔡宏圖百星投資:汪國華 良廷實業:蔡政達萬達投資:蔡政達 震昇實業:蔡鎮球震昇實業:蔡鎮球國泰建設:陳祖培萬達投資:陳祖培 國泰建設:李長庚萬達投資:黃調貴 國壽職工:熊明河國壽職工:李長庚 國壽職工:黃調貴萬達投資:熊明河國泰醫院:張 錫百星投資:張發得 佳誼實業:郭 炎百星投資:孫至德 佳誼實業:仲躋偉獨立董事:洪敏弘 獨立董事:洪敏弘獨立董事:黃清苑獨立董事:黃清苑獨立董事:郭明鑑 獨立董事:郭明鑑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52

廖燦昌過去戰績亮眼 「公公併」溝通得靠他合庫金新董座 為何讓政院高層放心

2014-07-21  TWM  
 

 

任職台企銀超過三十年,先後擔任總經理和董事長的廖燦昌,任內繳出漂亮的獲利成績單,被擢升為合庫金控董事長。另一方面,一旦推動「公公併」,深諳「人和」的廖燦昌,預料也將背負高層期待,完成艱鉅任務。

撰文‧張舒婷

六月中旬,公股行庫高層人事異動名單出爐,合庫金控董事長沈臨龍任期屆滿,確定由呼聲最高的台企銀董事長廖燦昌接任。對於他被擢升至合庫金控董事長高位,國內公股行庫圈人士普遍不意外,而某位財金首長則私下表示:「廖燦昌『既會做事又會做人』,是他出線的主要原因。」身段柔軟 強悍工會也服氣廖燦昌曾感性指出,「我人生最精華階段,都奉獻給台企銀。」此言不虛,他從台企銀基層行員做起,一路升任分行經理、稽核室主任、總稽核,最後又先後坐上總經理、董事長之位。自他進入台企銀到離開為止,長達三十三年。

談到他「會做事」,可從他接掌台企銀董事長以來的業績數字得到佐證。二○一二年七月接下董事長以來,台企銀的獲利數字一路走高,去年稅前淨利達到三十八.五億元,是近十四年來最高。

在朋友眼中,廖燦昌務實、按部就班、執行力強,台企銀副總經理林增壽形容他:「專業能力強,做事積極、有魄力。」廖燦昌同時擁有台灣、中國會計師執照,每位與他共事過的台企銀主管,談到他掌握財報資訊的精準度,皆印象深刻。

台企銀某高層也透露,廖燦昌不容許絲毫浪費,四年前他檢視採購部門的費用明細,發現某家分行更新全部電腦的作業系統,該分行共三十名員工,卻配置三十二台電腦,確認多出的兩台平日甚少使用後,立即報廢;當年總行加分行的系統主機更新費用,比往年省下超過一千萬元。

務實、注重成本的特質,或許要歸功於他的父親廖同榮。廖家為宜蘭縣員山鄉人,農家子弟出身的廖同榮,是當地知名善心人士,深獲當地人敬愛,三年前因病辭世,消息一傳出,訃聞尚未印好,就收到逾百盆弔唁花盆。廖同榮生前口頭禪之一,就是「好天著存雨來糧」(台語諺語,指晴天即要儲備雨天所需糧食,即未雨綢繆),廖燦昌也深受影響。

除了做事能力,廖燦昌處理「人和」的功力,在金融圈同樣為人津津樂道,「無論對下或對上管理,他都有一套。」某金融圈人士表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上任後,推出「金融挺文創」政策,廖燦昌迅速配合,搶下金融挺文創融資案的頭香,給足曾銘宗「面子」,金管會官員誇他「表現得有聲有色」。此外,目前廖燦昌同時擔任金融總會祕書長,一直被金融總會理事長李述德視為左右手。

放手改革 厲行績效考核廖燦昌不只深獲財金高層器重,同時「馭下有道」。舉例來說,八大行庫中作風最強悍的工會,就是台企銀,近年來多次為捍衛員工權益走上街頭抗議;但他總能和工會相處融洽,透過柔軟身段溝通協調,解決勞資爭議。

廖燦昌數度表示,要和工會溝通,必須「脫下皮鞋、換上佈鞋」,放下身段並親力親為。台企銀工會理事長黃進丁則表示:「想和廖燦昌當面討論事情,今天一通電話過去,通常明天就安排好了!」儘管廖燦昌身段柔軟,但對於工會的要求也非照單全收。「我常說,我和廖董每次溝通都好像在跳探戈,一個進、一個退,但總是跳得成。」黃進丁打趣地說。關於與工會溝通達成改革的最佳案例,就是他在董事長任內,大刀闊斧實施全新的關鍵績效指標(KPI)考核制度,成為公股行庫首例。

當時,廖燦昌接任董事長約僅半年,就規畫出新的考核制度:規定全行每年至少兩成員工考績被打「乙」,年終獎金低於兩個月;績優行員則可領到六到八個月。另一方面,在他帶領下,台企銀完成民營化滿十五年後最大規模的優退案,優退人數超過二四○人,同時招募二五○名新血。

在體制老舊的公股行庫中,這些改革可謂困難重重,再加上廖燦昌面臨強勢的工會,形同「不可能的任務」,但雙方再三溝通後,最終取得共識。

經過這番改造後,台企銀不僅每年省下上億元人事費用,台企銀人力資源處高層也證實,KPI制度上路以來,確實有效激勵行員的表現,特別是年輕行員,產能提高不少。「節流」和「開源」雙管齊下,也讓台企銀的獲利屢創新高。

在合庫金控董事長就職典禮上,廖燦昌發下豪語,要改善合庫的資本結構,提高一級資本(包含普通股、資本公積、保留盈餘)適足率至八%以上;但各界解讀,這次政院高層提拔他,另一考量是:合庫金從未在「公公併」名單中缺席,期許他用過去經驗,扮演與工會溝通橋樑的要角。

儘管廖燦昌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出:「從長官要我接任(合庫金董座)至今,從來沒與我討論過公公併,只要求我提升經營績效、多培訓人才」;但「公公併」一旦上路,他的任務勢必更艱鉅,可能需要他發揮更高的智慧,才能達成了。

廖燦昌

出生:1954年

現職:合庫金控董事長、金融總會祕書長經歷:台企銀總稽核、總經理、董事長學歷:輔仁大學會計系、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他啟動改造 老行庫屢創佳績

──近年台企銀獲利表現

年度 稅前淨利

2011 32.69億元2012 37.28億元2013 38.50億元

資料來源:台企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4

金新錢潮農 創投捧錢搶投資 小農拚上市櫃

2016-01-04  TWM

農金大潮來襲,人才、資金的投入正逐漸累積出豐沛的能量,不可忽視。

我們從崢嶸冒芽的微型小農身上、從年營業額5億、10億的產銷合作社身上看到,也從農業技術有所突破、生產銷售模式找到創意的農商身上看到;這些變化,吸 引了創投在內的投資圈聰明錢,悄悄將眼光往農業挪移;再者,農業追求轉型企業化,有了向資本市場靠攏本錢,循創櫃板、興櫃、上市櫃路徑前進的動力,其中含 金量之高,更是吸睛。

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易宏董事長蘇睿騏剛從中國北京回到台灣,他才辦理完一次甚受矚目的現金增資,光電大廠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剛以個人名義,認購易宏股權二二%,成為第一大個人股東。蘇睿騏說,募到的資金,要拿來種牛樟木。

場景一》台北內湖 易宏

宸鴻江朝瑞、華陽創投、國發基金,大家都想在易宏登創櫃板時,爭取當股東!

他的造林計畫,是易宏這家以生產牛樟芝保健食品著稱的公司,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不僅江朝瑞砸錢投資,連創投界最積極投資農業科技領域的華陽創投、國發基金,都在他登創櫃板時,爭取成為股東。

來到苗栗大湖、新北三峽,蘇睿騏四年來,在兩地建立六十公畝林地,種了共五萬株牛樟木,未來還打算種到十萬株。「這是台灣特有的國寶樹,我們只會種在台 灣!」光是牛樟木,本身就價值非凡,蘇睿騏指出,一株五年的小牛樟木「價值以萬元起跳」,五年生的市價二.五萬元,且年分越久,價值越高。

有牛樟木才能培育出牛樟芝,砍下來的椴木做牛樟菌的溫床,培養出牛樟芝三、五年之後就會廢棄,屬於耗材,這也是主打實體牛樟菌保健食品的易宏,需要擁林自重的原因。

易宏也是業界第一家通過衛福部新法規、牛樟芝產品通過九十天動物毒性測試的品牌。拿到合格許可的同時,中國華潤集團旗下的三九公司,立刻決定代理易宏產品到中國市場販售。

從登上創櫃打開知名度,到一五年九月底轉興櫃,成功吸引外部資金投資,易宏跨上資本市場的第一步堪稱吸睛。

場景二》雲林西螺 太陽生鮮家樂福、大潤發都是它的客戶,因為公司化得早,有完整財會資料,想上市會快很多!

十二月二十二日一大早,三千坪的物流中心地上空蕩蕩,任誰也看不出昨天晚上,曾疊滿三千個四十五公分乘以六十五公分大小的塑膠菜籃。紅色的裝著根莖類,藍 色的裝葉菜類,全部要在晚上陸續出車送往全台六十個據點。家樂福產地直採課長曾富達從傍晚六點多就到,太陽生鮮履歷產地經理林棋華陪他一起清點出貨狀況。 這,只是太陽生鮮供給家樂福一天的出貨量。

隔天下午,曾富達又到同樣地址,太陽生鮮總經理胡英傑找來二十位農友,溝通下一期替家樂福耕作品項以及產銷履歷的重要性。加入太陽生鮮供貨系統多年的農友 吳木樹說:「種菜我很厲害,賣菜我不懂,與合作社配合,我省事,收入也穩定!」一臉斯文的太陽生鮮董事長蔡易成,坐在牆上掛著斗笠蓑衣的辦公室裡說,最近 很多投資機構開始對農企有興趣,近日才有一家創投來拜訪,「昨天又有一位開發的協理來拜訪」。﹝編按:指的是以投資銀行為主體的開發金控投資部門。﹞太陽 生鮮年營收約達十億元,家樂福、大潤發、王品都是它的客戶。蔡易成說,十多年前接到家樂福的第一筆蔬果採購生意,他就毅然成立公司。

正因為公司化得早,擁有完整的財會資料,這種條件,若想上市,進度將相對快很多。

場景三》北市南海路

﹁農業好點子﹂頒獎現場

大學教授詹添印:「參加這次募資,就是想看看產品有沒有市場。」十二月七日上午十點,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技術處處長盧虎生在自家大樓內,替「農業好點子群眾集資競賽」擔任頒獎人,兩人笑容滿面地分別頒獎給得獎者。台上正開心風光,台下場面更是熱鬧非凡。

從創投界、櫃買中心、銀行業者、會計師事務所,乃至於超市、餐廳與小農們,在這一天統統齊聚一堂。

放眼掃去,會場的這一頭,和通創投代表正在與「評審團」首獎—— 花田喜彘的創辦人張勝哲詢問未來經營的規畫;那一頭的全聯社、王品、棉花田、家樂福都派代表到場,想開發新的供應商;而負責執行這次競賽活動的財團法人中 衛發展中心﹝編按:專門輔導中小企業技術授權或轉型等,簡稱中衛﹞顧問王淑敏,更是忙著幫比賽團隊「作媒」,想把比賽團隊推銷出去。只要定格細看,處處都 是交頭接耳的畫面。

帶著台南遠東科技大學學生一起參賽,得到評審團獎第三名的機械工程系副教授詹添印說:「參加這次的募資,就是想看看產品有沒有市場。」他帶著學生種植成 功、來自南非的特有蔬菜冰花,如今募到三十一萬元,準備量產,想把一斤市價可以賣到一萬兩千元的冰花,轉化為鑽石花小盆栽,期待帶進千萬元商機,也替學生 帶來翻轉未來的機會。

這三個場景的背後,不約而同指向一個事實:不論創新小農、科技農業或是青年返鄉,農業工作者正慢慢具備經營概念,轉型企業化的趨勢正在形成。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一四年的資料,台灣的農企約有一萬多家,每年創造高達二.三兆元業績,這些都是有報稅資料的農企公司,還未計入不開發票、不報稅的農作物生產者所創造的業績。

找創意、錢來了、政策推

農企正夯 個個有機會成上市櫃公司○九年,行政院把精緻農業列入六大新興產業,投入二四二.五億元全力扶植農業,而在屏東成立的農業科技園區,目前至少已有五十九家農業科技公司進駐,投資金額超過三十一.二億元,積極鼓勵發展農業科技,初現成效。

近年來,台灣農業開始走向資本市場,櫃買中心繳出促成五家農企登上創櫃板,至少四家輔導排隊準備登板的成績。而農委會今年主辦的農業好點子群眾集資競賽, 也吸引一八○隊報名,上Flying V上試身手,總計募集八六八萬元。金額雖然不高,但平台上每個隊伍想盡辦法呈現最好的一面,並從中試圖了解消費者需求,無數個像第一名的「花田喜彘」一樣 的團隊,正在崢嶸發芽。

更重要的是,嗅覺敏銳的聰明錢來了,他們嗅到誘人的潛在獲利陸續湧來。和通創投董事長黃翠慧就說,台灣的農業科技其實相當發達,只是不像IT產業那麼效率化,原本投資科技業的創投同業,近年來開始不約而同分散資源,把部分眼光瞄準農業科技公司。

她估計,「未來三年,以一五年為基準點,每年創投投資在農業上會有二○%成長!」早在七年前,就開始到農企中尋找獵物的華陽創投,迄今更已經投資了包括品 種研發、漁產、疫苗相關的企業十餘家,譬如,做公平貿易的生態綠、生產胡蘿蔔素的麗宏投資、培養牛樟芝的易宏,總投資金額超過五億元。

董事長王韋中看好農企未來的後續潛力,又宣布一六年將新募六億至十億元的農業科技基金,預計至少投資十到二十家左右的新創農企公司,顯見他看好的程度。

錢味越來越濃,民間農業轉型農企的動力就大起來了。

最早受注目的,當屬營業額都在八到十億元之間的大型果菜合作社,如雲林西螺果菜合作社、漢光果菜合作社、青松果菜合作社等,都已經搭上第一班公司化列車。一旦企業化之後,以這些公司穩健的營收獲利,都可能成為未來上市櫃「農業股」的嬌客。

毛利高、股本小、不怕紅色供應鏈三大誘因 吸引聰明錢來敲門大型合作社願意轉型為企業,意義不凡,畢竟,他們所面對的,都是政策長期補貼的農戶,幾乎沒開過發票,沒繳過稅,導致產業鏈中的許多業者缺乏會計概念。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王怡文指出,由於台灣小農居多,想企業化,問題多如牛毛,「銷售憑證漏未開立、部分成本費用合法憑證取得困難、人員薪資難合規定等等不一而足」。簡單說,小農面對複雜專業的會計問題,就是「毫無概念」。

而上要面對幾百個農戶,下要面對上百個客戶的合作社感受自然最深,已經啟動轉型的青松樂活科技公司總經理呂政諺苦笑說:「該來的問題,就得面對!」他形容這是一趟學習之旅,瞄準的則是未來五年、十年的成長。

事實上,合作社願意轉型企業,農界都緊盯著看,因為農企的下一步就可能朝向資本市場,屆時,按照資本市場遊戲,賦予本益比等指標,從一股十元面值,翻身成一股二十元、四十元、一百元……,想像空間無限,也有機會創造出農業新貴。

當政策也在鼓勵青年返鄉,越來越多年輕一代願意投入農畜牧產業,寧可棄高科技業而就農業,這一批批脫下西裝、卸下領帶的農業新貴,年薪也未必比較差。

這股來自四方騷動不已的農業商機,乍看確將蔚為風潮。這個脈動,指導過很多新創團體的創投公會祕書長蘇拾忠最敏銳。他說,一五年,創投公會舉辦農企參訪 團,「一口氣來了十幾家創投業者,好久沒這麼熱鬧了!」蘇拾忠分析,農企會吸睛的一大原因是「很多農企的毛利都很高,少則三○%,動輒四○至五○%,七○ 至八○%的也很多。」對創投業者來說,相較於飽受紅色供應鏈挑戰、「毛三到四」的科技業慘境,農企的高毛利,無疑是閃亮無比的標的。

其次,台灣的農業科技公司、農企業的股本都不大,燒錢速度也不像高科技業般驚人,投資小而美的農企,虧不了什麼大錢,「屬於小投資,風險不大。」不僅如 此,蘇拾忠也指出,「農企也是目前台灣少數不怕紅色供應鏈的產業,﹂而且產品研發、技術能力都有一定水準,甚至有能力打開外銷市場。因此,一旦引導往資本 市場上市櫃,投資農企,可創造的獲利空間就令人期待。

蘇拾忠直率地說:「創投,天生就是追逐高毛利的獵人。」而上述原因,讓台灣農企成為創投眼中「本小利大」的絕佳獵物。

以華陽創投所投資的易宏為例,當年以接近面值十元投資,今年宸鴻董事長江朝瑞以每股三十八元認購,華陽帳上未實現獲利就近三倍。另一家纖米公司,三次現增議價節節高升,從創櫃時的每股二十五元,到一五年八月,每股溢價來到四十元,原始股東的帳上價值,也成長三倍。

事實顯示,這幾年,創投為首的投資圈奔波全台,頻向在地農企業敲門,曾幾何時,沒沒無聞的農企,真的開始吸引這些聰明錢的注目,農企投資熱潮真的來了。

不過,台灣的農業以小農居多,螞蟻雄兵的生態缺乏大型企業,這種普遍資本化差,王韋中分析,「不懂資本市場、規模小、格局不夠大」,是現今業者的普遍問題。

黃翠慧也心有戚戚焉,正因為規模不大,難免有小蝦米怕被大鯨魚吃掉的疑慮,確實讓創投業者「很難投」。而且,農業很難標準化,不像工業、製造業「能夠做預 算、估產值」。像是她擔任董事長的和通創投,一二年就想投資以「友善農民、結合文創」著稱的包裝米品牌「掌聲穀粒」,從接觸到談成入股,整整花了一年半才 完成。

「有想法的青年農友,也開始思考成長、規模」,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雷立芬觀察,農企很多都是家族企業,有的技術經驗很難傳承,如果能夠引進創投,或是策略 夥伴,至少可以有三大好處。一是建立傳承;二是要擴大比較快,如果只是以農業貸款方式進行,能借的錢有限,一旦掛牌上市櫃,「籌措資金的管道會多一些」; 三是能夠提升創新性。創投進去之後,可以幫他引進外面資源,此時,「像是找名製作人王偉忠代言的事情才會發生」。

幸好,小農雖小,卻是小而美。

這幾年,中衛中心努力穿梭在農民、農企與客戶之間,顧問王淑敏觀察,近年小農業者不論生產、技術、行銷都很活躍,小農找商機的努力,真的是生氣勃勃。

帶入需求導向

小農業者最有興趣「品牌行銷」議題每年舉辦新創公司選秀的時代基金會,一五年首次獨立出新農業組別,選出十二家新秀,類型從單一農產品生產者,到串連產地 到餐桌一條龍業者都有。譬如完成產銷鏈的老牌子家禽生產廠商元進莊、從育苗及契作管理都一站式服務的瓜瓜園等,他們的創新表現,讓評審們十分驚豔。

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認為,從這次選秀結果來看,參賽者十分多元,「年輕一代開始懂得帶入需求導向。」不過,這次負責籌辦今年新農業選秀的吳思瑤,從後續辦理的論壇中發現,小農業者最有興趣的是「品牌行銷」議題。

的確,不論養雞養鴨、種芒果或萵苣;不論從事的是生產端到經銷販售的哪一段,想獲取最大利潤,就是要做品牌,其次就是尋求差異化的定位,找到屬於自己的特 色。行政院經濟能源農業處處長廖耀宗也建議,「青年進入農業,不應該只做種植者,更應該成為系統整合者!」譬如,與電商結合,那麼,未來的批發市場有可能 變成二十四小時物流中心。

但是三十二歲的台南青農聯誼會會長劉育承,本身就是典型的返鄉青農,他的觀察是,青年返鄉最缺的是技術、土地與資金。

剛上創櫃板的焌達科技,在新竹竹北企作有機草莓,開發草莓啤酒等相關產品,但真正具有潛力的商機,其實是在與中山醫藥大學合作,發現草莓與草莓葉中含有高 抗氧化、抗炎物質,經過中山醫學大學生化科的動物實驗,證明可以對轉移乳癌癌細胞,提供有效抑制。但剛起步的焌達最大的煩惱,不在如何證明實驗成果,或是 萃取技術,執行長廖駿達說,最大的困擾是「找地種草莓」。

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在輔導焌達登創櫃板過程,甚至還當起中介人,介紹廖駿達位於桃園大溪的十幾甲地,為他解決缺地的燃眉之急。

不僅焌達如此,對專攻芒果產銷品牌的「芒果恰恰」、設計出現碾現吃包裝機器的「纖米」或是生產雞糞肥料的麗園來說,決定走上登板掛牌之路,都是希望能夠便於日後籌資。

整合農戶、挖掘通路

打世界盃 台灣大型農業公司指日可待儘管目前台灣農業個別規模不大,走上企業化,就帶來成長坐大的機會。太陽生鮮農產公司董事長蔡易成就拋出一個思惟︰台灣農企為何不能打世界盃?

不論農畜漁牧,不論生產還是加工,不論技術還是品牌,台灣既然創造了香蕉、蘭花、果乾、鳳梨酥外銷的紀錄,那麼可口的玉女小番茄、霧峰葡萄…打進國際市場豈非事在人為。今年芒果外銷市場中,韓國超日趕中,躥升為第一名,其實就是政府與廠商多年努力的成果。

如果有業者嘗試整合農戶、透過開發暢通的通路,找到客戶,難保台灣不能長出一家大型農業公司。蔡易成舉美國Dole公司為例,過去,這家農產公司在全球都 有生產基地,菲律賓甚至劃出一座小島,讓Dole專門種植農作。專做水耕蔬菜的源鮮農業技術公司總經理許育碩也說,許多如關島、夏威夷等國家,都仰賴農產 品進口,他認為,源鮮的植物工廠哪天到當地設廠生產水耕蔬菜,不會只是夢想。

台灣市場雖小,已足以養活許多在地小農,如果放眼國際市場,拉高格局,機會也處處都有,韓國、日本、中國都是鄰近可進攻的市場,這麼說吧,農金商機無處不有,只要勇於逐夢,機會盡在其中。

撰文 / 許秀惠、黃家慧、林惟鈴、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