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啟示: 最重要的是低買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58371.html

資本的天性是追逐高投資收益率,在股票市場上,獲得的根本秘訣只有一個:低買高賣。巴菲特也是如此。

但他並不是預測股價漲跌,而是通過分析公司內在價值,判斷股價相對於價值是過於低估還是過於高估,以此決定低買還是高賣。

如何才能做到低買高賣呢。巴菲特說這很簡單: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我個人認為,對中國投資者來說,中石油無疑是巴菲特最經典的低買高賣案例。

一、2003年: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中石油(00857.HK)2000年4月7日在香港主板上市,發行價1港元。正好趕上網絡科技股泡沫股市猛漲的頂峰。香港恆指不到3年大漲3倍。 剛剛上市,股市就從暴漲轉為暴跌。從2000年3月28日最高的18397點一路狂跌到2003年4月25日最低的8331點,3年暴跌55%。

但是中石油2000年4月7日到2003年4月7日上市三年卻大漲65%。中石油每股收益為0.32元、0.26元、0.27元。收益下降為什麼股價卻大漲呢?原因很簡單,油價大漲。2002年國際原油價格從19.96美元上漲到31.21美元/桶,漲幅超過50%。

可是由於股市持續大跌3年,投資者非常恐懼,中石油這個中國甚至是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也少人問津。

2003年4月1日,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公司卻突然公告,已經大量買入11.09億股中石油股票,持股比例達到6.31%。有人分析認為這是過去 1年多買入的。此後巴菲特一個月連續7次大量增持一倍以上。4月25日,伯克希爾發佈公告披露,宣稱持有23.39億股中石油H股,佔流通股的 13.35%,成為僅次於中石油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根據伯克希爾2003年年報,其中石油累計買入成本4.88億美元,每股買入成本0.208美元,以當時匯率1美元兌7.80港元計算,每股買入成本1.62港元。

二、買入中石油的唯一原因:價值過於低估

那麼巴菲特買入中石油是根據什麼呢?是根據宏觀經濟分析嗎?是根據分析師報告嗎?是調研公司與管理層交流嗎?都不是。

巴菲特2007年接受央視採訪時說:「我讀年報像其他人讀報紙一樣,每年我都讀幾千份年報,我不知道我讀了多少。我讀了中石油2002年4月發佈的 年報,而且又讀了2003年發佈的年報,然後我決定投資5億美元中石油,僅僅是根據我讀的年報,我沒有見過管理層,也沒有見過分析家的報告,但公司的年報 非常通俗易懂。」

巴菲特在2005年5月的股東大會上說:「任何人都有可能通過閱讀中石油的年報而瞭解到我們瞭解到的東西。我們在投資一家公司以前,從來不去實地看這家公司,你所需要的信息都在這裡了,白紙黑字。我只是坐在辦公室裡讀了年報。……我基本上不擅長預測宏觀經濟(儘管我們在外匯上下了很大的賭注)。最好的方式是投資於個別的公司,就像我們在中石油上所做的那樣。」

那麼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依據究竟是什麼呢?只有一個,是價值。

2009年9月29日我參加了央視對話巴菲特的節目。巴菲特在節目上說:「在我閱讀中石油年報的時候,我認為這家公司當時價值1000億美元,我再看看市值,它當時的核心業務的股票市值只是350億美元,所以我覺得很值,我就買入了。」

在2005年4月30日的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說:「幾年前,我讀了這家公司的年報之後就買進了,這是我們持有的第一隻中國股票,也是到 目前為止最新一隻。這家公司的石油產量佔全球的3%,這是很大的數量。中石油的市值想當於艾克森美孚的80%。去年中石油的盈利為120億美元。2003 年在財富500強公司的排行榜上只有5個公司獲得了這麼多利潤。當我們買這個公司時候,它的市值為350億美元,所以我們是以相當於2003年盈利(每股 收益0.59港元)的3倍的價錢買入的。中石油沒有使用那些財務桿桿。它派發盈利的45%作為股息。所以基於我們的購買成本,我們獲得了15%的現金股息 收益率。」

按照2002年度每股收益0.27港元計算,巴菲特1.62港元的平均買入價格,只有6倍的市盈率,而國外石油股都是十幾倍的市盈率,並且中石油股 息收益率達到5%~6%,與國外同行持平。無論是和香港其他H股公司相比還是跟國際石油公司相比,中石油都具有相當大的安全邊際。巴菲特的夥伴芒格則感 嘆:「如果一直有這樣的投資機會出現,生活該多美好啊。」

而且巴菲特當時看好油價會上漲。2007年10月,巴菲特接受央視經濟半小時採訪時說:「石油公司利潤主要是依賴於油價,如果原油在30美元一桶的 時候,我們對未來盈利前景很樂觀。……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未來十年原油的價格,不過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非常肯定。」

三、最重要的不是高賣,而是低買

2007年7月到10月巴菲特以11~14港元的價格賣出了中石油,按照他1.62港元的買入成本,賺了7倍多。

我們以後再分析巴菲特賣出。但是請各位注意,從巴菲特最後一次買入的2003年4月24日,即使他一股不賣,繼續持有至今,到2012年8月12日,也會十年累計盈利7.76倍,每年投資收益率24%。

相信你這時會更加清楚,為什麼巴菲特始終認為:最關鍵的是低買,而不是高賣。

什麼時候才能進行真正明顯低估的低買呢?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有沒有問過自己:在中國股市最低迷的時候,在中國的優秀上市公司最需要你的支持的時候,在最能顯示你的愛國主義的時候,你能不能像巴菲特這個國際友人一樣用大量買入來雪中送炭呢?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79

任正非史玉柱等大佬談加薪:高工資是低成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778.html

任正非

任正非:高工資是第一推動力

在任正非眼中,華為是「三高」企業:高效率、高壓力、高工資。他堅信,高工資是第一推動力,重賞之下才有勇夫。其實,華為給員工的不僅有高工資,還有股權和其它待遇。

應屆畢業生報到時的路費和行李託運費等可以享受實報實銷:從學校所在地到深圳的單程火車硬臥車票、市內交通費(不超過100元)、行李託運費(不超過200元)、體檢費(不超過150元)。上述費用所有票據在報到後的新員工培訓期間統一收取、報銷,並在報到的當月隨工資發放。

新員工正式上崗前的內部培訓期間,工資、福利照發不誤。新員工的工資開支,長年設置的負責培訓的一批員工、幹部的費用開支,各種培訓費用支出、培訓場所的建設、維護等等都是大筆開支。把一名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培養成可以在市場、研發上獨當一面的成熟員工,華為投入了大量資金。

華為在市場費用上「敢於花錢」是出了名的。華為員工的收入一流,費用開支同樣也是一流的:所謂「出差要住星級酒店,參展要在國際展廳,捐款要有轟動效應,市場要搶最大份額」。公司曾經提出:「不敢花錢的幹部不是好幹部,花不了的要扣工資」,「省錢的不是好幹部」等等理念,鼓勵員工在該花錢的時候一定要捨得花錢,對重點客戶的投入不惜血本。1996年,華為在開發上投入了1億多元人民幣資金,年終結算後發現,開發部節約下來幾千萬。任正非知道後說了一句話:「不許留下,全部用完!」開發部最後只得將開發設備全部更新了一遍,換成了最好的。 

柳傳志

柳傳志:聯想根據物價給員工漲工資 高管薪酬看業績

聯想經常根據物價水平適時的給員工漲工資,下面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就是1988年,當時中國物價上漲很快,柳傳志剛創辦聯想不久,他當時很害怕自己的員工受到影響,就投資了10萬塊錢,在山東聊城辦了一個養豬場,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夠自己吃上肉。

第二個例子是:1992年的時候,很多人離開中科院,加盟聯想,但住房是個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聯想把房子建好,由員工承擔首期付款,然後企業擔保,讓72名年輕的員工住進了自己的住房。

第三個例子:就是聯想的企業年金制度。聯想會配比10%—20%的獎金,等到員工退休的時候,能夠有一筆退休金,這樣員工就可以過很好的生活,如果這個員工在5年以後辭職離開聯想,他會覺得聯想是一個很好的組織。此外,聯想還根據物價的浮動程度,每年首先給基層員工漲工資,而對管理層的薪酬,則是跟業績直接掛鉤的,這樣以來,整個公司內部氣氛很融洽。

馬云:加工資是因為我們對這些崗位有了更高的要求

工資是公司發給每個崗位的報酬。加工資除了是應對物價因素外,重要的是公司對你的崗位有了新的更高要求。2013年,我們對很多崗位加工資,主要原因是我們對這些崗位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大家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適應新的要求。對那些暫時沒有調薪的崗位,我們希望你能提升它的作用和價值。

同樣,有增必有減,如果你的能力不及要求或者未來不及要求,我們將會找到更合適的人或減薪。呵呵。我們希望不要發生這樣的事,但這樣的事一定會發生的。

董明珠:不要等員工要求漲工資,而要主動給員工加工資,超越員工的期望

一個企業的責任,是應該主動地給自己的員工與其工作付出相匹配的工資待遇。格力的員工在2005年、2006年每年只有兩萬多元的待遇,到去年已經是4萬多元,所以這是企業主觀上就要做的一件事,不能因為企業成本上升就擠壓勞動力成本,以此來實現市場競爭。不要等員工要求漲工資,而要主動給員工加工資,超越員工的期望。 

史玉柱:給員工高工資時,實際成本是最低的

根據我的經歷來看,給員工高工資時,實際成本是最低的,公司是主動的。在人才面前,若你比其他競爭對手給出的工資高一截,一年之後你回過頭來看,你所獲得的利潤遠遠高於你所付出的成本企業最高的成本不是給合格員工發高工資,而是還在給大量不合格員工發低工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33

成長無敵,成長投資才是低風險高收益的最佳投資方式 英科睿資鷹

來源: http://xueqiu.com/9640778912/33825421

成長無敵,成長投資才是低風險高收益的最佳投資方式

-------我為什麽熱衷於投資中小市值的高成長股

世間萬物,只要是有生命的東西都擺脫不了生老病死的循環,沒有長盛不衰、長生不死的生命,企業也是如此。企業是由機器、設備、土地等一大堆資產和經營這些資產的人組成的,企業也是有生命的,就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魔咒。

      我們以人的一生為例:人一生按年齡可分為若幹階段,分別為:嬰幼兒期(0~6歲)、兒童期(6~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16-28歲,有的認為應該到35歲)、成年期(35-60歲左右)、60—79歲為老年期,80—89歲 為高齡期,90歲以上為長壽期;其它的生命體也大概可以這樣劃分。縱觀人的一生,從生理的角度來看,成長最快風險最小的是那個階段,毫無疑問是青少年期。企業也是如此,如果把企業分為創業期、成長期、穩定期、衰退期或持續發展期這幾個時期的話,只有成長期才是風險最小的一個時期。

高成長的中小市值的標的是目前風險最小的,為什麽這麽說呢?縱觀中國股市20幾年,只要你買入是的市值不太高,就很容易有解套獲利的機會。而恰恰相反的是,幾百上千億市值的股票,如果你不小心接到最後一棒,要解套恐怕這輩子都難。即使你去炒底,在你認為的底下面通常還有更低的底。銀行的市盈率都可以從幾十倍搞到5倍不到,還有什麽不可能的。當年銀行跌到15倍市盈率的時候,大家都認為是低估的了,而如果你在那個時候介入銀行股,那不是虧大了。

公司發行股票上市,獲得資金投入一些項目,經過1-3年的建設,項目投產後,多數公司都能迎來幾年的快速發展期。對於這些新上市的公司,多數市值都不會太高,只要你對看好的標的保持密切跟蹤,在募投項目快投產前,企業即將進入快速增長期前,在合適的價位和時間介入,坐享公司快速成長帶來的估值提升的紅利。

從市值上升的難易程度也可以推斷出中小市值成長股更容易獲利。很顯然,市值從10億做到20億,要比100億做到200億容易的多,更要比1000億做到2000億容易太多。50億以下做到100億不太難,但是500億做到1000億就非常難了。

再來看看業績的增長難易程度。一家公司的業績從1000萬做到1億,要比1億做到10億容易得多。業績1000萬的時候如果市值20億,那麽市盈率是200倍。但是如果這家公司的業績迅速做到1億,市值就很容易做到50億以上,那麽我們在20億市值的投入坐等公司業績做到1億,50億市值的時候退出,輕松獲得1.5倍的利潤。如果這家公司的布局好,行業好,業績做到2億、3億、甚至5億以上也不是沒有可能。如果做到5億,基本上市值可以輕松做到150億,那麽我們就可以獲得6.5倍的利潤。而反觀如果你在公司的市值200億的時候介入,要等到1500億,談何容易?

再從炒作的方面來看看。一般來說,中小市值的公司即使沒有業績成長的支撐,上市後,光靠概念都會拿來炒一波行情。到目前為止,我還基本上沒有發現哪家公司上市後沒有被炒作過的。

最後談談風險,有人肯定會說小公司容易死,其實完全錯了。新興行業的小公司上市融資獲得資金後,大多數都能進入快速發展期,加上這些企業的民營資本家整體高素質和他們的野心,多數企業都是能發展壯大的。要說風險也是這些企業過了快速發展期之後,行業開始進入成熟期,這個時候風險就開始降臨了。

所以不論從概率、難易程度、概念炒作還是風險角度來考量,在合適的時機和價位介入中小市值的成長股,待他們的高成長兌現後擇機退出,是一門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方式。

當然,這對投資者的能力是有要求的。即:1、你需要有通過基本面分析鑒別公司高成長確定性的能力。2、穩坐如泰山的屁股神功。3、你介入的價格不能已經是透支了公司未來幾年的成長,且時機把握要對。至於時機的把握,請參閱本人之前發表的相關文章,在此不再重述。@今日話題

                                                                   【英科睿資鷹】

                                                                  2014年12月9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