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本業低檔求生 業外虧損起伏大 錸德轉投資透明度低 投資人卻步

2010-04-12 今周刊





因轉投資事業虧損包袱沉重,拖累 錸德年年虧損,但隨著旗下錸寶、安可光電、鈺德陸續獲利,錸德獲利可望大幅成長,只是錸德仍有許多轉投資公司營運狀況不明,加上本業光碟片仍無顯著起色, 公司營運不透明,不禁讓許多投資人卻步。

撰文‧羅弘旭

攤開錸德二○○四年到○九年第三季財報,只有○八年因為 金融海嘯的關係,毛利率呈現負數,當年的毛利率負六%,全年每股稅後盈餘負二.六八元。本業不賺錢,可歸咎於大環境不好或產品研發跟不上市場需求,但其餘 幾年,錸德的毛利率仍有二%到一四%不等的水準,很顯然,光碟片這項產品仍有獲利。然而產品銷售獲利,全年結算下來,公司仍是虧損,最主要的問題還是過多 的業外轉投資拖累公司。

搭上iPad熱

安可光電可望持續獲利

從○四年到○九年, 錸德除了○七年每股稅後盈餘○.○一元之外,其餘幾年都是虧損,尤其以○六年最為嚴重,每股稅後盈餘負五.七六元。而這兩年,也是錸德轉投資損失落差極大 的兩年,○六年錸德投資損失七十三億元;○七年,錸德未提列任何投資損失,兩相對照,轉投資公司的虧損多寡,就決定了錸德當年的獲利。

在錸 德諸多轉投資中,比較具有技術前瞻性的分別是生產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錸寶科技、生產導電玻璃的安可光電、生產CIGS薄膜太陽能子公司太陽海科 技和生產各種預錄光碟片的鈺德。

這四家公司中,以去年四月上櫃掛牌的安可光電業績最為穩定,由於安可光電的導電玻璃主要用在觸控面板上,已 經打入勝華科技的供應鏈,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增溫,手機使用觸控面板的比例大幅提高,還有iPad帶動的平板電腦風潮,安可光電可望持續獲利。

除 了安可光電之外,從○二年量產以來就持續虧損的錸寶科技,在去年下半年開始轉虧為盈。

OLED這項技術具有輕薄和不用背光源等優點,被看好 可應用於手機螢幕,根據市調統計,去年全球OLED面板產值達到八.二六億美元,年成長率達到三五%,錸寶以一.○六億美元的產值名列全球第二大,僅次於 三星。

雖然錸寶受惠市場因素而業績好轉,但與○八年同期相比,年產值成長率則衰退一八%,面對三星的競爭,錸寶仍有發展隱憂。

轉 投資眾多

另尋市場也代表高度風險

專攻預錄光碟片市場的鈺德,受惠3D電影﹁阿凡達﹂帶動的藍光風潮,加上 SONY等廠商降價,藍光播放機價格跌破萬元關卡,讓需求快速成長。鈺德之前已取得藍光光碟片聯盟BDA認證,今年以來陸續接獲八大影業的藍光壓片訂單, 法人預估今年第一季有可能轉虧為盈。

市場預估,今年藍光影片、遊戲以及資料各項產品的需求,將達十億片規模,比起二○○九年五.四億片的規 程將成長八五%。鈺德目前是國內唯一的大型藍光壓片生產商,將可望成為主要受惠業者。

綜觀錸德旗下的各類轉投資公司,都是為了打破傳統光碟 片市場萎縮的困境,希望透過投資藍光、太陽能、面板等產業,另外尋找市場新機會,但是,全新的技術也代表著高度的風險。

例如太陽海科技所開 發的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如果量產成功,高達一七%的轉換效率,比多晶太陽能電池多出五%,成本也更低,但法人私底下表示:「這種技術要靠四種化學藥 劑去合成,技術難度很高,做得出來就是大勝,做不出來就什麼都沒有。」認為錸德今年有可能轉虧為盈的某證券分析師也私底下表示:「錸德除了已經浮上台面的 四家公司之外,還透過投資公司投資許多小公司。」這些錸德轉投資的孫公司,既不清楚經營現況,也不知道公司何時會獲利,只有到了錸德每年公布財報時候,才 知道虧損金額,這種處處充滿復活節彩蛋的公司,即使公司本業再好,只怕也很難說服投資人進場。

廣開投資觸角,效益有待觀察

—— 錸德轉投資公司一覽

轉投資公司 投資成本 持股比率 會計原則 備註中富投資 24.9億元 100.00% 權益法中原國際創業投資 31.8億元 100.00% 權益法太陽海科技 1.2億元 47.83% 權益法 2009年7月獲得國

發基金投資5億元

博 錸科技 31.2億元 85.87% 權益法錸寶科技 58.7億元 70.60% 權益法 2009年下半年開始

轉虧為盈

安 可光電 3.2億元 60.19% 權益法 打入勝華供應鏈,

公司已經獲利

互力精密化學 N/A 19.88% 成本衡量國碩科技工業 N/A 10.91% 備供出售鈺德科技 4億元 15.38% 權益法 預估第一季轉虧為盈資料來源:錸德公開說明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02

黄炳均“借道”王征入主亚视 部分股东质疑交易不透明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4/1804637.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持续近一年的亚洲电视控股权争夺战收官,跌宕起伏的情节堪比这家香港电视台出品的任何一部电视剧。
半路杀出的昌兴国际(00803,HK)主席、巢东股份(600318,SH)董事长黄炳均最终成为亚视控股股东,而一直声称要带领亚视成为亚洲“CNN”的内地富豪王征尚未拥有任何股权。日前,王征出面无奈地表示,自己只不过充当了一回“过河卒”。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香港特区广播事务管理局日前宣布:“批准黄炳均全数购入亚视现有3名股东、合共52.4%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新股东。”
把黄炳均比作半路杀出的 “程咬金”,一点也不为过。一直以来,在大众的视野中,亚视股权争夺的焦点是王征能否成为控股股东。背后,则是亚视两个大股东之争。一方面,持有亚视 51%股权的查懋声支持王征入股;另一方面,另一股东、旺旺集团(00151,HK)主席蔡衍明却反对查懋声这样的做法。
亚视在公告中称,黄 炳均52.4%的表决权股份购自查懋声家族所持的PanfairHoldingsLimited(汛泰)、陈永棋及刘长乐合资的龙维有限公司,以及中信集 团旗下的侨光集团,有关股权变动已于9月1日生效。至于其余47.6%亚视股权,由于查懋声和蔡衍明的官司未审结,股份继续由查、蔡合组的公司 Antenna持有。另据媒体报道,王征表示,从去年10月起,不计算买入股权费用,他已经给了亚视2.1亿港元资金,但全部都是可转换公司债券。也就是 说,到目前为止,王征不曾拥有亚视丝毫股权。
争夺双方关系存疑
让这场股权争夺案更富戏剧性的是,在公告出炉之前,部分出售股权的亚视股东都不知道股权是卖给了黄炳均。
与刘长乐一起持有亚视股份的陈永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管局是怎么批的连我都弄不清,只批给黄炳均一人还是加上王征我需要去弄清楚。”他也表示,当初是跟王征签订买卖合约,但王征有权将股份转售另一人。
代表蔡衍明出任亚视董事的亚视股东黄宝慧则表示,蔡衍明一方对股权变动毫不知情,质疑交易缺乏透明度及是否合法,会保留法律追究权,将会召开会议讨论事 件。“亚视董事会完全不晓得这件事,我是亚视董事,我今天也不知道黄炳均是谁,他与王征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毫不知情。”
那么黄炳均与王征到底是什么关系?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黄炳均现年57岁,籍贯广东江门市,早年一直在广东一带生产销售装饰板建材,除了在香港拥有主业水泥生产的上市公司昌兴国际,他还是A股上市公司巢东股份的董事长,以及英国另类投资市场上市的昌兴矿业的主要股东。
细心的媒体发现,黄炳均妻子盛承慧,曾在上海交通大学盛宣怀铜像揭幕时,以盛氏家族代表身份接受礼物。而王征另一个身份正是盛宣怀的曾孙,与黄炳均妻子有亲戚关系。
有知情人士称,王征之前高调表示入主亚视只是 “烟幕弹”,真正的买家和资金的来源其实是黄炳均。
有媒体报道称,黄炳均旗下三家公司的市值为70亿港元,而此前媒体报道称,王征身家至少过百亿。按理说,王征并不缺钱,出于何种原因未能分得丝毫股权,王征并未向外界作出解释。
耐人寻味的是,控股权揭晓后,王征向香港媒体表示,“做了过河卒,只有拼命向前。”
市场上有一种猜测是,为顺利拿下亚视股权,王征在早前引入战略合作者黄炳均,但终因管理策略等各方面与原有亚视管理层不合,而放弃入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6

巴菲特称美基金会透明 未给中国富豪压力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30/wMMDAwMDE5OTgwM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96

從清算邊緣到讓鴻海投資四年賺四倍 正達鍾志明讓蘋果傾心的「透明」祕密

2011-9-29  TWM




一個五十六歲的玻璃廠老闆,能夠讓郭台銘投資他四年賺四倍;讓蘋果甘心掏錢參與他的技術前期開發;更讓Google陣營品牌廠為其技術而傾倒,他是正達國 際董事長——鍾志明。

撰文‧賴筱凡

藍色襯衫、簡單深色牛仔褲,捲起袖子、帶著些許不修邊幅,這個人談起玻璃技術卻如數家珍,更鮮為人知的是,他有本事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以每股二十元成本入 股,投資四年,現今股價來到八○元之上,賺逾四倍,甚至多數面板廠對擴產踩煞車的時刻,他的擴產計畫卻如期進行,他是正達國際董事長鍾志明。

四川成都富士康廠區裡,正達的成都工廠正在積極趕工,縱使歐美經濟情勢拉警報,筆記型電腦大廠財報大地震,但都不影響到正達的擴產進度。明年二月,這裡將 成為正達供給蘋果iPad系列玻璃的另一個重要生產地,產能全部填滿的話,一個月就能產出六百萬片iPad用的九.七吋玻璃。

正達的玻璃技術與品質,讓鴻海成功綁住蘋果大客戶,更是少數蘋果願意掏錢投資參與前期研發的供應商,但誰能想像七年前,鍾志明一度走到清算公司資產的地 步?

業績成長 擴產進度不煞車八月盛暑,趁著周末有空,鍾志明與正達總經理江嘉斌難得來到苗栗山裡,偷閒,重新回到舊地這天格外有意義,一時興起,兩人還特地拍照留念, 因為努力七年,正達終於要在十月掛牌上市了!

他們誰也沒想到,七年前,他們兩人坐在此處,是為結清資遣費,打算把公司收掉。若不是遇上當年產能不足的勝華,把做不完的諾基亞「減薄」面板訂單委外,正 達早就關門。更不會有後來鴻海副總裁徐牧基找上門,希望正達幫忙生產iPhone觸控面板用的導電玻璃,進而成為關鍵供應商。

「本來以為會大虧的訂單,誰知做完還能大賺三○%。」鍾志明講完都忍不住大笑。談起當年,他一直都不是所謂的「績優生」,高中三年享受青春、大學跟著玩四 年,迄今母校邀他回去座談,他都有些不好意思,「人家是前三名回去演講,我是後面數來三名。」但這並無損於他對創業的熱情。憑著一股「玻璃也可以不一樣」 的念頭,鍾志明選擇了一條異於他父親鍾榮華的路,那就是不賣建築玻璃,改做光學玻璃。

今年一月,是iPad 2籌備進入緊鑼密鼓之時,「客戶一口氣要十萬片(觸控玻璃),但我們只交得出一百片。」(因為iPad 2的玻璃強度要求比iPad強)正達不過是一家隱身苗栗銅鑼工業區的小小玻璃加工廠,當超級大客戶來敲門,且又是大股東鴻海的一級客人,鍾志明硬著頭皮也 要做出來。

挽起袖子,拉著行李箱,鍾志明長駐深圳龍華廠,一待就是半年,為的就是將良率衝到可以量產iPad 2用的觸控玻璃,「從零開始,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衝高良率。」當時iPad 2推出時程已經箭在弦上,鍾志明帶著他的研發團隊,在爐邊守到半夜一、二點,是常有之事。

正因鍾志明帶頭衝,又有厚實技術背景支撐,讓他在最短時間,把良率拉上六成,「看到良率有六○%,打平成本,員工已經很滿足,可是還不夠。」鍾志明很清 楚,其他同業良率多在六至七成,如果正達只能做到六成,並無法贏得蘋果信任,「所以,我對良率的要求,是做到九九%為止。」縱使良率要達九九%是不可能之 事,但鍾志明比誰都明白,想讓蘋果這個超級大客戶買單,沒有九成九的實力,怎能綁住它,甚至蘋果為了布局明年新產品,還掏錢投資參與正達新技術的前期開 發。

「對我來說,做對客戶、做對產品,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儘管歐美經濟成長疲軟,終端消費需求前景不明,可是鍾志明的擴產進度沒有半點減速,「大原則很簡 單,你不能等到經濟不好時再cost down(撙節成本),我們平常無時無刻都在cost down,同樣的,你也不能等到景氣回升再擴產。」因此,當所有觸控面板廠都在踩煞車,業績成長出現疲態時,正達八月營收卻仍在創新高,達七.四五億元, 上半年獲利賺進五.○一億元,「原本預估全年要賺五億元的目標,六個月就達陣。」正達財務長林文山說。

立體玻璃狂掃Google陣營然而,鍾志明並不以抓住蘋果一家大客戶為滿。據了解,多數觸控面板廠近來積極投入立體玻璃技術,上自全球最大玻璃廠康寧,下 至觸控龍頭宸鴻,就連正達的競爭強敵藍思科技、富士水晶,無不投注研發資源在立體玻璃技術上。

所謂「立體玻璃」,就是玻璃將擺脫我們現在所習慣的平面形態,玻璃可以有弧度、有曲線,甚至玻璃不只可用來做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觸控介面,更可以打破 傳統疆界,再往外延伸變機殼。

立體玻璃,就是正達的新祕密武器!

倘若你仔細端詳iPhone 4,便可發現,蘋果早就開啟用玻璃當機殼的先河,但不同之處在於,iPhone 4的玻璃機殼還停留在平面玻璃的階段,「原因很簡單,立體玻璃的良率還太低,就算蘋果想用,也沒辦法。」業界人士透露。

然而,科技進步是與時俱進的,一年前辦不到的事,現在正達辦到了,「我們每二十秒,就能生產一片立體玻璃。」拿著得意之作的立體玻璃,鍾志明興奮之情溢於 言表,「玻璃可以不只是觸控用,機殼也可以用。」對比其他同業用研磨方式做立體玻璃,耗時費工、良率不一,正達在立體玻璃技術上的躍進,成功懾服 Google,連帶Android陣營裡的品牌廠,相繼對立體玻璃技術表達關愛之情。

「如果正達可以用這項技術打入Google陣營,不僅能分散客戶,更奠定正達在玻璃加工業的領先地位。」業內人士分析。

這也難怪,當多數觸控面板廠放慢擴產腳步,唯獨正達持續衝衝衝。讓郭台銘為鴻海業績頭疼之際,還能開玩笑點名,要其他人多與「小鍾」(指鍾志明)學學。原 因無他,就是看上鴻海投資正達四年,股價翻四倍,不只上半年每股稅後純益(EPS)賺進二.五九元,還讓大客戶訂單狂敲。

能有今日成績,鍾志明不敢自滿,「等哪天良率能做到九九% ,才能真的鬆口氣。」

正達

成立:1996年

董事長:鍾志明

總經理:江嘉斌

資本額:23億元

主要業務:生產導電玻璃,減薄、強化等玻璃加工

近三年營收表現:

2009年EPS -1.17元2010年EPS 3.04元2011年上半年EPS 2.59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8

資訊公開透明 法令規定嚴謹 聶雲:當美國包租公比台灣有保障

2012-2-20  TWM




從小在美國長大、同時投資過台灣和美國房地產的藝人聶雲表示,比起台灣,在美國投資房地產輕鬆許多,也因為法令規定嚴謹,對跨國投資人來說,不必太擔心受 騙上當。

撰文‧何珮郁

台灣和大陸的房市正處於過熱的疑慮之中,反觀美國房地產市場,卻已見逐步打底跡象,相對具有投資吸引力。想在遙遠的地球另一端投資房地產,如果語言不通再 加上人生地不熟,看似困難重重,但仔細研究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遊戲規則後,會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已經在台灣當越洋包租公有十多年經驗的藝人聶雲,因為從小在美國洛杉磯長大,對當地的地理環境相當熟悉,早在二十四歲時,就以貸款在洛杉磯買下了人生第一 棟房子。到台灣發展後,向來熱中房地產投資的他,在台灣投資都是以轉手買賣為主,十年來大約買賣過六、七棟房產,保守估計獲利約二成,超過千萬元。

資訊透明

美國租金報酬平均七%

「最大的利多就是谷底,最大的利空就是過高。」聶雲坦言,他操作房地產並沒有太多的大道理,只要趁大環境不好時危機入市就對了。當初洛杉磯的房子就是如 此,如今市價已從台幣一千萬元漲到一千五百萬元,出租的租金,每個月也都有台幣六萬元左右的穩定收入,換算下來,租金報酬率高達七%。而近一年來,他則開 始積極在洛杉磯尋找下一個投資標的。

同時熟悉美國、台灣房地產市場,聶雲比較兩地認為,美國房地產市場比較成熟,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也明確「不鼓勵」房地產投機炒作,這一點,從近幾年 來,美國不斷降息刺激經濟,房貸的利率卻仍維持在五%左右的高位就可了解。

再者,美國走的是實價課稅的制度,價格資訊透明,大幅降低投資客炒房的空間。也正因為如此,少了被哄抬過高的買賣價格,美國的租金報酬率相對吸引人,平均 都有六%至七%左右的水準,有些區域甚至可達一○%,幾乎是台灣的二至三倍。

然而,美國幅員廣闊,每一州、區的房地產差異極大,該怎麼確保自己買到的是合理價位呢?聶雲詳細指出,在美國,每一區的房地產在興建前,政府對於該區內建 物的房型規格和每一戶的坪數大小,都會事先統一訂定,如此一來,這個區域的物件都長得一樣,價格就會很清楚地被訂定出來,落差不會太大。「但是,在台灣比 較困難的是,你不可能拿帝寶四房的產品和隔壁大樓四房的產品來做比較,雖然它們同樣都在大安區。」

法規嚴謹

越洋包租公相對有保障

另一方面,美國的房地產買賣交易制度也相當系統化,儘管每一州的法令會有些微不同,但相同的是,資訊都非常公開透明。當賣方委託仲介將物件放到網路上時, 所有跨品牌、跨區域的仲介都可以看到這個物件,也都可以自行帶有興趣的買方去看屋。而該物件過去的歷史成交價、同一區域內同樣房型的最高價和最低價等,買 方全都可以在網路上事先查詢到,這一點就和台灣的仲介制度非常不同。

更不同的是,美國的房仲業務員必須考取執照才能執業,只要繳交年費加入公會,並掛在仲介公司底下,就可以向政府申請一組密碼,替買方查詢到房屋更多的細 節,例如重大維修紀錄、買賣歷史等。

而仲介帶客戶看屋的制度則更特別。聶雲指出,賣方的仲介會先向政府申請一個有密碼鎖的小盒子,然後把這棟房子的鑰匙鎖進小盒子,放在房子外觀的某處,而每 一位仲介都可以查詢到密碼,如果要帶客戶看房子,就直接去找小盒子輸入密碼即可拿到鑰匙。

費用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仲介的佣金,每一州也不大相同,大部分的區域是由賣方全出,約五%至八%,買方則不須支付。外國人的房貸成數大約只能貸到五成, 地價稅稅率約在一.二五%至二%之間。

除了網路上資訊公開透明,聶雲也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另一個小訣竅,「用Google Map一拉,你就可以站在那棟房子門口了!」去年他在網路上看洛杉磯某個海灘區的房子,該區平均成交價在一百五十萬美元左右,但他卻發現區域內有兩條街的 物件,成交價只要七十萬美元,「我覺得很奇怪,就上了Google Map查詢,才發現那兩條街就正對著機場起飛的跑道,難怪價格差一半。」如果買進之後想作為出租之用,輕鬆當個越洋包租公,當地的出租管理公司制度也相當 成熟,通常買方委託管理公司找到房客後,須付一個月的租金費用給管理公司,往後每個月的管理費用約收取租金的五%至八%,視物件、區域而定。每個月的房租 會由房客付給管理公司的信託帳戶,再由管理公司扣除管理費、房子本身的開銷等各項費用後再匯給房東。

若不諳英文,聶雲也建議,可先找美國當地較大的仲介品牌,如Remax或二十一世紀,通常可找到華人的仲介服務,也因為法令的規定嚴謹、制度成熟,消費者 在美國買賣房子則相對有保障。

「租金收入」須申報

美國國稅局針對外國人另訂有代扣預繳的法規,出租管理公司在給付外國房東租金前,會先代扣30%給國稅局,年初會寄發一份1099表格給國稅局及房東,記 載前一年的租金總收入,租金收入可以扣除相關費用,例如房地產稅、出租管理費、修理費等,至於稅率則因人而異,若無其他大筆收入,通常稅率約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99

思考的碎片---5.3信息透明化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h7t.html
思考的碎片---5.3信息透明化

這個思考源自友人分享的一個TED的連接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cn/david_cameron.html

戴維·卡梅倫:政府的下一個時代

視頻講的是信息時代政府的走向,或者說信息時代政府必須信息透明化。
信息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劑,防止官僚主義,防止腐敗。
信息傳遞成本的降低讓這一些成為可能。
信息透明化的好處如同開放式廚房對食品安全的好處。
麥記,KFC哪怕是丸龜製麵都是開放式廚房。
食品的追溯系統其實也是信息透明化的一個表示。類似二維碼為基礎的跟蹤系統。達到食品安全的要求。起碼在食物中毒後可以溯源。讓廠家更重視安全。

從這個思考衍生開去其實是兩部分
1.信息透明化是必然趨勢
2.信息透明化對個人,對企業,對非營利組織(包括政府)的影響

先說第一部分
1.信息透明化是必然趨勢
信息透明化是因為信息傳遞成本降低導致的結果。so這個很難去證明。可以推演一下。今天就有Harvard 和MIT在推公開課的新聞。這本質上也是信息透明化趨勢,正如下面要講到的信息透明化對NGO的影響。這只是第一步。早前我有寫過知識的價格會下降,價格 只是一個支點,調節供應和需求。當信息傳遞成本下降,信息透明度自然提高後知識(知識本身是信息的一種)的普及率會提升,知識越普及自然價格越下降。反之 創造力的價格會提升。因為一個創造會因為信息的傳播更廣泛產生更多需求誕生。so社會的價值取向會是鼓勵創造,減少知識堆積。弔書袋不值錢。

這裡還要強調一點。信息透明化雖然是因為信息傳遞成本降低導致的,但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獲取手段和成本。畢竟傳遞成本下降,巧婦難為無米之 炊,如何獲取信息。獲取信息的成本雖然會因為數字化而降低,但是必定還是有成本的,比如今天新聞中Harvard和MIT各化3000萬做免費公開課。 3000萬就是信息獲取成本。同時會因為透明化後的利益糾葛導致人為阻力,最典型的就是GFW。

結論是信息透明化是趨勢(不去驗證了)信息獲取成本值得關注。

2.信息透明化對個人對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影響
先說個人,2年前在探討kik的時候就有一個考慮非常有趣,kik會自動搜索你的通訊錄然後發出要求,這點上客戶是忍受的。
也就是說在信息透明化的時代中個人對隱私的看法也在轉變。
當時在雪球探討圍脖的過程中有一句話對我震撼非常大:」小侄女在用圍脖探討他們青澀的愛情「 這就是年輕人對隱私的看法都可以公開。
google時代,誰交個女朋友不去先google一下?
so信息被迫會透明,這導致的結果是,少幹壞事,一切壞事都有記錄。甚至開放都有公安的記錄哈。
so信息透明化的時代對個人誠信要求更高。
這不是壞事。

其次說下企業,企業分企業內部和企業VS企業外部。
企業內部ERP+什麼供應鏈之流應該是充分透明的趨勢了。
企業外部對透明化的要求現在也在提高,比如食品行業。要求公開主要成分甚至可追溯都是透明化的表現形式
甚至ifixit.com對電子產品的拆解也算透明化的一種。so就是一個主動和被動的透明
透明已經成為客觀現實。我只能說企業更早意識到這些才能更好跟隨時代趨勢。
甚至這樣的信息透明化,本質上會帶來專業化趨勢。
是扁平化,scale out而非垂直化,scale up。
我查查對零售企業的威脅我看就是信息透明最好的表述。
這裡可以涉及兩個經濟學的觀念
1.lemon market/信息不對稱
2.交易成本/信息本身就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
這裡要推演下去太複雜。只是提一下足夠。


再說非營利化組織

政府毋庸置疑,你不透明就讓你下課。這點上信息透明化會導致小政府大社會,這個好像和保守黨,共和黨的理念相配合。David Cameron是保守黨。

NGO更不談,財務透明化,可追溯化,誰做的好誰的捐款會更多。

學校和醫院,也簡單數字化後弱小的學校沒特色早晚被淘汰,醫院一樣。

so信息透明化其實對非營利組織的衝擊最大,畢竟他們本來也是官僚的源泉。
越透明越難官僚。這是常識。

這是一個簡寫,提一下相關的思考路徑。大篇幅的論述不是我特長。我一般假設大家在同一個水平思考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64

海外上市強調透明與誠信

http://www.howqee.com/yuedu/ydpage/?raid=1603

C=CBNweekly
W=T. J. Wong(黃德尊)

 

《金融時報》公佈的2012全球商學院排行榜中,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名列第28位。在包括事業晉 升、薪酬增幅百分比、就讀MBA的目標達成等項目中,香港中文大學MBA的排名分別高踞全球第四 位、第五位和第九位,並同時在以上三項排名中,全部居全港之首。


黃德尊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商學院院長及會計學講座教授,並同時擔任公司治理中心主任。 在加入中文大學以前,他曾在位於美國College Park的馬里蘭州立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任教。黃 德尊教授在多份學術期刊,包括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編委會,任職並擔任《中國會計學刊》的顧問編輯。

 


  C:要判斷某個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會計造假,是否有一些外部的判斷依據?


  W:我們對在美國通過借殼上市的企業和在中國IPO的企業進行了比較,發現了一些特徵,包括地區環境(體制環 境)、上市前的業績以及管理團隊的構成。這些特徵可能會導致它們會計做假,以及這些企業是不是更有動力會計做假。我們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確實是這樣。我 們發現,借殼上市的公司,比如說它的獨立董事的比例要比其他公司多,董事會中有會計、法律、銀行等專業背景的董事比例也偏低,而它們更有可能處在法律指數 比較低的地區。這樣一些企業的會計問題就比較多,比如說聘用四大會計事務所的概率更低,不能按時披露財務報表或財務報表重塑的概率也很大。


  C:要防止企業財報造假,僅僅通過調整會計準則就夠了嗎?還需要做些什麼?


  W:它們需要改變的,現在也已經開始做了,比如上市的門檻已經提高了。我們現在研究的這些公司是借殼上市,或是反 向收購,它們避開了那些關卡,所以它們上市了,這是一個漏洞。這種反向收購美國是用來解決別的問題,但是中國一大堆公司藉著這個漏洞進入了美國市場。它們 進入美國市場後,需要融資。融資也是需要一定標準的,你的淨資產,你的股價。這些其實根本不符合標準,所以它們通過會計造假的方式來進入美國。這種會計造 假不僅僅是會計的問題,而是因為它們要達到融資的標準。我們目前的總體感覺就是,中國最好的企業和最差的企業都去了美國。凡事都有兩面性,中國概念股的問 題就是很多中國企業應該知道,你通過這種方式進去以後仍然是沒用的,遲早要出事情。


  C:中國的公司治理現狀如何,能夠向國外的公司治理借鑑些什麼?


  W:其實中國的公司治理和美國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又是沒有好壞的。中國是一個大股東主導的,而美國有一個比較 成熟完善的體系,很透明。而且公司和經理之間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制度,看重契約的安排,這一套東西發展得非常好。而中國很多都是靠人之間的關係去監督。比如 說,大股東與他的經理之間的關係很密切,他不需要公開的會計信息披露來監督這個經理,他自己直接就可以監督經理。家族企業也是一樣,不靠外力監督。這裡也 有好處,你自己也可以監督,而且很多時候,大股東和其他股東之間也會有很多衝突。於是從這個角度,你也可以看到會計的發展不理想。因為在美國很需要會計, 所以能發展很好的會計制度,而中國對會計的需要偏低。但是如果大家都留在中國這種環境可能可以,因為大家沒有這種需求。如果我是股民,我會知道股東會監督 經理人,但是海外的公司對信息的披露非常注重,它不喜歡大股東直接對經理人進行監督。這種公司一到海外,一旦有問題,股民就是會覺得你是壞公司。所以如果 你要去海外上市,就可能會很需要好的會計師,會計制度要很規範,不然一定會失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44

從兩個人的關係,到全世界的透明——Facebook的進化與掙扎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086

這家起步於哈佛校園的社交網站,在短短數年間便快速崛起,並成為引領互聯網世界社交化趨勢的典範,以及昔日互聯網霸主谷歌的最強有力的挑戰者。

Facebook是如何從小到大完成這一蛻變的?

扎克伯格在28歲時的兩個選擇,讓他自己和Facebook同時抵達另一個階段。

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5月18日,Facebook上市。次日,扎克伯格和祖籍中國徐州的華裔女友普莉希拉·陳完婚。敲響開市鐘時依舊休閒裝扮的 扎克伯格在婚禮上穿上正裝,就像一直宣稱「賺錢不是目的」的他,最終選擇上市融資。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表象,也許正是扎克伯格像Facebook一樣進化的 結果。

創立8年,Facebook完成了從交友工具到開放接口,再到社交圖譜的數次進化,已幫助世界上9億多人建立了超過10000億個聯繫。作為主宰 者,扎克伯格,也完成了從某人室友到程序員到產品經理到企業管理者的轉變,並且堅定地致力於開放、自由和實現公民權利。扎克伯格宣稱Facebook的使 命是使世界更加開放和融合,這也貫穿了它的8年進化史。

從兩個人到全世界

「儘管我們的使命很大,但起點很小,從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開始。」在提交給SEC的招股書中,扎克伯格這樣描述。

2004年2月4日,星期三下午,20歲的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宿舍點擊了manager.com上的賬戶鏈接,Facebook自此啟動。成本只 有120美元,35美元用來申請thefacebook.com域名一年的使用權,剩下的是每月85美元的服務器存儲空間租賃費。

這個功能簡單的網站,純粹為了滿足哈佛校園旺盛的交友需求,因此在最初極具封閉性——沒有哈佛郵箱的用戶不能註冊,這和扎克伯格後來倡導的開放理念 大相逕庭。為了確保這種封閉性和保護隱私,扎克伯格提出「實名註冊」的要求,這個或許未經深思熟慮的設計,成為日後「Facebook」體驗的核心。

在2004年的美國互聯網界,社交網站已遍地開花,Friendster和Myspace都已小有名氣,後者已擁有超過100萬的用戶。

Facebook在競爭中很快勝出,並在美國的大學和高中院校中急速擴張,僅5個月的時間,美國本土80%的大學生就已是Facebook的用戶。 這種早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扎克伯格做事的分寸感。面對熱烈的用戶需求,他有意識地控制網站發展速度,避免了急劇擴容帶來的災難性宕機。

到了2006年,扎克伯格已經準備好摒棄差異化,向非學生用戶開放。

這在Facebook內部引起極大爭議,「紮根校園」一直被看作Facebook的獨特性,但扎克伯格展示了他的決心和毅力,2006年9月26日,Facebook正式開放註冊,它的使用者從此可以自由地建立友誼。

急速攀升的用戶量和用戶範圍,勾勒出扎克伯格不斷開放的世界觀。隨著用戶量的激增,Facebook的產品同時不斷升級,它的用戶逐漸可以體驗留言 牆、群組、照片分享、新聞訂閱、添加粉絲等各種功能,Facebook成為一個迷人的混合體,開發者們發現他們創造了一個和當初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遠遠超 出他們的想像。

互聯網上的公共廣場

Facebook的第一次轉變是走出校園。而開放平台的推出,則完成了Facebook的第二次脫胎換骨。

早在2004年5月,扎克伯格就有了將Facebook轉變為開放平台的想法,一直到相冊功能取得巨大成功,他才開始真正把「平台」理念融入Facebook的核心價值觀。他要建立一個全球村裡的城市廣場,讓Facebook成為一個允許所有應用程序運行的軟件平台。

2007年5月24日,Facebook在舊金山召開的f8開發者大會,正式推出開放平台,扎克伯格宣佈將搭建一個「不傾向於我們內部程序的生態系統」,讓所有軟件開發者在上面舞蹈。

推出一年後,超過52000個應用程序在平台上運行,由來自180個國家的超過100萬註冊開發人員開發。

此後,扎克伯格還不斷將平台的開放度向外拓展。2008年末,Facebook推出聯誼會服務,使在任意網站上使用Facebook賬號登錄成為可 能。《Facebook效應》一書記錄了對此的一種評價:「Facebook聯誼會基本上就是你的護照——線上護照。理論上只有政府才能簽發護照,但 Facebook將提供一種全球公民身份」。

2009年4月,一項最激進的變革——開放式信息流API推出,這種服務提供了在Facebook服務站點之外運用Facebook功能的體驗,例如,用戶訪問流媒體音樂網站Pandora時,可以立即開始收聽根據其Facebook上「喜歡」而自動選取的歌曲。

這個新功能將開放理念推向極致,也在公司內部引起爭議,有人認為扎克伯格分享了公司最具價值的用戶資源。面對爭論,扎克伯格堅持「大部分的分享無論如何都將在Facebook站外出現,既然如此,Facebook要走在前面」。

錢的問題

扎克伯格宣稱,「開發服務不是為了賺錢,但賺錢是為了更好的服務」。

最初,幾乎每一筆外部融資,扎克伯格都是在「不得不」的境況下才採取行動。2004年,Facebook第一次獲得外部約60萬美元的融資。這對一個迅速成長的創業企業,是必不可少的「及時雨」。

這之後,Facebook又進行過至少六輪外部融資。特別是2007年微軟2.4億美元(總估值150億美元)的投資,更是支撐Facebook度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世界性蕭條。

並不是每個互聯網公司都能如此幸運。中國最早的SNS網站——校內網正是因為融資困難而被創立者王興賣給千橡。

每次融資,扎克伯格都異常掙扎,擔心公司被投資人控制,走上偏離他理想的方向,或最終被一賣了之。數次歷練後,扎克伯格似乎有了轉變。一方面,在經 驗豐富的合作夥伴和顧問們的幫助下,通過獨特的股權設計,扎克伯格確保了自己對公司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他不再為追求商業利潤而自我譴責。「我的目標絕 對不僅僅是創造一家公司,許多人便誤讀了這一點,彷彿我不在乎收益、利潤或是類似的東西,事實上,要獲得任何意義上的成功,這些東西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種轉變,也體現在扎克伯格開始重視尋找Facebook的盈利模式。

Facebook在募股書中稱,2011年,其營收為37.11億美元,其中廣告營收31.54億,佔比八成多,成為Facebook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Facebook最早的一批廣告,出現在2004年7月,也即網站創辦僅5個月後。當時,由於認為和網站上學生們的幽默俏皮不符,扎克伯格甚至謝絕了高盛在內的一些公司的廣告投放。

這種傳統的條幅廣告,挑戰了扎克伯格極度重視用戶體驗的底線,他要找到一種「Facebook特有的廣告形式」。2008年3月到Facebook任職的Google前高管,現年42歲的謝麗·桑德伯格為此起了關鍵作用。

桑德伯格找到了這樣一種廣告理念:人們用喜歡的東西定義自己的身份,這些信息也具商業價值。這和扎克伯格的「信任推薦」不謀而合,利用社交圖譜裡的精準信息,為廣告商帶來有效價值被確立為Facebook的獨特商業模式。

透明的邊界

扎克伯格還想做得更多。在寫給股民的公開信中,他強調Facebook希望能改善人們和政府的關係,實現與政府進行更加誠實和透明的對話,並直接授權於民。

28歲的扎克伯格相信「一個透明度高的世界,其組織會更好,也會更公平」。

Facebook不斷完善的產品結構,也與這種理念一脈相承。但這種透明的邊界屢次受到質疑。

2006年,動態新聞服務的推出,曾遭用戶強烈抗議,人們不滿自己的任何動向都被立刻告知了好友;2008年,燈塔服務再次引起爭議。這個服務使 Facebook網站之外的動態也會顯示給Facebook好友,馬薩諸塞州一名男子網購了一枚戒指,這條信息顯示在了他妻子的Facebook頁面上, 引起誤解,而他不過想給妻子一個聖誕驚喜。

Facebook將用戶分享內容提供給廣告商的盈利模式,也一直受到隱私保護的挑戰。Facebook掌握著甚至比政府還多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如 何使用卻極不透明。2009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啟動了對Facebook侵犯用戶隱私權的指控,稱其在調整用戶隱私設置時,將用戶的個人信 息默認為公開。雙方最終在2011年達成和解,Facebook同意FTC對公司進行長達20年的隱私審查。

除了隱私問題所帶來的困擾,上市後的Facebook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將尚未進入Facebook版圖的市場納入,確保用戶數的持續增長,這其中 包括中國。這顯然受到了當地商業、政治和文化的嚴峻挑戰。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在努力研究,如何控制Facebook給予人們的過度自由。

另一個挑戰來自移動互聯網。Facebook坦陳移動商業化能力「尚未確立」。如何讓Facebook的發展走出Facebook網站,也是一道待解之題。

隨著用戶數量的不斷擴張,如何兼顧商業利益和保護用戶隱私,也將是Facebook長期面臨的考驗。

就像扎克伯格自己說的,Facebook仍處在促進世界開放和融合的初級階段。

本文內容參考了《Facebook效應》一書,特此致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55

透明需要折現多少? 一只牛的投資日記



有留意匯豐或渣打的投資人,大約知道這兩家銀行的PE大約是10倍左右,P/B大約是1-1.3,股息率大約3-5%。如果不想投資這兩家銀行,也會願意把錢存進這兩家銀行,這是因為相信這兩家銀行是安全的。

建行,工行和中行的資產,個別對比匯豐,大約是1比1。他們的存款巨大的數額顯示,老百姓認為他們是安全的,方便的,所以願意把錢存在裡面。

雖然他們不是國際銀行,但是在中國,他們屬於壟斷層次。何況,中國的經濟機構比較先進國家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意味着他們的盈利是可以繼續增長的。

如果有留意東南亞國家的地方性銀行,他們也是和政府有千層關係,生意受到某種程度的保護,他們的(PE,P/B,Y%)顯示他們是超昂貴的。(參考馬來西亞,泰國,菲利賓的股市)

 所以,我看到的是詭異的現象 ,他們不會倒(大股東是中國政府),壟斷性的生意,繼續增長的盈利,他們卻在世界性的交易平台(港交所)以5折價格交易,如果匯豐或渣打的價格合理,他們的確以5折價格交易。如果匯豐或渣打的價格便宜,那麼他們的價格應該如何形容?

如果不夠透明需要折現,那麼需要折現多少才足夠?

安全+價格是交叉的:
 如果你認為安全保障充足(財務數據,經濟數據),那麼越下跌的股價,意味著這項投資(或投機,如果認為買內銀是如此)的保障越加大的。

如果 匯豐是安全的(他有三成的生意是在歐洲,三成的生意是在美國),那麼內銀和匯豐的合理差距應該是多少?

如果 匯豐不安全,但是內銀的風險應該倍於匯豐嗎?

我不是說內銀值得投資(投機),我是想分享,我個人是做這樣的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73

你的透明度有多高?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925
 一般說人無遠見,必有近憂,但實際上,只要沒有什麼大問題,我們又比較容易安於現狀,有什麼辦法提高預見能力嗎?


  金融海嘯之後,我有一次去一家台灣知名的高科技代工公司演講,與負責人聊到年初他們公司營運的驚險萬狀,因為訂單的透明度只有兩個月,幾萬個人的工 廠,再加上品項複雜的產品備料,一般而言,沒有6個月的訂單週期,公司的營運非常困難。而當時訂單只有兩個月,全公司都像熱鍋上的螞蟻,銷售急著搶訂單, 而生產在線更像救火一般,一有訂單就要急著備料、安排生產線。一切都是急、急、急,一直到第二季末一切才慢慢穩定下來。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透明度」的重 要,透明度會影響公司的成敗,會決定公司的命運。


  以前我理解的「透明度」,是用來觀察公司的財務狀況,透明度高的公司,外界的分析師很容易理解公司的營運狀況,不會有任何意外發生。經過這次經驗,我 開始用「透明度」來觀察所有事務,在每個月的營運檢討時,我開始問所有的營業主管對未來營運狀況的估測,結果得到令我意想不到的理解:最優秀的主管,可以 清楚描述未來半年的營運狀況。他會告訴我,到第三季結束,所有的業績目標已經可以確保完成;至於第四季的目標,現在正在做幾項項目,如果順利,那全年的預 算都已經在掌握中。


  稱職的主管則告訴我,未來一至兩個月他很清楚,但超過三個月的業績他就無法預測。不稱職的主管,連下個月的業績他都還在努力奮戰,超過一個月以上根本沒想過。簡單歸類,好主管營運的透明度有半年以上,一般主管透明度為一季,而不稱職的主管只有一個月。


  再進一步追蹤,好壞主管之間的差異在於對未來的預測不同。所有的主管都很努力工作,可是好主管會仔細預測工作成長,一旦發覺工作成果如不能達成原先設定的目標,立即會再「做一些事」去強化成果,或者開拓新業績。而不稱職的主管就只是按現況努力工作,然後就等待結果。


  同樣的思考,複製到我自己的工作上,我嚇出一身冷汗,我發覺我們公司的營運透明度很高,我完全能預測未來一年的業績成果。但是我們所處行業的透明度則 完全不明,我甚至不知道我們這個行業未來在世界上還存不存在,主要的原因是紙媒介受到數字科技的衝擊,正面臨歷史的大轉折。


  同樣的思考,回到我的人生規劃,現在的生活方式,我還能維持幾年?現在的人生軌道,未來會怎麼走?我能預測我未來一年、兩年,還是三年的生涯歷程呢?


  想完這些事,我心情豁然開朗,原來我的不安和透明度有關,我不知道明天會如何,不知道我所工作的行業未來會不會存在,不知道公司未來的營運好不好……這些不明讓我不安,這些都是透明度的問題。


  我決定在每天的埋頭工作中,抬頭預測一下工作成果,想一下環境變動,然後調整一下現在的工作方法,來增加未來的透明度。


■後 記


  透明度其實是結果,不是原因,當我們把所有的工作做好、做透,把所有的能力都學成、學通,那我們的體質是健康的,我們做任何事都胸有成竹,所以透明度是結構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時間管理上有所謂的緊急與重要的說法,大多數的時間都會用在緊急的事情上,而重要的事反而會被忽略,但忽略了重要的事,結果招致更多救火與緊急。對透明度的思考也一樣,我們現在不想未來、不預做準備,最後所有的事都會變成緊急的救火工作。


  所以透明度等於成熟度、熟練度,等於體質健康度,能力強的工作者、主管,其透明度越高,工作成果的掌握度也越高,要掌握未來,最基本的方法是練好所有的基本工夫。


  透明度的技巧只有一件事:不論我們現在多忙、多急,處境多危險,一定要空下一些時間想想未來,為未來預做一些準備與佈局。


何飛鵬
台灣《商業週刊》創辦人,現任台灣最大出版集團—城邦出版集團副董事長。他的新書《聰明糊塗心》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