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OHO中国逆市并购 策略转变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3-16/110121936.html


潘石屹表示,公司不再重点关注收购土地,将转向收购现成项目,尤其是外资在上海抛售的项目

  【《财经网》专稿/记者 张映光】“能买大树,我们就不买小树;能买一棵树,我们就不买种子。”SOHO中国董事会主席潘石屹表示,公司目前对土地的兴趣减弱了,将把投资重点转向收购现成的项目,并准备逆市展开收购,把投资扩展到上海。
3月14日,SOHO中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410,下称SOHO中国)举行了业绩报告说明会。本周,SOHO中国将发布2008年年报。
不久前,SOHO中国刚刚取得中国银行100亿元授信额度,这笔贷款授信,将重点用于并购。2008年底,银监会出台《并购贷款管理办法》,支持有能力展开收购的公司,促进行业整合。
根据SOHO中国此次公布的业绩报告,截至去年年底,SOHO中国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达107亿元。这主要是因为,2007年10月,SOHO中国在市场出现“拐点”前成功在香港上市,融资约达16.50亿美元。而其土地储备一直较少,投资较为谨慎。
不过,
海外上市公司往往会遇到将现金转移到内地投资的结汇问题。SOHO中国去年还造成了约1.2亿元汇兑损失。对此,SOHO中国总裁阎岩表示,如今大部分资金已转兑为人民币存款,汇兑问题如今已不影响投资。
SOHO中国在上市后,原计划将融资主要用于其在前门进行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SOHO中国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曾表示,其募资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参与前门改造中的11块土地的招标。其中,有八幅土地原本计划于2008年一季度入市,但推迟至今尚未实现。
潘石屹表示,他仍旧不了解这些土地至今未能入市的真实原因。不过,他表示,今年内,此事将会有一个明确结果。
除了前门地块,据《财经》记者了解,SOHO中国还曾对北京CBD地区中服大厦后面的一块商业用地发生浓厚兴趣。这块土地的一级开发商为远洋地产,但土地整备多年,一直没有入市。
对此,潘石屹表示,随着市场的持续下滑,公司的收购策略正在发生改变。“我们对土地的热情已经降了下来。”潘石屹说,“我们最近看了一些项目,已经建成 的项目的价格比较低,土地项目更优惠。我遇到一块土地提出最优惠的条件是,拿来开发,三年之后再付款也可以。可是,回到大市判断,未来三到五年,中国
经济将持续放缓,开发商对土地的热情已经不像前两年。是选择土地还是选择现成的项目,最关键还是要权衡价格和付款方式,土地价格和开发成本与现在已经谈的项目相比,有没有优势。”
潘石屹还表示,SOHO中国已确定将把投资转向上海,目前看中的项目主要是外资正在抛售的项目,这些项目均在上海黄金地段,而且价格比较优惠。
随着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下滑,商业地产租金下滑明显。SOHO中国开发的商业地产则主要以销售为主。业绩公告显示,SOHO中国去年预售金额约为77亿 元。其中,90%均来自三里屯项目销售。而这一项目的主要客户是来自山西、内蒙古的煤矿资源型企业老板。不过,目前,受经济下滑影响,这些客户的企业也都 面临经营困境。
对此,潘石屹表示,目前,公司的销售并未因此受到影响。但他对未来销售走势也很难做出预测。
SOHO中国预计收购的上海项目,可能很难“移植”北方客户作为主要销售对象。对于《财经》记者提出的这一质疑,潘石屹表示,目前,上海写字
楼市场主要仍面向大公司,缺少面向中小企业的物业。SOHO中国在上海收购的物业,仍将定位于面向中小企业。
去年,SOHO中国即已展开对现成项目的收购。去年5月,SOHO中国以约55亿元人民币收购位于朝阳门的凯恒中心,并将该项目更名为“朝阳门SOHO”。
去年9月,SOHO中国又以8.9亿元人民币收购位于北京中关村的金和国际大厦,将该项目更名为“中关村SOH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37

台股20年長線結構大轉變 傳產股大爆發

2010-8-16 TWM




自從兩岸簽署ECFA後,台股的長線結構就悄然出現變化,「傳產上、電子下」的大方向更加明顯。

尤其這波從7251點起漲的漲勢,傳產股裡的食品、紡織、橡膠、汽車、運輸、百貨、金融等,都各擅勝場,領先大盤創新高,和過去電子獨強大不相同。

台股的主流正在替換,投資人要進行腦內革命,並掌握五大趨勢,才能繼續在股海裡遨遊。

撰文‧謝金河

八月九日台股悄悄站上八千點關卡,加權指數當天上漲七十一.一九點,成交量達一二四八.五六億元。在歐美受到經濟數據表現不佳的衝擊下,股市相繼回檔;惟獨台股開高,並帶領中、港股市奮力往上漲,連南韓、新加坡股市也被台股帶上去,台股成為引領亞股強勢市場之一。

ECFA帶來的質變

台 股主力開始轉移 傳產鳳凰再生這樣的情況與二○○○年以來,台股一向是漲勢敬陪末座,跌勢一馬當先的情況迥異,原因是兩岸關係隨著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帶 來了新改變。很多在「戒急用忍」與「積極管理」時代困在台灣的產業,如今,有如火鳳凰再生一般,逐漸展現潛力。

兩岸直航 航空股大翻身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航空股,華航受制於油價高漲,加上金融海嘯衝擊,○八年底股價一度跌到五.○一元,那一年華航稅前巨額虧損三六六.九億元,被迫減資一四九億元,再增資六十億元,然後又再私募六十億元。

一 樣慘的還有長榮航,○八年股價跌到五.七一元,那一年長榮航空稅前虧損一七三.九億元,被迫減資一六八億元,再增資七十億元。但是兩岸直航帶給航空業實 益,華航與長榮航從去年第四季起開始轉虧為盈,華航今年至少可賺一百億元,長榮航至少也有五十億元,最明顯的是專門飛航兩岸的復興航空。

去年復興航空小賺五千萬元,扭轉了多年來的虧損。今年上半年復興航空獲利三.五億元,下半年以每個月賺一億元的速度增加。擁有復興航空近半股權的國產實業成了贏家,業績翻揚,也帶動股價的上揚。

兩年之間,華航股價從五.○一元漲到二十.三元,長榮航空從五.七一元漲到二十三.九元,連國產實業最近也開始受到注意,股價從十一.六五元緩步推到十五.四元。春江水暖鴨先知,航空業是最早感受到兩岸互通有無的早期收割者。

連 結十三億人 中國概念股收成除了航空業外,最大贏家則是早期進入中國布局,一個是搶占通路的贏家,一個是征服中國大市場,營運規模從小變大者,我們統稱這是中國收成 股。中國從封閉的體系走向開放,最難經營的是通路,早期台商到中國投資因為收錢困難,寧捨通路,專責代工;但就因為難做,如今做成了,市場都給予極大的回 報。

台灣的通路贏家寫下了台股的傳奇,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大潤發兩大股東——潤泰創新與潤泰全球。

今年第一季潤泰全球仍然虧 損,但八月九日股價創了一○八.五元歷史新高價。最可怕的是○八年十一月,潤泰全球股價只有十二.四五元,兩年來股價大漲七七一%;同樣的,潤泰創新從十 一.四元大漲到五十九.五元,漲幅高達四二二%。推動潤泰創新與潤泰全球大漲的,是中國大潤發。

這家由台灣經營團隊打造出來的大型量販店,在中國經營績效超越跨國集團Wal-Mart與家樂福,今年全中國據點將達一六○店,今年稅後純益人民幣十七億元,搖身一變成為中國的Wal-Mart。潤泰全球與潤泰創新也跟著中國大潤發快速成長,股價節節走高。

這樣的通路贏家,至少包括在中國有百腦匯3C大賣場的藍天、嬰兒用品的麗嬰房、衛浴設備的櫻花和成霖。

而談到最大宗的則是食品股,在中國深入聯華超市據點的佳格,這兩年股價從十四.七元飆升到九十三.九元,令人嘖嘖稱奇。過去食品股都是低價股,如今因為與中國連結,全都翻了身。

具 代表性的有南僑,從油脂到餐飲,陳飛龍闖出一片天,兩年之間,南僑從三.九五元狂漲到四十八.五元。至於有康師傅加持的味全,股價從十三.一元漲到四十 八.八五元。天仁因為天福的加持,股價從二十四.八元漲到五十四.八元。休閒食品的聯華食品,也走上佳格模式,股價從六.四五元狂漲到三十一.二五元。

中 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給台商開啟了一個馳騁的大空間,這些年來在中國布局深廣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康師傅與旺旺,這兩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已搖身變成大型企 業。旺旺目前市值逾八百億港元,超越台灣面板大廠友達;而康師傅市值超過一千億港元,也超過台塑、南亞、台化,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除了食品業,台灣的輪胎大廠正新,與自行車大廠巨大,也是成功的典範。

這兩年正新輪胎的股價,從二十二.五元大漲到八十四.六元,巨大也從六十二元漲到一二六元,至少都漲了一倍多;市值大幅成長後,正新與巨大也朝大企業邁進。目前正新資本額達二○六.四億元,市值逾一千四百億元,已超過三商銀,而巨大市值也朝五百億元邁進。

另 外,從台灣成功轉戰中國的便利商店中,統一超商與全家便利商店更是成功典範。統一超商一年來從七十一.九元大漲到一一五元,完全一改昔日牛皮形象;更可怕 的是統一超商已將總市值推進到一一九六億元,使母公司統一企業成了最大贏家。而全家便利商店一年來股價從四十一.四元漲到八十一.六元,也讓大股東泰山風 光。

迎接中國觀光客 觀光類股上揚這是台股罕見能持續連漲兩年的股票,而且,以傳產股居多。從二○○○年以來,台股投資人已經很習慣電子股的操作,電子股最狂熱的時候,經常囊括總體股市成交值的七成到八成,傳產股根本乏人問津。

但是這樣的景象,在進入新的ECFA時代,台股開始質變與量變,所有大漲的類股或個股,都不是過去大家熟悉的產業或公司,而是那些能從中國十三億人口市場中,脫穎而出的內需產業或是通路。

最 具代表性的是台灣的加權指數到八月九日才正式挑戰八千點成功,但是今年食品分類指數從三六一.一七點大漲到八四○.七六點,指數大漲一三三%,成為今年漲 勢最強勁的產業。然後則有正新輪胎的橡膠股與裕隆汽車為主的汽車股。當然今年兩岸直航,從航空到貨櫃輪都有很好表現,也讓航運分類指數從四十九.三四點飆 升到一一一.八二點。

另外因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台灣觀光分類指數從五十四.二一點大漲到一五五.九八點,漲幅兩倍。百貨貿易類從一一五.二點漲到一九三.三三點,大漲了一倍多。這其中,以晶華酒店漲到五百元以上最具代表性。

西進創造想像力 金融股重燃火光但最值得一提的是,蟄伏了二十年的台灣金融股終於大牛翻身。

今年六月間,金融分類指數仍停留在七二七.九五點的最低檔,但是經過一個多月的光景,金融分類指數就漲到九二五.二五點,上漲幅度達二七.一%。對二十年來看到金融股就嚇死的投資人來說,這是十分不可思議的事。

金融業是最標準龍困淺灘的產業。過去二十年來,先是傳統產業外移,到了二○○○年以後,電子業大舉西進,惟獨金融業困在台灣出不去。

在一九九○年、那個台股漲到一二六八二點的狂飆年代,當時台灣有六檔金融股漲到千元以上,其中國泰人壽一度漲到一九七五元。

二十年的滄海桑田,有誰料到彰銀會從一一○五元慘跌到九.四六元、第一金控從一一一○元跌到十二.二元、華南金控則從一一二○元跌到十三.六元,這是全台灣最慘的產業。

但是兩岸ECFA簽署之後,台灣的銀行業可以登陸,想像空間也隨之改變,這是金融股股價蛻變的第一步。

這 兩個月來,金融股成了市場吸睛的焦點。其中彰銀從十二.三元漲到十九.三五元,股價大漲五七%;京城銀行因為宋學仁入股利多,股價從八.三一元漲到十五. 二五元;亞東集團的遠東銀行則從九.一元大漲到十五.三元。金融類股幾乎全面大漲,富邦金控更是寫下四十一.六五元的歷史天價,這是金融股的新里程碑。

富邦金控從金融海嘯的十五.九五元起漲,拉升到四十一.六五元,是上市以來新天價,也快速拉近了與國泰金控的差距,成為台灣最具競爭力的金融集團。

從食品、觀光、飯店、百貨,到航運、金融,連沉寂了二十年的紡織股也有大牛翻身的感覺。

最 近,股性溫吞的成衣股儒鴻,突然從十八.七元飆漲到三十二.二元,打出Tony Wear品牌的台南企業也寫下四十八.八元新高價,大家赫然驚覺紡織股原來也會漲。過去一年多來,紡織分類指數從一六二.八四點大漲到四三五.九點,有如 地牛翻身一般。下一個可能連造紙、化工、塑化產業都會跟著崛起。

中國市場帶給台股的新成長空間換句話說,ECFA的效應可能改變台股生態,那些二十年來殞落的產業,可能開始翻身。這是因為這些過去困在台灣的產業,開始連結中國十三億人大市場,康師傅與旺旺是過去二十年來領先到中國投資布局、成功的台商先驅。

但接下來能把產品賣到中國十三億人市場,並且能以品牌在中國市場立足的企業,可能充滿了爆發力,而這些企業不再是過去大家情有獨鍾的電子業。

例如知名的85度C,最近獲得上市審議案通過,準備回台IPO(第一上市),這家不起眼的咖啡西點麵包連鎖店交出了一張十分亮麗的成績單。

85度C去年營收達六十二.八三億元,稅後純益達八.九六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高達十一.二五元,毛利率居然高達五○%以上,年底掛牌上市可望成為市場矚目焦點。

這種高毛利率,高EPS的公司,過去在台灣都是IC設計公司才有可能,如今因為連結中國市場,台商開的咖啡連鎖店也能向星巴克看齊,這是十三億人的中國市場帶給台股的新成長空間。

電子股勢弱 傳產股走強ECFA時代的台股五大趨勢有了中國大市場加持,台股蓄藏二十年的底層爆發力正逐漸顯現。今年歐債危機引來了全球第二次衰退的疑慮,全球經濟詭譎多變難測,連中國總理溫家寶都直言看不懂,Fed(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也動輒改變自己的判斷。

但是台股不但在中國股市大挫中,守穩七千點大關,且在國際股市回穩後,立刻上攻八千點大關。在這個一千點的區間,台股出現了好幾樣過去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投機力增強 小股狂漲

一 是投機力增強,當央行總裁彭淮南不斷祭出打房政策後,很多投機性資金湧向股市,讓台股出現多年來罕見的投機炒作行情。例如小家電廠唐鋒,去年EPS二.一 八元,今年第一季EPS○.一四元;如今以一款防盜雷射燈新產品,號稱明年一股可賺二十元,股價居然從二十六.二元飆向一七一.五元。

這樣的情況還不止是唐鋒一家。大飲從八.六三元炒作到三十七.九五元;飼料廠興泰第一季EPS只有○.○一元,股價也炒到六十四元。

這股投機風再擴及去年回台第二上市的TDR(台灣存託憑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陽光能源TDR從十.七五元炒到三十一.○五元,約等於七.四六港元,比起香港的陽光能源股價貴了近三倍。大成糖業TDR、新焦點TDR、歐聖TDR也頻頻出現飆漲的投機行情。這是台股多年來僅見。

投資股得到青睞 牛皮股開始活化其次是投資股也得到青睞,過去三家電信股是典型的收息股,股息回報率高,但股價文風不動。

但是今年中華電信從五十五.四元漲到六十九元、遠傳從三十六.四元漲到四十五.六元、台灣大哥大從四十九.八元漲到六十七.八元,都出現至少二○%的漲幅。還有REITs(不動產信託投資基金)相關個股如富邦R1、國泰R1、駿馬R1,都出現明顯漲勢。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最大市值企業台積電,今年配發近三元現金,逐漸蛻變成為高息股,但股價在除息後寫下六十三.一元高價,還原權值已超越二○○○年所創下的二二二元歷史天價;意味著台積電已站在領先台股創新高的位置,隱含台股有挑戰高點的實力,與富邦金控創新高價遙相呼應。

股王爭霸戰提前開鑼

三是經常在股價漲升末段才會跑出來的股王爭霸戲碼,在台股七五○○點左右就已經開鑼了。

在今年,生產導電膜的小型股碩禾漲到九百元,揭開興櫃股王序幕,而三檔高獲利的高價股從聯發科、大立光、宏達電,又拉出新一波股王爭霸戰的新戰場。

這回先落敗的是堅守山寨大本營的聯發科,股價從五九○元跌到四一三元,在股王爭霸中提前出局。但是智慧型手機的宏達電卻從二七七.五元漲到六二二元,在大立光除權後順利取得股王寶座。

大立光因為蘋果電腦大訂單,一度在除權前攻上六五三元成了新股王;而傳產股中,晶華酒店一口氣攻到五三一元,也為傳產股帶來新里程碑。

過去台股上演的股王效應都是大行情即將結束的秋波,是主力為掩護出貨用的煙幕彈;如今台股才剛踏出多頭步伐,股王大戰就此起彼落,代表這是台股拉大空間的初試啼聲之作。

長多題材越來越多

四是台股展現長多格局的個股愈來愈多,在香港掛牌的康師傅從二○○○年的○.三八七港元,可以一口氣漲到二十.六港元,是十年大成長典範;旺旺從新加坡轉戰香港,股價也寫下六.七九元新高價。

另外,台灣的正新輪胎從二十二.五元漲到八十四.六元、巨大從六十二元漲到一二六元、中碳從四十三元漲到一○七元、佳格從十四.七元漲到九十三.九元,都是傳產股走上長多的代表作。

而電子股走上長多的個股,則都與中國內需、通路有關。

例如,藍天因百腦匯從十六.三元走到七十六.五元;最具代表性的是全球第三大半導體通路商大聯大,在一連串購併下,股價從十.九五元漲到七十六.一元;通路商聯強股價從二十七.一元,漲到七十九.四元,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電子產業不能再只做代工

五 是電子產業在股市成交比重會逐漸降低。昔日電子股經常囊括大盤總成交值的七、八成比重,未來將降到五成左右。電子股仍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產業,但是在中國 調結構,薪資成本無限拉升中,電子業純代工股很可能走入過去傳統產業二十年的厄運,成為「新傳產股」,未來電子股必須不斷推出新產品來決勝負。

例 如,今年最夯題材的PV inverter(太陽能變頻器),這是太陽能電源轉換的新產品。相關廠商科風股價今年從十九.六元,大漲到七十二.五元,台達電從九十二.六元漲到一一 九元;而漢唐因為子公司盈正豫順介入此產品,股價也從二十五.五元漲到四十三.二元。盈正豫順半年前上了興櫃,股價只有三十二.二元,如今一口氣漲到二八 五元,完全展現新產品的魅力。

兩岸連結新概念全面催化進行中

台股將朝萬點目標挺進

這五個來自底層的爆發力,展現了台股的實力,也就是說後ECFA時代,台股有如加上了翅膀的老虎,未來活力可能超過中、港。

另一方面,電子業過去二十年發展完全未設限,ECFA後,電子業只能以平常心面對,隨國際經濟景氣浮沉;反而最局限在台灣的傳產、金融業逐漸恢復活力,表現將優於電子股。

還有通路的價值愈受肯定,中國大潤發可以讓潤泰新、潤泰全走出長線兩年大多頭格局;未來食品業的通路、紡纖業的通路、金融業的通路,甚至是電子業的通路,都可享有最高本益比。在兩岸連結的新概念下,台股終將朝萬點目標挺進,甚至向失落二十年的一九九○年天價邁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67

轉變 Jay

http://hk.myblog.yahoo.com/jay_cwc/article?mid=1513

金融市場千變萬化,市況天天在變,少一點心血及耐力都會輸多贏少。

我並不是價值投 資者,亦不是技術派,可以講係半桶水,有嘅只不過是自己感覺良好嘅估值標準,而這標準好多都是集各家之大成,甚麼市盈率、市賬率、股息率、股本回報率、資 產回報率、負債比率、存貨周轉率等等,都會用上,視乎調研公司是屬於甚府版塊。對於非量化因素,如管理層誠信、行業前景、同業競爭、護城河等,我所靠的是 大量閱讀,從當中訓練思維技巧,希望能早一步從一點一滴的信息當中發掘投資優勢或是未來趨勢,當然小弟還在學習中。

香港股市體積不大,要操控相對上是很容易。科技發達,消息傳遞快速,所以造成港股price in 消息可以話係極快,一路以來所謂牛、熊市周期越來越短,以往是以兩、三年計上,但近年卻多是兩年以下,所以有人會以狼市言之。

基 於以上觀察,傳統buy and hold 近年可謂不受歡迎,皆因計及「安全邊際」,可buy and hold 股票相當少;另外,對於所謂「發展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有否足夠力量去保護個人投資者?歷史事件似乎並未令當權者吸取教訓,相反,為了快速達到目標,監 管水平不進則退,君不見近年出事事件數量有上升趨勢麼?再多說一點,一個全球性金融中心應有不同種類資產供投資者參與,但看港金融市場唯獨股票獨大,哪些 長線基金喜歡的債市、市容大很多的匯市卻受冷落,不計交易金額,看不到有甚麼優勢。

回說個人組合,近排操作不太順。中資金融股受前景不明而上落不大,大價股不是市場焦點而令指數看似進前不多;細看之下,細權值者卻精彩無倫。

基於市場特色,組合開始會以市場趨勢理念為主,賣出一部分大值股,買入細值股。前提是:
1. 大價股與中小價股比例多數是六四或五五
2. 當中大部份是中資股
3. 買入或觀察之中小價股可能是熱炒版塊,可能是被冷落版塊,唯一條件是估值不高
4. 每星期觀察及總結,不注重持有時間,只注重標的質量及市場估值

試驗兩星期前開始,有些標已標升,如1225(沒有持有),有些標緩慢上升,有些卻原地踏步,希望能有正回報。

再 說港股,正如前面言,有點禾雀亂飛情況。本地零售股與大價股可謂天壤之別、冰火兩重天;指數平穩下,內裏卻波濤洶湧,有點山雨欲來感。小弟沒有水晶球,不 知來日股市升跌;亦沒有全職投資者般研究衍生工具對大市的啓示;唯一可以做的是繼續學習估值,買入有點安全邊際目標,當然,會以拙劣技術分析計出買入位, 嘗試「買到最祗」;有價值投資者謂不需止蝕位,但小弟唯在學習中,對於估值有很多不足之處,錯誤買入可能性不能忽視,所以視止蝕為保本之道。

正所謂「八仙過海」,買股票是以賺錢為主,並不是考眼光遊戲;看官會說小弟市儈,但這是事實。價值投資派也好,技術也好,天星也好,拼圖也好,賺錢才是硬道理。

再 談另一火熱處 --- 樓市。即使使出如來彿掌、九陽神功,若上升本因沒有消除,一切招式都會徒勞無功,空有招式卻沒有內功,靠嚇居多。不想著墨太多本因及解決辦法,因各大評論 比起小弟意見更好,最重要的是在位者會實行嗎?講多過做,講嚟做咩呢?在位者只是打工仔,會越位越權嗎?小弟唯一看到的機會是打工仔沒友連任包袱,可能趁 此「玩舖勁」。

無論是幾多後也好,要玩樓市遊戲首先要有本,無本者無權說項,甚麼價錢貴,供不起,煩請看看每月有多少剩下吧。連養自己都有問題、甚至要向父母輩伸手者請做好本份才遊行吧。背景不同,生長環境不同,各人價值觀也不同,絕不可以自己思維眼光去看待別人。

後說社會,爭吵不休,內鬥消耗大部份社會資源;當有新政策推出,當中牽涉到的討論、討價還價佔去大部份時間,往往失去實行時機或給競爭者迎頭趕上,說不上可悲,只可搖頭嘆息及說可惜,卻甚麼也幫不上,可能這是欠缺強勢當政者的表徵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34

大環境轉變 股民兩招自保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817

(原載於東周刋7/12)

戰爭與炒股,最相似之處,在於信息氾濫,局面變化極快。每日新聞、評論,一如漫天炮火,叫人暈頭轉向。持倉與大市氣氛(market tone)暗合時,氣勢如虹,遇熊殺熊,大注做好,自然順風順水,技術含量極低,純乎「牛市狂抽勇者勝」。但氣氛忽然急轉,遭受伏擊,是戰是逃、對沖與否,一念之間,回報雲泥,此乃功力所在,基金經理身價分別之源。

遇伏接戰關鍵,不妨向美國海軍陸戰隊步兵班學習。一班十 二人,班長帶隊,行進途中,忽然槍聲一響,如何應對?訓練有素的班長,絕少有理無理、即刻搵定匿,因為如草木皆兵,好快壓力爆燈,精神崩潰。但亦不會對週 遭環境,視而不見,完全麻木:「無嘢嘅,可能前邊有喜事,燒炮仗啫!」

大部份投資者,用兵之道,剛好相反:或以義和團式操作,「恒指實見三萬,衝啊!」「中國好,內銀好!Go!」懶理組合中的兄弟,早已身中數槍,渾身浴血,價值大幅縮水,戰力急墮;或係唔係都搵掩護(take cover),雀仔飛過都諗三日:「會唔會有伏兵呢?」兩個極端,各有各傷。兵法有云:「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得個勇字,買完又買,大環境不相就,好快彈盡糧絕,覆軍殺將;遇事慌張,組合跌5%,就急急較腳,賴低成班「兄弟」,自然不論好股衰股,統統為敵所俘。

近年環球投資格局大變,宏觀大勢(global macro trends)對全球市場的影響,益加重要。要提升回報,分析宏觀大勢能力,頓成重心。散戶每日留意的,多為微觀因素,如公司業績、個股走勢強弱、本地好淡分佈(如牛熊証盤路), 都在此列。九成日子,此法甚妙,但每隔幾個月,環球政府多有重大政策改動,令宏觀因素,主導市況。例如一念之差,不救雷曼兄弟,觸發金融海嘯,恒指一個月 內,唔見一半;又如歐債危機,以為末日終臨,但歐洲印鈔買債、美國二度寬鬆,不論男女老幼,都衝出嚟幫手挾埋一份,反變熊軍浩劫。此等環境,指數波幅動輒 以兩成計,仍執著細微細眼處,實在兇險。

微觀服從宏觀,大勢重於細節,一旦大環境出現劇變,匯 率、商品價格、美國國債息率,出現大幅變化時,打法須及時改變。計策有二:一是放棄預測走勢,改用長短倉策略。簡單做法,是平日諗定:市升邊隻挾得最勁、 市跌邊隻跌得最甘,凡大勢不明,就買強沽弱。以上月市況為例,恒指飛上飛落,實是原地踏步,大環境看不透,但相信市升港交所(388)有着數、市跌比亞廸(1211)呢類虛嘢死得最快,長港交所短比亞廸,一個月可以賺番4-5%。在牛熊通殺的whip-saw market,已屬極品。

次選是揸實持股,“leave no man behind”,但買遠put伺候。等同著左避彈衣,即使形勢急轉直下,期權價升,可減輕傷亡,有利死守至轉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5

中國豪車市場正在轉變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1OMDAwMDIyMzM1OQ.html

2月22日,當首批來自北京的15名車主拿到MINI E的鑰匙時,寶馬一個專門為電動車設立的新品牌——BMW i正式亮相。與競爭對手戴姆勒奔馳聯手比亞迪打造電動車的計劃不同,寶馬從一開始就對旗下電動車的研發、實測選擇單打獨鬥。

作為寶馬集團新能源汽車的專屬品牌,BMW i所針對的用戶群體和以往相比不太相同,它更關注設計上的新穎和創意性,同時強調駕駛功能。這是寶馬今年品牌戰略的新亮點,當它逐步在中國市場落地時,毫無疑問將延續「寶馬之悅」在中國豪車市場掀起的本土化品牌變革。

事實上,在對電動汽車的量產籌備上,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商已經進入寶馬視線,比如正在中國進行路測的MINI E所搭載的電池,有一部分採購來自中國台灣供應商。而華晨寶馬方面也正在針對中國市場研發電動汽車,相關零部件有望實現本地採購。

在寶馬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史登科眼中,本土化將是寶馬在今年競爭更為激烈的豪華車市場上征戰的「法寶」。「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史登科對記者說,寶馬的本土化過程不僅體現在生產、品牌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上,它同時涵蓋了供應、管理等各個環節。

中國車市競爭會更複雜

《21世紀》:你曾經說過,未來中國豪華車市場將發生很大變化,今年這個變化的節點有沒有到來?

史登科:預測中國市場的動向可能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我們可以看一看大體的發展方向是,過去五年中國市場呈現爆炸式增長,沒有人能夠預見這個市場的發展會如此之快,規模如此之大,所以要準確預測市場真的很難。

所有人都同意中國市場會繼續快速向前發展,但當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數字就不再是唯一的事情。在一定的期限內,增長20%、25%是一個很吸引人的數字,但當基數變大,增長速率變緩時,僅僅來探討數字的意義並不大。

企 業變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方式是更加注重內涵。這種轉變的大背景是世界關注的焦點從歐洲、美國、日本轉向中國。這種轉變不僅僅體現在銷售、生產製造或者供應體 系,更重要的是包括中國市場對於全球品牌研發環節的影響。中國市場的訴求在全球研發體系中所起到的影響越來越大。這是一個深刻的轉變,向更加注重質量,更 加注重內容方向發展的一種轉變。

《21世紀》:最近,沃爾沃發佈了未來5年中國戰略,提出到2015年在中國市場達到20萬輛的新車銷量和20%的豪華車市場份額,你如何看待這一新進入者?

史登科:這就是一種轉變。2010年首次有中國量產的汽車品牌開始收購國際品牌,比如吉利收購沃爾沃。

近 年來,我們看到的趨勢就是中國企業開始登上世界舞台,他們開始謀求向上發展,大部分的中國量產汽車品牌都在朝這一方向努力,或者不斷提升自身品牌的定位, 或者通過收購來實現這樣的目的。這些都是新趨勢,而且在未來會持續。對我來說這些都是一些積極的信號,標誌著中國市場正逐步走向成熟。

中國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汽車市場,規模巨大,各個品牌都將專注這一市場,加大投入,競爭會變得越來越激烈,而且這個競爭是多層次、全方位的。

過 去,中國車市的競爭體現在新車方面;現在汽車金融、二手車等方面的競爭也再加大,所以一個發展趨勢是,中國車市競爭會更複雜、更激烈、多維度、全方面。這 也是我們為什麼一直在努力強化寶馬品牌,因為建設品牌就是一個全方位的工作。企業需要強有力的品牌,來維繫和增強對客戶情感的吸引力,使客戶產生非常強烈 的情感訴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21世紀》:這是不是意味著,在中國新階段的豪華車市場競爭中,全方位、深度的本土化是一個很重要的競爭砝碼?

史 登科:是的。這種全方位的本土化既包括生產的本土化,在本地進行製造;同時也包括了供應的本土化,你要不斷發展和拓展本土化供應商的來源;再有就是產品的 本土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管理團隊的本土化,因為你需要確保這個品牌以正確的形式、正確的角度展現給本地市場的受眾,沒有一個本土化的團隊是很難做 到這一點的。

當然經銷商網絡也需要本土化,現在我們絕大多數的經銷商夥伴都是本土企業。如果想要具備強大的競爭,就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團隊,從長期來看還需要有個強大的品牌,再加上前面所講的一些其他要素,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一定能夠在競爭中勝出。

《21世紀》:從戰略推進的情況來看,寶馬的本土化戰略目前是否達到了你預想的效果?

史登科:總的來說,我們正在朝正確的方向前進,而且不斷紮根本土市場。這就好像是一棵樹,有的樹年輕一點,有的樹已經是樹大根深。我覺 得我們現在肯定還是一棵年輕的樹,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做,而且是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現在整個中國汽車市場都非常年輕,儘管規模已經是世界最大。

不過,我想補充的是,在本土化戰略中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品牌定位,如何讓世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對產品設計、內涵產生基本相同的理解和相同的情感共鳴,這對一個管理團隊而言,是一項並不容易的工作。

就像我們所說的寶馬品牌核心是JOY,即「悅」。這裡的品牌暗示是,你想到寶馬,就能聯想到一種開心的感受。讓人產生開心感受的事物,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中是不一樣的。所以重要的是能夠理解不同市場中的不同文化,瞭解什麼樣的因素能夠產生這樣的情感。

MINI將成寶馬重要支撐

《21世紀》:從目前來看,中國市場幾大豪華車製造商都把競爭重心從產品轉向了品牌,你認為「寶馬之悅」這個品牌口號,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史登科:「悅」這個品牌口號,它的真正力量在於傳導著一種真實情感,它能真正體現我們所代表的品質。無論是國家體育館的演唱會,還是上海世博中國館的新年祈福,在不同的活動場地,「悅」表達的都是相同的精神。

始終如一,是我們一直堅守的承諾。所以當「悅」在品牌上發揮作用時,輔以正確的本地化策略,能將品牌的力量發揮到更好,以最佳的方式展現給本地市場、本地用戶,從而幫助品牌更好紮根於這個市場。

《21世紀》:今年還會為「悅」賦予更多詞彙麼?

史 登科:確實我們在這方面不斷有討論。我想不管我們做什麼,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人參與其中,儘可能多的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一方面大家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感到很 開心,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這些活動能激發大家對未來的思考,它不應該是短暫的開心一下,而是更多的要思考對社會的影響,未來會發生什麼,能夠讓大家在活動 中參與一些前瞻性話題的討論。至於這個具體的活動形式,要按照車系來劃分,3系、5系、7系的具體表現形式,我們還在考慮當中。

《21世紀》:今年,寶馬在中國推出的首款車型是MINI家族的COUNTRYMAN跨界車,這是不是對奔馳之前推出幾款A級車的回應?

史 登科:高端品牌進入A級車市場是一個發展趨勢。隨著中國市場中產階層群體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夠負擔並希望購買高端品牌的小型車。而且隨著中國 進入汽車社會,交通擁堵狀況、停車難等問題已經使消費者對小型車有更大需求,所以高端小型車的推出會進一步擴大豪華車品牌的客戶群體。

去年,MINI在中國的銷量突破了1萬輛,而2004年的這一數字僅為453輛,這是一個重要的跨越。今年,我們在MINI品牌上不會停止,還將繼續發展下去,使其成為寶馬整體業務的一個重要支柱。

COUNTRYMAN車型是MINI現有產品線中一個強有力的新增力量,而且我認為這只是一個起步,未來還會有更強勁的增長,所以在MINI上我們還有很多發展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8

看圖論勢 - 人性:自古以來從沒轉變 黃師傅

http://hk.myblog.yahoo.com/master-wong/article?mid=5099

今日做圖表派。

 

先睇:

 

 

另外一張:

 

第三張:

 

看得出它們之間的共通點嗎?

 

真正有大智的人,不只可以看出共通點,更可看出隨時間推移的結果。

 

再看以下兩張圖。第一張是黃金自1975年的圖,第二張是白銀自1985年的圖。大家又看不看得出和前面三張圖的共通處?

 

你又可否想像一至兩年後的結果?


如有人留言估中上面三幅圖的結果,我會立即開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80

不靠賣車賺錢 4S店亟待轉變盈利模式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46874.html

管市場形勢遠低於預期,超過七成的廠商沒有完成半年度銷量目標,但這絲毫沒有阻擋汽車廠商完成年初銷量目標的決心,為完成銷量,車市價格戰硝煙四起。這對一向以汽車銷售利潤作為主要盈利模式的汽車經銷商來講,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不靠賣車賺錢

相對去年下半年無車可賣,今年大部分經銷商的倉庫裡都壓滿了庫存。庫存大幅增加,除了市場銷售情況不佳,與汽車企業為衝下半年銷量任務不無關係。儘管多數汽車企業對今年車市轉冷有一定準備,但對市場的預估仍過高。

據瞭解,自主品牌的庫存積壓較大,庫銷比(庫存與單月銷量比)普遍達到3:1,有的甚至接近4:1,一些經銷商面臨無處停車的尷尬,不得不四處租借停車的地方。

為了完成廠商制定的年度目標順利拿到返利、加快資金周轉,經銷商展開多種多樣的促銷形式銷售車輛。《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走進滬上一家東風本田4S 店,當問及東風本田中高級轎車思鉑睿的價格時,銷售顧問有些急不可耐地問記者:「你要是誠心要,我給你優惠2.3萬現金,如果你上上海牌照,還可以再幫你 優惠上千元。」滬上一家廣本4S店銷售顧問告訴記者:「現在的市場,已經沒有不優惠的車型了,即使有優惠,現在店裡客流量也比去年少了好多。」。

據瞭解,在4S店的利潤中,銷售一度佔到70%~80%,現在逐漸萎縮至8%以內。隨著單車利潤的下降,經銷商的盈利模式也開始轉變,不再依賴銷售 環節賺錢,而是通過裝潢銷售配件、上牌服務、二手車置換以及金融保險等售後業務來提升利潤。「我們現在銷售部分毛利率在4個點左右,售後部分的毛利率在 43%左右。」滬上一家寶馬4S店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4S店客戶的保有量也迅速增加,售後服務必將成為4S店盈利的重點。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認為,即使是經銷商集團也要面臨轉型,今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將不會出現前兩年的爆髮式增長,經銷商集團的轉型已經刻不容緩。服務在未來是經銷商集團業務的重點,如何拉長服務鏈,讓銷售收入的比例適度減少是今後經銷商集團需要解決的問題。

經銷商「集團化」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佈的「2010年中國汽車流通企業百強排行榜」,經銷商集團化的優勢明顯。根據國家工商局提供的數據,2010年,全國汽車流 通行業銷售企業約60000家,經銷商百強上榜企業所包含的經銷商數量為3000家,佔行業銷售企業的5%,銷售汽車381.67萬輛,佔全國總銷量的 21.13%。這些百強上榜企業汽車主營業務收入為 6425.61億元,銷售整車 381.67萬輛。其中,百強前10名經銷商集團實現汽車主營業務收入2813.7億元,銷售整車15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1.55%和 56.89%,遠高於汽車市場32%的增長速度。

汽車分析師認為,汽車貿易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行業資產負債率多數達到80%。一旦車市不好,庫存加大就有可能遭遇資金鏈斷裂,不過擁有多品牌的經銷商集團,抵禦風險的能力就會比較強。車市陷入低谷時,經銷商集團經營模式在資金、場地、成本控制等各方面都更具優勢。

不僅經銷商「集團化」是大勢所趨,金融資本的介入速度加快,經銷商集團上市也將成為一種趨勢。正如亞夏汽車招股說明書顯示:「作為民營企業,公司較 多地採用資產抵押和質押的方式取得銀行借款……一旦發生資金周轉困難,不能按期償還銀行借款,銀行將可能對公司資產採取強制措施,從而影響公司的正常經 營。」

為了增加融資渠道,不依賴銀行信貸,更快地實現集團擴張,中升、正通已經在香港上市,龐大已經在A股上市,亞夏汽車也將成為第二家在A股上市的經銷商集團。來自上海的經銷商集團永達汽車和開隆汽車正在醞釀上市。

不過,國內的汽車經銷商集團更多是以量取勝,通過擴張來形成在某個地區的壟斷和資源共享,還沒從單一汽車銷售拓展到汽車金融、保險代理、信貸申請等 多元化的有效經營。根據對百強上榜企業的統計,整車銷售仍是經銷商集團的主營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2010年百強上榜企業的汽車主營業務收入為 6425.61億元,其中整車銷售5605.96億元,佔總汽車主營業務收入的87.24%,而國外一些經銷商集團,整車銷售收入已經不再是主營業務收入 的主要來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33

我樂網賣身記:戲劇性轉變只因騰訊

http://news.imeigu.com/a/1317405661772.html

「為了生存下去!」我樂網一位員工對於該公司被人人網收購發出這樣感嘆。

2011年上半年還想堅定地走融資發展路線的我樂網(56.COM),幾個月後決定以8000萬美元的低價被收購,而剛剛上市的人人網則不得不拿出自己市值十分之一的錢來購買我樂網——用陳一舟的話說,這也是他能出得起的最高價。

人人網和我樂網(56.com)這兩家公司命運的戲劇性轉變只因為一個公司——騰訊。

這起金額不算大的併購與去年8月康盛創想選擇被騰訊併購類似,只是併購雙方從一強一弱變成了兩者均弱。

一個弱弱聯合的組合能否對抗得了正在全面發力的騰訊帝國?

滄桑56

一位瞭解此次併購的核心人士透露,2011年上半年,我樂網的戰略還是通過融資獨立發展。但是到了下半年我樂網重新審視了大環境的改變,為了生存,我樂網迅速決定尋求被收購——整個戰略的轉變前後不過兩三個月。

我樂網的發展歷史著實曲折。我樂網於2005年成立,最開始以「56」為名。創始人周娟是網易舊臣,曾經運營過網易個人主頁、郵箱等千萬級用戶產品,離開網易後創辦我樂網。

開始,我樂網一帆風順,直到2008年,我樂網創始人周娟的計劃還是「獨立發展三年後上市」,在地域上也曾一度形成優酷在華北、土豆在華東、我樂網在華南的三足鼎立態勢。

後來,56網一度被關閉,恢復訪問後,市場格局大變,用戶流失嚴重。而優酷和土豆江山已穩,搜狐視頻憑藉打擊盜版上位,奇藝網憑藉百度流量迅速崛起。

但這些並非促使我樂網賤賣的主要原因。我樂網恢復訪問的那段時間前後,我樂網把自己定位為專門的UGC(用戶自己上傳內容的視頻網站),這也幫助該公司的用戶逐步回流。此時我樂網仍然沒有放棄獨立發展和上市的計劃。

如果不是騰訊視頻的開始發力,也許我樂網可以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標走下去。一切都發生在2011年的5月下旬。騰訊對外宣佈了自己的視頻戰略,強大的騰訊把視頻整合後以獨立域名正式上線。

我樂網高層開始警覺並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

當然,這裡不得不提的另外一個背景是2010年年底優酷上市,2011年8月份土豆網上市,接著中國概念股在美國遭遇全面阻擊。視頻領域的投資環境也已經時過境遷,上市或者融資似乎都不會再那麼順風順水。

人人網短板

最終,並不是那麼強大的人人網成了我樂網的最佳人選。因為人人網對於UGC的需求更為迫切。

人人網董事長兼CEO陳一舟要想做SNS,就必須讓用戶能上傳視頻,而此前人人網確實沒有這個功能。該知情者稱,美國最大的SNS網站Facebook正在尋求收購美國第二大視頻網站——SNS,沒有UGC服務是不可能的。

是的,人人網看起來要比奇藝更加需要我樂網——儘管人人網是「第一家以SNS概念上市的中國公司」,卻實在不能成為中國SNS第一網站。

i美股分析師胡龍飛也稱,人人網最大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另一家高舉SNS招牌的開心網,而是騰訊的Qzone。儘管人人網的新增用戶也不少,但如同招聘網站一樣,用戶都是在大量進大量出。

此外,人人網還面臨一個更大的威脅——微博。

除了騰訊之外,人人網也急需開拓自己新的收入增長點。

儘管人人網把自己定義為SNS,但其收入主要來自於廣告和遊戲。

此外,人人網旗下的糯米網仍然在投入期。糯米顯然不能成為人人網短期內創收盈利的來源,現在仍在虧損。事實上,糯米網既不能盈利,也不能為人人網增加多少粘性——團購客戶很難忠誠,哪裡有便宜貨他們就去哪裡。

儘管陳一舟執著地認為這樣做更好,但他也不得不趕緊為人人網尋找新的廣告載體——視頻。

是的,目前中國互聯網廣告的大頭都集中在視頻上——這部分廣告是在切電視廣告的蛋糕。對於陳一舟來講,能夠分得一杯羹的重要前提就是自己有視頻的載體。

弱弱聯合

選定了對象,估值就成了雙方談判的核心。這是人人公司去年紐交所上市以來,首次重大戰略收購。整個過程不過兩個月左右。

此時的我樂網雖然仍處虧損,但是一份瑞銀的報告稱我樂網在明年全年的虧損額將控制在200萬美元之內。

知情人士透露,我樂網的收入中60%到70%是廣告,其他30%到40%的收入則來自遊戲和「我秀」中的增值收入——例如用戶可以花錢給在線唱歌的女孩贈送禮物。

事實上,對於我樂網來講,這已經是一份經營得不錯的資產,其流量大於酷6,虧損小於酷6,但估值僅比酷6的6000萬美元市值多2000萬美元。當然,這已經是陳一舟所有能拿得出的現金,他不願意用人人網的股票來收購我樂網。

因為在陳一舟看來,人人網現在的股價被嚴重低估,所以認為給「現金+股票」或直接給股票對人人網來講都不合適。我樂網歷史上的融資額為3000萬美元,8000萬美元的現金足以讓VC套現退出。

這筆交易的金額當然也影響著牽線搭橋的華興資本。華興資本從我樂網成立之初開始就在擔當該公司財務顧問,參與了幾次融資。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在人人網順利併購我樂網之後,按照行業慣例華興資本可以從中得到2%到10%的佣金,併購總金額越大華興得到的佣金比例越少。

一些人認為人人網收購我樂網之後,可以分享其帶寬。不過i美股分析師胡龍飛告訴本報,他從人人網處瞭解的情況是,收購我樂網之後,人人網還要替我樂網購買帶寬。

事實上,人人網收購我樂網之後,老問題又會擺在人人網面前:如果走正版長視頻模式,則不僅陷入了高企的版權和帶寬裡,並且又要面對優酷、土豆、搜 狐、奇藝的同質化競爭;如果我樂網堅持走UGC模式,又會面對版權和內容監控的風險。這至少會讓其增加不少內容監控人員成本。而廣告主如果能夠接受在人人 網用戶自己上傳的視頻內容上投放大量廣告,那麼優酷和土豆豈不是又要轉型回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2

併購結束科技博客黃金時代:需向社交媒體轉變

http://news.imeigu.com/a/1325255480817.html

導語:美國調研公司Altimeter Group分析師耶利米·歐陽(Jeremiah Owyang)近日發表文章稱,科技博客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但科技博客不會徹底消亡,而是會繼續向社交進化。

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沒錯,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階段的末期,科技博客的黃金期即將結束。

以下四大趨勢證明了這一點:

趨勢1:企業併購阻礙創新

在 過去的幾個季度中,許多有規模的科技博客被併購,如年營收約為1000萬美元的Techcrunch被AOL併購。這樣的併購已經變得很平常,因為AOL 早在2005年就收購了癮科技(Engadget),今年還收購了《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就在兩週前,另一家知名科技博客Read Write Web也被Say Media併購。

那麼併購之後通常會發生什麼呢?首先是人才或創業團隊被迫出走,或退居幕後。業務開發團隊被迫去尋找新用戶,永久地改變這些創業公司的DNA。此外,併購 通常迫使創業公司變得保守,因為併購在意的是資產的作用,恪守「一成不變」原則,保持當前的企業文化。因此,併購阻礙了創新。

趨勢2:科技博客面臨人才流失

也 許是被迫出走,也許是感覺到前景渺茫,不管怎樣,我們看到了一些知名科技博客作者出現了動盪。在Read Write Web被併購之前的幾週,高級作者馬沙爾·柯克帕特里克(Marshall Kirkpatrick)從專職變為兼職,專注於打造一家名為Plexus Engine的公司。此外,科技博客Mashable編輯本·帕爾(Ben Parr)也離開網站。最受關注的人員流動莫過於Techcrunch員工的出走,包括創始人邁克爾·阿靈頓(Michael Arrington)、CEO希瑟爾·哈德(Heather Harde)、高級作者薩拉·萊西(Sarah Lacy)和知名記者西格勒(MG Siegler)。

趨勢3:讀者需求變化:更快、更小

MySpace和BBC前博客作者本·麥特卡爾菲(Ben Metcalfe)稱:「當前讀者的注意力太分散。有如此多的博客、新聞網站和消息來源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讀者根本不可能一一閱讀。隨著注意力的分散, 讀者需要更小、更短的內容,這就是社交網絡迅速發展的原因。科技博客作者羅伯特·斯科伯(Robert Scoble)稱:「我在Twitter、Facebook、Quora或Google+上寫東西時,能夠很快獲得反饋,並通過谷歌Currents或 Flipboard等閱讀器迅速傳播,而博客在這些方面顯得無能為力。」因此,當前的內容需求是更小、更短。

趨勢4:產業成熟,商業模式穩定——為新業務模式創造機會

這 是任何一個新產業的正常業務趨勢:新來者進入,形成新的商業模式,一些企業生存下來。除非作者能夠使博客成為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否則博客的持續存在就將面 臨挑戰。美國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發佈的「2011年博客現狀」報告顯示,儘管博客作者發表的文章更多,但通過博客謀生的作者卻越來越少。業 內人士克里斯·休伯(Chris Heuer)稱:「博客已經度過了青春期,進入成年期。」

展望未來:社交趨勢更加明顯

科技博客並不會消亡,而會進化,這是任何產業的基本發展模式。以下是科技博客作者們所表達的觀點:

1:為新媒體出現提供機會

如 今科技博客領域的重要人才出現流動,這為新媒體的誕生創造了機會,接著就會出現新的明星。「過去幾個月裡,科技新聞領域出現了重大變化,但仍有新的明星出 現,彌補前輩們留下的空缺。定義科技的聲音、觀點和人物正在改變,也許新的思維和想法正是全球科技媒體所需要的。」——本·帕爾

2:個人品牌的崛起變得困難

當 前整個生態系統充滿了企業所有者和成熟的廣告計劃,因此創新和新明星出現的空間很小。為什麼呢?因為公關公司知道誰是行業的領跑者,並將繼續在頁面訪問量 方面結成排他性同盟。「例如,許多博客網站不會為自己貼子的來源添加鏈接,因為他們不希望讓流量轉移到其他網站。如果這些獲得關注的網站不願分享,新明星 如何能被發掘呢?」——本·麥特卡爾菲

3:新模式將出現,博客不再是唯一方式

博客作者們很清楚,依賴單一工具並不可行,他們 需要使用一系列工具。「博客並未消亡,它也許會變得更加社交,但我們訪問博客可能不會像以前那麼頻繁,因為我們同時還在使用Twitter、 Facebook、Tumbler和Youtube等,這些平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戴夫·麥克魯爾(Dave McClure)。

4:新形式的媒體整合

這 些知名博客作者們認為,新形式的媒體整合將會出現。「博客並未消亡,仍是一款出色的工具。它仍有繼續發展的空間,仍是建立個人品牌的最佳方式。我現在甚至 計劃重新使用博客,並以博客為主。當前什麼是博客呢?在YouTube上發佈一段視頻,加上自己的想法,這就是博客,而且是非常強大的博客。我每次這樣做 都會吸引許多觀眾,儘管畫面質量很一般。視頻更像原始的博客,可以花些時間,用更長的內容來表達自己。」——洛伊克·勒芒(Loic Lemeur)。

總結:儘管科技博客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但會有新格式、新內容形式和新的人物出現,並永久地改變新媒體和科技報導行業。(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8

轉折: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水產行業10大轉變(一) 樊旭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453a8a0100ompb.html
剛剛過去的2010年,是中國水產業相當糾結的一年。站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開始的地方,猶如站在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有一種天地蒼茫的感覺。

 

       此時此刻,暫且不去回顧過去。還是讓我們展望一下未來:看一下在未來10年中,中國水產業將面臨什麼、我們應該都做些什麼吧。筆者將自己的思考,歸納為10件大事,希望就這10件大事的選擇和分析,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未來、關於這個行業的思考。

 

1、 盡快實施《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從鼓勵到管制

 

    根據 2000121日實施的《漁業法》第十條,國家鼓勵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充分利用適於養殖的水域、灘塗,發展養殖業。也就是說,現行的漁業法對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是鼓勵的,並且沒有任何准入門檻。但是《漁業法》實施10年後的今天,水產養殖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10年 中,中國水產養殖業突飛猛進地發展,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而且為全球市場貢獻了大多數的新增需求和替代需求。但是東南亞國家、中南美國家的水產養殖 業也在迅速發展,並與中國養殖產品在國際上形成直接競爭關係,最主要的有越南的鯰魚、泰國的南美蝦、印尼和中南美國家的羅非魚等。由於單位水體養殖密度和 產量的不斷提高、養殖水質的不斷惡化、大部分水產養殖苗種的不斷退化(南美蝦、羅非魚等除外),養殖病害問題愈發嚴重,抗生素使用量不斷增加,藥物殘留和 產品安全性問題日顯突出。水產養殖產量總體上供過於求,產品價格(無論外銷還是內銷)都不斷下降,養殖者的利潤和經營風險不斷加大,產品質量也因此越來越 容易出現問題。

 

    水產品不是糧食,不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也不是CPI統計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必考慮糧食安全的問題,不必過多考慮通貨膨脹和價格上漲的問題。水產品主要是為了滿足中國和外國消費者(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營養和健康動物蛋白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國家今後對水產養殖行業的管理,應該轉變為:為市場提供安全優質、價格合理的水產品。其中安全優質是第一考慮因素,價格合理(不是價格低廉,也不是價格昂貴)是第二考慮因素。國家鼓勵充分利用適於養殖的水域、灘塗,發展養殖業的戰略,則應該調整為:國家實施《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下的合理利用適養殖水域、灘塗,發展養殖業戰略

 

    《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從總量上和各個養殖品種的養殖面積和產量上,通過許可證管理,有效地規範水產養殖產量。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大起大落式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從而步入精細化管理的模式。《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也是歐美等發達國家普遍採取的管理制度,與《捕撈許可證》制度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

 

    《水產養殖許可證》的關鍵在於:1)在充分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明確各主要養殖品種的許可證數量、每個許可證允許養殖的區域、允許的養殖方式、允許的養殖面積和投放苗種的數量、養殖密度(MABmaximum allowable biomass,單位水體最大允許生物量)等,從而達到精細化管理的目的。2確立許可證發放數量總量控制的原則。不再以追求養殖產量最大化為目標,而改為追求養殖產品安全、可持續養殖和市場價值最大化為目標。3)通過許可證制度的引入,徹底告別過去那種「奧林匹克」式粗放競爭的養殖模式,改為「控制總量、提升價格、進而提升品質」的養殖模式,引導中國從水產養殖大國向水產養殖強國的產業轉型。4)通過許可證制度,引導水產養殖向區域專業化、集約化、生態化發展,向中西部發展。5)將《捕撈許可證》淘汰和《養殖許可證》的發放結合起來,引導漁民向養殖戶轉化。6確立分品種、分區域、分養殖方式的養殖總量控制原則。國 家通過《養殖許可證》的發放,來控制一定區域內的養殖品種、養殖面積、養殖產量的總量,並保證養殖許可證發放的有序,不隨意濫發新的養殖許可證。同時放棄 《養殖水域許可證》制度,讓市場來調節養殖水域的使用費。隨著養殖總量受到政府管制,所有養殖該品種的許可證持有者的利益將被捆綁在一起。他們就會結成利 益共同體(如南美蝦養殖者協會、羅非魚養殖者協會、大菱鮃養殖者協會等),共同對該產業實施生產、質量和安全管理,並開展有效的市場營銷,以取得自身利益 最大化,同時也保證了產品質量、食品安全(雖然消費者可能會為此付出多一些)。7確立養殖許可證的可轉讓制度。在 養殖許可證發放受到政府嚴格控制的前提下,隨著該品種市場價格的不斷提升,養殖許可證本身的「含金量」也在不斷提升。養殖者如果因為退休或其他原因希望推 出該行業,他可以在市場上轉讓該許可證,或者贈與給自己的後代。養殖大戶(或者大型養殖企業)希望擴大養殖規模,也可以通過購買許可證的方式。許可證本身 的市場轉讓價格甚至會超出當年該許可證養殖利潤的很多倍。

 

    總之,《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是未來中國水產養殖業,甚至整個中國漁業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根本制度,是個總綱,綱舉目張。

 

2、 建立水產品營銷基金:有營銷體制,才有強大產業

 

《水產養殖許可證》制度,可以解決養殖者「有恆產證有恆心」的制度問題,將養殖者的共同利益捆綁在一起。但要實現市場利益最大化,則需要建立水產品營銷基 金制度。持有某個養殖產品許可證的養殖者,將成立該產品的協會,該協會會員將通過繳納會費(國家也應該給予相應補助)的方式,委託專業市場營銷公司(如北 京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在國內或國際市場開展針對性的營銷工作。通過市場營銷提升該產品的知名度、擴大該產品的消費,最終擴大該產品的總需求。在養殖總 量受到政府控制的前提下,總需求的擴大意味著市場價格的不斷提升,從而導致養殖者養殖利潤的不斷提升,以及(為進一步提升產品價格而不斷增加養殖投入)由 此導致的養殖水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的不斷提升。

 

《水產養殖許可證》作為制度的保障,《水產品營銷基金》作為實現市場價值的手段,珠聯璧合,將使水產養殖業走出目前的困境,進入上升式發展的螺旋。

 

3、 優勢「小類」水產養殖品種的確定和良種選育:少就是多、精而不雜

 

建國以來,我國從世界各地引進了上百種水產養殖品種,得以大面積養殖並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的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因為(當初或後來)國際市場的強勁需求(歐洲鰻鱺、斑點叉尾鮰、羅非魚等),從而引發國內大規模養殖,屬於「兩頭在外型」(外來品種、國外市場)品種;第二類是引進品種替代國內傳統品種(大菱鮃代替牙鮃、加州鱸代替花鱸魚、美國紅魚代替大黃魚、革鬍子鯰代替鬍子鯰、淡水白鯧代替銀鯧魚、羅氏沼蝦代替日本沼蝦、斑節對蝦代替中國對蝦、太平洋牡蠣代替近江牡蠣、牛蛙代替青蛙)引起的,屬於「進口替代型」品種;第三類是以上兩種原因共同推動的(如南美白蝦和小龍蝦(克氏原螯蝦))。這些成功的品種佔全部引進品種的不到20%,其餘80%的引進品種都沒有取得真正的成功。80%不成功或不太成功的引進品種中,主要是因為不具備上述一個或兩個條件。

 

    同樣地,我國傳統水產養殖主要品種,包括大宗淡水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等)、河蟹、梭子蟹、青蟹、青蝦(日本沼蝦)等,養殖產量也在不斷提高,但增長速度不高。

 

    無論是引進品種還是傳統養殖品 種,目前都存在著病害頻發、食品安全、良種落後、種質混雜等問題。雖然大多數養殖品種基本實現「原種化」,但「良種化」率仍然較低。除少數品種(南美蝦、 羅非魚等)在引進國外良種和學習國外良種選育技術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外,大多數大宗養殖品種的良種選育,還停留在比較初級的水平上。目前只有「黃海一號」 (中國對蝦)、「長豐鰱」、「中科三號」(異育銀鯽)、彭澤鯽魚、松浦鏡鯉等少數中國自己選育的良種進入大規模商品養殖。

 

    下一步,建議工作重點從隨意引進新品種、靠市場規律自然淘汰法則的「粗放式」養殖品種選擇模式,逐步向優勢「小類」水產養殖品種選擇和良種選育的模式轉型。 全世界在吃魚的「雜食性」方面,只有日本國民可以與中國國民「有一拼」。除了中日兩國,其他所有國家在吃魚方面都表現出相對比較明顯的「專一性」。中國由 於歷史、地域、文化、烹飪的多樣性原因,對各種品類水產品的需求比較分散均衡,因此需要在各個水產品「小類」中,選擇出「小類優勢品種」。比如,建議在目 前養殖的七種鮃鰈類魚類中,重點發展大菱鮃,在目前養殖的四種主要對蝦中,重點發展南美白蝦等。下面是筆者初步建議(本人不是苗種專家,這個重點發展品種 僅供專家參考)的重點品種清單:

 

 

小類

重點品種

鮃鰈類

大菱鮃

羅非魚

吉富品系

鯛魚類

真鯛

石首魚

大黃魚

鱸魚類

加州鱸

海鱺類

軍曹魚

鰤魚類

黃尾鰤

鮰魚類

斑點叉尾鮰

鯰魚類

革鬍子鯰

石斑魚

美洲黑石斑魚

對蝦類

南美白蝦

螯蝦類

克氏原螯蝦

河蟹類

中華絨螯蟹

牡蠣類

太平洋牡蠣

扇貝類

蝦夷扇貝

 

 

小類優勢品種的選擇要有明確標準,主要包括:1)市場需求量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對傳統產品替代性強;2)生長速度快、容易養殖、抗病力強;3)廣溫廣鹽性,適合在不同區域和水域養殖;4)肉質鮮美、口感細膩、脊間刺少、烹飪容易;5)對飼料中魚粉蛋白要求不高;6)可以通過良種選育改良種質;7)不會對本地品種和養殖環境造成嚴重破壞;8)營養豐富均衡、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其他營養成份。

 

    小類優勢品種的選擇要非常慎重,要經過專家反覆論證。一旦選定,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該小類中對選定品種實行「排他性」保護,通過政策來扶持優勢品種發展和抑制(甚至禁止)其他品種養殖。集中優勢資源發展少數優勢品種, 應該成為政府主管部門和整個水產養殖行業的一個共同理念。因為良種選育和育苗、養殖技術研究、技術熟化推廣、魚類營養需求研究和飼料配方研發、漁藥疫苗研 發、消費者需求研究、產品市場營銷,都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才可以逐步形成。隨意變換養殖品種,「朝秦暮蜀」、「見異思遷」式的養殖思維,是非常短視和有害 的。挪威的三文魚養殖戰略、丹麥的虹鱒魚養殖戰略、泰國的南美白蝦養殖戰略、印度的斑節對蝦養殖戰略、印尼的羅非魚養殖戰略、越南的鮰魚養殖戰略、美國的 叉尾鮰養殖戰略、尼日利亞的尼羅鱸養殖戰略,都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和長期戰略的成功典範。在引進新品種方面,漁業主管部門要嚴格把關、慎重審批, 抑制一些水產研究所、台灣和大陸的苗種公司「喜新厭舊」的短平快引種行為,制止以打著「促進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旗號的「消化不良」、「狗熊掰棒子」式的 盲目引進。世界上除了中國,還沒有哪個國家在引進養殖新品種上這麼寬鬆、這麼隨意,我們畢竟不是生活在明朝和清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