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問診宏碁:1.5億美元歐洲甩貨真相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6/wNMDAwMDI0MjcwNA.html

6月1日,舉世矚目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剛拉開序幕,主角之一的台灣最大PC廠商宏碁卻忙著處理危機。

該 公司近日在歐洲進行內部稽核時發現,意大利和西班牙當地的經銷商存在過高的渠道庫存,並因此產生巨大的經營風險。6月1日,宏碁公司做出決定,將泛歐地區 (歐洲、中東與非洲)發現的過高渠道庫存與潛在的應收賬款問題一次處理,額外提供泛歐區渠道1.5億美元的銷貨折讓(即以折扣價格銷售庫存貨物)。

「為了保護經銷商的利益,這次營運損失的1.5億美元將由宏碁董事會承擔。」宏碁在6月3日發給本報的聲明中如此表述。該公司第一季度淨利潤為11.87億新台幣,而本次歐洲清倉的1.5億美元損失約合43億新台幣。

此外,為擺脫財務困境,宏碁不得不宣佈歐洲地區裁員300人,並決定將2010年度的董監酬勞減少50%,並建議股東常會將員工紅利新台幣15億元降低到9億元,減少幅度為40%。

長痛不如短痛

按照1.5億美元的規模來計算,本次宏碁在歐洲區將打折甩賣的電腦可能高達300萬台

在宏碁前任CEO蘭奇下台後,宏碁的新經營團隊前往歐洲進行內部稽核,沒想到,這次歐洲之旅卻讓他們發現,歐洲地區的庫存問題遠遠超過他們想像。

西班牙的庫存高達90天,這些賣不掉的電腦堆在經銷商的倉庫裡,給宏碁帶來了不小的潛在風險。

「這些庫存品種可能是上一個世代CPU的筆記本電腦。」台灣拓墣產業研究所的研究員李易聰分析,由於歐洲並沒有從債務危機中走出來,整個經濟的大環境依舊糟糕,導致消費者的購買力下降,但宏碁和經銷商可能錯誤預估市場形勢將會良好,故在這一市場累積了大批庫存。

此外,平板電腦風潮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整個PC市場的不景氣,尤其是佔據宏碁總出貨量四分之一的上網本,所受衝擊最為明顯。

「在此情況下,Acer宏碁董事會艱難而果斷地作出決定,一次性消除潛在風險,讓業務盡快重返正軌。Acer宏碁公司在其他歐洲國家如俄羅斯、德國等的運營狀況良好,沒有發現問題。」宏碁給本報的聲明中解釋道。

按照1.5億美元的規模來計算,本次宏碁在歐洲區將打折甩賣的電腦可能高達300萬台——這讓市場頓時感到十分緊張。

「這 種拋貨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一家外資PC大廠的相關人士向記者分析,這種方式雖然解決了庫存的問題,但副作用在於可能導致「財報很難看」,也會潛在損害 掉品牌形象,並有可能導致將來的需求被提前釋放,「例如有人準備買宏碁的平板電腦,但是因為打折提前買了它的上網本,可能以後就會減少購買。」

這一事件也很可能導致宏碁第二季度陷入虧損——根據宏碁一季報,今年宏碁第一季度淨利潤為11.87億新台幣,而本次歐洲的損失高達1.5億美元(約合43億新台幣)。

李易聰分析,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出宏碁新領導團隊的決心,即「長痛不如短痛」,迅速處理掉這些棘手的問題,因此目前尚難以預料本次歐洲市場拋貨是福是禍。

「該問題的根源是,這兩個國家的經銷商行為沒有貫徹宏碁一貫強調的,注重和渠道共同健康成長的新經銷模式,過分注重出貨而忽略了順暢的實際銷售和合理的庫存而導致的。」宏碁在給本報的聲明中解釋道。

宏碁全球副總裁暨中國區總裁艾仁思在這份聲明中宣稱:「目前,這一事件對中國區的經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對經銷商太好」

宏碁在中國鋪天蓋地地投放廣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想給經銷商以信心

「宏碁過去對經銷商太好了。」 台灣拓墣產業研究所的研究員李易聰說,這不僅表現在宏碁給經銷商高出其它廠商不菲的佣金,在某種程度上,宏碁對經銷商可謂言聽計從。

和其它PC廠商不同,宏碁經常會按照經銷商的要求配合開發一些特定規格的PC產品,作為回報,經銷商們也很樂意幫助宏碁分擔庫存的壓力。

宏碁的PC一離開港口,就認列入宏碁的銷售收入,而其它廠商如華碩,則是等到這些PC產品真正賣出去,才會被認列為銷售收入,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宏碁判斷市場的信息滯後。

過去宏碁在蘭奇的領導下,大量往經銷商塞貨,並希望借此沖高營業收入和市場佔有率,在某種程度上造成經銷商的不滿和反彈。

「去年以來,宏碁在中國市場鋪天蓋地地投放廣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想給經銷商以信心。」一家外資PC大廠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宏碁前一陣密集投放了一批以飛行員代言的「我信、我選Acer電腦」的主題廣告,給其它廠商帶來很大的壓力。

這位負責人認為,PC行業早已經進入微利時代,投放如此密集的電視廣告,成本十分高昂,並不是行業正常水平所能支撐的,宏碁此舉是希望在短期內借此沖高銷售額。

這些努力也確實收到一些效果。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宏碁在中國大陸的筆記本電腦銷量增長了一倍以上,營收增長逾70%,並預計第二季度會再創新高。

但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下,這種策略很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如今大家的PC產品差別都不大,宏碁的電腦在返修率和品質上,也並無明顯的優勢。」上述外資PC大廠的相關負責人指出。

在iPad掀起平板電腦旋風後,佔宏碁總銷量達到四分之一的上網本市場開始明顯受到衝擊。在歐洲市場,上網本的銷售開始明顯下滑,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宏碁的高庫存,終於使得此前累積的運營風險開始釋放。本次歐洲市場發生的庫存問題,再次放大了這種模式的問題。

拓墣產業研究所在研究報告中指出,與經銷商保持良好互動仍是宏碁重要、且應持續經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宏碁也應避免在規格與價格等方面全盤接受渠道商要求,進而造成產品單價及定位混淆的不利後果。

研發投入不足

近5年來宏碁的研發費用佔總營收比重一直徘徊在0.1%~0.2%的低水平位置,明顯低於1.3%~2.7%的行業平均水平

一位剛從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現場回來的台灣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他們發現宏碁本次展出的產品和一月份CES展會上的展品,居然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是反觀華碩,不久前推出的變形金剛平板電腦反響良好,本次Computex上推出的Padfone概念產品又讓人耳目一新——也就是說,這五六個月來其它廠商在研發上大力推進,但是宏碁卻顯得慢人一拍。

問診宏碁:1.5億美元歐洲甩貨真相

這背後其實影藏著深層次的原因。

1992年,宏碁的創始人施振榮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他認為曲線兩端是高附加價值的路線,中間組裝與製造則是相對附加價值較低的經營模式。

基於這一理論,以代工起家的宏碁曾經努力地向微笑曲線的一端移動,打造自主品牌,搞好和下游銷售商的關係,這在某種程度上獲得成功,2009年,宏碁成功超越戴爾,變成僅次於惠普的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廠商,一時風光無限。

然而拓墣產業研究所的研究卻發現,宏碁式的單純向微笑曲線一端移動的策略,似乎遇到了瓶頸。

按照拓墣整理的數據,近5年來宏碁的研發費用佔總營收比重一直徘徊在0.1%~0.2%的低水平位置,明顯低於1.3%~2.7%的行業平均水平,比起蘋果的3%更相去甚遠——這意味著宏碁對微笑曲線另一端的研發環節,投入顯得不足。

當年的「泛宏碁集團」一分為三時(宏碁、明基、緯創),大部分研發業務分給了主打代工的緯創,而新的宏碁更加側重品牌和營銷,而產品則由仁寶、廣達這樣ODM代工廠商協助開發,其弊端是,宏碁對產品的掌控減弱了。

李易聰說,宏碁推出的平板電腦,除了商標是宏碁的,看上去和其它廠商的產品無甚差別——因為宏碁依賴代工廠商為它開發平板電腦,所以產品的差異化程度很小。

在某種程度上,微軟和英特爾把持多年的Wintel聯盟,也削弱了PC廠商的研發能力。「英特爾和微軟拿走了利潤大頭,PC廠商就像在給他們搬箱子。」上述外資PC大廠的相關負責人指出。

在微軟和英特爾主導的Wintel聯盟裡,技術難度最高的軟硬件設計部分都由微軟、英特爾兩大巨頭包辦,宏碁這樣的PC廠商只需在標準規格下設計技術難度並不高的PC產品即可,久而久之,企業研發能力弱化。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後,這種差距迅速體現出來。ARM芯片加上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統遠遠不如Wintel體系一樣完備,其中留有許多設計空隙,需要PC廠商自己的研發力量去設計完成——台灣廠商過去只重視硬件的設計,在軟硬件結合上的弱點開始被放大。

「台灣缺少軟硬件整合人才……」宏碁離職的CEO蘭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刺痛了台灣的科技業,也點出了宏碁所面臨的尷尬。

這種差距很快在平板電腦時代的競爭中體現出來,當蘋果、三星這樣的廠商依靠自己強大的研發投入,開發出和宏碁價格相差不遠,但是產品設計卻更吸引人的產品時,許多消費者便轉而投向其它廠商。

宏碁前任CEO蘭奇執政時期,宏碁對利潤、營收一直精打細算,成本控制非常嚴格,在各家PC產品相差不大的時代曾經卓有成效。然而從企業利潤上來看,宏碁這種「薄利多銷」的策略,使得自身利潤越來越低。

2010年,作為品牌廠商的宏碁淨利潤只有2.3%,甚至比不上做代工的富士康(3%),而與蘋果高達28.19%的淨利率相比更是難以望其項背。

在果斷完成換帥之後,宏碁也開始有一些新的跡象。業內人士指出,這家世界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廠商仍然有機會。

「憑藉排名前三的PC出貨量,目前宏碁集團在全球仍具一定程度影響力。」 李易聰指出,在其競爭者紛紛與媒體、電影、音樂業者展開合作時,宏碁也應迅速選定策略合作對象,以充實其智能型手持裝置的內容。

在本次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宏碁聯合谷歌推出了11.6吋的Chromebook全新筆記本,以及搭載MeeGo操作系統的10吋平板電腦,目前還很難判斷這些新產品是否能獲得市場的認可,不過多少也顯示出宏碁希望做出一些改變。

目前,宏碁正在大舉招聘研發人才,尤其是軟件人才,以希望補齊自己在研發上的短板。這家世界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廠商的轉型,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個行業的版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1

問診那些年消失的公司:毀於細節的三大病癥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4/145445.html

i黑馬:朗訊、北電、阿爾卡特、摩托羅拉、諾基亞,這些曾經的巨頭企業逐漸都消失了。當一家企業掛掉,大多數專家分析案情後,將其死之由頭歸結為戰略失誤,但事實上細節對於一家公司,尤其是一家高科技公司而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首先引用多年朋友江勇的一條朋友圈感慨——“可是你偏又這樣,在我不知不覺中悄悄的消失,從我的世界里沒有音訊,剩下的只是回憶”——朗訊、北電、阿爾卡特、摩托羅拉、諾基亞,這些都是我做記者時經常聯系的巨頭企業。現在,都沒了。
十年變革,消失的何止這些巨頭,更有多少處於發展快車道上的中期企業,也被淘汰。今兒鬥膽暢言,說說如何正確地作(zuo第一聲)死一家公司,尤其是一家高科技公司。
 
每當有不錯的企業掛掉,總有大量的專家出來分析案情,總結起來大抵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戰略失誤。
 
其實,能拿到A輪B輪乃至上市的企業,人家最不缺的就是正確的戰略。創始人的能力自不多說,光是各種VC股東,就擁有最前沿的信息和良好的戰略判斷。
 
因為我只是一個老兵不是專家,因此我不信戰略致死。我認為,他們都是自己作死的,真是no zuo no die啊。
 
病癥一:純純的精英化團隊
 
看到這里一定有人大笑,先打住。
 
幾乎所有高科技創業公司,在拿到幾千萬熱錢的時候,瞬間就燃了。開始擴大團隊(這很對),並開始大規模的升級團隊(你就可勁兒的作吧)。
 
核心管理團隊成員必須多年工作經驗來自大公司(贊)
 
中層員工必須有大公司背景(開始作)
 
基層員工必須高學歷(使勁作)
 
前臺也必須女神範兒門面級(作死了)
 
其實對於好多崗位,人才能力過剩才是慢性毒藥,會帶來成本的大量增加。根據本人創業經歷,純精英化團隊的人力成本將超支50%左右,100人的企業,每月多產生成本幾十萬,這都是續命錢。(對比案例,請思考沃爾瑪、麥當勞的員工體系)
 
病癥二:相互攀比的高福利
 
先來摘抄幾條招聘信息:
公司位於CBD
公司辦公環境像花園,我們提倡咖啡廳式辦公
人均辦公面積超過8平米
我們有足夠的空間讓員工肆意打造個性化辦公區域
等等。
 
發現了嗎?幾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往往有錢之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標榜自己的高福利,期望能吸引高級人才。但是,初心呢?本質呢?吸引人才的不是一份有前途的事業嗎?
 
也許這個觀點有點偏激,但是萬事怕較真。
 
北京為例,五環外地鐵邊辦公樓,5元每平每天,三環內一般10元往上,百人公司,每年房租相差百萬。
 
地段不變,人均4平的緊湊型辦公,和人均8平的咖啡廳式辦公,每年房租相差百萬。
白墻通桌和個性化定制,成本相差百萬。
 
那麽多個百萬,就在自我感覺良好中消耗,除了所謂逼格高以外,還能帶來多少企業效應?此外,相互攀比的報銷額度;變著花樣的下午茶點;越跑越遠的團隊outing;酒店、溫泉里開的管理會議……不必要的高福利導致管理成本大幅增加,緊要時刻你不死誰死?
 
病癥三:創始團隊養老心態
 
最了解公司的,對公司最負責的,一定是創始團隊。但是高科技公司的創始團隊,最擅長的往往是提前進入養老。
 
拿到投資,或者敲鐘上市後,必定有創始團隊成員開始遊學、旅遊,寄情山水以求補回當初苦逼創業造成的青春缺失。但是有人會說,可以請高級管理人員回來主持工作啊。非也,職業經理人能力沒得說,心態有大問題。
 
創業過的朋友都有感觸,每天睜眼,永遠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我今兒欠了多少錢(工資、房租等等),我要如何工作才能補回來,哪有時間享受和放松。這樣的心態,職業經理人有?
 
【結論來了】
 
三個病癥,好比人之三高,平時沒啥感覺,一個誘因就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科技行業變化快速,為了應對變化,要有錢有人有心態。但是為了維持虛高的成本,多少企業選擇了守舊?
 
每次金融業震蕩,所有企業都在喊屯糧過冬。但是多少高科技企業因為一時爽快而造成賬面資金快速消耗,而無法應對?
 
細節才是魔鬼。透支資源的企業,本就如中空朽木,必倒在一陣不大的山風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65

尋醫問診的鍍金時代

2014-10-13  NCW  
 

 

春雨與丁香園不斷打破互聯網醫療融資記錄,政策紅線卻硬硬地還在◎ 財新記者 李妍 文liyan.blog.caixin.com 雙方都說,這是一個無比屌絲和樸素的投資故事。

2011年,張銳離開網易副總編的位置,趕上移動互聯網的首波創業風潮。老相識藍馳創投投資總監姜志熹經朋友介紹,去和張銳聊聊。

張銳一個人坐在辦公桌後面,公司沒有前台,全部團隊人員不到十個人,甚至沒有產品。但姜志熹說自己見到了一個“富有激情和鬥志”的人,第一次談話就敲定了投資決定。姜志熹對財新記者回憶說: “其實就是聽他空口白話,誰都不知道他能做出個什麼,但我看好他的方向和團隊,醫療資源是社會剛需,是政策變革機會,也是未來商業藍海。 ”雙方團隊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會面,商議具體投資事宜。姜志熹回憶說,一般投資會用打分表格,衡量團隊價值、競爭力、壁壘等。 “但我們不用,定性分析就夠了。 ” 姜志熹說,也沒法打分。

“當時中國 APP 還是蠻荒之地,iPhone 都還不普及,沒有產品,沒有行業,白紙一張。 ”兩次會面確定了產品定位,一款專業手機醫生問答軟件,春雨掌上醫生(下稱春雨) ,口號是“輕問診” ,“身體不適問春雨” 。

在姜志熹家對面的川菜館里,二人點了夫妻肺片。 “聊了人生觀、價值觀,達成一致,簽約。 ” 姜志熹說。這是春雨 A 輪融資,300萬美元。2011年11月,春雨正式上線,張銳同時宣佈,啓動 800 萬美元的 B 輪融資計劃。

2013年,春雨完成 B 輪融資,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注資,藍馳創投跟投。2014年8月,春雨完成 C 輪融資5000萬美元,創下國內移動健康領域最大單筆融資記錄,投資由中金公司、盾安集團旗下的如山創投和淡馬錫旗下的Pavilion 共同完成,藍馳創投繼 A、B輪後繼續跟投數百萬美元。

僅用三年,張銳就完成春雨的資本積累,並明確提出計劃在2017年啓動上市,這是業內首個明確提出上市計劃的互聯網醫療概念企業。 “春雨成長、融資的速度和規模都超乎意料,包括上市計劃。 ” 姜志熹坦言,他的投資已獲得二三十倍的回報。

春雨被寄予更大厚望。C輪融資後,藍馳創投合伙人陳維廣曾表示,極其看好移動健康潮流和中國市場,斷定在移動健康領域會孕育出市值超越百億美元的巨型公司。

與資本市場的熱情相矛盾,春雨成立至今,並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甚至沒有大額盈利。 “春雨還在燒錢的階段,商業模式在探索,盈利比較小,可以忽略不計” ,春雨創始人兼CEO 張銳對財 新記者表示, “醫生資源就是春雨的一切,是估值標準,也是商業變現的基礎,有了醫生,一切皆有可能。 ”春雨的故事代表了尋醫問診類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普遍現狀。一個月後,春雨的記錄被醫療行業網站丁香園打破,騰訊投資7000萬美元獲得丁香園折現和全面攤薄後的少數股權。丁香園 CTO 馮大輝也對財新記者表示,醫療是外界都難以看懂的行業,沒有估值標準,醫生資源就是全部。丁香園雖有一定盈利,但與春雨類似,亦缺乏成熟商業模式。

估值標準 : 醫生資源

醫生資源是互聯網醫療公司獲得融資的最大籌碼,也是未來商業變現的最大資本,春雨計劃中的“空中醫院” ,丁香園打算做的“醫生自由執業平台” ,以及互聯網大佬阿里巴巴正在籌備中的“未來醫院” ,都號稱是為了最大化利用醫生資源,加強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互動可能。

春雨是一款“自查+ 問診”的健康診療類手機客戶端。據介紹,春雨目前已經開設了婦科、兒科、內科、營養科等20多個專業科室,由二甲、三甲醫院醫生接受用戶免費與收費兩種模式的咨詢。

為吸引醫生入駐,春雨設置了問答“懸賞” ,通過回答問題,月收入過萬元的醫生已經不勝枚舉。春雨還開設醫生公衆賬號,醫生可以定期發佈健康科普知識或發起健康話題,與用戶互動,培養個人品牌,營造粉絲。據張銳介紹,目前春雨已經有2300萬激活用戶,3萬名簽約醫生,日活躍用戶量已接近60萬,每天有3萬個健康問題在春雨上得到解答。

春雨醫生資源的質量及粘性一直遭到質疑。 “春雨上的醫生多是偏遠地區的小醫生,大城市三甲醫院大醫生有幾個有空回答問題賺錢?”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春雨“懸賞”的方式反而降低了醫生質量和粘性。

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曾公開表示,醫療有其自身的行業特點,需要為醫生和患者提供專業、深入的醫療服務。 “我不接受通過手機屏幕只用幾句話就完成診療的輕問診模式。 ”他說。

創建于2000年的丁香園,自稱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面向醫生、醫療機構、醫藥界從業人士的專業性社交平台,目前擁有超過400萬專業會員,用戶中約有200萬執業醫師,已經覆蓋到全國260萬執業醫師的80%。丁香園旗下有10餘款醫療 APP,面向專業人士及普通人群。

創立較早,並且每年定期舉辦學術會議,以媒體身份面對醫院和醫生做宣傳,同時擁有兩本SCI 學術雜誌,與藥企合作做產品調研、生物實驗等,並幫助醫生求職,丁香園成為醫生群體廣泛使用的網站。為增加用戶粘性,激發互動活躍度,丁香園通過虛擬貨幣“丁當”構建封閉電子商城,鼓勵用戶通過發帖、回帖和參加活動等。

上述業內人士評價說,丁香園已有較為成熟的盈利渠道,但在開發普通用戶方面仍是生手。 “騰訊與丁香園的結合是醫生資源與大衆資源的強強聯合,我們會與騰訊微信和手 Q 的資源做對接,發展空間巨大。 ”馮大輝說。

尋醫問診類互聯網醫療領域被稱作“三足鼎立” 。創建于2006年的好大夫在線(下稱好大夫)定位於醫生個人工作站、疾病管理好幫手。據介紹,通過網站,用戶可以查詢到全國3260家醫院33 萬醫生的專業擅長、出停診、職稱等重要信息,好大夫開通了近7萬名醫生的咨詢服務,並開發醫生對於患者的疾病管理功能。好大夫副總裁何波對財新記者介紹,在開通咨詢的近7萬名醫生中,三甲醫院副高以上職稱占78%。

發展至今,尋醫問診類互聯網醫療領域對於醫生資源的應用已愈加充分和多樣化,但所有網站與醫生的合作都仍停留在“業餘時間”範圍內。 “醫院是很強勢的,任何企業都是弱勢的。我們不是顛覆醫院,而是依附于醫院,這是最令人沮喪的。 ”張銳坦言,醫療資源市場化、醫生多點執業等政策難以推動,互聯網醫療只能挖公立醫院的邊角料。

政策禁區

即使大多數醫院和醫生都願意與互聯網醫療企業合作,但“沒有人願意公開。 ”張銳透露說,受制于公立醫院行政管制和醫生身份不放開的約束, “大家都覺得這是灰色收入,也存在公權與私權的爭議,不夠光明正大。 ”在中國,醫生如果不在其註冊醫院行醫,則可能遭到“非法行醫”的處罰。

即使從2009年起,原衛生部已經在部分地區進行醫師多點執業的嘗試,但是由於身份約束沒有真正放開,至今效果仍不理想,無法實現歐美國家所通行的醫師資源市場化配置和流轉。

隨著垂直業務的深入,越來越多互聯網醫療企業開始進入醫院服務環節。

春雨搭建了“空中醫院” ,通過線上預約公立醫院醫生,線下加號就醫。好大夫也推出“轉診預約”服務,用戶提交申請轉診的資料,由醫生審批確認,醫生可根據自己當天門診的情況安排加號,用戶拿著醫生開具的加號條,到醫院掛號。

加號的做法引發爭議。 “有的醫院是嚴禁醫生私自加號的,大多數醫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醫生賺點錢。 ”一位與互聯網醫療企業合作的北京醫生說, “從根本而言,這是醫生利用私權擠佔了公共資源,如果有加號的時間和能力,為什麼不多掛幾個號?醫院也有顧慮,所以都是私下進行。 ”何波解釋說,好大夫在線不辦理網上掛號的業務, “轉診預約”與醫院、醫生的關係是基於患者利益最大化基礎上的伙伴關係。 “我們為醫院、醫生按病情分診患者、預約患者、疏導患者。

基於病情優先制的原則,讓最需要的患者有機會找到最對症的醫生,提高患者的專業診療效率,間接幫助醫院和醫生提高診療效率,促進醫患交流。 ”春雨曾將遠程醫療作為未來發展方向。 “比如皮膚、五官科等,可以通過遠程診斷來完成,配合電子醫囑和電子處方。 ”張銳說。

從公立醫院辭職,以曲線路徑踐行自由執業的上海沃德醫療中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張強對財新記者表示,一些簡單疾病如皮膚病的診療可以遠程實現。

比如美國規定,外觀非常明顯的皮膚病就可以遠程診斷開處方,關鍵是如何在充分利用遠程醫療優點的同時還能確保安全。

但醫生“私自”遠程醫療被明確列為禁區。2014年8月25日,國家衛計委發佈《關於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的文件。雖然國家衛計委人士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強調,遠程醫療新政策主要針對的是醫院間醫療行為,與互聯網醫療尚無直接關係,但文件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 ,並且“醫務人員向本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應當經其執業註冊的醫療機構同意,並使用醫療機構統一的信息平台。 ”何波表示,醫療服務行業亟待突破政策禁錮、資源壟斷等現實環境也是存在的。同時,這個領域沒有先驅,客觀上整體都缺乏經驗。 “我們希望與政府、與醫院管理者形成對話機制,共同探討、探索適合中國醫療特點,符合互聯網發展趨勢,能真正為患者、為用戶解決難題的醫療互聯網業態。 ”

資本泡沫

春雨副總裁畢磊對財新記者說,春雨啓動 C 輪融資計劃時, “我一天跟20多個基金經理談,到深圳,見了100多個基金經理” ,融資不是難題。

近 年 來, 資 本 市 場 普 遍 降 溫,TMT(科技、媒體和通信)領域卻保持一枝獨秀。 “移動端是熱點中的熱點” ,姜志熹介紹說,TMT 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經濟大環境,達到年復合30% 以上的瘋狂增長態勢。 “它刺激更多的錢進 來,原來有100個團隊拿到融資,現在有500個團隊拿到融資,創業意願和融資環境達到高潮,估值也火爆。 ”姜志熹認為,中國巨大的財富機會都伴隨變革,比如房地產、煤炭等行業。

“醫療需求是剛需,公立醫院服務效率低,民營醫院要麼貴要麼亂,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剛剛開始。 ”“39健康網的例子對二級市場產生很大影響。 ”張銳說。2014年6月27日,上市公司朗瑪信息以6.5億元全資收購39健康網,這標誌著國內首家健康垂直網站進入資本市場,39健康網借道上市獲得熱烈追捧,連續幾個漲停板後,朗瑪信息股價翻倍。

醫療熱潮引發資本市場熱切關注。

“二級市場多是研究醫藥,沒有醫療板塊,所以來看醫療的人都是醫藥和TMT的研究團隊再結合合作。 ”畢磊表示,醫療行業與醫藥、TMT 都有差異,沒有成熟的估值標準。 “很多投資方沒搞明白也願意投,只要跟醫療和移動沾邊,都受追捧。 ”在估值標準上,姜志熹認為,投資方主要從定位、基礎和屬性上看是否有成功可能,具體衡量標準包括用戶量、活躍度、醫生量、提問數、粘性度等。

“但實際上,網站和 APP 的這些指標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刷出來,水分很大。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說,不少公司公開數 據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資本方普遍認為,互聯網醫療行業已存在泡沫。 “估值確實偏高,因為沒 有成熟商業模式,沒有賺錢,它的價值到底有多大,這是未知數。 ” 姜志熹說。

關注並參與互聯網醫療投資的秉鴻資本合伙人周鋆對財新記者表示, “水分和泡沫肯定有,去年我們做投資的時候還沒有那麼火,媒體的推波助瀾也有很大成分,但對於整個互聯網醫療發展趨勢來講,投資機構一致認可的,美國也有很多成功案例,這是泡沫能吹起來的重要原因。 ”周鋆表示,互聯網醫療投資門檻並不低,很多投資團隊往往看不懂項目,盲目搶項目抬價,只看到市場規模和發展前景,沒有看到政策壁壘和商業風險。

另外,美國與中國在醫療體制上存在根本性差異,成熟案例在中國並不適用。

“政策風險最關鍵,醫院系統很封閉,醫生是不自由的,公司與醫院醫生的結合很難,商業模式也不成熟。 ”

如何盈利

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是互聯網醫療最大的軟肋。 “都在探索,我們創造了很多服務形式,服務形式延伸出合作機會,合作機會創造商業模式。 ”張銳說。

盈利狀況相對好的丁香園已有部分嘗試。丁香園以醫生社區為基礎,與醫藥公司互動,順向建立電子商務體系,隨後為醫藥公司提供後端服務,建立藥物觀察數據庫。互聯網醫療投資人 Dr.2 (化名)認為,丁香園通過為藥企做廣告, 每年銷售收入可能在3000萬元左右,這是丁香園目前利潤的主要源泉。

同時,丁香園建立了生物商城丁香通,吸引生物公司進駐,對接醫生和科研機構的生物實驗,收取廣告和平台費。

丁香園還作為醫學藥學生命科學專業的招聘求職平台,從中收取獵頭費用。

丁香園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連接大衆。 “做醫生的用藥助手,大衆版的家庭醫生,並且還會有類似醫患類的產品,或者醫生工具類的產品出現。 ” Dr.2認 為,這是丁香園聯合騰訊的目的所在。

對於大多數互聯網公司而言,廣告、會員、電商是三大盈利手段。張銳 認為,廣告會成為春雨的收入項,但作為 APP,廣告不會像 PC 一樣成為主要商業來源。 “因為在轉化率和導流計費 方面,APP 都是孤島。做需求生意才是根本,需求分發更精准,可以收取更高額的費用,這是垂直類 APP 優勢。 ”張銳表示,增長用戶是春雨今年和明年很重要的方向。 “我們計劃一年內增長到7000萬到8000萬用戶量,現在只有2000萬,明年,我們可能會有收入項成熟化。 ”目前,春雨通過“空中醫院”轉型為醫患交易交流平台,用戶通過春雨可以直接採購和定制醫生提供的服務。 “就像一個醫生智力的淘寶。 ”張銳介紹說,春雨可提供私人醫生、專家特約提問、線下預約就診、懸賞求助等服務,通過收費來盈利。

2014年6月起,春雨與京東合作,為在京東JD+上購買可穿戴設備的用戶提供服務方案,京東健康雲將可穿戴設備搜集的信息傳至春雨平台,春雨通過可視化圖標傳給醫生,醫生提供健康預警、數據解讀、疾病預警、風險評估等方案。

“我們合作對象還包括易照顧、樂語、翼健康等。 ”張銳認為,通過合作,春雨更有機會打通“數據採集→提交問題→醫生反饋”的鏈條,從而嘗試更豐富的服務模式和收費標準,這也是春雨未來的定位所在。

藥店也是重要利潤點。9月23日,春雨宣佈和好藥師網上藥店合作。春雨醫生 APP 內將直接向用戶提供藥品推薦和購藥服務,好藥師將會借助春雨醫生的平台優勢,通過專業醫生的問答和咨詢為用戶提供購藥指導。 “我們是藥品前端入口,我們也可以提供在線O2O (線上與線下商務結合) 。 ”張銳表示,春雨與藥店合作方式包括40% 以上 QA 會涉及非處方藥,其他涉及用藥建議。

“線下藥店可以做分發,搶單分發機制,快速匹配需求。 ”除此之外,春雨也在嘗試與華大基因、穀歌、蘋果、大衆保險等多方合作。

好大夫則看中海外醫療,協同美國醫療聯盟體系在中國的合作商盛諾一家醫院管理有限公司,挖掘海外醫療商業資源,並協同藥企,做臨床試驗、推廣廣告等。

一切都還在嘗試,前途並不明朗。

在“看病難” “看病貴”的大背景下,尋醫問診類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填補了醫生與病患之間的溝通鴻溝,成為資本市場追捧的未來商業藍海。但在中國醫療體制對醫生資源和醫療信息嚴格管制的政策環境中,遠程醫療的大門已經關閉,能否創造出成熟的商業模式,成為整個行業共同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43

問診融資難 新“融十條”欲打通直接融資渠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17

本文作者為民生宏觀管清友、張媛、朱振鑫、牟雲磊、李奇霖,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11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再次聚焦融資難,提出新的融十條。

降融資成本仍是現階段經濟政策的核心目標之一,除了維持適度寬松的貨幣環境之外,中央正在加快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解決融資難。

目前融資難並非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盡管央行今年采取了諸多定向寬松措施,但三季度貸款利率仍在上行,信托收益率也沒有明顯下行,核心原因兩個:一是經濟持續下行導致銀行風險偏好低迷,三季度貸款利率上浮比例明顯增加。二是融資渠道不夠通暢。表內融資受到額度管理和存貸比限制,直接融資的渠道尚不通暢,導致非標萎縮之後大量的融資需求找不到出口。

從新的融十條來看,主要是從打通融資渠道入手。重點關註三個新亮點:

第一,增加存貸比彈性。我們此前曾提示,存貸比的進一步調整很可能在年內上國務院常務會,目前看基本符合預期。外匯占款低增長和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多元化的新常態之下,存貸比的調整只是時間問題。本次會將同業存款來源計帳細分,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通俗來說,就是余額寶會被納入了)。

影響:若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理論上的最大值是釋放7.4萬億人民幣信貸,但考慮銀行資產端業務相應調整、實體信貸需求疲軟以及央行信貸額度控制,實際可釋放的人民幣信貸或不及預期。此外,若非存款類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存款準備金也將多補繳1.76萬億(按9.8萬億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和18%的存準率計算),至少需下調三次存準率對沖。如果考慮到存準率下調和存貸比放松均會提升貨幣乘數,央行下調存準金率的次數恐不及預期,這會對銀行間資金面有收緊作用,但沖存款意願下降可降低銀行間利率的波動性。

第二,加快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非標轉標之後,大量的融資需求需要直接融資來承接,包括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融資,但中國這兩項融資的比例不到15%,遠低於發達國家以及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70%以上的平均水平。其中股票市場的差距尤為明顯。

影響:1)明確提出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可以讓更多企業獲得上市通行證,尤其是那些現階段無法盈利但卻擁有極高成長性的“潛力股”企業將直接受益,打破企業擴張和技術創新的融資瓶頸。2)此外,這也將有效減少過去審批制之下產生的“尋租成本”,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第三,加快從貿易開放到資本開放。資本開放是雙向的。一方面,支持跨境融資,讓中國企業從發達市場相對發達的金融體系中獲取低成本資金,尤其是便宜的債權資金,美國1年期貸款利率不到3%,日本不到2%,遠低於國內接近7%的水平。另一方面,創新外匯儲備運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中國裝備“走出去”。4萬億外匯儲備已成不可承受之重,要實現保值增值必須摒棄過去集中管理、大量配置美債的思路,應該更多的藏匯於民,過去大規模向中投註資的方式雖可化解國內資金困局,同時提高外儲收益,但在當前環境下可能造成人民幣貶值壓力,未來通過註資多邊金融機構或其他方式向私人部門提供外匯融資不失為次優選擇,近期註資絲路基金、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都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影響:1)跨境融資將在審批等環節更加便利,擁有海外融資經驗的企業將更容易獲得低成本海外資金,相對受益。2)外匯儲備更多的用於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尤其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產能輸出,相關的交通、運輸、通信、裝備制造等企業將相對受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44

輕問診走向死胡同,“熟人醫患”暗坑密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8/155904.shtml

輕問診走向死胡同,“熟人醫患”暗坑密布
徐嘉子 徐嘉子

輕問診走向死胡同,“熟人醫患”暗坑密布

如果只是看數字,那肯定會被平臺型公司滅掉,因為他們體量大,融到的錢多,並且都會野蠻快速的搶奪市場。

創業兩年多,很高興看到整個移動醫療行業迅速發展和遍地開花,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熟人醫患”模式背後的思考。希望對同行和投資人有幫助。

記得2013年8月我們創立“青蘋果健康”的時候,當時醫患溝通類型的公司全中國只有兩家,好大夫和春雨醫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做診前的醫患溝通,好大夫那時已經做了5年多,春雨醫生還剛開始做。但是他們都不能解決一個問題 —— 互聯網上的信任問題。當用戶進入互聯網,找到了一個叫xx醫生的互聯網用戶,總是會疑惑對面回複他的到底是不是真的醫生。醫療行業,信任是最重要的。而信任是需要品牌沈澱的,不是說有就有的。

輕問診將走向死胡同

對於“輕問診”這個概念,我一開始我就不看好這個方向,原因很簡單,它的替代品太多了,不會有付費轉化。用戶不會覺得提供的信息有價值而為之付費。一旦要收費,用戶就會回到百度,回到各種論壇和群里去到處打聽。說白了,輕問診沒有真正的商業價值,最終會走到一個死胡同。而且從宏觀層面看,是一個倒退,本來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獲得的信息,現在需要浪費人工的時間來回答很基本的問題。所以輕問診這個模式對於整個社會並沒有創造價值。

經過這些思考,我們當時果斷放棄了“診前溝通”這個方向,選擇從診後溝通切入,這樣又可以差異化,模式又比較靠譜能落地。當時我們覺得我們在做一個醫生的“隨訪工具”,然而經過上百次的陌生拜訪,我們意識到超過50%的醫生會誤解“隨訪”這個概念。在臨床,隨訪意味著需要收集病人病例資料,並且對病例資料做出識別和分析,最後可能會成為醫生寫科研論文的素材。但是,這並不是我們想做的。

於是,我們就開始思考,我們到底在做一件什麽事情?因為青蘋果健康平臺上的病人都是醫生看過的門診病人,或者是手術病人,所以相對於網上的完全陌生的用戶來說,青蘋果上的醫生和病人是熟人,於是我們想到了一個詞——“熟人醫患”模式。我們用這個模式成功融到了A輪,也用這個模式迅速從100個醫生用戶擴展改到了幾萬個醫生用戶。後面我們很高興“熟人醫患”模式被行業廣泛接受並且複制,變成了一個行業的標準。

但是,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大部分的人其實都不知道這個模式背後的邏輯,只是效仿了“熟人醫患”這個概念,因為這個模式能融到錢。(中國的創業環境就是這樣,矽谷創業首先要差異化,中國創業第一句問這個模式美國有沒有,中國還有誰在做並獲得了融資,大家更加喜歡去效仿被證明過的模式)。

誰需要“熟人醫患”App?

在“熟人醫患”模式中,最重要的是醫生和他看過的病人。只有醫生不行,那就不是熟人醫患,是醫生社區或者媒體;只有病人也不行,那就跟百度和各種論壇很像。

不過我們很驚訝的發現,在做“熟人醫患”的同行和部分投資人,只關註醫生數量,這絕對是一個很深很深的坑!“熟人醫患”模式能運作起來的根本是醫生上來,把自己的病人也放上來,然後運用這個平臺完成一系列的服務。所以這個模式需要很多病人的醫生。

哪些醫生有很多病人?肯定是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的醫生。全中國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所有的三甲醫院醫生加起來,也就是30萬左右。其他醫院醫生的病人沒有那麽多,他們根本就不需要“熟人醫患”app!這30萬中,還需要去掉一部分醫生,有部分年紀大的醫生不會用手機APP,  有部分醫生比較滿足於現狀(比較懶),有部分醫生想用但是院長主任不允許,所以最後剩下的可能也就是10萬醫生會在移動醫療平臺上為病人提供服務。好大夫做了10年了,也就是幾萬的活躍醫生。

另外,“熟人醫患”並不是一個社交網絡,有1萬醫生和5萬醫生是沒有太大的區別的,每個醫生都是一個獨立的服務提供者,跟他自己的病人互動。比如河南的醫生並不會因為山東的醫生都在用,而去用某個移動醫療app, 熟人醫患這個模式並不具備“網絡效應”,反而跟很多OTO模式(從線上到線下)如外賣比較相似,一個個城市布點,但是布點前商業模式一定是清晰的。或者跟開酒店連鎖相似,一定是在第一個地點已經盈利了,才會去考慮大規模擴張。

但似乎大家並沒有看明白或者有意忽略了這個簡單的道理。在過去1-2年中, 出現了很多同行無腦拼命獲取大量的醫生,為了充大醫生用戶的數據,還會把護士,醫學生,實習生和任何在醫院工作的人都拉上來,都叫“醫生用戶”,偷換概念。三四線城市的醫護人員收入少,就通過下載給補貼或者禮品的方式來獲取用戶。有些公司還每天公布他們的醫生數量,似乎覺得這非常值得自豪,在我看來是非常幼稚的表現。仔細想想,大部分的小醫生和護士用戶其實並不需要“熟人醫患”,出現了大規模卸載,用戶留存慘不忍睹的現象。於是,他們忙著解決如何讓用戶留下來的問題,反而忽視了用戶的真正需求。後面就出現了各種抽獎,八卦,娛樂新聞等等。看上去非常熱鬧,其實已經越走越偏了。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坑是用戶,很多公司會偷換概念,混淆“病人”和“用戶”。 病人是生病的人,他們的價值和普通的用戶是完全不一樣的,可能是幾千上萬倍的差別。獲取一個普通用戶的成本相對比較低,獲取一個真正的病人的成本是很高的,因為他們散落在人群中,識別度是很低的,需要通過有效的模式去獲取。一個普通用戶很有可能是互聯網上打遊戲的人,這些人可以成為用戶,但是並不太會產生後續的使用和付費。互聯網有各種手段可以完成野蠻粗暴的用戶獲取,但是移動社交時代這種方式已經失效,也因為線上獲取用戶成本越來越高,並不可持續。所以投資人在看公司的時候,需要問清楚用戶是什麽渠道來的。

我有很多投資圈的朋友,很多是校友或者同學,他們好幾個人跑過來問我對於單病種的移動醫療公司(專做糖尿病,高血壓,腫瘤等等)的看法。包括我們之前聊得投資人也問我,為何青蘋果不從一個單病種切入。其實我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要做單病種,那麽整個公司的運營模式和需要的人都完全不一樣。如果一個單病種的移動醫療平臺,用跟我們一模一樣的地推方式去獲取醫生,每天看醫生數量,看病人數量,看日活,那麽這個公司很快會消亡,因為這些數字對於單病種的公司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夠解決什麽問題。

如果只是看數字,那肯定會被平臺型公司滅掉,因為他們體量大,融到的錢多,並且都會野蠻快速的搶奪市場。單病種的公司對於這些是沒有很強的抵抗力的。單病種和全平臺的公司的目標和願景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一個選擇,沒有好壞,都可能很有價值,單病種的平臺需要思考自己的真正價值在哪里。

作者:徐嘉子,青蘋果健康創始人兼CEO,青蘋果健康成立於2013年8月份,總部在上海。2013年獲得王剛天使投資,2014年獲得金沙江領投的A輪,,2016年年初完成了B輪融資。

青蘋果健康 輕問診 熟人醫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680

滴滴發布智能出行就醫報告:問診就醫何時去,去哪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181.html

每年三月份和十二月份去往醫院的人數最多;每周的星期一去往醫院的人數最多,一天中就醫出行的高峰在早7點,7-10點去往醫院的出行量占全天的33%。

這是滴滴出行今日發布的《智能出行大數據+就醫報告》統計的結果。滴滴平臺每天有超過100萬人次的出行與就醫有關。其中,就醫出行量最大的三個城市為北京、成都和廣州,而就醫出行人數最多的分別是成都華西醫院、武漢同濟醫院和北京解放軍總醫院。

《報告》基於滴滴出行平臺覆蓋的全國超過400個城市、3億用戶以及每日1300萬訂單的大數據基礎,解讀了包括醫院選擇、時間規律、城市間差異等就醫出行特點。

就醫出行量京、蓉、穗位列前三

滴滴出行大數據顯示,每天超過100萬人次的就醫出行中,53.3%集中在廣東、浙江、北京、江蘇和四川等省市,出行量最多的十大城市分別為北京、成都、廣州、上海、武漢等,就醫人數最多的醫院也恰恰出自其中——成都華西醫院遙遙領先,武漢同濟醫院和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緊隨其次,而成都與北京分別有三所醫院入榜。

就醫人數TOP100醫院主要分布在一線或省會城市,其中超過半數在北京、深圳、成都、長沙和廣州,與國家衛計委所述——全國8804所二級及以上醫院48.9%分布在華東、華北和華南地區相契合。TOP100醫院中有88所是三甲醫院,其中北京占據12所,成都11所、長沙9所、深圳8所,實力強、規模大,吸引了更多患者前去就醫。

就醫出行人數最多的兒科/婦產科醫院前三名分別為北京兒童醫院、深圳市兒童醫院、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就醫出行人數最多的中醫醫院前三名分別為廣東省中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浙江省中醫院。

北京、長沙、廣州吸引大量異地患者

頂尖醫療機構相對聚集導致了大量異地求醫情形,滴滴出行大數據顯示,吸引外地求醫患者數量最多的是醫療資源較為豐富的一線或省會城市,比如北京、長沙和廣州等,其周邊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中小城市往往也是異地就醫占比最高的城市,如廊坊、益陽、梅州等。

優越的醫療條件使得北京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就醫患者,但鄰近省份仍是主要來源,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外地患者來自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與北京不同,成都的異地就醫基本來自四川本省以及周邊的重慶、貴州和西藏。長沙的外地患者同樣主要源自本省,同時也有部分來自鄰近的湖北、江西和廣東。

外地求醫患者比例最高的TOP10醫院,位於長沙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居於榜首,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位於北京的協和醫院緊隨其後。值得註意的是,廣州有三所醫院入榜,顯示了其在珠三角地區的核心地位。

家長最積極兒科醫院排隊早

從就醫出行時間上來看,每年三月份和十二月份去往醫院的人數最多;而每周的星期一去往醫院的人數最多,比其它四個工作日平均高出20%;從一天24小時內看,就醫出行的高峰在早7點,7-10點去往醫院的出行量占全天的33%。

從滴滴大數據來看,兒科醫院相對掛號難,每天7-8點前往排隊就診的人數占比要顯著高於其它類醫院。排隊最早的兒科(婦產)醫院是深圳寶安婦幼保健院,早8點前往就醫的占比高達48.7%,其後分別為北京婦產醫院和北京兒童醫院。

未來或推定制化就醫類出行產品

據記者了解,創辦近四年的滴滴積累了大量的交通出行數據,搭建起自己的深度學習平臺。通過這個學習平臺,滴滴打造了一個出行數據精準匹配的智能系統,這個系統包括隨區域、時間變動的定價、訂單的高效匹配、根據供需預測之後的司機運力調度等等。

目前,滴滴平臺上每天的計算次數以10億計,高峰時段,每一分鐘的匹配就高達200萬次;每天平臺都要計算所有司機和訂單的加乘;每天平臺上新增數據50TB以上,這相當於5萬部電影,超過90億次路徑規劃次數。

滴滴發現,就醫是人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出行場景,就醫過程中,傳統出行方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痛點,而智能出行的出現,幫助人們極大緩解了就醫出行的痛苦。與路邊揚招和乘坐公共交通相比,智能出行可以提供“門到門”的出行服務,同時在乘坐過程中司機也會給予患者更多的照顧,極大提高了就醫的便捷性和舒適性,以出行為切入點,緩解了就醫難的問題。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就醫人群選擇智能出行,滴滴出行平臺的出行訂單中,就醫訂單占比在持續上漲。

目前,滴滴已構建了一個世界領先的智能交通雲,不僅服務於滴滴平臺,未來還能通過與公共部門合作,對整個城市的公共交通產生價值。滴滴預計,隨著智能出行平臺的調度能力和服務質量逐步提升,會為就醫的用戶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也期待有針對就醫場景的定制化出行服務類產品出現。

附:與醫院相關的出行之最

次數最多:青島一名80後,2015年5月-2016年4月期間,累計打車去往醫院151次

距離最遠:202公里,從上海複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到杭州下城區

最奔波:最近一年內跑了北京、上海等8個城市的11家醫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85

不要流量不洗用戶 每天回答33萬個問題的春雨醫生“開放”在線問診了

8月3日下午,國內最大的在線問診平臺春雨醫生宣布開放在線問診平臺,進一步挖掘其在線問診服務能力,免費為有這一需求的硬件廠商、App、網站、微信公號等,接入春雨醫生的在線問診服務。

這意味著,公眾今後無需下載、登錄“春雨醫生”App,便可在接入了春雨醫生在線問診服務的任意網絡平臺中,享受在線問診服務。

“不要流量,不洗用戶,共享在線問診的豐厚收益。”談及這一新戰略,春雨醫生CEO張銳表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線問診或成為繼PC端搜索引擎之後,更具生命力和商業潛力的互聯網醫療入口,促使互聯網醫療服務從“連接人與信息”向“連接人與服務”遷移。

國家衛計委最新公布的《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77.0億人次,居民到醫療衛生機構平均就診5.6次。

醫療需求大、資源緊張是我國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互聯網日趨成為獲取醫療信息、醫療服務的重要渠道,但在“魏則西事件”發生後,民眾對於醫療健康信息的辨別能力有所提升,已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更為垂直、專業的互聯網移動醫療平臺進行咨詢,獲得真實醫生的意見和建議。

“我們的數據顯示,在春雨(醫生)平臺上問診的患者中,有50%需要進行藥品購買,有20%需要到醫院做檢查化驗確診,剩下的30%患者的問題可以通過在線問診解決。”張銳告訴記者,中國每天各網絡的健康搜索每天1億次,患者需求的進一步精細和開發仍有巨大空間。

事實上,在線問診服務已是各家移動醫療企業的“標配”之一,也是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

春雨醫生發布的《在線問診能力報告》顯示,春雨醫生累計入駐醫生數量近50萬,醫生活躍度為20%,也就是說,春雨醫生平臺每天有近10萬的醫生回答33萬個問題,覆蓋全國9200萬用戶,這一數字已經遠超全國任何一家醫院。隨著在線問診平臺入口地位的提高,這一比例還可能進一步提高。

數據顯示,醫生來源覆蓋除港澳臺以外的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覆蓋了65個二級科室。大多數醫生年齡集中在25~45歲之間,男女性別比為6:4左右。職稱方面,春雨醫生平臺的高級以上醫生占比24%,中級和初級均為38%,高級和中級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春雨醫生副總裁王建國在會議現場表示,基於春雨醫生平臺的醫生數量、質量,以及醫生對移動互聯網的熟悉和接受程度,春雨醫生還可以釋放出若幹倍以上的問診能力。也正是具備了這一能力儲備,加上互聯網正在加速進化,春雨醫生推出在線問診開放平臺。

第一財經記者從春雨方面獲悉,隨著“萬物互聯”的快速發展,春雨醫生將把在線問診服務接入到更為多樣的應用場景中。比如選購藥品時,可能在藥店掃描二維碼,即可得到春雨醫生平臺上專業的醫生的指導建議;隨著智能硬件的發展,一臺智能血糖儀,就能直接聯通春雨醫生的問診服務。

此前,春雨醫生已與一些手機硬件廠商、搜索引擎、食品企業進行了類似的探索。王建國透露,目前,已有百度醫生、阿里健康、華為、三星、中英人壽、中意人壽、陽光保險等多類企業、平臺接入了春雨醫生的在線問診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46

問診濟南環保:能否持久脫身“十大汙染城”

終於從汙染榜上跳出來,濟南上上下下為此興奮不已。

根據環保部公布的監測數據,去年11月和12月的“全國十大汙染城市”排行榜上,濟南不再榜上有名。

這是自2015年3月以來,濟南首次“脫十”,也是自2013年1月環保部發布74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以來,濟南大氣汙染治理取得的最好成績。

這意味著,濟南在空氣質量改善方面邁開了一小步。不過,2016年全年“全國十大汙染城市”中,濟南仍在列。

“濟南市空氣質量狀況與省會城市地位、與百姓的期待仍有較大差距,大氣汙染防治形勢依然十分嚴峻。”2月16日晚,濟南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王忠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郭樹清在2015年11月的一份批示中曾明確要求相關部門:“全力支持濟南大氣汙染治理工作,不得有任何懈怠和推諉。”

16日,正在濟南督查的環保部2017年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第13督查組組長朱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次就是重點督查各級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責任落實情況,相關任務目標完成情況,發現不作為、慢作為和環保責任不落實的,都要及時上報直至公開。”

作為山東省省會城市,濟南市承載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巨大壓力。攝影/章軻

病因:本地汙染排放貢獻高達80%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是多年來,濟南一直對外推廣的生態名片。但嚴重的大氣汙染讓這座泉城有些失色。

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濟南市良好以上天數為162天,占比44.3%。這意味著,濟南市民全年超過一半的時間在呼吸著不幹凈的空氣。

一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主要取決於擴散條件和汙染物排放兩個因素,而擴散條件的好壞,與城市特定的地形以及風場等氣象條件密切相關。

濟南市環保局給第一財經記者提供了一份有關濟南市大氣汙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對策報告稱,濟南市地形總體南高北低,呈“淺碟”型。在不利氣象條件下,易造成汙染物在山前“淺碟”區域匯聚,汙染物不斷累積,促使市區空氣質量變差。

濟南四季主導風向明顯,受地形作用,在市區形成了三條通風廊道。資料來源:濟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

當地環保、氣象等部門多年的監測數據顯示,濟南市擴散條件總體較差,綜合考慮風速、風廊和地形特點,在擴散差的區域中,受南部山區影響,在市區近地面易形成“小風中心”,面積達260平方公里,超過市區總面積的一半,影響了汙染物的水平擴散。

而在垂直方向上,長期的氣象觀測資料顯示,濟南市區易發生逆溫天氣,下午5點逆溫天氣的發生概率達80%以上,影響汙染物的垂直擴散。

汙染源排放是影響環境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濟南市環保局局長高立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介紹:“濟南大氣汙染源排放總量大,煤煙型汙染、工業汙染、城市揚塵汙染、機動車尾氣汙染等相互疊加,大型城市的汙染特征突出。”

《濟南市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來源解析結果(2010~2013)》顯示,環境空氣PM2.5來源中區域傳輸貢獻占20%~32%,本地汙染排放貢獻占68%~80%。在本地汙染貢獻中,燃煤、揚塵、工業生產、機動車分別占27%、24%、18%、15%,餐飲、汽車修理、畜禽養殖、建築塗裝等其他排放約占PM2.5的16%。

本地汙染貢獻高達80%,這在其他城市中並不多見。“濟南在做源解析的時候,還是立足於從自身找原因,80%是比較客觀的。”濟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汙染源統計科高工劉光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新的解析結果還沒出來,這幾年情況差不多。

據本報記者了解,2014年5月,濟南市曾組織專家組對上述源解析結果進行了專家論證,專家咨詢委員會組長、時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認為,這項研究“監測布點合理、采樣規範、分析準確、方法科學、結果可靠”。

頑癥:老工業區排放直接影響市區

在濟南,說起工業汙染,不能回避東部老工業區。

在這塊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一度聚集了90多家鋼鐵、冶金、化工等傳統重工業企業,且大中型居多。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下稱“濟鋼”),“無論用哪個數據來說,濟鋼都是第一,耗能最大、產量最大、人員最多,當然,也是曾經的納稅第一大戶。”當地一位環保官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濟鋼始建於1958年,是一家大型鋼鐵聯合生產企業,主要生產工序包括燒結、煉焦、煉鐵、煉鋼、連鑄、軋鋼等。2015年鋼產量為606萬噸。

有資料稱,歷史上,濟鋼產能規模最大時曾達到了1200多萬噸,銷售收入400多億元,在職、離退休職工、勞務工等總共達5萬余人。2008年以前,濟鋼堪稱是濟南效益最好、工資最高的工業企業,許多人托關系想進這家企業。

但城市的擴容和群眾日益強烈的環保呼聲,加上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和市場變化,“老鋼廠與老城市之間的關系變得日益緊張”。

隨著城市的擴張,老工業區與生活區越來越無法區分,生活與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攝影/章軻

近年來,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濟鋼不斷完善汙染治理設施,在煉焦、燒結、煉鐵、煉鋼等主要廢氣排放工序,配備了脫硫、除塵設施,主要汙染物能夠滿足排放標準要求。“但該企業依舊是濟南市的排汙大戶,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居全市前列,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量分別占全市工業企業排放總量的15%、21%、25%,對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影響較大。”劉光輝說。

為加快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根據國家發改委批複的《濟南市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實施方案(2013~2022年)》的要求,濟南市在2014年就決定實施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及落後產能淘汰行動,完成山東球墨鑄鐵管有限公司(下稱“山東球墨”)、濟南盛源化肥有限公司(下稱“盛源化肥”)等企業搬遷改造和濟鋼、中石化濟南分公司調整升級任務。

濟南市還計劃對大氣環境影響較大的鋼鐵、石化等重點企業落後產能實施淘汰,完成藍星石油濟南分公司(下稱“藍星濟南”)、濟南長城煉油廠、濟南庚辰鋼鐵有限公司(下稱“庚辰鋼鐵”)、山東閩源鋼鐵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落後產能淘汰和搬遷改造任務。以實現企業再生、產業重構、環境重塑、民生改善等共贏目標。

“根據省、市政府有關安排,濟鋼將逐步壓減鋼鐵產能,實現轉型發展。”劉光輝說。

而山東球墨、藍星濟南、庚辰鋼鐵的搬遷或關停時間都定在了2016年12月31日。但在規定的時間,只有山東球墨實現關停,後兩家目前仍在生產。“總部的思路有所改變。”17日下午,藍星濟南首席執行官邱寶權稱,“如果搬遷的政策、資金和人員安置問題都能落實,2017年底就停止生產。如果沒落實,就再生產一年,到2018年底徹底停下來,把廠子關了。”

藍星濟南始建於1958年,隸屬於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油氣開發中心,是一家綜合性石油化工企業。工廠占地580畝,有員工1200多人。

“眼下搬遷,天時、地利、人和。”濟南市歷城區副區長韓延才對邱寶權說,廠區距離正在建設的濟南新東站只有2公里,土地價值高,“搬遷各項費用40個億,但土地值42個億,具有搬遷的本錢。把土地騰出來,換個地方還可能找到新的生機。”

庚辰鋼鐵遲遲搬遷不了的原因同樣是資金問題。該公司是1969年建廠的老國營企業,2000年改制為全員股份制企業,年產球墨鑄鐵100萬噸,產品供應中國重汽、濟南機床等裝備制造企業,有員工1800多人,年銷售收入30億元。

庚辰鋼鐵總經理賈有彬稱,“搬遷費用大約需要13.8億元,職工已經自籌2億元。搬遷的地方也已找好了,就等著這塊地賣了之後才有錢搬遷。不管怎樣,年內一定把廠子關了。”

“到目前為止,東部老工業區搬遷已完成40家。年內將按時完成濟鋼、庚辰鋼鐵等重點工業企業停產、搬遷。”高立文對督查組說。

藥方:“十大行動”與“十大措施”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為了從根本上治理大氣汙染,濟南市從2014年起就出臺了“十大行動”,確定到2016年後,建立和完善大氣汙染防治長效機制,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十大行動”包括揚塵治理與渣土整治、工業汙染源達標提升、機動車汙染治理、成品油品質保障、餐飲油煙集中整治、清潔能源推廣、工業余熱利用、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及落後產能淘汰、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和全民參與環保行動。

但事實上,不僅多項行動推進緩慢,考核也沒有完全落到實處。至今,濟南市仍未按照《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督查考核辦法》,啟動對各責任單位和區縣政府的2016年度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考核。

濟南市大氣擴散條件總體較差,市域範圍大致可分為較好、較差和差三個區域。資料來源:濟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

第一財經記者拿到的第三方機構去年編制的《濟南市大氣汙染防治“十大行動”中期評估報告》也稱,濟南市區現有的拆遷片區,體量大、面積廣,無論是覆蓋還是圍擋,都存在一定的困難;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及不斷增長的供熱需求,以及鋼鐵、水泥、石化、火電(熱電)等高排放企業過度集中於市區,造成市區汙染物排放強度居高不下;列入行動方案的工業企業搬遷進展緩慢,“濟鋼若不搬遷,就會影響周邊盛源化肥、藍星濟南等企業原廠址開發建設,從而影響周邊其他企業搬遷。”

去年10月,濟南市又制定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二期)》,目標是到2017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比2013年改善35%左右,重汙染天氣持續減少;到2017年,基本完成城市建成區內及主要人口密集區周邊石化、鋼鐵、化工、水泥等重汙染企業搬遷、改造。

到了去年12月,“十大行動”變為“十大措施”,包括推行網格化信息化監管、加大揚塵汙染防治、推進燃煤綜合整治、深化企業汙染治理(燃煤鍋爐淘汰(改造)、重點工業企業搬遷改造)、全面治理油煙和燒烤、加強機動車汙染防治等。

不過,高立文也表示,像清潔化民用生活燃煤、機動車汙染防治等操作起來難度很大,“比如機動車檢測造假問題,很難抓,難處罰。”上述中期評估報告也稱,施工工地揚塵汙染防治違法行為查處只針對施工單位,但在實際運行中還涉及到建設、監理單位,缺少對相關單位的處罰依據。

第一財經記者在濟南采訪時了解到,今年1月15日,濟南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濟南市建設工程揚塵汙染治理若幹措施》的通知,明確建設單位違反揚塵汙染治理標準的,發現三次但仍整改不到位的,降低其信用等級,暫停其新辦房屋預售許可手續,並限制其參與國有建設用地競買;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渣土運輸單位被三次發現違反揚塵汙染治理標準的,最高可清出濟南建設(渣土運輸)市場。

“一個城市的環境問題能否真正解決,最關鍵的是兩位主要領導(書記、市長)是否真正在抓。”高立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眼下的濟南環保已經走在光明大道上,步子邁開了。當然,環保部門的責任也更大了,擔子越來越重。”

 

2月17日,環保部2017年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第13督查組在藍星石油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檢查。攝影/章軻

2月17日,環保部2017年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第13督查組在濟南庚辰鑄造材料有限公司檢查。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