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跳腳無效 卡夫高價強娶吉百利


2010-02-08  今周刊





甜滋滋的糖果使人感覺幸福,一場苦澀的交鋒卻剛在各大糖果廠商間落幕。

一月十九日,英國老字號糖果商吉百利(Cadbury)董事會同意美國卡夫食品(Kraft)提出約一百二十億英鎊(約合新台幣六千二百億元)收購報價,合組全球市占率最高的糖果集團,但卡夫大股東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卻上電視炮轟:「我覺得這是筆爛交易。」

二○○九年吉百利營收六十億英鎊,雖然不及卡夫的四分之一,但它在糖果產品和新興市場累積的優勢,卻是卡夫寧冒巴菲特嚴詞反對之不韙,霸王硬上弓的真正原因。

不過五年前,卡夫為了專注食品本業,將旗下數個糖果品牌以十四億八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七十億元)賣給口香糖市場龍頭的箭牌公司(Wrigley)。哪想到二○○八年市場變化風起雲湧,箭牌反被瑪氏食品(Mars)吃下。

接著,韓國最大的糖果商樂天(Lotte)出資收購比利時巧克力品牌吉利蓮(Guylian);糖果戰爭越演越烈,繼而傳出包括卡夫、賀喜(Hershey's)、費列羅(Ferrero),乃至全球最大食品公司雀巢(Nestle),都打算出資購併吉百利,好與瑪氏抗衡。沒想到,最後圓了購併大夢的卡夫甚至一度棄守糖果事業。

購併糖果業救衰退營收 卡夫雖然貴為世界第二大食品公司,卻難置外於金融海嘯。根據卡夫的財報顯示,二○○九年前三季營收較前一年同期衰退了八%,亟須尋找未來成長的動力。放眼望去,無畏經濟寒冬的糖果業,可能就是卡夫的解答。

糖果業中,巧克力市場逆勢成長尤其引人矚目。英國市調公司Mintel International Group在報告中指出,即使是為蕭條所苦的美國市場,二○○九年巧克力銷售量仍較前一年成長二.八%;更別提鋒頭正健的中國市場,銷售量成長高達一八%。

吉百利搭著成長順風車,二○○九年全年本業營收比二○○八年成長五%,在新興市場營收成長更是超過九%。它成為卡夫橫刀奪愛的對象,並不讓人意外;反倒是臨陣棄甲的雀巢公司,儘管有錢也有意,最後不但退出角逐賽,還反手幫了卡夫一把。一月初雙方達成協議,由卡夫將美國與加拿大的冷凍比薩業務出售給雀巢,換回三十七億美元現金,這筆錢正好擴充了卡夫購併吉百利的口袋深度。

雀巢在最後節骨眼放棄,或許和其他經營戰略改變有關。《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和市調公司歐睿(Euromonitor)不約而同指出,這家以生產巧克力、冰淇淋等甜品聞名的食品產業巨人,由於主力產品利潤率漸趨下滑,高層決定將研發資源,改投入相對高利潤的機能性食品,如添加維他命、礦物質或益菌的保健食品。

受成本、弱勢美元牽制 購併並非萬靈丹,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引述研究指出,一九八○到二○○七年間,美國的超大型購併案加總起來,造成公司價值的損失高達四千一百億美元。但為什麼前述國際糖果大廠胃口依然大得出奇呢?

答案可能出在原物料掐住了糖果廠的咽喉。儘管原物料價格一度受挫於金融海嘯,但由於天候持續異常,國際糖價、可可價格迅速回揚,甚至相繼創下數十年來新高;國際的奶價雖然尚未回到二○○八年前的高點,上漲態勢卻也不減。

原 物料的兇猛漲勢讓國際間糖果、巧克力製造業者,全得承受極高的成本壓力,美國廠商尤甚。由於政府設限原料糖的進口配額,導致美國本土糖價比國際高出一倍, 迫使部分廠商不得不調降糖果中的含糖比率,以因應節節上揚的成本。卡夫、瑪氏、賀喜甚至聯名要求農業部(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開放進口更多零關稅食糖,否則只能以裁員或漲價因應。

大發新股讓股神不高興 然而,大廠間若能透過合併協力,便可能穩定原料供應鏈;而且,合併後內部也能藉由削減重複開支或採取節稅處理,將營運成本壓下來,進而減輕原料端的成本壓力。

此外,再加上美元匯率長期趨軟,無論瑪氏或卡夫,都需要獲得更多來自海外的強勢貨幣,好取得原料採買上的優勢。偏偏目前兩者主要的獲利來源仍在美國本土,因此他們相中的目標,都是在發展快速的新興市場中經營有成的品牌,無怪乎箭牌與吉百利會雀屏中選。

卡夫取得吉百利後,預計市占率將達一四.八%,微幅超越瑪氏的一四.六%,一躍成為糖果市場霸主。有趣的是,這兩樁收購案背後,嗜吃糖果的股神巴菲特都插上了一腳。

當 年瑪氏收購箭牌的過程中,巴菲特出手為瑪氏提供融資,他相信這筆投資準沒錯:「因為大家每天都在吃他們的產品。」但這一回,身為卡夫最大股東的巴菲特卻一 再公開表示不滿,一來卡夫出價太高,二來經營層打算發行大量新股,募集購併所需資金,向來重視股東權益報酬率的巴菲特極不樂見。

巴菲特愛吃糖果、巧克力、冰淇淋出了名,一生事業和糖果也有密切關係。他的第一筆收入來自於六歲時挨家挨戶兜售口香糖。他生平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筆投資正是早年慧眼獨具看上喜詩糖果(See's Candy)賺現金的能耐。一家具有品牌影響力的糖果公司是巴菲特眼中的夢幻投資,只要價格合理的話。這說明了,除了能以較少有形資產創造較高利潤外,消費者對產品的情感依戀,也足讓公司具備持久性競爭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4

大將投效陳聖德 中信辜家跳腳

2010-7-22  TNM





中信金登陸出師不利,旗下中信銀原計畫赴中國設子行,在兩岸主管機關明示「初期只准設立分行」政策下,不得不踩煞車,上週一(12日)轉為申設成立上海分行,但相較4月就起跑的6家台灣同業,中信金至少落後3個月。

不僅如此,中信金負責大陸個金業務的副總張儉生,5月底投效前中信金總經理、目前任職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子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的陳聖德,不僅讓中信辜家吃了一記悶棍,也讓陳聖德與辜家恩怨再添一筆。

陳聖德小檔案

現職:富登金融控股北亞暨大中華區總經理

生日:1954.11.22

學歷:政大政治系畢、美國密蘇里大學企管碩士

經歷:1980年進入花旗銀行任職,最高曾任台灣區總裁,2003年轉戰中信金後,任中信銀總經理、中信金總經理,2005跳槽新加坡淡馬錫(富登金融控股的母公司)。

六月底金融業納入ECFA早收清單,尤其銀行業登陸條件明顯放寬,優於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讓各家銀行摩拳擦掌,準備登陸大展身手,惟獨中信金兩樣情。

登陸前 大將投敵營

今年四月,中信銀董事會決議,大手筆投資人民幣三十二億元(約新台幣一百五十億元)到上海成立獨資子行,未料,在兩岸主管機關「初期只准設立分行」政策下,打亂中信布局,上週一(十二日),中信銀撤回子行投資案,轉為申設上海分行,規模也大縮水至三十多億元。

在國內七家送審登陸銀行中,中信銀是唯一申請設立子行,如今礙於政策,中國投資策略大逆轉,且相較其他早在四月中旬申請升格的六家同業,中信銀落後三個月,眼看土銀、合庫、彰銀、一銀在六月下旬獲准升格,中信金只能徒呼負負。

在國內金融業赴大陸鳴槍開跑之際,中信金就在起跑線上摔了一跤。而原旗下大將、個金業務副總張儉生,又被挖角到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子公司∣富登金融控股大中華區總經理陳聖德麾下,讓中信辜家吃了一記悶棍。

本刊調查,今年初,中信銀成立大陸業務籌備工作小組,辜濂松欽點中信金副董事長羅聯福掌舵,羅說服辜濂松:「要深入中國巿場,最好是成立可以快速擴點的子行。」羅並被內訂為大陸中信銀子行首任董事長。

羅聯福小檔案

現職:中信金副董事長暨中信金中國事業執行長

生日:1950.8.12

學歷:中興大學經濟系畢、紐約大學進修1年

經歷:1975年前後進入中信銀,迄今歷任中信銀執行副總兼個人金融總管理處總處長、中信金個金執行長、中信金總經理等職。

淡馬錫 高薪挖牆角

羅 聯福的友人說:「大陸巿場是他最重要、也視為此生的最後一役。」羅聯福找了張儉生、楊銘祥負責個金與法金二大業務,但今年五月中旬,張儉生突然陣前請辭, 令羅聯福錯愕。「中信裡少數可以叫老羅(羅聯福)師父的Albert(張儉生)突然丟出辭呈,老羅怎麼留也留不住。」知情人士說。

事出突 然,羅聯福只好揪著心跟辜濂松請罪:「董事長,歹勢,Albert要離職,我會趕緊找到好手來補。」辜濂松點點頭表示:「知道了。」羅聯福緊急召回因健康 因素、留停三個月的信用卡事業處處長暨資深副總張智銓。「老羅拜託張智銓趕緊銷假回來幫忙,他是典型從基層做起的中信寶寶,老長官(羅聯福)召喚,不好意 思不回來。」

六月初,辜家大少辜仲諒和金融圈友人聚餐,杯觥交錯間,一名外資友人忽然提起:「聽說你們家Albert投效淡馬錫,他們給的薪水是你們的三倍。」這下,張儉生的去處頓時真相大白,辜仲諒一時楞住,但是,嘴上還是冒出一句檯面話:「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

金融圈互相挖角、專業經理人為高薪跳槽,稀鬆平常,但張儉生跳槽淡馬錫,傳回中信金,特別引發不滿。「感受最深的,莫過老羅了。老羅正為大陸巿場焦頭爛額,自己栽培的頭號大將居然夜奔敵營,他覺得失望、沮喪。」羅聯福友人說。

拓法金 引進花旗幫

張儉生資歷完整。他原在外商銀行工作,一九九五年投效中信銀,由基層主管做到資深副總,在中信銀十五年期間,張儉生深受羅聯福賞識與照顧,「老羅一路相挺Albert,不是所有同仁都認同Albert的能力。」張儉生的老同事說。

二 ○○二年,中國招商銀行委託中信銀協助建置發行信用卡,張儉生外派大陸二年,負責建置招商消金風險系統,是台灣少數具有在大陸建置信用卡經營經驗的銀行主 管,回台後,他一路升遷,二○○八年破格兼任消金業務與風險管理處長。中信內部人指出,「這代表在金董(辜濂松)、老羅眼裡,他(張儉生)既可做業務,又 能控制風險,被視為銀行的全才。」

受中信重點栽培的張儉生,竟投效前中信金總經理、現任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子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陳聖德麾下,引發中信金內部強烈不滿,也挑起昔日陳聖德與辜仲諒、「小花幫(花旗)」與「阿信幫(中信)」的恩怨過往。

○ 三年,當時擔任中信金總經理的辜仲諒,一心想做大中信銀的法金業務,花了至少二億元,高薪挖角時任花旗總裁的陳聖德。未料,陳聖德陸續引進李鐘培、韓蔚廷 數十名「花旗幫」子弟兵進中信金,辜濂松怕會衍變文化衝突,緊急喊卡,最後,共進入二十四名,被戲稱為「二十四孝」,團隊總價碼合計逾四億元。

陳聖德團隊為中信衝出法金獲利百億元的功績,卻也造成中信內部分裂為小花幫和阿信幫,彼此水火不容。「小花幫只占中信金○?四%,卻領走五%的獎金,阿信幫備受委屈。」老中信人談起此事,依然憤慨不平。

子弟兵 轉檯引憤慨

如今,同樣經歷小花幫對阿信幫一役的張儉生,卻投效到陳聖德麾下,此舉令他在中信金老同事傻眼,「Albert怎麼跑去投靠他們?老羅這麼挺他,真是令人心寒。」

二 ○○五年,陳聖德與中信金二年契約即將屆滿,辜仲諒先讓出中信金總經理大位,給原是中信銀總經理的陳聖德,六月又安排陳聖德進入董事會,給足面子。但契約 到期後,中信辜家也沒續約留人,擺明大門敞開著,隨時可走人,辜家老臣說:「Eric(陳聖德)跟朋友說『自己遭冷凍』。」

「之後,Eric離開中信後,就投效淡馬錫,如今卻在最重要關頭上,用了老羅最鍾愛的子弟兵,給老羅重重一擊,想當初還是老羅讓出銀行總經理給Eric。」老員工揮著拳頭、不平地說。

搶參股 防堵跳槽風

淡馬錫控股公司是新加坡國有投資企業,過去幾年大筆投資中國金融市場,陳盛德負責淡馬錫在中國超過人民幣四百億元的投資計畫,今年初,淡馬錫敲定與大陸中國銀行合資開設村鎮鄉銀行,並在市場大舉挖角,張儉生就是負責開拓大陸村鎮鄉銀行業務。

這與中信銀登陸初期設定目標基本上並不衝突,羅聯福曾對外說:「中信銀登銀以子行、參股並行,只要巿場上說要賣的城巿銀行,中信銀都有興趣,至於設立村鎮鄉銀行我們也有興趣,但前提是先將本身業務做好。」

雖說如此,但是「從大陸工作小組一成立,我們的目標就是先籌備子行,還請顧問公司提供協助,結果,Albert卻在研究村鎮鄉銀行的資料,這又不是中信的首要目標,直到Albert新職曝光後,大家才知是怎麼一回事。」中信銀內部相當不滿。

在國內金融業前仆後繼進軍大陸,「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關鍵時刻,中信金鷹派力主「此風不可長」,加強鞏固內部軍心,全力防堵跳槽再次發生,陳聖德與中信辜家恩怨情仇也再添一筆。

中信小花幫去向

2005年9月陳聖德正式告別中信金前後,小花幫成員異動頻傳,在金融市場掀起一波人事搬風。

最 受矚目的異動案,有陳聖德低調的嫡系子弟兵、前中信銀資本市場事業處總處長李鐘培,跳槽匯豐銀行,他在本月17日更被擢升為匯豐台灣子行的總經理暨匯豐銀 行台灣區總裁,是匯豐首位台籍總座。前中信銀資深副總詹文嶽跳槽淡馬錫後,2006年帶一票前小花幫轉戰中國金融市場,北富銀高薪挖角前中信銀企金主管韓 蔚廷、陳恩光等人,都成金融圈話題。

回應

淡馬錫控股子公司富登金控大中華區總經理陳聖德指出:「小花幫與阿信幫紛爭是陳年老掉牙的事,再炒此事,這家媒體可以關掉了。」隨即掛掉電話。

中信金vs.淡馬錫

註:新加坡會計年度由每年4月起算,至隔年3月底止,因而淡馬錫2009年淨利是從去年4月計至今年3月底;中信金則為去年1月計至12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98

森森搶凱擘頻道 東森得易購跳腳梁馬利反擊王令麟 手握最終兩張王牌

2012-4-2  TWM



梁馬利、王令麟多年恩怨情仇,兩人已經不是第一次過招。不過這一次王令麟攻勢凌厲,搶攻最大有線電視系統台凱擘,讓梁馬利的東森得易購陷入最大危機。

撰文‧翁書婷

大董,你是不是也覺得這麼做會天理不容、有欠公道?」這是三月二十五日在報紙出現的半版廣告,標題就是「致蔡明忠董事長的一封信」。東森得易購大動作刊登 廣告表達對凱擘撤換東森得易購,選擇U-life(森森百貨)為合作對象的不滿。

原本這場森森百貨董事長王令麟與東森購物董事長梁馬利,兩大購物王的戰火,也延燒到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這是因為蔡明忠旗下最大的系統台,擁有一三○萬 用戶的凱擘,今年一月與王令麟的森森百貨簽約,這無異是給梁馬利的得易購致命一擊。

因為得易購如果從凱擘下架,收視戶將銳減到一五○萬戶,成為收視戶最少的購物台,難怪梁馬利大呼:「這形同斷了得易購生路。」一旦收視戶低於一五○萬戶, 東森得易購恐面臨經營困境。

二○○八年,梁馬利買下王令麟的東森得易購時還坐擁五二○萬收視戶,年營收至少三百億元,沒想到一○年王令麟復出後,收視戶只剩下一九○萬戶,營收驟降至 一九○億元,去年更只剩下一三○億元,未來若剩下一五○萬收視戶,對於尚未由虧轉盈的得易購來說,處境就更加艱難。

王令麟加碼上架費攻進凱擘三月二十一日,東森得易購員工到立院陳情,要求政府介入。外界不知道這場導致東森得易購生死存亡的關鍵,就在「五%」。

電視購物頻道要在各系統台播出,每月必須給系統業者每戶約六元到七元的上架費,「但王令麟打破市場行情,把每戶的上架費往上調五%。」業內知情人士說,上 調五%,意味每戶增加○.三元的上架費,換算下來,凱擘一年又多賺進四六八萬元(一三○萬用戶),而且合約還是三年期,代表約一千四百萬元的森森購物台上 架費入袋,讓凱擘決心換新合作對象。

凱擘與森森簽約一案,已經進入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審理階段,但業內知情人士分析,「NCC最後應該會以符合商業原則為由通過, U-life取代東森得易購機率非常大。」若此案通過,僅剩一五○萬收視戶的東森得易購,將在富邦momo、森森U-life、三井ViVa等電視購物頻 道夾殺中敬陪末座。

其中與凱擘同屬富邦集團的富邦momo購物台,也可能趁勢崛起,這也讓蔡明忠夾在王令麟與梁馬利的紛爭中,角色尷尬。

而森森與東森對凱擘的上架之爭,並不是王令麟與梁馬利第一次交手。

兩人互搶地盤 互控誹謗一○年,王令麟復出後,第一步就是成為頻道代理業者,曾一手打造東森得易購的王令麟,本來就與地方系統台關係密切,復出後馬上獲得二十八家系統台 支持,搶走第二大系統台中嘉等有線收視戶,讓東森得易購瞬間少了二六○萬收視戶。

梁馬利為此氣得大罵王令麟,非法蓋台、輕蔑法令,而王令麟則自訴梁馬利誹謗,兩人相互控訴對方,但最後判決兩人互控的部分無罪,NCC罰每一家系統台業者 七十萬元。

但梁馬利也非省油的燈。去年,她請來年代電視董事長練台生相助,拿下台灣寬頻TBC的上架合約,從森森百貨手中搶下七十萬收視戶,由於王令麟與練台生也是 好友,這一擊等於給王令麟下馬威。

這一次,雖然梁馬利居下風,可不會就此放棄,就像梁馬利對媒體說:「我會奮戰到最後一刻。」三月二十一日號召員工和購物專家上立院陳情,只是梁馬利打出的 第一張小牌,梁馬利手上還握有兩張王牌還沒出,若這些問題沒解決,NCC也不敢貿然讓U-life上架。

第一張王牌就是消費者的購物金問題。不論東森員工與廠商去留,光是東森得易購消費者的購物金累積就達十五億元。所謂「購物金」就是消費者買購物台貨品至一 定價碼折抵的購物金,而除了購物金,還有五億元的折價券。

若凱擘簽下U-life,凱擘旗下系統台收視戶將完全看不到得易購,因此這二十億元要怎麼處理,將成為棘手的問題。

而第二張王牌則是銀行貸款問題。○八年,以新台幣九十億元從王令麟手上買下東森得易購的梁馬利,是在中國信託銀行為首的五十億元聯貸才買下,目前還有二十 億元未還清,所以梁馬利「寧願把東森得易購『埋了』,也絕不會賣」的發言,聽得銀行業者心裡七上八下。

梁馬利與王令麟兩強相鬥,不管最後的贏家是誰,消費者的權益擺在哪裡,恐怕是兩人要思考的問題。

王令麟、梁馬利

10 年恩怨情仇

時間(年) 大事紀

2002 梁馬利夫婿梁家鏘與王令麟爭奪東森媒體科技經營權失敗。

2008 王令麟因東森掏空案被收押,東森得易購以新台幣90億元賣給新加坡匯亞基金,董事長由新加坡匯亞基金總裁梁家鏘夫人梁馬利接手。

2010 森森開台,共28家系統台業者改播王令麟森森U-life 頻道。

2011 梁馬利從王令麟手中奪下台灣寬頻TBC旗下的70萬用戶。

2012 森森U-life 吃下富邦凱擘130萬收視戶,全案進入NCC審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7

收服四大唱片商 讓披頭四跳腳罵黑心

2013-11-04 TWM
 
 

 

30歲瑞典天才 把全世界音樂變免費就算是天才,也有踢鐵板的時候。出生於瑞典的丹尼爾.艾克為了達成他的網路創業夢,也踢了不少鐵板。今年三十歲的他,是怎麼從瑞典盜版王國出發,變成全球音樂產業最重要的人?

撰文‧楊卓翰

大家都說音樂產業不行了。在網路時代,從音樂、電影、電視劇,甚至書本都可以透過盜版免費下載,超過六成五的音樂被非法盜版下載,也難怪,全球音樂產值迅速萎縮。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統計,去年全球音樂產業產值是一百六十億美元,僅是十年前的一半。

空前絕後

用免費 讓音樂產業起死回生你也可以想像,當 Spotify創辦人兼執行長丹尼爾.艾克 ︵Daniel Ek︶跳出來,向索尼、環球唱片、華納、EMI等年年虧損的四大唱片老闆說:「把音樂版權全部交到我手上,我有辦法拯救你們:﹃就是讓全世界的音樂都變免費!﹄」的時候,大家會怎麼想。他那流氓般的大光頭一點幫助都沒有,沒有人把他當真。

讓全世界的音樂變成免費,可以讓音樂產業重新賺錢?這個看似荒謬的邏輯,丹尼爾讓全球音樂公司跌破眼鏡,成為Spotify這個網路音樂平台在全球各地稱霸的唯一公式。成立五年的Spotify,在今年九月底正式進軍台灣,成為它征服的第三十一個國家。

現在,台灣消費者也能享受全球兩千四百萬用戶的服務:只要下載軟體,你就可以免費合法地在線上收聽兩千萬首歌曲,包括滾石合唱團那張已經絕版的現場專輯;或是商店還來不及鋪貨的女神卡卡最新單曲。只要忍受一點廣告,你就可以立刻在Spotify享受。

兩千萬首免費歌曲能賺多少錢?去年Spotify營收達到五.七億美元(約新台幣一百八十億元),比起前年成長了兩倍,也是台灣類似音樂服務業者KKBOX的九倍。雖然公司仍然虧損,但去年Spotify從音樂公司購買的版權等於全球音樂產值的二○%,其規模僅次於iTunes;去年全球數位音樂產值超越傳統實體唱片, Spotify整整一倍的營收成長絕對是最大功臣之一。

所以《時代》雜誌把Spotify列為十個改變世界的新創公司之一;出生於瑞典、今年才三十歲的丹尼爾,也被《富比世》雜誌以「全球音樂產業最重要的人物」之稱而登上雜誌封面。連美國知名網路創業家,臉書首任總裁西恩.帕克(Sean Parker)在聽到Spotify後,都親自警告佐克伯,臉書應該「投資所有可能的錢在這傢伙身上,否則你一定後悔。」因為他,重新定義了現代音樂的商業模式。

不過,丹尼爾的創業生涯爬得很高,也曾跌得很重。二十一歲的丹尼爾,曾開著法拉利跑車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高級夜店撒錢,但不到兩年,他卻窮到得搬回父母家借住。見過大風大浪,讓他選擇和一般創業家不一樣的路,才有了Spotify舉世無雙的創造。

單親家庭出身的丹尼爾,繼父是位電腦工程師,讓他從小就對程式很熟悉。丹尼爾曾說,他在小時候拿到了一把吉他和一台電腦,從此決定了他的一生。一九九七年,十四歲的他用學校電腦製作廣告網站;十六歲時他申請要當谷歌的工程師。他在接受電視採訪時害羞地說:「結果谷歌要我先念完高中再來申請。」

少年得志

賣掉自創公司 入袋五千萬不過,他在高中畢業後沒有去谷歌,瑞典皇家科學學院(全球頂級理工大學,也是負責評選諾貝爾獎的學院)把他挖去,給他一筆獎學金希望他好好念書。

丹尼爾在學校的二個月,發現課本上都是理論和假設,讓他充滿挫敗。於是,丹尼爾加入賈伯斯、比爾.蓋茲的「輟學俱樂部」,自己成立公司,寫網路廣告軟體;○四年,二十一歲的丹尼爾把自己創立的公司賣給了瑞典當時最大的網路行銷上市公司Tradedoubler,這筆交易,讓他入袋一百萬歐元(約新台幣五千萬元)。

「天才總是容易辨認,而丹尼爾則是明顯的天才。」Tradedoubler董事長馬汀.羅倫佐(Martin Lorentzon)回憶。這位董事長比丹尼爾年長十四歲,他自己也是以創業為樂的冒險家,更是丹尼爾的「伯樂」。當馬汀見到當時丹尼爾的「辦公室」只有一張床墊和幾台筆電時,他就知道這孩子和一般創業者不一樣。

不過,丹尼爾並沒有善用他的財富。賣掉公司後,他買了法拉利跑車,還在市中心買了閣樓套房,整天在最高級的夜店泡著,最後終於入不敷出,甚至欠了一屁股債。「我當時真的迷失自己了,不知道我想做什麼,只知道我有太多錢。」丹尼爾說。最後,他把車子、房子都賣了還債,搬回家裡和父母住,每天彈吉他、玩樂團。如果沒有馬汀,丹尼爾的創業故事可能在這裡結束。

○六年,馬汀.羅倫佐辭去Tradedoubler董事長的職務,想再創業,他找上了失志在家的丹尼爾。「我知道丹尼爾有潛力,所以我提供資金,讓他東山再起。我們先租了辦公室,但連產品是什麼都不知道!」馬汀說。他先花了一百萬歐元種子基金投資丹尼爾,而丹尼爾則註冊了公司名字「Spotify」。

丹尼爾這次一改作風,不求短線操作,放慢腳步,每天就在空蕩蕩的辦公室和馬汀聊天、上網,直到有一天,丹尼爾想到他們該做什麼了。

喜歡音樂的丹尼爾發現,在瑞典這個盜版王國(瑞典還有「盜版黨」,在歐盟議會占有一席位,主張網路盜版無罪化),很多人雖然不願意買專輯,但是也不想當盜版用戶。

耐心等待

策畫七年 將Spotify推向世界因此,丹尼爾和馬汀決定做起網路音樂平台,和以往的盜版分享不同,Spotify幫消費者買下音樂版權,再用少部分VIP用戶每月一四九元的收費來賺取營收。「這個創新,讓我們變成消費者和唱片公司間不曾存在的橋樑,像幫吵架的夫妻牽起了手。」丹尼爾說。

一開始向唱片公司推銷企畫時,沒人相信丹尼爾。直到丹尼爾「先斬後奏」用盜版音樂當音樂庫,真的建起驚人的用戶流量後,唱片公司才嚇得一身冷汗。「Spotify免費所創造的市場,是傳統收費制度沒有辦法比較的。他們才發現,這是音樂產業的未來。」丹尼爾說。

不過,版權的法律問題仍然費時,丹尼爾等了兩年才解決歐洲的法律問題,讓歐洲版在○八年上線。

「一般的網路創業者才沒有耐心等兩年!」如今已是Spotify董事長的馬汀說:「丹尼爾很有耐心地把一切都磨成型。」而丹尼爾又等了三年,才在一一年將美國版上線。之後又再過了二年,台灣、香港和新加坡才持續上線。

但Spotify雖然用免費創造了不可思議的營收,它仍然無法讓虧損縮小。丹尼爾去年要付出五億美元的版權費,比當初創立時還要多出三倍,而雖然用戶成長快速,但付費使用者並沒有等比成長,這讓Spotify的獲利能力被畫上問號。

其次,因為Spotify變得太大,造成許多藝人指責其壟斷數位音樂市場。

例如知名樂團齊伯林飛船和披頭四,都拒絕讓專輯在Spotify播放。曾來台開演唱會的英國知名搖滾樂團電台司令(Radiohead)也公開反對Spotify,說丹尼爾是「吸藝人血」的黑心商人。

但這些指責,無法阻止Spotify的快速成長。

據了解,在新加坡成立總部後,丹尼爾如今已是倫敦、斯德哥爾摩、加州、新加坡等四地的空中飛人,到處接觸全球的創投和唱片公司。

Spotify的創新商業模式若要正式宣布成功,恐怕還要等到公司正式獲利的那一天;不過,光是憑著截至今天、如同傳奇一般的成績,或許已經為眾多網路創業者提供了足夠的興奮劑,從音樂、電影、電視劇,甚至書本,在不久的未來,會不會都將「Spotified」呢?

丹尼爾.艾克

出生:1983年

現職:Spotify創辦人兼執行長地位:《時代》雜誌改變世界的十大新創公司、2011年《富比世》音樂產業最具影響力人士Spotify叩關,KKBOX嚴陣以待 —— Spotify與KKBOX比較Spotify KKBOX

瑞典 公司總部 台灣

173 2012年營收(新台幣億元) 20 2400 使用者量(萬人) 1000 2000 歌曲數量(萬首) 1000 無限暢聽 免費 每日5首歌月費149 可選付費(新台幣元) 月費149

32國

歐洲、美國、亞洲等 服務地區 7地區台、香港、澳門、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資料來源:Insigh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00

線上音樂新人王 五年讓iTunes跳腳

2013-12-09  TCW
 
 

 

「要活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一切變免費!」五年前,瑞典創業家丹尼爾.艾克(Daniel Ek)如此對索尼、華納、環球,以及EMI四大唱片巨頭說,也開啟了線上音樂帝國Spotify的發展之路。

合法+智能魅力用戶還有付費與否選擇權

線上音樂從二一年蘋果(Apple)推出線上音樂商店iTunes開始發展,iTunes把CD拆開來賣,改變音樂販售模式,成為全球最大線上零售業者。

但是,Spotify創造另一種模式,你可以完全免費享受兩千萬首歌,但必須忍受廣告;如果你想要「純音樂」的收聽空間,只要付一筆月費,就不受廣告干擾。

除了免費,它獨特的演算法就像一個暗地觀察你行為的機器人,從中分析你的喜好,並主動推薦歌曲給你。「聽了陳綺貞,它就推薦我張懸、戴佩妮同樣小清新的歌。」體會過Spotify的「聰明」,知名部落客「電腦玩物」站長黃鍾毅說,它的推薦是有邏輯的,不是只推薦當下的流行歌。

因為免費和智能,Spotify在二八年上線,短短五年內就吸引了全球二千四百萬名用戶,更讓蘋果擔憂iTunes已經過時,在今年六月發表iTunes Radio,希望扳回一城。

如今,它在線上音樂的地位,等同搜尋引擎界的Google。《時代》雜誌稱它是改變世界的新創公司之一,而《富比世》雜誌則讚譽創辦人丹尼爾是「全球音樂產業最重要的人物」。

然而,這個新興的音樂帝國,卻讓人又愛又恨,愛者如投資銀行高盛、可口可樂等公司,捧著上億美元登門投資。可是,它獨特的分成方式,使音樂人的收入取決於歌曲被收聽次數,這非常不利新人歌手,畢竟大眾口味還是主流。知名搖滾樂團「電台司令」(Radiohead)主唱還把自己的專輯下架抵制。

可是這些風波並無損Spotify全球擴張速度,只是讓人更見識到它的威力而已。九月二十四日,它揮軍台灣,也意味這隻音樂怪獸在席捲歐美市場後,開拔到華語市場,一個占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市場。

為了攻下這個灘頭堡,專責行銷的Spotify副總裁愛琳(Erin Clift)頻繁在亞洲出差,十一月中密訪台灣,她抽空接受本刊專訪,談及Spotify在全球快速擴張的秘密,她說:「合法、免費,以及分享。」

版權+時間障礙虧損尚難補,後還有追兵

免費,在網路世界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網路上「賣」合法音樂,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根據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RIT)統計,全台灣有八百萬人在享受音樂,卻只有一八%的消費者使用合法數位音樂,估計超過六百五十萬人聽取非法音樂。

丹尼爾說服唱片公司把音樂變免費,是讓用戶免費收聽,但是,Spotify背後可是要付出代價的——高昂版權費。它一年必須付出所有收入的七成給音樂版權所有人,包括藝人、唱片公司、發行公司、詞曲創作人等,最近三年,它付出的版權費已逾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五十億元)。

除了大把鈔票,音樂版權的談判也是一個冗長的過程。「要把它說清楚,一個下午都講不完,」RIT執行長李瑞斌指出,要取得一首歌的版權,至少要和四種權利人交涉,「尤其是國際大廠,光是律師看合約往來就要好幾個月。」

取得華語音樂的版權,正是Spotify當前要務,而它早在今年初已經布局。專營獨立音樂平台的iNDIEVOX執行長吳柏蒼透露,今年初Spotify就和他們洽談了,儘管Spotify現行華語歌曲還不多,但未來會陸續增加。

免費的代價不小,儘管貴為串流音樂之王,但Spotify仍處於虧損狀態,且虧損金額逐年增加,因為只有五百萬會員願意一年支付約新台幣一千八百元,成為訂閱會員,另一千九百萬人寧願忍受一點廣告干擾,也要守住荷包。

公司還在燒錢,市場上卻追兵不斷,包括蘋果和Google兩大巨頭都加入戰局,讓Spotify很緊張,正積極開拓日韓市場,企圖讓自己變得更大來抵禦敵手。

Spotify開創了一個新商業模式,但網路世界的生存法則很殘酷,你永遠不知道敵人何時把你幹掉。看來,它現在還沒有辦法同時兼顧壯大與獲利兩件事,只能先選擇前者。

【延伸閱讀】串流音樂(Streaming Music)

近年新興的網路音樂播放方式,相較傳統方式由用戶下載檔案並儲存到硬碟,如從蘋果iTunes下載音樂到iPod。優點:直接在線上收聽,不用等待下載時間,也不需要準備隨身碟來儲存。缺點:串流音樂要確保上網速度夠快,才能保有一定的收聽品質。

【延伸閱讀】音樂平台新生Spotify,用戶數快速崛起——3大數位音樂平台比較

Spotify發源地:瑞典成立時間:2006年收聽方式:串流免/付費:月付149元無限暢聽用戶數:2,400萬2012年營收:170.32億元(新台幣):獲利來源:付費用戶、廣告

iTunes發源地:美國成立時間:2001年收聽方式:下載免/付費:一首歌20或30元用戶數:5.75億2012年營收:1,271.5億元(新台幣):獲利來源:用戶下載

KKBOX發源地:台灣成立時間:2004年收聽方式:串流免/付費:月付149元無限暢聽用戶數:1,000萬2012年營收:20億元(新台幣)獲利來源:付費用戶、廣告

整理: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76

《獨家披露》那一天,特斯拉突檢深圳廠,讓郭董跳腳……機器人大軍當後盾 鴻海電動車佈局揭密

2014-06-16  TCW
 
 

 

馬斯克一句「擴大與鴻海合作」,為兩強聯手揭開了序幕。

到底郭台銘為了什麼,非要拿到特斯拉訂單?

從充電站自動手臂,到整車組裝,全面解析鴻海電動車佈局。

撰文‧張之澤、賴筱凡

如果,特斯拉只是一家「傳統」電動汽車公司,鴻海可能還在特斯拉的供應鏈外面打轉;如果,特斯拉只是一家「傳統」科技電子公司,鴻海也不會和特斯拉打造如此緊密的關係。

偏偏,特斯拉很不「傳統」,所以,鴻海需要它,它也需要鴻海。

就在特斯拉急於解決量產問題時,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股東會上這麼告訴我們:「未來,特斯拉將會擴大與鴻海合作。」至於合作什麼?怎麼合作?馬斯克沒有多說,但雙方關係漸趨緊密,已在不言中。

來看看這兩個場景吧,那是去年十月的事了,地點是特斯拉位於美國洛杉磯的設計工作室,特斯拉請來上百位電動車Model S的車主,參觀歷史上第一場「汽車加油」及「抽換電池」的速度比賽。

機械手臂發威

充電不用自己來 換電池還比加油快「你們都是這場冠軍爭奪戰的歷史見證者!」馬斯克話才剛說完,一輛Model S開上舞台,舞台的另一邊同時升起一塊即時畫面的大螢幕,一輛奧迪(Audi)汽車也開進了加油站,這時,按下計時器,駕駛奧迪的司機開始加油,Model S旁的「充電站」機器人自動手臂也動了起來,開始快速流暢地更換電池。

你猜,誰比較快?答案揭曉,第一輛Model S更換電池只花了九十三秒,而奧迪還在加油;當第二輛Model S接著更換電池,這次更短,只用了九十一秒,此時,奧迪才剛好加完二十加侖的汽油。

畫面看起來有些難以置信,然而,負責完成這項不可能任務的自動「機械手臂」,就是出自鴻海的機器人產品。

資深產業人士推測,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之所以能抓住馬斯克的心,不在於車身的鋁鎂合金,也不在於十七吋的觸控面板,而是鴻海的機器人技術。

隨著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與「超級電池廠」計畫陸續曝光,馬斯克的企圖心很明顯,他要打造的特斯拉,不只是一家電動車廠,而是像美國最大石油公司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一樣,有自己的「加油站」通路。

台灣最大電動巴士公司立凱電能科技董事長張聖時就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如果特斯拉經營的是加油站,提供電池的是日本松下,負責「油桶」及運送,那麼鴻海就是負責「加油槍」設備的製造,來降低成本。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特斯拉大舉在美國與加拿大興建充電站,馬斯克要透過綿密的充電站網路,建立起屬於特斯拉的「能源公司」;但當這個成長曲線要拉得更高,鴻海成了馬斯克的不二選擇。

據瞭解,鴻海開發充電站的任務,是由主掌連接器事業群副總裁盧松青直接負責,以美國賓州工廠為大本營,一步一步把「充換電站」機器人的艱鉅任務完成。盧松青在鴻海內部以挑戰高難度製造聞名,當年英特爾奔騰(P4)處理器的相關連接器,就是由盧松青出馬打贏了勝仗,幫助英特爾迅速坐穩市場王座。

這次又由盧松青操刀,一方面是郭台銘對他的信任,再者也是因為盧松青對特斯拉一路以來的發展策略瞭若指掌。

盧松青很清楚,馬斯克想做的,不只是賣出一輛又一輛的電動車這麼簡單,而是要抓住電動車最重要的核心,也就是電池管理,連同電動馬達、電源連接、安全控制在內的動力控制系統;不只自己用,也賣給各大車廠,藉以吸引汽車大廠共同投資、分散風險,而鴻海的任務就是讓整個系統都能順暢運作。

特斯拉突擊檢查

未符標準郭董震怒 以高規格準備複檢儘管鴻海已開始與特斯拉有小部分合作,但若要擴大合作就得更進一步確認所有的生產細節,因此,去年特斯拉的採購人員突襲鴻海深圳廠查驗,卻因事發突然,查廠結果沒有通過。「做汽車零組件的生產線與做消費性電子可不一樣,不是你用傳統的流水線給他們看,他們就會認可你。」一家供應商這麼對我們說。

就拿鴻海內部也生產的連接線來說,只要線材粗細差個幾毫米,特斯拉的查廠人員就是在看這些小細節,「iPhone用了兩年壞了,你可以再買新的,可是消費者買車,想的是五年、十年的事,是影響到生命安全的事,就算是幾毫微米的細節,都馬虎不得。」知情人士透露。

特斯拉採購人員突如其來查廠,事情傳到郭台銘耳裡,他急了,尤其查廠結果不理想,更讓積極爭取訂單的郭台銘震怒,連帶地讓車用電子部門日子也不好過。

為了挽回特斯拉的信心,郭台銘竭力奔走,希望特斯拉的採購再來做第二次的查核,這次他們可有了萬全的準備,要讓特斯拉採購人員看的是鴻海的江蘇崑山工廠,甚至將部分產線畫出,為以後接特斯拉的訂單做準備。(從馬斯克在股東會的發言看來,特斯拉再度拜訪鴻海崑山廠,應該得到滿意的結果,雙方才有後續的合作)這些年,郭台銘老是將「自動化」掛在嘴邊,直到今年有了比較顯著、外界看得到的成果,特斯拉充電站的自動手臂是一個,日前大動作與日本軟體銀行(Soft Bank)創辦人孫正義召開記者會,推出每組售價十九.八萬日圓(約新台幣六萬元),具有學習能力、感情辨識功能的機器人「Pepper」,則是另一個。

從特斯拉到軟銀,甚至傳出Google的機器人也由鴻海代工,這樣的製造「學習曲線」相當可怕,一名不願具名的產業分析師就指出,「鴻海對於自動化的佈局,現在看起來已經不只在工業用產品。」以前,鴻海為客戶代工,總是為人作嫁,完全隱身幕後,不可能站上枱面,更不可能談客戶。然而,這樣的潛規則開始有了改變,現在不只敢與客戶站在一起召開記者會,更大聲疾呼要爭取特斯拉訂單,在在都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鴻海有了一定的技術和專利,才敢如此「曝光」。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便指出,「製造轉型技術,這可能是鴻海未來最厲害的地方。」事實上,從全球大廠的策略佈局來看,只要你想做到產品便宜、又要新奇與快速量產,他們就非得來找鴻海不可。所以,不只鴻海需要特斯拉,特斯拉也很需要鴻海。

郭董的復仇大計

特斯拉風靡中國 比亞迪望塵莫及倘若鴻海真能與特斯拉結盟,對郭台銘來說,還有一大象徵性的勝利,那就是將中國頭號敵人比亞迪給踩在腳底下。

這幾年,郭台銘無法釋懷鴻海與比亞迪的侵權官司,他甚至對比亞迪大股東之一的股神巴菲特提問,就為表達對比亞迪的高度不滿。鴻海與比亞迪的官司一打就是五年,甚至從中國打到香港去,至今未有明確結果,讓郭台銘心裡很不是滋味。

比亞迪宣佈揮軍電動車已經好些年,卻苦於中國電動車基礎建設不完備,比亞迪的電動車一直未能有效引起搶購風潮。近年更是轉向主打電動巴士,企圖用政府的力量,拉抬比亞迪的電動車業務。

相反的,今年初特斯拉剛在中國開賣,就引起一陣旋風,即使特斯拉目前中國充電站只設置在北京與上海,但特斯拉的酷炫與風潮,已經擋不住。「用中國話來說,就是特別火吧!」特斯拉的上海股東這麼描述。

因此,鴻海若能取得馬斯克的認同,進一步共同在中國設廠,量產特斯拉的電動車,等於是讓郭台銘反將了比亞迪一軍,這場電動車戰役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

曾在台灣駐點的特斯拉前員工就透露,○八年特斯拉主動找上鴻海時,他們對於特斯拉的興趣並不高,畢竟特斯拉當時沒沒無聞。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特斯拉全球暴紅,鴻海想爭取更多特斯拉訂單,成了必然。

至於鴻海能否如願拿到特斯拉訂單,又或者成為特斯拉崛起的一大盟軍,將有待時間證明,看兩強聯手下,將如何擘畫未來的電動車市場版圖。

搶特斯拉訂單 志在必得 ── 郭台銘近期針對特斯拉談話2014/1/26 鴻海園遊會近三個月光是美國就去了兩次,而且兩次都曾與馬斯克對談。

2014/2/14 鴻海開工,土城總部舉辦鴻海龍騰虎躍技術博覽會鴻海旗下群創做特斯拉的生意不是今天才開始,大概三年前到五年前就開始。

2014/4/23 北京(與世紀互聯簽約)全世界很有名的電動汽車(指特斯拉),甚至我們今天也在北京有一些合作。

迎接特斯拉 郭董做足準備──鴻海旗下公司聚焦電動車佈局

公司 業務 內容

鴻海 組裝 積極爭取特斯拉電動

車的整車組裝業務

群創 車用面板 三年至五年前,即已

開始出貨給特斯拉

原瑞(未上市) 車用電池 在苗栗設廠,進軍車

用電池業務

整理: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7

讓iTunes跳腳 串流音樂龍頭爆赤字

2014-11-24  TCW
 

痛擊全球第一蘋果電腦的滋味及代價是什麼?被美國《時代》雜誌列為新創公司之一的瑞典線上音樂服務商Spotify,應該最有資格回答。

從二○一三年下半年至今,Spotify的用戶數翻倍,成長速度之快,穩坐全球串流音樂龍頭寶座。亮麗的表現,不僅推升去年營收至新台幣至少二百二十億元(以下均為新台幣),也讓推出iTunes的蘋果,想搭串流音樂潮。不過,仔細檢視財務狀況卻發現,它燒錢速度也是業界之最,成立八年來,已經至少燒光了六十億元。

「我們會賺回來!」Spotify亞洲區總裁考爾(Sunita Kaur),十一月中旬訪台參加DigiAsia數位亞洲大會時,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坦承,目前公司確實還在燒錢,但她相信,隨著用戶數持續增加,廣告和用戶訂閱營收,一定會起來,五千萬名用戶,就是她的獲利仙丹!

布局台灣,推一四九吃到飽

為了拉攏用戶,過去半年,Spotify積極強化「推薦歌曲」的精確性,推出多螢幕連結功能,將勢力從手機延伸到客廳;在台灣,為了對抗霸主KKBox,推出每月一百四十九元吃到飽方案(編按:其他國家方案為每月三百元),無所不用其極,就是為了賺回老本。

但,補錢坑、對抗同類型競爭對手之際,這位龍頭大哥還得面對「營收」、「用戶」比自己大好幾十倍的敵人。

今年上半年,蘋果花三十億美元買下Beats、亞馬遜推出Prime Music、Google收購Songza,這些全球市值前十大的科技公司,挾著數十倍用戶數,攻城略地,正步步威脅Spotify龍頭地位。

連原來Spotify的合作夥伴,也開始出現鬆動。十一月初,美國鄉村音樂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以收到的錢太少為由,拒絕在Spotify上提供最新專輯,逼得Spotify執行長艾克(Daniel Ek)在官方部落格表示:「Spotify已經支付超過二十億(美元)的版權費,」極力保護新創公司美名。

「單打獨鬥行不通,」國際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分析師蔡惠芬分析,Spotify必須用最快的方式找到新夥伴,如:電信業者,甚至和競爭對手合作,才可能盡快衝高用戶數。

前有財務壓力,後有大軍追擊,都在考驗著這隻小蝦米的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47

讓金正恩跳腳的喜劇演員

2015-01-01 TCW 「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喜劇演員」,這是日前《滾石雜誌》對羅根(Seth Rogen)的評價。近來引起北韓抗議、駭客入侵索尼的電影《名嘴出任務》(The Interview),正是這位喜劇演員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 今年三十二歲的羅根,來自加拿大溫哥華一個猶太人家庭。他十二歲就演過喜劇,十三歲開始寫劇本,十六歲就拿下業餘喜劇演員大賽冠軍,當年發掘羅根的導演阿巴托(Judd Apatow)說「羅根是天生的喜劇演員。」 《名嘴出任務》的劇本靈感,源自羅根和朋友開玩笑:「若芭芭拉.華特斯(美國著名新聞主播)訪問賓拉登時暗殺他,結果會如何?」後來羅根以現實世界一位獨裁者來編寫此劇本,北韓金正日就成了其選擇。 不過在金正日去世後,劇本一度擱置。但金正恩上台後,邀請NBA前球星羅德曼(Dennis Rodman)赴北韓訪問,引起輿論話題。羅根認為金正恩和他年紀相仿,「笑」果更好,就將劇本角色換成金正恩。片中如平壤機場的大規模群眾畫面,是羅根用電腦特效從別的影片複製而來。至於北韓森林畫面,羅根則是取景自加拿大。 然而花超過四千萬美元拍片的索尼,一開始並不看好這部電影。據駭客公布的電子郵件,索尼在英國的高層稱該片「不斷重複無聊的笑話」;在荷蘭的幹部稱此片「立場偏頗」;在法國的經理稱「無法理解羅根的幽默」。該片耶誕節在美國部分戲院上映,影評意見也以負面居多。影評網站The Verge稱該片「爛片」。英國《每日快報》引述一位看片後「鄉民」的話:「北韓一定沒事先看過這部電影,因為這片根本不值得他們費力去搞駭客。」 事實上,一部電影拿還在位的領導人開玩笑,最後還讓他坐直升機摔死,這在過去是很少見的。現實裡北韓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父親金正日,都曾被暗殺而僥倖逃過一劫。北韓官方對此片反應激烈,部分原因在此。儘管該片因禍得福,羅根的八百四十萬美元片酬也早已入袋。但當初他若對北韓有多一分了解,是否還會再選這種題材來拍攝?這恐怕是下次羅根發揮他「言論自由」的創意時,要去思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