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是吉是凶? - 越南製造加工出口(422)

那次我看轉去明珠台電視時,發覺該公司主席接受即市財經節目的訪問,不過以普通話播放,很少有這樣的情景,令我對這家公司有些許印象,不過都是老生常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310/LTN2008031010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06/00422_258535/CWF128.pdf

公司公佈2007年業績,有3,100萬美金,較招股預測多100萬美金,扣除上市所得利息收入,(大約凍結64,970,000(總認購股數) x 3.75(股份最後定價) x 0.02 / 365 x 8 (凍結日數=106,800)相差無幾。

公司派息0.17元,以現價2.51元計,股息率達6.77厘。

公司毛利率稍升,但純利率稍降0.8%,至11.9%,為隱憂。

公司現金逾1.48億美元,扣除所有負債近6,200萬美元,淨現金遠8,600萬美元,折合6.7億港元,是上市的結果。

公司市值22.78億元。

之前公司曾因品質問題令營業額下降,這兩年才稍有上升,但公司的製造技術不屬太高之餘,售價亦頗低,毛利不太高,所以很受原材料價格上升的影響,但其優點為越南的經濟發展迅速,對電單車的需求可能急升,可以抵消此方面影響。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06/00422_258535/CWF127.pdf
上市時公司現金流頗正常。

扣除現金後P/E: (22.78- 6.7) / (3,100 x 7.8) = 6.677倍

實際P/E: 22.78 / (3,100x 7.8) = 9.46倍

以這個比率計,數字上尚算可以,但盈利超標不太多之餘,純利率更要下跌,可能為盈利暴跌的先聲,但圖表上卻已平盤多時,今日更有突破,不知是好是壞,欲購買者,可待公司中期業績公佈後先行定奪。抽到一手虧損者應視乎情況,股價一升能套利就套利,跌破歷史底部立刻沽掉算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4

獅王換帥洩風聲件事好「陰毒」紀勤:有人製造事端 李華華


2010-9-29  AD  
 
 

 

滙豐控股(005)噚日照舊一連兩日喺上海召開董事會,雖然話選主席單嘢已經塵埃落定,但管理層換班引起嘅種種是非,傳媒都仲密切跟進緊,尤其係「誰是洩密者」,而紀勤做唔成真正「獅王」兼劈炮唔撈有咩感受,大家仲想知囉!

紀勤嘅心情睇落幾平靜,仲好大方咁同記者講佢唔知邊個係洩密者,但就加重語氣話:「有董事已經解釋得好清楚,呢件事係好陰毒(diabolical)嘅、係有人製造事端」。

換 句話講,紀勤覺得係俾人砌生豬肉、擺咗上台,咁點算好呢?紀勤話,對付呢啲傳言嘅最好做法,係「由得佢、置之不理」……俾人踩到咁盡、被迫遞信都可以一笑 置之,紀勤又唔似坊間講到咁火爆喎!咁o衣家董事會係咪要抽出內奸呀?紀勤話:「點樣做由主席葛霖決定,我唔係主持董事會嘅。」佢仲話:「我做行政總裁好 過做主席。」所以佢唔會因為無得做主席而失望喎!聽落似乎吃不到的葡萄,真係幾酸囉!

艾爾敦狠批董事會口疏

不過,紀勤應該都搵到點點慰藉嘅,事關滙控亞太區主席艾爾敦(David Eldon)都忍唔住喺網址撰文撐佢!老艾話,紀勤係強悍、粗豪,以完成工作為己任嘅強人,對於佢最終要喺咁嘅場景下離場感到難過,仲狠批滙控o依家嘅董事會口疏!

對於曾為大熱嘅約翰.桑頓,老艾似乎無咩好感,佢話除咗桑頓,外面仲有大量「中國通」,可以替代佢嘅位置云云……咁到底紀勤點解會輸嘅呢?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7

李書福提案背後:品牌高端化和製造品質化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9/yMMDAwMDIyNTIyMQ.html

編者按

今年兩會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重申了「發展新能源」的內容,在汽車業界普遍關注並希望「借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全球」的情緒下,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的現狀並不樂觀。

十年後中國正在迎來以換購和首次購車並存的二次汽車消費潮:一二線城市購車向中高端品牌集中,三四五級市場仍在延續雜牌叢生局面,二元消費結構正在形成。

在這種消費結構下,合資品牌在堅守有傳統優勢的一二線市場同時,紛紛推出合資自主品牌主攻三四五級市場,擠壓自主品牌的空間。「消費轉型升級倒逼產業升級」的局面正在形成,本土品牌如何應對上擠下壓的局勢?這是十二五初期整個行業面臨的現實課題,

我們發現,在消費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一些企業正在行動。上海汽車堅持中級車的經驗與得失,廣汽從合資經歷中提煉的一次規劃分批發展策略,奇瑞品牌高端化的困惑,吉利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到提出「價值競爭」的經營轉型,長城堅持控制規模只做細分市場的理念,都值得研究。

3 月2日,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進京的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攜帶了兩份提案,一份關於「治堵」,一份呼籲「漲薪」。李書福對記者解釋說,「治堵的根本是為了推 動汽車消費,為車企轉型提供引擎;漲薪的出發點是,要提高一線勞動者的社會地位,這是提升中國產品品牌形象的必然要求。」

兩份看似毫無關聯 的提案,其實指向的是同一問題——在新的消費環境下,汽車企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李書福所說的新的消費環境與兩件事情有關:2010年,中國汽車年產銷超 過1800萬輛,晉級全球最大汽車生產銷售國;北京出台搖號限購政策後,一月京城新車交易量僅為1.79萬輛,同比下降72%,自主品牌車型銷售受到嚴重 打擊。

前一件事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汽車公司都在關注中國市場,而成長速度相對滯後的中國本土汽車企業正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在幾乎全世界最優秀的跨國車企圍堵下,尋求一條產業轉型升級的突圍之路。

後一件事情將產生的結果是,在搖號購車政策的限制下,合資品牌生產的中高端車型將很可能成為一、二線城市消費人群的首選,自主品牌產品將被迫轉移至三、四線城市,產業階梯式轉移帶來的二元消費結構特徵,將使自主品牌車企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對此李書福在提案中建議:將汽車消費稅轉交地方政府,通過稅收的槓桿調動地方政府治堵積極性,進而對汽車消費採取鼓勵政策,擴大自主品牌車企的生存空間;呼籲提高一線勞動者福利待遇,調動員工生產積極性,從而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目標的實現。

兩份提案看似解決目前民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實則是李書福為自主品牌車企的未來尋找出路。而在此之前,李書福為吉利汽車轉型開出的兩劑藥方是:海外併購、實施多品牌戰略。

收購是提升品牌的捷徑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汽車行業「十二五」規劃草案的初稿已經制定完畢,年內將正式出台,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大力支持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發展,這標誌著中國汽車產業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過去五年,中國汽車市場通過吸引投資、刺激消費實現了爆炸式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不過外資品牌依靠核心技術、品牌溢價優勢,是這一瘋狂增長盛宴中的最大利益獲得者,自主品牌車企在整個汽車產業結構中始終扮演低附加值的角色。

「過去,自主品牌車企在低附加值領域中實現了自然擴張和原始積累,隨著『十二五』規劃大幕的拉開,自主品牌車企實現產業升級,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已經成為必然。」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孫健如是說。

而商業嗅覺敏感的李書福早在吉利汽車獲得「准生證」那天起,就在思考低價策略下,自主品牌車企的生存出路問題,儘管此時吉利汽車的口號是「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

在李書福看來,自主品牌車企轉型升級將面臨三大難題:如何擴大市場佔有率,如何提升品牌附加值,如何提高人員素質。這三大難題同時也是自主車企發展的機遇。

經過長期的思考比較,李書福認為,收購一家世界級汽車品牌是中國民營車企在世界汽車版圖中謀取一席之地的捷徑,靠模仿起家的山寨血統畢竟不能帶給企業未來。

所以從2002年開始,預言福特早晚會出問題的李書福,開始窺探沃爾沃,發動所有資源確保收購成功,當時李書福面對媒體經常使用的一個成語是傾家蕩產。李書福對記者說,「收購沃爾沃能夠幫助吉利打造自主品牌,如果這個事情做不成,吉利只有死路一條。」

不光是吉利,近期路虎與長城,斯巴魯和奇瑞相繼傳出合資的消息,這都是中國汽車消費轉型升級倒逼整個產業升級背景下,本土品牌謀求技術 升級和品牌高端化的需要。而且這也不是李書福、魏建軍等企業家的個人想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也曾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說,「吉利是最需要兼併沃爾沃 的企業,但並不是最有實力兼併沃爾沃的。」

《華爾街日報》將這位經常憤怒的「草根」企業家類比為亨利·福特,英國《每日電訊》將李書福列為2010年「五位重量級人物」之中。

這種口碑效應已經開始引得其他自主品牌車企紛紛效仿。捷豹、陸虎意欲進軍中國市場的消息一傳出,力帆、江鈴、奇瑞、長城與其談判合作的消息紛至沓來;斯巴魯國產的想法一表露,北汽、上汽、力帆、奇瑞等車企群起而爭之的局面再次出現。

資 深汽車營銷專家,亞市前總經理蘇暉認為,在新一輪產業結構升級和兼併重組的大潮中,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中國車企正在把未來生存發展的籌碼,押寶在與國際知 名車企的合資合作中。「畢竟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需要時間,彎道超車要等待也要實力。相比之下,面對消費升級的新環境,海外併購、合資合作方式確實能在短期內 提升自主車企的品牌知名度。」

中國製造的轉型之痛

當吉利悄悄為日後有可能收購沃爾沃積蓄力量時,2007年正式提出了戰略轉型的想法。

這一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空前激烈,在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以吉利為代表的自主品牌車企面對不斷下滑的單車利潤,毅然摒棄原有品牌,試圖通過建立多品牌分網銷售模式,重新樹立企業品牌形象,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品牌溢價能力。

李 書福向記者回憶:「當時如果企業不轉型就是錯誤的發展方向,會越走越沒有信心。」當年五月,李書福在吉利董事會上提出——要實現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 車」到「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的轉變,並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核心競爭力也從成本優勢重新定位為技術優勢和品質服務——引來台下一些高管質疑 「怎麼可能?!」

為了逐步實現戰略轉型目標,吉利首先停止了受品質所限的豪情、美日、優利歐「老三樣」產品的生產,發佈了全新的「帝豪」、「英倫」、「全球鷹」三大品牌。

同時提出到2015年,吉利要實現產銷200萬輛,通過人才培養計劃,開發5個技術平台、15個產品平台,先後投放40餘款新車,使吉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胎換骨」。

兩年後,另一家自主車企代表,奇瑞汽車也加入到實施多品牌戰略的隊伍中來。這一年,奇瑞公司發佈了奇瑞開瑞、瑞麟、威麟三大全新子品牌,並根據市場形勢,對4S店渠道銷售模式先後進行了分網銷售、直營店銷售和建立汽車城等渠道模式的嘗試。

作為自主品牌車企應該做第二品牌、發展高端品牌的倡導者,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認為,奇瑞、吉利等靠低端經濟型轎車起家的自主品牌車企向上走面臨很大挑戰,想不丟失起家根基同時又追求向上發展,另設一個新品牌是比較好的選擇。

不過,蘇暉認為,根據國際慣例,領先的汽車企業集團,根據自身業務單元以及消費者、公眾的差異化需求建立完整的品牌家族體系,並通過品牌打造,提升企業產品的附加值,已經是比較成熟的做法,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通用汽車。

不過自主車企採取多品牌營銷戰略時,並未在市場中處於領先優勢,「走還沒走好,就想跑」這種狀態為今天一些自主高端車型銷量不盡人意的窘境埋下伏筆。

「其 實目前自主車企實施多品牌分網銷售的主要目的是綁定經銷商。以前有些自主車企開發車型比較盲目,數量較多,不同車型的市場反應差別很大,所以就出現了經銷 商『挑肥撿瘦』賣車的情況,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再次出現,才想出了分品牌分網銷售綁定經銷商的做法。」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鐘師對記者說。

鐘師認為,新品牌戰略的推出,無疑會增加用戶對品牌的認知成本,具有很大風險,建立由多品牌標識組成的家族式品牌體系尤為如此。

「自主車企轉型升級的關鍵還是回到抓好產品質量、做好服務這些基本功的『修煉』上,即使這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也要使產品質量得到市場信任之後,才有在中高端轎車市場生存發展的可能。」鐘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6

政府製造壟斷 左丁山

2011-4-15  AD




 

以前在本欄講 過,政府推出愈多管制商界嘅法規,愈係製造壟斷。呢個道理,泛民及工會派議員相信完全唔明白,佢地一味以為事事要「有王管」,商界事情可以透過監管法規來 一個甚麼「撥亂反正」、「保障」小市民,例如發牌制度、最低工資、競爭法等等。殊不知大財團十分歡迎呢類立法,因為佢地財雄勢大,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 打官司的話,絕不手軟,一於奉陪。反之,中小企就慘咯,老闆掛住搵生意,邊有咁多閒情、閒錢去同政府周旋呀,一旦踩中法律地雷,唯有執笠可也。

自 從地產代理有咗發牌制度之後,本港地產代理業開始高度集中,形成中原利嘉閣與美聯香港置業兩大集團,其他經紀只能靠邊站,有咗最低工資之後,兩大集團勢必 更加擴大,中小經紀冇啖好食。施老闆喺佢嘅專欄(am730)講到明,最低工資不宜在地產代理行實施,如果實施的話:「實力較差的行家可能被逼退出市場, 這反會助長大行攻佔更大的市場份額,令壟斷局面更加明顯。如果大家都用最低工資來招聘員工,大行一定比細行更容易請到人。我們(中原)本來無意欺壓細行, 但法例卻造就了這樣的局面。」

施老闆嘅分析,同樣適用於其他行業,令到本港各行業嘅競爭減少。舉例而言,近日教育局無風起浪之教科書分拆問 題帶出咗一個事實,就係一般無知人士大罵「書商壟斷」,如何「壟斷」呢?原來十年前香港有教科書出版商逾五十家,今年就「死剩」十七家,其他已因不堪虧損 而退出呢個行業,如果呢行有「壟斷」、有「暴利」嘅話,何故做開生意嘅出版商會自動退出?當然係因為教育局不斷修改科目、更換課程、再有透明度極低嘅「書 本送審」制度,令教科書之開發成本與風險大增所致。教育局如不改變審書政策,教科書出版業好可能變成地產代理業咁愈來愈集中,政府一手製造出壟斷嘅局面, 然後又受泛民壓力,搞競爭法以打破壟斷喎,好滑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6

打造超過二百位千萬富翁 王品上興櫃 成了「餐飲新貴」製造機


2011-5-2  TWM




台灣最大連鎖餐飲集團「王品」,即將在四月底登上興櫃、明年上市,這也揭示了「餐飲新貴」時代正式來臨!王品掛牌價預計為三○二元,將為身兼股東的王品員工們帶來大筆財富,只要領有四張王品股票,就是百萬富翁!

撰文‧林讓均

四月二十九日即將登上興櫃的「王品餐飲」,預計承銷價三○二元,依去年十三.三五元的每股稅後純益(EPS)計算,本益比高達二十二倍。同時,公司正計畫上市事宜,預計十月底送件,明年第一季掛牌上市。

迥異於一般企業主高調談上市,三月三十一日王品股票公開發行時,王品不但沒有舉辦記者會,也沒有發出任何一紙新聞稿。王品餐飲董事長戴勝益本人對上市也十分低調,甚至接受採訪時還公開呼籲投資人不要買王品股票。

由於近年獲利豐厚,不缺錢擴展業務,外界實在看不出王品餐飲上市的理由。以往抗拒上市的戴勝益,現在在想什麼?戴勝益解釋,沒有貸款、用現金做生意的王品 餐飲,上市是為了三大目的:一、讓財務更加透明化;二、讓國外的潛在合作夥伴更願意和王品合作;三、希望透過上市,招募更多優秀人才。

億元身價股東就有三十五位財務透明化是沒有問題的,翻開王品餐飲的公開說明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巨細靡遺的記載,就連大股東為了避稅所做的股權轉移,都做了明確說明。

在海外事業合作部分,王品也以品牌授權方式,與泰國MAI TAN公司合作,第一家「陶板屋」今年七月就要在曼谷開出。「用品牌授權的方式,不用自己投資,可以把風險降到最低!」戴勝益表示,將循此模式進軍東南亞餐飲市場。

至於招募人才,則沒有比因為有「市值」可計算,而創造出來的數百名「餐飲新貴」,更具說服力了。

儘管王品內部規定員工不能炒股票(持股不足一年,就算炒股票),也不能在上班時間談論股票,但畢竟是自家股票要上興櫃,在今年的王品家族大會上,員工們還是忍不住交頭接耳,討論彼此拿到幾張股票,也順便估算一下彼此的身價。

翻開王品的公開說明書,股東人數多達一二八四位,以承銷價三○二元計算,一億元身價以上的股東就約三十五位,而千萬元身價以上、不到一億元的股東也超過二二○位,此外,至少還有五百位百萬富翁,儼然是台灣業界新一代的「富翁製造機」。

「王品簡直就是餐飲界的『科技業』,不僅可以全員入股,而且配的是高價股,營業毛利與EPS還比一般科技業高出許多!這是一個『餐飲新貴』正在崛起的時代!」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李培芬如此評論。

王品持股最高的個人股東劉採卿,正是王品董娘、戴勝益的妻子,持股達四.四七%;而在個人股東排名中只名列第四的戴勝益,持股達二.四九%。但若加總戴勝益夫妻及兩位子女的持股數,持股比率將近九%,全家身價超過十六.五億元!

此外,王品最大法人股東「王品戴水社福基金會」,持股八.八%,以及持股七.二五%的中國信託商銀劉採卿信託專戶,都是戴勝益捐贈,將作為照顧貧困小孩與王品同仁的慈善基金。打算捐出八成財產的戴勝益,未來只打算留給自己與妻子一成財產,另外一成則平分給一兒一女。

而主導公司重大決策的「六人小組」(即董事會成員),除了董事長戴勝益之外,副董事長王國雄與陳正輝、石二鍋總經理曹原彰、夏慕尼總經理楊秀慧、大陸事業群總經理李森斌等五位核心高層,持股都在一、兩千張以上,身價皆突破五億元。

領先餐飲業首創全員入股

不要以為只有高階主管可以領股票,事實上王品已經領先台灣餐飲業界,進入「全員皆股東」的時代。當年,戴勝益看海豚表演時,領悟到海豚乖乖跳火圈的動力,就是來自立即獎賞的鮮魚,他因此發想出一個「立即分享、即時獎勵」的「海豚哲學」。

二○○九年王品集團發動兩波員工認股,只要是年資滿一年的王品全職員工就可認一張股票,每股依當年淨值二十二.一七元認購。王品人事總監許燕閣表示,王品 的股票配發基本上分為四種職級:總監以上、區經理、店長與主廚,以及副店長以下的全職員工,依照職級的不同來加計年資、配發股票。

講求「內部創業」的王品,相當厚待如同單店董事長的店長與主廚,一位店長按年資可以領到三十至七十張股票,而主廚也通常有二十到六十張的持股空間。

「在王品做廚師,真的有前途啦!」夏慕尼鐵板燒台北光復北店主廚蘇忠獻說,到王品集團已經十四年,也參與過夏慕尼品牌的草創時期。今年三十七歲的他,才剛 與戴勝益爬完海拔五三六四公尺的聖母峰基地營,下了山、股票要掛牌了,領到七十張股票的他,身價也像登山一般、攀上二千多萬元的新高點。

員工分紅比率提高到三三%當王品的員工的確令人羨慕。過去,每家店每月都提撥獲利的二○%來犒賞店內員工;現在,王品用來獎賞海豚的「鮮魚」愈換愈大尾了,從今年起,店頭獲利提撥分紅的比率將提高到三三%,為的就是彌補股票分配的落差。

當王品的員工很好,那當王品的股東如何呢?「王品看來是對的公司,也是對的產業,如果是長期投資,應該無須太在意現在的股價。」呂張投資團隊總經理張献祥分析,王品的市值營收比約二.六倍,和KY美食、新天地等同業比起來並不算高。

不過,依據「王品憲法」(公司章程)第九條明文規定:「奉行『顧客第一、同仁第二、股東第三』之準則。」也就是,股東利益是排在員工利益之後,當王品的外部股東還是要觀察,豐厚的員工分紅是否會稀釋股利。

此外,自○三年開始,王品集團以旗下兩個指標性的西餐品牌「王品」與「西堤」打前鋒,在中國大陸的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布下據點,今年也將前進成 都、重慶等內陸城市,預計中國店數將達到五十五家店。「我們預計二○一三年會是展店爆發年,中國達百店規模之後,展店數才會整個爆發出來!」大陸事業群總 經理李森斌很有信心地表示。

儘管王品在大陸市場的成長性令人垂涎,但根據公開說明書,台灣王品並未持有任何大陸王品的股權,兩者只存在「品牌授權」關係;已授權成立的大陸王品牛排與西堤牛排,主要仍由台灣王品的董事會成員個人所持有。

隨著大陸事業的快速擴展,未來兩者之間的股權如何變化,值得投資人留意。

30歲店長 身價達千萬

70年次的陳宏智,是西堤牛排的宜蘭店店長,今年才剛要滿30歲,就已經擁有上千萬身家。17歲因為打工進入王品集團,累積約10年資歷的陳宏智分配到33張王品股票,一夕間成了鍍金的「餐飲新貴」!

「我算是一路跟著王品成長,像是搭上了一個餐飲時代的浪潮!」因為家境問題、只念到高中的陳宏智說,本來家人並不看好餐飲業,覺得端盤子賺不多,但沒想到他26歲就晉升為店長,年薪破百萬元,不但幫家人還了三百多萬元負債,還有能力為父母在桃園購置新屋。

對陳宏智來說,王品提供了內部員工創業的舞台,讓他得以挑大樑,經營宜蘭的第一家西堤牛排。「我不會賣股票,因為我相信我在王品的前景可期,王品股價當然也會蒸蒸日上!」他說得相當篤定。

黃金十年,兩岸拚千家店去年王品集團兩岸共164店、合計營收達新台幣70.8億元,較前年成長34%;其中台灣營收達57.5億元,較前年成長36%。

為了趁勝追擊,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喊出2012年「直營店250店、營收100億」、2020年「直營店1000店、營收400億」的遠大目標!對戴勝益來說,從今日算起至2020年,就是王品爭奪兩岸連鎖餐飲第一品牌,甚至往海外市場攻城掠地的「黃金十年」!

王品餐飲

成立時間:1993年

董事長:戴勝益

資本額:6.15億元

旗下品牌:王品、西堤、原燒、夏慕尼、陶板屋等10個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93

中國不再是首選 美國製造業鮭魚返鄉

2011-6-13  TWM




去年,中國首度把「世界最大製造業國家」美譽的頭銜,從美國手中搶走,不過,這種情況正悄悄的出現變化中。

近來,包括全球最大的建築和工程機械生產商美國卡特彼勒(Caterpillar)、玩具巨頭Wham-o,以及NCR公司決定把主打產品ATM(自動提款機)遷回美國生產。明顯的,美國企業正吹起一股「返鄉潮」。

第一季,美國製造業成長率達九.一%,不僅超越其他產業,也比同期美國經濟成長率一.八%高出許多,全拜美國製造業回歸所賜。而美國州政府和當地政府,祭出各種優惠措施吸引企業回鄉,功不可沒。

此外,中國工資節節高漲具有絕對的影響力。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分析,目前,美國製造業工人的時薪約二十二美元,中國工人僅二美元,只有美國的九%。以目前中國製造業工人工資每年成長率約一七%,美國工資卻只增加三%。預期到一五年時,兩國的薪資水平差距將拉近到只剩下三成。

近來,中國溫州的中小型企業頻頻傳出倒閉風潮,就是高漲的工資與原物料價格,拖累了營運表現。看來,美國企業的回鄉潮恐怕還要持續一陣子。

(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5

解密社交網路流行密碼:製造模因的四個法則 人世間 之 大象無形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30.html

在最新一集熱門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和艾米發現模因(即Meme,指八卦和其他社交資訊)像傳染性生物一樣繁殖自己,並將人類作為宿主。他們使 用了“模因流行病學”的理論在朋友中進行實驗,同時用帶有刺激、惡性和世俗資訊的八卦勾引朋友,以檢驗前者是否傳播得更快。

4月20日,開心網以這集《生活大爆炸》的故事做開場,發佈了獨立於開心網的群組產品“海貝”。開心網品牌戰略總監孫璐說:“八卦在小圈子、小群體裏 傳播,傳來傳去不出幾個人。而放大到現實世界,還會有‘好事者’(連接不同圈子的結點用戶)將小圈子八卦傳播到另一個圈子,甚至有些變成社會流行新聞。模 擬這些特點,海貝具有嚴格邀請註冊和一鍵跨群分享等功能。

顯然,這種對於資訊傳播的深入思考,今後必然還會引發更多的功能和應用。

在《商業價值》對社交網路的系列思考裏,我們曾在上一篇報道中描述了一個社交新世界的到來——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好處在於,如果你想成 為主角,社交網路能夠幫助你迅速成為焦點;壞處在於,所有人都像孤單的遊魚,瞬間就被淹沒在資訊的海洋中。在這個時代,每個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了數字移 民,遷移著過去的關係,也構建著新的自己。

那麼,社交新世界讓資訊傳遞的成本前所未有地降低,我們該如何在這個新世界中把握流行的密碼?

被免疫的病毒傳播

技術哲學大師凱文·凱利曾經提出過“傳真機效應”的理論:第一台傳真機的研發費用高達上千萬美元,零售價格也要超過2000美元,但是這臺傳真機卻毫 無價值,因為世界上還沒有其他傳真機可以同它聯繫。第二台傳真機的出現使得第一台傳真機具備了價值,第三台傳真機讓前兩台更有價值,以此類推。因此凱文· 凱利得出結論:用戶買下傳真機,實則是買下整個傳真網路——這個網路遠比傳真機本身更加值錢。

凱文·凱利的理論為市場行銷專家帶來了直接的啟發:在社會網路中要想創造流行,就要盡可能地擴展這個網路的寬度和廣度,加入網路的人數越多,流行影響 的範圍就會越廣。然而遺憾的是,急劇擴大的網路固然增強了產品所能影響的範圍,但對網路的過度迷信者卻為自己掘下了墳墓。

在社交網路出現初期,由於資訊傳遞的成本極度降低,於是就出現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病毒行銷和瘋狂的粉絲買賣。廣告商興奮地看著自己的廣告傳達到的人群與 日俱增;然而不久,他們就發現這些鋪天蓋地的資訊轟炸,不僅沒有帶來更多忠實的客戶,反倒是每年鉅額的廣告費用大都打了水漂。買賣粉絲的人看著一夜驟增的 粉絲數目,除了滿足虛榮並未有更好的感覺,因為這些粉絲中的大多數根本無法與之形成有效的交流。

事實上,病毒傳播的最大剋星恰恰是用戶的免疫。例如,每一次流行感冒發生時,感冒病毒都會創造了一個巨大的網路。在這個網路中,感染病毒的人越多,流 行病就越有威力;然而,流行感冒大都不久之後就中止了,原因在於通過接種流感疫苗,大多數人對感冒病毒具有免疫力之後,這流行也就結束了。足夠大的、能夠 被影響的網路固然是流行的先決條件,但過度的病毒傳播引發出受眾免疫力,則會最終葬送這場流行。

20世紀70年代末期,電話的普及使得商家意識到這是一個經濟高效的推銷方式,從此針對目標客戶家庭的電話推銷增加了10倍。但是真相卻是,在那之後 的20多年裏,電話推銷的有效性卻降低了50%。網路越大固然威力就越大,但是在網路規模擴大的同時,網路成員遭遇的騷擾也就越多,他們的免疫力也就越發 提高。

人們關於流行的社會學認識,也因為社交新世界的誕生出現了許多進步。斯坦福大學電腦科學系的助教朱·萊斯科夫(Jure Leskovec)曾經做過一個在社交網路上進行產品推薦的實驗。結果顯示,在通常情況下,病毒式的推廣並不能有效地推動用戶的實際購買行為,同時病毒式 推廣的傳播範圍和實際影響亦有限,過度推廣反而造成負面結果。對於用戶確實不需要的產品,即使是社交關係中的強關係做出的推薦,也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唯 一讓病毒推廣的支援者欣慰的是,相對於其他產品,宗教類和科技類的產品更適合進行病毒推廣。

萊斯科夫還和斯坦福大學在讀博士生Jaewon Yang在新著的兩篇研究論文中揭示了新聞線上共用的模式,從而提供了一種提早預測新聞流行度上升還是下降的方法。他們研發出一種工具,可以畫出資訊在網 上傳播的流量圖。這個可視化的效果顯示了博客與新聞網站之間的聯繫。

他們分析了1年內的1.7億篇新聞文章和博客,以及8個月內的Twitter微博。他們跟蹤每篇作品在其他博客、新聞和微博中提到的次數,以測量其受 到的關注度。他們不看鏈結,而是跟蹤博客和文章中有特色的片語——如“做無用功”(lipstick on a pig)——的出現頻度。他們利用這些數據創建了一個揭示6種不同模式的圖表。例如,一些新聞快速傳播達到頂峰後消失,圖上形成一個尖峰形狀。其他的則更 有持久力,上升和下降都比較平緩。

“通過觀察特定類型的媒體在什麼時間節點上參與到轉播中來,你能看到不同模式的出現。”萊斯科夫說。例如,如果某事件由一篇博客爆料,其傳播模式會與 傳統新聞媒體爆料不同。萊斯科夫說,“博客在哪一點上介入報道,是決定新聞持久性的一個主要因素。比如,即便傳統媒體只短暫集中在一篇報道上,而博客的討 論卻能讓該新聞更長時間地停留在公眾的視野中。

萊斯科夫認為,預測一則新聞或任何其他消息在網路流行的廣度,可以幫助網站更有效地安排其內容和廣告。這種方法也能顯示出作者或博客是如何被共用的, 並以此來判斷其影響力。通過研究新出現的新聞的早期反響,研究者能夠預測較長一段時間裏某個內容的流行程度圖,準確度達75%。

萊斯科夫說:“這些結果與預測工具結合使用時將更加有力。這些工具能預測一個新聞獲得的關注量,而不是只預測其傳播的模式。為預測關注量,研究者要看新聞的發佈地點、主題以及其他因素。”

萊斯科夫的研究是建立在大規模實時數據的基礎上,實驗條件的改變讓該領域的研究者們相信,流行是可控、也可以製造的,雖然模因本身具有突變性和不穩定性。

製造模因的四個法則

前不久,社會化問答網站知乎裏,一個豆瓣面試產品經理的問題在11個小時內成為當時知乎最熱門的帖子。與知乎裏其他問題和回答不太一樣的地方是,這個 問題的提出者是參加豆瓣產品經理的壓力測試被“刺激”到的應聘者,回答者則是他的面試官。提問者的敘述口吻還有時下網路流行的“吐槽”特點。

同樣是知乎上的一則公司八卦——“騰訊員工朱小草關於馬化騰的評價”,在新浪微博上被轉發(截止發稿時間)近3000次之多。

從很多流行案例中,我們發現其實傳播起來的八卦或者模因具有一些共同特徵:比如內部人、簡短易懂、社會或小群體環境、短時間爆發、具有故事性等。我們可以粗略總結為“模因製造”的四法則:

一、內部人法則

流行製造的第一步是資訊源可信任。解決可信問題,內部人是一個很好的組成元素。這方面的商業案例已經很多。

1990年,雷克薩斯轎車在美國剛剛建立其豪華車生產線不久,技術人員發現LS400車生產線上的兩個小問題,產品需要被召回。這讓本想圍繞品質和做工佔領市場的雷克薩斯無比尷尬——進入美國市場才一年,就要承認自己旗艦產品的品質問題,實在讓人難堪。

相對於以往在媒體道歉、發佈公告的傳統做法,這一次雷克薩斯獨闢蹊徑:在產品召回的當日,分別給每一位用戶打電話。用戶從經銷商那裏檢修完車之後,每一輛車都被認真清洗,並且免費把油加滿。如果用戶住處距離經銷商超過100英里,專門的技工會登門拜訪。

雷克薩斯的做法一時被圈內人士認為過於緊張。事實上,雷克薩斯清楚的知道願意冒險購買一輛新上線的豪華車的顧客是什麼樣的人群。當時的用戶數量雖然只有幾千人,但這些人都是
汽車內行,熱衷於談論汽車,是朋友圈中汽車方面的權威,人群雖少但卻決定了這個汽車品牌在新市場的口碑。事情的結果印證了雷克薩斯管理層的判斷,一場本會成為災難的汽車品質問題卻為公司贏得了客戶服務的美譽。

雷克薩斯的案例中,企業的高明之處在於牢牢抓住了品牌形象傳播中最核心的一群人——內行,借助這些人的意見權威引爆了一個品牌的流行。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國外的一些香皂品牌會在產品說明書中留下客服電話——幾乎沒有人會為如何使用香皂
諮詢客服的,然而廠家卻了解:哪怕只有一個人打來電話,那個人一定是對香皂產品充滿熱情的人。他或者是香皂內行,或者是設計專家,他們的建議對於產品的改進意義重大。通過一個客服電話,香皂廠商就能輕鬆地找到對於他們意義重大的“內行”。

這些“內行”在品牌傳播的網路中或許只佔微不足道的比例,但是他們卻對於流行的引爆意義重大。在社交網路上,他們可能就是那些超連結者,或者是能夠影響細分人群的意見領袖。如何準確的找到並影響他們,很大程度上能夠助推產品的流行。

二、環境法則

人類歸根結底是社會動物,儘管大多數人自認為意志堅定,但是沒有人能夠做到完全不受環境的影響。

上世紀70年代,斯坦福大學社會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囚徒實驗”。他和他的助手們在斯坦福大學心理係大樓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座模擬監 獄,通過當地報紙招募了75名身心健康的志願者。他將這些社會志願者連同一些教師志願者分成兩組,一組作為守衛,一組作為囚犯。津巴多讓當地警察局協助, 以一個假罪名逮捕了這些囚犯並將他們關進了監獄,由另外一批志願者看守,模擬監獄的情形。

實驗結果讓人大吃一驚,那些原來以為自己是反對暴力、品行優秀的看守們,很快變成了冷酷的訓導者。第一天晚上,他們在淩晨把囚犯弄醒,強迫他們做俯臥 撐。第二天,囚犯們造反了,他們開始拿著滅火器和看守對噴。隨著實驗的進展,看守們變得越來越殘忍,個個施虐成性,不少囚犯已經變得極度精神抑鬱。以至於 到後來,身處其中的人已經忘記了那只是一個模擬的監獄而已。

津巴多的結論是,在某些具體的情況下,人類內在的癖性會屈服於強大的情境,我們的親人,身邊的朋友都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尤其是在社交網路中,我們的行為總是潛移默化中被他人影響,哪怕是一個自認為意志堅定的人。

哈佛大學的尼古拉斯·克裏斯塔吉斯教授通過研究進一步證明瞭環境對個體的影響。他在TED做過一場演講。他介紹了“寡婦效應(Widower Effect)” ——即夫妻當中的一個人過世後的那一年裏,在世的另一人的死亡概率會翻倍。“寡婦效應”和其他一些相似的現象引發了克裏斯塔吉斯的思考。他意識到,類似的 現象不只是發生在成對的人當中,而是存在於整體社會中。社會中的眾多獨立個體組成了巨大的社會網路,人與人直接或者間接地相互影響。當一個陌生人朝你微笑 的時候,你也會用笑臉來回應,這就是社會網路中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一個例子。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克裏斯塔吉斯分析了肥胖“傳染”的方式。這種“傳染”更複雜,更神秘。它不像SARS病毒那樣從一個中心點向外傳播開去,而 是包含了多個方向的相互影響。研究顯示,在這30年裏,超重的人越來越多,並且與肥胖者關係越近的人,發胖的機率越高。另一個研究結論更讓克裏斯塔吉斯震 驚:即使一個肥胖者死了之後,他的影響依然存在,社會網路會自發地試圖恢復到從前的狀態,就像有記憶力的生命體一樣。

三、簡約法則

奇普·希思《讓創意更有黏性》一書中,提出的創意讓人們記住的第一法則就是簡約。在該書中他例舉了不少商業案例:

殼牌是一家擁有百年曆史並且始終居於《財富》500強前10位的明星企業。在其推行的新的企業文化中包含了四大部分:簡化、快速、業績導向、關注外 部,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便是“簡化”。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瞭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以自己複雜的流程為傲,而是希望用簡單來應對當前混沌的商業環境。

當我們把網站做得無所不包之時,Google的首頁卻只放置了一個搜索框,但又有誰能夠否認Google是全世界最實用的網站之一呢?

當以亞馬遜為首的B2C網站將品類打造得無比豐富之時,Groupon卻反其道而行,簡化到每天只出售一種商品,並且價格極低,天天替換。這種讓消費者始終處於期待與驚喜中的嶄新電子商務模式成為了當下的一大熱點,模倣者眾多。

在喬布斯近乎偏執的堅持下,iPhone最終只在機身上留下了一個按鈕。但就是這種簡化到極致的設計,使得一部複雜的智慧手機幾乎不需要使用說明書,小孩都能夠輕易的把玩。

我們的設計人員都太喜歡做“加法”了,不斷添加更多的功能,但真正能“黏住”客戶的始終是遵循簡單理念的產品和服務,從Google到iPhone無 不如此。設計領域有一條至關重要的原則:“Don't make me think”。理解這點你就會明白,客戶是不會花時間揣摩各個按鈕的功能的,對於他們來說更簡單的選擇便是放棄,然後選擇你競爭對手的產品——更友好、更 簡單的東西。

回到傳播理念上,如果你想讓對方完全理解你,就必須將內容設計得精簡,核心觀點必須讓別人一目了然。正如矽谷的一些商業計劃書能夠寫在餐巾紙的背面,而往往就是這樣簡單的商業理念最容易受到
投資者的青睞。關於這方面的內容,還有另一本優秀的書籍《餐巾紙的背面》(The Back of the Napkin)可以提供更詳盡的指導。

最後借用飛利浦的品牌承諾來為這段內容做一個簡短的總結,那就是:精於心,簡于型(Sense and Simplicity)。

 四、時機法則

如果說在傳統社會結構中,人們更多的還是關心環境影響這一空間因素的話,那麼在資訊爆發轉瞬消亡的社交網路時代,對於時間因素的把握就顯得至關重要。某種程度上來說,社交網路時代流行的把握更需要追求“時機的藝術”。

研究複雜網路領域的權威艾伯特-拉斯絡·巴拉巴希(Albert-Laszlo Barabasi)在研究社交網路時代的資訊傳播後,得出結論稱:由於資訊傳遞速度的加快,如今的資訊傳播越來越從原來的長尾演變到“粗頭重尾”,即現在 的資訊會在發佈之時起,迅速爆發並迅速衰減。一篇文章,一條新聞能夠風靡並流傳數年越來越成為了歷史。

對於希望在社交時代把握流行的人,或許更應該注意到“時機”的價值。在社交網路中,一條資訊在什麼時候開始推送,讓它在什麼時候影響到特定人群,越來越成為一種藝術而不單單是技術層面的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模因理論”並不是為了製造流行而產生的理論,它是基於社會學、流行病學等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大膽假設。“模因理論”的社會意義遠大於它為商業製造流行帶來的價值。在適當的時機,利用聰明的方法,模因甚至會推動社會變革,改變歷史。

身為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外甥,愛德華·伯尼斯試圖把心理學理論和行銷技巧相結合。一戰爆發後,伯尼斯的構想找到了實踐的機會。他參與美國公共資訊 委員會(CPI),利用大眾媒體、好萊塢電影等工具,成為推動美國參戰的“說服工程”的幕後策劃者,是“山姆大叔”形象的製造者。

更具社會學意義的是,模因中的一些不經意間會沉澱為一些習俗,這也是一個眾多模因競爭的結果。最後,有助維持母體不死和低成本維繫的模因被上升為習 俗,成為社會文化和制度的組成部分。習俗會造成群體認同,個體不遵守會被視為異類,因此好的模因製造出來可以相互約束,維持社會秩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2

玩具製造商「衍生」內容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4/1MMDcyXzM1NTI1MQ.html

奧飛動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奧飛)的辦公室裡,有一間專門的玩具樣品陳列室,擺放著包括陀螺、四驅車和 「悠悠球」等玩具。比這一屋子的玩具樣品更引人注意的,是辦公區牆上所貼滿的影視作品海報——從動畫片《機甲獸神》到真人動畫作品《火力少年王4》——這 使其看上去更像一家影視公司,而非玩具製造公司。

這正是奧飛近幾年來尋求「產業文化化」到「文化產業化」轉型的一處註腳。奧飛董秘鄭宇東 坦陳,製造環節早已非奧飛發展的重點:「奧飛位於廣東汕頭的製造基地如今只負責核心製造環節的設計以及包裝和質量檢測環節,其他環節均已外包。」動漫在奧 飛的功能已從昔日玩具營銷的手段,轉而成為聯動全產業鏈的核心。因此,鄭宇東表示並不擔心奧飛今年一季度財報所顯示的衍生品毛利率下跌3%,他認為,「原 材料上漲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的確有影響,但是奧飛的重心已經逐漸轉移到內容製作與形象授權環節。」

從玩具實業起家,奧迪玩具創始人蔡東青為 了不斷突破四驅車玩具的銷售瓶頸,走了兩條低成本營銷捷徑:與國家體育總局合辦全國四驅車競技比賽,同時引進日本熱播動畫片《四驅小子》,嘗到甜頭的奧迪 得以比廣東其他玩具製造商提前一步感受到動漫品牌的價值。而時至今日,廣東汕頭和東莞地區大部分未能打出品牌的玩具製造商仍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下艱難求存。

2004 年奧迪註冊了「廣州奧飛文化傳播公司」,開始嘗試進行自主版權動漫內容的製作,以動漫創作驅動衍生品銷售,以衍生品利潤反哺動漫創作的模式逐漸得以成型。 2006年,奧飛自主製作的第一部動漫作品《火力少年王》面世。其製作過程體現了「衍生品先行」的原則:以悠悠球為創作核心,人物與故事情節成輔助性要 素;悠悠球生產與動漫內容創作同步,動畫片一經播出,便開始全國鋪貨銷售。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該產品已經為奧飛帶來了4億元收入,單品銷量達到 2000萬個,觸達群體人數達600萬。

在向上游回溯進入動漫內容製作環節時,多年銷售玩具產品的經驗又使奧飛在內容風險管理,以及衍生 品質量管理上擁有自己的經驗。奧飛轉型初期,《火力少年王》的內容製作環節是外包第三方完成;後來的《鎧甲勇士》系列則是與上海禾盛文化合資完成。 2009年上市之後,奧飛逐漸加大打造內容品牌優勢的步伐,其招股書顯示:將計劃募集的4.7億元資金其中兩億用於動漫影視製作及衍生品產業化項目。

2011 年一季度,奧飛參股北京潘高傳媒文化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業務為動漫內容製作。鄭宇東透露,奧飛與潘高等團隊合作的方式是「不投公司投項目」,這樣既可以 保證主創團隊的持續性投入,也大大提高了發現「黑馬」項目的可能性。某國內動漫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奧飛此舉「值得鼓勵」。其轉型擺脫了對原有路徑的依賴, 嘗試將本身資源優勢融入未知探索。但是真正要做像皮克斯那樣的好的內容提供商,需要延攬頂尖級的創作團隊。」

嘗試不同呈現形態是奧飛實現 動漫內容價值最大化的方式之一。迄今為止,奧飛已經試水系列劇、電影、動畫片劇場版、舞台劇、漫畫書籍等各種歐美主流改編形態。對每一部收到市場良性反饋 的動畫片——《火力少年王》、《鎧甲勇士》、《巴拉拉小魔仙》等,奧飛都開發了多種呈現方式,或在角色設置上進行延伸。

與大部分動漫企業 拿著原創動漫去市場上玩輪盤賭的做法不同,奧飛在動漫內容創作中逐漸總結出一系列具備流行潛力的暢銷。借助這些判斷,奧飛在通常充滿散漫和無序的內容創作 環節中賦予了類似好萊塢類型片的「格子」——在動漫創意部門建立英雄、遙控、對抗、女孩等細分事業部,使創作主題圍繞這些已被反覆證明成功的流行元素而展 開。

2010年,奧飛動漫收購了全國五大上星卡通頻道之一 ——嘉佳卡通頻道, 「嘉佳卡通去年實現了從全國5個省落地增加到8個省,今天年到10個。」鄭宇東介紹。隨著嘉佳卡通謀求在全國範圍內的廣泛落地,奧飛在動漫內容推廣環節上 也將佔據更強勢的位置。至此,奧飛擁有了從內容製作、內容播出、形象授權、衍生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平台優勢。

不過,為巴菲特製作動畫內容 的萬方幸星公司總裁助理鄭斐也對奧飛轉型的方向表示懷疑。他認為,首先,做玩具起家和做內容創意起家,從根本上來說源自兩個不同的行業,擁有的基因也截然 不同。以製造業起家的奧飛對高品質的動漫內容缺乏天然的敏感性和判斷力;其次,由於人物和情節設置均已衍生品銷售為最終目標,奧飛出品的動漫作品營銷色彩 太濃。

實際上,從玩具製造商到動漫內容大鱷,使廣受質疑的「玩具廣告片」進化為風靡全球的動漫經典,正是美國孩之寶公司的成功路徑。以其 最著名的產品——時下正以真人電影版本轟炸全球的《變形金剛》為例,上世紀80年代,孩之寶購買了日本TAKARA公司兩款變形機器人玩具的共同開發權, 而後為其量身打造動畫片並在全球範圍內推出,引發追捧無數。而今,在《變形金剛》品牌的強勁號召力下,孩之寶已通過模型玩具、服裝、動漫書籍、原聲CD等 衍生品賺得盆滿缽滿,據悉,大型網遊將成為《變形金剛》系列的下一條掘金線路。

「孩之寶做《變形金剛》一個項目在全球就可以帶動接近5億 美金的玩具銷售,與孩之寶相比,奧飛動漫的規模效應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我們的動漫產業和歐美、日本比起來慢了幾十年,現在整個產業還處在初級的發展階 段。奧飛動漫現在每年投產7-8個項目,正處於積累規模效應的時期。」鄭宇東如是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9

優質製造的基礎是優質的價值體系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978722.html

於今天深陷「內憂外患」的「中國製造」,享有「全球第一CEO」之稱的傑克·韋爾奇會如何把脈並開具處方?

「中國製造」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如今更是深陷「內憂外患」的困境:面對貿易壁壘、反傾銷等不利的國際環境,國內通貨膨脹、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又使得中國製造漸失價格優勢。

而從自身來看,在過去十年裡中國製造的質量並沒能實現質的飛躍,近期「達芬奇」家居等中國製造也屢陷「質量門」事件;在打造個體品牌方面中國製造企業又缺乏資金、人才及經驗等。

國內業界內外關於中國製造如何轉型升級的探討已進行無數,如果讓全美頭號經理人——傑克·韋爾奇來對中國製造把脈,他會用「金手指」點石成金嗎?

多元化是各自為政,

但不是孤獨為政

在執掌通用電氣的20年裡,傑克·韋爾奇使它的市值由130億美元上升到4800億美元。在傑克·韋爾奇看來,企業要做大做強需要依靠多元化的發 展。誠然多元化是擴大市場規模的必經之路,但是縱觀當下中國市場,很多大型中國製造企業在創業之初都定下了宏偉的跨行業戰略,不斷進軍自身並不熟悉與擅長 的領域,多元化反而適得其反。

中國製造企業該如何運用「多元化」這一武器?

在GMC製造商聯盟、環球市場集團 「傑克·韋爾奇GMC中國行」新聞發佈會上,傑克·韋爾奇在連線時對記者表示:「多元化是各自為政,但不是孤獨為政。」

「很多多元化企業都會遇到困難的局面,單產品的公司不管在中國和美國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傑克·韋爾奇分析,「對公司來說在多樣化過程中你會有很多整合的收益,能更好地配置資產和資源,分享訂單,分享各自的智力和人才,互相交換對業務的看法等。」

「但多元化並不需要把所有的業務都捆綁在一起走,更好的方式是各自為政,但不是孤獨為政,如果讓各自自生自滅你會一無所有。」傑克·韋爾奇強調。

質量提升需要

從最高層領導起步

在依靠多元化發展,根據國內經濟環境及全球化的國際背景進行市場定位之後,傑克·韋爾奇認為接下來要從質量入手,打造「中國製造」的良好信譽,掌握市場話語權。

傑克·韋爾奇深諳質量管理之道。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傑克·韋爾奇全面實施六西格瑪質量標準,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產,防範產品質量問題,這給通用在全球的經營都深深烙上質量意識和工序意識的印記。

但如今中國製造依然無法擺脫「質量粗糙」的印象,在「越南製造」、「印度製造」等製造業憑藉低廉的價格搶佔中國製造業的市場份額時,中國製造的企業該如何做好質量管理,從而讓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能夠成為優質產品的標誌?

在傑克·韋爾奇看來「質量」有兩個概念:「第一就是你的理解,你怎樣觀察別人,這件事就需要花一些時間。日本和韓國在三四十年以前質量也並沒有現在這樣好。中國製造才剛開始20年,已經有一些產品包括蘋果的代工都是在中國生產的,這些產品已經有非常優質的質量。」

但為了都能夠達到優質的質量,實現質量的提升,傑克·韋爾奇認為:「第二個就是你如何做。我認為需要從公司的最高領導層起步,進行全方位的投入,建立全方位的防錯機制,同時建立起公司內部的價值體系,所有人都要支持這個價值體系,並且各自發揮其作用。」

從最開始的質量觀察,到公司價值的構建,傑克·韋爾奇強調要保證每一項都落到實處,需要公司大量的投入。

建立更多全球化品牌,

採用全球化人才

在產品質量得到保證的同時,傑克·韋爾奇建議:「同時,在品牌核心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及時升級和更新自己的產品,利用焦點事件和活動,刺激並引領消費者的感官和需求。」

「但中國製造企業目前所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世界級的品牌並不多,」傑克·韋爾奇說,「我能想到的只有聯想、海爾,中國的汽車產品將會很快具有非常好的質量。我認為在五年之內,中國產品在世界的定位會有根本的轉變。」

對於中國製造打造自己的品牌,樹立國際形象所面臨的困境,傑克·韋爾奇解析:「品牌的建立需要很長的時間,日本建立起品牌的影響力所需時間比韓國多 50%,比中國更是多得多。中國的問題就是國內市場增長速度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公司可能對海外市場的推廣以及全球化的進程非常不情願,因為全球化是困難 的,需要有人才及資金來支持品牌的全球化。」

相比較日本公司只用本國經理人的人才方案,傑克·韋爾奇認為中國可以更多地效仿韓國人採用世界各地的經理人來解決人才缺乏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7

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第一個小高潮正在湧現——「Made in USA」的「中國製造」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322

眼下,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第一個小高潮正在湧現。

「數量和規模都在呈三位數增長。」 南卡羅來納州的亞洲首席代表林新偉說。而以前,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未成趨勢。14年來,林每天都在和中國赴美企業打交道。不過很長一段時間裡,他感到分外孤單,因為從事對中國企業招商引資,幾乎是一項沒有成果的工作。

其實,在同行眼裡,林已算是幸運,早在1999年,他就做成了一單「大手筆」——吸引中國海爾落戶南卡羅來納。

「海爾一期是3000萬美金,我們當時覺得非常了不起了,但我手頭在跟的幾個項目都在1億美金之上,其中的一個是4億美金。」林說。

根據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美中關係中心等機構發起完成的研究報告《敞開美國大門——挖掘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紅利》,從2003年到2010年,共發生244起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總金額達到116億美元。

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已在美國50個州中的37個有投資,創造了超過1萬個就業機會。2010年,中國對美投資超過50億美元。

「這個數字非常非常保守。」林新偉感到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金額和數量都被低估了。

持相同判斷的還有邵寧,他是賓夕法尼亞州和馬里蘭州中國首席代表,他來中國的時間已經18年了。他還強調,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日益成熟,「不是早期的投親訪友,觀光訪問,如今的中國企業投資的針對性非常強,思維也更清晰。」

美國得克薩斯、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州是中國製造商喜歡設廠的地方。 (東方IC/圖)

Made in USA

「同樣的產品,Made in China和Made in USA的價格不一樣。」

如果說中國企業投資非洲、澳洲或是南美,很多是奔著資源而去,然而去美國,市場永遠是中國企業最好的興奮劑。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國企業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版圖。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中心主任王志樂認為,投資像美國這樣的市場,一則是為了繞開貿易壁壘,二是為了購買技術,收攬人才。

然而,征服美國消費者的路漫長而艱難。

2011年6月,號稱現代中藥第一股的民營上市公司天士力宣佈在美國馬里蘭州投資4000萬美金,建立一處集中醫藥生產、展示、培訓於一體的產業基地,面積達4.3萬平方米。

這項投資幾乎在董事長閆希軍的腦海裡醞釀了15年。儘管相比一般製造業投資,讓美國人真正接受中藥,這個過程顯然要複雜和繁瑣很多。然而,一旦成功,回報將「無法估量」,遠在馬里蘭的天士力集團副總裁孫鶴在電話裡激動地說。

這是因為,一旦通過美國主管醫藥的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FDA)的三期臨床試驗認證後,天士力的拳頭產品、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複方丹參滴丸」將在美國進行製劑、包裝、檢驗,這一切都是為了成為名副其實的made in USA。

「同樣的產品,Made in China和Made in USA的價格不一樣。除了貿易問題,還有形象問題。」孫鶴告訴記者。

要想叩開美國市場,天士力必須接受FDA的三期臨床試驗認證,目前,已經通過了前兩期。FDA對醫藥產品有一整套完整的認證程序,以便確保新藥的安全與有效。

無獨有偶,同樣覬覦美國市場的企業還包括運城製版,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凹版印版滾筒製造商,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斯帕坦堡投資400萬美金興建了3萬平方英呎廠房。

由於所處行業的特點,運城製版需要儘可能地靠近客戶。

2007年9月,林新偉陪同運城製版的老總去美國考察,州政府為運城製版項目做了一份建議書,結論是這個行業在美國已經走下坡路,產值在減少,從業人數也在減少。

正當林新偉猶豫著將這個結論告知對方,運城製版的老總卻對他說,這是他到美國後聽到的最好消息。

當時,運城在美國之外已經有將近三十家工廠。經驗告訴他們,在海外市場,運城總能夠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甚至重新帶動當地印刷行業。他們發現,在中國賣1000元人民幣的產品,在美國的報價是1000美金,將近7倍的差距,這更讓他們暗喜不己。

學會玩美國政治

看誰是執政黨,然後在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上去遊說。

2003年至2010年,中國公司至少在35個州有投資項目。不過直到2009年,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總額,只能和新西蘭和奧地利這樣的小國為伍。

即使這樣,當中國不再是一個千里之外的外包製造商,而變成了一個住在隔壁的老闆時,美國人是應該鋪上紅地毯歡迎,還是拉起閘門擋在門外?似乎這個問題一直難有定論。

反對意見在於,不少美國人認為所有中國公司都和政府相關。

華為就因為這個問題,今年2月,在收購美國三葉公司時,被美方以妨礙國家安全之名拒之門外,儘管收購額僅為200萬美元。

即使是像運城製版這樣的中小企業,也遭遇了同樣的曲折。2007年,正當運城製版的投資順利推進之時,運城製版的競爭對手給南卡州長打去了抗議電話,質問州長為何允許中國企業來這裡競爭?

當林新偉聽到這個消息,心裡七上八下,這只是個400萬美金,僱傭30人的小項目,州長會為此得罪選民嗎?要知道,美國的政治家們做每一項決策時都會在心裡計算,這會為自己贏得或者損失多少選票,他認定州長會放棄這個項目。

「但沒想到州長對打電話來的公司說,美國是自由市場,南卡之所以幾十年經濟發展比較快,就是得益於FDI。只要投資方是合法做生意,不管來自德國還是中國,州政府有義務提供幫助。」州長鼓勵林新偉繼續進行這個項目,最後,運城製版總計投資一千多萬美金。

不過,運城製版投資的戲劇性結局,並不意味著類似事件已成定論。是否觸及美國的「國家安全」迄今依然是一個糾纏不清的紅線。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學習如何融入美國政治。

「美國永遠有保守派,而民主黨和共和黨也會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觀點和想法。這裡面,有些人喜歡中國,也有人反對中國,都會存在。我們要做的是更多的溝通。」 天士力集團副總裁孫鶴這樣總結。

如果執政黨是民主黨——民主黨就更關心怎麼能夠省錢看病,那他們就主動跑去民主黨的大腕那裡,說天士力的產品相當於化學藥價格的百分之幾,能夠給美國的醫療健康系統帶來多少優勢,讓這個國家老年人的醫療花費每年節約多少錢。

要是更關心經濟的共和黨上台了,那他們的遊說重點就是投資將增加多少就業機會,在科研上能夠提供多少亮點,企業發展壯大後可以給當地帶來多少稅收等。

「不做好這些功課是不行的。」孫鶴說。

當然,他們也會遭遇一些特殊的「美國問題」。比如幾天前,一位民主黨的議員找到孫,希望天士力能夠趕快從現在選址的蒙哥馬利郡搬去他們那裡,或者在他們那裡投資一個分公司。因為這位議員是那個區選上來的一個議員,就必須為那個區的老百姓服務。

「我們要是明顯拒絕這樣的邀請不好,但是誰一邀請就搬家也不是企業最好的選擇。這就需要一個比較合適的方式解決了。」對所有在美的中國企業來說,如何處理這類問題,也將考驗他們的智慧。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學習和不同文化打交道所必須的一種歷練。

中國所有對美投資分佈圖(2003年至2011年一季度) 資料來源:紐約經濟顧問公司Rhodium集團

「甲方未必就是老大」

在美國建廠時,講究風水的中國老闆臨時讓設計公司做了一些改動。不久,新的賬單寄來了。老闆開始並沒有搭理,但很快律師信也來了,老闆這才意識到甲方未必一定就是老大。

儘管種種不確定性讓人擔憂,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前往美國。其中,民營企業甚至走在了國有企業前面。

數據表明,2003年到2010年間,230項中國投資中,有170項源於私營企業,佔到74%,但在投資額上,國有企業佔總額的65%。

在漂洋過海赴美浪潮中,中國企業的旅行箱子裡除了錢,還應裝著什麼?換句話說,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更好地融入美國?

「關鍵的是找到合適人才。」邵寧和林新偉都這樣認為。「如果出現問題,往往是核心管理人員的問題。」

最理想的人才莫過於既瞭解自己公司的文化和運作,又熟悉美國的運作方式、當地文化,現實情況卻是,有這樣技能的人才非常緊缺。

一些在美國留學的留學生漸漸成為中國僱主新寵,但由於大多數的留學生學習的是理工科專業,從技術人才轉變為管理人才,這其中依然有大量缺口。大多數中國企業的對策是僱傭當地的銷售和人事,而總部則負責派遣其他管理人員。

為了吸引中國企業落戶當地,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會幫助中國僱主培訓普通員工。

運城製版初到南卡時,招不到合適的工人,因此,州政府出錢免費在當地的職業學校為其培訓,當地沒有合適的老師,運城製版從中國派出兩位老師傅飛往美國教學三個月,政府不僅為中國老師請來了翻譯,並且居然全程埋單了所有費用。

當然,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不僅在人才上,在異鄉經商,文化差異和觀念碰撞,各種不適應幾乎無處不在。

邵寧告訴記者,他看到一些企業由於沒有符合美國的一些規定,主管機構給出了警告也沒有及時處理,最後被勒令關掉了。

「出現問題後,中國人的思路是走後門疏通,他們找了主管機構退休的局長,之後又找了律師,但也沒有解決問題。」

另一個例子是一家企業在美國建廠,中國人講究風水,在建廠過程中,老闆臨時讓設計公司做了一些改動,不久,新的賬單寄來了。老闆開始並沒有搭理,但很快律師信也來了,老闆這才意識到不是甲方就一定是老大。

「中國企業的對外溝通部分也比較弱,在美國,除非完全是家族企業,大部分公司是非常透明的,在這種商業環境下,中國企業要習慣媒體的監督,如果你一開始想到這一點,就會雇專人來溝通,這是品牌塑造中必經的一步。」邵寧建議。

「我的建議是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美國律師林·哈里森三世(Lynn P.Harrison 3rd)答覆南方週末記者,這位美國律師娶了一位中國夫人,從2005年起,他經常來到中國,為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提供服務。

「中國公司應該學會在美國金融和法律方面花錢獲得服務,付出什麼得到什麼,在國外做任何重大投資決策,錢都可以買到這種服務。」他說。

拿美國武器,佔美國市場

「今年華為與摩托羅拉的一場知識產權訴訟以摩托羅拉向華為支付使用費結案,更是華為在客場打的一場漂亮反擊戰。」

「我們通常認為,如果你是一家民營企業,賺不賺錢就看你投了以後還有沒有追加投資,我們很欣慰地看到幾乎所有的中國企業在南卡投資的現在都做了第二 輪或者是第三輪的追加投資,我們認為如果他有這個意願繼續在當地追加投資,第一他對當地投資環境是認同的,第二他至少沒有虧錢。」林新偉回答。

目前,中國公司開始悄悄地滲透美國方方面面。

在大學宿舍和飯店房間裡,海爾美國生產的迷你冰箱是標準配置,他們也同時生產超豪華冰箱,適合美國人的「美式豪宅」;在各州和市政府財源緊張的當下,擅長價格戰的中國公司提出了更有吸引力的報價,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正在為紐約市第二大道的地鐵施工。

中建公司的一個項目負責人告訴林新偉,2003年,他們開始在美國拿項目時經常會有各種媒體質疑,四五年過去了,這些質疑沒有了,原因是,中國經濟 的發展很醒目,很多美國人正在改變自己的看法,現在他們一去承包項目,聽說是中國公司,都會說中國人太厲害了;其次,通過這幾年的項目,他們已經不斷地證 明了自己的實力。

眼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美國開始獲得利潤與發展,例如,2010年,中興通訊的美國和歐洲市場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佔公司總收入的21%。今年,運城製版也迎來了美國市場的收穫期。這直接對沖了國內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帶來的衝擊。

受益的方面更包括,中國企業開始在美國運用他們的遊戲規則進行市場的爭奪。

大邦律師事務所的知識產權律師熊磊之告訴記者,這幾年,華為和中興通訊為首的中國企業在美國知識產權戰略讓人側目。

作為中國專利戰略實施最成功的電信行業中的代表,華為在美國和摩托羅拉、英特爾等建立了聯合實驗室,中興通訊主要進行綠地投資,這些投資對華為和中興通信的專利戰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由於自身擁有的專利、特別是核心專利數量的增多,華為、中興通訊已經從以前單方面支付給其他電信巨頭巨額專利許可費轉為互相許可,支出大為減少。特別是今年華為與摩托羅拉的一場知識產權訴訟以摩托羅拉向華為支付使用費結案,更是華為在客場打的一場漂亮反擊戰。」他說。

而這些似乎僅僅是開始,美國亞洲協會的報告中還有一項預測,到2020年,中國在世界範圍的直接投資會超過1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6.3萬億元),這相當於將三分之一的外匯儲備投資海外,或者是13億中國人每人在海外投資4850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