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比巨大更會賺 美利達全靠「加盟」

2012-4-16  TCW



今年三月底,巨大、美利達台灣兩 大自行車巨頭公布去年財報,集團總營收紛紛創下歷史新高,分別為四百七十三億八千萬元和二百零一億五千五百萬元,市場將此歸功於中國內需成長所帶動的成 績。

實際上,這份財報還有一個意義隱藏其中,便是美利達連續第八年淨利率超越巨大。

為什麼第二品牌反而比第一品牌更會賺錢?眼尖的人不難發現,關鍵就在「營業外收入」。美利達從二○○四年開始,營業外淨收入維持在營收的三%到六.五%, 但巨大的占比是負○.三九%到○.八五%,以致最後計算合併總損益時,美利達得以後來居上。

放手搞「加盟」海外授權,成立合資公司

是什麼「營業外收入」,讓美利達連續八年在淨利率上超過巨大?

答案是海外市場自有品牌的通路和銷售。以去年的成績單來看,這個數字占美利達合併營收的四.三%,占淨利的四七.九%。

時間回到今年二月十日,西班牙最大島馬約卡(Majorca)。一年一度的美利達全歐新車展示會在此舉行,逾六十國專業自行車媒體記者聚集於此,測試美利 達超過一百款的新車。

一小時的新車發表會,扣除為創辦人曾鼎煌在一月三十日過世默哀五分鐘,以及公布美利達集團和台灣業績的十分鐘,其餘時間,母公司與歐洲各國的業務代表、媒 體皆平起平坐,沒有絲毫特權和禮遇。

「我們與通路是生命共同體,不是主從關係,大家都一樣,」美利達集團副總經理鄭文祥說。鄭文祥口中的「生命共同體」,背後的關鍵是美利達經營自有品牌國外 市場的「放手」策略。

所謂「放手」策略,有別於巨大在主要海外市場成立一○○%子公司打自有品牌的做法,美利達選擇以策略投資人角色,入股三成到四成,與當地合作十年以上的經 銷商成立合資公司,或直接投資品牌,對方握有公司經營權,負責開拓市場和行銷商品。每年再按照合資比例分攤利潤與風險。

「這就是做直營店和加盟店的區別,」台大EMBA執行長黃崇興分析,「兩者的資本觀念不同,而後者賺錢比較輕鬆、靈活。」

美利達的「放手」原則包含三部分。

原則一:挑國家方便查帳in,愛抗爭out

第一、挑選合資對象。美利達在歐洲九家合資公司,在成為合資公司前,都是品牌代理商,與美利達往來時間平均在五到十年,關係很長。其次考慮當地法令環境完 備度,因為沒辦法經常查帳,所以執法不嚴的俄羅斯、希臘都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再來,選擇市場規模大的國家。最後是民族性,義大利和法國的勞工經常抗爭,雖 然市場很大,但也不適合成為合資公司。

原則二:看特性市場差異大,才策略投資

第二、因地制宜。因為市場特性不同,合資方式也不同。諸如美利達二○○一年投資美國單車品牌斯貝特(Specialized),其實有實力拿下整個品牌, 但最後決定以策略投資,以新台幣十億元取得四八.八%的股份,成為第一大單一股東。「如果我們拿下五一%,斯貝特成為美利達,會出現『稀釋品牌 力』(Brand Dilution)的現象,銷售情況會受影響。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們不要過半,」鄭文祥解釋。

歐洲因為各國市場差異大,又語言不通,所以策略上選擇在當地成立合資公司,由各地經營者經營當地市場,美利達選擇成為策略投資人。至於中國市場,因為美利 達在當地有工廠,又同文同種,離供應鏈近,直接在當地成立公司負責銷售經營相對有效率。

原則三:股權不過半合資者當大老闆會更賣命

第三、策略投資比重維持在三成到四成。一般在董事會裡,三成到四成的股東可在五席董事裡取得兩席,發言權已經足夠,且具備否決權,足以當有影響力的關鍵少 數;「我們雖然只有三成,但是控制力是百分之兩百。」鄭文祥說。

這背後的邏輯是,如果美利達掌握公司,當地合資者也不過是打工仔,沒有賣命誘因;反過來若讓利給合資者當大老闆,賺的錢七成都是他的,一定會更賣命;美利 達也不用擔心營私舞弊,因為每拿一塊錢,其中有七毛錢是自己的,連帶也降低合資風險。而這些合資公司又是只賣美利達單一品牌,他們賣得越賣力,也連帶帶動 美利達製造的業績。

「這種策略我稱為『混搭』,擁有權與獲利彼此搭配,其中最重要兩個指標就是供應鏈範圍和信任成本高低,」黃崇興分析,「離供應鏈越近、如果又同文同種,越 傾向高成本的一○○%持股;但是離供應鏈越遠或信任成本高,越傾向以獲利為重、成本低的策略性投資。」

放手攻品牌主銷歐洲,獲利由虧轉盈

其實,美利達這套與巨大做出區隔的「放手」策略,是用四億五千萬元換來的一場教訓。

美利達從一九八八年決定要走自有品牌,一開始也是在各國找代理商銷售,可是怎麼都試不出一條路,覺得好的商品一直都賣不動。

例如,一九九○年後期,美利達以品牌代表色的綠色設計出一款新車,經銷商沒有人下單;設計的車款一開始也以亞洲人的身材為主,不適合歐洲人,歐洲人騎上 去,嚴重的會導致翻車。又有一年,美利達有一系列新車的特性是「踏板控制」,(pedal control) ,全系列便命名為Pedcon,結果經銷商下單的時候,看到這個名稱全場狂笑,原來在歐洲,Pedcon指的是同性戀。

「那段時間市場覺得美利達很差很爛,就算便宜一○%,也沒人買你,因為品味不對,」鄭文祥回憶,「我們犯了錯誤:用台灣的角度、而非市場的角度來看世 界。」

九○年代正是美國企業全球化的高峰,台灣自行車產業又一直供過於求,連毛利率都掌握在客人手裡,接了這年的單,下一年不曉得在哪裡,毫無自主權;此時仍以 代工為重的美利達,美國訂單高達九成,歐洲只有一成。

二○○○年科技泡沫、美國景氣下滑,影響自行車品牌廠也週轉不靈。

當時全美銷售第一的自行車品牌Schwinn是美利達最大的客戶,一張單可吃下美利達三成到四成的量,竟然在二○○一年宣告破產,虧付美利達一千三百萬美 元(約合新台幣四億五千萬元)的應收帳款,讓當年美利達的營收至少比前一年少一五%,股價也跌到歷史新低五.八五元。

受過切膚之痛,美利達下定決心發展自有品牌。美利達當時有兩條路可選:一是花一億五千萬美元買下Schwinn,二是花三千萬美元入主同樣遭逢財務危機的 斯貝特。最後美利達選擇後者,理由很簡單:如果買下Schwinn失敗,美利達會跟著垮;但是入主斯貝特失敗,公司還賠得起。

美利達改變經營美國市場策略後,同時配合二○○一年成立合資公司策略經營歐洲市場,從二○○三年開始出現成效,營業外淨收入對營收貢獻從前一年負成長提高 到一.九三%。業績重心也部分轉移到歐洲,近年再納入中國,目前美、歐、中的業績占營收貢獻分別為三五%、四○%和二五%,未來將逐漸提高中國的占比,讓 美、歐、中的營收占比各為三分之一。

莎士比亞曾經寫道:「逆境也有它的好處,就像醜陋而有毒的蟾蜍,它的頭上卻頂著一顆珍貴的寶石。」對美利達而言,這顆寶石就是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5

美利達十億元江蘇設廠 十年內搶中國第一 曾崧柱三十年接班路 繳出耀眼成績單

2012-11-12  TWM  
 

 

今年初美利達前董事長曾鼎煌過世,二代曾崧柱開始獨當一面。首件重大決策就是大手筆投資新台幣十億元在中國江蘇南通設廠,和巨大昆山廠平起平坐,更將在未來十年以高單價車攻下中國市場第一。

撰文‧林麗娟、李建興

凌晨兩點半,台一線彰化大村員林段萬籟俱寂,沉睡中的小鎮,除了阡陌中的葡萄園仍隱約傳出秋蟬窸窣的聲響外,就只剩下位於省道旁的美利達大村總部依舊燈火通明。廠內生產線全面轉動,馬不停蹄地應付來自全球客戶迫不及待的訂單。

在快馬加鞭的作業線現場,輸送帶上川流不息地運送著美利達新一代的殺手級產品──低碳材質的環保車。

只見甫接任董事長的曾崧柱穿梭在廠房,時而聚精會神盯著顯示板上的數據,一察覺問題,立即彎下腰傾聽線上主管的解釋;時而又舒緩臉上的線條,頻頻對大夜班的員工加油打氣。

今年對美利達或對曾崧柱來說,絕對是個關鍵分水嶺。首先隨著年初集團創辦人曾鼎煌因病辭世,在董事會的一致決議下,當天就由曾鼎煌的獨子曾崧柱接掌董事長,宣告了美利達王國正式進入了曾崧柱時代。

另外,美利達五月份正式宣布將投資三千五百萬美元(約新台幣十.五億元),在江蘇省南通市設立在中國的第三大廠。這等於為目前在深圳、山東各有生產據點的美利達,在對岸架構出完整的版圖,王國邁向新的里程碑。

基層做起

蹲馬步三十年 終獨當一面值得一提的是,自從一九七二年美利達開廠以來,這個自行車王國向來是曾鼎煌當家,直到八十一歲辭世之前,許多決策仍親力親為,對於美利達改朝換代之後,曾崧柱一夫當關,外界難免觀望。但沒想到短短十個月內,這位少主在股東的支持下,無縫接軌,繳出一張漂亮成績單。

直到第三季財報出爐,美利達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五.四五元,更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二成三;甚至在微利的時代,其純益率還飆升到一六.五%,遠遠超出曾鼎煌時代一○%左右的水準。一張張耀眼的成績單,讓投資界和同業眼睛為之一亮,也讓曾崧柱時代的美利達,寫下漂亮的新頁。

一九八三年就進入美利達的曾崧柱,即使在美利達歷練將近三十年,在父親曾鼎煌面前,他始終習慣將自己隱形,不接受媒體採訪、不輕易表露想法,也因此總是被視為「曾鼎煌的助手」。

當年文化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原本要出國留學的曾崧柱,因身為家中獨子,考量父親身邊需要助手,因此還未等曾鼎煌開口,就對父親說:「留什麼學?趕快當一當兵回家幫忙,你那麼辛苦!」多年來就跟在父親旁邊,一路上研發、製造、倉儲、採購、業務,從課長、經理、總經理特助,熬了十二年才當上總經理,也磨出了扎實的基本功。

供應精品配件給美利達的鉅輪實業董事長郭中村心目中的曾崧柱是:「專業、正直、謹慎,曾崧柱從技術基層部門做起,態度夠認真、本業夠專精。」也因此,在集團中,縱然內心有不同於父執輩的新想法,曾崧柱卻鮮少提出異議;甚至就算是當了將近二十年的總經理,始終沒嫌過自己的馬步蹲得太久。

問起曾鼎煌可曾對他的表現加以讚揚時,曾崧柱淡然地說:「我父親就如傳統的台灣阿爸,很少覺得孩子做得好,就算有,也不會說!」「爸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貴人,倒不如說是鞭策的嚴師!」但面對這樣的嚴師,萬事求圓融的曾崧柱,卻也有自己堅持與定見。「我所做過最重要、最關鍵的抉擇,就是力主把鎂合金部門收起來。」○一年在自行車業站穩陣腳的美利達,由於一心想要多角化經營的曾鼎煌判斷,鎂合金電腦機殼與自行車架的材料、製程,八成相仿,因此大膽出資三億元設立了專責事業部,一腳跨入科技界。

勇於變革

前進對手陣營 做大供應鏈但風光的背後,卻讓美利達踢了塊大鐵板。由於隔行如隔山,科技業拚的是大量生產的經濟規模和產品高良率,但科技菜鳥的美利達因設備、人力缺乏,不但良率嚴重不足,還得配合客戶燒錢擴充產能。

「第一年良率只有七成,貨剛交給廣達,人家就大罵:『叫你們總經理來!』」曾崧柱開車開了三小時,去被廣達採購經理訓斥,摸摸鼻子回廠重做;第二批又被罵了三、五回。

在連續虧損五、六年後,曾崧柱眼見這項科技大夢,已幾乎將本業的上億元利潤都賠了進去;當客戶廣達想要轉進中國時,企圖心十足的曾鼎煌還信心滿滿地想跟進設廠,曾崧柱卻極力主張放棄當初催生的部門,向父親進言力主停損收場,父子在攻防之間爭論了多年,最後才在○八年正式收攤。「我敢於堅持,終於得到父親點頭,全心回歸經營自行車本業。」但問題來了,已經投下巨資的人員和機器該怎麼辦?曾崧柱因應得宜,迅速找到買主,把壓鑄機等設備賣到日本、中國;五百名員工有九成順利轉到自行車廠部門。一回歸本業,正好搭上了國內外的自行車休閒運動風潮,美利達轉虧為盈,財報愈來愈出色,這才讓當初不同調的曾鼎煌,臉上的線條柔和了起來。

向來採取守勢的曾崧柱站上領導人位置,就要改變,「要生存、壯大,非當變形蟲不可。」在中國市場,相較於江蘇昆山起家的巨大,站穩華中市場;從廣東深圳發跡的美利達則在華南稱王,多年來,兩強堅守互不侵犯的默契。

但今年,曾崧柱接班後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則是砸下重金設置南通廠,並預備將中國的營運中心遷移至此,據點與江蘇昆山的巨大相近,以追求台灣自行車產業再次群聚的團結效應。

曾崧柱這一著棋,早已想到千里之外。他認為,目前的深圳廠,隨著快速都市化,許多周邊零組件廠被迫遷廠,讓自行車業最仰賴的供應體系形同瓦解,因此,不得不有「華東設廠之策」。唯有巨大加上美利達,才能吸引更多的零配件廠群聚設廠,將台灣自行車業的供應鏈做大,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

巨大總經理羅祥安強調,自己是第一、第二任的A-Team(台灣自行車協進會)會長,曾崧柱是第三、第四任,透過成員彼此分享管理經驗。台灣就是全球高價自行車的產製中心,絕不會落入與中國廉價自行車的紅海廝殺,曾崧柱有遠見,把設計和發展根留台灣,很大器。

不怕挫折

咬牙完成任務 贏得客戶而提起自己的貴人時,曾崧柱則不假思索地指出兩位對他最凶的人。

首先是恩師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教授司徒達賢。曾崧柱說:「他對企業家一視同仁,不留情面,人稱魔鬼訓練教頭,也是唯一能讓我猛冒腎上腺素的人;上課前,不准開手機,否則就出去;上課時,叫學生起來回答問題,還會接著問其他人的回應,答不出來就罰站,就算是大老闆也一樣!」面對司徒達賢的鐵腕,曾崧柱非但未曾抗拒,還將司徒式的管理哲學運用到公司管理。

而司徒達賢也對曾崧柱讚譽有加:「曾崧柱當時還很年輕,表現卻十分穩重,上課過程中,他很專注聽大家討論,發言不多,但每次發言總是很有見地。他每周從彰化坐火車來台北上課,班上同學都十分佩服他勤學不懈的精神。」另一位讓曾崧柱視為貴人的,是Specialized猶太裔老闆Mike Sinyard,這也是最敢凶他的人。

自行車品牌大廠Specialized原為美利達在美國的客戶,○一年因營運出狀況,而請求美利達伸手奧援,曾崧柱力促入股四九%,美利達成為Specialized的大股東。

衡情論理,Mike Sinyard應該對曾崧柱這位救命恩人很禮遇才是,但Mike鐵面無私,且又與曾鼎煌同輩,每每在下單時,總是以父執輩的高姿態,用嚴厲甚至咆哮似的口吻,催促美利達以超高品質、超低成本交貨。

曾崧柱回憶,起初接到不可能的任務時,自己曾多次低聲下氣情商,卻換來Mike Sinyard狠狠的一聲「No!」,還威脅要「轉單」給巨大;但後來在曾崧柱忍氣吞聲,而且保證使命必達下,漸漸獲得Mike的信賴,至今美利達已成為Specialized最優秀的供應商了。曾崧柱說:「正因為他的龜毛要求,才促成兩方的雙贏。」台灣人壽董事長朱炳昱曾獲曾鼎煌的支持創立龍邦建設,他是曾崧柱政大企家班的學長,他鼓勵曾崧柱去讀企家班,肯定曾崧柱認真踏實於求學、經營事業,他說:「曾崧柱是位能傳承、發揚光大、更上一層樓的第二代。」

曾崧柱

出生:1957年

現職:美利達工業董事長

經歷:美利達工業總經理、經理、技術員學歷:文化大學物理系、政大企家班家庭:已婚,育有1子2女

從代工到國際品牌之路

美利達大事紀

1972年 曾鼎煌創立美利達,擔任董事長,從自行車代工起家。

1986年 推出自有品牌Merida搶攻歐洲市場。

1990年 前往中國深圳設廠。

2001年 第二大客戶Specialized請求金援,美利達入股。

2003年 巨大董事長劉金標找上美利達董事長曾鼎煌,協議成立A-Team(台灣自行車協進會),曾崧柱任副會長。

2007年 在山東德州設廠。

2009年 中國休閒運動市場通路成熟,內銷部轉虧為盈。目前中國布局:擁有16家分公司、2000多個經銷點,其中1500個是專賣店;2010年銷售量28萬輛、2011年近56萬輛、2012年可望破80萬輛。

2011年 身為台灣第二大自行車廠,集團全年合併營收創下歷史新高,全年全球成車銷售總數達182萬7540輛。

2012年1月30日 曾鼎煌過世,曾崧柱接任董事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7

一間鄉下組合工廠 營收打敗美利達!

2013-04-22  TCW  
 

 

台中市神岡區,一間工廠夾雜在木材廠、住宅、龍眼、荔枝田當中;辦公大樓與生產線之間,還隔著民宅,彼此不相連。這間由大大小小十八個單位組成的組合工廠,去年竟然創造了一百九十億元的營收,遠勝自行車股王美利達。

組合工廠的營收怎麼會勝過股王?走進一看,竟然看到了自行車環法賽新人王薩根(Peter Sagan)、倫敦奧運男子山地越野賽金牌得主庫爾哈維(Jaroslav Kulhavy)等自行車界傳奇人物,他們腳下踩的自行車變速器竟然都是MIT(台灣製造)。

它打破日本壟斷傳統讓捷安特變速器「MIT」

原來台灣製造已經突破變速器龍頭廠日本島野(Shimano)的主導局面,成了全世界頂級自行車零件的製造重鎮,關鍵就是這間組合工廠——愛爾蘭商台灣速聯。它從十二個人開始做起,現在旗下製造廠有上千個員工,在台中市區還有一個開發中心,有一百六十人的開發團隊。

它不僅生產變速器,還有全球最大、市占率破五成的輪圈品牌廠ZIPP、最大油壓煞車廠Avid、賓士車等級鏈條廠Sachs,這些全球知名的自行車零組件竟然多數都在台灣開發、在神岡鄉下生產。

「變速器傳動件是自行車最精密、價值最高的關鍵零組件,至少占成本二○%,少了它就不能出貨,」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蘇錦夥說。以往台灣自行車品牌出貨量取決於日本島野的供貨量,也就是說,捷安特、美利達的品牌再強,也不能沒有島野的變速器,這是台灣自行車產業往上發展的障礙。然而,這個障礙已經被速聯的成功方程式破解了。

它告對手違反公平交易改寫賣產品規則,重畫起跑點

以往島野的中高階變速器堅持在日本本土生產,中階以下的變速器則寧可選擇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設工廠,跳過了台灣;另一個品牌義大利Campagnolo,則是堅持在義大利打造,走精品高檔路線。

雖然速聯是外商,但它卻證明了台灣製造超越新加坡、追上了日本、德國。一九八七年速聯在美國芝加哥成立,一九九一年投入海外生產,速聯的美國籍總裁戴士禮(Stanley R. Day)第一個海外工廠竟然選在台中神岡。戴士禮跟他的弟弟常駐台灣,並租用過去自行車零件大廠川飛公司後門不到一百坪空間做產線,還打赤膊親自釘桌椅、鎖螺絲……,從陽春的組裝產線開始。

戴士禮跟十二個名員工開始做起,其中一個就是今天的速聯亞洲區總經理高禩翔。高禩翔回憶,當時掌控市場的老大哥島野,採整套零組件套裝銷售,成車廠一旦拆套就得提高售價,其他零件廠很難在同個起跑點競爭,當時日本市場還譏笑速聯又是另一間「一年會社」(只能生存一年的公司)。

速聯成立之初,有《聖經》中大衛拿著石頭打巨人的決心,在美國市場控告島野違反公平交易法,要求解除整套銷售的模式,其後雙方庭外和解,才改寫對方掌控市場的遊戲規則。

它大搞跨國購併把高階產能移台灣,九九%國產

速聯也積極執行跨國購併,把製造送往台灣,改變市場規則後,展開自行車零組件的品牌與發展,「我們知道我們power(力量)在哪裡、muscle(能耐)在哪裡,」高禩翔補充說,速聯一開始就設定專攻中高階自行車零件,從一九九九年開始用進行海外購併,擴大產品品項與技術能耐,再逐一把生產據點移來台灣,「本來很多零件國外進口都在地化,現在九九%都是國產。」

速聯大膽的收購了德國、美國企業,然後逐步將生產線移到台灣,例如,原本只在德國生產的內變速器也在去年移回台灣生產,全球高階自行車零件就是這樣一個個MIT的。

缺點來了,每收購一個企業,就把產能移到台灣,速聯不停的搬家或租工廠,現在的神岡廠區是它第三個落腳處,九千坪的土地背後更有十八個房東,變成了一個變形金剛般的組合工廠,這邊生產變速器、那邊生產輪圈,工廠甚至有如迷宮,連高禩翔帶著我們在裡面走都會迷路。

它找供應商「組家庭」讓交貨期從三十天變六天

此外,速聯參加台灣自行車聯盟A-team,變成一家人,交貨期從三十天縮短到六天,甚至挑戰一天。二○○五年之後,速聯台灣營收開始噴發,原因就是台灣自行車產業一個重要的變革:A-team在二○○三年成立,速聯當年就加入成為重要成員,也隨著自行車聚落產業鏈放大生產能量。

十年之間,台灣自行車零件出口額超過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七十億元),成長超過兩倍。在這股大趨勢下,也讓速聯二○○五年年營收約二十億元,二○一一年光神岡廠就破百億元。蘇錦夥觀察,速聯成長快速,除了本身製造創新能量,A-team拉動的生產製造是主因,甚至讓它「威脅到島野」。

在速聯廠房外的貨物進出區,我們看到這一天來了四十家速聯的下游供應商要交貨,一個個按照交貨看板時間準時進貨,完全沒有遲交,台灣A-team變成了超快速反應的生產鏈。「捷安特跟我們要挑戰一天內交貨,」高禩翔認為,相較沒來台設廠、只有發貨倉庫的島野供貨要三十天,速聯具有快速反應優勢。

這也讓走出海外、選擇新加坡而不選台灣的日本島野,看著速聯跟台灣自行車產業一起蓬勃發展。高禩翔說:「我們跟捷安特、美利達是一家人,但島野始終不是A-team的成員,關係就是不同。」

它用台灣工具機製造力求輕薄質感,一公克也計較

不光是產業聯盟可以讓MIT發光,生產線一隅,我們見到了一部部台中精機、東台精機的CNC工具機隆隆作響,原來速聯獨步全球的一體成型變速器飛輪,就是善用台灣工具機技術開發出來的。

這是速聯另一個營收快速成長的秘密,它的自行車變速器飛輪是從三公斤鋼材開始,經不同工具機粗加工與精加工等製程,最終一塊鋼材變成一塊一體成型的飛輪,成品只剩不到一百七十克,重點是從頭到尾都是用台灣的工具機製造。

以往,飛輪是用一塊塊鋼材鍛造出一片片飛輪齒輪,然後一片片組起來,速聯新的一體成型飛輪,省去了用一片片零件組裝飛輪的固定件重量,例如用螺絲、鉚釘來固定飛輪組,讓重量變輕了,外型也較有質感。

「減少重量就是成功的關鍵,有些玩家為了一公克,花一萬元都願意買,」高禩翔透露,最早一體成型方式,一天只能生產一個,後來一路改刀具,配合切削角度,才逐漸突破技術瓶頸。一公克就能決定勝負,神岡的工具機精密機械聚落,是速聯能夠開發出一體成型飛輪的競爭力來源。

最後,速聯在台灣發展成為領先中國十年的製造能力,我們看到高階的變速器、避震器都先經過雷射雕刻,各自貼上身分證,再一一由第一線多能工人組裝完成;接著來到檢測室,我們還看到這裡有一台要價一百萬美元的檢驗設備,正反覆驗證零件的精準度與壽命。去年,台灣製造的精密度與技術實力讓速聯放心關掉了德國廠,移到了台灣,「至少十年內中國大陸、東南亞跟不上來,」高禩翔不諱言,台灣是個很好的製造基地。

接著快速擴張的,是在台中北屯區的速聯亞洲開發中心,這也是台灣優勢,這裡的開發團隊要負責把它在歐美的研發成果開發出成品,交由工廠量產。在美國,一個點子變成產品要歷時兩個月,在台灣卻只要兩週。

看好台灣人才與供應鏈等優勢,雖然速聯是外商,但十年來,每年都在台投資至少五千萬元,除了神岡與北屯,也在台中大里、豐洲等地設新廠。但這間倚重台灣製造的關鍵零組件廠,近年來卻遍尋不到一塊三萬五千坪的土地,希望能擺脫組合工廠的不便,真正在台灣「定居」下來,這樣才能避免這位全球自行車零組件的資優生,淪為台灣製造的「過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63

以史為鑑:今天的美股是07年的美利堅 還是06年的津巴布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254

知名財經作家John Rubino在The Dollar Collapse blog刊文指出,美國股市刷新歷史新高(至少名義上如此)。前兩次觸及歷史新高後,接下來一年都摔得很慘。下圖為標普500指數和紐交所保證金借款間的對比走勢,顯示當投資者足夠樂觀,用槓桿來投資風險資產股票時,股市的黃金時代基本接近尾聲,可怕的事情就要發生了。如果近期的歷史是我們的指引,那現在要麼該獲利了結,要麼該做空股指,反正採取些市場看起來超買時該採取的行動。

但這一結論只有在我們處於同樣的信貸泡沫階段才有效,就像之前兩次股市登頂那樣。2000年和2007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水平分別是6萬億美元和8萬億美元,今天為17萬億。而其他許多指標同樣表明,相比於幾年前,美國在貨幣貶值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了。所以問題演變成:量變何時升級為質變?

下圖告訴我們,為何該問題不僅僅是學術層面的。

津巴布韋發生惡性通脹的早期,該國股市一年內從2千點飆升至4萬點以上。可想而知大量類似於保證金借款量指標升至歷史最高。

然後津巴布韋股指升到四百萬點。到底發生了什麼?津巴布韋以最高速度啟動印鈔機,貨幣貶值,幾乎所有有形資產狂飆。因為股票代表企業的部分所有權,大部分非金融企業持有有形資產,因此他們持有的資產價值也相應上升。儘管按實值計算,資產升值幅度不及通脹,但足以嚇退那些做空股市的人。

那麼今天的美股更像2007年的美利堅,還是2006年的津巴布韋?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61

“美利堅合眾國”?中國“搶房團”占領的美國十大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56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過去六年,紐約州吸收了來自中國大約67億美元的投資,位列美國各州之首。加利福尼亞州排在第二位。伊利諾伊州和得克薩斯州分別以3.62億美元和3.05億美元位列第三和第四,後者主要得益於休斯敦吸引的投資。

US states China investments

希望建立全球性房地產投資組合的中國大型機構投資者通常會在紐約、洛杉磯和倫敦尋找目標。本月,中國安邦保險買下紐約地標性建築——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

資金較少的中國投資者也希望參與國際房地產投資,它們將目光投向其他城市。房地產咨詢公司高緯環球(Cushman & Wakefield)報告稱,過去兩年,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尋求投資芝加哥和休斯敦等美國內陸城市、以及馬德里和法蘭克福等歐洲城市的辦公樓和酒店。

高緯環球大中華區研究主管林榮傑稱,中國投資者在美國全國範圍內進行投資配置,不只專註於主要地區的精選資產,而是更多地關註價格更低、潛力更大的城市。

美國金融博客《Zero Hedge》評論稱,

中國買房者將虧損,幾乎可以說華爾街現在所留給他們的是負收益。中國機構投資者購買美國房地產就像中國個人消費者購買奢侈品一樣,它們只是將資金存放在對中國資金相對友善的地方,而這個地方是美國。

中國投資者對美國房子的極大熱情,以及中國企業埋下紐約地標華爾道夫酒店,這終於讓美國響起“中國來啦”的警報,並使許多人一再將中國與80年代的日本相比。當年,日本人買下了加州卵石灘高爾夫球場、紐約洛克菲勒中心、雷諾阿和畢加索的傳世名作等。當然,大家都知道日本的下場是怎樣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81

助台灣一哥進頂級車隊 美利達將挑戰獲利新高


 
2014-12-08  TWM

 

二十六歲的台灣自行車賽車一哥馮俊凱,十一月底進到美利達公司試騎多種頂級車款。一個月前,美利達簽下他進入掛名贊助的義大利藍波車隊,成為首位進入世界一級車隊選手的台灣人。

促成這件美事的美利達,近年來靠著贊助車隊而形象大有斬獲。董事長曾崧柱十分興奮,他說,美利達已從登山車之王飆升公路競賽車王牌,下一步將要挑戰賽車隊之王。

美利達品牌這一年來在賽事成績單上奪冠發威,世界冠軍Rui Costa,騎著美利達提供的REACTO,完成Tour de Suisse環瑞士賽三連霸,年度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也贏得「衝刺王」獎項。

來自苗栗的馮俊凱懷著奧運夢想,二十三歲即拿下二○一一年美國超級周黃衫總冠軍,近三年更蟬聯「國際自由車環台賽登山王」三連霸,實力堅強,曾崧柱贊助他進入車隊,彼此相得益彰。

在官網上熱賣冠軍車種的美利達,第三季單季EPS(每股稅後純益)衝出三.三三元的新高紀錄;前三季EPS突破八元關卡,來到八.一元,緊緊壓迫巨大,繼續創造歷史新高,被法人看好今年可再賺進一個股本,刷新獲利紀錄。曾崧柱自二○一二年底正式接班以來,「高價值」路線成果大爆發,戰果連連,這位「藍波」任誰也不敢小覷。

(林麗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800

第2名的美利達 如何連3年EPS超越巨大?

2015-04-13  TCW
 
 

 

當你是市場老二,要和營收規模至少比自己大兩倍的老大競爭,該如何反轉規模上的競爭劣勢,走出自己的路?

美利達今年來股價一度漲破二百六十元,創上市二十三年來新高,儘管目前自行車股王仍由巨大稱霸,雙方每股股價仍有約六十元差距,但它近五年股價漲幅高達三九七%,更約是同期巨大的一.八倍、台股的十八倍。

和多數老二苦心追隨老大,甚至模仿其營運模式不同,美利達工業董事長曾崧柱選擇不拚量,堅守「老二哲學」的策略。比營收,以二○一四年財報來看,美利達只有巨大的四五%,「既然拚不過最大,只有退下來訂『我是老二』哲學,」曾崧柱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時指出,自行車雙雄自有品牌和設計代工的形態接近,也各自有很強的客戶,既然巨大規模是自己的兩到三倍大,不是只差一點,「不要強出頭,永遠做老二就好。」

比營收不是老大的對手,美利達另外找一條路,翻開公司財報,美利達去年每股盈餘(EPS)十一.二元,從過去EPS曾經只有巨大的一半,到今天已經是第三年超過巨大。

三個關鍵策略,讓美利達走出自己的路。

關鍵一:不做最大,做最好比巨大早登陸,攻高價不打車海戰術

走進美利達彰化總廠組裝生產線,這座曾崧柱口中的「夢幻工廠」,只見生產線上以二十個批量為單位,擺著花色紛呈的自行車零組件,各工作站完工後一路隨豐田式生產流水線前行,當現場庫存少於十組,便開始閃動黃燈,一旁的配料中心就會出發送料,確保每間隔三十秒就有一輛自行車組裝好。

從生產線出廠的自行車最貴一輛要價破五十萬元,這是曾崧柱追求高獲利與平均銷售單價(ASP)的體現。從產能布局看,巨大去年六百六十萬輛自行車出貨量約是美利達近三倍,等於前者在中高價產品之外,中低價產品會拉低平均單價。

「董事長一向說,他不會把產能開在那等訂單。」美利達行銷本部副總經理鄭文祥表示,公司在產能數量上是老二,但不需要做量的老大,可以聰明一點,做到用較少資源賺較多錢的高效率,「(財務表現)這方面我們是老大!」

美利達製造本部副總經理賴入定透露,公司近五年來台灣廠產能均滿載,不讓閒置產能影響生產效益,去年再因中國兩廠產能同樣滿載之後,才又投資近億元在江蘇南通打造第四座生產基地紓解產能。

美利達高獲利的關鍵,來自目前貢獻主要營收的中國市場(約占比三成)。早在一九九○年中國計畫經濟年代,美利達就西進深圳設廠,這個時間點比巨大早了三年,坐鎮當地指揮的正是曾崧柱,「我跟巨大有一點不一樣,他滿多量還是單速車,」曾崧柱透露,美利達在中國二十年前就主打變速車,「變速登山車一下跳進來就是兩千、二千五百人民幣這個價位,單速載貨車,五、六百而已,一差四、五倍。」

巨大最初只以捷安特單一品牌行銷;美利達則在專攻中高價變速車的自有品牌外,同時以副牌泛達進攻低價的單速車市場,試圖用雙品牌策略,避免不同價位混淆品牌定位。但變速車貴、市場遲未打開,大眾化的單速車又難以和其他競爭對手拚成本,「做了十七、八年規模做不出來!」

光中國市場,巨大自行車的銷量就達近二百六十五萬輛,甚至比美利達全球銷量還多,所以老大哥的高產能反而成了承接中低價大眾車款的包袱,讓美利達有機會鑽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雙方)不要衝得頭破血流,所以凡事就是老二就好,」曾崧柱認為,現在彼此有默契不要互相競爭,兩家共同把台灣供應鏈做大做強來攻全世界,「也可以說它去某些地區攻,我來撿剩下市場,幹嘛一定要對搶。」

在中國市場上,老大、老二在營運上有著很大差異,也埋下現在老二每股盈餘超越老大的種子。

「要做最好,不是最大,」鄭文祥解釋,美利達清楚聚焦休閒運動等專業自行車,捨棄滿足全客群的車海戰術策略,把非自己強項的低價車款讓給競爭對手。

關鍵二:難走的路,報酬大虧15年自建通路,等到奧運順風車

美利達第二個關鍵策略是,銷售的區域批發通路握在自己手上,一方面在第一線最直接掌握消費者需求,一方面確保獲利。

在中國,巨大省籍區域批發業務多透過獨立地方代理商經營;美利達則由自己的分公司直營。但要堅持和老大走不一樣的路,龐大的學習成本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事。

曾崧柱的中國夢,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他回憶,初期邊外銷,邊找內銷經銷商,因當時市場流行載貨車等單速車,幾乎少有人願意賣高價變速車;好不容易有人願意給機會,也只能先以五十輛、一百輛的規模寄賣,最快一個月後才結清付款,不是收不到錢,就是不斷倒帳,逼得美利達只能自建區域經銷通路,另方面又因應市場主流推出較低價的單速自行車。

當一切練兵練好了,接下來就要等東風。轉折來自二○○八年,那一年美利達通路布建、產品線逐漸準備齊全,又搭上中國經濟成長及北京奧運帶動節能減碳的運動休閒順風車,久候的大環境東風來了,業績也就起飛了,隔年開始虧轉盈。

二○一一年,美利達中國市場銷量翻倍到六十萬輛,隨市場接受美利達中高價位的變速車態勢明朗,三年前曾崧柱正式接班後,便放棄低價車款、對占比僅不到一成的泛達品牌銷售喊停,全力主攻朝效率、單價更高的車種挺進,推高了美利達在中國市場的平均單價。

「我們平均單價還是中國最高!」曾崧柱強調,「訂單不夠你當然就是要搶,可是我目前剛好卡到這些中高價位我都可以支撐集團(產能)的話,那我就不需要往下做。」

至於為何是三年前,美利達的EPS開始贏過老大哥?原因在於,美利達在中國市場比巨大更能通吃製造和批發利潤。

舉例來說,假設山東廠生產的自行車,以每輛五千元的價格賣到北京區域經銷商,該區域經銷再以每輛六千元的批發價賣到終端零售店,如果區域經銷是自己的分公司直營,則除了最源頭的製造利潤,還能多賺到一千元的批發利潤。

美利達各省區域經銷直營比率較巨大更高,因此能賺到更多批發利潤,隨中國營收占比提升,效益也能越明顯。「美利達這三、四年大陸內銷幾乎翻倍,所以獲利貢獻出來。」鄭文祥透露。

同業不選擇這條路,是因為代價太大。美利達能等到這場東風,背後是用中國市場一連虧損十五年的決心來換。

關鍵三:不賣低價,賣高價入股美國高階品牌,一舉抬高身價

曾崧柱的「老二心法」不只是一味做到和老大不一樣,如果老大的長處能讓自己加分,同樣要效法。他不諱言,「當然該搶、該占就占!……量方面不要去跟它比。平均單價我可以贏過它、獲利我可以贏過它,我選這些方面。」

舉例來說,代工轉品牌對獲利與ASP有正面貢獻,當然要做。美利達全球市場最早能朝中高價車種挺進,和它二○○一年用十億元、取得美國高階單車品牌斯貝特(Specialized)約四九%股權的轉折有關。

二○○○年的時候,當時美利達三大代工客戶之一、美國最大自行車品牌Schwinn/GT破產,不僅約一千三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億元)的現金應收帳款無法回收,接著訂單少三○%的缺口又緊接而來。在代工與品牌的十字路口,曾崧柱選了後者。

「我們自詡為自行車業的福斯,你要頂級就買斯貝特,中階就買美利達,」曾崧柱藉此取得更高的品牌位置,以雙品牌通吃中高價市場,同樣在ASP上開花結果。

過去,美利達只成立國際職業登山車隊,主要鎖定登山車市場,登山車生產比重約占八成是最主力產品;反觀巨大早已贊助一級車隊超過十年,車界因此較熟知美利達「登山車之王」的品牌形象,較不易將其和公路車畫上等號。

但兩年前,曾崧柱拍板斥資上億元冠名贊助一級車隊,提高自有品牌公路車的銷量與能見度帶來了改變,也是它另一個高獲利關鍵。「贊助公路車一級車隊美利達是新手,全世界都看到你,當然值得!」一位自行車同業觀察,如果沒投資,要爬多久才能讓全世界看到你的品牌?

在贊助後第一年,美利達二○一四年自有品牌公路車銷量成長二七%,居集團各車種成長之冠,因公路車平均售價較登山車多至少一成,也貢獻高獲利數字。

和老大不一樣是老二生存的唯一機會。檯面上,曾崧柱不強出頭,現身公開場合時低調不多話,採訪時也婉拒拍照,連德國來訪的媒體也不例外;檯面下,他則讓美利達惦惦朝中高價車種布局,貫徹自己能打敗老大不是靠模仿,而是和它不一樣的「老二心法」。

【延伸閱讀】美利達高EPS秘密:衝高平均單價策略奏效—巨大與美利達比較

●巨大˙平均銷售單價(元):9,125˙EPS(元):10.96˙營收(億元):602.24˙出貨量(萬輛):660˙4月7日股價(元):301.0

●美利達˙平均銷售單價(元):11440˙EPS(元):11.2˙營收(億元):272.27˙出貨量(萬輛):238˙4月7日股價(元):245.0

註:除股價統計至2015年4月7日,其他數字均為2014年資料來源:上述公司、公開資訊觀測站整理: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54

專訪美利達獲利心臟 德國10人研發室

2015-06-22  TCW


「波!波!波!」(德語發音,加油的意思)觀眾興奮的吶喊著,原本寧靜的小鎮整個High了起來。 這是位在德國南部的阿爾布斯塔特鎮(Albstadt),五月底,波蘭、比利時、日本、韓國、台灣,超過千位自行車愛好者齊聚在此參加UCI World Cup世界盃登山車巡迴賽,這群頂尖好手,在超過四十度的坡度上,激烈競技。

來自台灣美利達(Merida)車隊的挪威貓女崗瑞塔(Gunn-Rita Dahle Flesja)奪下女子組第二名佳績。稍早,在環義大利的自行車比賽中,美利達車隊更取得二十一個單站中,四站中的冠軍。

這些國際比賽,不只是選手比技術,自行車商也比產品實力;這是爭取國際曝光度的平台,背後牽動龐大商機。

美利達從二○○二年開始,每年提撥至少營收的三%,相當於新台幣四億元來培養自行車車隊,參加國際競賽與行銷費用。波蘭的經銷商Alex說,十年前,在波 蘭提到Merida沒有人知道是什麼?現在,客戶會上門指名購買,「支持車隊參加比賽,電視一直在宣傳,」Alex說。

在車隊加持下,十年來,主力產品登山車占營收比率,從五○%提高到七○%;兩年前切入的公路車市場,同時贊助公路車車隊,公路車平均年銷售成長率超過三成,預計今年會占營收的一六%。

看似不低的車隊費用,卻是美利達四年來,年營收成長超過兩成的重要關鍵。

去年美利達營收突破二百 七十億元,每股盈餘(EPS)達十一.一元,營收、獲利、EPS都創歷史新高。

好的產品,協助選手得勝,打響新款車知名度,有利日後市場銷售。這個良性循環,正是該公司獲利關鍵。

例如五月份環義大利的比賽中,美利達車隊奪冠的第五站,是所有的比賽中,最考驗選手爬坡能力的一站。為贏得比賽,美利達選手選擇騎乘截至當時全世界重量最輕,重量僅四.五公斤,還未曝光的超輕量級公路車,果然奪冠。

這裡不只設計產品發表會、辦比賽,統統包辦

這款輕量級公路車的「誕生」地,就在德國馬斯塔特(Magstadt)。這裡是美利達的歐洲研發中心,包括行銷與研發兩大區塊,是美利達提高獲利、品牌經 營的關鍵。它同時負責產品設計,是每年八百款新車問世的秘密基地,同時也負責車隊管理,包括選手的選擇、贊助、比賽等。

本刊拜訪這獲利心臟,發現此研發中心竟只有十個人!

與其他國際自行車大廠動輒三、四十人的研發中心相比,它顯得精簡許多。「我們跟台灣分工合作,效率還超過其他公司,」帶領研發團隊的美利達德國產品部總經 理約根佛克(Jurgen Falke)說。他不僅會設計產品,也曾是自行車選手,全球每一場新車發表會,他都必定親自主持,選手出身的說服力,很容易讓經銷商埋單。

他們不做傳統分工共同開發,讓新品更快上市

如何讓德國與台灣分工合作,讓產品更有競爭力?美利達有兩大工作方法。

其一,人員分工。德國人細緻與精準的特性,加上貼近歐美市場消費者,因此負責概念發想與產品設計,生產端由台灣負責。「讓有創意的人,去做更有價值的事,」美利達行銷本部副總經理鄭文祥說。

其二,也是變革最大的,就是把生產模式從「接棒式」改為「共同開發」。

「接棒式」指的是傳統品牌商與代工商的分工,因為品牌商有商業機密考量,從研發測試、代工廠詢價、零件研發、報價、來回修改等,期間長達半年,新款搶市的時間會比較緩慢。

至於「共同開發」模式,由於美利達同時身兼品牌與代工,有研發與製造能力,當德國的研發中心在進行第二階段風阻等項目測試時,台灣廠就介入討論,並開始製作模具,沒有商業機密期,部分流程的時間可重疊,是新款車可以提前生產,並且搶先三個月上市的秘密武器。

自行車也如同流行產品一樣,每年傳統在九月、十月會有新車上市潮,但各家廠商無不挖空心思,既不讓商業機密曝光,但又希望產品提早問世,「先搶先贏」。

當產品可提前上市,不僅可拉長產品銷售時間,還可以降低庫存,好比女裝,先上市的款式價格最好,銷售期也較長;晚推出的,價格低,庫存量增多的風險也高。

「接棒式」因有商業機密考量,通常代工廠第二季的訂單會很少,但「共同開發」,則可讓代工廠淡季不淡,四月可開始量產,五月新車問世。業績步調改變,吸引美林證券關注,五月初在歐洲地區舉行法人說明會中,大力推薦美利達是值得投資的股票。

「第一個上市的產品,只要是對的,市場就會跟隨,」成大工業設計系兼任專家胡佑宗說。二○一三年開始,美利達每股盈餘超過十元,並連續兩年出現如此佳績。「未來沒有特殊的因素,每年賺一個股本難度不大,」鄭文祥說。

因為德國研發中心與台灣代工廠充分配合,讓美利達成為「登山車之王」。挾著這樣的成績,兩年前積極切入過去著墨較少的公路車領域,除了推升業績之外,還想要複製在登山車的成功模式,在公路車領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二○一五年美利達手上掌握的公路車訂單,出現高達四九%的年成長率,「其他自行車品牌,公路車占銷售量的比重大約是四成,我們現在只有一六%,只要提高到三成就很可觀了,」鄭文祥說。

現在不只有一項武器高毛利公路車,訂單成長49%

公路車的平均售價是登山車的兩倍,毛利率也多了快要一倍,再加上國際間每週都有比賽,比登山車一年只有幾次大型賽,頻率來得高。只要推出市場能接受的車種,將會是推升業績的明日之星。

靠著德國人精準的做事態度與對流行的敏銳,加上台灣後端工廠到位的生產方式,美利達從十三年前虧損的公司,如今蛻變成國內自行車產業中,每股獲利最高的公司。

【延伸閱讀】當年一筆買貴的交易,卻成美利達獲利功臣

如今獲利亮眼的美利達,在二○○一年時,曾因為認列營收占三成的代工客戶、美國最大自行車業者Schwinn的倒閉呆帳,出現上市以來首度虧損,當年每股稅後虧損一.一元。這項虧損,開啟了美利達其後一連串的艱難抉擇。

當時Schwinn找上門,想賣給美利達兩個自有品牌,如果美利達買下,美國市占率立刻擴大,可解決生產線閒置問題; Schwinn是大賣場的大眾化品牌,走的是薄利多銷路線。

此時,另一家Specialized也有意銷售,它不是業界規模最大,卻是自行車界保時捷,走的是少量多樣、平均單價一千二百美元高價路線,這正是美利達要的遠景。

於是,在自行車業低迷、美利達尚未轉虧為盈的二○○一年,它竟用溢價八倍買下Specialized,僅取得不到五成的股權,還讓當地人主導經營,看似吃 虧,卻讓美利達更確定往高價品牌路線發展,若少了Specialized的刺激,美利達可能還停留在每年賺一到二元的代工模式。

而當年「高價」買進的Specialized,如今每年對美利達獲利貢獻至少三成,成了推升美利達的重要支柱。十三年前,要是美利達大頭大腦的買下Schwinn,下場恐怕將如同明基買下西門子一樣,令人不勝唏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412

猛追巨大 搶占公路車霸主 冠名贊助不手軟 三年砸7.5億 美利達的反攻大計

2015-08-31  TWM

電影《破風》票房賣座,首席贊助商美利達同享掌聲;事實上,美利達三年來每年投入二.五億元,贊助一級職業車隊「藍波–美利達」,冠名贊助讓美利達在公路車界聲名鵲起,也提升了營運含金量。

撰文.鄧 寧

由彭于晏領銜主演的運動電影《破風》,自八月七日上映至今三周,全台票房突破六千萬元、中國更越過一億人民幣門檻,等於兩岸超過兩百萬人透過《破風》,認識Merida這個品牌,對首席贊助商美利達來說,這筆兩千五百萬元的投資算盤怎麼撥都划算。

贊助《破風》,其實是美利達爭搶公路車市場有成的普羅代表作。

在此之前,美利達冠名贊助歐洲一級職業公路車隊「Lampre Merida」(藍波–美利達)已經兩年,今年堂堂邁入冠名贊助第三年,去年底更簽下台灣自行車好手馮俊凱,將他送進藍波–美利達車隊,成為台灣第一位進入一級車隊的車手,境遇宛如彭于晏飾演的仇銘翻版。

「冠名贊助的費用,比設備贊助高出許多,包含自行車與現金,我們每年得花兩億五千萬元,才夠資格在職業選手的車衣上露出『Merida』名號。」美利達副總經理鄭文祥說。

換言之,最近這三年,美利達透過冠名贊助投入運動行銷的費用,至少超過七.五億元。

相較之下,自行車業龍頭巨大,雖從一九九二年起就開始贊助歐洲一級車隊,但僅扮演設備贊助商角色,直到去年一月才與日本大廠禧瑪諾攜手冠名贊助包含三支隊伍的「Team Giant–Shimano」(捷安特–禧瑪諾車隊),車衣正面這才有「Giant」露出。

由於世界三大自由車賽事「環法賽」、「環義賽」與「環西賽」都屬於公路車比賽,在電視轉播賽況時,評論員會不停地報出車隊名稱,對打響知名度有高度助益。

贊助職業車隊 比巨大快狠準《單車誌》總編輯陳柏如即指出,巨大耕耘公路車市場已二十餘年,其公路車雖在車迷中享有高度評價,但也遲至去年才拉高高度到冠名贊助。美利達則是「快、狠、準」,一切入職業公路車賽事就冠名贊助。

大手筆的冠名贊助,加上藍波–美利達車隊在主要賽事中皆取得單站冠軍的好成績,帶動了歐洲當地買氣。

美利達協理王隆進進一步表示,一○年時「Merida」自有品牌公路車僅占歐洲營收的一成,但今年已成長到三成,且公路車售價是登山車的兩倍,若是碳纖車款,價差更達三倍之多。

在加重發展公路車之前,美利達被譽為「登山車之王」,○二年起便成立國際職業登山車隊MMBT(Multivan Merida Biking Team),借助賽事曝光與選手反饋,幫助其在登山車的知名度節節爬升。

另一方面,登山車也帶動美利達的中國內銷市場高度成長,一三年中國銷售數量突破一百萬輛,占了集團四成以上銷量,也明顯帶動獲利提升,讓美利達這一年的EPS正式超越十元關卡。

可以說,登山車款幫助美利達打下了穩健基礎,讓集團有充足銀彈,得以投身一級職業車隊的高度競爭市場。以營收規模而論,十年前,巨大已有二六五億元、美利達僅八十億元,而去年,巨大約六百億元水準,美利達則增至二七二億元,相當於十年前的巨大。

美利達思考未來成長的下一步,搶食公路車市場,必然是關鍵策略。

《破風》紀念車款 賣到缺貨雖然歐美市場表現不錯,但在現實世界裡,自行車業經營正遭遇來自中國的強大逆風。

一四年受到中國景氣下滑,以及官方政策打擊奢侈品影響,整體中國的自行車總市場衰退一六%,銷量足足少掉四百萬輛,而美利達則是小幅下滑八%至一百萬輛,「我們在中國高階市場的占有率仍維持在三三%左右,其他新興國家的成長,多少能彌補中國的緊縮。」王隆進強調。

確實,美利達來自中國的營收占了三成,但今年上半年集團合併營收達一三二億元,年成長六.四%,仍再創歷史新高,可見中國買氣下滑雖然影響銷量,但是美利達改善產品組合、提高產品售價的努力有成效。

「美利達在中國公路車發展較慢,我們希望占比能從○到五%、五到一○%這樣一路擴張。」王隆進說,如今隨著藍波–美利達車隊和《破風》電影帶動兩岸業績, 先前推出的《破風》紀念車種,首批一萬五千輛已賣到缺貨,美利達品牌的公路車確實聲勢大振,「長期目標,則是讓公路車在總體的營收占比從一成提高到三 成。」鄭文祥雄心萬丈地說。

套用劇中主角仇銘的名句「風在前,無懼」,在自行車市衰退的這股逆風中,美利達在運動行銷手腕上,反而更大膽,借助《破風》同時在台、中、港、韓上映的聲浪,美利達應也能成功衝線。

美利達

成立時間:1972年

董事長:曾崧柱

資本額:29.9億元

主要業務:自行車製造、銷售2015年上半年營收、獲利、EPS:132.34億元、12.89億元、4.31元

更正

本刊974期「冷凍食品大佬桂冠 跨物流當老大」一文,第82頁圖表「2014年熱銷產品」誤植「桂冠蛋餃」市占率60%,正確應為「桂冠魚餃」市占率60%,特此更正。 編輯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96

視點 | 特朗普獲《時代周刊》2016年度人物:“美利堅分裂國總統”

周三,《時代周刊》揭曉了2016年度人物,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擊敗了希拉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候選人,成功登上了今年的年度封面。

不過《時代周刊》給予了特朗普“美利堅分裂國總統”稱號,並稱他為“煽動者”。

11月28日,特朗普在紐約特朗普大廈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重申,將為美國人民帶回許多工作崗位,並會打擊“伊斯蘭國”。他也表示,大選使他變得謙虛,並稱美國是地球上最令人驚嘆的國家。

周三早晨,在接受NBC《今日秀》主播馬特·勞爾的電話采訪時,特朗普表示自己沒有分裂美國,反而正努力消除這些分歧,希望把美國人民重新團結起來。

事實上,特朗普在去年就曾是年度人物的候選人之一,然而《時代周刊》最後還是選擇了德國總理默克爾。對此特朗普還頗有怨言,發布了一條推文稱,雜誌將這個榮譽頒給了一個正在摧毀德國的人,而自己永遠都不會被選為年度人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