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林投資時鐘之殤 ——大類資產輪動舊規則的失效與新規則的確立 金融之王

來源: http://xueqiu.com/3349896301/31065533

【核心觀點】
大類資產輪動歷史回顧:著名的美林投資時鐘理論構造了一幅經濟周期映射下的大類資產輪動經典模式,這一理論很好地詮釋了歷史上美國大類資產輪動的規律。運用1973-2004年美國市場數據測試可以發現,美林投資時鐘理論完整的展示了在一輪完整的經濟周期中,經濟從衰退逐步向複蘇、過熱方向循環時,債市、股市、大宗商品輪流領跑大類資產。
2008年後美林投資鐘失效: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全球大類資產走勢已經摒棄了美林投資時鐘的資產輪動模式。新一輪經濟周期中,債市—股市—大宗商品市場的輪動徹底被打亂:經歷2009年初的觸底後,美國金融市場出現一波延續至今的股債雙牛格局;與此同時,大宗商品結束過去長期超級周期,開始進入緩慢下行通道,即使在近期美國經濟由複蘇走向強勁階段,大宗商品市場依然不見回暖信號。
確立大類資產輪動新規則:美林投資時鐘失效的本質是經濟周期對金融周期的映射關系被打破,經濟周期已經不能預測或反映金融周期。傳統的投資時鐘理論建立在經濟主導金融的基礎上,然而全球央行前所未有的寬松貨幣政策已經擾亂了經濟金融傳導機制。在經濟複蘇動能尚未修複的情況下,寬松的貨幣政策無法傳導至實體經濟信貸端,導致大量流動性直接轉入金融市場推升各類金融資產價格,美林投資時鐘理論也就失去了前提邏輯基礎而不可避免走向失效,新的貨幣周期主導規則建立。
大類資產走勢前瞻: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入緊縮周期,美林投資時鐘依然難以指導大類資產輪動。股市方面,貨幣政策收緊將導致股市不可避免回吐部分利潤,隨後基本面好轉將接替流動性因素主導股市運行;債市方面,加息周期帶來債市逐漸調整,但是收益率難現徒升;大宗商品方面,超級周期已結束,下行之路慢且長。

一、大類資產輪動歷史回顧:美林投資時鐘理論構造了經濟周期映射下的大類資產輪動經典模式

2004年11月10日,美林證券發表了著名的研究報告《The Investment Clock》,研究了在經濟的不同階段相對應的投資策略。其主要原理是根據經濟增長趨勢和通貨膨脹趨勢,將經濟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衰退、複蘇、過熱、滯漲。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變換時,債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現金依次有超過大市的表現。

投資時鐘體現的是實體經濟與投資策略之間的基本關聯,由於各國經濟所處發展階段及經濟政策的不同,以上四個階段的持續時間並非一致,甚至會跳過某個階段,但投資時鐘可以給我們一個大致的資產配置方向。

1、衰退階段(經濟下行,通脹下行)

通脹壓力下降,貨幣政策趨松,債券表現最突出,隨著經濟即將見底的預期逐步形成,股票的吸引力逐步增強。就整體表現而言,債券>現金>股票>大宗商品。

2、複蘇階段(經濟上行,通脹下行)

此階段由於股票對經濟的彈性更大,其相對債券和現金具備明顯超額收益,即股票>債券>現金>大宗商品。

3、過熱階段(經濟上行,通脹上行)

在此階段,通脹上升增加了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可能出臺的加息政策降低了債券的吸引力,股票的配置價值相對較強,而商品則將明顯走牛。總的來說,大宗商品>股票>現金/債券。

4、滯漲階段(經濟下行,通脹上行)

現金收益率提高,持有現金最明智,經濟下行對企業盈利的沖擊將對股票構成負面影響,債券相對股票的收益率提高,即現金>債券>大宗商品/股票。

美林投資時鐘理論為我們完整的展示了在一輪完整的經濟周期中,經濟從衰退逐步向複蘇、過熱方向循環時,債市、股市、大宗商品依次輪流領跑大類資產。因此,大類資產在經濟周期中的輪動是美林投資時鐘理論的核心思想。


美國1973年至2004年的 美國1973至2004年的經濟金融數據可以作為美林投資時鐘理論的經典案例。運用1973年到2004年美國市場數據測試投資時鐘理論可以發現,整體上看美國經濟周期相當均勻。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表現,將1973年4月到2004年7月之間的375個月相應的劃分為經濟周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平均持續20個月,一個經濟周期大約為6年。

通過統計美國幾大類資產的實際回報率可以看出:衰退階段,債券是最佳選擇,實際回報率達9.8%,遠超長期回報率3.5%,而大宗商品表現最差;複蘇期間,股票是最佳選擇,每年實際收益率為19.9%,大幅超出其長期平均回報率6.1%,現金和大宗商品回報率不佳;過熱階段,大宗商品每年實際收益率為19.7%,超過長期平均回報率5.8%,而債券表現最差;滯脹階段,現金實際回報率為-0.3%,但卻是所有資產里的最佳選擇,由於20實際70年代石油危機的沖擊掩蓋了非石油類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大宗商品年均回報率達到了28.6%。



二、美林投資鐘失效:金融危機之後大類資產走勢已經摒棄了美林投資時鐘所揭示的資產輪動模式
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美國的GDP、PMI、IP、失業率等宏觀數據集體在之後的一年多內急速滑至歷史低谷;2009年4月美國經濟開始步入漫長的複蘇階段;到目前為止,各項宏觀經濟指標顯示美國已經從金融危機中恢複活力,以美聯儲開始退出QE為標誌,美國經濟正逐步從複蘇邁向新的強勁。



然而,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經濟周期里,債市—股市—大宗商品市場的輪動徹底被打亂,美國已經摒棄了美林投資時鐘的大類資產輪動模式:

標誌一:股債雙牛格局。在美國經濟開始進入複蘇階段後,股市開啟了長期反轉模式,標普指數一路上漲,穩穩站在超過2007年峰值30%的高點。然而,在金融危機中領跑的美債市場並未伴隨經濟步入複蘇而退居二線,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從5%持續跌至接近1.4%的歷史低位。即使在QE開始退出的2014年上半年,美債收益率也出現了50bp的下滑。美國這一波長期的股債雙牛格局已經成為本輪金融市場複蘇的最大特點。


標誌二:大宗商品先強後弱與美林投資鐘所示的先弱後強恰恰相反。金融危機後,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於2008年底率先開啟反彈模式,國際銅價和原油價格一度在2011年初先後創下新高。然而伴隨經濟複蘇趨勢確認,大宗商品價格卻逐漸開始震蕩下行,即使在目前經濟由複蘇邁向繁榮的階段,大宗商品價格依然謎底。在複蘇階段,大宗商品走出了與美林投資時鐘理論恰恰相反的先強後弱模式。

從後金融危機時代債市、股市、大宗商品的走勢來看,美林投資時鐘所刻畫的債市—股市—大宗商品市場的輪動順序被徹底打亂,美林投資時鐘已經失去了其指導大類資產配置的基本作用。

三、確立新規則: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擾亂資產輪動規律


本輪經濟周期中大類資產走勢不再呈現出美林投資時鐘理論中的輪動模式,主要原因在於傳統的投資時鐘理論是建立在經濟主導金融的邏輯之上的,而金融危機後全球央行前所未有的寬松貨幣政策已經擾亂了經濟金融傳導機制,經濟周期已經不能預測或反映金融周期。美聯儲在本輪經濟周期中共實施了3次大規模QE,在複蘇初期增長動能尚未修複的情況下,寬松的貨幣政策無法傳導至實體經濟信貸端,導致大量流動性直接轉入金融市場推升各類金融資產價格,金融資產的風險收益關系的定價作用逐步喪失。由此,美林投資時鐘理論也就失去了前提邏輯基礎而不可避免的走向失效。

1、債市新規則:QE與避險需求共同推動了債市收益率的長期下行趨勢

債券市場的繁榮基本貫穿了金融危機以後美國的衰退期與複蘇期:1)危機初期
,美債避險屬性成為大規模資本避難所,推動美債收益率快速下行。2)複蘇階段,美聯儲寬松的貨幣政策成為拉動美國經濟複蘇的首選工具。從價格型工具看,美聯儲於08年七次下調聯邦基金目標利率至0-0.25%並維持至今,接近零利率的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有效地抑制了國債收益率的上行;從數量型工具看,美聯儲先後啟動三輪資產購買計劃,而國債正是其核心購買對象,巨大的需求量持續對國債收益率產生向下壓力。3)2014年初至今,盡管美聯儲已經開始退出QE,然而由於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意外大幅回落,加之全球地緣政治危機頻繁爆發,導致美債收益率下跌趨勢不改。

2、股市新規則:充裕的流動性使股市過早透支經濟複蘇動能

美國股市自2009年初開始了為期5年的上漲周期,並不斷刷新歷史新高。雖然在這期間美國經濟開始複蘇,但是美國股市的強勢上漲與美國經濟複蘇的步履蹣跚形成鮮明對比:09年美國經濟仍處於衰退的泥潭中時,美股便開始強勁上漲;美國經濟複蘇過程中的數次回調也未能阻止美股繼續創下新高。

美股此輪長期上漲行情部分得益於美國企業自身的快速修複能力,然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事實上已經取代了經濟複蘇動能,成為支撐美股上漲的關鍵力量。這也就解釋了“經濟差股市好”的怪現象。更具體地說,是市場對於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寬松預期造就了美股的走勢。因此,美林投資時鐘中的重要變量——經濟周期——事實上被貨幣政策周期所置換。

3、商品新規則:金融屬性與商品屬性交替主導大宗商品市場走勢

投資時鐘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熱階段,投資商品市場是最優的資產配置選擇。然而在全球經濟依然在衰退中掙紮的2009至2010年,以銅、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場走出了持續2年的長期上漲周期。而在經濟複蘇趨勢確認的隨後三年多里,大宗商品卻一路震蕩下行。大宗商品後危機時代先強後弱的走勢與美林投資時鐘理論恰好背道而馳。

為何寬松的貨幣政策未能給大宗商品市場帶來持續牛市?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大宗商品本身兼具金融屬性與商品屬性,2010年後大宗商品步入慢熊的主要原因是受貨幣政策寬松影響的金融屬性無法抵消受需求低迷影響的商品屬性。金融危機前,全球大宗商品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超級牛市,一方面得益於新興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需求,而更加重要的是隨著商品期貨和其他衍生品的急速膨脹造成的金融屬性的過度放大。然而,伴隨近年來新興市場出現增長放緩跡象,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出現回落,其商品屬性對價格產生巨大向下壓力。盡管有充裕流動性環境,但由於大宗商品過去的超級周期過度透支了其金融屬性,造成目前商品屬性上升主導金融屬性。因此,即使在經濟複蘇提速的今天,大宗商品依然難以參與新的輪動。

三、大類資產走勢前瞻: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入緊縮周期,美林投資時鐘資產輪動模式難現重啟既然是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擾亂了美林投資時鐘,那麽在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緊縮的未來,大類資產能否按照美林投資時鐘理論繼續輪動呢?我們認為,美林投資時鐘未來依然難以指導大類資產配置。具體而言,我們認為:

1、股市前景:貨幣政策收緊將導致股市不可避免回吐部分利潤,隨後基本面好轉將接替流動性成為主導股市運行的新動力

最近一個月,美股出現反常持續下跌,背後最重要觸發因素是二季度經濟大幅回暖造成市場對加息預期異常強烈。實際上,過去五年美國股市的漲幅與經濟緩慢複蘇的態勢並不匹配,到某一時點,股市將不可避免回調等待經濟增長步伐。而觸發這一時點的因素便是貨幣政策收緊。因此,目前美股的回調是對前期透支上漲的回補。

在未來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過程中,美國經濟增長穩步加快、就業市場逐漸改善、居民收入提高、企業進入加杠桿周期、資本支出會進一步擴大,宏觀基本面的好轉將接替流動性成為主導股市運行的新動力。

2、債市前景:加息周期帶來債市逐漸調整,但是收益率難現徒升,我們預期加息初級階段可能升至3.5%~4%區間。

目前影響美國債券市場的最主要的因素是關於美聯儲何時加息的預期。隨著美國經濟的複蘇,美聯儲已經明確在今年10月退出QE,並且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在2015年第三季度左右加息平。隨著利率在未來的上升,債券價格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長期的下跌。

雖然債市會緩慢地步入熊市,然而回顧美國國債收益率三十年的超長下跌周期後,我們發現本次加息周期中貨幣政策傳導到市場利率的強度可能會逐漸減弱。從需求端看,美國的經濟活力會吸引更多的外部流動性支持,而從供給端看,美國政府赤字水平低位運行,國債發行壓力小。因此,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轉向在短期內不會大幅提高美債收益率。

3、商品前景:大宗商品超級周期已結束,下行之路慢且長

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已經結束,未來幾年內,鐵礦石、銅和布倫特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將會持續下降。

四個因素將主導大宗商品未來長期的低迷趨勢:

第一、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開始減緩,大宗商品需求的主力軍開始撤退。例如,中國正經歷經濟結構性轉型,增長中樞下移,對大宗商品的需求開始放緩。

第二、在全球範圍內,隨著寬松性貨幣政策逐步撤出,全球貨幣流動性減少,金融市場上對大宗商品的投資需求將進一步下降。

第三、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打開美元指數上行空間,抑制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上行。

第四、伴隨著北美的新能源革命,以及相關開采技術在全球範圍擴散,全球供應量不斷攀升,悄然改變市場對能源價格的預期。近期中東地緣政策危機未能大幅提振原油價格也印證了以上觀點。

(作者:許元榮,第一財經研究院(北京)研究總監、首席宏觀研究員,數據來自wind)
$上證指數(SH000001)$ $深證成指(SZ399001)$ $創業板指(SZ399006)$$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90

反俄同盟確立?美日澳同意深化安全合作、共對俄羅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69

奧巴馬,普京,日本,安倍晉三,澳大利亞,制裁

美、日、澳三國的最高元首今日就深化國家軍事合作達成一致,認為應合作加強亞太地區的海洋安全,承諾反對俄羅斯侵入原烏克蘭自治區克里米亞。三個盟友國的領導人在七年來首次會談後發出了對俄立場的明確信號,未來俄羅斯將面臨亞太地區“反俄同盟”的阻力,中國東海與南海的領土爭端走向也將更為複雜。

美國總統奧巴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會晤後發布聯合聲明稱,三人一致同意:

   · “深化安全與國防方面已有的密切合作”,致力於推動“打造海洋安全能力。”

   · 反對“俄羅斯有意並入克里米亞及其破壞烏克蘭東部穩定的行為”,承諾“讓那些要為馬航MH17客機墜機負責的人繩之以法”。

   · 聲明還模糊指向了中國南海諸島爭端問題,稱需要“根據國際法和平解決海洋爭端”。

華爾街見聞今日稍早文章提到,俄羅斯總統普京決定縮短今天參加G20峰會的時間,提前回國。外界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不斷施壓。

本次G20峰會期間,西方國家領導人的確在給普京“臉色”看。昨日多位西方領導人警告,如俄政府未能停止支持烏克蘭的分裂武裝,俄羅斯就將遭到更多制裁。加拿大總理哈珀甚至坦言,他只想和普京說,盡快從烏克蘭滾蛋。

昨日奧巴馬利用講話試圖安撫盟友對亞太地區安全的擔憂。他承諾,亞太地區仍將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根本關註點”,美國不會因全球事務偏離這一重點。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評價稱,雖然未直接提到中國,但

奧巴馬“幾乎毫不掩飾地”警告中國,有關中國東海與南海領土爭端的激進行動可能“演變為沖突”。

對那些有爭議的“偏遠島嶼、巖島和淺灘”,奧巴馬的評論無疑在指向中國政府與南海和東海鄰國的緊張關系。

華爾街見聞此前前瞻性文章提到《華爾街日報》的觀點,預計此次美、日、澳領導人會晤期間,美國將敦促日本和澳大利亞兩位盟友加強軍事與安全合作,以此抑制亞洲地緣政治形勢日趨緊張。這次涉及“亞洲安全”的會晤有激起中國敵對的風險,中國會因為自身崛起被視為亞洲的挑戰而憤怒。

上述文章稱,美國和日本最近都在北京APEC峰會期間著力修複對華關系,澳大利亞也在尋求增強對華關系。分析師預計,上述三國領導人會晤的談話內容可能意義不大,更大的意義在於重新確認三方聯盟,並且口氣不會那麽堅決,以免引起中國註意。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04

原油出口解禁,確立低油價時代來了 美關鍵一擊 油價兩年內會再跌

2016-01-11  TCW

國際市場三支箭打趴油價,跌破金融海嘯時期低點,甚至讓專家預言,二○一八年後,油價將在二字頭徘徊。

二○一六年伊始,當市場對於未來油價是漲是跌,看法陷入分歧之際,一艘從美國德州休斯頓港駛往歐洲荷蘭的船隻,引起了外資法人及全球石化專家的注意。

這艘船上運載著美國生產的六十萬桶原油(相當於美國原油日產量約六%),在二○一六年元月第一週從美國出口到荷蘭。這是美國從一九七五年以來,第一批從美國本土出口的原油,別小看這艘船,它代表長達四十年的原油禁令解除,開啟了新一輪的低油價新時代!

國際油價以杜拜原油為例,二○一四年六月從每桶一百一十.一二美元下挫,二○一五年年初腰斬至每桶五十美元上下,十二月跌落至每桶三十五美元價位以下,跌破金融海嘯時低點。外資高盛甚至發表報告指出:「油價未來將看到每桶二十美元價位。」

二〇一五年底,油價遭到連續三支箭的射擊,創下逾十一年來新低,杜拜原油每桶甚至跌破三十二美元價位。三支箭的第一支箭來自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第二支箭來自美國聯準會(Fed),第三支箭來自美國國會。

第一箭 OPEC產油無上限

第一支箭以OPEC老大哥沙烏地阿拉伯最狠。過去OPEC一直採取「以量制價」方武控制油價,十二個成員國一天加起來上限三千萬桶,如果油價下跌就減產; 但是二〇一四年下半年以來,油價下跌,OPEC出乎意料決定不減產,放手讓油價繼續重挫,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四日,沙烏地阿拉伯竟然提議:「不要再有三千萬 桶的每日上限了。」

此舉導致OPEC決議拿掉產量上限的天花板,讓各個OPEC國家隨意生產,導致原油供給量增加。

以伊拉克來看,過去一天大概生產三百萬桶,但現在已經拉高到四百萬桶,「現在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地方經濟都不好,但油國們卻持續增產,油價怎麼爬得起來?」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說。

第二箭 美升息助長跌勢

第二支箭來自美國聯準會,聯準會的目標是升息,卻意外打到原油市場。

國際間本來就有很多在炒作大宗物料,比如黃豆、小麥、玉米、黃金、原油、煤礦、鐵礦砂等的基金,這些基金規模有的比我國一年預算還要多,這些國際炒家通常追逐強勢標的,採「追漲殺跌」操作模式。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聯準會宣布升息前後一段時間,美元一路走強,這些國際上的基金因此大舉拋售大宗物資,將資金轉為美元部位,尤其在每年年底,這些基金為了 要避險,進行拋售,造成大宗物資價格狂跌。中華經濟研究員董事長粱啟源認為,期貨的空單以及國際上避險基金的「追漲殺跌」,無形中助長了油價的跌勢。

第三箭 美禁令解除最致命

最致命的是第三支箭。這支箭源自於美國一條長達四十年的法令被移除。記者採訪多位石化專家都認為,這條法令的栘除,將改寫全球地緣政治勢力,對於未來全球油價、能源版圖帶來深遠影響。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取消長達四十年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國總統歐巴馬也簽署了該法案,宣告實施四十年的原油出口禁令走入歷史,美國生產的原油將可以出口。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也是第三大石油生產國,過去因美國國內產油量不夠內需使用,美國一直是全球名列前茅的石油進口國。二〇一四年六月歐巴馬宣布 美國因開採頁岩氣附帶產生的凝析油(codensate gasoline)可以外銷,國際油價從此跌落每桶百美元價位。陳寶郎認為,二〇一四年下半年這一波的油價急跌,美國凝析油出口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 凝析油出口引發中東產油國擔心,自己在石油市場的主導權被搶走,於是發動價格戰想擊退美國頁岩油,油價從此急轉直下。

現在,美國因為頁岩油開採技術的精進,石油產量越來越多,光是美國本身原油的庫存就超過四億桶,歐巴馬因此同意解除四十年的原油出口禁令。這個轉變讓美國 在全球石油市場的角色從過去的進口國轉向出口國,美國角色的轉變,將對全球石油市場的供需格局、國際油價產生深遠的影響。

陳寶郎認為,短期來看,由於石化業者的庫存都很低,油價在今年下半年還有反彈空間,但長期來看,頁岩油的開採以及新的供給者(美國出口)持續加入,

未來油價受制於地緣政治的因素將會越來越小。就連最近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斷交事件,也只讓二〇一六年一月四日國際油價開盤漲三%,最後仍以下跌作收,顯然供需失衡因素,遠大於地緣政治因素。

國內石化研究專家、隸邁產業顧問公司總經理何耀仁則認為,地緣政治慢慢消除,油價將回歸到「供需關係」的市場機制當中,未來每桶開採成本超過三十美元的業者如北海油田、墨西哥灣油田等可能就必須關閉油田退出市場。

短期反彈最多每桶45美元

由於中東局勢仍不穩,加上煉油廠庫存都很低,短期油價有反彈空間;但陳寶郎預估,今年全年的油價大約會落在每桶四十美元正負五美元之間,反彈上限四十五美元是天花板,上檔空間有限。

何耀仁甚至大膽預測,等到不敷成本的業者退出市場,二〇一八年以後,油價將長期維持在二十美元到三十美元之間,新的科技、新的技術讓油價往下掉,國際油價很難上去了,他認為,高盛預測每桶油價會到二字頭是極有可能的。

石油一向被稱為「黑金」、「戰略物資」,人類用油七十多年來,這一、兩年來,第一次碰到油價跌得如此兇猛。隨著新技術、新科技的進步,不斷有其他再生能源或新能源陸續被開發出來,且成本越來越低,石油主宰全球經濟的時代,確定是回不去了。

新技術壓低成本,美頁岩油無懼價格戰

沙烏地阿拉伯等OPEC會員國從二〇一四年年中開始發動價格戰,企圖把開採成本較高的美國頁岩油業者打垮,讓它們退出市場,但是一年半載過去,美國頁岩油業者非但沒死,美國還解除了四十年的原油出口禁令,頁岩油憑什麼打不死?它們為何不怕價格戰?

根據陳寶郎的觀察,從二〇〇九年頁岩氣成功開採以來,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七年來開採成本從每桶六十幾美元一路下降,甚至出現每桶成本三十幾美元的業者。何 耀仁表示,南德州鷹堡(Eagle Ford)或是二疊紀(Permian)等不少業者的成本已經降到每桶二十幾美元左右。

產油國本來以為,把油價壓低,美國的頁岩油應該就會知難而退,結果它們並沒有退,因為價格戰只有影響到成本高以及二〇一六年還想要跟金融機構借一大筆錢,靠舉債大舉投資開採頁岩油的業者。

根據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八日美國能源信息署

(EIA)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十到十二月美國原油日產量平均為九百一十七萬桶,較上季增加十萬桶,增加的產量主要來自於頁岩油。目前美國原油產量近六成都來自頁岩油。

全美原油生產效率提高,最明顯的是橫跨新墨西哥州的二疊紀區,這裡的頁岩油產量占全美頁岩油總產量的近四成。由於二疊紀區的原油產量持續增長,對美國原油 生產構成支撐,在內需消化不完情況下,長達四十年的美國原油出口禁令終於解禁,頁岩油非但沒被低油價打垮,還將持續改寫石油歷史。(文.張?文)

撰文者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96

空頭確立,台灣1.7兆元人民幣資產怎麼辦? 快拋棄人民幣 轉抱美元、英鎊

2016-01-18  TCW

人民幣上演大逆轉,不但不再是人人看漲的強勢貨幣,甚至開始了長空的趨勢。二○一六年一月四日新年開市第一天,中國人民銀行就出手讓人民幣大跌,迫使投資人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現實,那就是,貨幣投資的方向要大轉彎了。

「未來五年人民幣都走貶,是中國經濟趨緩的必然結果,」東方匯理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紀沫說,「可能走走停停,但總之是持續的階段性下滑。」半年以來,離岸 人民幣如溜滑梯般,從人民幣六.二元兌一美元逐步貶到六.六八元兌一美元,外資更預估二○一六年人民幣將再跌到七元兌一美元。

這對台灣投資人來說,可不是好消息。自二〇一三年人民幣存款開放以來,台灣投資人瘋存人民幣,存款金額到一五年十一月底已高達人民幣三千多億元,加上人民幣計價及投資陸股的基金、合計台灣投資人有約新台幣一兆七千億元的投資將受到匯損影響。

當人民幣貶值已成趨勢,連中國人都急著搶賣人民幣,過去央行總裁彭淮南提倡的「跌就是買點」的邏輯不適用了,此時,減碼人民幣資產、轉抱其他貨幣才是上策。

貨幣:美元看升5%英鎊後市強因美國升息而走強的美元,是專家一致推薦優先轉抱的對象。因美國聯準會(Fcd)不斷釋出的升息預期,二〇一五年美元指數(USDX)已經上漲近九%,十二月升息後,美元仍持續走強。

「雖然多頭籌碼已經成立,但是今年還是有五%的(上漲)空間,」台新銀行首席外匯策略師陳有忠說。聯準會暗示二〇一六年將再升息四次,只會有更多資金流回美元資產,推高美元。

以往保守型投資人存人民幣定存,是想要同時賺利差和匯差,但二〇一五年中國人行五次降息,在台灣定存人民幣,利率連二%都不保,極可能一下就被越來越高的 人民幣匯損吃掉了:改抱美元定存,雖然利率低,但若新台幣符合摩根士丹利的預測,將再貶到三十六元兌一美元的話,這七%的匯差就能輕鬆入袋。

對保守的投資人來說,另一個值得加碼的貨幣是英鎊。繼美國後,升息的呼聲最高的就是英國,雖然英國央行因為經濟數據不如預期而廷緩了升息步伐,高盛預估英 國將推遲到二〇一七年初才會開始行動,但正如美元二〇一五年的漲勢一樣,有預期就會有行情。「(英鎊)下半年會回升,現在可以慢慢布局,」陳有忠說。

基金:選美元計價標的風險忍耐度較高的投資人,如果不想只拿美元近乎零的利率,可改買的投

資標的是以美元計價的基金,瀚亞投信基金經理人王華謙說。

例如,以美元發行的亞洲新興市場債券,一方面迴避了匯率風險,且相較於原物料出口國,亞洲國家較不易受到石油價格下跌影響。或是選擇有美元避險的歐洲高收益債,資產品質佳,且對美國聯準會的升息敏感度也較低。

股市:歐日擁寬鬆題材,推升股價而對以往喜歡投資陸股的積極型投

資人來說,匯率影響較小,操作時應考慮基本面。然而,今年中國經濟總體不確定性高,專家預期陸股不會重現二〇一五年時漲冠亞洲的風光,花

旗的報告預測,上海綜合指數在二〇一六年將下跌九.六%。

積極型投資人可改操作歐股、日股,因觀察歷史經驗,國家推動寬鬆貨幣政策時,股市便會大漲,歐、日股在當地央行持續的寬鬆貨幣政策支撐下,預計一六年指數會各有超過一〇%和近二〇%漲幅,相比之下,陸股顯得淒涼。

「A股暴露在中國經濟下行風險較大,不宜太投入,」花旗財富管理暨研究部資深副總裁王進彰建議。最後一招:換回新台幣必須持有、或捨不得現在拋棄人民幣的 投資人其實還是有一線生機,因為新台幣和人民幣同向趨貶,時機好時,換回新台幣也不見得會賠。人民幣兌美元走貶的同時,也許兌新台幣是走升的,假若人民幣 跌到七元兌一美元,新台幣跌到三十六元兌一美元,人民幣兌新台幣反而升值近二%。

只不過,強勢人民幣時代結束,在汰弱留強的投資世界裡,若不改變外幣資產配置,一來一往的匯差可能就讓你少賺了一〇%,投資人應趁早轉舵,才能在貨幣逆轉的風口上獲取最佳報酬。

撰文者陳彥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86

PMI回暖難改股指頹勢 A股短期調整態勢確立

盡管有8月官方PMI重回50以上的利好消息,但9月第一個交易日A股還是未能實現“開門紅”,反而出現了破位下跌的征兆,這也再度印證了市場大趨勢不會被政策面所影響的規律,而投資者則應該放棄幻想,做好股指短期可能下行的準備。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滬深兩市股指早盤尚能維持周三收盤點位震蕩,但市場熱點不足未能調動人氣回升,使得尾盤時股指開始加速下行,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063.31點,下跌22.18點,跌幅0.72%,成交1771億元;深成指報收10669.51點,下跌88.37點,跌幅0.82%,成交2778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181.33點,下跌10.43點,跌幅0.48%,成交803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4549億元,較上一交易日小幅增加。

市場成交量的不斷萎縮,指數震幅的日益收窄,預示著股指變盤的時點將至,而9月1日的股指走勢則進一步指明了股指後市的方向大概率是下行。

其實,早在8月時股指走勢就已經出現了頹勢,只是當時監管層推出了“深港通”的利好消息,使得股指出現短期沖高走勢,但由於量能未能持續放大,這一政策利好最後演變成了股指的脈沖走勢,持續了兩周多的回調整理在最後仍將按股指原有的既定軌道運行。

與此同時,中報披露的結束,也使得市場人士對於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前景開始擔心起來。

東方證券策略分析師鄒慧通過研究發現,整體來看,上市公司2016年中報業績同比增長繼續下滑,增速為-3.59%;環比方面,二季度單季整體業績相對於一季度已經回暖,環比上升15.8%。其中主板2016年中報業績同比增速繼續為負,降幅擴大至-5.88%,而創業板、中小板繼續保持相對高增長。其中創業板2016年中報業績同比增速為48.85%,如果剔除溫氏股份等市值較大的三家上市公司,則創業板同比增速為34.03%,中小板同比增速為17.3%。

中小創中報業績增速基本符合預期,整體上延續了業績增長的好勢頭。以業績漲幅在90%的創業板通信行業為例,在業績增長為正的上市公司中,內生性業務增長驅動與外延並購式收入增長的上市公司比例大概為1:1,也就是說,創業板的通信板塊業績大約有一半是由並購式擴張驅動的。

東方證券認為,隨著監管層對於並購重組政策的縮緊,未來的好消息是更多的企業將走內生性增長的道路,但壞消息是可能之後創業板一些新興行業的業績增速會隨著外延式並購熱潮的褪去而出現明顯下降。隨著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的進一步增加,傳統產業的經營壓力會進一步加大,依舊處於去產能以及結構調整的周期之中。從業績上來看,這些行業在三、四季度仍會承壓。

不過,東海證券分析師應曉明認為,從A股來看,基金發行、融資凈買入以及滬港通累計額度均大幅增加,定向增發、IPO融資以及減持金額顯著下降,資金供需指標進一步轉好。目前國內市場流動性充分,目前位置市場下跌空間不大,如果市場持續向上,形成賺錢效應,將會吸引增量資金進場,維持之前中長期溫和看多觀點。但在目前增量資金前景不明的情況,市場繼續以存量博弈和結構化行情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11

長江經濟帶確立“三極”新格局

未來長江經濟帶將打造以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為主體,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三大增長極。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近日正式印發,描繪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宏偉藍圖,並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對相關問題給予解答,其中就明確談到上述空間布局問題。

打造三大增長極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生態地位重要、綜合實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

空間布局是落實長江經濟帶功能定位及各項任務的載體,也是長江經濟帶規劃的重點。在空間布局上,長江經濟帶將重點打造“三極”,即以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為主體,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三大增長極。

據媒體報道,從重點培育國家新型城鎮化政策作用區的角度出發,未來我國將打造20個城市群,包括5個國家級城市群、9個區域性城市群和6個地區性城市群。其中,五大國家級城市群就包含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遊和成渝等城市群。也就是說,未來長江經濟帶將擁有長三角、長江中遊和成渝三大國家級城市群。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長三角城市群的定位是世界級的城市群,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是整個長江經濟帶的龍頭。而長江中遊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則分別帶動中部和西部的發展。三個城市群發展的基礎、能級不一樣,影響的範圍也不一樣,發展存在著明顯的梯度,但它們都在各自的範圍內發揮重要作用。“長三角城市群是要放到全世界去PK,而長江中遊和成渝城市群是在國內PK。”

產業發展和城鎮化方面有較大空間

按照規劃,長三角城市群將充分發揮上海國際大都市龍頭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區國際化水平,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在科技進步、制度創新、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除了龍頭帶動外,未來長三角還將推進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和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

長江中遊、成渝城市群與長三角仍有不小的差距,這也意味著這兩大城市群未來在產業發展和城鎮化方面還有較大的空間。

在長江中遊,將增強武漢、長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進三大城市組團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協作、城市互動合作,加強湖泊、濕地和耕地保護,提升城市群綜合競爭力和對外開放水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從制造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交通、生態容量等現有條件看,長江中遊位列第四城市群的優勢最為明顯。

除了這三大城市群,還有兩個次一級的城市群。前述負責人說,未來長江經濟帶建設將抓住城市群這個重點,以長江為地域紐帶和集聚軸線,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龍頭,以長江中遊和成渝城市群為支撐,以黔中和滇中兩個區域性城市群為補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依托,形成區域聯動、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格局。

競爭大於合作

不過,長江中遊城市群目前也存在著明顯的短板。專家分析,相比同樣跨行政區域的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不僅缺乏龍頭城市,而且輻射的面積比較大,這就可能會導致不聚焦、過於分散,從而影響城市群的形成和競爭力。在產業發展方面,長三角和珠三角目前是相互補充、依托,越來越緊密,而長江中遊由於都在同一個水準,結構趨同化十分明顯,競爭大於合作,誰也離得開誰。

在上遊,將重點提升重慶、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國際化水平,發揮雙引擎帶動和支撐作用,推進資源整合與一體發展,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目前成渝城市群較東部三大城市群乃至中部的長江中遊城市群都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不但體現在經濟體量數據上,同時還存在產業布局缺乏差異性、向次級城市輻射鏈條的淺短柔弱等諸多挑戰。例如,在成都與重慶兩個特大城市極化效應影響下,成渝城市群其他中小城市受到擠壓,出現了“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式”發展結構,也即典型的“中部塌陷”現象。再如,成渝同城競爭問題不斷,在產業分工上,迄今成渝兩地在多個方面仍有直接競爭。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未來的城市群建設中不斷解決。

吳傳清說,城市群有生命周期,有萌芽、政府推動和相對成熟階段,目前長三角城市群已經處於成熟階段,上海的輻射作用非常強,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其他兩個城市群還處於聚集要素的階段,競爭可能大於合作。“不同的發展階段特征是不一樣的。”

2015年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經濟總量

城市

2015年GDP(億)

上海

24965

重慶

15719

武漢

10905

成都

10801

杭州

10053

南京

9721

長沙

8510

合肥

5660

南昌

4000

昆明

3970

貴陽

28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676

水汙染防治法大修 確立排汙許可制核心地位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境保護部獲悉,環保部部務會議日前審議並原則通過《水汙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強化水汙染源頭預防,強調“防在前,治在後”。推行排汙許可制並確立其核心地位。

環保部介紹,現行《水汙染防治法》施行以來,水汙染防治標準規劃、監督管理、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等各項制度措施進一步完善,水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及水環境保護壓力的日益加大,現行《水汙染防治法》在立法理念、防治思路、制度設計、責權規定、手段措施等方面已難以適應新常態下水汙染防治工作的需要,有必要進行修訂。

據本報記者了解,修訂草案新增了八方面預防性規定,包括:建立健全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預警體系和機制;建立江河流域生態流量和湖泊、水庫、地下水合理水位保障制度;增加規劃環評規定,與建設項目環評協調發揮好空間和行業準入作用;建立重汙染企業退出機制。

此外,修訂草案還增加了體現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要求;制定有毒有害水汙染物名錄,加強風險防範;借鑒《大氣汙染防治法》,在部分產品質量標準中明確水環境保護要求;在地下水保護、良好水體保護方面進一步落實保護優先原則。

環保部介紹,修訂草案理順和協調了水汙染防治監管制度體系。圍繞排汙許可、總量、環評、監測、監察等多項制度的系統設計和有機銜接,主要做了三方面修改:推行排汙許可制並確立其核心地位。明確了排汙許可對象和許可證內容的確定依據。同時,簡化行政審批並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刪除排汙申報登記和環保設施竣工驗收制度。根據水環境質量改善需要,完善水汙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將總量控制作為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手段,加強其與水環境質量目標的銜接。建立科學、規範的水環境質量監測制度和水汙染物排放監測制度。統一水環境監測的網絡、規範、數據共享、質量評價、信息公開等規定。

環保部介紹,修訂草案堅持以水環境質量改善核心,建立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體系,包括實行水生態環境功能分區管理。基於以往研究實踐成果,國家建立流域-生態功能控制區-水環境控制單元三級水生態環境功能分區體系。完善水汙染防治規劃體系,明確國家水汙染防治總體規劃、流域和區域水汙染防治規劃的功能定位,確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水環境質量目標;編制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和重點行業或領域水汙染防治專項規劃。

修訂草案還創新了水汙染物排放標準體系。根據地方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需要和地方經濟、技術條件,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制定基於技術經濟評估和基於水環境質量改善需求的兩類水汙染物排放標準。完善目標評價考核規定,增加了評價考核、限期達標、區域限批、環保督察和離任審計等要求。

針對落實各方責任,修訂草案還提出落實政府及有關部門責任。借鑒《環境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和地方立法經驗,將對水環境質量負責的政府層級拓展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加大水環境質量目標考核評估和追責力度,實施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明確了排汙單位主體責任,要求其按證排汙、依法開展自行監測記錄、定期執行報告、公開相關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減少水汙染,並對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修訂草案明確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加強水汙染防治,包括補齊義務性規定的責任條款、加大違法處罰力度、調整不合理懲處措施等規定。增加綠色信貸、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水生態環境補償等經濟手段規定。落實《環境保護法》中公眾參與的權利。運用司法手段,重點解決水汙染損害賠償等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832

穩杠桿階段漸確立:財政貨幣協同發力空間更大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近日在媒體上表示,去杠桿初見成效,我國進入穩杠桿階段。

中央對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已經開始著手調整。多位專家分析,穩杠桿的大背景下,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積極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同時擴大內需的短期相關政策要和中長期的結構調整、風險防控和改革深化等結合起來,不能偏廢。

宏觀杠桿率趨穩

7月23日,央行在一季度貨幣政策中提出“去杠桿初見成效,穩杠桿成為下一階段主要目標”。

去年以來,我國宏觀杠桿率上升勢頭明顯放緩。2017年杠桿率增幅比2012—2016年杠桿率年均增幅低10.9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杠桿率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個百分點。

中信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撰文分析,當前宏觀杠桿逐漸趨於穩定,去杠桿壓力降低,對比之前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穩杠桿”成2018年以來主基調,即“去杠桿”實際上變成了“穩杠桿”。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6%,同比降低0.6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9.5%,同比降低1.5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去杠桿成效更為顯著。

政府部門杠桿率也持續回落,2017年政府部門杠桿率比2016年低0.4個百分點,連續3年回落,今年一季度進一步回落0.7個百分點。其中,中央政府杠桿率保持低位穩定,地方政府杠桿率有所下降,2017年為19.9%,比上年低0.7個百分點。

劉世錦分析,杠桿率趨穩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企業利潤、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有助於消化存量債務。二是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及結構性信貸政策效果顯現,貨幣信貸總體保持適度增長。三是地方政府融資擔保行為進一步規範,平臺公司等軟約束主體債務增長受到明顯遏制。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嚴監管、去杠桿政策大方向不會改變,但基於外部風險的不斷聚集,保持內部穩定的重要性提升,政策主動釋放風險的意願不強,去杠桿的節奏力度會有顯著調整,政策面是以穩杠桿替代去杠桿、結構性去杠桿。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稅研究中心《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報告指出,從2018年上半年的金融穩杠桿來看,金融部門杠桿率相對於實體經濟增長的偏離度較快,實體經濟對於金融穩杠桿的感受較為強烈。

上述報告建議,在金融穩杠桿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金融部門的風險化解和步驟,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實體經濟的承受能力。金融穩杠桿的初衷是防範金融風險,促進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保證經濟穩定發展。應該要合理安排好穩杠桿的時點、力度、影響,保證在穩杠桿的過程中經濟增速和金融市場穩定向前。

財政貨幣政策將協同發力

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定調了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會議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王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宏觀經濟政策是短期逆周期調節工具,在當下的內外部嚴峻環境下,顯然穩增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上升,需要采取適度寬松的政策予以應對。同時,擴大內需的短期相關政策要和中長期的結構調整,風險防控和改革深化等結合起來,不能偏廢,不能因短期壓力而放棄改革,放棄穩杠杠,放棄防範風險,放棄價結構調整。

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擴內需政策,是年內高層第二次。第一次是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擴大內需。二季度投資增速和工業增速等經濟指標緩中趨穩,擴內需政策的必要性大大提高。

王軍表示,政策調整的手段,一是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擴大內需,二是通過擴大有效投資穩增長。擴大內需的重點是激發社會活力,推動有效投資穩定增長,這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鞏固經濟穩中向好勢頭、促進就業的重要舉措。

瑞銀亞洲經濟聯席主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更重要的政策支持將來自放松準財政約束和偏緊的信貸政策,包括加快基建項目的審批和建設,並增加對其他的資金支持。此外,強化金融監管和去杠桿的政策執行步伐應會更為循序漸進,再加上保持流動性穩定,相關企業的融資壓力可能會有所緩解。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稱,目前來看上半年在全球經濟增速不及預期以及貿易爭端升級的背景下,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明顯偏緊,不利於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和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政策目標。下半年政策取向是把偏緊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拉回到中性和積極的立場上,不會形成市場所擔心的回到全面寬松的立場上去。

章俊表示,中央對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已經開始著手調整,最近央行和銀保監會的政策反映了在上半年降準的基礎上要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確保流動性能切實進入實體經濟來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財政層面更多的是通過減稅來減輕企業負擔以及鼓勵創新經濟的發展。

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減稅降費政策更多將在下半年體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撰文分析,上半年財政收入增長加快,為減稅提供更大空間。增值稅稅率可再進一步下調,加快稅率三檔變兩檔進程。個人所得稅同樣可進一步下調稅率。另外,一些低效率財政補貼或獎勵應削減。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汪時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54

36年來最重要會議七大確立金正恩時代北韓邀外媒採訪限遠觀

1 : GS(14)@2016-05-08 02:56:01

■細雨紛飛下,百多名外國記者於七大會場、425文化宮外「遙距採訪」。 美聯社



北韓執政勞動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昨在平壤揭幕。這是北韓36年來最重要的政治會議,外界認定是「金正恩時代」統治體制正式確立的宣示,獲各國高度關注,北韓亦廣邀逾百名外國記者前去採訪,但昨只讓記者到會場外「遠觀」。有指當局下令人民必須收看開幕式,但北韓中央台未有直播。


備受注目的「七大」昨早在平壤425文化宮開幕,百多名外國記者一早由當局以巴士送到會場外,但只讓記者在200米外拍攝。記者遠距離看到金正恩到場外,亦「欣賞」了會場外懸起已故領袖金日成與金正日巨型畫像,以及滿街的北韓國旗、勞動黨黨旗,以及有「偉大的金日成和金正日同志與我們同在」、「誓死保衞朝鮮革命陣地」口號的橫幅。


■身穿深色西裝的金正恩在七大開幕式發言。 美聯社

核試「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此外,北韓中央電視台昨早亦未有轉播七大,而是播放歌頌勞動黨的紀錄片,之後由主播宣讀有關勞動黨功績評論。應邀採訪的外國記者一如以往全程受嚴密監視,無法自由活動或隨便接觸民眾,行動須接受官員安排,包括觀看了學童表達「敬愛」金正恩的歌舞表演,以及參觀電纜工廠和武器工廠,聽女導遊引述金正恩的話,吹噓說北韓「已成為能夠發出氫彈爆炸巨響的國家」。直至晚上,官方電視台才發放金正恩在大會發表開幕演說的片段。身穿深色西裝、結灰色領帶的金正恩,指國家今年初成功核試和試射導彈,「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足以提升國力。分析相信,金正恩是藉七大確立自己作為國家無可爭議和執政黨合法領導人的統治地位。黨喉舌《勞動新聞》日前稱金正恩為「21世紀的太陽」,正是將他偶像化,代表「金正恩時代」來臨。亦有觀察家指金正恩或會擔上象徵最高領導人的職銜,諸如主席、總書記等;他目前是勞動黨第一書記兼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




料正式提出「並進」政策

南韓當局估計七大會舉行3至4天,主要是讚頌金正恩上台五年政績,對金正恩進行如同金日成、金正日水準的偶像化;金正恩有可能趁七大擢升妹妹金與正,更可能正式提出繼金日成「主體」思想和金正日「先軍」思想之後、金正恩時代經濟建設與核武發展「並進」政策。大會開幕前數小時,朝中社發佈了逾萬字的長篇報道,吹噓開發小型核彈頭、彈道火箭重返大氣層環境模擬試驗成功、固體火箭引擎試驗,以及新型洲際彈道火箭引擎試驗等「成就」,稱是「送給七大的禮物」。《環球時報》指,跟1980年金日成時代的六大有百多國代表團參加大會不同,平壤這次連中國官員都未有邀請;反映曾經「唇齒相依」的朝中關係已大不如前;北韓近年執意發展核武正是主因。法新社/美聯社/《韓國時報》/《朝鮮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07/196015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936

六中全會閉幕 冀歷史地位與毛鄧看齊「習核心」確立 謀任期終身制

1 : GS(14)@2016-10-28 06:24:04

■習近平正式確立黨核心地位,權力再度提升。



【六中全會】備受關注的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昨午閉幕,全會決議最受外界關注的是,確立了習近平在中共黨內的核心地位,並正式以「習核心」相稱,顯示習的權力進一步鞏固升級。有專家認為,中共的「核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習的政治地位由此超越前任胡錦濤,甚至追過江澤民,向毛澤東、鄧小平看齊,同時為習任期「終身制」打下基礎。官方新華社昨傍晚發佈六中全會公報。公報稱,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審議通過了《關於召開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決定十九大明年下半年舉行。習就《準則(討論稿)》和《條例(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與蔣介石口號相似

長達6,000多字的公報最令人矚目的,不是反腐策略,而是稱呼習近平為核心。公報指,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從嚴治黨,嚴懲腐敗,贏得了黨心民心,為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證」。這是中共中央全會文件首次使用核心稱呼習,顯示今年以來習為爭取核心地位施展的種種策略終獲成功。公報要求中共全黨有「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更使用「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維護中央權威、保證令行禁止」等表述,令人聯想上世紀30、40年代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時任最高領導人蔣介石的「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口號,歷史驚人相似,令人慨然。至於「從嚴治黨」,公報稱要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重點監管「是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組成人員」,即中共頂層200多名政要。公報重申禁止以權謀利、管好家屬子女等;但未見提具體措施。而國新辦已公告今日中宣部會邀中紀委、中組部開新聞發佈會,未知屆時是否會有具體措施出台。全會確認對五中全會以來落馬的多名中央委員的處理。



從嚴治黨沒具體措施

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對《蘋果》記者指,六中全會最重要的是通過確立習近平在黨內核心地位,這非常重要,不但意味習權力至高無上,同時意味任期可不受時間限制,為習任期「終身制」打基礎。林指,一個號稱以從嚴治黨為主題的會議,沒看到出台具體措施,如何監管高官財產等,最矚目反是習強權擴權,實在是諷刺。現居美國的中國政治觀察人士李偉東則認為,核心身份的確立不但使習近平的政治地位超越前任胡錦濤,與江澤民並齊,而且從習近平提出的「兩個100年」(即2021年中共成立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49年中共建政100周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看,習對自己歷史地位的定位,是與毛澤東、鄧小平看齊,成為中共的一代領袖。新華社/《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8/198148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7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