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短命英超班主 楊家誠暴富神話落幕

2011-7-7  NM




本來是尖東飛髮佬一名的楊家 誠,○四年憑着炒股發達,賺過以十億元計的財富,「來得易,去得易」,除買大屋、名車外,更一擲十億元買下英超球隊伯明翰,一躍成為首位華人英超班主兼上 市公司伯明翰環球(2309)主席,Carson Yeung(楊家誠英文名)的名字連鬼佬都識,繼而沾手傳媒,購入《成報》,搞《富周刊》,進身為「富豪」級人馬。

可惜這位英超班主只當上一年多,面臨財困的伯明翰於今年五月的煞科戰中落敗,隨即降班,公司更要發盈警,早已四出撲水的楊家誠,上週因涉嫌洗黑錢被警方拘捕,為他的暴富傳奇畫上句號。

控罪指楊家誠於○一至○七年期間,以自己及其父的永隆及滙豐銀行的戶口,處理超過七億元涉嫌是黑錢的款項。獲保釋候審的楊家誠,於下月十一日上庭前,除了 要交出旅遊證件及必須住在山頂白加道大屋內,每逢星期一、三、五還要到山頂警署報到。上週五,第一次報到的楊家誠,比法庭規定時間黃昏六時至九時,早了五 分鐘到達。他乘坐七人車從白加道屋企直駛警署,為避免記者拍到其臉容,全車拉上窗簾,其尼泊爾籍保鑣還舉起兩個LV咕o臣替楊家誠掩面,作雙重保險。下車 後,楊家誠更一口氣跨兩級樓梯,極速跑入報案室,在警署逗留數分鐘後飛奔上車直駛回家。

豪宅名車大晒冷

一向喜歡把財富晒冷的楊家誠,旗下資產表面豐厚,但原來都一一抵押予銀行或證券行,作為「富豪」身份象徵的山頂白加道大宅,是楊家誠○五年「現兜兜」以一 億四千六百萬元向華置老闆大劉購入,鄰居正是大劉女友呂麗君的父母,買入大屋後,即被報章及地產經紀譽為富豪新貴。買屋的同年,楊家誠又斥六百萬元買入同 樣受大劉垂青的德國Maybach房車,由屋到車,進身「富豪」行列。不過,現市值逾四億元的大宅於去年十一月按予永亨銀行,以獲取銀行貸款來支撐上市公 司伯明翰環球的營運,現時仍欠五千萬元按揭貸款。

高價買球會

楊家誠不單止把香港唯一豪宅按予銀行,以取得貸款為上市公司伯明翰泵水;楊家誠持有伯明翰環球兩成三的控股權,據知已按予金利豐證券,尚欠金利豐數千萬 元,上週楊家誠出事後,警方亦有向金利豐取得楊家誠的戶口資料作調查。而楊家誠能一躍成為英超班主,有賴金利豐的老闆朱李月華支持。○七年楊家誠以六千五 百萬收購上市公司泓鋒國際(伯明翰前身)一成六股份,不久再公布斥資二點三三億港元收購英國伯明翰球隊近三成的權益。不過他還未心息,多次向伯明翰前股東 蘇利雲及高特表示要全購伯明翰,但他又一直找不到基金及老闆「科水」,遂泊上金利豐碼頭。就在同年的十一月,楊家誠在內蒙古包頭市有若干地皮,擬與朱太合 作,並打算「唧」入黃金集團(現稱金利豐金融,1031),朱太與楊家誠還親自帶分析員到包頭參觀,但消息未有刺激黃金集團的股價,令楊家誠大失所望,朱 太說:「當時地皮嘅中外合資批文搞唔成,就無做落去。」楊家誠的泓鋒國際一直現金拮据,尚未能全購伯明翰球隊,至○九年泓鋒宣布供股集資八億元,而朱太的 金利豐則擔任供股的包銷商,不惜以高於五成的溢價全購伯明翰,楊家誠才得以進身為首位華人英超班主。楊家誠接手伯明翰後,好大喜功,一開始便宣布班費五億 元,揚言還會積極擴充球隊,經常帶隊到英國睇波作為交際方式,金利豐的朱太亦曾湊熱鬧出席。不過球隊仍是虧損,表面上英超球隊收入豐厚,只是使費更大,翻 開伯明翰環球的業績報告,截至去年底單是半年的球員人工,已經達二點五億港元。公司除了多次抽水集資,楊家誠先後亦曾出動兩億元「私己錢」力撐球隊。

輸波降班發盈警

去年的中期業績顯示,伯明翰環球半年虧損達六千多萬港元,流動負債更高達五億元,楊家誠再以山頂白加道私人物業作擔保,向銀行申請達一億五千萬元的借貸, 去年底公布,朱太的金利豐依然「力撐」楊家誠,包銷及配售新股集資三點一億元。四出撲水的楊家誠,繼續風光,今年初,租下九龍站ICC八十六樓,作為伯明 翰的香港總部新寫字樓,估計月租七十多萬元。令公司最受創的,是今年五月的英超煞科賽中,伯明翰「唔爭氣」輸給熱刺,結果由英超降至英冠,所屬的上市公司 伯明翰環球即發盈警,其財務師預計班費削減四至五成,來年收入將減少約一億港元,加上電視轉播費、廣告費等、門票收入及贊助球隊球衣的特步贊助費通通大 減。上週四晚楊家誠在家中被捕後,翌日伯明翰環球即時停牌。楊家誠今次被檢控,其資產有機會被凍結,因此令各界關注伯明翰營運情況,去年底伯明翰球已把市 值二千三百萬英鎊(約二億七千多萬港元)的英國物業押予滙豐銀行,據知滙豐已向伯明翰作出查詢。

債主臨門追數

屋漏兼逢連夜雨,作為《成報》大老闆的楊家誠,上週被漢基控股(412)董事總經理翁世炳,入稟高院要求從楊家誠與前妻李詠詩聯名的西半山應彪大廈單位中 分得應有業權,而早於去年已入稟追討作為○八年介紹買入《成報》的介紹費。《成報》是楊家誠另一瓣流血業務,現時每月都要虧損三百萬,《成報》所屬的星美 出版(8010)上月底公布全年業績,虧損逾五千萬元。報告顯示,集團現金跌至一百四十九萬元,流動負債淨額為九千七百六十八萬元。而核數師拒絕發表意 見,指集團負債等情況顯示有重大不明朗因素,可導致對集團持續經營能力存生疑問。近日一眾《成報》高層亦要前往楊家誠山頂大宅,急謀削減成本的對策。據印 刷發行商勤力德內部員工指,《成報》現時日印一萬一千份,「跑馬日就印多啲,萬四左右啦,但每日都要回三、四千紙。」多名報販均表示《成報》銷量麻麻,一 日最多拎七至八份,「我哋叫《成報》做訂報,有機構、商會訂,但散客買就真係唔多。」

大搞《富周刊》

楊家誠○八年入主《成報》,曾稱投放一億六千萬元作發展,但《成報》卻未見起息,他先出版一份《娛樂城》,逢週五免費派發五萬八千份,唯廣告不算多,賺錢 能力有限。○九年十月他創辦《富周刊》,額外聘請編輯記者連攝影師共八人,「當時楊生叫助手幫佢喺行內搵人,組成智囊團,搞起富周,人工任我哋開,冇壓過 價。又買咗幾部Mac機返廣州,教同事排版,個勢好勁o架。」創刊號以自己做封面。不過,據報販及便利店表示其銷情比《成報》更慘,報販異口同聲說:「我 入兩本咋,次次都喺擺,真係賣唔出。」週刊於創刊後兩個月就以人手調動問題而解僱整個香港編輯部門,「份糧仲拖咗三、四個月先出。」週刊的前員工說。《成 報》只是楊家誠在政商界出位的工具,據《成報》員工透露,「佢入主《成報》後,就話七十周年報慶要大搞,最後喺會展擺咗百五圍,仲叫咗好多星撐場,當晚仲 私人捐出一千萬元予成報慈善基金。」

炒股一夜暴富

楊家誠銳意沾手上市公司,源於他的財富亦來自炒股,十多年前,楊家誠還是飛髮仔一名,報住地址是上水的屋苑,在尖沙咀帝苑酒店開設「Vanity」髮型 屋,其後又在新世界酒店開分店,直至二千年才把髮型屋頂手予他人。事實上,於九七年開始,他不時因為「小數目」被人入稟追數,如曾被稅局追收萬多元稅收, 又欠恒生卡數二萬多元等等。楊家誠與前妻李詠詩於九六年買入的西半山應彪大廈單位,亦曾作二按及三按,可見楊家誠手頭一直十分緊絀。直至○三年拍住細價股 玩家李鋈麟(英文名Alan Lee),踏上了炒股之路。其中賺得最多的,主要來自濠賭股奧瑪仕(959)。○四年,奧瑪仕宣布入股街市偉的希臘神話賭場,又傳出到星加坡搞賭,股價曾 一度暴升六十倍,由仙股炒上至最高四元一股,據知楊家誠從中最少獲利不菲。而他的大屋、名車皆在○五年間購入。除了奧瑪仕,楊家誠亦沾手結好(64)及由 龍蝦大王變身煤礦股的漢寶集團(228)(現為中能控股)。一名認識楊家誠的友人說:「佢炒股嗰幾年最少賺咗十幾億。」李鋈麟是麗盛控股的主席,又是北京 政協,去年才開始擔任東華三院主席。同樣擁有德國名車Maybach的李鋈麟,甚少張揚自己的財富,與楊家誠的作風大相逕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91

Zynga與短命菊法則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5/yONDEzXzQyODIyOQ.html

不久前,Zynga花了近2億美元收購OMGPOP——最近最火爆的Draw Something開發商,分析師預期,這將為Zynga每年帶來7000萬至8000萬美金的收入。Zynga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收購?一方面,正如 Zynga CEO平卡斯所說,這是一個很受歡迎的遊戲,值得購買;另一方面,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可能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Zynga發佈 的2012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同比增長32%。沒錯,這對普通企業而言,是一個不錯的數字,但對於一家被寄予厚望的互聯網企業而言,卻已經是一個 相當慢的速度!作為全球第一大社交遊戲廠商,作為前2個月股價還超過14元、目前卻不足9元、總市值超過60億美金的Zynga來說,這是一個警鐘。

而Zynga故事的背後,則是比傳統叢林法則更具挑戰的互聯網新法則。

短命菊法則

短命菊可能是世界上生存時間最短的種子植物,其生命不足一個月。這種撒哈拉地區的植物必須在有雨水時快速成長、快速繁殖,否則旱季馬上來臨將其消滅。

在 目前的互聯網市場,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市場中,速度同樣變得如此重要,無論是Instagram、Draw Something、Pinterest,還是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殭屍……這些都像是一棵棵短命菊,在極短時間內就以病毒方式取得成功,從而「上岸」到 一個小小的綠洲。在其背後,數以萬計的APP們,都已經銷聲匿跡或走向死亡的路上。

目前的開發,核心中的核心都是「用戶體驗」,能夠投其 所好,才能在Facebook或App Store上形成病毒式傳播。但用戶的喜好猶如女人的裙子,到底什麼色調、什麼款式可以流行,具有極大的不可預知性——在這種背景下,搞藝術的喬布斯和搞 心理學的扎克伯格能夠成功,恐怕不僅僅是偶然。

Zynga絕對是一個特例,它的旗下竟培育了CityVille、 CastleVille、FarmVille、Texas Poker、Words With Friends等系列暢銷遊戲,長期霸佔Facebook遊戲TOP排行榜的半壁江山。換言之,Zynga一下培育成功了一批短命菊,並且上岸了。

這 當然有Zynga開始就瞄準Facebook平台、起個大早有關,也與平卡斯團隊的良好用戶感知有關,但這些遊戲再好玩依然是短命菊,它們的生命週期不可 預知,隨時都有可能被用戶拋棄。平卡斯能一直抓住用戶的風尚方向?這當然是小概率事件。因此,我們看到,Zynga遊戲在Facebook上越來越不能一 手遮天,而且Draw Something、小鱷魚洗澡、模擬人生等遊戲在PC和手機端崛起,也不是可以預知的,Zynga於是選擇了收購。

更大的風險卻來自於一個老問題:Zynga一度過於依賴Facebook平台,其收入佔比長期高達90%以上,最近才降低到90%以下,Zynga基本是Facebook的「衛星公司」。如果說Zynga擁有一大把短命菊,那麼Facebook才是它們生存生長的綠洲。

在 互聯網這個看似充斥機會的大舞台上,其實全球也只有Google、Facebook、Amazon、Yahoo等寥寥可數的大綠洲。那些短命菊們,要麼必 須在這些綠洲上拚死格鬥,說不定哪一天因為什麼原因死掉,要麼就必須也成為獨立性平台,成為新綠洲——這正是大多數短命菊的宿命,是互聯網上的「短命菊法 則」。

速度之外的神秘力量

正是因為短命菊法則,Zynga風險無時不在。為此,它在3月獨立註冊了自己的Zynga.com平台,希望以此擺脫Facebook束縛,以一批遊戲為基礎,構建互聯網沙漠上的圍牆,尋求長久生存之道。

沒錯,平台類公司都有圍牆,媒體領域的Yahoo,社交領域的Facebook,電商和云計算領域的Amazon,搜索領域的Google。但毫無疑問的是,真正成為平台類的公司何其困難,在單一領域內,幾乎都是一家獨大。

在 某個單一應用領域內取得成功後,為構建自己的綠洲、修建護城河和圍牆,它們幾乎無一例外都轉向了平台建設。如Twitter已明確開始轉向平台建設、向 Facebook靠攏,否則,它每月20分鐘的用戶在線時間,根本無法與Facebook每天在線400分鐘的時長對抗——Google+「高達3分鐘」 的月度在線時間則更不值一提。

由此也不難看出,Pinterest、Tumblr和Draw Something等絕非是一種公司,前者的核心都是構建平台,哪怕是從某種應用開始,與之類似,微博也是這樣一種從某種應用出發來構建平台的互聯網模式。

Web2.0 時代成功的不二法則:要麼核心平台、要麼熱門應用。但相比於平台公司,應用前途又顯得寒酸了很多,完全是高富帥和窮矮丑之別,當然在窮矮丑之後還有毫無機 會的「孫山後」們。所以Facebook估值1000億美金,Zynga 60億美金,而多數應用們則是負收益。

那麼,平台型公司和熱門 應用都需要大量客戶沉積,都需要病毒式傳播,它們之間最大差別是什麼?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有更強的用戶粘度,用戶賬號、內容、關係沉積在上面可以形成更 大的「用戶資產」,從而不容易進行遷移。換言之,決定在Web2.0時代成功的要素裡,除速度外,還有一個極大差異就是粘度,這是決定命運的神秘力量。

2012 年第一季度Zynga日活躍用戶從2011年第一季度的6200萬上升至6500萬,同比僅增長6%,它的高管們和投行們正變相減持自家股票,同時也希望 打造自家的綠洲。此時,投資者有理由認為,它們的船票可能正在趨於過期,那麼管理層們在準備逃生還是造船、能否造成?自由你判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96

為什麼《你畫我猜》如此短命?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20/233961.html

社交遊戲《你畫我猜》(DrawSomething)一度火爆大街小巷,搞移動互聯網的不知道這個詞就好像不用混下去了。今年3月被Zynga以1.8億美元收購後,各種成功分析文章更是充滿了科技媒體版面。但它的輝煌似乎也就止於此,日活躍用戶自收購時的1460萬銳減至5月時的1000萬,再到現在觸目驚心的190萬,證明了其實不一定是遊戲值這麼多錢,也許只是它的乾爹Zynga管理層把好生意做壞、以及亂花錢的能力比較強而已。

拋開金融不談,單就產品而言,你有多久沒碰過這個圖標,還是早就刪了?偶爾打開,對方不是畫圖猜詞、而是直接把單詞寫在屏幕上就為賺金幣的情況,也會令人大大掃興。那麼,為什麼Zynga如此「短命」?如果你是它的產品經理,當初應該做出哪些改進以挽回頹勢?以下綜合了知乎網友劉超及黎秋陽的回答:

為什麼短命?

劉超:首先我們要看玩家玩遊戲是想在遊戲的過程中得到什麼?不管是策略類、經營類、動作類、射擊類、角色扮演類,我覺得追求的是一種滿足感,攻城略地的快感、拳拳到肉的快感、百步穿楊的快感、行俠仗義的快感,因為這是人欲望的天性。

經過思考發現,粘度高的遊戲都是線性的,就像設計者鋪好了一條路,你沿著這條路走就會有快感發生。我也玩DrawSomething,並且有段時間樂此不疲,現在回過頭想想,我感覺這款遊戲屬於點性遊戲,一個點終結了並不能從遊戲設置上把你引導到另一個點上去。

同時,這款遊戲對於玩家要求太高,試想你的畫作鬼畫符自己看了都想死,別人老也猜不中,你深深的陷入了自卑感,這與玩遊戲的心態是相悖的(這可不是再說我自己喲,我畫的還是可以的),就這兩點就會喪失許多玩家了。

總之,遊戲缺乏粘度、對玩家要求太高。

借鑑一下目前大家都在討論「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DrawSomething亦是如此,玩家對於這款遊戲的體驗基本上來自於你的對手,由於存在大量劣質畫,甚至非常多的直接把詞寫出來的情形,這嚴重的破壞了遊戲體驗,而遊戲本身的設置幾乎無法規範這種情況,對遊戲環境的維護完全靠玩家的素質,這簡直是災難。當DrawSomething上充斥著糟糕的塗鴉和直接寫出的詞語時,也就離死不遠了。

黎秋陽:

1、缺乏成長性:這是用戶持續玩的興趣來源。大部分社交遊戲都有一定的成長性,如經營類的城池/農場,基於成長性才可以去談遊戲中的交互行為,用戶通常為了成長而交互。金幣系統也是成長性的體現,如TempleRun,但是DrawSomething裡面的金幣出口明顯狹窄,可購買物品吸引力不足。休閒遊戲中的三星/完美系統以及成就系統也屬於成長性的一種,如憤怒的小鳥,小鱷魚愛洗澡等,但DrawSomething不太容易借鑑此類系統。

2、缺乏新鮮感:成長性差的遊戲通常具有較為持久的新鮮感,這是在缺少成長獲得的成就感時,刺激用戶不斷來玩的基礎,如德州撲克、三國殺、Dota,其基礎玩法雖然相同,但是每局遊戲都不一樣,正是其魅力所在。DrawSomething的玩法簡單,每局遊戲雖然都不相同,但是大量的劣質畫沖淡了用戶的新鮮感。

3、隨機匹配和一對一系統所限:我粗略的把用戶需求分為兩類:一是和熟悉的人玩,用戶並不介意其繪畫質量,單純是為了和對方交互;二是隨機匹配,不管用戶自身繪畫水平如何,他總是希望能夠看到水平高的畫作(PS:我印象最深的一幅畫是Spinage——對方給我畫了一個惟妙惟肖的大力水手),這是隨機匹配不能滿足的。

由於一對一系統所限,在朋友沒空而用戶空閒時,必須選擇隨機匹配而沒有其他遊戲方式進行遊戲。隨著用戶逐漸增多,讓我眼前一亮的畫也越來越少,更別說那些直接寫詞語的用戶了,用戶就在這種情況下逐漸離開。

4、高等級用戶和低等級用戶的割裂:當然,任何遊戲都需要注意這個問題。通常的遊戲設定中,用戶與高等級用戶交互獲得的獎勵較多,為了加強用戶與低等級用戶的交互,遊戲策劃通常採用兩種做法:一是設定一些組隊/帶練級的系統吸引高等級用戶去幫助低等級用戶;二是設立一定的門檻使低等級用戶只能互相交互。但是這倆者均無法在DrawSth中實現。更為嚴重的是,繪畫水平的成長極為緩慢,大多數用戶很可能一直保持著較低的繪畫水平(比如我)。當用戶開始排斥低質量畫作時,這個局面就已經積重難返了。




《你画我猜》(Draw Something)活跃用户数减少趋势(至2012年5月)

《你畫我猜》(DrawSomething)活躍用戶數減少趨勢(至2012年5月)

怎麼能讓它的持續性更好?

劉超:對於上述存在的問題,我覺得產品層面的改進,可以增加以下功能:

1、評分系統。無論猜中與否,猜詞結束後,猜詞者對剛才的畫作進行評分(0-5顆星),比如對方是直接寫出詞,雖然我照著猜對了,三顆金幣進賬,但 是在評分上給其評零分,寫詞者收到的鴨蛋多了(系統設置連續或累計得到多少個鴨蛋被kick),被退出,良主動驅逐劣,重塑遊戲環境。

看到這裡可能有客官會問,惡意差評怎麼辦(親,包郵哦)?淘寶惡意差評是有利可圖,收錢改評。至於DrawSomething,各位玩家有沒有過這 樣的情形,看到對手的一幅好畫,並且精準的猜中時,嘴角上揚一抹微笑,這樣你還給別人鴨蛋的話,我語塞,我認為在沒有金錢糾葛同時還能給自己帶來美的享受 時,人性是純良的。

2、成就系統。點性遊戲要增加粘度,可以用成就系統把點串起來,不過多累述。

3、圖庫系統。這是我一上手這個遊戲就很糾結的地方,遊戲中無畫作保存處,我都是每次在別人猜中的瞬間(必須快,不然馬上就被翻頁了),用手機截圖保存的,二次語塞。

剛在知乎另一個問題上學到一個詞「木乃伊情節」,人們都喜歡照相留下精彩瞬間,回過頭翻一翻看一看,無限感概啊。增加圖庫系統不僅解決玩家正面需求,亦側面能增加遊戲粘度(有時就想打開看看,然後既然都打開了,那就再畫兩幅吧)。

4、暫別系統。當你和對手齊心合力幹到第10輪第20輪時,可能各種原因你突然覺得累了,再進行下去漸漸變成出於一種不讓輪數歸零的責任感,為了責 任玩遊戲?Oh,on!固然可以直接丟在那不理會,但這對你的partner來說,突然杳無音訊是種非常不好的體驗,增加一個暫別功能,跟對方 Sayhi,let'sfighttogethernexttime,I'llbeback!情意滿滿啊,當你的小畫筆再一次在他屏幕上亮起時,多麼美 妙……

黎秋陽:分享和評論系統是對原有遊戲的很好的改進,除此之外,我覺得還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思路:

1、猜優秀畫:基於分享系統或是採用其他方式對畫作進行評分,獲得一定好評的畫作自動進入優秀庫,用戶可以選擇猜優秀庫的畫作。

2、競速模式:類似於闖關模式,在一定時間內猜對數量最多的用戶能夠進當日排行榜。圖庫可以選擇用戶的「朋友庫」或是「優秀庫」或者就是所有畫作。

3、回味模式:打亂用戶原先畫過的畫,讓用戶自己再猜一遍。這本身也是一種Timeline。

4、結合字謎:可以結合小強填字的玩法,用圖畫取代文字給對方提示,但是做起來可能略微複雜。

(出自知乎網友劉超、黎秋陽回答,整理:雅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09

EA前CEO聊遊戲開發:憤怒的小鳥?短命鬼而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076.html

品牌

Riccitiello強調了品牌對於遊戲和遊戲公司的重要性。「許多人一再告訴我遊戲行業不需要品牌,甚至是在EA內部,董事會近半人員一直堅持這種我認為錯誤的觀點。Riccitiello認為品牌主要應該包括三個重要方面。首先,隨著時間推移,品牌應該形成始終如一的價值理念。其次應該暫且相信品牌的價值,而不是一開始就持懷疑態度。最後是優先選擇權。因為品牌,你可以有選擇的餘地。以上所有總結成一個詞:信任。你們應該相信品牌,並且需要明確,品牌的建立是需要大量時間這一前提。

Riccitiello分析:「目前某些遊戲的收益已經超過了電影票房的收入,對比 GTAV首發8億美元收入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2》首映週末4.83億美元票房,我們已經知道遊戲品牌的相對價值極其重要。」他也同樣對比了超級碗(遊戲茶館註:Super Bowl,美國國家美式橄欖球聯盟的年度冠軍賽,勝者被稱為「世界冠軍」)的收益來源。去年一年,廣告收益2.63億美元,門票7300萬美元,住宿餐飲以及周邊費預計收益為4.63億美元。但一款遊戲僅日流水就可以達到3000萬美元。

美國最暢銷小說《雙城記》自1859年出版以來已經賣 出2億本。再看看系列遊戲的直接收益,FIFA,GTA, WOW,Call of Duty(《使命召喚》)全部已經突破 了100億美元。《使命召喚》這一款遊戲一年就有10.8億美元收益,FIFA一年10億美元。簡單算一下, 就得出結論,自1859年以來,娛樂產業中70%最熱賣的都是遊戲。

另外他還指出了遊戲品牌的長效性。1994年的《魔獸爭霸》Warcraft已經19歲了,1993年的GTA已經20歲了,COD10歲,Battlefield 11歲,Mario34歲。這些品牌不僅影響力強,而且持久。

Riccitiello還提到了傳統遊戲開發者應該從三個方面向移動遊戲開發者取經學習

1.服務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遊戲行業需要持續不斷地發展,也許我們早就該意識到這一點。我發現許多大遊戲, 例如WOW,GTA等在把服務組件放一起發佈時都吃過虧 。這些知名遊戲品牌都缺乏了移動遊戲每天對遊戲進行反覆的測試和研究這一重要過程。

2.遊戲購買價格多樣化

60美元對於大多數的玩家來說,都過於昂貴。大多數的主機遊戲還沒有Clash of Clans的一半裝載量。Puzzle&Dragons通過梯度多元化的遊戲購買價格使這款遊戲在主機歷史裝載量上達到了最大值。

3.簡單性

遊戲在過去都附有一份至少500頁的遊戲指南,然而現在遊戲變得越來越簡單。主機和PC遊戲幾乎不可能達到輕鬆上手,不好好研究十多次說明書,幾乎難以快速地獲得遊戲的樂趣。

Riccitiello繼續提到了問題的另一面。移動遊戲也應該向傳統遊戲公司學習。他說:「當前的暢銷遊戲能夠撐到10年或者20年以後嗎?《龍谷》和《憤怒的小鳥》早已被甩出了暢銷榜前十。」並對芬蘭公司Rovio提出質疑,稱該公司不懂品牌建設,且毫無創新精神。只有用心經營自己遊戲品牌的遊戲公司才會得到玩家的認可和尊敬。

接著他又從三個方面指出移動遊戲開發公司應該向傳統遊戲公司借鑑學習:

1.創新

這並不是鼓勵移動遊戲公司推行的小規模增量改進。這裡的創新,意味著需要為最壞情況做打算。例如,試想一下有人將你的遊戲進行剖析,想像所有能夠讓遊戲更加完美的因素,這些因素大多都是由於在創造遊戲時的技術不連貫性。換句話說,顧此失彼。我建議手游公司應該邁出巨大的一步,也是冒險的一步來暫時擱置現有玩家的需求。這一步,目前還沒有手游公司敢邁出這偉大的一步,但是如果希望你們公司的遊戲生命力更強,就必須做出選擇。

2.執行

試想一下你的遊戲有1億安裝量,每月有2000萬到3000萬的月活躍玩家,每天有700萬人願意掏出500萬美元玩這款遊戲 。但是相信我,這類人都不會選擇玩遊戲的測試版。玩家們對精益創業手游公司未成形的新產品,沒有任何興趣。你必須拿出打磨好的最終版遊戲產品,才會吸引用戶。所以不要停止對遊戲開發的執行。

3.遊戲可玩性比技術更重要

你要做好一款成功的遊戲並不需要領先世界的科技。一味的追逐華而不實的3D科技效果的確很酷,但是只會讓這款遊戲成為一款昂貴的遊戲,而並非好遊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351

中國大媽小心 比特幣盛世恐短命

2013-12-02  TWM
 
 

 

「比特幣」絕對是近月以來全球最夯的貨幣;這款虛擬貨幣兌美元的匯率,在十月下旬首度站上兩百美元,短短一個月後,已經飆破八百美元。

比特幣匯率短期飆漲的真正原因,來自於「中國大媽」的狂熱收購。

根據中國最大比特幣交易平台BTCChina資料,在今年八、九月間,每周交易量約在一萬至三萬五千個左右,進入十月之後交易量一路暴增,在十一月七日至十四日這一周,甚至單周成交超過五十一萬個。

中國大媽的狂熱,應與比特幣被認為堪可類比黃金的說法有關;由於比特幣的發行量固定且不受任何主權控制,使它具有抗通膨的特質;曾在今年四月間金價急殺之際狂掃黃金的中國大媽,因此也對比特幣特別關愛。

隨著黃金價格持續低迷,中國大媽重押黃金的結果多半受傷不輕,然而,這一回轉戰比特幣,後市恐怕也不容樂觀。知名財經作家王伯達認為,比特幣雖有抗通膨效果,但市場流通畢竟有限,「不可能取代黃金或其他貨幣地位」,他甚至預言,「在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退場時,就能明顯看到比特幣泡沫破滅。」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9

企業家為什麽“短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7/147187.html

i黑馬導讀:企業家是一種稍縱即逝的形態,今天是企業家,不意味著未來十幾年還是企業家,除非你始終不斷地保持創新。本文由i黑馬記者王方根據前深交所副總經理、國信證券總裁陳鴻橋在國內知名投資機構達晨年會上的演講整理,文字有刪減,未經本人審閱。
 
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影響,大家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這樣的背景會帶來一些定義的改變,觀念創新遠遠落後於技術創新。互聯網時代怎麽樣搞管理?

(經濟學家熊彼特曾提出毀滅性創新的理論。)
 
互聯網時代的顛覆性創新
 
一個是顛覆性創新,現在這個時代,有人說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新經濟時代、互聯網時代,或者叫創造時代,其中有幾個特征值得我們關註。
 
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都要將近一百年時間,我們這一代人面臨著、感受著第三次工業革命。這一代人有可能會經歷幾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周期越來越短。圍繞第三、四次工業革命有明顯的特征,中國第一次作為發源國,參與了這場宏大的工業革命,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定制制造,四大民主化,信息、工業、金融、管理民主化... ...使每個普通的老百姓、創業者,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讓他們的勞動、知識、技術、技能噴發出來,使我們主題詞更切實得到應用。以往的工業時代沒有見過這樣的平臺。
 
第二,馬雲講天變,我們正在經歷天大的變化,並且每天都在發生。我們驚嘆的是,他們正在布局全產業鏈,無所不包。我們恐懼的是有6億微信用戶,每個人在上面每天使用三個小時,古今中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企業,全世界有十幾億人會在一個企業,這個企業參股、
控股合作著各種類型平臺上的服務和產品。
 
我們又去分享,又去參與。騰訊正是這樣的企業。所以我們在座的各位,過去幾年爭相傳閱喬布斯傳,過不了幾年,美國人會爭相傳閱馬雲傳、馬化騰傳。所以像騰訊這樣的企業,迅速地讓他6億相對固定的活躍微信用戶,與各種類型的文化、娛樂、視頻、團購、支付等聯結在一起。
 
昨天給我一個數據,說深圳報紙今年的收入下滑30%,北京地區電視機的開機率下降到30%,北京地區的報刊亭營業收入去年同比下滑50%。一方面我們看到經濟下滑,網絡廣告、網絡視頻、移動電子商務卻正以150%以上的增長率大幅增長。傳統報紙、電視的收視率急劇下滑。下滑的底線在哪里,我們不知道。過去講我們下滑以後還可以恢複性增長。現在有可能下滑以後沒有翻身之地,沒有還手之力,我們救不起來。(i黑馬註:對於傳統媒體的回天無力,身在其中的媒體人感同身受啊)
 
過去講振興產業,現在可能投得越多,虧得越多,渠道被顛覆,網購、團購剛剛興起,下一步有更直接的模式,我們大部分的貨物不會在工廠、在銷售中心,更多是在路上。所以在深圳,有一次我半小時之內,在三條道路上看到的都是總部在深圳的順豐快遞,有十部車快速穿行,直接到格力、美的采購商品,提出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i黑馬註:在路上的商品和服務將成為未來商業的常態)
 
麥肯錫指出,決定未來經濟的顛覆性技術,未來做企業投資方向時候,一定有兩個分析。第一個互聯網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怎樣的商業模式變革和創新?互聯網對我這個企業所在的行業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未來即將出現或者已經開始出現的這樣顛覆性的技術,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怎樣的沖擊?我們才能比較穩妥地決定我們的投資方向。
 
五六年前,我非常鮮明地提出主張,國內互聯網經濟一定是全世界最大的、各類產業當中發展最快的,中國如果能有一個領域領先美國的話,首推移動互聯網。當移動互聯正如日中天的時候,我們的科技前沿者提出了三個問題:手機是否可能五年後消失?移動互聯網會不會也接著消失?下一步即將進入的是不是智能化機器?智能的搬運工?顛覆這個詞,貫穿未來十年,貫穿著全球特別是中國產業變革、企業變革的始終:躲不開,逃不掉。
 
今天的顛覆者,明天可能被新的顛覆者沖擊。顛覆並不意味一個行業的徹底摧毀,但在部分行業里,相當一部分傳統企業與職業會快速地消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經濟學關聯學怎麽重新思考,行業和企業周期性調整的概念與定義。
 
怎麽判定一個企業的好壞?

 
行業是否需要重新建立?科技部、發改委等等,包括證監會,有一套關於行業劃分的標準和指引。我們也有一系列關於支持或者限制某些行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傳統行業存在局限性,最終的產品形態是相對固定的。所以汽車零件、化工等,這個產品是什麽樣子,我們事先都知道。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產品難以在事前確定他的形態和邊界。一個通訊軟件可以演化為社交平臺,多邊的交易平臺。微信的使用者可以幹什麽事情,可以做什麽樣的創新?發明者和制造者都不知道。我們工商局出的營業執照,經營範圍在哪里?互聯網時代我們已經不太容易設置企業的經營範圍、產品的定制是什麽?目標用戶又是哪些人群?新材料是什麽行業?新材料可能是環保業,可能是IT制造業,可能是醫療業。關鍵是看他和什麽樣的行業融合、演化。
 
互聯網制造,小米手機我自己給他定義為互聯網制造行業,人人模式的組織者,沒有企業法人,都是每個人獨立的工作室,可以自己制造視頻,可以讓全世界的人看。
 
好企業是否需要重新定義?過去講規模大、重資產多、工人多,研發資金投入比重很高,這是好企業,是這個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互聯網時代怎麽判定一個好企業?這樣的互聯網的企業是不是真正的以客戶為王,以用戶為王、體驗為王。急用戶之所急,想用戶之所想。能夠同步地為用戶的需求做出第一時間最準確地反映。
 
所以互聯網時代怎麽樣判斷一個企業的好壞?原來只看利潤、銷售收入的指標已經遠遠不夠,或者並不重要。我們要去尋找其他的財務指標、業務指標,甚至不是數量化的指標,而是定性的指標去衡量判斷,感覺這個企業是不是好企業。
 
什麽叫大企業,什麽叫小企業?中國電信是騰訊員工數量的十幾倍,甚至20倍,但是市值不到騰訊的1/10。英雄不問歷史,英雄不問出處,更加不論資排輩。我們過去頂禮膜拜的百年老店不存在,百年老店的概念越來越少。
 
我們看這樣的圖表,騰訊過去兩年控股的利潤增速持續下滑,但是市盈率成倍擴張。
 
亞馬遜的利潤發生波動,近幾年還在下滑,甚至有一年不掙錢。亞馬遜的市值在高速增長。我們發現亞馬遜的市值與利潤長期無關。過去用利潤、市盈率是判斷企業價格的指標已經被顛覆,且是重大顛覆。
 
我們推崇的管理良好的企業,日本制造業在全球精細化科學管理中做得最徹底,日本研發投入最高,但是日本家電企業系列下滑。不是他們管理得不好,他們缺乏對互聯網時代創新大方向的把握,缺乏對軟性與個性力量的足夠關註。所以日本出現了家電企業集體沈沒的現象。
 
諾基亞的CEO說,我們並沒有作錯什麽,但不知為什麽,我們輸了。發出這種感嘆的大企業老總,未來可能越來越多。華為是否會遭遇滑鐵盧?任正非特別談到,我們的企業會不會輸,會不會失敗?如果未來要死,會死在哪里?這樣的企業在如日中天的時候,最關心的是企業什麽時候會死。三年前我看到人大出了一本書,叫做《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我們總結一下,這些管理很好的企業,為什麽會在一夜之間消失、失敗?過往的競爭優勢消失更快,新技術放松管制,經濟民主化帶來去規模化效應,打破了壟斷,降低了產業進入門檻。新進入者可以用超低成本不斷侵蝕現有的企業成本。創造力的工具廣泛分布,使試驗變得容易和低成本。
 
來自底層的力量,大眾階層即是唯一的階層,社區可以自我定義。失控的不確定性,導致有經驗的管理者,可能不是最合適的管理創新者。哈佛商學院教授馬里斯坦森提出了破壞性技術理論,要麽破壞性創新,要麽你被破壞。新興企業通過破壞性技術進入小而新、邊緣化市場,改變價值主張,最終進入主流市場。這得出一個結論,管理良好的成熟企業在破壞性創新面前常常會遭遇慘痛的失敗。
 
有一本書《創新者的終結》建議大家看一看。一百多年以前,熊彼特提出創造性毀滅論。大家感到震驚,沒有太多案例印證這個觀點。今天不一樣,每年甚至每個月都有新的案例印證這個觀點。新的消費者和產品、新的生產和運輸方式、新的市場以及新的工業組織形式不斷創造新行業,同時淘汰舊公司。
 
企業家是一種稍縱即逝的形態,在座的各位今天是企業家,不意味著未來十幾年還是企業家,除非你始終不斷地保持創新。破壞性技術是相對延續性技術而言,破壞性技術針對邊緣客戶,他們低質量、低利潤、小市場、高風險、未被證實,但可能在某方面更方便。
 
經濟周期的調整余地

 
隨著時間推進,經濟活動經歷著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每個周期包括危機、簫條、複蘇、高漲四個階段。過去的周期是一個上上下下曲折的螺旋式的變化過程。過去靠信鴿、馬車傳遞信息不對稱,現在通過百度、阿里巴巴、淘寶,解決了中間對接的縫隙,加快了對稱的效率。
 
下一個經濟周期出現,一部分的行業加速上升,另一部分是兩個反方向的加速運動。一部分是消失了,不會再回來了。我相信,未來有更多的數據和案例會被印證。我們作為替代者,或者大趨勢大潮流的跟隨者,與大趨勢大潮流保證方向、站在一起,還是被拋棄掉?這個充滿著不確定性。
 
過去有一套工具做評價,現在這套工具,量化不管用了。眾多企業的定義需要重新審視。什麽叫創新?是發明,是專利,或者是行業標準制定者,還是更無邊界的創新?過去電視機、電腦存貨可以算錢,現在可能進入舊資產,甚至每年貼錢。
 
所以企業產業研究的方法要創新,企業的價值評估與投資策略要發生變化。制定產業轉型和政策時要考慮顛覆性政策,考慮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如能不能賦予中國經濟新方向?我們進行制度創新,使制度創新跟上新型企業的新變化、新系統。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用新的指標衡量這個企業是不是好企業?值不值得資本市場去支持?
 
未來這些都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標誌性的指標。中國最有優勢、最能做大的互聯網企業群體,能不能在資本市場得以施展?我們希望,在這方面和互聯網企業的產業基金、並購基金、IPO再融資等戰略策劃,來進行系統性的服務鏈條。
 
傳統管理模式的局限

 
現在的管理都是十八、九世紀以科技管理為核心的體系。我們現在用什麽樣的管理模式、目標、流程?這塊沒有人進行系統分析。我花更多時間去互聯網企業,更多來自一線互聯網企業,他們怎麽做管理。八零後、九零後會怎麽做管理。海爾顛覆自己,最核心的管理原則,第一點是讓每個人都成為創業者,海爾作為一個平臺,孵化眾多的創業者,孵化眾多的創新型的小企業,把我們執行一百多年的科級制度進行顛覆打破,這點很不容易。
 
未來只有兩類企業,互聯網與非互聯網企業。我們目前的管理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在哪里?現在的工業化加大了工人、員工與老板之間的隔閡。員工缺乏信息和機會,錯失創新的機會。
互聯網時代新型管理模式的目標,是真正尊重、激發與贊賞人類創造性、想象力、激情與勇氣的後現代管理社會,建立起適合人類自身發展規律與本性的公司。未來管理者不會被放棄,但負責的管理工作會越來越少。
 
管理變革的十二條規則,互聯網思維的五個切入點,打破資源壟斷、打破信息壟斷、打破渠道壟斷、打破地域壟斷、打破信譽壟斷。做互聯網時代好企業的關鍵詞,博愛、利他、自治、公平、透明、信任、授權、使命。管理廣義化、管理外部化、管理遊戲化、管理誌願化... ...成為管理創新者的具體做法舉例。
 
這是唯品會董事長與總經理辦公室,董事長和總經理坐在一張辦公桌。員工互動機會最大化,溝通成本最小化,面對面交流,增加偶遇機會,在線論壇,跨功能、跨團隊的溝通,三人行皆我師。
 
這是諾亞財富,當做互聯網公司來辦,員工餐廳和辦公室混在一塊,小孩子家屬可以在辦公區來回竄動。權力是流動的,流向不斷創造價值的資源。日常工作中少用體現領導、老板、下屬、請示報告一些語言。自下而上,同事之間的壓力如何替代自上而下領導的壓力。我們要全面檢討戰略思想、核心競爭力。互聯網時代怎麽樣重新調整概念?對企業家來說,需要重新思考、學習和反思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32

網貸平臺遇“年關”:24家平臺提現困難 再現“最短命” !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4/147929.html

i黑馬:“年關”對於網貸人來說是個難以邁過的坎,去年的“跑路潮”使得許多投資人還心有余悸,今年的“詐騙潮”也是鬧得人心惶惶。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止至11月20日,11月已經有24家平臺出現問題,除了有8家詐騙平臺,其余平臺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提現困難。
 
\北京再現“最短命”平臺
 
11月20日,有投資人在網貸之家論壇上爆料一家名為“榮錦創投”的北京平臺昨日(11月19日)剛上線就跑路,QQ群已經解散。
 
記者嘗試登陸該平臺網站,發現已經打不開,撥打400電話無人應答,在線客服也全部處於離線狀態,目前已經有投資人建立了維權群,群號為386335557。投資人在論壇上發布的截圖顯示,該平臺實際待收為21.5萬元,但記者從維權群得到的消息稱,這20多萬元存在一定的水分,有不少都是平臺馬甲號,初步統計實際代收金額大概在8萬元左右。
 
此次“榮錦創投”上線一天就跑路對許多“打新族”造成不小的打擊,有一些投資人在論壇上感嘆:“看來我的打新生涯要結束了,打著打著終於遇到雷了。”
 
投資人提供的平臺首頁
 
沒有最快只有更快
 
其實像“榮錦創投”這樣上線一天就跑路的平臺並非就此一家,諸如北京的龍華貸、海南的德鴻貸、湖南的晶玉貸等也都“榜上有名”。但如果你以為一天就能稱為“最短命”平臺,那你就錯了。
 
目前最快跑路速度的紀錄由浙江的恒金貸保持,上線僅半天就卷錢跑路,預計投資人損失在幾十萬。有投資人調侃:“沒有最快,只有更快!”
 
“打新”還需對平臺充分了解
 
近期出現的這些“最短壽命”平臺的詐騙手法大同小異,多是建一個P2P借貸系統的空殼,標榜高於一般平臺的收益和優惠政策來引誘投資人,且多數詐騙平臺證照齊全,讓人防不勝防。
 
投資人可以在投資前核實平臺信息,謹防信息造假。具體可以致電P2P平臺,以借款人的身份來獲取該平臺的相關信息,如平臺的風控條件和能力,風控團隊是否專業,體系是否健全等;可通過查看該平臺的營業執照、平臺註冊資金、管理團隊背景和股東背景等進行判斷。就最近發生的詐騙案來看,最容易出現信息作假的就是平臺的公司地址,若能對平臺進行實地考察最好,若不能也可以通過百度地圖實景來看出一些端倪。
 
除此之外,平臺標的的信息披露也需要關註,以防假標的出現。對於那些只有標題沒有任何詳細信息披露的標的,還需慎之又慎。正規的P2P網貸平臺,除公開披露詳細信息外,還設立線下觀察團,投資者可優先考慮本地的P2P平臺,以便實體考察並掌握該平臺的相關信息。
 
“分散、理性”是投資者的必備“技能”,除了這兩點,投資者還需要時刻關註平臺動向,與平臺和其他投資者保持溝通。
 
“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有投資人認為“打新”是種同騙子比速度的事情,在“打新”之前還需要對平臺的真實信息有深入的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486

短命藍籌

本來僅得一名運動員參加的運動會,理應難吸引注目,但單是「隊醫」便熱鬧起來,看到那些「高層」的解畫,例如黃金寶也無隊醫等,更是令人吃驚,希望呂品韜不要氣餒,而那些「高層」再也不要傷害運動員的心了。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可惜港協暨奧委會會長霍先生卻好像不知所終,從未現身解畫,的確令人憂慮,本港運動事業是否真的難以發展?常常聽人說,皆因香港地方細等等,卻又有能力接待大量旅客,認真矛盾,但無論如何,即使只能有一個運動員參賽,也應鼓勵之。
除了運動員外,企業也要力爭上游,而上市公司除了業績佳之外,能夠躋身成為指數的成分股自是另一重要目標。
上周恒生指數有限公司公布季度檢討,中煤能源(1898)一如預期,被踢出恒指成分股組合內,相反,市場一直揣測的澳博控股(880)、永利澳門(1128)未有入圍,或避免太多濠賭股,反而蒙牛乳業(2319)成為「藍色乳牛」!為去年聯想集團(992)重新加入恒指後的另一爆冷決定。
有趣的是,中煤能源於2010年9月初才「染藍」,料不到短短3年半時間便結束藍籌生涯,與中國鋁業(2600)於08年6月晉身新貴,直至去年3月初,即接近5年後才被剔出比較,更為短命。
以上周五計,中煤能源市值僅162.5億元,以一年前收市價8.25元的338.7億元市值比較,足足不見了52%!無他,該集團去年中期純利經已大跌37.8%,今年初更發盈警,預期去年全年純利更大挫55%至65%之多,當然歸咎煤炭價格不斷下滑等影響。
近年恒指成分股數目不斷膨脹,如於2011年加入4隻,2012年添2隻,2013年也再增加2隻,當然有些被剔除,但更新速度也快,能夠染藍還有很多技術因素如市值排名等,而少於24個月的更要考慮其財政狀況等。
不過,過去有些藍籌公司業績的確嚇怕人,此外,企業管治和透明度等對股東有利的因素似乎也無法成為考量標準,像於2012年12月染藍的昆侖能源(135),該股於上周五市值1,083億元,雖然已較一年前回落16%,但比中遠太平洋(1199)的305億元仍大得多,奈何昆侖能源董事長李華林於去年8月辭職及委任溫青山擔任執行董事後,溫青山又迅速於去年底辭職,高層連番變動,可惜股東所知的依然不多。
上周五,該集團更表明,哈薩克貨幣堅戈貶值19%,而由於當地業務佔稅前溢利約一成,將對其收益構成影響,究竟在經營上能夠支持業績增長?值得留意。
做藍籌股確不易,希望「藍色乳牛」能夠證明自己並非爆冷之選。

(2月17日刊於《am7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141

熔斷“四日遊”:史上最短命的變革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658

2016年1月7日,滬深兩市兩次觸發熔斷而停止交易,全天交易時間不到15分鐘。圖為股民展示熔斷後的股市行情。 (CFP/圖)

生於2016年1月4日,卒於1月7日。四天之內,四次觸發“熔斷”。盡管監管層的措辭還是“暫停”,但“熔斷機制”也許將成為中國證券史上最命短而狼狽的重大變革之一。它如何緣起,如何在爭議中引入,又是否股災主因?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回溯,並嚴肅追問。

“熔斷”誘發股災

從開盤到收盤,共29分鐘,實際交易時間14分鐘,可謂“千古奇觀”。

“這是要測試‘熔斷機制’嗎?”2016年1月4日10點17分,新年的第一個股市交易日,江蘇的一家未上市證券公司的分析師張佳,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信息。

一分鐘前,滬深300指數下跌已超過4%。

按照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及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稱中金所)從這一天開始正式實施的“熔斷機制”:當滬深300指數漲跌幅度達到或超過5%時,股市將暫停交易15分鐘;當漲跌幅度達到或超過7%時,全天交易結束。

上午收盤時,跌幅4.01%;下午13點開盤後,股指加速下跌,到13點12分,滬深300跌幅超過5%,“熔斷機制”啟動,股市休盤15分鐘。此時,滬深兩市2800余家上市公司,跌停股票334只。

13點27分,恢複交易,股市陡然呈現“斷崖”態勢,一泄不可收拾。短短6分鐘後,13點33分,滬深300股指跌破7%,再次觸發“熔斷”,全天收盤。

“上午那會兒,我是看跌勢比較猛,感覺今天可能會‘熔斷’,不過發朋友圈時,多少有些開玩笑的成分。但是第一次熔斷後,同事們基本都預感到,很快就會跌破7%。”張佳向南方周末記者描述當時的情境。

“是的,複盤後,我們有兩只股票掛跌停價,都沒賣出去。複盤後的交易時間太短了。”一家位於北京的私募基金經理對南方周末記者稱。

自1990年中國開設證券市場以來,這是第一次在13點33分提前收市。

一時之間,大家與其說是驚慌,或者傷悲,或者憤怒,不如說更多是錯愕。在嚴肅的追問和總結呈現之前,各種段子,在網上鋪天蓋地流行開來。

1月4日首次實施,即“成功熔斷”之後,1月5日、6日,股市略微回暖,滬深300分別上漲0.28%、1.75%。

但是,1月7日,幾乎無人預料得到的事情發生了。9點30分,上證綜指,跳空低開2.05%,12分鐘後,即9點42分,滬深300指數跌破5%,停盤15分鐘。

9點57分恢複交易,2分鐘後,9點59分,跌破7%,全天收盤。

從開盤到收盤,共29分鐘,實際交易時間14分鐘。股市下跌速度之快,交易時間之短,公眾已不吝用“千古奇觀”來形容它了。一時之間,“熔斷機制”成為“千夫所指”。

從1月4日到7日,4個交易日里,市值從2015年底的52.9萬億元猛降至46.1萬億元,“蒸發”6.8萬億元。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12月31日,A股的持倉者數約為5026萬。這相當於每位持倉者,平均損失超過13萬元。

“熔斷”暫停後,目前A股仍在下行,上證綜指從1月4日的3536點(開盤價)跌至1月13日的2949.6點(收盤價),如此慘烈的境況,已成為2015年下半年以來的第三次股災——“股災3.0”。

模擬“熔斷”

在滬深300股指期貨的仿真交易中,熔斷機制被頻繁觸發,基本上每四個交易日就會被觸發一次。

“熔斷機制”(英文名Circuit Breaker)與股市本身一樣,屬於“舶來品”。可簡單理解為:當股票漲跌幅度達到某個“閾值”點位時,暫停或停止交易。由於其與保險絲在電壓不穩時自動熔斷相似,故稱之為熔斷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冷靜投資者的情緒,控制風險進一步放大,從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熔斷機制”起源於美國,但與中國股市不同,美國的股市在一個交易日里,股票漲跌沒有10%的漲跌停板制度。

1987年10月19日,全球股市暴跌,美股道瓊斯指數下跌508點,跌幅22.61%,這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一年後的1988年10月19日,紐約股票交易所及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開始實施“熔斷機制”。最初,這個機制規定,當道瓊斯指數下跌超過250點時,暫停交易1小時;超過400點時,暫停交易2小時。

1997年1月,美國修改規則,規定當道瓊斯指數下跌超過350點時,暫停交易30分鐘;超過550點時,暫停交易1小時。

同年10月27日,道瓊斯指數下跌超過554點,熔斷機制在當天被先後觸發了兩次。這也是自1988年,美國建立“熔斷機制”後的第一次觸發。

美國的“熔斷機制”最近的調整是在2013年2月,規定了漲跌幅7%、13%,及20%三個不同的閾值。

中國對於“熔斷機制”的引入,可追溯到十年前滬深300指數建立不久。

2005年1月4日,滬深300指數(000300)問世。與此前大家熟悉的上證綜指、深證成指不同,這是一個對上交所、深交所兩個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股價情況都有所反映的“跨市場”的指數。

2006年,在對滬深300股指期貨的仿真交易中,率先引入了“熔斷機制”。但只是在“模擬交易”而非真實的市場交易中運行。

東北財經大學的陳旭光、陳旭東2010年5月的研究表明,在滬深300股指期貨的仿真交易中,熔斷機制被頻繁觸發,基本上每四個交易日就會被觸發一次。

在中國的現實股票交易里,由於新股上市第一天,沒有漲跌幅限制,因此屢屢出現成倍暴漲的情形。

2006年9月,深交所發布《加強中小板股票上市首日風險控制通知》,規定新股上市第一天,當盤中換手率達到80%時,將發布風險提示公告;當股票上市首日盤中漲幅與開盤漲幅之差達到±50%時,深交所對其實施臨時停牌15分鐘;複牌後盤中漲幅與開盤漲幅之差達到±90%時,再次對其實施臨時停牌15分鐘。

2009年,創業板在深交所設立。深交所也規定:創業板新股上市首日開盤價漲跌達到20%、50%、以及80%三檔閾值時,可臨時停牌。

上述舉措,是實質意義上對於個股實行的“熔斷機制”,盡管當時監管層和交易所,並未對此冠以“熔斷”之名。

陳旭光、陳旭東的研究稱,他們認為創業板該機制“起到了及時警示的作用並給投資者提供理性思考的時間”,也“起到了冷靜投資者情緒的切實效果”。

(李伯根/圖)

爭議中的引入

“從境外情況看,股票現貨市場對個股漲跌幅限制與大盤熔斷機制,一般是二者選用其一,同時使用這兩種機制的較少。”

在交易所及監管層面,對於整個大盤是否應該進入熔斷機制的公開討論,較早可見於“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之初。

2013年8月16日11點05分,上證綜指在一分鐘內,漲幅超過5%。究其原因,是光大證券公司自營的策略交易系統,存在程序調用錯誤、額度控制失效等設計缺陷,並被連鎖觸發,導致生成巨量市價委托訂單,直接發送至上交所,累計申報買入234億元,實際成交72.7億元所致,是為“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

同年8月25日,上交所新聞發言人公開表示,“從給市場提供冷靜期以消化信息角度看,熔斷機制有一定作用,上交所將對此進行進一步研究和論證”。

不過這位發言人亦稱,“總體上看,在大盤和個股已有漲跌幅限制前提下,熔斷機制作用可能有限。從境外情況看,股票現貨市場對個股漲跌幅限制與大盤熔斷機制,一般是二者選用其一,同時使用這兩種機制的較少。”

他同時指出,通過該次事件,市場的共識越來越充分,“認為應加快推出‘T+0’機制,減少因缺乏糾錯手段導致的市場風險。從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體現市場公平性的角度,我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抓緊研究論證股票‘T+0’交易制度。”所謂“T+0”,是指股票可以當日買賣,目前股市實行“T+1”制度,即當日買,只能次日賣。

2014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股市出現“牛市”乃至“瘋牛”的態勢,一年時間里,大盤增長翻倍。但到了2015年6月中下旬7月初,股市開始猛烈下跌,被稱為“股災1.0”。

當時,諸多呼籲救市的聲音中,引入大盤“熔斷機制”的建議開始出現。持此論者,包括某證券公司研究部門負責人等知名人士。

南方周末記者亦確認,彼時,也有人通過“特定渠道”,向中央領導層建議,在中國股市大盤交易中,引入“熔斷機制”。

“不過就是在我們內部,反對引入‘熔斷機制’的同事就有好幾個。但大家的反對意見沒有被采納。”2016年1月8日,一位來自上述“特定渠道”的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2015年8月中旬,中國股市再度暴跌,甚至幅度更為劇烈,被稱為“股災2.0”。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消息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也就在那時,政府層面考慮並主張引入大盤的“熔斷機制”,作為救市和防範危機重要措施的意願,愈加強烈。

但也有官方媒體公開“唱反調”。

同年8月25日,新華網刊載記者署名文章“中國要引入熔斷機制嗎?”指出:“有專家表示,衍生產品市場采取熔斷機制有必要,而對A股現貨市場來說,目前漲跌停限制基本可以達到對日內波動風險的管控,熔斷機制的作用可能有限。考慮到該制度的複雜性、實施效果的不確定性和市場參與者的接受程度,目前實施該制度的條件還不夠成熟。”

2015年9月7日,上交所、深交所及中金所聯合發布《關於就指數熔斷相關規定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公布“熔斷制度”的草案,並向各界公開征求意見至同年9月21日。

12月4日,經中國證監會同意,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發布“熔斷制度”。發布通知稱,公開征求意見階段,三家交易所共收到各類意見和建議4861條,主要涉及五個方面的問題。最終,采納了一個方面的建議,即將草案提出的“觸發5%熔斷閾值暫停交易30分鐘縮短至15分鐘”。

“熔斷”被熔斷

至少兩位接近監管層的消息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1月7日上午的會議,基本結論是對股市繼續觀察。

1月7日,股市開盤後29分鐘即收盤,實際交易時間14分鐘,“熔斷機制”成為“千夫所指”。包括知名經濟學家華生在內的諸多市場人士,在這一天競相呼籲“廢除熔斷制度”。

華生公開喊話稱,“現政策不能隨便評論,想想提個建議總行吧。中國股市本來有漲跌板限制,搞熔斷機制不僅多余,且人為制造放大國內外市場恐慌,應即廢止。”

與此同時,證監會也在1月7日這天,連續召開會議,專題討論股市走向及“熔斷機制”的存廢問題。

至少兩位接近監管層的消息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1月7日上午的會議,基本結論是對股市繼續觀察,1月8日,繼續實施“熔斷機制”。

但是,1月7日下午至晚間,證監會再次開會,會議“形勢”發生顯著的變化,會後也提出兩套方案,提交中央予以定奪。方案之一:取消7%閾值的“熔斷”,只實施漲跌幅度超過5%,停牌15分鐘的機制;方案之二:暫停實施“熔斷機制”。

前述來自“特定渠道”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早在1月4日“熔斷”當天,關於取消“熔斷機制”的建議報告,即已呈送到了中央領導的案頭。

1月7日22時30分許,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公告,從1月8日開始,暫停實施“熔斷機制”。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隨後表示:“熔斷機制不是市場大跌的主因,但從近兩次實際熔斷情況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熔斷機制又有一定‘磁吸效應’,即在接近熔斷閾值時部分投資者提前交易,導致股指加速觸碰熔斷閾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權衡利弊,目前負面影響大於正面效應。”

而在1月5日,鄧舸曾為1月4日的“熔斷”辯護說,“從1月4日市場情況看,熔斷機制發揮了一定的冷靜期作用,對於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具有積極意義。”

自股市從2015年7月5178點的高位跌落,“股災”不斷,“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千股漲停”等奇觀頻現,使監管機構成為輿論焦點。至此次“熔斷四日遊”,更把監管機構推到了輿論的風口。

外界無從得知,爭議聲中,給股市雪上加霜的“熔斷機制”究竟經過了什麽樣的內部決策流程而被采納、施行。但原證監會副主席李劍閣近日在第二十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指出,證監會副主席姚剛、主席助理張育軍的落馬,以及大量人員離職,使監管部門已現人才危機,“東南沿海一些金融機構人才條件,都大大超過證監會”。

(應受訪者要求,張佳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57

網紅經濟,會是一種短命模式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8/156139.shtml

網紅經濟,會是一種短命模式嗎?
歪道道 歪道道

網紅經濟,會是一種短命模式嗎?

從吸睛到吸金,網紅正在去貶義化 。

黑馬說

關於網紅經濟的爭議,自這一概念崛起那一刻起,就沒有停止過。人們擔心網紅經濟是不是泡沫,會不會是一種短命模式?但其實從早期的芙蓉姐姐到今天的papi醬,網紅經濟已經從1.0進化到3.0的商業模式,不論是從產業鏈完善度還是從變現能力上來說,都有了較為清晰的概念和方向。網紅經濟將不斷延續,但是對於網紅個體來說,現在最熱不一定能最後成功,如何在建立任期之後,維持自身熱度,也許才是最該思考的。

文|歪道道

在去年的時候,網紅這一詞匯已經開始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網民口中。彼時,網紅給人的印象無非是錐子臉,大眼睛,一字眉,每天發著經過PS的美照。然後在照片下面附上一條淘寶購物連接的電商達人。內心稍微豐富的人,便會聯想到天王嫂,朝陽V姐,秀場主播們。更久遠的印象,則是芙蓉姐姐,鳳姐等等。因此網紅一詞,更多是調侃甚至帶有貶義傾向的描述。

而一切都在2016年發生了改變。想必所有人都知道最近風頭正勁的一位網紅,那就是主打短視頻吐槽的papi醬。這個號稱集美貌才華於一身的女子,以平均半周更新這一條有笑點的視頻,在每個平臺的自媒體賬號都能通過打賞的形式獲得幾千上萬的直接收入。之後融資1200萬,首次廣告拍賣價2200萬,在所有人的目瞪口呆中,徹底將網紅經濟引爆到當前最受關註的風口之上。

從吸睛到吸金,網紅正在去貶義化 

實際上,在網紅這一個概念出現之前,網紅就已經出現在了互聯網中。從表現形式上來說,早期的dodolook、芙蓉姐姐到鳳姐,乃至到打色情擦邊的獸獸,當時大多數都是以炒作為主要目的,除了走可愛俏皮路線的dodolook,同時期的網紅幾乎都以審醜和惡搞為手段,積攢虛無的網絡人氣,以此滿足其個人的出名需求。這都可以概括的成為網紅1.0時期,總的來說,這個時代的網紅們,更多的是為了獲得關註度,然後借助關註度,像別的領域拓展,網紅只是一種手段,本身變現環節及其薄弱。

此時的網紅更多的寄生於傳統媒體,門戶和論壇博客之上。而這些在那時看來,不過是旁門左道而已。也正是如此,那時候即便是當時最為優質的網紅dodolook,這位從2005年左右因為制作搞笑短片而火遍互聯網的美少女,在那個蠻荒的互聯網時代,雖然達到了現象級的網紅,並且借此想要拓展到娛樂圈,成為一個明星,但卻未能擠入主流的娛樂圈中,最終難逃銷聲匿跡的命運。而其他如鳳姐芙蓉姐姐不得進行更大痛苦的轉型,勉強刷著存在感,而依賴色情獲得人氣的獸獸之流更是曇花一現,為人所不齒。 

之後微博的興起,開啟了網紅2.0時代。朝陽V姐、外圍、嫩模、傳統秀場主播們成為所謂網絡紅人的主力軍。並且將吸睛效應發揮到了極致,在這個時候,郭美美,幹露露成為最為著名的一批網紅,其次是主打美色經濟的秀場主播們。此時的網紅們已經又有了一定的變現能力,但是,由於層出不窮的負面事件,導致網紅因此與低俗媚俗綁定到了一起,使得網紅一詞被徹底貶義化。加上各種最美XX的泛濫和說教,網紅開始引起大眾的反感。所以,雖然此時網紅開始層出不窮的湧現,但不論是相比網紅初期還是後面的3.0時代,這個時期依舊是網紅最為低谷的階段。 

而隨著移動互聯網大興,美拍等短視頻直播平臺的崛起,手機短視頻和全場景直播逐漸被大眾所接受,網紅誕生的渠道變得暢通起來,開始從負面的沼澤中艱難掙脫。大眾也開始越來越接受網紅這一概念,網紅逐漸去貶義化。加上網絡監管的加強和網民的審美水平增高,單純的依靠低俗媚俗成為網紅已經極為困難。這促使一系列優質有趣或者具有審美情趣的網紅相繼誕生。

這些新網紅因自身粉絲形成的巨大流量,讓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變現能力得到大大的加強,使得網紅正式進入了3.0的吸金時代。他們或生存於美拍等直播短視頻的平臺之上,依靠平臺變現,或生存於社交媒體之上,依靠結合自身優勢做電商變現。

15分鐘成網紅的前提需要內容積累 

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曾經作出過兩個相互關聯的預言:“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出名”;“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加起來耗時半個小時,就能搞出一個名人,然後再搞死一個名人。曾經很多人都認為不可思議,但是自從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後,這兩句話已經被徹底實現。而這一著名的15分鐘定律更是被奉為網紅界的圭臬。但是事實上,這誤導了非常多的人。因為想要成為網紅,絕對不可能僅僅是因為抓住了十五分鐘。這看似十五分鐘的爆紅,可能背後是數年無人問津的積累和沈澱。

正當紅的papi醬很容易讓老網民想起曾經的在10年前火爆一時的dodolook。可以這麽說,伴隨著網紅3.0時代的到來,papi醬幾乎複制了當年的網紅1.0時代的前輩dodolook的成名路徑,成為的16年第一網紅。但很顯然,今時往昔不同,papi醬趕上了網紅經濟爆發的前夕,並幸運的成為網紅經濟最終爆發的導火索,因此名利雙收。而曾經在網紅1.0時代造成現象級的dodolook,在網紅大潮重新爆發後,也開始借助美拍平臺,重新回歸大眾視線,甚至依靠其話題擴散能力,重新回流了人氣,成為網紅3.0時代的新網紅。兩人之間的角色變遷,頗有一種宿命論的味道。

而拋開宿命論,縱觀papi醬的成名路線,其經歷了很長的一段內容積累期。在早期,Papi醬的微博多為段子和gif,直到去年7月開始陸續發短視頻,但都是相對常見的無厘頭惡搞視頻。在這個過程中,她的風格不斷叠代,也始終與粉絲保持互動。直到2015年10月開始,她開始利用變音器發布原創短視頻內容。在那之後,papi醬在各大內容平臺的人氣都一路高漲,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迅速積累了幾百萬粉絲,‍並最終引爆互聯網成為了現象級網紅。如果沒有前期的積累,很難說,papi醬經能夠形成現在的風格,並且最終爆紅於網絡。

而作為曾經的第一網絡美少女dodolook,從銷聲匿跡到重新建立起強大人氣,更經歷了大量的積累。在網紅經濟即將爆發的時期,dodolook很敏銳的感受到了這一趨勢,從去年開始堅持在美拍發60秒日常,幾乎從未間斷。到如今,其美拍視頻播放次數已經達到2.9億,更3萬人參與她所發起的這個話題,導致這成為了短視頻內容創新的一種新走向。而借助如今重新凝聚的強大影響力,dodolook開始拍攝電影、電視劇、MV,廣告代言、出版書籍《I’m dodolook》,不論是人氣還是市場前景,相比以前,都有了更大的提高。而正是其對優質內容堅持不懈的積累,才讓這位過氣網紅有機會依靠平臺重新崛起。

所謂的長期積累,其實本質上是網紅自身的一種價值觀的建設和輸出。papi醬輸出的內容極具個人特色,可以說成是自身價值觀的一種傳遞,而dododolook也是如此。這又涉及到一個有趣的話題。曾經最早一批的網紅中,為什麽只有dodolook能夠重新依靠內容積累崛起,而芙蓉姐姐和鳳姐只能跨界轉型?這其實非常的簡單,因為前者是生產內容,輸出價值,而後兩者在當時,只是單純的吸睛模式,並無固定的價值輸出。

網紅經濟是不是一種短命模式?

事實上,關於網紅經濟的爭議,自這一概念崛起那一刻起,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有一個最為積累的問題,網紅經濟是不是泡沫,會不會和其他互聯網出現的眾多風口一般,只能各領風騷三五年,最終成為一種短命模式,過一段時間就會銷聲匿跡?目前來所,網紅可能會從火熱爆發期進入一個穩定期,但要說其是短命模式,還有待推敲。因為作為一種能從1.0進化到3.0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不論是從產業鏈完善度還是從變現能力上來說,網紅經濟在都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概念和方向,不像一些從未出現過的模式,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近日發布的《2016中國電商紅人大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紅人產業產值(包括紅人相關的商品銷售額,營銷收入以及生態其他環節收入)預計接達580億人民幣,這一數字有多大呢?有一個非常好的就對,那就是對比越來越火的電影票房市場,580億這個數字遠超2015年中國電影440億的票房金額。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網紅經濟將會持續走紅下去。而這種持續,必然會改變現有的互聯網消費方式。

1.網紅經濟將會稀釋明星經濟

網紅經濟在一定程度上與明星經濟有著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形成個人品牌價值,然後依靠粉絲的流量變現。而明星經濟的模式是依靠粉絲的流量來面向B端進行一系列的變現。即使粉絲會為其消費,也間接的需要經過B端這一渠道。而網紅經濟則不同,是直接依靠粉絲自身的消費能力進行變現。那麽,網紅的變現能力相對明星,到底有沒有可比性?有一個信息能夠解答這一問題:據媒體報道,王思聰的前女友,電商網紅雪梨的一年收入已經高達1.5億,而範冰冰一年的收入也才1.3億元。 

由於網紅進入門檻相對明星要低非常多,並且不需要明星那這種專業級別的團隊運作,只要擁有一定內容制作能力,就可以通過美拍這類的網紅孵化平臺,有機會收獲粉絲,成為人氣網紅。這種造星能力,不是傳統明星公司能夠比擬。因此在未來,隨著網紅的崛起,這個群體將會大幅度超過明星,明星經濟的註意力將被稀釋,像四大天王這類家喻戶曉、老少通吃的明星不會再出現。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網紅,而這個網紅,他的朋友可能完全都不認識。 

2.網紅模式變現手段與影響 

目前來看,網紅經濟主要模式分為電商,廣告,直播這三大類。2015年“雙十一”期間,淘寶女裝排行榜前十名的店鋪中,2015年有7家為網紅店鋪。而一般的網紅店鋪在“雙十一”日上新可達500~1000萬元的銷售額。這必然會對以小量多樣、低庫存的快時尚商業模式形成沖擊。比如H&M、比如Zara。因為網紅經濟比快時尚更快、更合身,為顧客量身打造的服務和互動。

而廣告投放,目前也是網紅變現的主要方式之一。本質上來說,網紅的廣告變現,分為內容+廣告和人+廣告兩種方式。所謂的內容+廣告,是在網紅的短視頻或者直播中,加入廣告內容。而人+廣告的方式,則是和明星代言一樣,網紅本人對產品進行廣告代言。由於網紅代言成本相對明星代言更低,勢必會沖擊到明星代言這一領域。 

而除了網紅+電商,和網紅+廣告,由於網紅和直播的天然共生性,通過直播工具作為粉絲消費行為的閉環引導,讓粉絲打賞也將是網紅經濟的重要變現方式。實際上,由於視頻直播的不可控性,讓這種模式一直以來都處在各大商業模式的鄙視鏈最底端。但隨著網紅經濟的爆發,這種模式還將長期存在下去,甚至會逐漸被主流接受,成為網紅最為重要和直接的變現模式。而這種模式的盛行,勢必也將讓虛擬消費迎來第二輪高潮,之前的一輪虛擬消費流行,是網民對網絡遊戲上虛擬裝備的消費。 

總之,隨著網紅經濟的爆發,行業將會迎來更多的跟風者和資本進入。短時間內如此多的資本和跟風者進入,對整個產業來說是利是弊難下結論,但是不論是對網紅還是對平臺來說,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以往互聯網的發展規律,一個領域往往只有長期維持在前幾名可能算是成功。但網紅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熱度很難長期維持在一個水平上,一旦熱度消退,就會有新的網紅將之拍在沙灘上,所以,極可能會最終功虧一簣。也就是說,現在最熱的不一定能最後成功,如何在建立任期之後,維持自身熱度,才是網紅們最該思考的。畢竟,當下的網紅經濟可能已經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時期。

(本文為投稿文章,作者歪道道,科技媒體人,互聯網分析師。微信公眾號:歪思妙想。)

網紅 商業模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7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