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今日恢復掛牌瑞信抖出內情 蒙牛高層8月已知奶出事

2008-09-22  AppleDaily


【本報訊】蒙牛乳業飽受毒奶事件影響,上周五管理層會見傳媒及分析員後,仍未能釋除大眾疑慮。最令人震驚的是,瑞信昨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管理層上周五承認早在8月份已察覺異樣,由於缺乏三聚氰胺的詳盡資料,僅向地方政府報以進行測試,變相將責任推諉至政府身上。

記者:李培瑛梁德倫

蒙牛昨晚發表公告,計劃今日復牌。集團為毒奶事件以及對公眾造成不便致歉。集團又指,有關受污染的問題產品只屬少數,相信問題產品是個別不負責任的奶站及奶販的非法行為。現時蒙牛已對每批原料奶及出廠前的產品檢測,以確保產品不含三聚氰胺。

稱對五年內疾患負責

蒙牛已經安排回收問題產品,並會對五年內查出由此造成的疾患負責到底,並將按中國法規標準雙倍賠償。所有問題產品均只曾在中國分銷和出售,並已迅速回收,截至昨日,除問題產品外,並無回收任何其他產品。截至本周日,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對在港有售的蒙牛液體奶的41項樣本進行檢測,結果表明全部不受污染。不過,本報上周委託化驗所的化驗結果顯示,一個在本港市場售賣的蒙牛高鈣低脂奶類飲品樣本,含有3ppm三聚氰胺。有分析員指出,蒙牛復牌後,股價隨即急挫50%亦不足為奇,小股東隨時蝕到入肉。證券界相信,毒奶事件對蒙牛影響深遠,市場信心盡失,估計今年至2010年盈利大幅倒退甚至見紅,大削其目標價51%至79%不等,評級亦急降至「沽售」、「減持」、「跑輸大市」等,其中摩根大通狠削其目標價79%至3.8元,較停牌前報20元,下跌空間高達81%。瑞信表示,毒奶事件將令蒙牛奶類產品銷量急跌至兩年前水平,估計蒙牛需要一次過撥備9.2億元人民幣,包括對受害者的賠償以及產品撇賬;又預期蒙牛今年業績見紅,估計蝕17.4億元人民幣。摩根士丹利估計,蒙牛第四季奶類產品需求大跌逾80%,最快至2012年才能回復07年水平。

8月時大股東曾配股

值得留意的是,蒙牛管理層在8月察覺異樣,巧合地由總裁牛根生擁有控股權的銀牛及金牛公司,選擇在公佈中期業績前約一個月,即8月1日,透過大摩進行配售舊股,每股淨配售價22.02元,套現淨額12.6億元,銀牛及金牛的持股量合共降至16.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

瑞信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3大炸彈隨時爆破

2009-02-07 iMoney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警告金融海嘯第二波將臨,到底第二波的殺傷力有多大?何時來襲?多次成功捕捉經濟趨勢逆轉的瑞信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分析員(亞洲區)陶冬表示,刻下除面對海嘯衝擊,三個隨時爆破的「炸彈」正來襲。

他認為,若處理不好正在醞釀的信貸危機,破壞力將相當驚人;而所謂信貸危機,背後隱藏著三大炸彈:歐洲經濟崩圍、新興市場淪陷,以及美債泡沫爆破;一旦藥引被燃點,炸彈爆破結果如何,難以想像。

到底陶冬的預言會否實現暫且不得而知,或許讀者會問,海嘯中真的沒有幸存的綠洲嗎?陶冬指,全球唯一能在海嘯中站穩住腳的國家,就只有中國。他更樂觀地表示,中國一定能管好自己,達成2009年經濟增長保八的目標。

----------------------------------

陶冬剖析經濟重點

˙歐洲國債違約風險正在上升,連續有歐洲國家被調低評級,對歐元體系穩定性有很大衝擊

˙新興市場國家將面臨資金斷流危機,隨時爆發新一輪金融風暴

˙美國財政已瀕臨破產,但投資者避險取態令國債釀成泡沫,若資金從國債流走便會爆破

˙中國金融信貸功能正在恢複,今年經濟前景會好起來,中國將是唯一仍可站得住腳的地方,內需消費市場長線看好

----------------------------------

他,曾經準確推測中國經濟過熱,並將實施宏觀調控、人民幣將進行滙改;去年6月,預告美元將轉強;早在雷曼還沒倒閉前,警告中國經濟增長將亮起紅燈,第一個站出來說:「中國政府將再次為保八而戰」。

他,一直堅稱自己並非預言家,卻是一次又一次成功預見經濟逆向大趨勢的經濟學家。

他,是陶冬。

這天來到瑞信辦公室,陶冬穿上棗紅色棉襖迎來記者,一番新年祝賀語後,隨即送上「三枚炸彈」,本來一臉嚴肅的他突然笑著說:「2009年,全球金融,股市是上落市,今年有太多不確定性,太多炸彈要爆,帶來大喜大悲……有那麼多炸彈,我估計你會嚇得今天晚上睡不著覺。」

陶冬分析環球經濟問題一向透徹,見解精闢,這次接受本刊獨家專訪,他預警在金融海嘯下,今年環球經濟、股市、樓市都不會好。那麼海嘯背後隱藏的三個炸彈會如何爆發?他微笑地說:「不要問一個經濟學家不會答的問題。」

金融業最壞時刻已過

陶冬以三個「火藥桶」比作金融海嘯面臨的三大危機,藥引由歐美國家燃點,卻要其他國家幫忙撲熄。

金融海嘯的第一波,始于去年一場「火燒連環船」。3月貝爾斯登被摩通收購,9月雷曼兄弟倒閉,同日美銀並購美林,複有聯儲局向瀕臨倒閉的AIG注資,此 後房地美、房利美、華盛頓互惠銀行相繼出事,連高盛、摩根士丹利都由投資銀行變為商業銀行……。滔天巨浪席卷歐美,以至全世界。

陶冬以「衍生產品垮了,石油商品垮了,利差交易垮了,行業信譽垮了。銀行突然收緊信貸,令猝不及防的對沖基金潰不成軍」來形容這場金融浩劫的威力。霎時間,金融行業變成夕陽行業,金融從業員亦從雲端掉落凡塵。

他說,金融海嘯來得急且快,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招架。別說國家,連金融從業員也當災。「去年11月中旬,我到美國路演,有一天到曼克頓中區見客,選擇步行前往,卻竟然在馬路上碰上5位剛失業的對沖基金經理朋友,這個或然率著實令我震驚。」

今天,距離海嘯來襲已有3個多月,情況可有惡化?他在Blog上寫道:「未來信心最重要,剛收到紐約友人電郵,他被美林裁掉後已找到工作,你猜他去哪? 雷曼。諷刺的是華爾街到處裁人,就雷曼在招人,幫助清盤,一年的活兒,也許剛好等到金融市場稍微穩點,到時候能找到好工。」

陶冬相信,希望在明天。正因為對未來懷抱信心,他預言:「金融體系崩潰的最壞時刻已過。」人人都說第二波(詳見48頁來龍去脈)將到來,連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亦如是說,陶冬卻認為任總的言論值得關注,但是何時出現第二波?有沒有第二、第三波?他本人不懂得分類。

實質經濟影響剛開始

「還記得雷曼兄弟未出事前,金融企業喜以高杠杆吸納資金。一旦金融機構的信用遭到市場的質疑,投資銀行被催還款,那怕再穩健的金融機構也沒法幸存。一家 銀行出事可能影響一系列銀行,一個接一個產生骨牌效應,最終導致整個金融體系出問題。」他認為,因為各國明確無誤地表明,會以國家信用來支持銀行的企業行 為,換句話說,金融企業是靠國家信用來進行運作,所以他認為金融體系崩潰的機會不大。

話雖如此,他卻提醒:「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剛剛開 始。這次經濟危機,一定比過去任何一次都要嚴重。」他說,2009年實體經濟面臨兩大問題,分別是信貸緊縮及就業惡化問題,他以美國就業數據為例,「我們 已看到連續3個月,美國非農業就業人數劇減,每月大概減少50萬人,這是很大的數字,但是勞工市場卻只不過收縮1.4%,過去9個經濟周期,美國勞工市場 最少要收縮2.1%,這並不成比例,因此我認為美國的失業率年內將達到8.5%至9%甚或更高。」

就業一旦出問題,連鎖反應可大了。「就業出問題,消費一定下跌,消費出問題,企業盈利一定出問題,企業倒閉,回個頭來,又成為銀行不良資產,這是惡性循環。盡管多家銀行得到國家資金拯救,但是銀行並不願意把資金再貸出去,這樣又給實體經濟帶來問題。」

實體經濟惡化,各國的GDP卻又未必如大家預期的那麼差。陶冬說指出,金融海嘯出現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所有的國家都不願意永遠衰退,今天干預經濟不再 是可恥的事情,出現衰退反而是可恥的事,但各國都採取極端的措施,來制止經濟下滑,所有國家的央行都比賽向零利率衝刺,大多數國家都推出天文數字的財政國 策,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未有出現的,若果要看GDP的話,下半年GDP就可能穩住,明年GDP的增長可能比預期要強。

「但是這是財政興奮劑釋放出來的,是人為的增長,民間不願消費、投資,讓政府來投資、消費。銀行不願借錢,就讓政府來借吧!政府通過發行債券來籌錢,這是各國政府在做的事情,這對GDP是有好處的,然而這是虛假的增長,民間消費到底何時得以重新啓動才是關鍵?」

他更以人工心臟搭橋手術來比喻各國政府所幹的事情,「銀行業這個心臟栓塞了,血液不能流動,這威脅到人的生命,政府就在心臟血管外另辟途徑,讓其出現循環,並且將各種藥物輸到各器官,這是不正常的,問題是何時會爆?」

政府干預致「虛假增長」

陶冬愛寫Blog,若讀者有興趣看他的文章,可登入他的Blog,但登入前可要有長時間閱讀的心理準備,因為他的粉絲實在太多,每篇文章的回應都多達十 版以上。陶冬吸引網民,是因為他會與網民互動,不論是晚上十一、二時或早上七時他都在線,回應網友的提問。他亦早已應粉絲要求,在博客中教網友如何拆解當 前經濟困局,亦教路如何防避,但是詳細而深入剖析將臨的信貸危機,及背後潛藏的三大炸彈以及其緣起及解救方法,卻是頭一回。

----------------------------------

炸彈1︰歐洲經濟

陶冬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企業倒閉,而該些企業所發行的債券都會變成廢紙,而主要由保險公司發行、為這些債券再擔保的CDS(信貸違約掉期)都會作廢,後果 堪虞。他愁眉深鎖地說:「企業倒閉後有可能使整個CDS市場爆掉,而CDS裡面,承保最大的金融機構就可能出事。CDS爆掉後又引發連串問題,如企業發不 出工資,引起失業問題,接踵而至的是消費信貸問題,雖然我認為金融體系崩潰最壞的時間已過,卻並不代表不會出現反覆。」

歐洲多國前景實堪虞

CDS問題不獨美國有,連歐洲亦同樣面對這炸彈。歐洲國債遺約風險正在上升,代表投資者都擔心歐洲國家無力還債。他指:「不僅是銀行出問題,我還看到其他潛在泡沫,譬如說歐洲銀行出事了,國家再將信用押上去,而國家有沒有能力擔保這些金融機構呢?」

「眼前已看到,西班牙、葡萄牙的主權評級被調低,法國的信用評級亦岌岌可危,這直接威脅歐洲的前景,如果這度『鐵板』不穩的話,會帶來連鎖效應,如歐元 體系的穩定性甚或歐元瓦解,今天歐元國家每人將一隻腳綁在一起跑,因為十多人栓在一起,跌倒的話危機很大,你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都出問題了,而俄羅 斯盧布評級遭降亦令歐元滙價出現波動。」

沒有國家有足夠財力

在陶冬眼中,CDS危機以至歐洲國家經濟衰退是不容忽視,問 題是CDS真的會爆嗎?他回應說:「CDS共有62萬億美元(約484萬億港元),若企業大量倒閉,甚至是國家信用受質疑的話,CDS爆是非常有可能的。 但在刺破蜂窩前,政府一定會採取系列措施隔離,這是與雷曼最大的差別。雷曼出事前,沒人料到政府敢讓她倒閉,之後就出現資金斷流,銀行A不相信B,B不相 信C,這可以令整個銀行體系垮掉。」

「千萬不要輕視資金斷流問題,銀行就是經濟的杠杆,銀行資產的數量可能是經濟的幾倍,沒有一個國家 的財政可以真正擔保銀行的所有資產,只是沒有一個人敢喊出來說:『皇帝沒有穿衣服』,你說哪個國家可以擔保?這就是所謂的現代資本主義——只搭了一個臨時 防火牆,希望能夠及時止住,讓骨牌不要倒下。

投資者注意 歐洲不好香港不好

歐洲經濟形勢較美國更令人擔心,近年歐洲已超越美國成為中國出口比重最大地區,約占整體出口的26%,連同全球消費大國美國以及日本,合共占中國出口比重近半,中國出口目前已出現大幅放緩勢頭,中國不好香港經濟也難好。

另外,屬外向型經濟的香港,歐洲占香港整體出口約8.4%,去年12月份出口至英國貨值就下跌10%,歐洲經濟崩潰肯定會進一步打擊香港出口業。

----------------------------------

炸彈2︰新興市場

第二個炸彈是新興市場出現資金斷流。當前,許多國家面臨資金外流和舉債困難,新興市場國家中一半因商品價格暴跌而陷入困境,另一半則因出口下滑而現不景氣。能源和商品價格暴跌,令許多資源輸出國大失預算,新興市場正處於近10年來罕見的困難時期。

陶冬憂心忡忡地說:「若果說,2008年是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的話,2009年很大程度可能是新興市場的危機,因為新興市場將出現資金斷流。」此時記者想起有很多網友要求陶冬詳細解釋這個觀點,他笑笑口說:「你還有時間讀我的Blog?」

資金斷流及出口最致命

「依賴外債的多個新興市場國家最是致命。厄瓜多爾已出現問題,歐洲的新興市場都有一些國家面臨同樣問題,這不僅是體制比較弱的國家,還包括體制比較強的國家,過去靠石油出口、靠商品出口賺大錢,曾經非常財大氣粗的國家,將面臨財政困境。」

他知道傳媒愛問點解兼要舉例子解釋,他自覺地回答說:「以杜拜作例吧,這兩年許多人間奇怪的事情都在那裡發生,月球上可以看到棕櫚島,杜拜製造出人間仙 境般的環境,又製造出一家又一家不知道是六星級還是七星級的酒店,這些都是用錢堆出來的。這些錢建立在石油價格高企,讓他們有能力支付建築開支,惟一旦商 品價格大跌,問題會變得非常突出。」

「金磚四國」宣告幻滅

「大多數石油國家的財政預算,都是建基於石油每桶70美元至 80美元之上。油價暴跌不僅造成巨額財政赤字,還可能帶來動蕩,這是全球經濟一個新的定時炸彈。還有俄羅斯,她已面臨經濟上的破產,在我看來,『金磚四 國』的故事或是『新興11國』的故事已經完結,依賴外債的國家都面臨巨大挑戰,新興國家要靠自身的素質熬過這幾年困境。」

投資者注意 銀團撤資影響嚴重

陶冬預言新興市場出現資金斷流,事實上香港也可能出現相似的危機。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近日指出,本港今年到期的銀團貸款金額高達1,000億元,在金融海嘯衝擊下,部分外資銀行有可能不再續期並把資金撤出香港,對於企業而言將造成嚴重影響,他建議由政府直接貸款予用家,是值得研究的其中一個方法。

----------------------------------

炸彈3︰美國國債

第三個炸彈是美國國債泡沫爆破。「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刺激經濟方案,從5,000億美元到7,000億以至8,000億,我估計最後要到1萬億……你看,這是多少錢堆出來的?若加上設立壞銀行又需要多少千億?美國財政已瀕臨破產,有沒有償付能力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信用危機可觸發爆炸

更重要的是,「目前美國國債的價格與森姆叔叔自己的償付能力不成正比,美國國債收益率能夠維持這麼低的水平,當下只有一個解釋,就是外資要避險,除了避 險外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釋,為何一個即近破產的政府可以如此低廉的成本舉債。國債仍被認為是相對安全的避險天堂,才會有吸引力。」

「但 是這塊綠洲的底子卻築在下層,任何一個觸發點,都會令市場對美國政府的信用產生懷疑,屆時國債炸彈也得爆發,而國債崩盤的機會,可能比許多人預期為高。」 如果有一天,資金真的從美國國債大量流出的話,要麼就是幾種資產價格暴漲,要麼就觸發國債危機,財富再次被摧毀,他說:「將何去何從?取決于那時候的經濟 是向上還是向下。」

投資者注意 美債港元唇齒相依

在聯繫滙率機制下,港元需要100%美元支持,最低風險的美元資產就是美國國債,因此香港外滙基金持有大量美債,因此一旦美債泡沫爆破令債價急跌,除了會令外滙基金蝕大錢外,更會嚴重影響港元的穩定性,而美債爆破也會引發美元大貶值,屆時港元不但要跟著貶值,更有機會出現超高通脹。

買滙豐後果自負

陶冬一向專注于研究經濟趨勢,極少評論個別股份,即使在今次專訪中,記者三番四次向他討教股市看法仍不得要領。然而,他在其個人博客內回答網友提問時,偶已也會談到某些股份,最近他就對滙豐(00005)提出一點個人看法。

自嘲獲反向指標大獎

有網友問陶冬應否入市買滙豐,陶冬說滙豐是少數還站著的跨國銀行,但投資在她身上則千萬要小心,因為花旗(Citigroup)20多美元時也有不少人 覺得便宜。他又說:「沙氏時我叫人60元買滙豐,但今天則不敢,不是因為她沒有反彈潛力,而是覺得風險回報還不太成比率。」不過,他自嘲曾榮獲「反向指標 大獎」,叫網友後果自負。

他對於近年滙豐營運模式也有一番見解,指滙豐近幾年在港關掉許多分行,剩餘分行也多數變成理財中心,對小存戶 趕得就趕;換言之,滙豐不想做息差產品,因為非利息業務回報更高:可是經過雷曼迷債及Accumulator事件後,投資者對銀行投資產品失去信心,滙豐 過去的存戶基礎又開始動搖,以往的盈利模式已被摧毀,過去的成就跟將來的盈利前景已沒有直接關係。

----------------------------------

中國是唯一站穩的地方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完成為期7天的歐洲信心之旅,出訪期間曾以強硬姿態指摘有人「唱衰中國」,又刻意不訪法國,明顯改變了外交政策,以示中國國力。經濟方面,溫總理依然認為要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堅持實現2009年經濟增長保八的目標。

說到保八,2008年當一衆中央領導人仍然推行「一保一控」政策時,陶冬于8月已指出︰「中國經濟增長亮起紅燈。」

信貸數據顯示露曙光

陶冬當時看見7月份的採購經理指數(PMI)跌至48.4,連續3月急跌實在罕見,意味著有衰退的風險。到了9月,回看奧運期間旅客入住人數急降,消費力不繼,電力消費回落等連串數據下滑,陶冬率先表示︰「擔心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低於8%。」

他當時勸喻,中國領導人除關注出口、消費、投資三大引擎數據外,亦要關心領先經濟指標。他指出即使中央加大對基建的投入,也無法即時拉動經濟加速增長,著領導正視問題。

當領導們全力保八之際,陶冬于去年11月底再力排衆議,提出新論。「從11月底後,瑞信把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測向上調,那時幾乎所有同行都向下調。今天, 我們所看到的是,地方大量基建上馬,雖然市場上有一些懷疑,認為政府哪來錢,地產市道不好收入都沒有了,這是他們的理據。但是1月份的信貸數字恰好給我們 一個答案,基建的資金是從那裡來的。」所以他認同溫總理指中國經濟露曙光的觀點。

今年1月首20天,內地新增貸款達9,000億元人民 幣,過去幾個月新增的貸款,將投放到基建及民生工程。他說:「1月份數據很重要,大量資金進來代表中國的銀行開始貸款,其金融信貸功能正在恢複,這與世界 其他地方有很大的差別,我個人認為,中國的經濟前景會好起來,而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中國將是唯一仍可以站得住腳的地方。」

內需消費持樂觀態度

著陶冬預測經濟增長,他說可以看領先指標,可以從數據中得出數據,加上對中國國情的熟悉,他每每能作出前瞻性的預測,他謔稱為「觀點製造者」。既然他捕捉趨勢最在行,記者問他,未來的中國大趨勢是甚麼?

「金融海嘯就是一個趨勢,未來一年相信這仍是主導人民生活,主導世界經濟、金融市場的最重要因素。長遠來說,我認為『出口黃金時代結束,消費穩步上揚』,應該是今後10年一個大趨勢。」他補充︰「我看趨勢一般要5年、10年,(經濟)今明年都會往下走。」

「長遠而言,美國人不再像往日般消費,這不僅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亞洲的增長模式,包括中國的增長方式。中國很難像過去那樣,光靠賣產品給美國而有10%的增長,相對來說,我對於內需,尤其是消費持樂觀的態度。」

陶冬曾經說過要尋找中國的可口可樂,穀歌(Google)這類公司,並將之鎖進抽屜里,再將鑰匙扔掉,長期持有20年,為子孫留下一筆財富。

問他如何可找到這類具長線投資的價值股,他說:「企業正處於萌芽狀態,我當然不知道哪家是未來的可口可樂,20、30年前誰都不知道,你想,中國有13億人口,城市5.72億人口的收入正在大幅上漲,可支配收入在上升,農村消費又在起步。」

海嘯過後只剩下中美

那麼在內需股中,甚麼股份值得長期持有?他說不評個股,但深信中國的未來會更好,同時會有一批知名品牌被打造出來,「中國將會在不完全靠市場經濟主導下,產生自家品牌,而中國的消費市場最終亦將超越美國。」

關於捕捉趨勢,陶冬曾說過未來中港台只有一個股市,人民幣最後會見5兌11。記者問及這個看法可有改變?他回應道:「若是金融風暴有甚麼變化的話,那預 言實現的時機可能推前。因為全世界其他勢力正在向下走,中國國力在全球此消彼長下會加強,今天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為世界四大經濟重大區域,我相信金融 危機過後只剩下美國和中國。」

今年手持現金為上策

經濟大師看宏觀經濟在行,測大市卻時有失准。2007年下半年,陶冬仍 指A股「有過熱,無泡沫」,後來連A股都隨港股步入熊市,他被責測市失准,自那時起他鮮有再預測股市。記者問他如何看A股後市,他說:「我儘量不談市場, 若你真的迫著我,我認為2009股市會反覆,而牛年投資第一招是:『持有現金』,在一個通縮,盈利大跌,全球金融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候,我相信惟有持現金靜 候機會,今年之後的投資機會仍然很多。」

----------------------------------

後記:粉絲有利可圖

陶冬個子不高,身形亦不健碩,小小腦袋卻裝滿智慧,亦裝滿捕捉趨勢的「秘訣」。若讀者是他的粉絲,跟他的趨勢預言入市,一定有利可圖。

2005年他預視未來5年將踏入石油年代,油價會升穿100元;去年中又預告美元將大反彈。跟隨他的信徒,那怕是商品市場還是滙市,必有所獲。記者亦悔不早些成為他的粉絲。

2月4日(周三),他又告訴大家:「兩周前,大型散裝貨船還有60%停止運作,今天收到消息,幾乎所有運力已經全部啓動了,波羅的海指數還得漲呢!」作為忠實粉絲,定將金睛火眼,留意追蹤航運股的最佳入市時機。

﹏﹏﹏﹏﹏﹏﹏﹏﹏﹏﹏﹏﹏﹏﹏﹏﹏﹏

中國趨勢三大預言

預言一:中國消費力超美國

中國將會迎來消費「黃金十年」,在202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消費大國,屆時內地消費額將占全球總消費21.1%,未來15年將出現「中國麥當勞」、「中國Google」等超級品牌。

預言二:人民幣兌美元見5算

隨著人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長,中產階級的崛起,市場容量及購買力不斷提高,這種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相對變化,必然會反映在滙率的長期趨勢上,而人民幣自2005年7月滙改後,預期10年內(即2015年)兌美元將升值至5兌1水平。

預言三:中國股市全球第二

再過10年,中國內地A、B股、香港、台灣股市將融合為單一股市,屆時市值將超逾日本,位列全球第二。

﹏﹏﹏﹏﹏﹏﹏﹏﹏﹏﹏﹏﹏﹏﹏﹏﹏﹏

Blog上無所不談

寫Blog不單單是現今潮人或青少年的專利,貴為瑞信首席經濟分析員(亞洲區)的陶冬自2006年9月起,開始在《新浪博客》區內當上博客 (http://blog.sina.com.cn/taodong),與網友分享他對中國以至全球經濟的觀點之餘,也記下他工作背後輕鬆旅遊的點滴,至 今瀏覽人次高達480萬。

這位大忙人寫罷一篇博客文章後,不會就此放下不管,若有網友在評論區回應,他便會偷空以博主身份作出回應。近日便有網友問他對鄉議局主席劉皇發為香港求得下簽有何看法,陶冬回覆說他並不看好香港經濟,認為企業裁員及投資大減將會反過來影響消費及樓市。

有時想到新點子,陶冬也會即時以簡短文字在Blog內與網友共享,如總理溫家寶農曆年間出訪時談到「有人唱衰中國」時,他便立即「挺身而出」在Blog內大抒己見。

愛在雲霄寫作

談吐溫文的陶冬,與其說他是分析師,倒不如說他更像一個文人。事實上,陶冬很喜歡寫作,除了寫Blog,近年他還著書立說,出版了兩本有關中國經濟的著作,分別是《中國經濟熱點透視》和《聚焦神州》。

陶冬童年時期,媽媽就告訴他︰「你長得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樣子,現在只要好好讀書。」幸好父母都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的信徒,酷愛閱讀,尤其陶父更一字一 句把童話《小王子》繙譯給他看。3、4歲時候的小陶冬每晚就跟著父母坐在小椅子上享受讀書樂,慢慢培養出一股文人氣質,長大後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主修日文。

在大型投行工作,陶冬曾表示每年有八成的時間花在公務旅程上,不停穿梭于中國、美國、歐洲之間,而機艙就成了他的第二個工作間,他更愛在萬尺雲霄上暢懷 寫作,他曾在著作中有這樣的描述:「思緒徜徉在起落架折起與放下之間的片刻寧靜中,筆尖馳騁在飛機小桌板的方寸世界上。」

﹏﹏﹏﹏﹏﹏﹏﹏﹏﹏﹏﹏﹏﹏﹏﹏﹏﹏

一分鐘經濟學 自由經濟已死?

在金融海嘯肆虐下,歐美政府不惜違反自由經濟原則,以天文數字注資銀行助她們脫困,這種政府干預商業市場運作的舉措,被外界評為自由經濟主義已死。

所謂的自由經濟,是指一個不受到政府干預和調控的市場,政府只行使最低限度的職能,如維護法律制度和保護財產權等,自由經濟的代表人物有已故美國經濟學者佛利民(Milton Friedman)。

紐約大學著名教授魯賓尼(Nouriel Roubini)認為,今次金融危機反映歐、美等地對自由經濟存在誤解,強調過去的自由經濟過分依賴金融體系的內部風險管理,以及行業欠缺規例監管,最後造成對全世界經濟的大規模破壞。

﹏﹏﹏﹏﹏﹏﹏﹏﹏﹏﹏﹏﹏﹏﹏﹏﹏﹏

陶冬簡歷

學歷

˙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士(主修日文)

˙美國猶他大學博士及經濟學碩士

工作

˙1998至今,瑞信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分析員(亞洲區),主管亞洲區經濟研究,但側重中國經濟研究

˙1994至1998年,寶源證券高級經濟分析師及中國研究部主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51

中環在線:瑞信前統帥為瑞銀出山 李華華

2009-02-27  AppleDaily





 

屋漏兼逢連夜雨,瑞銀(UBS)舊年嘅虧損破晒紀錄,最近又因為捲入協助美國客戶逃稅疑雲,俾美國奧巴馬政府告到甩褲。UBS上星期同意繳納60億港紙兼300個客戶資料,但始終未能息事寧人,官司有排拖,股價當然係咁跌,點算好?

股價即彈逾15%

呢 個又係老行尊出山嘅時候,UBS噚日終於陣前易帥,宣佈委任今年67歲嘅瑞信前榮休董事長Oswald Grubel擔任CEO,即時生效;而舊年夏天上任嘅Marcel Rohner,就甩難鬆人。Grubel一登場,UBS股價即刻反彈超過15%,皆因佢嘅往績實在太厲害。炒債券出身嘅Grubel,喺瑞信默默耕耘近 40年,03年至07年擔任CEO期間,該行嘅純利更以倍數上升。過咗檔同老東家打對台,Grubel即刻派定心丸話,雖然未來仍有好可怕嘅挑戰,但 UBS有7.7萬名一起拼搏嘅員工,佢會帶領集團重返有錢賺嘅成功之路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18

瑞信利是股虎年賺得少拉勻14%回報買盈富好過 李華華



2011-2-2  AD


 

虎年將盡,又係時候埋單計數嘞,瑞信近幾年都有推介「利是股」,牛年推介嘅8隻股份,全年升幅介乎31%至223%,咁虎年又點呢?

瑞 信虎年推介山水水泥(691)、鷹君(041)、工銀亞洲(349,已除牌)、德昌電機(179)、合景泰富(1813)、創維數碼(751)、TCL多 媒體(1070)同偉易達(303)8隻「利是股」,以噚日收市價計,表現最好嘅係已經私有化嘅工銀,全年升幅75%,最差就係TCL多媒體,跌成 57%。

最差推介:TCL多媒體跌57%

如果虎年買齊呢8隻「利是股」,拉勻回報得嗰14%,差過恒指嘅16%,即係話,簡單啲買隻盈富基金(2800),仲好過一身汗咁買晒8隻股啦!

瑞信虎年都有估恒指、H指同滬綜指點數,全年最高目標分別係24600、15000同3300點,睇返轉頭,係恒指估得最準,舊年11月初高見24988點,而H指同滬綜指就無咁醒,最高只係分別見過14204及3166點;可能外資行估大陸啲數始終差啲啩。

至 於嚟緊瑞信推介嘅兔年8隻「利是股」,其中包括已經連續3年推介嘅收租股鷹君,同埋舊年跌得好甘嘅創維,另外6隻係體育用品股匹克體育(1968)、奢侈 品銷售商耀萊集團(970)、做捲煙包裝嘅澳科控股(2300)、紗線坯布製造商天虹紡織(2678)、內房股佳兆業(1638),同埋地產代理美聯集團 (1200),瑞信估呢批股份兔年潛在升幅有36%,不如又等出年睇吓得唔得啦!

 

至於嚟緊瑞信推介嘅兔年8隻「利是股」, 其中包括已經連續3年推介嘅收租股鷹君,同埋舊年跌得好甘嘅創維,另外6隻係體育用品股匹克體育(1968)、奢侈品銷售商耀萊集團(970)、做捲煙包 裝嘅澳科控股(2300)、紗線坯布製造商天虹紡織(2678)、內房股佳兆業(1638),同埋地產代理美聯集團(1200),瑞信估呢批股份兔年潛在 升幅有36%,不如又等出年睇吓得唔得啦!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49

銀行存貸中西差異--工銀瑞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9zuv.html
銀行存貸中西差異
作者為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
 
德克夏銀行的拆分命
 
    2011年10月4日,比利時、法國、盧森堡三國政府聯合宣佈了對德克夏銀行(Dexia)的分拆方案,這家大型跨國金融集團在遭受2008年襲來的金融危機重挫之後,終於頂不住第二波的歐債危機衝擊,成為歐債危機中倒下的第一家銀行。
   
    德克夏銀行從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間,總資產從1860億歐元飛快上升到6046億歐元,累計增長2.25倍,年均增速 達12.5%,保持著西方銀行少有的持續擴張,也曾在2010年「財富500強」中排名第49位,經營業績可謂輝煌。但為何又急速地轉為衰敗而被分拆呢? 這由其經營方式使然。
 
    德克夏銀行帶著西方銀行的基本特徵,在其存貸款業務的數據上表現得特別鮮明充分。其2005年至2010年期間的經營指標,在總負債結構中,存款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18%-23%之間;其他負債中,同業拆借佔18%-33%,債務憑證佔29%-38%,其餘有次級債等,除了危機的這幾年,各項負債基本穩定在一定的區間裡浮動,變動的幅度不大;第二,貸款不少,貸存比極高。從2005年至2010年,貸存款比分別達到197%、195%、191%、322%、293%、283%。這是一個極高的比率,甚至已成倍於西方銀行的一般控制額。
 
    截至2010年末,按照該行23%(存款比重)×283%(貸存比)=65%的計算,即該行65%的資金都集中用於貸款業務上。 問題在於,該行的資產負債表中,信貸資金並不完全通過存款資金取得匹配平衡,其流動性主要依賴於資金總量的平衡,命運也就系在市場融資上。一旦遭遇金融動 盪危機,必定首先衝擊同業市場,當各銀行紛紛捂緊口袋,借新還舊難以為繼,並使資金價格走高,這種高槓桿支撐贏利的經營方式就十分艱難。正是在資金成本高 企與流動性缺口雙重打擊下,德克夏銀行風險連連,不得不乞求政府的干預處置。缺乏存款或許正是西方銀行流動性脆弱之處。
 
    西方銀行在存款缺乏的情況下,依然熱衷於貸款,能將銀行的貸款功能發揮到極致,這種經營方式源於何種經營機制呢?依中國的銀行 看,德克夏銀行的風險本不該發生,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絕然不同,中國的銀行以存定貸、貸存比受限,無論如何生不出這類風險。問題的核心回歸到存款,而 揭開中西方銀行經營差異的鑰匙正是存款。
 
    存款一直是銀行最重要的負債之源,決定著經營規模、實力和方向,壘築起經營的基本平台。在中國,存款有多大銀行家的舞台就有多 大,也鑄就了銀行的命運,別無哪項業務敢與其重要性、基礎性爭高下。進入現代社會的銀行,依舊眼巴巴地盯著存款,恭恭敬敬地服務、守候著存款人,何況存款 背後牽連著一個數億國民龐大的社會呢。
 
    可西方銀行的經營方式不一樣,儘管西方強國財富比我們更多,但西方商業銀行存款卻不比中國的銀行更多,這是癥結所在,也是導致經營方式與監管政策差異的根本原因,經營風險與贏利模式就大相逕庭。
 
    商業銀行的基本功能是存貸匯,中外銀行同宗,大小銀行同源,差異不會過大。有人說,西方銀行不願意放貸,以服務為主。這是外行之見,或只從數字上做個想當然的推斷,並不瞭解銀行運作之門道與經營本性。
 
    從宏觀看,不放貸款何以創造貨幣乘數?何以資產證券化?從微觀說,不貸款何以滿足客戶信貸需求?西方企業同樣依賴貸款,信貸讓銀 行獲利,並派生存款,只是中外銀行創造存款的路徑、效果各異罷了。正是存款的種類、數量與比重不同,貸款方式、結構與處置不同,造就了中西方銀行不同的經 營方式,業務產品、贏利模式也就這樣形成了。
 
    當然,風險觀亦不同,西方模式下流動性風險最大,儘管對於個別銀行經營而言,資金平衡遠比存款平衡更容易,它有發達靈活的金融大 市場支撐。但是,一旦大危機襲來時,系統性風險的殺傷力更大,一榮俱榮、一敗俱敗,在美歐金融危機中充分地顯現出來,而德克夏銀行就是最先崩裂的最薄弱的 那一環。
    
西方銀行存款的缺失
 
    經營方式是資本對市場資源與需求做出的選擇,就銀行而言,存款起著決定性因素。存款的穩定性與結構、存款的規模與期限,賦予銀行不同的經營命運,形成銀行間經營方式差異的根源。
 
    個別銀行存款增量上不去,這是它自身的競爭力問題;當所有銀行存款都不多,就是市場方式本身特徵。在中國,無論中外資銀行都在拚命地追逐存款,否則一切皆空。
 
    不妨比較一下十家國際大銀行的存款餘額。據披露,截至2011年6月末,工商銀行20274億美元、匯豐銀行13190億美元、 摩根大通銀行10487億美元、美國銀行10384億美元、瑞士銀行10024億美元、巴黎銀行9726億美元、桑坦德銀行9569億美元、花旗銀行 8663億美元、富國銀行8536億美元、巴克萊銀行7366億美元。不難發現一個顯著特徵,工行與西方大銀行之間的存款餘額是一種倍數的關係。
 
    存款增量不多、增速不大,也是西方銀行的特徵。據對十家歐美大型銀行的數據分析,2006年至2010年五年中,半數銀行的存款年均遞增在10%以下,也有負增長的;少數銀行在15%-19%間, 主要形成於收購併賬因素。例如,巴黎銀行在2009年收購了比利時富通銀行,使得當年存款餘額增長46%,並一躍成為歐洲存款第一大行。對比之下,中國銀 行業從2006年至2010年間,存款餘額從30.0萬億元增加到73.3萬億元,年均增長28.8%,年遞增19.6%,每年都呈現兩位數的增幅,直接 推動了銀行規模的擴張。
 
    西方財富多而銀行存款不多,是銀行未重視吸收存款,還是客戶無意願存款?這是一個國情問題,更是市場本身的特徵:一定是存款被其他金融渠道分流之故,一定 是銀行利率不能滿足存款人需求之故。顯然,過大的中西方銀行差距表明,不同的資金來源必定形成不同的經營方式,中國銀行業負債的擴張由存款引發,而存款少 的西方銀行業務一定開闢金融市場。
    
存貸款資產佔比不高

    我們選擇歐美十家國際大銀行,對其2011年6月末存款、貸款比重的分析可見,在西方銀行資產結構中,信貸資產比重普遍不高,一般只佔25%-55%左右,而投資、交易類及衍生品資產的佔比不低。在西方銀行的負債結構中,存款比重一般也不高,也只有21%-55%左右
 
    在存、貸款難以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銀行的經營空間一定轉向投資交易市場服務領域伸展,從金融衍生品市場尋找出路,其他業務的比重就顯著提升。金融衍生品、回購款項、應付債券類業務的比重大,這是西方銀行在資本趨利下必然的市場選擇,經營也趨向複雜化、多樣化。
 
    對比中國的工、農、中、建四大銀行,截至2010年末,存款佔總負債比重分別為88.2%、90.7%、77.1%、 89.8%;而貸款佔總資產比重分別為49.2%、46.3%、52.9%、51.1%。這樣的資產負債表結構中,業務種類自然單純,在嚴格的金融監管制 度下,銀行業務領域及經營模式反倒變得十分簡單,經營風險涉及的範圍更窄。
 
    應當清楚,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是社會金融需求與金融監管政策的縮影,儘管各家銀行有所選擇,但在市場規律面前首先是適者生存。對比之下,中西方銀行經營範圍 的差異在存貸業務之外,中國的銀行選擇經營空間的餘地不大,而西方銀行全方位介入市場,進入衍生品、證券投資領域,擴大了三分之一的業務市場。這可是個經 營大空間,既創造中間業務收益,也形成了各自差異化的經營特徵。
    
存貸比差異

    據英國《銀行家》雜誌披露,2009年世界銀行業的平均貸存比為87.35%,其 中,東歐最高為114.58%,西歐98.38%,北美79.45%,亞洲77.61%等,這是美國金融危機氾濫中的數據。而在2008年危機剛露頭時, 全球平均貸存比更高,達到103.74%,比2009年高出18.76個百分點,其中,西歐121.02%,北美100.29%,東歐111.71%,亞 洲85.04%等,更真實地反映出國際銀行業中貸款業務的重要地位,也表現出西方銀行強烈的貸款欲。
 
    金融危機中北美的銀行貸存比下降20.84個百分點,西歐的銀行下降22.64個百分點,降幅極為罕見,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風險必然收縮貸款,引起整個市場貨幣與信貸的緊縮。
 
    從對歐美十大銀行的貸存比分析可見,西方國際大銀行貸存比整體較高,尤其歐洲的銀行,如桑坦德銀行、巴克萊銀行、巴黎銀行、蘇格 蘭皇家銀行等持續都在100%以上,早已固化成一種經營方式。如此高企的貸存比令人咋舌,貸款早已將存款透支殆盡,資金敞口很大。顯然,這種經營方式在中 國市場上不允許、行不通,在中國,《商業銀行法》規定了貸存比75%的上限,銀監部門依法進行嚴格監管。
 
    其實,貸存比只是一個中國概念,西方國家並無此項監管限制,存款準備金亦不高。銀行貸款只需資金的平衡,無需存款的配比,貸款規模不受制於存款,只受制於 資本充足率等風險內控制度。因此,歐美商業銀行具有充分的貸款自主性,它們更著眼於把握整體的資產負債表,在信貸市場上更加靈活,並與多種業務貫通起來, 沒少放貸款,也沒少收利息,更帶來了其他收益。
    
貸款的市場切入點差異

    簡單地從貸款戶類別作區分,中國的銀行多發放工商企業法人貸款,西方銀行多發放個人貸款,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這種鮮明的反差背後,有著極其深刻的市場根源。記得1992年,當我第一次聽說花旗銀行信用卡收入佔業務總收入過半時,大惑不 解,詫異得猜不出謎底。那時,中國的貸款姓「公」不姓「私」,沒有開辦個人貸款,銀行支持經濟發展等同於對企業放貸,教科書也如是說。如今走過了20年改 革之路,當中國的銀行個人貸款慢慢地提升到二成比重時,人們漸漸地認識了西方銀行。
 
    西方市場經濟的基本動力是消費,而中國經濟中生產投資驅動力更強,不同的動力源,導致銀行信貸對經濟的接入點不同,貸款品種、期 限、數額及貸款人各異。從中美大型銀行生息資產的對比中可見,2010年度美國大型銀行對公司類的貸款只佔17.23%,而中國的銀行對個人信貸業務只佔 15.07%,恰恰相反。貸款切入點至關重要,一方面反映了兩國銀行具有不同的經營方式,另一方面反映出銀行在經濟活動中發揮功能的差異。
 
    從一般市場原理分析,消費類貸款是啟動市場的重要槓桿。當信貸從消費端切入市場,資助了消費者購買商品,使產品得以完成向商品的 有效跳躍。其意義,使商店回籠資金,繼續向生產企業訂單,體現由市場需求推動企業組織再生產,形成良性的循環。在這種由消費決定生產行為的市場模式下,政 府總是慣用推動、擴大社會消費來組織推進經濟的發展。除了信貸功能,銀行還創造信用卡等透支工具來推進國民的消費需求,從中收穫到佣金等收入。
 
    而當銀行貸款從生產企業環節切入時,形成了另一種再生產模式。儘管企業向商店銷售產品,最終經由消費者購買後,完成生產到消費的循環,但生產並非直接決定 於市場消費。企業得到貸款容易盲目地擴大生產能力,形成產品庫存積壓,而當政策仍然不斷導向銀行放貸支持生產時,信貸效率必受影響。
    
西方銀行經營特色

    市場有神靈,天無絕人之路。缺少存款的西方銀行,貸款業務一樣順風順水,有滋有味;表面看貸款業務似乎溫存,骨子裡如虎似狼,顯露出銀行經營的本性。它們遵循著自己的遊戲規則,建立起西方銀行特有的經營秩序,幾百年傳承至今,自有經營之門道。
 
    不是銀行存款少嗎?監管當局從來不以貸存比設限,也不對信貸規模指標控制,於是,商業銀行貸款解脫了存款數量的硬約束,只需把握 住銀行流動性比率即可。儘管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有嚴格的監管,但市場同樣創造出資產證券化工具及多種銷售渠道,能將貸款轉化成其他形式的金融產品,銀行隨時 將過量的貸款銷售到金融市場中去。
 
    金融市場有兩大服務功能:其一,為融資者服務。提供籌融資過程中的信貸、結算、發債、上市等各種金融服務,滿足企業再生產過程中 的種種金融需求。其二,為投資者服務。提供交易平台、渠道、產品和工具等各種金融服務,滿足分配過程中的金融需求,使存款人收穫利息,使投資人收穫紅利, 從生產中分得一勺羹,得到財產性收入。
 
    而金融機構也從服務中獲取各種利差及服務費收入,實現金融資本的增值。就銀行經營而言,前者主要是為實體經濟服務,提供對客戶的 貸款類服務;後者是為客戶提供存款及資產管理類服務,並貫通信貸、股市、債市、保險、信託及實體公司等投資市場,其產品自然離不開各類虛擬的金融衍生品交 易。
 
    只有保障融資者與投資者各得其所,互利共贏,才能保護雙方參與的積極性,形成穩定持續的金融循環,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繁榮,才有金融業的健康發展。缺少後者,難有融資;缺少前者,難以分潤。
 
    中外經濟都依賴銀行創造貨幣,商業銀行都在放貸中派生存款。信貸功能從來都是銀行基礎性核心功能,許多種類的中間業務出自於信用,源於信貸功能延伸出來的服務。因此,儘管西方銀行存款少了,銀行絕不會冷淡貸款這道主菜。
 
    沒有貸存比監管的限制,銀行貸款發放的更多。對照2009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巴黎銀行、桑坦德銀行和美國銀行等歐美貸款大銀行, 能夠得出一個鮮明的結論:它們的存款遠不及工行多,但貸款餘額都超過工行,使人不能不感受到西方銀行更強烈、更旺盛的貸款欲。是什麼機制驅動?一方面西方 擁有龐大的實體經濟,企業離不開強大的信貸槓桿支撐,銀行方才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另一方面,在西方成熟的市場機制中,多元化的投資市場依賴於金融衍生品 等交易來維繫。只有持續不斷地將貸款轉化為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場交易才能繁榮,得以滿足各類投資者需要,銀行的經營才靈通,作用與功能才靈現。
 
    運用資產證券化工具等有效路徑,得以保障貸款業務的持續性。出售貸款或資產證券化是西方銀行慣用的、靈活便利的經營技法,也是一條有效減少貸款餘額的後門,並有效貫通了銀行與金融市場,使其在有限資本下得以不斷地放貸。
 
    第一,迫於對資本及風險等監管要求。一旦貸款額超過資本充足率、流動比率等風險監管指標要求,銀行可隨時將過量的貸款從多渠道有效地排放,拋向金融市場。 第二,迫於滿足客戶新貸款的需求。只有保持貸款流量,才能穩定留住客戶。西方銀行崇尚客戶至上,盡力地滿足客戶要求,不輕易說「不」。第三,迫於內控管理 的要求。例如,當對某行業授信額度已經用完,但該行業中有重要企業提出貸款需求時,銀行一般採取將現有貸款賣出,騰出額度來再發放該行業的新貸款。第四, 基於優化信貸資產結構的需要。經營中常遇到高收益的市場新機會,當新貸款、新業務的比較收益更高時,自然會賣出老貸款去追逐新機遇,以求良好的財務收益。 另外,銀行也常採用打包處理貸款資產的辦法,將一些期限、質量不適合繼續持有的貸款賣出,以改善信貸資產結構。
 
    由於西方銀行具有便利的賣出貸款渠道,因此,不能簡單地依據資產負債表中貸款餘額的數量與比重,據以證實銀行對貸款的情緒,更應 當查看貸款累計發放額,以及通過資產證券化渠道及賣出貸款的數額。對以上三種因素進行綜合統計評價,才能真實地表明一家銀行信貸功能的強弱與偏好。
 
    許多銀行經營定位於投資與交易類業務,形成它們差異性專業經營的優勢。例如,德意志銀行、瑞士銀行的投行業務在業界形成品牌特 色,它們的交易性和衍生金融資產都佔總資產的40%以上,成為各自經營定位的特徵。西方銀行賬戶少、存款少,無疑核算量少,銀行無需建立龐大的負債業務系 統架構,卻開闢出豐富多樣的業務功能。服務中介使銀行與市場的關聯度更緊密,在經營中更加關注金融市場,通過投融資等渠道,大力開展企業顧問、資產財富管 理等業務。
 
    這種市場敏感度表現在:第一,銀行自身的信用評級至關重要。信用等級直接影響其投融資業務交易成本。信用等級高的銀行,發債、融 資等成本更低、更易,銀行衍生品銷售價格相對高些,市場更信任而便於銷售,而信用等級低的銀行卻相反;第二,對資金市場波動極為敏感。正因為銀行存貸款資 金缺口依賴於市場獲取平衡,市場資金鬆緊度及利率浮動幅度,都將直接影響其流動性和經營利潤。
 
    這些西方經營的機緣特色,開闢出一個廣闊的經營天地,同樣的傳統銀行,卻有不一樣的靈性。當然,這種經營方式作為西方國家金融制度下特定的經營套餐,需具備成熟的市場條件。
 
    必須有一個發達而完善的金融市場,市場擁有豐富的產品可供選擇、參與者有資格認定、有公平的定價機制、有通暢的交易渠道和靈活的 交易系統;有強大的徵信評級的體系,能對銷售者評信,能公正合理地定價產品,為其進入市場創造基本的條件規則,市場信息透明,保障投資者的基本權益;有資 產證券化的工具與路徑,只有金融衍生品源源不斷地進入交易市場,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經營的興旺市場,使參與者各得其所;有多元化的機構來消納金融產品,包 括各種金融機構、投資渠道、證券基金等,它們既是承載者,也是組織推動者。
 
    當然更離不開嚴厲的金融監管者,以及律師、會計事務所等諮詢服務中介機構,需要嚴密的制度體系與誠信的市場道德基準。缺少這些基礎因素,市場一天都難以維持,這正是西方注重規則與誠信的原因。
    
中西方經營方式並軌
    
    貸款分為「發起-持有」、「發起-分銷」兩種經營模式。前者將持有貸款作為服務客戶的基礎,藉以擴展其他的各種金融服務;後者將 貸款當做商品,隨時可賣出以收取中介服務費。各國的商業銀行經營文化不同,美國的銀行更具有後者的特徵,歐洲的銀行傾向前者,而中國的銀行貸款則是完全持 有。
 
    當然,美國的金融危機,正是過度地分銷而聚成泡沫。隨著新金融監管制度的實施,這種以結構性產品和衍生型產品為主,不斷追求高利 潤率的經營模式也在改變,資產證券化的速度在減緩,信貸流向前者回歸。危機的教訓深刻地影響著全球銀行業的發展方向,需要指出的是,金融衍生產品屬於中性 的金融工具,危機並未改變其屬性與功能作用。銀行經營方式從來不按傳統與現代劃分,只有各國監管政策、市場化程度之區別。
 
    中國的銀行在境外設立機構,當然按照所在國的監管要求與範圍經營,如同西方銀行進入中國,本土化之後才有生命力、競爭力。
 
    例如,外資銀行在中國一定會大抓存款、大設機構,因為豐富誘人的存款是經營貨幣最重要的資源,2009年存款餘額增長 25.35%,2010年增長高達44.71%,不少銀行存款翻番。又如,據披露的30家外資銀行的平均存貸比,2009年時高達149%,2010年降 為102%,2011年達到75%的監管限定。這就叫入鄉隨俗,適者生存。
 
    西方重要的資產管理、投行、衍生品等業務,其市場要素在中國尚在形成過程之中。例如,資產證券化之路仍坎坷難行,問題卡在宏觀調控指向的信貸規模上。由於貸款嚴格受到貨幣政策控制,銀行不得隨意突破,資產證券化等渠道具有避規模之嫌,自然難以興起。
 
    這就出了個經營難題:在銀行經營貨幣的範圍、渠道及產品有限的金融環境下,何以增加利潤?在一個缺少金融衍生品市場渠道的格局 中,信貸之外的富餘資金,只能進入債市及同業市場,購買企業債、金融債及國債等,更多存款資金被存款準備金、各種央票等吸納,因此,銀行頭寸反倒緊張,時 有周轉之困。
 
    簡言之,在西方是存款少的經營方式:市場機制強一些;在中國是存款多的經營方式,政策機制強一些,銀行與監管總是隨著存款起舞。
 
    未來中國銀行業發展中,有多種因素必將改變現有模式,第一,假如存款規律改變了,存款增量變得少了,以至不足以維繫貸存比的底 線,影響到了信貸支持經濟的功能,貸存比控制的經營模式勢必隨之動搖和瓦解;第二,商業銀行發展中資本金短缺之困境,也將促使監管政策的調整改變。打開這 條溢出貸款的關鍵通道,便可從容地紓困;第三,金融國際化進程將推動銀行進入衍生品交易市場。中國銀行業在這個巨大的全球市場中,不能兩手空空,總做局外 人。這事關一國銀行的職責,你不去創造並將本國衍生品推向國際市場交易,就只能去交易國外的衍生品。當然,改革需要時間。發展中國未來金融衍生品市場,不 會採用管制貸款的消極方式,定會採取開放渠道的積極措施,來啟動市場。
 
    中西方銀行的模式何時會並軌?近期很難,但在未來五年到十年定會啟動,金融市場環境是決定性因素,創造完善的市場機制不易。當然,外部的市場因素變動很 快,例如,銀行存款多的狀態不一定能持久,這由存款人說了算,銀行說了不算。原先美國銀行業存款也不少,20年後變了,它的改變並非因利率市場化驅動,而 是國家向金融化演進所至。
 
    作者為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44

瑞信2013財富報告(一):全球223萬億美元資產如何分佈?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602

瑞信近期發佈的2013年全球財富報告對目前全球財富分配情況做出了詳細的研究。

報告顯示,全球0.6%的富人(約2900萬人)擁有的資產佔全球總資產的比例為39.3%,達到87.4萬億美元。

在此前2010年的瑞信財富報告中,一個不爭的事實顯而易見:在全球央行的政策之下,富人越來越富,窮人則顯得愈發貧窮。

2013年瑞信財富報告的部分要點如下:

1)2012年中期,全球家庭財富共計223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人均4.9萬美元。這個數字相較與上一次報告中的全球總財富下降了12.3萬億美元,主要原因是歐洲家庭財富總量縮水了10.9萬億美元。

然而,2012年中的全球財富已經比2000年時的數字翻了一倍,當時的數字是113萬億美元。

其中,非洲、印度以及拉美國家的家庭財富有所減少,但北美和中國的家庭財富有所增加,予以抵消。

2)瑞信預計,此後5年內,全球家庭財富將增長近50%,到2017年將達到330萬億美元。

3)瑞信預計,此後5年內全球百萬富豪數量將會增長1800萬人次,到2017年達到4600萬人。

4)瑞信預計,到2017年,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富有的國家。然而同期內,美國將依然保持全球最富有國家的位置,財富總額達到89萬億美元。

下圖顯示了2011年-2012年全球財富分佈的變化:

2011年中期,全球財富總量已經從2007年金融危機後得以恢復,除非洲之外,全球其它地區的家庭財富總量已經恢復或超過危機前的水平。下面兩幅圖為2000年至2012年全球財富總量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拉丁美洲財富增速受金融危機影響甚微,而危機後財富增長恢復最快的中國在2011-2012年度中,財富增長趨於平緩:

下圖為全球財富分佈的地圖,最富有國家的定義為,成年人平均財富超過10萬美元,多分佈於北美、西歐、富有的亞太和中東地區。其中,瑞士榮登榜首,2011年時瑞士人均財富已經達到54萬美元。但由於匯率波動等因素,2012年這一數字降至47萬美元。

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中日本成年人人均財富由27萬美元降至26萬美元,也因此從排行榜第四位降至第七位: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56

瑞信全球財富報告(二):一年之內全球財富如何變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681

瑞信近期發佈的2013年全球財富報告對目前全球財富分配情況做出了詳細的研究。

2013年瑞信財富報告的部分要點如下:

1)2012年中期,全球家庭財富共計223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人均4.9萬美元。這個數字相較與上一次報告中的全球總財富下降了12.3萬億美元,主要原因是歐洲家庭財富總量縮水了10.9萬億美元。

然而,2012年中的全球財富已經比2000年時的數字翻了一倍,當時的數字是113萬億美元。

其中,非洲、印度以及拉美國家的家庭財富有所減少,但北美和中國的家庭財富有所增加,予以抵消。

2)瑞信預計,此後5年內,全球家庭財富將增長近50%,到2017年將達到330萬億美元。

3)瑞信預計,此後5年內全球百萬富豪數量將會增長1800萬人次,到2017年達到4600萬人。

4)瑞信預計,到2017年,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富有的國家。然而同期內,美國將依然保持全球最富有國家的位置,財富總額達到89萬億美元。

本篇為系列第二篇,歡迎參看瑞信2013財富報告(一):全球223萬億美元資產如何分佈?

全球成年人人均財富及其構成的變化趨勢:

下圖顯示,2000年至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全球平均家庭淨財富一直處於增長趨勢中,隨後,這一指標下降近10%,到2011年,才恢復到稍高於危機前的水平。而2012年該指標的進一步回撤,使得平均家庭淨財富又低於峰值了。

然而,2012年,匯率的變化也對財富值環比變化有很大影響。

本世紀初,金融資產佔家庭資產組合的一半以上,但到2008年,這一比例有所下降。2008年之後,金融資產佔比又有所回升。

家庭債務方面,2000年至2007年,家庭債務激增80%,2012年中成年人人均債務為8600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

這期間,全球家庭資產組合的構成出現了廣泛的、系統性的變化,而最持久的一個特徵便是金融資產和債務的重要性在不斷增加。

舉例說明,歐洲家庭金融資產佔比43.1%,北美這一比例為67.1%,但是印度這一比例僅15.9%。而家庭債務佔比方面,歐洲是16%,北美是18.1%,印度和非洲分別為3.7%和8.7%。

進一步細分,家庭金融資產中股票佔比情況,美國高達43.4%,而德國和日本分別是20.1%和6.5%。

2011年中至2012年中家庭財富變化情況:

艱難的全球經濟環境以及美元升值等因素,意味著這期間全球家庭財富增加超過1000億美元的國家僅有四個:

美國:增加1.3萬億美元

中國:增加5600億美元

日本:增加3700億美元

哥倫比亞:增加1000億美元

下圖顯示,歐元區成員國在家庭財富方面經歷了最為巨大的損失,由於歐元兌美元匯率的變動,這一損失用美元來表示更是顯得慘重:

法國:減少2.2萬億美元

意大利:減少2.1萬億美元

德國:減少1.9萬億美元

西班牙:減少8700億美元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412

瑞信圖解「安倍指數」與超級資產泡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56

今年初,日本央行推出了超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政策,隨後日本股市飆漲,到現在市場開始在劇烈波動中飄搖前行。許多投資者擔心,這樣的政策是否有可能醞釀一個超級資產泡沫。

目前為止,好消息是——日本經濟似乎還沒有陷入大規模寬鬆所導致的危險之中。

瑞信分析師Tomohiro Okawa專門為所謂的「安倍經濟學」創造了一個 「安倍指數」,即資產泡沫評估指數。該指數的目的在于衡量資產價格是否正在向高出基本面的方向發展。這一幕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就切切實實地發生過。

這一資產泡沫評估指數主要衡量了過去30年間東京和大阪的平均公寓房價格、新增外國豪車登記數量以及珠寶、貴金屬銷售數據。

瑞信分析師發現,這樣的統計指標能夠反映出1986年至1990年東證指數(TOPIX)的迅猛增長。然而,正如下面幾張圖表所示,即使過去4年中,安倍指數激增,但今年5月的時候該指數還是徘徊在1984年的水平。換言之,目前安倍指數還處於較為安全而正常的水平,遠遠低於上世紀80年代大規模資產泡沫時期的水平。

瑞信分析師表示:

「目前資產泡沫還沒有形成,但是需要對安倍指數的走勢加以關注。如果市場情況會變成上世紀80年代那樣,那麼2013年僅僅是市場飆漲的初級階段。」

下圖為「安倍指數」所包含的三種數據走勢圖,每幅圖中藍色方框部分是上世紀80年代資產泡沫時期的數據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20

瑞信:全球股市週期性股票VS防禦性股票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234

在2013年,全球經濟的疲軟趨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的狀況愈加明顯,這導致週期性股票承壓。

在2012年美聯儲宣佈QE3後,美國週期性股票的表現比防禦性股票好,因為投資者當時認為美聯儲的刺激政策,以及歐洲央行對該地區外圍國家國債的支持將促進全球經濟增長。但是,自然資源等週期性行業並沒有明顯受益於央行的這些政策。然後,防禦性股票開始表現突出。

在美聯儲開始出現「削減」量化寬鬆政策的言論後,防禦性股票真正開始飆升。與此同時,週期性股票受到能源和住宅建築商等行業的拖累。

 

但是,週期性股票糟糕的表現並不侷限於美國市場,全球股市都這樣。瑞信對部分國家的週期性股指和防禦性股指的比率做了研究,以判斷哪些國家的經濟可能會強勁增長,哪些國家的經濟可能會放緩。如圖:

這種比率粗略的反映了這些國家經濟增長預期相對於當前增長現狀的情況。

市場似乎承認「安倍經濟學」能夠將該國拖出通縮的困境,並能促進經濟增長(儘管經濟增長水平比較溫和)。短期內,日本的建築業企業將明顯受益。但是,中國的情況截然相反,它打擊了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43

瑞信計劃從50個國家退出財富管理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931

瑞士《每日導報》(Tages-Anzeiger)週二報導稱瑞士信貸銀行將在今年年底之前關閉50個小國客戶的賬戶,全部或部分退出該50國的財富管理業務,今後將專注於高端客戶服務。 

按資產計,瑞士信貸是瑞士第二大銀行。報導稱關閉賬戶的原因是這些國家客戶儲蓄太少,或者是瑞士信貸不想在這些國家繼續經營。

該行動是瑞士信貸2015年底前節省44億瑞郎計劃的一部分,並影響到了許多非洲國家和白俄羅斯等東歐國家的客戶。以色列和丹麥等國家資產不到100萬瑞郎的賬戶也將被關閉。據稱此舉背後還因為存在日益增多的跨國貪腐、偷逃稅問題,這增加了銀行的合規工作成本。

瑞銀信貸發言人Marc Dosch拒絕透露受影響客戶的數量及具體的國家名稱。

Marc Dosch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中表示:「此次關閉賬戶行動將影響到較小國家或客戶數量少的國家。我們的市場評估考慮了整體經營成本,包括監管和運營層面。」他還補充稱,此次行動將使瑞信把財力致力於成長型市場和戰略客戶部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