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控制风险为先,敢于并购紧随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17/2MMDAwMDE3NzQ2MQ.html


“我可以自豪地说,贝莱德在金融危机中脱颖而出,是少数几家更强大、更具差异化的公司之一。”在贝莱德2009年报中,劳伦 斯·芬克“致股东一封信”如此开宗明义写道。

2009年,贝莱德的业绩表现或许称不上卓越,仍不失亮色:其2009年营业收入为47亿美 元,较2008年的50.64亿美元略有下降,而净利润达到10.21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19.3%。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完成BGI的收购后,贝莱 德直接管理的资产规模从2008年底的1.3万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底的3.35万亿美元,不仅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集团,而且产品线和区域布局 更为丰满,无论在主动投资还是被动投资业务,贝莱德都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

贝莱德从1999年上市以来的第一个十年,公司价值实现了 33%的年均复合增长,而同期,标普500的年均复合增长只有0.4%,仅此一点,便能证明芬克的领导力,他个人也一直是《巴伦周刊》“全球最佳CEO” 名单上的常客。

当被问及“贝莱德如何安然度过金融危机”,芬克归因于贝莱德对于风险管理的不懈追求和深刻理解,“公司自1988年成立的 22年间,我们建立了风险管理的体系和技术,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文化、公司性格的一部分,在危机当中也表现得比多数企业更好。”芬克回应道。

据 介绍,在贝莱德刚成立的时候,风险管理部工作的员工就占到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个比例在当时几乎是闻所未闻,同行的公司只有3%到5%。芬克经常论述的 一个理念是:风险管理并非风险规避,倘若能够真正理解了风险,就不需要被动规避,而可以主动承担更多的风险。高度重视风险,根植于芬克1980年代早期在 投资银行第一波士顿的职业经历,当时他领导的团队在一桩高风险交易中损失惨重,芬克也因此被迫离开。

然而,并非只有贝莱德一家公司提供风险 分析,为什么是贝莱德能在危机中胜出并崛起为最受注目的资产管理公司?《财富》杂志认为,这得益于贝莱德几乎与华尔街相悖的业务模式。采访中,芬克做了如 下表述,“我们不进行自营交易,也不开展借贷业务,而是全心全意致力于客户业务,这是与其他公司的重要的不同之处,正因为这一点,我们在危机爆发时能与世 界上最大的几家央行展开合作。”事实上,并非所有的银行都希望竞争者看到他们的资产表,由于贝莱德既非投资银行,自己也不进行交易,所以不会与客户产生利 益冲突。

另外,贝莱德杰出并购整合能力,也为其迅速上位打下了基础。论述并购整合的经验时,芬克总结道,“若干金融公司并购失败的原因之 一,是他们没有从技术层面上进行整合,缺乏一个共同的平台,贝莱德在收购的时候,我们非常重视确保在全球建立一个共同的技术平台和共同的风险管理体系,这 是我们的强项,只是需要时间;最重要的是,确保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并为之努力,这对公司领导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在采访过程中,芬克也一再强调“一个 贝莱德”(One BlackRock)的概念。

如今,摆在芬克面前最大的挑战或许是如何应对全球化。截至2009年底,贝莱德超过40% 的雇员以及约30%的管理资产来自美国本土以外,“所有的公司都面临着如何把业务向全球推广的挑战,同时确保能在本地获得成功,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芬克说道,而对他而言,飞机才是他的家,而不是纽约,“今年以来,我去了中东两次,到亚洲来了两次,而且在7月之前还要再来亚洲两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34

少年浪漫為先 左丁山




2010-10-31  AD

 

大學一年級男生 就想住要買樓,思想太過現實,女生話「你唔買樓就唔嫁你」,究竟佢係講愛情還是講金,令人疑惑,香港雖已話進入二十一世紀,不少人嘅思想仍然係二十世紀五 十年代粵語片中之阿媽教女「最緊要佢買層樓畀你揸手呀!」既然如此,陶傑教人二十一歲前讀完「罪與罰」,喂,本書好厚噃,點讀呀?陶傑未免浪漫過甚,強人 所難,以香港情況嚟睇,二十一歲學生畢業前就買飛聽蘇施黃講座:「我要賺兩億」,咁就差唔多。

左丁山話大學畢業前讀完The Prophet ,亦俾老友鬧,話上咗岸後就印印腳,講風涼話。寃枉呀,大人,自己身無一文之時,真係冇想過買樓,而引用「先知」詩句追女仔o架,例如"On Marriage"之一段:

Love one another, but make not a bond of love:

Let it rather be a moving sea between the shores of your souls.

Fill each other's cup but drink not from one cup.

Give one another of your bread but eat not from the same loaf.

Sing and dance together and be joyous, but let each one of you be alone,

一對年青愛人談婚論嫁,最好明白詩句嘅道理先,唔好淨係識得講買樓、供樓咁物質主義。二○一二年大學改為四年制,大學可以開多啲通識課程,一年級新生不妨修讀一啲文學,讓自己變得浪漫少少。

老 生常談,一個人三十歲之前不妨信吓馬克思,多啲夢想幻想,三十歲後繼續追隨馬克思學說嘅話,精仔都會變蠢人,換句話說,三十歲後正視現實,學習妥協,為一 生生活打算,還不太遲。大學時代拍拖,好處甚多,因男女同學同時捱窮,大家都唔知道前途如何,彼此愛情比較純粹,愛只是愛對方為人,不是愛對方嘅錢(因為 佢根本冇)。反之,出到嚟社會做事,升咗做VP(副總裁之後),約會不再是到麥記、大家樂,而是學人去Pierre、Petrus、Sevva,咁樣彼此 大家點知道愛情是否建基於物質享受或職位夠高呢?唉吔,如果在學期間已經講到:「你買唔買樓?」不如畀佢一個答案:「等我做咗VP先至搵我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2

創意領導 顧客為先或設計師主控?

2012-9-17  TCW



蘋果(Apple)產品的設計領先群倫,對科技業展示了設計的力量。它的設計,完全由十五人團隊主導,不是從消費者調查起始,但卻比消費者更早感知到內在需求,進而挖掘到新商機。

現在,若要做創意設計工作的領導,在消費者需求與內部設計師創意的管理上,常會出現兩難。

完全讓內部設計師主導創意,恐怕會偏離市場,或是太過理想性﹔若只被消費者主導,不僅設計師沒成就動機,而且,消費者也不一定能說出心中需求。

台灣最大的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潘冀,旗下有上百位設計師,從台北新生南路的真理堂,到新竹科學園區超過三分之一的建築如台積電與聯發科總部,都出 自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目前事務所三分之二的接案是重複客,員工流動率低,十年以上員工超過三分之一。以下是潘冀與台大管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 興對談,創意領導的兩難。

作品,不能天馬行空 要搞清楚目標,彰顯角色功能》

台大管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黃):你所統御的是一批非常 creative(創意)的員工,你面對的是一批可能對要什麼都不太知道的顧客。面對兩群人,你怎麼做領導?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潘冀(以下簡稱潘):我們自己的(準則),就是《論語》述而篇裡面講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所有做設計的人都喜歡游於藝,對不對?說最好天馬行空,自由揮灑,完全不受限制,我就可以游於藝,對不對?

但是我覺得每個人都隨便游於藝,如果你的那些藝術創作不牽涉到對象,隨你。但如果是牽涉到對象的創作,你非常個人的去做游於藝的事情,其實是滿危險的。而建築是有對象的,是給人住的。

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先是志於道,那工作其中的真理很多是人類共通的。據於德,是說我知道有真理之後,很認真的、很執著的、很有原則的走下去、做下去。那 依於仁的部分是compassion(同理心),對人的關懷。然後你就可以游於藝。在這個前提之下,你這些都照顧到了,然後你去游於藝,我覺得很好,不會 跑得太遠,不會完全自我彰顯。

黃:你可以多談點志於道嗎?

潘:建築的存在,常常比我們人還久,對不對?它對於環境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它對整個裡頭的人、使用的人、外頭經過的人,對整個城市的影響非常大,所以不是能夠你這麼天馬行空的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如果這樣,你的出發點純粹是自私的,只是想彰顯自己,那是很危險的。

我們人其實最該做的事情,就是好好扮演我們在這段時間上天所賦予我們的機會角色,不能去破壞環境。

黃:如果志於道是最高準則,這會影響你對產品(建築物)的態度?

潘:我是覺得說你(建築)得要適如其分的表現你的角色。像是巴黎,大家都會想到凱旋門,當時,他們希望彰顯表現香榭麗舍大道另外那個新的那一區的開始。所以它可以霸道,你純粹把它放到任何地方它是很霸道,但它在那個位置就不會。

你城市,本來就是很多很多東西集合的,那城市裡頭有一些紀念的房子,比如說台北市政府、總統府。其他建築角色應該是配合它的。就好像你在演一齣戲的時候,男主角、女主角有些不同的角色嘛,其他人是陪襯的嘛,如果每一個陪襯的人都非常期待自我表現的話,那這齣戲……。

黃:我剛才看了外面你們所有的作品,我第一個感覺是,它一點都不炫,完全沒有炫麗的感覺,可是看久了以後,還真的滿有味道的,但因為看起來真的沒有那種一下子讓人家shock(嚇)到的味道在裡頭,很低調。但設計師都想要自我表現,他會不會覺得你壓抑我的創意或是?

潘:你也可以這麼解釋,但是有些東西不應該、也不值得那麼自由的話,那只好壓抑囉,這個沒有辦法的,不是(設計師)可以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他還是要清楚目標是什麼。

創意,容許有限脫軌 找資深者加入,檢視管控問題》

黃:我可以容許我的學生有限度的脫軌失序,但最後還是要把他帶回來。那你怎麼control(控制)那個有限度的脫軌和失序?

潘:剛開始做,可以很自由的發想,但慢慢呢,就要把重點抓到,把一些(不可行)的事情放棄。建築物非常專屬於人,是非常現實的東西,他會因為經驗不夠,年 輕人太天真,所組合出來的東西,以後會製造很多後遺症、很多問題的。這時候,我們有比較資深的,我們稱他作problem control (問題管控)不錯的人一起來幫忙 review(檢視)來看。

黃:什麼是紅線?紅線在哪裡?

潘:你想的東西假如是完全不可行,或是說也完全沒有辦法讓對方接受,根據你的經驗是不可能的,那就不用再浪費時間。

黃:可行、不可行,這東西是很清楚的嗎?

顧客,不等於付錢者 設計理念,得從使用者需求出發》

潘:不一定都很清楚,但是這個時候就是經驗了,不過我自己的個性是很喜歡挑戰業主的(笑)。今天這個業主,假如是我在幫你設計你家,你是百分之百的使用者,那我當然尊重你,我不能告訴你怎麼生活對不對?

但是我剛剛說了,我們的業主很多是間接的,他根本不是直接使用者(編按:如蓋學校,發包者業主可能是公家單位,但使用者是學生)……,他有很多時候把他個人的想法放進來,那個想法不見得是對的,這個時候我就不埋單了。

我們對顧客都有一個錯誤的概念,就是付錢的人,但不代表就叫作顧客。就像說蓋這個圖書館好了,你會去想到的是使用者。

你過去談的顧客的觀點,是擺在只有粗淺的那種(顧客),還是真正使用者的觀點上?

黃:我非常喜歡這個idea,很多建築物比我們活得久,當使用者不是直接的使用者的時候,他(設計師)要有這樣子的責任去提醒。

潘:你要去引導他(客戶),去說服他。我也有碰到過,非常強勢。那我不會直接就接受。(因為)建築物未來不是你在用喔,我要為我自己的作品負責,我要為以後長期的使用者負責,我要為社會負責,所以你不能隨便的……。

就拿台積電的總部來說,我們說服他的是說,你要有一個總部的角色,但是你還是要有一個好鄰居的角色。轉向關心環境,彰顯綠建築、永續的這種概念(來設計)。

黃:所以你的經營有一個軸線,客戶的要求,員工你要讓他很快樂的游於藝,但是你中間有你自己的公司、你個人要堅持的理念,這不是兩頭(的選擇)而已。但這個優先順序這樣放下去,基本上真的是可行的,不會太過理想主義?

潘:我覺得可行,絕對可行的,就其實是需要有一點點信心的,否則你會覺得看到別人好像一夕暴富或者一夕就成名了,你會覺得很緊張。

黃:你已經在做CSR(企業社會責任)了,讓我們擁有非常漂亮的天際線,走在街道、走在建築物裡頭,你覺得建築物跟我們是融合的,這個就已經功德無量,我 們經常辯論到底一個公司要怎麼去體現CSR,我覺得你這個建築師事務所,已經把CSR裡頭包含在本身跟顧客、跟生活的合作過程。

潘:絕對有相當的附加價值,我們同仁的流動率非常低,公司裡頭的同事,十年以上的有六十、七十位,那二十年以上的也有二十、三十位(編按:公司員工數約兩百人),就是大家都比較能夠認同這個文化。

我有資深的人,也有有經驗的人,不用每天訓練新人,不用每天去犯錯,這個對我們來講就會好很多。而且我們業務幾乎三分之二是repeat client(重複客),就是業主找過我們之後,知道我們做事的態度、知道我們對他們的用心,那我們就不用花很大的代價去做marketing的一些事 情。這些就是很具體的(價值)。

【延伸閱讀】蘋果商品設計 團隊人數僅15人15人,這是蘋果設計團隊的人數,好設計的產值無限,其對今日蘋果6,325.6億美元的市值貢獻匪淺。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找出真正需求,「看」不等於觀察

我們這次從創意設計的領導,延伸到設計師與顧客關係的拿捏,但沒想到會多出一個角色――企業社會責任。這其實也是企業經常談到的Mission(使命)。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論語》述而篇的4句話,如果用基本的管理學來詮釋,不過是大家應該已經耳熟能詳,所有企業經營都應該遵行的:●志於道:看到、想 到、找到真正對的事(see and choose the right things)●據於德:用對的方法去做這事(execute the right things in the right way)●依於仁:永遠要以真正的客為尊(care the real customers)●游於藝:盡力發揮自己的專長與能力(be creative and dedicated)

潘冀用Mission去駕馭管理顧客與設計師的兩難。在這之上的,他想清楚了。真正的顧客是誰,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看」不等於「觀察」,「想有」不一定是「需要」,創意實現是要考慮到對象的,是很嚴謹的。

從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低人員流動率、高客戶滿意度,誰說一個創意工作者討厭在有正確紀律與適當規範的環境中工作?誰又敢說穩定的文化不是一個有價值創意的溫床?

口述:台大管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58

另類電商網站Fab 的「移動為先」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0/2148683.html
的前身曾是同性戀社交網站 Fabulous,2011 年它完成一次華麗轉身,現在它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另類電商網站之一。「以設計為中心」、「極度重視用戶體驗」以及「感性化的購物體驗」是它的三大特點。

它是 Fab。


如今我們或許可以再給它加上一個特點:移動為先(Mobile-First)。

2011 年 10 月,Fab 正式建立六個月之時,它發佈了 iPhone、iPad 以及 Android 版本的應用。一年過去,現在來自移動端的流量以及銷售額已經佔到 33% 的比例。33% 的比例算不上驚人,但也不可小覷。而 Fab 的 CEO Jason Goldberg 對移動端的期待遠不止如此。

在接受 Mashable 的一次訪談中,他說道:

「早在今年二三月份的時候,我們就很快發現,移動端用戶將來將會超過總量的一半。我們需要開始考慮那一天到來,以及 Fab 在那個世界(移動)會是什麼樣子。」

Mashable 在報導中提到,Fab 團隊在過去的六個月之中重新「思考」了他們的 iPhone 以及 iPad 應用,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移動端需求。重新設計的 iPad 客戶端新增了 Discovery 以及社交的特性,這清晰顯現了公司的願景。新增的功能可以讓用戶看到其他人正在購買什麼物品,以及所查看商品的類似推薦。

在 TC Disrupt NY 的爐邊談話上,Jason Goldberg 曾提到「感性化的購物體驗」,他將 Fab 與亞馬遜做了一個對比:

消費者會在知道自己要買什麼東西之後去亞馬遜上購買,而在 Fab 上,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這就讓 Fab 的購物體驗變成了一次「探索」,而由於出色的產品設計、用戶體驗及客戶服務,消費者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驚喜及「計劃之外的購物」。

很明顯,iPad 客戶端上的 Discovery 功能以及社交特性,均是 Fab 用戶「探索」體驗之中的重要因素。那麼,Jason Goldberg 所說的「移動端使用量超過總量的一半」將是在什麼時候?他的答案是 2013 年第一季度之前。

此外,在這次訪談中,Jason Goldberg 還透露了一些有趣的數據和事實:

·Fab 來自社交網絡的流量有 95% 來自 Facebook,身為後起之秀的圖片社交網站 Pinterest 僅有 1%,Twitter 僅有 0.5%。

·投放在 Facebook 的廣告是 Fab 的得力助手。Jason Goldberg 說「Facebook 能帶來更有趣的內容以及更多的銷售機會,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廣告平台能夠做到像 Facebook 那種水準的精確投放。」

·98% 的移動流量都來自 iOS 設備,其中三分之一來自 iPhone,三分之二來自 iPad。

·Fab 目前並沒有任何針對 Windows 8 及 Windows Phone 的計劃,因為 iOS 的流量目前佔據「統治性地位」,而未來他們期待看到 Android 流量的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26

第一份政府工作報告 本屆政府第一份工作報告「穩」「進」皆求,市場仍在觀察以何為先

2014-03-10  NCW
 
 

 

◎ 本刊記者 李雨謙 文liyuqian.blog.caixin.com

如果重新回到

依靠刺激推動增長的

模式下,短期之內經濟風險下降的同時,

其他風險就會爆發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帶有李氏風格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都突出了求 「穩」 、求「進」的特點。 「穩」主要體現在經濟目標、經濟政策的連續性,「進」則著重體現在全方位改革上。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5% 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和經濟發展同步。

從年度預期目標來看,各項指標都與去年的預期目標幾乎完全一致,展現出了 「穩」的意圖。其中,7.5% 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實現壓力較大。

除國際經濟整體複蘇緩慢、不可預測風險因素諸多,支撐中國發展的要素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凸顯,中國正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檔期, 「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 ,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同時,產能過剩嚴重,結構調整緩慢;政府債務過快增長;出口競爭力有所下降,國際市場份額縮減;局部金融風險顯現等因素,也限制著經濟增長動力的提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向深化改革要動力,改革是最大的紅利。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 」但是改革紅利需要長期積累才能釋放,為保7.5% 的目標,短期還需要靠增加投資,因此如何才能避免走老路,還需要尋求穩增長和促改革之間的平衡術。

目標有壓力

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的 GDP 增長目標仍然定在7.5%左右,與去年相同,也是2012年以來連續第三年將 GDP 增長目標設定在這個水平線上。但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這一目標並未被市場完全理解。

官方給出的解釋是,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 段,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 「經過認真比較、反複權衡,把增長預期目標定在7.5%左右,兼顧了需要和可能。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有利於增強市場信心,有利於調整優化經濟結構。 」政府工作報告還認為,穩增長更是為了保就業,既要滿足城鎮新增就業的需要,又要為農村轉移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出空間,根本上是為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認為,這個數字背後的潛台詞是,政府仍會堅持去年下半年提出的增長 「保下限」承諾。考慮到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又重新面臨下行壓力,這樣的承諾對穩定社會預期,防止經濟增長硬著陸來說非常必要。

自去年四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重新進入了下行通道。而且,從今年以來的先行指標看,一季度的經濟走勢也可能繼續保持疲弱,這無疑會對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構成壓力。

數據顯示,2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1月回落0.3 個百分點,連續第三個月下降;受製造業產出和新業務減少的影響,2月匯豐PMI也繼續走低。

根據財新調查結果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投資、消費、出口等「三駕馬車」預計將無一提速。

當前諸多跡象顯示 GDP 增長的下行風險正在增加。徐高判斷,今年一季度的 GDP 增速很可能會重新接近7.5% 這個下限目標,這樣的趨勢如果延續下去,今年增速目標極可能落空。因此,在今年上半年政府就應該會推出一些穩增長措施來托底經濟,即通過刺激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來穩定增長局面。

這一點似乎得到了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的確認,其在今年人代會的記者會上表示,經濟發生波動的時候,要想辦法使經濟保持穩定,經濟出現下行趨勢的時候,就應該果斷地予以調控。

而短期穩增長措施可能使得中國經濟重新回到「經濟下行、刺激增長」的老路,這或許會延緩調結構、促改革的時間。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在今年早些時候就已經表達出了此種擔憂。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存在的風險因素是,面對經濟的下行壓力,中國政府是否會再次祭出刺激政策。如果重新回到依靠刺激推動增長的模式下,短期之內經濟風險下降的同時,其他風險就會爆發。

一些外資機構也表達出擔憂情緒:考慮到改革議程和環保制約,中國7.5% 的增長目標「有點激進」 ,這個目標可能將耗費大量公共支出。

在徐紹史看來,為了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只要有7% 的經濟增速就可以了。受資源和環境瓶頸的制約,中國不能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

全國政協委員、央行副行長潘功勝3月5日下午在參加小組討論時也建議,經濟運行中可能遇到各種問題,因此可以將「7.5%左右」的左和右的容忍度擴大,這樣有利於結構調整。儘管中國當前存在房地產、 「影子銀行」等風險因素,但是這不會對經濟運行構成系統性風險。

「區間」內調控

既要穩定增長,又要推進改革,同時避免已經存在的風險突然爆發,在此目標之下,今年的宏觀政策措施注定需要拿捏得當。

政府工作報告稱,今年經濟穩中向好基礎還不牢固,增長的內生動力尚待增強,財政、金融等領域仍存在一些風險隱患,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 「宏觀調控難度增大」 。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 穩定性,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今年積極財政政策主要表現在,擬安排財政赤字13500億元,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9500億元,由中央代地方發債4000億元。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隨著經濟總量擴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穩定在2.1%,體現了財政政策的連續性。

貨幣政策則真正回歸到「穩健」 ,要 「保持鬆緊適度,促進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營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 。

今年廣義貨幣 M2預期增長目標為 13% 左右,與去年相同,貨幣政策延續穩健基調。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分析稱,本屆政府更加強調增長的「區間運行」格局,既不希望經濟破位下行,也不希望過熱上行,要想使得今年經濟增長依然維持在7.5%左右,總量政策將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和靈活性。

他預計,貨幣政策在執行層面可能更加靈活,公開市場操作將成為主要的調控方式;財政政策轉向實質性積極,財政支出繼續向環保與民生領域傾斜。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表示,上下限合理區間的宏觀管理方式是一種創新,保持宏觀政策定力十分不易。在潛在增速下台階,金融風險加大的背景下,不再頻繁改變政策,而是使用預調微調的辦法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經濟求穩,改革求進,穩是前提。

政府既不會容忍經濟大幅下滑,也不會主動放水刺激,經濟運行將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

政府工作報告還要求, 「過去一年政府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做法,要在今後的實踐中繼續堅持、不斷探索與完善。 」同時,要加強財政、貨幣和產業、投資等政策協同配合, 「做好政策儲備,適時適度預調微調」 ,確保中國經濟這艘巨輪行穩致遠。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這意味著,由於今年形勢的複雜性,注定今年的政策會根據形勢變化進行微調。

今年仍會按照基本相同的方式進行宏觀調控操作——只要 GDP 同比仍在7.5% 以上,就 「不採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擴大赤字,不超發貨幣,而是增加有效供給,釋放潛在需求」 ,主要精力用於推進改革;只有在 GDP 增速存在跌破可能的情況下,才會考慮讓財政投資暫時精準發力,加大對一些領域的投資。

本屆政府依然把投資作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報告提出,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再推出一批民間投資示範項目,優化投資結 構,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增加到4576億元,重點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業、重大水利、中西部鐵路、節能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發揮好政府投資 「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

「當前政府負債率需要控制,但繼續穩增長又需要一定的投資,這似乎是一對矛盾。 」魯政委說,通過激發民間投資可以起到一箭雙鵰的效果,一方面增加投資並構成對增長的支撐,另一方面財政負債也能夠得到控制。

但民間投資不會憑空就活躍起來,他認為,其活力的釋放只能依靠打破基礎設施、生產性服務業等領域存在的行政壁壘和行業壟斷才能實現。 「正因為如此,李克強總理才一直將簡政放權稱 之為宏觀調控的 『當頭炮』 。 」

改革由近及遠

從長遠看,真正推動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因素,依然是改革。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70多次的 「改革」一詞,已經足以顯現出本屆政府的施政重點。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深化改革為強大動力,以調整結構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務求實效。

今年,政府要在行政體制改革和完善市場體系、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生態文明制度改革這些重點領域爭取有新的突破。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7.5%的經濟增長目標將會給結構改革增加更多壓力,改革和增長的權衡意味著那些短期影響積極的改革措施可能會被更快地推進,例如簡政放權。其它更艱巨的任務,例如化解產能過剩在今年出現重大進展的可能性不大,短期目標將側重於防控尾部風險,而非解決問題。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當其衝的改革就是行政體制改革中的「簡政放權」 ,被稱為是 「本屆政府開門的第一件大事」 。今年的主要任務包括: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建立權力清單, 「清單之外的,一律不得實施審批」 ;改革工商登記制度, 「落實認繳登記制,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由企業年檢制度改為年報公示制度」 。

從去年一直到今年,已經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審批權一共是416項。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今年要推出權力清單,沒有列入權力清單的一律放開,這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發生的一個實質性、歷史性的突破,也是中國市場化改革走到今天一個重大的突破。

他認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革。如果權力清單順利推出,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和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才能落地。

今年財稅體制改革則是重頭戲。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和擴大營改增範圍;可能在今年啟動房地產稅和環境保護稅立法工作;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把地方政府性債務納入預算管理等。

市場化是金融改革方面的重點方向,同時也強調要防範金融風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繼續提高金融機構利率定價權;保持人民幣匯 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擴大匯率雙向浮動區間」 ,推動資本項目下可兌換。同時,也將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密切監測跨境資本流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管清友表示,2012年央行將人民幣即期匯率單日波幅浮動區間擴大至1%,並取消強制結售匯,意在加速匯改,但2013年全球量化寬鬆政策(QE)帶來 的熱錢湧入迫使央行中斷改革。2014年QE 淡出,匯改窗口已再次打開,近期央行主導人民幣貶值以及高層密集表態都是預熱,預計匯改將會加速。

同時,對於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的其他一些重點領域的改革,例如土地改革,政府工作報告所提不多,主要強調農村土地確權,同時提出 「引導承包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慎重穩妥進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 ,而對於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基本沒提。

中金公司認為,這顯示出政府對於土地改革等牽涉面廣、影響深遠的重大領域改革仍然比較謹慎。

政府既不會容忍經濟

大幅下滑,也不會主動放水刺激,

經濟運行將繼續

保持在合理區間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確立的重要領域改革事項

■ 行政體制改革

進一步簡政放權, 2014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 深化投資審 批制度改革, 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 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 清單之外的, 一律不得實施審批; 基本完成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 繼續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在全國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 由企業年檢制度改為

年報公示制度

■ 事中事後監管

堅持放管並重, 建立縱橫聯動協同管理機制, 實現責任和權力同步下放、 放活和監管同步到位; 推廣一站式審批、 一個窗口辦事, 探索實施統一市場監管; 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推進政府信息共享, 推動建立自然人、 法人統一代碼, 對違背市場競爭規則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建立

黑名單制度

■ 財稅體制改革

實施全面規範、 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 著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納入預算, 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 各級政府預算和決算都要向社會公開, 部門預算要逐步公開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 所有財政撥款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 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 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要減少三分之一。 推進稅收制度改革, 把「營改增」 試點擴大到鐵路運輸、 郵政服務、 電信等行業, 清費立稅, 推動消費稅、 資源稅改革, 做好房地產稅、 環境保護稅立法相關工作。 進一步擴展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範圍。 抓緊研究調整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 逐步理順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 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 把地方政府性債務納入預算管理, 推行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

■ 金融體制改革

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 擴大金融機構利率自主定價權。 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擴大匯率雙向浮動區間, 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穩步推進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 引導民間資本參股、 投資金融機構及融資中介服務機構。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健全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機制。 實施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 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 規範發展債券市場。 積極發展農業保險, 探索建立巨災保險制度。 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密切監測跨境資本流動,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

金融風險的底線

■ 各類所有制主體

優化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 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 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 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提高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 制定非國有資本參與中央企業投資項目的辦法, 在金融、 石油、 電力、 鐵路、 電信、 資源開發、 公用事業等領域, 向非國有資本推出一批投資項目。 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 實施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 在更多領域放開競爭性業務。 完善產權保護制度, 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 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資料來源: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所作政

府工作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41

本土 為先

  又臨近選舉了,這陣子走過各處街頭,每見到有各區區議會候選人一邊派發傳單,一邊手持擴音器,向途人不斷宣揚自己的政綱,落力拉票。這也沒什麼,隨著本地的選舉文化逐漸成形,各種選舉活動也越趨頻繁,這已漸漸成為司空見慣的場面了。

  是日途經青衣某邨,聽到有某位候選人透過擴音器,不斷反覆強調自己是怎麼“真心為港”、“真心為本土利益設想出發”的一位候選人,並不忘打擊同一選區的民建聯競選對手,指民建聯為保皇黨,並借日前在本地舉行的一場中港世盃外圍賽足球大戰為題發揮,指後者“在是場賽事中,不敢表態力撐港隊”,似乎企圖藉此欲向選民引伸出一個結論事實:只要是民建聯成員,都是專門出賣港人利益的,只會服從中國政府的奴才,而只有自己所屬的那種所謂“本土民主派”才是真正值得香港人投票支持的對象等等。

  筆者個人向來對民建聯並無太強烈喜惡,唯對於近日社會上,政壇上所衍生出的一股所謂“本土力量”的大部份所作所為,確實只有惡感多於好感,甚至由此,對“本土”二字也已產生出莫大抗拒--此所以,這位候選人不提”本土”二字還可,一提”本土”二字,筆者雖並非該區選民,早已立定決心,棄投該候選人一票。正是”唔聽猶自可,一聽倒有點把幾火”不知怎的,筆者總有種感覺是,這些人處處口口聲聲強調一切都要以維護本土、香港利益為先,心態似乎總不免太有點自我中心的自私狹隘成份──請攻擊者不要著急嘲笑抨擊我為“扮偉大”或“扮清高”什麼的──豈難道以今日的普世道德標準衡量,只要表現得不太自私、不太以自我為一切中心便已足以成為什麼偉大聖人了嗎?


  根據那位候選人口號中的邏輯,是香港人便該力撐香港的足球隊。我只覺十分不以為然,既然大家身為中國人(至少無法否認是屬於中國的香港人)都可以在國歌播放時大噓特噓,極盡輕蔑,那請問根據同等邏輯,身為香港人一份子,卻有什麼理由一定要撐“港隊”,要撐香港?不妨坦白說,筆者個人雖然出生於香港,算是道地香港人,然而根據近年觀察所謂本土派的種種表現,以至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對本土香港人的種種所作所為的觀感,恕我卻從來感受不到本土香港人比起外地人,以至是內地人的太多值得驕傲的優越之處。職是之故,在很多事情的層面上,我從來不認為,也不理解為何一定都必得要以港人利益為先?由此再加推衍,則身為香港人,又為什麼必得要力撐支持香港的足球隊?一切要歸根結柢起來,我只是我,跟香港又有何實質相干?我近年甚至已開始有點憎恨討厭香港,憎恨討厭香港的人和事,情況也正有如所謂的本土派憎恨討厭中國內地的一切事物相若。怎麼樣?既然你們有自由與權利去憎恨厭棄自己所屬的國家,難道筆者作為小小的個人,倒沒有自由與權利去憎恨厭棄自己所屬的一個香港?至少,撐與不撐,都是一種個人的自由選擇,是嗎?

  最後,最關鍵一個問題是,請問這些自命本土派的人士們,憑什麼認為盲目排拒一切中國化內地化事物,才是最符合港人本土利益的一種取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82

君聯資本陳浩:投資機構的根本是人,事為先人為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802/157828.shtml

君聯資本陳浩:投資機構的根本是人,事為先人為重
君聯資本 君聯資本

君聯資本陳浩:投資機構的根本是人,事為先人為重

談及行業變化時,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總裁陳浩在演講中表示:“投資機構的根本是人,人才培養是公司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

目前,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管理資本量約5萬億元,活躍機構近萬家。近年大量資本湧入行業,新機構不斷湧現,行業競爭加劇。另一方面,國際與國內經濟持續下行,創業企業融資難度加劇。7月28日,融資中國2016年股權投資產業峰會暨頒獎典禮在北京四季酒店隆重舉行,談及行業變化時,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總裁陳浩在演講中表示:“投資機構的根本是人,人才培養是公司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

2016年VC/PE市場行業的變化讓眾多同仁深有感受,比如在2014年、2015年很容易拿到融資的創業者在今年融資時難度突然加大了幾個量級,包括一些獨角獸企業;比如投資機構不像過去兩年那麽高調,基金募集數量和速度都逐漸放慢。

君聯資本走過了十六年,經歷過2000年互聯網泡沫和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面對當下的市場形勢,仍深感目前環境帶來的挑戰。這種變化的產生,根源有三方面:

第一,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行業發展的不均衡、不平衡。十幾年前,受益於中國經濟的增長紅利,投資機構不論在中國投什麽行業,只要挑到好的項目、具有成長性,通過項目的增值不難獲得回報。但現在需要謹慎選擇行業,一些行業面臨著增長壓力,再好的項目,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投資人。

第二,創業企業成功的門檻大大提高。十年前BAT在市場上面臨的競爭對手大多來自傳統行業企業和一些跨國公司,而今天國內創新企業面臨的是已經成功的BAT,並且這些大公司仍然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擁有巨大的資金儲備,以及很強的增長和管理能力。創業企業要想成功需要的資本在呈幾何式增長。對於成長中的企業來說,能夠找到好的創新與盈利模式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停留在捕捉眼球做概念,為了流量而燒錢。

第三,VC/PE行業在過去兩年的無序發展狀態也是造成變化的根本原因。包括VC/PE的創業潮和投資機構間的同質化競爭。近幾年,成熟的VC投資人“單飛”的事件頻頻發生,很多老牌機構出現人員變動、組織變化。而同時產生的同質化競爭帶來的結果就是一級市場項目估值的攀升。

2016年,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將逐步回歸理性,如何應對行業的沖擊和變化,行業的每家機構都有著自己的思考和準備。作為君聯資本來說,一直堅持“事為先,人為重”的投資哲學,將這六個字也應用在自身管理和發展上,這是非常具有意義的。

640

“事為先”,主要體現在投資機構要有明確的投資策略:要擁有一個長遠的投資心態;要有獨特的行業打法、專註度和系統化的研究,這是確立一個機構如何差異化發展以及奠定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基金應該設置相對長的回報周期,在好項目上做持續性投資。

“人為重”,體現在投資機構的根本是“人”,靠創始人、也靠創始人團隊帶出來的一批又一批的專業投資人。怎麽培養和留住人才,君聯資本的體會有三個方面:

第一,把人才的培養機制作為公司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在中國,師父帶徒弟是自古以來的傳統,這一傳統在VC/PE行業同樣適用。過去我們聽到國外優秀的同行和我們介紹,培養一個合格的機構合夥人大概需要2000萬美金,言外之意是需要一定的成本。那麽這個成本如何讓機構消化?尤其在VC行業。做投資我們都會面臨失敗的案例,通過這些失敗的項目,我們思考出來一個怎麽帶好人、培養人學習的方法。在君聯我們有“複盤”的文化,凡是我們投過的項目,特別是相對不好的項目,我們都拿出來總結,包括參與項目的人和沒有參與項目的人都參加,利用這個機會學習經驗。機構要學會營造學習的氛圍,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團隊的投資模式,君聯內部采用的是鼓勵團隊合作的方式。我們把一個工作流程切分成若幹段,在每一個過程中有不同角色的團隊加入,強調在一個項目中有多人參與、多人負責,而不是一個合夥人帶一個兵對項目從頭管到尾。多團隊、多人參與的項目組是我們的基礎工作方式。激勵是由整個基金按照分配機制完成,把利益分享放到整個基金,而不是只局限在個人的項目,這樣機制的設置對團隊的合作帶來很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第三,建立中國特色的激勵機制。在機構中,合夥人制大部分以基金為周期,基金存續期到期時,有可能就面臨著合夥人的變化。君聯資本探索出把合夥人制和管理公司的股權分配機制有效結合起來的辦法,既有中期的激勵約束,又有長期的激勵設計,讓公司主要的合夥人和核心骨幹將來都能成為既是基金利益的分享者,也是管理公司的股東,這是我們目前正在做出的嘗試。

綜上所述,投資機構如何培養人、帶團隊、加強團隊合作,我們有一個重要宗旨就是為所投企業發展創造價值,提供增值服務,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資本套利。

君聯資本成立之初曾組織團隊與美國的優秀同行交流經驗,當時這些機構的前瞻性、資本實力都給君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我們回顧自身十幾年的經歷和發展,更加深刻的意識到,投好的項目容易,但能夠持續在行業中不斷“複制成功”,在未來三十年、四十年都有好的業績,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傳承與人的培養。我們希望中國風投機構再過十年、二十年也會有一代一代的優秀投資人投出一個個的明星項目,這是投資機構持續發展並走向國際的關鍵。

陳浩 君聯資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182

週末醒Son:百行孝為先

1 : GS(14)@2012-10-27 14:40:3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27/18049869
時下年輕人待人處世的方法態度,實在令我們這班「老餅」看不過眼。最為詬病的就是欠耐性,缺積極,沒有責任心,求其是但,永遠只有一分鐘熱度!做事怕蝕底又吃不得苦,EQ低,動輒拍枱唔撈,令僱主們頭痛不已。兩代之間出現如此大的分歧,我認為原因與「孝道」的日漸凋零有著極大關係。
上一代物資短缺還要適逢戰亂,在日本侵華、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的走難潮中,誰的日子過得不艱苦?窮家孩子懂事早當家,見父母日出而作日落不歸,捱得辛苦,為了令父母有好日子過,為了出人頭地為父母爭一口氣,孩子們唯有發奮向上。今日社會富庶,生活及各種條件比起上一代都優越,實在幸福太多了!父母愛子女之心當然不會變,但孩子會感恩嗎?可知父母之愛是要報答的嗎?
有始有終 自有出頭天
追究起來,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沒有把中國人的美德薪火相傳,實在大錯特錯!養兒防老,最正常不過。居然有父母說甚麼,避免讓子女承受壓力,講到明不用子女照顧供養。偏偏這些家長又最擔心子女前途,怕他們搵唔到食!說來還真夠諷刺!擺明衣食無憂怎知搵食艱難?子女當然大把條件挑剔,鍾意就做唔鍾意就唔做,沒有一份工做得長,怎會做得出成績?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我相信冇幾多年輕人讀過,更莫講懂得其中道理!
孝之「始」是珍惜生命潔身自愛,做任何事之前,都須先衡量考慮所涉的風險,為免父母擔驚受怕,不要輕舉妄動。那些玩命、自殘之舉,自然不會亦不敢做。孝之「終」是要為父母爭氣爭光,在只做會令父母引以為榮的事為大前提底下,就不容易行差踏錯。有了奮鬥目標,就不會輕言放棄。日子有功,自會成就出一番事業。能夠做到有「始」有「終」的人,怎可能沒有出息?
這些年來不論人生事業我都遭受連串沉重打擊,要克服的困難所承受的壓迫力大到自己也負荷不來,但為了不讓兩老為我擔心,為了他們能夠安享晚年,為了令他們為我驕傲自豪,我咬牙死撐一關一關熬過去。雖然不是逢凶化吉,傷亡還十分慘重,但的確每每絕處逢生!回頭再看,一切都是難得的經驗及磨練,當日我要是只為自己想,早已撒手放棄,沒有可能捱得到今時今日。
本週Son姐醒你:「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Son姐
「Son姐」Alison張慧敏,以獵頭人身份縱橫職場幾十年,有智慧冇美貌有份量冇身材,人稱「魔鬼教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62

何國良﹕投資股東價值為先公司

1 : GS(14)@2016-08-09 06:43:01

【明報專訊】跟老友共敘,隨着年紀漸大,倍覺難能可貴,這種感覺年長的讀者可能會有更大的共鳴。所以為免蹉跎歲月,筆者都盡力嘗試讓人生各方面有所進退,希望餘生不用像電影《Bucket List》般,要將很多未完成的心願寫進人生清單中。

在工作上,媒體對基金經理有不少的負評,但自己仍抱着一片赤子之心去履行客戶授予的誠信責任(fiduciary duty),為投資資產增值。在職業生涯中有幸得到一些客戶的信賴,委以重任,但亦有碰到客戶選擇離去的情况,那剎那可能有點無奈,但亦明白客戶的投資需要會隨年月而更改,所以基金公司亦需根據客戶的需要去優化產品,以達到共贏。

有時候發覺當客戶看着我們時,有點像我們在看上市公司,以現代的用語,就是生物鏈的上下游。因此在投資股票時,我們都會抱着一些期望,就如客戶看我們一樣。股票價格的表現自然是投資的重點所在,但究竟什麼樣的股票能帶來期望中的回報?正如誰是武林至尊一樣?不同門派都會給你不同的答案。有專注投資價值型股票的門派會告訴你,買估值吸引的股票是不二法門。

難有單一方法可「全天候」適用

有擅長投資增長型股票的公司會強調,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可推動股價。有利用圖表分析的專家會說,利用技術分析可找出投資機會,最後不少投資同業會說,基本因素分析最靠譜。筆者在投資生涯中,亦曾利用上述的一些技巧去為客戶資產增值,但在累積許多的投資經歷,也不難發現,不少各家信奉的方法,都只會在某一特定時段才有好表現。例如,數量分析提倡的價值型投資,在美國股票歷史上曾出現失效,當中跑輸給增長型股票的差距,需要長達25年才能補回來,因此,不同的投資風格很難成為一個所謂的全天候(All Weather)投資方法。

如果將事情的另一面反過來,由上市公司經營的角度來看,他們並沒有將自己公司分類為什麼投資風格的類別來經營,他們只從他們行業的角度,加上經營者的理念去運作,所以,從過往的經驗歸納出來,投資於能為股東增值的公司,長遠可以達到一個全天候的投資方法。

從一份研究報告表示,投資於以股東價值為先(shareholder value orientation)的股票,在多個受驗證的市場中(香港上市中國股市、澳洲、韓國和印度),它們在5年時間中,能平均跑贏同市其他股票達20%。有一點的確值得大家注意,股東價值為先這個公司特徵,並不會像其他研究指標般有着太多的時間波動(這就像人的性格一樣)。因此,如果能碰上擁有這種特徵的公司,儘管它的股價仍然會受市場和行業周期所影響,但它長遠的表現應可以給予股東一個不錯的回報。正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樣!

安保投資亞洲區股票投資主管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71&issue=201608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889

江宗仁﹕巿場情緒化 保利潤為先

1 : GS(14)@2016-09-14 05:22:04

【明報專訊】恒指昨日跌74點,收報23,215點,成交金額734億元。聯儲局9月議息會議前,最後一名發言的理事Lael Brainard表示不應急於加息,刺激美股周一晚急升,港股亦裂口高開273點,恒指及國指初段高見23,652點及9827點,但高位沽壓相當大,以高低波幅達2%來看,734億元成交額反映入市意欲不大,投資者傾向觀望。當前市場很脆弱,投資者情緒非常緊張,上周五波士頓聯儲主席Eric Rosengren稍為鷹派,美股就急挫2.5%,周一Brainard鴿派一些,股市就急彈逾1%。現在全球資產價格都沒有明確趨勢,市場交易的是投資者的情緒和風險偏好變化。

周一急挫逾800點,恒指波動指數雖然急升,但亦只處於20水平,較脫歐後7月、8月時曾低於16水平是反彈了不少,相對於過去1年仍是很低。因此,周一即市很恐慌,但急挫過後市場仍處之泰然,而美股周一借鴿派言論更大反攻,港股開市也見有買盤高追。港股強勢多時,周一雖然急挫但也沒有太多實質壞消息,信貸市場穩定,債息也沒有直線上揚,投資者趁調整過後吸納是很正常的決定。退一步看,全球資產價格在脫歐後狂飈,並不是基本因素有何改善,動力還是源於對央行無止境寬鬆的期望,不斷深化負利率,資金會被迫走向更高風險的資產,股市就會受惠。

雖然G20會議、央行年會等並沒有達成特定協議,但各國央行全都按兵不動,市場期望的並未出現,而部分長債息更見顯著上升。

各國央行無動靜 市場憧憬落空

最明顯的是日本,30年期日債收益率在周一升至6個月新高達0.565厘,昨日回落至0.515厘,而自7月6日才剛創出歷史低位的0.015厘,這段期間投資者持有30年期日本國債已損失了約12%,無論20年還是40年期國債孳息亦同樣顯著上升。以絕對水平來看,長債息仍不會對股市構成很大壓力,但假如升勢持續,情况就會大不同。長債息上升主要是日本央行推動,此前已表明不希望長債息率過低,以免影響到保險公司和養老金的回報。

這個問題其實亦困擾全球多時。零息甚至負利率,均未能刺激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反而低效企業仍能生存不利生產力,亦助長投機炒賣,同時又令普羅大眾沒有存款利息,也重挫退休人士的收入。若日本央行能人為地令孳息曲線陡峭化,或許是一條出路。此舉最終會否影響到股市表現,視乎央行認為債息應處於什麼水平,但技術走勢來看,全球長債息都有見大底、止跌回升的迹象,例如德國10年期國債息率就出現月線圖MACD雙底背馳,這或預示財政政策發力是未來的主題,增發國債推高長債息、紓緩銀行的營運壓力。當然,早已債台高築的各國政府如何應付利息支出,則是另一個新問題。

下周北水會否補給 有待觀望

恒指昨日險守20天線,6月底展開的升浪勉強說仍然有效。但考慮到先是港股跌幅驚人,又遇上美股大彈的刺激,而中國又公布一系列勝預期的經濟數據,最終仍要收跌,市况就不是很樂觀,而周一的裂口亦幾可肯定是突破性裂口。現在市場評論多偏向樂觀,認為很快就可以回升至24,000點,下跌風險有限。筆者也並非看淡,只是短期市况有點像雞肋,潛在升幅似乎有限,一有風吹草動的話下跌空間卻可以很大,走勢亦很飄忽,最終還得看中秋節假後北水是否仍會源源不絕南下,以及聯儲局會議有何啟示。這一刻心態應以保住利潤為先,暫時並非憧憬整固後再上的時間。

[江宗仁 還看今朝]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470&issue=201609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9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