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股市場的離奇罕見股票- 市盈率預期約為2的股票(1)

風險聲明:跟買可能輸錢,甚至一無所有,僅供參考之用。

請放心,這家並不是一般的老千股,喜歡供股集資,但經常缺水,大股東因缺水而經常配股+玩下財技,不過主要都是以配股作手段。

這家公司名為森泰集團(0451),主要從事線路板及製造電子產品業務。

公司營業額已經連續五年增長,並連續兩年(2006,2007)創有紀錄以來(1999年起)新高。

盈利上年為七千萬元,為有紀錄(自1999年起)的新高,不過盈利極不穩定,2001年賺1,000萬,2002和2003年因經營環境差虧錢,2004年恢復盈利1,100萬,2005年上升至1,800萬,2006年虧約800,000元,但加上撇帳40,000,000元,實際盈利約3,900萬。

撇帳原因: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720/LTN20060720071_C.pdf

大股東持股量因有紀錄以來多次配股,兩大股東持股跌至約20%,低於30%,由於股本太小(合股後只約5,691萬股),估計貨源非常集中(街貨估計僅1億元),是殼股是好選擇。

今年中期業績創下歷年新高,營業額達5.7億及盈利逾4,200萬盈利。營業額主要來自香港及中國(佔中期營業額近50%),是營業額上升的主要來源,其次為東南亞(佔約25%)、歐洲(15%)和美洲(10%),除美洲外,無一板塊倒退。

由於公司營業額不停增長,這家公司營業額非常平均,以上半年和下半年營業額相若,估計該公司營業額今年有20%的上升,約為11.4億元,以純利率和上半年相若計(7.4%),盈利預估為8,436萬元(股數有5,691萬股),約為每股全麵攤薄後的1.48元,以股價3.90計,預期市盈率2.635倍,預計不派息,若不配股(股數有4,743萬股),盈利約為每股全麵攤薄後的1.78元,市盈率為2.19倍,如以配售價2.18元計,市盈率僅1.2倍,即你買這隻股票14個月就回本!完全難以置信!這在香港以這樣高增長率的股票(20%) 及這樣低市盈率(2.19倍),而又不太老千的股票竟然這樣做!這是非常罕有的,為何大股東不想著大幅供股來增持股權或私有化該公司?下文再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0

香港股票市場的離奇罕見股票- 市盈率預期約為2的股票(2)

(繼續上文)
為何這家公司大股東要選擇以這樣低價賣出公司的一部分?實際上這家公司非常"缺水",只在本年的中期業績所見:
1. 公司所有權益加起來約3.85億,但廠房卻佔4.2億,如果廠房一錢不值(實際上不太可能,但可能只剩小部分),公司實際上是負資產,但我又觀察前幾年的業績報告,廠房的投資是不停上升,幾乎吃光所有現金盈利。
2. 公司手持現金約5,500萬,但應收款有3億多,相對10億多營業額是較多,應付款有2.44億,負債有約2.5億(其中1.5億是短期債項銀行透支), 可見的是生意做大了,錢卻未能這樣快收回,錢不能這樣快收回,就付不給人了,所以應收帳相應上升,但沒有錢又不能買料回來做生意、付人工,就去問銀行借短 期貸款,甚至透支以作週轉,頂得一時得一時,有時錢借盡了,又沒有錢付給人,所以都要經常配股以支付經常需要,可以看看有紀錄以來的集資紀錄,其原因也頗 為"誠實",不像別人的公司話一句,"資金所得為一般營運用途"。

該公司集資的紀錄如下: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1228/LTN20051228040_C.pdf
2005年中業績公告
.....
由於本公司位於中國東莞之印刷線路板廠的生產力接近飽和, 本公司之全資附屬公司紅板有限公司於二零零五年九月二十三日訂立協議,向中國江西省吉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收購位於中國江西省古安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 幅土地, 面積為400畝(約266,800平方米),總現金代價為人民幣12,000,000元。本公司收購該土地用作興建生產印刷線路板之新廠房,以擴大其現有 生產力。本公司初步計劃於新廠房裝設一條生產線
。 大約投資 200,000,000港元於土地、廠房及購買機器及設備上, 並計劃透過內部資源及融資租賃/銀行信貸撥付資金。本公司亦考慮透過股本及集資活動為該項擴大生產設施計劃籌集資金。倘管理層認為適當及有必要,將會於新 廠房增添一條高科技產品生產線。屆時,本公司估計將需要進一步投資約200,000,000至300,000,000港元。
所以這幾年的廠房設備不停上升、不能派息、甚至配股亦可能因為這個原因。
但我又想起一個問題,廠房在兩年始要開始建,為何不在兩年前配股?可能市況淡靜,但上年市況也不錯,也不配股,偏偏到現在廠房完成才配股,又只為 2,000 萬?但投資廠房要兩三億,為何不大搞一次供股,一來使貨源更歸邊,易於炒上,一來使公司大舉集資?可能如果集資太多,大股東或明或暗要拿出大部分吧。

小弟估計,因廠房已完成,可能會恢復派息,因資金壓力也很大,所以息率估計不會太高,可能只有5-7%,但如果公司派息率能達30%(一般水平), 股息率甚至可達驚人的11-12%。所以只要這家公司肯派高息,股價一定不只於此。但是我想他們還不想使小股東有這樣大的信心,所以不想派息,令股價太高 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3

百盛多賺24%遜預期今年擬逆市開新店


2009-02-21  AppleDaily





【本報訊】百盛商業(3368)公佈截至08年底止全年業績,純利8.4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24.43%,遜於市場預期;每股盈利0.302元,派末期息0.085元。百盛今年計劃透過開設新店及收購,年內將集團總零售面積增加15至20%。記者:陳健文

據Thomson One綜合16家證券行數據,預測百盛全年純利平均為8.74億元。百盛去年銷售所得款項總額106.91億元,升18.74%。截至期末,百盛管理及經營99.15萬平方米零售面積,按年增加11.12萬平方米。

零售面積將擴大20%

百 盛業績顯示,99.15萬平方米的總零售面積中,約76萬平方米是自有百貨店,餘下23.15萬平方米是管理店。若不計已終止店舖的營業額貢獻,百盛08 年度純利及經營利潤分別為8.78億及12.11億元,升20.7%及19.1%。全年同店營業額增幅為12.1%。特許專櫃銷售仍是百盛主要收入來源, 佔銷售所得款項總額88.2%,專櫃銷售及直接銷售按年增長19.9%及14%。特許專櫃銷售佣金減少0.4個百分點至19.9%,直接銷售利潤率則升 0.4個百分點至17.5%。截至去年底,百盛總資產負債比率為26.1%。踏入09年,百盛已關閉兩家分店,分別位於北京及長沙的小型店,因認為經營面 積少於1萬平方米的分店已不合時宜。迄今亦已就開設新店簽署部份租賃協議,連同在北京自置的雙全大廈,預期今年增加最少12萬平方米的零售面積。

金鷹同店收入升13%

另 一內地百貨零售商金鷹商貿(3308),其首席財務官韓相禮昨出席股東會後表示,集團各分店於上月1日起至今的未經審核同店營業額,約錄得13%增長,其 中由於今年農曆年假期是於1月份,1月份同店營業額增幅更達40至50%。韓相禮又說,暫無意因為金融海嘯而調整今年開設3至4家新店的計劃,其中如揚州 二店及上海新店將如期下季啓業,相信新店可在1年內錄得盈利。他透露,集團現持有約20億元現金,不排除進行收購,預期內地零售市道下半年會好轉。

百盛全年業績概況

銷 售所得款項總額金額(人民幣):106.91億元升幅:18.74%經營利潤金額(人民幣):12.11億元升幅:19.15%純利金額(人民 幣):8.41億元升幅:24.43%每股盈利金額(人民幣):0.302元升幅:23.77%末期息金額(人民幣):0.085元升幅:11.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99

钢材出口退税率上调幅度低于预期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330/20286043593.shtml


  钢铁业热盼的出口退税率将上调,但上调幅度低于预期。同时,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出口“主力军”热轧板卷不在此次政策惠及范围之内,因此对国内的钢材出口并不会有实质的拉动作用。

  财政部上周五(3月27日)发布的出口退税调整方案显示,自4月1日起,冷轧卷材、热轧不锈钢卷板、取向硅钢品种、合金钢品种、无缝管品种,以及炉灶类品种的钢材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5%-13%提高至9%-13%。热轧板卷的出口退税率不在调整之列。

  “此次享受出口退税率提高的钢材产品均集中在高附加值的产品上,但上调幅度并不大”,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艳平向《财经》记者表示。

  此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曾建议政府,将冷板、镀锌、合金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至17%,热轧板卷的出口退税率由零调至13%。

  胡艳平认为,此次政策调整未涉及热轧板卷产品,即便调整了其他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于国内钢材市场的影响也较为有限,“因为冷轧、镀锌、合金钢等产品出口量较为有限”。

  热轧板卷为中国钢铁出口的“主力军”。2008年8月,中国钢材出口量达到了历史顶峰,钢材产品出口总量达768万吨,其中热轧板卷占到了当月总出口量的21.10%。而镀锌和冷轧产品在2008年全年的出口量仅为290万吨和334万吨。

  兰格钢铁网分析师李皓表示,退税率保持在9%-13%,仍不足以在国际市场体现出中国出口钢材的价格优势。同时,随着美国、欧盟等市场反倾销的 呼声愈演愈烈,未来中国钢铁出口退税调整的力度将转弱,后期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扩大国内市场内需、控制钢企产能才是缓解国内钢铁供需矛盾的正道”。

  胡艳平也告诉《财经》记者,在目前全球市场需求大幅下跌的环境下,此次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对钢材出口并不会有实质的拉动作用。“主要的目的可能只是鼓励钢铁企业,帮助钢铁企业建立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06

独访20亿低调富豪袁德宗,“最坏时买入预期资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24/HTML_X76D6K9VJW29.html


如果没有光大证券(601788.SH)的上市,50岁的广东东莞人袁德宗或许没有今天这般“被知晓”。

光大证券挂牌8月18日挂牌上市当日上午,理财周报记者打通袁德宗的手机。其时,袁表示自己正在香港,“第二天一早8点要去内蒙古,实在没时间接受面访。”对于记者的相关提问,袁德宗不愿多说,但很礼貌地对记者的关注表示感谢。

8月18日,光大证券成为近7年以来继中信证券之后第一家以IPO方式上市的券商。袁德宗凭借旗下的东莞市联景实业投资公司对光大证券8000万 股发起人投资,单日财富增长数倍,账面财富20亿。

《东 莞时报》记者李前刚,是为数不多面见袁德宗的记者。“袁德宗个头不高,前额微秃,待人礼貌热情。”据李前刚介绍,袁德宗8月初的时候用难懂的广东普通话告 诉他说,“20多年来,我都没有太大的过失投资”。对于投资光大证券一事,袁当时也没多说,而李前刚也没能听清 袁的话。袁德宗投资光大证券的商业思维,一时间被历史沉淀。

袁德宗何许人也?他的成功仅仅是碰运气吗?光大证券上市后的翌日,理财周报赶赴东莞调查。

莞版“广汇系”

光大证券公开资料显示:袁德宗,大专学历,历任东莞附城中学教师、东莞市附城区党政办干部、东莞市广汇实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光大证券监事、东莞联景董事长,广汇科技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东莞市君德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者拿到的一份广汇科技担保外宣材料显示,“袁德宗先生生于1959年6月,现正攻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信用担保行业硕士研究生。多年从事金融投资工作,具有丰富的项目投资决策经验,是光大证券五大股东之一,并担任其监事”。

媒 体早已高度聚焦袁德宗投资光大证券而获得的巨大资产溢价:2004年6月,光大证券改制,东莞联景以1000万现金出资认购1000万股;2007年光大 证券增资扩股,东莞联景又以2.75元/股、总计1.925亿元的代价,认购7000万股。光大证券IPO后,东莞联景持有其800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 的2.34%),排名第五大股东。东莞本地某上市公司高层对记者说,“袁德宗是东莞本地东城区人,他买光大证券股权时,光大证券都快要破产了。今天回头 看,他还是很有投资眼光的。”

关于袁德宗的“神奇”财技,也被媒体“人肉搜索”出来:袁德宗和姚爱棠多次成为若干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介入时机都较精准。此外,袁德宗在2007年还试图参股安信证券1.4亿股,但未获成功。

8月19日上午10时,理财周报记者来到位于东莞南城区中盛大厦的广汇科技担保公司。这里是东莞的商业中心地带,中盛大厦面对一片绿茵。宽阔的柏油大道,刺眼的夏日阳光,飘着白云的蓝天如洗。东莞会展中心傍依斜对面,稍远处可见貌似乌纱帽的市政府办公楼。

中 盛大厦大堂的楼层牌记录,11楼有6家公司办公,其中包括上文所述的广汇科技担保、君德富创投,以及科汇投顾、科润创投、广润实业、广汇科技小额贷款等其 他4家公司。但11楼电梯右手直走为广汇科技担保,左手为广汇小额贷款公司,并未悬挂其他公司的招牌。电梯口摆放的“易拉宝”宣传牌显示,广汇科技担保是 “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示范单位”。“广汇科技担保,科技企业一揽子系统化融资产品的供应商”四行鲜红大字,在蓝色的背景牌上异常显眼。

上述科润创投、广润实业等都不在中盛大厦办公。“科汇投顾、广汇融资顾问都是开展后续业务的,(没有挂牌)有其他原因吧。”一名广汇科技担保的员工透露,科汇投顾就在小额贷款公司里面,划出单独的一块地方办公。”

“担保-贷款-投资”链

不妨称袁德宗目前治下的产业为“广汇系”(与叱诧资本市场的新疆广汇同名)。其商业运作逻辑在于:以广汇科技担保为龙头,衍生出广汇科技小额贷款、科汇投资顾问、广汇融资顾问等下游关联金融服务公司,最终通过君德富创投,对优质客户开展直投业务,从而打通“担保-贷款-投资”产业链条。担保公司的客户资源因而得以深度开发,成本收益最大化。

记者特意查询了“广汇系”部分工商资料:广汇科技担保成立于2004年2月,法定代表人袁德宗,实收资本3亿元;科汇投顾成立于2008年8月,法定代表人也是袁德宗,实收资本1000万元;广汇融资顾问成立于2008年3月,法定代表人为袁志刚,实收资本100万元。

广汇科技担保的经营范围包括:以自有资金为企业、个人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为各类经济合同提供担保,经济信息咨询,代客理财,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等。而广汇融资及科汇投顾均属咨询业,业务涉及有关经济信息咨询、信用担保信息咨询、市场营销及投资项目策划等。

目 前,“广汇系”旗舰公司——广汇科技担保共有7个股东,由袁德宗的“私人公司”东莞联景相对控股——认缴出资1.11亿元、占比37%。东莞联景系袁德宗 和姚爱棠分别出资6800万元、3200万元,于2001年设立,法定代表人仍是袁德宗。据称,袁、姚二人为夫妻(记者未就此向袁求证)。”据介绍,一般 类型的担保公司利润率并不高,“只有1-2个点,而且风险很高”,因此投资股权成为更好的商业选择。

记者查询A股上市公司一季报发现,约30家的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出现有各式担保公司身影。

袁德宗为广汇科技担保请来“四大将”,其中两位有东莞本地金融机构管理经验,一位来自券商投行部门。记者与另外一位任职为董事会首席研究员的刘晓秋先生通了几次电话,后者当日正忙于陪同一家中央级投资公司的来莞人士。

刘 晓秋很真诚。“最终是什么样的战略,我们内部的想法还不成熟。我们企业毕竟还不大。外界只看到袁总投资光大证券这一件事,没有什么意义。这只是偶然的成 功,是虚拟的资产,而你要知道(直投)80%会投资失败。东莞90%是小企业,我们每年的担保余额也就五六个亿,按保费2.5%算,能有多少利润?中科智 事件你知道吧,有些(投资)单靠担保一项是覆盖不了成本的。我们始终处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希望得到政府力度大的政策支持。”

今年8月初,袁德宗对李前刚表示,“老的担保公司面临着不少发展障碍,花了很长时间培养起来的优质客户被银行、新晋担保公司挖走。我们目前有200个左右的稳定客户,将来要在它们中间优中选优,找投资对象。为此我们计划另组新的引渡基金作投资主体。”

实业+投资

广汇科技担保的LOGO,是被串起来的两枚红、蓝色的铜钱。广汇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广汇与袁德宗私人控制的东莞联景又有何关系?

广汇科技担保官网说,为实践“担保与投资相结合”的创新理念,东莞市科技投资担保公司于2004年2月在市科技局牵头组织下成立,当时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市财政出资3000万元。2008年7月改制,为承载无形资产增加“广汇”商号,广汇科技担保因此得以成立。

至于东莞联景,系广汇实业集团演变而来。2002年5月,东莞市广汇实业集团公司(原东莞市东城区区属集体企业,成立于1986年7月,袁德宗一直 为该公司总经理)完成改制,全部资产交由政府收回,东莞联景应政府要求承继了广汇实业集团公司的所有业务和人员。“历经艰苦创业和资本运营的联景,在董事 长袁德宗的带领下,逐步成为一家集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施工、钟表生产及贸易、工业园区开发及管理、企业融资担保、金融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的、资产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联景旗下目前有7家控股公司和2家参股公司,经评估实际拥有资产净值已达30亿元。”

“ 联景旗下控股公司有:东莞市君德富创业投资、东莞市广汇建筑工程、东莞市盈峰精密电子元件、东莞市景天实业投资、东莞市景天物业管理、东莞市广润实业投 资、东莞市汇盈实业投资等公司。参股公司有:光大证券、东莞市科技投资担保公司,联景是东科投的第一大股东,也是光大证券的第五大股东。”

至此,袁德宗的资产和组织架构基本成型。资产方面,发展“担保-贷款-投资”及实体业务;组织架构上,袁德宗相对控股的“广汇系”与私人控制的东莞联景,并行运作。

这 正如记者和广汇有关人士所聊,该模式即是目前流行的“实业+投资”,一如雅戈尔的李如成所为。只不过,两者目前的投资体量相差较大: 56岁的宁波人李如成,单凭雅戈尔一只股票的投资市值财富就接近60亿;而50岁的东莞人袁德宗,目前对光大证券的账面财富仅20亿元(以8月20日收市 价计算)。知天命的袁德宗,是在复制李如成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61

吉利高管集中套现 沃尔沃概念预期见顶?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30/159804.html


受沃尔沃收购案影响,吉利汽车 (00175.HK)正成为目前交易各方中最大的赢家。此次李书福绕过上市公司,直接通过集团公司收购沃尔沃,由于后期有“把收购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预 期,资本市场一度看好吉利汽车。吉利汽车港股价格四个月内顺势大涨120%以上,12月初一度最高升至每股4.84港元。

就在机构看涨吉利同时,包括吉利汽车执行董事洪少伦在内的多位高管,在利好消息出台前十天,连续减持股票。

谈判收官前夜高管减持

资料显示:洪少伦在12月14日、15日两个交易内,以每股平均价4.365港元至4.435港元,共减持400万股,其持股比例从827万股,降至427万股。如果以4.365元计算(忽略交易成本),洪少伦此次减持收入1700余万港元。

吉利汽车独立非执行董事宋林向港交所申报,其在2009年12月7日以每股4.343港元的均价减持了100万股公司股份,其持股量从0.03%降至0.02%。吉利汽车独立非执行董事杨守雄称,2009年11月4日其减持50万股吉利汽车股份,每股平均价2.759元。

这让资本市场人士颇感不解。

目 前吉利汽车正处于上升态势,2007年提出的战略转型在刚刚公布的年中报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德意志银行称,吉利汽车股票估值相当于2009财年预测 市盈率4倍,而2007-2009财年每股收益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46%,虽然中国汽车处于销售增长放缓的时期,但是该行认为吉利汽车能够长期维持两位数 的增长。

从车型上看,吉利汽车着力进行的产品升级换代也已经完成,吉利已经没有4万元以下的主力销售车型,这为吉利摆脱低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都将提高吉利的预期。

吉利高管在此时减持,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吉利汽车见顶的信号。“两个公司之间的并购,成功的比例并不高,即便是西方公司之间的并购,也有50%都不算成功。”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驻华首席代表陈永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考 虑到中国市场因素,没有海外运营经验的吉利并购沃尔沃后,多位国内外专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相对于收购,他们更关心沃尔沃下一步的运营发展。高信 证券副总裁Steven Lam表示,在过去三个月,吉利汽车累计涨幅超过100%,估值已过高。而在这一波上涨行情中,作为战略投资者的高盛更是获利不少。

吉利汽车的资本路径

据吉利最近三年的财报显示,吉利2006年-2008年销售总收入不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在汽车消费井喷的2009年上半年,其销售净利润也仅为5.96亿元人民币。“吉利收购沃尔沃的20亿美元从何而来?”一直是外界的关注焦点。

对于具体收购方式,吉利一直没有公开明确解释,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必然的方式。今年9月底,吉利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高盛集团,向其发行可换股债券18.97亿港元及3亿份认股权证,获得25.86亿港元的融资。高盛获得了吉利汽车15%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国内某分析师此前表示:“高盛的资金将会作为收购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吉利自有资金外,也将会获得来自银行融资的巨大支持。”

记 者了解到,包括北京、广州、东莞等地方政府都先后与吉利接洽过,也表示过协助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打算,更据来自投行业人士的消息称,吉利计划将工厂建在北京 亦庄,距离20公里外的采育工业园区是北京奔驰的配套基地,这里的零部件企业将来可为奔驰和沃尔沃同时配套。作为回报,北京市的银行机构将为吉利收购沃尔 沃提供资金支持,总计承诺的资金量可能达上百亿。

在利用政府资源方面,李书福是民营汽车业的开山鼻祖。2007年销量尚不足20万辆的吉利 就制订了宏伟的目标:到2015年要达到200万辆的目标。虽然现阶段谁也无法考证这一消息,但却使吉利顺利得到来自各地政府的支持。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 间,吉利先后在兰州、湘潭、成都等多个城市建造了生产基地。记者了解到,新的生产基地大都采取了由地方政府供地,再利用地作为抵押换取融资,使吉利集团在 短期内迅速做大。

此后吉利又通过资本运作,把生产基地一个一个装入上市公司融资,获得发展资金。2008年6月18日吉利获中国商务部批 文,公司将以总代价约16.11亿港元收购五家联营公司各44.19%股权,其持股将增至91%。吉利在完成了整体上市的同时,汽车核心整车业务的控制权 已经抓到李书福手中。这一成功的做法,目前已被华泰等多家民营企业效仿。

随着吉利收购沃尔沃临近,泓福资产已将吉利汽车的评估目标价调高为4.5元港币,大华继显、DBS等机构则首次给予吉利汽车买进评级。德意志银行更是在吉利汽车发布年中公告后将吉利汽车评级从持有调高至买进,以反映上涨潜力。

“吉利汽车的资本运作路线已渐趋明显,收购沃尔沃很可能是吉利在成为资本玩家路上的一次重要实践。”有分析师称,仅上市公司方面,吉利汽车已经获利颇丰。

目前资本市场的担心是,将来高盛退出后吉利的业务如何延续概念。一位高盛美国的内部人士透露,“按照高盛的规定,一般持有一个项目的时间不超过三年。”该人士预测,未来吉利可能会持续将沃尔沃业务作为融资资源,去寻求更多新的融资机会,这样吉利的资产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收购成败看整合

按照吉利集团的公开信息,预计将于2010年第一季度与福特签署股权收购协议。监管机构批准后,预计于第二季度完成交易。由于吉利此前已表示,愿意维持沃尔沃在瑞典生产,因此沃尔沃董事局工会负责人说他对于此次出售表示欢迎。

自确认收购沃尔沃以来,李书福已经紧急招募多位高层进入吉利,为沃尔沃业务进入中国做准备。其中包括原菲亚特动力FPT中国区总裁沈晖、华泰汽车原总裁童志远等均已加盟吉利。

在这之前,吉利已经通过猎头公司在上海、北京物色总监等执行职位的具体人选,物色对象中不乏沃尔沃(中国)的在职员工。按照吉利的计划,期望沃尔沃的年销量能翻番至近1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要达到20万辆。

陈永岚认为,按照吉利与沃尔沃达成的协议,吉利将能够保证沃尔沃轿车公司绝对的独立性,并把总部留在瑞典。

“沃尔沃独立运行的特性,很可能使吉利难以介入其实质的业务,也不可能将沃尔沃更多的技术与吉利现有技术对接。”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分析,这笔交易完成后,福特公司将不再持有沃尔沃的股份。但福特已持有沃尔沃那么多年,两者之间有很多产品出自相同的平台。

在 沃尔沃出售给吉利以后,两者之间如何分享沃尔沃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如何分割,一直是福特与吉利商谈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吉利公开声明,这次是100%收 购沃尔沃资产,但是福特汽车近期已经表示,在完成沃尔沃资产的出售后,福特汽车仍将在某些领域继续保持与沃尔沃的合作。这就使吉利面临,未来福特产品与沃 尔沃产品直接竞争的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1

taiwai:股價和預期的關係


(註: 因未取得原作者同意,故這篇文可能在原作者的要求下刪除,謝謝。)


昨晚因轉錄資料,無時間寫文,今日補上一位taiwai兄談的股價和預期的關係,供大家參詳。


大 家都忘記了買股票的真義,其實買股票,就是買一盤生意是否可行,這盤生意是否可行,一則需要時勢帶動,二則需要創業家的眼光,如果兩者均具備,就算最初是 一盤小生意,都可以搞到很大,如果前者缺乏,公司大多都會倒閉,不然就是苦苦經營,如後者缺乏,雖然都有機會倒下,但大多就是變成一家平庸的公司,只是被 人併購或淘汰的對象。以上兩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預期。


至於其財務管理、市場策略等等,這只是決定未來的獲利水平及在市場的地位。


現 在有些財技人士,把股票變成賣入場券,買他們們股票就只能賺個玩字,錢就被人收掉了,但是這些人就是因為這樣致富呢,正如該貼Ming011說,「可惜的 就是今天有很多人,把股票當成了一個魚蝦蟹賭枱,只是想著把其他人的錢賺回來,就是忘記了股票市場本來就是一個集資和股份轉讓的地方」。

這 令我想起我林園的一句話,買股票「事實上我們相當於在跨行業做實業,做實業呢,它兌然性不好,即使他有天大的本支,兌然性不好,今天你做電視機的,明天又 去做房地產的,他錢要抽出來不容易啊。股市實際上就是給你提供了—個交易平台。比如明天想做甚麼了,把手裏的股票一賣,兌成現金,我就可以轉行業做。」

我覺得他們都說很很對。


如果大家短炒的話,其實就是不停在轉行業做,左買買,右賣賣,只是瞎折騰,除了極少數外,其實都很難成功,因為你這樣一搞,你只是為銀行或證券行打工吧。

為免繼續努力為銀行或證券行打工,小弟建議大家放長一些眼光,做多點研究,減少買賣頻率,投資集中一點,雖然小弟現時也很難做到最後一點,但是我也會繼續努力,務求達成這一個目標。

願與各位共勉!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1481377&extra=page%3D1&page=2


股息和羊群心理是會影響到股票的供求關係的,這便有可能影響到股價之升跌。科斯托蘭尼說得很好:「行情之升跌,取決 於供求關係。」有部份人可能會誤會,以為買股票就好像到街市的檔口買蘋果一樣,檔口老闆說多少錢便是多少錢,他會根據供求關係來調整價格。但事實卻完全不 是這回事。

2007 年,price_secret 拿著 50 萬元,和幾位朋友合共湊了 135 萬元,開辦了 price_secret 茶餐廰。到了 2008 年,茶餐廰算是上了軌道,price_secret 再邀請陳小芬投資 15 萬元入股,股權分配就按大家所湊的錢來分配。連同之前大家湊的 135 萬元,現在大家合共湊了 150 萬元,陳小芬佔 10 %,price_secret 是大股東,佔 33.33 %,餘此類推。


陳小芬後來發覺,原來 price_secret 茶餐廰去年全年純利 375 元,price_secret 只願意把一半拿出來分給大家,亦即是派息,亦即 187.5元,其餘的就留在茶餐廰以備不時之需。

若果今年同樣是這樣的話,陳小芬佔 10 %,便能分得 18.75 元,真的是吃個飯盒也不夠。陳小芬入股的時候,PE = 150 萬 / 375 = 4000,股息收益率是 18.75 / 150000 = 0.0125 %,亦即是說,按照現在的情況,陳小芬要在 8000 年之後才能回本。(若以 PE 來計算則是 4000 年後,因為現在只拿一半純利派息。)


陳小芬覺得很不值,於是把股權轉讓給別人。陳小芬是一個口才了得的人,她有能本事把 price_secret 茶餐廰吹噓得很厲害,很多人想向她購入股權,形成「求過於供」的關係,很自然就是價高者得,最後,陳小芬以 17 萬元把 10 % 的股權轉讓給張大強,陳小芬獲利 2 萬元。


在 2008~2010 年這兩年之間,這 10 % 的股權轉了數次手,價值一次比一次低,原因就是 price_secret 茶餐廰在這兩年完全沒有派息給股東 (兩年不派息有沒有犯法我不太清楚)。轉讓的情況是這樣的,張大強買入後覺得不值,然後接洽了 100 人,才有一個叫王大偉的人願意以 14 萬元購入,張大強蝕 3 萬元。王大偉又覺得不值,接洽了 200 人,才有一個叫李大文的人願意以 10 萬元購入,王大偉蝕 4 萬元。李大文更嚴重,接洽了 500 人,完全沒有人願意買。


在整個過程中,雖然只有一個人在賣他的股權,但由於有興趣買入的人實在太少,但持有股權的人就急於沽出,這和「供過於求」的情況相 類似,行情亦因此而向下走。


李大文心想:「這間茶餐廰,兩年前,亦即 2008 年,雖然是 PE=4000,致少也願意派息。但現在又如何?一分錢也沒有!湊錢做生意分不到錢的話,做來幹什麼?price_secret 說過去兩年,每年純利 75 萬元,合共 150 萬元,不派息是想擴展業務,但我怎麼知道你要擴展到何時才願意分錢呢?我只知道他再向銀行多借 300 萬元!


但偏偏現在我欠人家錢,再弄不到錢我快要被大耳窿斬了!」最後,在 2010 年,他遇到 taiwai,亦即本人,以 4 萬元轉讓,李大文勁蝕 6 萬元。


一間上市公司發行新股 (IPO),就等同於上述例子中,price_secret 茶餐廰邀請陳小芬以 15 萬入股,price_secret 茶餐廰拿了這 15 萬就繼續營運下去。邀請別人入股可以是很多原因,可以是擴展業務,亦可以是欠錢用。當時很可能 price_secret 茶餐廰因某些原故急須用錢,問銀行借又借不到,所以才邀請陳小芬入股,否則的話何故要多隻香爐多隻鬼?至於茶餐廰何故急於用錢,則不得而知。


而股票市場, 就是一個交易平台,讓擁有股票和沒有股票的人互相買賣,就等同於上述例子中,大家以不同的股價把股權轉來轉去,亦即是說,股票之買買賣賣,其實就是把已有 的股權轉來轉去。而行情之升跌就取決於供求關係,而影響供求關係的因素可以有很多,派息是其中之一,大家的預期亦是其中之一。買入股票的人,其實就是買入 一個「預期」,茶餐廰在香港始終有得做,而開一間茶餐廰約須 100~120 萬元,能以 4 萬元購入 10 % 的股權,我認為超值。


科斯托蘭尼說:「股價從來就不能反映股票的真實價值,否則就不會有股票市場。股價不是太高,便是太低。」陳小芬口才了得可以是行情過 高的原因;李大文快要被大耳窿斬,亦可以是行情過低的原因。

40 年後,亦即 2050 年,price_secret 茶餐廰已變成一間跨國企業,8 萬間分店遍佈全球。當中曾 3 次發行新股,使我的股權由 10 % 變成 7 %,雖然是這樣,但這間公司就越做越大,每年純利 114 億元,price_secret 每年願意拿一半的純利派息,我的 7 % 已能帶給我每年 4 億元股息。


路人甲說:「我們應該在 10 年前就買入這隻股票,當時業務仍未擴展到美國,股價便宜很多。」


路人乙說:「那麼我們再向前推一步,應該在 20 年前便買入這隻股票,當時業務還未擴展到歐洲。」


若果把這種說法無限向前推的話,那麼大家就應該像 taiwai 一樣,在 40 年前就購入這間公司的股份。所謂「預期」,就是當事情未發生之前,就去預計一下它會不會發生。大家就算不能成為第二個 price_secret,也希望能成為第二個 taiwai,能在公司未擴展之前便購入股權。

在你的留言中,說到「不理股息」,股息怎麼可以不理?湊錢做生意正正就是要分錢,分不到錢的生意湊來幹什麼?你要轉讓股權給別人,別人也不會睬你。所謂 「不理股息」,只可以說「暫時」不理股息,就好像 40 年前我購入股權一樣,當時 price_secret 茶餐廰已兩年無派息,如果我預期它「永遠」也不派息的話,我真係豆拎都唔夾。


我之所以購入股權,就是買一個預期,就是預期它能擴展業務,最終我就分到錢, 分唔到錢,你夾埋我0個份,我話知你間公司市值是多少錢,分唔到錢就勢係假,夾錢做生意唔係為分錢唔通為興趣呀?(純粹講笑,我只能說我不是為興趣。) 如果公司有盈利但又「長期」不派息的話,咁夾黎做乜?


而至於何謂「長期」就見仁見智。就像當年李大文認為兩年不派息已經很過份,但 taiwai 就認為在擴展業務的初期,兩年不派息也不為過。事後證明,當年兩年不派息,再向銀行多借 300 萬元,結果就成功多開 3 間分店,合共 4 間。


我問過 price_secret,他說 2008 經濟開始衰退,他希望所有的股東忍受兩年不分錢,冒求把現金拿在公司手上靜待時機,結果 2010 年真的掉進谷底,很多旺區的店舖也結業,就算是旺區也有小部份的舖位丟空,他就背水一戰,再問銀行多借 300 萬,冒求要把握時機,在香港各個旺區多開分店,結果就多開了 3 間。事後證明 price_secret 獨具慧眼而且膽色過人。但我也不差,因為我也佔 10 %。

故事還未說完。2050 年正是牛三的雞犬皆升期,以市價來說,我這 7 % 股權原來價值 400 億,股息收益率 = 4 / 400 = 1 %,實在太低,亦即股價太高,PE = 50 (因為只拿一半純利來派息)。


若果你要問,40 年前兩年沒有派息,股息 0 %,就算以陳小芬的 18.75 元來計算,我購入股權時的股息 = 18.75 / 40000 = 0.046875 %,何解當時不覺股息低,而現在卻認為 1 % 是低呢?

原因就是「預期」。當時不派息可能是一時周轉不來,但我就認為它不會倒閉,只要不倒閉,4 萬元購入一間茶餐廰的 10 % 股權就是超值。現在股息 1 %,亦即 100 年後才能回本,實在太離譜。大家可能預期公司還能不斷擴展,甚至擴展其他業務,亦可能是炒賣風氣太盛,這個預期已被炒得過高,姑勿論怎樣,各有各的想法。 我就認為,公司的分店已遍佈全球,還可以怎樣有一個明顯的擴展?


倒不如趁著炒風正盛,沽出股票吐現,待股市崩盤後才再買入。當然,假設現正牛三初期,7 % 的股票能分批倒出來,而股價不致於大滑,甚至越倒越升。而持股 7 % 的股東倒貨是否有法例管制則不太清楚。買入股票就是買入一個預期,誰人也想先人一步,在股價偏低的時候購入,但何謂價格之高低則沒有定案,就好像 40 年前,李大文接洽了 500 人,也都認為 4 萬元這個價格偏高,但 taiwai 卻認為抵買。

除此之外,資產較高是否就代表盈利能力較高,真的沒有定案。只能夠說,各有各預期。

我必須再次聲明,我不是財經版的專題樓主。真的很害怕我所理解的東西會大錯特錯,這樣的話真的會累死人。樓主亦請多些向其他人理解箇中的原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31

猜測預期EPS的遊戲 王雅媛victori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a65540100iuz9.html




 

除非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走勢派,不然你不可以不承認一只股票的股價必然是與其財務狀況相關的。而所有財務數據中,則 以損益表中的每股收益(EPS)是資本市場最為關注的指標。基本上超過九成機構投資者的報告都是以EPS做 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這也讓股票市場變成了一個不斷猜測企業預期EPS的遊戲。

 

不過近日麥肯錫卻對華爾街做了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原來在過去的25年 間,分析師們始終一成不變地過於樂觀,他們預計的每年盈利增長率的範圍是10%-12%,而實際的增長率為6%。 平均來看,分析師的預測幾乎百分之百都過高。其實這背後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買市場預期高增長的高市盈率股票是很危險的。因為大部份時間這些股票股價都 是過度反映的。

 

三種財務報表都重要

 

還記得很久之前去面試一份分析員的工作,考官問我一個問題,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這三樣財務報表,你認為哪一個最重要?當時我的答案是現金流 量表,因為我認為損益表中的盈利很容易被扭曲,只有反映現金流的現金流量表才能夠真正反映一間公司的真正盈利。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這個問題有一個更好的答法,就是三種財務報表都是重要的,而重要性的次序視乎你看什麼股票,或用 什麼身份去看。比方說,如果你是看地產股的,你看它的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來決定合理價沒有多大意思。它可以一年不賣房子,沒有盈利,難道那年它的股價便應 該變零?當然不是的。故此對於看地產股,資產負債表肯定是最重要。其次,才是現金流量表,然後到損益表。相反,如果你是那種專捕捉盈利爆炸,比較市場面的 投資者,損益表才是你第一要關注的地方。剛才不是說過了市場上超過九成機構投資者是以EPS做 出投資決策的,因此只要一只股票有任何新的消息,導致市場有重估它EPS可能性的時候,短期內大量資金一定會瘋狂流入或流出那只股 票。如果在那個時候,你還在執著於資產負債表或現金流量表有多差或多好的時候,很容易便錯失了買貨或走貨的機會。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65

可怕的預期 蔡東豪

2010-7-15  NM






我愈來愈覺得香港地產似一隻高增 長股,股價和市盈率愈升愈高,站在高速火車頭面前的淡友一個個倒下,投資者預期股票高增長會持續下去,因此投資者認為可以承受較高的股價和市盈率。資產愈 升愈貴,愈貴愈升,因為投資者「預期」它會繼續升。

香港地產價格處於近年高位,不少有識之士認為泡沫不存在,甚至認為高處未算高。政府的 「九招十二式」或許可對炒風起短期阻嚇作用,但香港地產的升幅不是單由炒風帶動,炒風或從旁推波助瀾,香港地產價格上升的確有基本因素支持。

我 試略述:香港經濟強勁,貧富懸殊雖然嚴重,但人均收入在上升,特別是有能力置業的一群,對置業需求也在上升,而物業供應量不足,造成供求不平衡。當然這不 平衡情況在不同地區、不同物業類別是有分別,但大方向明顯是向好。此外,銀行資金充裕,對按揭貸款持積極態度,按揭成本跌至有史以來最低水平,兼且環球利 率持續低企,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也不會大幅上升,置業風險短期內不高。上述所有因素都實實在在,跟炒風無關。香港地產價格不錯是升了許多,或者會繼續再升, 但這不代表泡沫正在形成,至少這是投資者「預期」短期內不會爆破的泡沫。

 

以上利好香港地產的因素應該不會錯,因此我對香港 地產樂觀,唯一摸不清是「預期」這傢伙。我認為香港地產假如意外地逆轉,很可能就是「預期」作怪。我引以為戒的是美國次按危機,這教訓歷歷在目。

次 按爆發後,關於次按危機的書籍蜂擁而出,我讀了其中幾本,這些書從不同角度探討同一個問題:為什麼震撼程度這麼大的危機會發生?為什麼沒有人預見,沒有人 提出警告?為什麼政府、學者、財經專家不做好預防措施?

次按危機是典型經濟盛衰周期(Boom-Bust Cycle)——盛極必衰。事後看,所有可錯的都出錯了:投資者、按揭中介人士、銀行家的貪婪蒙蔽了理智,炒得太過分,鑄成大錯;監管機構沒好好監管,也 不懂得監管高風險衍生工具;聯儲局長時間維持低息政策製造歌舞昇平的氣氛。然而,貪婪和短視不是新事物,是古今中外不變的人性,我們應付這些事情應該訓練 有素,為什麼次按危機仍會發生?

 

可解釋到的原因卻是一個似是謬誤的真理:當投資者以為環境是穩定的時候,他們變得大意,忽 略了危機感,做出高風險行為;即是說,表面愈安全,實在愈危險。全球政府發展金融業都環繞着令投資環境變得更穩定,從打擊通脹到提升監管水平到鼓勵投資者 參與,目標都是製造繁榮。

次按爆發前,美國經濟旺足廿年,除了在科網泡沫爆破時滑落了少許,但很快便復原,美國人大部分時間享受繁榮的果 實。美國樓價在繁榮氣氛中不停地升,從○○年至○六年,樓價平均中位價上升逾五成。樓價上升,美國人感覺富有了,因此提高消費,減少儲蓄,這富有的感覺埋 下次按危機的伏線。

市場本具有自動調節的功能,特別是繁榮經濟可糾正許多問題,可是當問題的嚴重性不斷提高,市場發揮不到調節功能,繁榮變 成假象。在假象中,我們利慾熏心,居安不思危,預期明天會更好。

 

這是棘手的矛盾:追求開放自由的政府致力製造繁榮,但過度 繁榮卻帶來不穩定。次按的教訓是過去二十年美國經濟太繁榮了,可算廿年來未跌過,這長勝戰績製造了巨大泡沫,一爆不可收拾。原來政府和人民積累了這麼多成 功和失敗的經驗,盛衰周期仍是不能逃避的事實。解決方法可能消極,就是不要長勝,容許偶而跌低,嘗一下痛的感覺。

香港地產確有基本因素支 持,但這種繁榮令人感到不安,因為已沒有人預期地產有可能會出現問題。此刻我認識的人都認為地產前景一片光明,買樓是必贏的投資。政府要面對的難題並不簡 單,因為繁榮是一頭受歡迎的動物,怎馴服這頭動物除了需要經濟智慧,更需要的是政治勇氣。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 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16

汇源的代价:条款苛刻超预期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5/1MMDAwMDIwMTE1Mw.html'

在爆出2.5亿美元贷款“危机”一个月之后,汇源果汁(01886.HK)与18家贷款银行团终于达成协议获得豁免。

10月13日晚间,汇源果汁宣布,该公司已于“2010年10月13日(豁免日期)获得2.5亿美元贷款的豁免”。但是作为豁免条件代价,贷款银行团要求汇源从当日起的一个月内提前偿还2500万美元,并且在本年度财报公布前这一段时间内将贷款利息率提高0.5%。

尽管争取到2.5亿美元贷款的豁免,但是在另外5600万美元定期贷款上,汇源尚未与银行团达成协议。

在发给本报的官方声明中,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表示,“5600万美元银团贷款的若干财务承诺争取豁免”。10月14日,汇源第二大股东赛富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焰告诉记者,“5600万美元贷款很快能解决,2.5亿美元都解决了,这个更能解决。”

2008年9月,可口可乐公司宣布以约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后被商务部以涉嫌垄断否决。此后汇源一度陷入资金链紧张。汇源纾困资金来源主要是多家银行,但也让其背负着沉重负债。

汇源做出让步

9月10日,汇源果汁临时停牌,事起2010年4月订立的3年期2.5亿美元贷款,因该公司的负债比率已高于协议订明的水平。这让汇源再次陷入贷款超贷尴尬中。

汇 源果汁为该笔2.5亿美元贷款给出的最高总合收益为276基点。根据贷款协议,汇源将自2012年4月30日起分三期偿还,每半年支付一次。贷款银行要求 汇源的负债对净有形资产比例最高为0.65倍,负债对未计息、税、摊销及折旧前盈利(EDITDA)的比例最高为5倍。

为汇源提供贷款的银行包括工银亚洲、渣打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信嘉华银行、民生银行等18家银行。

事件发生后,汇源这家国内主要果汁生产商再次陷入舆论漩涡,外界质疑汇源的财务和资金状况。

为 此,汇源紧急游说18家银行团提出债务豁免,提出支付50个基点的豁免费用,寻求放宽协议负债比率至今年12月底。汇源建议修订协议内容包括将负债对净有 形资产比例限制,由0.65倍放宽至0.7倍;负债对EDITDA的最高比例由5倍上调至7.75倍;综合EDITDA对综合利息开支则由4.5倍放宽至 4倍。

由于当时未获得银行团豁免,截至6月30日,当期该公司流动负债总值为40.599亿元,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6.165亿元人民币。在汇源果汁今年半年报中,汇源不得不将2.5亿美元和5600万美元的长期银行贷款技术性地重新分类为短期负债,面临着短期巨额还贷压力。

10 月13日,汇源的公告表示,在与银行团谈判后有关2.5亿美元贷款获得豁免。在汇源与银行团达成的贷款协议所规定的财务承诺修订中,银行团同意将“综合总 借贷对净有形资产净值比例限制,由最高0.65倍放宽至不高于0.7倍”;“综合总借贷对综合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EDITDA)的最高比 例由不高于5倍上调至最高7.75倍;而综合EDITDA对综合利息开支则由“不得高于4.5倍放宽至比例不得低于4.0:1”,上述三项财务承诺修订有 效期限为“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29日期间”。

汇源官方表示,“汇源果汁管理层相信,从本公司表现及未来营运活动获得现金流入净额的能力来看,将有能力在不会为本公司财务状况带来重大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满足新的协议条件。”

汇源的代价

2.5亿美元贷款获得豁免,让汇源长长出了一口气,但贷款偿还仍留有“尾巴”。

为 了获得银行团的豁免,汇源不得不做出三项让步:一是汇源须向贷款银行支付额度为2010年6月30日2.5亿美元贷款尚未偿还本金额0.5%的款项,即为 125万美元;二是汇源必须在豁免之日起一个月内提前偿还2500万美元;三是从有关豁免日期至该公司中期/年度业绩公布之日止期间有关贷款的利息的年利 率须增加0.5%。

这与汇源当初提出豁免的条件有不少出入。当时汇源只表示,就2.5亿美元贷款向贷款银行支付50个基点的豁免费用,即为 125万美元。而在达成的新协议中,银行团要求汇源不仅要提前偿还2500万美元,而且还要从10月13日到本年度年报公布之日期间提高偿还贷款利息率 0.5%。

还款条件的变化,出乎外界预料,显然汇源遭遇贷款银行的施压。10月14日,本报记者多次联系汇源总裁助理、新闻发言人曲冰,其手机一直未接。

当记者就新附加条件采访阎焰,但阎焰表示,“2500万美元是最低还款”,汇源银行账户有十几亿元,就是2.5亿美元都要求还也没问题,对汇源没有太多影响。

除了还款条件变得苛刻,汇源另外一笔5600万美元贷款目前仍未得到贷款银行豁免。

汇源公告表示,仍就在为“2010年结余的5600万美元的银团定期贷款与放宽银行洽商以取得豁免,本公司预期稍后会获得放款银行回复”。

汇源上述贷款主要投入到果汁果乐和果汁奶生产线上。2009年9月汇源从欧洲订了60条生产线,今年将新建10家新厂,用于生产果汁果乐。另外,汇源购置了10条果汁奶饮料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投入1亿多元。

在与贷款银行谈判期间,为了给市场以信心,9月28日,汇源果汁宣布,公司主席朱新礼以每股5.1港元的换股价,兑换总值600万美元的汇源果汁可换股债券。完成交易后,朱先生在汇源果汁的持股权益,将由原来的41.53%增至41.89%。

截止到10月14日收盘,汇源果汁股价为5.66港元,上涨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