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專訪︾宏碁精神領袖談台灣科技業的未來 施振榮:台灣要微笑 還差最後一哩!

2012-9-3  TWM




「微笑曲線」理論問世已經二十年了,台灣品牌將其奉為圭臬,卻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宏碁、宏達電雙雙跌跤。究竟宏碁、宏達電遇到何種難題?在台灣科技業大轉型關口,《今周刊》專訪施振榮,替台灣科技業開藥方。

撰文‧賴筱凡

「我從來沒有後悔用過蘭奇。」八月底盛夏,坐在餐廳包廂裡的智融集團董事長兼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語氣堅定無比地這麼說著。在他提出「微笑曲線」理論二十年 後,一手創辦的宏碁卻遇上史無前例的危機。但他始終秉持一貫樂觀的態度,用蘭奇、不用蘭奇,都是從宏碁利益最大化來思考,他也相信宏碁能再次轉型迎接新挑 戰。

一九九二年,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啟動台灣科技業分工大轉型,也催生了大大小小的台灣品牌。只是,二十年過去,「微笑曲線」從科技業出發,如今,為何台灣科技品牌遭逢空前的挑戰?

施振榮完全沒有思考,一針見血地說:「他們想做『微笑曲線』,卻沒做到『微笑曲線』的最上端,最後一哩路的差距,成了宏碁、宏達電最難突破的關卡。」

台灣科技品牌第一個盲點

研發技術不夠前瞻

這二十年來,「微笑曲線」成為台灣科技業發展的圭臬,宏碁、宏達電都是「微笑曲線」理論的奉行者。然而,宏碁、宏達電卻雙雙在品牌路踢到大鐵板,看在施振 榮眼裡,他直接指出台灣科技品牌的第一個盲點,「就是研發技術不夠前瞻!」以宏碁為例,近兩年來,宏碁下、華碩上,雙A競爭之間的消長,施振榮很清楚,造 成這種結果的最大原因,就是宏碁缺乏研發設計能力。

二○○○年,那是宏碁二次再造,施振榮一手確立了專業分工的策略,將宏碁集團一分為三的「ABW」家族,A家族也就是品牌經營為主的宏碁(acer),B家族則是以明基(BenQ)為首的明基友達集團,W家族讓緯創(Wistron)走向一條專業代工製造的路。

建立在專業分工策略上,宏碁將研發設計團隊全數切給了緯創,「這是問題所在,所以,宏碁第三次再造,就要解決這件事。」施振榮直言,近兩年宏碁走得很辛苦,也讓他們不得不啟動第三次再造,就是希望讓宏碁重回往日光景。

然而,研發技術缺乏前瞻性,絕對不僅是宏碁的問題,而是台灣科技產業共同面臨到的難題,「如果你的研發技術夠前瞻,就能在前頭設下路障,後面想通過的人,就得付過路費。」施振榮口中的路障即是專利,而過路費就成了權利金。

不懂客戶要什麼 只能追隨抓緊華人市場 台灣仍有未來高通就是設下路障的代表,高通在3G通訊技術擁有大筆專利,讓後進的聯發科吃足苦頭。即使聯發科今年開發出殺手級3G晶片,但高通設下的專利路障,讓許多聯發科客戶用聯發科晶片,卻還得付權利金給高通。

「蘋果也是如此,專利競爭在高度競爭的科技業裡,已成常態。重點不在於蘋果用專利訴訟方式制衡對手,而是蘋果的研發技術夠前瞻,這才是台灣科技業所缺乏 的。」施振榮說,過去台灣研發能量不低,但多著墨在學術層面,由學術人士主導研發資源的分配,導致台灣始終缺乏能應用到終端的技術。

台灣科技廠在「微笑曲線」左端的研發踢鐵板,在右端的品牌、行銷也沒討到便宜。「宏碁、宏達電為什麼經營得這麼辛苦,就是不懂客戶需要的是什麼、不知道 Customer Inside。」即使宏碁、宏達電經營品牌已經這麼多年,但施振榮搖了搖頭,「如果我們知道客戶需要什麼,那iPhone、iPad就不會是由蘋果做出 來,賈伯斯才是真正懂客戶要什麼的人。」「台灣科技廠太習慣站在『微笑曲線』的左端想事情,都從研發角度去想消費者要什麼,這要改。真正站在第一線與消費 者接觸的是『微笑曲線』右端的人,要用右端去引左端,知道客戶要什麼,研發技術才能跑在前面。」施振榮說。

拿明基的投影機為例,全球市占率衝上一○.八%,坐二望一,「KY(明基董事長李焜耀的英文名)在投影機做得很好,可以從右端引導到左端,了解消費者要什 麼,技術研發也會走在前面。」難道台灣科技企業就沒有希望了嗎?以宏碁為例,縱使沒拿到微軟Win Rt平板的首發門票,他也不擔憂。「Win Rt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可以擺脫英特爾的限制,不再只有英特爾的處理器可選。」打破Wintel(微軟的Windows軟體平台+Intel的硬體架 構)的鐵壁箝制,台灣NB廠可以有更多機會。

「以前,台灣因為市場太小,只能以歐美市場為依歸。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有龐大華人市場支撐,誰比台灣人懂華人文化。說不定有一天,我們也能開發自己 的CPU。」樂觀之於施振榮,讓他深信台灣科技業還是有未來,只是需要時間。就像他也相信只要給宏碁時間,啟動第三次再造後,宏碁將能重回昔日風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54

台灣要捕到 最後一尾黑鮪魚?

2012-11-05  TCW
 
 

 

台灣討海人是海上成吉思汗,卻曾被國際組織祭出最嚴重制裁。有一百六十艘大型遠洋漁船,在國際組織監督下,從大西洋召回強制拆解,損失超過百億元,留下台灣遠洋漁業史最不堪回首的一頁。

同時,黑鮪魚正快速消失中。十三年前,小琉球船長的基地東港,釣上逾一萬多尾的黑鮪魚,但十三年後的今天,全東港釣起的黑鮪魚剩下四百三十九尾,按此比例算,不出幾年,小琉球船長很有可能釣起太平洋上最後一尾黑鮪魚。

敢面對不堪的過去,才能走向未來。台灣漁民可以用鬥志,走向三大洋征服海上的鮪魚,現在開始,也應努力贏回尊敬。

惡名一:非法「洗魚」,逃避捕撈限制

第一個要徹底檢討的是,非法「洗魚」該停止了。世界各國為了保護受到高度捕撈的鮪魚,有所謂的捕撈限制配額。二○○五年,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ICCAT)就對台灣採取制裁,將大西洋的大目鮪捕撈配額,從一萬四千九百噸減為四千六百噸,並強制減少台灣船隊。

原因是,台灣籍漁船將漁獲搬到別國籍漁船上,使用它國配額,或是在大西洋捕獲的鮪魚,謊稱是在印度洋、太平洋捕獲,「洗」成不同洋區,逃避限制配額的規定。

這是一個非常不光榮的過去,因為台灣在ICCAT的大目鮪魚配額,高居大西洋第三,僅次於日本跟歐盟,有機會成為世界的主導者,卻自甘墮落成破壞者,這是可恥的過去。

但這樣的爭議事件尚未停止,二○○九年,綠色和平組織又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當場觀察到台灣漁船的非法情形。雖沒有被國際組織裁罰,但不守法、超額捕魚的形象很難洗清。

對此,小琉球船長林漢德說,以前老一輩船長認為靠天吃飯,哪需要管什麼配額,所以,今年他們在東港成立鮪延繩釣協會,就是要宣導遵守國際規範,希望漁民釣到就要申報,能捕多少就捕多少。

惡名二:只抓不復育,傷害生態環境

第二是台灣不該只做大規模工業化捕撈,在資源保護與生態復育太少。綠色和平組織就要求,台灣停止大規模工業化捕魚並停用人工集魚器。美式大型圍網船是台灣的另一個主力,由財團經營、基地在前鎮。

綠色和平組織海洋專案主任顏寧指出,這種漁船一次下網就能圍出六十個足球場大小、深度三座摩天輪的高度,一艘一年的捕撈量,足以供給十五萬個台灣人一年食用的海鮮,但台灣船隊不僅用這種大型工業化方式捕魚,還用人工集魚器來提高漁獲量,就是假造魚礁吸引魚群聚集。

但這種方式能提高漁獲,卻可能捕到鮪魚幼魚、海龜、鯊魚、蝠魟等物種,對生態永續造成破壞。美式大型圍網捕魚雖是全球化問題,但台灣應走在前面,努力成為第一個改進者,採更生態永續方式捕魚。

諷刺的是,過去十年,台灣努力方向似乎錯了,顏寧指出,從二○○二到二○一○年農委會的遠洋漁業一百一十六億元預算中,僅不到三%用在可能有助於遠洋漁業資源管理的事情,寧可把錢花在補貼漁船的燃油,花在資源保育上的很少。

惡名三:用破壞性漁法,市場恐淘汰

第三是,台灣應該推動永續漁法,否則將面臨被國際市場淘汰的命運。台灣絕大多數人不關心海鮮是不是永續漁法捕來的。綠色和平組織調查,台灣消費者買海鮮時,關心是不是永續捕撈法的人不到一%。

例如,當台灣北海岸一帶用焚寄網(強烈燈光)捕魚時,對於海洋生態已造成嚴重破壞。顏寧說,受到強光吸引的大魚、小魚浮上水面時,眼睛可能破裂,最後不管有沒有被抓,都是死亡。除此之外,台灣沿岸的底拖漁業,則是直接剷平海底捕魚,也是破壞性的漁法。

遺憾的是,台灣唯一禁止焚寄網的海域就是小琉球所在的屏東縣海域。琉球鄉衛生所主任洪國清說,每個地區傳統漁法不同,不能說禁就禁,問題是政府應輔導業者轉型,不能等小魚沒了,自然就沒大魚。

這不是台灣自身的問題,綠色和平組織指出,去年英國所有超市已承諾未來只採購永續漁法捕撈的鮪魚,今年北美和義大利也將跟進,陸續淘汰破壞性漁法漁業。顏寧說,台灣是世界鮪魚主要供應國,不加緊腳步改變,會被國際市場所淘汰。

而這一天,恐怕會比最後一尾黑鮪魚被釣起的那一天還要早來臨。

【延伸閱讀】美式大型圍網捕撈法,最破壞生態 ——3種鮪魚捕撈法

1.鮪延繩釣釣一次約花2到3小時,除鮪魚也可釣起旗魚、鯊魚

2.美式大型圍網以中小型鮪魚、鰹魚為捕撈目標,有大小魚通吃、過度捕撈爭議

3.鮪鰹竿釣台灣發展最少一般多釣鰹魚或鮪魚

資料來源:農委會、台灣區鮪魚公會整理:呂國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43

台灣要贏 靠兩「小」策略

2013-04-22  TCW
 
 

 

當我們欣羨大陸型國家有大成本、大市場優勢時,你可能沒想到,小,也會是台灣讓中國瘋狂的最佳優勢。先看,台灣目前讓中國著迷的產品,都有什麼特質。 小清新,更引人入勝!

一張票價逾五千元,照樣場場爆滿

中國的小清新文青市場,現在幾乎都是台灣人占據。

「小清新」的說法,最早源自音樂流派Indie Pop(獨立流行樂),起源自一九八○年代的英國,以旋律優美清爽為特點;後變成一種文化現象,指的是追求清新風格生活方式的態度。

走過一九七○年代經濟起飛的台灣,早過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最低層的生理需要,進化到自我實現,追求起生活品質。學學文創副董事長詹偉雄直言,「台灣已從製造業經濟,轉型到創意經濟。」

創意經濟最大的體現,就是在生活中,而台灣比大陸早走了二十年。像是散在城市各角落,如台北市永康街的咖啡館、台南後壁無米樂社區等,是許多中國背包客來台朝聖的秘密景點。

台灣追求小清新生活風格,恰好也滿足了中國正大量崛起的白領,一方面療癒過大的競爭感,另一方面,在過多訊息中得到一種安慰與安靜的生活感。

四月十二日,週五晚上,當大家為《我是歌手》瘋狂時,在距離長沙比賽現場一千公里遠的北京工人體育館,擠進五千人,是《我是歌手》五百人觀眾的十倍,花了人民幣一千零八十元(約合新台幣五千一百元)買下最貴門票,為的是觀看同樣出自歌唱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的首屆冠軍得主林宥嘉「神遊」巡迴演唱會最終場。

華語流行歌風靡大陸年輕人,其中文青風更開出另一條路。「蘇打綠幾乎每星期都有大陸商演邀約,連民謠歌手林生祥在中國都有固定粉絲,每次去都是售票演出,起跳人數三千到一萬之間,」台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文創概論」講師陳明輝觀察。

擅長描繪生活小清新調性的歌手,在彼岸切出了利基市場,「幾乎場場爆滿,」華研國際音樂大中華區總裁何燕玲說。

夠特別,就可能勝出!聽嘸布袋戲,一年內就有十萬粉絲

大陸市場太大,就算只有一%的人喜歡「小眾」產品,也形同就是一千萬人的市場需求。

只要夠特別,在一個項目中做到最強項,台灣就可能勝出。

發跡於雲林虎尾田中間的台灣原創霹靂布袋戲,在中國還沒有實體店,但是僅透過視頻網站一天兩集「翻牆收看」、淘寶網上的虛擬商店和官方網站的大陸館,不到一年內已累積中國十萬粉絲。

為什麼聽不懂閩南語的中國也瘋台味?「配上字幕就沒有語言隔閡,」霹靂國際董事長黃強華說。更重要的是,透過各地動漫節邀請,也讓中國人看見台灣製作戲偶的精密與巧思,連帶著在北京、杭州、成都等八個城市都有霹靂死忠的cosplay(角色扮演)團體成立。

就算做肥皂,做到精,也會有市場。

鏡頭轉到上海徐匯區天等路,以販售家居產品為主的多樣屋上海總部,也是五百家直營、加盟店中,首間兩百坪大的旗艦店。走進店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原汁原味MIT(台灣製造)的阿原肥皂。

平均每塊皂人民幣一百一十八元起跳,是台灣售價四到五倍;在阿原肥皂年營業額新台幣六億元中,大陸僅銷售肥皂,就占了營收的七%,約新台幣四千二百萬元。大陸人買一塊高價手工皂的背後,其實也間接證明接受了台灣原創的美學。因此也讓多樣屋在今年輸入了阿原製造牙膏、牙刷等產品。

市場小,琢磨越細緻!《我是歌手》傳唱曲,一半來自台灣

台灣雖然小,但是小市場的好處是,大家可以在這塊小土地上,精緻的試驗與琢磨,犯錯的成本低。一旦試驗成功,進入中國市場,得到的回收就會高得驚人。

如台灣的音樂,這次《我是歌手》為期三個月共傳唱上百首的歌曲,一半來自台灣創作。比賽中,從張惠妹的《剪愛》,到紀曉君的《流浪記》,頓時成為中國人琅琅上口的流行。

何燕玲分析,中國市場很大,只要敲中一首Hit Song(被唱紅的歌),從唱片到商演,可整整紅十年。以出道逾二十年的張信哲為例,這些年已很少出片,但一首紅遍大陸大街小巷的《過火》,讓他每開演唱會,少則五千人,動輒上萬人,場場爆滿;而每次商演唱兩首歌,就是人民幣六十萬元起跳,屬中國一線歌手價碼。

現在,越來越多人看到此契機,並且已經把創新,輸出到中國。

製作《康熙來了》風靡兩岸的金星娛樂總經理詹仁雄,原本只是以四百萬元製作費拍攝的微戲劇《pm10-am3》,在北京樂視網播映,但二十集就創下十七億次總點擊率,也是樂視網播映戲劇之最。

想突圍,得做到極致!踩在敵人肩膀上,走好自己的路

好成績,吸引買版權的樂視網,反過來出資新台幣一億元製作經費拍攝一百集。這是台灣戲劇製作經費的兩倍,「而且以目前電視台與製作公司簽約多以二十集數為基準,一百集長約是不可能的事,」一位製作公司製作人表示。

我們問詹仁雄當初為何想要去試驗做微戲劇,他說,要突圍,就只能創新。

他還說:「跑在前頭,做到極致,就不會被低成本追著跑。」

我們可以自怨自艾,也可以把心思放在,如何做到品質第一。中國這個市場其實也在改變,「版權意識也在彼岸抬頭,台灣是可以參與戰局的。」他說,台灣優勢在於用極低成本(人力、物力),就可在二千三百萬實驗場中磨出自己的formate(模式)。現在各國視大陸是最好買家,台灣當然也可以參與戰局。

做好自己,聽起來簡單,但是,面對龐大市場確實容易讓人失去分寸。

香港殷鑑就在不遠。以香港電影為例,早在二○○七年,港人與中國合拍電影成了主流,純港片沒落是電影人普遍承認的事實。二○○四年港中合拍片占香港電影票房比率僅一二%,二○○八年達到創紀錄的七成,直到去年此比率仍持續上升。

「不少香港新導演羨慕台灣仍保有自由創作空間,現在香港片拍片方向多得取決於中國片商,」電影導演楊雅喆解釋,進中國想賺錢,就要配合對方市場的遊戲規則,但一味配合市場,還未站穩的情況下,恐將淪為代工,或者失去原創本意。

萬馬奔騰,固然震撼;涓滴成河,卻還可穿石。而踩在敵人肩膀上,走好自己的路,或許是條挑戰的旅程,但唯有不慌亂,珍惜自己的位置,台灣才有可能回應文化部長龍應台口中:「三十年後,台灣(的)創意呢?」的疑問。

【延伸閱讀】大陸瘋台味,貴5倍也甘願

飲食:

手搖杯飲料 背後團隊:CoCo都可 大陸風靡情況:中國外帶茶飲第一名牌,目前共有900多家 風靡理由:乾淨衛生、口味多元

雞排 背後團隊:士林豪大大雞排 大陸風靡情況:上海市中心街頭,4小時賣出千片 風靡理由:用油安全、口感佳

牛軋糖 背後團隊:糖村 大陸風靡情況:無實體店、無代理,售價350元包裝,在淘寶以600元賣出 風靡理由:口感細膩

台灣茶 背後團隊:王德傳等台灣茶葉品牌 大陸風靡情況:台灣茶外銷第一名國家,去年透過小三通出口達5,000公噸 風靡理由:台灣半發酵茶技術,頗具特色

Green & Safe 有機餐廳 背後團隊:永豐餘生技 大陸風靡情況:去年底在上海開第1家,預計今年將開到6家 風靡理由:有機概念

娛樂:

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 背後團隊:八大、友松製作 大陸風靡情況:去年中湖南衛視買下該劇版權,第1集就站上同時段戲劇收視冠 風靡理由:清新且寫實的對白

綜藝節目《康熙來了》 背後團隊:中天、金星娛樂 大陸風靡情況:中國視頻網站播放次數逾4千萬次,預計全年上看6億次,為綜藝類別榜首 風靡理由:犀利主持風格,談種種中國禁忌話題

微戲劇《pm10-am3》 背後團隊:金星娛樂 大陸風靡情況:北京樂視網播映,20集就創下17億次點擊率,是樂視網播映戲劇之 風靡理由:以野模、富二代題材投射台北、上海和北京同樣上演的故事

《霹靂布袋戲》 背後團隊:霹靂國際 大陸風靡情況:無實體店,但大陸會員已有10萬名,且8個城市,都有霹靂cosplay粉絲團 風靡理由:台灣意象、戲偶製作精美

時尚: 女鞋 背後團隊:達芙妮 大陸風靡情況:中國女鞋前3大品牌,目前有近6,000個據點 風靡理由:平價奢華風、款式多

日用: 肥皂、牙膏等 背後團隊:阿原肥皂 大陸風靡情況:1塊肥皂賣人民幣118元,是台灣4到5倍 風靡理由:天然植物等萃取

整理:黃亞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57

現在起,台灣要開始六年大通縮了

2014-03-10  TCW  
 

 

驅動台灣、日本、美國或德國等富裕已開發國家經濟的最主要根本力量,是新世代消費者的「消費潮」(Spending Wave)——隨著消費者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消費便會逐漸增加——而這個消費週期非常容易預測。目前美國一般家庭的消費高峰落在四十六歲,而台灣和日本則大約是四十七歲。

我在一九八八年開發出我的消費潮指標,這項指標讓我得以預測到世界各地這幾十年來的大型繁榮及衰退期。把出生指數向後推移,便能推算出一般家庭的消費高峰。利用這個方法,我早在一九八九年就預測日本經濟將崩潰,當時根本沒有人注意到這個趨勢。那個指標也讓我在幾十年前就預測美國將在二○○七年年底前後達到高峰。

反轉,不知不覺到來嚴重衰退,約四十年一次

為什麼沒有人察覺到這些重大的經濟變化?因為不管是哪一個經濟體,當經濟處於長繁榮期的顛峰時刻,所有的一切看起來必定都很順利,大家當然也就容易掉以輕心,但通常反轉的日子卻總在這時不知不覺來臨。如果你沒有基本的領先指標可參考,就不可能預知最嚴重的衰退將何時來臨——這種衰退大約每隔四十年會發生一次,像是一九二九、一九六八和二○○七年。而如果是諸如「咆哮的二○年代」(Roaring 20s)才首度出現的那種泡沫式繁榮,經濟不僅會反轉,更會猛烈衰退,一如美國二○○○至二○○二年間的科技崩壞,以及二○○八至二○○九年間的全球金融危機,還有著名的一九三○至一九三二年崩盤。南韓和東南亞也在一九九八至二○○二年間爆發類似的危機。

台灣,步上日本後塵消費遲緩,恐到二○二一年

幾乎所有富裕已開發國家的嬰兒潮(Baby Boom)世代都已達到高峰。我的最重要見解是,從一九九六至二○一八年間,這樣的情況接二連三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上演。日本是最早達到嬰兒潮高峰且經濟長期走下坡的大型國家。南韓將是最後一個,而台灣有兩個高峰,第一個是落在二○○九至二○一○年,下一個則介於二○二三至二○二六年間。

這意味自二○一一至二○二一年間,台灣的消費將趨向遲滯。而接下來至二○二六年間,消費將會出現短暫的回聲潮(Echo Boom)世代反彈,再來就呈現和日本、南韓和新加坡相似的趨勢,長期走下坡,直到二○五七年甚至更久以後。

如果你能預知未來的情況,並從其他國家過去的經驗中——如日本的衰敗——記取教訓,那你一定會受益良多。美國繼日本之後,在二○○七年達到高峰,而德國和英國也在二○一三年達到高峰,其餘歐洲國家達到高峰的時間點則落在二○一四至二○一八年間。新加坡和台灣類似,在二○一○年達到高峰,而南韓則是最晚,將在二○一八年達到高峰。我會檢視世界各地的人口統計斷崖(demographic cliff)。

日本的出生率在一九四九年達到高峰,而台灣則是在一九六三年。那代表台灣的嬰兒潮世代比日本晚大約十四年達到高峰,所以,台灣的經濟繁榮與衰退、房地產和工業週期將傾向於循日本模式,但落後大約十四年。

南韓從一個貧窮的新興經濟體,崛起為富裕的已開發國家,它的都市化S型進步曲線及人均GDP增長模式,幾乎和日本如出一轍,但落後二十五年。我採用二十五年的原因是,最精確的國際數據來自聯合國,而它每隔五年才提供一次數據。但如果精確推算,南韓大約是落後日本近二十二年。聯合國並沒有提供台灣的數據,所以我無法用相同的方式來說明台灣的進展,但很明顯的,台灣的情況也很類似。

台灣二○一二年調整過購買力且以國際美元(international dollar)計算——以緩和匯率波動的影響——的人均GDP為三萬九千四百七十九美元,日本是三萬七千四百四十九美元。以東亞國家來說,只有新加坡比台灣富裕,其人均GDP為六萬美元,因為它只是個大城市,又是一個類似香港、紐約及倫敦的大型金融中心。所以,我要恭喜你們,至少就東亞國家來說,台灣在工業化的大進展上已超越了日本和南韓。

台灣的人口統計趨勢已開始轉向疲弱,而且將會進一步轉弱至二○二一年左右。南韓將會步上你們的後塵,在二○一八年年底摔落人口統計斷崖,而且,日本將從二○二一年起陷落第二個更可怕的人口統計深淵。台灣則將在二○二六年後摔落第二個深淵。總之,未來東亞人口統計趨勢將糟到無以復加。

最終來說,那意味勞動力將最先開始走下坡,接著,人口也會開始減少。面對這些惡劣的趨勢,台灣的經濟要怎麼成長?另一個問題是,台灣政府是否預見到這個後果,並積極藉由吸引更多移民,或是強迫延後退休年齡來因應?這是唯二的短期解決方案。鼓勵生育的成果要二十年左右以後才會浮現,因為屆時這些寶寶才會開始陸續加入勞動力。但要吸引移民也不是簡單的事,因為台灣的英語人口並不多,而且大學也鮮少採用英語教學。

未來,面臨通縮夢魘關鍵六年,經濟大震盪期

台灣的政府不可能預見到這樣的後果。貨幣和財政政策能延緩台灣走下坡的速度嗎?日本早從一九九七年起就開始採用量化寬鬆政策,政府也大幅增加財政赤字規模,但過了十七年之久,他們的經濟依舊處於「昏迷」狀態。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間,將退休年齡延後到七十五歲,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而提高生育率則是長期的最佳解決方案。但政府和為人夫者必須更主動支持有小孩的職業婦女,鼓勵生育的解決方案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成效。可是,對所有東亞國家來說,那又是非常大的文化變革。

因此,台灣必須做好面對二○一四至二○一九年大通縮(deflation)的準備,基於幾個最基本的週期——這些週期是我花了三十幾年的研究才發展出來的——同步走下坡,所以我很肯定的在本書預測,未來幾年,世界經濟將陷入一個大通縮期。上一個大通縮期是一九三○至一九三四年的大蕭條。

二○一四年時,就是出售你不特別重視的個人、投資性及商業房地產的好時機,因為台灣將步上日本一九九一年後長期走下坡的後塵。儘管經過了二十三年,目前日本房地產還沒有出現反轉向上的跡象。為何會如此?因為這個世代的人口比上個世代少,擁有房子的老人將超過有需要購屋的年輕人,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和基礎建設的需求都會降低,勞動力和人口也會縮減。

這整個世界即將再度重演二○○八至二○○九年的崩潰戲碼,而且其慘烈程度將有過之而無不及。歐洲繼日本及美國之後,已開始摔落人口統計斷崖,尤其是德國和英國。眼前歐洲已經是世界上最疲弱的地區,而德國又是維繫歐元區的主要力量,因此歐洲的前景堪憂。德國是世界上人口老化第二嚴重的國家,僅次於日本。過去五年間,各國政府雖卯足全力振興經濟,但我的指標顯示,這個泡沫已經膨脹得太大,即將再次爆破。

下一場全球金融風暴將更嚴重,而這場風暴的最大導火線是中國,這會對台灣及整個東亞地區造成最大衝擊。打從二○○八年起,原物料商品價格(我用來預測這場風暴的另一個長週期)就一路走下坡。那已傷及新興國家和它們的出口及股市,也傷害到中國,因為中國目前對新興國家的出口已經高於對已開發國家的出口,而且,出口占中國這個吃了類固醇的經濟體的比重高達三五%。這也將傷害到台灣,因為出口占台灣經濟的比重非常高。

原物料商品價格下跌將在新興國家和中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而這就是下一場全球金融危機的領先指標。現代史上最大的泡沫在中國,一旦這個泡沫破滅,台灣所受的衝擊將比世界上多數國家更大,其中只有南韓受衝擊程度會超過台灣。

我認為中國即將破滅的泡沫,將是二○○○年年初起世界各地接二連三形成後又破滅的泡沫中,最後一個且最極端的泡沫。(本文摘自前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50

物聯網爭王戰 台灣要先破這三關 趨勢大師巴里指點 甩開邏輯、聚焦潛力產業

2016-06-13  TWM

早在二○一二年就準確預言物聯網未來的趨勢大師巴里,分享對台灣企業的看法,也透露物聯網戰局才剛剛開打,制定遊戲規則的龍頭還沒出現前,人人都有機會坐上王座。

本屆台北國際電腦展邀到一位重量級趨勢大師維托.迪.巴里(Vito Di Bari)來台開講。巴里是城市光影設計師,世界盃足球賽、奧運都不乏他的身影。他最擅長的是創新設計,二○一五年米蘭世博,他就擔任創新設計師,負責設計未來城市樣貌。

習於跳脫框架思考,使巴里對於趨勢的預測往往出人意表,早在一二年,「物聯網」這詞還在沉睡時,他已經在TED演講上,宣揚未來物件上將裝備感應器,會越來越「聰明」。由於他對創新科技的熱情,包括微軟、IBM、甲骨文、思科等科技大廠,都對他腦袋裡的知識充滿興趣,演講邀約不斷。

義大利裔的巴里,甫坐定就點了一杯濃縮咖啡,他笑著說自己一天可以喝二十杯,混沌的口音掩不住他的義式熱情。在被問到物聯網未來發展,他直言這問題「像愛一樣,無法一語道盡。」他認為,物聯網要大紅,必須符合人最基本的需求,他舉例,像自動駕駛車,「我開的是法拉利,我當然會想自己開。」意思是,自動駕駛技術未必符合每個人的需求。「能讓你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才是人最基礎的需求」,他拿起桌上的杯子舉例,如果你每喝一口咖啡,杯子都能偵測你的血糖,記住他今天攝取多少咖啡因,這樣的物聯網裝置,人人都會想要。

搞懂行銷 發展新創利基

談到台灣在物聯網的處境,他直指,「要打國際戰,就必須懂行銷。台灣企業最大問題在於不會做行銷、不會打品牌。」他認為,現在打世界盃的創業家,都將基地設在美國矽谷或中國,「但矽谷過於擁擠,年輕人想要搶占一席之地,越來越難;中國在製造、專利保護或是簽證便利性來說,都是個噩夢!如果我是一個創業家,寧可選擇台灣,台灣相較中國來說,不管是智財權、簽證便利性甚或製造品質,都比較彈性、優秀。」

積極轉型 擺脫代工泥淖

在他眼中,亞洲的新創正蓬勃發展,「以台北國際電腦展為例,這個展覽是全球第二,亞洲最大。其中僅二成是台灣廠商,有八成是國際廠商,這是個重要的交流平台,也是台灣發展新創的利基。」巴里透露,他小孩的第二語言就是中文,「亞洲未來在世界的重要性,只會越來越大,能說中文會是重要的技能。」「台灣還有一項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優勢,台灣人對於外國人的友善。」當他在街頭迷路,即刻有路人上前關切;下雨天沒帶傘,路人還會慨然贈傘,「這裡的溫暖與義大利一樣啊!」巴里說。

但他也不忘強調台灣的競爭劣勢,就是企業始終走不出代工泥淖,「就像讓一名棒球選手去打籃球,上場仍在想『我的球棒呢?』只有過去的經驗是不夠的。」

跨界結盟 不靠單打獨鬥

「若我是台灣人,會選擇比較沒有邏輯的那條路。」巴里進一步說明,「台灣的資訊與通信科技產業及半導體已相當成熟,在此環境下,發展機器人、鑽研科技產品硬體製造等,都是理所當然、很有『邏輯』的決策。但我寧可選擇做金融科技、健康照護、智慧城市。前進這三大產業或許是沒有『邏輯』,但卻最具潛力。」巴里建議台灣應該在矽谷之外,在其他城市建立合作平台,在金融科技和紐約、波士頓合作;在健康照護與米蘭合作;在智慧城市則可以和巴賽隆納合作。

要在這場戰役中闖出一片天,巴里認為台灣還有一項挑戰,「台灣的企業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不習慣與外界結盟,但是現在的貿易環境,光靠單打獨鬥很難成功。」跨界結盟是他給台灣的最後建議。

身為早期就預言物聯網潛力的趨勢專家,他挑明地說,「現在對台灣最有利的點在於,目前物聯網雖然是兵家必爭的戰場,但在這個領域,像Google、蘋果、IBM的龍頭還沒出現,誰能成為制定遊戲規則的王者?所有新創業者都在摩拳擦掌,人人有機會。」巴里對台灣企業能否在此奪標,深具信心,「從過往經驗來看,台灣人其實很有韌性,即使過程困難重重,台灣人總是能找到出路;但是要轉型、要改變,必須現在就要動起來!」語畢,或許是咖啡因發揮了作用,他手勢激動地揮舞著,彷彿台灣未來真的充滿希望。

維托.迪.巴里

現職:Vito Di Bari創新設計工作室執行長經歷:2015年米蘭世博創新設計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多媒體學會執行董事、米蘭創新實驗室LabNext的科技總監、《哈佛商業評論》編輯委員會成員

學歷:義大利巴里大學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