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节能环保:是黄金十年 也是大浪淘沙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8/5MMDAwMDIwNDg5Mw.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35

社區O2O哀鴻遍野,大浪淘沙是利好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0/152291.shtml

dead_end1

在這個哀鴻遍野到處找投資人的社區O2O市場,社區001倒下對於很多項目而言那是融資的對標案例破滅了,社區商超O2O的價值一直都被高估,社區001此前也正是這個概念的主要推手,可如今社區001卻身先士卒了,而此時另一家類似的公司卻宣稱C輪拿到7000萬美元的融資,一死一生的社區商超O2O不免讓人唏噓。

叮咚小區、嘿客之後,社區001也完了,鄰里間也在尋找接盤俠

社區O2O市場每天都有新項目成立,老項目倒下的事情發生,只是大部分的項目不為人知而已,他們默默的成立,悄悄的關閉。有太多的人想在社區O2O市場淘金,又有太多的人迷失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市場當中,失敗者不能怪市場不好,只能怪自己沒想清楚就貿然進入,社區O2O早已是最有潛力的O2O市場之一,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社區O2O市場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的市場潛力,那些以為進入社區O2O市場可以揀著寶藏的想法太過兒戲,“貪心死於非命”。

正是依靠社區001、叮咚小區、順豐嘿客等這些高調的明星企業出現才讓輿論意識到社區O2O市場的存在以及其所潛藏的市場價值,而如今叮咚小區倒了,雖然仍在上海堅持,但早已無力回天;順豐嘿客也在半死不活的堅持著,若不是順豐底子雄厚,估計也已經大範圍關店了;現在社區001的也垮掉了,最受輿論追捧的幾家社區O2O公司接連折戟,這是不是正好證明了所謂的“社區O2O是偽命題”的論調呢?

近期除了社區001垮臺,『O2凹凸社』收到消息,深圳的一家社區O2O公司“鄰里間”也在尋找接盤方,這家號稱上過央視的社區O2O公司上半年的宣傳還非常積極,到了下半年卻消失匿跡了,當我近期再一次聽到這件公司的消息時,竟然是在尋找接盤人,而且這個接盤不是賣,而是近乎白送,可如今的社區O2O是燙手山芋,誰敢輕易接手別人的爛攤子,誰又有這個力挽狂瀾的能力?

概念大於實際的叮咚小區、社區001、嘿客等“明星”倒下是必然

叮咚小區、嘿客之後,社區001、鄰里間等這些概念大於實際的明星項目倒下是必然的,從他們受到媒體追捧到被媒體質疑也有一年多的時間了,這一年社區O2O市場除了在輿論的熱炒之下被更多的人關註到了之外,並沒有成功的案例,反倒是近期那些之前光鮮亮麗的“明星”企業紛紛垮臺的消息,這不免開始讓輿論進一步質疑社區O2O市場。

實際上,這些項目落敗是必然的事情,1年多的時間,企業要想繼續發展就不能僅靠概念支撐,而需要有實際的數據業績。像叮咚小區、社區001、鄰里間這類需要依靠投資人的資金才能維持發展的項目,若沒有健康的營收想要繼續獲得融資是比較難的,去年是社區O2O的概念紅利期,很多投資人根本不懂社區O2O市場就盲目的跟進投資,這里面多半還是看人投的,不是看項目投的。

國內的融資環境“刷臉”現象非常常見,一個大公司背景的創業團隊肯定比屌絲更容易獲得融資,但問題是“刷臉”只能刷個一兩次,能靠刷臉拿到天使輪和A輪已經很不錯了,要想繼續融資就得依靠真正的業績,然而他們真實的業績卻很“打臉”。當概念破滅時,這些沒有實際業績的公司拿不到下一輪融資的話就只能關門停業了,而此類情況並是社區O2O才有,這是整個國內創業市場的風氣,所以不要因為這幾家公司失敗,就給社區O2O市場扣上偽命題的帽子。

社區O2O泡沫被捅破,彩生活、中奧到家、萬科、拉卡拉們還怎麽混?

叮咚小區、順豐嘿客,社區001、鄰里間這些基本已經被淘汰的項目並不是用來證明社區O2O是偽命題的,而是用來捅破社區O2O泡沫的失敗案例。這些公司為了上位經常會鼓吹社區O2O市場的廣闊前景,但實際上雖然社區O2O的市場潛力非常大,但不是那麽容易挖掘的,社區O2O企業之間有默契的炒熱這個市場,對於各方都是有利的,有太多的企業需要社區O2O這個概念了。

其中,彩生活是社區O2O概念最大的受益者,憑借社區O2O的概念,彩生活成功登陸港股上市,而且股價一路飆升,在高點時市值已達剛上市時的二倍,但不巧的是碰上了股災,股價也隨之被打回原形。實際上,彩生活是最早鼓吹社區O2O的企業,所以還算名聲在外了,很多公司都在盯著彩生活的一舉一動,同時也有很多人在質疑彩生活言過其實,包括我在內。在社區O2O概念被捅破之時,彩生活之前講的那些也不再有人相信,所以彩生活也開始嘗試作出調整,『O2凹凸社』從不同地方收到消息,彩生活也確實開始作出戰略調整,一個故事講不下去了,就需要新的故事補上。

想蹭社區O2O概念的物業公司遠不止彩生活一家,包括前段時間引入實惠周忻和衛哲投資並從中奧物業改名的中奧到家也高調宣傳要做社區O2O,這完全是為上市準備好的市場概念。算了,我就不繼續拆人家的臺,以後有機會再慢慢說吧,其實包括實惠這款產品也有值得吐槽的地方。除了彩生活、中奧物業之外,包括萬科、保利、碧桂園等不少房產公司也在為旗下物業謀劃上市,社區O2O成為讓物業煥然一新的重要概念,但如今社區O2O概念泡沫正在被戳破,還想玩概念可能不如以前那麽容易了。

除了房產物業想趕上社區O2O這波概念紅利,不少互聯網公司也早已開始行動,包括實惠、拉卡拉等,甚至是騰訊都在打社區O2O的主意,但問題是實際效果也都並不理想,除了喊喊口號吵吵概念讓業界知道他們再做這麽個事情之外,並沒有給出值得學習膜拜的結果,顯然大家也都在摸索階段。

如今的社區O2O仍然處於萌芽期,真正成熟至少還需2~3年時間,恐怕那些靠概念支撐的項目活不過那麽久。現在有人願意捅破社區O2O的泡沫是好事,這個行業已經不太需要言過其實的輿論追捧了,反倒是需要輿論回歸理性,給那些腳踏實地的項目更多的機會,而不是追著那些明星創業者的項目歌功頌德。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利陽(微信公眾號:O2凹凸社版),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25

醫療創投熱潮回歸理性,國內初創企業“大浪淘沙”後的5點啟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1/161361.shtml

醫療創投熱潮回歸理性,國內初創企業“大浪淘沙”後的5點啟示
動脈網 動脈網

醫療創投熱潮回歸理性,國內初創企業“大浪淘沙”後的5點啟示

大規模進軍醫療的“互聯網+”看似是近年來掀起醫療熱的最大誘因,但互聯網醫療企業做好做大的根基還是在於持續的積累,而非靠一時的火熱。

本文由動脈網(微信ID:vcbeat)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劉詩露。

自2014年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掀起創業、投資的熱潮,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年多的時間。明顯可感的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風口飛行”後,資本熱潮回歸理性,沈澱下來的大都是有明顯競爭優勢和一定有利模式的公司。據醫療投資情況統計數據,多數走到後期(C輪及以上)的項目入場醫療領域的時間都是在2010年之前。這正說明了,大規模進軍醫療的“互聯網+”看似是近年來掀起醫療熱的最大誘因,但互聯網醫療企業做好做大的根基還是在於持續的積累,而非靠一時的火熱。

盡管行業增速放緩,但據動脈網蛋殼研究院的數據,2016年數字醫療行業共成交261筆交易,投融資總額超26億美元,該年水平位列2011年以來的第二。從這個角度來講,醫療行業現狀顯然與“寒冬”的形容相去甚遠。一些初創醫療企業感受到融資斷糧的壓力,其實是市場代謝機制的作用:從2014年以來新增醫療創業企業數量爆發,業務重複率升高;而流入行業的資金總增長量卻沒跟上,獲得融資的公司比例自然有所降低。細觀一些重大的融資事件,如平安好醫生創下全球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單筆最大融資記錄的5億美元A輪,醫療大數據領域融資近10億人民幣的碳雲智能,基因領域融資5億人民幣的諾禾致源等,一些受資本歡迎的公司所獲得的單筆融資金額幾乎是不降反增。總結醫療創業投資現狀就是:初創公司更多、融資總量增大、獲投不均更顯著。

對這一現象的進一步解讀即為——醫療行業蒸蒸日上更加擁擠,但市場對不適應者更冷酷,大家感受到的是被放大的優勝劣汰效應,寒冬是落後者的寒冬。優秀者能拿到更多融資而活得更好,更早找到盈利可能;有的則因某種短板落後於人,如果再遭遇融資跟不上的問題,衰敗的可能性增大。

接下來,醫療創業企業將面臨的是政策逐步放開而萌生的更多醫療機會,也將遭遇激烈程度更高的競爭。據動脈網蛋殼研究院數據庫統計,由於互聯網醫療概念還未成熟,此領域中占比最大的還是A輪及之前的公司。那麽在上述冰火兩重天的醫療投資氛圍下,哪些優勢更有可能令這些企業脫穎而出,又有什麽問題可能導致它們受限呢?在此,我們從這群處於創業初期的醫療企業中總結出現幾大亮點,並分析他們面臨的幾大挑戰。

亮點一:健康大數據的運用

健康大數據概念開始風靡醫療領域,這是互聯網+健康帶來的最大成果之一,因為健康本身是一個非常重視有效數據、同時又在大量浪費數據的行業,而來自人們自身的數據信息最終會成為有助健康管理的寶貴財富——通過收集個人基礎情況和日常健康行為以及其他一些特定指標等來提供“量體裁衣”式的健康行為建議,並在必要的時候對癥選擇預防幹預。

初創移動健康企業中,個性化健康管理平臺更註重個人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比如“妙健康”這類平臺,用戶通過對接智能硬件、體檢以及在線健康評估等方式,接入相關數據完成用戶數據接入。接入的數據通過專業的醫療團隊和顧問團隊,結合大數據算法及用戶個性化數據分析,制定個性化的健康行為幹預方案。這些方案通過任務機制和獎勵系統的方式督促用戶改進自身的健康行為,從而實現提升健康的目的。

當信息采集、數據分析、解決方案、健康幹預、增值服務被集於一體,用戶能夠感受到的是更加細化的移動健康管理體驗。

亮點二:尋找多個發展關鍵點

單靠技術或創業點子已經無法令一家互聯網醫療企業獲取長久的成功。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要深入醫療生態系統的中心,把觸角延伸至各個可能的應用方向,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和盈利模式。

在這些初創企業中,多點求發展的一類表現形式是多個業務板塊的有機結合,如平安好醫生等將健康信息推送、問診、掛號、藥品電商等形式集結到一個平臺上,其難點在於如何將服務、產品的線索理順,做成具有連貫性的體系;第二類表現形式是多種合作、推廣的方法,比如做疾病預防保健的公司與保險公司合作,以達成減少保險賠付和提升用戶健康的雙重目的,又比如做基因的公司已經不滿足於用單一化的方式積累基因數據庫,而是合作體檢機構、營養定制項目等來增大樣本。

亮點三:專業化越發成為硬標準

在動脈網(微信:vcbeat)做企業報道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人對專業性的強調頻率越來越高,不管是某項技術、產品還是專家、專利資源,醫療創業企業紛紛蓄力要把某些點做到行業之最。

究其原因,醫療行業本身已是一個智力資源相對集中的地方,再融合以日漸複雜的技術,從業者正在領悟到,行業對專業化程度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嚴格。舉例來說:著眼現在,最有實用價值的資源仍在於專業的醫生和權威的醫療信息,所以不少企業都把與大量名醫合作作為自己的根基性優勢;放眼未來,醫療大數據系統、人工智能等科技可能成為強有力的新醫療輔助手段,於是新老醫療從業者都開始不甘落後地提倡信息化,醫用人工智能開始大火;更不用說的是永遠走在醫療前方的生命科學進展,專利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即領跑者。即使是現今最優秀的醫療創業公司也沒空自豪,一種因不夠精專而被市場甩在後面的恐慌隨時在驅使著他們去做到更加專業。

挑戰一:政策利好下,重重限制仍待細解

去年10月25日,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定下健康服務業2020年超8萬億、2030年達16萬億的明確目標。政策利好下,我國醫療健康產業將迎來全面發展。

與此同時,醫療從業者面臨的限制並未完全解開。由於互聯網醫療是一個涉足不久的新領域,初創企業有著改變行業的滿腔情懷,但目前大多都只有盈利模式設想而未實現盈利,僅是在積累用戶和數據。說到醫療企業盈利,支付制度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而政策並未對互聯網醫療的支付方面有明顯扶持,社保報銷、醫療保險仍將移動醫療支付排除在外。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限制整體移動醫療發展的一個大瓶頸,而且短時間內還無法解決。

另一種限制是,政策大方向出來了,細節落實卻需要時間。現在網上診療以及網絡醫療健康信息的風險管理、事故處置等具體規則框架尚未搭建起來,還得靠更多的創新型醫療健康企業去協助形成更適宜生存發展的大環境。反觀當今院墻外移動醫療應用的顯著局限:首先,醫療的嚴肅性和複雜性決定了相關從業者必須符合政策規定,提供資格憑證,面臨著違法的風險和指責;其次,移動醫療行業的發展不可能由新創醫療企業單打獨鬥,必須深度合作行業資源,構建成各方相互補充、促進的聯合體系,而目前的體系完整性較低。

挑戰二:醫療行業面對改變仍偏保守

我國對新生技術的接受速度其實非常之快,比如購物從線下轉線上,短時間就形成了巨大的規模;線下鋪設的移動支付,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在多地實現了“不帶錢出門”。但一遇到醫療,技術改造卻顯得進展緩慢。

醫療行業作為國家重點民生行業,最大的特點是抗周期性強,需求量維持了一定的水平。需求不小是真,但現狀是人們的思維轉換速度還未跟上腳步,始終認為實體醫院才能治病,醫療資源向互聯網端、移動端的轉移還得一步步進行。另一方面,仍有不少醫療機構的設備或診療手段頗為滯後,新技術必須要花時間來慢慢滲透入基層。

總結

由醫療創業浪潮產生的許多新醫療公司已經因一些致命的因素而被市場淘汰,幸存者和新生者下一步有可能領會失敗者的寒冬,也可能迎來暖春和風細雨的滋養。從上述的趨勢解讀中,我們能夠總結初創醫療企業的生存成長要點:始終以醫療成效為核心,從運營過程中不斷對人們的需求進行去偽存真,結合對專業化醫療資源和技術的不懈追求,同時對醫療環境要有敏銳觀察判斷。幾點兼具,才是有可持續性、能真正賦醫療以互聯網+意義的企業。

互聯網醫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37

新三板分層大戲開幕,萬家企業大浪淘沙留精華

5月16日,新三板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分層大戲,928家企業從萬家掛牌公司中脫穎而出,有望進入更高標準的創新層。

不過,由於創新層利好政策預期不明,同時信披要求不斷提高,不少入圍企業對創新層充滿了糾結。“我們要緊鑼密鼓地再分析一下,不排除主動放棄(創新層)的可能,”一位新晉創新層名單的掛牌公司董秘對第一財經表示。

分析人士指出,新三板市場目前更關鍵的問題是沒有賺錢效應,市場參與者缺乏服務的動力,新三板改革已經錯過有利時機,未來還需加快推動,及時落地降低投資者門檻、公開發行和交易等舉措。

市場對創新層熱情趨冷

5月16日,全國股轉公司發布了2018年創新層初步篩選名單,928家企業入圍,經過三天的公示期,如果沒有異議,他們將正式進入新一屆創新層的班集體。

自2016年以來,創新層選拔已經迎來第三屆。但和第一屆當時,媒體興奮地熬夜守候名單出爐相比,這一次名單發布卻未能占據媒體頭條,市場對創新層的熱情降溫不少。

“說實話我們對於是否選擇進入創新層還在糾結中,短期來看利好政策的靴子遲遲不能落地,交易活躍度和融資便利性不太可能有大幅提升,而創新層新增的工作量和各方面的要求肯定增加不少,這卻是實打實的潛在成本。”首次進入創新層名單的互聯網營銷公司靈狐科技(835663.OC)董秘吳曉斐告訴第一財經。

“我們要緊鑼密鼓地再分析一下,不排除主動放棄的可能,最終會選擇一條對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路徑。”她表示。

新三板和滬深交易所一樣都是股權轉讓市場,不過新三板尚不能連續競價交易,並且設置了500萬元金融資產的投資者門檻限制。制度曾計劃,通過新三板內部分層,在高層級實施類似A股的交易制度。

去年12月,股轉發布了最終版的《分層管理辦法》(以下稱《辦法》),但仍未能明確創新層比基礎層有哪些差異化的制度優勢。

與此同時,《辦法》提高了對創新層企業信息披露的要求,要求像上市公司一樣,披露季度報告和業績預告,並且依照上市公司的會計準則進行審計。

新能源汽車廠商長城華冠(833581.OC)董秘王立新對第一財經表示,創新層企業也是非上市公司,還處在成長發展的階段。如果信息披露要求過細,可能在商業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比如融了多少錢,燒了多少錢,虧了多少錢,前幾名業務夥伴的業務總金額等等都是向社會公開的,行業競爭對手可以清楚分析而其自身可能卻無需披露同等內容。”王立新告訴記者,“在承擔信息披露成本之外,創新層目前更多是榮譽性的稱號,我們還是對精選層有所期待。”

多位創新層初選名單中的企業人士告訴記者,同一家企業,在創新層的估值並沒有比基礎層企業擁有溢價,投資者不會因為企業在創新層而更加青睞。

安信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諸海濱對第一財經表示,“整體來看,創新層的市盈率約為18倍,基礎層在17倍,只差一點點,沒有反映出兩個板塊的差異,說明定價有一些失靈。”

由於創新層的吸引力下降,“沖創新層”的現象也有所減少。由於創新層第三套指標沒有財務要求,一些企業曾為了進入創新層而招募6家做市商,並且操縱做市市值。不過,在今年的初選名單中,通過做市標準新晉創新層的企業只有4家。

去年底,股轉公司還曾發文,要求掛牌公司不得操縱合格投資者人數,將不定期抽查不合格的投資者。

創新層或走精致路線

 本周三公布的初選名單中,有804家公司是原本就在創新層的,124家來自基礎層,總共928家企業比去年的創新層名單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一。

“數量下滑是符合市場預期的,因為創新層設置了股東人數、融資的條件,但近期市場整體情況不好,企業很可能融不到資,就進不了創新層。”一家金融機構新三板分析師告訴記者。

根據《辦法》,創新層企業不僅需要滿足三套獨立指標,還要滿足1)最近12個月完成過股票發行融資,且融資額累計不低於1000萬元;2)合格投資者不少於50人,這兩條共同指標之一。

該分析師告訴記者,監管本來希望先把創新層做到一定規模和影響力,再從創新層中分出更高標準的精選層。此次取消創新層企業維持在層內的財務要求,也是防止創新層出現波動的問題。

他認為,新三板改革沒有按照預設的推進路線,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創新層還沒建好,市場就已經失去信心。創新層規模大幅下降可能會令監管者想辦法先把創新層做精。

股轉公司在周三發布的評論中表示,“今年創新層公司家數較去年雖有所減少,但整體質量明顯提升,達到了分層制度改革的預期目標……全國股轉公司將對分層情況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研究優化分層制度,進一步實現差異化制度安排的各項改革措施。”

從監管者關註的財務和公眾化水平兩大指標看,新晉創新層企業的公司平均營收和平均凈利潤分別達4.5億元和2287萬元,較2017年新晉創新層公司分別高出52%和61%。

此外,今年創新層公司的平均股東人數、平均合格投資者人數分別達169人和133人,較去年分別上升了63人和43人。新一屆創新層企業最近12個月的平均成交量和市值也顯著高於去年的入圍企業。

股轉公司認為,這反映出創新層公司具有更高的市場認可度,起到了通過市場分層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

“有463家公司連續三年都在創新層,歸母凈利潤均值達4389萬元,總市值平均9.5億元,遠超創新層整體水平,他們屬於三好學生。”諸海濱告訴記者,本來創新層調整,醫藥行業受益明顯,而文娛行業調出企業較多。

他認為,監管者強制50人合格投資者要求,能夠促進市場流動性分散。創新層公司數量少一些也有好處,能夠保持創新層的含金量,也有利於投資者和投研機構集中註意力。

前述分析師認為,市場目前更關鍵的問題是沒有賺錢效應,市場參與者缺乏服務的動力。他希望新三板的改革能夠持續推動,降低投資者門檻、公開發行和交易等舉措能夠及時落地。

(第一財經實習生王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55

孵化器市場大浪淘沙,不只靠租金賺錢的雲部落平穩擴張

在創新產業園(孵化器)領域異軍突起的雲部落又下一城。

近日,在江蘇常州舉辦的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動發展論壇上,雲部落正式揭牌常州創新平臺,一口氣與英國火花創投基金、明照資本等多家公司簽署平臺戰略合作協議。

這意味著雲部落與常州市鐘樓區政府合作的合作落地,雲部落將導入線上孵化服務體系,建設本地孵化器服務常州科技企業。

2014年,曾在張江高科深耕產業孵化行業多年的唐溯在上海創辦雲部落,第一個產業園區項目誕生於上海閔行。此後,雲部落擴張,在上海奉賢、張江,在北京、南京等地均落地項目。預計到今年底,雲部落將管理近15個園區(孵化器),管理面積超35萬平方米,服務企業千余家。

2014年,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呈爆發式生長,經歷2016年的行業洗牌後,幸存者正重新思考企業定位和盈利模式。

雲部落逆流而上,創始人兼CEO唐溯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市場上空間產品市場分三類。一種是二房東模式的聯合辦公空間;一種是眾創空間,它介於聯合辦公空間和孵化器之間,也有出租工位的空能;最高級別的就是孵化器,目標是孵化企業為主,地產空間是必須的載體,是實現的手段但不是目標。”

雲部落自我定位為“為中小企業集中賦能的創新複合型孵化平臺”,意圖建立一個連通政府、企業和創新資源的創新生態體系。路還長,雲部落決意探索到底。

不能只靠租金賺錢

空間產品市場正經歷一場大浪淘沙。2014年,國家發出“雙創”號召,眾創空間、孵化服務機構,呈爆發式生長。

據科技部火炬中心2017年12月公布的數據,2014年開始,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每年上一個臺階,2014年孵化器數量為1748個,2015年是2533個,至2016年底已達3255家。而在2014年前三年,全國孵化器數量不過年增長200個左右。

至2016年底,全國範圍內,納入火炬計劃的眾創空間近4300家,企業加速器也超400家。

然而,行業良莠不齊,同質化嚴重。唐溯認為,“有一部分眾創空間規模較小,缺乏資源貫通能力,沒有形成產業生態,較難給創業企業賦能。國家已經提出了大中小融通發展,正是’雙創’的升級版,雲部落正在探索這種孵化模式。”

創業團隊初期,往往面臨基礎設施服務、法律、融資等問題,需要支援,而創業孵化器能降低初創企業的經營風險、成本,提高其存活率。

從雲部落整體的運營體系而言,園區企業孵化前期的咨詢、初期孵化小團隊組建、成立公司,再到推向市場,進入融資再到IPO的過程,雲部落會全程參與。

事實上,空間產品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飽受盈利質疑。再加之資本寒冬已到,從業者很難不感覺蕭瑟。行業中,已有一波眾創空間倒閉。“孔雀機構”、“地庫”等是典型例子。

2016年,位於深圳的孔雀機構因拖欠租金和物業管理費遭遇強拆,60多個創業團隊被臨時要求撤場。

深究孔雀機構等案例,其失敗的本質是盈利模式的脆弱,對租金收入的過度依賴使其難以擺脫基礎、粗糙的“二房東”的角色,在行業洗牌之際,被淘汰或難以避免。

市場上有能力留存下來的玩家正思考更清晰的盈利模式。

唐溯告訴第一財經,公司的盈利模式結構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傳統眾創空間,靠賺取租金差價盈利;推出雲部落創新產品服務包,企業通過購買產品服務包獲取服務;給中小企業提供增值服務;投資收益。

目前而言,雲部落的租金和創新產品服務包兩種模式占利潤大頭,其中來自租金的利潤占比接近50%。

正如不願雲部落被定位於共享辦公或眾創空間,唐溯亦不願來自出租工位獲得的租金占據利潤總盤子的比例過高。

2017年開始,雲部落開始尋找有前景的投資標的。據唐溯透露,三年後,投資標的將產生可觀的收益,它們將構成盈利結構中的“投資收益”。

唐溯希望,通過3年的努力,把租金占利潤比例降至20%。這意味著,創新產品服務包、增值服務、投資收益三種模式的產出必須拉升。

年底進入A+輪

而比盈利模式更重要的是存活下來。

唐溯見證過產業園內一些公司的榮衰,它們融資後為迅速做大規模,瘋狂擴張,但幾個月後,公司因資金問題瀕死。

唐溯表示,雲部落目前資金情況良好,仍能得到投資者的青睞。據雲部落消息,2017年,公司拿到了千萬級別的A輪融資。

唐溯透露,年底雲部落會進入A+輪融資,融資凈額將主要投向生態建設、團隊建設和系統叠代上。

安全至上,唐溯有意控制雲部落增長速度,但不等同放棄規模增長。

雲部落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至2018年初,雲部落已經在上海、北京、常州、南京等城市啟動和運營了十余個園區(孵化器),雲部落還將落地到深圳、武漢等城市,預計到今年底,雲部落將管理近15個園區(孵化器),管理和服務的面積超過35萬平方米,服務企業千余家。

不論規模如何擴張,雲部落的願景始終是建立一個聯通政府優質資源,對接大型企業集團創新需求,引入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的全面開放孵化生態,打破中小企業、政府部門、大企業以及海外科技創新機構之間的信息壁壘。

在此層面,雲部落有較大優勢。唐溯在創辦雲部落之前,在張江高科深耕產業孵化行業十余年,在她的帶領下,雲部落能精準把握政府發展戰略規劃及政策導向,幫助創業企業獲得政策扶持,專項資金補貼、特殊資源和特色服務。

唐溯認為,當服務的企業足夠多,產業的深度、廣度足以支撐生態圈的培育,打通產業和產業之間的通道,最終將形成生態森林,實現跨界發展,實現多方共生共建共贏。

雲部落還走在打通產業通道的路上。 關於創新生態體系,唐溯心中已有大致的輪廓,但尚不算十分清晰,“孵化器在國內發展近30年,但此前26年均是國有孵化器,近四年才有民營孵化器出現。雲部落模式中幾乎無前行者,我們摸著石頭過河。”

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市場已經幾輪洗牌,但有決心的玩家能錯位競爭,在探索的路上一走到底,最後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和歸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8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