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转载]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 价值投资:智商与智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17mv8.html

守主义投资哲学系列谈 


价值投资:智商与智慧,哪个更重要?
刘军宁

 

人类智商的绝对高度是249。因为任何聪明人的智商不可能高达250。

    在投资界,没有人认为愚笨是一种资产。投资被公认是智力密集型的活动,投资界是人精扎堆的领域。有人会问,投资市场上有蠢人吗?从动机的角度来衡量,绝对没有蠢人。每个投资者都对自己说,“我才不傻呢,我来投资是要赚钱的。”然而,所有人在投资生涯开始时都是始于盲目无智的状态,都是蠢人。所有人都是带着与生俱来的智商去投资,却没有几个投资者在一开始就带有大智慧。对投资者而言,智慧与智商各自有多重要?投资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智商,还是智慧?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其含义是爱智慧。投资哲学是关于投资智慧的,即热爱投资智慧。智慧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东西,投资的智慧更是如此。智慧是人人欲求 的,但是得到的人却很少。什么是智慧?按通常的理解,智慧是指某个人具有不同常人的理解、洞见和相应行动的能力。智慧毕竟不同于专长与知识。一个投资界的 专业人士可能有丰富知识和技术专长,却未必是很有投资智慧的人。最智慧的人也未必是知识最丰富的人。尤其对专家和学者来说,他们可能掌握大量的具体的数字 性的知识,但这些东西掌握得再多也不可能使人更有智慧。所以,一个人的智慧程度和所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必然成正比。
 
   正是道德把知识与智慧区分开来。知识是关于事实的,智慧是关于道德的。一切知识与事实都将淡去,只有道德才能引领我们生活、投资。没有道德,就不能得到真 正的智慧。没有道德,就没有智慧。一切智慧,归根结底,是有关人类如何才能更好生存的智慧。作为投资者的投资智慧也不例外。
 
   西方的智慧传统是由两个支流合成的,一个是雅典的智慧,一个是耶路撒冷的智慧。希腊智慧中的宇宙是数学与物理的宇宙,而耶路撒冷智慧中的宇宙,是道德与信 仰的宇宙。雅典智慧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探索,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等哲学家、科学家为代表的关于理性和科学的智 慧。如说我们今天很多的自然门类,都是在古希腊起源的,像是几何、代数、物理学、原子论等等。耶路撒冷智慧起源于旧约的智慧书,故也称为旧约智慧。耶路撒 冷智慧是强调信仰、道德与实践,是对财富的超验性质的理解。其代表人物是旧约圣经中的大先知如摩西、亚伯拉罕、以后许多的犹太商人。巴菲特被称为 Oracle of Omaha。其暗喻是,上帝关于财富有一整套的神谕。谁领悟了神谕,谁就获得了财富。保守主义投资者注重实践的、道德的智慧,看淡精确知识的、科技的知 识。
 
   在投资领域,雅典智慧是关于价格的、数字、公式的,其代表是那些被称为宽克(quants)的人,他们数学极好,数理分析能力极强,有些甚至是高能物理学 出身。他们相信,商业的世界是数学物理的世界。数学的精确性是分析最复杂的人类活动的基础。耶路撒冷的智慧是关于道德、信念、价值、审慎、自律、耐心的。 其代表是保守的价值投资者。他们相信商业的世界是道德与实践的世界。这两种智慧有高有低么?这取决于我们用什么尺度来衡量。在投资领域,如果我们需要精确 与量化,雅典的智慧高一些;如果我们追求正确,哪怕是模糊的正确,耶路撒冷的智慧重要一些。价值投资的名言是:“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耶路撒冷智慧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道德在智慧中的极端重要性。人类最高的智慧是对道德秩序与道德生活的规则的认识。当与道德有关的智慧涉及到人类如何发现财富的本质及其增值方式时,投资智慧的问题就 产生了。耶路撒冷的智慧相信,财富的本质及其运行方式,不是由人决定的,而是由人发现的。道德既是带来实现成功投资的手段,又是衡量投资成功的标准。对投 资者而言,借助不道德的手段的成功是脆弱的、低度的成功,不合道德的成功是不合格的成功。按照耶路撒冷智慧的看法,投资智慧的本质是道德智慧。投资智慧的 任务是探寻价值的本质及其获得方式,投资者在天人秩序中的位置及其使命,寻找并践行价值投资的指导原则。
 
   与智慧相关的是智力(亦称聪明,以商数来表示)。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含义很接近的一组概念,仅有高地之别:智慧要高于聪明。听说有大智慧投资软件,没听说过 有高智商投资软件。然而,我认为,智慧和聪明是有性质上的差异的,而不仅是程度上的。我更愿意把智慧和聪明看作是反义词。智慧与聪明既是邻里关系又是对手 关系。智慧甚至是包含一些与聪明相对立的东西。比如说,愚和拙是聪明的反义词,但是却可能成为一个智者的特征。常有人用愚和拙来表明自己有智慧,比如说, 大智若愚。再比如守拙,作为一种信念与行为方式,可能无关洞见和预见,却是一种很高的智慧。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都是知道,主角是个“愚笨”的智者。 在日常生活中,聪明往往会当作一种贬义词来用。智慧总是用于褒义。我还从未听到把智慧用于贬义。有人会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没有人说,智慧反被智慧误。
 
   我认为,在投资中,智慧比智商重要。用戏谑但很认真的话说,人类智商的绝对高度是249。因为任何聪明人的智商不可能高达250。吉尼斯上的记录好像是 228。故人类智商的中等高度是125。巴菲特印证了这个看法:“我的成功并非源于高智商。只要你的智商在125以上,就足以胜任投资的事业。有中等以上 的天资足矣。”在中等智商的前提下,决定投资是否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而是智慧。妨碍投资取得巨大成功或导致巨大失败的往往不是太笨,而是太聪明。
 
   高智商不仅不是一定能在投资上取得成功的保障,相反要格外警惕那些高智商的投资者。智商越高越容易产生致命的自负。普通人在高智商者面前也容易产生自卑, 甚至放弃自己的主见。越聪明的人被聪明所误的可能性也越大,代价与损失也越严重,也越具有毁灭性。智慧更强调克服人性的弱点,强调人要恭谦、审慎、耐心。 这些都不需要高智商。反而,高智商往往是获得这些智慧的障碍。
智商也许是天生的,智慧在相当程度上则是后天的,主要来自经验。智商是与行动无关的生物性特征,而智慧却需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很难提高自己的智商,却能大大提高自己的智慧。成功的投资不需要高智商,但是需要高智慧。而保守主义投资哲学是价值投资的最高智慧。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5月12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84

頭腦不簡單 明星球員智商更勝博士

2013-03-11  TCW
 
 

 

二月初落幕的職業美式足球超級盃,暴力指數或許在體壇名列前三高,不過,二月底上場的選秀大會新增一百道考題,似乎有意建立「智商也高」的新形象。

美式足球選秀考智力惹議

國家美式足球聯盟推出心理評估機制,涵蓋靈敏度、責任感、學習方式、決策技巧等十六種要素,要求三百多名應試者在一個小時內作答,好讓球隊評估他們看上的人選是否具有高成就動機、競爭心、熱情與抗壓性的成功球員特質。

事實上,一九七○年代起,國家美式足球聯盟便已採用萬得力克測驗(Wonderlic Personnel Test),球員在十二分鐘內回答五十道題目,諸如:如果一段兩英尺的繩子要價二十美分,請問三十美元能買多少英尺的繩子?球隊希望能根據他們的智商程度,窺見未來學習潛能。

雖然萬得力克強調,選秀好比企業選人,出色的四分衛也得像執行長一般擅長思考,但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網站的運動專欄記者杜伊(Gregg Doyel)卻批評考智商太可笑,大聲疾呼球員應該集體拒考!

他引用兩份拿萬得力克測驗結果對比球員進入聯盟後數年表現的統計為證,結果均無顯著關聯,即使是公認智力門檻最高的四分衛,得分高低與球場表現、薪酬高低等也沒有正相關。

此外,杜伊還舉前華盛頓紅人隊(Washington Redskins)的王牌四分衛喬治(Jeff George)為例,當年他只答對十題,但不僅選秀會上炙手可熱,職業生涯中達陣次數高達一百五十四次,把球隊推進最賺錢之列。

不過,打破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迷思,是社會學家熱中的研究主題,而且證據也支持體能與智能相關。二月初,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發布追蹤三年的研究結果:明星球員的體能與腦袋都比博士優秀。主持人傅珀(Jocelyn Faubert)分析,超級球星或許不擅算數,但球場上需要的「智力」:創造力、執行力和反應力不僅遠優於平均值,也比對照組的博士高。

曾為明星球隊經理的艾克西(Ernie Accorsi)肯定聯盟的做法,他認為,了解球員的內心世界,就像醫療時採用核磁共振技術,比X光更能清楚診斷球員受傷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75

周鴻禕:很多人不缺情商智商 缺「膽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104.html

從價值觀到「膽商」

首先是價值觀問題。我們的價值觀太單一了,過於崇尚成功,把收入作為成功的標誌。而創新是一個比較「二」的事。創新不能太注重成功,要屢敗屢戰。我們都看不起失敗者,所以很多成功的企業家要把企業搞得很穩健,因為他們也害怕失敗。

如果你真的想成為一個創新者,所有關於商業模式、用戶體驗的問題都是術。真正的道是價值觀。我們不能一方面渴望創新,渴望成功,一方面又要跟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保持高度的一致,害怕失敗,不敢去嘗試一些可能失敗的東西。

其次,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是希望不斷地被認同,很看重別人的觀點。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大眾派、代表著多數的觀點和聲音。但如果你幹了一件所有人都叫好的事,這還叫創新嗎?創新者很多時候是很孤獨的,是不被大多數人所理解的,甚至只是小眾派。創新者不在於他們有多創新,而在於他們堅持了一個方向,最後時來運轉,逮到了機會。但在最開始一定是得不到大眾認同的。

第三,說到創新,很多人的情商都夠,智商也不缺,但還需要一樣東西,就是內心的強大,所謂的「膽商」。

從微創新到大市場

很多人把「微創新」與「顛覆式創新」對立起來,認為前者就是小打小鬧,後者就要敲鑼打鼓。事實上,所有的顛覆式創新,都是從一個很小的點切入,這個點小到行業巨頭對此根本不屑一顧。所以很多顛覆式創新剛開始都是微創新,甚至顛覆者本人都沒有意識到。

那麼,怎麼去做顛覆式創新?

第一,用戶體驗的顛覆。通俗地說,就是把原來不好用的東西變得特別順手,把原來不方便或者很困難才能得到的服務和產品,變得很容易很方便就能獲得。有時候你能讓對手的產品變得難用,也說明你在破壞對手的產品優勢。

第二,商業模式的顛覆。用一句大俗話來說,就是讓很貴的東西變得很便宜,讓收費的東西變成免費,這實際上也是在破壞對手的商業模式。

第三,技術的顛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純粹的技術顛覆越來越難以發生了,特別對於很多中國的中小企業而言,在核心技術上缺乏積累和底蘊,相比之下,應用層面——面對客戶、消費者的創新顯得更加現實。

給創業者的諍言

諍言一商業的本質,我認為就是消費者選擇用你的東西。那麼,消費者為什麼選擇用你的東西?事實上,消費者都特別自私,所以學會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微創新的前提,也是顛覆式創新的開始。

諍言二在做微創新和顛覆式創新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被誤導。我一直講小公司千萬不要做平台戰略。原因在於平台不是做出來的,而是不自覺積累出來的。如果有4億人都用微信,微信自然就是平台。360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我當時要是懂網絡安全,這件事是做不成的。如果要做平台,就要做殺毒、防火牆、主動防禦……沒有三年這個平台是搭不出來的。三年以後市場什麼樣?我並不知道。而且平台一旦要全面推動,無法形成壓強,所以小公司最忌諱做平台。小公司未來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平台,但現在一定要選擇單點突破。

諍言三一定要想辦法聚焦有限的資源。倘若今天我伸出雙手要推一個河馬或大象,無疑很難推動;但倘若把自己變成一個錐子,用同樣的力量扎它們的屁股,可能還是會讓它們疼一下。很多人犯的錯誤其實都是貪嗔痴的本性,想法越多,越急躁。所以,在創業的最初幾年,一定想辦法約束自己的慾望,多做減法,儘可能地聚集資源,不斷超出用戶的體驗,這才是很多創新的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13

財務智商(3):天下並沒有免費的午餐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E5%A4%A9%E4%B8%8B%E4%B8%A6%E6%B2%92%E6%9C%89%E5%85%8D%E8%B2%BB%E7%9A%84%E5%8D%88%E9%A4%90/

有一句名言
集合了古今中外智慧
得之則受用無窮

天下並沒有免費的午餐

好多人對錢銀的觀念都好得意
食飯會等到廿點半去食下午茶餐
睇戲會睇早場
飲茶會係十二點前埋單
等等
總之所有消費
都要格到最抵

你可以想像到
如果你唱k 揀星期六日夜晚
買廣東唱片去hmv
一條友自由行去旅行
通常都會被取笑
覺得你晒左好多寃枉錢

但當去到投資時
好多人聽到個no.
有個炒作概念又飛身入市
輕率的程度
好似玩緊大富翁咁
似乎同之前所講的精明相去甚遠

其實
所謂的做功課
乃在於收集市場資訊
加以分析
減少決策錯誤的機會

既然十蚊八塊的優惠
我們都如此著緊
關乎到全乎身家的投資
何解又懶懶閒

明乎此理
則自自然會跑去看新聞看報告看分析看預測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04

財務智商(5):儲錢如減肥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5%84%B2%E9%8C%A2%E5%A6%82%E6%B8%9B%E8%82%A5/

只要問一問:「你為乜要返工?」相信大多數人都是答「搵食」或者「搵錢」,簡單講就係為了支付生活所需。

對於一些「長崎良美」、入不敷出、連清咭數也有困難的人,或者薄有積蓄但一次旅行、購買心頭好就花清光的人來說,講投資似乎是太遙遠的事。

天下間,有兩件事都是「知易行難」,道理極之簡單,卻沒有多少人實行:

儲錢同減肥

係人都知:「食少D野,做多D運動」就可以減到肥;「開源節流」就可以儲到錢。咁點解減肥同儲錢咁多人都做唔到呢?

這個問題筆者想了很久, 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人性:鍾意食野同駛錢,唔鍾意做運動同做野(並唔係唔鍾意搵錢)。

結果,就有些商家想到設計一些機器,聲稱唔駛郁,坐嚮度就減到肥,係真係假都好,點都可以sell到。

如果筆者話比大家聽,有個方法,唔駛做野都可以搵到錢,相信點都有人有興趣。

答案就是:「資本的力量」。一筆錢消費掉或放在銀行戶口內睡覺,並不能稱為資本,最多只是「別人的資本」。

除非薄有家底或工作有特殊際遇,大多數人是要透過壓低生活水平儲蓄,然後透過投資為個人建立其他收入。

但現時無論傳媒或網上,均是鼓吹「平民收入中產生活,中產收入富豪生活」、「透支未來收入來消費」、「購買行為看感覺不看實用」,而現實世界很多人都是以這種模式生活。結果每個月底都要為支付賬單及咭數煩惱,超前的生活模式,不利個人資本的形成,變成了「你為錢工作」。沒有資本,投資亦無從談起。

無論香港或外國很多富豪,其生活並不像一般人想像中「豪」。已故美國Walmart主席駕駛農用貨車巡視業務、香港富商李嘉誠一副眼鏡一隻精工表帶幾十年,筆者以為因為他們都知道「資本的力量」。

有錢人與普通人最大的分別,是他們擁有資本,而不單是依賴個人的努力賺錢。據說某富豪年薪只是五千大元,你沒有看錯,是年薪,但投資及股息收入已富可敵國,即如筆者那樣持有一個小型投資組合,每年也多次收到股息的支票,而且這些收入是不用交稅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42

財務智商(6):不去投資的理由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4%B8%8D%E5%8E%BB%E6%8A%95%E8%B3%87%E7%9A%84%E7%90%86%E7%94%B1/

即使香港早已是金融都市,一樣有很多人對投資未有認識。很久以前證監會做過一份調查,有關散戶投資者,當中有列出非投資者不投資的原因:

investeducation

1. 太忙或沒有時間

有些人之所謂忙,只是沒有將自己有限的時間作有意義的應用,只關心一些事不關己的事情,娛樂版、政治版、社會版,看得津津有味,卻沒有時間關心自己的未來。

2. 年紀老邁或過於年輕

這是反映人們意識上認為投資具有風險,及投資知識及技巧不是年紀輕的人可以掌握。年齡不應該成為投資的障礙,反而越早學習投資,隨著年齡增長而日漸圓熟。

3. 不懂選擇產品

在資訊泛濫的年代,篩選無用資訊,善用有用資訊,的確已成為一個難題。市面上已經有很多這類書籍,甚至很多外國的大師級經典也是垂手可得,但很多時內容寫得很概括,令到一般人讀起來艱澀難明及難以消化應用。

以現代香港的生活水平,一般受雇者以工作收入的剩餘,不足以作為退休之用。大部份人在有工作收入時已經不易維持理想的生活水平,強積金表現如何大家心中有數,大部份人對於投資的需要性及必要性其實是沒有足夠的認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35

財務智商(7):食少包煙有乜大不了?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9%A3%9F%E5%B0%91%E5%8C%85%E7%85%99%E6%9C%89%E4%B9%9C%E5%A4%A7%E4%B8%8D%E4%BA%86/

「每天抽少一包煙」或者「每月生活節省數百元」,對於個人財富有多大影響?

以下是一個很多金融產品推銷員常引用的故事,來說服客戶盡早投資。

A君由22歲開始每年儲蓄$10,000作投資,到30歲時不再加碼,任由資本滾存,共投入$80,000。
B君由30歲才開始每年儲蓄$10,000作投資,期間並無間斷,共投入$310,000。
假定投資回報年率10%,到這兩個人60歲退休時,誰人會較多錢呢?

經計算後,A君將有$2,414,548,而B君將有$2,001,378。(見附表)

為甚麼投資$80,000的人反而會跑贏投資$310,000?原來在30歲時A君滾存的資本是$125,795,回報是$12,579。B君才開始投入$10,000加上回報是$11,000,即是A君的資本所賺的錢已經跑贏了B君每年注資加投資回報。時間越久,雙方差距越大。

很多時這個故事會被演繹為「複利的力量」或者「投資要襯早」。筆者看到第三個意義是「資本的力量」。

有複利有時間,但欠缺資本一樣不利整體財富的累積,但資本又從何而來呢?除了繼承遺產或發橫財,餘下的便只有開源節流,每天抽少一包煙,或每月生活節省數百元,結果有何不同呢?

於是便有一位C君出現,他由22歲開始到60歲每年都儲蓄$10,000作投資,到60歲退休後將有$4,415,926。

每年儲蓄$10,000,即是每月$833,或每日$27,大約相當於一個早餐,或者連一包香煙也買不了。

earlyinvestment

連續三十多年每年投資$10,000,只是毅力、耐性及生活習慣的問題,能不能做到事在人為,但要求長期投資回報有10%或以上,又是否實在呢?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673

財務智商(8):辭工炒股又得唔得?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8%BE%AD%E5%B7%A5%E7%82%92%E8%82%A1%E5%8F%88%E5%BE%97%E5%94%94%E5%BE%97/

每逢股市暢旺,就會有一些人希望辭去正職全職炒股,彷彿有份正職不能全情投入,令到自己賺少許多,上班時間又與開市時間重疊,兩者不可兼顧。可是沒有幾多人真的去做,做得到的人往往下場悽慘或要回頭是岸。全職投資難處何在?

筆者認為「全職投資」起碼有兩種含意:「完全以投資收入來生活」及「每周5-7天,每天8小時以上進行投資」。這兩種含意,前者難以達到,後者辛苦不為外人道。

目前香港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20,700,即每年收入$248,400。

 

假定每年投資回報率是15%,要有165.6萬資本($248,400 / 15% = $1,656,000)

如果每年投資回報率是25%,要有99.36萬資本($248,400 / 25% = $993,600)

 

假設工作十年來儲99.36萬,每月需要儲$8,280,佔$20,700的40.0%;要儲165.6萬,每月需要儲$13,800,更佔66.67%。

究竟有多少人可以每個月持之以恆地這樣儲蓄呢?當然,很多人的收入是遠高於$20,700,但支出又隨收入而上升,尤其是按揭置業,交完首期供完樓,所剩幾何?資本形成之難,由此可見。

即使有足夠的資本及較高的回報率,將投資回報減去生活所需後,資本累盛的速度將會大減。在香港要過一個所謂「中產的生活」,不計住屋開支,每日平均$400每月萬二,全年就是14萬4千。很難想像一個有78-130萬甚至更多資產的人會主動降低生活水平去節衣縮食,結果是有了「生活」便沒有了資本大幅增值。

放棄工作全職投資的第一難關,即是放棄每個月的現金流入,要生活就有支出,沒有現金流入即是將資本變為支出流出,而需要投資回報來抵消。只要投資回報低於現金流出,資本總額即會減少,連鎖式地令投資回報不斷減少的惡性循環。用一個生動的比喻:像減肥一樣,脂肪就像資本,吃東西的熱量少於消耗,脂肪就會減少,體重下降。最快的減肥辦法就是只做運動不吃東西,但不吃東西會死,正如沒有現金流入只有現金流出,資本就如水就下不斷縮少。如果累積財富像脂肪一樣容易就好了!

這種聽起來很恐怖的「縮本死局」,遲早都會降臨到大多數人身上,就是在沒有足夠準備的情況下退休或失業的人。用一個較順耳的名詞叫「食老本」。記得科網熱時很多人四十多歲就「退休」,然後有很多入世未深的小朋友希望自己35歲退休,他們如果是從事科網潮時的「幻想」(fantastic)行業而不是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 T.)的實務工作,幾乎肯定很多人已經早在30歲左右在科網業「退休」,例如筆者。一般人也將在55-65左右退休,2006年香港人預期壽命男性79歲女性85歲,如果沒有足夠的準備,就要預計「縮本死局」將會降臨在自己身上。

除非資本規模乘回報率的絕對值遠高於生活所需,例如10比1,賺$10花$1,否則完全以投資收入來生活只是空談。話說回來,很多富豪就是賺$10花$1,你自信可以嗎?

有一個常見名詞是描述這種情況:「財務自由」。要達到這個境界,就不要自斷現金流入,並要不斷累積資本,還要加上良好的投資技巧習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688

財務智商(9):退休奇想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E9%80%80%E4%BC%91%E5%A5%87%E6%83%B3/

假如你係一個60的老人家,有兒有女,有三四百萬現金+股票,你會揀選以下邊一個方案?

1.一炮過買一個四五百呎單位(當二百萬計),一個人住。其餘的keep住投資去製造cashflow用黎過簡單生活。
2.租單位,全部hold住現金股票投資去製造cashflow用黎生活
3.同仔女住,一樣照投資,多左的錢用黎請工人/看護
4.將一半資產交俾thirdparty,對方保証有個裝修好的單位俾你住過世,有晒醫療各方面配套。

******

呢個問題,唔係一個心理測驗,不過或多或少反映左一個人的理財及價值觀,係小弟睇左一大堆老人資料(準備見客)而想出來的。
要強調的是,當中無標準或所謂最佳選擇(因為係我作出黎的),不用太介意熟優熟劣。

綜合4個方案,明顯以方案3係最慳水慳力的同時,精神及物質生活都應該係會幾好的(未必係最好)。但大大大前提是與兒女關係良好,仲要大家都相處得黎又唔介意一齊住,係現今社會文化及客觀寸金尺土的居住環境下,實現的難度可謂9。9。仍然想選這個方案的,係相當理想主義或者極重家庭觀念的。

選方案1或2的朋友,差異其實不大,同樣地應該係對自己的投資回報有相當信心,因為本金不足以單買兩電一煤收4厘息便過世,食粥食飯基本上係睇你投資技巧。分別在面對的優勢及風險不一樣。

方案一的好處係不需要面對通脹加租及業主迫遷的風險,以及較容易保持自己的社區網絡。但壞處係隨著年紀老化,物業容易反變成負累,因為一炮過後要再融資套錢出黎的難度很高(無入息証明)。而當投資本金慢慢減少及年紀身體再老化,管理資產的能力會日差,物業頗有機會變成「殘廢樓」(網上找到的terms)

方案二的好處自然係靈活性大,而且假設不幸地投資失利輸晒,仲可以申請食綜援及住公屋。但壞處係容易要搬黎搬去,而且當市區重建,舊樓拆得咁上下時,老人家未必再咁容易租到樓住(無入息証明/業主偏好)

方案四其實係最實用主義,鬥長命,越長命越著數。同時亦最貼近一個有多少米的老人家真正需要的服務。當然,大前提又係third party可唔可靠。

香港其實係有提供呢種服務的機構的,正是樂頤居,彩頤居等房協搞的長者住屋服務。
主要服務內容,係按年紀交低一筆租權金(越後生越多,最多約60萬),之後每個月交一千幾百管理及服務費,便可以住到百年歸老。
房協推出呢個計劃時約係2003年,target係有100至300個的長者,反應相當熱烈,到而家都仲有好多人係waiting list(因為要等到原住民過身先有空位)。
可惜係房協錯估形勢,請番黎的精算師低估左香港人的長命,結果單位的周轉率很低,加上踏入通脹週期,在鬥長命的計劃裡,房協成為輸家,現時一年蝕緊二百萬。不過,相信佢會係未來係筲箕灣及深水埗起的單位,大加租權金及減少豪華配套以達至收支平衡。

講左咁多野,其實係想講,有好多表面看來很笨實,你諗都唔會諗的服務或產品,偏偏有一班少眾人係好buy及渴求的。
而且好多野如退休及住屋,係無絕對答案可言,每人都會根據自己實況作出微調,無話邊種生活態度一定最好。

elderlyhous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30

財務智商(10):阿燦個fan累身家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4610

父子與驢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慣聽熟,這裡試下講一個現代版的故事。

筆者小時候(是很小很小的時候)看經典搞笑節目《笑星救地球》,最深印象不是阿燦扮的乜太或者笑星拍板,而係以下一個小故事。

話說阿燦快樂地食緊檬檬牌甜筒,好幸運地中了一個「大哥大」電話。

大哥大

80年代尾90年代初,拿著個大哥大電話出街真的是身份象徵,阿燦雖然一介平民牛記笠記,但亦感到好不威風。

此其時,阿燦個fan走出來說道

「嘩阿燦,你拿住個大哥大咁勁,都唔俾少少錢裝下身?唔係點襯得起個電話呀~」

阿燦一想又係喎,於是便拿拿聲走去變身當時大熱的MARK哥裝束,一身名牌,此時又更威威了。

阿燦個fan又現身說道。

「嘩阿燦,你成身名牌加埋個大哥大成個明星咁,唔係仲同人排隊等車呀?梗係買番架車啦~」

阿燦一想又係喎,於是便豪盡積蓄去買番部二手BENZ,行出黎簡直係威威食鷄。

一如你所料,阿燦又有fan現身了。

「嘩阿燦,乜你撈得咁掂,又BENZ又成身名牌,但你唔怕架車擺係街俾人劃花咩?好心就洗多少少買個車位啦~~」

阿燦此時已經面有難色了…不過咬一咬牙又決定去馬,買番個車位先。

之後就到上會買樓了。

最後,一個經濟大浪,已經周身債的阿燦便頂唔順破產了。回想一生,所有的起源便是因為那個檬檬牌甜筒及一眾「阿燦個fan」的言論。

這個故事已經廿九幾年前了,唯筆者到今天仍然印象深刻。一路長大,亦親眼目睹許多人因為「好心就XXXX,唔係仲XXX呀話?」

呢D「阿燦個fan」的言論而不自覺洗大左,最後陷入財困而不自知。

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而量入為出,盡量抽離「阿燦個fan」的言論,可能便是你將來貧與富的關鍵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