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筆論天下:新政老毛病 陸日勤


2009-02-18  AppleDaily


 

美 國總統羅斯福1933年推行的所謂「新政」,普遍認為,是帶領美國經濟從大蕭條中起死回生的主因,但有歷史學者指出,時至1937年,仍有人因抵不住飢餓 而自殺。那已是「新政」推行後的第4年,經濟仍然毫無寸進,連英國雜誌《經濟學人》也揶揄美國,好像已經忘記了經濟可如何增長。

政府救市太短視

「新 政」旨在以政府干預,為受到1929年股市大崩壞而嚴重打擊的經濟,帶來新機遇。不過,1933至1940年失業率仍高居不下,遠超10%,7年不是短時 間。大興土木──建公路、橋樑和學校的工作,由於技能要求不高,相關的工資也偏低,所以,除了失業人口眾多,有工開的薪資亦不足以餬口。再者,工程令國家 財政出現赤字,政府的「救市」力度惟有時鬆時緊,不可能無限度地派糖,而政策的鬆緊,多是為了應付政治需要,例如總統大選,令人民生活無所適從。最初以 為,政府的投資是挽救信心,在商界也有帶頭作用,但有歷史證據顯示,政府排斥商界的態度日深,打消美國和外商的投資意欲。例如,在電力行業,官僚為推行預 設的工作目標,竟然限制私人的競爭對手發展,包括立例限制它們融資,結果,政府與民爭利,抑壓了新企業的冒起,而那些企業才真正有機會帶領經濟復蘇。大蕭 條之所以禍害深遠,是它年復一年的持續性。持續的因由眾說紛紜,但少人關注以上的觀點,就是政府只着眼於短期的經濟刺激效果,忽略了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最終導致經濟復蘇姍姍來遲。

防保護主義興起

日勤認為,中國今日的經濟發展里程,與20至30年代的美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例如美國是當時的「世界工廠」──全球最大出口國,又是最大的鋼鐵需求國。中國今日面對的經濟挑戰不下於美國當年,分別只是災難觸發點──美國當年的是在 本土,中國今日的在海外──即美國,但同樣面對隨之而來的產能過剩問題。中國基建再多,也未必能扭轉乾坤。防止國際間興起保護主義,開放農地產權,以發展 內部需求,更為可取,相信中央也在這些方面努力。陸日勤http://penandsky.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3

柳传志解读“民进”新政:难度在于政府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26/170302.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50

中芯国际多名高管出走 王宁国新政临考


芯国际(00981.HK)的人事调整仍未结束,多位高管正持续离开。

这与前不久中芯国际总裁兼CEO王宁国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的局面有明显反差。当时,随着新的经营团队到位,以及借助一项精兵简政计划,中芯 国际士气得以提升。

中芯国际内部人士透露,新的高管到位、新政推出后,公司局势确实一度稳定下来。不过,近来高管却频频出走。“季明华、谢宁都要走了”。季明华是中芯 国际资深副总裁,一直主管研发,2007年一度担任首席技术官(CTO)职务;谢宁则长期担任中芯市场行销及业务中心负责人。

记者进一步获悉,部分中芯人士已经加盟对手公司。比如谢宁,就在电话中对本报坦陈,他将担任华力微电子“顾问”。记者询问得知,他的职位有望是董事 长助理及营销方面的职务。华力微电子即华虹集团与宏力半导体的合资企业,也是中国目前完全国有性质的12英寸工厂。

几天前,记者已经获悉,中芯国际副总裁、北京12英寸厂总经理刘越女士即将离开公司,加盟手机电视芯片巨头泰景科技。

不止高管层动荡。中芯基层员工对公司的抱怨也在增多。中芯为何再度出现这一局面?

应该说,中芯已走出败诉后的危局。王宁国上任后烧起的团队重建、稳定客户关系等几把火,确实为公司整体运营带来了信心。而之后公布的一项名为“机构 精简计划”的措施,意在推动公司组织结构变革,也让许多员工看到了希望。

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王宁国曾表示,这一措施,主要采取“自上而下”方式,调整上层管理队伍与基层队伍,融合技术、生产、市场等资源,提高运营效率。 此前,他刚来中芯时,曾经有55个人直接向他汇报,让他感到公司沟通效率存在问题。

这一措施在公司运营层面已经得到初步落实。但中芯整体局面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大改观。

一位常年跟踪中芯的业内人士表示,王宁国性格温和,但作为职业经理人需要更“果断”一些。

中芯恢复信心的措施确实有点慢。比如,员工抱怨的薪水问题,至今仍在发酵。2008年它曾减薪,2009年局面好转后,薪水恢复速度却不够积极。记 者获悉,由于一季度支付离职高管资遣费,加上新的中高层入职带来的成本,中芯将暂时取消年中结构性调薪,具体情况将视本年度下半年盈利表现而定。

而对手台积电等公司却接连出台多项待遇提升措施。这可能与目前中芯资金短缺有关。前不久,董事长江上舟曾说,大股东大唐控股或将增持,且正与新战略 投资方接触,似乎想化解这一难题。但截至目前未见明朗。

“贫富差距”正继续拉大。台积电、Globalfoundries等已大大提升2010年开支。台积电公关人士前天发给本报的邮件显示,它已核准新 增16亿美元以上扩充多座工厂。中芯2009年年报却显示,今年它将继续严控资本开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9

房产新政又一猛药:地产公司借壳被叫停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7/4MMDAwMDE4MDg4Mw.html


好一套密不透风的海陆空政策组合拳。

6月3日,国税总局公布《关于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通知》,对土地增值税预征率设定了下限。 这是五月以来,国税总局的第三条跟土地增值税有关的通知。

同时,自4月16日房产新政以来的50日里,证监会对地产公司的融资政策也在日益 收紧。不要说IPO和再融资,连并不涉及现金的借壳上市,也实质上被叫停。正在重组进程的上市公司和参与项目的券商人士,皆感觉到这一次政策的凌厉——重 组已经过会的拿不到批文,重组尚在申请的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那么,这一次的地产公司借壳暂停,又是对谁家公司影响最大呢?

“借 壳”被叫停

对于等待借壳上市的地产企业,时间仿佛凝固在2010年3月30日。

这一天,*ST科苑 (000979.SZ)正式更名为“中弘地产”。这标志着中弘卓业集团有限公司借壳成功。它于2009年12月25日拿到重组的正式批文。

然 而这却是这一波地产政策收紧前的最后一张船票。其他排队等候借壳的地产公司,却陷入了漫长的等待期。

6月3日,一华东券商并购部人士告诉记 者:“现在地产公司借壳都停了。过会了的不给批文,而向证监会报的(地产借壳)项目,会里的人说不要报了。其实并购重组委通过,就表示证监会原则上同意, 证监会不给批文,是因为不愿违背当下中央调控房地产市场政策的意图。”

4月19日出台的“国十条”中提到:“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 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

在这一规定之下,申请再融资的地产企业 需要由国土资源部先审核,确认没有囤积土地等行为,证监会才可能放行。但申请借壳的地产公司,从目前来看,却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受阻。

借壳的 审批流程大抵如下:上市公司待股东大会通过后,将申报材料报到证监会,由证监会上市部预审;预审过关后,企业才能“上会”,即将材料上报给并购重组委;并 购重组委通过后,上市公司会公告“已获证监会有条件通过”,业内简称“过会了”;最后一步则是等待“批文”,如前述*ST科苑拿到的《关于核准安徽省科苑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及向中弘卓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批复》(证监许可[2009]1449号)。

S*ST兰光 (000981.SZ)的重组方为宁波银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其董秘李笛鸣告诉记者:“我们今年3月22日过会,本来差点就批下来了,但受国务院政策影 响。过会后,再没有说要补材料。”他表示,证监会没有要求公司补充国土部审批的材料。

*ST华源(600094.SH)欲注入由福州东福事 业发展有限公司控制的名城地产(福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城地产”)。其证券事务代表迟志强则向记者承认:“过会后,证监会没要求我们补任何材料。四 月中下旬,要求重组方补过一次材料。”

随后,国金证券负责*ST华源重组项目的人士告诉记者:“四月中下旬证监会要求补的材料是重组公司 2009年的年报。而(证明重组方)没有囤积土地的材料,我们在申报时就递交给证监会了。我们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被卡住,因为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接到证监 会要我们补这方面的材料,没有接到证监会要求我们找国土部会签,证明我们没有囤积土地”。

另一些企业,则是卡在了预审环节。

ST 国祥的重组方为: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今年2月以来,ST国祥在公告上市重组进程时,内容都是:公司于2010年1月11日收到证监会的反馈意见通 知书,要求公司补充材料。公司已按通知书中要求准备好相关材料,并于2010年1月29日将材料报送到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受理部门。

某深圳 券商并购部人士指出:“这表示公司连预审都没通过。”和ST国祥有着共同命运的,还有ST商务(000863.SZ)、*ST嘉瑞 (000156.SZ)。

等待批文的煎熬

在等待批文的,除了S*ST兰光、*ST华源,还有 ST东源以及潜伏在ST东源的多家基金。

重组概念股素来是公募基金青睐的题材之一。从以往来看,地产公司借壳上市,多会承诺次年业绩,且基 本能达到。

S*ST兰光和*ST华源早被暂停上市,基金鞭长莫及。不过,基金不会错过ST东源。2009年6月30日,ST东源的十大流通 股东中只有一家基金;三个月后,便有六家基金成为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11月30日,ST东源的重组方案为证监会有条件通过。有基金此时获利离场,但又有 新的基金加入。基金一直盘踞着前十大股东。

金泰证券投资基金、海通-中行-富通银行已连续三次出现在十大流通股东。据大智慧统计,从4月19日国十条出台至6月3日,ST东源跌幅 38.82%,资金净流出4237.26万元,仅占流通盘的1.81%。这意味着,还有多家基金仍在坚守。

一家券商投行部副总分析,这批借 壳的地产公司中,受政策影响最小的,还是这批已经过会的企业。这几家重组方要注入的资产评估也保守一点,房地产市场调整对他们影响不大。“政策一放开,它 们立刻就能拿到批文。”

待注入资产评估增值几何,往往与评估时间点的房价息息相关。2009年一季度到2010年一季度,各地房价飞涨,有 些城市一年时间房价翻番。于是,评估时间点差大半年,也能决定资产评估保守与否。此外,房价亦决定着评估公司对注入资产营业收入预测情况,从而左右着重组 方承诺的预计业绩是否能达到。

已过会的三家公司S*ST兰光、*ST华源、ST东源,都是较早便开始申报,其资产评估点多在2009年一季 度或以前,那时的房价相对低,故待注入的资产增值幅度也相对保守。

以*ST华源待注入的名城地产为例。其资产评估时,公司预测,名城地产旗 下最主要的楼盘“东方名城”在2009年和2010年的售价分别为每平米7200元左右和接近7300元。根据搜房网数据,这一楼盘的最新均价为 11000元。

*ST华源的重组方在预案中承诺,如重组2009年12月31日前实施完毕,保证重组后的甲方2009年、2010年、 2011年三个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0924.75万元、46,152.10万元和68490.75万元。

上 述国金证券人士告诉记者,“重组方的营业收入预测值高于承诺值,而实际值又高于预测值。重组方2009年的净利润,是超过(预案中的)承诺值的。”

无 独有偶。ST东源的重组方为重庆市金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其评估时间选在了2009年4月30日。其旗下一个重点楼盘“阳光小镇”,以2009年一季 度预售的价格作为参考,确定的估值为每平米5100元。根据搜房网数据,这一楼盘的最新均价为6800元。

虽然这几家公司前景看好,但批文 什么时候会到?无人能回答这一问题。

在等待批文的,远不止这些直接利益相关方,仍在走预审过程的地产公司亦翘首以待——过会的企业都不能借 壳,他们就更遥遥无期。还有更多ST公司公告重组的草案,重组方为期待借壳的地产公司。

等待因为不确定而变得漫长。于是,在券商之间,新的 说法流传开来——证监会在筹划新的房地产借壳上市可持续发展经营能力审核备忘录。比起2009年的版本,新的备忘录将对企业的市场地位、历史经营记录、资 本实力与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土地储备等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新版备忘录出台后,地产公司借壳会恢复进程。

6月2日,一家广东券商并购部人士 表示,那些卡在预审环节的重组方案,不完全是因为政策。他告诉记者:“上市部很注重看资产的评估值。评估值过高,会里肯定有意见。我们之前有一个项目预审 时,委员认为估值不合理,就直接质疑地产评估师。后来这个项目没通过。”

他告诉记者,在预审这一环节,一般是券商去2个人,其他中介机构去 1个代表。预审委员对哪些材料有疑问,就会直接质问提供材料的中介机构。

那些卡在预审环节的企业,由于申报时间比较晚,其评估基准日往往靠 后,比如*ST百科公告的预案中,评估基准日在2009年12月31日。

*ST百科的重组方为杭州宋都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宋都 集团”)。其旗下楼盘“阳光国际”“美域锦园”都为注入资产的增值做出了彪炳贡献。

这两个楼盘分别处在杭州和南京。*ST百科提供的评估书 显示,两个楼盘的均价,从2009年4月到12月,9个月的时间里涨了一倍。最终确定的评估价便与2009年12月的售价持平,分别为每平米21000元 和16300元(此为“美域锦园”一期的售价,二期估价为17000元)。

搜房网显示,这两个楼盘的最新售价分别为23000元和 19000元。其均价还是高于评估书中的估价。

但是,种种地产政策出台后,杭州和南京的房价是否还能维持这样的高价?就算价格不动,那还能 卖出2009年那样的销量吗?像宋都集团这样,以楼市最高点的价格来评估待注入资产,并借壳上市,在目前的政策导向下,恐怕殊为不易。

*ST 百科证券事务代表龚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重组一事不愿多说,只表示在等证监会答复。记者接下来两次打他手机,他均表示在开会不方便接受采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93

中移动李跃新政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15061&time=2011-01-08&cl=115&page=all

是倒退还是变革?李跃掌舵中移动半年,中移动及其多年形成的上下游行业链面临大考
《新世纪》周刊 记者 赵何娟 特约记者 雍忠玮

 

  在反腐引发的人事震荡中接班,先稳定而后动,还是大刀阔斧改革?中移动新任掌门人李跃选择了后者。

  自2010年5月升任中移动集团总经理后,李跃对中移动广告和数据业务的调整思路逐渐清晰。

  一方面,核心外延业务收归集团,对外合作模式由“分成”变为“固定承包”付费,颠覆电信增值行业运行多年的行业规则;另一方面,将在设备采购管理上的“集中采购”思路,扩展运用到了广告和终端定制上,上收权限,一大批中间商失宠。

  作为上任不过半年的央企“一把手”,李跃如此激进的改革选择并不常见,不仅令内部为之震撼,亦延伸至以中移动为核心的整个电信增值服务产业链。

  激烈反对者怒斥其因噎废食,把企业内控问题归罪于市场,是一种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倒退,不仅可能毁掉多年市场力量形成的电信增值行业,更可能让中移动这一国有垄断巨头更加垄断,将原来仅做“通道”的主业之手伸到通信、通话主业之外。

  支持者则称这是壮士断腕之举,惟有这样才能彻底切断中移动内部多年根深蒂固的利益链条,将原有的内控失控基因连根拔掉,彻底清除众多依附于中移动的“关系户”“寄生虫”。

  不过,行业规则和格局重定,各方博弈难免,最终落点并不可预知。

  可以肯定的是,李跃新政仍有试错空间。

集中与收权

  在李跃主政中移动后的调整中,广告首当其冲。

  2010年11月,实力传媒再次中标中移动非互联网业务合作伙伴。不过,虽然其中标业务金额仍达1亿美元,但业务仅限于广告策划业务,而不再包括过去利润更丰的媒介代理这块。

  实力传媒以往几乎垄断了中国移动的所有广告业务,包括广告投放代理,以及策划、媒体评估等。而中移动每年巨额的广告采购中间代理费,则成为实力传媒主要利润来源。

  目前,中移动广告采购业务已全部收归集团采购部负责,停止通过代理进行广告业务投放。

  一位接近中移动市场部的人士透露,过去市场部负责广告业务对接的人员也都被调离原岗位。

  此外,手机终端的定制采购也全部收回集团采购部,采购部正筹划以一家控股子公司来承担采购代理。

  对设备商而言,终端定制利润极低,完全靠规模获利,中间代理商则更是如此。

  “连1-2个点的中间商费用都要省,足见李跃对成本控制多严,而且不务正业。”一家中移动合作伙伴的负责人如此抱怨中移动新的政策。

  控制成本并非惟一目的。

  2010年下半年,李跃赴瑞典考察LTE发展状况,走访了当地五六个营业厅,这些营业厅和超市一样,挂满了琳琅满目的产品。

  “他们的客户通过网络银行在网上缴费,所有业务,包括缴费,全是网络化,客户到营业厅来主要是买手机,顺便定制一些客户端软件。”在2010年11月底一次内部讲话中,李跃透露说,这对其触动很大,并提出中移动在东部沿海大城市有条件的营业厅尝试向“超市”发展。

  “如果这种体系建立起来,我们5.7万个营业厅就将变成巨大的财富,再加上120万个代办点,如果销售末端产品的话,我们将开辟一片新天地。”李跃说。

  在李跃看来,传统运营商必须吸取苹果等IT公司迅速崛起的发展经验,看到终端市场这块更广阔的空间。这也为他以集中化增强渠道控制力的思路提供了现实支持。

  这一思路,与过去主管广告及终端定制的中移动副总裁鲁向东以及中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思维恰恰相左,后者更倾向 向下放权,对外授权。接近中移动人士透露,2010年春节前,李跃和鲁向东两位副总裁主管部门对调后,原来业务线条上的人员都极不习惯,受到冲击更大的, 则是过去十年围绕数据增值业务形成的生态圈。

重新定义合作者

  在李跃主导下,目前中移动正在深入研究如何调整过去以分成为核心的互联网合作方式。

  中移动旗下增值业务的典型“卓望模式”正被推倒重来。

  卓望控股在境内有三家公司,分别为卓望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暨梦网运营支撑中心(下称卓望信息)、卓望数码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下称卓望数码)、卓望信息网络(深圳)有限公司暨139社区(下称139社区)。

  一位卓望控股前管理层透露,成立卓望之初,中移动领导人就已认识清楚,这些业务不是中移动有能力做好的,要向社会招募人才。故而有了2008年 11月成立的一三九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六名出资人中,中移动集团客户服务部部长叶兵为中移动代表,其余 均个人股东,为卓望控股相关高管。

  这本身即是中移动对原有SP(服务提供商)集中管理的一次重大调整,试图由此实现一些核心SP业务个人激励,因此备受争议。李跃主政后对卓望控股进行了调整。

  卓望控股内部人士透露,目前139社区的运营已移交广东移动互联网基地管理,这导致139社区在北京部分员工离职。原高调聘入139社区的知名互联网人罗川也准备退股退出。

  卓望信息则正与中移动飞信系统集成公司神州泰岳制定新的结算政策,尚未有具体结果。

  卓望控股也正进行改组,所有员工原有合同均被解除,等待签署新合同。卓望数码和139社区或将被注销,保留卓望信息,或成立一家新公司“卓望中国”,取代此前的卓望控股。

  熟悉中移动的一位行业人士认为,动卓望控股就是动了“合作伙伴”模式的根了,这是对过去多年鲁向东的SP管理思路的全盘否定。

  李跃力主“移动MM”平台,这个平台类似于苹果iTunes,将很可能取代“移动梦网”。

  上述人士认为,李跃应该不会采用“一刀切”方式对待所有增值业务,而会在收入相对固化的增值业务和增值前景较强的增值业务间做区分。此外,服务 和产品本身的差异性,以及各省移动公司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差别巨大,同一业务在各省推广或者实施的时间差可以超过两年。彻底改变并非易事。

KPI之变

  与此同时,中移动改革各省级移动公司业绩考核体系,取消了KPI考核指标[即中国移动各省(区、市)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中对数据增值业务的考核。

  中移动KPI本质是对各省级运营商的考核,包括11项:利润22分、营运收入16分、资本开支占收入比重8分、客户满意度10分、网络运行质量 8分、数据增值业务8分、集团客户业务8分、中高端客户数8分、TD客户数6分、扣减分事项-15分、总资产报酬率(三年共24分)。

  这套考核结果与年度奖金等直接挂钩,自然各省公司非常重视。而李跃新政后的2011年中移动KPI,基本变为三部分:网络质量类、客户服务类以 及经济指标。包括了网络运行质量、客户满意度、集团客户业务、中高端客户数、TD客户数,以及利润、营运收入、资本开支占收入比重、总资产报酬率等,扣减 分事项继续保留,惟一取消掉的就是数据增值业务指标。

  “没有了KPI,就要求我们塑造两个能力:第一是业务创新能力。就是要使你的产品让人家一看就懂,人见人爱……第二是业务销售能力,所以没有KPI也要做好企业增值业务。”李跃坚称。

  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彻底取消增值业务考核指标有点过犹不及,如果地方公司失去考核压力,也就意味着增值业务指标可能难以完成,中移动上市公司明年业绩报表也可能“很难看”。

  在旧的KPI体系中,数据增值业务的8分包括数据增值业务收入占5分。另外3分,根据中移动集团每年设定所谓“战略型数据业务”考核,即所谓的当年主推业务。各省公司在其中选择三项,根据其用户总量按一定比例确定要发展的用户目标 ,每完成一项可获1分。

  正常情况下,移动用户定制的收入很难达到考核指标的80%,省级公司为完成指标往往提供赠送服务以吸引用户,比如每月3元的手机报、每月5元的手机邮箱等。

  这样做,可能并不带来新增收入,发展的多是沉默用户,但在财务报表上可将用户收入单独计算,很容易在报表上完成任务。

  这还由此产生了权力寻租空间,因为向大量包月手机用户赠送的服务中,收入由SP、CP(内容提供商)与中移动分成,于是SP和CP纷纷努力与地方移动搞好关系,希望能获得地方移动推荐,作为主选业务直接推送给包月用户。

  比如一家SP公司有包月用户1000万,每个都订阅(其实是赠送)了2块钱包月的阅读,那就意味着每月2000万的费用。假设SP+CP分 85%的话,即使提供给用户的内容是垃圾,SP+CP一个月也能获得1700万元分成。而省级移动公司也在这些沉默用户的基础上完成指标。

   这也是导致四川移动无线音乐基地负责人李向东携款潜逃的深层背景。对中移动集团而言,这样的增值业务收入并不可靠,很多都是沉默用户,增加了腐败空间。取 消掉KPI中数据增值业务的考核,直接结果是让过去依靠数据增值业务造假KPI成为历史,但也将使一大批靠此生存的SP倒闭。李跃以此斩断权力寻租空间, 同时也关上了开放的大门。

市场决定结果

  李跃曾对内解释,对管理模式调整,压力首先来自于增长瓶颈。中移动传统主营语音业务增长受限,新的互联网增值业务虽然流量和用户增长明显,却并 未带来相当增幅的收入增长。在客户普及率达到60%以上之后,中移动的话务增长量已明显放缓。中移动内部数据显示,2010年前十个月始终保持20%的增 长,而十月增长急剧下降。

  “这说明我们的增长确实面临着顶部的压力。”李跃说,“另外,我们的数据业务增长量收不同步,数据单价较低,造成虽然数据业务量大幅度增长,但相应的收入增长却不多。”

  在李跃看来,这意味着用户占用了中移动的通道资源,收入的更大部分却并未被移动获得。固守传统语音主业,中移动将最终丧失市场竞争能力。

  其次是竞争对手压力。早期中移动对携号转网重视不够,政策实施后才发现客户流出效应十分明显,流出率远远大于流入率。据李跃自称,其中三分之二 是流出,仅三分之一是流入,这令中移动用户黏性受到考验。此外,来自互联网激烈竞争,无论是对传统移动语音业务,还是对铁通固定电话业务和宽带业务,都带 来很大冲击。

  对此,李跃的应对之策是低调推进移动互联网新战略,以“统一门户、统一入口”为原则,将之前分散在各大入口平台的应用,统一到10086,取消原有入口。现在打开10086的页面,移动核心增值业务都已完全在框架上统一接入,包括飞信、无线音乐、139邮箱等。

  这个整合刚刚开始,中移动计划从2011年上半年发动大规模推广,并已聘请IBM为其做接入平台整合计划,预计耗资人民币6000万元。

  “我们现在的运营商商业模式得到了政府保护,如果没有政府保护……能否经得起互联网的冲击?”李跃的担心溢于言表,他清楚,及早应对,变革试错的成本会在政府保护下相对降低。

  这也部分解释了何以李跃能在内外认同并不一致的情况下,强力推进变革。

  在2010年12月13日于北京举办的“2010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中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提出“开放和合作是中国移动过去的成功经验”, 并表示今后将会坚持和加强各种形式的开放和合作,呼唤从终端、操作系统到内容应用在内的各种合作伙伴和中移动展开合作,加入到移动主导的开放产业链中。王 建宙这一提法的时机颇为微妙,明显与李跃确定的方向不同。

  并非巧合的是,2010年12月24日,中移动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也宣布,正式启动行业应用合作伙伴招募计划。中移动与中国联通的新方向孰优孰劣,最终市场将会决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5

信贷新政双预案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1-15/100217182.html

央行、银监会双双担负信贷调控职责,信贷汹涌能否就此因势利导?
《新世纪》周刊 记者 温秀
单页阅读

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信贷冲动如期而至。同业交换数据显示,1月上旬四大行信贷投放近2400亿元。令人关注的是,2011年央行和银监会将如何来调控信贷?

1月14日,央行宣布自1月2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调整后,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高达19%,中小金融机构亦将达到15%。此前,在2010年底央行针对商业银行召开的货币政策吹风会、2011年央行工作会议与即将召开的2011年银监会工作会议中,通过更加公开透明的政策工具、实施更为精细化的调控,成为货币和监管当局的共识。

    信贷新政双预案

多位大行高管透露,央行已经将差别准备金率的测算公式下发到各家银行,要求各银行据此测算各自的规模。银监会正在探讨调整不良贷款的监管思路,会重点关注贷款分类的准确度和资产质量的细微变化。

不过,在两部门内部仍不乏不以为然的声音。有官员认为,这些创新工具不够市场化,是规模难以制定下的变通之举,现在必须开始探讨一些市场导向的调控工具,而且,两部门相互如何协调以避免叠加,也是一大难题。

悬念与底线

“今年的信贷投放规模,目前依然没有确定。”接近货币和监管当局的权威人士称,“最终恐怕还是要定个数,否则可能不好控制。”决策层是否制定2011年信贷投放目标规模,已成为银行业界判断今年信贷新政的风向标。

一位大行高管一语道破个中缘由:“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已经有紧缩的信号,但到底是松是紧还要取决于CPI的变化,由于变化趋势和成因难以预测,所以规模也不好确定。”

相比提出框架性要求的2011年央行工作会议,在针对商业银行召开的货币政策吹风会,则详尽透露了央行的调控思路和底线。在会上,央行总的希望是均衡投放,特别是,“上半年进度的安排要留有余地”。

由于CPI走势难以确定,这就使得定多大的盘子,变得扑朔迷离。这也是央行希望在上半年“留有余地”的重要原因。不过,在央行看来,在GDP增长8%,CPI增长4%的情况下,可以接受的贷款增速应该是12%到13%,并将根据GDP和CPI的消长情况,动态调整。

而CPI上涨究竟是输入型的还是国内因素导致,也会影响政策走向。如果是前者,央行认为,“信贷增速有所加快还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是后者,就“必须加大贷款的调控力度”。

央行高层在会上直言,“行政性的规模控制远远不够,效果也不稳定”,而且“往往会催生要规模等问题”,“相当于摁下葫芦浮起瓢”。

不过,商业银行更希望早点落袋为安,即投放要趁早,在没有确定规模之前多圈点地。

按照1月上旬四大行新增贷款总量已经达到2400亿元推算,即便没有月末冲动,平稳投放,如果没有硬约束,有受访银行高层预计,仅四大行在1月的投放就可以轻松突破7000亿元。这意味着,整个行业的信贷投放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

虽然大盘子尚未确定,但央行不会对各行的投放冲动坐视不理。数位知情人士透露,央行已经确定了差别准备金率计算参数,并要求各行据此约束自身的信贷投放。

央行对主要商业银行表示,凡是被要求上缴差别准备金的金融机构,应及时调整自身的信贷投放。否则,央行就“可能会在存款准备金的利息上采取相应的差别政策”。

在前述吹风会上,央行高层直言,原则上各行2011年新增贷款均要比上年有所回落。其中大型银行由于系统性重要的程度更高,新增贷款下降的幅度相应地也应更大一些。

事实上,央行在2010年12月中旬就曾召集各行高管,结合即将推行的差别准备金政策,要求各行警惕年底年初的投放冲动。有央行高层在会上表示,“如果突击冲规模,会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产生直接的影响”,“希望各行统筹安排,避免对今后的资产管理和利润造成负面影响”。

新规预案

“银行显然不会喜欢,但也并非无法接受。”有大行高层表示,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了调控执法的透明性,使得银行对货币当局的调控行为有更为明确的预期。

    信贷新政双预案

至于效果,他认为,虽然大银行根本不会在乎提高一点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却害怕“公然受罚面子难看”。所以会想方设法在“体制内博弈”,而不会搞得“太出格”。1月投放的最大不确定性在于其他银行是否“听招呼”。

央行高层在前述吹风会上,向各家商业银行的高管详细解释了这一工具的要点所在。

首先,是以社会融资总量和银行信贷这两项比值偏离其长期趋势值的程度,来表征整个宏观经济热度的状况,增强政策工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在动态调整的取向确定之后,调整重点是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体偏离度的影响。如果银行资本充足率达不到宏观审慎的要求,就需要缴纳一定的差别准备金。央行表示,这主要是考虑到在银行体系存在流动性过剩、信贷投放规模较大的形势下,单个金融机构在其中的表现和作用不同,而且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需要有差别性和针对性。

再次,是动态缴纳会考虑不同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对于系统重要性较高的金融机构要给予较高的宏观审慎要求”。

而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健状况也是重要的参照物之一。“对于资本充足率较低、资本质量较差、经营稳健型指标也较低的金融机构,需要缴存的差别准备金就更多。”

央行认为,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有助于在经济形势或金融市场发生意外情况或突发逆转的时候,提供较为充足的损失吸收能力。央行寄望于系统重要性较高的银行及早达到宏观审慎的要求。

数位受访银行高管透露,央行日前已明确了差别准备金率相关参数,并要求各行根据2010年三季度的资本状况,测算出今年的投放规模。目前各行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与央行对了表,双方的估算情况基本一致。

接近央行的有关人士透露,央行目前根据四大行的系统重要性做出的排序为: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

其中一位高管认为,差别准备金率的推出,既是国际金融同业的大势所趋,也与银监会之前推行的宏观审慎监管不谋而合,被视为央行市场化调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央行对具体机构进行规模调控的基本工具,但效果究竟如何,仍需拭目以待。

“双头调控”

在受访银行高管看来,央行和银监会谁将主导今年的信贷调控尚不明晰,双方如何分工合作亦将对商业银行的投放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信贷新政双预案

2010年,银监会首次也被赋予了信贷投放的调控职能。知情人士称,这主要是因为有关方面认为,银监会在逆周期资本监管和微观风险监管方面,有更多的指标和手段,可以在特殊时期,有效调节商业银行的投放节奏和行为,效果更为可控。此举在保障均衡投放的同时,也有助于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和稳健经营。而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通过政策信号来调节预期,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商业银行分秒必争时,不足以立竿见影地遏制其投放冲动,这也是央行今年刻意创新调控工具的原因。

银监会在投放狂潮中实施的一系列逆周期监管手段,对于银行业在快速扩张中守住风险底线,防范系统性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银监会2011年将会有哪些新政,从而使得1月17日召开的银监会年度工作会议备受关注。

接近监管当局的知情人士透露,银监会正在探讨调整不良贷款的监管思路,通过对贷款分类和迁徙率等指标的监控,敦促商业银行加强资产质量的管控。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

银监会成立之后,一个重要使命和目标就是实现不良贷款率和余额“双降”。当时整个银行业不良资产处于高位,具备“双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加大,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反弹压力增大,所以监管部门提出了更为务实的“双控”目标。不过,由于最终经济形势得以企稳回升,银行整体的不良资产继续保持了“双降”的态势。

目前,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率在低位运行。在持续创造了较高利润的前提下,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的提高也增厚了银行业的风险抵御能力。在这种前提下,监管当局的风险控制思路有望朝着更为精细化的方向调整。即关注银行的资产分类和迁徙情况,通过对迁徙率等指标的监控,实施“窗口指导”。

不过,对于个别不良贷款水平依然比较高的机构,将继续要求其实现“双降”,对于更多的机构,则会重点关注分类的准确度和资产质量的细微变化。

接近银监会的知情人士介绍,在投放结构上,今年或将出现一个变化,即从过去要求小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增速不低于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变为一个“不低于”,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平均贷款增速,而不再要求继续上规模。以防一些银行可能以此为借口,要求突破预设的规模,甚至导致总量失控。

一位大型商业银行信贷负责人亦坦承,各家银行都不愿意就下一步小企业贷款的发展趋势做公开承诺。究其因,“如果总量大幅压缩,总不能把有限的资金都向小企业倾斜吧”?

而就行业看,监管当局最为关注的风险点,依然是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相关贷款。经历了2010年的治理整顿,平台贷款的情况基本得以控制,但潜在的风险依然值得重点关注。

有关人士介绍,目前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点有二:一是房地产调控形势下,土地收益和房地产相关价格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平台公司未来的经营收益和现金流,有不确定性;二是不少平台贷款并未充分确权,虽然名义上有土地作为担保,但并未落实到具体地块,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不过,面对货币与监管当局同时发力的局面,一位大行高管指出:“若干从紧的工具叠加使用,其效果如何,难以简单地衡量。用力过猛,恐怕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所以如何在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的同时,趋利避害,对调控者亦是不小的考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91

創業板退市新政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4/100334067_all.html

 備受關注的退市制度,終於在創業板運作兩年之後提出全新完善方案。雖然各方對新方案仍 褒貶不一,但這次完善已經具有標誌性意義——退市制度真的來了。

  11月28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掛出《關於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徵求意見稿)》(下稱新方案),向公眾徵求意見。

  較之原本形同虛設的「退市制度」,新方案增加了「連續受到交易所三次公開譴責」和「股票成交價格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面值」即需要退市的新規 定,取消了「退市風險警示處理」。

  與此同時,新方案特別設計出一個退市緩衝帶,即創業板公司並不直接退市,而是進入「退市整理板」,漲跌幅由原ST板塊限制為5%放大到10%的 單獨板塊進行交易。

  「新方案提出的退市條件可執行度依然很差,還需進一步調整。」業內人士表示。

  在權衡各方利益與市場穩定種種附加因素後,深交所推出創業板退市新方案仍不算十分有效率,只能為一個妥協方案,未來仍有可能留下和主板一樣的殭 屍公司,連年虧損而不能徹底退市。

退市「溫柔」新政

  對於主板而言,由於歷史原因,退市幾成泡影。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5月13日,先後有PT水仙等75家上市公司摘牌退市,其中,強制退市43家、自願退市32家。兩市退市公司約佔 上市公司總數的2.4%。

  境外交易所退市數據顯示,2003年-2007年間,納斯達克退市公司數為1284家,超過了同期該市場新上市公司1238家的數量;日本佳斯 達克、加拿大多倫多創業板和英國AIM的退市公司數量與新上市數量之比均超過了50%;韓國科斯達克退市公司數超過100家,為該市場新上市公司數量的三 分之一。

  深圳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陳東征表示,主板的退市制度雖有缺陷,但其有歷史原因。「主板企業的重組和地方政府有很大關係,因而帶來很大弊病。」他特 意強調,創業板基本上是民營企業。

  深圳證券交易所此前曾就退市制度上報兩稿,第一個方案是直接退市方案,但此舉遭遇較大阻力。因為考慮到直接退市將對中小投資者造成直接損失,由 於恐懼屆時可能無法承擔「社會不穩定」之後果,監管層最終退卻。

  之後,深交所提交第二稿,表示創業板公司可先退市至三板市場。2009年5月8日,深交所發佈的《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徵求意見稿)》,在肯定 「直接退市」的同時,也預留了「符合條件的,可提出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的申請」。

  根據該份意見稿,創業板公司平均規模較小、經營不夠穩定,在具有較大成長潛力的同時也蘊含著相對較高的風險,因而有必要通過實行有效的退市制 度,實現優勝劣汰,保持市場的總體質量。

  創業板現行退市的條件主要包括連續虧損、淨資產為負、審計報告為否定意見或拒絕表示意見等11項。

  新方案提出增加兩大反映公司規範運作情況和市場效率的退市條件。一是「連續受到交易所公開譴責」,即創業板公司在最近36個月內累計受到交易所 公開譴責三次的,其股票將終止上市;二是「股票成交價格連續低於面值」,即創業板公司股票出現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價均低於每股面值的,其股票將終止 上市。

  數據顯示,從2009年1月1日至今,深交所共22次對該所上市公司進行公開譴責,沒有一家公司達到三次公開譴責的紅線,創業板更是沒有一家公 司受到譴責,僅有聚龍股份(300202.SZ)、南風股份(300004.SZ)和豫金剛石(300064.SZ)受到了通報批評。

  股票成交價格連續低於面值這一條款顯然來自於納斯達克市場的同類規定,但是對於中國現行IPO發行審批制度下上市的公司,跌破發行價已屬不易, 跌破面值並保持20個交易日,幾乎是天方夜譚。

退市有退路

  監管部門表示,為了保證投資者在創業板公司退市前擁有必要的交易機會,使投資者有更加充足的時間處理手中持有的股票,同時有充裕的時間來實現退 市公司股價的回歸,化解高價退市的風險,借鑑境外證券交易所的做法,設立「退市整理期」,在交易所做出公司股票終止上市決定後,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前,給予 30個交易日的股票交易時間,在此期間不再受理公司重組申請。

  同時在創業板設立「退市整理板」,將進入「退市整理期」的股票集中到「退市整理板」進行交易,行情上實行另板揭示,不再與其它創業板公司股票一 同顯示行情。

  對於「退市整理板」的漲跌幅限制問題,考慮到現行針對ST股份5%的漲跌幅限制不足以實現股價的回歸,而完全不設漲跌幅限制可能存在暴漲暴跌的 風險,因此將與正常股票相同維持10%的漲跌幅限制,以便退市風險得到合理的釋放。

  同時,《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對創業板公司退市後的去向未做統一的安排,如果公司符合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掛牌條件的,可以自願申請到代辦股份轉讓 系統掛牌轉讓。如果達到破產條件的,依法直接進入破產程序,不再平移。

  根據2004年出台的《關於做好股份有限公司終止上市後續工作的指導意見》的文件,已經終止上市的公司可以再次申請上市。

  該指導意見明確,股份有限公司終止上市後重新符合上市條件並具有持續經營能力的,可以直接向證券交易所提出其向社會公眾發行的股票再次上市交易 的申請。證券交易所根據中國證監會授權,依照法定條件和法定程序審核公司的再次上市申請。至今,尚無公司申請。

  將公司再次上市的權力交給交易所,而不是IPO通道,無疑放寬了再次上市的條件。

  「深交所第一個方案是直接退市,但是又怕對市場有衝擊,最終妥協成為第二個方案。」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對於設立「退市整理板」,一位券商併購部人士表示,需要分清「退市整理板」的設置週期,「如果連續兩年虧損就符合退市條件,那麼是否連虧兩年 後,這個企業進入『退市整理板』,給他一個緩衝期?如果是這樣,那麼就是退市制度的倒退。如果反之,在符合硬性退市條件之前就把企業放入「退市整理板」, 這個政策就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卡住借殼炒作

  雖然新方案對於退市標準的設定缺乏實際操作可能,但是整個方案中對於借殼和重組標準的提高卻具有重大影響。

  目前,主板暫停上市的公司通過各種調節財務指標的方法實現恢復上市的現象較為普遍。鑑於主板、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均沒有規定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 前後的淨利潤孰低來判斷是否達到恢復上市的條件,因此不少上市公司通過政府補貼、大股東輸送利潤、資產處置等非經常性收益調節利潤,以規避退市。這類公司 雖然在財務指標上暫時實現了盈利,但是並不具備持續盈利的能力,其實現恢復上市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非常不利。

  為此,新方案完善了創業板恢復上市的標準,明確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的淨利潤孰低作為恢復上市的盈利判斷標準,防止創業板公司通過一次性的交 易、關聯交易等非經常性收益調節利潤規避退市的行為。

  前述券商人士表示,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的淨利潤孰低作為盈利判斷標準,判斷企業是否恢復上市是非常有力的一條政策。有券商人士表示,目前很 多殭屍企業,虧損多年不退市,手法主要就是用非經常性損益來調整利潤。

  歷史顯示,主板暫停上市公司通過借殼上市式的資產重組實現恢復上市的現象非常普遍,出現了「借殼炒作」現象,相關的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行為極易 發生,深交所的這項新規定表明了其明確不支持暫停上市的創業板公司通過借殼的方式恢復上市。

  深交所有關人士表示:創業板公司一旦進入暫停上市狀態,深交所不支持這類公司進行重大資產重組,並通過借殼的方式實現恢復上市,以避免「借殼炒 作」的現象在創業板重現。

  對於暫停上市前的重組是否可能會引發同類的炒作行為,平安證券投資銀行事業部執行總經理韓長風表示,重組需要很長的時間,過程複雜,難度很大, 期間一旦上市公司進入暫停上市狀態,重組就毫無價值,重組方被套牢,所以對於以炒殼為目的的重組未來將會大為減少。

  「我覺得暫停上市的企業不能重組是一方面,未來還需要把那些上市公司控制權和主營業務同時發生變化的重組行為認定為IPO行為,只有這樣,才能 真正有效的抑制炒殼行為。」一位券商人士說。

  這需要監管層修改《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對資產重組的審批條件進行調整,等同於IPO。

  韓長風表示,創業板股票轉到三板是能起到緩衝作用,總要給股東一個流動的可能性,且監管層完善退市制度的出發點是遏制炒作。

  但也有觀點認為,創業板上市公司平移到三板之後,因為殼小,所以還有可能被爆炒。這樣,小股東不會有動力去追究大股東的法律責任,地方政府也不 會允許三板上市公司破產,司法就沒有辦法介入。因為只有破產之後,司法才可以界定破產的法律責任。這個一小步退讓,可能導致創業板整個退市制度的前功盡 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91

公車採購新政衝擊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16/100369107_all.html

「一個主權國家的政府,花自己的錢買車,不需要那麼多人說三道四,只要把握一個原則,我們不違反WTO的有關規定。」充滿火藥味的這番話,出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副會長熊傳林,他在3月9日該會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如是表示。

  2月24日,工信部發佈《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3月5日,中國歐盟商會(下稱歐盟商會)通過郵件發出聲明,對該項公車採購政策表示反對。

  「徵求意見稿」確實動了外資、合資汽車廠商的「奶酪」。與往年公車目錄相比,今年目錄中包括汽柴油轎車、多功能乘用車、越野車和新能源轎車四大類型412款車型,幾乎全部是國產自主品牌車商,包括奧迪、通用、大眾在內的上資合資品牌產品無一入選。

  「徵求意見稿」公眾討論期截至3月9日,因外方反對聲音較強,業界十分關注正式文件內容會否有所調整。據財新記者多方瞭解,正式文件最早可能在3月底出台,而調整增加合資和外資品牌的可能性很小。

  支持政府採購自主品牌的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這份「排外」的新目錄不僅值得肯定,甚至還來晚了。不過,靠「排外」政策扶持本土自主品牌車企,終非 長久之計。一方面自主品牌車企不能再是「扶不起的阿斗」;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限制採購,面臨著來自「消費者」——各級政府人員的重重阻力,未來新政實施 的範圍和力度仍待觀察。

新政為何在此時

  此次工信部公車採購新政,直接將合資公司自主品牌排除在外,將政府對本土自主品牌的傾向性支持表露無遺。

  目前,自主品牌分兩類,一種是以奇瑞和吉利為代表的本土自主品牌,另一種是以合資公司如廣汽本田、東風日產為代表的合資公司推出的自主品牌。最近兩年,業界圍繞「本土自主品牌和合資自主品牌誰是真正自主品牌」的爭議頗多,但官方對此保持沉默。

  目前,合資公司自主品牌與本土自主品牌一樣享受包括融資支持、項目審批在內的諸多政府政策支持。由於合資公司通常基於外方已有產品推出自主品牌車型,其研發成本和費用遠低於本土廠商,給本土自主品牌帶來很大壓力。

  事實上,中國政府對本土自主品牌在採購方面的支持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以號稱「自主品牌一面旗幟」的奇瑞汽車為例,加上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採購數量,每年的總量也就兩三千輛。「由於數量太小,我們沒有具體的數據統計。」奇瑞汽車新聞發言人金弋波對財新記者說。

  公開資料顯示,在奇瑞中標政府採購較多的2006年,國稅系統採購了3095輛奇瑞轎車,價值5.5億元。這與當年奇瑞30萬輛的銷量相比,佔比僅為1%。而這幾年這一狀況並無大的改變。

  據中央國家機關政府採購中心有關負責人在2009年6月接受新華網採訪時稱,中央國家機關帶頭採購使用節能環保和自主品牌汽車,2005年至2009年6月共採購奇瑞、中華、奔騰等自主品牌汽車1000餘輛。這對年20萬輛左右的公車採購量來說,實是微不足道。

  官方對政府公務車採購情況一直諱莫如深,並無公開統計數據。歐盟商會預計,這部分需求在每年100萬輛左右,而瑞銀投資的一項分析報告預計該部分需求數量僅在25萬輛至30萬輛之間。

  早在2009年1月,國務院出台《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政府公務用車向自主品牌傾斜,調整政府公務用車配備標準。隨後又提出到 2010年,各級政府和公共機構配備、更新公務用車中,自主品牌汽車所佔比例不得低於50%——這一比例目標跟現實應有相當差距。

  2011年11月,工信部和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聯合出台《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管理細則》,要求一般公務用 車和執法執勤用車價格限制在18萬元以下,發動機排氣量不超過1.8升。而此前的價格限制是25萬元以下,發動機排氣量不超過2.0升,包含合資自主品 牌。

  這份管理細則,再加上新近拋出的「徵求意見稿」,已從採購價格區間到入選範圍,都給了自主品牌明確的扶持信號。但包括汽車廠商和觀察家在內的諸多業內人士,仍對公車採購新政的未來實施效果持謹慎樂觀態度。

  瑞銀投資的分析報告認為,該政策短期內效果不明顯,但長期將對自主品牌提升影響力有正面作用。

  AlixPartners諮詢公司董事吳晶輝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認為,一般公務用車採購自主品牌,更大的意義在於通過政府採購引起示範效應。「它會吸引更多消費者關注和購買自主品牌。」但新政策能在多大範圍和多大程度上得以實施,仍有待觀察。

  有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指出,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在夾縫中生存的現實,是此番公車採購新政出台的大背景。

  自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汽車產業結束了連續近十年雙位數的增長,自主品牌面臨生存難題。

  據中汽協統計,2011年,中國汽車銷量達到1850萬輛,同比僅增長2.5%。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611萬輛,同比下降2.56%;市場佔有率為42%,較上年同期下降3.37個百分點。而合資品牌則擁有58%的市場佔有率。

外資車企的憂慮

  「徵求意見稿」公佈之後,歐盟商會聲明表示強烈反對,理由是政府及公共採購領域不能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要求中國政府向所有公司提供中資企業在歐盟享受的平等市場准入。

  歐盟商會認為,新採購目錄將加重外資汽車製造商在中國受到的差別待遇,並因限制良性競爭而削弱這一領域的創新能力。

  事實上,此次公車採購目錄僅涉及普通公務車,並不包括副部級以上幹部用車,因此包括奧迪、奔馳、寶馬在內的豪華車型暫時不會受到影響;而大眾、通用、豐田等品牌受到的影響將更為直接。

  通用汽車一位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稱,通用在中國的每年政府採購量約為2萬輛,與全年250萬輛總銷量相比,「相當於一個零頭的零頭。新政不會對通用在中國的業務有大的影響」。

  熟悉大眾集團的一位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也認為,儘管大眾汽車政府採購數量不少,但在大眾中國的銷量中所佔比例也僅在10%左右,且大眾近年的發展戰略已經向私人消費者轉移。

  「但歐盟商會反應如此強烈,仍可能擔心這一政策會向高端轎車領域延伸,以及擔憂公車採購對私人消費領域的示範效應。」一位汽車諮詢界人士向財新記者分析稱。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汽車業內人士也表示,政府在公共領域採購本國品牌,在國際上也有慣例,由於沒有涉及到公開和隱性的貿易壁壘,因此並不違反WT0的規定。相反,此次新政是政府扶持自主品牌的一項遲來的政策。

  過去多年,中國各級政府採購的公務車中,合資品牌佔到絕大多數。即使近年來購置本土自主品牌的呼聲很大,實施效果也牽強。

  原因在於,首先,公車採購過程不透明,缺乏監督機制;其次,公車採購雖有價格限制,但採購部門通常都會在價格線內就高不就低,相對低價的本土自主品牌車反而難入政府人士的「法眼」;再者,本土自主品牌產品與合資產品相比,其在品牌溢價、售後服務等方面確實有差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37

新政治經濟學----中國的牛熊市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0zyrl.html

翻看我的過往記錄,對大勢研判是我的弱項,我是常常說錯話的,為此我需要解剖自己,雖然大勢研判,對個人而言,難度遠遠高過行業和個股的研究,但是應該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全能型的選手麼,至少,在錯誤中尋找正確的方向,是需要一直努力的。

 

我也觀察過,大勢研判裡面,也是分基本面和技術面兩大類的,國內還是以技術面為主,美國則完全是基本面佔絕對主導地位;技術面裡面,又以時間週期最為主要,淘股論壇的「只有我懂」屬於這一類,不過弄到現在,也搞得確實只有他懂了,別人懂不懂,也無關緊要了;

 

以我現在的經驗和認識,技術面只作為參考,基本面還是最核心的,從個股操作上的角度來講,研究大勢,只需要在兩個極端點下點功夫就可以了,其他的時間,都 一定能找到適合投資的行業和個股,這個認識很重要,長期角度上來講,牛股熊股本質上和牛市熊市的關聯度是不大的,牛股不因熊市而走熊,但會走得不那麼牛, 熊股不會因牛市而走牛,只是會走得不那麼熊,牛市對牛股有放大作用,熊市對熊股也一樣,只有在兩個極端市裡面,上述的規律會有不同,那就是極端牛市和極端 熊市,像2006-2207,屬於前者,2008則是後者了,這兩類市場,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因為它傷害人很厲害,但同時,它給予的機會也最大,除此兩類 外,平衡市,一般烈度的牛市和一般烈度的熊市,都不需要在大勢研判上花費太多的精力,精力應該在個股上,讓全民都激動得牛市和讓全民都沮喪的熊市,數年間 才有一回,在這一點上,時間週期還是有幫助的,而且牛熊是輪迴的,這個肯定,所以當不遠的過去,大熊曾來親密過,那應該是件開心的事!

 

在極端牛熊市的判斷上,巴菲特的股票總市值和GDP的比值,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招數,這個在大致描述資產估值的市場狀態上,是一目瞭然的,非常有效,今天,當中國的資產證券化率達到相當的程度後,這個小技巧,也開始適用於中國股市了;

 

美國股市由於背靠其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和民選政治基礎,其牛熊規律,主要有產業發展和輪動來推進,這一點非常清晰,每一輪牛市的核心都是產業的深度變化所 致,熊市也亦然;中國在大周期上也遵循美國的這個產業輪動規律,但由於是發展中國家,政治體制特殊,它又有自己的特別之處,03/04/05年,美國股市 就開始了以煤電油運等資源性為主的牛市,而中國則處於深度熊市中,不過積壓的結果,是06/07年火山噴湧一般的爆裂式牛市,由此可見,中國股市牛熊的判 斷,參照美國雖然重要,但還是要兼顧自身的特性的。

 

過去的十年,中國資本市場的關鍵詞就是全面資產證券化,這一步邁得挺大,簡直就是量變到質變,基本上是扯著蛋了,把社會主義的蛋黃給打破了,現在開始提出 私有化,屬於一脈相承,屬於不動聲色的深度社會變革,已經不可逆轉,什麼重慶啊之類的基本上就是在這個趨勢上泛幾多反向的浪花,泡沫幾天,很快就過去的, 坊間談論的很熱鬧,其實和多數人有個鳥的關係,政治總有一幫人在玩,只要他們推進的大方向是順人類文明走向的,具體他們怎麼玩,愛咋咋的,到一定時候,真 的成為民選政治,才需要投入真心的熱忱,當然民選政治不會頭上掉餡餅,是需要有個學習過程的,國家政策怎樣和普通民眾的利益聯繫起來並且具備簡單的可操作 性和可建議性,不是現在薄先生的政治沉浮可以做教材的,作為政治文明的進步,我希望看到薄先生不問政治之後還可以從事別的行業,否則,中國的政治文明要走 的路還很長;

 

所以對當下中國,資產全面證券化和部分行業的私有化,意義挺大的,公民和國家,以股權關係建立起聯繫可能比一句全民所有制這樣的空話在架構上更接近共同擁有資產,如果對於中國,這是一個偉大的變革,那他肯定會有正面表現的機會的;

 

過去的十年,也是房地產的十年,和資產證券化的意義指向相反,房地產的輝煌十年,正是一個再次創造階級代溝的十年,你我同學同好同事,十年前什麼都一樣, 十年後因為當時在房產的投入態度上不同,就可能裂變成兩個階層,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社會導向上的失衡甚至不公,對社會健康發展不利,居住是人的基本生存 要求,也是一個社會人維護基本尊嚴的必需品,任何一個健康社會都不會拿這個東西去深度炒作,中國顯然是走偏了,而且,既得利益者覺得這輝煌十年遠遠不夠, 還要再來十年,甚至二十年。。。。。。

房地產的財富效應,吸引和滯留大把的社會財富,進入的資金,都希望自己只是一個引子,還會有更多的資金進來壘金子,並且事實也確實如此的在這樣發生著,如 果不是外力強烈阻擋,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崩潰收場,然而其勢如此之烈,這種慣性,需要幾年,甚至連續動用嚴厲的行政政策才能制止;

 

其實想想是挺危險的,一面是進入公民社會的基礎構架,全面資產證券化後以股權關係建立公民和國家財產之間的利益關聯,一面則是以囤積人們生活必需品的房產來居奇牟利,奴化本可以在精神上有健全獨立人格的社會中堅群體,這兩個方向,走到今天,似乎很明確,到了一個節點了;

 

房地產是個攻堅戰,實際上以我的理解,房地產任何的利空,都是股市長期的利好,這句話只適用於當下中國,是有絕對限制的,如果不是06/07年的脈衝性牛 市,整個過去的十年,中國資本市場就是一個大大的熊市,而他的對面,正是房地產火紅的十年,他們之間的相互逆轉,短期將超越由行業發展主導的牛熊市轉化, 最後回歸本位,交給行業發展去主導,這也是中國股市近期似牛卻熊,沒有明顯的產業板塊輪動的根本原因吧。

 

以我的理解,中國的深層次改革,其實在構架上是已經具備了的,在中國,政治既然那麼敏感,那就先不去動它,既然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 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當經濟基礎改變的時候,上層建築的變化也是順理成章,就不必那麼大動干戈了,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一個持 久,慢行的牛市,有利於中國深層次的變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84

海關新政,「海淘」的冬天來了嗎?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713

進境200元奶粉須交10%的稅?

3月30日晚,海關總署下發《關於對海關第15號公告等政策的說明》,表示所謂「進境200元奶粉須交10%稅」的說法是理解有誤。

這種誤讀緣於3月26日海關總署發佈的2012年第15號公告(下文簡稱《公告》)。公告稱,為適應市場發展需要,海關總署重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物品歸類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物品完稅價格表》,規定每千克奶粉完稅價格200元,稅率為10%。

對比2007年修訂的《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個人郵遞物品完稅價格表》,此次修訂物品分類更加細化,部分物品的完稅價格進行了調整。比如,啤酒以12 度為界,低於12度的,完稅價格為5元,12度-22度完稅價格為10元;冬蟲夏草的完稅價格由之前的5萬元調整為10萬元;化妝品的分類更加具體,完稅 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同時增加了部分新興產品,比如數碼相框,完稅價格500元/台,稅率10%。

其中,奶粉的完稅價格和稅率均未發生變化,為什麼卻引起媒體「進境200元奶粉須交10%的稅」的誤讀?

《2011年(上)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和《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自2010年以來,奶粉和化妝品一直穩居 「最受人們歡迎的十大海外代購產品」的首兩位,此兩類商品的貿易量佔整個海外代購貿易量的四成左右。而國內乳製品質量尤其是嬰幼兒奶粉令人堪憂的現狀在無 形之中推動著部分家長們開始選擇海外代購「洋品牌」奶粉。

奶粉關稅風波也許只是虛驚一場,然而,此次海關新政真正影響的,將是一大批「海淘」客。

新政劍指海外代購

早前,轉運公司是「海淘」一族們產品運輸的首選。

在轉運公司註冊後,消費者直接在國外網站購物,或在國外的海外代購商家在實體店或網上購物,寄至轉運公司的海外地址,然後由轉運公司從海外收取貨物轉發國內,最後由EMS等國內快遞企業清關派送。

而在3月28日,國內部分轉運公司紛紛在官網上貼出公告,表示海關總署下發通知,要求嚴格執行境外貨物轉運公司遞送物品不得按個人郵遞物品辦理清關的規定。

《每日新報》報導,這也意味著今後所有境外快遞企業使用EMS清關派送的包裹,不得按照進境郵遞物品辦理清關手續,只有使用對方國家郵政企業經郵政網絡承攬的、按照萬國郵聯規定單式並交由中國郵政在大陸投遞的包裹可以使用。日前天津海關、郵政EMS已經接到相關通知。

海淘之家網站上,張貼了國內各大轉運公司對此政策做出的相應調整。包括上漲成本、清關口岸的調整和派送物品的要求等。

對此,海關總署在回應政策誤讀時表示,近期國內個別郵政企業與國外非郵政公司合作,將不符合《萬國郵聯公約》規則要求的郵遞物品通過郵遞渠道運進,違反了相關規定。近期,海關對個別違反規定的郵政企業採取的措施,不涉及對個人海外網購管理政策的調整。

《廣州日報》報 導稱,海關總署新聞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代購是盈利性的,一般需要走貨物系統報關,海關總署正在嚴查這一類違規現象。根據《海關法》有關規定,我國對進境商 品區別為貨物、物品等不同監管對象,適用不同的管理要求。物品具有「非貿易性」的特徵,進境後不得出售或出租。顯而易見,眼下的海外代購的商品具有牟利 性,不是物品,而是貨物。對於貨物,無論價值多少,都需要照章納稅。

刺激國內消費?

對於海關新政策的出台,上述《廣州日報》稱一位代購網站人士認為,海關調整政策,意在使海外代購貨品以正常途徑進口,防止稅收流失;另一用意還在於促使消費者多購買內地商品,不希望龐大的購買力流失在境外。

《2011年(上)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海外代購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06億,預計2012年,規模將達到480億。

此次新政,確實對「海淘」一族造成了影響。天翼快遞公司3月30日表示,「由於各口岸整頓,各因素都不穩定,建議天翼快遞用戶近期儘量減少海淘購物以降低風險。天翼快遞4月1日價格調整請查看通知,因此造成的不便還請諒解。」

與此同時,公司還上調了部分運費價格。北京時間2012年4月1日起,天翼快遞美西LAX的美中線首磅由原來的4美金,調整為8美金,續磅不變仍然為4美金,美東DEL的美中線首磅由原來的4.5美金,調整為8.5美金,續磅不變仍然為4.5美金。

不過《南方都市報》評論卻表示海關新政的預期效果可能並不樂觀。儘管新政增加了「海淘」成本,但比起國內商品的價格還是有競爭優勢,因為進口商品除了關稅還需繳納消費稅、增值稅等。價格因素之外,國貨質量則是另一個大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