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付費閱讀:看一個獨立博主的賣文路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52168.html

年前的起因

把自己的作品放上互聯網,能收到錢嗎?下面就是我的親身經歷。

事情的起因是,我有一個博客網站。為了彌補網站的支出,我參加了Google公司的網絡廣告計劃。只要訪問者點擊廣告,我就會收到廣告費。

可是一年前,Google送來一封郵件,宣佈由於某種原因,我的廣告賬戶將被關閉。也就是說,我不會再收到廣告費了。雖然這筆錢並不多,但是畢竟少了一筆收入,我感到很不情願。

思前想後,我決定正好借這個機會,做一個試驗:在網上出售自己的文章,看看多少人願意付費。

2011年5月16日,我在每篇博客的底下,加上了一個按鈕,上面寫著四個字」付費支持」。用戶點擊這個按鈕,就會看到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讀了我的文章,覺得有幫助,歡迎向我支付一小筆金錢作為回報。

每篇文章的價格是0.99元人民幣,或者0.99元美元。讀完文章以後,如果你覺得它值這個價,歡迎付費。謝謝。

這不僅是我解決網站收入問題的一種手段,也是一個實驗。一年之後,我會公佈一共收到多少錢。如果微支付這條路能夠走得通,就會鼓勵更多的人在網絡上提供高質量的內容,逐步改變中文網絡的生態環境。」

 

猜猜結果怎麼樣?頭一個月,每天都有人付費!

可惜好景不長,正當我歡欣鼓舞,預料之外的狀況紛紛出現,種種外部限制讓這個試驗困難重重。對於付款閱讀,我有了新的認識。

(1)中介機構收費偏高。

我的收款工具,是國內最大的網絡支付平台」支付寶」。它每月前20筆交易免費,此後每筆交易收取1%的手續費,最低不少於1元,最高不超過25元。

我很快發現,如果每篇文章的定價是0.99元,還不足以彌補手續費。我不僅一分錢都收不到,而且還要自掏腰包,每筆交易另行向」支付寶」支付0.01元。出於無奈,我不得不把付款金額提高到9.9元,相當於一次性購買10篇文章。

要求讀者一次性付費9.9元,無疑是偏高的,大多數報紙的定價也不過1元。可是,所有的第三方支付網站都有最低收費門檻,使得」微支付」幾乎不可能實現。

(2)操作麻煩。

就算訪問者願意接受我的價格,他很快就會發現,支付過程非常麻煩。首先,必須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登錄支付寶,然後才能付款。如果他的賬戶是空的,或 者他根本就沒有支付寶賬戶,事情就會變得複雜。他必須輸入銀行卡信息,直接從銀行賬戶向我劃款,這又涉及到銀行網站的登錄和驗證。

基本上,訪問者至少需要3–5分鐘完成支付過程。考慮到他所要購買的只是一篇文章而已,我覺得實在沒有理由讓別人浪費這麼多時間。很多願意付款的人,也確實因為這個理由而懶得付款。

(3)用戶體驗糟糕。

真正致命的是這一點。交易應該是等價交換,可是由於我採用」先閱讀,再付費」的方式,導致整個過程實際上類似捐贈。訪問者並沒有因為付費,而得到新的體驗,付款之後,他的滿意度並無變化,事實上由於付款平台的限制,我甚至無法向他顯示一句」謝謝你」。

如果對一方來說,交易是否進行並無差別,只取決於你是否願意對另一方做一些善意的補償,那麼我覺得這肯定長久不了。

因為上面這三點不利條件,付費閱讀的人逐漸稀少。我慢慢開始接受一個事實:我的文章很難賣出去。

但是,我前面說過,一年之後,我會公佈這個試驗的結果,披露一共收到了多少錢。現在就是揭曉結果的時刻了。

從去年5月到今年5月,我一共寫了88篇博客,共計收到1079筆付款,其中美元255.97元,人民幣4106.04元。

這個數字算多嗎?我的每篇博客,讀者人數平均接近2萬人。根據上面的統計,可以推算出,其中大概有12個人願意向我付款。」轉化率」(訪問者轉化為消費者的比率)不到0.1%,而電子商務網站的正常轉化率大概是2%到5%。嗚呼,付費閱讀的艱難可見一斑。

我想,如此之低的轉化率,說明目前階段付費閱讀還不可行。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即使有各種不利條件,還是有人願意付款。如果交易費用更低、支付過程更便利、付費後能得到實際利益,我覺得付費閱讀是可行的。當然,前提是你的內容必須對讀者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28

出格 - 文路 公廁革命 2014年06月05日

1 : GS(14)@2014-06-09 00:12:23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10381
一段時間,香港長期處於公共衛生極惡劣的境地,相對垃圾圍城已屬小兒科,而是糞便等待風乾的恐怖情景,因為公廁是不存在的。當時殖民地總醫官丹士達(J. Carroll Demster)早已提出香港極需要解決衛生環境問題,更首次提出設立公廁的要求。他向港督提交的報告中,有以下描述:「太平山區的裡巷是如此的不堪,處處污穢,久已無人理會。最令人噁心的莫過於那放滿在區內後巷一小塊地上,以待風乾的糞肥了。此區有兩條露天排水渠,亦是同樣的一團糟,急需設立大量的公共廁所及垃圾站是顯而易見的。」

太平山區是華人聚居區域,以外國人的眼光看香港華人社區衛生惡劣問題,礙於文化的差異,可能會有偏見存在。但據晚清外交官張德彝在《航海述奇》中描述,在1860年,香港政府已立例禁止在大街上隨地便溺,但當時的公共廁所並不多,不少公眾場所均未設廁所,因此不少人在「有三急」時,就選擇在後巷等較隱蔽的地方就地解決,以致這些地方經常臭氣衝天,令衛生極度地惡劣。就算守規矩的華人,居住的地方亦會傳來陣陣撲鼻的夜香。因為當年水廁還是極高尚的玩意,是富裕人家的專利,貧下階層是居住的地方多靠「倒夜香」處理糞尿,這個欠公平的情況令免費公廁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直至1890年太平山街疫症事件造成大量傷亡,迫使香港政府急於解決公共衛生問題,興建免費公廁不可避免。不過,百年前與今天的香港有一個相同之處,地少人多從未有二樣,地價高昂令公廁要走在地下,一場公廁革命悄悄在地下開始。

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統計,從1901至1924年,香港總共建了十三座公廁,地下公廁就有六所,都建在中環上環這些華人聚居的社區。因為當時香港政府認為衛生問題集中在華人聚居的中環以西的太平山街一帶,人口稠密,地少人多,找位置開公廁不易,只能打在路邊地下一塊空間的主意,供普通大眾免費使用。但當年的地下公廁以男廁為主,除了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旁的地下公廁外,其餘一律不設女廁。

時至今天,雖然現時只剩下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的地底公廁仍對公眾開放,其他的地底公廁已漸漸被填平或關閉,但地底公廁仍然扮演香港公共衛生發展里程碑的重要角色。

興建年份 位置 現況 備註
1900年 西邊街與第二街交界 已被填平 只有男廁
1902年 花園道與皇后大道交界 已被填平 只有男廁
1911年 皇后大道西雀仔橋地下 已被填平 只有男廁
1913年 鴨巴甸街與士丹頓街交界 已關閉,擬被列入二級歷史建築 男女廁
1913年 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仍然開放 只有男廁
1914年 德己立街與和安裡交界 已被填平 只有男廁
1914年 砵典乍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已關閉,並改作電錶房 只有男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