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年:改走小米路線,不要庫存,要盈利!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278.html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這裡是黑馬通訊社近日深陷各種風波的陳年在亦莊辦公樓接受了鳳凰科技的採訪,年已不惑的他面對記者追問投資方是否下「最後通牒」時,陳年回道:投資方壓力一直都有,如果我們是被動地改變,我現在就不會坐在這兒。

風波背後凡客的「突變」

全體搬到亦莊是凡客前段時間做的變革之一,這幾排幾層高的小樓是凡客原來呼叫中心和如風達辦公地,偏遠又有些荒涼。

搬家是凡客突變的表象之一,其背後是凡客部門精簡、人事變動、公司變革的重大調整。

「凡客如果不搬家,不做出部門調整,就不會出這樣的事(拖欠供應商貸款),可是,我們原來的思路做不下去了。」陳年坦言,自己過去太「虛榮」了。

凡客的部門結構調整動作很大,主要是原有三個部門,第七事業部(特賣),第三事業部(聯合品牌)以及V+事業部合併成一個大的部門。而人員變動上,自9月份以來就已陸續裁員20%。

陳年並不否認人員的調整,在他看來,有些崗位並不需要那麼多人。「我們確實對人員進行了優化,公司現在已經沒有副總裁,原來凡客有些像官僚機構,光副總裁、助理總裁就有20幾個。」

改變背後凡客的問題是當公司把銷售額、增長率當作目標的時候,意味著只能倒逼產品。而瘋狂的追求規模和增長率帶來了SKU過多,庫存積壓。「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庫存量是今天的5倍,春節前我們把倉清完了。但也付出了代價,對品牌也造成了傷害。」

陳年的這些調整是為了重新「調船」。

和雷軍密談的60多個小時

有外界猜測,凡客的第七輪融資與雷軍有關,而雷軍也將入主凡客做董事長並將推動凡客「小米化」,對此陳年的回應是與雷軍有溝通、有觸動,但不會是誰改造誰。

「在過去三四個月裡,我和雷軍溝通非常多,外界有報導描寫得挺生動,有一些真實的成分,但過於生動的我就不評論了」,陳年稱與雷軍在過去談了七八次,每次都有六個多小時,「我和雷軍很認真地談過小米產品思路和品牌思路,他對小米的一些理解對我觸動挺大。」

陳年認為這幾場談話深刻地影響到了自己對凡客接下來做的事情要有所改變,「必須立刻做改變,但不是改造誰。」

公司改變之前,思想的改變才是最痛苦的

雷軍最開始的建議是凡客去KPI,去毛利率,去組織化,而在陳年看來這是行不通的,「雷軍提供了一套完全不是這樣的思路,他是倒過來思考。」

「雷軍講了去KPI,去毛利率,去組織結構,他這幾個對我們過去管理方法是徹底的顛覆。比如去KPI,大家經常愛講KPI,當我們把這些產品分到這些線的就是KPI。他提出一個觀點誰能真正承擔這個KPI,實際是承擔不了的,這個給我的刺激特別大」,陳年甚至開始認為雷軍是在信口胡說。「後來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比如去毛利率,你是達到一個量級之後,利潤自然會出來,而不是上來就規定一個毛利率,應該是反過來用戶從什麼程度接受它,這也是小米定價的理論。」

前後交談60多個小時後,陳年決定用小米的思維改造凡客,一是沒有庫存,二是要盈利

在陳年看來,庫存是吞噬一切的可怕問題,凡客最好的時候是07到10年,那是一段沒有庫存的時代。「我們在前四年根本沒想過有庫存的問題,因為永遠是沒貨賣、斷貨。2011年當頭一棒把我們打暈,凡客現在才剛剛消化了那當頭一棒。」而盈利則是凡客要做的第二步。早在年初,陳年曾公開表示凡客2013年將實現年盈利,但經過風波和調整後,這一時間點被他推遲到了2014年。

顯然,雷軍和小米的成功給陳年帶來了不小的觸動,但凡客能否在「小米化」後真正重樹品牌,做到盈利,一切還是未知數。

「這些年,我越來越尊重那些大起大落的品牌,現在我明白大家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找到正確的下一步。凡客在經歷一段調整期,我們先不去想怎麼重新樹立品牌,先把產品做好再說吧。」 陳年最後感慨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32

股匯大翻轉?四件事必知,日美金債看好 後脫歐時代 投資改走 「避險行情」

2016-07-04  TCW

「黑色星期五」之後,全球進入「避險」模式!

英國進行脫歐公投前一晚,美國道瓊指數還大漲了兩百多點,創一個多月來最大漲幅。「金融市場預先全面反映了對英國留歐的預期,」富達固定收益團隊主管麥肯齊(Charles McKenzie)說,但英國人這一脫,大出市場意料之外,於是出現了全球性的「看走眼」補跌行情。

全球最容易提款的股市從二十四日週五上午的日本引爆炸彈,接著就像鞭炮般直到炸完才結束。

震央所在的英鎊兌美元貶值逾一○%,來到三十多年最低水準;被視為避風港的三大投資工具:日圓狂升近四%,黃金價格飆破每盎司一千三百美元,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則接近歷史低點的位置。「很明顯看到市場的風險偏好度下降,」保德信多元收益組合基金經理人李宏正說。

經濟面衝擊最甚的當屬英國。包括摩根大通、花旗等國際投資銀行,都預測脫歐對英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負面衝擊,達到一年一個百分點以上,野村證券更估計英國經濟成長率將減少達四個百分點!多數投資機構都預測,英國接下來將陷入連兩年衰退,連累歐盟復甦走緩。

從全球經濟來看,英國占全球GDP比重僅四%,不至於讓全球經濟成長率變負數。同時,脫歐也要一段時間後才可能生效,在未來數月,企業活動大致將維持不變,獲利數字並不受影響。而且,雖然包括國際金融巨鱷索羅斯( George Soros )等人,將脫歐衝擊類比為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但包括債券天王葛洛斯( Bill Gross)所屬的駿利資產管理等金融機構,都發表報告指出,現在銀行資本結構比當時要強健許多。加上全球央行對市場挹注充沛的流動性,並不會重演金融海嘯。

溫水煮青蛙,各國將維持貨幣寬鬆那麼,只要避開英國、歐洲就好了,投資市場到底怕什麼?事實上,投資市場擔憂的是,蔓延出去將不只GDP受影響,過程還將既漫長又痛苦。後脫歐公投時代,有四大重點不可不知。

第一,市場能見度低。由於這是史上首例,市場在評估脫歐對經濟的衝擊時,大多只能猜測。「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美銀美林經濟學家哈里斯( Ethan S.Harris )說,英國脫歐除了影響貿易,對投資與消費信心也是很大衝擊,這不易估算,但他還是先砍美國經濟成長率預測值〇.二個百分點再說。

他認為,後續到底何時可進場加碼股市等風險性資產,要觀察各國央行回應,及各國主管單位的因應措施,但由於大家受驚嚇太大,政策回應必須要比平常金融市場下挫後還要「補」,才有激勵效果。

第二,市場游資多。為了因應脫歐公投,原定在六月決定是否升息的美國聯準會( Fed)特地暫緩調整貨幣政策。李宏正分析,美國七月升息的機率已經大幅降低,英國、歐洲央行都可望推出刺激方案因應衝擊,日本央行為了減緩日圓升值壓力,也將加大寬鬆力道。事實上,英國下一次貨幣政策會議原本在七月中,但英國央行已明確表示,不排除將會議提前。

第三,負面效應將拖很久。脫歐並不會像金融海嘯般,瞬間燙得全球股市跳起來,比起來,更像溫水煮青蛙。

預估英國若真的脫離歐盟,英鎊至少貶值一五%的索羅斯分析,除了英國面臨跨國金融機構將據點搬離英國、失業率增加的危機,包括難民議題以及歐債的債權國、債務國間的緊張關係,各國反歐盟勢力崛起,將使歐盟會員國之間的緊張態勢來到爆破臨界點。「在英國政治與經濟上脫離歐盟的漫長、複雜的程序中,全球金融市場將持續動盪!」他預言。

第四,留意蝴蝶效應。為了因應衝擊,後續各國處理方式,恐將掀起槓桿效應。例如人民幣中間價,在脫歐公投後的第二個交易日,貶到六,六三七五元兌一美元,創五年半新低。如此一來,將對於出口型的新興市場造成壓力。

同時,美元獨強,全球對英、歐貿易受創,連累原物料報價下跌。法國巴黎銀行( BNP Paribas)新興市場團隊負責人佛賀( FranSois Faure )在報告中指出,有幾個原物料出口國的債信將開始拉警報,外匯存底的損蝕速度比預期還要快。

看長線,投資級公司債可乘機撿便宜展望未來,先觀望幾週再說。瑞銀資產管理全球首席投資長哈斐爾( Mark Haefele )指出,短期面吾,投資者應該密切關注英國國內政治消息,包括發表脫歐的正式聲明、脫歐時間表,如果歐盟領袖們繼續採取強硬談判立場,將令市場不安。

麥肯齊建議,未來數週內,市場仍將會出現較大波動,投資人應繃緊神經,審慎投資,短期內大多數資金仍傾向停泊在美元、黃金、日圓、已開發國家政府債券等避險性資產。但若拉長來看,投資級公司債在市場拋售時可以乘勢撿便宜。

投資人最熟悉的台股呢?李宏正認為,陸股、台股連幾天技術性拉尾盤,顯然不太受到脫歐影響,加上台灣與英國的經濟關係遠不如美國來得密切,雖然現階段外資仍呈現賣超,但未來投資其他新興市場的資金有機會因為台股本益比低、高殖利率而轉進,對台股不宜看淡。

撰文者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47

公益的歸公益,資本的歸資本 民辦教育改走新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906

在民辦教育的投資圈中,初中和小學一直是一塊很難割舍的“大肥肉”。幼兒園規模太小,要做成連鎖才有效應,而高中又有刺刀見紅的高考,並且公辦學校優勢更明顯,高校的投資門檻又太高。圖為吉林省吉林市的一所民辦學校里,學生們在準備小升初面談。(視覺中國/圖)

“各個地方對民辦教育的歧視還是很明顯的,我們要比公辦學校努力很多倍才能夠生存下來”。

按照英美等國的經驗,義務教育階段的私立學校也基本上是非營利的。

“義務教育的屬性決定了其不適合由營利性的民辦學校來實施,否則就有可能影響義務教育政府責任的落實,影響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甚至會加重人民群眾的負擔。”

2016年11月7日中午,謝鼎新原本捧在手里的香餑餑,突然成了燙手的山芋。

當時他和投資夥伴正吃著火鍋聊著天,沒想到對方看了看手機,飯局的氛圍突然凝重了起來,對他說,“我正式通知你,這個項目我不參加了,原來的本金也要收回來”。

正是在當天中午11點,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以124票贊成、7票反對、24票棄權,通過了關於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簡稱“民促法”)的決定。正是看到了這則消息,原本打算入夥的投資夥伴當場打了退堂鼓。

原因很簡單:修改後的民促法規定,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自主選擇設立非營利性或者營利性民辦學校,但是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

謝鼎新打算投資的學校,正好屬於義務教育階段。而禁止營利,意味著“投進去的錢就再也拿不回來了”,謝鼎新有些無奈。

但除去謝鼎新這類初中小學的舉辦人,本次修法後所有的民辦教育舉辦人,都必須在“營利還是非營利”當中做出選擇,再也沒有了中間地帶。

名義上非營利事實上拿回報

過去的13年里,不少類似謝鼎新這樣的投資者進入民辦教育領域,吸引他們的是其中存在的營利空間——2003年實施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其他的必需費用後,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取得合理回報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按照教育部門2015年度的統計,我國16.3萬所民辦學校中,大約有1萬所民辦小學和初中。從公開統計看,這1萬所民辦小學和初中里,提出營利要求和回報的學校不到10%,約為1000所。

謝鼎新創辦的學校也在這1000所之外,屬於不要求回報的90%,但事實上,他每年都能從學校的盈余中拿回一筆不小的回報。

主要原因是,“如果選擇要求合理回報,可能很多優惠政策就享受不到了”,因此當初登記時,謝鼎新就選擇了不要求合理回報。不過,這並不影響股東們的分紅,因為教育部門對民辦學校的財務監管幾乎處於缺位的狀態。

“你聽說過任何一起被查的案件嗎?”就像中國民辦教育共同體研究員王紅順所反問的那樣,事實上地方政府對民辦教育的財政監管並無足夠的底氣。無論當初登記時,是否要求了合理回報,絕大多數舉辦人還是靠學校賺了不少錢,王紅順說,這是不爭的事實,“否則近幾年怎麽那麽多資本流入?就是因為有利可圖”。

王紅順接觸了大量的縣域、鄉鎮民辦教育的舉辦人,他們有的“學校的賬目和個人的賬目根本不分,如果校長要從學校拿幾十萬給自己兒子買輛車,誰能夠說什麽呢?”

即使是管理規範,賬目明晰的大型民辦教育集團,也有一些可以靈活操作的獲利渠道。例如,可以通過借款給學校的方式,每年從學校的結余中獲取高利息的回報,或者通過項目合作的方式,以開發項目的名義將利潤從學校中抽出,還可以通過校服、食堂後勤賺回利潤。

民辦教育投資者陳景亮和他的江蘇宿遷老鄉們,從2002年開始在安徽、山東、河南、河北等地辦學,從最初的一兩所學校逐漸滾雪球到今天的一百二十多所,“去年一年同時開學的就有15所學校,如果不是因為民促法修改,明年這個數字還要擴大”。

“一個學校的投入成本少說也要1到2個億,但是收回成本差不多需要十年時間,十年之後才可能出現利潤分紅。”陳景亮說,他和他的老鄉們在2002年前後辦的那批學校在前幾年,漸漸進入了穩定回報期,正是看到了這批學校的成功,不斷地有老鄉把錢給他們入股辦學校。

這股投資民辦教育的熱潮,在2012年前後達到了高潮,“兩輪經濟危機我們都沒有受影響,現在房地產又不太景氣,所以都願意把錢投進來做教育。”陳景亮目前參與了9個學校的投資,另外還新簽約了2個項目,等待明年上馬。

這股投資熱中,民辦教育的體量在過去12年內呈倍數增長。《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民辦學校16.27萬所,在校生達4570.42萬人。在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前的2002年,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僅僅6.13萬所,在校生僅1147.95萬人。學校數量增長了2倍多,而學生規模增長了近4倍。

但實際上,這筆錢賺得並不容易,“地方對民辦教育的歧視還是很明顯的,我們要比公辦學校努力很多倍才能生存”。

這正是民辦教育的尷尬所在,一方面民辦教育由於法律上存在模糊地帶,而擁有了獲利的灰色空間,另一方面也因此導致他們的產權關系剪不斷理還亂,民辦非企業法人身份也是“非驢非馬”,同時該享受的稅費優惠遲遲無法落地,教師保障水平也遠遠低於公辦學校。

修法一波三折

最先為民辦教育制度性變革破題的,是一份名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的文件。

2010年出臺的《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積極探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的要求。

一年後,教育部便計劃修改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高等教育法3部法律,從法律層面建立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制度。

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整個過程不但比預期漫長了很多,而且是一波三折。

首先是關於分類制度如何確定的問題。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的民促法修正案草案中,對於營利性學校和非營利性學校的規定並不明確。

2015年8月24日召開的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被放到一攬子教育法律“修改”籃子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草案)並沒有引起太多的註意。

當時,對分類管理制度的描述也非常模糊,只表示“允許民辦學校自主選擇辦學方式,登記為非營利性或者營利性法人,並按照其法人屬性享受相應優惠政策;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的管理方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由學校自主決定”,並且刪除了合理回報的內容。

這份法案真正引起討論的是二審意見稿的公布。2015年12月27日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通過了對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修正案,原本同在教育法律一攬子修改“籃子”內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卻因為審議意見分歧較大,暫不提交表決。

直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官方網站公布了二審稿的草案,到此刻業內才真正了解了分類管理的內涵,“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舉辦者不得取得辦學收益,學校的辦學結余全部用於辦學”,“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取得辦學收益,學校的辦學結余依照公司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分配”。

營利性學校和非營利性學校的概念清晰化後,整個行業的焦慮才真正開始。

對於習慣了“合理回報”的舉辦人而言,他們一方面擔心選擇營利性學校之後,可能要重新補交稅費和土地出讓金,另外也擔心稅費優惠都會隨之消失,辦學的成本將會大大增加。

此刻,行業內還是在討論能不能找尋到一個中間地帶,實行三分法“投資辦學、出資辦學、捐資辦學”。

所謂投資辦學即是對應著“營利性學校”,而“捐資辦學”對應著“非營利學校”,另外出資辦學就是介於兩者之間,即出資人保有對最初投入學校的資產的所有權,不同於營利性學校的“投資辦學”。

民辦教育協會秘書長王文源對此解釋,“舉個例子,我們投1億元辦一所學校,10年後學校資產變為10億元,即便學校是非營利性學校,但最初的1億元仍應屬於出資者,這樣有利於真正的民間資金投入教育”。

但這種想法很快便被否定。浙江大學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華認為,教育法完成修訂以後,營利性的民辦學校一定會出現。通過修訂的教育法將原第二十五條第三款修改為第二十六條第四款“以財政性經費、捐贈資產舉辦或參與舉辦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不得設立為營利性組織”,這已經堵死了“出資辦學”的可能性。

而且投資民辦學校,在財政和稅收方面將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財政扶持是地方出錢,觀念上一定有先後順序,“這類學校因為能取得回報,一定會排在後面”。

此外,在法理上,“三分法”已經不合適,“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已經有了針對非營利組織的會計制度、所得稅等相應規定。如果采用三分法,出資的民辦學校或者與已有的規定有沖突,或者找不到對應的法規”。

王文源介紹,采取兩分法的優勢在於“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是兩個閉環概念,過去我們國家的民辦教育,絕大多數都是投資辦學,捐贈辦學很難進入。因為產權不明確,如果我要捐給非營利學校,那產權又屬於舉辦人的,捐贈人也不好捐贈。今後,產權明確了,非營利性學校屬於社會共有的,那也能鼓勵真正的捐贈辦學”。

英美等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私立學校,也基本上都是非營利的。廣東當代民辦教育管理研究院張鐵明對此解釋,兩分法看起來是符合國際慣例的,但差別在於“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捐贈體系,例如捐了一萬塊給學校,那麽這筆錢將可以用來抵稅,相當於用未來財政的錢在供養這些民辦學校。而中國的民辦學校則完全靠學費收入來維持,學費高低也決定了教師的待遇。這個根本差別決定了中國特色的民辦教育發展路徑和不同格局”。

“這麽大的改動完全沒料到”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對二審稿的意見,在三審稿意外流出之後,徹底被淹沒。

陳景亮記得看到三審稿時“整個腦海全部都空白了”,他記得大約是在10月20日,行業內突然流傳開了三審稿的內容,其中有一條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辦營利性學校”,而他所辦的學校,幾乎都是初中和小學。

對於三審稿的新增內容,吳華表示,“這麽大的改動完全沒有預料到”,二審稿中原本設計的三年過渡期也沒有,而是要求舉辦者在選擇了營利性和非營利性之後,再進行產權權屬的認定和進行相應的補償和獎勵。

作為多次受邀參加教育部門和立法部門座談會的專家,吳華表示在三審稿長達8個月的起草時間內“沒有任何風聲流出來”。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改動?可以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連寧在三審時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所作的說明中找到線索,一是,“有的常委會委員、地方和社會公眾提出,在義務教育領域,應當限制舉辦營利性民辦學校”。二是“教育部還提出,根據黨中央精神,不允許舉辦營利性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議予以明確。經研究,建議增加規定:‘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

對於許多義務教育階段的舉辦人而言,初中和小學確實是一塊很難割舍的“大肥肉”。

在民辦教育的投資圈中,初中和小學一直是一塊很難割舍的“大肥肉”。“幼兒園規模太小,要做成連鎖才有效應,而高中又有刺刀見紅的高考,並且公辦學校優勢更明顯,高校的投資門檻又太高,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和小學,是舉辦人最喜歡涉獵的階段。”張鐵明對此分析,民辦教育在初中和小學階段優勢更明顯。

為什麽要將這塊大肥肉鎖起來?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在召開新聞發布會時回應稱,“義務教育的屬性決定了其不適合由營利性的民辦學校來實施,否則就有可能影響義務教育政府責任的落實,影響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甚至會加重人民群眾的負擔”。

讓吳華比較擔心的是,未來地方政府將會面臨非常高的管理成本。

“民辦學校設立時的法律狀態非常複雜,有1997年《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實施以前設立的,有1997年以後到2003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之前設立的,有2003年以後設立的。在這幾個不同的時間節點上,國家對於民辦學校終止辦學時如何處置剩余財產的規定是不一樣的。

南方周末記者在幾個民辦教育舉辦者的微信群里觀察到,目前討論得比較多的是“過去拿合理回報可能算是違規,而今後再拿合理回報就將是違法”,而過高的法律風險正是大家最為擔心的地方。

謝鼎新坦言,無論地方政府再承諾多麽優厚的辦學條件,也沒有多大意思了。

不過,也有人很高興,“把這些商人屏蔽了,留下了的都是真正具有教育情懷的人。”保定美術中學校長賀宇良覺得,資本的逐利性與教育規律本身就是不相容的,“只有真正的教育人才能辦好教育”。

更多的人擔心投入能否收回。微信群里有人在出謀劃策,對如何合理合法地轉移利潤,只能“虛開支出”,或者“給定個高工資吧”。

也有人很淡定,一個微信群的群主就很樂觀,“等政府建立好完善的監督機制,至少還有三到五年的時間”,舉辦人還有充足的時間把成本收回來。

民辦教育行業內多名投資人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等待地方政府配套措施的出臺。

廣州華美學校的校長陳峰對此坦言:“我們都是在等各個省市的規則細則出臺的時候,再看如何爭取更多的權益。”

(應受訪者要求,謝鼎新、陳景亮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