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打拚底層市場 智能手機:出生容易,活下去難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877

小米、青橙,越來越多的新公司湧入智能手機製造領域,他們紛紛瞄準中國廣闊的底層市場。但受制於創新能力和專利權的缺乏,這些新公司要想活下去,僅僅靠手機銷售是難以為繼的。

智能手機正在走入低價時代。

2012年4月19日,上海青橙公司推出了兩款低價智能手機,價格分別為599元和899元。

自從蘋果公司憑藉革命性的iPhone手機開啟了智能手機時代之後,國內原本無限風光的傳統手機廠商及眾多山寨手機製造商因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而陷入困境,而百度、阿里巴巴、盛大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殺入智能手機行業。

2010年成立的小米公司是其中最搶眼的一位選手,它開創性地採用了電子商務的銷售策略。據小米公司副總裁黎萬強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10月量產,到2012年4月底,小米手機共賣出170萬台左右。

這一幕像極了當年聯發科的低價芯片帶來的國內山寨手機浪潮。只不過,在新的智能手機時代,幕後的推動者則換成了谷歌免費開放的安卓操作系統和高通的芯片。青橙手機的出現,無非再次證明了製造智能手機的門檻已經越來越低。

青橙公司CEO蔡曉農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的很多朋友,都在等待聯發科的智能手機芯片,準備大舉進入智能手機市場。

而這些新玩家大多寄望於中國市場的廣闊及消費結構的下端,受制於創新能力和專利權的缺乏,他們無意與蘋果三星爭鋒,而是希望挖掘那些底層市場。

但山寨機曇花一現的經驗表明,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在這個市場中銷售手機,利潤將越來越薄,真正能活下去的,則是那些率先改變商業模式的玩家。

代工廠入局

青橙公司是低價智能手機市場裡的新來者。

青橙公司的大股東是一家老牌代工廠——銳嘉科科技集團。而青橙手機的研發、生產也均由銳嘉科負責。

前幾年,銳嘉科依靠跟聯發科合作,公司發展很好。後來智能手機時代來臨,聯發科業績受到衝擊,銳嘉科也受到影響。目前銳嘉科的客戶,國內主要是夏新、海爾、飛利浦和華為等二線手機品牌為主。國際客戶則是非洲、東南亞和拉美等非主流智能手機品牌。

青橙公司CEO蔡曉農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小米的爆髮式增長,堅定了他和幾個朋友做智能手機的信心。2011年10月,蔡曉農和銳嘉科的王迅、青橙公司兩個副總裁趙紅義和袁鵬,在上海開會,決定創業。一個月之後,青橙公司在上海註冊成立。

一開始,青橙做過一個市場調研,得出的結論是,高端和低端的兩端市場是空白。

所以,青橙選擇了先做高端,再做低端的市場策略。他們註冊了「上海沃加」公司,開發出一款名叫「VOGA」的比小米手機更加高端的時尚手機,定價四五千元。

但後來考慮到高端市場的品牌建立時間長,投入大,他們在2011年12月暫停了VOGA項目,將公司改名為「上海青橙」,主攻大眾普及型市場。

蔡曉農表示,青橙新推出的兩款手機,都是虧著賣。599產品的成本在500元左右,899產品的成本在600元左右,除掉運營等費用,還要倒貼不少。

對於商業模式,青橙的規劃是,等銷售規模上去了,可以靠硬件賺點小錢,靠軟件積累的用戶數來賺大錢。

目前青橙已經跟機鋒網合作推出了一個叫作青橙樂園的應用商店,未來還將開發自己獨立的應用商店。

自從小米手機開創性地使用了電子商務作為銷售渠道之後,在互聯網上賣手機,幾乎成為新入行的國產智能手機廠商的「標配」。

青橙則選擇了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辦法。主要原因是,完全做線上,青橙沒那麼多錢去做廣告。而且,青橙主攻的是低端市場,需要一定的線下渠道以保證三四線城市用戶的購買需求。

在線上渠道,青橙的規劃是,自建網上商城為主,跟國美、京東等B2C商城合作為輔。

在鋪線下渠道的時候,青橙同樣採取的是「電商」的理念,放棄過去國代、省包、地包、大賣場和夫妻店等多層級的渠道模式,只允許最多兩級分銷商,區域性的代理商和夫妻店,都可以直接從青橙採購手機。

蔡曉農解釋說,智能手機時代,快速推出產品很重要。如果銷售層級過多,難以保證產品的低價,而且容易延緩用戶換新機的時間點。

新規則和新模式

對小米、青橙及眾多即將進入智能手機領域的新玩家來說,這個領域的規則與玩法與以往山寨時代已經有很大不同。

在山寨功能機時代,很多山寨手機都是黑手機,沒有發票,沒有入網許可和規格驗證,公司沒有工商註冊,網絡銷售和大賣場都進不去,更沒有售後體系。

但現在安卓設置了很多門檻。它的很多底層設計是不能更改的。很多山寨智能機時不時出現安全問題。移動安全公司網秦的監測結果顯示,支付和隱私等目前智能手機的最大兩個安全問題,大多是山寨智能手機上出現。

另一個問題則是成本過高。蔡曉農說,如果一個智能手機廠家要使用高通的芯片,入門費就要100萬美元,不過可以分期付款。除了100萬美元外,廠家的每部採用了高通專利的智能手機,都要按照手機出廠價的6%,向高通繳納專利費。

「高通收取了好幾筆錢,從入門,到芯片,到銷售的分成,到專利,都要交錢。」小米公司副總裁黎萬強說。

蔡曉農也有同感,他透露說,即使採用聯發科的方案,也需要由聯發科間接繳費給高通,獲得專利授權。一旦沒交費,可能隨時被高通起訴。

聯發科每出一個芯片,賣給誰了,都要跟高通備案。智能手機上,諾基亞和愛立信也有專利,但往往跟高通進行了專利的交叉授權。如果廠家跟高通繳費了,交叉授權的廠家就不收取專利費。為此,青橙打算跟展訊等國內芯片廠商合作,在下半年推出千元級的智能手機。

此外,贏利模式也不再是過去的單純賣手機那麼簡單。小米手機當初的規劃是不靠硬件賺錢,而是靠服務和配件賺錢。

小米的服務產品主要是米聊和MIUI。目前米聊被微信壓制,MIUI將來主要是靠手機操作系統本身延展出的增值服務賺錢。比如數據備份和存儲、APP商店。目前小米開發了一個應用超市,今年投入了獨立的團隊拓展這個超市。

小米公司副總裁黎萬強介紹說,已經有一些導航、輸入法、瀏覽器和社交等應用軟件,有了對MIUI的付費慾望。還有些軟件報價每部手機1-4元,希望 將軟件預置到小米手機。但目前MIUI和米聊還有小米網都不賺錢。相反,手機業務卻在2012年3月初過了百萬台的銷售關口後,開始有了「微利」。

小米的設想是,未來硬件佔據營收的比例只有5%左右。更多的收入要靠配件。小米發展配件的思路是採取「凡客」的低價模式。黎萬強說,用戶購買配件的慾望很大,但目前小米在靠配件賺錢上,還處在摸索過程中。

這一波的國產智能手機熱潮,最大的創新就是引入互聯網的方式來做手機。小米自己開發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MIUI,就是在網上廣泛吸納了在眾多手機發燒網友的技術建議。

但隨著小米的做大,電商渠道的成本優勢開始消退。傳統的手機硬件公司,在銷售規模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就會進入盈利期。但小米為代表的這一波智能手機玩家們,在銷售規模上去之後,卻因為它們越來越像電子商務公司,而讓盈利期變得遙遙無期。

電子產品對發貨速度、品質和價保要求很高。為了保證服務質量,小米手機的配送成本高昂。一般電商網站都不會使用順豐和EMS,因為雖然服務質量好,但價格比較貴。但為了保證質量,小米只能選用這兩家作為如風達之外的主要配送渠道。

用互聯網賣手機,對客服人員的專業要求也很高。比如一個用戶打來電話,諮詢手機自動重啟的原因,很多客服都難以給出準確和權威的答案。

另外,小米必須像傳統手機廠商一樣,建立全國性的售後和維修網絡。小米公司目前有近1300人。其中,近800人是負責電子商務業務的。這800人中,一半的員工是客服。小米在全國建立了近30個小米之家,每處配備5-8人,負責維修和售後。

上一頁1下一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80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年輕人打拚買不起房 早晚鬧革命 搶救無望世代第一步 稅改扭轉高房價


2012-10-15  TWM




一位資深的投資家對如今雙北市的高房價,提出深沉的憂心,他認為台灣的年輕人如果「再怎麼努力都買不起房子」,最終將爆發嚴重的社會衝突。而扭轉高房價的根源,應該從正確的稅負制度做起。

整理‧劉俞青

編按:市場對房地產後市的看法多空分歧,八二四期《今周刊》刊出達一廣告蕫事長徐一鳴「QE3是房市投資人的定心丸」一文,引發各方回響;本期再引述另一 位資深投資家的觀察,他過去的投資經驗頗受《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看重,這次他對房市發表迥然不同於徐一鳴的看法,僅供讀者參考。

「我對雙北市的高房價問題憂心已久;簡單地說,高房價不只是經濟現象,最後會演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最大的關鍵在於,房子是生活必需品,和股票等其他金融資產不同。一旦高房價造成貧富不均和社會階層的巨大落差,長期會帶來社會的嚴重矛盾和對立。

因此台灣在還沒有實施房地產實價課稅之前,反而先開徵證所稅,這一點非常不合理,我分析如下。

稅改第一步要向有錢人課稅稅改的目的有四,一是增加稅收,二是量能課稅,三是符合公平正義,四是為了國家發展的需要,而有一些獎勵措施,例如獎勵投資條 例。最後一點因為有更遠大的政策目標,因此會和前面三點違背,另當別論。但前三個主要開徵對象,都應該針對高所得或有錢人,這無庸置疑。

有錢人的所得來源有幾個,一是薪資所得,二是執行職務所得,三是股利所得,四是資本利得。前三個都已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課稅,所以稅改目標應該放在資本利得,這是第二個邏輯。

對有錢人來講,資本利得是什麼?股票、房地產,還有藝術品、紅酒等,但比重最高的還是股票、房地產。股票和房地產,優先順序要先課哪一個?合理分析,應該是從房地產先課。

這有幾個理由支撐。首先,二十多年來,房地產漲幅遠遠大於股票。大家應該都還記得,一九八七年,國泰人壽以當時天價、每坪九十萬元,買下現在台北市六福皇 宮土地,現在呢?一樣是國泰人壽,以每坪一千六百多萬元買下北市敦化南路的大樓,連黑松在復興南路的土地,每坪都賣到六百多萬元。

但同期的股市表現,大盤如果從一九八七年高點四千八百點起算,現在台灣的股價指數不過七千點,這裡面當然包含除息因素;即使我們把除息還原,粗略地算,一 年還原三百點,二十五年還原七千五百點,加上去就是一萬四千五百點,如果以長期持有者來說,股市的資本利得是多少?僅僅只有兩倍(別忘了,股息須申報綜合 所得稅)。

但反觀房價已經幾倍了?六福皇宮是第一個逼近一百萬元的天價,但現在地價是多少?許多地段是超過十倍以上的資本利得,如果以當時六福皇宮和現在敦化南路兩 個時代下的高點計算,有高達十六倍的資本利得。因此無論從量能課稅或公平正義的角度看,房地產的增值幅度比股票高多了,第一個課稅的目標當然要針對房地 產。

第二,從「社會的功能」來比較,房地產價格上漲多半落入少數人的口袋,這個精神就是英業達會長葉國一在媒體上說的,只要買一塊地,躺著睡覺都能賺錢。

但股市代表什麼?它是現代經濟社會中,生產事業和服務業的總和,背後創造許多就業和所得分配的功能。如此,怎麼會從股票市場先課稅,而不是從不勞而獲的房地產(土地)課稅呢?

第三,從資產泡沫化的角度來看,股市現在最多是不高不低,說太貴也不至於,太低也還好。但反觀房地產,房價所得比嚴重偏高,若從租金收益率看,明顯偏低,這是泡沫的徵兆。

房市比股市課稅更符合正義這個風險,政府當然要想辦法解決,我肯定之前央行帶頭打房。打壓房市一來能阻止泡沫擴大,第二則是避免銀行未來的房貸呆帳產生。只是,是不是帶來實質效果?必須繼續觀察。

此外,房地產交易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流動性僵固現象」,和一般金融資產交易完全不同,這也是我支持應該先課房地產交易所得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房地產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一般經濟學教的「供需觀念」,不是一般自由經濟市場的供需關係。為什麼?因為房地產是住的必需品,所以假設這個社區有一百個 單位,其中有一兩個單位賣出,一坪漲十萬元,其他九十五個單位只是心裡很爽:我的房子一坪漲十萬元了;但大部分人不會把房子賣掉搬走,頂多只有兩、三戶會 這樣做。

但其他的投資行為不會這樣,股票或黃金等標的價格要上漲,前提是要能承受賣壓的結果,很多人都會因為漲價就把該樣資產賣掉,只有房地產不會。

房地產的這種特性沒有人去分析,價格雖然是供需造成的,但因為房地產的這種供需結構,有先天性的「流動性僵固」問題,所以它的價格很好炒作。

反觀股市,假設台積電從七十元漲到九十元,所有想要賣的都會倒出來;而當你房地產從七十萬元漲到八十萬元(當然,要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題材啦),九五%的人是不會賣的,因為那是自己要住的,頂多可以向銀行再多貸一點錢。

房地產泡沫就是這樣形成的。嚴格說來,房地產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率、競爭的市場,不是一個經過市場考驗形成的價格結構,這就是為什麼每次房地產泡沫崩盤都很慘。

日本的一九九○年、美國的二○○八年,以及歐洲這次義大利、西班牙、冰島及愛爾蘭,為什麼都這麼慘?主因都是房市泡沫,而在整個價格形成的過程,沒有經過完全競爭市場的供需結果,因此量的機制不足以代表市場真正的價格,但很少人去分析這一點。

此外,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支撐高房價,如許多建商說,現在華人地區台北的房地產最便宜,尤其喜歡拿台北和香港、新加坡比較。這裡有兩個不一樣,第一,香港、新加坡都是「島」,是城市國家,沒有多餘土地,這麼多人就擠在這個島上。

但台灣作為一個國家,尤其公共交通建設這麼便利,怎麼能和香港、新加坡相比?台灣還有中南部廣大的土地,不能純粹用土地面積的供需關係分析。

現在房價是富人的金錢遊戲第二個不一樣是所得水準不一樣。新加坡所得是台灣的兩倍,但回頭看台灣的所得水準,如果這十幾年來台灣的所得能夠提高一倍,那麼今天看房價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對照六○年到八○年代,台灣的經濟成長速度,當時的房價就一點都不荒謬,因為經濟一直成長,所得一直提高,房價只是跟著溫和地水漲船高。

但現在不一樣,現在台北市的房價是一種少數有錢人玩的money game(金錢遊戲)。因為現在台北市最基本的一個居住單位,起碼要三千萬元起跳(指成屋市場)。這個數字至少是白領階級不吃不喝十五年以上的工作所得,但你不可能不吃不喝,總有一些基本生活花費。

換言之,現在台灣的所得根本付不起目前的房價,所以房價只是少數有錢人玩的金錢遊戲,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

因此我認為資本主義再搞下去,會有第二次革命,因為當年輕一代進入社會與職場,對未來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對立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對整體國家而言,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說,我們的希望在下一代,那麼,他們的希望在哪裡?

一九八九年,台北市一般住宅價格接近每坪二十萬元時,已經有大量「無殼蝸牛」抗議,上街露宿;今天我們看不到對高房價的社會抗議運動,其實背後問題更嚴重。

所謂哀莫大於心死,當時的年輕人只要房價略降,他們努力工作還有購屋置產的機會;而今天的年輕人,已經放棄了,因為再怎麼努力都買不起房子,他們當然就選擇當月光族,以及不婚、不育族。一個國家到了這步田地,會是什麼狀況?

現在枱面上有決策權的人,都很幸運地是有產階級了,但如果站在剛進職場年輕人的角度來看,我非常支持應該對有錢人多課一點稅,但是要從符合公平正義的角度來課稅。因為只有正確的稅負制度,才能給予年輕人一個美好的未來。

(本文由一位資深投資家口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8

高登仔打拚全方略 – 再談庸才晉富之法(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5702

答:
首先多謝goldman收看諗樣網, 本文以高登仔作開題請勿見怪,絕無貶意。遲左回信希請見諒,請勿再用「再生父母」形容本樣啦,真係受唔起。睇來信已知Goldman係mr.aggressive一族,本文將不顧風險,為goldman出謀博殺。 

http://www.snb.hk/blog/front/blogdetail.aspx?postid=61256&blogid=27293
前文成為千萬富翁的八個步驟 – 庸才免費有屋住篇」 已介紹將自住樓換細些少同舊些少試圖一開二既方法,此舉可令投資更靈活,隨時賣一間,另外係居住上既開支明顯減少,實在庸才適用。如家庭收入穩定地過十萬,又想做到五十歲,而預見人工升多跌少者實在可將樓越換越大,唔使用呢個無啦啦搬細屋既方法。 

一開二換取兩個兩房單位 
Goldman兩個車位都幫唔到佢贏錢,而家可睇成自住樓一注獨贏,手上冇cash係身。建議趁市高賣樓賣車位換貨,套現後實行「退休買落五層樓」既方略: 一拆二之法。 

其實goldman未必定要買兩個兩房,只要不嫌棄舊些少,用番原本budget買兩個三房都有辦法。而新界西一向三房單位少,政府限呎地都主打兩房,睇數據睇形勢都係三房更有投資價值。如果goldman搬入元朗同應該買到搵到大把新而又套三房既選擇,但goldman始終返工人仕,恐怕出入屯門元朗有所不便。 

建議由東涌搬去荃灣,一來荃灣更近市區,攪咁大輪野換樓起碼獲得交通之便。二來荃灣爵悅庭只要三百餘萬就可以買到六百呎兩房,唔怕舊可以去附近既麗城花園、海濱花園、灣景花園仲可以買到三房,單位實用之餘由旺角「打的」返屋企都係七十蚊,同住東涌感覺完全唔同。 

建議先沽後買,九月將係賣家市,好趁大量新盤未湧出同梁班子未出新招前鎖定利潤。如成功用6.0mil沽出,套到2.10mil cash,佢地計埋壓力測試「借到爆」可以借到5.0mil,即係add-up用到盡有7.10mil budget買樓。兩個三百餘萬單位係荃灣剛剛好。車位可以沽出,東涌車位未見有升值潛力,唔好令自己太複雜。由一單位搭兩車位轉做兩個單位一自住一收租,配搭更為妥當。 

攪掂自己自住一間可以搵收租一間。唔想去到咁盡可以睇大興花園,想方便收租就比貴些少買番荃灣,完成後風險在於樓市跌三成就變成負資產,只要準時還款好少call-loan。 

通漲可以減輕借貸的壓力 
早前提及時間可貶掉債務,但需時十年或更長(除非有黑天鵝)。Goldman借為期五年既信用卡貸款不能運用此特點,所以在車位投資上不見得心應手。其實私貸收取年息一向5%以上,除非諗到有極佳而又短線既項目(即係有計搵快錢),否則借私貸用於投資多不利。唯獨年尾稅貸(其中一種私貸)可低至2%息先可考慮,但還款期一般兩年比私貸短。 

買入價值40萬車位收租 
好車位要搵「有地鐵住有錢人、冇地鐵住大把人」先有爆升潛力。且借貸槓桿一向只五成,違背後生應多利用時間去貶掉大量債務既原則,所以不常作推薦。唯老手可搵一D開錯價既車位(如basement 1/F用basement 3/F價錢賣,轉角位大平賣)投資,於四十有多既人仕想減低槓杆,逐漸以收租多於賺價者為適合。原因係車位易打理、條數較易計。 

手快有手慢冇 
諗樣都建議goldman快手開始一開二既做法,遲下「梁老師」又出D九唔搭八既政策如SSD增長到四年可令樓價先跌後爆升,打亂部署。倒不如先趁呢次大浪做好一開二,專心儲錢等下個浪再買第三間。仲有agent加裝修師傅叫佢地一次過做兩單望會打折慳些少。如此就算goldman在事業冇大進展,十幾年後都可以手握兩間樓收租,乖乖地用儲起既錢供斷佢然後享受生活。Goldman係一個典型想脫困既讀者,係香港做極人工都唔覺「爆」! 淨靠人工就不見天日而好需要辨法去「埋岸」。諗樣希望有更多機會同大家傾下點去解決呢個問題,祝大家投資得心應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75

台灣製鞋傳奇《低調不張揚、打拚堅守本業 隱形富豪製造機 台中七期豪宅一半是他們的

2015-04-06  TWM     

這群人很龜毛,為了追求品質,可以不計一切代價;這群人也很奢華,是台灣購買豪宅、紅酒、藝術品最重要的主力客戶,四十年來,他們是征服全球鞋業品牌的幕後推手,也是台灣最神祕低調的隱形富豪。

撰文‧梁任瑋、蔡曜蓮

台灣是全球知名的製鞋王國,根據估算,全球每三雙鞋子,就有一雙是由台商代工製造,近二十年來,已成為身家百億元的富豪製造機,也讓此一低調的行業增添更多神祕色彩。

全球產業分析公司(GIA)預估,二○一二至一五年,全球鞋業年複合成長率為二.四%,在一五年前市場市值可達一九五○億美元,Lucintel Research 則估計在一七年前,運動鞋市場將以五%的年複合成長率擴張,市值達到四六二億美元。

事實上,台灣製鞋業在一九八六年達到顛峰,但在國內外經營環境的快速變遷下,也面臨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危機。九○年代開始,大量鞋廠外移至中國設廠落地生根,在對岸延續了台灣製鞋業全球霸主的地位,並在此時與國際品牌建立起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也奠定這些代工廠雄厚的財富實力。

中部發跡口袋深 買豪宅捧現金上門創投業者指出,台灣鞋業研發製造、技術管理能力強,與筆記型電腦代工產業一樣,皆屬寡占市場,大廠包辦了主要市場,以供應鏈來說,台灣四大鞋廠寶成、豐泰、清祿、隆典就吃下七五%生產量,加上鞋業訂單穩定,鞋業大廠不用每年投入高額的資本支出,只要機器設備攤提折舊回收後,就擁有不錯的現金流量與投資報酬率,這也造就鞋業富豪人數特別多的原因。

低調而不張揚、保守而不出鋒頭,可說是台灣製鞋業者的共同特徵,他們總是默默地扮演品牌幕後的隱形推手,讓外界難以一探究竟,但卻是台灣傳統產業裡最有品味、最懂得享受的一群人。

全球前十大製鞋廠,寶成、豐泰、清祿、隆典、九興、通佳等品牌,台商就占了全球外銷量的七○%,由於這些製鞋廠多數從中部起家,近年台商掀起鮭魚返鄉熱潮,台中七期重劃區自然成為他們購屋的熱門地段。在房地產景氣熱絡階段,據透露,台中豪宅有五成買家是製鞋相關行業老闆購買,這群鞋業富豪,儼然成為支撐豪宅市場的一股重要買盤。當地房產業者透露,許多鞋業富豪手上現金滿滿,動輒近億元的豪宅都是用現金交易。

據了解,有一位台商鞋業董事長僅在七期就有十一戶豪宅;去年七月,台北仁愛帝寶也成交兩戶,買家就是全球第一大硫化鞋製造商宏福鞋業董事長張聰淵。熟悉大台中頂級鐘錶市場的錶商也表示,大台中名錶收藏家以傳產業主,尤其是從事鞋業的企業主,對收藏名錶特別熱中,有時砸數百萬元只為了搶購一只全球限量錶,由於口袋深不見底,這些鞋業富豪近年也是跑車、藝術品與紅酒市場的VIP級客戶。

除此之外,這群鞋業富豪近年也將投資觸角延伸到房地產與飯店業,包括台中知名豪宅建商聯聚建設董事長江韋侖,就是全球最大鞋盒製造商,寶成集團十年前也在台中興建五星級觀光飯店裕元花園酒店,將創辦人個人對於美學的興趣延伸為事業。

在這些鞋業大亨中,有兩位隱形富豪值得一提,其中一家是隱身在台南鄉下的清祿鞋業創辦人蘇清祿,另一家則是台中起家的隆典實業的黃振元。

清祿鞋業

台灣製鞋業搖籃 精密管理提升產能一九六九年在台南佳里創立的清祿鞋業,是台灣製鞋業第一代以實力辛勤打拚的典型。

清祿鞋業創辦人蘇清祿,由於家境清寒,十三歲國小畢業後,就跟著師傅學習傳統手工鞋製鞋技術,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不僅讓他養成深厚的技術,也奠定他日後創業的重要基礎。

有技術底子的蘇清祿,一開始只是生產手工童鞋,但因為品質好、口碑佳,一九六九年他開始添購製鞋機器,成立清祿鞋廠提升產量,供應內銷市場。

隨著營運逐漸上軌道,清祿開始專注代工運動鞋,一九七四年起,以接日本MIZUNO︵美津濃︶球鞋、國際高爾夫球鞋品牌FootJoy代工訂單起家,為了提升製鞋技術,蘇清祿還曾到日本進修,後來也爭取到、等客戶。搭上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讓清祿從台南佳里鎮的一家小工廠,不斷擴大規模,並於一九八○年在中國福建地區開始投資建廠,目前營收主力有四成來自,其次是Reebok、。

「蘇老闆非常有人情味,讓不少員工即使離開清祿後,還對公司讚譽有佳,這在業界相當少見。」同業透露,由於歷史悠久、制度健全,清祿可說是台灣製鞋業的搖籃,包括興昂集團總經理陳東柏年輕時,也曾經在清祿工讀過。

曾經待過清祿的員工透露,蘇清祿的經營哲學是「把事情做對」。他舉例,早年清祿曾生產一批美津濃的運動鞋,因為製造過程發生錯誤,造成美津濃損失,後來蘇清祿果斷提出訂單百分之百賠償,由於危機處理得宜,一場危機反而使他與美津濃的關係更密切。

隨著個人財富不斷累積,早年蘇清祿個人也曾在美國投資飯店,並在台灣嘗試開發土地,但發覺房地產業受政策影響大,計畫也終止,目前清祿集團仍以專業製鞋為核心,也未將股票上市。

一九三三年出生的清祿創辦人蘇清祿隨著年事已高,也已將集團營運管理交棒給兒子蘇姜雄,完成世代交替。

子如其父,生在鞋業世家的蘇姜雄不但傳承家族事業,而且還想做更好,所以他非常重視工業工程管理,利用更少的人力創造更大的產能,大幅提升生產線的經營效率。清祿目前每年營收規模高達三、四百億元,在台灣製鞋業地位舉足輕重。

二代接班 蘇姜雄提升產線效率清祿這家四十六年老店無縫接班的關鍵,在於蘇姜雄與蘇清祿一樣低調且專注,不僅從未與媒體互動,也未曾聽聞多角化經營的動向,不被賺快錢所誘惑。

年屆耳順之年的蘇姜雄,雖然身價早就超過數百億元,但行事低調,他的名字唯一一次出現在報章雜誌,是一二年與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結成親家。因為他的千金蘇于芳嫁給蔡宏圖的次子蔡宗憲,才讓這家低調的老牌製鞋廠有機會在外界曝光。

據鞋業人士透露,蘇姜雄喜愛收藏紅酒,他所收藏的紅酒在鞋業老闆中,質量數一數二。據指出,朋友生日時開一瓶一百萬元的紅酒慶祝,出手相當驚人。

宏特鞋業董事長、台灣區製鞋工業公會前理事長王興華說,過去台灣鞋業是建立在簡單的生產公式「找到訂單、讓產品更便宜,然後生產」。

第一代的鞋廠老闆多半是師傅出身,雖然學歷不高,但掌握技術,可以憑藉苦幹實幹打拚出一片天。但時至今日,製鞋業技術已成熟,靠管理技巧控制成本,才在人工成本逐漸高漲的年代擠出利潤。

「台灣製鞋業提供品牌商的服務與管理,絲毫不輸給電子業。」王興華舉例,台灣鞋業大廠過去三十年打進名牌球鞋、代工供應鏈,靠的是彈性的採購與議價能力,一方面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價值,更重要的是在品牌商強烈要求下,把管理概念導入績效系統,快速學習到歐美公司管理工廠的精神,帶動台灣鞋廠轉型為標準化的經營模式。

台商鞋廠家族企業特別多,如今第二代皆已開始接棒,這群年輕接班人從小就被父母送出國念財務金融,不僅英文能力佳、具備國際觀,也有經營管理概念,讓鞋業又出現一幅嶄新的面貌。

相較於寶成、豐泰、清祿,另一位台灣鞋業低調的隱形富豪,則是另一大代工廠隆典實業董事長黃振元。

隆典實業

總統鞋做出口碑 樂與員工分享利潤隆典原本只是New Balance的鞋面代工廠,由於生產品質不錯,客戶也將車工委託他們,產能因此逐漸擴大,公司規模可說是跟著客戶業績一路成長,並順利承製到Asics、K-SWISS等國際運動鞋品牌,成為核心工廠,並在○七年爭取到代工廠訂單,成為全球第三大鞋品製造商。

由於隆典創辦人英年早逝,公司經營理念是傳賢不傳子,因此由執行長黃振元接任董座職位。畢業於台北工專︵現已升格為台北科技大學︶工程管理系的黃振元,最特別的管理模式是,每周都會檢討員工離職率,甚至追問離職原因。

穩定中國廠離職率祕訣:公司出返鄉車資有一陣子,中國工廠每逢過年前就有大批離職潮,原來是來自鄉下的勞工,因為兩、三年沒有回過家,為了待在鄉下兩、三個月,乾脆連工作都辭掉,黃振元知道後,規定以後年節返鄉的車票費用全額由公司支付,才讓離職率穩定下來。

由於鞋廠必須仰賴大量人力才能維持穩定的出貨量,因此隆典重視員工伙食與宿舍品質,在中國、越南等工廠,每個月都會開出近一百道菜色給員工票選下個月的菜單,只要菜色稍微被員工抱怨,廚房就會立刻改進,目的就是要讓員工樂在工作。

「薪水已經不是隆典員工最在意的事情,因為賺錢不成問題,最重要的是管理人性化,才是隆典能夠一直賺錢的關鍵。」一位曾經在隆典任職的主管說,一般鞋廠的財富分配都是尖形金字塔,有錢的只有金字塔尖端的大股東或高階經理人,但隆典就是把階級拉平,願意把利潤和員工分享,能力強的人賺得愈多。

以彈性、速度見長的隆典,雖然在鞋業的資歷只有十九年,但經營者的企圖心強烈,黃振元曾經返回母校分享求學過程中提到,「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所以他也相信「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理由」,光有心胸格局還沒用,更須主動積極,才能達成目標。

隨著財富快速累積,一○年黃振元還買下台中私立立人高中,成為該校董事長,顯見其驚人財力。

隆典一年營收三、四百億元,主要獲利來源還是來自,因為獲利很好,幹部聚餐喝的紅酒,黃振元直接從加州進口的,他也是法國五大酒莊的VIP客戶。台中鞋業界人士透露,有別於其他製鞋同業流行在買七期豪宅,黃振元反而在台中自己買地蓋豪華別墅,光是土地面積就近千坪,他也經常邀請同業到家裡辦派對,「從他家頂樓望出去,一邊可以看高鐵奔馳,一邊可以看夕陽落日,每個到過他家的人無不印象深刻。」也因為重視品味與品質,他家的窗戶採用德國進口的防彈玻璃,光是造價就花了兩千多萬元。

這群隱藏在中部的台灣鞋業富豪,見證了台灣鞋業王國起飛的年代,隨著製鞋工業的技術不斷提升,相信他們的故事還會繼續被流傳下去。

十大台灣鞋業大亨出列

全球第一大

鞋品製造商

寶成

年產量:31300萬雙

負責人:蔡其瑞

發跡地:彰化鹿港

全球第二大

鞋品製造商

豐泰

年產量:7915萬雙

負責人:王秋雄

發跡地:雲林斗六

全球運動鞋代工

第二大廠商

清祿

年產量:7500萬雙

負責人:蘇清祿

發跡地:台南

全球第三大

鞋品製造商

隆典

年產量:4320萬雙

負責人:黃振元(左一)

發跡地:台中太平

全球鞋業50強

鑽石

年產量:1600萬雙

負責人:陳立宗

發跡地:湖南藍山

全球最大戶外功能鞋

代工廠

鈺齊

年產量:1100萬雙

負責人:林文智

發跡地:福建泉州

全球第一大女鞋

製造商

恆豐

年產量:5000萬雙

負責人:王震乾

發跡地:新北市三重

全球最大精品鞋

製造商

九興

年產量:5310萬雙

負責人:蔣至剛

發跡地:雲林虎尾

全球第一大硫化鞋

製造商

宏福

年產量:8200萬雙

負責人:張聰淵

發跡地:雲林斗六

全球第一大特殊鞋

製造商

通佳

年產量:100萬雙

負責人:蔡朝嘉

發跡地:台中

圖片提供:資料室、網路

供應鏈

台商四大鞋廠包辦75 %

上游

鞋材供應商

隆昌 紡織、布頭

三芳 皮革

利勤 鞋網、透氣布料

台橡 黏著劑、橡膠發泡底

邦泰 鞋底複合材料

百和 黏扣帶、鬆緊帶

富勝 鞋帶

下游

製鞋廠

裕元/寶成 豐泰 清祿 隆典 信星 創信



代工比例

45% 寶成 豐泰

30% 隆典 清祿

25% 其他

拆解全球運動鞋品牌供應鏈

全球市占率

31%  寶成、豐泰、隆典、清祿16%  寶成、清祿、隆典、萬邦、創信7% Puma 寶成、達聲6% Reebok寶成、清祿6% New Balance寶成、隆典5% Asics 寶成、翔鑫堡5% Skechers信星、大力卜4% Converse寶成、豐泰、宏福實業

20% 其他

三波大遷徙

創造台商鞋業富豪

台灣鞋業最早的發展從70年代開始,原本在日本代工的鞋子,為尋找更便宜的人工,落腳台灣,當時鞋廠主要集中在中部縣市,滋養了為數不少的鞋廠;90年代,台灣人力變貴,台灣鞋業遷徙至中國,在中國沃土上再賺20年。

隨著中國勞力成本逐年高漲,2005年前後,台商又開始前往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落腳,台商兩次大遷徙設廠的過程,就是一部台灣鞋業發展史,也因為不斷遷徙尋找更能獲利的地方,幾十年來創造了為數不少的鞋業富豪。

不斷追逐廉價的人力成本,可以說是製鞋業難以擺脫的宿命,因此,一位鞋業大老感嘆,「製鞋業永遠都在最貧窮的國家開墾,從早期的大陸一路遷徙到東南亞,未來可以去的國家只剩下非洲了。」

第一階段

1960至1970年

● 台灣(台中、彰化、

南投、台南、雲林)

第二階段

1970至1987年

● 中國廣東

(廣州、東莞、珠江)

● 福建

第三階段

1992年

● 越南、印尼、印度

第四階段

2004年

● 柬埔寨、孟加拉、非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