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常州“創森”只念叨一句話:城市原本自然

“出處窮達三十年,未嘗一日忘吾州。”900多年前,北宋文豪蘇東坡曾14次到訪江蘇常州,兩次上表乞求居住並終老於此,正如他自己所說:“逝將歸老,殆是前緣”。

900多年後的今天,要是蘇文豪在世的話,又何需一次次上表乞求?只要在這襟江帶湖、林水相依、長廊吐翠,頗具江南水鄉山野神韻之地,置辦上一間房子,就能“推窗見綠,開門進園”“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3年來,我們共造林15.3萬畝,平均每年新增造林面積達到市域面積的0.78%。”常州市委書記閻立介紹,目前,常州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7.2%,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08%,分別比2013年提高2.3和0.2個百分點,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85平方米,比2013年增加1平方米。

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常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45天,比創建前增加31天。

“讓森林走進城市”增強了常州市民們的幸福感。攝影/章軻

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但在前些年,常州的生態環境質量沒有今天這麽好。淮陰師範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蔡琦等學者曾對常州市城市化水平與生態環境壓力的關系進行過專門研究。

學者們發現,常州市生態環境壓力指數在2003-2011年間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03年和2004年的生態環境壓力為中等,以後逐年壓力增大。但是在2012年壓力有所減小,“這是因為常州市認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從而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該城市的生態環境壓力有所緩解。”

常州城市廣場中綠地占了很大的面積。攝影/章軻

常州是江蘇省轄市之一,地處長江下遊南岸、太湖流域水網平原、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也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和“蘇南模式”的發源地之一。

上世紀70年代初,常州就已形成四大名角(常柴、東印、金獅、燈芯絨)唱主戲的工業格局,成為全國中小城市工業發展的樣板。當時有一個口號叫“中小城市學常州”,足見其在江蘇乃至全國的影響和地位。當時,常州的各項經濟指標遙遙領先蘇南地區的蘇州、無錫。80年代後期,常州又率先開發出了洗衣機、電冰箱、彩電、摩托車等民用產品。

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度的提高,加上早期對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缺乏認識和重視,常州生態環境的壓力也日益加大。2014年5月,環境保護部發布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在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中,常州名列其中。

常州市利用高架橋下的空間進行垂直綠化。攝影/章軻

“市民們對改善空氣質量的願望強烈,他們每天最關心的是PM2.5(細顆粒物)是多少。”9月8日,常州市副市長張耀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也正是在這一年,常州市決定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推動城市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改善城鄉環境,增強群眾幸福感。

“創森”也是常州經濟社會發展到目前這一階段的必然選擇。專家介紹,根據城市綠地生態學研究成果,綠色(綠地)植物具有特殊的生態環境功能。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與城市綠地數量和質量有相當大的關系。

常州城市園林中的綠道。攝影/章軻

當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達到35%或更高時,森林生態系統就能有效地發揮減少噪音、減汙殺菌、降溫增濕、涵養水源和固碳釋氧的功能,改善城市小氣候環境。

以二氧化碳為例,當綠化覆蓋率小於10%時,二氧化碳濃度日均含量大於480ppm,且變化幅度大;當綠化覆蓋率大於30%時,二氧化碳濃度呈直線下降趨勢;當綠化覆蓋率達到40%時,二氧化碳濃度則保持正常320ppm。而國家森林城市創建規定的硬性標準是城區綠化覆蓋率要達到40%以上。

綠色為本、師法自然

9月8日下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來到常州市基本建成的新龍生態林。該生態林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1公里,是常州市區最大的“綠肺公園”。記者看到,在已開放的4000畝秀水山林區,保留濕地河塘原貌,淺水駁岸、白鷺成群。

常州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陳誌良介紹,常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有自己的特色,“不搞大樹移植和‘一夜成林’的運動式工程。”他說,常州從一開始就確立了詩意棲居、綠色共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形成了“林水相依森林常州,長廊吐翠宜居毗陵”的創建特色。

“綠色為本、師法自然,利用綠廊、綠楔、綠道等,將城市的公園、綠地、農田、道路、水系、山地等各類森林板塊串聯起來,組成一個動態綠色網絡體系。”陳誌良介紹,常州本著遵循自然、適地適樹的總體原則,從樹種選擇、樹種搭配、空間配置以及經營管護等方面以地帶性植被為模板,構建多樹種多層次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展示更多的真山、真水、真綠。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根據人多地少、水網密布的特點,常州市提出,實行綠地、林地、濕地“三地同建”,經濟、生態、景觀“三效兼顧”,自然、鄉土、本色“三質同歸”。

3年來,常州沿長江、太湖、滆湖、長蕩湖、錢資湖周邊,建起了100米寬的生態防護景觀林;溧陽南山北山、金壇茅山及太湖岸線保護區內,形成穩定的森林群落,天然次生林郁郁蔥蔥;茅東林場、龍潭林場、瓦屋山林場、小黃山等地,撫育改造了20余萬畝次生林,有效維護了森林健康;高鐵高速、環城高架和城市主要道路兩側,提升建設為生態景觀廊道;曹山慢城、西太湖等地,則不斷提升綠量。

對於記者關心的造林投融資問題,張耀鋼表示,“政府的投資還是占了大頭。”同時,常州市也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建立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和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市級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為25元/畝,還設立了創森專項資金,撬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森林城市建設。

陳誌良舉例說,規劃面積達萬畝的新龍市級森林公園,由常州龍城生態建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丁塘河濕地公園通過融資方式,投資3.6億元用於濕地建設。“通過市場的參與,既減少了政府的建設投入和管護成本,也為市場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平臺,實現了政府、市場的雙贏。”創森以來,常州市累計投入資金近70億元。

常州打造了“水城、古城、森林城”風貌合一的美麗城市。攝影/章軻

陳誌良介紹,良好的生態環境、較高的宜居指數,對人才、資金、項目形成強烈的集聚效應,截至2015年,常州市累計引進落戶領軍人才創新創業項目1543個,比創建前增加2.2倍。

而生態環境的優化也帶動了景區旅遊、鄉村旅遊、休閑農遊、森林旅遊的發展。2015年,全市旅遊接待總人數545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731億元,分別比創森前增長23%和28%。

市民們在城市廣場上遊玩。攝影/章軻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常州創森也延伸了當地綠色產業鏈。2015年,常州全市林業總產值達到387億元,比2013年增長12%。常州現有花卉苗木總面積近40萬畝,擁有花木專業村50余個。早在2007年武進區就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花木之鄉”,2013年夏溪花木市場成為全國首家“百億級”花木交易市場,2015年實現交易額170億元,位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一。

張耀鋼告訴記者,2015年,常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7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66億元,人均GDP超過11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3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