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愛買報的巴菲特為何不救《華郵》?

2013-08-19  TCW
 

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兼現任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自掏腰包,以二億五千萬美元買下全美最重要的報紙之一《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引起不少「紙媒已死」的討論,但一個關鍵問題似乎一直沒被提及:《華盛頓郵報》的最大外部股東——股神巴菲特,為何沒有出手挽救?這問題看似無關,其實,只有從股神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真正體會《華盛頓郵報》面臨的困境!

兩家交情深股神一度住進華郵家族

巴菲特與《華盛頓郵報》極有淵源,他與華郵現任執行長唐納.葛蘭姆(Donald Graham)的母親——葛蘭姆夫人(Katharine Graham),是夥伴、更是密友,兩家情誼長達四十年,過從甚密的程度,一度傳出兩人有超友誼的情愫。

在巴菲特成名前,出身猶太富商的葛蘭姆夫人,一路把這個中西部的鄉巴佬,介紹進華府及紐約的上流社會;巴菲特則投桃報李,一點一滴把這個初入商場的寡居豪門千金,帶進財經領域,教她如何看財報,管理公司。巴菲特還一度從奧馬哈搬到華府,借宿在葛蘭姆家中長達數年,甚至擔任葛蘭姆的家庭數學老師,早年失怙的唐納,也把巴菲特當作自己的父親崇拜。

就投資領域來觀察,報紙一直是巴菲特鍾愛的產業,儘管近十年來,報業一直飽受網路的威脅,但就在報業風雨飄搖的同時,二○一一至二○一二年間,巴菲特反向砸下三億四千萬美元,買了包括故鄉《奧瑪哈世界前鋒報》(Omaha World Herald)在內的二十八家地區性報紙,股神更不只一次表示,「?我們仍然愛報紙……只要他們賺錢能力過得去,規模雖然小,我們都願意買!」

能賺才是關鍵都會報仍輸他愛的地方報

何況,巴菲特從一九七三年買進華郵公司之後,就一路持有,當初成本一千一百萬美元,已經膨脹至八億美元,華郵幫股神賺了不少錢,巴菲特的持股態度一直很堅定,從來沒有獲利了結的企圖,在今年巴菲特給股東的信中,他還強調,《華盛頓郵報》及其事業的主要顧客,相當穩固且忠誠,對於網路的衝擊也逐漸發展出可行(viable)的方法。

既然沒有放棄報業,於情於理,手上現金近四百億美元的巴菲特,應該出手挽救,但為何《華盛頓郵報》徵詢買家多時,股神仍然選擇束手?

其中最關鍵的原因當然還是在賺錢能力。

巴菲特在今年給股東的一封信中,曾提及購買地方小報的原因,他表示儘管網際網路衝擊報業,但並沒有動搖一些地方小報身為情報中心的地位,加上,許多小鎮只剩一份報紙,已經具備壟斷能力,使得投資小報變成有利可圖的投資。《美國新聞評論》(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的研究也顯示,雖然報業受到網路衝擊,意外的是,發行量一萬份左右的地方性報紙,卻有七○%仍然保持獲利。

只可惜,華盛頓不是小鎮,《華郵》也不是地方小報,反而屬於受網路衝擊最大的都會報。《華盛頓郵報》的發行量,近三年幾乎以每年六%至八%的速度往下滑,從五十四萬份衰退至四十七萬份,連帶拖累了部門營收,一路從二○一○年的六億八千萬美元,下滑至去年的五億八千萬美元;去年虧損更持續擴大至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五億元)左右,比兩年前的九百萬美元虧損,整整膨脹了近五倍。大大拖累了全集團的業績。

類似《華盛頓郵報》這樣的都會報紙,規模夾在小鎮與全國性報紙中間,受衝擊最大。名震一時的《芝加哥論壇報》、《洛杉磯時報》、《波士頓全球報》,都曾經處在乏人問津的窘境,也都找過金主幫忙,但換來的都是搖頭。如果《華盛頓郵報》沒有辦過五角大廈事件這類的全球性的大新聞,最後恐怕也難得到貝佐斯關愛的眼神。

《華盛頓郵報》的前途,就像貝佐斯說的,要畫出前進的路線不容易,「報業必須重新被定義,我們必須開始實驗!」但是對於巴菲特而言,實驗就是最大的風險,為了對投資人負責,並且保持五十年的承諾,面對故舊的求援,巴菲特仍然不為所動,也許這就是之所以他能成為一代股神的智慧與執著吧!

【延伸閱讀】從報業起家,華郵「金脈」卻是教科書

對美股稍有認識的讀者,對這次《華盛頓郵報》交易內容,可能會納悶:在美國掛牌的華盛頓郵報公司?(WPO,Washington Post Company),是市值約四十四億美元的上市公司,為何貝佐斯用二億五千萬美元就買到?

其實,華盛頓郵報公司確實由《華盛頓郵報》起家,但多年來多角化經營,已經發展成一個橫跨教育、有線電視、廣播及報業的全方位媒體集團。以二○一二年財報來看,報業對集團營收的貢獻,已縮小到剩一四%,現在集團旗艦事業是以Kaplan為名的教科書出版事業,占營收五五%;其次是有線電視頻道經營,占二○%。這次出售的只有《華盛頓郵報》,其他事業體仍在華盛頓郵報公司內。(文●王之杰)

【延伸閱讀】報紙僅貢獻14%營收——華盛頓郵報公司營收來源 教育出版55%有線電視頻道經營20%報業14%廣播電視10%其他 1%

整理:王之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40

台灣實戰》老牌公司拚網購,轉型三堂課 信義房屋、愛買大將告白:別再迷信衝流量

2015-09-28  TCW


全面瘋電商的同時,我們拜訪已在電子商務這條路上,摸索一陣子的傳統產業CEO。提出的問題只有一個:在這條路上,讓你最深刻的學習,是什麼?

當顧客上門率下降……愛買:別陷「不缺席焦慮」,什麼都輕輕沾一下

最認真學電商的歐吉桑.愛買營運長莊金龍:向小20歲新秀求教“臉皮厚一點,不然怎麼辦?”

燦坤前網銷暨行銷營運長陳顯立,力推我們拜訪量販通路愛買營運長莊金龍。「他是我看過最認真的歐吉桑,為了學電子商務,每天看一堆書,一見面就拚命問。」

五十八歲的莊金龍,外表確實是很傳產業,拍照時堅持要穿愛買的背心打廣告,背心、扣子規規矩矩的扣到最上面第一顆,採訪時會跟我們討論,在愛買買魚為什麼比較新鮮。

但下一刻,他拿起手機,秀出微信裡的大數據討論群組,裡面二百九十一位成員,來自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讓他隨時掌握中國科技動態。他最近在看小米公司所 寫的《參與感》一書,這本書讓他對愛買經營臉書更有想法,比如說賣柚子,以前愛買都主打價錢很便宜,但現在他學會告訴消費者,這柚子是如何被挑出來的,才 能打動人。

三年前,他說服他的老闆和愛買董事會,帶領全公司三千人,建立電子商務平台「愛買線上購物」,如今,網購占愛買總銷售額五%,約貢獻十億元營收。今年更預期成長至10%。每天,他花超過六成時間,在這僅占銷售五%的事業上。

「我沒有其他的路了,」在將近三小時的採訪中,同一句話,他說了三次。這三年,他發現,受到網購市場擠壓,到愛買實體店消費的客人,從每個月到店兩次,變成每兩個月三次。

他想過兩條路。一個是進入社區開小店,「你要越接近消費者,越了解消費者,」但是,同業如全聯,店數成長逐年趨緩,再加上開小店需要物流投資,「我們基本上來不及了。」第二條路,就是做電子商務。

但眼前明擺著,PChome跟雅虎走在前面,產品項目是他的十倍以上。而且,放眼海外,還沒有一家實體零售賣場攻網路很成功,連沃爾瑪(Wal-Marl)都在跌跌撞撞。他怎麼敢走這條路?念企管出身,在賣場一待二十年,怎麼敢駕馭這個帶領三千位員工的轉型大計?

他回答:「策略就是要做選擇啊。」

他最早期也曾經陷入「不缺席的焦慮中」。什麼都先淺試,「在FB投一些廣告、Line出來也要去做貼圖,還要跟部落客合作,」但很快就發現,做了選擇後,「還是貴在執行。」因為員工會看,看領導者是不是真的下定決心要深入下去。

於是,這位營運長每週在公司辦研討會,找專家來教。他跟小他二十歲的電商新貴們請教,什麼是SEO(編按:關鍵字優化,增加網頁曝光度)、關鍵字怎樣下最好。「就請他們吃飯啊,」「臉皮厚一點,不然怎麼辦?」

每個月,他到PChome、雅虎和momo購物網,各別下單兩次。去momo買善存,他看到momo客戶服務的能力,「他(客服)一段時間就會跟你聯絡,」去買PChome,觀察其今年的送貨速度如何提升。

買多了,他再回頭看愛買,自己歸納出結論:不用怕商品數太少,因為「大家買衛生紙都那幾個品牌。」在民生消費品市場,愛買還是有優勢,甚至,他更決定要將自己定位成:專供生鮮商品的電商,為了強化服務,還大膽的開創,不滿意免退貨、包退款的服務。

這一路,當然跌跌撞撞,也會找錯人,他說,「人不對,就砍掉再來啊!」面臨怎麼給薪水的兩難,因為電商人才三級跳,薪水會比現有員工高,「你如果怕衝突,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了。」

自然,他也面臨新舊部門資源排擠整合的兩難。一個颱風天,面臨缺菜與缺水的狀況,他當機立斷,優先供貨給網路部門。這當然會引起抗議。甚至,傳統賣場員工 也會抱怨,為什麼跟廠商要廣告經費的時候要幫網路部門要?或是,要因應生鮮快遞送貨,去學新的包裝方武,還要支付消費者不滿意退貨時要承擔的逆物流費用。

這位領導者只是反覆回答:「我們沒有其他的路。「這個答案,讓員工動了起來。

莊金龍說,他最近在看《毛澤東傳》,很符合電商的邏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他說,既然決定這條路,他就要選擇正面應戰,堅持到底,不能觀望。

採訪最終,莊金龍不忘興致勃勃的跟我說,他最新想開發的計畫:提供「定期購」服務,透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購買習慣和頻率,增加回購率。我們忍不住問他,身為專業經理人,歷經三年虧損,面臨這樣未知的新事業,他怎麼能一直興致盎然?

「我只有一百分的熱情,到底下(員工)可能三十分,那如果我是六十分的熱情,到下面就等於零了。」

他說,這是他這三年最大的學習。成事確實不易,但領導者的信仰越深,這條路走下去的可能才越大……。

當封手只做電商,業績卻翻倍漲……

麗嬰房:學敵人可以,但別把自己優勢全delete

出貨慢一度被列黑名.麗嬰房董事長王國城:“消費者不會管你是虛擬澴是實體,公司也不能分成兩派。”

台灣最大母嬰服飾通路麗嬰房董事長王國城,跟我們分享的教訓很深刻。

他們,也曾跟我們多數人相同。這場電商戰局中,總把太多時間,放敵人身上。

2006年,麗嬰房就投入電子商務,先在PChome上開台,2009年再加入雅虎商城,切入時間算是相當早。

網路這條路,一開始讓麗嬰房吃不少苦頭。實體通路週轉速度慢,兩天出一次貨就算快,但電商一天就要出兩次貨,早上九點前要把東西備齊等黑貓來收。麗嬰房跟不上速度,一度被列入PChome黑名單。

甚至,網路部門為吸引客人,必須拉寬產品線,「備貨量比實體高出五到七倍,」通路營運協理陳碧玉說。但龐大的庫存,又讓麗嬰房公司每年虧損一、兩百萬。

再者,還有價格衝突。一般消費者對網購的認知是要比實體便宜,不然就不會上門,但這樣做「實體就會跳腳,為什麼同樣一款商品,放在我店裡賣一百,你放上網變成八十?」陳碧玉說。

前三年,陳碧玉很痛苦,她跟王國城說:「再這樣下去,大家都要瘋了!」

這一路,麗嬰房面臨內部組織矛盾。但外在競爭者陸續崛起。例如做母嬰用品的純電商MallDJ親子購物網,沒有實體店面,不用管龐大庫存,從兩個人做起,每年營收卻不斷翻倍成長,營收破億。但同期間,麗嬰房在台灣營收成長數字僅有個位數。

他們發現,若要跟MallDJ這樣的純電商競爭,就須不斷擴編團隊。且網路打的是價格戰,「一般毛利率要抓到30%才能生存,他們(沒有實體通路的負擔與成本)可以砍到10%,正規公司怎麼拚?」

在這場一路挨打的戰爭中。直到2013年,王國城才發現,自己根本沒看清楚手上的武器:公司在台灣二百二十家實體門市的強項,剛好是競爭對手弱項。因為有店面,所以顧客可在「線上購物,線下體驗」。

「我把實體店面變Showroom(展示廳),提供『顧問式服務』,安裝、使用、維修專人協助,」陳碧玉說。這是純電商做不到的。

「過去大家會以為實體消費者是一個樣子,虛擬的消費者是另一個樣子,現在這個界線是被打破,消費者是游走在這兩者中間,」麗嬰房台灣區營運總經理吳勝良說:「你不能想說我是在賣商品,我們是在提供服務。」

「我們醒過來後才想通,一定要在現有血統下發展。我們商品、供應鏈管理本來就強,應在原來基礎上去做,」陳碧玉說。

去年,他們第三度轉型,讓實體與電商部門整合在一起,重新設計整個KPI(關鍵績效指標),讓兩邊從對立變成合作,互相分享資源與客戶資料。

這個決策,讓麗嬰房在台灣每年實體通路衰退二%到三%的趨勢下,能夠靠電商維持住成長。今年預估電商占麗嬰房營收約二%,換算約為兩億。

這堂課,是否有捷徑?如果再來一次,是否有更有效率的做法?王國城想了想:「很難!」「沒有這樣一步步走過,不會知道怎麼樣才是最適合我們的方武。」

慶幸的是,當別人還在摸索的同時,他們因為及時低頭好好檢視了自己,而先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當線上流量增加,成交率卻沒起色……

信義房屋:只衝流量錯很大,來人不等於來客

曾把流量當唯一KPI。信義房屋資訊長蔡祈岩:“搞清楚,高流量背後代表什麼意義。”

當我們還認為,網路是一場爭取流量的戰爭時,信義房屋副總經理劉元智和資訊長蔡祈岩,卻用他們十年的摸索發現,這其實是一場「理解人的戰役」。

十年前,信義推出「線上看房,線下成交」服務,如今,在實際看房人數中,有二五%來自線上,比實體廣告找客戶,省下三成開發成本。

他們回憶,信義房屋初期也跟所有人一樣,把線上看房流量做為網路部門主要的績效指標,大家都在想辦法衝流量,後來才發現,這不僅沒有提升成交率,無形之中,還增加線下的營運成本。

線上看房的邏輯是:到信義房屋的網站上搜尋物件,透過照片、文字描述進行評估,對物件有興趣者,直接透過線上預約專人,到現場進一步看房、甚至交易,把人流從線上導到線下,完成一套O2O流程。

當網站成為線下看房的前哨站,直觀上,流量越多,成交機率越大,但他們實際遇到的情況卻是:流量越來越高,成交率卻沒有提升。

「每個月有一萬個人上來,這代表什麼呢?(線上看房)說明書download(下載)一萬次,又代表什麼呢?」蔡祈岩說。高流量背後代表什麼意義,起初沒有人搞得清楚。

曾經,他們為了衝高流量和預約看屋數,在網路上推出「預約看屋送悠遊卡」活動,不料,一張兩百元的悠遊卡在短時間發完,循此活動看屋的客戶,前後成交率幾乎沒變化。

行銷預算花了,交易數卻不如預期,問題的癥結在於:這些人根本不是你瞄準的消費者。

網路流量,對電商部門來說,是最明顯的指標,它直觀、還可操控,花錢買廣告或創造話題就能取得。如果「很刻意要去追求,那這團隊可能就說,好,沒問題,就拿二十萬預算(去換流量),」蔡祈岩說。這是大多數企業初期跨入電商,最容易碰到的迷思。

誠實的問自己,到底想追求什麼後。信義房屋的網路策略,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他們決定不把流量當作電商部門唯一的KPI,也不再花錢操作流量,而是把線上看房服務做到位,物件照片品質、清晰度、三百六十度看屋情境、以及物件描述文字等,「資訊要盡量透明完整,」蔡祈岩說。

因為這是想看房子的人,最需要知道的事情。

原來,做電商拚到最後,無非就是一場心理戰爭,理解自己想追求什麼、理解什麼能真正打動這群消費者,如此而已。

文 莊雅茜、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14

貴8成紅豆,愛買、家樂福搶跟 賠錢換大魚!全聯倒著賺的生意經

2016-04-18  TCW

三千隻被農藥毒死的鳥塚照片,讓全聯老董林敏雄震撼,決定高價收購友善環境的紅豆,看似吃虧,其實很划算。

這個故事,要從一張照片說起。

「我一看,哇!怎麼會環保破壞得這麼厲害?三千隻小鳥!真的很震撼!」全聯實業董事長林敏雄想起去年七月在中國黃山旅遊時,翻閱第一四四四期《商業周刊》「消失的老鷹」封面故事時心情的激動。

那是張悲傷的照片,一群屏科大學生圍成半圓,面對約莫三千隻被農藥毒死的鳥塚默哀;追蹤台灣老鷹消失的原因,最後挖出了這齣屏東紅豆田裡的慘劇。

兩天後林敏雄回到台灣,立刻找來生鮮部採購,「你一定要給我找到這個農夫(該期報導之友善農法耕作者),就是要跟他契作,他收成多少,不惜代價全部買回來!」他沒想到的是,這讓四百公里外的紅豆聚落質變。

他要找的農夫是林清

源,其紅豆田曾是三千隻鳥塚的事發地點,但在產官學三方支持下,

變身為友善農法的領頭

羊,採收期不用落葉劑,讓紅豆自然熟成,藉此減少使用農藥。

今年三月十八日,全

聯與林清源合作的第

一批紅豆上架,儘管「消失的老鷹」報導及紀錄片《老鷹想飛》曾引起廣泛討論,但「老鷹紅豆」售價是傳統紅豆的一.八倍,全聯行銷部協理劉鴻徵坦言:「當時大家都很怕賣不掉。」但原本預期六到八個月才能賣完的「老鷹紅豆」,竟然上市三週就賣掉三五%,預估兩個月內售完。

虧本收購,早已非第一次林清源坦言,今年初收成的紅豆是第二次使用友善農法,但前一次沒有媒體關注與紀錄片上映,價格高昂的紅豆根本沒人買,賠錢了事:這次全聯帶頭,愛買、家樂福、里仁等通路接連跟進,已有四位農夫加入友善農法,陸續有人表態想參加。

因為這不只是今年的事。

「明年(收成的面積)要倍數增加,全聯說全都要收,別人(其他通路)收完之後多出來的,他也要收,」林清源說。

儘管「老鷹紅豆」銷售優於預期,但林敏雄說,全聯在這批商品上還是虧損。為什麼全聯甘心賠錢?

「其實這(賠錢採購農產

品)不是第一次了!」他說。

從去年的高麗菜生產過剩,前年的搶救蒜農,到二〇一二年的薑供過於求等等,全聯幾乎都是最大採購商。

以薑為例,當時有兩百多公噸滯銷,盤商只願意出每台斤約六元向農民部分收購,不堪虧損的農民找上全聯幫忙,全聯用每台斤二十二兀全數收購,用約二十五元市價銷售,不到三週就解決了滯銷問題。

然而,「做這塊(協助農產品供需平衡)都沒賺錢,」林敏雄笑說:「我成天找一些虧錢生意給總裁(徐重仁)做。」因為,全聯得先派出輔導小組,教導薑農先洗淨薑表面的泥土,再以半斤一包、簡單分裝,這全是管銷成本。

二〇〇八年全聯跨人生鮮領域,如今已是全台最大生鮮通路,但屢次插手農產品供需問題,卻讓生鮮部門連虧八年。

過去,全聯的成功關鍵是:商品便宜、規模大,但採購高價老鷹紅豆、以高於市價採購生產過剩農產品,都與便宜背道而馳,到底它圖什麼?

捨棄小利,換品牌信任感一直的是要幫忙農民,因為他們是弱勢,」林敏雄說,台灣量販、超市經營不易,全聯卻能每年營收成長,全靠小市民一筆筆消費拱起來的,因此必須承擔社會責任,「要不然,我現在(全國生鮮通路)最大,隨便漲一點,我就賺錢了。」表面上看,全聯這算盤不划算,但其實背後還有兩層葸義。

第一個意義,把關食安問題。

全聯透過契作「老鷹紅豆」及推動生產履歷兩種方武,達到鼓勵農民少用農藥的目的,每天抽檢農產品,如果第一次被驗出農藥超標,先予以警告,再犯,就立刻終止契作合約。

目前全聯農產品契作比率約為總進貨量的兩成,今年內將拉高到四成,除了確保供貨量,更可把關品質,否則一被驗出農藥,金錢損失事小,對全聯商譽的無形衝擊才大。

第二個意義,提高光環效應(Halo Effect)。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湯明哲認為,全聯此舉有助於提升公司形象與品牌價值,「老鷹紅豆」的成功會引發光環效應,意思是特定產品做出口碑後,效益可以溢散到其他產品上。

例如颱風天其他通路哄抬物價時,消費者會因全聯過去物價持穩的信任慼,優先到全聯購買;購買老鷹紅豆時,也提高購買全聯其他契作農產品的意願。

湯明哲說,食品業本來就是良心事業,廠商賣什麼給消費者並不容易得知,業者要透過如全聯契作老鷹紅豆,或是義美投資上億元成立認證實驗室等做法,贏得消曹一者的信任。

從老鷹紅豆到高麗菜價格維持穩定,全聯犧牲了眼前的小利,換得品牌信任感,以及對小農友善的企業形象,其實是二不非常划算的交易。

撰文者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47

什麽都愛買的三胞集團又出手了!這次瞄準麥當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496.html

麥當勞引入戰略投資者的事件愈演愈烈,目前市場公開消息顯示,已經有多家企業參與競標麥當勞股權。對於已經被曝光的提交了標書的企業名單,麥當勞中國公關總監Regina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麥當勞中國確有引入戰略投資者計劃,但是對於外界傳聞的競購者名單,受到信息披露相關規定,不予置評。

餐飲巨頭要引入戰略投資者,當然引發諸多企業的興趣。

而第一財經記者6月23日從三胞集團獲悉,該集團確定參與此次麥當勞的競購,而且三胞集團並非一家“孤軍奮戰”,其將聯合數家相關企業一起競購。有傳言稱,與三胞集團聯手的包括首旅等。

緣何引入投資者?

今年3月,麥當勞宣布其將在亞洲主要市場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充分釋放市場的發展潛能,並進一步推進公司的未來發展。而麥當勞所說的亞洲主要市場是指中國市場(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中國臺灣)。

對於麥當勞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原因,麥當勞發給第一財經的回複稱,麥當勞將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提升競爭優勢及增加資源,實現更本地化的發展策略。未來資本投入的增加,也將推動餐廳擴張與升級。

目前,麥當勞在中國和韓國共經營超過2800家餐廳,目前大部分為直營。上述市場屬於麥當勞的高增長市場,即發展速度較快,有較高特許經營潛力的市場。麥當勞方面稱,未來五年,上述市場預計將新開超過1500家餐廳。

事實上,不僅是麥當勞,其“老對手”肯德基也在尋求引入戰略投資者甚至上市。

去年年底,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集團宣布打算分拆中國區業務,讓百勝中國在紐約證交所或香港上市。隨後又傳出多家企業計劃購買大部分或全部百勝在中國分公司的股份。

業界指出,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多地大規模放開特許經營,甚至將股權出售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按照其全球運作的慣例加大特許經營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迫於來自運營方面的壓力。

食品行業研究專家李誌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方面,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巨頭在中國發展多年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同時也到了轉型的關鍵時期,過去簡單地將海外的模式搬到中國來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的需求。在他們心中,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品牌形象已經不及老一輩心目中那樣“高大上”,他們對餐飲有這更高的訴求,甚至很大一部分在遠離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洋快餐,認為屬於“垃圾食品”。

不僅如此,這幾年食品安全事件屢有發生,麥當勞、肯德基也屢屢被卷入,也加劇了麥當勞、肯德基轉型的壓力。

“麥當勞或者肯德基下一步亟需轉型,扭轉形象,但單靠自己是很困難的,需要尋找強有力的戰略投資者幫助扭轉形象,完成轉型,並分攤風險。”李誌起表示。

競購者的算盤

麥當勞中國擬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眾多投資者的青睞。

有消息稱,麥當勞目前已經收到幾份收購提議,有意買家包括北京首都旅遊集團(Beijing Tourism Group)、三胞集團(Sanpower)、和中國化工集團(Chem China),價值約30億美元。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麥當勞將為買家提供期限20年的盟主特許經營協議,但同時設置了條件,阻止一些私募股權公司參與收購。其他競標者也準備在6月27日之前提交首輪競購,這些公司包括麥當勞的中國合作夥伴北京首都農業集團(Beijing Capital Agribusiness Group)以及格林豪泰酒店集團(GreenTree Hospitality)。目前尚不清楚這兩家是否已經推進了競購。知情人士還表示,一些全球收購公司包括貝恩資本(Bain Capital)、TPG資本(TPG Capital)、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已進入競購程序,他們考慮與某些中國戰略買家結盟。

三胞集團方面6月23日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其的確參與了麥當勞的競購,且不僅僅是三胞集團一家單獨競購,而是其聯合數家相關企業一起競購。至於是否包括聯手了首旅,則三胞集團表示暫無信息可透露。

被曝光加入競購麥當勞股份的企業之一首都農業集團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目前官方渠道尚未表示參與競購,具體情況目前還不方便披露。

緣何三胞集團等如此青睞麥當勞呢?

盡管遭遇轉型挑戰,但不可否認,無論是百勝還是麥當勞,在中國的運營還是很順暢的,其品牌影響力也屬於餐飲行業的佼佼者。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邊疆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近年來洋快餐遇到一些影響,其個人還是看好這些巨頭在中國區業務的前景。

“且對於三胞集團而言,要做的就是大消費產業和吸引人流的有效營銷,麥當勞的餐飲業務可以很好地補充三胞集團的大消費產業鏈,並吸引客流。”接近人士透露。

記者註意到,三胞集團一貫的風格就是“買買買”,此前三胞集團收購南京新百、英國老字號百貨“HOF”,之後又以億元收購南京IFC 打造南京新街口最大百貨,去年年底,三胞集團悄然收購了美國Brookstone(博斯通),如今,三胞集團正謀劃整體零售業轉型。麥當勞也算是三胞系整體產業鏈的一大補充。

但是,消費者更信賴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品牌,若是百勝變成了中國公司,是否會帶來消費者的流失?

對此,邊疆表示:“不排除消費者會有一些想法,但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洋快餐巨頭被中國公司收購,一般來說,只會是股東發生變化,原有的業務模式以及人員都會保留,並不會增加食品安全風險。消費者不應過多擔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84

街市有份人情味發哥青雲Ella愛買餸

1 : GS(14)@2016-09-02 05:49:42

街市又濕又逼,之但係買開買熟,傾得幾句,總係有一份人情味,去買餸又可以閒話家常…咁做藝人又唔係個個都好離地,有啲都貼地㗎,間唔中就逛街市!周潤發高大有型嘅萬人迷周潤發平時愛行山、閒時行街市,出入坐地鐵,絕對係親民巨星,咁發哥最愛行咩街市…當然係有「明星街市」之稱嘅九龍城街市買餸。劉青雲劉青雲同老婆郭藹明結婚18年,平時放假就會行山放狗,行街市買餸;廿四孝老公青雲今年2月去九龍城街市拎雞被野生捕獲。官恩娜官恩娜(Ella)上年仲係大住個肚嗰陣,被影到佢十足師奶仔咁,喺灣仔街市與菜檔、肉檔、生果檔等店主傾得好投契,完全放低明星架子。謝天華老婆Tina
Laughing哥謝天華亦陪過老婆Tina去跑馬地街市買餸,玩煮飯仔做廿四孝老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02/197571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195

老港人始終愛買樓

1 : GS(14)@2016-09-04 15:45:36

■買樓瘋潮再次席捲全港,圖為Grand Yoho售樓情況。



【拆局】最近多個樓盤出現「成功須父幹」、「買樓畀個女」的常見個案例子,這批曾深受兩次金融風暴折磨的上世紀60後投資者,最後都係喜歡買樓傍身及買樓防老,皆因買樓與股票不同,跌極都有個價。這批年約50歲的本土香港人,先後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捱過六年蒸發七成樓價的日子,以及全港業主曾經淪為負資產後翻身之故事,對買樓始終不離不棄。在全球持續放水的年代,無論買樓抗通縮或抗通脹也是非常切身的問題,若果手上有錢都會傾向買樓而非賣樓,總是入多過出,加上第二代合年齡上車,替他們買樓以免第日無樓住,長期亦當作儲蓄,賺取回升緊的租金,因此近日多了大批收租客或好爸媽的置業個案。有發展商私下談論最近樓市瘋狂表現,也有點被嚇驚,「真是不合理,羊群心理……驚買唔到……」更恐被老闆話賣平咗,樓市熾熱程度真有點兒招架不住,佢哋都不信可以快得咁交關。這股買樓瘋潮正席捲全港,甚至再次陷入盲搶樓的時刻。記者:劉兆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4/197592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396

港人愛買股 MPF多投港股

1 : GS(14)@2017-08-18 07:38:37

【明報專訊】香港打工仔似乎都好鍾意港股,噚日積金局機構事務總監兼執董鄭恩賜上電台時候就話,原來強積金資金池裏面,有成60%都投資咗落股市,其中有三分之二仲係投喺港股,鄭恩賜就話可能係因為香港人都比較熟悉港股啦。

不過,今年將MPF投落港股嘅打工仔都有收穫㗎,今年恒生指數就升咗25%,MPF嘅平均升幅都有成14%,平均每人賺成35,000蚊,當中又以港股同中國基金表現得最好,港股基金跑贏其他類別,今年已經升咗26.41%啦。

積金局:A股投資少達法定上限

除咗港股,之前基金界都有聲音話想將MPF投資落A股嘅上限提高,不過鄭恩賜就話暫時無意咁做,可能遲少少再按情况調整,佢又提到,?家A股嘅法定比例係最高一成,不過呢佢就話使用率其實唔係咁高。

email: [email protected]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035&issue=201708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110

中金:北水愛買藍籌 重倉騰訊平保工行

1 : GS(14)@2017-11-12 16:43:08

【明報專訊】「北水」追捧港股成風,單計10月港股通基金新發行6隻,是今年4月以來最高單月發行速度。中金報告表示,內地基金偏好大市值藍籌港股,更有十強名單,包括股王騰訊(0700)、中國平安(2318)、舜宇光學(2382)、匯控(0005)、瑞聲(2018)等。

上月新發行6隻港股通基金

據中金報告,由2015年3月以來放行內地公募基金經互聯互通投資港股以來,具備資格的港股通基金已達105隻,淨值規模達776億元。基金股票倉位亦由2015年首季的33%,升至今年第三季的八成水平,現金倉位由2015年首季的五成跌至今年第三季的一成水平。

同時,內地基金普遍偏好大市值藍籌港股,前10強是騰訊、中國平安、工行(1398)、建行(0939)、中行(3988)、舜宇光學、匯控、瑞聲科技、吉利汽車(0175)、廣汽集團(2238)。第三季度基金重倉股則包括華晨(1114)、騰訊、中國平安、工行、舜宇光學、中行、瑞聲科技、安踏(2020)、太保(2601)、石藥(1093)。

過去1月每日平均淨流入20億「北水」

若以行業計,內地基金喜好重倉金融、信息技術股,據港股通基金披露的十大重倉股中,36%為金融股、信息技術佔25%,可選消費佔19%。

該行指,最近港股升勢暫歇,但南向資金流入仍較為穩健,10月以來日均淨流入20億元,超過年初至今日均13 億元水平,也高於9 月日均13 億元的凈流入水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725&issue=201711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9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