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英國石油 – 今次不死,必有後福 麥博 Mak Blog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10/06/03/%E8%8B%B1%E5%9C%8B%E7%9F%B3%E6%B2%B9-%E4%BB%8A%E6%AC%A1%E4%B8%8D%E6%AD%BB%EF%BC%8C%E5%BF%85%E6%9C%89%E5%BE%8C%E7%A6%8F/


沒有必賺的股票。投資,講的是機率,贏面和輸面的比較。

從出事到現在不過35日,BP 已跌掉超過 600億美元的市值,營運者Transocean 也跌了一半。

因為今次漏油,真的大鑊,估計的漏油量,是十多年前 埃索運油船的幾倍到十幾倍。BP 不許其他科學家到出事地點測量,這多少有點穩瞞真相的意味。

奧巴馬也怒了:上兩個月才說要開放美國的離岸鑽探,你BP整鑊咁杰既…我點推呢條新政?所有蘇州屎清潔費、你來埋單吧! 還有,就是,我要睇下你地有冇犯刑事!

BP 的暴跌,反映市場覺得佢呢次係 unlimited liability,有機會一鋪清袋。但美國油佬勢力強大,說客如雲,華府鬆章的機會不低,一如當年埃索石油,賠款由50億講到25億,條數拖近10年…

或許你會說,埃索是美國公司,而BP 是英國公司,不應厚待。不過,唔講唔知,好像JP Morgan才是 BP 的大股東….

我很初步的計算,現價已反映 BP 賠款會超過500億,即是目前市值的四成多。有XOM 的前車,BP一定打官司儘量拖延。我好相信,就算要罰,呢筆錢,都會好耐之後先要付。

況且,會否罰咁多,也是未知,假如罰少左,即是 surprise,利好。現價的BP 應該是主要大型石油股內最平的三隻之一了,比 XOM 還要平10-25%

假如壞消息出齊,知道賠款的上限,不明朗因素消矢,佢會係一個值得收購的對像。北京的大爺們,恐怕已在摩拳擦掌了。

目前,最大的風險有三:

1) 出事油井到八月都未搞掂 – 這將是BP 和全球的大災難 (這個機會存在,所以價格才大幅遍低)
2) BP 往後比政府排擠,難以中標 (油氣資產負增長)
3) 油價跌 (呢樣我暫時係未有view)


假如一切如BP 盤算的話,則漏油事件的風險已過度反映。現價的 BP 已抵買。

至於 Transocean.. 一家經驗和技術如此豐富的offshore operator,點都值錢過2883 買果間Rig Opertor 多多聲,策略價值甚至比BP 更高。

這兩隻股票,假如再出現單日插10-20%的情況,值得投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36

強東宣戰:我和亞馬遜沃爾瑪必有一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020.html

東持續十年高速增長,成為一家電商龐然大物:員工3萬多名,配送站遍佈全國1214個區縣,2013年交易總額預計達到1000億元。這意味著,劉強東僅憑個人英雄主義難以將公司再次攀上一個台階,他必須依靠組織的力量、系統的嚴密來管理京東。

放權

事無鉅細的劉強東之所以能放手離開,一個重要前提是他完成了京東的CXO層面的人才佈局,能從細節管理中抽身出來。6月8日那次京東CXO們給VP們評分,按他過去的風格,如果意見不一,他會馬上說出來,但現在,他要忍住。

他也放權給高管們做一些重要決策,雖然他以前事必躬親形成了京東很強的執行力。京東每年6·18店慶活動,他都是親自盯著,看流量,看訂單量。今年他完全沒有過問,只在5月回國後,在會上順嘴問了一句:今年6·18準備得怎麼樣了?負責市場的高級副總裁徐雷簡短地做了15分鐘匯報,劉強東提了一個建議:增加一個抽獎活動吧。為了這句話,京東市場營銷團隊搞了「iPhone41999、iPad21999」的抽獎活動,開支增加幾千萬元。徐雷說,6月的營銷費用本身就很高了,這是只有老劉能提的建議。一句話值幾千萬元,足見京東體量已經變得多麼龐大。

京東在推動ABC管理體系,分為人權ABC、財權ABC、事權ABC以及問責權ABC。這是京東原來就存在的,現在統一成同一種管理語言。京東也像華為那樣推崇「聽得見炮火聲的前線人員應該有相應的決策權」。大象跳舞是很難的,對下屬充分授權,每一部門正常運轉,整體又能協同,劉強東在壓抑自己也在提升自己。

靠流程和系統科學運轉

京東依舊強敵環伺。照過去的慣例,是劉強東衝上第一線,發起戰鬥。但他現在隱身幕後,遙控指揮。

從2008年到2013年,京東從兩三百人擴張至三萬多人。聯想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高強說:「這在中國企業界是罕見的管理學案例,是管理學難題。聯想集團發展到3萬多名員工,用了28年。」

業務與組織的膨脹,讓劉強東必須建立起一個嚴密運轉的系統來管理公司。2013年第二季度開始,京東第一次使用KPI來結算績效獎金。

現在,京東流程的嚴密性更高了。這有矛盾,如果沒有規範流程,公司容易被意志品質薄弱的人鑽漏洞,流程嚴密又會降低溝通和執行效果。徐雷說,以前這事就這麼定了,大家就開始干。現在,超過一定範圍內的權限就要申報。

行業趨勢也在逼著京東的管理工具不斷更新。2009年的京東幾乎沒人使用PPT和Excel表格,直接口頭匯報。2013年,很多人能做漂亮的PPT和Excel。這家從中關村賣場起家的草根公司,越來越有大公司的范兒。2013年,京東更名,從「京東商城」變成「京東」,定位為一家提供供應鏈服務的技術公司,未來十年的方向是成為電商平台、金融平台、物流平台和技術平台,這四個平台不能割裂。閆小兵說:「電商的邊界遠遠不是今天的淘寶或者京東,這需要公司的領導人有高遠的視野,看電商的未來方向。」

建立支持公司高速增長的人才梯隊和人才制度

劉強東嘗到了當年節省人才培養成本的苦果。2007年第一次融資成功,京東招聘第一屆管培生,由於管培生成本高,他花錢謹慎,只招了兩個。第二年才招了八個。這導致了京東高速擴張的時候沒有足夠的中堅力量,中層70%是招聘的,30%是內部提拔的。劉強東要求未來70%內部提拔。他也不能容忍100%是全部內部培養,同質化的團隊很可怕。他這次回來,就是要強化企業文化,向全員普及戰略思想,進行組織結構調整,打通管理流程,讓跨體系協作更有效率。

 

2013年3月底,劉強東在內部開始進行企業文化宣講,面向總監級別以上。之後,總監級別以及以上的人均要站在台上講一遍,只有講出來的才會融入自己的血液裡。8月底,企業文化宣講覆蓋全部員工。每個部門都有企業文化價值觀準則的細化,呼叫中心「讓客戶聽得見你的微笑」,在每個人面前放上小鏡子,觀察自己說話時有無微笑。石濤所在部門總監、高級經理一級可以馬上回答出企業文化內容,普通員工熟知50%-60%。「這個改變已經相當大了。」石濤說。

劉強東對企業文化的憂慮,恰好在總監、高級經理的中間層。高管都是他面試的,靠文化驅動;基層的配送、物流、倉儲員工有老員工傳幫帶,劉強東也經常去基層探訪,去年冬天最冷的時候他開車去了黑龍江配送站。但中層不是他面試的,過去關注也很少。京東總監將近200人,很多他不熟悉,他們也不熟悉他。

今年京東對人才盤點,花了三四個月,從CXO到VP到總監到高級經理,做能力、潛力、價值觀等360度考核,「重點在於選拔,選出高潛質的人才,針對性地制訂培養計劃,繼續跟蹤、盤點,最終選出公司的精英。」隆雨說。

打造可融合的企業文化

2012年隆雨加入京東任職CHO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梳理企業文化。京東請來制訂《華為基本法》的華夏基石諮詢公司對京東進行基本的文化梳理和員工調研。2012年冬天,京東全體高管在北京郊區連開幾天會,討論企業文化稀釋問題。最後,京東將企業文化定為「一個中心、四個基本點」:客戶為先;誠信、團隊、創新、激情。

完善流程、體制建設、監督機制這都是皮肉,真正的骨架是文化建設。

京東的管理難度比別的互聯網公司要高,它是中國城鄉二元對立的縮影:集團總部及區域總部1萬人坐在寫字樓裡,吹空調,用電腦,學歷大專以上;2萬多名倉儲配送環節員工,初高中學歷為主,日曬雨淋。他們的收入結構、接觸的世界都不一樣。在2011年之前,劉強東對二元對立感覺比較明顯,員工之間有隔閡:兩種工種、兩個陣營,彼此不願意交流,社會地位不一樣。之後起了變化,核心因素是人口紅利消失,配送員有的一個月能拿到六七千元。

劉強東認為,京東一是要樹立合法致富的共同價值觀;二是要建立和員工分享財富的機制。

京東本質是家零售公司,講究組織鏈條嚴絲合縫,帶半軍事化色彩,令行禁止。好處是執行力強,保證了十年快速增長;弊端是創新力、開放程度相對不高。劉強東主動在企業文化創新子目錄下增加了一條「包容失敗」。他說以前京東小,創新失敗對公司是毀滅性打擊,現在公司大了,京東創新能力的確不夠,需要包容失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91

一個“創業”投資人的告白:每一個被“貪婪”玩爛的市場,必有做大的機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6/149105.html

黑馬說:9年產品經理,5年投資經驗,喜歡發議論、寫分析,幫創業者出主意、想辦法的投資人簡老師創業了!這真是“看別人打牌手癢癢,忍不住自己下場”的節奏。回頭看這段轉型經歷,簡老師總結出一句話:每一個被“貪婪”玩爛的市場,必然會有新的、用誠意做大的機會。

\文/簡老師
編輯/梓鹽

 

和創業的朋友聊有趣的產品、好玩的營銷點的時候會特開心,看朋友按著自己的思路做出成果會更開心。“你看別人打牌,手癢癢了,憋不住自己下場打”——一個朋友這麽形容我創業。

我的好朋友,“燕格格”的創始人“瀟掌櫃”給了我莫大的激勵。

2012年,當很多人斷言淘品牌難有機會的時候,我認為在線零售品牌崛起的風潮才剛剛開始。2013年3月,淘寶保健品大賣家“瀟掌櫃”找到我,讓我幫他出主意,做燕窩,當時他老婆經營一家C店,月銷售額不過十幾萬。我們在江南大道的一家兩岸咖啡密謀了一晚上,確定了“用店主的誠意、愛心和真實感複刻品牌”的基調,首先要梳理供應鏈,把燕窩整個生產和進口過程透明化。

之後一段時間我跟行里人提起我有個朋友在做燕窩品牌,他們都直搖頭,因為這個市場太亂。9月,瀟掌櫃給我看截圖,日銷沖到8萬多。2014年5月,我又見瀟掌櫃,他已經穩坐天貓燕窩頭把交椅,月銷過500萬,超過第二名三倍。兩年不到,“燕格格”已然是“億”字頭的公司。瀟掌櫃的老婆,也成為很多女孩子心目中的潮媽偶像。

這使我更加堅信,每一個被貪婪玩爛的市場,必然會有新的、用誠意做大的機會。

 

做產品跟風的人多,開拓的人少
 

“兄弟,讓我幫你搬磚我都樂意啊!”——每次想到麥樂購小馬雲這句話,我都會又想笑鼻子又發酸。不做點什麽像樣的事,連朋友的支持都對不住。

五年看了幾百個項目,發現國內並不缺做好產品的能力。而是跟風的人多,開拓的人少。缺乏有耐心去發現、完善和推廣好產品的人。那些老是抱怨市場同質化競爭太激烈的家夥,多半沒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用戶、產品和創新上面,只希望利用市場紅利撈一把就走。這些朋友,即便抓到機會掙了一些錢,也常常活在焦慮和不安里,抗拒變化、擔心失去。

我對未來一直很樂觀,因為日韓當年都是從跟風、模仿甚至抄襲的路子走過來。現在他們本土品牌都發展得很好。這是無可逆轉的大潮。如何走到那一步?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用心滿足用戶渴求,做與眾不同的產品,專註於持續創造價值。

 

創業慢一點沒關系,只要價值在那里

不斷努力,義無返顧地往前走,即便遇到挫折,也會“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去年5月,我就一直想做劇情深度整合營銷。這個想法被好幾個娛樂圈好友打擊,他們告訴我制片團隊和藝人普遍很功利、短視,很難用長期價值打動他們。我一直沒放棄,我覺得價值就擺在那里,只看最後誰有推動力。

後來經前老板Jovan介紹了,認識了郭浩大哥,第一次聊沒說多少話,互相“秒懂”。浩哥在廣告行業拼殺十幾年,前公司做到幾億,無論在營銷理念,還是在誠意、氣場和格局方面都非常有能量,他幫我們說服了一線制片團隊達成合作意向。看似不可能的事,換大功率的人做,就會有新突破。

 

打磨產品是一個人的修煉,營銷是一群人的狂歡

Jovan還介紹了寶島眼鏡的董事長Jim。他麾下有一員大將阿郭,是一個無比拼、無比歡樂、永遠有激情的廣東佬。每次打電話過來總是哈哈大笑著報戰果,幾個月就幫我們談透了數千家第三方線下渠道。如果把打磨產品看做一個人的修煉,營銷就是一群人的狂歡。只要找到一群開放、肯分享的人,資源越玩越多,越玩越有意思,越玩人越嗨。

創業場越來越像一個大Party,每當遇到一個新的誌同道合的朋友,心中都會湧出欣喜和感動。攫取的人一臉猙獰,防衛的人身心焦慮,創造的人充滿喜悅。

 

不要把註意力放在怎麽避免失敗上

做投資人的時候,總喜歡對別人的事情評頭論足,以“吐槽”為樂。直到去年有一天,“阿梵達”訓練師Della問我:“為什麽你的關註點都在別人的失敗上”?瞬間把我敲醒。我意識到,無論把註意力放在自己的失敗、還是別人的失敗上,都無法增強我們的創造力。在當下的註意力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資源,唯有把這個資源用在感受和創造有價值的東西上,才能不斷提升自我的創造力。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花費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既不用來感受幸福,也不用來創造價值,而只是關註失敗,空發議論,那它無疑就被浪費掉了。
 

從那個時間點開始,我努力把自己的註意力放在已證明的成功路徑上。避免失敗並非不重要,而是我們並不需要在避免失敗方面花費過多的精力。就像我們開車的時候,90%的精力用來到達目標,只需要10%的精力來躲避潛在危險。而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成功就是盡量避免失敗,格局越來越小,最後什麽也做不出來。這種思維方式或許來自於應試教育,要做到高分的關鍵,在於盡量少做錯題目。而現實是,一個人做了1000道題目,對了500道,錯誤率50%,但會比做了100道題,對了90道,正確率90%的人成功得多。如果少犯錯可以成功,那麽最成功的人應該是收銀員。

 

我們的生命是用來“玩”的

人生就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遊戲。一開始一個人打,打到一定級別一群誌同道合的人一起打。掉血沒關系、走錯岔路沒關系、不斷遇到怪物沒關系、甚至被BOSS KO跌倒重來沒關系,只要這個化身的肉身還在,就能在歡樂和創造中一直向前。莊子認為,覺得人生好玩的人,一定會長壽。

9月份方勵在“一席”的演講被轉發了數百萬次。我們的生命是用來“玩”的,這個“玩“並不是坐在那里娛樂,而是創造出來一些有意義、讓我們興奮的東西。短短9個月創業的歷程,我會覺得越來越“好玩”,不僅是產品好玩、營銷好玩,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這個過程里,和一群發心一致、目標一致的朋友一起玩。互相出主意、搭把手,互相鼓勵,一直到把自己的想法實現。

路還剛剛開始,我期望能和我的朋友、小夥伴們一起,把歡樂和幸福感帶給更多的人。


本文作者為投資人簡老師,公眾號“老簡創業茶館”。

本文為作者投稿,不代表本刊觀點與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00

視頻 |尊榮之前必有謙卑——寫給彎彎的道歉信犯了什麽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557

“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發生後,幾份致歉聲明遭來更多惡評。遇襲者彎彎本人直接表示“太失望”。

 

 

這些致歉信犯了什麽致命錯誤?

人們遇事第一反應都是卸責和免責嗎?

為何網民習慣性敵視為官、為商、為醫、為民航、為城管的“權勢者”?

觀看視頻:《有話則短》:致歉信的寫法

 

但凡遭遇公共傷害事件,無論商家、官家,我們見到的第一份聲明通常是面目莊嚴的,冷冰冰的。你有冷冰冰,我有冰風暴。對冷冰冰照例的社會反應,是必然的大規模的反潑回來的冰風暴。

然後第二份、第三份“聲明”,開始出現“真相”和“溫情”。

為什麽“溫情”一定要延遲出現呢?

遭遇傷害的通常是個人。面對具體的人,我們為什麽不可以直接拿出將心比心的體貼,推己及人的同情,概括承受自己的責任呢?

因為,我們缺少謙卑。

Netflix曾在2011年為其將DVD租借價格提高60%而作出道歉,但面臨批評。《紐約時報》的大衛?波格評價:Netflix的道歉就像是說:“抱歉,我並不感到抱歉”,而並不是承認自己的過錯。

電話竊聽醜聞後,魯伯特?默多克向英國公眾鄭重道歉,也接受了英國議會委員會的質詢,詳細解釋這起竊聽醜聞,並把它稱為“人生中最卑微的一天。”許多人認為,這位澳大利亞大亨終於展現了人性的一面。

很多的社會事件在網絡延燒以致群情洶洶,背後的心理基礎其實就是大眾對於“人心驕傲”的普遍敵視。官二代、富二代、明星、富豪、官員、網紅的被敵視,都是源自他們可能出現的“人心驕傲”、妄自尊大。

箴言所謂“惡人來,藐視隨來;羞恥到,辱罵同到。”

箴言說:“愚昧人張嘴啟爭端,開口招鞭打。愚昧人的口自取敗壞,他的嘴是他生命的陷阱。”

很多公共事件的激烈化,都是源自“愚昧人的口”,以及不謙卑的心。

謙卑,才是掙臉。自甘下風、自處下位,給對方以上風、以上位,以尊重。老話兒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君子,那是用謙卑自己牧養出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86

記者觀察:互聯網造車必有“一將功成”

郎鹹平針對近期賈躍亭對於樂視股價、供應鏈、資金和汽車等方面的回應表達觀點,郎鹹平說:“這種反思‘蒙眼狂奔’不過是一場自我感覺良好的宣傳。”他還斷言,互聯網公司造車“必將折戟沈沙”,是不會成功的。

造車門檻降低

對於郎鹹平的言論,那些有誌於造車的互聯網公司如何看?

從事互聯網領域15年的奇點汽車創始人沈海寅兩年前加入這場“互聯網汽車大戰”。他公開在微信朋友圈中稱:“即使我們今天的新造車企業未來有一部分成了萬骨枯,但一定有一將功成的企業。李書福當初1億人民幣創業的時候也沒有想到今天會買下沃爾沃。長江水後浪推前浪,在歷史變革期尤其如此,這是歷史的規律,也是經濟學的規律,也只有我們這些企業的出現,中國的汽車行業才有希望,中國的創新才有希望。不過,造車真的是一個需要沈下心,認認真真做十年二十年的事業,我希望有更多踏踏實實的人進來,和我們一起,為十年後我們蔚藍的天空,通暢的交通努力!”

盡管沈海寅沒有直接針對郎鹹平,但他稱“某網紅學者”在文中列舉了大量數據作為論據,但本應以“嚴謹”著稱的經濟學家所引用的數字竟然鮮有正確,甚至連蘋果是否在造車都不清楚的情況下,最終得出了“互聯網企業造汽車不可能成功”這樣的結論,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巧合的是,上周末我在樂視汽車北京的新辦公室和樂視超級汽車和自動駕駛高級副總裁倪凱也辯論了“互聯網汽車到底能否成功”的話題。不管怎樣,郎鹹平的擔憂其實也反映了一部分對互聯網公司造車持懷疑態度的人的想法,而我本人也認為互聯網汽車公司任重而道遠。我問倪凱:“谷歌都把自動駕駛汽車團隊拆分了,蘋果的造車計劃也擱置了,比起那些已經有100多年的傳統汽車公司,新興的科技公司想造車哪有那麽容易?”

這里提一下沈海寅給出的數據。他說:“雖然電動汽車的風口讓汽車行業的門檻大大降低,三電系統取代傳統的內燃發動機,汽車所承載的零部件已經由幾萬個減少到幾千個,但汽車仍是結構最複雜的消費品。回首歷史,汽車行業迎來第一次繁榮期時主要采用的是框架車身。這種結構允許資源有限的初創公司利用不同的供應商分別制造汽車的每一個部分,最終在生產線上將汽車組裝出來。直到一體化車身出現,汽車行業才開始高度集成,制造門檻才相應提高。”

倪凱的觀點與沈海寅相似。他認為,現在中國的互聯網汽車公司雖然很多,將來也一定有很多會消亡,但是這當中肯定會誕生出一兩家成功的企業。他也不否認造成成本很高,並承認樂視目前確實面臨資金鏈緊張的問題,但是這些眼前的困難都是能夠克服的。倪凱表示:“谷歌拆分自動駕駛汽車部門是因為‘自己做不下去’,但是谷歌‘做不下去’不代表自動駕駛就沒有希望,也不代表中國公司做不出來。”在加入樂視汽車前,倪凱在百度負責自動駕駛。

政府意願推動

但是,目前互聯網汽車離實現自動駕駛功能還很遠,很多已經發布的互聯網汽車都還只是電動車,並非“自動駕駛汽車”。那麽電動車經過多年發展,市場還有發展潛力嗎?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又和倪凱辯論了一番。倪凱認為,雖然在歐美電動汽車的普及速度並不如預期那麽快,但是中國有強大的政府推廣的意願,因此電動車在中國的市場一定會起來,只是仍然需要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配合。“現在一些充電技術已經能夠做到快充,這對加快電動車發展和普及很有好處。”倪凱說。

在沈海寅公開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他指出:“1990年,當魏建軍承包下位於保定城南的南大園鄉長城汽車廠時, 企業只有60多名員工,且負債累累;1994年揣著1億人民幣的李書福就開始做他的‘一個沙發加四個輪子’;2003年做電池順風順水的比亞迪頂著壓力收購秦川汽車,股價從18港元急跌到了9塊多港元。這三家企業可以說是白手起家,但最終在中國第一波造車大潮中茁壯成長起來,成為中流砥柱。”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為什麽現在很多互聯網汽車公司都跑去美國大興土木,買地、蓋樓、造廠。難道中國做不出的汽車,跑到美國就能做出來?對此,倪凱說:“並不是美國公司就一定能造出車,中國公司就一定造不出車。樂視汽車在美國建造工廠,同樣在浙江德清也建了工廠,只是服務於不同的市場而已。”

但是和樂視強大的資金背景相比,沈海寅的奇點汽車並不擁有如此雄厚的資金實力去建設工廠,而且他也認為沒必要。沈海說:“在中國,從服裝到家電、手機,都經歷了從初期垂直整合,到成熟期的分工細化。目前,絕大部分汽車企業都是垂直整合的,每家都自己做底盤平臺、汽車電子,可以說是‘閉門造車’。大部分工廠產能僅在10萬輛到30萬輛之間,占市場總體的1%都不到。這樣的工廠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中很容易因為產量小、投入小、管理低效而陷入兩難境地。那麽,中國汽車行業為什麽不能出現像消費類電子行業中的富士康這樣的分工細化企業呢?” 沈海寅認為,電動化和智能化將引領汽車回歸到框架車身(分工細化)的年代。

根據沈海寅引用的中國汽車市場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擁有4000萬輛年產能、1萬億人民幣以上年投資、2500萬輛年銷售量,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但唯獨缺少的是讓用戶驚艷的創新性產品。據麥肯錫預估,中國汽車市場的規模已經達到6.4萬億美元。而過去五年,這一領域的並購交易已經增長了超過 2200 億美元。

沈海寅認為,百年汽車已經打開大門,金融和技術上的壁壘已被打破,有很多新的品牌和新的想法進入這個龐大的市場,這些新人並不僅僅是制造汽車,更是在發展一個智能、環保、時尚的交通互聯的新方式,這一方式將為減少汙染、降低交通事故發生、個性化出行等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歷史是不斷重複的,無論現在看來擁有多麽深厚積澱的知名汽車品牌,也是從羸弱卻充滿勇氣的“初創”階段開始的。”沈海寅說道,“即使今天的新造車企業有一部分成了‘萬骨枯’,但一定也會有‘一將功成’,在歷史變革期尤是這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807

“知識付費”與“行為改變付費”之間必有一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3/162919.shtml

“知識付費”與“行為改變付費”之間必有一戰?
三節課 三節課

“知識付費”與“行為改變付費”之間必有一戰?

“知識付費”類產品要解決的需求,其實是“給予用戶啟發”。

*本文系三節課(ID: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黃有璨。

1.

2012年-2014年間的2年里,我曾經有過一段學習類平臺產品的創業經歷。

當時,我與幾個朋友一起做了一個網站,定位為面向成人的“教育類淘寶”,先後面向用戶提供過包括時間管理、創業、德州撲克、高效閱讀方法、應對拖延癥、項目管理、網絡營銷、產品經理、文案寫作等等在內的各種課程。

假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當時的我們,應該也算得上是“知識付費”的先驅了。前後2年時間,我們實現了累計數千萬元量級的收入。

站在今天回頭看,那2年經歷其實帶給了我一個很大的思考和感觸——

在未來,面向成人的課程或者“主動學習類產品”,或許天然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付費邏輯:一是為“知識”或“有價值的信息”而付費,二則是為“行為的改變”而付費。

2.

可以再分享一個同樣是我在做了多年“學習”之後的一個核心感受——

對於成人用戶來說,“學習”,或者至少是“主動型的學習”,其最終的出口往往在於“致用”。

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例1:

我們在之前做平臺時曾經親歷過一個真實的事情,兩個都是講時間管理方法的課程,A叫做“時間管理”,而B則叫做“教你如何早睡早起”,A課程的老師甚至比B課程還要牛逼,結果卻是B賣得比A要好5倍以上。

這是主題上的“致用”與否帶來的差別。

例2:

還是上面的“教你如何早睡早起”這堂課程,最初,課程的老師只講方法,講完就完了,這時候,用戶們普遍的評價是這個課程還不錯,幹貨挺多的,還挺好的挺有啟發的,等等。

後來,過了半年,該老師調整方向,開始監督大家的早起,甚至成立了一個早起群,每天4點開始在群內打卡簽到等等,然後他就開始感受到了明顯的不同——從那時開始,他課程的至少50%以上的學員,都來自於老用戶推薦,甚至課程價格漲了3倍還源源不斷。

這是實質上聽完課之後“是否真的能夠致用”帶來的區別。

對成人來說,很多時候“致用”的核心支撐,是你需要養成某些新的習慣,或是在行為方面發生某些改變。

這時候,就需要有“行為改變付費”類的產品出現——我通過提供一系列服務幫助你更好養成某些習慣或改變某些行為,從而最終讓你獲得更好的價值體驗。

3.

所謂“知識付費”,售賣的其實是信息。

而所謂“行為改變付費”,售賣的則可能是服務。

如果按照我此前在《黃有璨: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對“知識焦慮者”們的一些忠告》一文中的界定,“知識付費”類產品要解決的需求,其實是“給予用戶啟發”。

而“行為改變付費”的邏輯,則是“幫人培養起某種能力”。

站在商業立場上來看,一項生意要想能夠成立,或者說能夠做大,可能要有3個重要前提,我們姑且稱之為“三要素”——

它能夠滿足某種用戶需求;

它能夠且易於被量產;

它在商業鏈路上要擁有一定程度上的稀缺性或不可替代性;

在如上幾方面,“知識付費”和“行為改變付費”其實都各自有著自己的優勢和局限。要談論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需要先理解清楚兩類產品背後的商業邏輯。

4.

如果要對標一個過往的行業或領域的話,“知識付費”產品的商業邏輯,可能更接近於出版業。

出版其實是這樣一個行業:我通過對於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加工和組織,產出某個價格相對低廉的內容產品,並對於該內容產品進行包裝,讓更多人可以去購買這個內容產品。但本質上,這個產品能帶給你什麽價值是無法保證的。我不會,也不可能對於你看完這個產品後的價值收益提供承諾。

在這樣的行業中,我們在商業上要追求的邏輯是:還算親民的價格(比如不超過200元)+海量的購買。

回歸到上面提到的“三要素”,“知識付費”類產品其實可以相對較好的滿足第一點,以及幾乎完美的滿足第二點,但在第三點,也即讓自己的產品變得稀缺和不可替代方面,似乎卻不是那麽容易——我們能看到的絕大多數“知識付費”產品包括出版物,其實都是在聊著一些已經有人在反複講過的東西。

想要在“知識付費”的領域下解決“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的問題,你可能至少需要能夠滿足以下3點之一——

1.你有能力不斷捕捉、策劃和包裝出來某些“新概念”、“新現象”等,通過強烈刺激到用戶們的好奇心而激發用戶的購買欲望;

2.你有能力搞定諸多頭部頂級的內容生產者或作家,或者是把自己變成某個不可替代的“頭部資源”,背靠著頭部資源的勢能即可獲得許多源源不斷的收益;(比如你能搞定吳曉波);

3.你有能力去做出來諸多“長半衰期”式的內容,並將其樹立為某種行業標準,從而在未來許多年內,整個行業提到這個東西,大家都會毫不遲疑的去買你的產品。(比如新概念英語教材)。

然而,問題在於——上述三者,可能註定無法屬於絕大多數人。

就像,羅輯思維火了許多年,也沒見真有幾個人能複制羅振宇成功;就像,大家都知道吳曉波這種作家能搞定一定牛逼,但最終還是只有一個人能夠搞定他。

依照這個邏輯,或許也可以說:如果放到更長線的周期來看,“知識付費”這個領域內的機會,可能只屬於少數能夠擁有上述三種能力的人。

5.

如果還是回歸到商業邏輯上來進行類比,“行為改變付費”的商業邏輯,其實與某些技能型(註意不是證書型的)的教育培訓機構比較接近,好比藍翔技校。

只不過,現在的用戶們想要養成和習得的能力,應該遠比開挖掘機要豐富和複雜得多,以至於,有許多能力,都是學校里永遠不會教的。

比如說,如何堅持跑步,保持每天閱讀,如何科學的學習,學會使用大數據工具,學會寫文案,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每天早睡早起……等等。

而教培,其實是這樣一個行業:通過提供特定的教學內容,通過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機制來確保用戶完成學習過程,再通過學習過程中的持續練習、實踐和反饋來最終實現能力的真正提升。

在這樣的行業中,服務會成為一個非常沈重的負擔,需要占據人力、時間和精力,因此,它的商業邏輯往往會是:並非海量的購買+較高的客單價(如數千元以上)。

回到“三要素”來看,“行為改變付費”的不可替代性和面向用戶需求都異常明確,但它的問題,則在於“量產”,或者直白一點說,它較難以被規模化(或者說規模化的難度較高),因而缺乏想象力。

6.

“行為改變付費”雖然在商業上較難以被規模化,但對於一個在專業領域雖然已有所積累,有能力提供一些優質內容,但“腕兒”還不是那麽大的個體而言,卻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舉例:

我有一個朋友,花名“老虎”,本身是跑步愛好者,他發起了一個叫“跑步者說”的社群,這個社群核心幫助大家解決的問題只有一個——幫助你養成跑步的習慣。

他在社群內發起了一個挺有意思的計劃,叫“百人百天”行動。簡單說,就是你交納不到400元報名費+200元押金,自己制定一個挑戰目標(比如是想挑戰半馬還是全馬還是只是想先養成跑步習慣),然後在接下來的100天內,你會和100個人一起互相監督養成習慣。每完成了一天的跑步任務後,你會得到對應返還的押金,越靠後獲得返還的押金金額越大。此外,每個百人班還會跟其他的百人班互相PK,結束後還會依據班級排名、個人持續情況等獲得一系列獎勵。

他的這個計劃,最近一期的參與者是1200多人,據他說,100天後,完全堅持下來的人數比例高達95%。

這里我想問的重點在於,如果你真的想要跑步,並且真的有人能夠幫助你養成這樣的習慣,你願意為此付多少錢?

我猜,至少不會比一張健身房年卡的錢低太多。

此外,如我們剛才提到的,“行為改變付費”無需依賴於海量購買,做好了還能通過源源不斷的口碑帶來新的購買和轉化,且,你也不用擔心競爭——服務這種事情,你只要有能力做好,永遠是不擔心競爭的。

這些,對於個體而言,都是利好。

7.

最後,我們把開篇的標題黨收一下吧。

邏輯上,“知識付費”和“行為改變付費”之間,並非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就如同出版與教培兩個行業之間一樣,它們面向的需求不同,提供的解決方案也不同,如果非要說,他們之間可能更接近於互補的關系。

以及,我隱隱有點感覺,未來出版和教培兩個行業的一些新變化,可能恰恰會跟現在的“知識付費”和“行為改變付費”這兩件事緊密相關。

對個體來說,我認為,“行為改變付費”一定是有前途的,可保自身無憂,也不用擔心競爭。

對各種“知識付費”平臺來說,制造新概念、新話題、頭部內容的獲取和包裝能力,則永遠都是第一位的。

最後,如果有人能夠找到某種邏輯批量解決“行為改變”的問題,我猜那就牛逼大了。

行為改變付費 知識付費 用戶需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695

今日頭條與百度必有一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22/165662.shtml

今日頭條與百度必有一戰
嚴肅 嚴肅

今日頭條與百度必有一戰

需求為王,有人看就是王道。

來源 |矽谷密探(ID:guigudiyixian)

作者 |嚴肅

作為一個科技行業的內容生產者,我們的同行並不喜歡今日頭條,因為它讓工程師淩駕於內容生產者之上。然而這麽一款產品,卻比那些澆築了情懷的媒體更為吸引受眾,而且差距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大。

據報道,2017 年 3 月今日頭條 DAU 為 7478 萬,相比半年前的 5000萬,頭條用戶增長可以說非常驚人,但圍繞著今日頭條的外部聲音,永遠都是調性堪憂的皺眉評價,使之常年位居鄙視鏈的末端。

今日頭條的背後,是內容、需求與算法的博弈,在滾滾的技術潮流中,今日頭條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想取代百度。

需求為王,有人看就是王道。

今日頭條能夠有這麽多活躍用戶,一定是滿足了大量的用戶需求。毋庸置疑,用戶是在用腳投票。

1508470037367

 今日頭條的用戶時長

就像你永遠無法想象微信平臺轉發量最高的文章一定是養生和雞湯,外加“不轉不是中國人”。而我們寫的科技報道,如果你爸媽看不懂,對於他們來說又有什麽價值呢? 在需求面前,內容質量的好壞一文不值。

實際上,大眾的需求一直擺在那里,只是過去一直沒有被滿足。

過去 “理想主義” 的媒體從業者,其實從來沒有滿足過大眾真正的閱讀需求。 中國普羅大眾最喜歡看的內容一定不是來自《三聯生活周刊》,甚至不是來自《讀者》,而是地攤上的喬四爺超車,軍長砸旅館,黑市拳王安東尼馬庫斯,泰森訓練秘訣,而這些內容,今日頭條這樣的內容分發平臺能夠做到,而這些需求一被滿足,爆發力是超越我們想象的。

1508470037811

地攤文學的典型(圖片來自網絡)

就像今日頭條 CEO 張一鳴說的,今日頭條不是一個新聞客戶端,而是要做最懂用戶的信息平臺。

“算法沒有價值觀”

張一鳴還說過,“算法沒有價值觀”。

其實這句話是對的,算法的確沒有價值觀,但是這句話只說了一半,算法背後的人是可以有價值觀的。

雖然今天很多媒體人都在批評今日頭條上推薦的內容很低俗,但這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為了優化點擊率,為了黏住用戶,為了商業變現。

在以“點擊率”為主要優化目標的算法下,最吸引你的內容自然是一些抓眼球的所謂的“低俗”內容。

今日頭條要想變得高大上其實很容易,比如以“收藏數”為優化目標,那麽今日頭條 APP 上很可能是滿屏都是幹貨,滿屏都是高大上的內容。

但是話說回來,這樣的產品你真的會用嗎?

用戶最討厭的地方就是經常 “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而算法厲害的地方在於算法比編輯更懂用戶,甚至比用戶自己更懂他們真正想看什麽 。所以過去我們靠編輯來把控內容,如今,今日頭條靠算法來把控內容,某種意義上,這才是能夠規模化的產品思維。

算法比人更厲害的地方在於,提升一個編輯的寫作水平很難,而提升算法的推薦效率卻是一直在進行的。

很有可能未來某一天,推薦算法能夠平衡好內容質量和點擊率,那一天今日頭條會成為一家真正令人尊敬的公司,而曾經痛批過今日頭條的媒體依然會給它唱贊歌,如果那一天媒體還活著的話。

人是靠不住的

先說一個幾個月前的舊聞,一位知乎大 V 的公開發言爆料,今日頭條旗下的悟空問答正在簽下知乎頭部的大 V ,簽約報酬豐厚。

1508470037607

而這次大規模簽約知乎答主的動作,是悟空問答從頭條單獨拆分出來後才開始的,據說簽約數量到現在為止已經有 300 多人。

有意思的是,頭條和知乎大 V 簽署的協議里, 他們只壟斷內容,不壟斷答主。

類似的運營套路今日頭條駕輕就熟,從最早的今日頭條頭條號“千人萬元”補貼大獲成功之後,到後來 10 億元補貼短視頻創作者。在內容和流量到了一定規模後,平臺的內容創業者就淪落為無差別的勞動力,補貼也就少了,但他們也離不開這樣的流量平臺了。

從某種程度上,今日頭條這樣的運營思路是商業上無比正確的: 人是最容易挖的, 算法和流量才是靠得住的。

畢竟如果平臺過於依賴一些大V 頭部流量,平臺也會太容易被裹挾,畢竟人是靠不住的。

舉個例子,Twitter 旗下的短視頻平臺 Vine 就由於主播出走導致平臺衰退,而微博一度也由於流量被大V 控制而陷入困境。

“母豬癱瘓了怎麽辦?”頭條式的用戶下沈

今日頭條的用戶下沈是非常成功的,而且這種用戶下層的套路是可以被複制的。

問答產品做為一個高效的信息傳遞方式已經被知乎等產品驗證過,於是悟空問答橫空出世。

悟空問答流淌著頭條的基因,最擅長的就是做用戶下沈,你不信?你上知乎搜索“母豬”會發現,母豬產後癱瘓會被認為“讓人笑尿”的問題。

1508470037651

而悟空問答里,母豬下面的問題很多都切中剛需。

1508470037383

連“母豬產後癱瘓”也會有嚴肅的回答。

1508470037395

悟空問答用戶下沈如此成功,抖音、火山小視頻也都如此,貼近用戶需求,用戶也自然會聚攏,結合今日頭條已經擁有的規模化的廣告平臺和強大的銷售能力,這些產品失敗起來其實挺難的。

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

過去媒體界一直在討論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其實後來他們會發現,算法為王。

以問答類產品為例,除了回答者的質量, 最核心的產品層面的競爭是在時間線的推薦算法 ,而很不幸,這也是今日頭條和悟空問答最擅長的。

今日頭條的個性化推薦算法一直是其核心競爭力,而時間線上的個性推薦算法的好壞很大程度決定了用戶粘性,而運營驅動的知乎團隊雖然也試圖改進他們的時間線算法,但是目前來看依然處於劣勢。

而今日頭條除了今日頭條 APP,也開始打造問答產品類悟空問答,視頻類產品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抖音、微頭條。

在這個人工智能時代,所有能夠做標準化推薦的產品,比如文章、短視頻、微博、問答,都可以做個性化的精準推薦。

在機器面前,他們都只不過是一堆字節在跳動。

下一站:百度

今日頭條旗下的悟空問答似乎對標的是知乎,微頭條對標的好像是微博,但其實今日頭條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內容分發,今日頭條基本是要把百度走過的路重新走了一遍。

百度為了打造內容的護城河,做了百度知道、百度貼吧、百度百科等產品。而今日頭條自然除了今日頭條 APP,也開始打造問答產品類悟空問答,視頻類產品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抖音、微頭條。

今日頭條做得是移動端的內容分發,背後是是個性化推薦算法,想替代的,自然就是 PC 時代的百度。

如果有一天今日頭條推出一個搜索產品,我絲毫也不會奇怪。

今日頭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69

戲假情真: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1 : GS(14)@2015-03-29 13:37:56





■黑仔1月時忙裏偷閒,出席戲中女兒嘉嘉的生日會。資料圖片


《五個小孩的校長》講述四個家庭的故事,而扮演這四個家庭的家長和小朋友想不到在戲內盡演親情,戲外一樣好感情,戲中校長楊千嬅和老公古天樂不時相約五個小朋友見面,而戲中演嘉嘉傅舜盈爸爸的姜皓文(黑仔)之前知道嘉嘉生日,亦在百忙中去嘉嘉生日會。


■吳浣儀與珠女朝夕相對,最愛這張穿起港姐袍的合照。

吳浣儀最愛珠女合照

吳浣儀戲中飾演珠女王詩雅的家長,在個多月裏朝夕相對,所以臨煞科一天,她與珠女拍攝了不少照片,而她穿上香港小姐袍擁着珠女的合照是其最喜歡照片,她更特別拜託電影公司把這張合照送給珠女留念。古天樂亦對珠女念念不忘,更曾考慮與她上契。老戲骨吳耀漢被女兒小雪的悲情演繹感動,不過他拍此片最大得着是重遇好友馮淬帆,昨日他接受商台訪問說:「拍攝前我唔知道佢都有份參與呢部電影,我哋20幾年冇見面,只係私下留意佢嘅消息,但冇機會見面。嗰日去到片場我哋一見面,立刻『哈哈哈哈』(大笑),感覺好warm好溫馨。重遇後我經常想開解佢,好驚佢因為糖尿病同身體唔好而變成抑鬱症。」採訪:鍾國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29/190937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13

曾遇兩次地震相信難題必有出路

1 : GS(14)@2016-04-18 12:04:24

【本報訊】近日港人的旅遊熱點日本九州熊本,接連發生地震,令人頓感天災無常。華僑銀行集團行政總裁錢乃驥亦遇過兩次地震,災後頹桓敗瓦,茫然不知去向的感覺,至今仍歷歷在目。相比之下,他更相信現實任何難題,總有出路可解決,最緊要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補位快避免「Take2」!錢乃驥經歷第一次地震,是在洛杉磯磯讀大學時,第二次則是著名的「89年三藩市6.9級大地震」,後者經歷最深刻。他回憶說,那天風和日麗,下午五點幾突然併地一聲雷發生地震,「望出窗外兩座大廈係咁左右互晃」,說時還用兩者手指相互交叉,比喻強烈搖動的力度。當時他正在美銀洛杉磯總部41樓工作(總行樓高50層),「震完15秒後又再繼續搖晃」,結果他們躲在辦公室個多小時,待一切喘定才徒步落樓。一出外,市面已毀壞不堪,「面對天災,無嘢可以做到,唔知跑去邊,避去邊」!那是沒有手提電話年代,他步行個多小時回家尋親,家人已撤離,家園亦「拗歪了」,唯有在街上「兜圈撞彩」,幸運地拐了一圈,即遇上了在鄰居照料下、同樣往街上「尋夫」的太太,於是連夜携着妻女(剛滿4個月),開車駛過金門橋租住酒店,橋上了無車影;翌日看報才知隔鄰大橋已經斷裂,故無人敢開車過橋,自己卻儍人儍福,領着家人安渡彼岸。天災無涯人禍有涯,職場上最大衝擊,錢乃驥直指是98年亞洲金融風暴。「無人預計會如此風高浪急」,他記得當時美國銀行(亞洲)有大客要求港元定存12厘,「行方還嫌要價貴回絕」,結果「夜晚冚唔到盤,要在同業市場用260厘拆入隔夜錢」!犯下一次錯,他立刻補鑊翻身,拍住滙豐推200億元存款證計劃,又創優越理財吸存款,最終該行成為98年度唯一仍錄得盈利增長(2%)的港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418/195756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437

「楓葉」落必有因 戴孤劃

1 : GS(14)@2016-08-22 02:37:33

2016-08-12 HJ
只要再等多約一個月,中國人的傳統中秋佳節便會來臨,「中秋」之所以得名,因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正是一年秋季的中期。隨着秋天的到來,樹葉會逐漸變黃,甚至徐徐落下。

「鐵哥們」【國情特色用語】有沒有發現,楓葉教育(01317)就如其公司名稱「楓葉」一樣,上月底開始股價突然大幅「落下」(下跌);戴Sir相信,誠如大自然生命變化一樣,「楓葉」落必有因。

楓葉教育主要以「楓葉」品牌於中國經營國際學校,主要提供學前至第12級(K-12)教育。目前,楓葉教育在中國11個城市擁有約1.93萬名學生、約1800名教師及46所學校,包括8所高中、12所初中、11所小學、13所幼兒園及2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楓葉教育還進一步「走出去」【國情特色用語】, 上月底決定進軍海外教育市場,建議斥資6800萬坡元(約3.88億港元),收購位於新加坡的學校物業,擬於租賃期完結及取得相關牌照後,開辦第一所雙語雙文化楓葉學校。

購星洲物業 拓海外市場

雖然管理層指出,該項新加坡物業暫時只有收租回報,但在目前全球低息環境下,預料整合後亦不會對財務帶來負面影響,將視該項目為物業投資,連券商亦支持籲「買入」。

然而,楓葉教育股價破頂後,連續4個交易日下瀉,累積跌幅逾34%。

戴Sir翻查資料發現,楓葉教育曾於去年6月與兩家顧問公司訂立委聘協議,同意向兩家顧問公司授出購股權,可以按每股4元之行使價認購合共2500萬股新股,作為各自委聘協議將予提供3年服務之代價。

丁香滙(北京)投資管理獲委任為策略及投資顧問,以協助優化發展策略及實施有效投資或重組計劃,以提升公司價值,獲授予750萬股購股權;而香港智信財經通訊社則獲委任為投資者關係顧問,協助促進及維持其及內地投資者與金融新聞媒體之間的交流及關係,獲授予1750萬股購股權。

「鐵哥們」應該會覺得似曾相識,戴Sir在4月中〈顧問亦要愛拚才會贏〉一文中,百奧家庭互動(02100)亦是委任香港智信財經通訊社為內地投資者關係顧問,除了3年共108萬元的顧問服務代價外,還獲授予可以溢價59%認購1000萬股的購股權。

戴Sir早已指出,上市公司以購股權作為支付酬勞方式,令顧問利益與上市公司未來股價表現綑綁起來,顧問為了爭取更大的顧問酬勞費用,一定要愛拚才會贏!

事實上,楓葉教育自簽訂顧問及購股權協議後, 股價反覆向上攀升,由3.408元漲至上市高位8.64元計,期間累升逾1.5倍,亦遠遠超過購股權的4元行使價。

購股權爭拗 未即時公告

據券商指出,楓葉教育授予顧問的大批購股權, 在會計上屬於一項股票薪酬開支,涉及金額可能高達1億元以上,佔2017年全年純利預測近三成。該負面消息一出,難怪會引起市場恐慌,令楓葉教育股價急速滑落。

但楓葉教育立即向券商澄清,去年6月向顧問授予購股權只屬於提議,之後已被管理層否決,原因是顧問提供的服務並未合乎要求,只有簡單的網上新聞監察及例行更新,並沒有提供增值服務。管理層提出以市價支付顧問服務費取代購股權,但顧問不接受建議。

果然,「楓葉」上月底股價急速滑「落」,原因是集團與顧問就購股權出現爭拗。

戴Sir覺得,無論如何,上市公司刊發公告提出一項建議,但之後決定終止或取消,都應該發出公告交代詳情。

戴Sir下周五將與大家繼續「嘮嗑」【國情特色用語】。

?

#戴孤劃 #財經拆局 #蠱壇辨虛實 - 「楓葉」落必有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7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