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找到成長期資金的幾種方法

http://magazine.cyzone.cn/articles/200902/1005.html

開始創業時你可能已經動用了個人存款或是來自親友的借款,但當業務開始發展時,該去哪裡找錢呢?如果你創業不到三年,或者沒什麼資產可用於擔保,就會發現傳統的借貸機構不願投資於你的業務。當然,你還是可以有別的選擇。

可以再去找以前那些親戚朋友,但這次是用正式貸款的方式,有一套還款計劃和利息,如果你還沒有這樣做的話,也許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例如,一家像 CircleLending這樣的機構,就通過處理和存儲所有的用戶文件、幫助制定還款計劃、並通過借貸和直接存款來管理付款、甚至如果貸款不能履行還能 處理抵押品等方式管理個人之間的貸款,這樣的服務對於你和親朋來說,都更方便。

「在美國,個人之間的貸款數量如此巨大,的確沒有第三方能減少在這種貸款活動中經常發生的、高比例的壞賬率。」阿希什。艾得瓦尼(Asheesh Advani)說,他是CircleLending的總裁兼CEO.根據艾得瓦尼的說法,以貸款形式存在的親友間的交易額達到了每年650億美元。此外, 企業籌集的資金總量中有14%來自親友。

一方面,從親友那裡借款是可以選擇的一種做法,然而如果你借到的資金並不能滿足需要怎麼辦?當保羅 恩汀(Paul Entin)創辦第一家公司Fitnesslink.com的時候,公司發展很快,他知道需要到外面去融資來增強網站的技術支撐能力。雖然他已經接觸過幾 家風險投資機構,但由於不願將公司的控制權出讓給他們,他最終還是從一家由美國中小企業發展署(SBA)支持的貸款人那裡得到了一筆小額信貸。這筆資金的 注入讓恩汀增強了業務中的技術能力,後來他賣掉了這家公司。

因此,當他需要給現在的公司EPR尋找資金的時候,他確切地知道該去哪裡,該公司是一家定位於行業用戶的營銷和廣告公司。「我們已經與銀行談過了, 也研究了其它方式,像房屋抵押貸款,但這似乎是最有效的方式。利率很公平,貸款程序也不複雜。」恩汀說。他把第二次貸款中的27,000美元投資於辦公室 設備和原材料上。

恩汀目前沒有計劃增加員工,他把許多繪圖設計的工作外包給了一個自由職業者群體,很快也會從家庭辦公室中搬出來。他認為,任何未來的業務擴張所需資金都有可能通過小額信貸來解決。

如果你是短期內缺乏資金,還可以考慮一下融資的創新形式,比如預售。「將客戶作為融資的基礎,」肯 布羅德福特(Ken Proudfoot)教授說。他是約翰遜和威爾士大學創業研究中心的主任。「發揮作用的方式是通過預售產品或服務——在實際交付以前,就預先收取定金。」 布羅德福特說,你可以用這筆定金來購買需要的原材料,此後再交付產品。

獲得供給或原材料資金的另外一種方式是找到產品的經銷商,與他們建立信用關係。有了靈活的付款條件,你就可以不必預先付款備貨或者為產品購買原材料。

現在,在你出去找人貸款以前,要確認你的需要是真實無誤的。資金不能解決你業務中的問題,布羅德福特警告說,如果不能保證有足夠的客戶基礎來印證擴張是對的,你就不應該擴大生產能力。

(譯/梁曉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68

有幾種人在市場上賺不到錢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30iv.html
 
一、對市場過於悲觀的人

    這種悲觀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在2011年虧損嚴重,承受不住壓力而最終放棄的投資人。這類人自暴自棄,已經被市場淘汰了。
    一種是熊市思維嚴重,被熊市末期的殺跌嚇怕了的投資人。這類人在市場築底的時候大喊還得跌三百點、五百點,在市場上漲的時候說肯定要大跌會調整,而在市場頂峰的時候卻認為牛市開始了。

    二、對自己過於自信的人

    這種自信或者說自大也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不學習、不看書,抓住巴菲特的隻言片語就自以為掌握了投資真諦的投資人。這類人市場上很多,自以為聰明,動不動就指責但斌、李劍、梁軍儒等眾多的成 功投資人過氣沒用了,動不動就嘲笑公募私募基金經理多傻多爛。我承認,每一個投資者都會有犯錯的時候,即使巴菲特也不例外。但是,任何一個投資者在成功之 前,虛心地求教、系統地學習遠比質疑、否定別人重要得多、有用得多。市場是公平的也是殘酷的,不是一些人想像的那麼簡單!
    一種是學習了,看書了,但是沒走對路的投資人。這類人市場上也很多,有的人熱衷於重組股、概念股,有的人熱衷於短線炒作、頻繁交易。我承認,玩重組、追概 念、炒短線可以獲得成功,但這種成功的概率不會超過百分之一。這次賭對了,下次就不一定那麼好運氣了。成功的賭神祇有幾個,而失敗的賭徒卻成千上萬。這類 人老是把自己想像成那幾乎不可能的百分之一,是不是太高估自己實力了呢?

    三、虧錢死扛、賺錢就跑的人

    不管是價值投資、趨勢投資,還是兩者兼有之的投資,放利潤盡情奔跑,讓虧損趕緊打住都應該是投資的根本原則。很可惜,市場上有太多的人做法正好相反。
    新手最容易犯虧錢死扛、賺錢就跑的毛病。新手虧錢死扛的理由是,股票跌了、暴跌了,我就長期投資,總有一天會漲回來的。但跌下去的、大跌的、跌沒的股票真 的能漲回來?照這麼看,雷曼兄弟、貝爾斯登最有資格漲回來了,下跌99.999%,能不爆噴式上漲嗎?新手賺錢就跑的理由是,股票漲了、大漲了、漲太高 了,肯定會跌下來的,趕緊跑。漲上去的、漲得太高的股票真的會跌下來嗎?照這麼看,貴州茅台、云南白藥最有資格跌回去了,翻了幾十倍,復權價上千塊,能不 斷崖式下跌嗎?
    價值投資者能做到賺錢不跑,但虧錢了卻能死扛。理由很簡單,股票被嚴重低估了,總有一天會價值回歸的。但問題的關鍵是,你確信這家公司真的被嚴重低估了 嗎?這真的是價值所在而不是價值陷阱嗎?巴菲特對一家公司的估值都只能做到「模糊的正確」,你就這麼自信可以做到「精確的正確」而不是「模糊的錯誤」呢?
    另外,市場上還有一些自稱價值投資的人,嘴巴上說價值投資,實際上是干虧錢死扛、賺錢就跑的活。這類人與新手無異,價值投資不過是他們給自己找死扛的理由、逃跑的藉口而已。

     註:個人觀點,善意提醒,請勿對號入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31

未來香水的幾種可能

http://www.howqee.com/yuedu/ydpage/?raid=1605
 C:與本土品牌的結合,是不是跨國化妝品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捷徑?這樣的方式有何利弊?


  M:總的來說,我覺得這樣的合作方式是互補的。一個品牌在進入一個新的國家市場的時候,和本土品牌的合作能給它帶 來很多便利。科蒂集團在購買丁家宜的時候,我們是把它當做一個重要的戰略決策。丁家宜是一個中國品牌,和中國的消費者天然具有接近性,能帶來親切感。另一 方面,它有自己的銷售渠道,這也是我們在收購的時候最看重的一點。


  科蒂集團旗下有很多不同的產品線,我們除了做香水,還有化妝品和護膚產品。對於比較大眾的品牌,本土的員工和團隊能幫我們。我們會更注重它原有的銷售 渠道,分銷的能力,以及物流管理的能力。同時他們還對當地的一些法律法規比較熟悉,能給我們提供很好的經驗借鑑。本土的員工和團隊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當地的 市場,比如一部分丁家宜的銷售人員,現在在為阿迪達斯工作。他們更瞭解本地客戶的喜好,在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方面,都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議。


  C:當下香水行業有什麼新的趨勢?


  M:現在整個市場上大家都在求新求變。比如在包裝上,現在很多香水的包裝和傳統的不一樣,我們試圖通過一些設計比 較大膽的包裝來製造和傳遞不同的情感。除此之外,在設計上也用了越來越多不同的材質,希望在包裝設計中能給消費者帶來驚喜。有一些人開始收集香水瓶,從而 成為一種風尚。


  與名人、設計師和明星的合作也是現在的潮流之一。明星和名人與香水品牌有密切的合作,不僅僅體現在廣告上,而是參與到香水的成分設計、包裝設計中來, 有的香水直接以其命名,最後出來的香水可以反映出這些人的特色和個性。對香水製造商來說,它們的長處是比較專業,包括對香水的瞭解,包裝,廣告等一系列的 技術能力,而和名人的合作,可以為香水產品帶來時尚的氛圍和明星效應。這些名人、明星香水和傳統的香水品牌相比有不同的定位、客戶群、和不同的營銷渠道。 購買這款香水的人是因為對合作名人的好感而消費的,這與購買傳統的香水很不一樣。


  C:在產品創新方面,科蒂集團有什麼經驗分享?


  M:引領香水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還是創新,消費者和很期待有新的產品和新的選擇。科蒂集團每年都會推出很多新產 品,其中每年大概有20%的營業額是來自於這些新產品。我們不僅僅是賣香水,而是和香水一起玩。我們的產品不僅僅是香水,還會推出一些和香水有關的配飾, 比如項鏈,手鏈等,裡面結合了固體香膏。


  除了產品本身的創新,我們每一次推出一款新產品的時候都會用不同的營銷手段,以體現它的特色。比如我們推某一款設計師香水,這個香水要從最初的DNA 上就和這個人有關聯性,能夠反映他的性格,在推廣的時候也會配合相關的一些活動。之前麥當娜的香水就是和她的巡迴演出相結合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42

賺更多錢的幾種途徑 微光破曉

http://xueqiu.com/6832369826/25340348
1、靠勤奮: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學習、思考、工作。這是最有正能量的方法。

2、靠天賦:智商、情商、身體素質。這些是天賜的護城河,好處是不遭人嫉妒。

3、靠資源:財富、人脈、國籍戶籍。這些是人賜的護城河,缺點是容易招人恨。

4、靠人品:彩票、拆遷、成長股被強制凍結等。

5、靠自殘:有毒有害工種、替人頂罪等。以確定的代價換取確定的收益(不推薦)。

6、靠冒險:販毒、盜竊、詐騙等。整體上跟自殘是一樣的,但從個體的角度看有巨大區別。冒險相當於把自殘的代價和收益分離出來,只要風險不爆發,就完全沒有傷害,反之則徹底悲劇(強烈不推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10

對幾種常見估值方式的一些隨想 rubato

http://xueqiu.com/9599205441/26449982
為了減少年度總結的工作量,現在提前寫一些想法。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對人、社會、行業和企業的理解,和對安全邊際的把握,才是投資之「道」,而今天談的估值方法,只是「術」層面的東西。水平有限,對「術」也只能談點感想,與大家交流。

一. 價格/未來現金流折現

毫無疑問,這個是投資的「終極問題」,而「終極問題」的問題在於,無法直接計算求解。為什麼呢,因為嚴格來說未來的事情是誰也不知道的,未來的現金流「怎麼流」,天知道,對一個未知的東西折現,怎麼算?芒格先生說得好,沃倫是用現金流折現估值的,但是我從沒有看到他算過現金流折現。意思應該是說,現金流折現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一種具體方法。常常看到有人,尤其是一些研究報告,煞有其事的以某折現率、某年限等算出一個未來現金流折現,有時還取不同情況算出一個列表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說好。雖然這是別人的自由或工作方式,我無法篤定地說是錯的,但是這樣做至少可能會有很強的心理暗示:我用的是最權威的未來現金流折現方法+我算出了一個很確切的值+我還考慮了不同情況下的折現值–>我算出來的值是可靠的可以直接與公司價格比較進而得出低估/高估的結論。

個人覺得如果要用現金流折現,就應該用芒格先生所暗示的心算,如果無法用心算出現金流進而得出高估或低估的結論,那就是還處於模糊地帶,應該繼續跟蹤公司價格與價值的變化,而不能為了得出結論而去作太多假設得出一個精確但往往錯誤的結論。

二.市盈率(PE)

市盈率是廣大股民最喜聞樂見的估值方式,但是很不容易用好。首先是這個E, earning, 盈利,怎麼理解?是去年的盈利,還是過去3年5年的平均盈利,還是今年的預期盈利,抑或是未來3年5年的預期平均盈利?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明白PE是價格/未來現金流折現這個「終極問題」的一個啟發式替代問題(也即是說從計算PE得到的答案並不一定是價格/未來現金流折現問題本身的答案)。所以,至少我們應該計算的是未來的PE,對應替代未來現金流,但是,因為未來的E也未知,那麼就只能用已知的E來替代或估計,最終,我們計算的PE是一個替代問題的替代問題。從這一角度而言,PE對於解決終極問題的幫助似乎非常有限。

順著這一思路來看第二個問題:PE怎樣算高,怎樣算低?因為PE 是更簡單,更粗略的近似解,所以只能在PE明顯過小或過大時才能佐證終極問題,才會有意義,其它值並不能支持決策。第三個問題,無論決定採用哪個E來計算PE,這個E常常是失真的:實際稅率變化,政府補助,折舊率(尤其是高固定資產比率的公司),存貨減值/跌價準備(如最近股價低迷的服裝行業),大的費用性投資(如醫藥公司擴大銷售規模),槓桿率,利率變化,偶發事件(如自然災害等),行業政策變化。。。所以並不是從利潤表中找到上市公司股東應佔利潤就能算PE了,應該仔細分析這個已知E是怎麼來的,即這個公司的業務過程是怎樣的,客戶為什麼要買這個東西,東西具體怎麼賣出去,錢怎麼收,有哪些成本,哪些費用,行業競爭態勢,上下游關係。。。說到底,還是得依靠對行業與公司的理解,來還原一個更為客觀的,能夠作為參考的已知E,而這個還原的過程,也會讓人對未來E的變化的趨勢會有更深的認識。最後,再以足夠的安全邊際為這個已知/未來E給出一個大致的目標價格P。

三.  市淨率(PB)

表面看來,市淨率與清算價值聯繫更直接,而與未來現金流折現的聯繫要遠一些。大家買公司股票不是為了清算,那麼市淨率是否無法用於估值?非也,因為資產淨值相較當期利潤而言往往失真度要小一些,所以如果使用得當,市淨率也可以成為較好的估值方法。具體而言,市淨率PB與淨資產收益率ROE相結合(PB/ROE = PE),可以較好的為公司的估值:具有這樣盈利能力(ROE)的資產,值多少錢(PB)?個人而言我覺得這是一種比較可靠的思維方式,可是問題又來了:1. 怎麼判斷和看待資產淨值的失真?2. 怎麼知道某具體ROE的資產應該值多少錢?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還是那句話,得回到對行業與企業的理解。1. 如何看待資產淨值的失真?比如賬面價值1億的生產線,也許清算價格其實只值1千萬,有的「輕資產」公司如互聯網企業,賬面資產只是一些辦公桌與服務器,抑或有的公司剛剛上市,賬上一大堆現金,ROE低得很。。。這就需要對行業與企業進行深入分析,認清公司的盈利能力來自於哪些資產(無論是在賬面上還是沒有在賬面上),而這些資產是否在現有價格中有充分的體現。個人而言我對於挖掘所謂的「隱蔽資產」不是很感興趣,因為如果這些隱蔽資產是產生現金流的(如著名品牌),那麼它的價值已經體現在ROE裡了,即公司往往有著高ROE,或者ROE處於/未來會有健康的增長趨勢;而對於不直接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比如公司某廠房處於繁華地帶旁,如果變賣會有一大筆收入),這樣的公司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我們沒有能力去把這些資產變現,單純持有等待的機會成本可能太高,除非有明顯的信號表明催化劑會在近期出現。在PB/ROE估值法中不得不提到的概念是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這個概念對於認識ROE的質量是非常有幫助的,尤其是槓桿率較高的企業。總之,淨資產可能失真,但是不用太執著於資產數值本身,而應該更多著眼於資產的盈利能力,包括過去的盈利能力和未來盈利能力的可能變化。2. 怎麼知道某具體ROE的資產應該值多少錢?如果對於過去與未來盈利能力的認識很充分且接近準確,那麼應該值多少錢的問題就較為容易:你覺得大概該值多少錢?比如大約3 PB~4PB?到這種程度就差不多了,再精確下去沒有太大意義。

四. 股息率

股息率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可靠簡單的估值方法。股息率可以有兩種理解:1.股息值/盈利值;2. 股息值/市值。

前者是一個很有用的指標,可以與該公司所處行業特點、公司的發展階段及公司的股權結構等相對應考察(此處暫不展開討論),如果有背離的話往往可以發現一些潛在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除了處於高速連續複合增長期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的企業外,絕大部分正常的企業都應該合理的派發股息,股息過少或不派發股息的公司,其現金流或大股東的誠信往往是有問題的,這樣的企業可能不值得投資。

後者將股票看作債券性的投資,但是除了在熊市之外,高股息值/市值(如大於5%)的股票常常是陷阱,因為很高的股息率是一個明顯低估的信號,市場讓其保持該股息率往往有背後原因的,常見的是行業/公司即將出現調整或較長低谷期時,或行業/公司即將走入衰退期時,這時以已知年份的股息率來看是會比較誘人的,但只有弄清楚調整/衰退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夠恢復等情況,才能知道未來真正可能的股息率,而不被眼前虛高的股息率所迷惑。

五. 結語

還有不少的估值方法,比如市銷率等等,就不一一談了,原因主要是我更不瞭解,就不亂說了。但是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估值方法只是「術」,投資之「道」在於對人、社會、行業和企業的理解,和對安全邊際的把握。但是「道」還是得依靠「術」來實現,所以認清各種「術」的本質與侷限,瞭解如何運用這些「術」是很有意義的,而且要綜合運用各種「術」從多個角度衡量,追求模糊的準確而不是精確的錯誤。

時間與精力有限,只能大致寫一些感想,如果大家覺得有意思,我也有時間的話,可以嘗試寫一些具體的例子與大家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08

利率上漲的幾種原因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ool3.html
去年六月起,市場利率明顯上漲,雖然官方利率不變。

有人說,影子銀行在作怪。這種說法相當於把自己搞不懂的自然現象都歸結於"鬼"。

有人說,可能是中央銀行在緊縮。不會吧?!僅僅2006年初到2013年11月底,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就了.... 272%!換言之,去年11月底的數字就是2006年初的3.72倍 (...世界冠軍)。而且,2013年各月的增幅都很高:14%左右的同期增長率!你還要多麼寬鬆的貨幣政策?你還要什麼 QE5,或者QE6?

那究竟什麼原因在推高利率呢?我在猜想,也許有兩個原因:

(1)長期信貸膨脹帶來的通脹率可能比官方的數字高。名義利率 =真實利率 +通脹率。即使咱們每個人都傻,市場不會傻。

(2)也許地方政府和國企對利率不十分敏感,推高了資金需求,從而推高了利率。這也就是典型的"政府部門的擠出效應",把私有部門擠出信貸市場,和投資市場。

當然,對於股市和債市,這都是有害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57

股市裡的幾種死法,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江濤

http://xueqiu.com/8417755168/27663504
芒格之前講了個事兒,說有位農夫對周圍人講「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兒,那我一輩子都不會去那裡。」最近和朋友聊天,談到股市裡的死法,隨手列出了幾種(如下),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

另外歡迎補充股市裡的其他類型死法,爭取搞個「股市裡的100種死法」,這樣大家以後也少踩雷。如果知道我們會死在那兒,或許可以避開[大笑]

1.死法一:
聽了某內幕人士的消息,大筆買入,結果股價腰斬!

2.死法二:
遇到業績造假的公司,股價跳樓,一日暴跌99.99%!

3.死法三:
一知半解玩期權,玩到心驚肉跳、血本無歸想跳樓!

4.死法四:
聽黑嘴、股評家推薦買入,最後養老金也被虧光光!

5.死法五
輕信高管天花亂墜的吹牛和規劃,成為最後抬轎人!

6.死法六
僥倖心理,公司已經無力回天,自己卻跑去接飛刀!

補充:
@zongzi:看到市夢率的股票覺得pe太高,等又漲3倍終於坐不住了,追漲追到山頂上
@我想不到我的今天:抄底,結果被抄家
@主流:只有遇到連續跌停的才會死,其他的都可挽救。賭題材最可怕,但容易避免。最可怕是黑天蛾
@天涯的天涯:盲目自大,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全知道,死了都不知道咋死的!!!就如某位大師說的「人們之所以會掉進萬丈深淵,是不知道自己已經走在了懸崖的盡頭」!!!現在我知道了自己「不知道還不知道些什麼」,所以萬分小心!!!

@行者云峰
1、盲目跟從「名家」操作,被忽悠到接盤套死。
2、跟蹤買入基金或機構重倉股,被所謂市場主力踩踏死。
3、迷信時間的玫瑰,在週期股陷阱裡無法自拔沉陷死。
4、得到鐵板釘釘準確消息,遭遇環境因素意外變化莫名死。
5、用高槓桿投資(投機),遭遇突然關門停牌現金流接不上窒息死。
6、對垃圾股危機股做空,但沒等到天亮沒得到估值回歸被爆倉死。
7、投資需反人性,生活需憑本心,精神長期分裂,影響身心健康影響家庭和諧抑鬱死。
8、沉迷股市,只修股技不練本體,本尊因健康原因被消滅徹底清零。
9、股市行情好賺錢效應明顯,加槓竿大干快上結果撐死。
10、聽信所謂私募團隊理財薦股,被詐騙光血汗積蓄錢完蛋。
11、將賬戶交給所謂專業機構明星團隊,被用於做炮灰血肉不存。
12、將賬戶交給所謂專業機構操盤手,頻繁交易抽佣金抽成乾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52

【技術貼】常見的幾種估值方法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0/58861.html

一. 價格/未來現金流折現

毫無疑問,這個是投資的「終極問題」,而「終極問題」的問題在於,無法直接計算求解。為什麼呢,因為嚴格來說未來的事情是誰也不知道的,未來的現金流「怎麼流」,天知道,對一個未知的東西折現,怎麼算?芒格先生說得好,沃倫是用現金流折現估值的,但是我從沒有看到他算過現金流折現。意思應該是說,現金流折現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一種具體方法。常常看到有人,尤其是一些研究報告,煞有其事的以某折現率、某年限等算出一個未來現金流折現,有時還取不同情況算出一個列表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說好。雖然這是別人的自由或工作方式,我無法篤定地說是錯的,但是這樣做至少可能會有很強的心理暗示:我用的是最權威的未來現金流折現方法+我算出了一個很確切的值+我還考慮了不同情況下的折現值–>我算出來的值是可靠的可以直接與公司價格比較進而得出低估/高估的結論。

個人覺得如果要用現金流折現,就應該用芒格先生所暗示的心算,如果無法用心算出現金流進而得出高估或低估的結論,那就是還處於模糊地帶,應該繼續跟蹤公司價格與價值的變化,而不能為了得出結論而去作太多假設得出一個精確但往往錯誤的結論。

二.市盈率(PE)

市盈率是廣大股民最喜聞樂見的估值方式,但是很不容易用好。首先是這個E, earning, 盈利,怎麼理解?是去年的盈利,還是過去3年5年的平均盈利,還是今年的預期盈利,抑或是未來3年5年的預期平均盈利?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明白PE是價格/未來現金流折現這個「終極問題」的一個啟發式替代問題(也即是說從計算PE得到的答案並不一定是價格/未來現金流折現問題本身的答案)。所以,至少我們應該計算的是未來的PE,對應替代未來現金流,但是,因為未來的E也未知,那麼就只能用已知的E來替代或估計,最終,我們計算的PE是一個替代問題的替代問題。從這一角度而言,PE對於解決終極問題的幫助似乎非常有限。

順著這一思路來看第二個問題:PE怎樣算高,怎樣算低?因為PE 是更簡單,更粗略的近似解,所以只能在PE明顯過小或過大時才能佐證終極問題,才會有意義,其它值並不能支持決策。第三個問題,無論決定採用哪個E來計算PE,這個E常常是失真的:實際稅率變化,政府補助,折舊率(尤其是高固定資產比率的公司),存貨減值/跌價準備(如最近股價低迷的服裝行業),大的費用性投資(如醫藥公司擴大銷售規模),槓桿率,利率變化,偶發事件(如自然災害等),行業政策變化。。。所以並不是從利潤表中找到上市公司股東應佔利潤就能算PE了,應該仔細分析這個已知E是怎麼來的,即這個公司的業務過程是怎樣的,客戶為什麼要買這個東西,東西具體怎麼賣出去,錢怎麼收,有哪些成本,哪些費用,行業競爭態勢,上下游關係。。。說到底,還是得依靠對行業與公司的理解,來還原一個更為客觀的,能夠作為參考的已知E,而這個還原的過程,也會讓人對未來E的變化的趨勢會有更深的認識。最後,再以足夠的安全邊際為這個已知/未來E給出一個大致的目標價格P。

三. 市淨率(PB)

表面看來,市淨率與清算價值聯繫更直接,而與未來現金流折現的聯繫要遠一些。大家買公司股票不是為了清算,那麼市淨率是否無法用於估值?非也,因為資產淨值相較當期利潤而言往往失真度要小一些,所以如果使用得當,市淨率也可以成為較好的估值方法。具體而言,市淨率PB與淨資產收益率ROE相結合(PB/ROE = PE),可以較好的為公司的估值:具有這樣盈利能力(ROE)的資產,值多少錢(PB)?個人而言我覺得這是一種比較可靠的思維方式,可是問題又來了:1. 怎麼判斷和看待資產淨值的失真?2. 怎麼知道某具體ROE的資產應該值多少錢?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還是那句話,得回到對行業與企業的理解。1. 如何看待資產淨值的失真?比如賬面價值1億的生產線,也許清算價格其實只值1千萬,有的「輕資產」公司如互聯網企業,賬面資產只是一些辦公桌與服務器,抑或有的公司剛剛上市,賬上一大堆現金,ROE低得很。。。這就需要對行業與企業進行深入分析,認清公司的盈利能力來自於哪些資產(無論是在賬面上還是沒有在賬面上),而這些資產是否在現有價格中有充分的體現。個人而言我對於挖掘所謂的「隱蔽資產」不是很感興趣,因為如果這些隱蔽資產是產生現金流的(如著名品牌),那麼它的價值已經體現在ROE裡了,即公司往往有著高ROE,或者ROE處於/未來會有健康的增長趨勢;而對於不直接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比如公司某廠房處於繁華地帶旁,如果變賣會有一大筆收入),這樣的公司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我們沒有能力去把這些資產變現,單純持有等待的機會成本可能太高,除非有明顯的信號表明催化劑會在近期出現。在PB/ROE估值法中不得不提到的概念是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這個概念對於認識ROE的質量是非常有幫助的,尤其是槓桿率較高的企業。總之,淨資產可能失真,但是不用太執著於資產數值本身,而應該更多著眼於資產的盈利能力,包括過去的盈利能力和未來盈利能力的可能變化。2. 怎麼知道某具體ROE的資產應該值多少錢?如果對於過去與未來盈利能力的認識很充分且接近準確,那麼應該值多少錢的問題就較為容易:你覺得大概該值多少錢?比如大約3 PB~4PB?到這種程度就差不多了,再精確下去沒有太大意義。

四. 股息率

股息率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可靠簡單的估值方法。股息率可以有兩種理解:1.股息值/盈利值;2. 股息值/市值。

前者是一個很有用的指標,可以與該公司所處行業特點、公司的發展階段及公司的股權結構等相對應考察(此處暫不展開討論),如果有背離的話往往可以發現一些潛在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除了處於高速連續複合增長期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的企業外,絕大部分正常的企業都應該合理的派發股息,股息過少或不派發股息的公司,其現金流或大股東的誠信往往是有問題的,這樣的企業可能不值得投資。

後者將股票看作債券性的投資,但是除了在熊市之外,高股息值/市值(如大於5%)的股票常常是陷阱,因為很高的股息率是一個明顯低估的信號,市場讓其保持該股息率往往有背後原因的,常見的是行業/公司即將出現調整或較長低谷期時,或行業/公司即將走入衰退期時,這時以已知年份的股息率來看是會比較誘人的,但只有弄清楚調整/衰退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夠恢復等情況,才能知道未來真正可能的股息率,而不被眼前虛高的股息率所迷惑。

五. 結語

還有不少的估值方法,比如市銷率等等,就不一一談了,原因主要是我更不瞭解,就不亂說了。但是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估值方法只是「術」,投資之「道」在於對人、社會、行業和企業的理解,和對安全邊際的把握。但是「道」還是得依靠「術」來實現,所以認清各種「術」的本質與侷限,瞭解如何運用這些「術」是很有意義的,而且要綜合運用各種「術」從多個角度衡量,追求模糊的準確而不是精確的錯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31

幹貨:股票投資的幾種正確的思維方式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196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1-23 07:37 編輯

幹貨:股票投資的幾種正確的思維方式
作者 廬陵書生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年紀大了,我越來越沒興趣讀長篇大論,也沒精力寫長篇大論。只想讀幹貨,寫幹貨,就像貝多芬晚年所寫的音樂旋律一樣。

以下幾個論點,每一種都可以聲情並茂地單獨寫成一篇。但是為了節約大家的時間,還是直奔主題吧

1.拐點思維
地質學上,找礦的重點是板塊交界的地方,這里常常蘊含富礦(日本好像是個例外)。
拐點思維跟這個有點像。當一個東西的趨勢發生改變的那一刻,投資的價值往往是最大的。這個東西可以是利率,是匯率,是農產品,是大宗商品,是股票指數,是行業景氣周期,是經濟增長周期。可以是見頂,也可以是見底。以上每項都有很多小項,而且每個國家都不一樣,所以你每年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拐點。
遇到了拐點,就要找合適的投資標的。不是每個拐點都能找到合適的投資標的。投資標的可以是個股,是ETF,是期貨,是期權/窩輪,也可以是他的競爭對手,供應商或者客戶,而且,可能中國找不到,要去美國、英國的證交所找,用bing去google。。。找到以後,你一定要深入了解你買的東西是什麽,彈性有多大,風險有多大,其他的就交給數學期望值解決了(參見第2點)。
另外,不是每一種東西大跌以後就一定會大漲,大漲以後就一定會大跌。你要了解這個東西的技術變化,最新趨勢。比如石油吧,頁巖油技術就會大大增加供應量,5年以內再漲到100美元就很難了;還有鎳,09年以後紅土鎳逐漸替代了鎳精礦,所以鎳價想再漲到當年5萬美元一噸就很難了。

小結一下上述內容,就是問自己兩個問題:

1.我買的是什麽?

2.真的能彈起來/跌得下去嗎?

這些是要花點時間做功課的。

操作層面:有些人喜歡等拐點確立了以後再買,有些人想分批建倉,有些人想提前建倉。這幾種方法各有優劣,要結合你買的品種去看。通常來說,如果你很有把握的話,選擇一個低風險的投資品種提前建倉左側抄底也不錯,因為一旦押對,利潤率是最高的,而且正是因為還沒進入拐點,安全邊際也是最高的。不是有人說過嗎,如果你覺得要等牛市100%確定了以後再買股票,那你只能等到6124點的時候再買了。
2.數學期望值思維
數學期望值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把各種成敗可能性的概率,乘以收益率/虧損率,做成一個加權平均的總的收益率。覺得加權收益率高就買;覺得低就不買。當然啦,活了80多歲的李嘉誠會建議你,如果虧損的後果很嚴重,哪怕失敗的概率很小,最好也不要全倉買,萬一趕上了呢?
如果數學期望值告訴你應該買,而且倉位又不高,但是你卻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無法容忍結果的不確定性,那只能說明,你還不適合做金融。其實我們投資的任何一項東西,買的都是里邊的數學期望值,沒有什麽東西是100%絕對的。四大國有銀行就一定不會倒閉嗎?如果再來一顆小行星撞上地球呢?
不是有句話說嘛:“哥愛的不是美女,而是美女在大腦中的形象。”
這話cosplay一下,也可以改編成:“哥買的不是股票,買的是數學期望值。”
3.長-中-短結合的思維預測方式
當年大學跟同學玩CS的時候,玩的最好的人既不是一直拿著狙擊槍躲在角落放冷槍的那種人,也不是傻乎乎拿著刀往前猛沖的那種人,而是拿著AK47,偶爾用刀,偶爾狙的人。
投資也是這樣。一般來說,預測2個禮拜以內的,跟預測2年以後的,投入產出比都不是最高的。預測未來半年到一年的趨勢最管用。(小天除外)
短期的預測看技術層面更多,長期預測更多是看經濟學層面(所以曼昆的故事會還是要看的)。而中期的預測,就是看錢的走勢,好多管用的實招兒、歪招兒在教科書里是沒有的,不然曼昆幹嘛不自己炒股票?
“我們先要破除一個錯誤的常識。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經濟好了股市就好,經濟差了股市就差,其實宏觀經濟和股市的關系小得幾乎可以忽略。決定股市能否走牛的關鍵是:市面上有多少錢,以及這些錢願不願意進股市。炒房能賺錢,放高利貸能賺錢,何必來炒股?只有房子和高利貸這吸金黑洞沒人去玩了,這股市才能牛,此時股市就變成了下一個吸金黑洞。”——端宏斌《新一輪牛市的簡明路線圖》
這篇文章我大概是2014年年初坐北京地鐵2號線的時候讀到的。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一時沒想明白他的邏輯,也就沒往心里去。但是事後證明,他說的是對的。不光結論對了,而且邏輯也對了。
還有一件事:2014年6月左右的時候,我跟一個基金經理朋友吃飯。我問了他3年以後中國經濟去杠桿會不會崩潰,2年以後人民幣會不會貶值,1年以後的註冊制會不會搞垮股市等等問題。他被我徹底問郁悶了,說這些他真心不知道,也看不了這麽遠。他看多A股主板,只是因為買房子不賺錢了,買信托也老出事,以後大家只能去買股票了。6個月以後,他掌管的基金一下從第30名躥到了第一名。
我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明:真正有用的邏輯不一定是書上教給你的邏輯,而是正確的邏輯。如果說,書本是老師,那麽實踐就是書本他爹。這話太狠了。估計大家都記住了。
總之,我對多數人的建議是,以中期預測為主,短期和長期預測為輔。如果能夠長短兼顧,保持一定流動性以備看走眼,那你的投資收益一定會比較好。
4.以獨立思考為主,參考他人觀點為輔
獨立思考的成果是最有價值的,因為別人不如你了解得透徹,不敢多買;而且知道這個機會的人也少,沒人跟你搶。比如說2014年11月央行降息,好多專業的策略分析師都說沒想到。有什麽沒想到的?經濟都爛成這樣了,不降息,難道等死嗎?
就算你這次獨立思考錯了,也是有價值的。你至少會感到後悔,會反思,會督促自己不斷填補知識空白,下次就會有進步。以人類的壽命來說,只要你進步了,下次就還有機會。如果你總是人雲亦雲,不獨立思考背後真正的規律,那你永遠也不會進步。
但是,參考他人的觀點也很重要。有些人之所以永遠都沒有進步,是因為人家已經用語法無誤且句子成分完整的漢語明白無誤地跟他說了,他還是不肯聽,或者理解不了。如果你確實不同意一個觀點,可以先收藏了,等結果出來再看誰對誰錯,看看是否要填補自己的知識空白。就像2014年初,我雖然不同意端宏斌的觀點,但是我收藏了,事後證明我錯了,但是至少下回我就進步了。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一個人確實也沒精力看所有人的觀點,更何況,廢話屁話滿世界都是(還有一些貌似廢話的非廢話,卻沒人聽得進去)。你只要挑幾個水平高的,比如格隆會,證監會這種讀一讀就行了。平時還是要多休息,多喝水,理一理思路,別把獨立思考的空間擠沒了。泰戈爾不是說嘛,不要填滿那空白,音樂就來自空白深處。
5.好的投資機會不是選出來的,是比出來的。
當年備考GMAT的時候,輔導老師管衛東每天跟唐僧一樣對我們說:“好的答案不是選出來的,是比出來的。”
當然,找老婆的時候不能光比,還是要選,不然一點火花都沒有,人生還有什麽意義呢?
回到正題:比投資機會。具體來說,我是拿一個投資項目的年化“預期收益率”跟我的年化“目標收益率”對比。
預期收益率:假如你預計你買入這個股票以後持有2年,一共賺69%,那麽你的年化預期收益率就是30%。
目標收益率:最簡單的方法是在無風險收益率的基礎上,根據風險系數不斷加成。比如說吧,銀行存款收益率一年是5%,買信托收益率10%,那買股票怎麽也得20%以上吧(打新股除外),如果買高風險的民企公司、我看不懂的美國公司、持有定時炸彈時間長的公司,那收益率還要更高。“預期收益率”達不到“目標收益率”?拜拜~
因此,你也可以說,哥買的不是一只股票,哥買的是一個預期收益率。千萬別對一只股票產生主人翁般的感情,否則你會後悔的。
當然,你也可以用數學期望值去決策。其實二者的本質是相通的,考慮的因素很多都差不多。數學期望值更為嚴謹,算起來會麻煩一些。多數時候,用預期收益率決策基本就夠了,巴菲特不是說嘛,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
我覺得我開始說廢話了,還是有點自知之明,趕緊結尾吧。以上我所寫的,是基於我個人的投資風格得出的一些經驗,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這個世界奇人很多,否則基因不突變,人類也就無法進化了。各位看官還是要結合自身優勢和投資風格,獨立思考,選擇性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04

我無視的幾種資訊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92.html

第一種:在股價從低位上升一倍、兩倍、三倍之後開始全面剖析公司和行業基本面,從宏觀和微觀專業分析股價為何上升,並展望未來是如何地美好。在股價從高位腰斬一次,甚至兩次之後開始全面剖析公司和行業基本面,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專業分析股價為何慘跌,並再三強調未來只能更慘。須知,要當馬後砲人人都可以,既然人人都可以,這件事還有什麼價值?

第二種:分析新上市的公司,各種資料,各種數字,讓人覺得特別專業,讓人覺得公司前景無比光明,讓人覺得只有傻瓜才不投這種公司。須知,世上沒有幾個投資者比公司創始人更了解公司的前途和價值,世上沒有幾個公司創始人傻到會在IPO時賤價賣出自己的股權。

第三種:動不動就認為世界末日將至,動不動就預測宏觀經濟走勢,動不動就意淫宏觀經濟如何影響手頭上那幾隻股票的表現。須知,惶惶不可終日、渴望預測未來的人,肯定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圈範圍,肯定不在能力圈內做投資決定,而恰好認識自己的能力圈並始終堅持在圈內是成功投資的唯一出路。

第四種:50天線,250天線,RSI,頭肩頂,頭肩底。。。各種引人入勝的技術分析指標。須知,一個普通人要學會這些指標,不用一個月,只要不是瞎子,都能輕易看到這些指標,投資市場90%的人是輸家,向來都如此,千萬不要告訴我這些人都笨到永遠學不會技術分析,也不要告訴我這些人都是瞎子。

第五種:“跟我投資XXX,我保證可以獲得X%收益,而且絕對安全。”須知,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未來收益和安全係數,亦即所謂的風險溢利。

這五種資訊大概佔了所有市場資訊的90%,無視它們讓我有更多時間思考,更多時間休息,更多時間學習和娛樂。

這麼多年來我只買過一份報紙,就是信報,看完一次之後決定以後再也不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