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工程師白手起家 年領逾八十五萬元股息 優選高股息股 十年累積千萬退休金

2011-8-8  TWM




當了二、三十年資訊工程師,近四十歲才認真做退休理財規畫的許正文,是家中唯一經濟來源,曾買錯房子、不當理財,現在靠著持續買入高現金殖利率概念股,累積了上千萬元的退休金。

撰文‧林心怡

我也想現在退休輕鬆過生活,但總是想說再等八年,孩子們大學畢業再說??。﹂今年五十二歲、目前為資訊工程師的許正文︵化名︶打趣地說。

他,與許多為人父母的心態一樣,總覺得要拉拔孩子完成學業、投入職場後,才能真正鬆口氣,正式退休,但事實上,透過累積高現金殖利率股票的理財觀念,現在 每年股票股息至少就能坐領八十五萬元的他,的確已達到能享受沒有經濟壓力的退休生活。究竟,白手起家的許正文是如何做到的?

一心購屋收租 忽略財務計算其實,投資理財路上,許正文和大多數的人一樣,不論在買房、買保單、買股票,都曾因不得要領與方法吃過不少虧,直到人生在接近四十歲的時候,才開始認真規畫退休金的議題。

從一九八三年就擔任資訊工程師的許正文,投入職場第九年,就興起了買房子的念頭,當時對股票投資尚未開竅的他,選擇先買房子存錢,但他買的並不是保值性佳 的區塊,反而是﹁山高水遠﹂的深坑路段,﹁那時我想買新大樓,但市區的買不起,覺得深坑那裡環境不錯,沒有多想就買下。﹂二○○○年時,四十一歲的許正文 想再買一戶房子用來收租,作為退休收入的一部分。他回憶,當時適逢﹁林肯大郡﹂房屋倒塌事件的影響,有好一陣子山坡地的房市價格下跌,也確實讓他撿到房價 的便宜,但在購屋之前完全忽略了財務計算,簽約不久,就發現兩戶房屋的貸款壓力已嚴重影響生活。

﹁當時兩間房子的貸款一度每月高達六萬多元,幾乎就花光我每個月的薪水,頭寸軋得我喘不過氣來!﹂歷經幾個月的掙扎,許正文深知投資的資金不能全部壓在房 地產上,當下決定短時間忍痛賠售深坑的房子。「沒想到,八年前辛苦買下的三十九坪、總價五四六萬元的房子,在二○○○年賣出時,只值四百多萬元!」他事後 檢討:﹁既然是急售,可以想見價錢一定賣不好!﹂所幸,當時許正文另購於文山區總價八、九百萬元的新大樓,至今房價已增值近一倍,約一千六至一千八百萬 元,算是「換對增值屋」了。但有了這次購屋經驗,許正文覺得自己還是利用變現性高的投資理財工具,做退休理財規畫比較適合。

但有趣的是,雖然許正文的股市投資資歷從二十幾歲就開始了,但認真鑽研股市,並在台股攢下還房貸與退休金的錢,卻是近十年的事。但在電子股輝煌的年代,許正文曾經靠著持有仁寶、廣達等個股大賺一波,也曾經歷過投資展茂、德寶(均已下市)等,最後股票變壁紙的慘痛經驗。

痛定思痛 悟出上班族致富關鍵○二年開始,許正文在勤還房貸之餘,年逾四十歲的他,也開始想盡辦法存出「東山再起的第一桶金」,在接下來四、五年內,他努力存款、勤耕投資知識,存款加上投資收益,及曾在服務二十年公司所辦理的優退金三百萬元,已累積逾六百萬元財富。

其間,他勤讀股市相關書籍不下二十本,其中對他幫助最大的,是由劉順仁所寫的︽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以及投資大師呂宗耀所著的︽投資者的修煉︾;許正文 笑著說,前者提升他閱讀財報的功力,後者強化了他選股的投資邏輯。另外,也正因如此,讓他開始以長線投資的心態,在低檔時大量布局高爾夫球頭製造商復盛, 以及窗簾大廠億豐等獲利穩健的傳產公司,檔檔獲利都在八成至一倍左右,戰果頗為豐厚。

﹁拚了大半輩子,雖然年過四十後,我的年薪不過一百二十萬元左右,但依舊能在十餘年後的今天,累積到千萬元的退休金,還能每年固定領個八十到一百萬元的股 息收益,憑藉著就是我單純與有耐心的投資策略與執行力。﹂曾經換過三個工作的許正文笑著說,自己平日工作很忙,沒辦法天天看盤,多年投資的心得下來,覺得 股神巴菲特式的投資概念,最能幫助他在股市賺到錢。

因此,○五年當他在書店翻閱到由洪瑞泰所著的︽巴菲特選股魔法書︾後,就成了影響他長線投資的重要著作,甚至還打電話報名相關投資課程。﹁我的投資理財觀 念逐漸改變,除了落實『每月收入減掉儲蓄等於支出』的原則,也決定把錢『存』在現金殖利率八%以上的股票,開始把這幾年累積的近千萬元財富,大量轉進高殖 利率股票。﹂許正文回憶自己的關鍵轉變。

眼光放長加強專業 才能達到獲利目標在選股與布局邏輯上,許正文一共有六個條件,首先具有競爭力,且產業市場需求持續性強;其次就是現金殖利率五至八%的公司;再來就是近年平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要大於一五%至二○%,且毛利率最好大於二五%。

第四,是公司過去四年「盈餘再投資比率(衡量資本支出占盈餘的比率,固定資產和長期投資部位較四年前的差額,除以過去四年的累積盈餘)」必須小於八○%, 「最好能小於四○%」;第五,則是選擇扣抵稅率高,最好在一五%以上;最後,就是不要買貴股票,可以靜待本益比在十至十二倍以下再介入。

綜觀許正文目前的核心持股,包括台化、台蠟、儒鴻、台積電、台灣大、佳能、信義房屋等,都具備類似的特質,其中多檔股票長達五年以上;至於幫小孩存教育基金的股票則有中華電、統一超、中鋼、佳格等,長線持有報酬率都至少逾八成。

但所有股票許正文也並非只進不出,當他發現該公司連續二年的ROE小於一五%時,他就會調節該檔股票,又或者當本益比超過二十至二十五倍後,就會在高檔調節波段操作的持股,長線持股則維持不變。

﹁我的退休理財方法,看似簡單,但真要長線持有,確實執行,其實並不容易。﹂許正文笑著說,長期布局這些高現金殖利率概念股,須有長期面對多空循環,與低 檔加碼的執行力,若一味追求﹁立竿見影﹂的投資績效,對投資專業有待加強的投資人來說,想累積優渥的退休金並不容易,要把投資眼光放長,才有機會達到獲利 目標。

許正文

目前年齡:52 歲

預估退休年齡:60 歲

現職:資訊工程師

學歷:海洋大學電子系

家庭:妻為家管,育有二子

許正文退休方程式

勞保年金預估(月領)11,000元+勞退新制8,017元+股票現金股利收入75,000元=94,017元註1:勞保繳費曾中斷,勞保年金在此以30年計,預估期滿月領。

註2:目前每年現金股利收入約85至100萬元不等,在此以90萬元均分一年12個月計算。

註3:持有退休理財標的為台化、台蠟、儒鴻、台積電、台灣大、佳能、信義房屋,股票資金部位約千萬元;另有自住房子一間。

註4:曾在工作期間結清一次退休金,後改以勞退新制,此處以退休年限20年計算。

高股息標的投資心法

1.個股產業市場需求歷久不變,產業前景持續看好者2.現金殖利率8%以上(最低不低於5%),毛利率>25%的公司3.近5年平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15%~20%,並超過

競爭同業

4. 盈餘再投資比率<80% 5. 扣抵稅率最好有15~20%6.等到本益比在10~12倍以下,再做長期布局進場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50

拿小錢‧養好股‧穩穩賺‧好退休 瓦斯行阿嬤 年領百萬的存股傳奇

2013-04-22  TWM
 
 

 

一個要養育四名孩子的寡婦,經營瓦斯行並替人修補衣服為生。她憑什麼條件,竟能在退休後達到年領百萬元以上股息,並從事公益,過著幸福又富足的人生。請看阿嬤的存股傳奇。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楊寶楨編按:︽今周刊︾第七九五期〈小資養錢術〉封面故事主人翁陳重銘,經本刊力邀,親自寫一篇自己母親二十幾年前,以二百萬元買進台積電未上市股二十張,到如今已累積至三百張,每年坐領百萬元現金股息的存股故事。

一九六六年底,我出生在台北市附近的鄉下地區,家裡在菜市場租了一間店面,賣米與瓦斯。有幾年我爸爸生病,媽媽要去店裡幫忙,她順便把縫紉機帶過去,一邊顧店一邊幫人家改衣服來賺些小錢,才可以應付四個小孩的生活開銷。

擇善固執 抱緊好股耐心等待小時候,家裡的經濟大權全掌握在阿公手上,連媽媽的買菜錢都錙銖必較,要盡量挑便宜的買。時到今日,我媽媽還是會趁菜市場要休息前,去買便宜但稍有瑕疵的水果,然後削掉碰爛的部位來給孫子吃。而每天陪她買菜的那輛腳踏車,已經破爛到連送給小偷都不要,一樣騎得很快樂。

由於媽媽勤儉的個性,儘管我結婚後有了三個小孩,她也一直要我乖乖地「開」那輛二十幾年的「BMW」(Bus、Mrt、Walk公車、捷運、步行),她認為車子只是負債並非資產,還要繳一堆的稅金、保險、油錢與停車費。幸虧省下了買車與養車的開銷,我可以逐漸地累積資產。去年我四十六歲才買進了人生的第一輛國產車,而且是用那一年領到的百萬元股息買的,沒有再額外花我一毛錢;現在靠股息來養車,也滿爽的。

一切都始於一個觀念的改變,三十幾年前,我們的三合院老家被收購,媽媽拿到六百萬元的現金。她思索著要怎樣把這些錢做最有效的運用,後來決定拿一半去買股票。當時有親戚在剛成立的台積電上班,在「聽說那家公司不錯」的情況下,以一股九十二元的價位買了二十張未上市的台積電股票,開始改變了我們一家子的未來。

那個時代的資訊不發達,買股票靠「道聽途說」的比率極高。媽媽靠著鄰居的仲介,也買進了台晶、鑫成、飛虹、世界先進等未上市股票。其實我媽媽當時根本不懂股票,她只是知道在現金貶值情況下,「不買股票不行」。

我常說我媽媽很幸運,就剛好買到了一檔台積電,一檔股票的獲利,足以抵掉其他四檔不賺錢股票。這或許可以稱作「分散投資」吧?畢竟沒有人買股票不賠錢的。

但是能夠「擇善固執」,把未上市的台積電股票,抱緊到現在總計高達三百張以上(不計已贈與子女的股票),也不得不佩服她的功力。我要給一個良心的建議,在「道聽途說」的情況下買進不熟悉的未上市股票(特別是科技股),風險非常的高。我曾經幫媽媽以四十八萬元,去參加鑫成這一家未上市公司的增資,後來變成一堆的壁紙。至於台晶與飛虹,抱了二十幾年後終於回本殺出,不然現在也成了壁紙。世界先進也早在十幾年前減資後,統統賣掉轉進台積電。

我媽媽投資股票,我觀察到一個特點,就是她很堅持,有賺錢的股票她死也不賣;至於沒賺到錢的股票,她可以等上十年、二十年都不賣,但是一旦耐心等到回本,一定馬上賣光,絕不戀棧。

每年股息相當兩位公務員月退俸年總和我的外公在日本時代是警察,但是從我有記憶開始,外公、外婆就住在巴西。我媽媽排行老三,她與大阿姨、二阿姨年輕時,要負責工作及照顧六個弟妹,讓他們讀大學。後來我這些阿姨、舅舅,也無後顧之憂地跟著外公到巴西工作,最後因為巴西幣貶值而移民美國,現在也都有了很大的成就。我想我媽媽家族的血統中,早就存在著精明、冒險的商業基因。在二○○九年全球金融海嘯時,我看當時機不可失,與媽媽討論後抵押房子,借得五百萬元資金投入股市,現也得到不錯的報酬。

我的岳父、岳母當了一輩子的公務員,岳父年輕時還得過十大傑出青年,算是認真工作的最佳代表;兩位老人家兢兢業業,努力工作三十幾年後,也領到不錯的月退俸。我媽媽一輩子就是在家帶小孩、處理家務,幫別人改衣服賺小錢。但是她現在每年領到的股息,卻不輸給我岳父、岳母月退俸的總和,因為她在二十幾年前就開始投資股票。

記得我剛結婚時,岳母驕傲地跟我說:「你要學你岳父一樣,好好工作,將來在台北市買下兩間房子。」以前公務員待遇不高,岳父又要養三個小孩,還能夠買下兩間台北市的房子,確實不簡單。只是我看著媽媽輕鬆領股息,似乎更技高一籌。

我決定學我岳父般認真工作,我白天在學校教書,別人輕鬆下班回家,我晚上在夜間部兼課,利用星期六、日寫教科書賺版稅。我盡力減少不必要的開銷,為了少繳一點電信費用,至今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看著同事開車上下班,我只能乖乖地擠公車。我認真賺錢,盡量節省,努力當個不敗(buy)教主,持續了將近二十年,也終於可以年領百萬元的股息。

我開始禁止自己繼續寫教科書賺版稅,不想再讓自己依賴勞力賺錢。靠勞力賺錢,好比拿鏟子挖土,兩隻手可以挖多少?可以挖到幾歲?如果用挖土機來挖,不是可以挖一大片?投資理財的知識以及資金,就是幫你挖掘金礦的挖土機。

媽媽對於稅的觀念很清楚,在我爸爸過世時,土地資產就一次分配給我們。至於她的台積電股票,也在早期股價還很低的時候,分批贈與給子女,節省了很多的稅金。見賢思齊下,我也是逐年贈與股票與土地給我的小孩。稅法有規定,每年以合法贈與的額度,就是要給老百姓節稅用的,一定要善用;而且贈與土地、股票的效益,比現金還要大很多。

持續投入公益 能捨才有得現在媽媽年紀大了(七十四歲),股票資產也比以前增加了;所以投資的方向,不再以「高收益(高風險)」為考量,而是轉移成「穩定配息」股票為主。持有最多的台積電,最輝煌的成長期已經過去,儘管每年還是賺很多錢,但是資本支出也很驚人,現在每年三塊錢的現金股息,殖利率實在是不高。所以我幫她把部分的台積電,轉移到亞泥、台泥、富邦金、中信金、聯詠、新普等現金殖利率較高的公司,穩定的股息可以確保生活無虞。

我當兵時,爸爸過世了,媽媽信了阿彌陀佛,閒暇時就去聽師父講經,跟著師父拿錢去幫助別人。或許是善有善報,她的股票投資都很穩定地在成長。

媽媽都說是阿彌陀佛在幫她,我是覺得「善有善報」的成分比較大。見賢思齊,我現在也每個月固定捐款給七家慈善機構。其實看看世界上的有錢人,像是巴菲特、比爾蓋茲等人,都是把大多數財產捐獻出來幫助別人。因為他們能「捨」,所以得到的就比別人來得多。

我很慶幸投胎對地方,站在一些長輩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也從中吸收到了認真工作、冒險犯難、投資股票的知識。儘管我的人生已不缺錢(收入大於支出等於不缺錢);但是我還是會努力把資產再增加一、兩個零,如此一來,我看世界的角度就會不一樣,這樣我教導給下一代的知識也會不一樣。與其給下一代很多錢,還不如讓他們站在上一代的肩膀上,看見更寬廣的未來。

如同瓦斯行阿嬤投資台積電一樣,存股,是一條漫長又寂寥的投資之路。然而,在《用心於不交易》一書作者林茂昌眼中,對資金有限的散戶而言,卻是一條最正確的道路。

林茂昌指出,企圖在股市中發財的投資人,往往忽略了一個亙古不變的事實:即股市中一直存在著「馬太效應」。意即,勝利的果實,通常不是平均分配給所有的參賽者,往往是贏者全拿。如同︽聖經.馬太福音︾所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林茂昌在書中舉大富翁的遊戲為例進一步解釋:如果同時有好幾個人玩大富翁,一開始就給某個人一大筆錢的話,遊戲到最後,剛開始擁有最多錢的人,往往是最後大贏家,其他參賽者則皆落至破產境地。

存股長期收益 遠勝定存與儲蓄險保單這就是股票市場最殘酷,但卻被大多數投資人忽略的一面。散戶因為在資金、消息,甚至在交易成本上處於劣勢,短線操作的結果,通常落得空歡喜一場,導致大多數人以被痛宰痛賠下出場。

因此,股神巴菲特的最重要事業夥伴,同時也是波克夏海威瑟(Berkshire Hathaway Inc.)副董事長查理.蒙格(Charlie Almanack)如是說:「你必須弄清楚自己有什麼本領。如果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自己卻一竅不通的遊戲,那麼,你注定一敗塗地!」小資散戶的「優勢」,或許跟資金雄厚的中實戶沒得比,但是,較之投資法人機構,卻擁有可對「好股」專注,且長期持有的「存股」優勢。迫於短期績效壓力,專業經理人管理的共同基金,往往每季就會轉換一次持股,頂多持有半年至一年,交易頻繁,投資組合又過於分散,以五年期而言,一五○幾檔台股基金中,績效超過三○%以上的僅有十檔(第一名基金五年期報酬率僅四○%)。

然而,同一期間,以「普通常識」判斷的「好股」如台積電、中華電與統一,還原權息後卻分別締造出八七%、一四七%與一九○%的報酬率。更值得注意的是,僅有四十一檔基金,占國內股票基金檔數的二六%,擊敗台灣五○指數型基金(過去五年還原權息報酬率僅一二%)的報酬率。

挑選好股進行存股,過程就如同鑿隧道般,過程苦悶又艱辛。因為,看到別人一天內賺到一根漲停板,存股投資人常常面對自己手上股票不動如山的處境。不過,一旦鑿開岩壁,微光透射進來,隧道工程就將以飛快的速度完成。

專精企管顧問公司精算師葉崇琦就算出,鑿隧道般的存股工程,以一般台灣小資階級進行存股而言,「微光」起碼要五年才看得到。如果你能找到股息殖利率五%以上,獲利穩定的好股,並把股息再投入;假使每年拿二十萬元(每月一萬元加每年八萬元年終獎金),五年後,你不僅將擁有人生第一桶金,而且所領的股息,每月等於自動幫你加薪近五千元。

如果你在三十歲開始存股,持續了二十年,等到五十歲時,即使你存的股票價格不動如山(沒漲也沒跌),但每年卻可領回三十四.七萬元股息,等於每個月約二.九萬元。每月二.九萬元的被動收入,約可維持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開銷;換句話說,五十歲後,一個有紀律的存股者,基本上已經不必為錢太過煩惱了。

相對的,如果你不是存股,存的是定存或儲蓄險保單,時間一拉長,它們的財富累積效果遠遜於存股。以目前儲蓄險保單利率僅有二%出頭的狀況下,你起碼要存四十五年,也就是約七十五歲,才能達到月領三萬元的被動收入效果。

中年存股兩個帳戶 分存績優股與收租股今年四十六歲,本身也是保險經紀人的羅守至,不管是建議客戶還是自己,均把存股作為未來退休規畫的主要工具。「我很怕風險,小孩也才上小學而已,還有父母親要奉養。即使如此,我自己的退休理財規畫,還是以存股及存基金(投資等級公司債基金)作為兩大主軸,保險主要買健康與意外險。」羅守至把個人存股分兩個部分、兩個帳戶同時進行。第一個帳戶:存高殖利率績優股,進可攻退可守;第二個帳戶:存收租股,退休後領股息。

保守的羅守至對「收租股」的定義非常的嚴格,「因為這是退休後要靠領它的股息過生活用的。」目前他心目中理想的收租股僅有中華電信、大統益,以及統一等三檔,並且中華電信、大統益的成本僅六十幾元與四十元以下。

「我理想中的收租股,一定要是民生必需品股,其需求難以被取代;且公司具該產業的領導地位、每年穩定配息的公司。台積電、亞泥、中興保??被視為是標準收租股,我都還有一點疑慮,因為如果很不景氣的話,人們可以不買3C產品、不蓋房子、不裝保全系統,但總是要打電話、要吃飯吧!」羅守至說。

至於第一個帳戶高殖利率績優股的選股標準,羅守至就放寬許多,並分享了他個人一個選股心法:「市面上每一本財經雜誌我都看,我會把專家推薦股票、雜誌報導的投資達人持股全部蒐集起來,交叉比對後,出現頻率最高的就列入候選名單。」接著,羅守至再從候選名單中挑出股價淨值比一.五倍以下,長期負債極少,最好是零的公司。「選中標的後,我通常會在殖利率六.五%以上進場,買進如果股價上漲,殖利率掉至四%以下,就獲利了結,把賺來的錢轉進收租股帳戶;等中華電、大統益或統一跌到我滿意的價位再進場。」目前羅守至第一個帳戶存股名單計有F-茂聯與耕興。「股價如果沒漲,光領股息的報酬率也不錯,達到攻守兼備的效果。」光在這兩檔股票的帳面獲利,過去一年來就高達近四十萬元。羅守至計畫俟大統益今年除息後,用這筆獲利買進,加速收租股帳戶累積的速度。

羅守至認為,中年人資產較豐,剛開始存股時,一聽到有「好股」,就急著把資金一古腦兒投入,輕忽股票跌價風險。往往落得賺股息,賠價差,情緒受影響結果,反而會對日後存股的耐心與意志造成負面影響。

青年存股戒之在急 先搞定第一桶金三十五歲的高中國文老師小樂(「小樂的生存之道」部落格板主)深諳存股戒之在急的道理。小樂與妻子皆在學校當老師,收入雖然穩定,但公教人員退休年金即將出現大改革的新聞,讓夫妻倆決定靠存股準備購屋頭期款,以及將來的退休所需。

育有兩個孩子的小樂,扣除生活開銷以及保險費(小樂夫妻買了不少儲蓄險),目前每月僅能拿九千元進行存股。存股進行不到一年後,小樂決定把每月存股金額降至六千元,另外,三千元作為將來危機入市的預備金。

「我的存股資齡才一年多,就遇上了這波高殖利率股上漲的盤勢,看好的存股標的如中華電信、統一超、正新、中租迪和??,已經貴得令人買不下手。」小樂認為,「存股要成功,選對好股很重要,但買在夠便宜的價位也很重要,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尤其是對我這種想在短期內買房子的人而言!」小樂目前存股的兩大核心是興農與高股息指數型基金(兩檔即占存股資金的六○%),同時輔以胡連、亞泥、恆義、台汽電作為衛星持股。小樂很慶幸,一出社會時,就把大部分的儲蓄以保險的方式存起來,這張儲蓄險保單報酬率雖極為有限,卻扮演了儲存他人生第一桶金的重要角色。「經過這幾年在股市的摸索,現在總算有些心得,還好錢先放在保單上,沒有在股市摸索期揮霍光,再過二年保單到期後,就有一筆可觀的資金進行存股。」存股要成功,需要具備獨具慧眼的眼光、過於常人的耐心,以及嚴謹的紀律。人生在任何一方面要成功,也都要如此不是嗎?懂得存股之道,你不僅可以克服「馬太效應」的散戶輸家命運,甚至可能成為年領百萬股息的下一個「台積電阿嬤」。

存股成功的 3大條件

條件1懂得從定量與定性

兩面向挑好股票

定量條件 定性條件

1. 過去5年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年平均高於10%。

2. 配股率介於50%~80%之間,殖利率高於5%以上。

3. 自由現金流量(營運現金-投資現金)大於零。

4. 營收與獲利趨勢平穩或向上。

5. 不景氣時,獲利衰退幅度低於20%。 1. 經營者的社會觀感與誠信。

2. 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形象。

3. 產業龍頭股、產品具利基性(高毛利)或民生必需品類股。

4. 開股東會時,經營者是否認真回答小股東(非職業鬧場股東)的問題。

條件2股利再投入,創造複利效果股息不再投入(萬元) 股息再投入

(萬元) 差額

(萬元)

5年後總值 100 116 16 10年後總值 200 264 64 20年後總值 400 694 294 註:假設選股息殖利率5%的標的,每年拿出20萬元進行存股(股價持平)條件3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懂得適時調整

情況一:存股後股價大跌

a. 如果大跌是屬外在因素(如景氣、政策或政治利空、天災人禍),反而應該逢低買進。

b. 如果大跌乃是公司內在因素使然,應再研判是否屬一次性利空,還是結構性利空。前者情況應持有,甚至逢低買進,後者應斷然賣出。

情況二:存股後股價大漲

a. 如果股票大漲是外在因素,與公司基本面無關,那殖利率將隨大漲節節走低。如果殖利率跌至4%以下,應考慮換股。

b. 如果股票大漲是內部因素,公司獲利也同步提升。殖利率仍在你可接受的水準,如4%以上,應繼續持有。

存股遠勝存錢、保險 每年存20萬元效果比較存股(元) 存保險(元) 存定存(元)殖利率 5% 2.20% 1.20%5年後值多少錢1,160,383 1,067,968 1,036,581 每年可領多少錢 58,019 23,495 12,439 10年後值多少錢2,641,357 2,258,697 2,136,868 每年可領多少錢 132,068 49,691 25,642 15年後值多少錢4,531,498 3,586,297 3,304,776 每年可領多少錢 226,575 78,899 39,657 20年後值多少錢6,943,850 5,066,502 4,544,460 每年可領多少錢 347,193 111,463 54,534 優點複利效果最佳、有機會賺到可觀資本利得,但也有股價下跌風險。 風險低,且不用花腦筋。 風險最低,不用花腦筋。

缺點 須花精力挑股及換股有知識門檻。 中途解約,將損失可觀利息。 複利效果最差,對退休生活杯水車薪。

資料來源:專精企管精算師葉崇琦人生 3階段 需求大不同

存房屋頭期款以及

子女教育金(25~45歲)選股原則 產業前景看好,具有成長性,低價資金配置 70%成長股、30%收租股建議標的勤誠、華立、興農、新產、台產、興勤、智邦存退休金(46~60歲)選股原則 進(具成長性)可攻、退(股息不錯)可守的標的資金配置50%成長股、50%收租股建議標的 耕興、詩肯、好樂迪、松翰、百略退休後的生活及實現夢想的花費(61歲之後)選股原則配息穩定,較不受景氣良窳影響資金配置 20%成長股、80%收租股建議標的 大台北、大統益、中信金、華南金、兆豐金、生達、中興保、新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4

鐵血企業 員工只能躺地上休息的公司 為何能年領分紅77萬? 拆解!超級股王的「操極」管理術

2015-03-09  TWM
 
 

 

年營收高達四五八億元,員工數五千多人的大立光,是一家沒有健身房、沒有員工休息空間、不舉辦家庭日,周末加班是家常便飯的「操極」企業。

但是,為何它卻是光學產業競爭力第一名的超級企業?或許祕密就藏在管理的細節。

撰文‧謝富旭、林麗娟

二十七歲的阿忠,高中畢業,在大立光待了兩年又一個月後離職。阿忠說,去大立光應徵作業員,不必考筆試,面試很順利就過關。進入工廠時,要穿全套的無塵衣,還要戴透明的塑膠手套、戴口罩,鼻子、頭髮不能露出來;在裡面就是站一整天、走一整天,而且中午午休時間僅四十分鐘(現已改為五十分鐘)。

獲利佳,福利卻少沒有休息室、員工旅遊 就是不缺加班機會大立光的薪水讓阿忠還挺滿意的,雖然錄取時講好日班一個月底新是二萬六千元(編按:夜班為三萬五千元),但只要做滿一個月,或做滿二四九個工時,每個月就可加領四千元津貼;做三休一(工作三天輪休一天),一個月平均可休息七至八天。由於公司生意好得不得了,常常得加班,因此包括加班費,阿忠在大立光工作的兩年一個月,平均月收入至少四萬元,拚一點,五萬元也不成問題。

以台灣目前的景氣狀況,加上又是在薪資水準比台北低一截的台中,對一個高中畢業生而言,每月要賺四至五萬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阿忠做了兩年後還是選擇離開大立光。他說:「它是股王,但卻連一間員工休息室都沒有,要休息只能自己靠在牆上,或找地上的空間躺著睡覺,這點讓我受不了。我想,幹滿兩年以上拿到年終,也有了工作資歷,就能去福利像樣點的公司上班,比較不那麼委屈。」這是在大立光任職過基層員工的心聲,很操、很累是許多員工的共同抱怨;然而,耐得住磨練的也不在少數,年資九年的大夜班產線組長光哥就是其中之一,他說:「這是你自己的選擇,如果你賺錢的動力夠強,自然就會撐得住,在大立光不怕沒班加,不怕沒有賺錢機會,高中畢業也有機會在五年內拚到百萬年薪收入!」專科畢業的光哥,目前收入含加班費與每季分紅,平均月收入達十一萬元。

歡迎來到台灣最具水牛精神的企業──大立光。猛然一看,大多數人一定會覺得大立光與所謂的「幸福企業」相差甚遠。總員工人數高達五千多人,更不用說,去年獲利將近一九四億元,不論規模或獲利均屬台灣頂尖的企業,且生產線夜間總是燈火通明,假日機器設備也不停歇。

擁有這種規模與獲利水準的高科技業,員工休息室、健身房、交誼廳往往是基本配備,即使有游泳池也不誇張。但在大立光,如離職的阿忠所言,不但沒有員工休息空間,午休時累了就躺在走道上,或靠在牆邊小睡片刻;也沒有健身房、更遑論交誼廳;而大企業流行的員工家庭日、員工集體旅遊、運動會……,聽在大立光員工耳中,簡直是奢侈。

師徒制,掌控員工師傅教導徒弟 也掌握分紅大權,藉此留住人才大立光有一個自己引以為傲的「師徒制」,據執行長林恩平的說法,不管生產線、研發還是管理部門,一進入大立光,就會有一位師傅帶著你,這位師傅通常是在大立光擁有十年以上資歷的員工。

光學產品的研發與製造有許多的「眉角」,往往難以用文字或言語精確地描述,而是需要靠實作的經驗傳承。因此,員工訓練這個任務就落在師傅的肩上。「進入大立光的員工,從某一方面來講也滿『幸福』的,因為他們有一位師傅在,師傅有責任解答徒弟所有的疑惑與問題,因此適應時間縮短很多。」一位負責生產線管理的大立光工程師說道。

然而,除了經驗傳承,大立光的師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說服徒弟加班,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把徒弟塑造成符合大立光企業文化的人才。這包括不能奇裝異服、加班配合度高、效忠公司、不被對手挖角,更重要的是,確實按時達成研發進度或生產良率的要求。

這位負責生管的工程師說:「在大立光,假日時總是接到師傅的電話『喂!要趕貨呢,要不要來?』師傅不會用強硬的語氣強迫徒弟加班,問題是,考績是師傅在打的,而配合加班的意願是考績好壞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在這種無形壓力之下,工程師或產線人員每日從早上九點工作到晚上十點,周休一日在大立光是很正常的事!」大立光每年會提撥稅後純益的二○%,作為員工分紅,以去年賺一九四億元來說,員工分紅總金額推估在三十八億元之譜,等於平均每位員工可領到七十七.六萬元的分紅。

據了解,做滿三年的大立光工程師,每年的分紅總數介於五十萬至一百多萬元,而且師傅所打的考績掌握了分紅多寡的生殺大權!不過,即使工程師可以領到超過百萬元分紅,公司也是分三年給付;也就是說,如果有人今年可以分到一百萬元分紅,卻在今年底跳槽,只能領三十三萬元。這種分期付款的作法用意在綁住員工,不讓員工領到大錢就離職跳槽。

拚業績,以身作則高層睡地板、周休一日,和員工一起吃平價自助餐在大立光,不管生產線或研發部門的保密功夫,也做到滴水不漏的地步。每位新進員工,師傅總是嚴厲地告誡他,上班不要帶有照相功能的手機;工廠入口不僅有感應門掃描照相功能手機,而且如果刻意帶照相功能手機,躲過查驗進入工廠,經查獲,一律以開除處分。

大立光的師傅,不僅肩負研發與生產know-how傳承,更是大立光經營管理的「禁衛軍」。他們不僅掌握技術,且因年資均在十年以上,深受大立光水牛文化洗禮,也是大立光每年高達二○%稅後分紅的最大受益者,在情感、利益、文化上與大立光緊密相連。這也是為何近幾年,中國舜宇光學、台灣鴻海集團,以及日、韓等光學大廠對大立光發動挖角攻勢,林恩平卻老神在在地說:「他們很難成功,因為師徒制讓大立光像一家人,有著革命情感!」大立光的員工福利與加班文化雖招致許多抱怨,導致作業員(約占總員工五分之三)流動率高,平均年資僅有三年,但是核心的研發與管理人員流動率就穩定許多。箇中關鍵在於,主管以身作則:你很操,我比你更操。

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與前董事長陳世卿掌權時代,兩人就開始對自己實施周休一日,周六總是進公司上班。負責研發與生產的陳世卿以及陳的徒弟──現任董事長林恩舟,在新機器設備入廠時,更是經常長達一周帶睡袋睡在工廠地板。而接棒後的林恩平,依然秉持周休一日的精神,周六進公司上班,或面試新進員工。

受訪的工程師也指出,大立光操雖操,但加班一定會給加班費;不像很多高科技公司是採「責任制」,加班到天亮,公司也不會付你加班費。從這點來看,大立光算是正直的公司,只要肯加班、肯拚,就會得到相對應的報酬。

不少員工反映大立光員工餐廳伙食不怎麼好。員工透露,公司外包的員工餐廳,每餐的成本是五十元,由公司補助二十五元,員工自付二十五元,菜色與外面的平價自助餐差不多。不過,身價不菲的高階主管如陳世卿、林恩舟與林恩平,都在公司餐廳與員工一起用餐,看到這群超級有錢人也是吃五十元一餐,大家也就沒啥好抱怨的了。

林恩舟接受本刊專訪時,承諾在規畫中的新廠改善員工休息空間。不管如何,大立光軍事化的管理、水牛精神的拚勁,以及宛如禁衛軍般的師傅部隊,將是研究企業競爭力的珍貴教材。

你耐操,他就敢給!

在大立光不怕沒班可加,不怕沒有賺錢機會,就算只有高中畢業,也有機會拚到百萬年薪!

老師傅「禁衛軍」

大立光的師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說服徒弟加班,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把徒弟塑造成符合大立光企業文化的人才。

可貫徹企業文化 也恐阻礙徒弟升遷

企管學者:

大立光師徒制利弊參半

台灣研究「師徒制」的權威學者──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胡昌亞指出,企業愈來愈流行將師徒制與績效結合在一起,但這股趨勢有利有弊。好處是,師徒制可更加落實強化;而壞處則是,徒弟的職涯發展可能會遭到剝削,嚴重的話,反而會造成優秀人才流失的反效果。

胡昌亞指出,傳統師徒制中,師傅與徒弟間沒有顯著的利害關係。師傅除了擔任知識與技術傳遞的角色外,更重要的是協助徒弟在企業組織中的職涯發展;自身不僅充當徒弟的榜樣,還提供情緒上抒發管道。然而,正因為傳統師徒制中師傅的「隱性領導」角色,使得師傅帶徒弟的績效無法考核,在誘因薄弱之下,師徒制可能有邊緣化危機。

為了強化師徒制,許多企業紛紛把留住人才或降低員工流動率,作為考核師傅的指標,甚至賦予師傅打徒弟考績的管理責任。然而,這種把師傅變成直屬長官的改良型師徒制,如果拿捏不當,可能造成師傅不願對所屬組織內優秀的徒弟放手,反而對徒弟輪調升遷造成阻力。因此,如何在師徒制功能的維繫及員工個人職涯發展中,求取一個平衡點,是採用師徒制的企業,包括大立光、IBM、花旗集團、諾華藥廠等,未來重大的管理挑戰。 (謝富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27

「殭屍大學」年領千萬補助 全民埋單!



2015-07-06  TCW

「殭屍企業」(Zombie companies)這概念,緣起於一九九○年代日本。

指的是,無法繼續正常經營、應破產卻又靠借債或政府資助而沒有破產的企業;特點是「吸血」的長期性、依賴性,其扭曲了市場機制,導致劣幣驅逐良幣,降低創新動能,最終導致經濟停滯,落入「殭屍經濟陷阱」。

在台灣,也出現一群類似「殭屍企業」的「殭屍大學」,其特徵是,經營困難卻繼續招生,持續領政府補助,對政府的依賴性,不僅扭曲了自由市場機制,延緩退場時間,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還稀釋了有限資源。

這類大學,「無異拖垮國家競爭力,也造成教育資源和博士高階人才浪費,」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所長潘慧玲沉重的說。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薛承泰兩年前就提醒,民國八十三年教改運動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等訴求,當時十八歲人口高達四十一萬人,只有三成會念大專;二十一年後 的今天,十八歲人口只剩三十二萬人,約掉了兩成;當年聯考錄取率只有四四%,現在普通高中的升學率高達九七%,變成一○○%入學。

「真正大的(少子化)衝擊是明年,接下來就會一直下去,幾乎是在未來十幾年,是一個不可逆的(現實)!」教育部長吳思華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這麼說。

浪費政府預算!就算辦學爛,最少有百萬獎助款

其實,人口縮減早已預知,過去六年來(從九十八學年度以來),即使教育部公告的招生名額,每年平均以一%的幅度在減招,實際上每年大一新生缺額,平均仍達六萬人。但政府近年卻持續開放技術學院升級科大,並對退場邊緣的大學提供補助,造成多重浪費。

教育部每年撥給私立大學約三十億元款項,獎助辦學績優的款項約占八三%,校務評鑑績優者,最高可領約千萬元獎助款,「就算辦學很爛,最少也有一百萬元,」一位科大教授說。

另外的一七%是教育補助款,無論辦校績效如何,按學生人頭與教職員人數計算發放,類似「教育券」概念。

本刊根據教育部公布退場四大指標的第一項指標「學生人數少於三千人」,加上一○三學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挑出十餘所大學,發現它們每年平均拿到補助款約一千萬元到三千萬元不等。

這些學校列入「觀察名單」,教育部卻持續把納稅人的錢匯入學校帳戶。先前已經退場的永達技術學院、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倒閉前,在當時全校僅剩不到一千人,也都持續領補助款。

另方面,近十年學生數不斷下降,卻有學校持續升級或設校,這些學校甚至符合教育部訂出的大學退場指標。一邊喊少子化、一邊廣設大學,讓台灣的大學密集度成為世界第一。

潘慧玲分析,在國外採取自由市場競爭概念,很多私立大學辦學很好,目標是國際市場,「而(我國政府採取)發送教育券概念,只會造成學校退場時,進退兩難,因為預算發出去了,(政府與教師工會)難免會有(學校是)公共財的想法,也造成台灣的大學不能倒的怪象。」

浪費學生時間金錢!四年成本160萬,還恐背債十年

對於被「交易」的學生來說,進入一所爛大學就讀,所付出的機會成本是多少呢?四年至少一百六十萬元!

舉例來說,一個私立科大生四年學雜費加上生活費,最低估算約六十萬元,如全部學貸,以最低每月繳款五千元計算,畢業後可能要背債十年;不能存錢外,嘩啦啦十四年光陰就在負債人生中度過。

但是,如果高職畢業、提早就業,等到想升學的時候再就讀,四年下來不僅省下六十萬元,就算工作月薪僅二萬二千元,四年也能賺逾一百萬,依此來看,若一畢業就升學,機會成本是一百六十萬元,而這還沒將提早卡位職場與加薪算入。

然而,家境清寒的學生,就讀私立科大的比例又特別高。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十三萬名經濟弱勢學生中,超過半數是就讀私立科大,延遲就業已付出高昂機會成本,出社會後又伴隨低薪與學貸,可謂慘上加慘。

浪費教授才能!念到博士,卻被迫做招生交易

據教育部估計,八年內若退場六十所大學,將釋出一萬二千名大學教授,約占整體高教教員三成。大學退場海嘯,不只衝擊學生,也逼得這群上萬名大學教授,要在海嘯中求生。

培養一名博士,若從國小算起,即便念的都是公立學校,至少也得花五百萬以上學費,這還沒將政府給的補助算進去。

這麼昂貴的投資,沒用在研究與教學上,卻用在「上下交相賊」的招生交易中;許多私校師資,都歷經至少十年以上的苦讀,好不容易謀得教職,卻落得進退兩難的 窘境。「我就聽說過,有位學生直接嗆老師說:當初就是你把我『騙』來!求學生來念,老師沒尊嚴,學校也沒尊嚴。」一位校長透露。

面對危機,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編列兩年近一千六百萬元預算,處理約五到七所大學退場,其中也包括教授失業轉介經費。

此外,教育部正規畫,只要博士教授願意到業界服務,就提供每月薪資五萬七千元,政府出資三萬元,其餘二萬七千元由企業負擔。只是,為何博士教授轉職,經費由全體納稅人埋單?

拖累企業競爭力!基層產線、高端研發都徵不到人

拿著大學文憑的學生,不願彎腰從頭做起。「不是我們要求太高,而是找不到人來做,在生產線上嫌太苦,嫌沒空調就跑了,」上銀機械董事長卓永財透露。

另一端,企業升級需要的高學歷研發人才,也找不著人,因為博士生湧入學校想教書,「應徵一名助理教授,來了一百五十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說。

當博士進入校園,既缺乏實務經驗,也欠缺柔軟身段。一位前段班科大副教授說:「提供理論、產學合作,和到業界工作是兩碼子事。我的同學在業界,賺的薪水高我兩倍,但犧牲家庭生活和爆肝……,」聽得出他對前途的猶豫。

許多私校教授正處於「溫水煮青蛙」的窘境,而政府預算持續挹注,或放任私校「交易」學生,只是讓後段班大學繼續苟延殘喘,難以壯士斷腕。

為了不浪費全民資源,該是讓「殭屍大學」攤在陽光下,接受檢驗的時刻了。

退場喊假的?明明少子化,卻持續升格科大——私立科大數量及技術學院升格名單

■97年技術學院升格新增名單:南開科大私立科大數量:28

■98年技術學院升格新增名單:育達科大、中華科大、僑光科大私立科大數量:31

■99年技術學院升格新增名單:吳鳳科大、美和科大、環球科大私立科大數量:34

■100年技術學院升格新增名單:中州科大、修平科大、長庚科大私立科大數量:37

■101年技術學院升格新增名單:大華科大、醒吾科大、台北城市科大私立科大數量:40

■102年技術學院升格新增名單:南榮科大、文藻外語大私立科大數量:42

■103年技術學院升格新增名單:華夏科大私立科大數量:43

資料來源:教育部整理:吳和懋

誰可能有危機?這些學校列觀察名單——低於教育部招生力標準的學校

■6所學校低於2項標準(學生數不滿3,000人,且新生註冊率低於6成)

●台灣觀光學院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38.2103年度學生總人數:1,759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1,848

●康寧大學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40.4103年度學生總人數:2,005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1,741

●大漢技術學院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40.2103年度學生總人數:2,022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1,304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24.4103年度學生總人數:2,567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1,284

●蘭陽技術學院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23.7103年度學生總人數:2,504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1,197

●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40.3103年度學生總人數:850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1,000

■11所學校低於1項標準(新生註冊率低於6成)

●育達科技大學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52.3103年度學生總人數:6,111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3,585

●大仁科技大學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52.5103年度學生總人數:7,992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3,106

●聖約翰科技大學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58.8103年度學生總人數:5,925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2,649

●桃園創新技術學院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51.2103年度學生總人數:6,747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2,405

●吳鳳科技大學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51103年度學生總人數:6,466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2,034

●大同技術學院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50.7103年度學生總人數:3,063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1,982

●東方設計學院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43.4103年度學生總人數:4,690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1,747

●崇右技術學院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50.4103年度學生總人數:4,322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1,719

●南榮科技大學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44.1103年度學生總人數:3,598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1,549

●大華科技大學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28.6103年度學生總人數:4,264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1,240

●和春技術學院103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22.9103年度學生總人數:4,575104年度獎勵補助核配款(萬元):1,092

註1:日間部註冊率由教育部公布各科系註冊率、核定招生人數計算而得,包含學士班、四技(含高中生申請入學)、二技、二專、五專;不含博、碩士班、夜間進 修部(註冊率資料下載日期:104年6月19日)註2:教育部未提供註冊率的科系,未列入全校註冊率計算註3:103年學生總人數涵蓋全校所有學生,取自 104年1月30日教育部大專校院、進修專校、進修學院學生數資料

資料來源:教育部(高教司、技職司)整理:吳和懋、趙維孝

招生有多難?缺額每年擴大,13年後估將少17 萬人——大專院校入學人數缺額預測

【延伸閱讀】選校三指標,避免畢業後沒母校

如何避免因資訊不足,成為被交易對象?可記住以下三項指標。

指標一:要比對招生率和流失率。有些科大招生率不錯,但流失率非常高,從九月入學到寒假,可能轉走數百位學生,但學校絕對不會公布流失率,而要自己換算。

從學校網頁的學生人數中,可洞悉兩學期間人數差距,一旦落差太大,表示轉出學生多,那就要小心;若部分惡劣學校沒公布,可以查教育部統計處網站,每學期都會更新學生數字。

指標二:利用Google大神。在搜尋引擎查找,就能跑出許多學校動態,多半私校網頁都有一欄財報公告,可看出學校財務狀況與學生人數。若學生數低於三千人,就出現退場警訊,因為三千人的學費,是一所大學基本生存的基金,也是教育部退場評估指標。

註冊率也是重點,但這非常難查,本刊詢問教育部,對方說無法提供此資料。教育部雖口口聲聲將「註冊率低於六成」列為退場警訊,卻不公布該資料,也未強制大學公布全校平均註冊率,顯然保護學校的心態,甚於保護學生。

指標三:參加學校博覽會,或徵詢學長姊。去年開始,高職和科大都有辦學校博覽會,公開宣傳學校特色。或乾脆跑一趟學校,詢問周邊店家關於學校近況,生意人對學校前景關注度高,從聊天中可發現線索。

多聽、多看、多比較,才不會因訊息落差而賠上青春。

(文●黃亞琪)

【延伸閱讀】13萬弱勢生,超過一半讀私立科大——102學年度大專院校學雜費減免學生人次比率

■私立科大:54%■公立科大:10%■私立大學:22%■公立大學:14%

註1:公、私立大學指一般大學,公、私立科大含科技大學、技術學院、技專等註2:學雜費減免對象,包括低、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人士及子女、特殊境遇家庭 子女、原住民學生、軍公教遺族、現役軍人子女註3:102學年度總計減免25萬1,150人次,因每人最多可減免上、下學期2次,估計弱勢生至少13萬人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整理:吳和懋

【延伸閱讀】低於教育部標準,學校這樣說??

對於本刊以教育部訂定大學退場標準,「學生人數少於三千人」加上一○三學年度日間部新生註冊率,篩選出十七所學校,這些學校有話要說。

「用『註冊率』和『學生總人數』去評斷學校經營好壞,不是評價學校辦學績效最正確方法,」花蓮台灣觀光學院校長劉國成說,該校是辦學特色學校,一位畢業生就有五個工作等著他們選。

高美醫護管理專科校長賴顯松也認為,教育部不該用單一指標評定退場機制,該校成立四十七年,學生人數都維持一千人上下,從未虧損。

也有學校因位置偏僻招生不利,例如和春技術學院、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大漢技術學院,因此朝產學合作、成人教育轉型。和春副校長呂綺修說,該校開發「進修學 院」,提供學生週一到週五工作,週末上課,目前有台船等兩百所企業與之合作;加入進修學院後,該校總學生四千五百多人。

有的學校對數字提出解釋。育達科大主任秘書李義祥表示,全校註冊率約七成(含夜間部),且為苗栗唯一大學,與地方開始合作發展特色產業,留住在地人才。康 寧大學則解釋,一○四學年度跟康寧護專合併,人數將超過五千人。大同技術學院校長陳美菁說明,一○四年五月回報教育部新生人數為八百八十人,這是加入「進 修學院」的數字,這樣註冊率就超過六成。

本刊表格註冊率以日間部新生為主,但許多學校新生來源比例不同,有的以四技、五專為主,受到政策衝擊不盡相同。例如崇右技術學院校長陳啟雄回應,去年十二年國教上路,五專生流失約兩成,造成註冊率下滑。

吳鳳科技大學校長蘇銘宏則表示,儘管是日間部註冊率,但像提前入學的技優生並沒有算進去,例如去年該校技優生就有一百零五名,算進去註冊率約提升十個百分點,超過教育部六成門檻。

此外,有些學校來不及向教育部「寄存」招生名額,導致招生率下滑。教育部去年十二月才將新生招生率加入退場指標,但在兩年前卻開放學校可將招生數減少,把減少的名額先「寄存」在教育部,等日後註冊率增加,再領回名額。

有些學校來不及做這「分母縮小」動作,反倒不利註冊率,例如大華科大、大仁科大、南榮科大、吳鳳科大、蘭陽技術學院等。不過教育部推這種「寄存」變通方式,也算是招生怪象之一。

(文●黃亞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69

他靠「右側」法則 年領股息七十五萬 38歲小公務員打破呆薪宿命

2016-02-08  TWM

四十歲前,年領七十五萬現金股息,手上擁有一千五百萬的投資資金,或許還稱不上有錢,但在六十五歲退休前,一定比大多數人更能夠接近富足的境地。一個小公務員辦到了,他完全不靠運氣以及富爸媽幫忙,只靠「多想一點」以及「更敢一些」。

籃球場上的艾瑞克,球從他指尖劃出完美的拋物線,唰!空心入籃。三十八歲的他,人生在財富這個環節,就如同這個三分球,漂亮得分。

客觀上,他沒有成為有錢人的條件。大學畢業後,在民間企業打滾六年,儘管八年前考上公務員,捧了「鐵飯碗」,靠著在工作崗位上戰戰兢兢,爬上了九職等,月薪從四萬多元調整到六萬元出頭。就算他十年下來不吃不喝,他過去十年總收入也不過六百多萬元左右。然而,他卻突破了呆薪資的極限,靠著聰明投資,如今滾出了一千五百多萬元資金。二○一五年,光是股票孳息收入,就高達七十五萬元之譜。「被動收入」首度超越了靠工作的「主動收入」,初步達到財富自由的境地。

與艾瑞克常在周末開讀書會討論投資的陳喬泓(本刊九○八期報導的小美工投資達人)說:「艾瑞克的致富過程,沒有奇蹟、沒有運氣,更不靠父母金援,而是一步一腳印地存錢、投資前做足功課,以及投資後縝密地資金管理與配置。」順著艾瑞克財富累積的軌道探索,你將恍然大悟:財富不在於你挖到了蘊藏在地底下的寶藏,財富就在你的心智裡,關鍵在於你的心智蘊藏的「富根」有沒有被挖掘出來。

艾瑞克坦承他愛錢、無奈地是,卻選擇了一個無法發財的工作--當公務員。公務員不能兼差,更遑論創業,於是金融投資成了唯一能夠變得更富有的道路。為了學習投資,艾瑞克發揮了準備高考的精神,花一筆學費,約二至三萬元之譜,參加雜誌上報導過的投資專家或達人開設的特訓班,以求更有效率地走上投資道路。

艾瑞克的同事鄭先生說:「他雖然熱愛投資,卻不會影響工作,甚至周末常看到他進辦公室加班。

」「如果同事向他問股票投資的事,他會很熱心分享,會勸同事不要只是呆儲蓄,趁早練習投資為財富加值。」周末上投資特訓班外,他也利用夜晚公餘之時,K了一本又一本的投資書籍。他指出:《不買飆股,年均獲利四○%》、《走進我的交易室》、《炒股的智慧》這三本書,對他投資與理財的啟迪最深遠。

艾瑞克比較正式用大筆資金投資股票是在一二年。這四年下來,嚴守停損,雖偶有小賠卻沒有大賠過,起初的三百萬元資金,竟滾成一千五百萬元。(這五年來靠著薪資結餘,又陸續投入約二百五十萬元資金)。儘管歷經市場大大小小風雨,艾瑞克的財富依舊能持盈保泰。

初試身手

投資前 先備好「三桶金」這箇中的第一個關鍵在於:「擁有第三桶金後再來投資!」艾瑞克受訪時開宗明義說到。

艾瑞克建議,就算你自認已經練就一身投資本事,千萬不要存到第一個一百萬元就急著投資買股票。至少等你擁有第三個一百萬,即三百萬元,再來投資也不遲,在這之前,可利用全球型股票存基金,或投資ETF 加速本金累積。

道理何在?艾瑞克指出,投資勝負關鍵有三:知識、資金以及情緒,後兩者其實與資金高度相關。「資金部位較大的人未必一定贏,但總比資金部位小的贏面高。」「當你辛苦存一百萬元,不幸如果虧十萬元,你可能會心疼到沒勇氣停損。過度害怕與恐懼,反而會影響日後的操作步調與判斷。」

進階投資

利率低 適度財務槓桿累積財富艾瑞克進入職場後,每月存下至少五○%的薪資,即使這樣,也花了八年多的時間才存到三百萬元。

為了避險踩到地雷,艾瑞克特地找尋長期負債極低,最好是零的公司下手。更重要的是,之前的投資功課總算沒白做,上課的錢也沒白花,投資老師一再叮嚀的不要追逐熱門股(過去四季本益比高於十二倍),不要買產業競爭太激烈的股票(毛利率至少二○%以上)、不要買產品週期太短的股票(如3C產品),他都聽進去了。

在老師建議及蒐集資料後,他鎖定四檔股票投資,分別是台橡、振樺電、茂順以及耕興。一年半之後,除了台橡損失約兩成停損認賠外,其他三檔包含股利獲利在七○%至一五○%之間。也讓他的資金從三百萬元,在二年內成長到五百萬元大關。

積極研究

賺價差 善用四心法成功操作雖然現在「存股」氣氛當道。但是艾瑞克認為,投資資金低於五百萬元的人應積極研究,勇於做價差。否則就算有三百萬元投資,且找到股息年殖利率維持六%的股票,要把三百萬元翻成一千萬元,還是要二十年。「人生實在沒幾個二十年啊!」但做價差談何容易?艾瑞克以自身的經驗,提出良心的建議:「只要選在『右側』操作,小資族賺價差的勝算不僅可大幅提高,而且還可事半功倍!」所謂「右側」是指市場由空翻多,進入漲升波段的時期。判斷市場(指大盤)是否已經翻空打底準備轉移到「右側」,艾瑞克提供幾個個人觀察心法:一、融資餘額的減幅是否超過大盤跌幅;二、月KD是否已在低檔,即四十以下形成黃金交叉;三、加權指數是否從十年線以下開始翻升突破十年線;四、周遭的親朋好友是否持股水位很低,甚至一談股就搖頭。

只要抓住「右側」時機進行操作,連股市的生手都很容易賺到錢。艾瑞克第一次的成功「右側」操作,是在一二年台股大盤跌至七千點出頭時。第二次成功的右側操作則是在一四年中。陸股從二千多點起漲切入,買進中國股票型ETF,也獲利一倍有餘。

一三年底,艾瑞克將手上持股分批獲利了結,當時他的資金將突破五百萬元大關。在職場上他是中間幹部,每個周末幾乎都到單位加班。時間上,不太允許他花太多的時間研究個股做價差。於是他開始對自己的部位進行「調結構、緩增長」式的調整。

「成為有錢人最重要關鍵之一,就在於善用財務槓桿。不管是創業,向銀行借錢或股票上市,抑或是投資房地產。」「我利用低利率環境優勢,在做好財務規畫下,適度財務槓桿,加快財富累積。」

穩定收息

調結構 混合操作讓分散策略奏效一二年,艾瑞克辦了信用貸款,充實本金規模,利用「好負債」的特性增加現金流。由於資金中有部分是向銀行借來,令他在選股上特別注重現金股息的穩定性,以及股票殖利率表現(至少高於六%)。

他採更為分散的策略,買的個股不局限原本的中小型股,還納入獲利更穩定,股價波動更低的大型股如中華電、台灣大與台積電。

他希望獲利的來源,股利部分能提高,價差部分能降低。但畢竟五百萬元還達不到目標,價差也不能完全偏廢,於是這段時間他也買了勤誠、鑫永銓、廣隆等股。同時開始嘗試買進ETF,如華夏滬深三百指數ETF。

雖然第二階段(五百萬元至一千萬元)的投資績效遜於第一階段(五百萬元以下),但因部位已有一定規模,股息收入頗為可觀,加上職等調升的薪資成長,第二階段財富絕對金額的增長,反而不遜於第一階段。

再因陸股大漲的臨門一腳,使艾瑞克僅僅花二年多的時間,就把手上資金滾到一千萬元大關。

如今艾瑞克已進入第三階段--操作資金一千萬元以上。個股價差已成為投資中的點綴(雖然近年來也操作先豐與進階,獲利數十萬元),重心則放在穩定收息股與ETF。他目前的部位計有:中華電、中壽、德律、鑫永銓、寶來高股息ETF、華夏滬深三百指數ETF、香港盈富基金、領匯房產基金。

尚未買房的艾瑞克,前年結婚了,他打算買人生第一戶房。他說,即使買房頭期款花了五百萬元,他仍擁有一千萬元的投資部位,每年股息收入雖會因買房減少,但五十萬元應跑不掉。

艾瑞克買房之餘,還要往年領百萬股息的目標邁進。他要證明自己的退休金要自己賺,也要用自己的投資故事鼓勵所有小資男女:「上班族,你的名字絕對不叫窮人!」

艾瑞克

出生:1977年

現職:中央政府公務員

學歷:私立大學法律系畢業

往年領百萬股息目標邁進

——艾瑞克的追富三階段

第一階段

小額投資期

——500萬元以下

第二階段

財富增長期

——500萬至1000萬元

第三階段

投資上手期

——1000萬元以上

學習重點

● 至少存下二分之一薪資,手上擁有300萬元再做價差投資。

● 學習個股基本面、產業趨勢,大盤多空。

● 成長股與收息股研究並重。

● 國際股市、景氣循環為重點。

操作重點

● 有行情時再進場,進行右側交易。

● 重心放在個股價差。

● 投資集中在四至五檔股票。

● 築底時可酌量進場。

● 股息與價差並重。

● 個股分散約五到八檔,增加ETF部位。

● 可酌量進行左側交易。

● 股息為主、價差為輔。

● 個股分散約五到八檔,但以ETF為主。

實戰經驗

● 茂順、耕興、振樺電獲利70%至150% ● 勤誠、鑫永銓、廣隆、華夏滬深300指數ETF ● 中華電、中壽、寶來高股息ETF、香港盈富基金

撰文 / 謝富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74

用拳擊策略靈活攻守 年領百萬股息 存股》銀行小職員財富自由的告白

2016-03-28  TCW

曾經是月薪四萬元的銀行職員,財經部落客冷月在歷經數次投資挫折後,靠著「拳擊」策略及「斷捨離」心法,讓他邁向穩健獲利之路, 達到年收百萬元股息的財富自由目標。

「一檔南港大賠八成的教訓讓我領悟,斷捨離對投資的重要!」投資部落格版主冷月,投資資歷長達十六年,他認為股市贏家與輸家的分別,往往在於「心態」。「正確的心態,必須是用謙卑的心在股市不斷學習、研究、修正,才能邁向穩健獲利的每一步。」他在三十歲那年生日,許下願望:「從股市賺到財富自由,脫離月薪四萬元的上班族行列。」他,今年三十四歲,每年平均股息收入上百萬元。近四年來的操作,平均每年報酬率達三成,放在股市的資金部位,已滾到逾千萬元。他每年出國旅遊三、四趟,逐漸朝著「有錢有閒」的生活目標前進。

高二生下股海

第一檔嘗甜頭,聽明牌賠八成冷月的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護士,二○○○年網路泡沫前,投資股票是他與母親最熱中的「親子活動」。

「高二時,白天上課我會帶股票機偷看盤,下課再去公用電話下單,第一檔股票長銘鋼鐵買沒多久,就讓我資產翻倍,馬上滾出二十萬元資金,從那時我就一心想靠股市致富,開始熱中技術分析的研究,上網瀏覽財經網站,想像著投資獲利的美好……。」這一檔長銘大賺後,試煉馬上接踵而來。二○○○年七月底,他注意到網路財經討論區某高手消息,誤信明牌,在四十幾元買進南港。沒想到同年八月,受到時任南港輪胎名譽董事長林學圃,以人頭戶炒作自家南港等三家股票,違約交割金額高達三億七千多萬元的衝擊,股價一路崩跌。

不知停損又想硬拗翻本的他,等回過神來想賣時,○一年四月南港股價已跌到六元左右,即使等反彈至十元賣掉,也讓他大賠八成,同年南港股價最低還來到二.六元。

冷月深刻體會,投資光靠聽明牌、看技術線形是不夠的,還要懂得觀察基本面與做好停損,否則再多的努力都禁不起一次的大賠。

大學時期砍掉重練

不當賭徒,以股東身分投資公司或許是期許自己成為出色操盤手使然,冷月大學選擇財務金融系,「我不想重蹈母親股市斷頭大賠的覆轍,也不想走上父親無趣公務員的路,我渴望財富自由,所以必須砍掉重練。」冷月閱讀了上百本的投資理財書籍,每月省吃儉用,卻對每堂三千至一萬元不等的技術分析、期貨操作、基本分析等課程很捨得花;甚至利用寫論文之便,透過《台灣經濟新報》與情報贏家的資料,篩選公司;也曾每周土法煉鋼瀏覽上千檔股票基本資料,建立屬於自己的股票候選名單。

○六年開始,他以筆名「丰」活躍於聚財網的討論區,這時他的投資邏輯已轉向側重基本面投資。他告訴自己:「要以股東的身分去投資公司,而不是以賭徒的身分介入股票。」他從資金三十萬元做起,○六年買了十張東友,EPS(每股稅後純益)有三元多,股價二十八元,本益比才八倍,最高漲到六十五元,不到兩年,他就累積到二百萬元的資金。

把投資當拳擊場

中小型價值股為主軸,攻守兼備然而,在追求財富自由的路上,影響冷月最深的莫過於《散戶投資正典》。他說:「書中提到,從過去數據來看,只要長期持有分散得宜的股票投資組合,兩百年來股市的報酬率在扣除通膨後,每年報酬率平均有八%至九%。讓我深信,惟有打破對股價起伏不定的恐懼,把資金放在複利效果最大的股市,最有機會致富。」基於這種長期報酬率終會克服波動的信念,○九年,冷月開始採用「拳擊」投資策略。他解釋:「不管行情好壞,我的持股水位皆高達八成,甚至更高,但都是以中小型價值型股票為投資主軸。行情好時,就增加一些價值成長型的股票賺價差;行情不好,就拉高波動小的防禦價值型股票比重,以賺取穩健的現金股利。」這套策略就如同打拳擊,有機可趁時(多頭),就出重拳攻擊(提高價值成長型股比重),但另外一隻手仍保持戒備防禦(仍維持一定比重的防禦價值型股);無機可趁時(空頭),雙拳採取守勢之餘,同時累積能量(賺股息),以為下一次出拳做準備。

這套「拳擊策略」的成功關鍵在於選股,冷月分享了他的心法:股本三十億元以下,現金殖利率大於五%,營益率與毛利率逐季成長、優於同業,且近五年及連八季EPS為正的標的,並且過去四季EPS在本益比十二倍以下,開始挑選投資標的(熱門股有時會放寬至十五倍),加上法人持股還偏低的個股。

根據以上標準,不乏波動度較低的「冷門股」。但有趣的是,這種獲利與配息穩定的冷門股,逢低布局、耐心等待,通常會有幾檔變成歡喜收割的「驚豔股」,例如今年的博大、凱撒衛,去年獲利逾五成的金洲、神準、新麥,前年倍數獲利的寶雅、裕融。

以去年大賺八成的金洲為例,冷月去年四月買進時,股價其實長期在底部二十幾元附近整理,等到五月十五日財報公布前,他又再加碼。

他解釋:「這家做魚網的公司,不但產業處於寡占市場,除了營益率跳升很快,符合上述的投資邏輯,加上金洲轉投資業外的興櫃股票巧新獲利亮眼,從第一季EPS有一.二元,全年可望有四.八元,本益比不到六倍,當時外資法人也著墨不多,是值得逢低布局的好時機,沒想到股價五月開始發動,一個多月就漲到五十幾元,以本益比先看十二倍計算,已達波段滿足點,就逐漸獲利出場。」

邁向財富自由

修鍊十年,連年獲利逾三成至於停損點,冷月堅持當「看好理由消失」,就要果決出場。「例如我去年唯一虧損較多的世禾,五月買在五十五元後,大盤漲它都沒有漲,營收也沒掉,但下半年才出現營收下滑,毛利率下滑一成,當天開盤大跌,我就以四十元賣掉,損失三成;但從八月股價最低來到二十六.三元來看,嚴格停損相當重要。」也幸好,這一檔他買進不超過資金的一成,這也是他堅持持股組合要分散的原因。

「這套投資邏輯自○六年至今十年的時間,除了○八年金融海嘯虧損二成,次年翻倍獲利,其餘每年都有三成以上的獲利。」冷月笑說,這代表他的投資方程式禁得起時間考驗。

誰說月薪四萬元的小資男累積千萬元大不易?冷月改寫了他的命運。

撰文 / 林心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54

背後風險》年領高薪也不敵吃上官司 若做不好會被告 要賠巨額、甚至坐牢

2016-06-20  TWM

當外界將獨董視為肥缺的同時,忽略了獨董遭投保中心求償的龐大金額,究竟,擔任獨董有哪些風險與不確定性必須要考量?

撰文•梁任瑋

如果仔細了解擔任獨立董事的權利義務,接任這份工作前,你會有最壞的心理準備。」當外界將獨董視為肥缺的同時,長期代表保護投資人權益的投保中心董事長邱欽庭給了最忠實的見解。

目前,投保中心對公司負責人、經理人、董監事(包括獨董)、簽證會計師正在進行中的團體訴訟有九十幾件,被告包含獨立董事的有八件,比率雖然不到一成,但這八件被起訴案的賠償金額共二十三.四八億元,金額最高的是陞技(現更名欣煜),被起訴金額高達十一.六七億元。

儘管欣煜的被告之中有公司負責人、董事、獨董,可依「比例責任」賠償,但換算下來,獨董要付出的「代價」仍相當可觀。

代價可觀〉

五百萬求和解 還有人纏訟十年最經典的案例當屬發生在櫃買中心前董事長吳壽山身上的案子。曾在二○○四年至○八年擔任過合邦電子監察人的吳壽山,期間公司爆發財報不實事件,投保中心向該公司及董監事求償一.三億元,在訴訟過程中,吳壽山表明自己曾經在董事會提出質疑,已負起盡責管理的責任,但並未提出具體的客觀證據,本案因雙方不斷上訴,至今仍未全案確定;而吳壽山個人則選擇另一條路——與投保中心和解,也間接承認了他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根據媒體報導,他賠償了五百七十萬元,才脫離了被告身分。

「在我們求償的案件中,也曾遇過董事被告,為了與投保中心和解,不惜賣房還款的情況,而且金額高達好幾千萬元,」邱欽庭透露,外界只看到獨董風光亮麗的一面,往往忽略獨董若不好好的當,就是把自己推向危險的深淵中。

尤其官司過程冗長,在為期數年的官司過程中,每位被告的獨董都經歷許多煎熬與掙扎。

華亞協和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黃坤鍵說,很多獨董是來自各個領域的大學教授或會計師,他們的生活原本就是相對單純,經濟狀況也只是中產階級,一旦官司纏身,不只要賠上聲譽,還要忍受長期的訴訟過程,打亂原本規律的生活。根據投保中心資料,目前獨董被告最長的官司已打了十年之久。

「一家公司若有心做假帳,連會計師都會被騙,獨董被蒙蔽也不必太吃驚,」邱欽庭說,不能因為獨董被騙就否定他的功能與作為,最重要的是,「獨董不能沒有努力,又不願意負責。」

自保之道〉

記錄或錄音 為努力留下證據「隨著獨董制度上路後,現在獨董在董事會的權力甚至比董事還大,當然責任也不會小,」邱欽庭說。如果財務報表送到審計委員會被否決了,就不可能送董事會,這也是獨董與過去監察人制度最大差別之處,因為監察人是事後查核,而審計委員會是事前就擋住了。

事實上,為了提升上市櫃公司的公司治理透明度,投保中心人員今年也再次以股東身分親赴大立光、廣隆光電、樂陞科技等十家上市櫃公司股東會發言,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在目前外資持股高達五三%的大立光股東會上,針對大立光未採用電子投票、未逐案表決及董監事改選未採候選人提名制三項建言,讓經營階層備感壓力。

因為近年來獨董被告的訴訟案件持續增加,因此有不少學者、企業界人士在充分了解「風險」之後,開始拒絕受邀擔任獨董。一位在零售業輩分極高的教父級人士就坦言,儘管每年不乏上市櫃公司提供優渥待遇,請他出任獨董,但他從不為所動,直接婉拒對方好意,因為「若以獨董薪酬與風險相比,這個工作我扛不起,」他表示。

交大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葉銀華也說,「在點頭答應擔任獨董之前,先問『你對那家公司了解多少?』」由於目前董事會都有紀錄與錄音,獨董在審計委員會如果對報表有質疑,一定要就你做的努力留下白紙黑字。然而,若以減免責任為目的,在董事會上,對財務報告空泛表示保留或反對意見,而無具體的理由,法院也不會認為其得以減免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