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最快樂企業家給年輕人的4個人生智慧 葉國一:別管贏過誰,只要每天超越自己就好


2011-3-14  TWM




這是入主益通之後,英業達集團會 長葉國一首度接受媒體專訪,從晚上六點聊到深夜一點,長達七小時中,他大談太陽能夢,談做事之道,談NB代工業的經營,更談葉家能富過三代的祕訣。

在 數百億身價的背後,有四個鮮為人知的處世智慧,請聽他娓娓道來……。

撰文‧賴筱凡、梁任瑋 攝影.攝影組 穿著咖啡色POLO衫,帶著一貫 笑容,這是入主太陽能廠益通後,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首度接受媒體專訪。這天的他精神奕奕,來到餐廳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口袋掏出一疊紅包袋,發起了福氣紅 包,「人家都說我很有福氣,趁著開春,我把福氣分給大家,讓大家沾沾喜氣。」這就是葉國一,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都得叫他一聲「老大」的 企業家,有他在,就笑聲不斷。他唱歌、跳舞、喝酒樣樣行,信手拈來就是好些個笑話,手腳靈活地變魔術,有他在的地方笑聲不斷,令人驚歎!

任 誰也猜不著,這樣有活力的科技大老,今年,七十歲。說他是台灣最快樂的企業家,絕不為過。

多數的人都不知道,他白手起家的背後,是在肥皂工 廠被老闆十一年「磨」成精,懂得察言觀色、習得做事之道。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部活的台灣科技史,他在科技業界裡合縱連橫,所以他的好友眾多,縱使商場上爾虞 我詐,尤其NB代工業,「人人都想當一哥。」葉國一卻鮮少與人為敵,儘管手下大將難免抱怨對手,但他都是那句:「不要想說贏過誰、趕過誰,我只希望你們每 天超越你們自己。」他投資產業、常出手金援朋友,砸六億元救亞力山大健身中心後,又再拿十.五億元入主大板根(位於三峽的森林溫泉度假村,因發生財務問 題,請葉國一出手相助),「人對錢,真的要看開,只是要看開,真的很不容易!」但他做到了,雖然資助亞力山大的六億元拿不回來,他那股想幫人的心意卻沒變 過。

如今,他跨足房地產業,把產業版圖拓展得更廣闊,在他數百億元身價背後,有四個鮮為人知的處世智慧。他接受《今周刊》專訪,大方與人分 享,從晚餐時間談到深夜一點,時間長達七小時,以下為葉國一親自口述內容:

談做事

從小地方訓練自己的觀察力前一陣子,我看電 視在談蔣家的事,曾講了這麼一段:某一日,蔣經國和蔣孝嚴走在路上時,天邊有一群鳥飛過,蔣經國就問蔣孝嚴:「剛剛有幾隻鳥飛過?」蔣孝嚴先是一愣,接著 說:「我不知道。」但走沒幾步路,蔣經國又問:「剛剛一共有幾部車經過?」蔣孝嚴一樣又答不出來。

這讓我想起了我年輕的時候。

年 輕時,在老師介紹下,到他的親戚家工作,那是我的第二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老師的廣告社上班,但他幾乎沒有時間來處理事件,心想,這樣不行,於是就到老 師的親戚家上班。

那是一間肥皂廠,可是你知道嗎?我第一天去上班就挨罵。

我的位置就坐在老闆對面,剛上班的第一個小時,電話 響了,我當然主動接起電話,對方要找老闆,立刻就請他接電話。老闆接過去之後,也和對方談得很開心,但電話一掛上,我就被罵了。

老闆大聲喝 斥:「你接電話時也沒先問他是誰,萬一人家要綁票怎麼辦?以後我的電話你不准接!」隔沒幾分鐘,電話又響了,我心想,老闆叫我不要接,那我當然不敢接,結 果我又被罵了,「你是聾了嗎?幹麼不接電話?」老闆又臭罵了我一頓。

後來,我學會了,人家打電話來,要先問是誰、哪裡找。

這 家公司在萬華從事肥皂製造的生意,所以在板橋也有一個甘油廠。可是那個時代工廠沒有電話,老闆都會叫我去工廠,請廠長中午來店裡。那個年代沒有什麼交通工 具,我騎著腳踏車去,從萬華騎啊騎,騎到板橋,請了廠長回來。

廠長回來,老闆第一件事就問我:「你去工廠,今天鍋爐幾度?」我愣住,於是, 霹靂啪啦又挨一頓罵。

隔沒幾天,老闆又叫我去請廠長回來,這次我去叫廠長時,學乖了,先看鍋爐。回來老闆果然又要問問題,心想,「好啊,給 你問。」我很有信心,一定能答得對。

「今天來幾名工人?」當場,我又語塞。

我的觀察力就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後來我養成習 慣,出門看到什麼都記在腦子裡,我到公司幫老闆做一件事,但要會替他注意十件事,這就是觀察力。就像當年蔣經國訓練蔣孝嚴一樣,蔣經國學的是經貿,所以觀 察力敏銳,看過的各方面都會記起來,我也是這樣被教出來的。

那一年,我十九歲。

但在做這份工作時,真的很恨,因為我家環境不 好,是三級貧戶,但是他給的待遇又很好,那個年代工作一個月有三、四百元薪水就很好了,可是我可以領一二○○元。為了家庭,我能怎麼辦?這一待,就是十一 年,卻影響我非常大。後來自己經營公司,就覺得要對員工「仁慈」,當初我被罵,所以現在我對人完全用不同的方式。

談經營

不 必為了搶當一哥自相殘殺不過,經營一個事業又是不一樣的事。

像我們最近買了益通,就是看好太陽能市場。以太陽能現在所有的產能對比全世界發 電量,才萬分之四到五,太陽能市場是非常大的,比起我們做筆記型電腦,真的太輕鬆。

我們做筆記型電腦,太冤枉了!全世界九五%的筆記型電腦 都是我們做的,可是大家為了想當一哥,殺成這樣,其實不必這樣子,這樣只是讓客戶的財報一直往上修,賺錢的都是客戶,重點還是要有合理的利潤。

早 期,我們曾遇過一位印度客戶,來台灣談生意。他來的時間通常不會太早,差不多上午十一點到,大概談到下午一點,我們都會禮貌性地請他吃飯。當他要走時,他 會跟你說,這個sample(樣品)他要、那個sample他也要,可是談到付錢時,這位印度客戶卻說了,「反正你也要請我吃飯,這樣吧,飯不用請了, sample免費送我就好。」你們一定覺得很愕然,怎麼會有這種騙子?這就是經驗。所以,後來英業達的員工在生意沒談成前,絕對不請吃飯,要請也只有兩 種,就是可樂和三明治。

經營事業就是要不斷地學,像現在,有很多人心裡面不爽,不爽像郭台銘這樣的人。我就常告訴我們的幹部:「不要想說贏 過誰、趕過誰,我只希望你們每天超越你們自己。」不要跟別人比,和郭董比你也不能不服氣,他今天是首富,人家做得這麼好,人家成功啊,你還能說他怎麼樣 呢?角度不一樣,郭台銘是成功的,他怎樣成功值得我們借鏡。

像郭台銘當初去龍華的時候,我帶他去蓋工廠,台灣(代工業與零組件供應商)的中 心、衛星體系,是我第一個實踐的,在馬來西亞,我帶了廠商過去看。後來大家去大陸投資,才有了中心、衛星體制,所以我覺得,要去力行他怎麼做。郭董會成 功,是因為他把這種模式放大了一百倍、一千倍,雖然心有不甘,但你還是要佩服他。

所以,我買益通後,KY(指友達董事長李焜耀)說要找我談 太陽能,看有什麼可合作,我說:「可以啊。」對我來講,我是開放的,現在有幾家都在找我合作。

代工筆記型電腦走向微利時代對我衝擊很大,如 何不要重蹈覆轍,大家應該要做得很好、要結盟、要有合理的利潤,不要再去自相殘殺,已經有筆記型電腦這個借鏡,太陽能不能再這樣子。我們可以少賺,但我們 不能虧。

雖然我已經交棒了,一下子幾十家公司都交了出去,董事長已經不是我,可是,我告訴財務長,有一樣東西我不能交,就是我的印章。很多 人說,我應該要把圖章收回來,讓李詩欽(英業達董事長 )蓋他的印章,因為蓋下去就得要有責任感,但我的想法不一樣,我希望從中協助,讓他能做得更好。

我 是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到現在做了幾十年董事長的經驗,他(指李詩欽)一下子跳這麼高,接這麼多公司,會有困難的。所以,現在我還是每天九點就去上班,早上 都是在開會,下午就沒什麼事。

開會時,我通常都閉目養神,但每個字、每句話都聽在我耳裡,尤其碰到集團會議時,從早上八點半坐到下午五點 半,中午也坐在同一個位子上吃飯,飯我還不吃,只吃菜、喝點湯,其他時間,我都是在聽,頂多上廁所兩次,可怕吧!

談投資

看 開金錢,但心中有一把尺很多人說我投資很多,幫很多人忙,可是其實很多人誤解我。

像我投資亞力山大,當時唐老師(亞力山大董事長唐雅君)找 我幫忙,我聽完簡報算一算,大概六億元可以救兩千名員工和他們的家庭,所以就答應了。後來才發現,亞力山大有會員,他們把會員預收款當收入,這個洞可不得 了。

後來,唐老師告訴我,隔天還需要一千萬元,但那時為了收掉績效不好的點,處理一些債務,已經投下了五億九七○○萬元,我就告訴唐老師: 「你的額度只剩下三百萬元。」再舉一個例子,三峽大板根的蔡董(蔡春隆)也花了兩年,透過各種方式想與我認識,我去看了一次發現,真的漂亮!

於 是,我就請蔡董來簡報,廖董(華國董事長廖裕輝)告訴我說,「蔡董做了十八年,真的很艱困。」不過這次我學乖了,第一件事就是問大板根有沒有會員,他們有 會員,繳會費就等同股東,來消費就可以免費。

我想了兩天,才決定幫這個忙,但我要求一切得按照我的規畫。我從如何還清銀行欠債、如何與股東 協商,到銀行聯貸蓋飯店,一手替他們做好計畫。我不是隨便投資的。

像我日前開會,英業達投資的一家公司,進去八年多了,投了四千萬美元,後 來溫副董(指溫世仁)兒子又投入了一千五百萬美元。不過,這個創業團隊很有趣,那個博士一直認為這是他和溫副董創立的公司,與英業達無關,可是,這錢是公 司出的,現在虧到只剩下五百萬元。

所以他第一次到總部來簡報,聽完我告訴他:「博士,我真的很對不起,這個公司好像我生下一個小孩,就擺在 外邊,給他一些生活費後,就再也不管他,我錯了。」實際上,我哪裡有錯呢?我根本沒有錯,因為他認為這是他自己的公司,但我先把錯扛下來,要求他們董事會 馬上換人。

我和我們董事長(指李詩欽)、財務長三個人進去董事會,「你剛才講董事會要從兩個月開一次改成三個月,這不行,不僅每個月要開一 次董事會,還要每周來報告進度,在(英業達的)目標會議裡檢討,名字也要更名成英什麼達。」「做什麼就要像什麼,投資公司也一樣。」以前我們要介入很難, 可是現在博士得每周提出資料,他估今年大概可以成長三成,可是我的看法不一樣,「你不要坐在那個地方等生意,要走出去,把去年的業績提高一倍,當作今年的 目標。」你看郭董(指郭台銘)去年營業額兩兆元,今年準備要成長三○%,是六千億元耶!人家就是定個目標去衝,也許最後只達到四千億元,那也很不錯啊。但 你不可以把你的目標訂得很低,說我的目標達到了。

後來這位博士去找我們董事長(李詩欽)訴苦,覺得壓力很大,但我們董事長說:「不是我給你 的壓力,而是會長給我的壓力就是這樣。」投資要像一回事,更何況這四千萬美元是公司(英業達)拿出來的。

不過,人對錢,真的要看開,只是要 看開,真的很不容易!一般人都是拿了錢放不下。像唐老師的案子,我太太知道我以前幫了很多人,所以她也是後來才知道我幫了唐老師,她說:「我嫁給你,算四 十年好了,一個月你給我生活費五十萬元,四十年是二億四千萬元,還不到她(指唐老師)的一半。」不過,其實她是開玩笑,她能理解有兩千個家庭,如果我可以 幫得起來,是很好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又陸續幫了很多人。

談年輕人

待人處世嚴守「奉公守法」人家看我白 手起家,到現在可以幫很多人的忙,但現在時代改變,年輕人的想法也都不一樣了。

年輕這一代,使用電腦很頻繁,可是,文字的使用就沒那麼好。 像我過年收到一封簡訊,寫著「全免鴻運大展」,應該是「金兔鴻運大展」才對!

對年輕人而言,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現在的老師不能說、不能 打,老師管家長罵,不管也罵。用三字經的話來說,就是「玉不琢,不成器」。可是這樣的狀況,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存在,老師在台上講、學生在台下玩,讓我很感 嘆。

像我每晚睡前仍有一個習慣,檢討我今天又做了什麼,一日三省不要講,我是每日都在反省,提醒自己為人處世要有天理良知,處世的時候不要 違背天理。

所以我寫下幾個點, 記在PDA上,每天都看,每天都想。(拿出PDA念)不抱怨、不計較、不爭功、不爭利,就像座右銘,時時警惕自己,少指責、少計較、少抱怨、不爭功、不爭 名、不爭利。

你問我,那年輕人出社會後呢?其實我很八股,就是﹁奉公守法﹂這四個字。

去年政大企家班有個聚餐,廖董(華國飯 店董事長廖裕輝)問我要不要去跟他們講幾句話,我問,「有沒有什麼主題?」他們說沒有,所以我就想說講個「緣分」好了,因為裡面都是企家班的,大家職位都 很不錯,都是些高階主管。

我的習慣是任何場合早到半小時。那天是約六點半,我六點就到了,可是沒有任何人來;六點半了,開始有工人來裝音 響,下面還是沒有人來;七點半,才來了三分之一,大家在講是不是該上菜,然後請我講幾句話,接近八點,才來差不多一半。後來我上台,主題就改成講「守 時」,我說:「我知道大家都是大老闆,非常忙碌,尤其現在這個時間又塞車,遲到是應該的。」當場, 大家只敢低頭吃飯。

我沒有念很多書, 但是我學的這些,就是相信它。

葉國一

出生:1941年

現職:英業 達集團會長

經歷:三愛電子公司副總

英業達公司創辦人

學歷:士林高商、韓國清州大 學名譽經營管理學博士家庭:已婚,育有二子

葉國一富過三代的祕密

—— 傳孫不傳子

我的兩個兒子 都很乖,至少他們不學壞,我常跟他們講:「老爸給你們的夠用,你們就好好的去保持,不要去做一些壞事。」我大兒子生三個男孩,小兒子替我生了兩個孫子,一 男一女,前陣子我問他們:「決定了哦?老爸的財產是分給孫子,不是分給你們的喔。」結果後來小兒子又再拚了一個,剛好一人三個。

像我只有一 個孫女,當然很寶貝,我這麼跟她說,「以後爺爺怎麼樣不知道,可是『國揚天母』頂樓以後給妳當嫁妝,有好幾百坪。」我灌輸我兒子就是一個觀念,以後你們賺 錢,不要給你兒子,要給你孫子。俗語說:「富不過三代。」現在我把我的資產留給孫子,至少三代沒有問題,我兒子賺的錢又給他孫子,這樣就四代了,哈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8

談目的就好了 少談契約精神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6c9x.html

上交所新規意見稿出來以後,叫好的和痛罵的聲音基本對半,估計這不同陣營的聲音主要是來自屁股所坐的位置,是從現實利益出發的;後來又有媒體把這個譴責提 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說上交所新規違背「契約精神」,提到這四個字,讓我覺得有點搞笑,上下溯五千,縱橫看四海,我中華文化裡,那裡有過讓這四個字好好立身 過的時代,誠然,資本市場的長期建立會幫助我們逐步樹立其真正的契約精神,但這需要長期長期長期的培養,就當下來說,咱就談目的好了,契約精神麼,願望很 好,只是太書生氣了。

 

我們的股市開山之人鄧老曾經說過,資本主義的東西,社會主義也可以用,用著好就用,不好關了就是了麼,各位看官,可從中看出了什麼契約精神否?

 

我們的股市,最初是拿來給國營企業解困用的,後來國有股減持是意識到了要給民讓一點利,否則太赤裸裸了,七八年過去了,今天能提出來要鼓勵資金去做績優 股,要狠狠的在交易制度上獎優罰劣,說實話,這些做監管的,真的是想做點好事情的,動機很好,性子很急,用藥很猛,但是終究還是和社會實際脫節了。

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垃圾股重組這件事情,在美國主流市場他就乾脆沒有,是的,沒有,絕對沒有,只有一些中小型企業在某方面做的不錯,被大財團吃掉的重組,沒有主業副業都做不下去的東西有能力去找到方方面面都強於它的企業,重置之後,再盛裝出場的,這種乞丐吃下高富帥的事情,是惟一的中國特色,美國股市也有賣殼的事情,但那絕不是什麼好事,中國公司在這個上面吃的虧不算少,但 凡真的有料有能力的企業,一定謀求自己親自上市。私有化資本主義體系的美國,公司屬於私人所有,經營的好,自己享受最大利益,經營不好,自己全部吃進,如 果上市成為公眾公司,則投資者入市前,天生的就已經和市場形成了契約關係,買到好的,分享收益,踩到地雷,缺胳膊少腿或者炸死,自己負責,經營失敗自己和 投資人負全責,退市銷戶,天經地義,公司就像雨後春筍,死多少,還會冒出來多少,所以那種構架,那種主義,自然而然的產生了那種制度和那種契約精神。

 

現在再來回顧一下鄧爺的話,我們就可以咂摸出點異樣了,原來私有制下資本主義的東西,公有制的社會主義還真的不能隨便拿來用的,一用用走樣了,公有制下的 企業A,背後又是國資委,又是地方政府的什麼什麼背景,牽涉面廣的很,一旦玩不下去,企業各相關利益方全部出動,找個鮮活的朝陽產業裝進去不費什麼太大氣 力,尤其在過去,民營企業地位還比較低下的時代,更是如此,這個圈層裡面的食利者太龐大了,這個無以復加的合法的暴利遊戲,在中國整整上演近20年,創富 無數人,有人真是愛死這個制度了,你我他每一個人,如果能成為這個制度內的食利者,都會由衷地愛死它,從這個層面上講,大家可以理解要讓這個制度消亡,簡 直是難於上青天了;

 

要不是中小企業和創業板不斷地開出來,民營企業地位不斷地提升,這種殼價值繼續遺禍中國的市場就還將長期存在,我是極少數不罵大量發新股的人之一,只要發 的是中小民營企業就可以,只要它們稍微符合資格就不必太苛刻,這會達到三大目的 ,一是大力稀釋殼資源價值,二是增加融資活力,解決中小民營企業資金困難,三是培訓投資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大力發的結果,未來必然有大量公司死去,契 約精神,要用流血來澆灌,此一舉三得之事,當然是要大做特做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市場健康存活的體制,你把人家資本主義的東西拿來用, 不給他澆資本主義的水和養分,他早晚要枯死的。

 

在美國,有大量新股上市當天就可以變成吃人不吐骨頭的魔鬼,最典型的2007年新世紀公司上市沒幾個月,從65元高價直至為零摘牌,股票發行逐漸會演變到 市場行為,以後要看承銷商的,他出手一堆爛貨以後不理他,他自然就死了,沒得玩了,關發審委何事,這些,一定會成為中國股市未來的發展方向。

 

所以今天,我以為,主事的人,腦子是很清醒的,上交所這個警示板新規,暫不看實施細節,看他的意向,這個意向就是要引導資金走良幣驅逐劣幣的路,至於手 段,中短期就可能就是這麼不講道理,這是面對傳統的龐大利益壓力無奈的跳腳反應,以中國目前的國情,完全禁絕垃圾股重組是不可能的,這個故事的惡劣影響還 將存在較長時間,直到企業上市市場化和政府權力尋租的狀況得到根本的改變之後,垃圾股重組才可能會真的退出歷史舞台。

 

至於大家詬病的實施細則上,動動腦經有些是容易避免的,以免錯殺,比如有些週期性行業虧損的情況,只要企業沒有變更主業,在原產業裡持續經營,即使ST,也可以另有審計標準來判斷其價值,不必擔心失去流動性,最終是否退市,可以使用別的標準,這方面完全可以去美國取經。

 

真正的契約精神,只有在私有制的基礎上的市場經濟社會裡,才可以建立,因為責權利非常清楚,才會有滋生契約精神的土壤,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才走到半 公有半私有制社會,好多美好願望,還要留待時間來慢慢解決,今日用上重典,扭曲一下,也不必呲牙咧嘴,如果目的正確,手段可以商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53

無印良品的百億秘密:這樣就好!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531.html

【導讀】沒有logo、廣告、代言人、繁複的顏色與樣式…..無印良品(MUJI)業績卻依舊一飛衝天:2010年至2012年,其全球淨銷售額從1697億日元(約107.8億元人民幣)增至史無前例的1877億日元(約119.2億元),運營利潤從139億日元(約8.8億元)增至184億日元(約11.6億元)。它有何樣的設計理念?如何對待顧客抱怨?又有什麼樣的細節秘密?

以下為環球企業家雜誌報導節選:

一、理念:這樣就好

關於MUJI的理念,其設計總監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曾這樣描述:「追求的不是『這樣好』,而是『這樣就好』。它將價值賦予可接受的質量:節制、讓步以及超然的理性,可稱之為『全球理性價值』,一種倡導以極端理性的視角使用資源和物體的哲學。MUJI理念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的『基礎性』和『普遍性』。」

這根源於歷史。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本經濟的高速成長被終結,消費者開始尋求性價比高的產品。這促使日本各大超市爭相開發自有品牌。1980年,日本西友超市設立自有品牌,MUJI就此誕生。其第一任社長木內政雄將其定位於除去一切花哨的形象包裝和噱頭,僅留存使用便利性和較優的質量。在良品計畫株式會社社長金井政明看來,上述理念並未過時,是MUJI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下的立業之本。「世界上存在很多商品,並非為了更方便地使用,而是為了賣得更好、更流行。追求商品本質的做法使MUJI不會在來去匆匆中過時。」金井 說。

1990年到1999年間,MUJI的營業額由245.1億日元攀升至1066.9億日元,經營利潤由1.25億日元漲至133.6億日元。但輝煌並未持續太久。由於過度追求銷售業績,忽視設計開發理念,門店擴張過快,遭遇平價對手的阻擊,MUJI2001年一度出現39億日元的虧損。公司瀕臨破產,第二任社長有賀馨亦引咎辭職。

隨後,第三任社長松井忠三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改革使其重回正軌,破釜沉舟的他曾將價值38億日元的不良庫存付之一炬。改革由此拉開序幕。擔任良品計畫常務董事的金井政明堪稱松井忠三的左膀右臂,由此躋身決策層。松井著重於公司管理,金井政明負責營業和商品開發。他曾陪同松井走訪MUJI全國門店,下班後將各店店長約至居酒屋聊天,以瞭解情況。起初,店長們對兩人並不信任,松井、金井兩人耗時一年方令下屬卸下「心防」。在瞭解癥結之後,松井忠三開始內部改革。改革核心是回歸商品品質,松井忠三甚至邀請設計大師原研哉擔任MUJI藝術總監,改進產品設計理念,重回「方便使用」的本源。

品牌重塑運動亦就此展開。2001年,MUJI開始通過網絡與消費者溝通,制定企劃方案,向網友募集意見,由此洞悉顧客心目中最理想商品的基本特點。開發人員會將網友意見進行整理,從中挑選方案供其投票選擇,得票數最高者則做出樣品,待定好價格後,MUJI便接受預訂,達到訂單最小生產量即商品化。依照此法,MUJI曾在2002年推出形似大型沙袋的懶人沙發,一個月最高售出八萬個,銷售額高達10億日元。兩年後,MUJI業績重回正軌。「我從松井那裡學到很多工作方法,也學會了柔軟,而不再像過去那麼粗暴行事。」金井政明對《環球企業家》說。

其中最為重要的工作方法是消費者調研。2003年,MUJI實施名為「觀察」的開發計劃,開發團隊會直接拜訪消費者,觀察其日常生活,並對房間內每一個角落,乃至每件商品一一拍照,照片隨後被提交討論分析,以此挖掘潛在消費需求。此舉頗為成功。例如開發人員在受訪者家中發現圓型換裝瓶很難與浴室的牆壁、浴缸貼合,最終推出方形浴室換裝瓶,結果大受歡迎。

金井政明從松井那裡學到的另一個工作方法是「大隊接力式的經營」,即「根據簡單規則來推動組織運作」。松井曾為飽受不良庫存之苦的MUJI設定用於判斷「新商品是否值得重制」的基準數值。例如女裝在銷售一週、男裝在銷售兩週後,銷售量若達到預期數量的130%以上,便可追加訂貨;若未滿70%,則需利用即有布料,改變款式,重新製造。

2008年,金井政明上任成為良品計畫第四任社長。在其前任看來,管理一家以設計見長的公司,管理者必須對各類運營數據捻熟於心,亦要精於把關商品開發,金井政明正是兩者兼備的人。

二、追求商品本質和便利性

這一年恰逢金融危機,MUJI業績一蹶不振。金井政明的應對策略是在2009年成立商品戰略委員會,以求挑選「能帶著自信向顧客推薦的戰略商品」—此類貨品總數約佔全部商品的25%,銷售額卻可達50%。金井政明亦將戰略商品分為兩類。一類如化妝水一樣的平價系列產品。另一類則是直角襪、高領不刺癢羊毛衫等溢價系列產品。

追求商品本質和便利性使得MUJI的產品開發過程頗為另類。以日本零售龍頭企業大榮(DAIEI)為例,其自有品牌「SAVING」在開發時僅與製造商合作,而MUJI則不同,每件商品從企劃、設計、製造到售賣均需層層把關,均有設計師參與。即使產品設計方案獲得最終通過,產品還將面臨更為嚴苛的關卡。由日本頂尖設計師組成的外部諮詢委員會嚴格討論商品是否符合「MUJI的理念」。硬性指標包括商品不能追逐流行趨勢以免跟風後過時,商品必須能夠提升品牌形象等。只有經過外部諮詢委員的集體認可,產品才能最終上架。 「最常見的淘汰原因是做設計的人不會考慮到產品能否被銷售。」金井政明解釋說。

金井政明異常強調節制及反流行。「過分消費會導致很多淳樸的東西慢慢消失。作為流行的對立面,MUJI追求的是長久耐用、具有高度普遍性的設計及材質、恰當的價格,而不會增加有很強嗜好性的設計和顏色。」金井政明說。

MUJI(上海)商業有限公司營業改革擔當成川卓也曾有過提案文具和廚房用品時被駁回的窘境。「當時我被問及這個東西跟其他牌子有什麼區別,商品購買後對顧客有何好處等,金井社長就喜歡問諸如此類等問題。」成川卓也對《環球企業家》說。

為了驅動MUJI實現「使用便利性」,金井政明成立了兩個核心的管理部門並親自管理。一個是面向消費者集思廣益的生活良品研究所,使用者可在商品開發、試賣、正式售賣等階段提供意見,金井則開通個人郵箱用於採納建議敦促進度。另一個是設計師主動尋找需求的商品種類開發部,其門下設生活、服裝、食品部等三大分支,對產品進行定期檢查更新設計。

例如MUJI一款用於放在冰箱裡製作涼水的冷水桶即曾經歷四次改造。設計師發現日本冰箱普遍偏小,較大的冷水桶無法直立放置,遂將側面設計成平面以便在冰箱裡不滾動,桶口亦被密封,防止平放時有水溢出。一些女性消費者反映裝滿水後水桶太重,平放取出吃力,設計師又在水桶側邊加上了弧形凹槽增加受力點。該冷水桶亦可作為泡茶的茶壺,此後消費者亦兩次提議對桶內濾網進行改進,設計師最終照單全收。

經年累月的商品開發經歷令金井政明嗅覺靈敏,品位不俗。MUJI現今電子產品銷量冠軍、深澤直人所設計的壁掛式CD機,早年即由金井發掘。不同於一般CD機永遠「平躺」的設計,深澤直人所設計的CD機如同方形換氣扇置於牆上,開關亦非是慣常的按鈕,而是垂下的繩子。金井當時一眼看中其樸素清爽的外觀和「一看就懂」的使用方法,並將其投入市場。壁掛式CD機上市僅8個月即獲得0.6%的市場份額。

三、陳列美學

在商品開發之外,金井政明也重視陳列美學。他深知僅依靠紮根實用性需求及追求實用便利性的設計,MUJI並不足以令諸多流連於其門店的window shopping族掏出錢包。當商品擺上貨架之後,沒有logo、沒有鮮豔花紋、沒有廣告、沒有代言人的MUJI必須通過繁複的商品陳列征服顧客。一位MUJI員工向《環球企業家》坦言,新開門店最辛苦的工作便是陳列,每個門店要為此耗費一至三週時間。

MUJI(上海)企劃部部長胡惠芳對此深有感觸。她一半的時間都在外地負責商品視覺企劃(VMD)事宜。在前往即將開業的上海環貿iapm店檢查陳列之前,「空中飛人」的胡剛剛確認完長沙新店的工作,之後她再飛往廣州視察當地的第一家門店。2013年,MUJI在中國正經歷史無前例的擴張—一年內翻新或新開店面總計高達45家。所有新店的開業都必須經過企劃部的陳列確認,目的是最大限度確保標準化。

陳列工作最早開始於同開發部的溝通,後者會向VMD提供基本的消費情報,包括商場周邊環境、商圈內零售銷售額、店面到車站的距離、顧客人數、物業承租者數量、區域消費者年齡層次及男女比例、商場的客流動向,以及周邊是商區、居住區還是學區等細節。VMD則據此確定門店每塊陳列區域所展示的商品種類及數量。如果消費主要群體為女性,VMD便會在門店入口出擺放女裝及美容護膚產品,若商圈附近擁有兒童娛樂設施,文具類商品的陳列則會更顯眼。

MUJI門店周邊分析的關鍵來自於一本可標準化的「設店基準書」,其出自前日本總部負責門市開發業務的部長德江純一之手。為了保證選址成功,德江往往會親自到現場勘察五次左右。通常,其會先搭出租車環繞該商圈,並作為「長途顧客」與司機聊天獲取各種信息。之後,他會親自開車,不論平常或週末反覆仔細確認半徑十公里左右的各種狀況。在選址目標附近,他會呆上七到八個小時,觀察剛營業、中午、下午三點與結束營業前的狀況。

標準化陳列不僅要求整齊、飽滿、富有衝擊力,還要求考慮顧客購物習慣。例如文具區所有筆蓋都必須朝向同一個方向,美容護膚品類的各類瓶子的瓶蓋和標籤也必須朝向統一,被掛在高處的搓澡棉、浴花必需由店員用紙板作為尺子規整,保持同一水平高度。在佔中國總銷售額50%的服裝銷售區,MUJI要求但凡摺疊擺放的衣服,必將每一摞衣服最上面一件的領口向外對準通道—MUJI發現顧客購買衣服時往往很在意領口,如此擺放能讓顧客不彎腰亦能輕易看清每層貨架衣服的領口款式。

四、運營:暢銷品檢索

店面管理頗為繁瑣辛苦。儘管營業時間是早上10點,但通常MUJI上海正大店店長關乾都會提前一個小時趕到。在確認完昨日營業情況之後,他需要帶領當天的門店負責人及各銷售區域的擔當將店內陳列全部檢查一遍。「員工都會分配到固定點位從事固定的工作職責,然後確保完成每個點位當天的工作。我主要負責就是察看當天負責人,檢查、完善、改進問題。」關乾對《環球企業家》說

在中國,MUJI標準店面面積為七八百平方米,內含三四千個SKU,但正式員工通常不到10個,負責監督和檢查,而超過50名兼職員工則負責具體執行。因人員變動,人力不足是常態。為了更好的調配人力,店面設立人員輪值表,並依據顧客數量和業績曲線決定是否增加人手。MUJI將某個店工作日客流量最大時間設定為「奮鬥時間」,在這段時間,任何人均不得休息,必須在賣場接待客人,通常此時會有兩名員工在門口招呼顧客「歡迎光臨」。

每日現場管理多依賴於包含銷售數據、任務重點、改進細節等信息的「戰略板」。在一張「戰略板」上,門店當天負責人會詳細列出某位員工在某個時間段位於賣場的哪個區域從事何項工作,以及其將在哪個時間點被何人替換,哪些貨品需要被打折清倉等諸多信息。「戰略板」會在營業前張貼在辦公室門口供人工過目,亦會掃瞄抄送給區域店長、區域經理,後者由此得以知曉每個門店的運營狀況。其門店亦明確了各級商品的上架及整理時段。例如A、S級貨品一天中上架三次,整理兩次,C、D級的產品則分別各一次。

為了更好驅動單店業績,總部會為終端店面提供業績坐標。例如每個店舖在國內的銷售排名,每個細分品類銷售前十名的產品等等。店長會根據這些數字對比本店業績,若暢銷品在本店滯銷,店長則會查找具體原因,並進行整改。

週二門店店長均會收到總部發出的「周次指示」,這一指示包含上週全國銷售狀況、新一週注意事項、需要調整的陳列等運營細節。門店內所有調整變動須當週週五完成—通常週六是門店客流最大的時間。若遇陳列變動,店長還需將變動後的照片拍照上傳接受總部檢查。

中國門店的「周次指示」出自上海總部營業企劃擔當堀口健太之手。堀口曾是MUJI日本最年輕的店長,因其運營門店成績優異而被派駐中國。作為在中國駐紮時間最久的日籍擔當,這位「中國通」曾在北京門店歷練三年,對北京市場的熟悉程度可做到得知地名後立即報出距離該地最近的門店地址。每週六,堀口均會收集各個區域經理整理後的營業表格。每週一,上海總部會結合銷售數據制訂新的銷售策略,堀口則需要對上述策略提供指導意見。第二天,新策略就會傳達至門店。

數據分析亦頗為重要。在MUJI,最為有效的業績改進機制當屬「暢銷品檢索」。這一機制始於八年前的日本。在日本,MUJI會根據全國門店的銷售情況,總結出男裝、居家用品、電子產品等各品類的銷售前10名,並鼓勵每個門店將這類明星商品的銷售業績做大。由於其商品風格頗為統一,每件商品在各地門店的銷售額通常不會出現過大的地區差異。若某一門店距離全國平均銷售額差距很大,總部便會追查分析原因。「要麼是商品在賣場放得位置很差,要麼是其他人都用了模特且疊得很好,而你沒有。如果發現之後,立即改變陳列位置與方式,就能對迅速拉動銷售。」中國區營業改革擔當成川卓也解釋說。

五、本地化

本地化的商品開發對拉升銷售額亦至關重要。成川卓也曾在日本總部負責生活雜貨類商品開發,早年出差到中國,他曾聽到中國員工抱怨日式設計的床的尺寸大小並不符合中國國情。在日本,其國民居住空間較小,家居尺寸亦因此偏小,通常床的設計寬度為1.4米,而在中國和歐美等地,床的寬度往往為1.6米或1.8米。「尺寸畢竟是中國需求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尺寸的話,銷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成川說。

2012年3月,成川卓也作為營業改革擔當被派駐到中國。他曾前往宜家和中國本土家具城,記錄下每個賣場裡所售床的尺寸與每個尺寸的產品數量,並向日本總部提出改進提案。這份提案和海外源源不斷的「大床」要求,促使MUJI於2013年1月起在中國售賣1.6米、1.8米寬的大床。除了床,一款符合本地市場、特殊尺寸的桌子亦在中國出現。

2009年,金井為中國設定了2013年開店100家的拓展計劃。該計劃頗為激進,當時MUJI中國門店數量僅13家。更糟糕的是MUJI雖半數以上的產品在中國製造,但彼時要擺上中國貨架,卻需經歷先出關再進關的繁瑣流程。

當時,MUJI尚未完全擴張,中國門店不僅數量少,銷售額也很低,根本無法達到代工廠的最低訂貨量,這導致 「內販」產品僅有10個左右。由於出關商品均被附上日語吊牌,再度進關後的售賣產品還需要另加中文吊牌,僅此一項,成本不菲。

隨著中國門店和銷售額的增加,這一局面已有改觀。2010年起,MUJI開始在中國實現大規模「內販」,到2012年,服裝已全部實現「內販」,生活雜貨用品的「內販」率亦達30%。如此一來,物流和吊牌成本成倍下降。

MUJI還通過減少不良率的方式降低代工成本。日本總部為此已向中國派駐七名日籍商品品質擔當。這些人往往年紀偏大經驗豐富,熟知生產步驟、工藝流程及現場管理。MUJI曾委託中國工廠為其代工有機玻璃材質的亞克力產品。該產品工藝需將多塊玻璃拼接在一起,其間玻璃極易進氣產生氣泡,一旦如此便淪為不良品。由於次品率居高不下,代工廠被迫要求增加超過10%的代工費用。針對這一難題,MUJI向該工廠派駐一名品質擔當,親自動手製作樣品,追溯整個生產流程,並最終解決難題。經此一役,代工廠次品率、材料與人工成本均大幅降低。

如此行事確保了足額利潤,而店舖數量及銷售量的擴張也幫其在中國培養出首批經驗豐富的中層員工。MUJI的企業文化及晉陞制度強調底層實踐經驗,其多數中高層管理人員均出身底層店員。「如果你的晉陞軌跡若非源於店舖,公司就會覺得你沒有誠意。」 一位MUJI的員工告訴《環球企業家》公司因此獲益良多—以往新店的陳列工作必須依賴日籍VMD員工,準備週期常多於三週。而現在這一工作已由本地員工完成。為了規避兼職員工過多帶來的運營風險,MUJI於今年3月在中國設立「教育擔當」一職,並在各地篩選培訓擔當,後者會先到上海總部接受教育擔當的培訓,而後訓練自己所管轄區域的員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35

不想穿越牛熊,穿越牛市就好 阿贵龙门客栈

http://xueqiu.com/8524534519/42689834
你在股市久了,慢慢的会发现,几乎会贯穿牛市始终的总有人好心提醒的风险,好心的帮你回顾历史上的著名的泡沫破裂事件。

今天的聊天,先从另一个陪伴了我们十几年的泡沫论开始吧——房地产泡沫。俺一度在以房地产为主要业务的几家还算知名的公司工作多年,对房地产的了解还算较多,有意思的是,俺自己也有过很多次的买房、卖房经历,所以,对房地产算是略懂。即便最近几年已经离开房地产行业,也仍然长期有关注。最近一次关注,你是否注意到,俺最新建的一个组合,居然就是房地产组合。

回到主题上来,对房地产的了解过程,几乎就是伴随着泡沫论始终的过程,从北京的房价几千块的时候,就有泡沫论,一万多的时候,有泡沫论,两万多的时候,有泡沫论,当北京先后出现三万多、四万多、五万多、六万多、七万多、八万多、九万多、十万多,呵呵,俺真够费话的,可是,真的是每个价格出现,都有无数的泡沫论呀,他们都不嫌费话,到如今十万多的房很多,二十多万的房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泡沫论伴随着房地产的整个发展过程,而泡沫论最牛B闪闪的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房地产真的出现真实的下跌了,北京,全国最坚挺的城市之一,也下跌了30%左右,然而,就在那些泡沫论者牛B闪闪的一年,继续预言泡沫的大破灭,楼市的大崩溃,调侃5折、甚至3折都不买的时候(俺不知道他们是否心里真的是那么想的,如果是,就有些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做过智商测试),房价已经悄然的,事实上是相当快速的回升了,不仅是回到了下跌前的水平,而且迅速的重新上涨了,这个过程,几乎仅一年左右的时候。之后发生的事,大家就更清楚了,北京的房价差不多仍然是全国高速上涨的城市之一,年年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上涨,涨到让人惊讶,但还是就一个字,涨。
房地产的泡沫论者没有一个月离开过媒体的版面,是的,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去书馆报刊阅读室,借阅存档的报刊,寻找每一个月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论述,你不会失望的,资料“汗牛充栋”。
只举一例,以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来论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10年后和10后引用的数据居然是一模一样的,而北京的房价涨了N倍。呵呵。

好了,用了这么长的篇幅说房地产泡泡,反而说股市的泡泡就可以简单得多了。
你在股市久了,也早已习惯,任何时候都有泡沫论。很多文章中都举例2000年科网股泡沫破裂,2007年牛市后资源股的崩溃等等(太多,俺就不代为举例了,反正你知道什么意思就行了),说什么样什么样的股不能做,太险太高。
更好玩的是,股市中往往论述上述观点的人,当问及买什么时,常常是说一些所谓的稳健的股票,并常常还补充说,这些股票能穿越牛熊。
关于泡沫破灭的事,俺也听过、研究过甚多,俺也曾经想穿越牛熊。

今天,俺其实不想继续讨论股市的泡沫论,如果讨论,本身就是对俺的一种侮辱。今天要讲的只是俺的股市感悟与自我要求如下:
想穿越牛熊者,是为因循守旧也。
想穿越牛熊者,是什么都想要,不懂取舍之道也。
穿越牛市,其实很难,真正懂得简单持股穿越牛市同样万中无一。
以熊市持股为耻,以牛市捂股蛮干为荣;
以适当的参与泡沫交易为荣,以长时间持有稳健股,如果俺顺便还有了以此穿越牛熊的思想为耻。

更具体一点举个例,俺如果今天就有拿着一支或多支“价值股”,相信它们可以穿越牛熊,时间的玫瑰终将绽放,那俺就以有这种思想为耻,因为这是俺的懒惰、俺的偏执(也许自己没有意识到)、俺的坐享其成想法,关键是俺放弃了自己的攀登与理想,这一切俺不愿看到的都集中体现于这一个行为决定中。
牛市蛮干投资,熊市赋闲无为,以穿超牛市为荣,以穿越牛熊为耻(当然事无绝对,熊市英雄万中有一,这里的荣辱论只是对俺自个儿的要求,所以,对熊市英雄如有误会、误伤,见谅)。

右侧交易,要攀登就攀登最险竣的山峰。


山,非山,名为山也。

荣,非荣,名为荣也。
耻,非耻,名为耻也。

泡沫,非泡沫,名为泡沫也。
涨,非涨,名为涨也。
跌,非跌,名为跌也。
涨跌,非涨跌,名为涨跌也。

若明了,欢喜忧惧何来。



你就那么款款的穿越而来,就捎走了多少的魂

已有1人赞助了这篇帖子6雪球币:

  • 兔哥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35

難題解方》政府要做的,不只是讓學校退場就好 化解高等教育危機 可從三大方向著手

2015-12-14  TWM

若想讓台灣的高等教育恢復競爭力,需要長期結構性的改造。但面對眼前的少子化現象,至少可從放寬管制、公開資訊、增加學生選擇性以及宏觀調控人力產出等下手。

國內各大學院校將在二○一六年,面臨新生數減少兩萬人以上的「招生懸崖」;過了這道懸崖,前方仍有許多陡峭向下的山谷守候,一直要到二五年,台灣十八歲青年數降至二十萬人左右,人口結構才能暫時維持均衡。

面對持續性的少子化危機,如何用合理的方式,縮減供過於求的大學校數與招生名額,除了「減量」之外,政府更應利用這次轉型契機,調整台灣高等教育長期的退化與失能問題。

針對迫在眉睫的「大學退場」問題,教育部顯然已決定借助「看不見的手」之力,讓招不到學生的私校,自行被市場機制淘汰;而自由公平的競爭環境,無疑是市場機制發揮功能的前提。

解方一:放寬大學管制

辦學更有特色 形成良性競爭政大校長周行一就建議,教育部不妨放寬管制範圍,在不違反法令及公益的前提下,開放私校擁有規畫辦學形式、收費標準,甚至招生名額的自由;如 此一來,私校辦學得以更接近「多元」、「特色」、「自由化」的目標;假如出現類似美國常春藤聯盟的優秀私校,也能間接刺激公立學校進步。

「美國最有名的創業學校巴布森學院(Babson College)、強調實務的柯林學院(Collin College)規模都不大,卻因為辦出特色,成為全球效法的對象。」台科大校長廖慶榮也呼應周行一觀點,認為官方一旦放寬對教學內容、學費的管制,不但 能夠讓體質不佳的學校退場,更可能發掘出更多特色學校。

此外,公開透明的資訊,是讓市場機制得以順暢運作的另一項重要因素。

解方二:公開校務資訊

選校系有依據 避免學生踩雷除了十二月初首度公布的大專校院系所的註冊率,「教育部若要將決定大學存亡的責任交到學生手上,至少應該公布財務狀況、專任教師數量、生師 比、學生畢業率、畢業生升學就業狀況等資訊。」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指出。立委鄭麗君也主張,教育部若無法主導大學整併,就應要求學校公開校務資 訊,接受公眾課責。

公開校務資訊,可讓學生挑選校系前有足夠的判斷依據,一方面能避免學生踩到「地雷」,挑到岌岌可危的校系就讀;另一方面,也讓沒有市場競爭力的校系,在市場自然淘汰下,被迫退場或轉型。

而讓高中高職生畢業後,擁有更多發展的可能,而非「無條件升學」,才算是真正落實「自由選擇」精神。

解方三:宏觀調整人力培育就業後再進修 縮小產學落差二十年前,教改團體發動四一○大遊行的一項訴求,就是「打倒升學主義」;不過事隔多年,「惟有讀書高」這句話,依舊像是圈住台灣人思想的緊箍 咒。管中祥分析,台灣過去缺乏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尊重,近年技職教育陸續出現成功案例,稍稍扭轉社會氛圍,但整體而言,升學至上的想法,仍然沒有改變。

「理想狀態下,高職生畢業後應該有七成直接就業,三成升學,但台灣的高職生,大概有九成繼續升學。」台科大校長廖慶榮分析,由於多數高職生仍以升學為第一 優先,原本屬於技職體系的高職,也因升學表現而產生「明星高職」與「一般高職」的分類,幾乎與普通高中系統沒有差別。

廖慶榮建議,既然「明星高職高中化」已是事實,教育部不妨將高職教育分為「升學型」與「就業型」兩種學程;升學型職校重視基礎學科,就業型職校主攻實務技 術。針對選擇就業的高職生,政府應該提供健全的回流教育管道,一方面可以縮小「產學落差」,同時也讓技職科大的學生來源,得以更加多元。

除了讓需求端的學生擁有更多選擇之外,站在供給面的政府也應思考,台灣未來的產業結構發展,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力資源?

「我們應該先釐清,大學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把它看成基礎知識、通識性的教育,我贊成所有人都讀大學。但如果它的目的是培養專長、準備就業,政府應該有宏觀調控的機制,決定我們要什麼、不要什麼。」高教工會理事長、政大勞工所教授劉梅君說。

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說,儘管大學系所的彈性調整,無論如何都難以追上產業變遷速度,但政府至少可透過跨部門合作預判趨勢,調節人才供給,目前教育部已停止開放新設餐飲管理系所,未來也可以更加積極,鼓勵大學投入長照護理等新興產業。

少子化造成的大學倒閉壓力,就像是浮出水面的冰山。想改善高等教育現狀,該做的,絕非只有刪減名額而已。

撰文 / 鄭閔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45

雷軍說:2015年不OK 2016年開心就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6/153816.shtml

導讀 : “我們相信,開心了才有激情動力,開心了才有創造的靈感,我們每一個同事開心了,用戶就一定能開心,成績就一定會有,股東也就一定能開心。 ”

i黑馬訊 1月16日消息,昨日雷軍在小米年會上發表演講,在回憶創業初始的快樂經歷時,也對2015年的成績表達出不滿。“面對這樣的成績單,Are U OK? 說實話,我不 OK。

雷軍希望小米回歸創業的初心,回到過往的開心時光中,於是他將小米2016年的戰略定為“開心就好”:“我們相信,開心了才有激情動力,開心了才有創造的靈感,我們每一個同事開心了,用戶就一定能開心,成績就一定會有,股東也就一定能開心。 

隨後,雷軍發布了小米2016年戰略的3個關鍵詞:聚焦、補課、探索。他透露,小米已在手機部門成立了核心器件部,將在顯示、照相、電池等方向上實現更大突破,並將在春節後發布小米5,“春節後發布的小米 5 就包含了我們研發的很多黑科技!

同時發布的消息還有小米的新方向。雷軍表示:“我們決定抽出一個小分隊,開始籌建小米探索實驗室,初期重點投入虛擬現實(VR)和智能機器人等新方向。”

以下為雷軍演講原文:

各位小米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在每一條戰線上都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業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手機行業整體不景氣、市場競爭空前激烈,我們手機出貨量超過了 7000 萬臺,依然領跑了國內手機市場。 

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這離不開 8000 多小米員工兢兢業業的辛勤工作、家屬們的支持,更離不開數千萬米粉不離不棄的支持。我在這里表示衷心的感謝。

面對這樣的成績單,Are U OK? 說實話,我不 OK。

過去的一年我們實在過得太不容易了。我相信,公司所有同學都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負面報道和批評甚至詆毀。比如說,“我們小米手機不再發燒了”、“小米就是個屌絲機”、“小米的產品節奏亂了”;還有 “小米啥都做,就是個百貨公司”,甚至有友商說 “5年 後,小米肯定消失”。 

面對這樣的壓力,我們內部也有很多的情緒和想法。我們到底出了什麽問題?我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後得出了結論——我們內心有心魔。

年初我們定了一個 8000 萬臺的銷售預期,面對這樣的市場形勢,不知不覺我們把預期當成了任務。我們所有的工作,都不自覺地圍繞這個任務來展開,每天都在想怎麽完成。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的動作變形了,每個人臉上都一點一點失去了笑容。 

我們是一個剛剛創業不到六年的公司,應該朝氣蓬勃才對。 這時候,我們就要多想想,當初我們為什麽出發。 

我永遠忘不了,2010年 的 4月6日。那是將近六年前,我們十來個人,七八條槍,一起喝碗小米粥,開始鬧革命。要鬧什麽革命呢?因為我們是一群電子發燒友,我們對手機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想辦一個讓我這樣的發燒友很爽的公司,一個能真正傾聽用戶的聲音,能根據用戶的聲音快速叠代完善產品,真正把用戶當朋友對待的公司。我們就是這樣出發的,誰也想不到,日後我們能折騰出這麽大動靜。

當時,我們選擇第一個做的產品,就是 MIUI。MIUI 是在安卓基礎上深度優化的系統。第一版正式發布前產品還很粗糙,刷機還有很多的問題,不小心還可能會把手機刷成磚。我們這樣一個小公司做了 MIUI 這麽一個小產品,在論壇發布以後,100 個人申請加入測試,根據他們的意見,我們開始每周發布一個新版,到現在已經堅持了 271 周。在用戶們的幫助和呵護下,我們一步一步開始長大。3年 後的 2013年,我們拍了一部微電影《100 個夢想的贊助商》紀念這段最初的感動,在米粉節上播放時,所有人都是熱淚盈眶。 

那時候我們一周工作六天,每天十幾個小時,甚至有些同學星期天都來上班。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感覺特別快樂。

MIUI 初步成功之後,我們馬上開始做自己的手機。手機是個系統集成度非常高、非常複雜的活兒,想把手機做好,就必須得到各個核心供應商的支持。在我們起步的時候,真的非常不容易。就這麽磕磕碰碰我們幹了八九個月,到了 2011年 的 5月 份,周博士告訴我說,我們手機可以打電話了。做手機研發,能打電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里程碑,意味著手機全部跑通了。我一聽說就迫不及待地跑過去,當時我們的手機還拿不起來,只能趴在桌上打,但你俯下身去親耳傾聽,就像聽到自己的孩子發出第一聲啼哭,那聲音是如此美妙,就像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當我們把手機全部調好,在 2011年8月16號發布的時候,受到了米粉們的熱烈擁戴,發布會現場歡呼一起,那一刻,就覺得我們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了。 

為了成本價銷售我們的手機,我們決定自建電商。其實那時候,我們一兩百人的團隊里一個有電商經驗的都沒有。從零開始做電商,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活兒。電商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麽高大上,有非常多細碎繁瑣的工作。我先說個小事。阿黎想出了一個辦法測試電商系統,做了一個小米 “大賣部”,向內部員工提供 “1 塊 8 搶可樂” 的服務。我們的工程師要自己進貨,把會議室改造成倉庫,可樂箱甚至都堆到了走廊上,大家走路時還要穿來繞去,亂是亂了點,但亂得很熱鬧、很有勁。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現在的售後大總管張劍慧就是第一個配送員。我們公司周博士之後的第二個博士,而且是加州理工的博士,那會專職負責管倉庫,她就是現在我們投資部的劉欣。每個人都在飛奔忙碌,又樂在其中,提前發現和解決了很多系統問題,一個多月後系統上線,一切都非常順利。誰也沒敢想,幾年之後,小米網就成了阿里、京東之後的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 

創業心態的本質是什麽,就是要做自己覺得酷的產品,就是要享受這個過程。 

無論有多少困難,無論有多少問題,我們都要享受這個過程。回頭看,走到今天的路上,我們吃過很多苦,踩過很多坑,跨過很多坎,但最後一下能想起來的,不都是感動的淚和開心的笑嗎? 

所以我們定下了 2016年 最重要的戰略:開心就好。 我們決定繼續堅持 “去 KPI” 的戰略,放下包袱,解掉繩索,開開心心地做事。我們相信,開心了才有激情動力,開心了才有創造的靈感,我們每一個同事開心了,用戶就一定能開心,成績就一定會有,股東也就一定能開心。 

具體說,2016年 我們有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聚焦。

我們要聚焦核心業務,突破關鍵技術。過去五年,我們的確在各個業務線上高速奔跑,開拓了非常多的新業務,但是今天我們還是要把精力用在核心的業務上,同時要在關鍵技術上尋求重大突破。我們已在手機部門成立了核心器件部,我們將在顯示、照相、電池等方向上死磕到底、實現更大突破,在硬件越來越同質化的背景下,通過核心元器件的定制優化實現我們整體性能和綜合體驗方面的長期優勢。春節後發布的小米 5 就包含了我們研發的很多黑科技! 

第二個關鍵詞是補課。

小米已經超高速成長了 5年 多,我們還有很多基礎工作不紮實。今年我們要苦練內功,夯實基礎,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從三個方面開始,第一個就是精細化運營,第二個是品牌建設,第三個是員工激勵制度。

第三個關鍵詞是探索。

小米的使命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五年前,我們做了當時非常非常酷的智能手機,讓米粉和我們一起享受了最新科技的樂趣。站在今天時代的潮頭,我們怎麽不斷地給我們的用戶帶來新的樂趣呢?

在我的理解中,科技樂趣的核心在於激發想象力和滿足好奇心。所以,我們在腳踏實地做好核心業務的同時,也要不忘仰望星空面向未來。我們決定抽出一個小分隊,開始籌建小米探索實驗室,初期重點投入虛擬現實(VR)和智能機器人等新方向,為小米的發展奠定下一個臺階,也為所有喜歡科技的人們提前發現未來。

所以,2016年 我們的主旋律就是在各個方向上 “大膽探索”,這樣小米才能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給每個人創造科技的驚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32

如何挑選靠譜P2P平臺?把握四個原則就好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9/154616.shtml

導讀 : 雖然目前有不少小平臺選擇良性退出,但也有不少平臺頻頻爆雷,使投友們成為最後的接盤俠,怎樣的平臺才靠譜?

挑選靠譜的平臺一直是投友們不斷討論的話題,也有很多投友相互推薦平臺,可經過考察發現,並沒有推薦人說的那麽好,找出一個靠譜的平臺猶如大海撈針。雖然目前有不少小平臺選擇良性退出,但也有不少平臺頻頻爆雷,使投友們成為最後的接盤俠。為此,投友們甚是困惑,怎樣的平臺才靠譜?

1.看投資平臺合規與否:地方金融辦備案,銀行資金存管

隨著監管的明晰,行業的無序時代也逐漸成為過去式。2015年12月28日,銀監會聯合工信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起草頒布《辦法》,明確規定P2P平臺為個體與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撮合交易的信息中介企業,並且特別劃定了12項“紅線”,即禁止P2P自融,禁止搞資金池、假標和關聯交易、拆標,禁止混業經營,不得承諾保本保息,禁止股票配資、做眾籌業務等。

合規的平臺一定是遠離這12條紅線的,首先在合規性上就可以排除那些純詐騙,或者是披著互聯網金融外衣做非法勾當的平臺。

不僅如此,《辦法》還規定,開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的機構,其機構名稱中應當包含“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字樣,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目前大多數平臺名稱均為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公司,以後投資人看名字是否有“網絡借貸信息中介”也可以判斷平臺的合規性了,這也是從準入上對平臺加以規範。

此外,業內人士也提醒投資人,根據辦法,還要看平臺是否在地方金融辦備案,是否與銀行進行資金存管等。

2.看平臺背景“水分”:查詢公開信息如股權結構、驗資報告、工商註冊信息

對於投資人而言,很多人都首先關註P2P平臺地背景實力,從這一點上考量也能最簡單的判斷平臺靠譜與否。一旦平臺戴上“國資”、“風投”這樣的帽子,無形中起到了很大的增信作用。

業內人士表示,對於號稱國資系的平臺,由於行政級別不一,信用背書能力自然不同。但目前也有不少號稱國資系的平臺實為地級市甚至縣級國資背景的平臺,背書意義不大。例如匯錢莊,間接控股股東是河南固始縣縣屬的建設投資公司。根據控制力的強弱,有不少宣傳國資系的平臺其實國資占比很低,或需上追溯兩三層才為國企,這類平臺公信力不大。

為了迎合投資人,很多平臺采用“左手投右手”的虛假增信手段欺騙投資人。業內人士提醒,可以通過查詢平臺已公開的股權結構、驗資報告、工商註冊信息來判斷平臺背景的真實性。如果平臺宣稱與大平臺有合作,也可仔細查看平臺公開的合同,特別是合同上的各類名稱和公章等。

上述人士還表示,對於宣稱已經獲得風投的平臺,投資人可搜索該風投是否為知名風投公司,登錄“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平臺是否已做股權變更,或者直接撥打風投機構客服電話咨詢。如果投資的為非上市系實體企業,則要小心其可能存在自融的風險。

3.看平臺的業務模式:看不懂借款產品描述的請不要輕易嘗試

投資P2P,業務的真實性應該作為首要參考因素。“不管平臺擁有什麽樣的背景實力,業務模式和業務真實性一定是網貸投資人首要考慮的因素”,業內人士表示。對於看不懂的標的、看不懂的業務模式,投資人千萬不能輕易嘗試。

目前,P2P平臺上常見的借款產品有小額信貸、企業貸、房貸、車貸、票據、供應鏈金融等。“需要註意的是,由於供應鏈金融產品對平臺本身的資源和產業整合能力要求極高,除非像京東、中石油這樣大型的企業,一般號稱做供應鏈金融的民營系平臺往往涉嫌自融。

對於一些把借款產品描述得特別複雜連專業機構都看不懂的平臺,投資人要保持警惕,謹慎投資。

4.看信息披露是否透明:公開資料越全面越詳細,可信度越高

一直以來,P2P行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辦法》中也規定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當在其官方網站上向出借人充分披露以下信息,借款人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年收入、主要財產、主要債務、信用報告;融資項目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於項目名稱、類型、主要內容、地理位置、審批文件、還款來源、借款用途、借款金額、借款期限、還款方式及利率、信用評級或者信用評分、擔保情況;已撮合未到期融資項目有關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融資資金運用情況、借款人經營狀況及財務狀況、借款人還款能力變化情況等。

“一家平臺信息披露越全面,借款資料展示越詳細越透明,那麽平臺隱瞞問題的難度就會越大”,業內人士表示。他認為,信息披露包括平臺基礎資料公示、運營財務數據、借款人資料展示三大方面。基礎資料公示包括營業執照、高管團隊介紹、股權關系、重要人事任免、股權變更、網站規則調整等;運營財務數據包括貸款余額、交易量、壞賬率、借款人數、出借人數等十幾個指標;借款人資料展示則有借款人個人信息、簽約現場照片、上門考察照片、合同、打款憑證、抵押物照片、審批風控流程等幾十項指標。

因此,投資人可登錄平臺網站按以上方法、提示按圖索驥,綜合各項信息判斷平臺是否值得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582

一次申報就好 全國通關一體化6月起在上海試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835.html

今年6月1日起,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將率先在上海啟動試點,為中國海關力爭在2020年實現一體化通關管理的願景“打前站”。

5月18日,國際報關協會同盟(IFCBA)會議在上海舉行,海關總署政法司司長陳旭東表示,最近正在上海緊鑼密鼓地籌備全國通關一體化事宜。

陳旭東表示,全國通關一體化是兩中心三制度同時構成。所謂兩中心,是指全國海關風險防控中心、全國海關稅收征管中心。

“建立風險防控中心是解決放行前的問題,新時期面臨很多新的挑戰,包括打擊侵權、反恐,這些在通關環節予以攔截。”陳旭東說。

海關總署副署長魯培軍表示,當前全球經濟複蘇,反恐安全壓力不斷增大,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擡頭,維護安全促進便利面臨諸多安全和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海關顯得尤為重要,各國應該落實措施推進報關業界的商界互聯互通,為全球貿易註入新動力。

因此,中國海關要實現對不同信用程度的差別化管理,真正實現誠信守法便利,構建共同的貿易環境。同時海關要深入研究與商界互聯互通的手段,積極支持跨境新型業務的發展,釋放更多的政策紅利。

在去年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海關總署副署長鄒誌武曾詳細介紹了兩中心三制度, 並表示,通過實現集中的風險防控和稅收的集中統一作業,讓同一個企業在不同的海關面對統一的海關監管政策和要求,享受統一的通關便利待遇。也就是說,企業面對的將不再是具體的某一個海關,而是全國海關這個整體,這是兩個中心的概念。

所謂三個制度,一是一次申報、分步處置。一次申報、分步處置,主要是改革現行的申報制度,在前期比如船舶、飛行器或者汽車等運輸工具,運輸工具申報以後,向海關傳輸簡單申報的數據,海關經過準入風險分析,就可以先放行,不用等到所有的項目申報完畢。貨物放行以後,企業再做完整的申報,海關完成稅收征管。這樣可以大大地降低企業貨物存留在港口、碼頭、場站的時間,大大提高通關效率。

二是改革現行的稅收征管方式的制度。原來企業報關報稅,應該是票票過篩,每一個票都要審價、歸類、計征稅收,現在通過改革征管方式,主要靠企業自報,自繳稅款。海關實行批量審核和稅收稽查方式,監督稅收入庫。

三是改變以往以關區為區塊的監管模式,原來42個直屬海關,每一個關都是自成體系,所有業務都是一個關完成。下一步按照全國不同的類型,建立若幹功能型海關。通過海關的改革,一個是體現貨物通關,進一步提速,企業辦事手續進一步簡化,成本進一步降低,同時海關的執法也更加統一。

在全國通關一體化之前,海關總署已經推進了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從2014年開始,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廣東省內絲綢之路經濟帶、東北地區等陸續推進了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實現全國42個直屬海關關區的全覆蓋,也在5個區之間實行了區區聯動的一體化。

“我們的目標就是手續更簡,成本更低,通關更順。”陳旭東說,區域通關一體化已經為全國通關一體化做了初步嘗試,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技術已經做了探索,將來可以實現全國海關一關通天下。

4月25日至26日,海關總署署長於廣洲赴上海調研,於廣洲到上海航運交易所察看通關一體化改革項目選址情況。在彼時舉行的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會議上,於廣洲要求,充分發揮好上海海關的試點標桿作用,力保6月1日改革試點順利啟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95

笑了就好“勇士”賈玲的喜劇理想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602

《歡樂喜劇人》第一季,連續12周,每周趕出一個作品,這讓賈玲至今提到小品就心慌。但她還是喜歡——她喜歡那種未見得十分精良,也沒有高大上的結尾,但“小小的、碎碎的,能給觀眾帶來幽默喜悅”的作品。(賈玲工作室供圖/圖)

尺度越來越嚴格,創作水平卻要不斷地拔高,不斷地會有大型的模式進入小品。很快我們就會面臨靈感的枯竭和自我矛盾。

我更期待不耗費體力的笑。就像郭德綱的相聲,不一定非要諷刺誰。但它就是挺好笑,這不就夠了嗎?——賈玲

前不久,賈玲接到電話,參加的一個節目,需要她錄幾個小品。那一晚,她沒睡著。

2015年《歡樂喜劇人》第一季把賈玲折騰傷了。每周出一個小品,沒時間壓場(正式演出前的試驗性演出),效果直接在節目現場見分曉。那段時間,壓力巨大,賈玲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她學會了嚼檳榔,表情緊繃,說話急躁,跟合作夥伴老是磕磕絆絆。

事隔一年,賈玲還心有余悸,“我還是很愛小品,可就是有恐懼感,一提到,我整個人就心慌。特別害怕觀眾不喜歡。”難得不笑的時候,她嘴角的梨渦頓時隱形。

這一年來,賈玲上了幾檔真人秀,包括江蘇衛視的《星廚駕到》、湖南衛視的《全員加速中》,還客串了《奔跑吧兄弟》,比小品輕松多了,價錢也高。可是,“真人秀怎麽算作品呢?”賈玲嚴肅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戰戰兢兢和一本正經,都不像賈玲的人物設定。

觀眾心目中,賈玲渾身上下都是包袱,誠懇地接受揶揄,更誠懇地自嘲,越誠懇,越惹人發笑。外形是:微胖,圓臉配小尖下巴和梨渦,笑得露齒,這不僅幫她攢足了觀眾緣,更強調了她“好笑”的預設。

賈玲以自己的形象為基準,表演時加以誇大,又不能太誇張,好壞全在於尺度的拿捏——心大,憨厚,一直被擠兌,但又不能顯得太可憐。追求喜歡的男生,總是被嫌棄,漸漸地也不憚於占他們便宜:吳秀波抱著賈玲的狗“孫富貴兒”,賈玲立即賣乖:“別鬧,爸爸上班呢。”說完,偷偷吐了一下舌頭。

“我塑造的,幾乎都是賈玲版的各種人。”賈玲總結。但她心里比誰都清楚,“本色出演”是退而求其次,“因為還沒找到一個更好的、鮮明的人物性格。”

“你一想到宋丹丹老師,就會想到她演的那些老太太、小保姆,蔡明老師有毒舌老太太,趙麗蓉老師有她演的老太太。你想到我的角色,有賈玲版的什麽?”她無比誠懇地說,“我還在努力。”

 

 

 

大部分時候,坐床上看樹

賈玲爸爸愛唱歌,每天開車載著音箱、麥克風,去附近的廣場上唱歌,他的歌單里據說有近千首歌。2016年6月,鄧超的“超劇場”開幕,賈玲帶著爸爸,合演了一曲《牛仔很忙》。

賈玲的表演天分繼承於爸爸,“心大”則繼承於媽媽。2001年,賈玲被中央戲劇學院戲劇和相聲兩個專業同時錄取,學校打電話到家里,讓選一個。賈玲媽媽把“相聲表演”理解成了“喜劇表演”,覺得挺適合賈玲,選了相聲專業。

賈玲後來才知道,那是馮鞏和中央戲劇學院合辦的第一屆“相聲大專班”。一共招40個學生。女生10個,一開始還招不滿——這10個女生,有些還在演戲,但相聲、喜劇路窄,到今天,完全從事喜劇的只剩賈玲一個。

相聲班學兩年,中戲表演戲學什麽,相聲班就學什麽,再加相聲創作和相聲表演。馮鞏有時自己教課,有時請李立山、侯耀華等相聲曲藝界的前輩來上課。每周,學生要做表演和相聲兩場匯報。

賈玲和湖北同鄉兼閨蜜趙婷婷搭檔最多。兩個女孩局限太多:夫妻相聲(男女搭配)說不了,太專業的,有大量柳活(相聲中學唱的段子)、貫口(一氣念出很長的臺詞)的,又駕馭不了,“只能說點那種很幼稚的”,趙婷婷笑著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趙婷婷逗賈玲捧,期末匯報合說過相聲《明星宴》,把明星的名字照諧音編成包袱,比如我來唱首陳凱歌,送你一臺林依輪……兩人自有一種呆萌,倒也逗樂了同學。

除了上課,馮鞏常帶全班同學去做一些小型商演,相當於課外實踐。對同學們來說,也不無小補,多的時候,每人能分幾百塊,最少也能跟著老師吃頓好的。

2003年首屆相聲班畢業。趕上SARS爆發,畢業大戲沒法排,很多人一時找不到工作。趙婷婷開了間咖啡館,趁早不幹相聲這行了。

賈玲沒找著工作,住進一個老北京的胡同里。胡同巨窄,趙婷婷剛學會開車,一手好車技全是在那個胡同里練就的。房子是一個破四合院里搭出來的違建,月租三百。房間小,進了門就得上床,地板是發著潮的土,床邊一棵大樹。

那時相聲業慘淡,演出少,有也是在門頭溝劇場這類偏遠劇場里,再有就是誰家婚宴,去跑個堂會。賈玲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日子:有演出就去,沒演出就幫人寫相聲本子,大部分時間,是坐在床上看樹。每天吃麻辣燙、方便面。有時半夜也會給趙婷婷打電話哭訴:累啊。

2005年,賈玲考入中國廣播藝術團,好歹每月增加了一筆固定收入:1049元。參加全國相聲小品邀請賽,得了專業組冠軍。然而這並不能致富,甚至不能脫貧。好幾年里,賈玲靠表妹、爸爸和姐姐的“救濟”過日子。

也接戲。2007年她演過一部電視劇,十天,片酬8000元。賈玲有一套自我說服的邏輯:“掙1萬想買2萬一平米的房子,錢是問題,但要掙2000塊,吃10塊錢的麻辣燙,錢就不是問題。”

劈著叉說相聲,30歲後不能再演

到手的錢,除了用來養活自己,也用來養自己的相聲事業。

2009年,賈玲和幾個夥伴合夥,創辦了“新笑聲客棧”俱樂部。“就是一幫人,想有一個說相聲的地方。”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西城區文化宮支持了演出場地:類似一個茶室,有小小一個舞臺,配上桌子椅子,能容納100位觀眾。租金比對外價優惠,演出前還幫忙宣傳。每次演出結束,演員們照賈玲的要求,畢恭畢敬去門口送觀眾。

那時,德雲社越做越紅火,還讓北京人漸漸有了周末聽相聲的氛圍,乃至於不同的區,都有講相聲的小園子。2008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相聲出身的高曉攀,組了一個相聲團體“嘻哈包袱鋪”,後來也參加了《歡樂喜劇人》的第一季。

賈玲把“新笑聲客棧”的相聲命名為“酷口相聲”,區別於傳統相聲,它不再是一張臺、穿長袍的兩人,一板一眼地一捧一逗,而是更多配合肢體表演,乃至聲光電。

賈玲和白凱南合作的《灰灰的故事》,把這種風格玩到極致。賈玲發現,老白表情特別豐富,何不讓他一句詞都沒有,全靠演?賈玲一邊講故事,從灰姑娘開頭,串到睡美人,再到射雕英雄、蠟筆小新、泰坦尼克號……兩人又扮奔馬、又扮汽車,又是踢踏舞步、又是劈叉。這段更像是相聲加雙簧加小品的演出效果很好。毛病是,演員體力消耗很大。兩人達成共識:30歲以後不能再演。

這套折騰,是賈玲在考慮,怎麽才能讓相聲活下去,讓它適合在電視上呈現,“你要讓觀眾的遙控器停在那兒,要有豐富的元素,讓它更好看。”

2011年,賈玲離開了“新笑聲客棧”。那時,她也很少說相聲了:她上了春晚、開始走紅,越來越忙;她也越來越覺得女演員說相聲,到底不是那麽合適。

相聲舞臺上,演員需要塑造典型的人物,“但女孩不是那麽好塑造。”賈玲解釋,“你怎麽表現自己的幽默?一般男演員塑造的人物會有很多缺陷,比如特膽小,那女的膽小,太正常了;男的愛說大話,但一個女的愛說大話,好討厭……”

在相聲班背了很多傳統相聲段子,賈玲最喜歡的算劉寶瑞講的《找堂會》。“他演繹了一個特別接地氣又特別二的人。他為了想要去喝人家一口茶,編了一個特別特別大的故事。”換成女生就不合適。“一個男的,為了喝人家一口茶,跟人家吹半天牛,挺可愛,如果是一個女的,你會覺得可愛嗎?”

“我覺得我要火了,怎麽辦?”

從相聲班畢業,賈玲躊躇滿誌,給自己定了個期限:如果一年內沒混出模樣來,就拉倒。22歲定的是23歲。到23歲,調整為24歲。24歲,自動延至25歲……

這個期限,一半也是賈玲針對姐姐的拖延戰術。姐姐賈丹老催她回湖北老家,給她安排公務員的工作,過點安生日子,一邊去武當山找高人給賈玲算了一命。高人說:你妹,27歲這年,必火。

2010年,賈玲28歲。

大年初一,趙婷婷接到賈玲電話:“我覺得我要火了,怎麽辦?”

賈玲剛上了這年的春晚,和白凱南合演了《大話捧逗》。

馮鞏和姜昆合力推薦:“用了很多時代語言,時代因素……老年人或許不熟悉但年輕人完全接受。”

《大話捧逗》是傳統相聲段子,但在賈玲和白凱南的版本里,兩人連說帶表演,分別演繹出瓊瑤愛情片版、金庸武俠版、宮廷戲版。

這個相聲獲得了當年“我最喜愛的春晚節目”曲藝組三等獎;接著,賈玲又上了這一年央視的元宵晚會。

然而火沒怎麽燒起來。上完春晚沒多久,賈玲去深圳,趙婷婷帶她去深圳大學看她主辦的一個演出。演完,導演請賈玲上臺,底下觀眾嘀咕:誰呀……那一天下來,只有水療中心的按摩師認出賈玲來。

2011年,賈玲上了第二次春晚,依然和白凱南搭檔,連說帶演相聲《芝麻開門》,主題依然有“時代因素”:借一名“拍客”的鏡頭,兩人扮各種草根人物:叫賣菜刀的婦女、公交上吵架的一對男女、當群眾演員的大媽,個個舌燦蓮花,活靈活現。

真的“火了”是在2012年,趙婷婷和賈玲結伴去雲南旅遊,“感覺走哪兒都有人認識她。她那會兒好像已經有點習慣了。”趙婷婷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那會兒,賈玲登上了《百變大咖秀》——《中國好聲音》之後,很多電視臺都引進或者自創了明星綜藝類節目,《百變大咖秀》是其中最成功的之一。

一開始賈玲以為《百變大咖秀》是一個模仿演戲的節目。她想,第一個要模仿章子怡。去了才知道,這是一檔模仿明星唱歌、搞笑的節目。賈玲知道自己“節奏不太準,五音不太全”,剛好相聲里學過阿寶唱歌。但就阿寶一個,她跟節目組說好:以後堅決不再模仿男的。

大學期間,賈玲出去打工,回來就模仿見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胡同小井里的大媽、愛八卦的市井小民、失足少女,趙婷婷都看過,“演得都特別到位”。趙婷婷去探《百變大咖秀》的班,坐在臺下,才發現,“她還能模仿得那麽像”。

效果太好,節目組食言,讓賈玲在第一季總決賽中模仿火風。

賈玲滿心抗拒,又不知道怎麽拒絕。總決賽前,賈玲在一檔真人秀節目里騎鴕鳥,摔傷了下巴。賈玲在心里拍手:這下好了,貼不成胡子,不用模仿火風。總決賽也沒去成。

第二季第一期,賈玲沒躲過去,還是模仿了火風。她找著了感覺:“其實你不需要去矯情那麽多,但凡我自己覺得還好的,大家可能都跟我一樣覺得還好。”

觀眾笑彎了腰。師父馮鞏不太樂意:你好好一個女孩子,幹嘛去模仿這個那個,還一男的。賈玲聲東擊西。她畏手畏腳到跟前,說,師父,前兩天我去參加了一個節目。為掙點錢。——什麽節目啊?——走鋼絲那樣的,110米的一個腳手架,要是走過去了就給錢。——哎,行吧,去掙點錢也行。

幹嘛非得幹喜劇?

郭德綱公開說過,女人不適合講相聲,這一行男人本就難,女人更難。賈玲完全同意,也明白他的不容易:“因為郭德綱,相聲行業至少晚死了20年。”

見到郭德綱,賈玲格外誠懇:“您說得特別對。”郭德綱點頭:“你現在演演小品挺好的。”

2015年賈玲上了《歡樂喜劇人》第一季的小品舞臺。12期節目,12個小品,每周一個,末位面臨淘汰。本子、道具、布景,賈玲都要負責,每天都在焦灼和恐懼。除了錄像彩排,只有五天的時間創作,有時錄制前兩三天,題目還沒定。

趙婷婷見識過那種壓力。第八期,賈玲讓趙婷婷去“玩一下”。嘴上這麽說,實際上——趙婷婷一下飛機,就到排練場開始排練,一直到晚上三四點,第二天重複。早上起來,賈玲喊,我們對一遍詞兒,化著妝,來,再對一遍詞兒。

和賈玲一樣恐懼的是跟她合作的編劇孫集斌。“一個星期出一個小品可以,但連續12個星期,這麽幹就不太合適。”孫集斌一口東北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很難保證節目的品質。小品沒有時間壓場,他因此對任何作品“都是沒有自信的,甚至是自卑的”。

賈玲(右)在《百變大咖秀》里模仿火風,一把抱起王祖藍,進一步加深了她“女漢子”的形象。師父馮鞏不樂意:“你好好一女孩子,幹嘛去模仿這個那個,還一男的?”(視覺中國/圖)

 

前兩期是改編過去的小品,第三期,大家火燒眉毛。賈玲決定把親身經歷改編成小品:大學畢業,男朋友讓她在他和喜劇間二者擇一,賈玲選了後者。

她給孫集斌提了一個要求:最後要用周星馳的電影《喜劇之王》里的音樂,最後一句臺詞必須是:我真的喜歡啊。

這句話,賈玲說過無數次。別人問,你幹嘛非得幹喜劇?她的回答只有這句話。

孫集斌想了一個戲中戲的方式,避免枯燥,又加了一個開場舞蹈。排舞時,賈玲沒趕上節拍,一個動作從頭跳到尾,大家覺得好笑,索性讓這個演法保留了下來。戲中戲是一出無厘頭的鬧劇,兩個男人爭搶頭牌女演員賈玲,為了讓賈玲表示更愛自己,爭相讓賈玲生吃辣椒、啃西瓜、灌啤酒,賈玲一一照辦。

“喝酒”是孫集斌想出來的。他親眼看過,在二人轉劇場,臺下觀眾祝酒,二人轉演員必須當場幹。“你可能不想喝,但必須喝,還得幹掉,觀眾叫好,你還得沖大家笑。”孫集斌想把喜劇演員的這種辛酸表現出來。這個小品叫做《喜劇啊,喜劇!》

賈玲看了劇本,二話沒說。排練時她試著喝了一整瓶,喝得格外痛苦。聽說很多觀眾覺得有點心酸,“我想不行,前面一定要笑,後面的橋段才能感人。”

正式演出,賈玲一邊“咕嘟咕嘟”灌酒,一邊笑。實際上胃脹得“要炸開了”。一開始,觀眾樂不可支,過了一會兒開始喊:“別喝了。”

艱辛演完的這段戲,最終被導演廢了。男朋友剛好打電話來最後通牒:“你選,過來,還是過去。”追光下的賈玲,一動不動,沈默了幾秒,終於說出了那句臺詞,哭了。

《喜劇之王》結尾的那段音樂聲中,大屏幕上播放賈玲要求加上的視頻,依次閃過經典小品的段落:宋丹丹演的白雲大媽反剪雙手說“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鬥機歐耶”;趙麗蓉在《如此包裝》里跳完舞念出“你說我難受不難受”;馮鞏一身紅衣,咧嘴笑著說出“我真是想死你們了”……最後是潘長江在小品里仰脖灌下一瓶酒。

那一刻,喜劇舞臺有點像悲劇舞臺,很多觀眾擦眼淚。後臺的喜劇演員馬麗、吳君如,臉上表情一言難盡,賈玲的大學同學、喜劇演員梁超哭得有點控制不住。

做女喜劇演員,賈玲甚至不能隨意減肥。盡管私底下,她也有一顆少女心。(南方周末記者 張默然/圖)

 

不一定要諷剌誰

“我平時大大咧咧的,其實內心特別矯揉造作。”賈玲嘻嘻笑著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矯揉造作通常在喝完酒之後。她會不斷地跟身邊的人說:“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中國觀眾對喜劇的認知和收視習慣,我有一天一定會做到的。”

酒醒後她還會記得,但慎重了一些,“這是我的一個理想,將來不一定能做到,但我做過了,就有成就感。”

這個理想來自她常琢磨的一個問題:喜劇創作為什麽越來越難?“因為尺度越來越嚴格,創作水平卻要不斷地拔高,將來會進入一個怪圈,不斷會有大型的模式進入小品,比如用一個舞蹈去渲染它,用一個什麽電影手段去渲染它。那為觀眾帶來的,可能就不光是一個幽默的東西了。很快我們就會面臨靈感的枯竭和自我矛盾。”

賈玲看了一些國外的喜劇作品,不一定針砭時弊,而是純粹搞笑,也不見得有“精良的包袱”和“高大上的結尾”,而是用不同的方法,把一個包袱、一個哏反複使用,是那種“小小的、碎碎的,給觀眾帶來幽默愉悅的感覺”。

《歡樂喜劇人》里,賈玲做了很多這樣的嘗試。《被冤枉的記憶》,沒什麽重大情節,講了一個略有偏執的人,每當有人問她一件事,她一定要按自己的方式從頭解釋,到後來,觀眾都能跟她一起說一起演了。《TF Girls》是三個少女參加選美選拔,每人秀了三輪才藝,展示了三個包袱,就結束了。這個小品在當期墊底,賈玲依然覺得這不是個失敗的作品。

賈玲的那個理想概括起來就是:讓中國除了有“包袱精良、結尾高大上”的喜劇,也有用開玩笑的方式做的喜劇、跟觀眾像朋友一樣相處的喜劇,最後讓觀眾發出“呵呵呵”的笑聲。

“我們有時候並不需要觀眾‘哈哈哈’大笑,那個我認為只有在劇場和個別很突出的喜劇人可以做到,比如宋小寶。嶽雲鵬有時候也可以做到。你看宋小寶那種二了吧即的樣兒,你可能會看著電視噴飯。但更多的肯定是‘呵呵呵’。”賈玲說,“我在家就更期待不耗費體力的笑。”

她總結自己小品的題材,就是“輕松、快樂、合家歡”,“現在也不一定要通過小品來針砭時弊。想要存活下來的話,我覺得要先迎合這個時代,先娛樂起來。就像郭德綱的相聲,不一定非要諷刺誰。但它就是挺好笑,這不就夠了嗎?”

賈玲最喜歡的喜劇人是周星馳,第一次看他的電影是在央視電影頻道看《月光寶盒》,哭得稀里嘩啦。

笑中帶淚,或是沒心沒肺的笑,賈玲都不計較,“笑了就好啊。”

她唯一害怕的是觀眾不笑。“我特別特別害怕有一天,你一上臺,觀眾就說,換臺換臺。表演只要別讓觀眾覺得煩,覺得好笑,就挺好的。”

玩笑過頭,觀眾會覺得我可憐

《喜劇啊,喜劇!》是賈玲唯一一次在舞臺上哭。

臺下倒是沒少哭。大學,她和男友跑夜場講相聲,臺下觀眾噓他們下臺——那個觀眾連來了七天,可是七天講的都是同一場,賈玲嚇哭了;相聲《怎麽了》獲獎後,賈玲和搭檔參加節目錄制,搭檔忘詞,賈玲說了13遍才捋順,又哭了。前一陣,賈玲試圖寫一個關於過世的媽媽的小品,想著想著就哭,連帶著胃疼……

“我估計再哭兩天就會好點。”話鋒一轉,賈玲甩了個包袱。

賈玲不希望觀眾看到她哭,希望觀眾永遠笑。她從小喜歡喜劇,“就是因為從小就喜歡逗身邊的人開心。”她大笑著補充一句,“我也不知道為什麽,可能腦子有病。”

賈玲的喜劇風格有綜藝感,上綜藝節目,如魚得水。《快樂大本營》里有一期,男嘉賓是《太陽的後裔》男主角宋仲基,賈玲假扮劇中女主角宋慧喬,把宋仲基逗得前仰後合。節目播出後,觀眾都在討論和分析,賈玲為什麽這麽會“撩”男神。

實際上很久以前,很多邀請賈玲的節目都希望她多“撩撩”男演員,尤其是偶像明星,這種反差有“笑果”。

“有幾次我會說,會不會太多了?不夠不夠,太好玩了。那行吧。”賈玲無奈。她聽嶽雲鵬說起過,“他其實每次都不願意再唱《五環之歌》了,因為在電視機前和在現場,感受不一樣,他怕現場的觀眾喜歡他唱,但電視機前的觀眾會討厭他。說我今天絕對不唱了,結果一上臺觀眾一哄,來一個來一個,總架不住。”

《百變大咖秀》讓觀眾開啟了對賈玲玩笑能力的認知。賈玲回眸一笑,輕聲一句“我本來就很美”,後期配上雷電的畫面和聲效,讓賈玲的自誇變成了自黑。但賈玲不以為“黑”,“我只是特別自信地把某一些大家普遍認為的缺點以開玩笑的形式講出來而已,那些小缺點也都挺可愛的。”

在金鷹電視節的舞臺上,賈玲自己開起了“恨嫁”的玩笑,讓臺下眾位幫她“找對象”。“恨嫁”是順理成章的笑點。“女孩找對象,會希望男孩善良、幽默、孝順。找女孩,希望她搞笑、幽默、灑脫?這不太可能啊。這是全世界對女性幽默的一點定位。”

可是,“姐人見人愛,怎麽可能嫁不出去?”賈玲爽朗地對南方周末記者笑。

身邊的人知道賈玲的,是她舞臺上很少展示的少女心。合作夥伴、好朋友張小斐記得賈玲曾經看上一個粉紅色果凍包,知道跟自己不搭,還是忍不住買了,心里尋思:哪怕我放在家里呢,哪怕就偷偷地背呢?朋友們也見過賈玲塗粉色指甲,背粉色小包包,“跟她的體形並不是很配。”孫集斌笑。

賈玲過去瘦過,朋友們對她的描述是“巨瘦,巨有氣質”。後來體型漸漸增加,她發狠,一個月內瘦了幾十斤。後來身體不好,只好作罷。另一面,她又害怕瘦下來,觀眾會覺得她不好笑了。“每次我稍微胖一點,發照片,觀眾就說你又胖了,臉又大了,好可愛啊,不錯不錯。”她轉而開玩笑,“我瘦下來可以再找一個其它的缺點,比如皮比較松,‘松慧喬’。你肯定要帥賣怪壞(相聲里的四種人物風格),要有特點。”

被別人開玩笑,有時候對方會過頭。比起自己的委屈,她更在意的是,“玩笑過多了,觀眾會覺得我可憐,那觀眾就不高興,我希望觀眾高興,我不是希望自黑讓觀眾感動,或者讓觀眾覺得心疼。”

《喜劇啊,喜劇!》結尾那段視頻里,賈玲原本只想用女喜劇演員,後來發現女演員過少,只能把男演員加進來。“每一個女喜劇人,包括我在內,都是勇士。”她總結。

尤其在《歡樂喜劇人》之後,喜劇節目在各個電視臺開了一檔又一檔,還出現了網絡喜劇節目。很多都找了賈玲。“現在我也不知道為什麽,喜劇忽然這麽繁榮,大家四處搶人。我只能選擇性地參加,只要能讓我完善地去演一個作品就可以。”

喜劇電影也忽然繁榮。2015年喜劇電影大爆炸,《港囧》《煎餅俠》《夏洛特煩惱》票房部部超過10億。更多的錢和人力湧進來。光遞到賈玲手里的就有十五六個本子。但她很謹慎,“我得看劇本,現在我淘出來兩三個劇本,正在洽談。”

她也在籌備自己的喜劇公司,將出品小品、舞臺劇、網劇,小品會最多。在她心里,“小品就是第一位的,剩下的都是第二位。”

“我對舞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眷戀,雖然很恐怖,觀眾可能會噓你,可能會不喜歡你,但是他們給了最直接的反饋。”賈玲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78

GGV ·李浩軍:別管別人說你的想法很瘋狂,前進,不停就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7/160890.shtml

GGV ·李浩軍:別管別人說你的想法很瘋狂,前進,不停就好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GGV ·李浩軍:別管別人說你的想法很瘋狂,前進,不停就好

迷茫焦慮的2016已過去,機會與陷阱並存的2017已來。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 )授權i黑馬發布 

投資機構最終決定投或不投都是綜合因素考量的結果,不投你並不代表不看好你或這個方向,可能僅是在特定的時間點或估值下的決定。

1、困惑與機會

我從2012年進入VC行業,至今已經走過了四個年頭,所以嚴格意義上在行業里自己也還算是半個「新人」。但四年多的時間里,我也恰巧經歷了移動互聯網從爆發到現在所謂「資本寒冬」的整個周期。這次我想與你分享自己在投資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在方向上都感到非常迷茫。究其原因就是目前中國經濟處於下行期,加之從2015年開始,智能手機用戶的人口紅利開始逐漸消失,整個創投圈也正好處於「上一波移動互聯網高潮剛過,下一波趨勢尚未清晰」的階段。

很多人在這個時間點看不清楚未來的方向,所以便顯得焦慮。實際上當年在Google、Facebook上市以後,也有很多人問互聯網還有沒有機會,而真實的情況就是美國互聯網在Google、Facebook之後每年還是能誕生一家幾百億美金的公司,包括Uber、Twitter等,都是在Facebook、Google之後誕生的,所以機會總是存在的。

另外,像中國這樣一個正處於轉型期的人口大國存在著非常多的機會,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發現機會並牢牢地把握住。

比如當初移動互聯網剛起步,離大勢清晰尚早時,騰訊非常害怕失去在即將到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地位,所以每個部門都絞盡腦汁地想著開發各種各樣的移動應用,甚至鼓勵內部競爭。即使兩個部門開發一樣的產品也是被允許的,後來就有了微信。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微信出自於騰訊也是個必然。

因此,我覺得現階段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不要太過焦慮,所謂「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要想在下一個大勢來臨的時候把握住機會,需要有一個平和、樂觀的心態,同時還要提高對新事物的洞察能力。

2、機會蘊藏在新人群中

這一兩年,我在社交和消費升級兩個方向上看得相對較多,如今新興90後、00後人群需要更好玩,更符合他們調性的平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其中有很多的機會。

社交

我一直認為,社交是每隔四五年就會出現大機會的行業。背後的邏輯其實還是人群的更替,新興人群在新的環境(包括網絡環境,手機硬件環境等)下,對於新的自我表達方式的訴求。

從QQ和微博最近的公開數據中也可以看出,QQ作為年輕人的熟人社交工具,目前用戶基本已經見頂,熟人關系鏈基本已經建立,所以年輕用戶的興趣交友需求需要新的平臺來滿足。其實在美國的青少年中,這兩年也有很多人已經不願意使用Facebook了,原因之一就是嫌Facebook不夠酷。

96c3061

*圖片來源:《企鵝智酷:2016年微博用戶研究》

另外一方面,微博卻出現了連續多個季度活躍用戶的上漲。可以看到隨著網紅經濟、直播等新的玩法的興起,用戶尤其是下沈在三四線城市的用戶被逐步喚醒並回歸。通過快手的飛速成長,也可以看出新興用戶群體的力量。因此,我們還是認為在這里會有大的平臺型的機會誕生,關鍵在於你能不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交互體驗,如果能形成高密度的用戶關系和使用頻次便能夠帶來更好的社交交互體驗

消費升級

61bfe08

*圖片來源:《BCG波士頓咨詢:中國消費者洞察2016》

引用前段時間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的一篇報告,即使中國的實際GDP增速進一步放緩至5.5%(低於官方預期),到2020年,中國的消費市場仍將擴大約一半,達到6.5萬億美元的規模。18-30歲的年輕人口將占全部城鎮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他們的年消費增長率為14%——是上一代人(35歲以上)的兩倍。到2020年,年輕一代在消費總額當中的占比將由目前的45%增至53%。

這些年輕消費者大多成長在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財富不斷擴張的時代。他們沒有經歷過上一代人記憶中的經濟緊縮和困難時期,這也使得他們的消費意願更加強烈。

那麽問題來了,這些年輕的消費者有什麽不同?我在投資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兩個變化。

第一個變化:有調性的社區電商成為年輕人購物主要來源之一

現在許多90後都不用淘寶,因為在淘寶上購物時間成本太高,效率低且質量也參差不齊。他們購物時首先要求質量和功能要好,其次可能才是價格。因此許多細分的社區電商滿足了他們的需求,這也反映了國人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強烈訴求。

小紅書是其中比較典型的案例,它一開始只是做了一些購物攻略放到網上傳播,結果發現女生對此非常感興趣,於是就從海外留學生人群切入做了一個社區APP產品。

不過要做一個社區就需要有一群共同價值觀的人和好的內容,並讓大家產生交流。因此小紅書就在內容端將整個社區的氛圍和調性引導為發現好東西和好的生活方式,而這種好東西和好的生活方式並不一定要有一個很高的價格。

由於小紅書內容做得比較好,很多留言也會問在哪里可以買,於是小紅書就開始考慮將電商作為自己的變現方式。剛開始主要是考慮從高頻需求切入,而高頻和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東西基本上都是食品、美妝、護膚品等。

現在想來,小紅書在從社區向電商轉型的整個過程中,社區增強了整個產品的粘性,為用戶支付準備了很好的基礎;而電商對於整個平臺而言,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強了用戶體驗,因此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所以,當小紅書加上電商以後,整個用戶量和銷售額增長非常迅速。

第二個變化:追求健康和體型美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生活方式

我們曾專門跑到上海高校去和高中生、大學生聊天,問他們錢主要花在哪里,讓人十分詫異的是排在第二位的居然是健康和健身,所以我們判斷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經有了趨勢性的投資機會。

後來我們選擇投資了Keep,一方面是因為創始人王寧自己有過一段從180斤減到130斤刻苦銘心的減肥經歷,所以他能知道用戶的痛點在哪里。另外他做過產品經理,非常在意產品的細節,比如他知道這個課程的暫停按鈕應該放在什麽位置,課程的背景音樂要什麽感覺.....我非常相信一句話——對於用戶需求,我們永遠是發現者,而不是創造者。換句話說,CEO一定要先是自己產品的用戶

後來,Keep又將移動社交屬性和工具屬性相結合,用戶不僅將Keep視為健身工具,同時也將其作為運動社區。這使得Keep極具黏性, 因而90%的用戶願意在Keep上與他人互動,在社區中關註達人與其交流,並為好友點贊,社交分享屬性也為其帶來了高速持續的增長紅利。

投資這兩個案例也讓我明白,如今很多年輕的消費者已不再滿足於消費一個東西那麽簡單,除了實實在在拿到手的東西,還需要身份認同、群體歸屬感以及無與倫比的體驗。因此,一個品牌一定要找到它的差異點,不能人雲亦雲。否則,年輕人是不會買賬的。

3、警惕機會中的陷阱

這幾年,很多領域看起來都很有機會,但我發現那些被大家稱為機會的領域中往往存在著一些陷阱,在這里也想和你分享一些我在這方面的思考。

比如,移動互聯網出海。許多創業者把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模式複制到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等海外市場,然而這當中有很多人並沒有把這件事想得非常明白,只是在簡單地追逐新興市場的人口紅利,如今還想做出海的創業者需要先明白這兩點:

1)工具類APP出海的紅利期基本已結束。一些工具類APP是之前許多出海創業者熱衷做的項目,因為這些產品本身不需要落地,所以不用考慮線下的種種問題,只需要將自身用戶體量做得足夠大就可以了。

但是目前工具類APP出海的紅利期基本已結束,而且這種項目單純依靠廣告來變現的模式瓶頸也非常明顯,因為流量會越來越貴,當用戶達到一定量級想要再取得新的突破非常困難。

2)創業者在一開始就要將商業模式想得相對清楚。今天的投資人會考慮到你的商業模式,甚至要想到這個商業模式之下你到底能賺多少錢,值多少錢,機構退出的時候能賺多少錢。

所以如今你把產品做出來了,也有了用戶,但就是沒有找到商業模式,那我會認為你在一開始就沒有把這件事情完全想明白過

再比如,互聯網自媒體。現在大部分網絡自媒體大號的商業模式主要為兩種:一是廣告,二是電商。對於一個媒體公司,如果你只是靠廣告來賺錢,那它不會是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因為廣告是一把雙刃劍,太多廣告會影響用戶體驗導致粉絲取消關註,所以一般情況下投資機構對於廣告模式都非常謹慎。

如果你是靠電商來賺錢也存在這三個問題:

1)如果你用公眾號賣產品,那你能夠賣的東西相對有限,因為這完全受限於你後臺的粉絲類型。比如你是一個母嬰號,就只能賣母嬰產品;你是一個汽車類的號,就只能做車的廣告。

2)投資電商公司的KPI與自媒體的KPI不同。試想把你當作一家電商公司來看,投資人會分析用戶獲取成本、留存、客單價、毛利水平等一系列指標,但如果是自媒體則是另外的分析思路。

3)你的購買用戶來自於公眾號粉絲,當公眾號粉絲增長到一定量級後,業務的增長就會出現明顯的停滯甚至下滑趨勢,公司估值也就到頂了,天花板非常明顯

當然,自媒體創業者也有將商業模式想得比較清楚的。比如同道大叔就是很好的IP探路者,他在線下開咖啡廳、賣玩偶,和別人合作出書、制作話劇,在線上賣星座相關的產品,形成了一種生態化的商業模式,由於變現渠道多元,所以其生命周期就會長一些。所以在不同業態下,商業模式也是不同的,但你越早想清楚就越好。

4、Lager than life

74c62a0

*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PhilKnight)

最近,我在看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PhilKnight)的自傳《鞋狗》,書中有一條建議——別管別人說你的想法很瘋狂,前進,不停就好。甚至在你達到目標前都不要想是不是要停下來,不要過多地關註目標到底在哪里

看到之後讓我很受觸動,隨著自己接觸的創業者越多,就越覺得創業真的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只有不斷向前沖才有可能抵達終點。

而這過程中創業者千萬不能忘了初心。所以我常常會問創業者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的公司五年後會變成什麽樣子?雖然這個問題聽起來感覺有點虛,但這反映了你創業的初心,即你到底想做一個什麽樣的公司。

我提這個問題也是想確認你到底有沒有想明白自己的定位。因為創業不是一件草率的事情,如果真的是天天在琢磨自己公司事情的人,就能很快給出回答。

同時你創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分辨清楚你與投資人追逐的成功是否相同。其實投資人與創業者所看到的成功是不一樣的,投資人都希望能投出十億美金的獨角獸企業。因為從投資回報的角度看,若單個項目的回報不夠高就不足以支撐一個基金的回報;但是對創業者來說,只要是有真正需求的事都是值得做的,不是非得拿到風險投資才算創業,也未必一定要把公司做成十億美金的規模

因為每個創業者最終的理想和野心不一樣,也並非每一個創業者都有能力做一個十億美金公司的CEO。

而且,不同投資機構對什麽樣的公司能做成十億美金公司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投資機構進入的時間點不同,對項目的期望值也不同。所以,投資機構最終決定投或不投都是綜合因素考量的結果,不投你並不代表不看好你或這個方向,可能僅是在特定的時間點或估值下的決定

最後,將「Lager than life」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前行的創業者們,回歸初心,做你內心真正認為有價值的事,比你的生活活得更遠大一些。

方法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