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公募基金專戶鼓了一個包

2014-04-28  NCW
 
 

 

在公募產品原地踏步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專戶產品變成了通道業務的新渠道,規模大增,但收入微薄,只能壓縮成本,風控瑕疵難掩◎ 財新記者 張冰 文zhangbing.blog.caixin.com 公募基金的私募產品——基金專戶產品在2013年狂飆突進,從一年前1000多億元的規模,增長到五六千億元。

類似財通基金管理公司、長安基金管理公司這樣的小型基金公司,此前基金管理資產淨值在78家基金管理公司中位列倒數15位左右,業績平平。如今他們95% 的業務依靠專戶,200只專戶基金產品令其在非公募產品規模排名中瞬間躋身前30名。

不過,這類業務的本質是通道業務,類似於出租賬戶,管理費低廉,基金公司業務量雖大增,卻無法據此扭虧。

所謂通道業務,是商業銀行為了降低資本金壓力等應付監管需要的財務成本,將資產利用各種渠道出表,甚至用這種途徑發展「非標」業務,即吸收高成本的資金,投向了商業銀行原本不能投向的高風險、高收益行業獲取收益,本質是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監管套利行為。商業銀行最早多使用信託渠道,後又轉為通過券商資管、產權交易所、基金子公司、基金專戶等渠道,基本上是監管管到哪裡,就在其他未受監管覆蓋的通道內鼓出一個包,表現為業務量飆升,但收費微薄。

通道業務實際脫離了基金公司的控制範圍,大量產品和投資指令來自基金公司體外,基金專戶交易和風控體系面對著巨大的外部壓力。 「基金公司先專戶後公募的路徑是希望基金公司積累實際管理經驗和市場業績,而不僅僅是出租通道, 」證監會有關人士表示, 「這不應是基金公司的發展路徑。 」

專戶狂飆

公募基金專戶業務產生於2007年11月,《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出台,提出專戶業務是指基金管理公司向特定客戶募集資金或接受特定客戶財產委託擔任資產管理人,由商業銀行擔任資產託管人,為資產委託人的利益,運用委託財產進行證券投資。

這實質是一種私募產品,給公募基金跨界發展的空間,產品向一個客戶募集資金稱「一對一」專戶,向多個客戶募集的產品稱「一對多」專戶。按照當時的規定,為單一客戶辦理特定資產管理業務的,客戶委託的初始資產不得低於5000萬元。不少基金公司認為此門檻過高。

從2009年起,監管層不斷降低專戶產品投資門檻。2009年6月,證監會發佈《關於基金管理公司開展特定多個客戶資產管理業務有關問題的規定》 ,明確「一對多」業務門檻是100萬元,單個產品投資人數不得超過200人,產品規模不得低於5000萬元。2011年, 「一對一」產品初始規模降至不得低於3000 萬元, 「一對多」產品初始規模不得低於3000萬元。

2012年,專戶門檻再次調整, 「一對多」產品投資人不得超過200人,但是投資金額300萬元以上的不受限制。

與此同時,取消了專戶管理費率的下限和業績報酬的上限。這次改革成為專戶產品大發展的重要環節。

此前,專戶產品的管理費率、託管費率被設定了下限,費率不得低於同類型或相似類型投資目標和投資策略的公募基金管理費率、託管費率的60%;而業績報酬則被設定了上限,在一個委託投資期間內,業績報酬的提取比例不得高於所管理資產在該期間淨收益的20%。

修改後的專戶產品,管理費無下限,而業績報酬則無上限。

規則的修改意味著專戶鬆綁。專戶規模出現大幅增長。根據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截至2013年2月底,78家公募基金,非公開募集資產規模8210.85億元 ;截至2014年2月底,92家公募基金,非公開募集資產規模12103.88億元。

基金公司的非公開募集資金來源包括企業年金、社保基金、專戶產品。2013年基金公司管理的企業年金為2444.96億元,2012年公募基金管理的社保基金規模為3696.06億元。2013 年公募基金管理的社保基金規模尚未公佈,據此粗略估算2013年公募基金行業的專戶規模達五六千億元,較2012年翻了數倍。

中小基金公司的專戶依賴

根據財新記者獲得的部分數據,2013年度包含專戶、社保、年金在內的非公募規模排名中,嘉實、工銀瑞信、中銀、易方達、博時、華夏、鵬華依次排在前列,規模從近800億元到1100億元不等。

大型基金公司管理的社保年金賬戶規模較大,而中小基金公司由於缺乏這類客戶,其非公募產品都是專戶產品。

據財新記者獲得的基金行業數據,到2013年底,紅塔紅土、江信、東海等新設基金公司所管理的資產全部是專戶產品,但規模普遍不大。專戶上了規模的,只有財通基金管理公司和長安基金管理公司兩家。

根據財通基金提供的數據,截至2014年3月末,財通基金專戶數量已突破200只,累計規模近200億元。專戶的類型也很複雜,包括主動管理、期貨專 戶、固定收益專戶、定增專戶,其中期貨和定增數量上於業內遠遠領先。

財通基金副總經理王家俊表示,由於股票市場整體估值較低、系統性風險較小,現在是參與定增項目較好的時機。

從歷史上看,投資定向增發的獲利比例超九成。

到2014年3月底,長安基金有77個專戶理財組合,合計規模76億元,到2014年2月底,長安基金自主管理的2只專戶產品平均年化收益39.8%。

長安基金副總王健向財新記者表示,長安基金100個專戶的投資囊括了股票、期貨、債券、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回購、央票等, 「我們不侷限在一個兩個類型內。客戶有需求,我們就會開發,平台比較開放。 」王家俊表示,財通基金將商品期貨作為業務創新的首發陣地,與業內實力強勁、並同為財通證券控股的兄弟公司——永安期貨合作。 「我們現在也正在研究,能不能把商品期貨應用到公募產品中。 」王家俊表示。

中小基金公司為何衷情於專戶?

「原因比較簡單,一直沒有好的公募基金盈利模式,對於小型基金公司來說,若繼續依靠傳統的公募商業模式,規模很難迅速壯大。 」王健表示。

長安基金總經理黃陳認為,新成立的小型基金公司生存比較艱難 :一是公司成立時間較短,缺乏歷史投資業績和運作經驗來證明自身實力,很難獲得市場的認可青睞。二是面臨激烈的內外競爭。行業外,信託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的紅火,對基金公司特別是中小基金公司形成巨大的競爭 ;行業內,自2011年證監會放開基金公司申請以來,新基金公司獲批的數量增加,競爭異常激烈。

三是公募商業模式在現階段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因此,新設立的小型基金公司選擇 開放自己的平台,與多方機構合作,增長規模。長安基金也認為,開放平台可以較好地消化公司的固定成本,同時還 能聚攏市場中的多方資源和需求,為自主投資管理提供改進的時間。

黃陳還認為,當前監管層對專戶實行的是備案制,審批效率比較高,這能滿足一些機構和高端客戶對時間和效率的要求 ;相對於公募基金,專戶的投資結構和投資範圍都比較靈活。

「基金公司自己管理的小規模專戶管理費倒是能收得較高,但是很難做大。 」業內人士透露。

微利的代價

這類專戶業務看著熱鬧,絕大部分帶給 基金公司的不過是一丁點通道費用。因為這些專戶絕大部分都是由外部人員管理,換言之,基金公司出租了能在各個市場上交易的通道和賬戶。

據接近長安基金的人士表示,長安基金專戶90% 是和外界合作,找投資顧 問管理,並根據雙方在產品開發、資金募集等方面的貢獻度進行利潤分成。

「以往,銀行高端理財客戶主要對接信託公司和 PE,目前基金專戶開始逐漸取代過去信託的通道功能,大批陽光私募轉移陣地也通過基金專戶交易。

中小基金公司價格便宜,賬戶全,因此增長很快。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這位人士還向財新記者表示,行業內的專戶業務模式,基本上都是投資顧問或者私募基金自己管理並投資劣後級,和優先級客戶組成一個專戶資產,優先級客戶和劣後級客戶簽署協議,大家做一致行動人,所有投資人指定一名授權代表,做投資指令。投資顧問的收益完全體現在劣後級的收益上。在這種業務模式下,基金公司只能收取0.3%到0.5% 的通道費用。 「客戶是人家的,交易也是人家做,基金公司就是一個通道,肯定費用不會高。 」這位人士說。

「如果專戶管理費是1.5%,200億元專戶的財通基金怎麼可能還是虧損?專戶實質也是通道業務,只不過通道費用高,而基金子公司收取的通道費用就更低了,只能收到萬分之五左右。 」這位業內人士表示。

根據上市公司昇華拜克(600226.

SH)2013年年報,昇華拜克持股的財通基金管理公司2013年期末淨資產 7447.84萬元,營業收入2.58億元,虧損1295.58萬元。雖仍在虧損,但成立於2011年的財通基金已經大幅減虧。2011 年財通基金虧損6383.70萬元,2012年度虧損5366.69萬元。

一位行業內人士稱,如果與投資顧 問合作開發專戶,市場費率在0.3% 到0.5% 之間,財通基金2013年2.7億元的運營成本,需要540億元到900億元的專戶規模才可能扭虧。

只有80億元左右專戶規模的長安基金盈利問題更大。根據長安基金股東美邦服飾(002269.SZ)2013年半年報,長安基金2013年半年度營業收入1.37億元,虧損4299萬元。

做通道業務規模可以很大,但產品大多外包,管理費率低,基金公司要多賺錢就要壓縮運營成本。另外專戶產品的清盤週期是一到三年,產品清盤,規模勢必縮水。種種矛盾下,目前長安基金專戶基金經理只設了兩名。

在通道業務風險尚未暴露之時,在公募基金的專戶交易體系和人員設置上,基本完全由通道業務的真正運作方商業銀行體外控制,這面臨未來的信用風險系統性爆發的潛在風險,也在操作過程中存在利益輸送、風控缺失等各類運作瑕疵。

專戶業務

絕大多數與外界合作,

基金公司只能收取

很低的通道費用,

還要承擔運作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16

東方證券65億救市“真相”:未直接買入而以收益互換轉交證金專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7600.html

東方證券65億救市“真相”:未直接買入而以收益互換轉交證金專戶

一財網 謝丹敏 2015-11-26 22:46:00

《第一財經日報》發現,在“股災”期間,有多家證券公司在參與救市,是以與證金公司進行股票收益互換業務的方式進行的。比如,東方證券就是通過股票收益互換,先後兩次籌資近65億交由證金專戶管理。

在中信證券核心高管被查以及董事長退休風波後,近期一則來自證券業協會的有關中信證券虛增萬億收益互換交易消息又在業內掀起了一絲浪花。

這也給了眾多中國股民知曉“收益互換”這一名詞的機會。而《第一財經日報》發現,在“股災”期間,有多家證券公司在參與救市過程中,就曾與證金公司進行過股票收益互換。比如,東方證券就是通過股票收益互換,先後兩次籌資近65億交由證金專戶管理。

“這計入券商自營業務,不計當期損益。”海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每家公司券商的情況不一樣,項目也不同,但這些項目都是計在自營項目下的。

盡管如此,記者從多個渠道求證,這些收益互換資產並不適用於證監會近日對券商自營凈買入“松綁”的要求。

券商以收益互換參與救市

響應救市號召期間,在兩輪斷崖式下跌過程中,眾券商先後以凈資產的15%、20%出資參與救市,但並非全部都選擇了二級市場買入股票或者以ETF申購參與救市。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得的一份東方證券公告顯示,2015年7月6日,東方證券與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金公司”)簽訂《中國證券期貨市場衍生品交易主協議》及《收益互換交易確認書》,以2015年6月底凈資產的15%出資,即人民幣48.9億元,交由證金公司專戶統一進行運作。

當股災陰霾不散、股指二度探底之際,為進一步響應救市號召,2015年9月東方證券再度出資15.71億元,以收益互換形式交由證金公司設立的專戶運作。由此,東方證券通過收益互換參與救市的金額高達64.61億元。

東方證券通過收益互換模式交由證金公司管理資產的模式並非特立獨行。公開資料顯示,國信證券、興業證券等在二次參與救市中,也使用了收益互換業務。國信證券曾以凈資產20%的出資23.2億與證金公司開展收益互換交易於9月1將款項劃轉至證金公司指定賬戶。而興業證券在兩輪救市中,都采用了收益互換,光是第二輪救市就以20%凈資產出資7.63元與證金公司進行收益互換交易。

就連近日風波不斷,在救市中表面上沖鋒在前的中信證券也是通過收益互換來參與救市。光第二次救市中,中信證券與證金公司開展收益互換,投資金額高達54.34億元。

券商為何頻頻使用收益互換形式進行交易?什麽又是股票收益互換?

從傳統意義上而言,股票收益互換是指證券公司與符合條件的客戶約定在未來一定期限內,根據約定數量的名義本金和收益率定期交換收益的行為。其中,交易一方或雙方支付的金額將與特定股票、指數等權益類標的證券的表現掛鉤。原則上,雙方按照收益軋差後的凈額進行支付,不發生本金交換。

“這一定義運用在券商和證金公司身上,之間的角色可能要互換。”國內一家大型券商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券商與證金公司進行收益互換交易中,原本券商和客戶的角色就被顛倒了。證券公司就是客戶、投資者,而證金公司則扮演了上述‘券商’的角色。”

通常而言,投資者參與股票收益互換交易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投資者將固定收益交換為與股價表現掛鉤的浮動收益,另一類是投資者將持股收益交換為固定收益。

第一類是指,持有現金或固定收益資產的投資者可以向證券公司支付固定收益,以換取股價掛鉤的浮動收益,間接實現客戶投資標的證券的目標。第二類中,投資者可鎖定已有的持股收益,將未來股價損益全部支付給證券公司,換取固定收益,實質是將權益類投資轉化為固定收益投資。

面對股災的肆虐,券商成為僅次於證金公司的救市主力。7月4日,21家券商聯合公告稱,以凈資產15%的比例、不低於1200億元出資投資藍籌ETF,並相應提高自營業務規模。此後,證券公司又以不低於凈資產20%的資金向證金公司輸血超千億。

上述券商內部人士稱:“從救市情況來看,證金公司跟券商之間的業務關系應該屬於第一類。因為救市所買的股票都是新開倉的。那證券公司把資金交付給證金公司,並在合約到期日或者某一時點支付固定收益給證金公司,自己承擔證金公司的證券投資收益。”

在21家券商發出的聯合公告中顯示,上證綜指在4500點以下,在2015年7月3日余額基礎上,證券公司自營股票盤不減持,並擇機增持。

“我們公司因為沒有參與救命,所以對證金救市的收益互換結構並不清楚。”該證券內部人士進一步指出,“雖然這屬於證券公司自營部分,但不見得證券公司完全承擔證金公司的投資收益。也有可能與證金約定了投資收益與某一基準表現掛鉤。超出基準部分收益(或損失)歸證券公司。”

還原券商參與救市

自10月走出漂亮的反彈行情後,11月的A股市場依然洋溢著大盤飄紅的喜悅。截至11月25日,上證綜指報3647.93點,較股災期間的低點2850.71點累計反彈幅度高達28%。

在IPO重啟、市場逐漸轉好後,中國A股市場步入了正常化。隨之而來的是,救市參與機構資金運作的逐漸回歸正常化。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獲得的一份證監會向各地證監局下發的通知要求,取消券商自營股票每天凈買入的要求,券商自營交易恢複正常,可靈活調整倉位。

在股市步入正常化之際,再度回顧下股災期間的政策應對,或許更能理解此番監管對券商自營松綁的用意。

在此之前的7月9日,證監會印發《關於督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共同做好維護證券市場穩定運行工作的通知》(下稱《維穩通知》)就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參與護盤作出部署,其中第四條要求“保持股票每天自營凈買入”。

荀玉根表示,11月份這份通知與4500點不減持是兩回事。7月4日的公告21家券商針對當時股市大跌的自發承諾,與證監會的《維穩通知》有別,暫時沒有變化。簡單來說,自營盤7月4日前倉位維持4500點不減的自發承諾未變,之後維穩要求的凈買入可以賣出。

在第一輪救市中,市場的恐慌情緒依舊,市場仍處於極度脆弱。在暫短反彈後,股市再度回歸千股跌停模式。在二度救市中,券商公司以2015年7月31日凈資產20%的比例出資投資權益類股票,並相應提高自營業務規模。

對此,有媒體報道稱,算上券商權益類2000億投資,維穩期間用的證金公司2600億信用額度買入的藍籌,加上12000億劃入證金公司賬戶的部分,最保守估計本次松綁涉及的股權類投資規模超過5000億。

但《第一財經日報》從多位業內人士求證到的結果是,券商自營不減持松綁部分,並非全部涵蓋上述5000多億部分。而是僅限於券商自營賬戶中所持的證券部分。

招商證券非銀金融行業研究員洪錦屏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券商以凈資產15%、20%部分拿出的資金都劃給了證金公司或者匯金公司以及相關的投資賬戶,這部分金額的操作本身不是由券商自營賬戶操控的。

在券商自營不減持松綁後消息傳出的當日,A股市場並未被所謂的“退出論”所震懾。相反,在券商股的帶動下,A股市場震蕩收紅,守住3600點大關。

荀玉根稱,此事件對市場影響有限,隨著市場企穩回升,成交額已經恢複到八千到一萬億,資金開始入市,11月來銀證轉賬、新發公募均明顯增長。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790

銀河資本專戶爆倉 投顧追債管理人為哪般?

前兩年基金子公司那段“野蠻生長”的時光,資管產品爆倉事件雖偶有發生,但對比這一次銀河資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銀河資本”)一款套利產品爆倉,並引發投資顧問起訴“追債”的案例,卻並不多見。

爆倉的資管產品為銀河資本青昀9號資管計劃(下稱“青昀套利9號”),管理人銀河資本是公募基金銀河基金子公司,投資顧問是私募基金上海青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青昀投資”)。爆倉後,青昀投資曾追加資金,但在產品運作到期後,卻未能拿回“補倉款”。

日前青昀投資向虹口區法院遞交的起訴申請已被受理,擇日開庭。青昀投資CEO朱俊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筆追加的資金高達1450萬元,目前已委托律師起訴,等待法院的判決結果。

另外,記者通過郵件形式向銀河基金市場部工作人員求證公司子公司爆倉及相關訴訟事宜,但截至發稿,記者尚未獲得回應。

杠桿產品“蹦極”爆倉

2016年5月23日,在運作一年期滿後,銀河資本青昀套利9號到期清算。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

青昀套利9號是一款主投於分級基金套利策略的結構化產品,依靠分級基金的折溢價率進行套利。產品對應的投資者分為A、B、C三類。在保證A約定年化6.3%的固定收益的前提下,B、C按照投資金額等比例分配剩余收益,並在B超過8%的超額收益中提取30%分配給C。青昀套利9號A份額與B+C份額的比重分別為3:1,即對於非A部分的投資者來說,存在3倍杠桿。

值得註意的是,C類份額由青昀投資指定的投資者認購。一位熟悉青昀套利9號的基金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實際上這應該是變相跟投和參與業績分成,盈利所得也能規避稅收。青昀套利1號產品在前一波牛市期間到期清算的時候,青昀投資間接獲得了2000余萬的收益。

青昀套利1號產品募集金額1.05億元,投資者人數僅有4人,在它運作3個月之後凈值表現優異,青昀投資與銀河資本決定“合作”複制1號產品,連續發行了2-10號青昀套利產品。青昀套利系列產品管理規模迅速達到20.112億元。

但後來事情的發展出乎各方的預料。進入2015年6月中旬,大盤和各類指數遭遇斷崖式下跌。青昀套利9號成立1個多月後,就遭遇了爆倉。依據合同規定,該產品設置了0.97、0.95元兩條預警線和0.93元的止損線。自2015年5月21日成立後,青昀套利9號凈值經歷了沖高後快速回落的過程,並且快速擊穿了上述三條“防線”。

2015年6月15日,青昀套利9號產品凈值達到運作以來的最高點,基礎份額單位凈值1.1031元,基金總資產達到3.4億元。當日B類單位凈值達到1.3757元,即這部分投資者的浮盈超過了37%。

但隨後青昀套利9號的凈值走勢,就如同“股災”中的股指一樣快速墜落。6月29日,青昀套利9號產品凈值跌至0.9648元,首次跌破了0.97元的預警線,B份額的凈值則從高點1.3757元跌到了0.8486元;7月2日, 青昀套利9號又跌破了0.95元的預警線,報0.9460元;B份額凈值0.7764元, 對應的浮虧超過22%,而自6月15日以來的調整幅度接近60%;7月7日,青昀套利9號跌破了0.93元的止損線,報0.9254元。在此之後,母基金凈值不斷刷新新低,而B份額承擔了杠桿效應放大後的進一步虧損。

然而,此時多數投資者並不知曉情況已惡化到如此地步。前述認購青昀套利9號的投資者稱,投資顧問在6月29日通過微信發布的產品B份額凈值還在1.08元,實際凈值已經低於1元;之前也有部分投資人註意到產品凈值下跌幅度過大,和銀河資本、青昀投資做過溝通,要求控制風險,得到了一些“凈值低估、凈值實際沒有這麽低、風險可控”的解釋。

“當時沒人通知產品爆倉,接到通知已經很晚了。”該投資者稱,“凈值公布,一直是投資顧問群發郵件通知,大約一周一次;銀河資本的網站,投資者可以登錄查詢凈值,但是沒有按時發布,經常一個月不更新。”

“個別投資人隱約感受到產品可能爆倉了,但是沒有確認,因為投顧一直說估值有錯誤,有在途資產未計入、凈值被低估之類。因此沒有正式通知,無法確定是否爆倉。”該投資者稱,在產品遭受重大損失的時候,銀河資本則完全袖手旁觀。

投顧狀告管理人

該來的終究還是要來的。2015年7月14日,青昀投資通過郵件向投資者群發了《B類持有人追加資金通知書》。這是投資者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清楚地了解到產品已經爆倉。

上述投資者稱,青昀投資先是主動提出以自有資金全額追加資金,讓產品恢複交易。後來又改變主意, 青昀投資 提出和投資者共同追加資金,大部分投資者寄希望後續運作補回凈值,同意了共同追加資金。其後,銀河資本將產品凈值調整為1元,並恢複了交易。其中,青昀追加資金1450萬元,這也為後來青昀投資與銀河資本對博公堂埋下了伏筆。

2016年5月23日,青昀套利9號到期清算,母基金單位凈值0.985元,B份額0.76元。若剔除投資者追加資金部分,實際B份額的單位凈值約為0.6元。

投資一年,B份額投資者在滿足A類投資者本金+收益、銀河資本管理費、投顧費用等一系列費用之後,僅拿回六成本金。

值得註意的是,這六成本金中還包含了青昀投資1450萬元的追加資金款項。該投資者稱,如果剔除這部分投入,那B份額最終的凈值約為0.44元。

發生這種狀況,也就有了前文所述的青昀投資不滿管理人的做法,並向虹口區法院起訴。“不想多說什麽,看最後判決。”朱俊軍如是說。

有認購青昀套利9號的投資者也認為,銀河資本涉嫌多方面違約。比如套利產品做指數跟隨,套利產品的跌幅竟然超過了大盤指數跌幅;將基金資產直接委托給投資顧問運作;產品凈值跌破預警線及止損線時,均未按照合同約定通知投資者;是否按照合約約定限制倉位、及時平倉,目前尚不清楚。

有銀河資本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現在投資者和青昀都找我們,我們壓力很大。”該內部人士向記者證實了投資者的說法,稱“未盡及時通知義務”。他解釋,之所以沒及時通知投資者是“出於保護投資者目的”,剛跌破第一條預警線時他們考慮能做的主要有三個方面:告知投資者、降低倉位以及讓投顧追加資金。

而從事情的發展來看,該人士所述的三個方面均在產品爆倉之後才真正提上議程,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操作策略為何偏離

資料顯示,2015年5月21日成立,青昀套利9號成立於牛市的相對高位。成立伊始,產品募集資金3.079億元。

上述投資者提出質疑,既然是款套利產品,短期跌幅怎會如此之大?是否投顧機構的投機操作或者進行了母基金的指數跟隨策略,才導致出現如此巨大的跌幅。

按照合同約定,青昀套利9號投資策略主要有三:首先是常規性策略,即通過配對轉換機制實現分級基金的折溢價套利,即拆分母基金成A、B份額賣出或者合並A、B份額後贖回母基金;預判暴跌行情引發分級基金下折,提前買入分級A,在下折後賣出分級A及贖回下折獲得的母基金份額,此為事件性套利;第三種為固定收益類投資策略,主要是保證產品流動性以及沒有套利機會時進行的策略性投資需要,通常配置一些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逆回購、銀行存款等固定收益品種。

從事後的複盤來看,若青昀套利9號嚴格執行合同約定的投資策略,跌幅將遠小於市場的波動幅度,爆倉的可能性則更小。而本報獲得一份6-7月份凈值回撤情況的材料顯示,有多個交易日,青昀套利9號的凈值跌幅超過了滬深300指數。比如,6月17日滬深300指數漲1.46%,產品凈值跌1.57%;6月23日滬深300指數漲3.2%,青昀套利9號跌1.57%。

對此,上海一位公募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正常的套利產品的跌幅會小於指數,因為套利產品本身存在一個折溢價率,即便產品買入後凈值跌了,但還擁有了折溢價的安全墊,因此,分級基金套利產品即使出現虧損,虧損的幅度也應該小於市場下跌幅度。

青昀投資在郵件中也肯定了青昀套利系列產品進行了指數跟隨。青昀投資相陽松稱,在青昀套利9號凈值出現大幅回撤期間,市場本身的折溢價不顯著,投資策略上跟隨指數較重。

然而,這似乎已經超出了合同約定的策略。另一方面,《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實際操作中,青昀套利9號也出現了偏離投資策略的情況。

據公開資料,青昀套利9號成立一個月便出現了在國投瑞銀成長B級(下稱“成長B”)的持有人名單中。據成長B2015年中報,截至6月30日,青昀套利9號持有了232.92萬分成長B級份額,以2.06%持有比例成為後者的第五大持有人。

在分級A級對應中報的十大持有人名單中未出現青昀套利9號。2015年中報顯示,分級A級的第十大股東朱茂昌所持成長A級份額300萬份,所占比重為2.66%。不過,考慮到中報僅披露了前十大持有人,據此也不能排除青昀套利9號所持成長A級的份額與成長B級相一致的可能性。

然而,2015年年報則顯示青昀套利9號未嚴格按照既定策略“辦事”。截至2015年末,青昀套利9號持有855.9028萬份成長A級,持有比例高達9.99%。當時成長B級對應的凈值為0.8090元,離0.25元的下折閾值尚有69%的距離。由此,並不存在事件性套利的可能性。

若當時青昀套利9號持有與成長A級相一致的855.9025萬份成長B級基金,可位列其第二大持有人,但成長B年報披露的前十大持有人中,均未出現青昀套利9號的身影。

由此可見,青昀套利9號當時的操作策略與合同規定的出現了偏離。

管理人“缺位”?

依據合同,銀河資本青昀系列1-10個專戶產品是由銀河基金子公司銀河資本發行的分級基金套利產品(其中一款為主動管理型平層產品)。投資顧問均由青昀資本擔任,由它向銀河資本提供操作建議。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銀河資本在10個專戶產品運作中似乎僅是扮演了通道的角色,銀河資本認為自己是名義管理人,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青昀資本是實際的管理人。

在日常的投資溝通中,一向由青昀投資通過郵件等方式向投資者提供凈值與操作過程和思路的反饋。而銀河資本似乎只是“默默地”在一旁收著管理費。

銀河資本為公募基金銀河基金的子公司,2014年4月22日在上海成立,註冊資金5000萬元人民幣。

青昀投資是由朱俊軍、相陽松、陶潔等人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由朱俊軍擔任法人代表和投資負責人,相陽松負責產品銷售。

有熟悉朱俊軍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朱本人較為低調,極少出席公眾場合。但記者還是從其他渠道了解到一些信息,朱俊軍曾任職於西部證券機構業務部、資產管理部,他創立了一套指數分級基金、ETF基金產品的套利模型。而相陽松此前在西部證券下邊的一家基金公司負責市場、渠道相關工作。

成立銀河資本青昀系列產品期間,相陽松發動了他的朋友圈,讓一些朋友認購他們的產品。

據投資者介紹,1號產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陽松的朋友取得了不錯收益。而在跟投後,青昀投資獲得的收益更是高達2000余萬元。

在指數不斷走高,套利產品以其絕對收益特征受到市場歡迎,青昀投資和銀河資本合作抓住有利時機連發了10個產品。除了銀河資本青昀1號因為2015年7月初產品到期,6月份已經減倉且逐步變現,遭受的回撤較少之外,其他運作中的套利產品均遭受了重大損失,而相陽松因牽扯了自有資金和自己的關系進去,被搞得焦頭爛額。

實際上,銀河資本專戶爆倉是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縮影。過去幾年,基金子公司野蠻成長,通道業務更是風靡整個行業。一些基金子公司對投資策略了解有限,不具備相應的風險識別、風險控制能力,甚至不具備相應的運作、清算能力,就倉促推出產品,把產品管理的投資運作、風險管理悉數交由投資顧問,投資人的委托資產任由投資顧問處置,管理漏洞頻繁出現。最近兩年隨著大量產品的集中運作到期,違約和追責問題正在集中爆發。

對於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而言,通道業務收費較低,但作為合同約定的管理人他們承擔的責任卻很高。當違約金額達到一定量級的地步時,甚至超越了他們的承受能力。

如今對通道業務的監管正在升級,但通道的比例在整個行業中占比仍較高,亦不可能一刀切的關掉。“如果一刀切都關掉,那很多機構會死掉。”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690

基金子公司通道之殤 銀河資本專戶陷爆倉糾紛

今年2月,由央行牽頭、一行三會共同參與制定的一份《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在業內流傳,統一監管將讓寄生於不同監管管轄下的通道業務喪失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過去幾年,由於通道業務藏匿於監管真空地帶,基金子公司野蠻成長,通道業務更是風靡整個行業,一些產品因管理人職責缺位飽受市場詬病。

銀河資本青昀套利9號資產管理計劃(下稱“銀河青昀套利9號”)就是一款存在諸多爭議的通道產品,它是銀河資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銀河資本”)發行的主投於分級基金套利的結構化產品,在成立後的第33個交易日遭遇爆倉,隨後投資顧問上海青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青昀投資”)與投資者追加資金,期待挽回損失,但最終敗北。

巨大的虧損倘若緣於市場行情,系統性風險來臨本無可厚非,但事情的發展似乎另有隱情,至少從常理而論,套利產品的凈值波動與市場行情並無直接關系,而銀河青昀套利9號的凈值變化卻和大盤走勢較為一致。

作為管理人,運營通道產品的初衷是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收取通道費用,但在粗放型批發模式之下,管理人職責缺位引發的問題不容忽視,銀河資本也因此陷入專戶爆倉的連環糾紛案中。第一財經記者獲悉,先是在產品清算後青昀投資狀告銀河資本索要補倉款,接著又有投資者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申請追究管理人的職責缺位致使產品偏離合同約定產生巨虧的責任。

還原爆倉始末

銀河青昀套利9號是一款基於分級基金折溢價套利的結構化產品。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它成立於2015年5月21日,運作期限一年,200戶投資者參與認購,總金額3.079億元。銀河資本為管理人,青昀投資擔任投資顧問提供投資建議。

資管合同顯示,這款結構化產品分為A、B、C三類份額。一位參與認購的投資者張軍(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A份額即優先級份額,約定年化6.3%的固定收益。這類投資者通常由銀行等機構投資者充當,保本保息。B、C則是承擔風險與享受浮動收益的“真正”意義上的投資者。A份額與B+C份額比為3:1,即非A份額的風險和收益加了3倍杠桿。

B、C兩類投資者在滿足A份額的約定收益後剩余部分按照投資金額等比例分配;當B的收益率超過8%時,超額收益的30%將分配給C。

一位接近青昀投資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C類份額由青昀投資指定的投資者認購,實際上這是變相跟投和參與業績分成,當產品到期獲得不錯收益時,C類份額獲得的收益將是最大的。

2014年7月青昀投資發行銀河資本-青昀1號資產管理計劃(下稱“銀河青昀1號”)時,在牛市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到期清算時產品凈值高達4.59元,而劣後端凈值高達10元以上,青昀投資間接獲得了2000余萬元的收益。其後,青昀投資與銀河資本深度合作,擬複制銀河青昀1號成功經驗,連續發行了銀河資本青昀套利系列的2~10號產品。

銀河青昀套利9號是10款銀河資本青昀套利系列產品中,第一款爆倉的產品。它成立之時正值A股上證綜指位於4500點的相對高位,其凈值在超越1.1元上方後快速墜落,並很快擊穿0.97、0.95元兩條預警線。

然而,彼時多數投資者還沈浸在凈值向上的歡愉中。張軍稱,青昀投資在2015年6月29日通過微信向投資者發送的信息顯示B份額凈值尚在1.08元。隨著股災的發生,有投資者擔心產品凈值隨行就市,便與銀河資本、青昀投資做過溝通,要求控制風險,得到回複諸如“凈值低估、凈值實際沒有這麽低、風險可控”的答複。

事後,青昀投資通過郵件發給投資者一份《青昀系列產品業績報告》顯示,6月29日,銀河青昀套利9號實際的凈值已經跌破1元,報0.9648元,劣後投資者的虧損幅度遠超10%。

之後的情況變得更加糟糕。2015年7月7日,在產品成立之後的第33個交易日,銀河青昀套利9號凈值報0.9254元,擊穿了0.93元的止損線,即不幸爆倉。

作為一款專戶產品,銀河青昀套利9號並非每個交易日均公布凈值,平時由青昀投資以約每周一次的頻次向投資者匯報基金凈值波動。

“銀河投資在爆倉後較長時間都沒聯絡投資者。”張軍稱,“個別投資人隱約感受到產品可能爆倉,但是沒有確認,因為青昀投資一直說估值有錯誤,有在途資產未計入、凈值被低估之類。因此沒有正式通知,無法確定是否爆倉。”

銀河資本內部人士此前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稱,之所以沒及時通知投資者是“出於保護投資者目的”,剛跌破第一條預警線時他們也曾考慮過能做的主要有三個方面:告知投資者、降低倉位以及讓投顧追加資金。

從事後複盤的情況來看,銀河資本在爆倉之前似乎並未采取多少動作。4倍的杠桿效應之下,產品凈值若進一步下跌,則極有可能危急A類投資者的本金與約定收益,一旦如此情況發生,銀河資本極有可能自掏腰包來彌補虧損。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虹口區法院民事裁定書顯示,在產品爆倉後,銀河資本一方面與青昀投資協商應急處理方案,由青昀投資向銀河青昀套利9號專用賬戶匯入1445.3萬元。

作為C類份額的參與者,青昀投資的壓力及翻本的動機不言而喻。其後,大部分投資者跟進追加,平均100萬元初始資產的投資者追加16萬元,硬是把產品凈值補回了1元。只是事與願違,隨後的日子產品凈值仍在延續跌勢。

2016年5月23日,銀河青昀套利9號運作一年到期終止,由銀河資本負責對產品進行清算並註銷證券、期貨及托管賬戶。截至清盤,產品凈值報0.985元,B份額凈值為0.6779元。若剔除追加資金,投資者實際的凈值約為0.51元,即投資銀河青昀套利9號一年虧損49%。

無論是投資者、管理人還是投資顧問,彼此的關系本該在合同期滿告終,但實際上在運作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才開始被外界所知曉。

先是投資顧問青昀投資向虹口區法院遞交起訴申請,要求管理人償還1445.3萬元補倉款。該部分資金在追加入市之後出現一定縮水,到產品到期時,計入產品凈值由銀河資本返回予投資者。

因涉及管轄權異議問題,虹口區法院駁回了青昀投資的起訴,其稱應按照投顧合同約定的通過仲裁方式解決任何爭議。

針對資管產品,有關投資者、投資顧問與管理人的糾紛及爭議問題,絕大多數資管合同中有約定,通過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等仲裁機構仲裁而非在法院公開審理。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未聲明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受理後,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提交仲裁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

基於案情走向,第一財經記者致電青昀投資實際控制人、執行董事朱俊君,對方稱法律糾紛已委托專人處理,自己對於結果暫時並不知情。

在投顧向銀河資本追債之後,投資者也訴諸法律手段向銀河資本追責。第一財經獲悉,日前有投資者已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提交了仲裁申請,並獲得受理。

張軍稱:“這是一款套利產品,不是指數跟隨或者普通的權益類產品。如果是一款加杠桿的權益類產品在市場暴跌的系統性風險中遭遇爆倉,尚可以理解。但套利產品與股指波動並無直接關系。更重要的是,實際操作過程中,管理人明顯違背了合同約定,才導致了爆倉事件的發生。”

通道亂象頻現

銀河資本為公募基金銀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註冊資本5000萬元。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末該公司資產總額7368萬元,64名從業人員創造凈利潤高達3651 萬元。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在2015年銀河資本總共發行了331款備案的資產管理計劃,也就是說在當年銀河資本旗下從業人員人均至少負責5單以上業務,而每單金額動輒上億元。

銀河資本在業內並不知名,偌小的體量撬動如此業務規模,這難免讓人與批發式通道業務聯想到一起。而第一財經記者在跟蹤銀河青昀系列產品,尤其銀河青昀套利9號產品中見識到了這種業務模式。

依據資管合同,基金管理人為銀河資本,青昀投資為投資顧問提供投資建議,但實際產品運作過程中,前者僅為名義上的管理者。大量投資者與青昀投資的往來郵件顯示,由青昀投資全權負責與投資者交流與溝通,定期推送基金凈值,並解釋基金波動緣由以及運作中自身采取了何種策略。反觀銀河資本則退居於幕後。當產品凈值擊穿爆倉線時,為了產品能夠存續,青昀投資又自掏腰包逾1400萬元與投資者一起補倉使得產品能夠繼續存續。

以上種種,遠遠超越了一個投資顧問的職責。若無意外,銀河青昀套利9號便是一款典型的通道式資管產品。

自2012年11月首家基金子公司成立之後,整個行業受益於自身“萬能牌照”的優勢,野蠻生長,業務範圍觸及基金、信托及券商所能及的各個領域。考慮到業務範圍的寬廣、業務數量的巨大,且自身有限的人力、資本金及管理能力等現實問題,基金子公司走上了一條批發式通道的業務模式。

第一財經記者早在去年年中向銀河資本內部工作人員求證產品是否為通道時,對方亦默認其通道特征。該人士稱:“現在他們(銀河資本)壓力很大,拿了這麽少的費用,出了事情,(投資者與投資顧問)都來找他們。”

投資者代理律師仁科律師事務所執行合夥人張樹學表示,銀河資本的所為有悖資管合同約定,它將資產委托給投資顧問全權運作,違背了合同中關於“不得將基金資產委托第三人運作”的約定,構成了對投資者的侵權。

然而,一如銀河資本類模式,基金子公司由於業務量的爆發式增長很難做到對每個產品作出盡責調查,粗放式的通道業務的負面效應不斷顯現。隨著大量資管產品運作到期,剛兌風險層出不窮。由於子公司為輕資產公司,自身資產不及動輒億元的產品規模而無法自行兜底。近年來投資者維權活動的“規格”不斷升級,投資者從向子公司追債未果後,遂轉道向基金公司甚至是基金公司的股東方求償。過去兩年間,監管部門介入了一批投資者向基金子公司的維權案件,一方面安撫投資者,另一方面加強對基金子公司的業務模式指導,並對相關涉案公司做出處理。

2016年12月,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基金子公司監管法規正式落地。經歷長達百日的征求意見後,證監會發布修訂後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在18個月的過渡期後基金子公司業務規模將與凈資本掛鉤,在具體業務開展中還將計提風險準備金,這意味著通道業務的成本大幅增加,行業內掀起了一股轉型熱潮,通道業務占比顯著下降。

今年2月,由央行牽頭、一行三會共同參與制定的一份《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在業內流傳。統一監管讓寄生於不同監管管轄下的通道業務喪失了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自此,隨著大批通道產品到期後將不再存續,整個資管行業將回歸主動管理出業績的本源上。

操作違規爭議

在投資者看來,銀河資本的失責絕非通道如此簡單;更為嚴重的是,這款產品在實際操作中極有可能違背了產品合同的約定。

按照合同約定,青昀套利9號投資策略主要有三:首先是常規性策略,即通過配對轉換機制實現分級基金的折溢價套利,即拆分母基金成A、B份額賣出或者合並A、B份額後贖回母基金;預判暴跌行情即將引發分級基金下折,提前買入分級A,在下折後賣出分級A及贖回下折獲得的母基金份額,此為事件性套利;第三種為固定收益類投資策略,主要是保證產品流動性以及沒有套利機會時進行的策略性投資需要,通常配置一些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逆回購、銀行存款等固定收益品種。

張軍稱,青昀套利9號既然是一款套利產品,采取上述任何一種策略均可避免爆倉。采用第三種策略可分享債券牛市收益;采用第二種策略的話,分級A強勢亦會推高產品凈值;采用第一種策略時,在獲得一定折溢價率的前提下,若嚴格依據合同約定完成套利,產品凈值在弱市中即便有所下跌,但不至於爆倉。

“合同約定的投資策略是套利策略,但管理人實際操作的是高風險的‘相對收益’投機策略。”張軍稱,持有底倉、買入基金之後不立即拆分、拆分之後不立即賣出、買入之後不立即合並、合並之後不立即贖回等,不符合合同約定的套利策略,這部分主動的風險暴露屬於相對收益操作,不在合同約定允許範圍之內。

《青昀系列產品業績報告》顯示,有多個交易日,青昀套利9號的凈值跌幅超過了指數。比如,6月17日滬深300指數漲1.46%,產品凈值跌1.57%;6月23日滬深300指數漲3.2%,青昀套利9號跌1.57%。

上海一位公募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分級基金的套利者是沖著母基金的整體折溢價率去的,即便申購母基金或者合並得到母基金將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程度的市場風險暴露,但既然擁有了折溢價的安全墊,套利失敗的損失幅度正常會小於指數跌幅。

青昀投資在郵件中也肯定了青昀套利系列產品進行了指數跟隨。青昀投資相陽松稱,在青昀套利9號凈值出現大幅回撤期間,市場本身的折溢價不顯著,投資策略上跟隨指數較重。

銀河資本對此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銀河資本在給媒體的回複中表示,青昀投資的套利策略在2010年形成,經過五年市場反複檢驗後定型。但在股災和2016年初股市熔斷暴跌期間,青昀投資的套利模型短期失效,需要立即降低倉位,但是由於市場喪失了流動性,導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降倉操作,從而引起產品凈值出現超常規的回撤。“這是青昀投資之前幾年的套利實踐過程中所未曾遇見的, 甚至超出了其最板端的預測。”銀河資本表示。

另一方面,基金定期報告也揭示出銀河青昀9號運作中有違合同約定策略操作的端倪。

銀河青昀套利9號成立之後,很快出現在國投瑞銀成長B級(下稱“成長B級”)的持有人名單中。據成長B級2015年中報,截至6月30日,青昀套利9號持有232.92萬份成長B級份額,以2.06%持有比例成為後者的第五大持有人。

同期,未有公開數據顯示,該產品持有等份額的成長A級。成長A級2015年中報顯示,第十大股東朱茂昌所持份額300萬份,占比2.66%。鑒於基金中報僅披露了前十大持有人,據此無法判斷是否銀河青昀套利9號所持成長A級的份額與成長B級相一致。如果未參與拆分母基金而僅持倉成長B級,那投資方式絕非套利,而是依靠分級B來加杠桿博收益;倘若持倉相同份額的成長A級,那則意味著彼時產品的運作思路應該為,合並成長A、B子份額,通過二級市場贖回母基金,實現反向套利。

6月30日,成長B級母基金國投瑞銀中證創業板分級凈值報1.05元,成長B級、成長A級二級市場價格分別為1.2元、0.776元,即按照1:1A、B份額的配對比例,二級市場價格相對基金凈值折價6%。即二級市場直接買入A、B份額相比合並則可享受6%的套利空間。

如果說中報無法判斷銀河青昀9號操作策略有無偏離套利初衷,那2015年年報的指向性則較為明確。截至2015年末,青昀套利9號持有855.9028萬份成長A級,持有比例高達9.99%。若當時青昀套利9號持有與成長A級相一致的855.9025萬份成長B級基金,可位列其第二大持有人,但成長B年報披露的前十大持有人中,均未出現青昀套利9號的身影,且此前數日成長B級的成交極為清淡,一個交易日總成交量約為2萬多手,要做到在截止年末的數個交易日出倉數百萬份成長B級幾無可能。

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彼時成長B級對應的凈值為0.8090元,離0.25元的下折閾值尚有69%的距離。並不存在持有分級A級進行事件性套利的可能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55

通道鬧劇!砸盤平安興業者中信建投基金專戶

批發式資管通道產品,盡管在監管層三令五申地指導下,新增空間近乎被扼殺,但存量產品在“新老劃斷”機制下到期清算前仍舊發揮著余熱。這一次,令市場意想不到的是,來自中信建投基金公司的專戶通道產品引發了中國平安、興業銀行兩只大盤藍籌股的股價短時間近乎“閃崩”。

4月12日下午14點28分左右,“中國平安”及“興業銀行”兩只股票出現大量拋盤,導致其股價短時間內快速下跌。興業銀行從16元左右急速下跌至14.99元,中國平安從36元左右跌至34.9元。

對於砸盤的元兇,市場曾猜測為券商資管計劃,並有媒體報道稱是長江證券資管旗下產品所為,但隨後長江證券資管對此公開辟謠。

上海證券交易所14日發布公告稱,12日實時監控中發現,有投資者在“興業銀行”和“中國平安”兩只股票上,在短時間內以遠低於市場成交價的價格集中大量賣出,對相關股價短期走勢產生了較大影響。經查,上述交易行為系由中信建投證券下屬的中信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多個專戶產品賣出導致。上述異常交易行為發生後,上交所立即暫停了有關賬戶的當日交易,並開展相應核查。

4月13日,上交所約談了中信建投基金相關負責人,問詢了解上述異常交易行為的具體情況。據其反映,相關異常交易行為指令是由專戶產品的投資顧問公司下達。在指令執行過程中,投資顧問與中信建投基金未充分溝通,且在訂單執行中未能采取有效的風控措施,引發上述異常情況。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稱,不出意外的話,這些產品是通道產品,由投資顧問全權負責投資運營,而中信建投基金僅收取低昂的通道費。

“一看就知道,管理人角色錯位。”該人士稱,依據資管計劃合同的約定,管理人為中信建投基金負責產品運營,而投資顧問僅提供投資建議,正常來說不能直接操作下單。

上交所表示,該起異常交易行為,表面上是由在訂單執行過程中系統風控設置存在不足所致,實際反映出中信建投基金在風控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本所在約談中已督促其舉一反三,切實整改。同時,為警示和防範類似異常交易行為,上交所目前已啟動了對所涉賬戶的限制交易程序,限制期限擬為一個月。

上交所還表示,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交所在日常監管中,高度關註市場交易秩序。其中,既關註不合理的股價拉擡,也關註不正常的股價打壓,以促進股票市場穩健運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472

上交所:興業、平安閃崩系中信建投基金旗下專戶產品賣出導致

上交所4月14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消息,2017年4月12日,上交所在實時監控中發現,有投資者在“興業銀行”和“中國平安”兩只股票上,在短時間內以遠低於市場成交價的價格集中大量賣出,對相關股價短期走勢產生了較大影響。經查,上述交易行為系由中信建投證券下屬的中信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多個專戶產品賣出導致。

上述異常交易行為發生後,上交所立即暫停了有關賬戶的當日交易,並開展相應核查。

4月13日,上交所約談了中信建投基金相關負責人,問詢了解上述異常交易行為的具體情況。據其反映,相關異常交易行為指令是由專戶產品的投資顧問公司下達。在指令執行過程中,投資顧問與中信建投基金未充分溝通,且在訂單執行中未能采取有效的風控措施,引發上述異常情況。

該起異常交易行為,表面上是由在訂單執行過程中系統風控設置存在不足所致,實際反映出中信建投基金在風控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本所在約談中已督促其舉一反三,切實整改。同時,為警示和防範類似異常交易行為,上交所目前已啟動了對所涉賬戶的限制交易程序,限制期限擬為一個月。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交所在日常監管中,高度關註市場交易秩序。其中,既關註不合理的股價拉擡,也關註不正常的股價打壓,以促進股票市場穩健運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473

5萬億基金專戶委外生變 誰來填缺2.7萬億元銀行資金?

委外業務並非定制基金的專利。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逾5萬億基金專戶中委外等機構業務占比已經超過9成,其中銀行委托資金高達2.73萬億元,如此規模相較公募的委外業務量絲毫不遜色。

然而,委外或將難以延續。在業內人士看來,市場及監管環境急劇變化的大背景下,委外與公募產品所面臨的窘困一樣,基金專戶委外業務收縮也將是大概率事件。但比公募產品幸運的是,在銀行等不願意追加投資之後,未來這個行業仍將有社保、養老金等“活水”持續流入。

機構化當道

有別於A股市場散戶遍及,基金行業如今早已是機構的天下。

機構投資者購買了基金公司旗下的公募者專戶產品,彼此之間是委托與受托的關系。2016年是公募基金機構化業務繁榮的一年,截至去年末基金公司的兩類業務中,公募產品的機構持倉占比約六成;專戶資管計劃方面,機構持有份額超過九成。

實際上,2016年公募基金機構化打出了一張“委外”牌,期間大量銀行、保險等機構資金借助基金或者專戶產品進入股票和債券市場。濟安金信副總經理、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基金委外業務與傳統的受托管理機構資金業務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比如委外業務相比過往產品有機構占比、約定收益等方面的顯著特征。銀行等委外資金普遍對產品收益率有一定的要求,比如4.5%左右。它們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向基金、券商等受托方開價,只有對方表示有能力做到預期收益時,才願意讓其管理資金。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盡管股債雙殺,但公募基金依靠委外業務的發力,體量突破了9萬億大關。據濟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16年末,委外定制公募基金的總數量約為633只,資產總規模約為10753.5億元,其中債券基金類的占比達八成。然而,來自中國基金業協會(下稱“協會”)的數據則顯示,相比公募委外業務的相對公開化,一向低調的基金專戶在過去多年承接委外業務的規模絲毫不遜色於公募產品。截至2016年底,102家基金公司開展專戶業務,較2015年底新增2家,存續產品7147只,管理資產規模5.1萬億元,較2015年底增加2.12萬億元,增長71%。

5.1萬億基金專戶資產中,銀行委托資金貢獻逾半壁江山。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銀行委托資金2.73萬億元,占比58.1%。在業內看來銀行資金依靠資金量優勢走的是委外路線,在機構招標過程中,對資金安全和預期收益均有較高要求。基金專戶的第二大機構投資者為信托,其投向基金專戶的資金3176億元,占比6.8%。

協會對此表示,2016年,基金公司專戶在股票市場低迷、債券市場前漲後跌、銀行資金委外意願較強的環境下,呈現出業務規模持續快速增長、產品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產品收益率回落、行業集中度小幅提升、行業收入小幅增長等特點。

出人意外的是,一向財大氣粗的保險資金對基金專戶的投資力度落後於信托公司。截至去年末,保險加上財務公司投資基金專戶的資金2651億元,占比5.6%。除此之外,基金專戶資金來源中,企業委托資金2536億元、券商委托資金2473億元、基金公司及關聯人委托資金1395億元,占比分別為5.4%、5.3%、3.0%。而來自個人投資者資金有2083億元,占比4.4%。

未來行業變數

盡管截至目前基金專戶並未受制於單一機構持倉50%的流動性新規,但隨著央行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政策實施及銀監會監管同業、委外業務的深入開展,基金專戶的委外業務也出現了收縮的趨勢。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基金公司人士看來,在市場資金面逐漸趨緊的預期之下,銀行等資金提供者正將表外流動性收縮表內,它們未來的委外增量資金將逐步萎縮,而大量投向基金專戶的資管計劃極有可能在到期之後不再續期。

另一方面,在一行三會去杠桿、清理通道等強監管政策之下,銀基合作、信基合作等變得異常艱難。截2016年末,銀基合作、信基合作、私募合作、證基合作的通道規模分別為1.05萬億元、1839億元、1231億元、1404億元。

與公募委外幾無增量業務類似,當前基金專戶的委外業務同樣低迷。上海一家保險系基金公司專戶部投資經理助理對第一財經稱,最近一段時間沒有接過銀行、保險委外資金,主要在忙於老產品運營和各種交易。近期市場不好,什麽策略都失效,公募和專戶整體都比較難做。

華南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稱,去年專戶承接的委外資金主要做一些股債混合、定增類業務,債券定制產品主要放在公募中,二季度以來專戶的機構業務基本是做存量業務,沒什麽增量。

凡事也有例外,盡管眼下的銀行等外部資金增量效應劇降,但基金行業的委外業務並非全線收縮。未來社保、養老金及企業年金的委外投資規模在業內看來還將持續增長。

“東邊不亮,西邊亮。”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場總監稱,公募基金的發展一向如此,在銀行和零售業務雙雙收縮的環境下,未來行業仍有增量資金,比如社保基金、企業年金、養老金等將擴大通過基金專戶入市的規模。

目前,社保基金的境內委托投資管理人共18家,其中16家為公募基金。公募基金管理的境內委托資產占社保基金會管理資產總規模的比例超過40%。社保基金願意委托基金專戶進行管理,一定程度上來說緣於穩定的業績收益。據協會統計,過去三年,社保基金累計投資收益達到4033.18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9.37%。其中,剛剛過去的2016年,在國內股市大幅下跌的情況下,社保基金投資收益總額313.18億元,收益率1.70%,其中,已實現收益905.88億元,收益率5.38%。

養老金管理方面,2016年12月,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選出了首批21家基本養老金投資管理機構,其中基金公司占據了14家份額。2004年5月,作為養老金體系第二支柱,企業年金開始市場化運作,華夏等9家基金公司入選為首批投資管理人。

華夏基金總經理湯曉東稱,目前已經進行市場化投資運營的養老金資產中,包括全國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及部分基本養老金,其中約60%由基金公司投資管理,可以說公募基金始終是養老金最重要的投資管理人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170

專戶風控缺失 新沃基金出現重大風險事件

去年年底信用債違約影響還是波及到了公募基金。

2016年來,信用債違約事件層出不窮,年底市場受到國海違約事件的沖擊情緒低落,信用利差在違約事件後小幅波動,信用風險也一度成為當時市場最大的風險點之一。

同時,2016年10月下旬起,債市開始出現調整跡象,貨幣政策維持於緊平衡,央行去杠桿意圖明顯。12月15日,美聯儲宣布加息預期2017年加息次數達到3次,超過市場預期,美元上漲造成人民幣貶值壓力大增,資金面受到沖擊,引發當日債市的劇烈調整,國債期貨兩度接近跌停,10年期國債和國開債收益率達到年內高點。

在此背景下,證監會調查發現,2016年12月20日,新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沃基金)管理的乾元2號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受持有的信用債券違約及高杠桿操作相互疊加影響,發生大額質押回購到期無法償付的情況。

同期,證監會對新沃基金及旗下產品運作情況進行了專項現場核查。核查發現,新沃基金對前述專戶產品的風控缺失、管理失當,是造成風險事件的根本原因。同時,新沃基金在公募基金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違規問題與風險隱患。

據悉,事件發生後,證監會立即督促基金公司及相關各方及時處理相關風險事件,截止目前,相關回購已全部解除,產品質押杠桿已全部消化,風險因素得到有效化解。

證監會擬依法對新沃基金及有關責任高管人員進行處理。一是責令新沃基金針對核查發現的合規風控問題進行改正,暫停辦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備案手續;二是暫停受理公司的公募基金產品註冊申請6個月;三是對負有管理責任的董事長、總經理及督察長出具警示函。

“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從事資管業務應堅持資管業務本源,謹慎勤勉履行管理人職責,不得從事讓渡管理責任的所謂’通道業務’。各資產管理人應引以為戒,結合自身管理能力,審慎開展業務,珍惜名譽,取信於投資者、取信於市場,切實履行投資管理及合規風控的主體責任。”證監會強調。

證監會表示,將始終堅持“依法、全面、從嚴”監管的理念,對經營管理混亂、合規風控失效、未履職盡責導致出現重大風險或者風險外溢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依法從嚴問責,對違法違規情節嚴重的“害群之馬”,堅決清理出行業隊伍,促進證券基金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新沃基金是一家次新基金公司,成立於2015年8月,由新沃集團和新沃聯合共同發起成立,前者持股70%。官網顯示,新沃基金目前共有新沃通寶、新沃通利、新沃通盈、新沃鑫禧等幾只公募基金產品。

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按照基金公司專戶管理規模按照從大到小排名,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排名前二十的基金公司中第一的華夏規模是4130.7億,第二十的中郵規模是899.33億,13家基金公司的專戶規模過千億。新沃基金未出現在前二十的榜單中。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03

4年連虧*ST吉恩遭“退市令”,踩雷的基金定增專戶慘了

四年業績連虧的*ST吉恩(600432.SH)在2017年報披露後的第15個工作日,如期迎來了交易所的“退市令”。

5月22日晚間,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對*ST吉恩做出股票終止上市的決定。“觸及了凈利潤、凈資產和審計意見等三項退市指標。”上交所表示,*ST吉恩在連續三年凈利潤虧損之後,2017年度凈利潤和期末凈資產均為負值,且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根據規定,*ST吉恩將於5月30日進入退市整理期,股票簡稱將變更為“退市吉恩”,交易30個交易日,期滿後5個交易日內將被摘牌,股票終止上市;在摘牌之日起四十五個交易日內,*ST吉恩股票可以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下稱“股轉系統”)進行掛牌轉讓。

上市近15載的*ST吉恩在A股市場即將落幕,這對於在冊的7.0658萬戶投資者而言,將可能因退市而受損,其中曾斥資約60億元定增認購股份的3家基金公司又將如何應對退市危機?

連續虧損4年走上退市路

“公司在連續3年虧損後,第4個會計年度有3項指標(凈利潤、凈資產和審計意見)觸及了終止上市的標準。”上交所回應*ST吉恩退市依據時稱。

今年4月28日,*ST吉恩發布2017年度報告,凈利潤虧損23.63億元,期末凈資產為-1.98億元;同時會計師事務所對該公司2017年度財務會計報告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上市近15載的*ST吉恩,從2012年度開始走上業績虧損的道路,當年虧損2063.29萬元;2013年雖然盈利9854.05萬元,但是非經常性損益達到2.05億元,扣非後的凈利潤仍舊虧損逾1億元;2014年度~2016年度則開啟連跌模式,分別虧損5.38億元、28.7億元、21.86億元,先是因連續兩年虧損,被*ST,之後因三個會計年度連續虧損,該公司股票於2017年5月26日暫停上市。

*ST吉恩到底為何連年虧損?該公司所屬行業為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主營業務為鎳金屬采礦、選礦、冶煉及其相關化工 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

查閱該公司2014年度~2017年度對業績虧損的解釋,除了受宏觀經濟影響以及行業低迷之外,影響該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持續不能改善的一大原因是流動資金緊張,項目建設資金源於銀行貸款,債務高企且多數逾期,導致財務費用大增。

2016年4月29日,*ST吉恩一份關於金融機構債務逾期的公告將債務危機引爆,此後陷入舊賬未還新賬又增的境地,債務如同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到今年5月22日,該公司公告稱,相較今年4月27日的數據,截至年5月22日,新增逾期貸款本金金額共計0.12億元,新增欠息0.56億元;本金累計逾期金額72.87億元,欠息累計金額15.16億元。

同時,債務逾期的負向影響也不斷發酵。自2016年8月份開始,*ST吉恩關於其及控股子公司債務逾期的相關訴訟公告便不斷,其中不乏已訴未開庭、敗訴等。根據*ST吉恩以往公告,*ST吉恩逾期借款及欠息涉及20余家銀行以及租賃公司、資管公司等。

*ST吉恩表示,截至2018年5月21日,已有渤海銀行大連分行、招商銀行深圳時代廣場支行、國家開發銀行吉林省分行、吉林省吉煤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等15家貸款機構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提起訴訟及采取保全措施,涉訴金額累計為46.16億元(不包括無法計算的相關違約金、滯納金和罰息等)。

從*ST吉恩的整體債務情況來看,截至去年年末,該公司短期借款約71.96億元,長期借款9.08億元,累計借款約81.04億元,總負債合計約129.14億元,借款金額占負債總額的62.75%;而該公司總資產128.24億元,凈資產為-1.98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100.70%。同期,該公司貨幣資金7.06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5.9億元。這意味著,*ST吉恩面臨著巨大償債壓力和償債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已暫停上市的*ST吉恩也曾嘗試過自救,以恢複上市,然而未果。根據該公司此前的公告,在2016年時,該公司曾嘗試非公開發行股票再融資、資產重組,以改善困境、緩解償債壓力,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2017年,股票被暫停上市之後,該公司也采取多種舉措自救,其中,最為受市場期待的是破產重整。

2017年3月2日債權人向法院提出重整申請,然而因外部重組方退出,之後也未找到具有重整意向的重組方,最終去年12月14日,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對重整申請不予受理。這讓*ST吉恩連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失去了。

60億定增誰買單?

*ST吉恩退市結局已定,這意味著在冊的7.0658萬戶投資者將可能因退市而受損,其中此前斥資約60億元定增認購股份的3家基金公司則遭遇悶殺。

根據*ST吉恩過往公告,2014年9月份,*ST吉恩實施了約60億元的定增方案,以7.57元/股向東方基金、長安基金和興業全球基金發行約7.93億股,共計融資約60億元,鎖定期三年,到期日是2017年9月22日。東方基金、長安基金和興業基金分別認購2.97億股、2.97億股和1.98億股,認購金額分別為22.5億元、22.5億元和15億元。

但是,在解禁前的2017年4月29日,*ST吉恩突然停牌,而不到一個月後的5月26日又被暫停上市,這讓上述3家基金公司的定增專戶在2017年9月22日解禁之後無法在二級市場交易流通。

公開資料顯示,上述3家基金公司是通過專戶的7個資管計劃參與了定增認購,其中東方基金有3個,興全基金2個,長安基金1個。根據*ST吉恩2018年一季報,上述7個賬戶的股份數目前尚未有變動。

不過今年5月8日和5月9日,*ST吉恩相繼公告了興業基金和東方基金管理的賬戶減持計劃。其中,因投資管理需要,持有5284.0158萬股的興業全球基金-興業銀行-刁靜莎和持有1321.0039萬股的興業全球基金-興業銀行-張宇計劃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4811.1717萬股;東方基金定增優選2號資產管理計劃和東方基金定增優選3號資產管理計劃擬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方式同樣減持不超過4811.1717萬股。兩家基金公司解釋的減持原因均為“投資管理需要”。

除上述擬減持的股份外,上述2家基金公司還有大筆的股份在減持開始的連續90日內不能減持。而長安基金的2.97億元股尚未減持計劃。不過,在暫停交易前*ST吉恩股價為6.74元/股,就已低於定增價7.57元/股,進入退市整理期,3家基金公司旗下專戶產品虧損可能將大幅增加。

對於上述3家基金公司和其他投資者而言,退市整理期無疑是在A股市場上的最後逃生之路。根據相關規定,*ST吉恩將於5月30日進入退市整理期,除特殊情況外,股票價格的漲跌幅限制為10%,交易期限為30個交易日,期間的全天停牌不計入退市整理期,但累計停牌不得超過5個交易日。

個人投資者買入退市整理股票具有一定的門檻,應當具備2年以上的股票交易經歷,且以本人名義開立的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內資產在申請權限開通前20個交易日日均(不含通過融資融券交易融入的證券和資金)在人民幣50萬元以上,且需簽署《退市整理股票風險揭示書》;不符合以上規定的個人投資者,僅可賣出已持有的退市整理股票。

在退市整理期滿後,上交所將在5個交易日內對*ST吉恩股票予以摘牌,被摘牌後,其股份將轉入股轉系統,四十五個交易日內可以掛牌轉讓。

而在上市公司退市過程中,投資者有哪些途徑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上交所表示,一是終止上市後,公司股東仍然可以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二是股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措施維護股東權利,比如,公司存在信息披露違法被證監會作出行政處罰,投資者因此造成損失的,投資者可以自己受到虛假陳述侵害為由,通過司法途徑尋求民事救濟或賠償。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5月18日,上交所對*ST吉恩及董事會秘書王行龍做出監管關註的決定。緣由在於*ST吉恩未及時披露其孫公司增資擴股一事,直至今年3月3日才首次予以披露,逾期披露時間達3個月,這一行為違反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 》的相關規定。

對於*ST吉恩退市後能否重新上市,根據《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實施辦法》規定,公司退市後如申請重新上市,應在其股票進入股份轉讓系統轉讓之日起屆滿12個月;此外,還需要滿足一些條件,主要包括公司股本總額、股東分布、無重大違法行為、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盈利、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現金流量、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期末凈資產、最近三個年度的審計報告、最近三年公司主營業務等方面的要求。

不過,據了解,目前鮮有公司在A股市場退市之後重新在A股市場上市的案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5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