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思考的碎片--20140209 降維攻擊及思考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f87g.html

思考的碎片--20140209 降維攻擊及思考


降維攻擊和迭代都是我從@linan 那裡聽來的:)

前天在雪球的TMT投資交流群裡聊起這個話題。這裡做下歸納和小結。


降維攻擊 copy 百科的定義:

  降維攻擊,顧名思義,首先要降維。大概來講我們的世界是個四維的世界,3維表示立體,外加一維的時間,3維世界能看到2維世界,但2維世界卻看不到3維世界,但是3維世界的生物是無法生活在2維世界的。當採用2維世界的生物生存方式,向3維世界發生攻擊時,我們就叫它為降維攻擊。


具體舉例也簡單


八國聯軍才幾千人打敗僧格林沁的幾萬人就是熱兵器時代 降維攻擊 冷兵器時代


原子彈在廣島長崎就是熱核時代 降維攻擊熱兵器時代。


具體到在商業上的應用這是本文重點


1. 中國的現狀下

私企>民企>=獨資外企>合資>股份制>國企

這是效率的排序(同等競爭條件下)

向下的競爭都幾乎是降維攻擊

這就很容易解釋說著預測和接受 加多寶和廣藥的競爭。

也很容易解釋富士康VS富士康供應商的競爭 (參考2.5%扣率)


2.IT行業


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通訊


這三個分別是

Apple  Blackberry Nokia


Apple最優的買入點應該是iTune 發表的那天 有興趣的可以去復盤。

apple 是移動互聯網 iphone

Blackberry 是互聯網=郵件

Nokia是通訊 電話短消息

這個也很容易預測和解釋現狀。Blackberry不融入移動互聯網只注重郵件那麼必死無疑。


3.電商

複雜些

Amazon和JD都是賺投資者錢補貼消費者

這玩法就是給資本市場畫蛋糕 永遠美麗的遠景和永遠沒法賺錢的現實。

Amazon玩的更優秀一些。


這也使對依賴電商賺錢的傳統模式的降維攻擊。資本市場的收益幹掉幸苦的批零利潤。

詳細參考閻焱對JD的評論


前段時間買電視機

對比過蘇寧 jd 易迅


蘇寧依舊是差別型號模式。還在批零利潤 紅海藍海

JD 春節漲價50塊 一不小心就中計

易迅 除了送貨不怎麼樣其他都不錯。


蘇寧還不是互聯網思維

jd已經是在利用品牌溢價這本身對品牌也是傷害 本來我是不問理由直接下單jd的現在都要防一手。

易迅更接地氣點會趕上來的。送貨不是大問題。個人看法。


其他部分 包括微信的流行也是降維攻擊。基因藥物也是降維攻擊。電動車可能也是降維攻擊

降維攻擊和互聯網思維還是有差異以後慢慢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87

再說降維攻擊:從張志東自曝看QQ經歷的3個大坎

http://bbs.iheima.com/thread-43708-1-1.html
昨天講「降維攻擊」,好多人留言說,希望繼續展開一點。

我想說,互聯網戰場的本質就是升維和降維。為什麼騰訊能從一個非主流的IM到一個1400億美元的帝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騰訊是一個「升維」的高手。

騰訊聯合創始人張志東是我在騰訊打交道最多的一個人,還一塊出過差,務實而低調,他最近在騰訊大學內部講了一些干貨。我看到的則是騰訊不斷「升維」的故事:

騰訊為什麼沒有被其他新勢力「降維攻擊」,就在於騰訊有3次大的升維,也是3個生死攸關的時間點:

1、第一個坎是2000年左右。當時在深圳,騰訊還在一個很老舊的寫字樓裡,記得每次上樓都是坐晃晃悠悠的貨梯。這一年,騰訊的QQ還叫OICQ,被美國的ICQ發律師函後改名QQ。這個時期,騰訊的最大的升維就是提供持續穩定的體驗。如張志東說:「第一個是希望能活下去不至於倒閉。第二個目標,是少點挨罵不要讓用戶掉線。」

2、第二個坎是2004年左右。2004年騰訊上市,騰訊面臨兩個選擇:第一條路是只專注於做通訊和娛樂,是騰訊最擅長的。第二條路比較艱難,騰訊當時是叫「在線生活」。當時,騰訊選得時第二條路,現在我稱之為做「互聯網的水和電」,有的人稱之為「做平台」。

3、第三個坎是2011年左右。移動互聯網在2008-2009年就開始發軔,騰訊只到2011年才開始戰略性重視,這次升維的結果就是微信。張志東說:「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我們在PC上面的歷史成績,在轉型的過程中很容易會成為一個負擔。」

你在遭受什麼樣的降維攻擊?

===降維攻擊的分割線:
來源:騰訊大學 作者:張志東

【題圖】騰訊五虎將:(左起)陳一丹、許晨曄、馬化騰、張志東、曾李青

我將騰訊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是PC時代,頭6年(1998-2004)是PC上網的大潮,騰訊在這個大潮裡面趕上了好時機。

第二個6年(2004-2010)是PC的紅利期,每年用戶規模都在增長,先行者獲得一個好的成長機會。第三個6年(2010-2016)是目前正在急劇變化中的移動時代。

1998年-2004年這6年可以說是騰訊的第一次創業,這6年騰訊從一個不足10人的團隊,到了1000人左右的團隊,200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成為了一家公眾公司,我們很幸運遇到了即時通訊大發展的時機。

騰訊頭3年的目標是什麼?現實一點,第一個是希望能活下去不至於倒閉。第二個目標,是少點挨罵不要讓用戶掉線。這個目標現在看起來很樸素,但在當年其實也不容易。當時騰訊的團隊也很簡單,大家天天趴在網上盯著我們的服務,如果我們的服務不穩定,用戶就會在BBS上罵。所以我們很長一段時間裡的目標就是少挨罵,不要讓用戶掉線。我們小小的技術團隊就是這樣被用戶用腳踢著成長,如果你做不到,用戶就會用腳投票,離你而去。這也奠定了騰訊做云服務的基因,為了不要讓用戶失望,我們的技術能力的提升必須要追趕上用戶增長的速度。

網上有一個傳言,說我在1998年就設計一個技術框架,支持很多年,沿用到IM到億級在線。這是百分百的虛假傳言,騰訊的海量通信的技術體系,是經歷了幾代特別優秀的技術同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經過無數次技術重構發展過來的。

2004年,我們通過移動夢網和增值服務,在2004年成為了一家上市公司。再往後的幾年,2004-2010年可以看作是是騰訊的第二次創業。在這幾年,我們的同事從千人發展到了萬人,公司選擇了好幾條產品線組合佈局的發展路徑。

在2004年成為公眾公司之後,我們有兩條路可以選。第一條路我們只專注於做通訊和娛樂,就做溝通和娛樂,當時寬帶娛樂也在興起,這條路是騰訊比較擅長的,也是符合我們團隊的能力模型的。這條路應該比較好走,估計也能有較強的盈收能力。

第二條路是比較長的一條路,我們當時是叫「在線生活」。經過了內部很多討論PK,我們最後還是選了第二條路。這條路就比較難走,就逼著騰訊有很多艱苦的過程。很快我們就碰到了組織陣痛,原來只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幾個創始人各管垂直的一塊,靠著創始人的專注和勤奮,就能夠驅動公司往前走。

但是到2005年、2006年,這樣的模式已經遇到很大的瓶頸,於是騰訊經歷了第一次很大的組織變革。在這個變革裡面,我們從垂直部門,創始人各管一塊的結構變成了事業部單元為主的組織結構。創始人就從垂直管一大塊變成橫向的支持,這是一個很大的組織調整。

這種轉變,從一個公司發展的過程來看,不是那麼容易過的坎,這樣的戰略選擇,對應人才有沒有準備好?因為每個BU必須要有一個小CEO,要有威望的同事放在那裡才能被信任。這樣的人才原來有沒有培養好?還有文化的挑戰,各事業部的目標不同,事業部之間的信任合作和資源共享都存在很多問題,能否相互包容?在這個階段需要有職業經理人的引入,人的融合方面也是很大挑戰。

在多元業務之後,我們內部建立了職業發展通道,很多規模大一些的企業都做過這樣的事情。其實我想說的是:不是建一個規則和通道,而是人才的培養,團隊的成長,一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一些風口的時機上,一家公司或許可以融到很多錢,或許有機會業務快速增長,但核心人才的成長是不能這樣速成的。

我們經過那麼多年的努力,人才結構到2012年的時候也只是像一個細口花瓶的形狀,距離優雅的紡錘型還有很大的距離。(比較理想的人才結構模型是一個紡錘型,上面有比較多資深的人,腰部是主要力量,底部的新人有很好的傳幫帶。)

2011年,我們就遇到了自我革命還是被革命的問題。面對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如果2008-2009年我們能反應過來就能非常從容,但我們是2011年才反應,這就很痛苦了。

騰訊在2012-2013年做了一個很大的組織變動,拆掉了原來的無線事業部群,改以業務為單位,把手機、PC聚在一起,PC上大團隊轉身投入到手機上來。這裡有很多內部的文化和組織挑戰。無線的團隊是2004年公司成為上市公司主要的貢獻者,它是一個歷史上對公司做出巨大貢獻的事業部。轉型期間要把它的業務拆掉,老同事的情感,也是不太容易割捨的。在這時候,組織的既得利益和舒適慣性會碰到挑戰。

現在回頭來看,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我們在PC上面的歷史成績,在轉型的過程中很容易會成為一個負擔。看到一個業務在PC上還有不小體量,也有用戶喜歡,也有收入,既得的慣性容易使得我們轉型的決心不夠早不夠堅決,如果我們再留戀舒適區的話,我們就會錯過未來。

騰訊的未來是什麼?經過這些轉型之後,可能會逐步定位為做大數據服務、連接的公司。

我這裡用一個連接進度條來嘗試比喻一下。騰訊做了十幾年人和人連接,進度條也許就做了20-30%,還有很多東西是連接不好的,還有大量的空間。

連接人和服務,我們有微信公眾平台以及其他的探索,包括我們跟滴滴、點評合作都是嘗試人和服務之間的連接,但這還是非常早期的嘗試,進度條也許也就只推進到2-3%。而連接人和物體(人體穿戴設備+物聯網等雖然概念炒得很熱),整個業界的進度條也許推進還不到0.1%。我想在連接上能夠讓騰訊折騰很多年。

轉型的過程中組織文化上面臨的兩個難題,第一個難題,是從封閉走向開放。原來是自給自足的做法比較多,啟動一攤業務,一個團隊在那裡勤勤懇懇地開墾的農耕模式,這是我們原來最熟悉的生產方式,我們是否有勇氣和力量,向開放平台和支持生態的方向轉變?第二個難題是這個組織的活力,怎麼避免大公司病。多業務線的大型團隊,在轉型期間如何保持小團隊的活力,也是很大的挑戰。

在轉型的過程中,我思考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移動時代會變化得如此猛烈?我個人的看法是在PC年代,你的產品和服務可能做70、80分還是有機會生存的,特別是你做得早的話。像幾大門戶就享受了PC慣性的紅利,即使這些門戶的一些產品體驗沒有做到90分,但是用戶還能容忍。

但在移動年代就不是這樣了,用戶輕鬆選擇的力量使得移動服務要做到90分才能生存,變革會非常激烈。在PC年代很容易犯一些錯誤,比如產品越來越重,無機地把產品串在一起,各家門戶都有這個問題。

組織變大之後就容易失去小團隊的靈敏。這些在移動時代都是很致命的。這種轉型對任何一個體量較大的公司來講都不容易,可能要取決於企業的決心。騰訊的轉型如果能夠轉早兩年,那會從容很多,轉遲兩年就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和陣痛。能不能回到小團隊的創業精神,能不能有捨棄既得利益的決心是關鍵,這就是我個人對轉型的觀點。

無論騰訊也好,別的公司也好,都不會有完美的公司,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都一定會有不同的問題。我的看法是作為老人,能夠跟很多喜歡這個事情的人一起共事,一起努力找解決之道,也算是挺開心的事。

企業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有些地方會犯錯,有些地方會出現毛病,對於從業者來說,和小夥伴們一起積極Debug(尋找解決問題之道),幫助團隊也就是幫助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65

思考的碎片---20140914 iWatch之降維攻擊 Pune的碎片哥 Pune的碎片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v13w.html

我是這樣考慮的  瑞士鐘表商業 把手表變成男人的首飾 變成男人奢侈品 這一個idea很漂亮 這個改變了很多 60-70前的男人的思維。
石英表以後 機械手表的計時功能已經荒廢。不可能有機械表比石英表準的
這個不存在了。 所以 icon 品牌 這類歐洲人擅長的東西發揮作用了。也很成功 基本上我見過的無論哪里的商業領袖都會帶至少一款所謂的瑞士名表。
因為腕表本身的功能性已經被替代 變成炫耀性。變成階層認同。

問題是 Apple的iWatch 讓腕表的功能性重新恢複。
用一個時髦的用語 這個屬於 降維攻擊。
iWatch 的實用性和功能性 完全可以替代 所謂的炫耀性。

未來帶iWatch屬於時髦階層,反而帶瑞士名表會變成老古董。

奢侈品從來是 很多人知道少部分人擁有的。還要大部分人羨慕的。

現在足後一點改變了。沒有人羨慕瑞士名表 所有人都選擇類似iWatch
so 世界開始改百年
swatch今年跌18% 雖然瑞士指數漲了30% 我看路透的報道這樣寫的。

我看 跌是才開始 估計5-10年內會腰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736

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降維攻擊

2014-11-03  NCW  
 

 

互聯網公司通過電子賬戶這一“異度空間”,在內部利潤維度、外部監管維度實施了“降維攻擊”。銀行應對的關鍵是互聯網思維的內部化◎ 侯本旗 趙飛 文

中國工商銀行員工

“從一開始,餘額寶就不是支付寶的戰略級產品,

只是為了讓支付寶里的

餘額通過投資相對安全的貨幣基金來獲 取一點收益,所以它才叫餘額寶。”螞蟻金融服務集團CEO彭蕾口中的這個非戰略級產品,卻使銀行感受到進入新世紀以來少有的業務衝擊。

原本存在的貨幣基金、快捷支付和民間借貸在化身為餘額寶、支付寶和P2P 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後,以令人歎驚的速度迅猛發展,形成了對銀行支付、融資、存款、渠道、信息資源的全面衝擊。至今年三季度末,餘額寶客戶數超過了全國股民數,支付寶客戶數超過了四大銀行活躍客戶總數; P2P 貸款餘額預計由2013年末的268億元增長到2014 年末的1000億元。除產品創新和用戶體驗等原因外,互聯網金融產品對銀行業務衝擊的力度,主要源於衝擊的角度和維度——互聯網公司通過電子賬戶這一“異度空間” ,在內部利潤維度、外部監管維度實施了“降維攻擊” 。

異度空間 降維攻擊

異度空間,一般指人們設想的與現實空間平行的空間。香港電影、美國遊戲都曾用這個概念作為作品的名稱。一直以來,銀行間的客戶競爭表現為對客戶實體賬戶的競爭,但電子賬戶的出現開啓了網絡金融競爭的異度空間。互聯網企業的電子賬戶通過與銀行實體賬戶綁定,基於各銀行已有的實體賬戶體系和互聯網信息技術,迅速具備了高效率、廣覆蓋、低成本的獲客優勢。在銀行同業激烈爭奪客戶到本行開戶的時候,互聯網企業已悄悄通過電子賬戶蠶食了勝利果實。電子賬戶跳出了央行賬戶體系中儲蓄賬戶和結算賬戶的分類框架,擺脫了在櫃台開戶才算強實名認證的監管制約,逐步降低對商業銀行的依賴,正向人與賬戶合一、支付與生物行為合一的方向演進。

降維攻擊的概念源於近年來IT 界廣泛談論的三部曲科幻小說《三體》 。

在小說中,作者劉慈欣描述了一種通過降低敵人所在世界的維度而攻擊敵人的方法,比如採用二維世界的生物生存方式向三維世界發動攻擊,就是典型的降維攻擊。從這個意義引申開來,降低自身企業經營的約束維度,向處於更多經營約束的企業實施攻擊,也可以視為一種降維攻擊。

在伍迪· 艾倫的電影《藍色茉莉》中,當白富美女神混跡在平民世界中時,大氣的愛馬仕鉑金包在勞動中顯得笨拙礙事,過往的精緻成了她此刻謀生的障礙,瞬間在播土揚塵中失去了風采。面對來自互聯網企業在“異度空間”發起的“降維”衝擊,銀行的處境與女主角的處境十分相像,前者在外部監管和內部即期利潤兩個維度處於軟約束,在客戶競爭中享有更多自由度。

外部監管維度。由於顯著的外部效應,銀行業是外部監管最嚴格的行業之一。監管機構對於銀行業務有明確的監管要求,像《三體》中的智子一樣,密切關注銀行的一舉一動。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便捷開立電子賬戶並實現多銀行支付,而銀行賬戶開戶必須前往櫃台當面驗證 ;第三方支付可以多銀行支付,但銀行不能繞過銀聯進行清算直聯 ;BAT(百度、阿里、騰訊的合稱)動輒跨行業收購公司建構自己的生態系統,實現金融服務的系統內循環,金融企業跨界並購則受限頗多 ;互聯網企業則可以在好故事和新概念的軟框架下自由發揮,銀行受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指標、撥備比率等監管硬框架束縛。

內部利潤維度。銀行業和多數傳統行業一樣,主流商業模式是通過直接售賣產品和服務獲取營業收入,經營聚焦于業務規模、資產質量、資產回報率、年度利潤增長率等指標。互聯網企業聚焦于流量經營或用戶經營,商業邏輯是用免費或低價賺取用戶,用增值服務來盈利,實現利潤遞延。很多情況下,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不是應收來源,而是吸引用戶接入的手段,不受即期利潤的約束。因此,互聯網企業可以燒明天的錢搶當下的市場,承受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虧損 ;可以轉嫁成本,以高收益產品吸引客戶,實現“羊毛出在豬身上,牛來埋單” 。以餘額寶為例,客戶、阿里、基金公司、中信銀行實現了共贏,其他銀行則承擔了儲蓄存款流失和負債成本上升的成本,最終埋單的是中信銀行以外的銀行以及在借款成本被提高後有融資需求的企業。

多方應對 布局謀變

過去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就像兩個星系,不同星系的生存方式、商業模式迥異。

直到2013年,仿佛各個傳統行業一覺醒來,每個人都有種即將被顛覆的恐懼感,互聯網星系對實體經濟星系滲透、衝擊、顛覆,使“毀滅你,但與你無關”成了很多傳統企業的口頭禪。面對互聯網企業掀起的金融創新浪潮,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發展思路日漸清晰,電商平台、直銷銀行等模式成為應對挑戰的選擇。

大銀行跨界進攻。2012年到2014 年,大銀行先後進入電商領域,建立開放式商務平台,並在平台上嵌入融資、理財等金融服務,期望通過平台模式來延伸金融服務觸角,積累客戶消費行為大數據、拓展徵信體系、優化信貸審批流程,擴展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服務範圍,完成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閉環。

建行按照“商務跟隨,金融創新”的思路,在四大行中率先建成了電子商務平台“善融商務” ,集B2C、B2B 和房 e 通服務于一體。工行以“名商名品名店”的定位,于2014 年初建成了電商平台“融 e 購” ,提供網上購物、投資理財、網絡融資、消費信貸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 “購物可貸款,積分可抵現,品質有保障,登錄很便捷”的特色吸引了大量用戶。8月,工行又提出了整體互聯網金融戰略——構建集支付、融資、理財、O2O 為一體的全新 E-ICBC。中行的網絡金融戰略以“中銀易商”開放式平台為核心,從易金融、泛金融、非金融、自金融四個維度建立起新的商業模式, 解決傳統金融服務“貴” “煩” “慢”的問題,以 O2O 的模式拓展電子商務領域,介入非金融服務領域,在開放平台進行個性化定制產品和服務等。

中小銀行借道超車。不具備客戶體量優勢的中小銀行也結合各自資源稟賦,在入口平台上有所創新。民生、興業、平安、包商等銀行相繼採用電子賬戶體系,推出各自的直銷銀行,業務模式主要集中在貨幣基金、銀行理財、轉賬匯款等基礎金融功能,希望借助互聯網低成本、廣覆蓋的特點爭攬客戶。華夏銀行在同業中首創“平台金融”業務模式,通過支付融資對接企業財務或銷售管理系統,將銀行金融服務嵌入企業日常經營全過程。平安集團依托全牌照優勢打造生態圈 :壹錢包成為集“賺錢” “花錢” “省錢” “借錢” “聊天”于一體的電子錢包 ;一賬通成為整合管理旗下保險、銀行、投資等產品及賬戶的網上賬戶管理工具;萬里通整合積分,打通各平台積分兌換渠道 ;陸金所開展P2P 等互聯金融業務。中信銀行推出了集支付轉賬、生活服務為一體的手機客戶端“異度支付” ,將電子支付嵌入生活應用場景之中。

內部融合 改造 DNA

上世界90年代末,比爾 · 蓋茨曾說“銀行將是21世紀的恐龍” ,但他過高估計了諸如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這類純網上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衝擊力度。純網絡銀行是對銀行櫃面業務的模仿與線上化,沒有創造出新的服務模式和金融形態。商業銀行通過收購和將網絡銀行技術內部化,成就了自身的電子銀行業務,純粹的網絡銀行隨後都消失在歷史中。那是一次成功的技術內部化,網絡銀行的衝擊推動了銀行新科技應用。工行在這次網絡銀行技術內部化進程中搶佔先機,鞏固了同業領先的科技優勢,電子銀行交易額占據行業30%以上。

但是此次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衝擊與上次有本質的不同。表面上是互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衍生應用,實質上是工業經濟向互聯網經濟挺進時兩種不同思維方式和業務模式之間的衝擊。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衝擊的核心,不是互聯網技術的內部化,而是互聯網思維的內部化。與銀行相比,互聯網企業在運營發展中表現出鮮明的思維特徵 :用戶思維。互聯網聚焦于流量經營或用戶經營,其營收的關鍵在於把用戶圈進來之後,獲取增值服務收入,因此用戶是互聯網商業模式的立身之本。

“在用戶世界‘刷’出存在感” 。客戶不一定是用戶,只有用戶才是產品和服務的最終體驗者。比如支付寶的用戶都是各大銀行的客戶,其基礎是電子銀行數據傳輸標準的制定使用,但客戶體驗到的是支付寶的便利而不是銀行資金專線的安全高效。在用戶的感知世界中失去存在感是淪為後台的銀行產生焦慮的重要原因。

“讓用戶幫忙把產品和服務變得更好” 。用戶思維正在顛覆產品生產和供給模式,B2C 垂直型關係正在向水平的協作,甚至是向 C2B 轉變,新單詞“Prosumer” (生產型消費者) ,“customization” (客制化)應運而生,商品衆籌、預付和定制就是典型例子。

沿著客戶價值期望拓展金融服務、開展業務和管理創新,不讓既定框架成為銀行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桎梏,允許自我顛覆和革命產品創新的關鍵。比如騰訊的殺手鐧產品微信是內部同類產品 PK 競爭的產物:騰訊本身有客戶基礎龐大的手機 QQ,但是還是允許研發微信來實現自我顛覆,如果走改良手機QQ的路徑就不會有微信的問世。

生態圈思維。互聯網商業模式競爭是生態圈之間的競爭,平台和跨界分別是聚集多邊流量和開展利潤互補商業模式創新的基礎,平台與跨界的結合形成了生態圈思維,只有生態圈足夠完整,產業鏈足夠長,才能夠給產品衍生、利潤創造更大的騰挪空間,提升活躍度和提高用戶轉移成本。

“目光聚集之處金錢必將跟隨” 。平台帶來多邊網絡規模效應。梅特卡夫定律認為網絡的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 “互聯網女皇”瑪麗· 米克爾認為 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支付寶可以“攜用戶以令諸侯” ,有與央行“博弈”的資本。

大數據思維。互聯網企業以戰略高度將大數據作為其核心資產融入互聯網金融的產品創新、客戶服務以及運營監測,比如阿里雲、百度大腦。淘寶從2004年便開始通過日誌記錄用戶的瀏覽 和交易行為,通過數據為其優化支付寶流程,提升客戶體驗提供了有力支撐。

大數據也是阿里和京東小貸探索高效信貸審核系統的基礎。

“讓數據說話” 。大數據的使用不在於量,而在於其中蘊含的業務機會,海量的用戶訪問行為數據信息看似零散,但背後隱藏著必然的用戶行為邏輯。多維度的數據挖掘和應用是“讓數據說話”的核心,從趨勢看,隨著數據積累和大數據應用技術的發展,企業戰略將從“業務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

風險為基 人性為本

互聯網金融產品帶來了快捷方便的用戶體驗,使人們對銀行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雖然銀行一直重視快捷和安全之間的平衡,但銀行視角與用戶視角有時候並不一致。互聯網公司的實踐,使銀行平衡便捷與安全、風險與收益,有了新的借鑒和視角。

在小額支付領域,第三方支付公司利用大數據分析實施事中風險控制,利用與保險公司合作進行事後風險控制,形成了新的風控機制,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在網絡融資領域,利用大數據進行信用風險管理仍在探索之中,還沒 有形成可靠的經驗。比如業界津津樂道的阿里小貸餘額規模只是200億元左右,與阿里巴巴上萬億元的交易額形成鮮明對比; P2P網絡貸款三年多來發展迅猛,在平均每天新上線三到四家的同時,也在以每天一家的速度倒閉。收益當期性與風險滯後性,這種錯配在金融產品中是長相伴隨的,但是人們往往只看到現實的便利和收益,看不到潛在的風險和損失。

從互聯網公司的實踐中總結創新,運用互聯網技術優化風險控制機制,甚至重構風險管理模式,是銀行在互聯網金融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大數據技術可以抓取動態連續的信息,通過風險模型和智能挖掘做到風險嫌疑數據實時抓捕,異常行為的有效洞察。基於傳統銀行豐富的財務及金融交易數據,融合互聯網平台的客戶信用數據、交易數據、定位服務數據、社交信息等行為數據,構建新的信用數據體系,研發智能化風險管理模型,是銀行提升風控能力的方向。

產品的終極目標是滿足人性的需求。網民客戶作為互聯網金融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于互聯網金融產品創造、內容傳播和信息互動的效能和價值被充分地挖掘出來,銀行的客戶管理、產品創新和營銷策略不再僅僅依據用戶的金融需求而定,還要能滿足人性需求。

產品設計人性化。互聯網時代個人消費主權崛起,凸顯對人性化需求滿足的意義。功能是產品的硬件,但是在充分競爭的互聯網金融市場,僅憑硬件不足以打造“殺手級”的產品。社會學者鄭也夫將消費者的需求分為三類: 舒適、牛逼和刺激。消除各種干擾,以極簡方式滿足需求,挖掘用戶隱藏在內心的慾望,賦予產品意義,用極客精神做出讓用戶尖叫的產品,是滿足人性化需求的努力方向。

應用場景生活化。讓金融俯下身子,融入百姓生活——盡可能地將金融產品應用場景化、使用便捷化。金融需求有時是被生活場景創造出來的。時間碎片化時代,用戶用專門時間接受金融服務的場景越來越少,在每一個需要金融服務的場景做到“觸手可及” ,提供與用戶生活流無縫連接、一氣呵成的金融服務成為影響用戶體驗的關鍵,這需要銀行以“用戶的眼睛看世界” ,以自我顛覆的勇氣重新審視已有的產品,敢於擺脫路徑依賴,準確預料到用戶生活中每一個需要金融服務的痛點,沿著用戶價值期望拓展金融服務和管理創新。

客戶運營粉絲化。用戶成就產品、粉絲成就品牌。粉絲是基於某種產品,有著相近興趣點和審美情趣的社群成員。喜歡你才粉你,粉絲不是會員,不能由積分、打折優惠帶來。粉絲運營是運營一種情感,需要通過特定場景,營造特定氛圍,使用特定的話語體系,用社會化傳播模式與粉絲互動,在互動中增強參與感、歸屬感和對產品的情感。

銀行採用內部化思路應對互聯網金融的競爭,關鍵不是互聯網技術的內部化,而是互聯網思維的內部化,或者說在發揮銀行傳統優勢的同時,超越思維定勢的局限,打破對常規路徑的依賴,優化甚至重構銀行創新服務機制和風險管理模式。

本文不代表作者所在單位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79

互聯網如何拯救音樂——降維競爭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9/148247.html

2014年11月16日,百度貼吧韓流之夜O2O演唱會,線下部分在上海體育場上演,與此同時,百度貼吧也通過網絡進行了視頻直播。這是一次新的嘗試,線下與線上同時展開,互動直播。

根據官方數據,在SHINee、Infinite、Tasty、金鐘國等明星號召下,此次演唱會,線上UV破百萬、PV超過500萬、應援總次數達3萬,而演唱會線上觀看門票與應援等總收入接近線下收入。

\(貼吧線上直播頁面 粉絲“應援”)

演唱會直播,或者說,音樂直播時下方興未艾,除百度貼吧之外,更有新浪旗下的9158、雷軍系YY兩家上市公司。可以說,以百度貼吧為代表的互聯網正努力重新挽救音樂產業,而此前,音樂產業曾因互聯網的興起而迅速衰敗。

兩次救贖與一個核心

互聯網摧毀了傳統的音樂產業——以唱片、磁帶為載體的音樂變成MP3,在自由下載的互聯網被顛覆。

伴隨著版權一度的失控,分享、下載的自由、無序,傳統音樂人開始兩種救贖——打擊盜版,向音樂平臺收費;交叉補貼,網絡發布音樂獲取關註度,演唱會商演收費或品牌代言。

互聯網對音樂產業的價值重建,兩次。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次是喬布斯發布iPod,一次則是以百度貼吧、YY、9158為代表的音樂直播。iPod發布,以付費購買正版音樂的形式,建立了音樂售賣的全新模式。

音樂直播,看上去與iPod重新改寫售賣音樂媒介與形式不同,但本質而言,還是一致的:都是基於獨家內容,都是依靠IP獲取商業回報。iPod下載,有版權限制,必須購買版權,而演唱會或音樂直播,則是在基於IP基礎上為用戶提供獨一無二的演繹。

當然,音樂直播對音樂產業的救贖,價值重建,與現有的演唱會經濟模式,有什麽特點?這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話題——超越長尾,新互聯網經濟範式。

超越長尾

關於互聯網經濟範式,安德森的《長尾理論》被奉為經典,長尾經濟建立在無限貨架基礎上的免費,而收入模式,則是兩點:增值服務與交叉補貼。

所謂交叉補貼,是建立在媒體屬性上的,概而言之“羊毛出在豬身上”,總有客戶為品牌露出付費。而增值服務,則是建立在一個假設之下,用戶龐大後,總會有一部分用戶願意付出一定價值,獲得更好的服務。

\無論是增值服務,亦或是交叉補貼,其實本質上,都是建立在一個數量級基礎上。傳統媒介,以十萬、百萬、千萬為基礎數量級,而在互聯網上,則在千萬、億為數量級,這是交叉補貼中有客戶願意為之付費的基礎,而另一方面,也使增值服務可能性更高——倘若按照1%的付費比例,傳統媒介在1000~10萬級別的付費可能,按照同樣比例,互聯網可以在10萬~1000萬級別。

當然,除了建立在數量級基礎之上,長尾理論的另一個基礎是,邊際成本遞減,甚至為零。固定投資後,用戶的增長不會帶來成本太高增長,甚至沒有增長。

“長尾理論”的範式,的確能夠支撐起當下諸多的互聯網經濟。按照“長尾理論”的範式,套用在百度貼吧上試水的韓流演唱會直播上,也是如此:百度貼吧擁有龐大流量(每天27億PV),直播演唱會,9.9元入場券即所謂的增值服務,超過500萬的網頁瀏覽,也提高了這場演唱會的品牌贊助價值。

\演唱會現場大屏幕上的貼吧吧友“滿屏”表白

不過,在我看來,我們可以重新換個角度,來思考互聯網的經濟模式,這樣更有助於我們理解,音樂直播如何重建音樂產業價值生態。

互聯網本質在於:低緯度。一切經濟革命,都是降維競爭。

“降維競爭”

還記得福特T型車麽?還記得馬丁路德金的宗教改革、禪宗“頓悟成佛”帶來的佛教革新麽?再看看當下,天貓、淘寶對傳統零售的革命性沖擊與顛覆,小米的快速成長。

以上種種“革命”或“顛覆”,看起來毫無聯系,但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降緯競爭”。

一切的商業或活動,都是在特定時間、特定空間、特定人群進行,與此同時,一切的革新與顛覆,都是跳出原有的維度限制,進行降維競爭。

\福特T型車,重組生產流程,改變原有成本結構,以價格降低,擴大了最初的消費人群限制;馬丁路德金與禪宗的“頓悟成佛”,本質上都是將天國入場券的購買門檻降低;天貓、淘寶乃至小米,對於傳統零售、傳統手機的顛覆,則是脫離了傳統“特定空間”的維度限制,重新改寫了零售成本結構。

傳統意義上的商業,是在“空間+時間+人群”的三維空間做交集選擇,而互聯網的經濟模式,則去除了“空間”維度,在“時間+人群”的二維空間做選擇。

當然,“人群”也是個特殊的維度,“人群”也可以通過,男女、年齡、收入、文化、偏好等等多重維度進行再次分類。

要理解,“空間維度”抽離對於互聯網經濟的影響,我們看一組數據便可理解:A集合代表空間有1、2、3、4、5、6,B集合代表時間有2、3、4、6、7、8,C集合代表人群有1、2、3、4、5、6、7、8、9,三個集合交集則為2、3、4、6;倘若抽離空間限制,B與C的集合則為2、3、4、6、7、8。

也就是說,伴隨著空間維度的抽離,原本的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

音樂直播如何“降維競爭”,重建價值

互聯網對於傳統經濟範式的意義,除了信息的快速流轉,最大的便是“空間維度”的剝離。“空間”對於傳統的音樂產業,限制十分明顯——知道為什麽演唱會總會開在北、上、廣、深以及成都、長沙這些城市麽?

因為,傳統演唱會要考慮到投入產出,回收成本——除了購買力問題,還要考慮到市場空間的問題——假設100個人中,有1個人會願意購買汪峰演唱會的門票,再假設汪峰演唱會需要100萬的投入,即便門票是10元,在只靠門票實現盈虧平衡的前提下,演唱會必須考慮在1000萬人口的城市舉辦。

當然,以上模式過於簡單,實際上,一場演唱會的舉辦成本遠遠不止這麽簡單。傳統演唱會,包括明星出場費、場地費、燈光音效硬件費用、安保費,不過,即便是在這樣的成本構成下,收入卻也是要在特定的空間、特定時間與特定人群中做選擇。

\超級城市的人口眾多,這是所有演唱會的首要考慮因素,這也意味著願意付費購買門票的人更多。汪峰不在一些小縣城、鄉鎮舉辦演唱會,但這並不代表著那里沒有相應的需求。

這樣,互聯網演唱會,或音樂直播的魅力便體現出來了——它抽離了空間維度的限制,只有時間與人群兩個維度。

這樣聽起來,或許有些難以理解,我們不妨看看貼吧韓流之夜的演唱會數據吧——線下的演唱會現場大約有1萬多人的觀眾,觀眾大都來自上海,以及上海周邊的城市,當然,也會有極其少數來自北京等更遠地區(他們有錢買機票);不過,線上的網絡直播,卻是近百萬級觀眾,觀眾排在前面的有浙江、廣東、江蘇、北京、上海、山東、河南、河北、福建、四川,幾乎是覆蓋全國所有省市,甚至有來自偏遠農村、鄉鎮的。

這就是互聯網的魅力。

\人氣榜揭曉 神話成為貼吧人氣王

這次貼吧韓流演唱會百萬級別的觀眾,除了空間維度的抽離,還在於“人群維度”限制改變——線下演唱會有入場券設定的門檻,從幾千到幾百的限定,加上空間與時間限定,必然也就是這樣的一個數量——當然,線下場館也有限制。

線上的直播,首先能夠排除場館等空間限制,還將觀看演唱會的門檻降低了——9.9元的入場門票,與傳統的票務來比較,也是大大降低了。伴隨著,空間與門檻維度的降低,演唱會的收入,也回歸到“長尾經濟”的範疇。

27億潛在的貼吧PV與實際的百萬級UV與超500萬的PV,進一步提升廣告價值,交叉補貼獲得更高溢價;9.9元的門票與2萬次援應則是增值服務收入。說到底,這就是長尾經濟,也就是數量級的遊戲。

從這次百度貼吧的韓流演唱會的收入來看,線上收入與線下收入基本持平,對於首次線上與線下同步的形式來看,也是不錯的業績。其實,活躍在百度貼吧、YY、9158的許多歌手,他們的線上收入甚至超過了線下。

一個產業只有在從業者有了穩定收入之後,才能重新建立起來,無論是百度貼吧等等的直播互動,亦或是時下的IP之戰,其實都是重建音樂產業的可貴嘗試。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杜絕互聯網支付公司對線下收單機構的“降維攻擊”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官方近日發布了對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摸底走訪調查。其中重點對銀行卡收單行業和預付費卡行業進行了詳細的調研並提出行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針對其他相關的行業給出指導性建議。

協會在報告中指出,雖然目前我國銀行卡受理環境在不斷完善,收單業務規模增長迅速,在市場競爭壓力下,收單機構逐漸從單一的收單服務商向綜合支付服務提供商轉型。但收單市場仍然存在監管差異、線上線下價格多套價格體系並行、創新業務風險防控機制缺失等問題。

銀行卡受理環境不斷完善

報告顯示,隨著受理成本的降低和市場推廣力度的加強,受理商戶數量持續快速增長,銀行卡的受理環境不斷完善。截至2016年底,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聯網特約商戶2067.20萬戶,同比增加23.78%,較上年末新增397.20萬戶;POS終端2453.50萬臺,同比增加7.51%,較上年末新增171.40萬臺;ATM終端92.42萬臺,同比增長6.63%,較上年末新增5.75萬臺。

同時,收單業務整體規模的上漲,使得收單機構積極布局聚合支付業務。根據協會統計數據,隨著受理環境的不斷完善以及線上線下收單業務一體化的發展,銀行卡收單業務量保持高速發展態勢,收單交易金額機構集中度有所提升。

2016年,全國182家收單機構共處理收單業務713.90億筆,金額76.50萬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6.33%和47.17%。排名前十位的收單機構中,商業銀行與支付機構各占五家,前十名收單交易額占收單總額的72.81%,比上年提高4.81個百分點。

受成本低廉、客戶需求等多種因素驅動,聚合支付業務方面的布局越來越受到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的重視。調研的36家收單機構中,21家會員單位(58%)通過自身技術研發或與聚合技術服務商合作已經開展了聚合支付業務;4家會員單位(11%)正在推進聚合支付業務, 11家會員單位(31%)尚未開展聚合支付業務。

目前,聚合支付業務從形式上看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體現為商戶布放智能POS,即融合了掃碼、刷卡、雲閃付、指紋支付、聲波支付等支付方式中的兩種以上的POS機、PAD或其他智能終端;第二種形式體現為條碼臺牌,即通過在特約商戶收銀臺或餐桌等位置張貼、布放二維碼,支持微信、支付寶、銀行等不同機構的客戶通過掃二維碼完成支付。

收單市場存在問題

雖然,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改革之後,收單業務套碼套利空間進一步壓縮,收單機構整體合規經營意識和經營水平顯著提升,在市場競爭壓力下,收單市場活力也得到了有效釋放。但是,收單市場仍然存在監管差異、線上線下價格多套價格體系並行、創新業務風險防控機制缺失等問題。

調查發現,監管政策的差異性在某種程度上有失公允。首先,是商業銀行與非銀行支付機構之間的監管政策不統一。商業銀行受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等多部門監管,合規經營要求較高。而非銀行支付機構主要由人民銀行監管,兩類收單機構的監管標準存在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業銀行的產品創新和業務推廣。

其次是部分創新業務未有明確監管要求。從事傳統線下收單的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需要遵循《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拓展的商戶須有營業執照和相關行政許可,不能在線下拓展個人商戶;而條碼支付等新興模式拓展實體特約商戶和個人商戶,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政策約束,在商戶準入門檻以及費率標準方面可自行掌控,監管標準的缺失易導致非公平競爭。

同時,線下刷卡手續費價格體系仍存套利空間。2016年實施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改革,在標準價格商戶之外,仍然保留了公益類、優惠類和特殊計費類等非標準價格商戶(下稱“非標商戶”),雖然對非標商戶實行現場註冊並采取白名單方式,但是客觀上仍然存在一定套利空間,部分收單機構通過“大商戶模式”甚至系統化變造交易的方式將標準商戶變造非標商戶獲取不當利益。

此外,條碼支付業務以低成本優勢沖擊傳統收單業務。目前銀行卡收單市場對線下實行政府指導價模式,線上實行市場化定價,仍然存在套利空間。部分收單機構利用線上成本優勢發展實體商戶導致傳統收單機構商戶流失。

對於傳統線下收單業務,按照銀聯制定的價格標準,兩項費用均按照上限進行扣收,借記卡發卡行服務費費率為0.35%,封頂13元,貸記卡發卡行服務費費率為0.45%且不封頂;對於條碼支付等創新支付業務目前未有明確監管要求或行業標準,部分議價能力較強的支付機構跟大部分發卡行議定的發卡行服務費費率在0.1%左右,其向收單機構或代理商收取的費率在0.2%~0.25%左右,其直接拓展的部分商戶初期甚至實行零費率模式,顯著低於線下刷卡交易成本。

違規收單機構懲戒力度加強

綜合分析收單機構反饋的調研內容,各家機構分別提出了自身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困難、風險和問題。協會認為,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收單市場整體向好的趨勢逐漸形成,部分收單機構依靠創新產品和服務提升了服務水平,收單市場的活力在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改革之後得到了釋放。

協會提出,在收單市場監管政策方面,建議下一步由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出臺有關政策,統一不同監管機構對於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的監管尺度和標準,營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環境。在小微商戶準入和資質審核方面,建議出臺行業指引或監管細則,明確小微商戶、個人商戶的準入條件以及結算賬戶管理要求。

在價格體系方面,針對條碼支付等低成本收單方式迅速搶占線下市場,對單一從事收單業務的收單機構帶來較大壓力。協會建議一是通過窗口指導或行業協商等方式引導市場機構合理定價,理順條碼支付等新型支付業務的價格機制,杜絕大型互聯網支付機構對於線下收單機構的“降維攻擊”;二是在過渡期滿兩年後,按時取消對於線下優惠類商戶的特殊價格,統一各行業費率,減少套利空間。

監管方面,建議加大對於違規收單機構的懲戒力度,同時聯合工商部門清理從事支付業務的無牌機構。其次是針對仍有收單機構大量申請本身不符合條件的優惠費率商戶,建議中國銀聯加強對於優惠類商戶的入網審核和持續監測,建立健全後續定期淘汰抽查機制。

隨著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協會認為,加強行業風險信息共享,推進大數據等新型技術手段在收單業務風險防控中的運用應當成為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借助大數據方法,梳理內外部客戶數據,綜合分析客戶行業、經營行為、交易特征、構建客戶畫像,不斷優化完善風險監測模型,及時發現潛在風險,提高行業風險防控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385

農村數據搶奪戰:互聯網降維攻擊失效,深層挖掘層層鋪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18/166509.shtml

農村數據搶奪戰:互聯網降維攻擊失效,深層挖掘層層鋪圍
一本財經 一本財經

農村數據搶奪戰:互聯網降維攻擊失效,深層挖掘層層鋪圍

農村的數據就如涓涓細流,正從四面八方慢慢匯聚;技術也開始漸漸發揮作用。

來源|一本財經(ID:yibencaijing)

文|晨曦

2018年,農村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深耕行業的金融即將回歸。

盡管是風口,但農村金融的發展掣肘太多,最大的問題,就是數據太少,互聯網化的降維攻擊基本全部失效。

但,農村真的毫無數據嗎?

“其實有大量潛在數據藏在農村,需要深入挖掘。”多位農村金融的從業者稱。

互聯網金融公司以及巨頭,開始了下鄉之路。他們花樣百出,頻出奇招,從各個維度去收集農民數據,展開了一場農村數據搶奪戰…

01紛紛折戟

和現金貸不同的是,農村金融從來不會有監管風險。

2017年年初,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關於農村金融的“千字文”,大力鼓勵發展農村金融。

這是行業巨大的信號彈,釋放了監管的無限善意和鼓勵。 此後,監管不斷加碼,對農村金融的優惠政策、扶持不斷。

中國社科院調研後指出,“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

3萬億藍海,終於在今年迎來了“小爆炸”。據統計,從2016年至今,已共計12家農村金融平臺相繼宣布獲得融資。

但農村的土地,卻沒有那麽容易開墾。

農民大多以耕種為生,生活用品大多自給自足,彼此之間的交易多以現金為主。

他們幾乎都是征信白戶,大部分人連銀行卡都沒有,更別說信用卡或信貸記錄。

他們也沒有互聯網數據,買回來的手機,除了玩玩單機版的“消消樂”和“鬥地主”,上網軌跡幾乎為零。

針對這個堅冰一樣難以滲透的群體,眾多平臺一開始的下鄉之路,皆頻頻受挫,通過互聯網手段的降維攻擊,幾乎全部失效。

最開始滲透進農村金融的,是阿里和京東兩個互聯網巨頭。

“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京東。”

“農村淘寶啥都有,購物就在家門口。”

賣化肥、農藥和豬飼料的廣告少了。村里坑坑窪窪的墻壁先被刷上白漆,再被刷上京東的鮮紅大字,或者村淘的橙色大字。

碧綠的田野和灰色的村莊為背景,這些簡單粗暴的標語更加顯眼。

刷一面墻300元。這甚至促進了農村刷墻業務的爆發,有人因此年收入上千萬。

2014年,這是阿里和京東大肆殺入農村的第一年。他們備好了進軍號角,奏響“下鄉進行曲”。

但實際情況並不好。

農民對這些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不高,比如,阿里的村淘小店,需要用支付寶支付,但一些農村人對手機的使用並不擅長。

兩艘巨輪駛進農村海洋,卻成了一葉孤舟,泛起了一些漣漪,卻沒能掀起滔天巨浪。

漸漸的,早年高掛於電線桿上的廣告,已落滿灰塵,逐漸褪色。原本高調開業、生意紅火的門店,如今已門可羅雀。

巨頭艱難前行,互聯網金融的大軍也前來試水。

他們最開始的嘗試方式,是讓農民和其他群體一樣放款,結果發現根本很難走通。

因為農村數據太少,一般只有幾個核心維度:姓名、身份證、手機號、家庭住址、銀行流水。

6ac48ca660ca4638b130e6b64bb2417b

因為數據維度太少,風控規則簡單,攻克起來極為簡單。

“最早進入農村金融的玩家,都覺得農民相對淳樸,不會太精於算計,所以風控相對簡單”,某農村金融的負責人程平稱,早期這批玩家,都幾乎折戟,原因是,農戶的進化速度很快,同時信用意識薄弱,很難劃定底線。

而幫助農民進化的,大多底層的信貸員,他們和農民內外勾結,騙貸並分成。

一些心術不正的信貸員,就如撒入農村的病毒,很快就將一個村落吞噬。

內外勾結,正在成為農村金融的最大隱患。

某農村金融的風控負責人程平稱,他們就曾經遭遇過這樣的案例。

部分農戶使用“銀行流水偽造”軟件,只要輸入姓名、起始時間、金額,就能自動生成一份完整的銀行流水。

而最終打出來,還加蓋了銀行公章。

而幫助他們偽造流水單的,居然就是公司內部的信貸員。

巨頭舉步維艱,互聯網金融公司紛紛遇阻,農村這塊堅冰,就沒有融化之道嗎?

當大家開始沈下心之後,發現農村並非“一張白紙”,依然會有數據值得挖掘——他們開始頻出奇招,找到了一些彎道超車的捷徑。

02數據大戰

通話記錄、銀行流水等數據,是線上信貸必需收集的維度,但在農村,這恐怕真不算核心數據。

什麽樣的數據,在農村是最為重要的?

生產數據。

比如,一個養豬的農戶,就得去看他建了多大的豬圈,養了多少頭豬;一個水稻種植戶,要看他有多少畝地,種了幾茬水稻。

以前對於生產數據的采集,大多公司是深入田間地頭:去丈量下土地,去豬圈里數數豬。

如今,很多公司有了創新的高科技玩法,比如有一家公司,推出了遙感衛星技術,從天空監控農田是否在種植。

而還有一些農村金融平臺,也會在農戶的豬圈里安裝攝像頭,實時監測農戶的養殖情況。

生產數據之外,第二重要的數據,就是 社交數據。

與微信、微博等網上社交數據不一樣的是,農村的所有社交,都集中在一個小小村落的熟人社會中。

現在農村金融常用的風控手段,就是深入農村,與當地村民閑聊,來了解對方借貸者人品如何。

在線上數據缺失的窘境之下,嘮嗑、面訪成為各家平臺獲取有效數據的慣用手段,家庭穩定程度,往年營收狀況,鄰里口碑等都有可能成為平臺的放貸標準。

而除生產數據、社交數據之外,也有多位深耕農村的從業者認為,定位數據同樣重要。

農民的活動軌跡相對固定,要麽在家,要麽在地里,如果他的定位長期脫離這兩個位置,這個用戶就可能存在風險。

實際上,農村不是沒有數據,只是藏得很深,需要下苦功夫去挖掘。

而巨頭們在農村的征途也越發有意思。

他們除了在農村建立門店之外,開始了一系列的供應鏈合作。

比如,京東金融與玉米種子企業“杜邦先鋒大糧公司”合作;螞蟻金服就和蒙羊集團合作等。

其次,就是大規模的股權投資。

比如,京東金融投資了“聚土網”,螞蟻金服投資了中和農信等。

巨頭一系列行動背後,藏著更大的野心:他們正在點滴收集農村的數據,試圖再次用互聯網和科技,重塑農村。

比如,京東金融正在試圖給“農業合作社”放款,而合作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合作社是否保留歷年來的交易數據。

“早期農民與合作社交易,數據都是紙質的,合作的前提,是要求他們將就數據錄入電腦”,相關負責人強調。

巨頭和核心企業的供應鏈合作,獲取數據是重要目的之一。

京東農村金融負責人洪潔曾對媒體表示:“選擇大型農企,主要看中的是其優質的數據資料,可以與信貸產品的風控打通,確定農戶的信貸資質。”

京東如此,螞蟻金服也不例外。

2016年螞蟻金服戰略投資中和農信,掌握其30%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

“螞蟻金服和我們商量過好幾次,想讓我們分享數據”,中和農信某負責人稱。

“與中和農信合作放款,可以使貸款用戶的數據沈澱在互聯網上,形成首條信用記錄。”螞蟻金服也曾公開表示。

“實際上,巨頭們的投資和布局,大多是為了獲取數據,建立數據模型”,某資深業內人士稱。

有了數據,在農村這片折戟的土地上,巨頭還能重回榮光,用互聯網和技術的方式,對農村進行“降維攻擊”。

03風控奇招

現在數據尚少,還不足以搭建一套堅不可摧的風控體系。

互聯網金融奇招百出,試圖破解暫時的掣肘。比如,現在頗為流行的“數據閉環”模式。

農民養豬過程中,大概需要多少錢,都通過數據先計算出來。

農村金融公司會買好豬苗、飼料,提供給農民,最終豬出欄,農村金融公司甚至會幫農民將豬運到屠宰場宰殺、賣掉。

農村金融公司提供了一條龍的服務,最終扣除了本金和利息後,剩下的錢再給農民。

這個模式下,農民幾乎成了農村金融公司的“打工者”。

“這種情況下,幾乎不用給農民做風控,因為,農民幾乎碰不到錢”,該公司的負責人稱,這種深入產業鏈的方式,節省了風控成本,同時收集了農村數據。

除了制度和規則上做風控之外,還會通過技術解決。

比如,給信貸員裝有定位系統、錄音系統的硬件設備,以便實時監測信貸員。在實地考察時,要拍攝現場照片上傳。

而信貸員在實地考察中,關鍵驗證,這個家是不是農戶的,他會不會故意找一個家境較好的鄰居,來冒充自己家。

因此在走訪過程中,會問很多細節問題,比如洗手間的開關在哪里?

信貸員結束家訪,資料上傳後,總部還有一輪核實。

要麽視頻,要麽電話,借款人還需要回答很多細節,來驗證他是否撒謊。比如:沙發的顏色,電視的擺放、地板的圖案等問題。

而拍攝的照片,也被充分利用。

平臺會有專門的線上評估師,根據照片來分析借款人的生活習慣,還款能力等。

比如,有沒有賭博用具,有沒有煙酒,來判斷是否有不良嗜好;電風扇、電視機等家電,都是什麽牌子,值多少錢,判斷其家庭收入狀況等。

在數據少得可憐的農村,任何一項資料,都要被充分挖掘。

數據的采集,規則和技術上的探索,這些區別於線上風控的奇招,也讓農村金融找到了一些破解難題的竅門。

在農村,曾經互聯網的降維攻擊,幾乎完全失效。

但目前,農村的數據就如涓涓細流,正從四面八方慢慢匯聚;技術也開始漸漸發揮作用。

農村金融的堅冰,已出現裂隙,點滴融化。

農村金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8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