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淨利暴增 廈門銀「長相」變好看

2010-04-26 商業周刊





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才 剛生效沒多久,富邦金控就陸續宣布多項中國布局,只差壽險就可以「全壘打」。富邦金四月十六日,在福州舉辦第二屆海西論壇,儼然成為台灣金控業的登陸專 家。只是沒想到,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會後針對台灣媒體提問,對台灣金融業中國參股只能「間接、直接」二擇一的發言看法,意外擦槍走火,引發金管會不滿。

引爆點是富邦金一年多前,透過富邦銀行(香港)「間接」參股的廈門銀行,它能不能做出好的成績單,也成了富邦金登陸布局收割的重要指標。

富邦金登陸五百天後,廈門銀今年第一季暫結淨利人民幣四千八百萬元(約合新台幣二億二千萬元),預計全年人民幣一億二千萬元,比接手前○ 八年全年成長一‧六倍。「從很多數據看來,我們的『長相』比一年多前好看太多了,」廈門銀行長高朝陽強調。

現年六十三歲的他,帶二十多位 台灣來的富邦員工在廈門銀蹲點,為的是在中國打響富邦的第一炮。

對台灣金融業者來說,登陸最容易上手的生意,莫過於台商業務。台商業務看 似「好康」,但實際要吃到這塊餅卻不容易。高朝陽舉例,過去廈門銀若要貸款給台商,常常發生保證人在台灣的狀況。為了完成對保程序,得派廈門銀的員工回台 灣來完成手續,耗時耗力。

現在,廈門銀則研發出直接委託在台的台北富邦銀行徵信員協助完成對保的方法,省時又省人力。廈門銀也從本來幾乎 沒有台商客戶,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家台商在廈門銀行開戶,貸款額為人民幣三億元,占廈門銀行貸款總額三‧五%,預計年底可望達到一○%。

台 灣種籽部隊,開新分行

不過再怎麼努力,台商這塊餅怎麼也比不上中國的在地業務及規模,高朝陽現在開始把北富銀模式,搬到廈門搶陸企客戶。

他先把北富銀團隊搬到廈門協助籌建中小企業部。同時,廈門銀進行業務分工的改造:把過去廈門銀行的三十二個支行改變成「通路」,讓業務分 組的企金、零售等團隊進駐,用較低成本的方式,增加無形的業務通路。

今年三月,高朝陽把第一批台灣種籽部隊,派往福州,坐鎮廈門銀的第 二家分行。高朝陽期待三年內要讓福州分行之下,再開設十個支行,「把福州分行變成第二個廈門銀行。」這就是當初富邦金率先「間接」登陸的算盤,透過不斷複 製,「三、五年之後,我們有四個到五個廈門銀行。每個兩百億,五個就一千億(資產)」高朝陽說。

最早間接登陸的富邦金,更大規模的銀行布 局卻被卡住。如今廈門銀加速複製北富銀經驗,可觀察富邦金先登陸,是否就是先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67

上衣不夠好看,我得再買件褲子來搭

2012-4-30  TCW



想像下述的情境。

昨天,你一時衝動買了一件三千元的洋裝,回家後發現穿起來感覺很臃腫。你是會自認損失,還是會想,要不要再去買條腰帶來補救?當你買錯一檔前景堪虞的股 票,你是認賠出場?還是繼續加碼以攤平?

如果你的選擇都是後者,就陷入「沉沒成本」(Sunk Cost)的陷阱了。

沉沒成本最好的說明就是,人總是把眼光放在已經損失的事物上。

死不認錯,變成浪費無底洞

有個實驗是這樣的:一群學生,先買了一張一百美元的票,未來的某個週末將前往密西根州度假。後來,又買了一張五十美元的票,要在另一個週末到威斯康辛州度 假。大家都認為,後面的這個旅程一定更好玩,但最後大家發現,兩張票的時間重疊了!

如果是你,會選擇去哪個旅程?根據經濟學理論,假設人都是理性的,那麼決策應該是根據某個抉擇所能帶來的效益而決定的。既然大家都認為五十美元的這個旅程 一定更好玩,那麼就應該選擇這個。但結果卻不是。根據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兩位教授的實驗,有五四%的學生都選擇去一百美元的旅程。

為什麼?因為多數人都看到那可能泡湯的「一百美元」。而這個舉動正凸顯了人們時常落入的「沉沒成本」陷阱。

不要覺得這只是一件小事,小到消費、大到人生抉擇、重大投資,都跟這個「沉沒成本」陷阱有關。你曾經聽過別人不願放棄一段不開心的戀情,只是因為「我都已 經付出那麼多了!」企業家明知決策錯誤仍一意孤行,都是因為無法看清「沉沒成本」陷阱。

這個陷阱的關鍵字是,不想「承認」自己先前的浪費。「為什麼人們會願意把白花花的錢投在已經搞砸的事情上,是因為停止投資,就代表必須承認之前的錢被浪費 掉了,」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霍爾‧亞克斯(Hal Arkes)分析。

可怕的是,如果你不「接受」先前的浪費結果,還會形成更大的浪費。柏克萊大學哈斯商學院(Haas School of Business)的貝瑞‧史托(Barry Staw)教授在一九七六年針對二百四十位商學院學生所做的研究就發現,當這些學生覺得自己必須對失敗的財務決策負責時,反而會投入更多錢繼續專案。弔詭 的結果發生了:可能的負面結果,反而更堅定人們付出的決心,結果就是一錯再錯!

快刀斬亂麻,才能想清下一步

所以,如果不想繼續浪費錢在不斷錯誤的決策上,最好的辦法,是要先認清,那些錢,不論怎麼樣都回不來了。眼下最有效的做法,是把自己抽離,專注的分析「下 一步」所會帶來的成本和效益。

回到先前洋裝的例子,就是要先認清買下這件洋裝已經是一個錯誤的決策,那麼,現在我還真的需要一條皮帶嗎?皮帶要多少錢?買回來,還能搭配什麼其他衣服 呢?如果無法有什麼大效用,買回來很可能又是掉進另一個沉沒成本的大坑裡(也就是再去買一件襯衫來搭配皮帶)。

我應該這樣做:1.告訴自己,沉沒的錢,怎樣都回不來了。 2.專注分析下一步做法值不值得,避免一錯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41

解析俄印》成長數字好看 裡子難看 四大警訊 揭開俄印成長失速真相


2012-7-23  TWM




二○○一年,高盛利用未來五十年的GDP成長率推估,發現了崛起中的金磚四國。

然而GDP的規模,只是故事的一角。俄羅斯和印度那引人入勝的勞動力、消費力,在十年後卻不再能發揮效力,究竟金磚四國裡的這兩具引擎,出了什麼問題?

撰文‧楊卓翰

金磚四國在過去十年一直是全球市場重要的成長指標。這個指標,現在有了重大的轉變。中國和巴西的經濟同步放緩,經濟成長率在四國中總是吊車尾的兩國:俄羅斯與印度,同樣沒有好日子過。

警訊一

俄羅斯黑金經濟轉型失敗

自從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後,二十年來俄羅斯一直嘗試經濟轉型。如同中國發覺仰賴出口的經濟體無法永續轉而發展內需,俄羅斯也一直想扭轉「黑金經濟體」,從 仰賴石油出口,嘗試發展科技。然而,「這個轉型從二十年後的今天來看,可以說是失敗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委員陸南泉在六月發表的一篇報告中說到。

怎麼會失敗呢?俄羅斯在IMF(國際貨幣基金)最新的經濟成長預測中,未來兩年都仍保持四%的水準,明明比起其他新興國家如巴西的大幅放緩看來都要穩定; 然而,俄國經濟部長別洛烏索夫卻有另一番精準而殘酷的解讀:這個預測值是以油價每桶一一五美元為基準。而布蘭特原油七月中已經跌到每桶九十六美元。

莫斯科股市指數在今年三月時達到高峰一千七百點,隨即一路重挫,如今只剩一千三百點,跌幅超過二○%;同一時間,布蘭特原油恰好也跌了二○%。投資人對俄羅斯經濟的信心,可說是完全維繫在國際油價。

原因無他,俄羅斯的GDP(國內生產毛額)結構中有三六%來自於第二產業,也就是原油及礦業;而工業產值超過一半來自能源產業,國家預算中九○%也都仰賴著能源等原物料產品。

這樣的黑金體質在過去十年油價飆漲時,可以說是如虎添翼。○二年到○八年,布蘭特原油從一桶二十五美元漲到一四○美元,成長了五倍之多;而將俄羅斯○二年的GDP乘以五,就是○八年的GDP數字。

但是自從二○一一年歐美經濟衰退,中國成長開始減速,油價也進入平盤波動,俄羅斯的高速成長隨即畫上句點,動輒八%的經濟成長率變成四%的水準。而俄國前 總統戈巴契夫改革以來,積極發展的科技產值呢?「俄羅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在全世界同類產品出口總額中連○.二%都不到。」陸南泉指出。

警訊二

貪腐、鬥爭頻傳 迫使外資出走雖然三星、英特爾、華為等科技大廠都在俄羅斯有許多布局,而俄國總統普丁也卯足全力招攬外國投資,但俄羅斯的投資金額已經連續五年淨流出。根 據俄羅斯央行統計,○八年該國資金流出一三三七億美元,去年則是八百億美元,今年預估仍將有一○五億美元的淨流出。

為什麼留不住資金?俄國學者別利葉科夫(Beliakov)評論:「放眼望去,俄羅斯到處是腐敗和行政壁壘。」從共產國家開放至今二十年裡,俄國經歷了國 營企業全面私有化、經濟市場化,但在政治上,卻仍舊腐敗。今年年初總統大選,普丁第三度重掌大權,卻不斷傳出賄選與作票風波,一直到六月,仍有超過十萬民 眾聚集在克里姆林宮前遊行抗議,民調則有三分之一民眾希望普丁下台,對普丁政權產生極大壓力。

七月五日BBC報導還指出,俄羅斯過去十年內監禁的企業家超過三百萬名。一名企業家在報導中說:「俄羅斯整個經濟將會被毀掉。因為商人在這個國家沒有安全 感,任何人都有可能被送進監獄。」俄羅斯的商業鬥爭,幾乎等於政治鬥爭。而俄羅斯黑金經濟成長的果實,就掌握在鬥爭成功的少數人手中。

二○一一年︽富比世︾(Forbes)富豪排行榜中,俄羅斯富豪數量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光莫斯科就有七十八名富豪,而且幾乎全部都是以能源礦產起 家。但同時,衡量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在俄國卻是逐年升高,現在俄羅斯仍有一五%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底下。俄羅斯的經濟,的確可以用「黑金」二字代替。

警訊三

通膨持續攀升 寬鬆政策無以為繼講起貧富差距,金磚四國中的印度更加嚴重;而印度經濟長期所遇到的問題,可能是金磚四國中最嚴重的。印度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只有五.三%,是九年來的最低數字。但是印度的經濟成長放緩,老早不是新聞。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上個月維持印度「穩定」的BAA3評等,與西班牙一樣幾乎落在垃圾債券等級。該機構評論,印度的財政赤字、通貨膨脹以及不透明的投資環境等,「已存在印度經濟長達數十年,都已列入考量。」言下之意,印度疲弱的經濟表現早就在預期之內。

「印度和中國遇到的問題其實十分類似,但處理的方式截然不同。」印度前財政部長賈斯旺特.辛格(Jaswant Singh)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他認為,兩國的經濟成長放緩後,中國積極轉型,但印度卻繼續仰賴已經疲軟的內部投資。除此之外,印度還有一個高居不下的通 膨問題,無法像中國一樣採取大動作的降息來刺激經濟。

印度早中國一步,在四月首度降息,但是五月通膨率馬上回升,來到七.六%的超高水準,食品價格的通膨率甚至升上二位數。這等於讓印度央行失去了貨幣寬鬆政策這隻鼓勵經濟的手,雖然市場殷殷期盼印度能夠再次降息,但攀高的物價將利率綁得死死,無法動彈。

警訊四

預算赤字失控 財政刺激難施行而政府操控經濟的另一隻手── 財政政策,也被印度的高預算赤字給綁住。印度去年的財政赤字已經擴大到GDP的一○%,而且國債占GDP也已超過七成的警戒線。這代表,利用擴大支出來刺 激經濟的財政政策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也難怪,IMF最新的印度經濟成長率預測只能一如既往,連續二年下修○.七個百分點,在全球國家中下修幅度最大。

印度也有風光的時候,十年前,GDP年增率約在七到九%之間,每個人都相信印度那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三億人口,很快就會晉升中產階級,龐大的消費力量將會帶動全球經濟。然而,國家大量舉債、排擠私人企業投資、通貨膨脹失控,奇蹟很快破滅。

落得這般下場,印度混亂的政府難辭其咎。印度政府的官僚及腐敗情況更勝俄羅斯,反映在經濟上,就是反覆不定的政策。例如日前印度想採用保護政策,禁止棉花出口,但不到一星期,就取消了禁令。原本政府允許外資進入零售行業,卻在宣布後受不了關說與反彈,竟無限期暫停。

失去方向的政府,造成了失去方向的印度。印度如果要控制混亂、穩住經濟,必須先控制住預算赤字,並改善行政效率、打擊貪腐。在投資人耳中,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印度盧比一年來兌美元跌幅超過二○%,就是最好的證明。

俄羅斯的黑金經濟轉型、政治貪腐改革,二十年來都無法改善,在短期之內恐怕沒有解方;而印度急需改善的高通膨與政治不確定性,恐怕都須很長時間才能解決。

金磚四國十年前那亮眼的數據,和成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希望,如今都遭受嚴重打擊。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眼前的問題,任何一國都沒有捷徑。放眼未來世界經濟,在金磚四國紛紛褪色下,更顯得艱困難走。投資人應該怎麼做?我們都在等一個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4

中國通訊App老大 要韓國Line好看

2012-11-19  TCW
 
 

 

當每個人人手一隻手機或是平板電腦的時代來臨,這意味著一件事:你可以隨時保持聯絡,以及消費。

通訊入口平台就是這道通往背後龐大商機的閘門(Gateway)。搶食這張入口門票的廠商不只Google、臉書(Facebook)、微軟(Microsoft)等網路巨擘,還有許多你想像不到的廠商也來勢洶洶,尤其是即時通訊應用程式(App)廠商,小卻靈活,已經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你剛剛拍得照片可以App給我嗎?」「聽不清楚,Line給我吧!」這些對話,你有沒有越來越熟悉?這就是通訊App的應用,只要手機能上網,大家彼此傳簡訊,甚至通話都不用錢,等於省掉大筆電話費。

根據市場調查研究機構Juniper Research報告指出,在二○一六年,通訊App用戶將超過十三億人。這個數字相當於中國總人口,有如蜜糖吸引各路蜂蝶擁上。但蜜糖卻也是毒藥,調查研究機構Ovum也統計,通訊App將吃掉全球電信業者一年一百三十九億美元,相當新台幣四千一百七十億元的簡訊營收。

雙霸暫出線》微信用戶數追上WhatsApp

通訊App始祖級的WhatsApp二○○九年起步,累積有兩億用戶,在歐美市場橫著走,每天消費者使用它,收發一百億則簡訊。而出身韓國的Line靠著趣味的貼圖表情勝出,僅花十七個月時間就橫掃日韓台三地,母公司NHN本來是一家開發搜尋引擎和網路遊戲的公司,和通訊沾不上邊。

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初,中國四大入口網站騰訊也殺入戰場,推出微信(WeChat),挾著原本騰訊QQ七億多用戶的優勢,讓微信上線不到兩年就有兩億用戶,這是Skype花了四年才拚出的數字。微信更在一個月前在台北一○一設立辦公室,專責推廣台灣業務,十一月八日,由藝人羅志祥和楊丞琳雙代言的電視廣告,也開始大放送。

但從商業而言,這是一場處於混沌不明的戰役,參戰者不限產業,沒有大小之分,而獲利模式不明確,更凸顯其詭譎。

究竟各家在盤算什麼?Line說要做「智慧型手機上的臉書」,微信台灣及香港辦公室總經理譚樂文接受本刊專訪時,定義微信是個「平台」,不甘只做語音通訊App。

微信明顯不是一個原創產品,而是一個「模仿」很成功的產品,它可以發簡訊、傳照片,或把手機當對講機跟朋友對話,一樣都是講免費電話,但多了趣味;還有QR Code和品牌官方帳號,讓麥當勞和星巴克可以輕易的將折價券「精準」傳送到消費者手中,儼然是一個廣告發送平台。

獲利缺模式》手機購物最可能挖到錢

微信上線至今沒有一毛錢收入,騰訊難道要做賠錢生意嗎?其實,騰訊要賺的不是通話錢,而是消費者習慣一打開手機,就進入微信的平台通話後,微信可以順便賺到,消費者透過手機購物的錢。

根據Google日前公布的調查指出,六五%使用者以智慧型手機做為購買行為的起始點。現在,騰訊廣大產品線中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財付通」,未來也可以助微信一臂之力,因為財付通可以串接商流與金流,促成使用者在手機的消費行為。抓住消費者想花錢的瞬間,實現它,錢就進入業者的口袋了。

微信以台灣做為進軍國際市場「試點」,是微信在中國以外第一個試點。譚樂文表示,台灣網路環境成熟,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高。「在台灣若是成功了,便是跨入全球市場的重要指標。」

從韓國到中國。現在,台灣也有冒出頭的另一款產品Cubie,由一家原本做網頁遊戲的小公司Gamelet所開發。十一月初,開發圈傳出Cubie獲得矽谷創投500 Startups一百一十萬美元投資,外界終於注意到,這款能塗鴉和擁有動態貼圖的簡訊App,也只花八個月便在全球擁有四百四十萬用戶,其中一百萬用戶來自泰國。

初期拚卡位》App只有憤怒鳥賺到錢

懷著成為一個「使用者每天都會打開的App」的目標,Cubie正在籌備付費貼圖服務。Gamelet營運長陳翔雲表示,現在只想滿足使用者,把產品做好,目前還沒空去想三、五年後的樣貌。

陳翔雲的想法,其實反映出目前各App廠商的心態。甫獲得Google Play「頂尖開發者」殊榮的陳坤助分析,通訊App戰場現在只是「拚量」的初期階段而已。即時通訊App的未來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大家都沒把握。

十多年來沉浮網路的新浪台灣總經理林啟文說,「App到目前只有一隻鳥(編按:指憤怒鳥遊戲)賺到錢,」通訊App會不會賺錢沒有人知道,但這就是機會,非得卡位不可。

卡位,鹿死誰手言之過早。但這也代表了,這個新戰場仍生機蓬勃。

【延伸閱讀】通訊App雙雄,各擁2億用戶——全球各大通訊App表現比較WhatsApp(美國):2009.7推出、iPhone:下載收費一次性0.99美元Android等4平台:下載首年免費,其後每年0.99美元、全球用戶數42個月2億人KaokaoTalk(韓國):2010.3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32個月5,000萬人Kik(加拿大):2010.10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25個月1,900萬人Viber(以色列):2010.12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23個月1億人微信 (中國):2011.1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22個月2億人Line(韓國):2011.6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17個月7,000萬人Cubie(台灣):2012.3推出、下載收費免費、全球用戶數8個月440萬人資料來源:網路、各軟體官方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57

好評·差評·吐槽 烏鎮戲劇節有什麽好看的?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789

2014年烏鎮戲劇節,嘉年華單元戲劇多達一百來部。編劇史航把在烏鎮的體驗形容為“穿越”。戲劇和現實的距離很小。有人在石板橋上吵架,史航湊上去,以為又是“嘉年華”的街頭演出:一個男人用礦泉水瓶猛擊女人的肩膀。“這是真打。”史航恍然大悟,“看戲”於是演變成勸架。 (烏鎮戲劇節供圖/圖)

“為什麽這里的票賣得那麽貴?有的甚至比倫敦還貴?”歐丁劇團藝術總監尤金尼奧·巴爾巴不解地問南方周末記者。2014年10月30日烏鎮戲劇節開幕,他第二次來到烏鎮。

2013年他來烏鎮,戲劇節只有六個大戲。這次,劇目多了兩倍。隨處可見的嘉年華單元戲劇,更多達一百來部。只是票價沒變,一樣貴。開幕劇《青蛇》最高賣到1280元。

編劇史航把在烏鎮的體驗形容為“穿越”:這一分鐘你才看到杜麗娘“遊園驚夢”,下一分鐘你就看到她和賴聲川一起吃泡面;在這條小巷你遇到日本踏舞,過幾條街你又看到一只踩著高蹺的長腿螳螂。“戲劇在這兒變得既神秘,又不神秘。”

他也時常分不清身邊發生的到底是戲劇還是生活。有人在石板橋上吵架,史航湊上去,以為又是“嘉年華”的街頭演出。定睛一看,謔,男人正用礦泉水瓶猛擊女人的肩膀。“不對,這是真打。”史航恍然大悟,“看戲”於是演變成勸架。

戲和現實的距離很近,觀眾不單能看到小醜,還能看到小醜在勾臉、化裝,看見他們在路邊發傳單。

史航樂得做一個烏鎮戲劇節的票販子。他會把到手的每張票安排得井井有條,保證每個向他討票的朋友都能滿意地看上喜歡的戲。惟一一次失手,是《墻壁中的精靈》——這出口碑非常好的韓國獨幕劇,最後竟有一張票捂在史航手里沒出去,這讓他痛心疾首。

這些天,幾乎全中國做戲的、愛戲的人都聚集在烏鎮了。他們以“原來你也在這里”打招呼,再以“北京見”、“上海見”告別,他們說起看戲,很難有一部戲找不到知音,但也很難有一部戲能免於中槍。

一年多以來,烏鎮多少給了人“戲劇烏托邦”的幻象。但疑問照樣層出不窮。戲劇節這幾天的烏鎮,據說流傳這樣一個段子:“如果一顆原子彈投在烏鎮,中國戲劇會更好還是更壞?”

孟京輝帶去烏鎮的新戲《女僕》, 改編自法國劇作家讓· 日奈在1951 年寫就的荒誕故事。劇中女人由男人反串。有人寫了劇評《狂躁一個小時沒高潮,孟京輝就是這麽打發文青的》。 (烏鎮戲劇節供圖/圖)

“從來沒離中國這麽近過”

烏鎮戲劇節上幾乎“零差評”的一出戲,發生在一座古宅中。

燈泡點亮,觀眾們最後終於看到這間屋子的陳設,幾根立柱,一間“杜麗娘”的閨房,工作人員派發的傳單提醒著諸位,剛剛這出戲叫做《夢遊》,高腿的圓桌上擺放著開水瓶和各種口味的泡面。

史航泡了一盒面,滋溜滋溜吃起來:“吃泡面這件事你一定得幫賴聲川老師完成了。就跟《寶島一村》你不能不去領那個包子一樣。”

《夢遊》是賴聲川送給觀眾的“神秘驚喜劇”。一百多位觀眾被領路人一起帶進一所老宅。昏黃的燈光下,趴在桌上睡腫了的黃磊醒過來,他扮演的現代作家“吃了七盒泡面,三天沒睡”,還是寫不完筆下的故事。閣樓上傳來一聲嗟嘆,觀眾循聲望去,演員陳明昊穿著白色長衫奮毛筆疾書,他扮演的古代作家,“吃了七個蘿蔔絲餅,三天沒睡”,同樣卡在了自己的故事里。

領路人搖了幾下鈴鐺,觀眾們移步換景,來到一處天井。東西廂房里,各自探出黃磊和陳明昊的腦袋,一番瘋言瘋語後,作家筆下的人物——杜麗娘(由昆曲名家魏春榮扮演)裊裊而來。一時間,是夢是真,劇中人糊塗了,觀眾也要糊塗了。依著鈴鐺指引,半夢半醒的人們穿過幽暗小道,坐定後院的涼亭前。杜麗娘立在亭中,一曲《遊園驚夢》,夢越發深了。直到穿過一間擺滿了蠟燭、端坐著黃磊和陳明昊的寬屋,來到廳堂,開燈見到那一盒盒現實的泡面。

“他有園,也有夢,你作為觀眾參與進去,才有了‘遊’和‘驚’的感覺。”史航認真地吃著自己那碗泡面。

這座宅子賴聲川早在四年前就相中了。即便是烏鎮,這樣的宅子也不多得:兩棟木建築由後院連起來,保存完整。尤其是黃磊和陳明昊在燭光中對坐的那幢寬屋,高大、寬闊,像個洋房,賴聲川從沒見過這樣的舊式房子。他拍了很多照片放在電腦里,一直在醞釀,怎麽能利用好它做一個戲。

2014年烏鎮戲劇節的舉辦敲打他完成這件事。故事賴聲川只花了兩天就創作完畢。他大部分時候在北京遙控,助手負責烏鎮的布置。並不需要太多改造,古宅最好保持原汁原味,破的玻璃,剝離的墻皮,都是人為營造不出的最淳樸的裝飾。但清掃、除草是必要的——只是後來那些草除得過於幹凈,“少了那種頹垣斷壁里‘野’的味道”,賴聲川稍有不滿意,但好在是晚上的演出,也看不太清。

最大的工程是搭涼亭。劇組找了烏鎮本地的匠人朱永康來做這件事。亭子的藍本,是賴聲川從淘寶上淘來的,按照劇目的需求,調整了尺寸、色差,設計了亭上的拼花。兩周完工。放入後院,添上烏鎮原有的桌椅,毫無違和感。

演出時,魏春榮在涼亭里唱完《遊園驚夢》,一位外國朋友訝異地對賴聲川說:“我在中國住了五六年,從來沒離中國這麽近過。”

2014年烏鎮戲劇節,嘉年華單元戲劇多達一百來部。編劇史航把在烏鎮的體驗形容為“穿越”。戲劇和現實的距離很小。有人在石板橋上吵架,史航湊上去,以為又是“嘉年華”的街頭演出:一個男人用礦泉水瓶猛擊女人的肩膀。“這是真打。”史航恍然大悟,“看戲”於是演變成勸架。 (烏鎮戲劇節供圖/圖)

你不懂我,我也不懂你

《夢遊》第一場演完,歐丁劇團藝術總監、烏鎮戲劇節名譽主席尤金尼奧·巴爾巴曾問賴聲川:“在北京你們這樣做戲嗎?”賴聲川笑了笑,許多大陸的旅遊景區在找他做戲,但沒有一個地方明白他想做的“環境戲劇”是什麽。

這樣的嘗試他1988年在臺北做過一次。那是在士林區中影文化城一處蘇州園林式的庭院里,戲的名字叫《落腳聲——古厝中的貝克特》,集納貝克特的六個短劇,演出分別散布在庭院的三個廂房、一個涼亭和幾個回廊中。導遊帶著觀眾,挪移式看劇,每組觀眾三十人,最多的時候,園林里有六組觀眾在看著不同的戲。

這兩年,賴聲川去紐約看望女兒。女兒堅持帶他去看了著名的環境戲劇《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劇場在一座五層樓的廢棄酒店里,觀眾可以在樓中自由穿梭,但要戴上面具。戴面具的人跟著不戴面具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然後拼起一個故事來。

“這也是一個辦法,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我的辦法。”賴聲川笑了笑,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他最新得到的一個消息是,這座“夢遊”的宅子可能真的用不了了,整修後斷壁殘垣也就不在了。這讓他頗為傷感。

巴爾巴向南方周末記者評論《夢遊》:“從不同的角度看這部戲,比如從窗戶正下方往上看,站在演員的身前看,或是離遠些看,都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夢遊》是巴爾巴看過的第一出亞洲環境戲劇,它明顯觸動了巴爾巴:“這是亞洲戲劇受到西方戲劇影響的表現。我曾看過一本意大利人撰寫的關於戲劇的書,它介紹了各國的戲劇演員與歷史,從古希臘戲劇,到亞洲戲劇,到中東戲劇。你會發現,19、20世紀時,歐洲戲劇曾經是受到亞洲戲劇極大的影響和啟發的。”

巴爾巴渴望這種互相影響,他覺得僅僅把自己的劇目帶來烏鎮是不夠的,他期待和中國的導演、演員交流,尤其是現實層面上的。他想知道他們的排練和生活,想知道烏鎮的戲票為什麽那麽貴,還想了解那幾幕他看不懂的戲背後的故事。可很少有人主動和他談這些。

事實上,中國觀眾也渴望了解巴爾巴。許多人慕名去看了歐丁劇團的《追憶》,最終卻在昏睡中走出劇場——要知道,這是一出最多只允許40人觀看的“近距離接觸”式劇目。

巴爾巴也看了孟京輝帶來的新戲《女僕》,和看《夢遊》的感受類似:“雖然有幾幕不是很理解,但演員說話的方式、沈默的時刻、肢體語言,都讓我十分激動。”

《女僕》改編自法國劇作家讓·日奈在1951年寫就的故事,原本就十分荒誕:兩個女僕因為不滿於自己的處境,每逢主人不在家,就要玩起主僕扮演遊戲,謀劃著給女主人的椴花茶里下毒,最終假戲成真,女僕克萊爾死於自己親手投下的毒藥。

在孟京輝的版本里,女僕和女主人都由“二丁一目”劇團的三個大老爺們兒反串。大刀“咣咣咣”砍著代表著女主人的豬蹄,女僕們聲嘶力竭地吶喊著臺詞,歇斯底里得有幾分黑色幽默。

第一場演出結束,有人寫下劇評《狂躁一個小時沒高潮,孟京輝就是這麽打發文青的》,有文藝青年不高興了,這事兒不光在烏鎮成了話題,兩天後,網上也出現了名為《為<女僕>正名》的文章。

2014年烏鎮戲劇節,嘉年華單元戲劇多達一百來部。編劇史航把在烏鎮的體驗形容為“穿越”。戲劇和現實的距離很小。有人在石板橋上吵架,史航湊上去,以為又是“嘉年華”的街頭演出:一個男人用礦泉水瓶猛擊女人的肩膀。“這是真打。”史航恍然大悟,“看戲”於是演變成勸架。 (烏鎮戲劇節供圖/圖)

“你這個腦子是不是中國制造的?”

更多的戲招來的是觀眾毫不留情的吐槽。開幕大戲《青蛇》就引來一陣異議。

黃磊看過袁泉和秦海璐出演的《青蛇》,覺得“很有勁”,於是提出把這場戲加以改造,挪到水劇場來。

改編後的《青蛇》留給他的記憶是“震動”:所有的環節都沒事,眾僧上了、法海上了,依然沒事。但二妖一出,大雨傾盆而至。兩千多人穿著五顏六色的雨衣坐在雨里,場面煞是壯觀。演到水漫金山,一段武戲在水里打得熱鬧,雨水隨著僧棍嘩嘩地濺開……

“這時候就該每人發一瓶高烈度的酒。”黃磊樂滋滋地想。

卻有年輕導演看完皺眉頭:“就這場景、這特效,改造花了900萬?別告訴我水漫金山就是劇場里噴出那幾根小水柱。”

更有記者刻薄地評論:“少了原版‘青蛇赴義、法海留情’的精華,觀眾們手里握著《青蛇》戲票,看到的卻是《新白娘子傳奇》。”這評價,連田沁鑫自己也不得不收下:“有點兒遺憾。”

閉幕戲《白蛇》,也許不乏可愛之處:白素貞在感情上有了外國人的奔放,與許仙當眾接吻;兩位女主演始終揮舞著兩條並不有趣的蛇,美其名曰歐美流行的木偶技法,但看起來更像是唐人街上的舞龍;整出戲里,旁白不斷跳出,給觀眾講解中國戲劇的程式化表演:“第七講,在中國傳統戲劇里,當演員要坐下時,不能直接坐,要先走幾個圈……”

外國人視角當然帶來了新奇,可故事上什麽突破也沒有,就連烏鎮特邀劇評人周黎明寫到這出戲,也不得不實話實說:“劇情略顯單薄,提示劇情的畫外音效率高但是無趣。”

《白蛇》是賴聲川提議帶到烏鎮來的。一青一白,一頭一尾,兩個女導演的兩出女性戲劇,大家都覺得妥當。由此也生出了2014年烏鎮戲劇節“化”的主題,“化”是變化,也是女性的柔軟。作為女性獨角戲的代表,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人聲》、韓國美醜劇團的《墻壁中的精靈》也被邀請到烏鎮來。史航一直記得,一個負責維持場內秩序的小姑娘,曾經對著舞臺看《墻壁中的精靈》看到出神。

“化”也就成了“青年競演”單元12個劇目的主題。12個劇目從190個有劇本、有導演構想、有排演視頻的半成熟作品中選出。所有評委必須坐在蚌灣劇場里把這12出劇目看完。有時候,劇場里會倉促地響起幾聲電話鈴聲。此時黃磊便總是直起身板,瞪起眼珠,左右掃視。“像只小獵狗一樣虔誠地憤怒。”史航形容。一出劇目落下,黃磊徑直向手機聲走去:“你是不是不會關?我幫你關。”

更惡劣的挑釁發生在印度團體劇場《第十二夜》的演出時。演員在臺上說著臺詞:“你這個腦子是不是中國制造的?”下面幾位觀眾開始吵嚷:“退票!這是侮辱中國人!”事實上,《第十二夜》去英國時也會“侮辱”英國人,在印度更是使勁兒“侮辱”印度人。只不過在別處,他們從未碰到這樣的觀眾。

吵嚷聲多少把戲里戲外的人拉回了現實。至於“中國戲劇會好還是會壞”,可能也得看看鎮子外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95

一季度數據:不太好看背後有哪些好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88

一季度數據:不太好看背後有哪些好看
作者: 穆柏


導讀:


一季度經濟數據剛剛公布,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不太好看”。這不能說看錯,但其實可以看得更深一些。跳出對舊邏輯的因循,就能從這些數據中看出另一番風景。

一季度經濟數據

一個新概念理應得到市場與社會的充分重視: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銜接期”。

這一判斷,是在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之前一天中南海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由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總理這樣把脈當下中國經濟:一些傳統的支撐力量正在消退,與此同時,一些新的力量則在成長,有的新業態、新產業正呈爆發式成長。但目前新舊產業與動力轉換還沒有銜接到位。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一句話:“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幹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狀態。”這同時也意味著,新常態下,我們理解經濟數據要用“新邏輯”。
新數據反映新動力GDP增速7%,工業增速6.4%,出現罕見“倒掛”。與其缺少依據地辯論數據真實性,不如仔細研究一下“粗數據”背後的“細數據”。
6.4%只顯示綜合狀況,事實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比工業平均增速高出整整5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增長50% 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超過20%,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近15%,醫藥制造業增長超過10%。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整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也是在上升的。這些數據都不容忽視,它們是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的基石。

顯示產業結構深刻變化的另一組數據是:今年一季度服務業占GDP比重為51.6%,而2013年僅為46.9%,2014年為48.2%。評估服務業帶來的新動力,以及隨之工業對GDP貢獻率的下降,對我們理解上述“倒掛”顯然很有價值。

投資增速13.5%,有所回落,這也是很多人憂心的數據。但與之相關,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3.1%,比去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超過30%。這些既是加大定向調控力度的成效,也預示著中國投資的潛力還很大。

相較於人們普遍關心的工業用電量走低,另一個數據同樣值得關註:一季度單位GDP能耗比去年同期下降5.6%,而去年全年下降4.8%,即在去年下降的基礎上,今年繼續下降。這是顯示經濟結構優化的一項具體指標,足以證明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力度。

瀏覽一季度數據統計圖表,部分經濟指標的“暗淡”絲毫掩蓋不了其他一些指標的“亮色”。比如新登記註冊企業同比增長38.4%、新增註冊資本增長90.6%。比如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41%、快遞業務量增長46.8%。又比如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增長近90%、電影票房增長超過40%。這些數據是新主體、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孕育的最直接表征,也是中國經濟新動力的最鮮活體現。

新調整值得新期待觀察一季度全國經濟大盤,可形成如下印象:東部地區和部分中西部省份發展比較平穩,一些西部和中部省份回落幅度較大,東北地區持續回落;信息軟件、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已成為一些地方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事實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外向型程度較高的東部地區受到的沖擊較大,面對市場倒逼壓力,這一地區也率先轉型,較早邁出調整升級的步伐,在新產業培育、傳統產業改造、深度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已經見到成效。今年一季度,東部地區工業增速回落幅度小於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其中一些優勢省份增速快於全國。

根據目前這種區域和行業的分化,不難得出一個結論:調整轉型起步較早的地方,成效初顯,新興產業拉動作用增強。

這也印證了李克強總理一直以來的一個觀點:調結構也是穩增長。

總理提出“銜接期”這一新概念的解釋效力在於,盡管新的增長點活力強、發展快,但總體上看其占比較小,尚不足以完全抵消傳統增長動力放緩的影響,因此經濟增速總體上仍在放緩。只有保持定力,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促改革的平衡,相信隨著新舊產業銜接與動力轉換的完成,中國經濟將會邁向“雙中高”。

通過促改革來穩增長,是李克強認定的一個大道理。越是推進深層次改革,越不能用立竿見影標準加以評判。事實上,古今中外的許多著名改革,其成效都是逐漸顯露的。

改革效應的顯現過程,同樣也有個“銜接期”。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就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時提供的一組數據可為佐證:

據國家統計局對一些小微企業的調查,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在一系列改革措施出臺後已有所緩解,反映有貸款需求的小微企業得到滿足的程度比去年四季度提升了近6個百分點,得到貸款的這部分企業從銀行貸款的利率包括費率在7%左右,比去年四季度下降0.3個百分點。

反過來看,目前經濟下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三期疊加”。其中所謂“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指我國用來抵禦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後,其累積效應和溢出效應還在作用,對經濟結構繼續產生影響。如果承認前期政策有一個消化期,那麽當然也要接受,當期政策的見效仍需要一個等待期。

在這樣的形勢下,越是主動作為,所期待的成效就會來得越快。因此李克強總理一再強調幹部要有新狀態,改革發展不能只喊在口,而要落實在手。

一季度經濟數據發布當天,恰逢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落實2015年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時,李克強特意要求在上會文件原有表述之外,加上“年內實現‘一照一號’”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兩項內容。會上,他還敦促關於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要盡快出臺。

這三項改革,意味著在市場活躍度、工業增速、投資增速這三個重點領域,年內完全可以期待“更好看”的數據。

(第一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494

如何寫出一篇好讀好看的文章?


兩三年前「滬港通」未通、兩地基金未互認前,我幾乎向每一個認識的傳媒大佬分析,叫他們速開微信、微博,過去幾十年,你們用一支筆、一張紙教會幾代香港人投資致富,而家是移動世紀,要用未來的眼光看現在。香港的財經媒體,已全面落後於這股大浪,十分可惜,這不是欠缺創造內容的能力,而是curation的能力。

我在信報一連兩天介紹「華爾街見聞」,標題是「值一億的財經博客」,後來又問「華爾街見聞」幕後的投資者,what, why, who and how 拿了很多Insider’s Story,太正,不敢寫,好野梗係自己食,唔通益你?

這年代,香港個個都要扮「香江第一健筆」,But,這年代,再出不到另一個倪匡、金庸、蔡瀾、林山木,曹Sir,文章堪稱報紙(網媒)的靈魂,然而,如果這個靈魂少有人看,甚至沒有人看,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更何談傳播效果?

如何讓文章好讀好看,犀利,有個性的有營養?

想清楚寫給誰看
預先設定的選題,是不是讀者所關心的?如何找到讀者關心的切入點?共鳴位?

我們現在處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既意味著傳播的方式和手段發生了變化,從報紙到網路再到移動平臺,也意味著讀者定位越來越精准。研究一下粉絲數多的Fanpage、微信就會發現,內容細分越專業、越有吸引力。這種受眾越來越細分化的趨勢,在報紙上恐怕還不能得以完全體現,但這卻再次提醒我們思考:你的文章是寫給誰的?

全媒體時代,傳播者與受眾的身份,模糊又相互轉變。不管是新聞傳播也好,新聞宣傳也罷,你說了,沒人聽沒人看,就意味著失敗。而傳播或者宣傳影響力的構建,又是一個綜合工程,既取決於傳媒的理念和方法,傳播方式與手段的更新,也取決於媒體人面對挑戰時的自知與自覺。

處於轉型期的傳統媒體的優秀「香江第一健筆」除了懂政治、強戰略、懂得資源配置之外,還需要具備如下能力:

首先,高超的判斷力。在紛繁複雜的當下,對於傳統媒體衰落的成因、現狀,傳媒的未來,是否需要轉型以及如何轉型,觀點眾多、莫衷一是,在這種情況下,「香江第一健筆」就必須具有高超的判斷能力,能夠從各種現狀、觀點中找出問題的本質,準確判斷發展趨勢以及有效的策略與建議。

移動互聯時代,受眾更關心的是家門口的一條狗,而不是非洲難民。這可能是網路時代的一種無奈: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未必是讀者認為重要並且喜歡的。

當分享與互動成為新媒體時代的關鍵字時,贏得受眾的一個重要方式,可能就是:你能夠提供他所需要願意看的報導和評論,把你想要傳達的理念,轉換成他們願意接受的表達。

當前,很多傳統媒體對未來轉型的真正主體是什麼還不清楚,很多人還幻想以傳統Print Media媒體為主體,真正的轉型主體應該是移動互聯網。Facebook已經是大家每日吸收新聞來源的主要平台,另一種玩法,就是徹底擁抱社交媒體,但識玩的人少之又少。Facebook能夠承載文字、視頻和音訊等所有的文章生產方式,而且傳播的效果更好,也更為便捷、及時和快速。能完全融合各種傳統媒介。

Fast Company雜誌評為最佳創新公司的Buzzfeed,就是全球最懂玩New Media的玩家,Buzzfeed文章一出,二話不說,全部內容幾乎直接送到FacebookFB近年主推影片的時候,Buzzfeed在荷李活搭建了一個Studio,一個禮拜拍數十條影片,光是Tasty美食網站,粉絲專頁就會有近兩千萬人訂閱,每月近50億次點擊,半數是來自影片,七成內容不在主網站,而是掛在Facebook等外接平台。


此外,從移動互聯網轉型長期來看,其必然是高投入、長期培育的過程,至少需要3, 5年以上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可能大見成效。真正的轉型必須由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階段組成,而且中期階段至關重要,如果中期階段的轉型不能成功,長期轉型就無從談起。

首先,必須以移動互聯網為主體進行融合。互聯網媒介功能對傳統媒體是完全替代關係,而不是互補關係。這就要求傳統媒體必須進行全媒介傳播。

在互聯網媒體的巨大衝擊下,在用戶和廣告主紛紛遠離傳統媒體的情況下,傳統媒體未來的日子會更加艱難,如果沒有新的業務做支撐,35年間,主營業務就可能會坍塌。

「華爾街見聞」這些新媒體的形式在於,隨着用戶向移動端的轉移,平台可以更有效地傳播、滿足使用者對資訊消費的碎片化、即時性的需求。

下一個「華爾街見聞」是誰?In my opinion, 就是「交易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301

COACH轉型:好看且不太貴才是王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995.html

5月的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上午,上海香港廣場的蔻馳(COACH 06388.HK;COH .NYSE)旗艦店十點準時開門迎客。

楊葆焱(Yann Bozec)笑容滿面走進來。在被委任為COACH大中華區總裁之前,這個法國人已經在COACH待了五年,負責公司的亞洲事務,先後在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任職。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後,COACH的業績終於有所起色。最新的2016年第三季度(截止3月26日),這家公司第三財政季度的銷售凈額為10.3億美元,相比上年同期的9.29億美元增長11%。

“我們對中國市場的長期前景仍然保持樂觀。中國市場將保持長期的增長驅動力。”楊葆焱再次笑了笑,COACH計劃在2016財年在中國再開15家門店,“而其實目前我們已經完成這個數量了。”

如果時間撥回兩年前,恐怕楊葆焱不會那麽自信。

經過重裝升級後的上海香港廣場的蔻馳COACH旗艦店

工廠直銷店的雙刃劍

2014年,COACH在連續近十年全球銷售額不斷攀升後,首度出現了負增長。同年,COACH還宣布關閉北美70家裝修風格過時或者業績不佳的門店。彼時業界對COACH唱衰一片,華爾街的分析師將下滑歸因於品牌的盲目擴張。

公開數據顯示,蔻馳在北美的門店由2003財年的156家變為2013財年的351家。然而,這並非癥結所在,最致命的是蔻馳的工廠直銷店。簡單來說,工廠直銷店就是所謂的奧特萊斯店,這些店里會給予相當於零售全價的10%~50%的折扣。由於需求旺盛,這些折扣店的數目增長驚人,從2003財年的76家變為2013財年的193家。

工廠直銷店飛速擴張的好處是,COACH可以通過這些店吸引大量追求性價比的顧客。這些人通過大幅的折扣拎著有COACH大號標誌的包包走在街上,等於一個個活生生的廣告。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一個品牌擁有一些工廠直銷店是有必要的,但是COACH的零售門店中,10家之中有6家是工廠直銷的;而該行業的平均水平是10家全價零售店之中只有1家是工廠直銷的。

無疑,大幅的折扣一旦被扣上“廉價”的帽子,COACH的品牌價值和檔次在消費者心中地位就會不知不覺地下降。這對定位高端的品牌來說,是最致命打擊——2014年6月,COACH的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暴跌40個百分點。

意識到危機後的COACH在去年6月的投資者大會上,公布了一攬子的轉型計劃:將品牌定位從“觸手可及的奢侈品”轉化為“現代奢華”的生活方式類品牌;在發展原先手袋以及配飾為主的產品的同時,進一步發展成衣、鞋履等多品類,加強品牌的時尚度;並希望通過對產品、店鋪和市場營銷“三管齊下”的改造贏得更多消費者。

經過重裝升級後的上海香港廣場的蔻馳COACH旗艦店

發力入門級產品

COACH轉型見效緩慢,直至今年年初才能看到起色。

在經歷了連續十個季度的收入連續下滑後,這家公司在今年年初公布的第二季度業績顯示(截至2015年12月26日),按恒定匯率計算,其銷售凈額同比上升了7%。

這一好勢頭維持到了第三季度。COACH方面也似乎覺得公司的形勢已經撥雲見日,因為這家公司預計,到今年第四季度,此前衰退最厲害的北美地區同店銷售將恢複正增長。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COACH。

“業績不能看一次的。”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認為COACH初入中國面對的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中國消費者普遍缺乏對奢侈品的認知。隨著中國人收入、消費普遍升級,近年來電商快速發展,以及國人出國的機會不斷增加,他們很快發現這個品牌並不符合傳統意義上對奢侈品的定義。

即使如此,但COACH還是下決定要走奢華路線。自2014年走馬上任以來,楊葆焱帶頭將店面重裝升級,向消費者傳達全新的品牌理念。

按照COACH給出的最新數據,截至2016年3月26日止,這家公司在中國內地共擁有161家門店,包括40多家現代奢華零售概念的門店,如北京SKP店、北京東方廣場店、上海香港廣場店及上海IFC國金中心店等。楊葆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到2016財年結束時(2016年6月底),蔻馳預期將全新零售概念的門店比例提高到近40%(目前其全球直營店的數量為965家)。

如果不看LOGO,這些COACH大店的裝修以及店內的陳設會讓人覺得自己走進了某一個一線大牌的門店。但當你逛過這些重新裝修升級的店鋪就會發現,概念大店里的導購總是會跟你強調,“我們來自紐約,我們是一家主營皮革制品的品牌,我們擁有超過70年的歷史。”

按照楊葆焱說法,“COACH的價格定位是傳統歐洲品牌的40%~60%。同時,75年來COACH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產品,在質量上比大多數歐洲品牌有更加絕對的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流行的小包款式被COACH捕捉到。也許是為了擺脫此前被消費者定義的“阿姨包”形象,COACH現在試圖推出更多的小款包,這些包的定價相對更低一些。“畢竟,售價九千、一萬的包還是會讓很多人覺得貴,但一旦價格只有三四千元,你買時也許會毫不猶豫。” COACH投資者關系及企業傳訊副總裁盧佳慧判斷。

對於品牌商來說,這樣的產品算是入門級。貝恩咨詢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也提出了這樣的趨勢,未來的奢侈品市場,奧特萊斯的打折貨會變少,品牌會通過更多的入門級產品來吸引新顧客,這種路線也可以盡量避免傷害高端品牌的形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77

好看不好吃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5726652

  今天排於升幅榜第一位的是上周四被沽空機構狙擊而狂挫86.3%的德普科技(3823),從前天收市的0.147元大漲93.8%而收0.285元,能夠買中而賺大錢者,羨煞不少旁人。

  然而,真的那麼容易於德普之上賺大錢嗎?恐怕未必,且來看看一位散戶炒作德普的個案。

  上周四德普大挫86.3%而收0.31元,上周五開市之後當其股價於0.31元回落至0.27元的時候,有朋友就因為其上日的大挫而入市博反彈,豈料一買入就直線下跌,於是於0.203元又接了一手貨,跌至0.193元時再接一手,豈料其股價進一步跌至0.17元水平,結果於其反彈至0.195元左右先把兩手便宜貨止了蝕,只留下0.27元的一手,這一手貨當日捱到0.12元,雖然當日收於0.135元,相信朋友當晚肯定是徹夜難眠。

  周一,朋友眼見德普的股價從低價的0.12元逐步攀升,終於忍不住於0.165元再次追貨,豈料周一尾市其股價又跌至0.147元收市,又再次被綁多一手貨。

  今天早上,眼見其股價回升至0.185元的時候,朋友沽出了0.165元那一手貨,剩下那手0.27元的貨則暫時還沒有賣掉,總算暫時反敗為勝了。

  假如朋友一直「溝入」的貨沒有賣掉,今天肯定賺大錢,只是,當日眼見其股價跌至0.12元還不被嚇破膽嗎?更要擔心可能停牌的威脅,不被全部止蝕震掉已經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這就是難以於德普這類暴跌股份之上賺錢的原因;由於不知道股價何時見底,萬華買入之後要捱價太深,必定被嚇怕,一見其股價反彈至某個水平又突然掉頭之時隨時已經被震走,例如今天上午尾市,德普反彈至0.27元左右又跌回0.23元水平,午後開市之後當其反彈至0.25元水平之時十居八九恐怕已經賣掉,如何能捱至尾市的0.285元呢?

  所以,要在暴跌股上賺錢真的並不容易,賺可能只「賺粒糖」,萬一股價還沒見底,隨時又要「輸間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78

原來,真的只有長得好看的人才有人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561

(視覺中國/圖)

據說判斷一個行業狀況的最簡單辦法就是看行業內美女的多少,如果美女多說明行業勢頭良好,如果美女都不願來,說明情況已經不妙了。

美國司法部主辦《檢察官通訊》還曾專門刊文建議,為了避免外貌帶來的影響,貌醜的被告人應有權要求由貌美的代理人代替自己坐到被告席上。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外貌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的一生?

競選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麽?外貌!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Todorov曾做過一個實驗,給受訪者一組照片,讓受訪者在一秒之內判斷照片中人物的能力。受訪者並不知道那組照片事實上是美國議員候選人,然而,他們一秒內做出的能力判斷卻與競選的結果驚人一致,兩者相符的比例高達66%-73%。

Todorov深入分析後發現,就影響競選結果的單項因素而言,不管宏觀經濟情況,如失業率,還是候選人的年齡、性別或競選花費,都不如一秒內形成的“薄片擷取式判斷”(thin-slice judgment)重要。

驚呆,難道這年頭競選總統也要看顏值?

尼爾·波茲曼曾在其名作《娛樂至死》中舉過一個例子:塔夫脫,美國的第27任總統,體重300磅,滿臉贅肉。我們難以想像,任何一個有著這種外形的人在今天會被推上總統候選人的位置……在電視上,話語是通過視覺形象進行的,也就是說,電視上會話的表現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語言。

事實上,即便是像富蘭克林·羅斯福這樣的力挽狂瀾之士在電視普及後也難以當選總統,因為他身患殘疾——殘疾的英文disabled一詞就充滿了“無能”的隱喻。

在投票時,除了少部分中堅分子外,大部分選民做出決定都並沒經過審慎的思考,這樣,從形象而來的判斷也就尤其重要。

諾貝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將這種判斷稱為快速、未經思考的判斷。由於人註意力、時間和精力有限,而要得到準確的判斷需要長期綜合審慎的思考,人又有懶惰的本性,常常用這種簡單的判斷代替審慎的思考。

思考總是痛苦的。錢鐘書說,偏見是思想的放假,原因正在於此。

這種通過外貌判斷能力背後的邏輯是“What is Beautiful is Good”,即“美的就是好的”。人們有將美與好聯系起來的本能傾向,因而常常以貌取人——巧的是英語中也有類似的諺語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塔夫脫(維基百科/圖)

這種“以貌取人”的判斷常常出現的另一個場合就是面試。

據說判斷一個行業狀況的最簡單辦法就是看行業內美女的多少,如果美女多說明行業勢頭良好,如果美女都不願來,說明情況已經不妙了。其中的邏輯是,在面試中,貌美的女性往往能夠比其他女性更容易獲得工作機會,因而能夠更敏銳地向優勢行業流動。

著名雜誌《經濟學人》曾經報道過一個事跡:在大連,一對保安同工不同酬。拿錢少的去質問公司:“憑什麽?憑什麽?”公司理直氣壯地告訴他:“因為另一個人身高超180cm,能給人安全感,就憑這個多領報酬。”

西方的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個子矮的人一般來說收入更少。有研究表明,美國總統平均身高遠遠高於社會平均身高。在美國近五十年的13次總統選舉中,個子更高者10次勝出(最近的一次個矮者獲勝是2000年小布什擊敗戈爾)。而身高是影響一個人外表的重要因素之一。

講到這里,似乎全是贏家通吃的故事,基本上你能一眼看出誰是人生贏家,誰是loser(輸家)。

然而還好,這並不是故事的全貌。人還存在另一種認知偏見:Beauty is Beastly。這可勉強翻譯為“都是美麗惹的禍”。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女性身上。

女性求職者在應聘管理類工作或男性化工作時,貌美的求職者會被認為與工作要求不相匹配。

不管面試官是女性還是男性都會出現這種評價。就女性面試官而言,她們會本能排斥外貌吸引力高的同性;就男性面試官而言,他們會認為這些漂亮女性的本身就充滿了女性特質,而此類工作恰恰是男性特質主導的。

“外貌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的一生?”最後,通過真實案例統計回答我們提出的這個問題。

法庭庭審也是典型的“薄片擷取”印象影響最終判斷的場合。

研究者對於美國法庭案件審理的梳理統計發現,原本應對被告人行為作出裁決的法庭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被告人外貌的影響。貌美者(尤其女性)往往能夠得到較為寬大的處理,更容易被宣判無罪,有罪也更容易獲得輕判,不過還有一種特殊情形,利用自己美貌犯罪的女性反而會被重判——其原因也不言自明。

正因為此,美國司法部主辦《檢察官通訊》還曾專門刊文建議,為了避免外貌帶來的影響,貌醜的被告人應有權要求由貌美的代理人代替自己坐到被告席上。

那個句話怎麽說來著,“我原來一直以為只有我這模樣的能叛變,沒想到啊沒想到,你朱時茂這濃眉大眼的家夥也叛變革命了。”

Todorov總結道,人們做判斷時,外貌的影響太大,使得其他的信息都無法得到充分的考慮。面試工作不理想或許還可以慢慢努力升遷,但法院判決直接影響到有沒有和多少年的牢獄之災:與個人品行能力無關的因素就是這樣影響著人的一生。哼,豎個中指,給這個看臉的世界。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知道ios版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